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精选(九篇)

国企内部审计

第1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审计;国企;必要性;问题;策略

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对于企业的运行管理进行监控,能够对于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把关,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风险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地思考企业内部机制,探究通过机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十分必要。因此基于内部审计管理的层面,直面当前国企审计工作实践,深刻地进行问题分析,实事求是地进行问题解决,最大程度发挥国企内部审计的作用,积极意义十分深远。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同样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国企内部审计作用的必要性

(一)发展理念的要求

理念是发展的指南,新时期背景下,我们的发展理念不断地转变,对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首先,新理念下我们认识到了管理就是生产力,加强管理积极改革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制度的优势,从而促进发展的效率。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业务开展,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对于业务层面的管控,能够显著地提升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新理念下,我们对于职能与效率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国企内部,审计就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1],促进企业的创新意识养成,保证企业降低市场风险,均体现了理念发展层面的要求。

(二)发展实践的需要

从国有企业发展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国企内部审计作用,必要性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国有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承担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任务,比较于民营企业有着一定的特点,但是随着改革不断地步入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地加快,全面参与市场化竞争的环境,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现。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不仅总量大,而且集中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命脉行业,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健全约束机制,也是发展实际层面的要求。形成约束机制,能够对于经济活动进行制约,能够使得企业有着长期规划和风险意识。不断强化国企内部审计工作,是国企实践发展层面的需要。

二、国企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企内部审计意识不强

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部审计意识不强,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审计部门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相应的意识,没有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理解,使得工作开展不深刻,使得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不充分。其次,国企在整体的发展层面中,没有意识到市场的变革,改革不充分,不彻底,没有形成深入走进市场的意识,对于内部审计职能没有形成促进力,同样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总的来说,国企内部审计思想意识不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只有思想的层面形成意识,才能够在实践中积极开展。

(二)国企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亟待更新

通过对于当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调研,发现限制当前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的重要因素,就是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的审计工作。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电算化成为企业财务处理的发展趋势[2],极大的解决了传统手工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由于国企内部审计部门没有进行技术方法层面的更新,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效率。其次,当前国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有限,工作思路较为保守,方法相对滞后,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不断地加大,不仅仅要审查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投资者负责,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保护。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制度以及规定层面的不全面,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与深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因此,基于国企发展改革的背景下,分析产权多元化背景下的审计工作状况,积极意义尤为关键。

三、有效发挥国企内部审计作用的策略

(一)促进国企内部审计意识养成

针对当前国企内部审计意识不强,限制审计作用发挥的现象,针对性地进行策略分析。首先,国企管理层面应当转变意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在领导层面形成内部审计的意识。例如,国企领导层面应当深刻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探究发展新思路,形成企业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审计人员,应当促进其意识转变,例如,通过专题讲座,领导主抓,开展业绩考核,积极促进审计人员工作意识的科学有效培养。总之,国企领导层面与审计业务层,均应当有意识地进行理念转变,不断领会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精髓,增强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效力。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国企改革发展的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对于经济业务进行审计,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不断地提升国企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尤为关键[3]。首先,应当针对企业的发展模式,市场定位,构建相应的审计标准与要求,使得审计工作能够按照规定和要求开展,例如,根据审计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内部审计管理规章制度。其次,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地加强业务培训。例如,定期对于国企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对于审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总之,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发挥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充分发展内部审计作用的关键。

(三)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基于当前国企内部审计的现状,对于工作方法进行创新发展,不断地引入新理念,新方法以促进内部审计作用有效发挥。首先,在审计工作中,大量地引入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审计工作平台,大量应用便捷性软件开展审计工作,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还能够降低审计工作失误,对于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也是有利的。其次,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定期采用研讨型工作方法,即不断地让审计人员进行问题反馈,集中对于问题进行思考优化,这种自我完善的思路,对于审计工作有效性的提升十分必要。总的来说,基于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是今后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4]。

(四)有效开展管理审计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不断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十分关键,对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而言,更有着突出的意义。首先,当前国企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当着眼于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即对国企的经营与投资决策进行评价,及时完善和调整决策失误,使企业效益能够真正的提高。因此要不断做好内部评测,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力度,促进审计工作开展思路不断地拓展,探究有效模式,从管理的层面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语

本文探究国企内部审计作用的发展,主要分析了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总的来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地基于审计工作实践,创新思考,积极改革,大量尝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力度,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韩晓艳.浅谈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国企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7(1):89-90.

[2]周红英.论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发挥[J].经营者,2016,30(13).

第2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作用; 现状; 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结构和性质日益复杂,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理清企业产权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和调整策略做了浅析。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和作用。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企改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得到完善,这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平台和巨大的内部压力。据此,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于 2003 年了《内部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展开。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组织中具有重要作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1、内部审计保证了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信息对称性。

上市企业要定期向投资人披露其财务状况,而信息的真实性是最基本要求。否则由于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人的利益便无法得到保障。内部审计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有利于投资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也有利于政府对资金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控,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2、内部审计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评,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议,进而促进企业改良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规避风险,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内部审计可以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现代企业的经营环节多、决策程序复杂,并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这些都威胁着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企业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避免潜亏因素的形成,甚至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战略审计活动,推动企业的资产增值。

4、内部审计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内部审计可以及时了解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为经营者提供政策和经济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 针对经营中出现的内部管理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对企业实施各种决策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使经营者能够迅速了解决策的实际效果。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大都是企业内设机构,基本上处于管理层领导之下。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和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及权威性都得不到保障。

