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写中秋的诗范文

写中秋的诗精选(九篇)

写中秋的诗

第1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水调歌头》

宋 ·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

第2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翻开古代诗歌史,陆游写诗歌近万首,苏轼的诗歌有三千多首,王安石的诗歌总量也近两千首……可以说,只要愿意写诗,生活无处不入诗。在诗人那里,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悲叹是曲,豪情是歌。将生活咀嚼出滋味,即流泻笔端而为诗。怀着这样的感触,我和学生根本顾不上对诗歌形式的雕琢,便直接踏上了“我手写我心,我心自有诗”的轨道。

高三生活总是有几分枯燥,但生活并不因为枯燥就无价值。九月中旬,阴雨绵绵,更是给高三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上晚自习时,我一进班就看到了学生们的困倦,十几个人伏案而睡,其余学生也毫无精神。

同学们睡得太安详了,眼看就要上课,真不忍心叫醒他们。“怎么办呢?”迟疑间,两三个学生识趣地碰醒同桌。我想:“喊醒了,还是没精神啊?总不能大吼一声‘我劝诸公重抖擞’吧!”此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就写首诗吧,送给同学们,或许还能出奇制胜呢。”

拿起粉笔,我在黑板上写下:“复习必修五第一单元。”随后,写诗:

秋雨丝丝凉,身感心神爽。

盼君惜时光,莫负爹和娘。

刚写完,我就看到个别学生拍了同桌:“还在睡!看看黑板上说谁哩!”这时,上课铃响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瞪大眼睛,直视黑板。诗歌在学生们的心里逐渐发酵。这一刻,我知道,写诗的效果慢慢显现了。

看完黑板,多数学生开始了复习。我在教室过道里踱着,学生孙玉宏递给我一张纸,说:“我给您的诗改了一下,不知道好不好?”我说:“改了就有思考!”

我把他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秋雨丝丝缓,身感心神宽。

莫待时光散,后觉泪满衫。

刚写完,一个学生喊我:“老师,我同桌白松宁也写了一首。”

秋雨丝丝涟,身感心神倦。

背水战雄关,不胜成囚犯。

正好是三首诗,并列在黑板上。学生们一下子全都看着黑板,却不复习了。我说:“还是请大家先复习,最后十分钟咱们再请作者谈写诗的原因,好吧?”继续复习时,不少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往黑板瞟一眼。

最后十分钟,我一站上讲台,刚举手还未说话,学生们却出奇地安静了。我说:“下面,咱们就请孙玉宏说说写诗的原因吧。”

孙玉宏答:“我就是感觉到老师写的不好,才想着改改,写这首诗的。”

“还有吗?”

孙玉宏摇摇头。

“下面,请白松宁同学说说自己的写诗想法吧?”

白松宁回答:“我们高三生活太苦了,我心里很苦,根本感觉不到凉爽。再说了,我们明年考不上大学,上学十几年真是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盼,我感觉到考不好就像犯罪一样。”

“那就成囚犯了?”

白松宁解释:“古人说成王败寇,高考失败那不也很类似吗?”

“同学们,你们有这个感觉吗?”

学生七嘴八舌:“差不多。”“就是那样。”“考不好,还可以复习,怕啥?”

“看来,白松宁的压力挺大的,真是一个感恩父母的人。他朝着最努力的方向走去,才会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啊!下面,谁来评论一下哪一首诗更有味道?”

陈宇佳和陈佳佳先后发言:“老师你写的诗太直白了,也不太押韵,白松宁写的诗有点悲痛,孙玉宏写的诗有韵味,最后一句泪满衫,很有韵味。”“孙玉宏的诗有文化感,我觉得有文化感的诗是好诗。”

我趁机点拨:“那什么叫文化感和韵味呢?来看看孙玉宏的诗句,泪满衫,是不是在古代诗歌里面见过类似的用法?”(学生未反应过来)

我又提示:“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名叫《琵琶行》,有两句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眼泪把衣衫都打湿了,那流下的眼泪太多了,说明诗人――”

“太感动了!”“太伤心了!”

