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国企业信息化管理

第1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效率不高和管理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将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其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快捷和高效等优势,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用非常普遍。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遍使用“信息化”一词。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可以在信息系统固化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流程。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这些资源可以让资源的配置更合理,这样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采购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质量管理信息化、营销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等。通过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获得有用信息,从而更好的执行,调整和决策工作。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成本,科技的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现阶段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人员的专业程度不够,这些人员负责公司管理运作流程。一旦遇到任何问题,解决途径是企业的外部人员,这会对企业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我国企业管理缺乏集管理知识和技术为一体的人才,导致的结果是信息化技术和信息

传统管理观念影响信息化管理。虽然我国实行信息化管理后,管理工作获得了进步。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管理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究其根本原因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成功的例子。对于企业的整体效益和未来发展,信息化管理有足够的好处,缺乏有效的数据和理论支撑,导致的结果是领导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此外,虽然传统的管理机制缺乏基本的运营需求,导致的结果是管理层故步自封。

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就是信息资源和技术条件不够,这种管理模式属于静态管理。通过运行机制可以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得到保障,运行机制属于动态管理模式。通过动静结合的管理模式,可以加强对各种资源,技术和制度的完善,从而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根据我国相关企业的评估结果,我国很多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运行机制问题。企业的管理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管理,管理模式的落实存在困难,企业管理也无法顺畅运行,再加上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对企业管理会形成阻碍。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管理人员需要探究有效的管理方案,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以下主要探析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策。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更好的落实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可以使用信息化的管理工具,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加强管理。人才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培训,这样员工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掌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技能。此外,企业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在员工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意识。在培训之外,员工可以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

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原来的落后观念与信息化建设并不相符。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层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明白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主要的管理过程可以分两步进行。创新教育是首先应该考虑的事情,对员工加强信息化培训,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在思想方面加强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此外,通过一些数据和典型实例的搜集,可以通过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增强。

通过企业管理基础加强对企业制度的完善。信息化系统的成功和管理基础的支持密不可分。如果中小型企业一味的进行信息化建设,根本无法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高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毫无秩序的管理方式根本达不到高效的管理目标。如果企业的管理过于随意,在管理工作中无法运用信息化系统操作。此外,合作方,员工方和供应方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信息化管理。先进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可以达到高效的管理目标。

第2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 现状

一、前言

现代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生产、发展、管理与经营的重要对策。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并且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在众多的企业中,信息化管理从资金管理、人事管理、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社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真正的在竞争中取得长期发展,就必须要保证自身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好的对市场信息进行把握,从而提高自身竞争水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对于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技术信息等进行不断的搜集与把握;其次,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资源有效的整合与配置。企业自身具有众多的资源,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与配置。知识资源是现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最终要的无形资源;最后,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信息化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缺乏科学的规划,并且整体存在盲目性的特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念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并且难以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实际意义。但是,随着近些年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社会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的体现,信息化管理被国内企业管理者过分的重视,并且仅仅以为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就可以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信息化的应用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难以有效的结合,并且信息化并未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规划当中。

(二)信息化管理中的财会信息失真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中,分权管理是主要的管理形式,使得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容易出现内部管理利益上的分期。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信息传递时,不同部门出于不同利益方面的考虑,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使得企业财会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难以为企业的决策与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信息化管理的局限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在企业中存在信息化应用过于局限的问题。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很多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大多数企业中,信息化管理模式仅仅应用于财务与市场的管理上,难以将整体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过于片面,并且整体统筹规划不足。

(四)信息化管理投入与资金不足。目前,很多企业虽然有信息化建设的意向,但是其信息化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投入不足与信息化环境不完善的问题。很多中小型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难以保证有效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与此同会死,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自身成本较高,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中,就难以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使得企业享受后续服务需要投入的资金急剧增加,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另外,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不够完善,很多相关的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缺陷。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容乐观。

四、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开展自身管理工作的重要需求,企业管理者需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在进行日常管理与决策时,要有效的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相关信息的分析,有效的对于企业经营环境进行了解,并且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机构与制度。针对于现有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企业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和部门,并且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专门人员与部门参与管理当中。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与企业不同部门与不同生产环节进行统一分析,从而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数据的收集。

(三)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开展信息化管理之前,要对于现有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不断的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开展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在开发相关信息管理系统时,要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结合,保证管理系统与企业特点的适应性,提高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另外,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对于信息管理工作中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避免,从而提高企业监督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执行效率。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时,要构建完善的协同办公系统,对现有办公流程进行优化,实现无纸化办公的实现。通过利用OA管理系统,提高办公效率,并且促进企业决策透明化,实现垂直化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避免了企业以前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

五、结束语

随着企业在自身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使得信息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资源,成为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第3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战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01

