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议感悟范文

会议感悟精选(九篇)

会议感悟

第1篇:会议感悟范文

第五实验中学王晓彤

从参加工作开始,不断地自我反思,去学习新的教授方法,汲取优秀教师和学生们的沟通技巧,领悟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教师成长需要学习,个人发展进步需要学习,很荣幸参加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创新峰会暨班主任实战经验交流会议》,通过两天的学习,深刻感受到来自各个地区学校精英班主任们的学习热情,这让我深受鼓舞,原来做教育都要不断地学习,去学习专家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学习高深的教学技巧和与学生的沟通技巧。

两天四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田金辉老师的演讲,精彩绝伦,田老师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演讲之初,独唱一首优美歌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位乡村教师并没有被大山所束缚,而是走出来不一样的教育之路,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每一个学生。他的一句话仍在我耳边环绕“你若想做,总能找到办法;你若不想,总能找到借口;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去做”。简单而质朴的语言道尽了现在我的心境,有时候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自己之前的好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坚持下来。通过专家的讲解,对以后的教师成长之路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事业是一条很漫长的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活,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多积累案例和反思,做好个人成长日记,当田老师把自己坚持了十几年的教育感悟展示出来时,我很震撼,一个人坚持一年可以成为优秀教师,坚持三年可以成为专家,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宽博和伟岸。做教育不只是教育学生,更多的是自我的修炼,从内而外,不间断的反思自我,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你”。古人可以做到,我们亦可以,所以在学习中需要促进自己,鞭策自己,让自己远离懒惰,逐渐成长。

第2篇:会议感悟范文

一、问题引导,默读静思

语文教学应当以语文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引起自我的心灵感悟。读书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而手脑并动,读思结合,又是读书的最主要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和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并仔细推敲在指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意旨时,要求他们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融会贯通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细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边读边想:1.通过阅读文本,你明白了什么?这是感知性的要求。2.通过阅读文本,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是体会性的要求。3.通过阅读文本,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批判性、创新性的要求。通过问题导读,为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提供一个能阅读思考的时空,让孩子们的思维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手脑并动,读思结合,潜心会文,促进他们思想的生长和智慧的生成。这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也是各种“有声朗读”不可企及的境界,更是小组合作不能代替的学习方式。

阅读时,应大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当学生面对文章题目时,我们采用“激发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策略,大胆让学生想象,请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词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解放思想,解脱顾虑,敏于发现。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想象和预测,无论价值大小,都予以肯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十分重要。记得一位身有残疾,曾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加拿大小女孩,因老师的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而激动不已,从此改变对人生的看法。如果我们更多的关注那些敢于大胆探究和想象的学生,势必会使这些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二、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的科学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价值观。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也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悟,离不开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章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思。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提高悟性,悟性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语文素养的高低。

悟,即悟心。悟,是要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悟,根据其深浅,有感悟、参悟、顿悟之分。感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初步领悟;参悟,是在探究过程中对其规律的一种认知;顿悟,是在认识发生飞跃的瞬间所产生的茅塞顿开式的通透状态,它往往伴随着灵感的闪现。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悟,都离不开阅读,离不开积累。

(一)自读自悟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初步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课文老师可以以读代讲,学生可以以读代答。切实做到了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引人进入“得意者越乎语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真正显示了阅读课的本色。

(二)导读悟法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这一教学境界。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中有童话故事、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那么就为其进行课外阅读以及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手脑并用,彰显个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正确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学生的手,发挥好手的功能,让学生不拘一格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遇到不懂的词语,打开工具书后,发现词语的意思不一定是一个,怎么办?当然是联系上下文思考,让手脑并用,充分发挥作用。理解句子含义时,教会学生理解的步骤:①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特别是将句子中的难理解的词语揭示出来。②联系上下文说出写作背景。③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四、评价阅读,品味课文

评价阅读,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的内容和价值、表达技巧和风格、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等做出评价。看重的不是阅读客体DD作家和作品,而是阅读主体DD学生。评价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评价阅读对于发展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爱学会学,归纳整理

第3篇:会议感悟范文

这位有着“中共首任女保卫部长”、“一大幕后功臣”美誉的传奇人物与陈独秀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交往呢?

