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苏州园林课件精选(九篇)

苏州园林课件

第1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0920307103英语0911 何璇

0920307107英语0911 张康敏

0920307109英语0911 文凝妍

0920307110英语0911 李双双

0920307113英语0911 陈静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报告

摘要:

⒉ 第28届世遗会上发表的《苏州宣言》鼓励更多的学校将世界遗产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关课程,促使青少年能够接受世界遗产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大家看到,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不少选手对于一些关于世界遗产的问答题,张口结舌、相当尴尬;其实这不能完全怪青年,更不能去讥笑他们,而要看出我们的教育内容有问题,现在的中学地理、历史重点在讲理论,丰富的文化知识被忽略了,那么讲授世界遗产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弥补作用。我们苏州的各学校也如此,许多校领导并不重视世界遗产,要去宣传世界遗产知识还得克服阻力。(摘自张橙华《结缘苏州园林,传播世界遗产》)

⒊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看到,无论是苏州科文中心的空中花园,还是阳澄湖畔重元寺的飞檐翘角,无论是时尚之作,还是仿古建筑,“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一苏州园林传统造园技艺的精髓,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时都有精彩的演绎。 (摘自现代鲁班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演义苏州园林别样精彩》 2009-04-30)

关键词:

苏州园林,文化遗产,青年,遗产教育,现代科技

一. 主题简介

通过对于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度调查,来发掘苏州园林等一批文化遗产的进一步魅力,唤起大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珍爱。

二. 活动日程

7月9 日至7月11日:制定调查问卷,由陆雅婷和陈静负责

7月10日至7月13日:搜集相关资料,由张康敏负责

7月14日至7月18日: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信息,由何璇和张康敏负责

三. 调查情况

调查背景

当代大学生对苏州园林兴趣参差不齐,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遗产文化重视度不足,我国的文化遗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1. 调查目的

通过与大学生接触,做一系列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文化遗产的兴趣度,根据调查结果促使苏州园林等我国灿烂文化遗产引起更多大学生的认知与重视,并进一步发掘苏州园林的魅力,使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

2.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苏州籍学生和外地籍学生),参观苏州园林的大学生,苏州园林相关工作人员

3. 调查方法或工具

问卷调查,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员(园林内大学生以及园林内工作人员)

5. 数据分析或现状问题分析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

⑴苏州籍大学生有近90%的人去过苏州园林,非苏州籍大学生(同时不在苏州就读)的大学生近25%去过苏州园林;就此项结果表明苏州籍学生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接触苏州园林的机会较多,而非苏州籍的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了解不够。其中没去过的人中有18%的人觉得没必要去,而45%的大学生对苏州园林美兴趣,剩下的则纯粹因为没条件或者客观原因没能去苏州园林。由此,我们考虑到园林宣传是否存在不足?大学生接受的园林审美方面的教育是否有漏洞?怎么样才能解决地理等客观条件对于大学生游园的障碍呢?

⑵关于苏州园林吸引力问题,有53%的大学生觉得苏州园林对大学生有独特吸引力,其他则否;同时,有9.5%的大学生表示假期旅游一定会选择苏州园林,71.5%的大学生表示可能选择苏州园林,但也有19%的大学生称不会选择苏州园林。由此,我们可见苏州园这一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认还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这么有名又有文化韵味的园林为什么会让有的大学生不屑一顾呢?我们一致认为园林在票价,布置,现代技术的应用及商业化上产生了问题,同时政府对其重视度或多或少也有影响。

根据同学在园内对于游客的采访显示

第2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效率 策略

为了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质和量,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被大量运用于日常教学中,这些教学工具的大量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形式和内容,更容易创造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课堂上出现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场面确实是语文教学的可喜之处,因此很多教师开始依赖这项工具,上课内容以课件为主以书本为辅,形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学模式,这必然会导致课堂学习效率的低下,语文课会变成一个看新鲜的地方。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内容,任何教学工具的运用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和发展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

