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安全环保论文精选(九篇)

安全环保论文

第1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时下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峻,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环境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对于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信贷安全受到很大威胁。环境风险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影响到一个企业清偿债务的能力。为了克服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环境信息不对称,环保部门的环境信息提供就显得格外必要,它是银行降低信贷风险的有力保障。 论文关键词:企业环境信息;银行信贷;安全一、前 言 中国当前的严峻环境形势表明,少数专业部门的污染减排手段有限,必须与更多宏观经济部门联合起来,进行制度创新。国际经验表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它实质上就是政府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迫使排污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自愿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对污染进行治理。在新形势下,环境经济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财政、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都将会陆续加以运用。{1}从2007年4月1日起,国家环保总局将把环境执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与人民银行形成信息联动,借助金融等部门力量加强环境监管。在此基础上,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以下简称《意见》)。此前,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共享企业环保信息”,主要是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形成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而此次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环保信息,其范围得到扩大,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为了保障该项制度能够贯彻落实,《意见》还明确提出了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即建立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交换信息。尽管《意见》出台的大背景主要是遏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由环保部门提供的权威企业环境信息,对于银行信贷安全同样也会发挥重要的影响。 二、银企环境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安全的消极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严重与企业环境风险的产生 目前,中国正处于环境问题最严峻时期,而通常正是在这个时期,企业的环境风险也将更加显著。这里所说的企业环境风险是指:企业因为其内外环境因素变化直接或间接使企业承担的风险。这种环境风险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因为违反环境法律,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而受到严厉的环境行政处罚,或者高额的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对于严重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环保部门可以责令企业停产整顿,而政府可以责令企业停业或关闭。另外,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带来的财产损失或者人身损害赔偿往往足以导致一个企业消亡。 第二,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风险。企业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一方面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会导致区域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日趋严厉。例如,为了遏制区域严重环境污染,国家环保总局自2006年开始,实行“区域限批”{2}和“流域限批”{3}措施,这对于在限批区域内的企业无疑加大了其环境风险。另外,中国政府重点治理的“三湖”、“四江”区域,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一些企业将可能面临被关、停、并、转的命运。 第三,环境法律法规及其相关政策拓宽、趋严带来的风险。环境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会对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的企业带来较大冲击。如1991年,《全面禁止象牙国际交易公约》在中国生效,一百多家象牙雕刻厂全部倒闭,被工艺界称为“黑色星期五”。 1993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同样给中成药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4}另外,我国环境法律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的规范也日趋严厉。例如,江苏省将在太湖流域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全面禁止新上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新增氮磷排放的项目。同时,在太湖流域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标准,以提高排放标准倒逼企业完善治污设施,降低排放强度,从总量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在2008年年底前依法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业。{5} 第四,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给企业带来的环境风险。绿色贸易壁垒是一国以保护有限的资源、环境和人体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服务直接或间接加以限制的贸易手段和措施。{6}如2003年1月27日,欧盟通过了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该指令规定:从2006年7月1日开始,进人欧盟市场的电子产品中含有的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不得超出指定标准。我国将有3000多家整机生产厂和上万家的机电零部件的生产厂会受到这个指令的影响,涉及出口企业约2000家,产品20多万种,涉及的机电产品总值达317亿美元。{7} (二)银企环境风险信息的不对称对信贷安全的影响 众所周知,以上企业存在的各类环境风险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影响到一个企业清偿债务的能力。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商业银行,没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开展。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特别是企业面临的日益加大的环境风险,也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信贷安全。 常识告诉人们,如果银行知道企业面临着不利的环境风险就不可能冒很大风险进行贷款。但事实上,尽管银行在主观上并不想将资金借贷给存在严重环境风险的企业,然而致命的问题是,银行并不能在现实中准确地区分哪些企业环境风险小,哪些企业环境风险大,这主要取决于银行能否真实而准确地获知企业与环境风险等有关的企业环境信息。问题是,目前在制度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吗? 在银企信贷关系中,企业由于环境风险而承担的不利益将可能转嫁给银行,从而导致银行的信贷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而这种风险的转嫁恰恰是建立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环境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难以拥有等量同质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这种信息不对称从发生的时间上看,可能发生在银行与企业借贷关系形成之前,也可能存在于借贷关系形成之后。但无论是发生在何时,对于银行来说,都面临着企业由于存在环境风险而产生的道德风险。这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借款企业为了取得贷款,可能会刻意隐瞒甚至伪造企业相关环境信息,从而诱使银行发放贷款,即使银行在贷款后了解到借款企业的真实环境信息,但所能采取的措施最多也就是亡羊补牢。