我总结:“诗歌有文化感,有韵味,就是诗歌的语言有历史有故事,情感含蓄深沉。我也认为孙玉宏的诗写得好!谢谢玉宏!”(学生热烈鼓掌)“下面,咱们就说一说,这三首都是从秋雨开始写起,为什么情感却很不相同呢?”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后,张君珂说:“你写诗的目的是让我们好好学习,他们俩却不是的。”宋俊芳说:“白松宁的诗我们都有感受,我们天天做题确实都很‘倦’。”

学生发表了见解后,我提示:“我们的身份不同,写作目的也不同。我是老师,想让大家好好学习,我写的这首诗就是劝学诗,所以我写得很直白,小学生都能看懂。孙玉宏是为了修改我这首诗,只是觉得我写的没有韵味才来写诗,算是自励诗。白松宁的这首诗,道出了心中的苦衷,悲凉中有几分壮烈啊,是一首自白诗。写景物,用意象,都不是固定的,最多是相对固定。古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是大多数诗歌的情感,秋雨秋风秋景就是悲凉的,可是也有些诗人写秋天就不悲凉,刘禹锡的《秋词》写景‘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的就是积极欢快的情感。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下大家明白了吧?”(学生点点头)“放学吧?”

学生笑答:“早就放学了!”我说:“耽误大家晚走十分钟啊,我有错,可是看着大家学习很来劲,我高兴,可以说这也是我最近一周上得最愉快的一堂课。谢谢大家啊!”(我双手一抱拳,学生鼓掌)

隔了一天,上午正在上作文课。一道闪电划过窗户,接着一声雷从天而降在教室外炸响,学生的心顿时都飞到教室外了。我抓住时机,赋诗一首写到黑板:

咏怀 秋雨有感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穿云天。

若要桂香菊笑时,请君且待九霄蓝。

刚写完,我突然觉得应该把最后两句修改成“风雨不动安如山”那样的意境。于是又在黑板上并列写一首诗: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破云天。

莫道风凄雨且厉,吾心一片湛如蓝。

学生田晶亚有感当即赋诗一首,交了上来:

秋雨欲来雷声传,艺术银光抢争先。

再闻桂花香气散,只恐又待大晴天。

陈韦豪也赋诗一首,交上来:

秋雨携雷压驻城,书声朗朗斗志诚。

更待明年今日胜,立我战旗南京城。

当即,我针对三首诗同样以“秋雨”起兴设问,请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与诗人的心理发表见解。最后,总结如下:田晶亚的诗和我第一次写的诗,都有一种等待的心理,寄希望于外界,期盼天晴后再欣赏美丽的风景,心泰然后才能变好。我修改后的诗,是一种不管如何刮风下雨却独自岿然不动的心境。这表明内心不受外界干扰。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做事的时候,不能因为别人的干扰,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陈韦豪的诗,诗如其人,有种豪情壮志,也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一种心境。我个人看法是,这也应当是咱们高三学子的主流心声。

下课后,熊姗姗也写了一首交上来:

秋雨已来尚未停,恍然入梦江南陵。

雨中漫步心事宁,花香唯有天先晴。

我问:“已经下课了,咱们下一节课再评讲吧?你这写的也是等待心理吧?”

熊姗姗答:“评不评都行。我写的就是等待心理,交给你,你看出来就行啦!”