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是可以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课文学习中。教师通过制作课件的过程,进一步的梳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变得清晰,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课堂上课件的展示可以作为教学的“开胃菜”、“饭后甜点”。“开胃菜”就是以生动的画面和语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顺利导入课堂学习,“饭后甜点”就是课后的总结,以简明扼要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课堂学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前先播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苏州园林的视频,观看结束后教师提问: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伴随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课文学习。随着学习深入,苏州园林的特色跃然纸上,比如n文提到苏州园林的四个讲究,第一个讲究就是亭台轩榭的布局,其布局不讲究对称,可配以园林的图片和效果图加深理解。另一个就是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关于景色的层次问题对初中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师可以用几张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近远景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学生明白其含义之后引入园林近景和远景,让学生领略古时造园手法的别具匠心。

利用利息技术营造课堂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眼、脑、心共用,增强教师教学的综合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网络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大世界,可以模拟该形式并优化创建网络课堂,利用网络的乐趣性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建立一个校内网,每个班级建立一个网络课堂,网络课堂可以设置签到和任务,根据签到和任务的得分最为学期末评分的宗旨之一。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多种任务,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了解了民间节日的风俗,教师在校园网中设置“基础你会了吗”、“测试你怕了吗”、“我的问题你能答上吗”、“我的感想你有吗”、“课件链接”这些项目,基础项目中可以夯实字词内容,随堂测试可以就该单元出一些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你问我答项目中可以由学生留题,其他学生随机答题,将问题设置在该单元的学习范围内,这个项目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增强其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就节日风俗发表文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可以将课上的课件、参考资料放在课件链接上,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复习,通过网络共享性,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课后学习、在线测试、自我创新、互相讨论等,为师生之间创造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第3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一、姑苏的唐风宋月——立足地域特色,回归语文诗性课堂

语文教学的“中国创造”,其第一个基点是高度民族化。近年来,我们提出了“让吴文化、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回归课堂”的课程改革要求。我校语文组历时三年编写的《文学苏州》就是对这一要求的践履。身在苏州,这满目濡湿人衣的空翠,早已使自己旷达到心无挂碍。语文课堂教学,原来不在别处,就在临轩而观的当下。

在对校本课程《文学苏州》的教学实践中,我带领学生走进最能代表苏州文化的园林——网师园,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座曲桥假山、每一潭池水、每一株花木前的驻足讲解,身临其境地将学生带入到充满哲思而深邃的历史长廊中。平时我们都是孤立肢解地分析儒、释、道家的中国传统哲学,如学《论语》我们谈“仁”,介绍王维我们谈“空”,读《逍遥游》我们谈“无所待”。其实苏州园林是这三者的集大成者,苏州园林的牌匾、楹联、造园等艺术形式很多都体现出归隐文人儒、释、道三者合一的精神内核。

语文教学的“中国创造”,其第二个基点是高度风格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复制、拷贝,而应独具个性,在自我追求中形成高度风格化。在江苏省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语文设置了诸多的选修课程,“唐诗宋词”“史记”“现代诗歌”、《红楼梦》都位列其中。同时,我们的校本语文类选修课程,也先后开发和开设了“曹雪芹生平研究”“文化视野与诗歌鉴赏”“艺术的天空”“太湖石赏析”“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费孝通文集选读”等等,尽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语文教学向着“尊重学生个性特质”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已将“风格化”的要求提上了教学日程。

语文教学的“中国创造”,其第三个基点是发挥语文的感。教学是感性的,尤其是语文教学。忽略了感性的教学,教育是无望的,因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我们鉴赏诗歌,往往教给学生从三个维度进行解读:第一,什么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诗句分析如何体现;第三,指出所起作用或表达效果,揭示作者情感。概括一点讲叫做“(方)法、(含)义、情(感)”。唐诗宋词的唯美意境被我们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的性灵被形式所拘役,直觉、灵感、顿悟被一个个得分点惊惧得患得患失,哪里还能“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呢?