2、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过于狭窄。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价值,即内部审计同时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然而,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特殊背景,长期以来审计工作的重心局限于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突出了“监督职能”而忽视了“服务职能”,不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

3、企业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制约,有些企业并未把审计制约机制引入到企业管理当中。这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干预下被动设立的,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没有多大作用。如此一来,内部审计部门就没有被所在企业真正接纳,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或合并到其他部门,或直接被取消。这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反过来又难以使其得到企业的认同,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4、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够,许多审计人员处于被领导地位,特别是一些审计人员还是企业利益的主要相关者,因此直接导致遇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一些企业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审计信息不公开,这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违纪违规行为的出现。更为严重的是,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干部的监督和选拔任用的依据,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这不但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也在职工群众中造成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定位应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单一机构,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构转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都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即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公司的独立部门在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下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只有在审计部门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时,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才能不存在利益关联,审计人员及其经费来源等才能不受被审计人的制约。审计机构保持独立性,才能客观、有效地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其次,内部审计要着力扩大业务范围。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已从审查财务等经营活动扩展到企业管理领域。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企业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检查监督,关注组织运行、风险管理和企业前景,参与经营决策、风险分析和经济前景预测。内部审计职能得到广泛扩展,其作用也将明显增强。

第三,内部审计队伍的构成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随着内部审计职能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扩展,审计人员在构成上也应该全面化和多元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从以财经类为主,向财经类、法律类、工程类、管理类等多学科领域转变,不断提高具备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审计、会计、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建筑工程、环境工程、企业管理等核心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比例,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天祥。 如何做好内部审计[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黄群。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成因分析[J]。 时代经贸,2006( 5)。

第3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变迁;审计优化

一、内部审计基本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界定

内部审计是机构内部设置的独立评价机制,用于检查和评价企业的运行状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概念上来看,国际上和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有相通之处,都强调独立客观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但IIA的定义强调了“风险管理”、“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这些方面。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国际上的定义更关注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增加价值。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变迁

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在发展变化。内部审计经历了财务导向内部审计、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几个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在各个时期的职能也因为审计范围的侧重不同而存在区别。

财务导向阶段,审计抽样广泛运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对日常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围绕财务报表、账簿进行审计,配合外部审计工作,体现了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

管理导向阶段,审计的范围由审查财务扩大到了管理控制方面,帮助管理层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相应建议,内部审计的重点转移到经营管理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内部审计为了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需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以系统的、变化的眼光看待管理。复杂的外部环境使管理层决策难度增加。内部审计需要多方面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从低层次的控制和管理到高层次的决策。

风险导向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侧重风险管理,价值增值,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企业的目标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提前发现企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虽然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通过风险控制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降低风险,提供有效的建议,同样有利于企业增加价值,实现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受限

内部审计在我国逐渐发展和完善,不同规模的企业的设置情况有很大差别。以隶属部门不同,可以分为隶属财务部门、总经理直接领导、监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四种形式。隶属于财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关注财务方面,并没有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因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建议。隶属的层级低,独立性也会受到限制,很难涉及企业的核心内容,不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合规性进行监督。从这两方面来看,如果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就等同于自己执行,自己监督。这样的审计不仅没有效果,而且浪费人力财力:隶属于总经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对总经理以下的各个层级进行审计,直接与管理层沟通也体现出其较高的独立性,但是如果总经理层面出现舞弊的情况,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力范围达不到总经理层面,也不是彻底的经济监督;隶属于监事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的层级较高,独立性较高。但监事会主要的作用是监督,对高层管理这运用的权利进行检查,不关注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管理层掌握经营管理权,这种情况下,监事会不熟悉经营管理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审计委员会的内部审计机构侧重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审计,帮助董事会了解企业存在的风险,但有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忽视经营审计有关的内容。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受到抑制

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管理层是否采纳审计建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和咨询服务,管理层则决定如何利用这些建议解决问题。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权利强制性的要求管理层做出决策,只是起到建议的作用,这是内部审计自身的局限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态度决定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的理念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认识模糊,不了解审计重点,有需要时才会进行审计,审计部门处于被动状态,甚至审计结果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这会挫伤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内部审计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三)内部审计业务执行不到位

企业的内部审计出现问题,除了内部控制的因素,还可能因为审计人员没有发现风险或者执行不到位。因为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审计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审计、管理、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如果综合素质不达标,可能就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决策建议。执行不到位体现为审计人员无权对高层管理者审计,受制于管理层;不能准确发现问题进行风险预警;虽然发现风险的存在,而防范不及时等,引起这一系列潜在的问题。

这说明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成效的评价机制,内部审计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管理层是否凌驾于审计部门之上,都要通过后续的评价监督,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企业程序不规范容易导致审计责任界定不清晰,执行过程中推卸责任,审计部门的作用也受到削弱。

三、关于内部审计的优化建议

(一)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管理拥闹С钟胫厥邮悄诓可蠹品⒄沟墓丶,管理层对各个部门机构的设置,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决定权,所以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决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管理层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管理层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性,内部审计部门才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审计程序的选择和使用过程被介入,导致影响审计样本的选择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要对审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保证,其他部门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此外,企业应多开展在职人员的后续培训,保证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强化专业技能,鼓励审计人员参加相关专业的资格考试,建立审计人员监督考核机制,以此激励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设置专项审计费用,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仅体现在机构的独立性,还体现在经济的独立性。充足的审计资金有助于更深入的进行审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审计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三)转变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旧观念的影响下,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十分狭隘,审计工作范围受到局限,内部审计只发挥单一的监督职能。新形势下,内部审计要拓展工作范围,利用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服务和咨询职能,风险管理和企业价值增值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评价企业内各部门的工作,根据工作结果确定企业部门考核的一项参考。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可通过对企业管理层作出的各项决策制定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鉴证,依据鉴证结果改进经营决策使之更加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熟悉企业关键的控制点和风险点,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业务环节,凭借此优势,为企业实现最终的经营目标献计献策,协助管理层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和咨询职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关注企业的风险关键点,进行风险控制,注重风险管理,将风险回避或者转化,降低企业损失,间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第4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化;可行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1日