1920年春,有着“中国通”之称的维经斯基赴华进行调研。到达中国后,他拜访了,后又由引荐赴上海拜见陈独秀,一起讨论中国的建党问题。

此后,陈独秀开始秘密“招兵买马”。求贤若渴的他,一开始便想到了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做秘书的王会悟。

王会悟,1898年7月8日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的一个平民家庭,其父王彦臣是一位晚清秀才,靠教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王父思想开明,王会悟从小没有缠过脚,并被允许进入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

当时,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是王会悟最喜欢的报刊之一。王会悟曾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表达自己决心为民主自由而战的豪情。接到王会悟的来信后,陈独秀异常欣喜,曾自豪地说:“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并回信赞扬王会悟“胆子大”,鼓励她“多读点儿书”。

“五四”后,从湖郡女塾毕业的王会悟奔赴上海,后经上海学联介绍参加了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担任理事。王会悟工作热情、负责,思想进步,深得会长徐宗汉(辛亥革命元老黄兴的夫人)的器重,被其委以文秘工作之重任。同时,也因工作机缘,她还有幸在法租界渔阳里二号找到了《新青年》社址,向仰慕已久的陈独秀当面请教。

此次见面,陈独秀那乐观大度的革命豪情,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让王会悟深为叹服。而英姿飒爽、思想进步、富有文才、充满活力的王会悟也给陈独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千金易得,良友难求”,此次见面,陈独秀、王会悟两人均慨叹相见恨晚,自此联系密切。王会悟更是在陈独秀影响下第二年便在上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正是基于对王会悟的赏识和信任,陈独秀托妻子高君曼邀请王会悟参与建党工作。而接到陈独秀的邀请,王会悟丝毫没有迟疑,她当即便搬到陈独秀的家里,参与他们“开天辟地”的工作。也就是在这期间,日后与王会悟、陈独秀都有莫大关系的李达由日本回国。回国后,李达获悉陈独秀与李汉俊正在组织成立共产党,亦欣然接受陈的邀请加入其中,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八位(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李达)发起人之一。为了工作方便,李达也住进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社。

随着王会悟和李达接触的增多,两人渐渐在工作交往中迸出了爱的火花。“一个才华横溢、高瞻远瞩,一个娥眉宛转、胸有文墨”,两人频频约会,情语切切,身影相随。这一切陈独秀都看在眼里,他决心撮合他们,遂于1921年下半年请徐宗汉做媒,由妻子高君曼具体操办,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为王会悟和李达举行了朴素简单的婚礼。

出于对陈独秀的感激,婚后第二天,王会悟即投入工作,帮丈夫李达发送文件、通知,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他们相约,把革命事业的每一个胜利作为报答陈独秀夫妇照顾之恩的厚礼。也就是从这时起,王会悟、李达与陈独秀三人开始携手共度他们的革命征程。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到达上海,共同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根据以前的酝酿和马林的建议,李达通过王会悟与在外地的陈独秀联系后,商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随后,上海“共产党”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书记李达便受陈独秀委托,分别写信由王会悟邮寄给北京、武汉、广州、济南等地的共产主义组织,通知他们各派两人于7月20日来上海开会。

对于陈独秀特别强调的中共一大会场问题,李达则将其交由王会悟办理。接受任务后,王会悟斟酌许久,将开会地点定在了位于“法租界”望志路一六号(现为兴业路七十六号)的李书城公馆。李书城早年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身世显赫,当时,他带着警卫赴湖南主持讨伐湖北军阀王占元的军务,老夫人也回了老家湖北,公馆内只剩下李汉俊(李书城胞弟)、薛文淑(李书城的续弦)、年幼的李声韵(李书城女儿)及一名四十多岁的厨师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安徽籍保姆,加之李公馆位置偏僻,附近行人稀少,实为召开中共一大的绝佳环境。

接下来是陈独秀关心的参会代表住宿问题,王会悟将其定在了与李公馆紧邻的私立博文女校。该校校长黄绍兰曾聘请徐宗汉为校董事长,而王会悟又曾是徐宗汉的秘书,且李达与黄绍兰也认识,李汉俊与黄绍兰及其丈夫黄侃皆有同乡之谊,李汉俊的嫂子――薛文淑当时还是博文女校学生。有了这几层关系,黄绍兰便同意王会悟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名义租借了三间教室。这三间教室日后便成了中共一大代表的宿舍。

7月23日夜晚,中共一大隆重开幕。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两个国际代表作报告,李汉俊、刘仁静轮流担任翻译,、周佛海记录。整个开会期间,王会悟都担任保卫工作。

至7月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不顾王会悟的阻拦,从虚掩的后门闯入窥探。他四处窥视后,谎称找错了地方而退出门外。机敏的王会悟对这一情况感到怀疑,想起陈独秀的嘱咐,她立即告诉坐在靠门口的杨明斋,杨明斋当即翻译给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当时马林正在发言,听到杨明斋的翻译后,凭着长期积累的地下工作经验,他从座位上一跃而起,用手击桌连称此人可疑,可能是敌人的侦探,建议会议立即中断。随后,代表们便在王会悟的带领下分别从前后门迅速撤出李公馆。

