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机械制造论文范文

机械制造论文全文(5篇)

机械制造论文

第1篇:机械制造论文范文

对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实践调研可知,当前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跟不上专业技术发展步伐。随着专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换代,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地适应专业技术发展节奏,主要原因在于受到有限物力和财力投入的约束影响,教材发展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脚步,跟不上新工艺、新技术的要求,以至于教材内容出现过时的问题。第二,课程内容和门类设置过于宽泛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中职学校不能很好地结合教学任务能否有效落实的实际,一相情愿甚至盲目地引入过多的专业课程,如动辄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计算机图形原理等专业课程,看似对学生职业前途负责,但由于学习任务难以有效及时完成,往往造成消化不良现象发生。第三,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生产所需的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突出。不少中职学校对机制制造专业课程设置仍然保持“传统经典原样”,多少年来几乎没有进行过调整,有的虽然进行过改革创新,但调整的力度并不大或调整的频度不高,从而导致许多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存在与市场严重脱节的问题。

二、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的改进

(一)切实结合社会市场需求突出“实际应用性”

从当前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问题可以看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灌输,不够紧贴学生毕业以后上岗工作实际。因此,要牢牢把握中职课程体系搭建的重点,将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于培育和提升学生实用操作技能,加强社会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经常进入机械制造企业了解企业所需人才情况,然后依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课程体系加以完善。此外,学校教务部门在搭建课程体系实践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理论基础课、专业技术原理课、专业实践训练课等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科学地衔接起来,将理论基础课、专业技术原理课、专业实践训练课的课时比例依次按照30%、20%、50%的比例进行划分,由此强调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促使他们毕业以后更加快速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二)紧贴企业用人实际合理整合课程与教学内容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社会就业特点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积极紧贴社会生产实际,明确自身专业理念和实训教学的具体要求,在专业课程安排上以专业理论课为基础,以培育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毕业后的就业工作为重点目标,以提升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为精湛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线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有时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有必要对某些课程进行适度整合,促使普通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更加有机地连贯起来、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合成体系的关系。例如,可在根据实际情况将机械制图类的教学内容和CAD教学相融合于一起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既很好地熟悉CAD的实践应用,又促进学生对制图基本功的锻炼,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将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有效地回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提升。

(三)积极构建校企双赢的理论和实训合作机制

第2篇:机械制造论文范文

一些企业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对于能带来长远利益的低碳生产管理不够重视。这就会导致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影响机械生产制造。

2.低碳生产和价值工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

2.1低碳生产的概念

低碳生产是相对于高排放、高能耗的生产方式而言的。顾名思义,低碳生产就是要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秉持低碳生产理念,执行低碳生产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碳的使用,转变能源利用方式,使市场物资达到要求的同时,不损害环境。低碳生产不仅要对经济效益加以考虑,还应该考虑到环保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低碳生产的实现途径包括以下方面:高能效的生产设备、降低碳排放的措施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安全稳定高效的生产过程、有害气体外溢的防治、废料的回收利用等。

2.2价值工程的概念

价值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起源于美国。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注重为研究对象提升功能和降低成本,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即满足机械生产的某一属性,成本即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对象寿命周期内耗费的全部费用。价值工程理论应用较广,对于企业节约成本和产品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要想使产品价值最大化,就应使产品功能与成本尽量平衡。这也就是说,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能够利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多的功能,使机械制造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者均衡发展。

3.价值工程在机械制造企业低碳生产中的相关应用

价值工程公式经过扩展之后,可以得到以下公式:产品功能系数÷成本系数(包含碳排放量)=产品价值系数。根据这一公式,机械制造企业在开展低碳生产中,产品价值可为企业了解、分析和评价产品的功能提供参考,根据分析结果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

3.1评价产品的功能

对于所生产产品的功能应该进行分析,评价其价值。在这些功能中,改进和改善最低价值的功能区,以达到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2对有待改善的目标减少碳排放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得出3种产品价值系数。根据产品的功能系数和成本系数之间的关系,产品价值系数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1。当价值系数小于1时,成本系数就大于产品功能系数,这也就是说生产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却花费了更多的成本,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以改进,予以创新。

3.3根据产品功能水平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提升价值

在价值系数的计算公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产品的价值和产品功能以及成本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产品的成本中又包含碳排放量,这也就是说价值系数和产品功能水平以及碳排放量也存在关系。所以不妨通过以下方法对产品价值进行提升:维持产品功能水平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总量;维持碳排放总量的同时提升产品功能;提升产品功能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确保碳排放总量小幅增加的同时提升产品功能;确保产品功能小幅下降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总量。