在企业中,内部审计作为其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其外部化程度也比较高。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完全成熟,所以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外部化方面实行起来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概述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定义。内部审计外部化最先是由安永、毕马威等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提出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内部审计外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来执行。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内部审计外部化主要有四种方式:(1)补充式外包,即将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2)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请咨询机构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3)内审职能全部外包。在这种外包形式下,企业不设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为了进行合理的经营性审计,就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4)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的这种结合分别承担不同的审计责任。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缺点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点

1、获得高水准的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领域的多方面专业人才,能够使企业根据审计项目的情况选用合适的人才。

2、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外部审计工作一般由注册会计师领导完成,他们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契约开展内部审计,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与企业其他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因此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企业经营和控制中存在的漏洞,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3、稳定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以公认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标准,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来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进行审计。此外,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不仅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法律的约束,还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因此能确保审计质量的稳定。

4、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降低企业成本:(1)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降低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2)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新环境,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部化,咨询机构的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3)降低雇佣成本。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

5、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整个社会来说,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专家组成,他们通过了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点是仅仅服务于某一企业的内部审计师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还能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同时将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聘请当地的咨询机构或是熟悉该地区业务的外部审计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融入该地区文化,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缺点

1、审计工作不够“贴心”。内部审计外包后,审计可能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外包审计人员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外包审计人员只与企业有短期的合约关系,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缺少了企业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并且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专业人士不熟悉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内部审计师,特别是那些在企业里工作很长时间的内部审计师,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手段、企业文化、部门间的利益关系、人事状况等因素。这种背景知识的差异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2、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缺失了任何一项职能,就会破坏审计职能的完整性。

3、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资源优势。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状况,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业务过程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特点,能更好地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服务。而外部咨询机构只能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以及通过询问和观察来确定服务的重点。往往由于保密的需要,企业不可能向他们提供完整的资料,这势必影响到外部咨询机构的判断和对企业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影响咨询服务的质量。

4、企业将面临高额的边际成本和放弃内部资源优势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的消失将会使企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双方在博弈中的谈判地位发生变化,外部审计机构因此可以索要越来越高的佣金;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操作程序和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外部人员所不及的。如果内审外包,外部审计人员能提供更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建议吗?企业必须权衡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三、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管理层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丧失了形式上的独立性,而且审计范围也难以触及高层的决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依附于企业,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一方面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听命于经营者。这样难以做出客观的职业判断。管理层过低地估计了内部审计可能创造的价值,忽视了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隐蔽性和长期性特征,忽视了内部审计对包括风险投资与管理在内的价值增值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停留在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还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而对于经营审计(又称经济效益审计)仍居于次要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已将经营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主流且内部审计开始向战略审计方面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内部审计技术手段落后。由于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缺少职业化训练,有关部门及企业领导在继续教育方面重视度也不够,这种“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营养不良”的内审人员很难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更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

四、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

从法律上看,内部审计外部化符合现行法律法规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师法》第十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这说明注册会计师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是合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看作是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而且现行的法律法规均没有规定企业不能与外界合作进行内部审计。因此,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不存在法律障碍。

从企业外部条件来看,内审服务的市场供应完全可以满足内部审计的需要。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造就了几十万知识结构合理、从业经验丰富的审计师。而且,随着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已陆续进入我国,为我国企业提供审计服务。这样,企业在对象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选择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

从企业内部需求来看,内部审计外部化已迫在眉睫。长期以来,内部审计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内部经营过程的控制和风险水平的控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其咨询顾问,但在企业内部普遍缺乏这样的内部审计人员,依靠企业自身来培训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已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才能迅速扭转内部审计工作滞后的局面。

五、我国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应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从审计内容上讲,全部外包意味着把包括战略性管理在内的所有活动都托付给外部机构来处理,这样企业将面临外部审计人员泄漏企业核心机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风险。加之,外部审计人员尽管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毕竟是企业外聘的定期执行审计的人员,其所负责任及对企业情况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故其对关键领域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都无法让企业利益人放心。而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成员,与组织有着比较稳定的关系,对组织实现其目标有着更强的责任感。因此,关键领域的内部审计由内部审计人员负责较稳妥,这不但使内部审计人员从繁杂的一般审计中解脱出来,而且能使其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领域的审计。

(二)对内部审计外部化进行风险分析控制。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着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的有效与否对整个企业十分重要,而且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各个方面,内容琐碎繁杂,而且有些内容可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提供者时,必须考虑其职业信誉、职业经验和专长。此外,企业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控制:首先,外包商所能提供外包服务的项目或范围是否与企业现在外部审计业务冲突,是否影响二者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作业的管理及计划的执行过程;最后,预估的审计总成本或小时费用率。企业集团公司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对外部审计师就内审服务的业务交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范围、保密义务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外包最终要走出一条“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演化路径,因此外包企业要注意标杆跟进,从中不断获取新的洞察力和学习能力,努力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进而提升整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控制能力。

