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精选(九篇)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第1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部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3)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2年、硕士毕业7年、本科毕业10年。其工作业绩、技术水平和贡献以近五年内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为依据。工作业绩、论文(著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水平按现行评审条件掌握。

第2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涵义与特征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1.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

学校组织调查小组,实地走访了全市多个工业园区的对口企业,涉及机床制造、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饮料生产、机械零部件生产、电梯制造等20多家制造类企业,了解数控技术专业人员岗位典型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岗位要求。在调研过程中,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听取了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机械工程图绘制与识读、计算机绘图、使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零件质量检测、机械零件工艺规程制定、机械装配、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机械产品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其中机械产品设计、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机械装配等对应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相关性,整合归纳专业行动领域,再进一步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由此明确课程目标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具有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同时掌握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强度计算,常用机构与传动的应用、设计与计算,常用机械部件的拆装与维护,以及典型机械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知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和维护等奠定基础。”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在分析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简易起重吊车构件的静力分析与尺寸确定”“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 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和“机械装调”4个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对实际结构中构件强度的计算、真实机床传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观测与分析,基于构件尺寸确定、撰写机构分析报告和设计选用减速器各主要零部件的工作过程展开学习,改变了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日后从事机械类工作应具备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达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学习情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与表述能够反映这一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全称为“工作与学习任务”,即“用来学习的工作任务,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和通过工作完成的学习任务”,又称为“学习性任务”。学习任务是职业院校能实现的学习与工作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教学单元。本课程将4个学习情境具体化为22个学习性任务,如“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这一学习情境就划分为齿轮传动设计、轴的设计、键连接的选用、轴承的选用、联轴器的选用、螺纹连接的选用等6个学习性任务。

3.以学习情境为出发点,设计课业,编写课业文本

课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与自我发展最紧密的学习能力。课业需要专门的文本文件来表达,主要包括针对教师的“课业设计方案”和针对学生的“学习材料”,简称“学材”。

“课业设计方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的新型教案,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价方式等。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工作页”。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工作页”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因此也被称为“引导课文”。它应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和疑问,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出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工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牛头刨床连杆机构分析”这一任务中,可从学生们熟悉的牛头刨床切削工件的过程入手,让学生观察切削速度和退刀速度是否相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观察出刨刀慢速切削、快速返回这一运动特点,自然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特性?是如何产生的?继而设置一系列引导问题:什么样的机构会产生这种特性?速度的差异和哪些因素有关?此连杆机构的传力性能怎样?如何保证机构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让学生藉此来学习新的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任务,并对获得的工作成果和经历的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通过真实的机构分析过程,构建自己的有关连杆机构特性的知识体系,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体验工作世界,形成职业的认同感,并通过拓展学习“根据运动要求设计一连杆机构”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下达,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和教师指导下,自学、思考、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调研分析、制定计划,小组协同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工作成果。每项工作任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完成。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和操作技能,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教会学生静力分析和强度计算、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学:让学生真正学到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等基本理论和失效形式及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正确选用方法。做: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简单的机械机构分析和零部件设计、装配,掌握简单传动机构及传动装置的工作性能、维修和保养知识。

学生通过任务完成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相关知识;讨论工作任务,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汇报、答辩、演示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组织表达能力等。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与点评,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

5.以过程控制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突出能力本位考核

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上,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70%)与期末理论考核(30%)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综合能力。其中过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单元考核,平时考核依据平时成绩评定标准,按平时表现、出勤、作业情况进行考核,占20%;单元考核,依据单元考核评价标准,按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考核,最后计算平均成绩,占50%。期末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第3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ZDKC1124);安徽科技学院教研项目(X20121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1-01

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l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为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就对教师创新能力和业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献[1]提出了教师必须经常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如在职学历培训、英语强化培训、计算机培训、各类专题讲座、国际会议交流等。此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和访问,学习借鉴外单位的创新经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为了提升教师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创新项目和参加各级别创新项目大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科技创新训练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文献[2]研究了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团队能力评估与持续改进,构建了反映团队整体综合能力指标体系和基于CMM原理的教学团队能力成熟度等级模型TT-CMM,并基于二者建立了教学团队能力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以此给出教学团队能力等级符合度和持续改进建议。文献[3]提出了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企业界和其他相关社会机构聘请一些优秀人士长期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促进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且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献 [4]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结构体系,即建立由本校专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企业专业人员三方面人员组合在一起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我校是安徽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1年开始设置独立班级培养,目前学生在大二,有人数30人,学生要求具备以下能力:本团队现在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2人;助理工程师1人;团队士1人,在读博士1人(已获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7人,团队中有专业负责人2人。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本团队主要承担数控技术、液压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测试技术与信息处理、汽车构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另外还承担了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教育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具体数据如下:

1)学历结构:团队中硕士研究生教师比例为85%,本科教师的比例为15%。

2)年龄结构:45岁以上教师2人,比例为20%;45岁以下教师8人,比例80%。

3)学缘结构:团队中8位教师学位取得无任何学缘关系,分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新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职称结构:10位团队教师,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比例为40%;讲师3人,比例为30%;初级3人,比例为30%。

1.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需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阅文献或其他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较熟练地翻译与查阅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

2)创新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初步创新能力。为了达到以上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验室建设,依托奥地利贷款项目的自动化制造系统(数控仿真+MPS500柔性制造加工系统),开发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CAD/CAM、柔性制造系统、PLC控制和机械手编程等综合工程能力的培养。

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

2.1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系统关系

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形式,学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企业服务,所有为了更好的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和企业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企业的主体是技术人员,学校的主体是教师,也就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教师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工程技术人才,可以通过企业提出问题,学校和教师选择分析问题,以项目的形式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方式解决问题。

2.2学生的培养方式

在卓越工程师导师制的模式下,以项目驱动,以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为依据,培养学生CAD/CAM和机电一体化综合工程开发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企业产品设计开发和机电控制系统设计的高端应用型人才。1)教师以项目形式编写实践教程,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的能力,包括机械零件设计、工艺设置、加工代码生成、传输、加工和装配、电路开发、气动回路设计、PLC程序开发、传感器的应用、工业机械手的编程、调点等。2)建立考核方式,修订教学计划,增加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

2.3师资的来源与培养形式

结合教师产学研项目和“双能型”师资培养;形成课程组成员经常讨论教学方式方法的习惯,提高教学效果;在师资上,通过联系企业、做产学研课题,参与导师课题等各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工程开发能力和水平;引导教师:(1)以项目形式编写的实践教程;(2)项目的可操作性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

3.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好坏,在必要的硬件条件基础上,关键看师资,只有拥有一支学术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学生的能力培养才能够得到保障,本文浅析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能力建设的基本方略,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不断落实、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婷,关岩,李志辉等. 实验教师素质要求. 中国冶金教育2013 年增刊:90-92.

[2]江林,胡志刚,杨柳. 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能力评估与持续改进方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31-37.

第4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简历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是求职和招聘中间的一个重要媒介,在个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和企业招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简历模板参考,以供大家阅读。

大学生简历模板一:姓名:

出生年月: 1988-10-11

民族: 壮族

现居住地: 四川省/攀枝花

婚姻状况: 未婚

学历: 大专

毕业学校: xxx建筑工程学校

专业: 建筑工程机械

手机: 15xxxxxxxxx

电话: 0873--xxxxxxxx

电子邮件:

自我评价

我的优势是认错不认输,对事业充满希望.现在我的学历是大专在读,大专毕业证要晚两年拿.我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是学完的.而起很优秀.

教育背景

教育四川省xxxx市建筑工程学校

主修专业:建筑工程机械

学历: 大专

技能专长

计算机: 施工现场管理、测量、预算、CAD

其他专长: 钢筋工证书、测量工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一及证书.

培训

培训时间: 20xx年1月~20xx月1月

培训机构: 测量、抹灰、砌筑

培训内容: 施工技术、测量、CAD

联系方法

联系电话: 手机:15xxxxxxxx 电话:0873--xxxxxxxx

通讯地址: 四川省xxxx建筑工程学校

其他联系:

大学生简历模板二:姓名:

性别:男

婚姻状况:未婚

民族:汉

户 籍:广东

年龄:26

现所在地:佛山

身高:1.75cm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教育背景

2012.9-2021.7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13.9-2014.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ACCESS课 (选修)

2014.3-2014.7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咨询 (选修)

主修课程

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专业英语 计算机基础 C语言 机械制图 理论力学 机械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液压与气动 机械设计 测试技术 电器与PLC控制 机械制造工艺学

