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机械专业学科评估

第1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办学水平评估,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是学校办学水平,专业水平或专业人才水平质量高低的反映。

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特别对主干课教学质量的评估,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专业办学水平或培养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专业水平或专业人才水平质量的高低。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包括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教师方面应该作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重点。现根据本人参加机械学院力学教研室力学教学评估工作的体会,就如何搞好理论力学课的“自检”工作,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正确认识一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直接影响着理论力学基础课的性质。理论力学是物理学的一部分,在化工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与数学、物理有较紧密的联系,并巩固与进一步熟悉已学的数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创造有利的条件。就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密切结合工程技术问题的应用范围来看,它又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后,进一步掌握与熟悉力学中有关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以及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并能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相关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毕业后解决高尖端的力学问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莫定基础。

二、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搞好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按照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计划,从而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条理化,这将有利于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尽而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化工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的深广度及科学的学时分配,设置合理的课外学时比、课外作业、测验、实验课等,注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课程教学。这样,依据教学大纲组织并安排教学,有利于提高理论力学教学起点,合理衔接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从1990年起,我开始使用新编教材,先后采用过西安交通大学主编的《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编的《理论力学》等教材。在教学工作中,我对选用过的教材和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认真汲取这些教材的优缺点,并结合我们专业实际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这些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同时,依据培养目标,对少学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对理论力学与其它课程教材内容的分工和衔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教材设置上,化工机械,机械制造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要有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因此,对理论力学的教学要求应既在于教学的深度,又在于广度,不宜过分缩小知识面。在这方面知识面宽一些适应性就强一些。要全面考虑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专业的针对性,加强学生的基本概念,解题能力的培养。为了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自学条件,通过答疑,学生作习题,进行学习小结等方式,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材,掌握了教材。对勇于探究,肯钻研,程度较好的学生,我通过推荐,补充教材等手段,鼓励他们深人掌握一些相关内容,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比如,关于科氏加速度产生原因的分析,牵连运动为平面运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合成问题,对任意一点的动量矩定理的讨论及应用等问题,我都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体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平时对学生作业,考试中常发生的错误,答疑时提出的问题等都比较重视。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规律,总结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些台阶。这样,在不断的总结中,逐步完善课程教学。

三、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我围绕理论力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等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重点谈两个问题:

(一)提高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低,又没有讲出“台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谈不上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提高起点首先要解决如何与物理课更好衔接的问题。比如,点的运动学基本内容在物理课中已经讲过。理论力学除了重点讲自然法外,其余内容作适当的复习以后就直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首先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平面运动讲完以后,通过范例分析,指出点的绝对运动分析法和相对运动分析法的关系。相对运动分析法中,复合运动法与平面运动分析法的关系。平面运动中,基点法与速度瞬心法的关系,在整个动力学计算中,都要涉及点的运动分析。此时,再反复强调什么时候需要采用建立运动方程,什么时候可以用运动合成法,或者速度瞬心法。这样把点的运动学问题贯穿在整个运动分析法与动力分析之中。即节省了学时,又解决了起点低的问题,又使基本内容掌握得更熟练、更巩固。

(二)分层次组织教学

学习的积极性来源于求知欲望和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只有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才能对它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采取基本内容与加深内容的分段讲授办法,对此是有帮助的。比如,动力学中,首先讲动力学基本定律(三大定律)。集中时间把这些主干内容讲完,然后再拓宽加深内容安排在三年级第三学期,使教学进度与三个学期制相适应,也有利于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复习理论力学。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作机械振动实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把工程实际引进课堂,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把理论力学知识更好的与实际相联系。

第2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工程的本质是创造并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综合创新,所以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工程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工业的创新来源于整个社会市场的需求和推动,而工程教育离不开社会、企业与经济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讨工程教育需求与发展,创新工程教育实践方式和环境。上海理工大学以“一校八(研究)院(所)”为载体,在改革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协作、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制和机制。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要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系统化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使得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积极加入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去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所谓专业认证是指通过国家间教育认证机构合作与交流,逐渐形成相对一致的国际性认证标准和方法,必须依照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运行。专业认证的关键是评估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明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工程界参与工程教育质量监控的外部评价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构建符合国际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全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权威性,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改变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渠道,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2德国的教育体系及认证制度

众所周知,在德国大学工科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皇冠,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向独具特色,德国工业产品与服务享誉世界,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保证认证机构自身的质量并统一认证标准,德国的学科评审委员会、认证机构和高校联合组建了全国性的专业认证体系,其中权威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为ASIIN(theAccreditationofBachelor'sandMaster'sStudyProgramsin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matics,ASIIN)。ASIIN是在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和工程技术权威机构(VDI)的倡导下,由各大学、科技协会、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以及相关工商业组织的研发机构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SIIN成立于1999年,2000年制定了认证准则和程序,是德国唯一开展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本科、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在机构设置上,ASIIN下设董事会、两个认证委员会、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两个评估小组,其中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董事会由ASIIN的会员组成。ASIIN的会员大会由4方面的会员组成,即大学组———(技术)大学协调组,应用科学大学组———应用科学大学协调组,工业会组———工业联合会和工会组织的伞状组织(会员9个),协会组———技术与科学协会以及专业组织(会员26个)。ASIIN不仅希望达到认证专业化的目的,还注重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加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互动探讨,ASIIN的会员大会把教育服务的供给方高校与实业界的企业需求方集中到了一起探讨;其次,与美国的ABET相似,ASIIN拥有一个由800多名专家组成的同行评估专家库,在专业评估过程中,认真对待来自学界和实业界同行的评估意见;另外,ASIIN与国际上的认证组织、认证机构有广泛联系。ASIIN不仅认证标程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还积极建立与国际工程教育界、工程学术团体密切联系,2004年9月,ASIIN加入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EUR--ACE),成为推行欧洲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领头羊。同时,ASIIN也加入了工程教育评估的国际性框架———华盛顿协议组织。ASIIN对大学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其认证流程包括听取学校简况介绍,访问大学2天,起草审核报告并与大学协调,最后将报告递交技术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认证决策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鉴定书和高校方面的表态作出有关认证的最终决定,具体包括通过认证、附加限定条件的通过认证、不通过认证或者中止认证程序(最长可中止18个月再进行)。