(三)成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人员(机构)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以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可见,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四)推广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的范围、侧重点、工作深度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CPA能胜任外部审计,不一定能够胜任内部审计。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 INTERNALL AUDITOR,CIA)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专家的标志,又是目前世界各国唯一共同认证的职业资格。但目前我国获得这一资格的CPA并不多。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CIA考试,使更多的CPA能够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

(五)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将从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应将以评价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监督的审计,转换为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评价决策的科学性,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评价过去经济活动的效益优劣,评价项目和投资的可行性等,作为内部审计重要内容和日常工作。

(六)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内部审计外包属于新兴的业务领域,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服务业务纳入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当中,规范内审服务的竞争秩序,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使内审服务自诞生之日起即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作为内部审计外包的委托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更要加强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受托方执业过程的监控,对其服务质量的控制最好能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七)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作为内审外包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所考虑的风险是其执业过程中的审计风险,而对内部审计特别关注的企业风险领域的考虑不足,在此基础上的内部审计外包,就有可能造成承包方不愿或者不能深入企业风险领域,从而弱化了内部身机的价值增值作用。

(八)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组织相结合,可以补充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并不是要削弱或取代内部审计部门,而应该一直关注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与评价上,并对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在合作内审中内部审计部门应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企业还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内部审计力量,例如及时选拔具备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审人员,从成员企业中抽调内审人员建立兼职内审队伍,鼓励内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等。

(九)确保良好的沟通。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中的合作关系应该实施良好的沟通,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应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讨论公司设想、任务、价值观以及审计原则等,以使他们充分了解企业管理层的期望,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尽可能缩小外部审计师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企业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师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外部审计师是用更富效率、更经济的技术来帮助他们的,这才能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客观活动,并不是一定要在组织内部设立,而应是“向组织内部报告”。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并不改变内部审计向组织内部报告的本质属性。通过以上分析得知,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存在着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会造成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易降低审计的权威性等。因此,在开展内审外包时,不应盲目开展,应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降低内审外包形式存在的风险,并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伟霞.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第5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一、对于审计职能的认识

(l)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产生初期,以查错防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为主,其基本职能是监督。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检查,发现企业管理控制和营运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避免可能的损失。当然,审计人员的检查不可能涵盖企业管理控制和营运控制的每个部分,在选择审计对象时,审计人员要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力求做到以相对小的成本支出发现相对重大的问题。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事先不知道审计人员将会选择哪部分控制系统进行审计,所以这种局部范围的审计活动客观上起到了对全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作用。

(2)评价职能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不断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职能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测试经营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组织控制系统,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客观评价。通常在控制系统的制定和实施之前对控制系统做出评价,能够更经济地和较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职能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方式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监督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完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建议。随着企业自的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也不断加大,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找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协助领导进行经营决策和加强经营管理。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目前效率低下的内部审计水平已成为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但是由于其规模小、数量多分散广、发展前景不明朗等特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特点有三:

(1)企业管理层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管理层大多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过低地估计了内部审计可能创造的价值,忽视了内部审计创造价值隐蔽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以及内部审计对包括风险投资与管理在内的价值增值审计的作用。

(2)独立性差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地位低,受经营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严重,自身的独立性差,甚至有的企业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能够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技术手段落后

审计人员素质低下,审计技术落后,都会影响审计质量。由于多数内部审计人员缺少职业化训练,有关部门及企业领导在继续教育方面重视程度也不够,这种“先天不足”加后天“营养不良”的内审人员很难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更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

三、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迫于竞争压力,中小企业要求通过改善内部审计工作来提高经营效率。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咨询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小企业的一个理想选择。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点在于:

(1)提高经营效率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一点对于抵御各种经营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中小企业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的方式,能够引进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得到专业从业人员的指导,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减少运行成本

内部审计机构的规模经济性主要是通过单位审计量的变化来实现的,然而中小企业审

计业务量小,可利用资源少,结构简单,分工不够专业化,这就决定了它们不能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将内审计外部化可以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降低雇佣成本。

(3)提高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这些专业人员(注册会计师、计算机专家等)都经过正规训练,并经考试合格,在长期为各行业提供鉴证、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无形中为企业提供了免费培训团队,从整体意识到实践操作上都为企业树立了榜样,能够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与素质。

(4)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

外部审计主体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直接接受其所有者领导,审计的独立性和和权威性也随之提高。审计主体摆脱了经营者的领导,他们是平等的主体,审计范围也可涉及到管理高层的经营决策;另外,外部审计主体除了按照有关规定收取合理的审计费用外,不再从被审计单位获得其他任何经济利益。作为外来机构,与被审计部门人员也没有情感上的联系,保证了实质上的独立性。审计人员能够站在所有者立场对经营者做出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经营者的违规操作等问题都能进行披露。

四、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方式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涉及的行业广泛、规模各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中小企业之间在公司治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从以下三种方式中选择,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

第一,内部审计全部外部化

内部审计全部外部化是指将内部审计业务全部交予外部咨询机构全权处理。该方式适合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这个时期内部审计多是简单的财务审计和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防范审计。

第二,内部审计部分外部化

随着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财务方面的工作逐步完善,企业有能力实施财务审计并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起来。内部审计人员开始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与监督工作。此时,内部审计全部外部化的缺陷就会显露出来。在内部审计部门保留的情况下完全依靠组织外部的专家,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能力得不到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外部审计人员由于不能长驻企业,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其建议的针对性和合理性降低。

内部审计部分外包时,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刚设立不久,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经验水平有限,仍然需要将部分高度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利用外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优势,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分工协作免费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知识技能,既为企业节约了培训费用又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这种方式适合企业发展阶段。