第3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杜甫的《登高》是言秋作品中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在《登高》中,诗人倾力描绘了一幅典型的万物萧瑟、山川寂寥、生命冷落的清秋图画。构成这幅图画的是秋风凉、猿啸哀、山枯水瘦、草木凋残等“肃杀寒凉”的意象群。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由写秋风迅急,秋气骤至开始。秋天到来,秋风猝起,天高气清,秋气凛冽,寒霜始降,砭人肌骨。“猿啸哀”着重点不是对诗人登高时所见所闻的写实,而是对秋的一种写意。《登高》中的猿啸所发也是一种秋声,旨在渲染、凸显生命末路的悲切与哀伤氛围。面对秋的萧瑟,生命的另一选择就是远走高飞。于是,候鸟迁徙、大雁南飞在言秋的诗作中反复出现,成为秋的一种象征,“鸟飞回”的主旨,并不是雁鸟迁徙行为本身,而在于表现作为生命象征的雁鸟离去后所留下的那个世界,意在言说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所透露出的死寂与凄凉。深秋九月,烟霏云敛,山枯水瘦,物色惨淡,生机的世界变得冷落。山涧潭寒水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

颔联从大处落笔。秋风劲吹,黄叶飘落,本是秋天典型景象,也是言秋诗中原型意象。但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则气象阔大,秋意似海。放眼望去,天地之间,目之所及,树叶飘落,万物萧瑟,山川寂寥,一派“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的萧瑟悲凉。“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处长江意象的喻义有二:一是作为永恒、无限的象征意象,与短暂、有限的生命相对。长江水从远古一直流到今天,经过悠悠岁月,无始,也无终,恒常不变,与“萧萧下”陨落的万千生命形成强烈对比,以此来反衬生命“草木一秋”的短暂。二是“流水”具有奔流不息的易逝性和一去不复返的不可逆性。因此,在传统文化中,流水常作为时间和生命的一种隐喻。古代墨客骚人总喜欢登山临水,从眼前奔流不息的江水中去观照时间的流逝,感悟生命的易逝和不可逆性。李白感慨“逝水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李煜悲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诗将滚滚长江放置在清秋的时空背景中,与“无边落木”、满目的生命陨落相映衬,从而彰显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生死隐喻,凸显生之须臾、大化无穷的生命悲剧的沉重。

在《登高》的悲凉秋景中,诗人通过对自己“多薄命”的人生苦痛的抒写,不仅汇聚了古代士人所普遍感悟的生命不济和人生不遇的双度悲情,而且把每一种悲情都写得至深至悲,彻骨透心,形成了浓重的悲剧情调。诗的颈联、尾联由上文写景过渡到抒情。五六两句写出自己暮年多病,长期万里漂泊、孤苦伶仃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伤情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间方面说;“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就时间方面说。两句承上启下,凸显全诗主旨。在其中,诗人采用了情感叠加蓄势手段,将千愁百绪之感集于诗行,造成一字一悲,一句三叹,让情势层层叠加,愁绪步步递进,将悲情的抒写发挥到极致,产生动人心魄的震撼力。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身在异乡作客,已有游子之痛,再加上相遥万里。望乡之路,天涯之隔,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和通讯的古代,无异于相隔于“生死两茫茫”的两重世界,两重天。这种“天涯涕泪一身遥”的痛楚就不是寻常的作客之悲。

尾联抒写“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的贫士的忧愤怨伤:“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贫病潦倒,末路穷途的人生悲剧结局。“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诗人为了“济苍生”“安黎元”的志向,万里作客,长期漂泊,历经人生冷暖,遍尝世态炎凉的苦苦求索,同时也指诗人天涯沦落、衰年多病、孤苦伶仃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而这一切“艰难苦恨”的执著,所得到的除了一身的劳顿、满头的白发和贫病潦倒外,一无所有。高远志向的破灭,一生追求的徒劳,由此产生的怀才失意的怨愤,壮心未酬的失落,更加上天涯沦落、时光不再、岁月蹉跎、贫病潦倒的种种人生苦涩,汇聚成一种颇深的感伤。而这种生命难以承受之悲因诗人衰年多病,戒酒停杯,无法排遣降解,使悲情更加酸楚和沉痛。两联四句,“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从天涯飘零到白发弥添;从垂老多病到穷愁潦倒,诗人写尽了自己人生的大悲大痛,浓缩了生命的百恨千愁。并且将每一种悲情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至深至极,成为“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第4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尽管《琵琶行》全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一共只有4处,但在这4处的景物描写中,诗人却以细腻而洗炼的笔触,勾勒点染出4幅画——“秋江月夜送别图”、“秋江月夜听曲图”、“秋江月夜守船图”、“秋江月夜独倾图”。这些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起了很大的渲染作用,强烈地突出了主体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一、营造情绪气氛,展开故事配景。