1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重视数据库的建设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就是挖掘信息和知识资源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增加收益,那么,做好企业战略数据规划,建设好数据库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现在企业都配备有计算机,也连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可谓已经有了较好的“硬件平台”。这些企业也购买了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可谓有了“软件平台”。然而,由于缺乏本企业的数据库,即缺乏必要的“数据平台”,导致硬件和软件虽然结合在一起,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这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够完全成功的一个原因。

2重视信息化建设对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企业的资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稀缺的,这就迫使企业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与对手竞争的“刀刃”上,即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当摆设,也多半不是为了通过信息化的本身赚钱,而是希望通过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使得企业的核心业务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从而赚取更多的钱。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有个先后取舍的问题,将辅助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置于优先建设的地位,同时集中注意力将这些项目做好。而对于辅助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原则上要往后排。

3做好科学决策,规避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风险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慎重选择投资策略,注重投资效益,采取各种方式规避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成的,要分阶段、分模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不是一次性的,应当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分多阶段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等。如果某些因素出现意外变化,或者某些环节实施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局部或整体的失败。另外,企业的一次性投资过大,而迟迟不能带来效益的提升,有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带来破产的风险。

4强化基础管理工作,把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在上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合理的管理制度、稳定的作业流程、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完善准确的原始数据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业务标准化、数据资料完整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够成为可能。为此,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应当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更要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库的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主要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延伸,是更高层次的一次全新的管理革命。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体制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5有重点、分层次逐步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无序走向有序,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上,企业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能盲目乱上。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两点:一是要有重点,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试图全面开花,有可能就会造成“全军覆没”。这一点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特别重要。二是要有层次,就是分类发展,按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在生产过程上先行信息化,如果生产的自动化都没有解决,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也就根本谈不上;其次是数据处理的信息化,最后发展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立内部网并利用网络辅助决策。要真正的以企业的效益为根本,不能贪大求全,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有分析、有规划、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6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外部各方的关系企业不可能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发展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符合地区、行业以及整个国家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同时要合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首先,企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要符合国家宏观战略要求,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其次,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发展;最后,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引入“外资”“外脑”,合理利用“外包”的方式。经营者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为己所用。一方面是要多方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要利用社会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管理咨询和技术咨询,另外就是采取“租用”的模式,实行“技术外包”。

7做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验收评估和维护扩展工作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实施完毕后,必须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按照信息化建设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确保项目的成功和双方的利益。在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就进入了维护、管理与扩展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竣工,才仅仅是开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正如生产线竣工一样,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此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

8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我们在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要以企业的长远利益为重,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于本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林毅昌.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6-9.

[2]周萍.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3.

第4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在实际上就是要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生产活动、物料采购、事务管理、财务管理、客户交流等业务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并经过网络加工之后形成信息资源,进而把各类信息给企业之中的管理层次的人们进行查看,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对于企业管理、经营的一些重要决策,最终实现企业资源有效配置,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率,这样便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不败之地,同时保证企业经营过程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一种说是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在企业进行相关业务流程过程中,充分利用当代所流行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化管理技术来完成相关业务的操作,而对于企业的信息化主要存在于企业的管理业务过程中,通过网络化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或者实现对企业相关活动信息的查看。能够高效率的实现企业的管理。其次企业信息化能够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数据整合来提供企业决策的依据,并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这一过程也必然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理念的改变与创新。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高度市场化、信息化的企业试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逐渐向多个方向进行拓宽,企业的运营与监管也会变得更加的复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进行信息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企业信息化软件平台被广泛应用的时代,众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同类的企业以及自身所服务的对象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其建立起这种密切联系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网络化的软件应用平台,单单对于企业的客户管理而言,而采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企业客户管理也就能够为企业经营提供很大的便利。在同类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中,一个决胜的关键就在于该企业能不能创新、能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对于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企业的发展可以首先从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来展开,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利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的企业,促进企业整体业务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从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的状况方面来说,在我国企业之中,信息化的引入和最初的使用要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而最初的信息化的管理,自身对于一些基本信息的存储管理;在上一世纪的末期,企业的信息化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2.1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20世纪的90年代初期,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体制,在该体制的影响下,在最初时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就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时期,信息化也正在快速发展时期,很多企业开始体会到了信息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入了新世纪之后,大多数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有了自己的信息化的软件管理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的应用过程中;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得到了认可。虽然在基本意识上都有了一致的认可,但是在实际的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类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在不断改变,而这些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的企业开始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相关软件应用被其他企业的成功利用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契机上,很多的大中型企业开始把信息化改造作为了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制定了长期的信息化改造规划。另外一方面,信息化技术被一些中小企业引入,也为这些企业自身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信息来源,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2需求方面