二、开一扇典雅的花窗——整合地域资源,成就语文诗性课堂

首先,营造文学自觉的气息。雕栏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要想让学生的文学修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还需更多地整合地域资源,为我们语文校本教材——“别业课程”的教学打开一扇典雅的花窗。如教授《谋攻》,不妨访一访穹隆山上当年孙武隐居著书的草庐;学习陆文夫的《美食家》,不妨先去品一品朱鸿兴的“头汤面”、黄天源的“猪油糕”;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不妨在月落霜飞、空寂无眠的夜晚去听一听寒山寺清冷的钟声;也不妨在一个暮色如画的黄昏,怀一颗恭谨怜爱的心,走一走七里山塘,造访一下五人墓;再或者穿过楼台巷陌,叩询一下周瘦鹃的“紫兰小筑”……

其次,改善课程语文的生态。没有课本的学习,就没有超越课本的智慧;没有课堂的学习,就没有超越课堂的能力。教材是主要课程资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应涉及与语文课程教育所要形成的语文素养相关的时空、领域、环境、文化积淀、人际交互活动与社会生活等方面。转换到教学实践中,如提倡学生研究性学习,体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组织学生交流,让单个的信息汇成“宽带网”;走进地域文学,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等,都是改善当前课程语文生态的途径。

第三,促进文学素养的生成。如何提高文学素养?用明代画家董其昌的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画禅室随笔·卷二》)读万卷书,如打开一扇通往学识的大门;而行万里路,则是获得能力的一条康庄大道。郑板桥曾写过这么一副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从知识的角度解读很简单,郑板桥在劝大家抓紧时间莫等闲,自我修为,积极而肯定生命。解读至此,够了吗?其实远远不够。这副对联,偏偏挂在网师园的濯缨水阁里。“网师”即渔父,园名即有出世渔隐之意,中国文化在苏州安逸的园林里一般是狷介轻狂,寄傲山林,兰亭清谈,竹林风流的生活风尚,追寻与自然平衡,与天地同寿的思想,鼓励大家放松、休息、闭门纳福。但“濯缨”二字,却是指世道清明,可人世为官;而此对联更是以高度的入世热情表达了对出将入相的人生渴盼,这实在与苏州的园林精神不符。可见,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生活哲学是道家的自我修真和儒家的鸿鹄之志,两者既矛盾又不断地交错纠结于文人的心中。

三、看庭前花开花落——走进别业文学,实现“中国创造”

首先,“别业课程”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审美启示。“别业课程”与“共业课程”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实则遵循着一条共同原则——审美。别业课程不慕功利,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让学生贴近文学的最初动因;而别业课程之美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审美心理、创作动机,形成独具个性的追求风格,在提升文学素养、迈向“中国创造”的道路上,完成一次精神的超越。

其次,“别业课程”为语文教学设计提供了借鉴。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在一情一景中体会、感悟与浸润。如,我们讲授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如果理论性地讲授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之分、程朱理学的“三纲五常”,我们或许能获得理论的常识,但若能走进当地的园林府宅看门槛的高低,讲析不同身份的来宾所走大门和便门的贵贱区分,介绍厅堂旁的备弄是专给下人、女人所走,大堂内东道西客的座次,大厅内偏置一方的方凳是专供奶娘、门客、小妾父母的坐所……或许,学生对中国的封建等级会有更感性的认识与体会。

第4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关键词: 微课 思路理想 表现美感 教学思考

微课是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新成果。理想的微课不但方法科学,而且比较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认知态度。现我结合所从事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形成微课理想思路美感表现的思考。

一、主题突出

语文教学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放在首要位置。这就需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让课堂教学的主题更鲜明突出。平时教学,比较好地设计了主题突出的微课,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微课思路的理想和美感的表现。譬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就围绕让学生领略设计者及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高超的主题设计微课。考虑到所设计的微课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必须让学生像游览者那样,站在任何一个点上,其视觉所能够获取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亭台轩榭布局,而且要考虑假山池沼的配合,考虑花草树木的映衬,考虑近景远景的层次和角落门窗的设计等。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视频图画,而且同步插入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词。所设计的解说词力求做到靠船下篙,不做无聊的才华的卖弄,运用文中的语句,融视频与文本内容于一体。整个微课的设计虽然时间比较短,但节奏合理,适合学生边欣赏、边感悟。课堂中学生听着缓慢的配乐解说,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图画视频,犹如置身于美丽的苏州园林。虽然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理想地感悟园林的特征;虽然教材文本上仅是作者的言说,没有任何插图可以借鉴,但学生从视频中,比较迅速而又到位地研究了苏州园林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应当说,学生能够对园林景色实体感受,能够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画意美,进入苏州园林的美好境界,能够领略设计者及工匠们的智慧,能够认识到园林艺术的高超,与微课思路的理想和表现的美感是截然不可分开的。从平时微课呈现所获取的效果看,微课的设计不能完全追求技术层面的表现,更要追求围绕文本内容所必须表现的主题内涵。