{8}第二,当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之后,银行只能观测到企业的 行动结果,而不能观测到企业行动本身,或者说,只能观测到企业的行为,但不能观测到企业的行动效果,或不能准确评价企业的行动效果,从而使得企业有机会利用信息优势来损害银行的利益。{9}如由于银行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无法完全彻底了解,企业通过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资金挪用于环境风险非常高的高污染类项目,从而把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 (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缺失 很显然,对于这种银行与企业在环境信息上的不对称状态,由于直接对银行信贷安全构成威胁,消除这种不对称也是银行之所 求。但靠银行一己之力无法消除这种不对称。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至少需要企业和银行两方面的努力。客观地说,银行与企业信贷关系中的环境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作为借款人的企业诚实行为与作为贷款人的银行努力调查获得改善,但是不可能根本消除。{10}对于企业来说,在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披露上都存在一定的成本;同时,对于某些环境信息,尤其是环境风险信息,从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并不希望让银行获得,因为那样可能导致银行对其环境行为的监督和制约,除非法律明确规定,企业需要披露其环境信息。对于银行来说,加强对借贷企业的信息收集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银行信息收集能力不高,尤其是我国银行长期缺乏企业信贷环境风险意识,因此往往难以获取需要的企业环境信息。 事实上,近几年来,我国环境法律也开始注意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问题,而且这种公开往往是强制性的,构成了企业的一项环境义务。从法律规定看,对于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公开的主体范围也不好作统一界定,因为环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企业的环境状况对不同的公众也存在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的法律可能基于不同的目的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会有不同的要求。目前以下几类企业负有强制公开相关环境信息的义务: 第一,需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企业。2006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建设单位在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时候,采用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向公众公开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时都需要公开环境信息,只有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因此,对于那些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轻度环境影响或产生很小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就没有强制公开环境信息的义务。 第二,造成污染物排放超标或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实践中,往往都是那些平时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对周围的环境危害最大,也是直接威胁周围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强制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中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要对象。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出台规范性文件《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发[2003]156号)(以下简称《公告》)。这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专门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根据《公告》规定,对于超标准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其相关的环境信息必须在当地主要媒体以及环保部门官方网站上进行公开。 对污染严重企业强制性公开环境信息,主要是想通过公众的压力和监督迫使企业治理污染。因为公众可以通过选用企业产品来体现对一个企业环境行为好坏的认可,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投资者也将根据企业环境信息,审慎决策投资方向。{11} 第三,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根据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现代公司需要承担环境和社会受托责任,其中环境受托责任要求公司必须对环境资源承担保护责任,如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治理环境污染,为社会提供无污染的食品等,并将履行情况全面及时地向委托人报告。{12}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但是在证监会的证券信息公开的监管规范中也很注重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1997年,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要求上市公司阐述投资项目环保方面的风险。2001年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编报规则第12号—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中明确要求,股票发行人对其业务及募股资金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说明,如三年内是否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等。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2003年将其修改为《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 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在规定中要求,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进行公示。比如,在1993年到2003年间,江苏省在深、沪上市的78家上市公司中,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的具体情况是: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披露的有50家,占64.1%;在2001年年报中进行披露的有15家,占25%;在2002年年报中进行披露的有24家,占35%;在2003年年报中进行披露的有30家,占38%。{13} 尽管,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企业也存在强制性环境信息的主动公开,但是,对于银行来说,其不足是很明显的,因为在前面提及的几类企业范围极其有限,而且其披露的环境信息也并不是涉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环境信息,其环境信息公开的目的同样也并不是直接针对银行信贷安全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环境信息对于银行没有任何价值。事实上,无论是企业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还是企业严重超标、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信息往往都构成企业的环境风险信息,银行积极而主动地收集并加以运用,对于防范信贷风险将产生积极影响。 三、公权力的干预与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一)银企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克服与公权力的干预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环境信息不对称,无论是对于银行信贷安全,还是对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都不利。那么,如何克服银行与企业之间环境信息不对称困境就不仅仅是银行一方面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它也是环境保护行政机关要关注的对象。正如笔者在前面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于环境信息不对称的克服,单纯依靠企业自主的环境信息公开,或者是银行的独自收集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环境公权力的干预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其理由如下: 第一,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可能在市场框架内通过私力自身得到解决。