1)新企业信息化改造起点较高,年代久远的粗放型企业信息化改造相对较为落后,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而言,其在进行企业创建过程中,采用的技术装备智能化程度较高,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更加开发的管理理念,所以其进行信息化改造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起点。相对于新型建设的企业而言,老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落后,该种类型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大都年纪较大,新兴的信息化管理理念较少,也就使得该种类型的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改造过程基础相对于新型企业较为薄弱。

2)在各种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其中的效益较好的外向型企业一般对于信息化改造的建设较为迅速。主要原因是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资金支撑,而效益较好的公司更加容易实现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基本设备的采购。

2.3企业信息化应用深度

1)企I信息化的基础应用较为广泛,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就目的的情况来说,在国内基本上所有的企业具备微机管理基础设施,基本上都会有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企业相关业务管理的业务。而相对来说,对于大型的企业而言,其信息化设施则更加完善,同时也具备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而在企业的管理应用软件中还基本上是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对于重大信息工程软件用于,比如说MIS、MRPⅡ、ERP、CIMS等信息化平台的普遍使用率较低,相关软件应用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2)信息化建设不平衡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对于企业的中间技术层,比如说企业的设计研发、财务管理、运营管理部门都基本上完成了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业务。然而对于企业的决策部门来说,相关方面信息化建设依然有待提升。信息决定决策的管理方式依然没有能够建立起来。

3)信息化水平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

相对而言,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企业所在地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市场化企业而言,其信息化程度较高;相对而言,企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粗放性企业则具有较低信息化管理水平。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比如说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其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4)企业联网数量较多,但是直接进行网络教育的企业数量较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部分的企业都开始了自身网站的建立,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企业的网站,特别是传统企业而言,其网站的内容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于企业的介绍以及企业信息的公布。

2.4技术实现上

1)研究较深,实现较浅

在企业信息化技术投入方面,信息化单元技术以及集成技术的研究都一些成果,特别是信息化体系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进入到了较高的水平,而要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信息孤岛”日见突出

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更加深入,企业所采用的各个管理系统之间,或者是在不同部门管理之间,数据不能够进行共享的问题突出出来;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所采用的系y并非出自一个软件设计公司,而相关直接没有预先设置接口,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孤岛情况的发生。该问题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之处:

a)企业的相关基本信息可能要多次的输入;

b)系统的所存储的信息存在冗余;

c)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

d)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改造过程中所出现的“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影响了企业对于信息化改造的决心,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改革投入过程中开始有所顾虑,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是要在各个软件公司之间制定一个共同的标准,以能够使不同软件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

3)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在信息化施行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提升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真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信息化建设;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

4)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历史背景或者在公司管理业务上存在很大差异,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各个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过程中的需求是不同的。需要具体的软件设计开发人员进行直接沟通实现量身定制的效果。

2.5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

1)由硬件为主向软硬兼顾发展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由于企业确实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硬件设施,所以大多的投入主要集中于硬件的投入,而随着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自后的投入则会开始向着软件应用方面进行投入,同时兼顾硬件设备的升级。

2)从以往的单元技术投入转向综合性、集成性技术投入

在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方面,在前期主要集中于单元技术的投入,并且主要注重于短期管理效益;而随着信息化的成熟,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转而更加注重企业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尤其是关于信息集成和整合方面的投入,并且由单纯的战术层的投入向战术层、战略层和决策层均有侧重。

3)企业开始认可信息化对于企业的帮助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对于信息服务的投入表示认可,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的升级以及更新改造加大了投入。

2.6企业信息化应用效果

1)应用效果可以说是有喜有忧

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因为在信息服务认识水平、重视程度以及企业的管理基础或者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都很大的差异,当前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相关应用效果有很大的差异。

2)对于信息化工程示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企业信息化管理待解决的问题

3.1企业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进行信息化改造,是一项需要长期的工程;首先要完成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要逐步地对企业管理业务的改造,同时另外一方面,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在不断地发展,所以说对于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过程也是需要不断地更新,之前已经完成改造的企业软件应用,也要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就是将信息技术、管理方式和具体业务等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相互结合,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企业对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这也必将使得企业信息化改造长时间地进行实践时期,而就使得相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质量需要进行提升。

就当前的状况而言,我国仍然有很多企业缺乏高水平的管理制度,相关管理理念仍然需要进行改变,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改造,比如造成信息化的改造过程中,由于相关软件应用主要针对企业的管理而进行的,同样会造成企业信息化质量不高的问题。

3.2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还不够重视

在国内,企业的决策仍然是从上到下的,决策权主要掌握在企业的管理层中,而部分企业中仍然有部分管理层对于信息化改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家族企业中,管理层对于信息化改造的不够重视,就会使得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难以进行。