单片机原理及运用 模具设计 特种加工 CAD/CAM技术 数控技术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现代企业管理金属切削原理/刀具/机床概论

工作经历

2013.5—2013.5

(五一) 佛山苏宁电器有限公司 推销员

负责推销西门子,海尔系列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熟悉推销过程,锻炼和提高了沟通能力及信息收集分析能力

2014.1—2014.3

(寒假) 酒店 厨师助理

负责为相关厨师提供相关的帮忙,包括菜单,配料,送菜,原料准备,卫生工作等。基本熟悉酒店行业厨房内部的运作,对服务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第一次春节不回家过年,让自己了解到了更多的东西,体会到生活的另一面。

2014.7—2014.8

(暑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家教

初步了解家教工作运作;掌握家教中心的开展流程工作;在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和胆量。

实践与实习情况

2013年6、9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致用楼车间 六周金工实习

2013年7月 佛山水泵厂 参观机械加工、锻造等过程

2014年7月 佛山****陶瓷公司参观陶瓷生产过程

2021年9月 **第一拖拉机厂 生产实习

大学主要实验

机械原理平台印刷机主传动机构设计/半自动平压模切机构设计

机械课程设计(凸轮传动设计) 单片机调试实验 测试技术实验

机电传动实验(电机特性测试) 电子课程设计(路灯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车刀角度的测量)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车床静刚度自激振动和消振)

数控实验(编程与加工)

特种加工实验(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数控线切割) 数字模拟实验

物理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材料拉伸压缩弯曲应力测定)

电工技术实验(电路元件伏安特性测绘)

英语水平

* 基本技能:具备听、说、读、写能力

* 标准测试:大学本科英语

计算机水平

1、熟练windows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

2、熟练office(Word

Excel PPT )的操作.

3、熟练掌握C语言.

4、熟练AutoCAD画图.

5、熟悉Solidworks

Pro ENGINEER MasterCAM 等三维制图软件.

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获得学习进步奖,单科优胜奖

参加机电学院辩论赛获团体第二名,个人获最佳辩手

参加书法比赛获三等奖

优秀新生

自我评价

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讲,我自认为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在机械设计制造方面有浓厚的兴趣,熟悉Pro/Engineer,MasterCAM,SolidWorks,AutoCAD等三维CAD/CAM工程应用软件

工作方面: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较强,谦虚谨慎,吃苦耐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协调组织和沟通能力

处 事:头脑清醒,自信善良,乐观大方,乐于助人,做事稳重,热衷时尚,有个人主见

其 他:喜欢户外活动,热爱羽毛球,酷爱足球,热爱旅行,喜欢组织羽毛球、足球等比赛,搞团体活动

求职意向

从事数控、模具、特种加工、金属加工工艺等行业

从事自动控制,微控制等系统的软硬件开发以及维护工作。

从事机电相关的机械设计制造、产品设计,品质检测,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

从事机电一体化,电气单位以及设计院所设计工作。

大学生简历模板三:姓

名:国籍:中国目前所在地:中山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湖南身材:176 cm 72 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30诚信徽章:人才测评: 个人联系方式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电话:手

第5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 机械制图课 通栓法 实物形体认知法 投影生成练习法

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图纸”这一工程技术语言。然而,由于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较差,在《机械制图》课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着严重的梗阻,即“空间想象能力极差,立体感难以建立”,这就造成了《机械制图》课教学的“血栓”症状,由此导致了《机械制图》课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要想保证《机械制图》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血栓”症结加以疏通。笔者认为,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建立起立体感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机械制图》课教学“通栓”的要害所在。

分析表明,职业学校之所以存在《机械制图》课教学的“血栓”现象,除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厌学严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智力智商、感知感受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机械制图》课教学就要打破常规,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强制“通栓”。实践证明,在实施《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同时,采用如下“通栓”方法较为有效。

通栓法之一 ――实物形体认知法

实物形体认知法,即通过特定的训练,使学生对各类实物形体有着充分的熟悉和认知,在头脑中建立起实物形体的空间立体概念,为学习《机械制图》知识奠定必要基础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陌生化”学习理论。“陌生化”理论认为,人在学习某种知识时,变漠然生疏的“陌生化”为“熟知化”,变司空见惯的“熟知化”为“陌生化”,这两种交互“变化”更容易强化学习,有利于知识获取和掌握,实物形体认知法就是基于该理论下解决《机械制图》课教学“血栓”现象的一种尝试。