第三,协力式委外

协力式委外是指企业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主导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专家共同协作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内部审计机构趋于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学习、培养、锻炼,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成熟,执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有能力独立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此时,企业应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即内部审计部门占主导地位,内部审计功能主要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大部分审计项目,工作重点放在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上。对于一些非核心,非常规的审计业务,如环境审计,合同审计等可以交给外部审计人员。另外一些需要潜心钻研和限于时间或能力而无法进行的服务也可由外部审计人员协助完成。在协力式委外方式下,既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主导地位,又利用外部审计人员的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有利于中小企业持续增值。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经营特点、企业文化、管理水平以及内部审计的能力,以实现企业增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

五、选择外部审计单位的建议

在选择外包商时,应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资质

即外包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内部审计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外包商,必须具备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执业人员,才能满足企业复杂而专业的内审工作。有足够的能力为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对外包商在未来预期的运作环境下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经验和能力进行评估。

第二,在本行业的市场地位和成熟度

选择外包商时要考虑它在内部审计行业中的执业期限和市场份额,这关系到外包商提供服务被监管部门认可的程度,也能用以评价外包商资质。

第三,收费标准

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约成本,所以进行综合性的成本分析是保证决策正确的要求,外包商收费标准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结论

第6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问题 对策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

所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它也是传统审计模式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它以审计风险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分析项目的风险程度来决定是否实施该项目,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同时,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对其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对测试过程进行监督,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价,最后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改进对策,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水平。

另外一方面,内部审计师的意见也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不但可以起到强化控制内部审计的作用,从而改善控制效果和提高控制效率,同时也可以起到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规避风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从风险审计的内容来看,它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个是识别风险,一个是控制风险,这两个核心内容也是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它们就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审计计划,充分考虑在每个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如下。

第一,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审计重心和责任都有一定程度的前移。在管理并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或者是一部分项目的目标;其次,分析这些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评估整体风险大小,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后,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确定它们能否起到减少风险的作用。

第二,引入重大错报风险。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言,它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时候,存在一个审计起点,那就是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重大错报。在展开审计工作之前,必须要准确地评估出财务报表中重大错报所存在的风险,继而根据风险程度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第三,审计证据的外部化。由于风险评估正慢慢成为审计的重心,审计证据的获得也不局限与内部,而是开始向外部扩张。在审计中获得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证据不仅包括是传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证据还包括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获得的外部证据,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第四,审计测试程序的针对性。实际上,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包含着特定的风险评估程序,在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正是这种风险评估程序,因为这种程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客户不同、风险种类不同,所选取的评估程序也不相同。所以说,这种程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较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主要环节

1、审计计划阶段

在制定审计计划的过程中,要以企业风险因素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还要将审计策略纳入到企业风险之中,这样才选取审计对象的时候,往往具有较好的针对性,这样所制定出来的审计计划也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所蕴含的价值也会更高。

(1)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要想做好审计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包含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只有充分掌握企业的环境因素,才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重大错报风险。换句话说,掌握企业环境因素,是有效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运用第一步获取的关于企业及其环境的有效信息,为了明确审计中应该关注的高风险领域,要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分析,再利用风险评估程序有针对性的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其他有关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明确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3)制定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应根据之前识别和评估出来的企业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充分考虑到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认定层次的都重大错报风险,那么可以通过检查得出的概率来确定风险的范围,审计资源也得以合理分配,制定适当的审计计划。

2、内部审计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想内部审计发挥出较好的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考虑到它以风险作为导向,对各项风险因素的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判断。与此同时,在实施阶段辅以其他的手段,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出其应用的效果,辅助手段一般包括:评估舞弊、运用检测技术、针对调查等等。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控制测试。通过控制测试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这样企业就可以放心地去实施内部控制,从而就可以提高审计的知名度。但是,它不是必经程序。当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希望内部控制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效果时,此时实质性测试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它无法作为肯定内部审计有效的依据,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采用控制测试的方法。

(2)执行实质性测试。该测试的对象主要是账户余额和重要交易,通过测试我们就可以知道管理当局对于财务报表中的各种认定是否公允。

(3)风险再评估及修改审计计划。在审计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就会逐渐发展之前的审计计划存在漏洞,有些地方不是很合理。如果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可能会带来重大问题,就马上更正计划,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

3、审计报告阶段――终结审计和后续审计

在这一阶段,在这两个环节中,审计人员在认真地审计评估之后,就会相继地提出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于是就可以完成现场审计,最终就可以出示审计报告了。另外一方面,审计报告要尽量简洁,要较好的展现出各项审计对策的执行程度。在审计报告之后还要进行后续审计,影响后续审计的重要因素就是风险,风险越大,后续审计内容就会更多,范围就会更加宽广。总的来说,后续审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控制目标的实现,另一个是风险的再评估。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困境

因为我国开展内部审计的时间较短,在内部审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同时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尽管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各种风险导向审计准则,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却极为不完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导向审计的效果。另外一方面,审计人员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过程中,所参照的标准也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标准并不是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所制定的,从而导致了这些标准的理论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同时,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目前来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民事赔偿制度也并不完善,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做违法违规事情的法律成本低。

2、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与时俱进

毫无疑问,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存在很大的问题,不但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且还疏于学习,这样就使得他们难以满足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需求,更加无法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不但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同时还具备较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现在正是欠缺这样的审计人员,如果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将会影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3、信息库建设起步晚,审计程序软件开发滞后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审计信息系统,但是该系统的内容和功能却比较匮乏,主要原因就是整个行业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够重视。审计人员要了解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需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来搭建一个精心行业业绩衡量的平台,这样的话,因为信息系统不完善,所能查阅到的客户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审计人员在识别和评估企业风险时就没有足够的信息供其参考。

