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扶贫工作建议精选(九篇)

扶贫工作建议

第1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在中央作出精准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后,我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和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精准扶贫扎实有效推进,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对贫困户脱贫户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的思考不多,对真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理念认识不足,个别基层干部仅仅满足于算“经济账”“收入账”,喜好短平快的扶贫效应,而忽视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二是脱贫意识极其缺乏。舆论引导上宣传政策的较多,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的较少。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事例,挖掘不够,宣传氛围不浓。致使部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自信心缺失,“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发展、自主建房意识淡薄,以至于出现没钱就找政府,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不正常的现象。

三是少数政策不够连贯。住房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三保障”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我县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指标任务于去年底已全部完成,全县尚未脱贫人口中住房安全问题未得到保障的,若要脱贫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支撑。

四是扶贫队伍人心不稳。县扶贫办反映,该单位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牵头协调综合部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清贫清苦,加之没有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扶贫办工作人员得不到公车改革及其他政策待遇,人心思走现象突出。

二、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干部培训,提升思想认识。把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干部轮训的重点内容,认真制定实施《2018—2020 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干部轮训规划》。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力争年内所有扶贫干部轮训一遍,着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二是强化宣传教化,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总结我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做好先进典型宣传工作,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加强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树立勤劳致富光荣脱贫导向,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第2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呈现出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扶贫工作难度加大等新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完善扶贫评定制度,并加快扶贫工作法制化建设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数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数据,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己从1978年的2. 5亿人减少到2004年底的261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30. 70%降为2. 8%左右。其中,1986 -1993年的8年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 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共减少4500万,平均每年减少563万。19942000年的7年间,贫困人口由8000万人减少到3000万人,共减少5000万,平均每年减少714万。2001一2004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927万人减少到2610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317万,平均每年减少约80万。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既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在人类反贫困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

但是,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明显减慢,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曰不到100万人。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贫困农民与全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从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与全国农村比较看:2001年重点扶持贫困县的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分别相当于全国 1985, 1987, 1985年的水平,落后15年左右。从全国贫困农民与一般农民的收入差距看:1992年,全国10%最低收入的农民“收入上限”是32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其2.45倍,2002年则扩大到3.95倍。

造成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扶贫工作难度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因素、环境因素,也有贫困人口自身因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使得贫困地区近几年在低水平上循环运行,扶贫工作没有较大进展。在诸多原因中,由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容易导致返贫现象发生;扶贫资金缺乏有效监管,难以确保扶贫资金合理高效使用;扶贫评定制度的缺失和不公,抵消部分扶贫效果;扶贫工作的法制化建设与实际脱节,难以巩固扶贫成果等问题尤其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加快农村扶贫工作进展,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防止返贫发生

农村出现返贫现象,多数是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例如,2003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不降反增的一年,2003年农村贫困人口为2900万,比2002年增加80万。由于2003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4386万公顷,比上年上升15.4%,其中成灾面积3251.6万公顷,比上年上升19%,绝收面积854.6万公顷,比上年上升30.3%,造成当年全国农村有1540万人返贫,占当年2900万贫困人口的53.3%。所以自然灾害严重是2003年农村贫困人口增加80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农村贫困地区抗灾能力较弱也是造成返贫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农村扶贫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抵御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返贫发生,巩固来之不易的农村扶贫成果。

二、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近20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安排的专项扶贫投入不断增加。2000年中央各项扶贫专项资金达到了248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30倍。我国政府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累计达到了1680多亿元,其中财政资金800多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390多亿元),信贷扶贫资金880亿元。按照中央要求的配套比例(1996年以后为30%-50%),地方政府扶贫投入的力度也相应加大。这么多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贫困地区是否做到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值得关注。

又根据国家审计署消息,2004年国家审计署审计21个省(区、市)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扶贫资金,发现用于平衡预算4.28亿元,用于买车和弥补行政经费等1.5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投向不合理,主要投向交通、工业、电力、通讯等基础性和竞争性行业,而扶持农户的小额贷款逐年减少。根据上文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慢,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扶贫资金却是逐年增加,也就是说,我国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必须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首先,从管理机制上,各级政府要学习借鉴人民法院将立案、审查、执行、监督四分离的办案管理模式和农业银行审贷查三分离的贷款管理办法,要改变各地在扶贫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立项投放和监督检查融为一体的管理机制,把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职能和监督行政行为的职能完全分开,扭转自我监督的局面,从体制上切实强化对扶贫资金投放使用的监管。其次,从管理步骤上,要把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贯彻于扶贫资金投放使用的全过程,做到早介入、早防范、早纠正,扭转资金使用后出现问题才查处的被动局面,使扶贫资金的监管工作在保障扶贫资金合理使用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在农村扶贫资金的管理中,各地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扶贫资金的立项投放工作,必须加大扶贫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要使扶贫资金的立项投放和监管紧密结合,互相制约,逐步减少甚至避免扶贫资金的违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扶贫评定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005年9月25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因盛产煤炭而著名的内蒙古准格尔旗,预2005全年财政收入将达到23亿元,号称“内蒙古第一县”。然而这个“日进斗金”的首富县,从1993年以来至今仍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不仅如此,对诸多“国贫县”来说,摘掉“贫困帽”是傻子,保住“贫困帽”反而是政绩。如此咄咄怪事的背后,是我国扶贫制度的缺陷和不公。

目前国家评定“贫困县”的依据主要是贫困人口数量占乡村人口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以及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评定原则是国家确定各省名额总量,具体贫困县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这种评定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既“视情而定”,缺乏科学的统一的标准,又缺乏动态的监控,缺乏及时有效的贫困状况评估体系和贫困资金绩效检测体系。因而,不能对贫困县的财政状况、脱贫状况进行准确评估,不能及时调整扶贫力度、并根据考评结果建立淘汰机制。结果自然是一些贫困县的帽子常常一戴数年无人过问,或者扶富不扶贫,导致扶贫制度性的社会不公。同时,也导致了扶贫资金的低效甚至挪用、贪污等腐败行为的不断发生。