二、简洁明快

微课最明显的特征是时间短,既体现“微”之特色,又发挥“微”之理想效果,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课”之大效。平时的微课设计,为了达到简洁明快的理想效果,力求做到这样几点:首先找准切入口。在阅读教学的感悟乃至创新感悟中,不少学生有感悟能力,也有感悟的习惯,但有时就是因为其感悟的思路欠对口,所感悟的往往显得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必须在解读教材文本时,思考所感悟的教材文本内容重难点如何突破?学生在阅读感悟时突破重难点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围绕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设计一些重在启发的微课,微课的设计既能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又能发挥有的放矢的作用。譬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时,以往教学总感到学生对该诗词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历史人物距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再加上学生所看到的历史剧目中的曹操近乎不是正面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在课堂上,利用简洁明快的微课,有把握能够取得突破难点的理想效果。微课的设计就把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课堂教学时课堂上流动出现了诗中的动景和静景;流动出现了诗中的远景和近景;流动出现了诗中实景和虚景。出现这些景物时,又有豪迈奔放的配乐萦绕在学生的耳际。在欣赏到如此的画面时,再让学生精读《观沧海》,学生便不难感到:曹操不仅是一个具有博怀、开阔胸襟、宏大抱负的诗人,而且是一位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微课教学的设计,让我比较有意义地看到,初中生虽然已经在由形象思维向着逻辑思维的转化与发展,但仍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思维,有时离开了具体形象进行抽象性逻辑思维很难取得理想的思维效果。

三、内容丰富

应当认清,微课不仅是解决学生课堂学习的阅读感悟和创新阅读方面的问题,它所能够解决的问题还相当丰富,相当具体而又实在。对阅读教学课堂微课的设计,本着探究、实践、反思的原则,本着课堂教学需要的原则,本着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凡课堂教学需要,又能够适合学生口味并能提高效益而又节约时间的都用微课尝试。譬如阅读课堂教学乃至作为教学都需要学生练笔,学生练笔中经常会遇到素材缺乏的麻烦和题材不广泛的尴尬。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从短小、简洁明快的微课中得以丰富素材,得到启迪。初中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那样空洞,虽然只有些所谓优美词语的堆砌,但显得无血无肉。不要说对读者的感染力不可能产生,就是学生也不会被习作所要叙述的对象产生震撼。就其原因就是学生习作前,根本就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完全不可能经受到那样的生活体验。怎么办?完全可以利用微课将生活化的东西重现,让孩子们直观观察,发现生活,感悟道理。学生虽然与家长接触得比较多,但家长所从事的艰苦性劳作是学生所不得而知的,如果能够通过微课程的开发思考学生所不得而知的内容,那么不但可以让学生感恩、感激自己的父母亲,更可以为学生的写作铺实极为平坦的道路。我们可以将活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比较激烈的比赛现场活动制作成微课程,尤其是学校体育运功会的实况,让学生再一次认真观察,在观赏的基础上思考可以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表情的词语,也可以让学生交流还可以使用的词语。从发挥学生多元评价的角度思考,可以让微课成为学生相互评价的载体,如让学生观看流动的画面,阅看相关描述,评价其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在遣词造句上的欠缺。

参考文献:

[1]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

第5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一、直观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图片(播放苏州评弹,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那就是评弹和园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苏州园林,走进这如画般的世界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激趣法

1.情感激发。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就是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趣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大家在赞叹黄山和九华山之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家欧阳修迷醉,并因此而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个时候学生的情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因此阅读兴趣也就大大增强了。