《琵琶行》第一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开头,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别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将作别于浔阳江头,昏黑的幕色,浩淼的江水,瑟瑟的秋风,战栗的枫叶,飘舞的芦花,面对这秋景秋物,诗人怎能不“逢秋悲寂寥”?更何况远贬荒僻之地的诗人,又将与好友“秋山又几重”,怎不生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又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着秋江月影,主客想排遣离别的忧愁而举杯消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加上饮苦无音乐,醉惨不成欢,我们不难想象那个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场面,正是这秋江月影,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此时的哀愁,犹如那东流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绵绵不绝;此时的心绪,如同江中摇荡的月影一般跳动不安,零乱难平。这幅画,重点突出一个“惨”字,它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情怀,营造了一个悲抑低沉的意境。而这“举酒欲饮无管弦”、“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环境,既暗示了诗人谪居生活的痛苦,又为下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有力的反衬;寒江寂寂,四顾茫茫,正当主客悲感交集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一方面透露主客的惊喜之情,“忽”就是这种感情的表露;另一方面也写出主客无意中为动人心弦的琵琶声所吸引,就是在这种情境中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的出场及弹奏琵琶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并为之展开故事的配景。

二、多方烘托人物,展示人物心境。

《琵琶行》的第二处景物描写出现在琵琶女弹奏结束时,诗人为我们画了一幅“秋江月夜听曲图”。在这一部分,诗人着力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达成这一目的,诗人善于蓄势,层层渲染烘托。先写琵琶女的出声和相邀见面的情况,诗人听见不同寻常的琵琶声,惊喜万分,从曲声中知弹奏者非俗人,故急欲想见,“寻”、“问”、“移”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则表现出琵琶女羞涩、怯生、犹豫和悲伤的情怀,也暗示了她有无限的心事。接着写琵琶女情动于衷,演奏琵琶,着力表现其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是按调弦、弹奏、曲终的顺序来写的,且把声情有机地融合起来。“转轴”两句,从她弹奏的准备动作中已初显其技艺的精湛和感情的丰富,这是弹奏的开始。接着写弹奏,“弦弦”两句写曲起低沉舒缓,显示其郁郁不得志的思绪;“低眉”两句,状其弹奏的动作神态,现其卓越的技巧和抑郁的心情。“轻拢”两句,表现她弹奏时指法灵活多变和弹奏难度之大,看出其技艺超群,乐曲声不同凡响。紧接下来,诗人用12个诗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分别借助听觉、视觉等感受来写弹奏乐曲的声韵悦耳和声调变化。从乐曲的声韵和变化中表现了琵琶女娴熟惊人的技艺与哀思苦痛的情感。“曲终”两句,写琵琶演奏已近尾声,用“裂帛”比喻四弦同时发出的声响,随即戛然而止。一曲虽终,但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却使人如痴如醉。诗人于是写道“东船西舫消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边周围的船上都悄然无声,只有皎洁的月光倾泻江中。这简洁的一笔景物描写,却是何等的高妙——在寂静的景物氛围下却激荡着汹涌的心潮,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处景物描写,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又照应了“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了诗歌凄凉、冷落的意境,着重突出“悄”字,又衬托出听众依然沉浸在无限惆怅、幽怨的乐曲声中,而这正好烘托了琵琶女的心境。