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首先,国家扶贫评定标准的科学化、刚性化。要由国家制定科学的农村贫困状况评估体系,并通过统一的评估,重新确定国家重点扶贫县。既不能平分贫困县指标,也不能任由各省区视情况而定,否则,评定标准不科学,要实现扶贫制度的公平公正就很难。其次,要实现国家扶贫政策的公开化和监督的社会化,只有公开化才能确保扶贫政策的落实处于公众的监督制约之下,才能防止扶富不扶贫,防止扶贫资金的暗箱操作和违规挪用,提高扶贫的效果。再者现行国家扶贫政策要从政策制定的理念上加以更新,既加强对贫困地区与人口的救助和帮扶,又加强政策和舆论导向,反对不思进取和“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地区自立自强。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完善现行扶贫制度,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状况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尽可能减少“富县”戴“贫困帽”的怪现象。

需要强调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改进作风,坚决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使扶贫工作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努力开创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第3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石山区;农民;扶贫;对策

[中图分类号]G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109―06

因为下乡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关系,笔者有机会与农业的主体――农民零距离接触,遂对广西的“三农”尤其是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存在的问题有了重要发现和思考。经过深入调查,惊诧地发现,大石山区农民经过若干年扶贫和努力奋斗后,虽然在交通道路、人畜饮水、硬化道路、村两委办公楼、希望小学、部分农民收入等等,特别是在外观上有一定的改变之外,“山还是那山”、“羊咩咩还是那羊咩咩”、“人还是那群中老年人”、“留守儿童还是只长大一些的娃崽”……有很多村年人均纯收入870元以下,有的甚至低于570元,不得不令人瞠目结舌。很多年来,很多领导、专家学者甚至是社会上的普通百姓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都一致认为:大石山区农民“很懒惰,无可救药”、“扶贫衣物拿去当或扶贫款拿去喝酒了”、“用扶贫款头年给农民买一头牛,次年就变成了一只羊,第三年就变成了一只鸡”。这说明,农民把生产资金变成消费资金,这和印度农民变卖用扶贫资金购买的拖拉机为女儿置办嫁妆的道理完全一样,越扶越贫。事情果真如此吗?笔者在近距离调研中发现,认为大石山区农民不勤奋、不努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他们之所以贫穷,自然条件恶劣是主因,多年来国家投资偏少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更主要的是没有找到一条能彻底解决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问题的科学之路,“只输血不造血”可能会让人不死,但即使救活也活得不像人样。因此,对解决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问题应提到“三农”和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本文着重就彻底解决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问题、寻找科学之路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一、影响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的主要问题

作为大石山区,该区域山区占总面积的90%以上,而且土地石漠化严重,可开垦利用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作为贫困地区,该区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到2011年,广西属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27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有25个,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作为水库淹没移民区,该区域目前有多个国家大中型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纳入水库淹没搬迁移民人口20多万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建设严重滞后。广西大石山区应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城镇化体系发展方面,不走片面发展大城市的老路,而应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中小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二)农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持。从目前广西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来看,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经营收入,因此,农业收入状况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多数农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农业生产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党对“三农”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市场供求状况逐步发生了变化,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一方面从总量看,农产品基本呈现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情况,农产品价格上扬的空间受限,依靠增加产量而不考虑市场需求变化已很难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并没有下降,这些情况都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结构看,高品质、高档次的农产品短缺,出现供不应求状况,需要从外地调入甚至是进口,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需要,不能及时优化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档次的结果。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三)农产品商品率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目前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意识的影响,在农村仍然实行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济,基本仍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规模经营比较小,自给性消费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如粮食商品率2005年为27.79%,2007年为32.45%,2008年为30.34%,油料商品率则由2000年的29.43%下降到2008年的24.88%,这必将影响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

(四)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抗灾防灾能力不强。广西农业农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特别是贫困地区、库区和革命老区的水利设施、农网改造和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仍然比较繁重,抗灾防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五)农机装备落后。一是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低。2010年广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4.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7.3%,分别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4.5个和24.7个百分点。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仍欠合理。大中型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高效复式作业机械比例小,小型、老旧、高耗作业机械比例偏大,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节能减排需要。三是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一些先进的农业机械与传统的农艺种植习惯不相适应,农业机械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四是关键生产环节机具技术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优势特色作物种植、收获机具技术不够成熟,甘蔗、木薯种植机械还处于研发、引进阶段,甘蔗、木薯收获机械化刚刚起步,水稻插秧机械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稻谷、果品烘干等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还未得到有效推广,制约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六)产业化水平低。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广西特色优势产业迅猛崛起,蔗糖、桑蚕、木薯、速丰林、奶水牛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连

续多年全国第一。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化水平低,特色优势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竞争力,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七)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一是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农民参与经济合作组织面窄。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领域窄、力量弱、功能小。三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运作不协调。

(八)培训工作不到位。广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跟不上现实需要,从能力上制约了农民成功创业就业进而增加收入。现有的“农村劳动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涉农培训资金,分属劳动、农业、扶贫等,由多个部门掌管,农民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培训存在交叉重叠现象。资金分散,形成不了合力,致使对农民特别是农民工进行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培训效果不理想。

(九)城镇化水平低。广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本来就分散、规模小的农村工业无能力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的难度。

(十)主要惠农政策不够完善。一是财政支农政策不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二是金融政策不完善。三是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

(十一)乡镇企业发展减慢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靠打工增收受到制约,从而减少了收入。