3.3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决心的不坚定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很大的财力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很大的人力完成相关软件应用平台使用的学习,而有很多企业由于存在自身资金不充足的状况,难以坚定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决心。另外一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于信息化改造的要求有所不同,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第5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24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在企业的管理中,物流管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由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决定。虽然,目前我国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_成理想的效果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学者和专家对此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深化对于物流管理方面的认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方面的企业愈发重视起对物流的研究,而制造、批发和零售等企业也加强了对于物流方面的重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了企业的第三利润。现代物流的核心便是信息化,其具有网络化和智能化等特点,其宗旨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物流的效率、和降低物流的成本,以此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的物流管理只有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在现代网络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具备更高的综合竞争力。

1 物流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1.1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环节

供应链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物流管理,其不仅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还连接着各个企业间的供应链,充当着企业相互合作的纽带,在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价值占了其价值的一半以上。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保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和高效运作,有效地管理供应链的物流过程是当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传统的管理中,物流只是企业中的一个辅助部门,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中仅仅起着支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物流系统成为了和生产系统地位相当的重要部门。在现代的企业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加强物流管理和建设更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物流和生产的运作能力和平衡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适用性。

1.2 物流管理是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企业的利润分为了三种利润源泉,第一利润源泉便是企业把在最初的时候,通过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的方式来提高利润的方式;在经过一定的发展后,第一利润渐渐降低,企业的关注点逐渐转变为扩大产品的销售上,而这就是所说的第二利润源泉;直到现今,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受到了限制,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发现了物流费用的重要性,这即是所说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成本在企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在有些企业中占据了35%以上的销售额,是其营业成本中的重要项目,但是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成本明显要高很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的企业在提高企业的物流效能后,物流成本将有很大的的压缩空间,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发展空间。

1.3 物流管理是市场创新的强大动力

随着市场、科技和经济环境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逐渐出现,即物流管理,和物流有关的企业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分化、组合和演变,从而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物流管理出现后,不仅产品、企业和产业有了新的变化,甚至在新技术的出现后,企业的内部竞争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流管理是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新的市场开发,推动产业的发展,促进新产业和市场的出现,从而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还能够为企业和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和服务等条件支持。

2 实现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2.1 培养专业化人才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加快相关行业的建设速度,首要的任务便是吸收和培养一批物流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建立起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人才队伍。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人才,而专业化的人才来源可以通过社会招聘来选拔和吸取一些具有相关实践技能的技术性专业人才,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人才定岗的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对内部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在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而人才的分配方式则可以根据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来配置。在人才队伍方面来说,必须依据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示范,积极吸取先进国家的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在先进的经验上不断的提升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

2.2 研发专业化技术

管理技术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着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效率,因此,重视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仅是实现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信息化的前提,更是控制和处理物流信息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管理技术的提高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自动化辨识技术和系统数据交换技术是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中需要重点突出的部分,前者包括了声音、视频、射频、磁条和条码的技术识别,而后者的运用可以使企业的物流信息达成自动化处理,从而具有更加规范的运作过程,使得报文更加标准化、软件更加结构化、单证更加格式化,使企业具有更加完善的物流管理方式,从而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3 更新管理理念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理念的指导,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理念的更新换代。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重视起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层面,充分的认识到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强对于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提高企业管理、生产效率的经营意识,加强物流管理部门的建设,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支持,甚至可以安排具有相关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相关的建设后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各个部门应该加强和管理部门的沟通、交流和配合,各部门间也应该吸取和总结相关的经验,为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而努力,朝着企业的最终目标不断发展和前进,最终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2.4 重视资源管理

企业加强企业信息资源方面的管理和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其建设需要庞大的知识体系和运用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和控制,有利于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有利于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从而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使其的建设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两方面入手,首先,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特征,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方式,从而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产生的数据进行规划,整理和分析相关的物流数据,以此提升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其次,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支持,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定期更新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信息,维持其稳步发展。

3 结 语

企业只有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现有物流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化管理。物流管理方式的完善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又能够带动物流管理方式的进步,也就是说,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企业加大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方式的改进,还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光辉.我国物流信息化服务的经济效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6(4).

[2]王昕天,汪向东.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信息化的新趋势――基于信息化物流的研究框架[J].中国流通经济,2015(1).