实物形体认知法的具体应用需按着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了解形体和典型零件。遵循基本几何体――组合体――典型零件的顺序,此步骤建议应用6课时的教学时间,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能够准确的称呼“柱、锥、台、球、环”等基本几何体的名称,分清组合体的组合类型,典型零件属于那类形体等。建议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观察法、讨论法进行;第二步,熟悉形体和典型零件。在上一步骤“了解”的基础上,对形体和典型零件加深认识,通过摩画、拍照、制作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训练方法搞清楚构成形体和典型零件的各个要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名称、相互关系等,从而达到使各类形体“入心、入脑”的效果。这一教学过程大约需要至少一周的教学时间。在实施此步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搞一两次学生学习作品展览等活动,以进一步促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物形体认知法的学习训练,可以使基础较差、能力欠缺的职校生增加学习兴趣,提振学习信心,强化空间立体概念,为《机械制图》课的后续教学奠定强有力的关键性基础。

通栓法之二 ――投影生成练习法

《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关键是“空平转换能力”,空平转换能力直接影响到工程图的识读能力,可见培养这一能力是何等重要。然而在《机械制图》课教学过程中,“空平转换能力”是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又一“血栓”部位。疏通栓塞,必须让学生熟悉三视图的形成过程,而解决三视图形成的根源却在于“投影生成”这一关键。因此,“投影生成练习法”是《机械制图》课教学“血栓”症状的极佳克星。

投影生成练习法即是把典型的形体或零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正投影,使同学们对投影及投影图的生成有着最直观、最切身的体验和感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同学们清楚视图的形成过程,感知视图的投影规律以及视图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建立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暨空平转换能力,有效地解决《机械制图》课的核心问题。投影生成练习法的训练可以通过“光线照射法”,比如,在暗室内以平行光线照射形体获得投影图形;“投影仪演示法”,由flas制成投影课件或者结合计算机课教学让同学们自己制作投影课件;“皮影小制作”――与祖国传统艺术结合等方法实施,尽量鼓励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试验,以便亲身体察、感受投影的形成。

第6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图模具专业课程改革

模具工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模具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模具生产企业达到3万多家,从业人员近100万人。随着模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模具的设计、加工手段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模具生产的技术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其生产的主力军,高职模具类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为保证高职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达到岗位要求,迫切要求各课程紧紧围绕“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办学宗旨,达到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并重的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根据后续专业课教师的反映,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在学完《机械制图》课后,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识读模具图,给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了的很大困难。为此,我们机制教研室制图教师和模具专业教师一起,针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1 对模具专业《制图》教材内容做出必要修订

高职院校所有的机械专业都是使用《机械制图》教材,所选图样是常见的通用机械图例,如在讲组合体时基本是以轴承座为例;讲零件图时主要以轴套类、支架类、盘盖类、箱体类等典型零件为例;在讲装配图时基本以千斤顶、减速箱为例介绍装配图的读图及拆卸零件。而模具行业不仅对零件图的技术要求标准高、装配图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表达方法。相对模具专业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而言,由于教材中没有讲到具体的模具零件及模具装配结构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所以传统的《机械制图》教材不适用于模具专业的学习。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机械制图》教材,发现《模具制图》教材很少,我们为99级模具专业学生选用了一套XX 出版社的《模具制图》书,但该书没有配套的习题集,且教材中对典型模具结构介绍的较多,对制图基础知识讲的很少,不利于学生学习。使用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看懂模具图,在讲制图基础知识时,教师需要补充大量的文字及图例,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目前还没有比较合适的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模具制图》教材,为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就业时专业的局限性,我们对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①选用和机械系其他专业一样的《机械制图》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制图基础知识都进行讲解,但是对零件图、装配图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在讲零件图中的典型零件时,结合模具生产实际,选用模具中的凸模、退料板等作为轴类、盘类、板盖类等零件类型。在讲装配图时,除了简单介绍千斤顶等通用机械装配图例,着重介绍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注塑模等典型模具结构图例。由于后续课程中《冲压模》、《塑料模》各有160 课时,所以在讲解典型模具结构图例时,以提高学生专业读图能力为目标,主要介绍冲压模及塑料模的结构特点及各零部件的名称及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②编印了冲压模、塑料模的典型模具装配图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并用文字对各类型模具的工作原理及每个典型零件的名称进行注解,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模具专业《制图》课实训教学进行调整