二、解决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问题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探索解决大石山区农民稳步增收问题的可行办法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并在认真实施的同时,实施农产品走向东盟战略,加大扶贫力度,实施“三级联动培训”,努力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建设产业化示范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发展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科技加工业,增强广西资源富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资源配置向三线城市尤其是县、镇及农村倾斜,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大力发展优质农业,构建广西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等。建议如下: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让广西大石山区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的主要办法,还是广西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从近些年观察看,什么地方只要有了为市场而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什么地方的农民就迅速富裕起来。而市场被开拓的原因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交通运输成本的降低,一个是商人队伍的成长壮大。这个道理决策者也逐渐理解了,近些年的扶贫资金主要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改善了交通设施,缩短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效果就会非常好。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太差,筑路和维护的成本很高,让农民致富最好的办法是移民。过去的做法是把农民从山上移到土地相对充裕的山下,但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既然移民是为了解决市场问题,那就应该考虑把山民直接移到城市。老的山民不愿意走,就把他们养起来,也不必花钱让他们搞生产开发。年轻农民愿意进城,城里也有活可做,这样他们的生活水平就有一个根本提高。这些农民进城后,还能改善近亲结婚、留守儿童教育等困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按照深化制度创新加快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从广西的发展实际来看,应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发展路径应该是新型工业化基础上的城市体系化发展路径,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工业化技术路线选择方面,不走传统工业的老路,而要立足原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在广泛采用适用技术的同时,重点发展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形成多层次生产力格局;二是在生产方式选择方面,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道路;三是在城镇化体系发展方面,不走片面发展大城市的老路,而是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发展中小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1 更新观念,树立正确政绩观。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区),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从上到下高度重视,群策群力,才能把小城镇建设搞好。自治区《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颁发以来,很多市县的小城镇建设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除了工业化基础较差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观念陈旧,没有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不遗余力地促进小城镇发展。由于小城镇建设是中长期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方“一把手”要有远见,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持之以恒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2 制度创新加快城镇化发展。一是强化制度层面的长效机制设计。二是从制度层面保证各类人才的集聚。三是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推动农民市民化。

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指导、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基本依据。小城镇建设应做好中长期规划,分步实施。正确划分小城镇发展“重点区域”,认真落实“将发展重点选择在县城及其市(县)周边地区”的原则,集中有限的财力进行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延伸辐射,把一些有条件的小城镇建设好、管理好,避免“遍地开花”,使小城镇建设更见实效。

4 确立“产业优先”的支撑地位。没有产业支撑,小城镇发展基本无从谈起。应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苍梧县正在建设的“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验证了“产业优先”无可替代的支撑地位。该园区投资150亿元人民币,规划总面积10000亩,将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税收达12亿元以上,并可提供4万个就业岗位。这样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才不是简单地把农村人口往镇区集聚,而是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下,稳得住,有事做,生活有保障。

5 加大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这些政策涉及到土地、产业、信贷、财政、筹资、社保、管理机构等等诸多方面。政策的制定要科学,内容要细化、量化,增强可操作性。如一个镇的人口容量多少为合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多少才科学?政府投入的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所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比重是多少等等,这些都需要科学论证,谨慎决策,从实际出发,避免政策“一刀切”。

6 实行资金倾斜和多方筹集。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如医院、学校、道路、交通、水电、公众场所等都大部分由政府规划投资建设,由于财政收入有限,这部分资金完全靠上级拨款不现实,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专款专项搞小城镇建设,为小城镇有序、健康地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的方式,以土地为调控手段,搭建融资平台,通过以房带路、以路兴商、土地置换、经营转让等办法,吸引和鼓励

民间资金及外资进入小城镇建设领域;鼓励非政府投资以BT(建设一移交)和BOT模式(特许权经营)、TOT模式(转让资产权益)、资产收益抵押等方式,参与路、水、电、市场、文化娱乐等小城镇的公共设施建设。

7 加强管理。镇容镇貌是反映一个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乡镇建设管理环节薄弱,出现“到处有建房,到处乱建房”,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把建与管有机结合下来,使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实现制度化、规划化、有序化。同时,大力整顿镇容镇貌,改变小城镇的脏、乱、差现象,树立小城镇良好的外部环境。

8 解决好小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小城镇建设用地纳入自治区、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重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由自治区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对土地的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做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新机制,适当建立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进行流转的试点。

9 加强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已经在小城镇落户、有稳定住所和工作岗位的农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逐步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保证小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把解决进镇落户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与引导农民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结合起来,实行“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政策,对自愿放弃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给予补贴,降低农民的投保成本。村级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可从集体资产收益中切出一块,用于支持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进镇农民参与城镇社会保险。农村能够享受的社保、惠农等方面政策,进镇落户农民也应该享受,解决他们“两头不到岸”的问题。

10 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为加快小城镇发展,凡在城镇有合法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在当地经商办企业的外地居民,同样可以办理户口迁入手续。以上两者,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取消农转非许可证制度,放宽夫妻分居以及父母投靠子女、子女照顾父母的户口迁移条件。对在城镇落户的农民,本着“有利开发,有利发展,当地需要,当地受益,当地负担”的原则,及时给予办理落户手续,不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大力推广小城镇安居工程,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自带资金到城镇兴业安家。

11 正确处理进城农民与宅基地的关系。保留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并鼓励他们转让承包地的使用权;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的办法,鼓励农民按照置换标准,以宅基地(村庄建设用地)换取小城镇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农民原有宅基地统一复耕,实现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占补平衡。对已移居到小城镇的农民和已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采取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等措施退出耕地,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免去后顾之忧,使他们彻底弃农从工经商,在农民负担不增、耕地不减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使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