第6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利用Office组件之一PowerPoint2003模仿教材上《美丽的苏州园林》完成《2014,腾飞吧,南京!》这一作品。让学生在模仿制作时掌握PowerPoint2003的基本使用方法和一些相关的技能。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为初二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因为,初二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同为Office组件之一的Word2003的一些操作技能,这就相当于说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操作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但是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摸索有一定的难度,如,幻灯片母版的操作,即使学生能参照导学卡自主探究,也不一定能理解幻灯片母版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这一部分内容要由教师讲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设置幻灯片背景,母版的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插入图片、艺术字和背景音乐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多媒体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兴趣;领悟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背景的设置、幻灯片母版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插入、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五、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网络教室直观演示。

六、课前准备

(1)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搭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LearnSite)。

(2)将“锦囊妙计”导学卡、相关素材资源包、评价量规表导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中。

(3)全班分为5个自然组,8人/组;每生一机,机房有电子教室控制软件。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情境

(1)问题导入:欣赏了《美丽的苏州园林》的演示文稿,问:这部美丽的作品是怎么完成的呢?

2014年青奥会即将在南京举办,让我们成为小小青奥宣传员,制作多媒体作品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展示青奥的风采。今天我们就以《2014,腾飞吧,南京!》为主题,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首页。

(2)让学生欣赏作品《美丽的苏州园林》,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出课题。

2.插入幻灯片背景、设置母版

(1)问题导入:欣赏并分析《苏州园林》作品的首页中使用了哪些对象元素?

(2)教师讲解并演示插入母版的步骤。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并新建幻灯片,插入图片作为背景图片,完成母版设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布置本节课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3.插入图片、艺术字标题和背景音乐

(1)问题导入:接下来就要往页面上添加组成幻灯片的各种元素对象了,现在我们来逐步完善我们的首页内容。

(2)教师演示,巡回辅导,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3)学生参照演示操作完成对象的插入,完成首页制作并保存。通过学生合作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4.拓展任务

(1)自主浏览网页,了解母版的作用。

(2)自主学习多媒体母版的深层次设置。

5.作品提交及评价

(1)学生完成任务并提交作品。

(2)教师依照“评价量规”,对提交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

(3)完成的学生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对照“评价量规”进行互评,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并投票。

这样培养学生养成欣赏作品和正确评价作品的良好习惯,在肯定劳动成果的同时提出意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

6.小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回顾本课所学知识,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设立生活情境导入课堂,运用任务推动课堂进程,借助作品上传平台升华课堂评价,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作品完成度高,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说明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基本可行的。

结合观看教学录像回放和区信息中心组成员以及听课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我来谈谈本节课的亮点。

本课亮点:

1.亮点一:“表里不一”的教学美感

这节课我利用教材中《美丽的苏州园林》为例,并制作导学卡,让学生在模仿操作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将所有知识迁移到《2014,腾飞吧,南京!》制作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也摆脱了一般呆板的教学模式,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美感。

2.亮点二:摒弃“自弹自唱式”教学理念

一节成功的信息课,不是教师的“自弹自唱”,而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在这堂课中,我通过三个竞赛活动,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幕后的导演、场上的配角,并努力引导学生愿意合作,有效合作,激发出学生的精彩。

3.亮点三:巧建“组队PK见英雄”的学习模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7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生态园林城市;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2-07

修回日期:2013-03-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愈来愈严重的环境危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十提出“倡导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这既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说明了人类向往“返朴归真”的生活境域。

当前,苏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环保部门统计,2011年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8.8%,超标天数为114天(按国家新标准评价)。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园林之乡的美誉,要在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头,笔者认为,城市建设者们不但要有国际视野,而且要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尤其是借鉴古典园林造园的精巧技艺。苏州古典园林可谓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思想值得城市建设者们学习与借鉴。

1 “朴素生态观”思想起源

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初步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气候、土壤和水分的关系,也逐渐熟悉了常见植物的季相变化等生长特点。早期的城市规划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置于首要位置,反映出人类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城市建设水平很低,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态观理解为一种迫于环境压力、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的“朴素生态观”。

1.1国外朴素生态观起源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曾粗略描述不同类型的动物栖居地,并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公元前3世纪,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公元1世纪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等均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1]。