果不其然,仅仅过了十多分钟,法国巡捕房就开来警车,全副武装的巡捕和士兵包围了房子,把李公馆搜了个遍。庆幸的是,他们并没有找到多少证据,把李汉俊等人威胁警告一番后扬长而去。得益于王会悟的细心和马林的果断,代表们及时疏散,未受到任何损失。脱险后的代表们纷纷向王会悟表示感谢。

当晚,转移出来的中共一大代表不惧危险,又集中于李达寓所商讨继续开会的地点。当时,大家意见不一,争论激烈。看到这种情况,王会悟便向代表们提议:“到我的家乡嘉兴去开会怎么样?嘉兴有个南湖,离火车站很近,湖上有船可以租。那里环境清幽,游人少,而且距上海又近,当天可来回。在那里以游湖作掩护,既安全又方便……我在嘉兴读过书,南湖的环境熟悉,城里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如果发生什么情况,可以分散到同学家里,比较安全。”王会悟的提议令代表们豁然开朗,借游湖为掩护在船上开会,无疑是“万无一失”的选择,便纷纷投了赞成票。

8月2日,会议在南湖游船上开始了。为了确保会议安全,王会悟还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她让船夫将船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她自己也装扮成船家歌女模样,坐在船头望风放哨,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为掩人耳目,做到万无一失,王会悟还特意准备了一副麻将牌,放在代表们开会的桌上,并与代表们约定:王会悟一敲舱板,他们就得打麻将。

曾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当时开会的时候,原本湖上只有雾,后来变成下小雨,最后下起大雨”,“游客并不多,湖面上只有几条游船”,会议遂开得较为顺利。但“到下午3点以后,游船逐渐增多,大约5点左右,湖面上出现一艘小汽艇,且发出刺耳的汽笛声,似为政府巡逻,引起了大家的警觉,赶紧将早就准备好的麻将取出,以麻将声为掩护。王会悟则乘小船出去打探消息,才知道是城内某商户为儿子办满月酒,鸣笛庆贺,虚惊一场” 。

一直到下午6点多钟,会议才完成了所有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组成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在“第三国际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欢呼声中,中共一大完满闭幕,代表们也怀着愉快的心情,在“中共首任女保卫部长”王会悟的陪同下,告别了风景怡人的美丽南湖,全部顺利返回。后来,陈独秀在获悉一大会议过程及内容后,也连叹自己没有选错人,直赞王会悟细心、机警。

中共一大后,李达担任党的宣传主任,是党中央三位领导人之一。当时,由于党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任职于广州,各地与中央联系多找李达,再由李达转告陈独秀。其与王会悟的寓所也成为中央秘密办公地点和通信联络站。这段时间里,王会悟协助李达做了大量党务工作,陈独秀曾多次在信中赞扬王会悟。

中共一大闭幕后,鉴于党的活动经费筹集困难,中央局书记周佛海与宣传主任李达及组织主任,联名将一大的情形及党的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写成书信,并由王会悟寄给陈独秀。同时,因暑假即将结束,周佛海要回日本继续学业,他们也催促陈独秀回上海主持工作。收到王会悟寄来的信件后,陈独秀尤为重视,他随即于1921年8月中旬辞去民国政府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职务,回上海专任党的书记。从此,中央局就在辅德里六百二十五号李达寓所办公,陈独秀与王会悟开始在一起为革命工作而携手奋斗,两人友情日笃。

陈独秀一生重视办报刊,在其耳濡目染下,王会悟随即协助李达于这年12月13日在上海法租界创办了我党最早的妇女刊物――《妇女声》。当时,这一“专以宣传被压迫阶级的解放,促醒女子加入劳动运动为主旨”的杂志创办后,陈独秀甚为欣喜,他连连夸赞王会悟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并先后数次为杂志撰稿。

随着与陈独秀接触的增多,王会悟惊喜地发现他的那些关于教育的思想和观点,竟与自己非常相似。还在辛亥革命结束不久时,王会悟因父亲病故,就曾于嘉兴师范学校辍学回家,独自办起了桐乡第一所女子小学。后来,由于王会悟的言行遭到一些守旧乡绅的反对,学校也被强行停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甚为关心妇女解放运动的王会悟和李达又萌发了办女子学校的想法,其后李达将此建议向陈独秀做了汇报,旋即得其大力支持。