(二)实施农产品走向东盟战略。(1)扩大农业出口。(2)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号正式建成后带来的发展机遇。(3)广西作为中国一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有非常明显的区域优势。(4)打“科技牌”。

(三)实施劳务输出“百千工程”。大石山区巴马县人口25万,是个劳务输出大县,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转移就有4.5万之众。县委、县政府以解决民生、民心大事为己任,主动发挥优势,有计划、有规模地安排“村干部”100多人到广东等地的知名厂家挂职,通过挂职村干介绍务工人员进厂。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狠抓落实,企业积极参与,使该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机制,2006年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是4万人,2007年是4.5万人,2008年是5.2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9327人,已安置和转移14127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3%。所以,巴马县就业压力不是很大。劳务输出工作做得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四)加大扶贫力度。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自然条件不尽如人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广西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如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经过重点扶持,边境和贫困地区农民的住房、饮水等近年来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资金有限,受惠还是少数。希望国家加大投入,帮助边境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修路、挖井,免除困难边民和贫困人员参保新农合的个人支付部分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生活困难问题。

广西已计划在新十年西部大开发中对这一片区加以重点扶持,列为自治区的重大项目。但广西财力有限,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将这一片区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特困片区和国家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五)建议成立“自治区级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实施“三级联动培训”。广西是个劳务输出大省,有800万外出务工大军活跃在广东、江浙一带。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水平和劳动素质较低,只能从事那些劳动技能低的行业,所以在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这次真正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农民工当中,大多数是由于职业技能水平低被裁员回来的。相反,那些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则根本不用担心会被辞退或裁员,反而有可能是他们“炒老板的鱿鱼”。就算这家企业倒闭了、停产了,他们照样能在其他企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培训工作做在前头、做得好的地方,返乡农民工就少(回家过节的除外),像巴马县、武宣县、龙州县等地方,拥有各自的“培训品牌”,他们严格培训出来的农民工十分抢手,根本不愁会被辞退。可见,培训工作对于广大的农民工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是否经过专门的培训,是否拥有相关的劳动培训证明,成为是否被企业、老板“裁”掉或工资高低的杠杆。另外的一个情况是,不少农民想创业,却苦于没有人给予他们这方面的指点,这也需要有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来伸出“援手”。还有,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正、动手能力低下等问题,也需要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补课”。

从目前广西的情况来看,各县市都在抓就业培训,几乎所有的劳动保障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都在“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这样那样的“技能培训”,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问题在于,这些由劳动就业部门、其他部门群团等组织的这些技能培训,其组织能力不强、力度远远不够,仍停留于走形式走过场阶段,对于广大的农民工大军,这仅仅是“杯水车薪”,甚至是“隔靴挠痒”,发挥不了实质

性的作用。

建议由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的“自治区级劳动就业培训机构”,加大力度,切实抓好就业培训工作。像广西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成立这样的部门太有必要了。由自治区政府出面,倡导并组织广大的农民朋友、毕业生来进行适应市场需要的各种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就业培训的氛围,使每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均掌握一门技术,使毕业生端正就业观念,把培训工作抓在前面,他们的就业甚至创业就很容易解决了。

“自治区级劳动就业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把劳动保障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各部门群团的培训职能集中起来,出台统一的就业培训政策文件(避免政出多门、互相打架现象),组织领导全区的就业培训工作,尤其是要在用工信息的收集和方面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要把全区的就业培训工作当着一盘棋来抓,要激活和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发挥各级各种培训机构的补充作用。

建议实行“三级联动”培训机制。自治区一级和地市一级,主要做好创业型人才的培训,县一级主要做好毕业生和优秀农民的就业培训,乡镇甚至村一级,则做好普及型、农村实用型的广大农民都来参与的培训。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农民、毕业生都能参与培训,都能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找到就业岗位,避免失业的风险。

(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一是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二是要强化金融支持。大力推进政企银合作,协调金融机构拓宽对龙头企业的业务范围,创新更多的支持方式,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三是要大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

(七)加快培育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产业化示范区。一是构建一支带动农户能力强、规模庞大的龙头企业梯队,提升广西产业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经济能人、农技推广机构等积极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或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八)建立农业保障体系。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改造和新建各项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抗风险的硬件水平。二是加快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建议自治区政府探索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由龙头企业为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设立农业风险基金。

(九)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一是出台推进土地流转政策,建议从自治区政府层面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制定出台推进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和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方法。二是推进土地股份制流转试点,建议全区树几个样板,挂自治区土地股份制试点牌子,给予项目补贴,引导全区推行土地股份制流转。三是建议自治区政府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实行土地股份制经营,扶持通过土地流转建设大规模标准化基地。

(十)大力发展高科技加工业,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最关键环节,重点扶持对推动主要优势产业升级有决定性作用的重大加工项目。一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研究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打造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三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推行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产业。四是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加快各项认证进程,打造安全优质的放心产品。

(十一)增强广西资源富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动力。二是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三是立足本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四是加强开放合作,统筹开发资源。五是争取政策支持,打造发展“洼地”。

第4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根据隆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隆政办函〔2014〕21号)文件的精神,以及县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工作部署,为切实做好我镇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对全镇农村扶贫对象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识别出农村扶贫对象,建立健全农村扶贫对象档案,为开展直接帮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在大扶贫格局下,引导教育、住建、水利、卫生、广电等部门资源及社会各界力量向农村扶贫对象倾斜,搭建通用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

二、实施范围和扶贫对象

(一)实施范围。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实施范围为全镇87个行政村。

(二)扶贫对象。农村扶贫对象包括扶贫开发对象和低保对象。扶贫开发对象必须是以户为单位,家庭主要劳动力在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较强的脱贫愿望、处于扶贫标准线2300元(2010年不变价)以下的农村家庭居民。