4.价值工程在低碳生产中的重要性

4.1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减少碳排放量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将减排目标纳入其中,对碳排放量也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运用价值工程有利于这些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方式,降低碳排放。

4.2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自身经济效益

据相关调查显示,价值工程应用于机械制造企业的低碳生产,有一定的成效。运用价值工程,会大大减少工程制造的投资预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3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大大地减少碳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5.结语

第3篇:机械制造论文范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产品,或性能优质,或性能普通。但是在真正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过多地考虑到产品的性能和作用,然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所用材料的再回收利用没有过多地进行考究。所以常常避免不了在生产过程中或者使用后期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和资源浪费。所以,材料的选择方法和选用何种材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理应选择对环境污染尽量少、利用率高的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在选用何种材料的时候应该在尽量满足功能的条件下选择绿色环保材料。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所以应考虑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绿色设计模式

在绿色设计中,我们应考虑到如下几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方面的功能完善是现今的主要市场需求,大家会选择同价位、高性比的产品,因而也就产生了只重视工艺,不注意产品的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性。所以绿色设计就是根源,为解决源头问题,应考虑所有的因素。因此,在绿色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产品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尽量简洁化以及可拆卸功能;

(2)回收再利用设计。尽量能做到回收利用最大化,为环境保护发挥一定的表率作用;

(3)产品运输方便性。总之,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绿色化的概念,提高回收利用率,在保证绿色的情况下也要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采用自动化模式

目前,自动化技术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一种热门技艺,可以代替手工化的制造技术的主要性能是采用一体化的运作程序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化、系统化,可以直接用一种方式、统一步骤进行生产制造,省去了不必要的损耗。自动化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兴技术,在将来肯定会更加简化甚至全自动化,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一体化工艺、现代化生产模式等诸多方面。四、机械制造要绿色化地球上资源的不断缺乏和资源告急,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保护部门的绿色环保意识。人们的追求也渐渐以绿色为主。绿色制造,简而言之就是,从生产到制造再到应用,后期的回收等都遵循环保健康的理念,能最大化地确保原材料和利用率的高效。这就是绿色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四、结语

第4篇:机械制造论文范文

1.1实验的创新性

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程教学,通常以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简单而机械地重复老师的操作过程,缺乏思考的意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围绕实际问题实施的创造性实验教学。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索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机械制造专业中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自主学习、全面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1.2实验的独立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只抛出问题,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充当导师的角色。由学生独立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路线、自主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从而改变学生在传统实验中的被动角色,整个实验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流程

2.1实验题目的选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选题既可以是老师指定某些实验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实验题目,也可以是学生自拟实验题目。指导教师指定实验题目时应该考虑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实验设备的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如果实验题目太难,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实验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学生容易失去探索客观事物的兴趣;与之相反,如果题目过于容易,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自拟题目,指导老师要积极协助并严格审查实验题目。例如机械制造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老师指定学生用成形刀具对某成形表面进行加工并达到规定的设计精度,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金属切削刀具设计、机床操作能力和零件几何要素检测知识等综合素质。

2.2实验方案的设计

确定好实验题目后,学生开始查阅文献,寻找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设计整套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设计报告等。在讨论会上汇报实验方案,与同学和老师展开讨论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后交由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实验设计中的大胆而具有创意的方法,然后对于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完成最终实验设计,经审查通过后便可开始实验作业。

2.3实验的实施

实验的实施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实施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获得预期的结果,而且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修正实验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学生可能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最终完成实验,这一过程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实验的结果

实验完成后,学生应该归纳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指导教师组织实验报告会,学生汇报完整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验报告会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就实验的一些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其他同学了解他人的实验成果,取长补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应有别于传统实验报告的形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最好采用论文形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实验过程的再认识与提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对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措施。

2.5成绩的评定

在实验完成后,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既是对学生实验工作的肯定,也能使学生认识自己在实验工作中的不足,是对学生的鼓励与鞭策。实验报告答辩是教师检查和评定实验成绩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答疑。实验答辩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拘泥于形式,师生要认真做好答辩的准备和组织工作。答辩时,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进行描述,阐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展示实验成果等,指导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验提问、回答和实验报告进行点评,评定成绩等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绩评定应该以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评定成绩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考核标准,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创新,创新意识在考核成绩中应有所体现。实验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和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占50%,实验技能占30%和答辩成绩占20%。

3实验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受制于学生自身素质、教学经费、实验设备数量、指导老师数量和实验过程的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为了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