1.2国内朴素生态观起源

战国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荀子以“自然”的天与“自觉”的人为生态理念的思想基点,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哲学命题,勾勒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神”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2]。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

2 “朴素生态观”的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人类对完美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在设计手法上讲,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模山范水、追求生态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域。其造园精髓是“朴素生态观”的最好体现。

2.1“道法自然”的设计源泉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过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达到万物和谐的境界[2]。“道法自然”建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家,也决定了文人对“天人合一”居住文化的追求。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没有成排的行道树,没有修剪规整的绿篱,没有图案式的花坛,而是效仿自然生长势,所种植的花草树木三五成丛,有聚有散,有高有低,水陆两栖,搭配自然,野趣横生,生态和谐。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2.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意趣附着于园林,人的审美心理、人工建造的园林与自然界之间融通互摄,既讲究“人乐”,也讲究“天乐”,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是无为和谐、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设计一直受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超越世俗,享受自然之美。园林设计师在认真考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次安排人工山水、建筑的空间位置。通过展现园林独具匠心的构思、前庭后院的布局、小中见大的手法、四季分明的景致,造就“人与天调”的合理境界。

2.3“城市山林”的理想范式

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巧妙地运用了精湛的造园艺术和工程技术,将亭台楼阁、山水林泉、假山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山林景观,力求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创造了“城市山林”“壶中天地”“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空间[3]。苏州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景与配景、对景与分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在繁华的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景观。

2.4最简式表达是“适地适树”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替等规律,以乡土树种资源为基调树种。在植物配置上始终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效果的乡土树种,常用的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银杏Ginkgo biloba L.、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梅花Prunus mume Apricot、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碧桃Prunus persica、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等,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园林组景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组成了层次分明、稳定性好、林缘线和天际线优美、有丰富季相变化的复层混交群落,同时注重将植物的观赏性与生态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景观。

3“朴素生态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实践

“朴素生态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2007年苏州被住建部列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因此,苏州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计划每年新增约500万的城市公共绿地。“十一五”期间,以“四角山水”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绿肺“公园,如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等,这既是对苏州古典园林以“水”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又是打造现代“东方水城”的有力举措。同时,也建成了一批以“植物”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塘植物园、荷塘月色公园、相城花卉植物园、盛泽湖月季园等,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因素”之一,这是古为今用、营心造境的最好案例。

无论是建造湿地公园,还是建造植物专类园,都离不开植物的生态效益。在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保护和园林水体的构建中均应提倡采用自然的生态驳岸。因为生态驳岸可充分保证岸线两侧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更重要的是,生态驳岸的多孔性和丰富的形式有利于淤泥附着,为岸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并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公园建设借鉴古典造园手法,多用自然式散石驳岸或原木桩驳岸,同时在石或木之间配植苏州乡土的湿生植物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花叶美人蕉Canna glauca L.、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醉鱼草Buddie ja L.、水竹芋Thalia dealbata、灯芯草Juncus effusus、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等,水中片植荷花Nelumbo nucifer、茭白Zizani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睡莲Nymphaea spp、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水底种植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近岸桃红柳绿相依、云南黄馨Jasminump mesnyi或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相伴,一泓池水,荡漾弥渺,水天一色。大量研究表明,湿生植物对重金属锌、铬、铅、镉、钴、镍、铜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也能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还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

“十二五”期间,苏州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型、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细化绿地指标和绿地分类,重视绿地的布局结构,提高城乡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正实施太湖湖滨新城绿化、虎丘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石湖风景区东进南扩等生态园林绿地建设。

目前,苏州已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城市化建设应注意城市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住宅、生态小区、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等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生态”一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苏州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应研究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一套模式,并带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彻底改变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使现代城市发展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2苏州市科协软科学课题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沈洁,张京祥.从朴素生态观到景观生态观――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再回顾[J].规划师,2006 (1):73-76.