测绘是《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集中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动手拆装、测绘一个如减速器或台虎钳的简单的装配体和其中的主要零件。通过测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掌握手工绘图与仪器绘图的方法、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制图能力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传统教学在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一周测绘时,模具专业和机械系其他专业一样,大多是进行减速器或台虎钳的拆装,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特意对模具专业的实训教学作了如下的调整:①以冲压模和注塑模作为测绘对象;按学生人数分小组配备模具拆装工作台、工具箱等测绘工具。具体选择工厂中实际操作过的冲裁模、弯曲模、钻孔模、注塑模等不同的典型模具作为测绘对象,供学生测绘训练。通过观察、装拆、测绘过程,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在测绘开始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对被测对象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从测绘的步骤,测绘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图形的绘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讲解。在测绘过程中,学生一边详细记录测绘数据,一边查阅机械设计手册绘制草图。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从测绘实验报告,所画模具装配图及零件图得到全面反映。

3对模具专业《制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CAD、UG等软件,演示模具装配体的加工、拆装过程,让学生全方位认识模具加工的工作原理、零件的装配关系及零件加工全过程,使枯燥、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②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系模具教研室配有20多套从工厂淘汰的模具,还有用透明朔料制作的各种典型模具模型,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物,通过组织学生装拆实物模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形象储备,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我们还联系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如星源公司,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对压力机有一个整体认识;尽量采用生产中的实际零件和实际图纸让学生进行读图练习,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达到提高读图能力的目的。③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对于重点、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非重点、难点如“国家标准”等内容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习题课的比例,采用练习、评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制图的速度和质量。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4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教学配备专职教师

由于一般制图老师对模具结构不了解,模具教研室在专业课教师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一位从事过模具设计的制图教师固定承担《模具制图》的教学任务。为了让学生了解模具行业的高新技术,还聘请模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尤其在进行制图测绘时,都安排模具教研室专业教师与制图教师同时进行测绘现场指导。

5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机械制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基本是以期末笔试成绩占70%、以学生平时表现占30%的简单模式。这种考核模式由于笔试时间有限,试卷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忽略了能力测试,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模具制图》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水平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完成,占30%;水平性考核则主要测试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点及课程知识目标要求的掌握,占70%。

以前机械系各专业的制图课考试采用统一试卷,对模具专业《制图》课程进行改革后,模具专业的制图考试单独出试卷,补画线条及补画视图等考题都围绕模具零件出题,最后一道针对装配图的大题,改为拆画模具零件图及标注零件名称,加深了学生对典型模具结构的认识,效果较好。

针对模具专业学生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证明: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修订,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模具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受到了学生和模具专业课程老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齐德新.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6).

[2]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对机械制图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2001.(10)

第7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机电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机械加工和工艺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理念进行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关键任务,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低于实际需求。在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技能等级等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的师资配置,必然导致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滞后性,也将影响到高级应用型机械加工和工艺技术人才的教育质量。

第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机械加工和工艺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综合教学,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机械加工的常用方法及加工工艺展开。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际教学课时安排不足,而且讲述中理论性内容偏多,结合实际相对较少。在机械加工和工艺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另外,在教学手段方法也多是沿用粉笔板书、挂图和简单教具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实验及实践是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重要项目,不仅是帮助高职学生理解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在实验及实践教学中,一般在实验室中进行,但是由于实验器材陈旧、缺少,难以保证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的教学改革分析

第一,加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以教师的口头传授为主,偶尔会使用到一些机械设备实、挂图、模型物进行辅助讲解,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枯燥状态,使得课堂上不易语言表达的知识点通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都模拟仿真。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制作CAI课件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清楚表达出来。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齿轮加工和工艺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生产现场拍摄的录像,再现范成法加工齿轮的过程及根切现象;利用多媒体动画片展现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现象、展现四杆机构的演化、展现各种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展示行星轮系与差动轮系的区别、齿轮的失效机理等等。另外,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与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的协调,切实做到课堂教学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

第二,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整合上,教师要注重删减繁琐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而逐步推行应用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齿轮、轴、滚动轴承等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对于学生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要注意与磨损、螺纹连接、弹簧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并通过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还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轴承的安装、拆卸、、组合设计等教材中介绍较少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进而达到与生产第一线紧密联系的教学效果。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的内容相对复杂,涉及到识图、造型、加工工艺、编程等基础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中要合理配制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并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如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确保理论与实训教学课时达到合理的比例。