3.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选修课方式实施

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为独立实验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主要基于以下因素:首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但是不能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建立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其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关系密切。在同一个专业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兴趣不一,我们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提倡差异化教学,如果把理论和实践能力稍差、学习兴趣不在本专业的同学强拉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中,也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用包括师资、经费和设备在内的大量教学资源,在现阶段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独立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最大限度满足教学需求的方式。最后,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需要使用机床加工零件等,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极为重要,然而指导老师数量有限,他们同时还要承担基础工程实训的教学任务,选修课的方式能有效地控制学生人数来保障实验过程的安全。

3.2相关教师共同参与

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完成需要理论知识、零件检测技术和机床操作能力,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老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才能真真切切地、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使学生受益。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是主要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验全过程的各项活动,但主要工作是理论指导、方案评价等工作;实验相关的实验员负责学生检测仪器的使用培训和测试过程的指导,协助学生完成测试过程;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负责学生的机床操作培训和零件加工工程的指导等等。只有多方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3.3重视实验报告会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实验方案评审会和实验答辩会等与实验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报告会。首先,实验报告会是师生之间交流学习的重要形式,报告会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述清楚,重点突出。其次,利用实验报告会,指导老师可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既能解决学生的疑惑也能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实验报告会的交流讨论,学生清晰而完整地了解了其他同学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说也相当于完成了该实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报告会尤为重要。

4结语

第5篇:机械制造论文范文

通过对制造软件的各个系统、相关的知识工程、机器人视觉、制造工人的相关技能以及人类专家的先进知识进行一定的集成和建模,使得智能机器可以在没有任何人为因素干预的条件下进行小批量生产,这就是制造业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能够使得产品在生产效率、产量、制造精度方面得到大量提高,使得生产的过程更加具有现代化,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

下面以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实例———敏捷化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为例,对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应用作一详细论述。

制造执行系统英文简称MES,是面向车间生产层次管理的一个实时信息系统,是实现车间敏捷化的一项重要手段。概括起来讲,本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虚拟性。制造设备从原则上来说,可以来源于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车间,它们在物理位置上可以是分布的,但是从逻辑上来说,可以组成一个共同的逻辑制造单元。(2)动态性。根据不同物理位置的资源,根据动态的外部环境,配置逻辑制造单元。(3)自治性。在生产管理方面,系统要具有很高的自主权,要具有异常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实现自我调整。

系统的活动流程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MES系统使用来自ERP系统计划的工作派遣单和来自车间层的资源状态信息制定短期的制造计划,并分发工作单或加工指令给制造单元或设备进行加工。MES系统则根据这些信息对在制品(WorkinProgress,WIP)进行跟踪、控制加工过程,并根据车间发生的事件做出实时的响应。同时,ERP系统可以查询订单状态、WIP状态和其他性能数据以便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和决策。随着制造业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不断提升,MES各个层次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以使系统更加平稳高效运行。通过对MES系统的分析,我们发现,整个制造系统很好地利用了智能化信息技术,增加了系统的继承性、动态调节性以及实时响应性等等,很好地体现了系统的职能。

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生产出质量高、效率高、柔性高、成本低、劳动力消耗低、规格全、品种多的产品。在未来,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将呈现如下趋向:

近几年以来,自动化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其生产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得到保证。此外,越来越多的先进机械设备能够替代人类去进行危险的工作。在早期,机械制造业系统在很多情况下所针对的是那些比较简单的环境,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对调度任务进行有效实施,在规定期限内全面完成任务。而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主要是指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模型对人类智能行为进行模拟,实现人工智能和实时系统的有机结合。以确保其能够具有更现实、更实时的发展领域,更好的朝着智能行为、应用行为的方向进行发展。

所谓柔性主要是指制造系统应该具有一定的能力来应对生产条件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它与人员、系统方案、设备密切相关。其中系统方案中的柔性则主要是指对不同零件进行加工的自由程度。人员具有柔性是指企业的操作人员应能够确保加工任务的完成,并且在完成的时间和数量方面具备一定的变换能力。设备具有柔性主要是指在短时期内机床能够对新零件的各种加工能力进行有效适应。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应朝着柔性化的趋势进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增加功能的覆盖范围,增强其可裁剪性,从而对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满足。根据生产流程中出现的不同要求,对信息流和物料流进行有效的动态化调整,使得群控系统效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技术应该朝着工艺多轴化、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复合加工的能力不断加强,确保生产工序、生产环节、生产时间得到有效减少。比如,数控机床要想实现智能化的加工,就将工件在1台机床上进行1次装夹,然后通过进行自动换刀、转台、旋转主轴头等方式对多种工序进行完成,实现复合型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