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在银行与企业信贷交易过程中,占环境信息优势的企业不会主动提供环境信息给银行,这种信息的提供对其而言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使其丧失因为信息优势而可能获取的超额利益。对于环境信息劣势者而言,既然不能通过环境信息优势者的告知而获取环境信息,其就会自 行收集环境信息,但这种环境信息的收集不仅会使其承受过多的信息成本,还会存在信息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环境信息劣势者自己收集环境信息的行为不可能普遍成功。因此,我们不难看到,现实生活中,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交易前和信贷交易过程中,企业往往能够主动提供环境信息,银行也可能主动收集企业的环境信息,但这种环境信息的提供行为和环境信息的收集行为都是以促成信贷关系形成为目的的,只要信贷关系已经形成,环境信息优势方的企业就可能会减少甚至停止环境信息的提供,而银行受到信息收集能力以及成本的约束也可能会停止环境信息的进一步收集行为。{14} 第二,政府在解决银企环境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其公权的强制力可以强制性地赋予企业对自身环境信息的说明义务,而银行作为私权主体是不能够强迫企业告知环境信息的。其次,一般来说,政府作为一种超越于私人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对于环境信息的收集能力以及处理能力要强于银行,这使得政府向银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成为可能。特别是与私人主体往往注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不同,政府作为一种代表公共利益的组织,使其无偿提供环境信息成为可能。再次,政府具有组织优势,其直接向银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使得银行无需再去收集、处理环境信息,因而极大地降低了环境信息成本。最后,政府权威的存在使其 提供的环境信息具有公信力。{15} (二)银行获取企业环境信息的现实路径与信贷安全的保障 也正是政府在环境信息公开上具有的先天优势,使得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在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立的基础上,由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联合发文,通过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达到建立绿色信贷机制,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银行信贷安全。那么,银行又如何获取企业相关环境信息以及如何能够实现其信贷安全目标呢? 1.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收集与提供 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企业的排污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活动带来的,因此,环境信息主要包括这些污染源的排污情况的信息。根据各国现有的环境立法,大多规定排污单位要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16}另外,环境保护部门还可以通过现场检查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等方式主动收集排污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信息。因此,对于企业的环境信息,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一般都已拥有,只要环境保护部门承担环境信息的公开义务,银行可以通过环境信息的公开而获得其需要的某一企业的环境信息。 根据《意见》规定,环保部门在收集企业环境信息时,尽管基于环境保护需要应全面完整收集企业所有环境信息,但是对于向银行提供的企业环境信息是有一定范围的,具体包括八个方面的环境信息:(1)受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2)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3)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业名单;(4)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名单;(5)挂牌督办企业、限期治理企业、关停企业的名单;(6)环境友好企业名单;(7)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信息;(8)其他有必要通报金融机构的环境监管信息。 从总体上看,这些环境信息可以分为两大类:企业环境风险信息与非环境风险信息。对于企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业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已经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的等环境信息,这些明显属于环境风险信息。对于环境信息表明该企业为环境友好型的,则说明该企业环境风险很小。至于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以及企业环境行为的评价信息,是否属于环境风险信息,则要看其环境信息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如企业新建项目由于存在很大的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未通过环保部门审批的环境信息,就应该列为企业环境风险信息。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信息,主要揭示不同企业的环境信誉等级,通常用不同色彩表示,是一个企业环境信息的综合指标,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指标、污染行为指标、环境一项指标、环境管理指标、清洁生产指标以及信任度指标。{17}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可以根据其等级来判断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环境风险。 由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于2008年5月1日实施,环保部门可以根据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定程序将依法收集到的企业相关环境信息提供给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 2.企业环境信息对银行信贷安全的促进 环保部门对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提供,使得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环境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和全面地掌握,从而大大缓解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其对银行信贷安全的促进作用也很明显。 第一,减少银行因为担心企业的环境风险而导致的逆向选择。由于银行通过市场难以获得其信贷所需要的环境信息,只能将潜在的企业借款人分为有限的几个风险等级,对每一个等级的借款人给予平均的贷款利率。在这种情况下,较低环境风险的企业由于贷款利率高于其预期的利率水平而退出,而高环境风险的企业则会接受贷 款条件,从而使得银行的风险加大。{18}在绿色信贷机制下,由于企业的环境行为优劣评价信息银行都能够通过环保部门而获取,使得银行有能力区分不同环境风险的企业,也使得那些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对于银行来说,将资金借贷给环境友好型企业,不仅获取利益,而且其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也会有很大提高。 第二,限制商业银行向环境风险大的企业进行信贷。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境信息,各商业银行要将控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贷款,及时调整信贷管理,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发生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在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时,应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分类给予信贷:对鼓励类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且股价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升级的,可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信贷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 第三,监管机构的积极作为是绿色信贷机制发挥作用的保障。企业环境信息对于银行信贷安全的促进作用已经明了,但要使其能够落到实处,《意 见》还对监管机构的积极作为提出了要求。