三、工作原则

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农村扶贫对象逐一建档立卡。

(一)严格把握标准。农村扶贫对象包括扶贫开发对象和低保对象。扶贫开发对象必须是以户为单元,家庭主要劳动力在60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较强的脱贫愿望、处于扶贫标准线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下的农村家庭居民。民政部门已识别登记的农村低保对象,这次全部纳入扶贫对象一并建档立卡。具体识别方法“五比五看一优先十一不评”。“五比五看”: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财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比生活环境、看居住条件;比贫困程度、看致贫原因。“一优先”:计划生育优先。“十一不评”:全户外出的不评,家庭有多处房产的户不评,家庭成员中有1人购置小车的不评,不符合条件强行要求、无理取闹的户不评,不遵纪守法的户不评,不执行计生政策超生严重的户不评,子女条件较好而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原则不评,阻挠公益事业建设的不评,不进行土地流转造成土地荒芜的不评,经商户不评,不在家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一律不评。

(二)规范识别程序。要召开镇、村两级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确保政策精神家喻户晓。要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审核、区县扶贫办及民政局复核、区县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进行,村委会要有扶贫对象民主评议和票决的会议记录及代表签名,镇政府、县扶贫办要有扶贫对象审核的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县扶贫办要对镇里上报的扶贫对象信息资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没有争议或争议解决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统一建立县级档案,并按要求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系统。

(三)公平公开公正。农村扶贫对象识别确认和建档立卡工作全程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群众参与率和社会认同感达80%以上。村级民主评议前,要对扶贫对象识别政策和建档立卡人数在村内公示,并通知每户农户家庭。参与民主评议的村民代表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各村都要成立30人以上的民主评议领导小组,评议小组中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低保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干部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代表,每组至少要有2户以上的群众参加,确保评议结果客观公正。村委会审查和镇政府、县扶贫办审核的结果,都要在当地群众主要活动场所进行公示(要有影像资料),每次公示期不少于7天,接受社会监督,严防暗箱操作。在扶贫对象确定过程中,如接到有关质疑和举报时,县扶贫办、镇政府要及时组织专人进行核实调查,确有问题的要取消其扶贫对象资格,并从得票靠前的落选农户中依次递补。

(四)直接到户到人。要把政策宣传、对象申请、情况调查、会议评议等基础工作做细做实,确保贫困农户的参与权、表达权。严禁民主评议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农户申请要由户主提出,严禁亲友代替和提供虚假承诺;要杜绝平均分配,务必突出重点、整户入选,严禁拆、分户和空挂户;到户调查要直达预选对象,严禁口头调查或推测估计;登记的扶贫对象户要有相关影像资料。

四、工作步骤

(一)对象识别阶段(元月—4月底)

1.指标分解(4月3日前完成)。根据3月24日召开的全县扶贫开发暨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动员会议精神,研究确定本镇的工作方案及识别方法,并报县扶贫办。扶贫对象指标分解切忌搞平均主义,要根据各村发展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按照比较好、一般、贫困、深度贫困四类标准对村先行分类,再按照分类分解扶贫对象指标。

2.宣传动员(4月上旬)。要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宣传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认真召开镇扶贫工作会议、村组动员会议,形成一环扣一环、一级抓一级的局面。努力营造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良好氛围。

3.群众评议(4月7日—4月25日)。各村要开好村民小组全体村民会议、村民代表评议会议,以申请农户得票多少决定其是否成为预选扶贫对象。要加强对村级评选对象情况的审核,严防条件不符者入选。村级投票情况和镇政府审核情况必须分别在行政村和镇政府公示7天。

(二)建档立卡阶段(4月26日—5月底)。要按照全省统一制定的表格,采集汇总扶贫对象家庭情况,做到一户一卡、一村一册。档案资料要做到真实、全面,并由扶贫对象、采集人、审核人共同签名确认。镇政府要有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按照动态管理的原则,及时更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

(三)信息化管理阶段(6月—8月)。扶贫对象档案数据安排专人负责,按时录入全国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汇总分析、动态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以镇长罗运河同志为组长的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全镇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全面性工作,按照要求搞好对象识别、信息录入、完善档案资料、落实帮扶措施。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确保工作经费。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民心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镇财政安排专项中心工作工作经费用于开展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必需的培训、表格印制、调查摸底、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开支。

(三)强化人员培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切实让工作人员全面、准确把握相关政策原则、指标要求、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严格监督检查。为确保贫困对象识别准确,确保不发生大的上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建立四项工作制度:进度报告制度、包片负责制度、交叉检查制度、举报调查制度。成立专门的督查组,督促指导各村按要求开展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

第5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这次会议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主旨,充分肯定了近年来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交流了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情况和经验,研究安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郭庆平指出,金融单位要深入学习落实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到“五个要”:一是领导要重视,各金融单位都要明确工作机构,明确责任人,每年到对口扶贫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二是目标要明确,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定点扶贫的目标、资金和措施以及干部的主要精力要落到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上。三是措施要精准,要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科学帮扶。四是干部要得力,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定点扶贫地区去挂职,到贫困利任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要做挂职干部的坚强后盾,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去除后顾之忧。五是资源要用好,金融单位制定的帮扶计划,要与当地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项目的落实相协调,金融单位掌握的政策、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与地方资源相结合,形成扶贫台力,放大扶贫效应,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

郭庆平强调,定点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各金融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牵头联系机制。成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推动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二是要建立定点扶贫政策信息资源合作共享机制。各金融单位应树立金融定点扶贫“一盘棋”的思想,加强部门联动,共享政策信息,交流经验做法。将各自的政策优势、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相互叠加、融为一体,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三是要建立定点扶贫考核机制,以扶贫成效为导向,按照有关办法对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进行考核。