第8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语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逐渐走进偏远地区农村中学课堂,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合理运用多种媒体,展示语文课堂魅力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一堂课可能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种知识。多媒体教学可将音乐、图像、文字融于一体,打破时空限制,再现生动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丰富的知识,从而扩大课堂的容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语言,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听潮》欣赏设计过程中,可精心挑选三幅画面,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带着情感分别朗诵不同的海潮描写片段:潮起时配以轻快活泼的奏鸣,这样可以休现大海苏醒时充满生机的欢快;潮水高涨时,再配以气势磅礴的钢琴协奏曲,同时演示涨潮时的动态录像画面,让学生在波涛汹涌、澎湃咆哮中领略大海雄奇奔放的壮美,体验那伟大乐章敲击心灵的震撼;落潮时则配以舒缓柔和的梦幻曲,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去品味大海熟睡时的那种安详和静美。这样,整堂课学生都在视觉和听觉上体验着美、欣赏着美、品味着美,从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获得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愉悦,真正拥有对作品美的享受,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境界。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面仍然存在认识误区,效果不够突出,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设计的课件过于“花哨”,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使用大量的音响和动画,以至于弄巧成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制作适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主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停留在文章大意、好词、好句的一般介绍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

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重点是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精确介绍。利用多媒体教学,笔者在网上找到了两座桥及其相关的图片,但是不能光“看图说话”,让同学们欣赏各式各样的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利用桥的图片和桥的剖面图制成课件,给学生讲授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了解了它们的构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对话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用多媒体替代教师,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防止步入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任务的误区,应改变那种完全“无尘”教学和“光标”教学的模式,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不让多媒体来束缚教师的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一、苏州“留学”

1998年4月,我有幸成为苏榆教育对口支援项目“第二届榆林地区校长培训班”的学员,赴苏州市教育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苏州市教育局和原榆林地区教育局领导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王智德副局长组织20几位学员召开了会议,强调要珍惜机会,遵守纪律,有所收获。地区教育局胡文林和王东红同志全程参与培训班的组织协调。苏州教育学院总结了首届校长培训班的经验,科学地制定了学习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效果良好。邀请苏州市有名中小学校长作专题报告,参观了常熟市高级中学、张家港高级中学、苏州中学和几所小学。最有效的一种培训形式是把校长班的学员分配到对应学校挂职学习半个月,使得我们能沉在一所学校里,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制度文体、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后勤服务、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等。

我十分荣幸地被分到了苏州中学,成为苏州中学挂职副校长。我格外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头扎进苏州中学,如训以渴地吮吸这所有着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中国江南名校。

苏州中学的前身可上溯到北宋景祜二年(1035年),范仲淹创建的苏州书院,光绪十三年(1904年)扩建为江苏师范学堂,1928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苏州中学占地140亩,校园绿树成荫,花草葱茏,清水环绕,鸟语花香。旧建筑古色古香,新建筑现代典雅,教学楼、科学楼、大礼堂、实验楼、图书馆、科教楼、体育馆、运动场、学生公寓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苏州中学名师荟萃,高级教师占38%,特级教师20多名,校长倪振民是苏州市名校长,特级教师。

苏州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很高,历史上培养出了教育家叶圣陶、史学家胡绳、顾颉刚,科学家钱伟长,作家陆文夫,物理学家李政道,高级领导干部博古、、金人庆、袁伟民等,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担任大学校长的有40多名,两院院士30多名。高考一本升学率在90%以上。

二、吴江“考察”

2005年,绥德县教育局组织绥德县城区中学校长赴苏州吴江市学习考察。吴江市隶属苏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辖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176.7平方公里,人口79万多,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吴江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学习期间,实地考察了吴江中学、吴江盛泽中学、吴江职业高中、吴云中学、吴江实验小学等五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江中学的校园文化,职业高中的学生就业,盛泽中学的教学设施,青云中学的精细化管理……可以说校校有新意,校校有特色。我们赞叹吴江不仅是经济强市,也是教育强市。

三、几点启示

(一)深厚的人文积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誉为江南鱼米和丝绸之乡,人杰地灵,名家辈出。苏州自古以来教育发达,历史上出了2000多名状元、进士,当代有两院院士80余名出自苏州。厚重的文化积淀为苏州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对照榆林来说,建校较早的绥德师范、榆林中学、米脂中学,为绥德、榆林、米脂乃至全区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的支撑作用