第三,加强联合,协调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任职教师首先要结合社会对于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逐步明确教学目标,找准教学方向,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加强联合,协调发展,不但可以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而且有利于弥补学校设备落后、实验室不足等问题。同时,引导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加强与相应行业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实现教学中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为了适应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于机械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在机械加工和工艺教学中,高职学校及教师要不断探索专业发展的新路子,总结经验,并从教师、学生、教材、实训场等多个方面去总结思考。教师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鹏,郭德旭.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新课程学习,2008(3).

2、刘元.产学研结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5).

第8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研究;教学改革

1前言

以前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技术较为落后,人才缺口较大。因此国家当时对于机械加工工业的教育方针,是要首先保证量的积累,这是符合当时要求的。然而现如今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国家的第一需要。因此,开展机械加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机械加工教学,应该以扎实的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丰富的实践教学为主干。下面将提出的建议,都以此为原则。

2机械加工教学目前的不足和缺陷

2.1机械加工教学整体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还有待提升

以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机械加工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队伍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机械加工方面教学老师虽多,水平却参差不齐,所教授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也不尽相同。在职称和教学能力的评估方面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同时,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方式较为落后,教学水平也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师资力量的结构也普遍不合理,理论教学课程的教师从学历,职称和教学的平均水平往往高于实践课程老师。高水平的实践课程教师缺口比较大。上述不足,妨碍了我国培养与新时代,新技术,新理论相适应的机械加工人才。与建设工业强国的国家发展目标存在客观的矛盾。所以,我国机械加工教学的师资队伍还有不少应该改进之处。

2.2教学资源与投入资金不足

我国国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业发展潜力本就巨大,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从一个古老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大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然而我国是工业大国,却非工业强国,工业庞而不细,技术与工艺全而不精,产业地位杂而不高。广博的国土,众多的人口虽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红利,却也给一些方面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存在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管理不够精细,与时代和社会经济要求脱离,整体社会地位过低等问题。机械加工教学也是如此,我国需要的机械加工人才数量本来就大,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水平要求也迅速提高,保质和保量就成了难以两全的目标。众所周之,高水平的机械加工教学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实践教学,这就使得国家对该领域教学的投入显得捉襟见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和调研活动,也确实证实了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不少学校设备设施陈旧,实验课程不足,没有良好的实践条件和实验器材,校方亦没有充足的资金改善这些条件。对比西方工业强国,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差距确实巨大,学生动手操作课时过于少。这些情况反映在,我国技工中高级技工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精加工水平和车床操作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对机械加工教学方面的投入应当进一步提高。

2.3机械加工课程教学方式和思想较为落后

机械加工教学的教学目标与教授内容应该紧紧与生产岗位的最新要求挂钩,并与时代和技术进步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同步。简而言之,就是机械加工教学应当与时俱进。然而,目前的机械加工教学却普遍达不到这个要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大多落后与时展和技术进步。具体的说,目前的机械加工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过分拘泥与板书和图纸,容易让学生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丧失学习的兴趣,思路固化,更丧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实践课程和动手实际操作的缺少,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达到其应具备的水平,学到的理论知识也无法融会贯通,难以做到实际应用和真正的消化吸收。这对于学生日后走向岗位,在工作中处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于国家对机械加工行业的人才要求亦不符合。故此,机械加工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都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变。

3对机械加工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3.1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不论哪一领域,哪一阶段的教学,教师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决定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对机械加工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就要从教师入手,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应直接从教师的培养入手,优化教师的培养方式,更新所培养教师的教学思维。在教师真正的投入教育工作中后,应鼓励或要求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开展气氛良好的研讨会议,加强调研工作,以便与教师之间弥补自己不足,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教学方法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得到修正和进化。除此之外,调整教师队伍的结构也是必要地,不仅要培养更多的理论课程的优秀教师,更要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水平提高。调整两者的数量比例,使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能够达到平衡并且合理,两者互相促进。