第6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管控发展应用

一、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对信息化的运用,从传统手工型转为运用电算化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开始,短短几十年发展为信息化系统在财务管理各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应用,在财务管理水平上得到了质的变化。从过去来看,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运用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对数据进行采集如制单、记账、汇总、生成报表等,使基础核算工作的效率和信息质量上得到了提高。第二个阶段运用统一的财务网络软件,分别建立财务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业务营销信息系统等,对各系统增加更多的功能模块,从记录、计算提升到导入、导出、比较、分析、集中查询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层次。第三阶段是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实现财务系统与生产、供应、销售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二、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对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要求不了解,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很多经营管理者还停留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缺乏时代观念,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不能很好的认识到企业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在认识方面存在偏差,认为只要能够进行信息传递就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管理。这种对信息化建设的错误认识,使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功能不了解,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停留在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代替手工操作的层次上,对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足,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对财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投入不够,导致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缓慢。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模式、资金资产运作方式、组织架构等企业的方方面面,得到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重视和努力才是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二)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专业技能不足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但是具备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却比较匮乏,相当一部分财务人员只是注重对财务知识的学习,没有对财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学习掌握,从传统观念来看,财务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但是往往经验丰富的老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不了解,甚至对基本的电算化软件操作存在困难,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造成较大的局限,财务管理更需要培养和引进既有财务知识又有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局部及一体化建设均有待完善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科技,对企业各部门建立信息化系统并进行联网,使各个部门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为决策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信息与依据。目前,我们在各部门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尚在初期,需要加强完善各功能模块,如财务管理中的报销系统、预算、资金、资产,业务管理上的生产、营销等,这些子系统目前普遍实现的功能主要为自动计算、汇总、查询功能,对于比较、分析等功能较为欠缺,需要在管理实践中提升功能的设计进行完善。同时,对于各子系统之间数据共享、连接查询、实时比较分析等,需要做进一步的提高,实现多层次,可共享信息决策链。

三、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管理创新意识,主动向现代化管理转型

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的战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保障和推进企业快速稳健的发展。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本职工作,通过加强培训、学习,组织研讨、信息交流、经验共享等方式,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主动向现代化管理转型,尤其是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财务管理不局限于数据管理,更扩大到对价值的管理,明确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在当前面临转型的经济新常态下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变革正在为财务管理的各个领域打造全新的管理方式提供支持。

(二)打造与战略匹配的高水平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对财务人员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财务人员更新知识,拥有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提倡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同时注重对具备财务信息化能力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利用激励保障措施鼓励员工对于管理创新的学习,不断进取。针对不同的财务人员分类进行学习提高,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培训体系,培训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骨干。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员工对信息化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企业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队伍。

(三)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

设计开发先进的信息化产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逐步完善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结合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体系各个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对全面预算、精细化管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增强比较、分析、评价功能,增加预警系统对执行做到全面实时的控制。实现各业务单元的信息共享与传递,扩大财务分析的范围,深化分析的内涵,对分析、评价,使各层级各单位的考核具有充分的依据。便于企业经营者能够清晰全面地掌握运营是否符合战略目标的需要,作出对实现经营目标更有利的决策。

四、总结

在当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已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全面实行管理信息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明确使用信息化系统为手段,打造优秀的专业人才团队,创新管理方式,研发更完善更科学合理的财务信息化产品运用于财务管理领域,确保各种数据与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决策者提供更合理可靠的依据,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长期稳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秀霞.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探究[J].现代商业.2015(02).

[2]袁海龙.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之路[J].财务与会计.2015.08.

[3]秦红敏.探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J].企业导报.2014(24).

第7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摘要:公交企业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公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特别是居于中心地位的营运管理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科学化管理,对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营运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公交企业建立营运信息化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交企业;营运管理;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3302

1我国公交企业营运管理现状

(1)公交运营时刻不准确,乘客等车时间长。

客流信息对于公交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指标,它是公交企业营运管理的依据。目前公交企业对客流信息的管理,大多通过传统的跟车统计,其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对于公交的季节性和上下班高峰的时段性就更难兼顾。在运营管理中,发出车辆数、运营时刻、客流量大小等有关决策的信息都需要进行及时加工处理,但这些信息由于依靠手工登记,在传递和处理上存在时间延迟,使车辆出场后的调度很难监控,特别对道路拥堵、故障车辆、车辆位置等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即使能做到发车准点,也使计划与实际运营有较大的出入。

(2)企业管理层次多,缺乏快捷信息沟通平台。

公交企业的管理管理模式一般划分四级,即集团公司――(分)公司――车队――路线,管理层次较多,这样的组织结构,如果缺乏快捷的信息勾通平台,势必会影响管理效率,如发现行车盲区或其他紧急情况,上级对下级的车辆调控可能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并且,公交企业是按营运车辆作为生产单位,一线驾驶员对客流量等变化感受最直接,但对这类信息的反馈往往呈现滞后性,上下级之间存在信息沟通障碍,最终影响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3)车辆救援不及时,出行无保障。

我国大中城市,一般实行公交汽车专线原则,即在公路上划定公交专用线路,只准许公交车行驶,目的是实现公交优先。然而在专用线路上一旦发生公交车故障或事故,特别是在进站口,如果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故障就不能及时排除,也就无法保证整个公交系统的正常运营。此外,公交出行前的各种信息,包括公交路线、地图、发车时间表、票价、停车换乘站的位置、途经重要地点和天气状况等也是影响客运的重要因素,这些信息匮乏或得不到较好的处理,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运营管理问题。