4、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因为企业管理机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执行程度相对较低,这样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能力也相对比较有限。由于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已达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水平,同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具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中国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内部机制,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水平和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在短期内基于风险的审计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四、解决当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由于制度随着技术日新月异导致的发展也有所创新,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要生存下去并且脱颖而出就要去适应和把握未来环境的变换。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实施内部审计的起点必须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改善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

第一,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审计人员的辨析能力,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能够准确的识别出来,这可以通过后期的培训和再教育来实现。我国的会计师一直以来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专业水平不高,一旦面临着相对复杂的审计风险,他们就会不知所措,不仅不能准确的识别风险,更加不能准确的评估风险,所以他们所制定出来的对策自然也就无法解决风险。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第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加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当前管理现状,这样他们所制定的对策才能够更好地使用企业的发展。所以,要想真正地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训,安排他们在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从而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建立完善的会计师事务所电子信息系统。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备完善的网络化电子信息系统,而我国目前对信息系统的开发远远落后于信息系统设施的建设。由于我国的信息系统的发展水平低,应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息系统投资。

首先,会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网络,促使行业向规模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次,中国应尽快建立审计信息系统,通过审计单位的内部系统和网络,共享网络资源。

第四,企业需要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提高风险意识。不论是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还是对于企业员工,都必须强化并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同时还要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尤其是要提高他们的风险敏感度。这样的话,即使是很少的风险,他们也能及时识别,从而防患于未然。

第五,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责任。我国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管理会计师的经验。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会计师的责任和义务相挂钩,也就是说会计师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督促会计师做好份内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审计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使用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带来诸多好处,我们必须要看到这一点。在当前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审计环和审计对象在变,相关的审计技术方法也随之在变。当前,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效果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去完善内部审计的效果,使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国伟:对我国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3).

[2] 陈艳娇:基于博弈分析的内部审计增值研究[J].学海,2012(03).

第7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摘 要 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反映出企业现今存在的各种管理漏洞,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增加企业收入节约企业开支,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我国现今的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管理 内部控制 经济效益

前言:由于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全面、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不了解、并且企业现有的内部审计方法落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差、我国缺乏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分析和研究企业内部审计现状,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促进内部审计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什么是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对自身经济的一种自我监督和管理,它通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审核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真实有效性和合法性来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内部审计的特点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自动自发的一种内部监督行为,它可以增强企业对内的约束,确保实现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行业的一种进步,同时企业内部审计还是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一种内向型服务。

企业内部审计是单位管理层提出并组织成立的,内部审计人员是由本单位的内部员工组成。

(二)相对简化的审计程序。

由于企业内审的组成人员是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审计工作的实施就比较简化、顺利。

(三)与内部控制的互补性。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互补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者则是前者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完善,而内部控制可以使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企业制度在我国企业中刚刚建立,众多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内部审计的了解并不全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误差,将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混淆,认为企业内部审计知识针对财务方面,没有将企业内部审计上升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这种错误的认知严重制约了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并使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者将内部审计视为一种职权限制,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排斥心理。

(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层面单一,无法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和建议。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企业内外的经济业务逐渐向全面性和多元性发展。与金融保险、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沟通日益密切,为了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审计人员必须参与其中。内部审计人员的来源单一,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缺少对于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了解,知识面狭隘。原有的审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企业现今的发展需要,应充分发展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性人才加入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来。

同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存在学历偏低,缺乏对审计具体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个别审计人员没有职业操守,缺少职业道德观念、工作作风差,工作中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三)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落后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深入的市场经济改革的带动下,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也将面临审计方式的转变。企业内部审计已经由原本的账项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通过全面控制审计风险来实现企业的审计目标。目前,我国企业的审计发展明显滞后,严重落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审计工作一直以手工查账、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判断、进行随意抽样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但缺乏一定的准确性,而且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增加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制约了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

(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没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工作范围狭隘。

1.不能准确的确定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我国企业现今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初级阶段,企业将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了检查企业各部门对企业内部经营方针和决策的遵守和执行与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得到实现等方面。过于强调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而忽略了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职能。企业模糊了企业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地位之间的界定,使企业内部审计内容变得单一、审计范围狭隘、审计作用的层次低,这种对于审计职能的不准确定位使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逐渐萎缩。由于这种状况使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从“企业监督导向”型转变为“企业管理导向”型。

2.审计范围狭隘。

正常情况下,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会计活动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审计。而我国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财务方面进行审计,这就将审计工作归属为财务工作,同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将审计与财务相混淆,影响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同时也限制了审计工作的范围,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的内容。

(五)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第8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为了尽快在国有企业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一些省部级直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内部审计机构,20世纪开始,国家也日益关注国企的审计工作,修订颁布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审计规定,审计署和国资委也相继出台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指导国企开展审计工作。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作为企业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审计和监督的职能作用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无法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提并论。

一、国企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都成立有内部审计部门,但从总体而言,实际职能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已经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质量。

(1)内审工作环境不理想。从企业内部来看,内部审计工作没有被纳入企业的重要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一般属于“冷宫”,远离核心权力层。很多企业领导和员工片面地理解内部审计就是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就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思想。企业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也敬而远之,使审计工作环境不理想,导致人力、资金、工作的开展处处受到限制。更有甚者,一些国企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少数领导道德低下,荣辱不分,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地非法占有国有资产。国企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出于个人利益,把国企领导当作企业老板,阿谀奉承,唯命是从,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以各种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资产。内审职责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增加舞弊难度,堵住管理漏洞,其实就是防范制止他人非法占有国有资产,对于这些人来说内审是在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这自然也增加内审工作难度。在这样的企业环境里,内审工作怎能很好地开展?