对于环保部门来说,在新建项目的环境监管中,对于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要依法查处,查处所形成的环境信息要及时公开,并通报银行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同时,在对现有企业的环境监管中,对于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排污或不按许可证规定排污、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企业,要依法查处,并将获得的企业环境信息及时通报银行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意见》对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民银行及各分支行要引导和督促商业银行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各级银行监管部门要督促商业银行将企业环保守法信息作为信贷时差条件,将商业银行配合环保部门执法、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的有关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 【 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此次限批地区包括:长江安徽段的巢湖市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流域的甘肃白银市与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陕西渭南市、山西河津市(县级)与襄汾县;淮河流域的河南周口市、安徽蚌埠市;海河流域的河北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濮阳经济开发区、山东萃县工业园区。并从即日起,环保总局停止这些地区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参见《环保总局:长黄淮海重污染水域进行“流域限批”应建立统一治水机制及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载http://www.zhb.gov.cn/xcjy/zwhb/200707/t2OO7O7O3-lO6O35.htm。{4}藏立:《绿色浪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5}参见《太湖地区明年底前淘汰2150家小化工,江苏省7月起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人民日报》2007年7月8日,第二版。{6}钟筱红等:《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7}杨逍、张倩:《论政府对企业环境风险的规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99页。{8}赵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探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64页。{9}徐菲菲:《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5期,第90页。{10}赵宗俊等:《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代管理科学》 2005年第3期,第102页。{11}王华等:《环境信息公开:理念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12}曲冬梅:《环境信息披露中的矛盾与选择》,《法学杂志》2005年第6期,第69页。{13}印丹榕:《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5期,第118页。{14}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9页。{15}但政府在公开环境信息方面也会存在失灵。因为政府虽然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存在,但组成政府的自然人是经济人,他们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不过由于制度的约束使其经济人特性表现得不是太明显,但这也会导致政府在公开环境信息方面的失灵。如政府及其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故意不公开应该公开的环境信息,甚至制造虚假的信息。这方面事例以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环境污染事故为典型,具体内容参见朱谦:《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16}如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7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申报登记。”同时,1992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对排污申报登记的适用对象、内容和程序等作了明确的规定。{17}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呼和浩特和镇江两市进行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等级的试点,并取得成功,目前正在全国推广。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是由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的环境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标,对其环境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定级。评价结果通常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和很差,为方便公众了解和辨识,以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分别进行标示,并向社会公布。绿色:企业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管理要求,通过IS014001认证或者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模范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蓝色:企业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管理要求,没有环境违法行为。黄色:企业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但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或有过其他环境违法行为。红色:企业做了控制污染的努力,但未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发生过一般或较大环境事件。黑色:企业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或多次超标,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影响,有重要环境违法行为或者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环 境事件。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环发[2005]125号)。有关我国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实践情况内容,参见曹东等:《环境信息公开:21世纪环境管理的新手段》,载王晋南等主编:《中国环境政策》(第2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页。{18}徐菲菲:《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5期,第90页。 文章 来源:中华 励誌网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第2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体现了安全法律法规对研究对象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方式,属于安全法律法规基础理论的范畴。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是以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法学为理论基础,基于安全法律法规的特点、规律以及体系结构,能够表达安全法律法规在运用、实施、监督、管理等过程中的普适性基础规律。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体系结构作为安全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以及管理环境等。1)人的行为。人是行为的主体,安全法律法规主要是约束并规范人的行为,确保系统不会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引发事故,有利于促进系统安全性能的提高。2)物的状态。作为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应该作为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隐患进行监督管理。安全法律法规约束物的状态有利于保证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构建。3)管理环境。管理环境属于人-机-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管理环境对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管理环境应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安全生产服务。