经过王会悟与李达等人的积极筹备,1922年2月,被陈独秀寄予莫大希望的上海平民女学终于如期开课。学校规模不大,只是一栋二层楼房,教室、工场、工作间、宿舍都在里边,其中楼上的两间是教室,教学设备也较为简陋。招生分为高级、初级两个班,在当时大约三十人的学生当中,就有蒋冰之(丁玲)、王一知(施存统夫人)、王剑虹(瞿秋白夫人)、张琴秋(沈泽民夫人)、傅戎凡、傅一星、王醒锐等一大批后来声名显赫的妇女革命者。王会悟与高君曼也是该校高级班的旁听生兼初级班教员。王会悟还协助李达管理学校的行政事务。平民女学创办后,以其合法身份为掩护,一些党内会议也多于此处召开,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陈独秀与王会悟的身影,平民女学遂成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平民女学为时只有一年,但在中国教育史和妇女解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该校在陈独秀、李达和王会悟等人的苦心经营下,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高君曼、丁玲等第一批妇女干部。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王会悟家里――上海成都北路七弄三十号召开,十二人出席会议,代表全国党员一百九十五人。代表们开会时,王会悟则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在门口放哨,警惕地注意着来往行人。当时,这一幕曾感动了包括陈独秀在内的每一位二大参会代表,受到他们的一致赞扬。

然而1923年暑期,王会悟却受到了一次严重打击:其丈夫李达与陈独秀发生矛盾,两人竟至绝交。原来,当初李达到上海见到陈独秀后,对国共合作事宜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陈独秀主张共产党全体加入,全心全意做国民革命,等到将来条件和时机成熟以后,再做社会革命。但李达却坚持主张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共产党本身应当保持自己组织上的独立性,反对以整个团体形式加入。

众所周知,陈独秀虽然是著名的民主斗士,但他自己并不那么民主;相反,他那时反而是主张共产党集权的。见李达毫不客气地对自己提出诸多意见,陈独秀就以家长制作风来对待李达。 “相对于陈独秀的性格,李达也是一个个性极强的人,他既有学者秉性直率的气质,也有湖南人身上常见的傲劲”,遂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脱离了他亲手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

对于这段史实,王会悟后来曾回忆说:“陈独秀家长作风严重,常拍桌子骂人,对各省支部来信所提的建议很少采纳。如两人为了国共合作的问题,李达主张实行‘党外合作’,为了这问题,陈独秀和李达争吵起来,陈大发雷霆,摔茶碗,拍桌子,骂李达说:‘你违的主张,我有权开除你!’李达也倔犟地说:‘为保住无产者的革命政党,被开除不要紧,原则性决不让步,我也并不重视你这个草莽英雄!’从此李达就不和中央往来了,他也未参加不久召开的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王会悟还称:陈独秀的“家长作风”发展到极点时,“独断专行竟演变到有意避开不见第三国际的人”,而“这时李达已不能忍受陈独秀的恶劣作风,曾多次对我说,‘这草莽英雄怎可领导中国革命的大事业’”。

当时,王会悟因怀第二胎已身体患病,看到李达与陈独秀争吵乃至绝交,她更是心如刀绞。一个是自己崇拜和仰慕的人生导师,一个是自己相亲相爱的丈夫,王会悟甚感无助。她拖着病重的身子,不辞劳苦地在陈独秀与李达两边进行劝说,然而无济于事。无奈,心灰意冷的王会悟遂于1927年年底辞别陈独秀,追随李达转至上海法租界的一条偏僻弄堂里,继续其革命工作。当时上海正白色恐怖笼罩,王会悟不惧危险,还与李达在1933年以王会悟的笔名“王啸鸥”为登记人组建了笔耕堂书店,得到了的高度赞扬。在给李达和王会悟的复信中,甚至称赞他们夫妇:“你们是真正的人。”

具有戏剧性的是,稍后陈独秀因“托派”问题亦被开除出党,跌入了其人生低谷。在落寞的日子里,他曾对自己先前的一些行为进行了反省。

几十年后,客观上因为自己而导致王会悟与陈独秀分离的李达在重新入党时,曾在自传中检查了自己当年“脱离组织的动机”,“是不满意于陈独秀的鲁莽暴烈的草寇式作风”,以及陈独秀“只是当时一个新闻记者的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水准。甚至于1959年3月27日在写《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的思想斗争情况》时,李达还说:“……陈独秀也是我的死对头……陈独秀是个资产阶级左派,他不研究马列主义,只是文笔好,文章写得流利……他的领袖欲很强,恶霸作风,动辄拍桌子骂人……当时我说:你这个家伙要有了权,一定先杀了人以后,再认错。陈独秀对社会主义认识并不清楚,有一次他跟我说:咱们上四川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算了。”直至 “”中,李达被造反派以“叛党”之“罪名”批斗时,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叛徒,是叛的陈独秀的党,不是的党!”这都足可以看出李达对陈独秀的态度。