如果说第二处景物描写是着重从听众感受的角度去烘托人物心境的话,那么第三处的景物描写则是从琵琶女的感受的角度去展示人物的心境了。

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在琵琶女苦诉身世遭遇的末尾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家住城里,从小拜名师学艺,年轻貌美时,生活奢华。随着时光的流逝,人老珠黄,再也无人上门追欢逐乐了,生活逐渐走向落迫,只好嫁给商人为妻,常常独守空房而无人珍惜,只得经常从梦中寻找失去的欢乐时光。这里,诗人用夜深、月冷、水寒、空船、孤女、独坐为景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守船图”。这幅画,着重突出“寒”,江水之寒,正暗衬着琵琶女心境之寒!这很容易令人想起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好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景物描写,与这首词表现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需更多的文字详述,琵琶女被遗弃的孤寂生活和悲凉心境,已被抒写得淋漓尽致了。

三、描绘地域风貌,借助景物抒情。

第5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第6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一、鉴赏主题,品味诗人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文本,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自古以来就是诗人“言志”、“缘情”的艺术载体,还因为我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大都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即突破性或独特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历史时代,必定有很多诗人对同一创作题材或者同一创作主题产生极其浓厚的创作兴趣,各位诗人都在努力追求古典诗词权威文本的突破性抑或独特性境界。然而,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能够在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歌艺术创造领域中,创作出相对于权威文本而言具有突破性抑或独特性的古典诗词艺术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以“秋”为题材或者以“秋”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其意境大多悲凉,诗人寄寓的情感也往往凄美甚至悲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这大概是深受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名句影响的缘故吧。但是,刘禹锡的《秋词》却能打破悲“秋”的主题,赋予秋天灵动壮美的艺术魅力,表现诗人无比热爱秋天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境。故此,教学《秋词》时,我曾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主题和诗人寄寓于诗歌中的不同心境,体味二者不同的艺术境界。

二、鉴赏意象,品味意象的深刻内涵

“意象”即“兴象”,是客观世界中的“象”映入诗人的脑海中,再渗透到诗人主观的“意”(主观情思)中的能动反映。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其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故此,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相同意象在不同的古典诗词作品中具有的相同抑或不同的内涵,品鉴诗人在古典诗词作品中巧妙运用意象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技巧。

以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在引导学生读顺、读懂其大意的基础上,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王维的《使至塞上》、韦应物的《闻雁》等展示出来。在学生基本理解这两首古典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探究意象“雁”在上述三首古典诗词中所具有的相同抑或不同的深刻内涵。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热烈探讨之后,一致认为:三位诗人均是借“雁”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雁”意象往往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

三、品鉴创作手法之妙,鉴赏诗人的创造技巧

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很多,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引导学生比较鉴赏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创作方法。

1.乐景写哀。就是诗人以美丽景物烘托人物的悲哀心绪的反衬手法。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名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安史之乱中,诗人看见娱人之物的花鸟本应心情愉悦,可是却因为安史之乱导致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产生的感时别恨之情而更加落泪惊心,以此突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2. 哀景写乐。就是诗人以凄凉的景物来烘托自己愉悦心情的反衬手法。刘禹锡的《秋词》就是典型的以哀景写乐情的佳作。诗歌首句写前人逢秋每每感叹“寂寥”,次句写诗人与众不同的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与自己的坦荡胸怀互相辉映,更有那一鹤排云飞上万里晴空与诗人旷达的心境和绵远的诗情相互融合,从而烘托出诗人无比旷达和愉悦的心情。

第7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杜甫43岁的时候,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抒情诗,同时又是一首立意高远、饱蘸真情的千古名篇。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灼苦痛;第二节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节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节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其中前三节叙事描写层层蓄势、步步深入,使思想感情得以不断升华;第四节感情陡然逆转、格调高昂,这种情感的转换自然收到了铿锵激越、震撼人心的效果,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叙述了诗人一家在一个秋风苦雨的夜晚的凄惨遭遇:由秋风破屋到群童抱茅再到屋漏难眠。诗人内心情感也随个人的处境逐步加深:由痛惜、痛心到痛苦,感情基调沉郁悲痛。诗的结尾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天下穷苦人“广厦庇寒”的忧国忧民之情,感情高昂奔放。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由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天下人的不幸,甚至国家的不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内心最强烈的呼唤,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上图为所设计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板书中把前三节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作为“茅屋的两扇窗户”;第四节直抒胸臆作为“茅屋的烟囱”。另外,把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关键词语填入事先画好的茅屋中,作为“屋面”和“屋顶”;其中,“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难眠”分别作为三个屋面,“痛惜――痛心――痛苦”分别作为三个屋面的补充;“广厦庇寒(忧国忧民)”作为屋顶。诗歌的主旨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茅屋的对联,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横批。最后以“写个人不幸”和“唱时代强音”一组对偶句填入屋顶的两侧,充分显示了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意义和价值。