3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认证的实践

在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本科教育质量的监控除了自我评估外,引入社会组织的第三方独立认证,特别是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的重要转型。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内第一家纯中国的“本土”专业,成功通过德国ASIIN标准认证和ENAEE质量标签EUR-ACE后,我校总结国际认证的成功经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即将接受德国ASIIN评估机构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的工程教育认证,而这两个专业在2012年的专业选优评估中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专业。近年来机械学科发展较快,先后获得“部级特色专业”、上海市一流重点学科以及“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工程学院几年来与德国的富特旺根合作,实施“本科生国外短期交流学习计划”,每年均有20名左右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与日本和韩国进行一年的学生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与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合作办学联合招生(3+1模式),3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学习,大学最后一年在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学习,完成本科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富特旺根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根据专业发展和合作办学的需要,正着力进行ASSIN教育评估机构的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按德国有关规定,凡经ASSIN评估合格并授权的大学本科专业,其合格的毕业学生就可获得德国正式的学士学位。这样,就实现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学生不出国就能获得国外认可的正式学历文凭。我校的国际合作办学也需要引进规范化的认证,认证专业中取得的学分、学位和工程师职业资质借此得到国际化认可,同时对照国际标准,勇于改革创新,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推进国际化专业认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培养体系。我校接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学校推进精品本科建设的抓手、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的载体、是我校卓越工程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我校教育国际化的执行性举措。为更好实施国际认证标准提供制度保障,使得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外保障体系做到“内外联动,以外促内”,上海理工大学对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认证理念,为通过认证可以促进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建立一套能够不断完善的有效机制。重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应该适当引进德国ASIIN认证机构的评估,从德国ASIIN认证的角度看我们“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和“卓越工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以满足政府、学生、社会等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需求,以实现我校教学质量精品化,并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接轨,探索一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精品本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4结语

第3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2013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需求降幅逐步收窄,部分产品实现正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行业营业收入实现累计正增长。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践行“坚定信心,转型升级,促进工程机械行业稳健增长”的理念,注重内功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未来更好抓住市场机遇打下了坚实基础。强化产业基础,特别是加强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零部件等方面的工作;在大型数字化高端工程机械领域,行业企业持续取得突破,徐工400c履带起重机、101m碳纤维臂架混凝土泵车、2000t地面起重机、三一重工86m混凝土臂架泵车、柳3IE系列挖掘机、安徽合力46t叉车等的成功应用及鼎盛天工DT660型平地机的研发成功均树立了行业的新标杆。

2 自主创新取得突破,重点项目成绩斐然

2013年,处于调整期的工程机械企业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大量节能减排、新材料、绿色制造、信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较快地移植到产品上,企业申请和获批准各类专利数量创历史新高。大型、高端、数字化项目推进实施,行业6项863项目正式启动。2013年,三一重工“混凝土泵车超长臂架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徐工集团“基于大型工程机械自主创新的徐工科技创新体系工程”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工程机械超高强钢臂架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另有19项工程机械产品及技术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此外,八达重工双臂救援机器人研制成功。

3 中国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深化全球布局

2013年,中同工程机械产品出口从粗放转为精耕细作,呈现出较大基数之上的稳健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全年出口额有望超过190亿美元,同比有小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深化全球布局,国际市场参与度提升。其中,徐工集团欧洲总部落成,全资并购德国M-TEC并完成对CIFA全资控股,三一重工完成对普茨迈斯特全资控股并与帕尔菲格交叉持股,潍柴对凯傲集团的持股比例从25%提升至30%,柳工收购波兰ZZN传动件厂,中铁装备收购德国维尔特硬岩掘进机及竖井钻机知识产权,此外,三一重工、徐工集闭、山东临工等企业均在巴西投资建厂。

4 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成果显著,14家企业首次获评信用AAA级企业

“信用等级评价”是商务部和国资委为了整顿和规范行业信用秩序和竞争环境共同组织开展的一项行业企业诚信经营信用等级评价工作。2012年7月30日,经商务部信用工作办公室和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取得合法信用评价资质。2013年11月28日,在中同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四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上,徐工集团、、山推股份、厦工、龙工、安徽合力、国机重工、山河智能等14家企业成为第一批被正式授予信用AAA级企业。这14家企业是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申报企业提交的材料,经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初审、第三方综合评价、协会信用评价专家委员会审定

5 两化融合成果显著,标杆企业获国家认可

2013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在信息化的支撑下,企业的研发周期加快,生产效率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在2013年10月12日工信部召开的“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推进大会”上,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完成的《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受到专家和领导的好评,徐工集团、、三一重工、天远科技、铁建重工、厦工股份、南方路机、惊天液压获得工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标杆企业。

6 在市场持续低迷形势下,BICES 2013成功举办提振行业信心

2013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延续了之前几年的走势,持续在低位运行。然而,于10月15―18日举办的BICES 2013获得了圆满成功,仿佛秋日中的一抹暖阳,提振了行业信心。BICES 2013的展览面积达到了19万m2、专业观众达10万人。展会更加强调展示产业文化,体现行业责任和担当的理念。展会期间,主办方举办了2013中同北京国际商用车博览会(IVEX 2013)、第二届国际应急抢险救援装备展、BICES 2013第二届创意设计大赛、工程机械外观造型及质量评比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其中,参与第二届国际应急抢险救援装备展的许多企业及产品均参加了雅安地震的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谱写行业大爱。