在我国公交企业发展过程中,人们首先重视的是公交规模的扩大和车辆更新换代,而忽视营运管理思想和手段的改进,已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和矛盾,需要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通过运营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满足城市发展对公交的需求。

2公交企业营运信息化管理的构想

针对公交企业营运管理的特点,可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1)针对路线与客运时间的信息化管理。路线设计与客运时间设计需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数据并进行综合处理,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自动收集数据,设计数据综合处理模型,就能够合理科学设计路线与运营时间,提升公交运营能力。

(2)针对运营过程的的信息化管理。公交企业是传统的社会公益性企业,具有区域垄断性,其服务形象和品牌不仅关系到公交企业利益,而且与城市和政府形象直接相关。针对运营过程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强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满足客户的动态需求,快捷合理调整运营方案,方便乘客出行,提升企业和政府在公众的良好形象。

(3)针对后勤救援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公交营运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偏差,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利用先进GSM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动态收集公交运营状况,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使营运信息化管理节节相扣,形成连贯的信息流。

(4)针对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信息化管理。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加剧了公交企业的运输压力。公交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要创新,而且在管理思想、方法与手段上也要创新,使公交企业模型的扩充与管理过程相适应,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3公交企业的营运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公交企业运营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涉及信息采集、共用信息管理、信息控制、后勤救授、技术开发、网络通信等多个子系统,需要综合考虑、科学设计,其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3.1建立公交营运信息采集系统

传感器技术是一种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给予记录的装置。在安装有传感器的公共汽车内,操作者可以非常容易的得知具体时间的客流情况。IC卡计费技术作为一种付费手段和信息载体,不仅可以用信息流代替物流,而且可以获得乘客的属性,运用该技术可以自动统计各个时间段客流情况和集散量情况,通过分析对比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客流变化,车辆满载变化、分析运营车速等因素,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行车路线。

3.2建立公交公用信息平台系统

VMS动态显示牌是利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显示屏,通过设置在道路两旁或站台上显示道路交通信息和周边环境情况,利用设置在道路上的动态显示牌VMS,可以向驾驶员及乘客提供区域化的道路交通信息和周边环境变化,如前方路况、到站时间、途经站点、天气情况等,使乘客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出行方案,使驾驶员能够了解周边的道路交通信息,调整车速及到站时间。

GPS地理定位系统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通过GIS地理定位系统可以给使用者提供一个真实模拟的三维地理画面,使使用者仿佛真正置身于其中。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交通信息系统车辆定位最主要的技术,通过卫星组成的GPS空间卫星星座,可以准确地对道路上的车辆进行跟踪与定位,并计算出运行速度和车间距,真正做到对公共汽车的科学导航。

3.3建立公交信号控制系统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又称为区域交通控制系统,它将整个区域中的所有信号交叉口作为协调控制的对象,控制区域内各受控交通信号都受中心控制室的集中控制。利用安全监控技术,对公交路段,特别是交叉路口进行视频监视,随时了解交通路况、拥挤程度,为决策系统提供信号控制信息。根据信息采集系统传输过来的数据,特别是公车之间的距离、行车速度数据再结合安全监控技术传过来的信息,可协调多个信号灯的显示顺序和时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软件来优化各个路口的信号灯顺序,使整个区域的信号灯系统一体化,既能保障整个系统运行畅通,又能保障公交优先。

3.4建立后勤救援保障系统

后勤救援保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车辆救援、连续服务和公共出行安全。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救援信号的发送和响应,实现救援车辆的调度、提供连续服务、发出车辆救援故障通知等。与此同时,在公共车辆运行过程中可以进行紧急时间报警及营救,利用先进的通讯和监控技术等对公共运输设施及车辆实行安全监控,尽量减少安全隐患,做到为企业负责,为乘客保驾。

3.5建立公交营运决策支持系统

公交营运决策支持系统是整个公交营运管理系统的大脑,它对整个公交营运环节实施总控制与总调度。如它可以根据信息采集系统搜集的信息来决策公交汽车的线路及发车时间;通过与气象台的信息共享,筛选有用的信息将其公布于公交公用信息平台上;通过营运信息收集系统和信号控制系统传来的数据,可以有效的调控路口信号,到达公车优先;通过对后勤救援保障系统的指挥和与交警的协调可以做到及时有效救援,精确无盲区等。公交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是人工操作,也可以是人机共同操作,但随着专家控制技术的成熟,科研人员可以编写一种计算机程序,对某些特定、常规、不太困难的问题由计算机自行决策,实现科学化管理。