这份图示板书很好的切合文题“茅屋”,又将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脉络做了详细的归纳。条理清晰、风格独特、一目了然。很容易加深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第8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比如,关于“秋”,我们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诗句。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贺铸《鹧鸪天》:秋风想见西湖上,化作白莲千叶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萋兮吟》: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龚自珍:四海变秋声,一室难为春。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马致远: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细细品味这些诗句,继而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场景,我们便可以开始写作了。不过,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闭上眼睛,遥想两三枝嫣红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绿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戏的鸭儿摆动起颈项,霎时晶莹的水珠四射,苏轼信笔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动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个“闹”字,让人在一刹那仿佛就能看到枝头的杏花密密匝匝,开得何等繁盛;让人在一瞬间仿佛就能听到杏花在枝头争先恐后怒放的声音。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这两个段落就是对原诗句的描述与评述,即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

第二、要有对诗句的合理归类。有一些诗句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写作时,我们便可以把它们归类在一起,这样便容易集中地说明自己的主题。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用诗句则揭示了春风最本质的特点:带来生命。许多诗人都曾为此作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春风使江南披上了绿装,这是生命的动态表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春风像剪刀裁剪出如许的细叶,裁剪出大好的春光,这是生命的形象描摹;“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风滋润万物,却不让万物感受到春风的关切,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组诗句写的都与生命有关,放在一起,便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三、叙述的语句要富有变化。是先引用诗句再提作者,还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诗句,写作时都要用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超俗品性,独具闲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为竿,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那该是如何的惬意!这个段落是学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学生修改时注意叙述语句的变化,学生修改为: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很显然,后者比前者因语句富有变化,而显得有韵味得多。

因此,诗句的引用要注意与行文所设置的场景水融。

例:学生用上述关于“秋”的诗句写成的作文。

秋颜

文 璇

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才蓦然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思绪翩翩呀。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第9篇:写中秋的诗范文

一、共同之处

1.体裁相同

两篇文章体裁一样,即“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格式不固定

两诗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3.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杜诗将“秋风”“秋雨”和个人的遭遇经历融为一体,岑诗将“冬雪”和为朋友的饯行融为一体,都达到了景为情生,情因景涌的艺术境界。

4.借景抒情

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杜诗借大风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岑诗借边塞壮丽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5.都写到了风

两诗都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表现风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这个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诗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岑诗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不同之处

1.句式不一样

杜诗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而岑诗从开篇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到结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马行处”都为七字句,句式整齐划一。

2.叙事详略不一样

杜诗叙事较详细,故事性强。全诗可分三节。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写出了秋风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风势之大,茅屋被秋风所破之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茅草被狂风刮起纷纷坠落的去向。这时,茅草散落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整个第一节的气氛是昏暗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先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是雨要来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将酿雨的情境,“雨脚如麻未断绝”突出了雨的绵密,可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却“床头屋漏无干处”,至此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是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各种辛酸经历的慨叹。

岑诗叙事简洁,点到即止。全诗的叙事线索不像杜诗那么明晰,是若隐若现的。诗的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咏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说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写意画。“白草折”与“梨花开”让我们读者从视觉上领略到了边塞奇寒的气候特征。而送别之事也仅仅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具体的饯行、送别场面读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样

杜诗抒情强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用理想战胜现实后的呐喊,意志战胜叹息后的狂唤,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岑诗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没有一语道破,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其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许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归期无望的惆怅……体现了含蓄典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