7 排放指标升级,工程机械行业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2013年7月1日,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柴油车和重型汽油车必须符合国Ⅳ标准才能注册登记。同年,北京等地非道路机械地方排放标准。工程机械企业积极履行企业义务,展开产品升级活动,并通过积极的技术储备迎接未来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挑战。行业协会积极推进对在用车的规范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减排任务的实施。

8 二手设备流通受到高度重视,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成立

截至2012年底,中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保有量突破560万台,随着工程机械市场保有量的增加,二手工程机械市场流通混乱、评估与定价体系缺失、交易税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高度重视。2013年7月11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二手设备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将从二手设备管理、流通、序列号申报、身份识别、检测、评估、税收等方面解决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存在的问题。中国旧货业协会设备租赁及二手设备专业委员会对二手工程机械市场商业模式、人员培训等问题也极为关注。2013年,利氏兄弟、易极等企业拍卖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二手交易形式。

9 行业技能比赛活动方兴未艾,彰显蓝领力量

2013年,人才培养理念在行业内得到充分重视,中国工程初械工业协会和企业纷纷开展针对基层员工的技能大赛等活动,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掘战达人”沃尔沃杯全国挖掘机操作手绿色节油挑战赛、“直通极限――柳工杯首届全国土方机械操作技能大赛”、“合力杯”全国第二届工程机械修理工(叉车)职业技能竞赛、山东临工“中国好司机”活动及徐工独家公益支持的“寻找最美养路工”活动等正是行业和企业重视人才、崇尚技能、彰显蓝领力量理念的重要体现。

第4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知识点优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81-04

0 引言

CDIO工程教学改革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经在世界上50多所学校进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工程界培养了大量符合需求的技术人员。我国在吸收国际CDIO先进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CDIO工程教育改革,广州大学作为我国CDIO第一批试点单位,也积极开展CDIO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广州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CDIO教学改革历程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接触CDIO,虽然接触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在真正领会CDIO理念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注意将CDIO与地方性高校自身特点相结合,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着重专业知识点的优化,去除知识冗余,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逐渐形成有特色的CDIO教学模式[1]。

在CDIO改革初期,广州大学就承担了“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CDIO教育模式再创新”学校重点教学项目的研究,主要进行传统工程教育模式与CDIO教育模式的融合研究,并结合地方性高校特点。CDIO教育模式在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与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有较大区别,如何将CDIO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融合,便于CDIO教育模式在我国地方高校实施,广州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在成功获得以CDIO为特色的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后,广州大学曾经想全套直接照搬国际CDIO模式,但此举不适合广州大学的实际情况,也无法与常规的教学管理系统融合。通过“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学校教育研究项目的研究,广州大学在CDIO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找到切入点——进行专业知识点优化,消除课程间知识冗余,按工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组织教学,强化基础知识与实践,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目前正在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围绕CDIO模式与研究性教学、创新教育的融合,还承担了广州市教学改革项目“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市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性学习与汽车服务类课程教学整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TRIZ理论的地方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在课程整合、研究性教学、TRIZ创新思维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广州大学还积极参与全国CDIO试点工作,是第一批CDIO试点高校,参加了第一、二次试点工作会议和骨干教师培训,主持了CDIO机械类专业华南区的调研工作、CDIO机械类专业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试点工作组和兄弟院校的肯定。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点 优化

2.1 专业知识点优化

CDIO三个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技术基础[2],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就必须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技术推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向学生传授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但传统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很多知识冗余,例如公差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工程制图课程中,而后在公差与互换性课程中详细讲述;材料的拉伸实验在金属工艺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三门课程中都有出现。虽然知识点多次出现能达到知识强化的目的,但浪费教育时间,而且学生没有实际应用,即使出现多次也无法掌握。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知识冗余,经过研究讨论,采用如图1所示的思路将专业知识点优化。

从图1中看到,首先制订CDIO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依据CDIO三大目标,针对培养适应珠江三角洲企业需要的机械工程师目标制订面向不同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如图2所示。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机械专业知识点,当能力目标需要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点数据库时,根据数据库的自身性质及数据冗余消除算法,使得知识点冗余消除或减少。知识点确定后要反馈给利益相关者进行确认,这样建立的知识点库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进行知识点的优化组合形成课程,在组织知识点时,知识的难易程度需要进一步参考学生的初期能力,以达到因材施教。

专业知识点要建立更新机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有时效性的知识点进行淘汰或更新,及时补充当前新技术知识点,这样可以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现实价值,保证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知识点重新组合形成课程,在参考传统机械专业课程内容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类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点快速学习、实践强化、课后探究一体化的综合知识与能力的CDIO课程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

2.2 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目前,蓬勃兴起的工程教育改革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现象:重视实践,而大幅减少理论。因此,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精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培养“能文能武”的机械创新工程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主要考虑课程前后顺序、理论和实践的协调、动态化三大方面,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

对课程前后顺序问题,根据工业产品寿命周期顺序安排课程顺序,在课程间处理好内容交叉关系。例如,在机械设计课程前需要学生知道制造方面的知识,以便设计出能够制造的工业产品,而在制造课程前需要学生了解一下设计知识,如果按照产品流程,应该是先设计、再制造,但按知识使用顺序,先学习制造知识,再介绍设计知识比较合理。经过综合平衡,通过“工业产品CDIO分析”课程进行过渡,基础的制造知识在“构思与设计”课程前进行实践,“机械制造”主要课程内容在“构思与设计”的后面开设。通过课程先后顺序的优化,知识点衔接的比较好,知识体系也较完整,也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减少了知识的重复。