3.2加大对机械加工教学的投入

机械加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机械加工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该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为生产和实际操作中将会遇到的现实任务服务的。这样的学科,其教学水平往往取决实践能力的培养水平。所以,要想提高机械加工课程教学的水平,对之进行改革,加大投入是无法避免的。在施行加大投入,配备先进实验设施和实验器材,增加实验机会这些开源的措施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节流的重要作用。建立合理的采购链条和有效的监管体制。保证每一笔宝贵的经费都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得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3.3改进机械加工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理论先进性

机械技工的技术和工艺一直在不断进步,故而机械加工课程教学必须要不断进化和调整,才能保证不与时代和实际要求脱节,才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机械加工人才。在改进教学方式的工作中,重点是扭转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方法,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扎实掌握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强度并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在理论课的所学知识,可以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得到锻炼与印证,完全领会。总之,机械加工课程教学,要以实际需求为教学目标。

4结语

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谈到了机械加工课程在师资力量,投入程度,教学理念的不足之处,并对应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革看法。从长远看,进行机械加工课程改革是有必要性的。合理适时的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对我国机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转型成功,都有一定意义。对培养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水平机械加工人才更是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作者:吴正杰 单位:开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机械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38-01

1 引言

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立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根据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现代学徒制”这一思想融入《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以“工种”为纲重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2 课程目前存在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脱节

目前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多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内容的简化与提炼,形成了与普通高校类似的学科知识导向课程模式,重“学术”、轻“能力”。但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从教学内容上已满足不了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

2.2 教学模式与课程特点不符

《机械制造技术》包括了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及专用夹具、测量方法等机械制造行业工作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知识点繁杂,与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岗位联系紧密,知识内容更是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以往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3 实训项目载体有待完善

《机械制造技术》是理实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因此很多院校对课程推行了项目化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项目的载体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一直滞后于生产实际的需要,归根到底是实训项目大多落后于实际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学生通过实训掌握的技能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专为巩固知识点而设立的基本操作,与今后的岗位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1]。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

3.1 教学内容工种化[2]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保证课程符合企业岗位和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要求[3]。笔者所在学校早在2013年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实现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势互补,探索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等事项。利用学校搭建的这一校企业合作平台,以企业岗位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据,在兼顾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入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同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与“职业”性。重构后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以“职业”为划分依据,将课程分为车工、铣工、镗工、磨工五大基本工种,依据每个工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认知规律进行项目划分并将知识点灵活嵌入其中,真正作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车工部分课程内容按“由易至难”、“必需、够用”原则,将车工分为车床的基本操作、阶梯轴的加工、钻车铰圆柱孔、沟槽加工、锥面加工、螺纹加工、偏心轴加工七个基本项目,并依据不同项目合理搭建各自的任务体系与知识体系。

3.2 教学模式标准化

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更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由教师进行满堂灌式的讲解,学生普遍感觉课程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为更好的配合“现代学徒制”对课程提出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过程推行标准化教学。标准化教学的基本思想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感悟、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最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4]。

遵照学习规律将每个工种授课过程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在前期由于学生对设备及其工艺路线相对陌生,此时教师应该起主体作用,向学生传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基本操作方法、工艺范围等等必备知识,并引领学生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到中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此时应当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按照自主搭配与老师指定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任务共同完成对零件的技术要求分析、工艺路线拟定、工艺工序卡的填写,教师在一旁引导,然后依据小组制订的工艺路线进行车间实训或仿真操作,由于路线为学生制订,在实训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由老师扮演“企业师傅”角色,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后期则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角色,让小组模拟企业生产流程,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制图员、工艺员、操作工、质检员等,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

3.3 实训项目载体真实化

实训项目载体的选择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现有实训项目载体除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外,更应加入企业真实任务载体甚至为企业加工真正的零件,避免实训项目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目前笔者所在系部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一平台,将成员单位包括龙港泵业、赛科利模具、上汽变速器等多家企业的产品零件引入到课程之中。同时,企业会安排专家、一线技术工人进校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践、举办技能大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学习兴趣和质量。

4 结束语

从目前来看基于“现代学徒制”《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开发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也验证了推行“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大胆探索实践,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焰平.校企合作下机械专业实训项目教学方法[J].职业技术,2009,(109):67.

[2] 朱虹.基于能力本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探讨[J].实践与探索,2010,(8):143C144.

[3] 王玲.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双证课程开发技术规程[J].职教论坛,2014,(21):66C68.

[4] 刘德林.高校课堂标准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65C66.

作者简介

胡亮,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淄博市,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