第4篇:会议感悟范文

浙江特级教师 周一贯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因而“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然而眼下以为作要标识的教育科研,颇令广大教师困惑,总觉得教育论文似乎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有一大截距离,一时要跨越它,不免举步维艰。那么,教师专业研究的思路是否有必要重建?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探索中,让教师从“写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不失为是一个既正确又有效的好方法。

“写教学故事”就是让教师将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某一教学事件,具体地记叙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可以不拘形式地结合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或体悟。显然,这样的教学故事和教育论文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如在表达方式上,“教学故事”是以记录实事为主,而不是以论辩为主;在文章体例上,“教学故事”是记叙为主,兼有一点夹叙夹议,而不是纯粹的议论文;在写作 思路上,“教学故事”常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方式;而不是由论点为中心的演绎思维方式。由于“教学故事”记叙的就是教师发生在自己工作中的那些具体事情,有着亲历的基础和“情境性、形象性和行为性”的依托,教师把它写下来不仅不会觉得困难,而且会善于、乐于讲述众多的这样的故事。

请先读一读俞东江老师写的一则题为“感悟‘笑笑’”的教学故事:

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我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后句:“更羸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你们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

学生很有兴趣地默读思考。一会儿,议论便展开了,而且出乎意外的热烈:

“更羸在笑魏王,笑他大惊小怪,笑他无知。因为当更羸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时,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羸‘射’下来后,魏王又大吃一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因为更羸说到做到,他成功了!”

“从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雁掉下来是在更羸的预料之中的,而且课文前面就讲到‘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从‘只要……就……’可以看出更羸对这件事很有把握,大雁被‘射’下来,不是凑巧的。所以更羸的笑是胸有成竹的笑,是得意的笑。”

“啊!是胸有成竹的‘笑’,也是十分 得 意 的‘笑’。”我点了一句。

“我有补充,更羸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着一种谦虚。尽管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试’,并不是很狂妄的笑。所以,只是‘笑笑’,没有大笑。”

“我认为更羸还在笑那只‘惊弓之鸟’。因为那只大雁,虽然受过箭伤,但也太胆小了,听到弦响就被吓坏了。”

……

我为大家的议论感动了,说:“同学们对更羸的‘笑笑’理解得非常透 彻,那更羸的本事又是怎么来的?”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学们的思路又开始登临一个新的制高点。

课文中仅此“笑笑”二字,但感悟的空间却很大。让大家自由地议论,就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的思考,才发现了在“笑笑”背后的丰富蕴意,以此“点”带动“面”,使“笑笑”这个不起眼的词成了“感悟”的触发点。

过去,我常为学生感悟不起来而困惑,现在看来是没有找准“感悟””的“触发点”。一旦找对了这种极富挑战性的“触发点”,学生的感悟就会自由地奔涌而出。这与更羸的“只拉弓,不放箭”之巧妙,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理。

第5篇:会议感悟范文

关键词: 学讲计划 学习活力 策略思考

在举市上下共同实施学讲计划,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活动中,人们乘着课堂改革的强劲东风,一起探索着,一起践行着。对学讲计划的实施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赶时髦和凑热闹,更在自己的教学课堂进行探索实践,现将自己的相关思考拙于笔端,期求得到行家斧正。

一、学讲计划实施需学生真学

从徐州市教育主管部门所研制的学讲计划看,其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从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出发的,而且是那样的切中时弊。多少年来,应试教育成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疾,素质教育只能是一种口号,落实不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不下十年,为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不能确立?市局大刀阔斧地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高高举起学讲计划实施的大旗。人们便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所悟出的道理对课堂教学是极具指导意义的。窃以为,阅读教学之学讲计划的实施,首先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让一个个学生真正学起来,而且是全员学起来。所以,在平时学习中努力让学生学,则应当成为当今语文老师的为教之道。如教材中有不少叙述古今中外之人物的故事,如姥姥的故事、船长的故事、总统林肯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有的是极普通的一颗细小的星星,有的是具有灿烂光辉的大星星,但不管其大还是小,都在社会的不同岗位上放射着自己的光芒。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不给学生以真学的机会,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有所感悟的。如学习《船长》,学生通过读、通过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悟出许多。学生所悟到的船长行为是果断的,声音是铿锵的;学生所悟到的船长对妇女儿童是那样的关注;学生所悟到的船长是指挥有序的;学生所悟到的船长是那样的虚怀若谷,是那样的勇于担当。学生不仅仅抓住作品的描写进行感悟,还抓住文本末尾的议论进行感悟。学生深情地读着那议论,深刻地悟着那议论。