对于理论与实践协调的问题,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组织课程体系,理论课中有实践内容,实践课程中有理论传授,即构成一体化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主鉴别需要学习的知识,自主学习、应用、总结一个研究性学习流程。

对于课程体系的动态化。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文件,一般在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这里课程体系动态化也不是随意改变课程,而是紧密关注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适时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态势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适时修正课程体系。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CDIO教 学改革实践

在知识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同时,积极进行CDIO教学改革实践,首先在工程制图中进行CDIO元素的实践教学,而后在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2008级、2009级、2010级同时开展了CDIO教学,在实践中,通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改革,保持CDIO教学的可持续实施。

3.1 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知识优化形成适合CDIO教学的课程体系后,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促进CDIO能力目标实现。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一体化教学、研究性教学,并针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了教学管理改革,主要是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估。

1)一体化教学。设计了一体化教室,教学中有效地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上面所说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边进行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这样大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提高了教学效果。

2)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工程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3]。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征询专题,如果学生没有专题提出,就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抽取专题,然后要求学生自主组建团队,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相关研究和学习,通过讨论与探究,最后采取答辩方式给出评分。

一体化教学与研究性教学需要解决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在课程开始就介绍课程大概内容,将项目实践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给出时间节点,进行节点评价。这样督促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项目实践,解决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

3.2 教学管理改革

正是由于CDIO教学基于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了,为此改革了教学管理模式,采取学生自主管理、一体化教室开放管理、师生CDIO能力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评估与提升[4,5]等方式保证CDIO教学顺利进行。

1)学生自主管理。广州大学城走教模式不利于CDIO教学,考虑到教师远离学校居住的实际情况,广州大学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聘请优秀且愿意负责的高年级同学组成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日常监督(业余时间学生学习与实践情况记录与考察)、一体化教室的夜间开放管理等。学生管理员负责学习监督、教室开放管理、设备协助管理,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一体化教室的长时间开放管理。在CDIO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非常投入地进行项目制作,因而需要一体化教室及workshop长时间开放,便于学生随时进行项目制造,保持学习与实践热情。

3)师生CDIO能力的CMM评估与提升。CMM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的评估软件能力与成熟度的一套体系,提供了一个过程能力阶梯式进化的框架,阶梯分为五个不断进化的级别。中南大学的胡志刚、陈启元等人将CMM模型引入到CDIO教学的学生与教师的能力评估与提升中。参考他们的成果,结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实际情况,建立了适合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师生的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见参考文献[6]。在师生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体系中将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新手级、基础级、专业级和创新应用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学生在CDIO工程教育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和学习内容需求。将教师的CDIO能力成熟度由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和成熟级。各能力成熟度等级反映了不同教师的CDIO能力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每个成熟度级别都包含实现该级别目标的若干关键过程。

通过师生CDIO-CMM模型对学生和教师CDIO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PDCA循环进行改进,达到CDIO能力提升的目标,既保证了CDIO培养人才的需要,又保证了师资水平与CDIO教学的匹配与提高。

4 结束语

作为我国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第一批高校,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引入CDIO教育理念,并有效地结合传统工程教育的优势,在知识点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CDIO工程教育改革正处于实践过程中,难免有些设计不是很成熟,今后将继续深入研究CDIO模式及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机械专业CDIO培养模式探索[J]. 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2-194.

[2]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71-89.

[3]江帆,孙骅,梁忠伟,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机械原理实践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62-64.

[4]胡志刚,江林,任胜兵.基于CMM的教师CDIO能力评估与提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26-31.

第5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 重机械 风险 评估

中图分类号:T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06-01

1 我国起重机械的现状

总量大、覆盖广。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特种设备总量已经超过450万台,其中起重机械约100万台,涉及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电力、热能、石油、等各行业的几十万个企事业单位。

年限长、危险高。在这些起重设备中,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大约占20%,而且每年呈5%到10%增长!它们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在安全方面也有一定隐患,一旦使用或者管理不当,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根据最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统计的事故数字来看,起重机械的事故发生率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的绝对数字一直高居类特种设备榜首,且特大生产事故也常有发生,如2007年辽宁铁岭“四·一八”钢包坠落事故。

增长快,检测弱。伴随我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大型工程的高速增长,我国起重机械每年约以15%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特种设检测力量薄弱。以温州为例,该市现有机电类检验员42人,其中在编人员22人,却承担着检测4万来台的机电类检验任务,其中起重机械约有2万台。

2 建立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基于“科技质检”的需要。副总理在计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科技质检、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建立起重机械风险评估机制,既是运用现有科技质检的成果——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数据库,也是完善“科技质检”,履行质检责任、打好质量监管翻身仗的突破口之一—— 用新的管理思维,提高检测效率,确保安全运行。

基于成本效率方面的考虑。(1)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当一个企业有300个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在这29起轻伤事故或故障当中,必然有1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风险评估就是对设备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设备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和程度,以寻求最小的事故率、最小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根据国外的应用经验,采用风险评估后,一般可减少设备检修和维护费用15%~40%;(2)经过多年的采集,数据库已经收集设备的基本资料,包括:制造单位、安装单位、工作环境、基本参数、操作人员持证情况、及设备的定期检验情况和服役时间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数据库的效用。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需要。发达国家对风险评估的研究和应用高度重视,系统地开展了几十年的工作,纷纷建立了各自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大量的基础数据库。相比之下,我国在此方面的投入和研究应用工作,显得相当薄弱。我国仅在压力容器和工业管道开展过“超标缺陷”的安全评定研究和工程应用工作。其他领域,特别是机电类特种设备几乎处于空白,我们更应该迎头赶上。