(2)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差。独立性是审计的核心和灵魂,保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审计报告客观、真实、准确的保证。依照《审计法》规定,审计部门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开展审计活动时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然而实际情形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也依据《审计法》的要求建立了审计部门,但却没有赋予其完全的独立性,有的企业内审机构隶属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也有的虽独立于财务管理部门之外,但却从属企业纪检和监察部门,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的职务升迁、工作地位都是由本企业领导决定的,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纯业务之外的因素考虑较多,在起草审计报告的过程中,既要防范控制审计风险,又要平衡协调国企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效果可想而知了。

(3)企业内审工作重点局限性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包括对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合适程度和有效性及其在完成指定的责任过程中的工作效果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工作范围应当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离任审计都属于事后审计,因而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往往是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审计部门才介入,无法使企业及时避免经济损失,降低经营风险,没有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所以内部审计在许多国企中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部门,并不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在审计理念上的偏差,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大多只是对企业内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很难起到审计工作的预防、预算与计划作用,也难以体现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企业内部审计要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在预算、计划或投资中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程监控,随时发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这对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要贯穿在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将事前、事中和事后有机结合,形成健全的审计体系。

(4)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审计工作综合性较强,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法律等,还需要具备企业战略管理等管理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企业内部审计的负责人及骨干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基本是不会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一方面是这些全能型的复合人才通常即使是有“伯乐”发现,也往往将其安排在财务、人事等“关键”核心部门,认为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另一方面,作为人才本身也更愿意待在掌握资源比较多、实际工作成绩显现化的财务、人事等部门,而极少愿意待在“清水衙门”的内审部门。因此,企业内审人员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从财务等部门退居二线的年龄偏大的人员。二是自身综合能力不足以在一线岗位就职的人员。虽然转岗来的人员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新理念的能力有限,学习动力不强,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和固定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此外,现有企业内部审计运行体制缺乏应有的奖惩机制。审计人员干的好坏,没有合适的评判标准及奖罚措施,审计工作者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审计效果不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使其不仅具有发现问题的职能,还具备追究责任的权力。企业领导层要把培养全能型的内审人员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才能使得企业内审真正发挥实效,企业经营才能少走弯路,良性发展。

二、完善国企内部审计的对策

内部审计部门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企业管理的重任,随着新一轮国企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必须强化国企内部审计,才能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存在的这些问题。

(1)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内审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内审工作环境的不理想、工作独立性差的问题,主要根源在于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层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代国有企业要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而实现这一职能的最主要部门就是内部审计。因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必须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审计工作,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让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到企业日常管理中来,在进行管理决策时,也要征求审计部门的意见,做到科学决策。其次,要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改变不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及其隶属关系,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实践表明,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认知程度越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表现就越好,发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审计效果也就越大。

(2)改变内审工作重点,强化监督职能。现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改变其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向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领域延伸,以更好地发挥其管理和监督的作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的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主流方向,内审工作应该以事前风险管理与过程控制为重心,让审计人员时刻关注未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供前瞻性服务,真正成为企业增值资源、最具持久力和最有价值的资产,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重点要逐步由事后审计为主改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并重。内审人员要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进行预测性的事前审计,将潜在的危险和可能的损失及时传达给有关执行人,以便加强决策分析,避免盲目的经营决策的实施。企业内部审计要紧紧围绕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点事项安排项目审计计划,并尽可能将事后审计改为事中审计,这样可以从容安排工作时间,将大量的年终效益审计安排在平时,避免出现在短时期内突击完成全年大部分工作任务的现象,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做出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有利的评价,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3)加强审计队伍的多元化建设。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多元化对内审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事内审工作的主力军,企业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出现了高素质、多元化的趋势,需要懂经营管理、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

为改变我国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所需的具有综合素质人员的现状,这就迫切需要企业重视配备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并有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的专门人才充实到内审队伍。当前,专业的内审团队建设的必要前提即企业要明确提升内审部门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只有如此才能吸引优质的多元化人才注入内审队伍并保持稳定。此外,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审工作奖惩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向专业化、资格化及职业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实施审计并为企业管理服务。

第9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摘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内部审计理论滞后等。本文提出了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多项建议,希望能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内部审计;国有企业;独立性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也在逐渐完善和演变。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和保证活动,其目标在于改进组织的运作和增加组织的价值,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以及外部监管机构都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内审部门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职责,同时也担起更多的责任。内部审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查差错防弊,应当向风险的控制、规避、转移上发展。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当体现在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通过评价和检查来推动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以实现经营目标、提升企业价值。但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提供参考。

传统内部审计理论来源于西方国家,它是现代经济中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物,内涵局限于管理者为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进行的重新执行以及观察计算。1941年,Victor.Z.Brink 将内部控制引入内部审计当中,引起了内审的一个革新,是内审的重点由单一的检查转向内部控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是内部审计领域的权威机构。1997 年IIA 成立“指南核心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新框架的研究工作。2001 年,IIA 公布了新标准,在内部审计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三类指南:第一类为强制性指南;第二类为权威性指南;第三类为开发与实务援助性指南。2001 年至2002 年,美国爆发了举世震惊的世通(Worldcom)丑闻和安然(Enron)丑闻。而美国迅速做出了反应,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以规范财务报告程序。以萨班斯法案为起点,全球掀起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热潮。内部审计部门将担任上述责任,这给了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宽广的施展空间。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审计职业起步较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 年正式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和10 多项具体准则以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在2004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第二批审计具体准则,同时公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 号———风险管理审计》征求意见稿。