公交营运决策支持系统一般下设三个部门,即技术研究与开发部、网络通信技术部和监管与客户服务部。技术研究与开发部主要是针对公交营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升级,随着运输部门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不能做到信息化管理的与时俱进,那么必将被市场淘汰。GSM移动通信技术是车辆与管理机构通信的主要手段,通过GSM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保证一线操作人员与总控制室的直接联系,减少了锥形组织化对信息传递的缺失,而网络通信技术部正是为保障GSM移动通信的畅通而提供技术支持的。与此同时,它还要保障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监管与客户服务部主要针对处理客户投诉方面的问题,公交企业作为一个区域性垄断企业,在服务方面的改进可能不如竞争性企业,加强监管,提高服务势在必行。

4结语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为了适应多变的环境,越来越多的公交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然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需要经历规划、实施、运营和改进等不同阶段。同时公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每个阶段中,势必会出现缺乏经验、成本过高和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但只要把握住信息化管理的正确理念和方向,公交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得到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交通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欧阳峰,傅湘玲.企业信息化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董德存.交通信息工程案例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安实,王健.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尹丽霞.青岛公交五大创新助推企业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3-16.

[6]孙玲,于泉.城市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J].交通论坛,2006.

第8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旧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加入WTO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经济实现管理变革的要求,而财务信息化是这种管理信息化变革的核心。

一、推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的以资金运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经营管理要求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多是基于开放式的网络体系,并结合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信息流通畅的封闭式系统,而是与企业所处的行业供应链各个环节保持内外信息流通畅的开放式系统。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做到了产品销售规模的增长,但经济效益却逐年下降;一些企业费尽心机开发出的新产品完工投产后,往往设计成本偏高,市场无法接受其销售价格进而导致停产,使得企业蒙受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些情况的出现,缘于企业管理者仍局限于传统的以资金运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进行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这种落后的传统财务管理手段阻滞了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造成对财务资金管理的失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资金运作方式、监管手段等方面的弊端愈加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大的国有企业中,其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子公司多头开户现象较普遍,资金失控,投资随意性大,使用效率低下。此外,由于受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账物不符,造假账问题突出,盈亏不实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加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企业由传统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向电子商务等新兴模式,同时要求在管理方面进行企业全过程的重整和组织结构改革。因而,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也要支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其意义不仅在于解决手工操作劳动量过大等问题,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因此,仅实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还不够,关键是要以此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参与市场竞争,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改造企业原有的落后的财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处在起步阶段,甚至比不上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尽管当前一些大企业对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已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尚未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尚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还有很艰巨的工作要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是:

(一)组织管理体制的制约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要求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但现实是,虽然很多国有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而在实质上并未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外许多大企业采取事业部制、总分公司制的组织结构,在这种高度自主、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下,企业可以实行良好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集中管理以及资金的合理调配制度,而这些为财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观我国的国有大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多级法人体制,一些大企业中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子公司、孙公司,每个公司都强调各自独立的法人地位,这种组织管理体制的资产和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子公司、孙公司。因而,在有关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组织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阻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自身的财务会计预核算体系薄弱阻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现实之一是财务会计预核算体系薄弱。这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体制过于分散,多数企业很难实现集中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少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没有完全按照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来进行,充分有效的财务信息难以形成;不少行业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产品编码体系;工业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不能准确提供完整的实物信息;不少企业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难以完成信息化产品的开发。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部障碍。

(三)财务管理软件的发展滞后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开发出融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于一体的财务管理软件,而目前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软件只是用来做账和核算,对外提供会计信息资料,很少有软件能同完成预算、成本管理、资金核算的需要。对企业来说,提供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含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监督为一体的财务管理软件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在考虑企业集中管理的功能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也不完全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特点;而国内的软件虽然对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仍不符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我国软件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财务软件,是推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难点。

(四)国有企业领导人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以及措施不到位,影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有人说,信息是21世界最重要的资源,及时可靠的信息可以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取得先机,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企业没有做好自身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内部的重要信息泄露,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安全意识还不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功能不完善,尚未建立起牢固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没有设立企业内外部各个级别安全防火墙,其后果是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资料被轻易地泄露,被盗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随着网上交易公开化的推进,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加之一些企业使用的是公用通讯线路,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必然增多,从而增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这些对推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无疑是大为不利的。

三、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国有企业领导人要牢固树立起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理念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信息将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源之一,谁能够迅速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作为现代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必须树立起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管理流程、管理方式的信息化、现代化的意识与理念。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合理调配是现代大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征,因而,国有企业领导人要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善其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加快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和我国加入WTO,大力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监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而且对于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统筹规划、有步骤的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系统。因而,在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尤其需要慎重,这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为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其他子系统的信息化相结合,综合考虑,相互协调。可以先从企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做起,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财务、物资、生产管理的顺序分阶段推进,及时做好各个信息化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沟通,从而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以及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三)规范国有企业自身的财务会计预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领导人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针对当前财务会计预核算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国有企业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使输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比较可靠有效;其次,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建设,实现对预算资金的集中管理,减少资金管理中的漏洞;再次,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全国统一、行业统一、并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产品编码体系,以保证信息数据能够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交换时被正确识别;最后,要吸收和培养既熟悉信息技术又懂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这样更能够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来促进企业财务会计预核算体系建设,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第9篇: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83-02