3 影响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的主要因素

根据特种设备在特定使用环境下存在风险的不同程度(包括设备安全性和危害严重性),影响评价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技术指标。大型起重机械有大量结构复杂、形状不一、运动各异,速度多变的可动零部件,形成起重机械的危险点多且分散的特点,给安全防护增加难度。另外,设备参数越大,其发生事故的严重性越高;反之,如电动葫芦等小型设备,设备参数越小,其发生事故的严重性也越低。技术指标或者设备参数,是设备的内因,居于风险评估的首要地位。

使用年限。起重机械的使用年限大概是15年,超过这个时限就很难保证安全运行。起重机“超龄”后,其金属结构、制动系统损耗加剧;电气控制系统老化,稳定性下降;焊缝达到或超过疲劳极限,很容易引起瞬间断裂,一旦达到该极限事故无法避免,所以设备使用年限应该要纳入风险评估范围。

土制设备。此类设备,没有设计装配图纸,没有力学计算,没有生产资质,甚至连原材料也没有办法保障,先天不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最近几年土制简易升降机安全事故频发,事实证明要将土制设备纳入评估要素。

环境状况。环境状况同样影响起重机的安全运行、使用寿命。例如,在高压受输电线附近作业的起重机(比如塔机),很容易发生电击事故;腐蚀或高温环境则容易使发生设备腐蚀和老化等破坏,并且降低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露天设备则容易发生被台风吹翻等倾翻事故。可见,环境因素理应纳入风险评估。

使用单位。俗话说:“三分修,七分养”,这说明使用单位的日常维保和管理非常重要。如果使用单位的维保和管理不善,出事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有些企业主认为起重机械操作简单,维保无关紧要,也无需专人操作。可见使用单位的评价级别是重要的评估要素。

4 建立起重机械风险评估的途径

4.1 合理确定权重,科学测定风险等级

(1)参数直接影响安全因素,该类因素要给予重点考虑;(2)土制设备,无法追溯质量源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要加重赋值;(3)超年限设备,虽具高危险性,但通过降低使用频率、加强维保,可以降低使用风险;(4)使用环境和管理情况,对事故的发生有潜在影响,应该占据一定的分值。最后,综合各因素得分,按得分高低,分别给予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档次,并给予不同监管力度。

4.2 挖掘特种设备数据库作用

准确的数据是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因此要必须要充分挖掘数据库的作用。一是准确数据采集。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检验人员要科学记录每一个数据,录入人员要做到认真细致,不错录,不漏录,确保数据正确。二是设计分析流程。由电脑分析系统根据设备的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自动生成评估等级。之后,由电脑按辖区管辖原则分配给检验员、监管部门,并将相应结果告知设备使用者。三是确保该评价过程由电脑自动生成,无任何人干预。

4.3 动态评价使用单位

根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防范风险的能力和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的程度,将使用单位分为A(安全管理状况良好)、B(安全管理状况一般)、C(安全管理状况较差)三级。当使用单位符合评级上升条件时,或低于原定监管类别时应当及时予以调整。建立使用单位评价机制,是完善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

4.4 完善退出机制

一是低风险及A级单位,主要由使用单位自律、自主管理为主,质检部门年度检验、监管为辅。二是中风险及B级单位,应当加大检测监管频率,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督促使用单位限期整改,直至消除隐患。三是高风险设备及C级单位,应当列为安全监察的重中之重,当地质监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质监部门,实施挂牌督办,如果不能改造或者不在适合使用,应该告知社会公众,并采取措施强制淘汰。

第6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 行动导向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步清晰,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之一,并得到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1][2][3]。

“行动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以职业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能力、经验等作为教学内容。本文以行动导向教学为理念,建立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行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所包含的各种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实施“完整性教学”,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人才[4][5]。

一、机械制造专业分析[1][2][3]

(一)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

1.工种众多。机械制造业面对的职业岗位纷繁复杂,特别是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机械制造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2.实践性强。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要求实训的,要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就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既不同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又不同于企业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而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过程。

3.高投入、高消耗。本专业各工种技能操作步骤较复杂,技能训练时间较长、设备工具配置多,材料消耗多,因此专业办学是高投入、高消耗,实习成本高。

4.安全生产是关键。机械制造主要通过操作机床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零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让学生掌握机床操作规程和要领,因此对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水平要求很高。

(二)机械制造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学科体系,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

2.实践教学落后于企业需要。机械制造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比较快,这就导致学校的实习设备很难跟上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实习设备的短缺、落后就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最大问题。

3.“双师型”师资缺乏,不能适应实训教学需要。目前高职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实质上很多只是“双证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又能动手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现状,已不能充分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理解。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是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中观层面上看,它以将关键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教学中为原则而实施所谓“完整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它集成了多种可以开发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一整套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考察教学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4][5]。

三、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与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的比较

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从理论展开,各要素都是为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服务的,是“理论导向”结构。

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每个要素中都体现“实践到理论”、“实践先于理论”、“实践多于理论”的观念,是“行动导向”结构,符合我国“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

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整合成一个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过程中学习问题解决、信息收集整理、沟通交流和自我评价等社会能力;在过程中学会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加深学习,提高自我综合职业能力。

(一)项目征集。

在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进行,结合认识实习,采用调查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教学法,确定合适的产品,要求产品实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不太复杂,有一定难度,但经学生努力可以解决。