二、学讲计划实施需教师真引

学讲计划的课堂是学生大显身手的课堂,更是学生共同大显身手的课堂。从实际教学课堂看,学生不具备大显身手的能力,或许还缺失一盏盏能够指引航向的导航仪。在学讲计划的实施中,我们大多有束手束脚之感,多在学生学讲计划的实施中作壁上观,形成学讲计划实施的少慢差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审视学讲计划,更必须辩证地思考学讲计划,还需要妥善处理好学讲计划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学讲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永远是根本,而教师的引则永远必须以理解为必需,因为小学语文学习是须臾也离不开教师引领的。没有教师的引,学生的学将不完美。譬如的《七律・长征》是一首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宏伟气概的光辉诗篇,但如果仅凭学生的智慧尤其是学生的生活阅历,是很难对“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等形象生动的语句进行深刻感悟的。倘若没有深刻的感悟,不仅使课堂上呈现不出活力,而且学生不可能获取中国工农红军之壮烈形象之美精神的感染。而在学生学讲活动中,悉知学生有学习困难时,比较正确地把握自己,比较有分寸地进行科学引领,促进学生有效感悟应当就是理想之举。

三、学讲计划实施需学生真创

当今学生的语文学习,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懂得了什么,而追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感悟的课堂中创造性地发现些什么。平时的阅读感悟课堂之所以不具活力,较真实的原因是学生在感悟中缺失创新和创造。学讲计划出炉于新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关键时期,新教育强调教学必须激活学生的创新,必须激发学生的创造,那学讲课堂必须有小学生阅读感悟之创新创造的因子。学生在学讲课堂中的创新创造,必须有可创造的时空,这可创造的时空由何而来?必须从学生相互之间的思维产生激荡的前提下获取。学生的学讲不完全就是纯个性化的行为,有着一定时段内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当学生互动时,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交流互动的诸多可创新感悟之处,以此作为引导学生创新的资源。譬如组织开展《姥姥的剪纸》时,有学生发现姥姥的剪纸不仅拴住“我”小时候的心,更主要的拴住 “我”一生的心。在学生有如此发现时,可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姥姥的剪纸形式丰富美观,意蕴深刻丰富,姥姥的剪纸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品,还是“我”在生活道路上健康成长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2015.2D.

第6篇:会议感悟范文

但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讲评模式单调呆板。汉字数量巨大,仅小学阶段“四会”就有2500多字,若逐字讲解则显得非常零碎。每个字用的时间也很短,“兵力”太过分散,有点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学生往往不明规律,只有死记硬背,且前记后忘。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写字教学的高耗低效;同时教师也得不到学生书写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指导的时效性不强。我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其中,在进行评议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生生、师生多方探讨,学生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悟出了书写的要领。

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互相评

在学生自主临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换临习作品,不同组员之间分别对照书中范字、同伴的习字及自身的习字,进行认真的观察比对,仔细研读,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提出中肯的评价,并会根据别人的建议改正自己的书写。

二、集体评

请四、五名能代表班级里好中差各层次的同学在黑板或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或动态临习的过程,其他同学边看边对照字帖进行评议。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一过程应多找成功之处,给学生一个正面榜样示范,增添学生写好字的信心。

三、教师评

教师的评议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忌零言碎语,以表扬为主,切忌尖刻批评,因为学生取得每一点成绩都是不容易的;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切忌不留余地作终结性的论断。当然,教师的评价还可上升到一个高度,可适当地评价一下学生运笔和运腕方法是否得当、多个字之间布局(不要谈章法之类的概念)的把握能力,为将来学生书写水平的长足发展甚至走上书法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会议感悟范文

一、教学生会读,挤时间多读。

首先要交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每次读之前都要给学生提出具体又明确的要求,如初次读课文,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能词连读”,再读时则提高要求“要读通顺,读好句逗停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读了,也能读好。而只有多读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更要挤时间让虚岁多读,省去嗦地提问与讲解,必须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在与语言文字的反复接触中明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如:学习《诚实的孩子》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可用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读即“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简介的问题为学生挤出了读书的时间,又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让全体学生参与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只有学生参与了读,而且乐于参与,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读书亦是如此。在我们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短暂的,一味地让个别学生表演读是不可取的,因为忽视了课堂的主体――所有的学生,为了不让孩子成为课堂上沉默的观众,我们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创设更多的机会给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读,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读,因此可采用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读、放声尽情读以及边演边读等。