郭庆平指出,人民银行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对定点扶贫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要抓紧调研,制定具体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要尽快建立人民银行帮扶定点扶贫县脱贫攻坚机制,帮助定点扶贫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和定点扶贫县尽快摘帽。

第6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一、及时贯彻会议精神,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月26日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结束后,我乡组织召开了党委会、乡村社三级干部及单位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会议,会议全面传达贯彻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学习了赵书记讲话及脱贫攻坚相关文件精神,尤其是赵书记在讲话中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中提到的重要要求。通过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乡村社干部及各单位职工进一步深化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坚定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对脱贫攻坚工作再安排再部署。

1、大力实施“1+6”扶贫工程。扎实推进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新建房屋100套,风貌打造8套。完成杜家坪村占家湾水库病险整治工程,完成祭田坝村祭田坝渡改桥工程,完成罗家坝大桥建设前期工作,完成5公里村道公路硬化新建任务,完成祝家湾村、古家营村、乡场镇人畜饮水工程改建,完成新一轮村级活动场所改扩建,搞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强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2200亩中药材种植,进一步拓展有机蔬菜种植,壮大专业合作社规模,完成3000亩核桃栽植任务,吸纳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强基础、助发展,脱贫攻坚。

2、务实推进精准扶贫。立足村情,通过发展规划到村、项目覆盖到村、部门帮扶到村,实现精准实施。细研贫困户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计划,通过“五个一批”的扶持,帮助300人实现脱贫。建立贫困对象退出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实现贫困对象进退有序精准脱贫。

3、创新推进金融扶贫。健全金融扶贫制度,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帮扶部门为贫困村设立10万元以上的村级发展资金,发挥好基金的撬动效应。对开展“回头看”工作中新评定的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确保贫困户评级授信全覆盖,每位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户都能得到贷款支持。

4、强力推进驻村帮扶。严格按照“五个一”+1的要求,实现贫困村有县级以上挂联领导,有帮扶部门、有驻村工作队、有驻村“第一书记”、有农技人员,每个贫困户有党员干部或致富带头人结对帮扶,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

5、持续推进社会扶贫。一是积极实施回引创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二是持续实施“扶贫助学千人工程”“圆梦832”“立德树人教育扶贫计划”等,资助我乡贫困学生。三是切实挖掘各种潜力,发挥各方力量,全民参与,精准扶贫,自力更生,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引导全社会关心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第7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一)成立领导小组,落实相关责任。__乡及时成立评议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人大主席任副组长,乡人大主席团其他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调查工作小组。

(二)积极动员,统一安排部署。2015年7月27日,召开__乡人大组织开展工作评议动员会,参会人员有乡村社干部、县乡人大代表以及部分精准扶贫户代表,对评议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三)深入各村社开展调查工作。2015年7月27日-8月3日,乡人大主席团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__、五星、大屋、南溪四个村。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座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近三年以来,我乡扶贫攻坚开发工作情况开展了评议调查。汇总和梳理调查、听取的意见并形成评议材料。

(四)组织召开集中评议和测评工作。2015年8月7日,乡人大主席团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县、乡人大代表、村社干部以及部分贫困户代表对被评议单位近三年来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工作情况进行集中评议和测评。测评结果满意达84%。

(一)新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群众参与不高。

公路沿线和高山社建设标准不一致。规划实施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够积极投工投劳,主动配合。个别村在农村建设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对发展主导产业和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重视不够,各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现象,难以形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二)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难度大,任务艰巨。

我乡共有精准扶贫156户558人,分布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贫困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差、素质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致富门路不多。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群众因灾、因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产业。

我乡群众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新农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村逐社充实完善规划,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规划引导新村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鼓励、支持、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新村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长、中、短”适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和市纪委帮扶的良好机遇,严格落实择贫而扶、扶贫到富原则,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提升贫困群众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不断完善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创新模式,强化考核,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真贫”。

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着力突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增强帮扶实效性。增强考核制度,强化督促考评,增强工作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确保按制度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第8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按照《中共XX县委XX政府关于做好结对帮扶和群众思想工作助推整县退出的紧急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响应,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明确目标。

X月X日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我局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并宣贯了《中共XX县委XX政府关于做好结对帮扶和群众思想工作助推整县退出的紧急通知》精神,明确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基本要求。结合《xx县脱贫攻坚整县退出攻坚战作战方案》,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整县退出相关要求,围绕帮扶对象拟定的脱贫措施,抓好落实,切实做到领导明确,责任到人,精心组织,真抓实干。

二、扎实做好帮扶对象思想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淳化村风民风,增强贫困户感党恩,跟党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热爱家乡的感情、凝聚民心、携手脱贫致富奔小康。我局协同XX社区驻村工作队近期将组织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召开感恩教育和扶贫政策宣传会。会议主要围绕党的会议精神,详细讲解现在的五改一维一化、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美丽乡村建设、XX开发等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就如何享受教育助学扶贫、医疗保障扶贫等相关政策和贫困户关心的问题进行现场讲解,鼓励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路上要脱离“等、靠、要”的思想,牢固树立一颗自强感恩之心,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通过此次会议,将很好的教育贫困户感党恩、跟党走的意识,提高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的认识和志气,扎实推进了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三、落实帮扶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为加强XX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局12月初将拨付X万元扶贫资金用于XX村XX组道路硬化工程。

四、团支部积极联动,开展公益性帮扶。

近期,我局将组织团员青年开展“XX”行动,走访慰问磨湾村里的空巢老人、残疾人及困难家庭,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党的会议精神。通过走访空巢老人、残疾人及困难家庭,与他们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近期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对XX的需求,鼓励他们利用国家惠民政策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同时让受访对象切实感受到企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早日实现小康幸福生活。 