(二)任务确定和成员分工。

产品确定后,利用教学法,通过调查相关企业和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型企业的订单式工作过程,为成员分工和计划制订奠定基础;在成员中对任务进行初步分配。

(三)计划制订。

根据任务的划分,对每个班同学进行分组,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对整个项目内容进行时间段的划分。

(四)计划实施。

1.材料选择。在《机械工程材料》课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给出引导问题,经小组讨论,确定出主要零部件的材料。

2.产品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完成非标准零件的设计计算和标准件的选择,绘制出零件图和装配图。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模拟教学法。

3.车间工作安全。在《金工实习》中完成,这个环节对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很重要,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老师精心准备引导问题,通过回答引导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4.成本计算。在《数控实习》初完成,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回答引导问题使学生掌握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5.加工。加工工艺可安排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完成,在数控实习中进一步完善加工工艺,完成加工,此过程可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

6.检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表格的形式给出引导问题。

(五)项目评估。

通过组内评估让学生全面审视自己的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通过组内讨论总结得失,形成改进的方案和思路。通过互评让学生关注别的小组情况,能取长补短,也引导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五、结论

实践证明,在高职机械制造专业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实施完整性教学,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增加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感等现代技术工人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鉴.关于实践教学论的几个理论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25-26.

[2]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11-12.

[3]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0-31.

[4]徐朔.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原则[J].职教论坛,2007,(10):4-6.

第7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摘要:为了保证施工现场规范有序的进行施工,对现场各种不安全因素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影响施工现场的五大不安全因素,即:人、机、料、法、环。本文就这几点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施工现场 不安全因素 分析

我国建筑业随着国家的强盛,也在稳步的发展中。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项目上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因为对一个施工企业来说,建设项目的目的除了建造合格的产品外,获得更多的利润也是必要的。如果控制不好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发生质量或者安全事故,就别谈获得利润和回报了,更有甚者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此重视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是必要的。下面就几个因素做详细的说明。

一、人的控制

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

首先是要选好人、用好人。人的能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变化应该是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这个基点每个人是不同的,选择人才时应该挑选基点比较高的。不同的工作对基点的高低要求是不同的,要人尽其才,用好人。另外,应尽量做到一人多能,这样就能精简人员,事半功倍。

其次,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说穿了就是人能够主动地去工作,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风格,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将这些充满不同点的人组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同一个工作,其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是非常大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如何去调动人的能动性,譬如企业对员工的认同和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等方法,这样员工就能尽心尽力为企业谋取利益。

再次,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这就像有一个人站在一群人后面拿着一把枪,驱使这些人努力工作并将落后的人枪毙。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就像罗卜和大棒一样,是做一项工作的两个手段。大棒的威力相比萝卜是很大的,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比调动能动性是显著的,且绩效评估是索取、调动能动性是付出,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重视进行绩效评估而忽略调动能动性的原因。但绩效评估不是万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评估的也是人,这样就难以保证他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另外,绩效评估对简单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像一个工人砌砖的质量、钢筋绑扎的速度是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的。而对复杂的工作绩效评估就显得作用不大,比如解决一个工程难题,就很难用时间、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另外,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施工现场有如下几个类型:

(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替代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装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在机器运转时进行检查维修保养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没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二、材料的控制

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

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也就是说采购的材料不是昂贵的好或便宜的好,也不是质高的好或质次的好,而应以满足合同条件且低价为宜。材料的采购应坚持“货比三家”、“先看后买”的原则。

三、机械使用的控制

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施工质量比人工施工大大提高且有保证,在工程上应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这样有助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施工机械是一次性投资,使用期较长,属于较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租赁或者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评估的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在评估时应充分核算各个方案在工程存续期所消耗的经济资源,从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

施工机械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是保养。机械设备的合理维护是完好率、利用率、效率的根本保证。如施工现场常发现用油不讲牌号、换油不讲时间等不科学的做法,虽然其后果不会立即显示出来,但却严重影响设备的有效寿命,也给突发性故障埋下了隐患。良好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时还可以有效延长机械的使用期。制定保养计划时,应根据每部机械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并规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是制定维修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必要的仪器设备来测定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劣化程度,确定机器的性能,决定其修理的内容和时间。特别是目前建筑业施工队伍多元化、设备选用经租化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专业化的定检定项修理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四、施工方法的控制

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及工艺对一个项目而言意味着更少的投入和更多的回报。比如最简单的建造一栋住宅楼,浇筑混凝土是选择用搅拌机自拌混凝土还是采用商品混凝土。自拌混凝土的好处是综合成本低廉,但是相应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不但要求现场作业工人操作要求很高,要熟记每盘混凝土的配比标准,而且时间上也不能保证连续,对外在客观环境的依赖很大。而商品混凝土的好处是随叫随到而且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可以连续作业,时间短,每次打混凝土剩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省时间,但是相应的成本也高一点。通过以上对比,项目的管理者就会通过项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本项目的施工方法,如果对工期要求不严,可以节省点资金选择自拌混凝土,但要控制好它的配比。如果对工期要求很严格,就选择商品混凝土虽然造价提高了点,节省了时间,提高的工作效率。

五、施工现场对环境的影响

(1)施工机械作业、模板支拆、清理与修复作业、脚手架安装与拆除作业等产生的噪声排放。

(2)施工场地平整作业,土、灰、砂、石搬运及存放,混凝土搅拌作业等产生的粉尘排放。

(3)现场渣土、商品混凝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原材料运输等过程中产生的遗撒。

(4)现场油品、化学品库房、作业点产生的油品、化学品泄漏。

(5)现场废弃的涂料桶、油桶、油手套、机械维修保养废液废渣等产生的有毒、有害废弃物排放。

(6)城区施工现场夜间照明造成的光污染。

(7)现场生活区、库房、作业点等处发生的火灾、爆炸。

(8)现场食堂、厕所、搅拌站、洗车点等处产生的生活、生产污水排放。

(9)现场钢材、木材等主要建筑材料的消耗。

(10)现场用水、用电等的消耗。

结束语

本文的讨论只是影响施工的其中几个因素,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和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把它消灭的萌芽状态,使每个建筑施工工地都能顺利的开工和完工,真正使大家做到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参考文献:

第8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输电元件;实时运行;风险决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115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对于电能需求的质量和效益上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电力企业亟需做的是把握输电和配电工程的安全运行、降低电网运行中出现的众多风险、协调电网运行中各个环节的经济性,从而提高电能的经济效益。现如今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电网中老化设备比例越来越大,但却仍在电网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机器设备经常出现故障性停运,极容易产生一些安全隐患,且很多人为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风险也常见于电网运行过程中。输电元件在运行使用当中当然也无法避免这方面的问题,如何将输电元件在运行中的种种风险予以规避、解决,将直接影响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态势[1]。

1 对输电元件实时运行进行风险决策评估的必要性

在电网运行中,想要将电能优势和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程度,就要对输电元件在整个电网运行当中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做好风险决策评估工作。想要将风险降低到最小,尽可能地予以规避和解决,就需要在风险转化为真正的安全事故之前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风险点,在进行讨论决策,制定一个为完善、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将会大大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保障整个电网运行安全。输电元件的载荷越大,导致电网停运的可能性也会增大。目前的电力企业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评估观念上,主要依靠可靠性的评估理论进行电网的决策、评估,在时间级别、指标表达、应用场景上难以满足正在飞速进步发展的电网运行工作,对其进行优化调度和控制决策显然也是其中重点难点之一。根据对输电元件实时运行的风险评估制定下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解决方案,为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2 做好风险决策工作的方法

2.1 建立完善科学的风险决策机制

风险决策机制的建立,对于保障输电元件实时运行中监测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电力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决策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身企业的发展水平、电网实际运行的情况、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等等具体性问题。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建立起的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对于企业自身常见的种种问题进行包含,与企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力企业在建立风险决策机制时,可以参考其他电力企业的优秀方案,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个适宜合理的方案。积极汲取其他企业的优秀发展模式,对于电力企业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2.2 具有优秀的风险决策团队

想要建立起完善科学的风险评估决策机制,就需要有一支优秀的风险决策团队。团队中的工作人员掌握着专业的技术能力,有着丰富的业务经验,对于输电元件运行中的常见风险也有着整体认识,由他们进行风险决策机制的建立工作,可以保障机制的科学合理性,能够与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支队伍同时是风险决策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熟悉电网运行当中输电元件的实时运行状态,对于其中容易出现风险的危险点有着足够了解,在执行具体的风险决策工作时,能够做出专业的判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进行风险决策的团队工作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

3 输电元件运行态势的风险决策方案

3.1 确定风险来源

输电元件作为电网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全运行的态势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对输电元件的实时运行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输电元件运行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做出最优处理。在电网系统中的常见运行风险中,设备因素和人为因素占据重要比例。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是保证电网运行工作顺利展开的必备条件,电网长时间的运行工作带给机械设备长周期地运转,超负荷的压力常常导致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机械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会直接引起电网运行系统的中断,影响到电力企业工作的正常进行。机械设备的风险具有稳定性,对于输电元件来讲,在进行重要工作的关键环节,发生安全隐患的可能性较大。针对常见风险的设备进行重点观察处理,能够减少危险的发生,应该定期地对其进行常规检查。进行设备故障率的评价和预测工作是电网风险评估、设备检修决策的重要前提,把握好设备故障率的记录工作,对于后期的设备检测有重要意义[2]。

3.2 风险决策模型

电网运行中的风险决策结果是受到输电元件停运概率与其载荷之间关系的重要影响的,因此,建立多个风险决策的模型能够及时发现输电元件实时运行中的风险,根据建立好的模型,将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形成评估报告,为风险决策做好准备工作。在进行风险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到输电元件实时运行时的种种状态,将常见的风险点予以控制。做好风险决策模型的建设工作,对于做出更好的风险决策方案、更好程度地解决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在建立风险决策模型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函数方法的应用,通过函数模型能够更容易进行数据分析。

4 总结

电能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都逐步提高,这对于电力企业降低电网运行中的安全风险、提高电能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电网运行的风险决策的建设工作对于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输电元件对电网运行的风险决策起到显著作用,输电元件的实时运行状态与其载荷的紧密联系,对于电网进行风险决策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电网运行的风险评估理论与电网运行决策相联系,能够有效协调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增强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机械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科研管理 对策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1]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质监系统共有7个直属专业技术机构,这些机构大多以科研研究为主,科研项目管理是其进行科研研究的主要路径。而T机构又是质监系统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T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可深入探究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一)注重科研项目平台建设