学生会读了,敢读了,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以读见悟,也就自然产生了学习读书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以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指导。

1、导悟学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从小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号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自己悟出方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学为主,读练为主,让学生在多次感性认识和反复实践中去领悟,在理解字词段篇和学习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探索,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如:一年级教材中《小山村》一课,笔者在读中引导学生悟出方法,并运用方法进行自学。(1)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弄懂文字内容,摸清文章思路,再设问:“文中都介绍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2)引导学生理解“小山村的山坡上什么样?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自己读、指名读、范读、师生对赌等方式体会小山村的美。(3)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自己悟出方法。(4)运用方法自学文章的第三段,采用小组议、小组互读的方法学习。这样,在自学中以读为基础,在读书中学会读书,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而且能更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2、悟中思疑。

如果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在阅读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出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的习惯。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所以要鼓励小学生敢问、善问、会问。但是质疑一定要在读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没有充分地读和感悟,就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一年级《我坐上飞船》一颗,教师设计了三次质疑:一是在初读后,学生对文字有了大致了解后质疑:二是在精读第二、三自然段质疑,有的学生问:“什么是岛屿?”也有的学生问:“前面用有……有……,最后为什么用还有……呢?”学生边度边思,学会了读懂文章的方法。三是在全文学完后再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整节课以学生的疑问为主线进行教学,以学生的思考为核心,充分肯定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一种自主探索跑求知的环境,引导这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生动活泼主动地在读中获取知识,掌握规律,而每次质疑都离不开不同层次地读,养成了边读边思边问的习惯,及发展了思维,有发展了语言。

3、品评欣赏

宽容和鼓励能使低年级的孩子们有信心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在读懂课文后,教师宜经常让学生挑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把自己体会到的读给小组同学听。这样“在存在认知中知觉对象被全部地充分地注意到”,使所有学生都有被别人注意的机会,都有发表主见的时间。学生读后还要说一说:“我为什么这样读?”提倡学生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想法,没有统一的答案,允许学生因个体理解人事室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表达,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多角度的各种解释,从而全面锻炼了学生朗读、分析、表达的能力。

第8篇:会议感悟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有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让学生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进而让学生尊重、敬畏生命,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又高尚呢?

一、用教师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灯

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传递给学生。一个教师如若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充满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情感反应,进而激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打开学生的心扉,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使他们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从而接受正能量。

二、调动多种手段,将根植于教材文本之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

课文中的生命教育资源,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为学生所认同,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整合语文教材中的和谐人生教育点

新课标下的教材,充分凸现了语文的人文特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成材料。语文老师们一定要挖掘生命滋养之源,浇灌学生心灵,用足用活我们的语文教材——这些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内容构成的学习素材,设置“热爱生命”的教育的点,架起这座畅通作者(文本)与学生(感悟)的绿色桥梁。

如在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生命,热爱人生的过程中,可以选用“生命礼赞”(北师大版)中《最后一片叶子》《天鹅的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满腔热血已沸腾》等文本,并播放有关电影,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是平凡的人,还是伟大的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任何对自我的鄙视,对生命的懈怠,对坎坷的低头都是对生命的亵渎。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人生活在“地球村”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与他人交往。在启迪学生该如何关注我们身边的人,珍惜亲情、友情,学会感恩时,可以选择《背影》《父母的心》《慈母情深》《养母》等文本进行整合,并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等电影。让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体会生命的可贵,善待自己;尊重他人的存在,善待他人;认识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

(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作者的世界中感动

文本对话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心灵世界的互动、开放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对话生成主要指学生在阅读时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后,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这是与内心深处沉睡的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实质上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悟性豁然开朗的过程。“天地不言,四时有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些喋喋不休的形象分析,多些“桥梁”架设,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活感动,促进精神成长;去感受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1.让学生“读”,在读中初步感知情感;在读中认识生命。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那些语言优美、富有情韵、琅琅上口的作品,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以及分角色朗读或轮读、小组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在读中感受人物精神,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2.让学生“议”,在议中领会情感,在议中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议”是体现学生本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提炼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在核心问题导引下,想想、讲讲、议议,在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认识,领悟生命主旨。