一、引言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也给企业带来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全球竞争和信息化使世界各国从工业经济走向信息经济,企业界也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这其中当然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企业更加需要灵活、快速反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为企业构建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保障企业长足良好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等原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含义和优点

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后提出的,对于它的含义,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也给出了诸多解释。从综合的角度而言,它是指企业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

人力资源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解决方案,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总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通过迅速收集信息来提供更好服务,通过减少HR工作操作成本等措施降低成本,通过革新企业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技术运用提供信息和解决方案。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构成和优点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企业配套的技术支持、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提高HR部门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影响HR部门的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有每月的工资计算与处理、员工的考勤休假处理、员工信息管理等。这些事务的处理往往占据HR管理人员大量时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首先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操作成本、降低员工流动率、减少通讯费用。

2.2规范HR部门的业务流程,实现管理的标准化

HR管理者从行政事务中抽身之后,有时间但没有能力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信息化后,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便能集中起来并分析,大大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

2.3为企业与员工提供增值服务

以往HR部门的重心在行政事务上,习惯业务部门提出服务需求,实际上对于HR部门而言,企业管理者和客户就是他们的客户。怎样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事关HR部门未来发展战略问题。

2.4改变管理理念,提升员工满意度

2.5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情况来看,行业之间、相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不同地域之间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差异性较大,个别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已经发展到信息化阶段,但大多数的水平依旧落后。现阶段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主要有整体水平较低、信息化基础落后、应用技术落后和真正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产品较少。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在企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2.1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缺少资金投入

虽然现在的企业生产和销售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道路上却处于停滞甚至是落后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部分在于企业领导者依旧抱着传统的管理理念,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领导者的眼光主要集中在生产销售所得的收益,而忽略了人力资源所带来的间接收益。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问题是我国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普遍问题。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但这是实施之后所得到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软件,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耗时较长。因此,开发投入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对于企业都是一项不小的投资。

2.2缺乏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产品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开发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有超过十年的历史,但依旧存在产品不规范、厂商过于混杂、软件供应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仍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中心,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2.3缺少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引入变成了“形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也还处于基础阶段。再者,由于企业管理观念的差异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匮乏,并且一些非专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系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内容和业务流程。

2.4人力资源管理者应用IT技术的能力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IT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尤其是在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势必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2.5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集中在事务处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考核、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集中在人事、薪酬、招聘、考勤等事务,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自助服务内容涉及很少。

四、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几点对策

1.企业领导者的重视与支持

企业想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首要要得到企业领导者的重视与支持。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长期投入工作,眼前收益不是很明显,但要眼光长远。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要树立新观念和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另一方面,领导者还要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亲自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去,顺利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

2.优化业务流程和调整组织结构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必须优化业务流程和调整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使原有业务流程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员岗位和职责的变化,甚至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必须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对招聘、绩效管理、员工培训和发展、员工职业计划与离职等流程都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要求重新设计。另一方面,必须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3.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资金情况,对于大企业集团,可以考虑自主开发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小企业,可以委托专业公司开发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软件。

4.培育突出的供应商和软件产品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虽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来开发相关软件,但对企业自身要求较高,因此对于多数企业依靠专业的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供应商,应该介入企业内部去协助其整理业务流程,深刻洞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体管理模式,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提供各个环节成套式服务,同时,供应商还应着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本身的性能。

5.增强全员信息化意识,培养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覆盖企业所有部门,与企业全体员工密切相关,因此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意识对企业和员工个人都十分必要。对企业而言,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员工而言,信息化的意识有助于个人技能的提高。

企业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针对性的设计培训方案,在内容上做到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并重,打造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

6.合理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企业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有清楚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盲目追求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弊端,避免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过度依赖,在管理过程中还应抓住“以人为本”的思想,注意联系本企业自身情况,注意与员工进行沟通,人性管理和管理信息化两手抓,才能使企业更快适应信息化。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软件系统为平台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全员共同参与管理过程,实现人力资源战略定位的全面、开放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竞争激烈的新环境下,企业要想真正求得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面对信息化的挑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尽管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抓住机遇,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董克勇,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周翔.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 时代经贸,2006(06).

[3]陈静,彭翠.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的条件与有效措施[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01).

[4]廉凯.企业信息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山东电子,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