近年来,为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质监事业单位首先是突出抓好机制创新和项目管理创新。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科 技贡献奖励办法》,建立了明确的奖励机制,有效调动全体员工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全方位跟踪”的科研项目管理新模式,实现了项目储备、申报、立项、研发、应用各环节的有序衔接。逐步构建了“统一管理、密切配合、协调互动、上下衔接”的科研工作新机制。为做好科研基础工作,设立了“院自立项目”并定位为储备项目,按科技含量、工作难度等区分为大、中、小型项目,给予分类指导坚持“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发一批”, 鼓励技术人员在院自立项目的基础上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为了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T机构于2010年系统建成材料科学、化学分析、无损检测及机械电子四大类共26个重点实验室,大、中型仪器设备40多台套。此外,充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T机构根据自主创新研发的实际需求,分别与省内外高校、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共20项,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由院技术人员、外聘专家顾问组成的科技开发队伍,切实提高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检测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二)注重应用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转化直接关系到质监直属事业单位的技术水平,为此,近几年来,T机构始终坚持把新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与核心能力建设放在发展重要的位置。先后成立了29个“专业小组”,在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等16个“高、新、尖”的检验检测方面形成专项能力,并在其中的涡流检测、相控阵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埋地管道检测、导波检测技术、TOFD检测技术、磁记忆检测技术、起重机械寿命评估等8个检验检测能力和方法上形成较强优势。在总结前几年科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新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速度,2012年T机构还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所,重点将与核心能力建设有关的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及解决现场检验技术难题的项目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加大核心的能力提升的力度。

(三)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拓

为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与产业化的工作目标,着力培育特色技术产业,T机构坚持产品研发的公益性与提升发展形象相结合。2007年以来,以开发既有公益性质又有市场需求的应急救援指挥车、特种设备综合检测车等产品为重点。坚持技术创新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远程安全信息化监控的技术,研发了“电梯故障无线报警安抚和安全知识宣传系统”。此外,还坚持成果推广应用创新与开拓技术服务市场相结合。如应用超声波相控阵检测技术和方法对钢结构产品非常规焊缝进行质量检测;应用现有的压力管道安全检验技术和基于风险检测分析评价技术,对水电站压力钢管进行风险评估等,为培育新兴的检测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质监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项目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专业知识依赖性高,同时,还具有不确定性及一定的风险性。正是基于科研项目的这些特点,笔者研究发现,质监事业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质监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实行两级评估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标准和程序,这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简单地把科研项目管理理解为评审、立项、验收,只注重项目数量,而忽视项目质量,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分配;其次,评估专家具体应承担什么责任也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立项时,评估专家一般由单位内专家与单位外专家组合构成,专家们享有权利,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全凭当时所下的定论,过后便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二)未能对资金的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质监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虽然有一套标准,但更多的是体现在报销环节上。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进度,阶段性成果把控不严。其原因在于,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众多,科研项目繁多,一个个项目的跟踪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执行起来有诸多困难,科项计划与进度脱节,导致管理部门对科研资金的动态监控难以执行,对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只能通过定期汇报会来进行监控。

(三)缺乏的有效的项目申请竞争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的申请与具体执行承担未能有效分开。在项目申请过程中,为借用专家的权威或高层管理者的权势,许多项目更愿意让“专家”、“领导”挂帅,而项目立项评估时,也会受此影响,忽视项目具体执行者的资历、经验、能力等因素;二是“公开征集”与“定向征集”没有结合,不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优势。一般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更多的是公开征集,而非定向征集,科研项目缺乏领域预研,未能摸清该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导致科技攻关方向杂乱无章,不能朝着同一方向钻研;三是工作研究不够规范。科研项目借助外协的力量成了一种潮流,申请者为单位员工,具体的研究工作更多的是高校等科研院所。不可否认,与外部机构的联合研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科技实力,提高科研效率,但当大部分的科研项目都由外部科研机构执行时,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却大大降低了。

(四)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与环境,员工参与科研积极性不高

科员人员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其研究前景具有未知性,需相对稳定的科研时间与相对宽松的环境。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均是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既要承担本职工作,又要从事科研工作,两者难以兼顾,疲于应付。在一项“你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调查中,仅约35%的人选择同意,具体见图1。

图1:从事科研工作的意愿调查

此外,用人机制及科技评价机制也导致了科研人员缺乏团队意识。朱兆斌(2006)用人和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不科学因素,决定了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缺乏团队意识。[2]

三、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

科项立项评估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第一关,要建立科学的科研立项评估机制,需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通过运用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技术路线图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及专利地图法等技术预见方法分析,科学地遴选出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关键性技术和支撑。

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科研项目的必要性,即科研项目需不需要做,可做可不做的项目应排除在外;科学性,科研项目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间、空间的性质特点;可行性,即科研项目可落地,而不是天马行空;合理性,包括项目合乎法规,经费预算合理等;预期效用,即项目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具体见图2

图2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采取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方法与程序。质监系统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缺乏科学、完整的科研立项评估方法与程序。可选用的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基本评估法、同行评估法、领域评估。各个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各单位可视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项目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立项评估。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加强科研计划与进度的监控

刘永成等(2011)认为加强科研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共有4种方式,包括会议、书面汇报、口头报告、现场督察等。[3]但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且均没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方便、快捷。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促使科研项目实现信息化与标准化管理有诸多好处。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校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促使质监系统专业技术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可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其次,建立 服务完善的科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从而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平台。

(三)规范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各相关主体职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质监事业单位科研创新的主体是员工,而科研管理理念、机制、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分管科研管理的领导。科研项目管理如何更科学,关键在于落实各级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科研计划,引导员工往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了解国家或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并及时加以宣贯培训,尤其在涉及经费申请与报销方面。陈颖姣等(2010)认为在科研立项阶段,管理部门促成协作,组织协调重大项目的申请,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中标率。[4]其次,要明确专家组或专业评估机构的责任与权利,建立项目评估负责制,改变以往光有权利,没有责任的现象。此外,应建立弹性的薪酬机制以适应参与科研的员工,将细分岗位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培训、晋升等政策适当向这类员工倾斜,以激发其创造性及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房卫东, 张为, 汤羿. 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年6月: 30-34

[2]朱兆斌.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学研究.2006年12月: 512-514

[3]刘永成,毛兵. 军工单位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航天(英文版). 2011年 9月: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