五、开展“手拉手 排排坐”活动。

为进一步增进帮扶责任人与贫困群众的感情,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近期,我局将协同XX县XX镇XX社区驻村工作队组织该社区所有贫困户在居委会会议室开展“手拉手 排排坐”活动。 

此次活动采取“三个一”方式进行,即帮扶责任人通过和贫困户座一根凳子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听一次党的精神和扶贫政策宣讲增强感党恩意识,拉一回家常增进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间的感情。 

通过组织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回顾近年来XX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变化情况和精准扶贫帮扶成效,详细向贫困户介绍XX社区五改一维一化、入户路建设等扶贫政策和项目施工进度,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同时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坐在一起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期盼,教育贫困户跟党走,感党恩,带头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中来,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增强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信任感及认同感,构建精准帮扶见真情的温暖和真挚情谊,同时进一步增强贫困户感党恩跟党走的意识。 

接下来我局将严格《按照中共XX县委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结对帮扶和群众思想工作助推整县退出的紧急通知》要求,深入联建帮扶村认真落实好相关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助推整县退出。

第9篇:扶贫工作建议范文

一、四川省巴中市、达州市扶贫攻坚和金融扶贫的探索与成效

巴中市、达州市绝对贫困人口分别为31.83万人、49.85万人,贫困发生率10.5%、9.2%。致贫的主要因素有因病、缺技术、因残特别是外出务工致残后返乡、因子女上学、缺劳动力、缺资金等。贫困户脱贫标准为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有吃穿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基本医疗、有基本教育、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电视。

在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令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其十个专项方案。巴中和达州市党政领导、市场主体、金融机构、定点帮扶单位、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贫困户和广大农民正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开发。

构建了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巴中、达州分别制定了脱贫攻坚规划和若干扶贫专项方案。实现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成效”精准落实。

有效探索了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新方式、新办法。巴中市创新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收支登记簿”和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及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探索了全要素扶贫资源整合投入机制,出台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统筹规模55亿元。达州市率先建立扶贫开发专项基金、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基金共11.72亿元。

形成了地方经济增长与精准扶贫的良性循环格局。巴中、达州市主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2016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7.5%和7.3%,财政收入保持良性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开工建设红鱼洞水库,加快巴中机场、光雾山旅游景区、巴中到陕西高速公路建设进度。

金融扶贫支撑作用明显。巴中市、达州市金融部门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支撑作用,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信贷投放增量倾斜,信贷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人民银行充分利用扶贫再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贷款。开行、农发行提供了易地搬迁贷款支持,巴中市2016年已经获得40亿元。全面开展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信用评级,并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发放1―5万元不等的财政贴息贷款,巴中市2016年已经发放5.6亿元,达州市发放4.8亿元。商业银行还加大了对巴中和达州市交通、水利、电网、旅游、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个人消费的融资服务。

社会扶贫初见成效。巴中、达州市非常重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定点扶贫单位的扶贫功能。21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定点扶贫巴中市的南江县、通江县和达州市的万源市,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措施,_展教育、卫生、饮水安全、贫困学生救助等系列活动,树立了良好形象。达州市开展了“百企帮百贫困村”行动。

2016年以来,巴中、达州市加强了农村宽带建设和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扶贫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贫困村道路硬化、农村电网和广电网、水利设施建设、集中移民易地搬迁、农村义务教育、卫生事业、饮水安全、医疗保障和救助、低保政策落实、农业保障保险等相关扶贫事业推进有序有力,基层干部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表现了责任担当,展现了优秀的干部形象。

二、当前精准扶贫与金融扶贫的主要难点、热点问题

(一)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

专项扶贫资金用途限制与统筹必要性的矛盾。据调研反映,目前市级财政与扶贫主管部门每年得到用于扶贫和涉农资金、项目有十个以上类型,每个专项都有项目、条件以及用途等附加限制性约束,同时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资金支持。由于地方政府了解当地扶贫和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深感有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提高资金脱贫攻坚效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这又往往会与专项资金安排和相关部门规定与约束、后续绩效评估产生矛盾。

易地搬迁重建集中安置问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基层地方政府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对需要易地搬迁重建和贫困户危房改造的项目推进力度较大。但是,实施中遇到了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资金保障问题。二是虽然基层严格执行了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硬性规定,但是,普遍反映,这个面积标准没有包括其附属设施需要(如农机具储存、必要养殖副业需要等)的建筑面积。三是农村危房改造与集中搬迁重建的国家补助标准差异明显,社保兜底标准、医疗报销标准等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局部出现了新的矛盾。

如何通过产业扶贫保持脱贫持续性问题。调研中发现,目前贫困户中因为缺资金、缺技能致贫的占比不高,相反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比例高。金融机构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发放1―5万元不等的小额信用贷款或者其他商业银行创业贷款,帮助部分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如辣椒、中药材,特色养殖业如黄羊、巴山土猪等,特色旅游业如农家乐等。这些贫困户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往往取决于与之相关联的核心龙头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经营稳定性、成长性,加之在一个贫困地区具有明显的同质趋势,因此,产业扶贫的贫困户脱贫隐含脆弱性风险。

如何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问题。尽管提出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扶贫攻坚目标,贫困人口也都发自内心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但是,由于绝对贫困人口量大且成片区分布、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创业与就业技能差距明显,地方政府在进一步激发贫困人口自身脱贫愿望、增强创业与就业能力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贫困人口的奋斗精神、主动性、生产技能会明显影响脱贫成效以及是否会返贫,也会影响是否能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关于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巴中、达州市都位于川陕渝鄂交界地区,都没有纳入各自省市的发展重点;交通建设与投入严重滞后,巴中市、达州市目前还没有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农村路网建设等级低、通行效率低;巴中目前没有高速铁路规划,品牌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尽管达州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优质龙头企业少,目前仅一个上市公司,工业结构偏传统产业。巴中市基本没有现代工业体系。达州、巴中市人均GDP水平低,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约占80%,是典型的“输血式”财政,财政收入脆弱。与此同时,地方债务负担重,主要是各类工程欠款、地方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特别是农村路网建设、安全饮水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债务负担沉重。