2005 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此次正式将风险管理审计纳入到了体系中。

2008 年6 月,为了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五部委(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和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 年4 月,五部委再次了相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内容包含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于2012 年1 月1 日开始在上交所,深交所主板市场实施;择机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实施;并鼓励非上市公司尽快施行。

黎瑛(2005)结合现代经济中公司治理需求的巨大变革带动内部审计实务和理论的飞快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七大导向类型: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治理型内部审计、职业化内部审计、多产品服务型内部审计、客观性为重的内部审计以及智囊型内部审计。蔡春和孙婷(2009)在中国会计学会审计委员会2009 年会中提出了基于经营风险导向和战略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他们提出了“战略和经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并构建了五阶段模式,即:①准备阶段;②经营、战略风险识别过程的评价、建议、审查阶段;③经营、战略风险评估过程的评价、建议、审查阶段;④经营、战略风险对应政策的评价、建议、审查阶段;⑤经营、战略风险的报告和记录阶段。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审审计的职能集中在评鉴、监督、咨询和控制,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相当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从其他部分借调过来的,他们一般都是会计人员,尽管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会计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对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欠缺,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对企业展开深层次的审计工作,所以他们难以胜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岗位,不能对企业的管理作出正确的评价,开具有效的审计报告,提出对企业有益的意见。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实现了网络电子信息化,传统的会计记录、台账和报表已经实现了电算化,国有企业的管理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内审方法已经落后,内审人员经受着巨大的挑战,这也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对内部审计非常重要。在市场经济中独立性甚至被视为审计工作中的灵魂。审计的独立性包含实质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但是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流于形式,虽然国有企业按照规定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按企业规章规定是由董事会负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成了企业高管主观意识的体现。由于内审部门没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作用也被大幅削弱,久而久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也就失去了权威性,变成了一个没有实质作用的部门。在工作当中,内审决策的形成与执行都依赖国有企业领导的主观意识,这使得即使内审部门发现了有关人员的违规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也不能进行相应的处理,内审部门形同虚设;从监督环节来看,同级别部门之前的监督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下级监督上级效果更差,因此内部审计职能难以在企业得到发挥。

(三)内部审计理论滞后,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同时我国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依然滞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就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比如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原则等都还没有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实务层面,比如经济效益审计的内部审计相关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这导致内部审计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意义被弱化。

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相关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条款,但是从实际上来看,制定的比较笼统,这使得审计人员在评价和鉴定企业经济活动与违纪违法行为时都缺乏依据。

(四)内部审计的职能模糊不清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内部审计理论实践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而国有企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1985 年以后,在财政部和审计署的联合推动下,国有企业内审部门才开始逐渐完善和建立起来。其设立的初衷是被视为加强国家政府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管的补充手段,目标是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而不是想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这种职能定位片面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发生了模糊,人们以为内部审计是政府审计在国有企业的延伸。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主要在于用事后监督审查的方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对企业内部相关财务收入与支出进行审计。但问题在于因为过度强调了监督职能和财经审计功能,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又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服务,内部审计部门的利益又受制于企业自身,难以对企业合规合法经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不能在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活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内部审计实际过程当中,职能定位的偏差与模糊导致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和思考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否能真正做到为国有企业实现最高目标服务,不仅仅是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规范标准作为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实践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国有企业需要有一批高素质、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一方面来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执业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在传统的财务收入与支出审计的基础上,向风险管理、决策程序、公司治理、经济责任、经管绩效以及内部控制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相关领域拓展与延伸,从而为提高运营效率,改革组织经营管理、实现增值服务和强化风险管理。

(二)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部门是国有企业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的方式,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其权威性与独立性。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的权威和独立往往取决于其领导层,也就是领导层级别越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也就越高。所以要想内部审计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就应该对内部审计予以高度的重视。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地位较高,独立性也相对来说最强,是应当选择的最佳模式。董事会下面应当设立一个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当包括内部审计人员以及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应该直接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相关经费应当独立于其他部门单位,不受到其他单位的制约,在管理上与其他单位相分开,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实现内部审计独立。

(三)逐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以要想使内部审计制度良好地运行,就应当首先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做到内部审计部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国有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行业的特点逐渐建立一个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内部审计体系制度。其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做到遵章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内部审计部门不应该局限于事后评价,还应当开展事前了解与事中控制,使得内部审计成为国有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必须程序,使内部审计各项制度得到落实。除此之外还需要国家机关的鼎力配合,国家应当制定出健全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和准则,只有同时具备了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内部审计制度,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才能高效运行。

(四)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

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心应当从之前的差错防弊转向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核实企业会计资料正确真实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务报表审计为基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以内部审计不应束缚在传统的财务领域,应当扩大工作范围,向管理领域和经营领域发展。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内部控制关注,为了更好的与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相适应,内部审计应当以“服务主导型”为目标进行变革,“服务主导型”则是以咨询和评价等服务职能为重点。内审的咨询、检查、评价等职能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服务于企业的监事会的董事会。“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可以为国有企业的领导层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使得企业少走弯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在事后审计的基础之上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从单独的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静态审计相结合发展,改变现在单调的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远程审计、现场审计相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日昱,崔刚.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定位的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P22-25.2007.

[2]李嘉明,邱治芳,敬希玲.论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的发挥.审计研究,第3期:P62~6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