3.让学生“悟”,在悟中感受人生,悟出深意。感悟亲情、友情、自然,认识生命的不易,体验生命的快乐,体会生命的博大。

4.让学生“写”,在写中表达感受,写出对生命的体验。语文学习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这是我们品析感悟的出发点,也是深化认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归结点和体现的落脚点。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对生命意识的感受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

三、在活动中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唤醒学生“爱”的情感要走进生活源头,寻求和谐共振,在大课堂中求发展。当然,语文教学的“活动体验”必须突出“语文”的特性,坚持以“体验”为根本,把文本阅读与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与创新性体验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诗歌朗诵体验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陶冶性情,形成一种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选取专题,举行诸如弘扬民族精神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正视挫折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主题诗歌朗诵活动课。引导学生自己去选取内容、内化创新,然后分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朗诵中唤起对于生活、人生、社会的思考。

在语文的大课堂中,通过语文和生活这两个世界的交往与开放,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寻求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让学生不断吸收、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在教学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笔者建议学生开展在周末起床后让自己蒙上双眼失去光明半天或者一小时的生活体验。通过换位体验,唤醒了学生对健康自我的热爱和对需要帮助之人的理解。

第9篇:会议感悟范文

英语交际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自由表达和主动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传统课堂教学更多注重教师的单纯知识传授,忽视了语言来源于学习者的实践体验认知规律。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彼此互动探究过程中主动思考和积极表达,不仅能有效丰富课堂教学情境,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加深理解,形成有意识记忆,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一、用任务话题引导主动思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英语互动模式的运用应该是基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全面了解基础上的一种学习心理活动,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可探究内容,让学生在与文本主动对话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深刻感知,不仅能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对话中主动思考和深入感知。

以文本教材为探究点,多给学生自我阅读和主动思考的机会,能使得他们在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激活自身的学习思维感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设计一定的引导思考任务,让他们带着一项目标方向主动参与研读,深入思考感知,激活自身的潜能动力;鼓励学生找出文本中值得探究的信息,建议他们在反复阅读基础上能够找出学习疑难和问题,并从文本的前后语境信息中探寻有效破解方法;关注学生的整体认知感悟,建议他们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语言形式予以表达,让他们在主动尝试过程中不断增强体验,加深理解感知。通过与文本主动对话,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更能够使得他们在任务话题的引导下有效拓宽认知感悟思维。

任务话题的运用,能使得学生对文本形成较为深刻的感知印象,帮助他们在反复对话中增强问题探究能力。例如,在译林版的《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针对“Reading A”中的思考探究题目,划出自己的阅读学习疑难点,鼓励他们通过与文本对话,围绕“What did happen in the fog? What did make Polly feel fear?”进行主动交流,帮助他们在强化理解的基础上更好表达运用。以这样的形式来进行互动探究,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动力。

二、用团队合作增强认知感悟,使学生主动交际

尊重学生学习差异,鼓励他们在团队合作探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认知感悟思维,能使得他们在交流和主动表达中增强认知感悟。团队合作运用,能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为活跃,更能够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团队合作运用对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团队合作能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更为愉悦,让学生在体会到自身主体能动性基础上有效激活自身潜能动力。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主动描述自己的学习疑难和困惑,让他们有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机会;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帮助他们在主动说出自己的认知感悟基础上有效强化理解感知,使得他们享有更多自由交流的权利;引导学生通过与教师平等对话来暴露自己的学习思维,帮助他们在感受自身学习主体价值意义基础上,大胆和教师探讨问题,消除他们的紧张畏难学习心理。

团队合作探究,能使得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强化认知感悟。例如,在模块四Unit2 Sporting event的“Reading The honorable games”教学中,建议学生以同桌思考的方式围绕What did the author want to tell us?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形成语篇整体感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Olympic Games?”和“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Olympic Games?”进行小组互动交流,帮助他们将语言知识拓展延伸,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三、用情境活动丰富探究内容,给学生展示机会

借助情境活动的形式活跃课程学习资源,能使得他们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能。情境化活动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程内容,还能够使得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形成敏锐的语言感知。

在创设活动中,可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多给学生提供富有情趣化的语言实践交流活动,围绕学习要点有针对性予以拓展延伸,像英语角、故事沙龙等,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学习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潜能,能运用书面表达、内容改编、情景对话等形式来升华学习内容,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才华。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提示,帮助他们在主动学习和交流中深化感悟。

如上所言,将互动探究当成是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一种自我发展趋向,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互动探究过程中,围绕知识要点任务化和交流互动真实化,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才能,能使得他们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学习和认真思考,不断满足他们的多样化学习发展需要,提高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