苏州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十五”末,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苏州的GDP居全国第五位,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居全国第六位,民营企业数量居江苏省第一位,服务业增加值居江苏省第一位。这一组数据给人们昭示了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苏州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苏州中小学明亮的校舍是政府投资建好,校长负责办学。对照榆林来看,榆阳、神木、靖边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优质发展。一些经济困难县校长们既要考虑硬件设施,又要抓教育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负债运行,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先进的教育理念

苏州较早地将“科教兴市”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之一,始终坚持优先并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在1998年全国各地教育界热烈讨论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苏州教育界却在1997年就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命题”,校长们讨论的话题是“教育现代化,是先化人还是先化物,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实施素质教育”。可见苏州教育的立意高,观念新,超前一步,步步领先。在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大前提下,以信息化教育为平台,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用国际化视野率先在全国推进教育现代化。10年过去了,苏州市已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对照榆林正处于经济社会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榆林大发展的希望在教育,向苏州市学习,市委、市政府正在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的全局中“谋篇布局”,把榆林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到和谐社会建设、提升榆林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名市的角度加以思考。

具体到一所学校,校长应学习苏州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如苏州中学校长倪振民的办学理念是“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和集团化。苏州中学明确提出“把属于教育的时间用足用好,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的办学口号,学校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寒暑假从不补课,平时也从不加班加点,每天下午四点半后就放学,倪振民自称是“放羊式”教育,苏州市民给苏州中学的评价是“野生动物园”。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学校是把属于教育的时间低效耗损,把属于学生的时间巧取豪夺,以拼时间、拼体力,牺牲学生个性发展换取教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四)精细的学校管理

苏州教育同仁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是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学校运行规律和师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育人效益最佳的管理。精是精当,细是到位,化是境界。可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管理。拿吴云中学的教学管理来说,所有教师每节课的学案都印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中,每节课的作业分三个层次的要求印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不需另缴作业本,只缴作业纸,教师对每一份作业纸进行认真评改,出现问题学生纠错后再次缴上。难怪乎许多外省的富商高官愿意把孩子送到青云中学就读。对照我市学校,管理从粗放管理到规范管理再到所谓的科学管

理,经历了十来年,现在“双常规”管理确实见到了实效,但距高精细化管理尚有较大差距,可喜的是教育界同仁已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办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实是榆林教育的一大进步。

(五)教育的均衡发展

苏州市早已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高标准、高水平普及,就是高中后教育,升入大学的比率已达90%。从这些数字折射出苏州的确是一个教育大市、教育强市。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苏州市的5个县级市和7个城区都达到了均衡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也达到了均衡化。苏州幼教、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幼儿教育绝大部分是省级幼儿教育先进市、区、校。职业教育规模大、效益好。我参观的吴江职业高中,2005年在校学生近3000人,相当一部分学生未毕业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学生就业不存在任何问题。对比榆林来说,“普九”时农村学校的布点、投入不科学,致使不少学校徒有漂亮的外壳,农村学校大多已人去楼空,城区学校却人满为患,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红红火火,职业教育冷冷清清。截止2006年统计数字,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人数比为3.78:1,远远高于国家的1:1。至于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尽管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教育看作社会公平的基石,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仍难满足百姓的要求,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普教职教的不平衡,甚至同一所学校内名目繁多的奥赛班、实验班、重点班、示范班人为形成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等,迫切要求我们从幼教、特教、小教、中教、高教到普教、职教、继教,整体谋划,协调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教育公平,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六)先进的校园文化

苏州人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教育竞争,表象是质量的竞争,中间是资源竞争,本质是文化竞争。所以各个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谋求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角加以审视,十分重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建设。如苏州中学的校训是“诚、信、思、勇”。苏州中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十分齐全,学校档案室是省二级,他们还把苏州中学毕业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作家等名人画像放大后悬挂在图书馆的走廊内,以此激励苏州中学学生发奋图强、勤奋读书、为国争光。在全体教职工中倡导讲奉献、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教师文化。早在1998年,苏州中学就取消了给高三教师的高考奖励制度,高考结束后,给全校教师平均发一点奖金,当我问及一个高三教师为什么不单给你们发高考奖金,回答是“大家都会带高三的,每年高考都很好”。教师的团队意识略见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