(三)关于金融扶贫方面的问题

调研中深感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中表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对贫困地区经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在逐渐显现。但是,我们也感到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政策性银行金融扶贫作用发挥空间还很大。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广电网、电网建设、公路网建设、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急需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给予强力信贷支持。

涉农商业银行对农村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金融扶持力度明显不够。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含农信社)对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落实力度不够,支持精准脱贫的成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农民的金融服务意识与能力还需增强。

非涉农的商业银行对县域金融服务特别是农村金融和精准脱贫的金融支持需要进一步提升。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力度与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金融支持手段、渠道、产品创新力度不强。

金融服务制度与产品设计问题。商业银行针对农村经济和精准扶贫的金融产品、信贷标准、业务流程、审批效率、风险管控措施、激励机制与问责认定、渠道与网络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存在明显差距,急需迅速调整与优化,否则会严重影响金融扶贫成效。

金融监管协调性较弱,连片贫困区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两个城市的贷存比明显偏低,GDP与社会融资存量之比明显偏低,金融渗透度弱。证券市场融资与股权融资、各类债券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其他多层次金融市场融资占比相当低,有的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三、关于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关于巴中、达州市连片贫困区经济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两市试点农村财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一系列农村经济要素的交易体系,让连片贫困区农民成为有产者,有效转移农业经营风险。迅速试点建立区域性(以省为单位最好)的农村宅基地转让交易系统,探索实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合建模式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迅速建立贫困地区与经济富裕城市(跨省、跨市)的农村宅基地土地增减挂钩交易系统,构建土地增减挂钩土地级差收益资金+易地搬迁重建+金融扶贫+贫困户脱贫的特殊模式。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交易体系,开展农村宅基地与住房抵押试点。构建规范、高效的以省为单位的林权交易系统以及伴生的碳排放吸收交易系统。实施连片贫困区荒地、地产土地以及各类废弃土地再利用的产权制度与交易制度。建立规范的各类主要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构建稳健和风险对冲的农产品价格环境。

强力加大连片贫困地区交通与水利建设投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四川省加快南充至巴中高速铁路规划与建设,加快成都―南充―达州―万州高速铁路规划与建设。建议尽早开工建设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巴中市红鱼洞水库建设,建议将达州万源市鲜家湾大型水库列入国家规划。建议使用政策性贷款和使用特别国债等方式迅速加大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村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路网建设,提升等级,实现高标准的村村通、村社通、村与集中居住区通公路目标,大幅提高补助标准,取消地方配套要求。

结合资源优势,有效发展特色产业,壮大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增强造血机能。建议整合平台重点发展以巴中光雾山、达州巴山大峡谷为主的旅游产业,与优质企业合作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优质种养业,利用绿水青山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建议达州市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发挥紧邻重庆的优势,发展一批优质机械、电子加工I和现代物流产业。

(二)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对策建议

优化调整易地搬迁集中重建、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补贴政策,缓解好利益矛盾;同时建议允许经过审批后优化人均建筑面积管控,充分考虑配套生产附属设施面积。

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民的基本医疗、低保兜底覆盖面,充分注意对贫困户各类优惠政策与其他相关人群的政策协调性。

允许基层政府统筹使用各类扶贫资金,以提高统筹效率。

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精准扶贫。鼓励大型企业结对扶贫,有效推进产业拉动型扶贫;推进教育、医疗共建扶贫,鼓励名牌大学、医院对口联建、共建医疗与教育;推进电子商务下乡、宽带网络、广电网络、司法环境、农村环境与风貌、美丽乡村等工程同步建设,共同构建扶贫脱贫社会氛围;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资金通过慈善捐赠与结对帮扶、商品交换、城乡联建共享、权益分享等方式参与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关于金融扶贫方面的对策建议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倾斜。建议通过特别金融债等方式迅速加大对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建设、农村路网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和特色集镇建设的政策性项目融资。建议各类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支持连片贫困地区的高速铁路、公路、清洁能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议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和农村产业发展融资支持。加大各类金融创新的融资服务。

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农村金融的特殊政策安排。建议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有关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及其特别优惠利率、金融扶贫贷款利率、信贷条件、贷款风险损失容忍度与贷款拨备覆盖率、问责与考核、资本金约束监管、金融与产品创新审批、各类金融机构准入审批和网点下乡延伸、不良资产处置、资产证券化、发债标准、上市标准、保险收费与保险赔付、风险补偿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

商业银行有效改善对贫困地区、贫困户和农村金融的有效金融服务。在坚持商业可持续条件下增强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农村金融、县域金融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开发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如结构化项目融资服务(包括股权融资、项目贷款、并购贷款、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服务、企业债券承销、产业与供应链融资);跨区域土地增减挂钩融资及政策性银行贷款的搭桥融资、扶贫小额无抵押信用优惠贷款并放宽借款人年龄限制到70岁、小微企业专属金融扶贫贷款:网贷通、经营性物业贷、厂房按揭贷款;创业致富贷、订单仓单融资、联保融资、担保融资、各类权利质押融资、财政搭桥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迅速改善金融服务设施延伸与覆盖:发展线下渠道服务,加大网点建设、自助设备布局、转账POS投放、移动服务车、服务小分队、跨行小额支付体系等,同时发展金融服务的线上渠道(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电子商务专区、商业银行网络融资服务、网络结算服务、网络惠农理财套餐的理财服务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