2核心作用原理及其内涵

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是对安全法律法规学科作用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提炼总结,笔者提出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下属4条原理:安全法治原理、安全规范原理、安全标准化原理以及安全发展原理。

2.1安全法治原理

安全法治原理是指以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规范人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安全法律法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利于安全法治原理发挥其促进作用,有利于减少危险有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法治可以消除人治的多种弊端,明确权利责任,使安全管理高效、合理。安全法治原理与依法治国一脉相承,均是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度维护系统的稳定有序,如果制度不完善就会降低制度本身的效能,进而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法治的信任危机。安全法治原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体系得不到贯彻实施、监督监管系统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安全法治的原则性。原则性包括客观性、合法性、合理性、逻辑性等多项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主要包括认识的客观性、法律法规的客观性、二者之间关系的客观性;合法性则是表达对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尊重与认同;合理性原则则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性原则表达了其他原则的实现需要建立在逻辑性的基础之上,在运用法律法规的时候可以依靠逻辑思维提炼安全法律法规,以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和发展。2)安全法治的至上性。安全法律法规至高无上,它是评判系统中所有成员行为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最高标准。系统中任何成员都必须在安全法律法规所制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否则都得受到相应的制裁。简言之,就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3)安全法治的普适性。安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殊化和个别化。另一方面,安全法律法规要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能起到反馈调节作用。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监管,避免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出现,力求做到公平正义,从而保障系统秩序的稳定。

2.2安全规范原理

安全规范原理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导并约束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以及法律实施环境的行为准则。安全规范原理主要是从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法律管理环境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能够起到安全指引、安全预测、安全评价、安全教育等4个方面的作用。这4个方面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环境状态,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安全规范原理可以从人-机-环三个方面具体阐释:1)规范人的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确保人的行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安全法律法规可以有效的规范人的行为,可以有效的降低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安全规范原理具有指引作用,将为人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导向起到积极的作用。2)规范物的状态。基于安全规范原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使人的行为与物的状态达到协调统一。规范物的状态中的“物“,包括各种设备、设施,保障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避免了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对人身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进而促进了系统整体的安全性。3)规范环境的状态。环境既指系统大环境,又指法律实施的环境。保障安全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有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还要有非常有效的监督监管机构力行做好安全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监管工作,保证安全法律法规的实施环境。另一方面,良好的环境状态将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安全法律法规发挥其作用,有利于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能。

2.3安全标准化原理

安全标准化原理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辨识并消除危险源,使人、机、环处于安全状态,促进系统整体安全性能的提高,进而促进安全法学、安全学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既要保持先进性,又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既要确保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系统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效率,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我国安全法律法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系统性和操作性均较差,甚至有些方面暴露出专业涵盖面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全面性。安全法律法规需要全面覆盖行业体系,但是部分行业现有的安全法律法规还未能全面体现本行业当今的发展现状;同时,安全法律法规应该集中立法,不应出现体系建设分散的状况,只有保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全面性才能更好的保障系统安全。2)系统性。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法,构建更加有效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安全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反作用于安全法律法规,使其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系统性不强而导致的作用效果不佳的问题。3)强制性。强制性可以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有效实施,是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增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可以提高制度本身的效率。安全法律法规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才能显示其巨大的威慑力和权威性,才能更好的为整个安全系统服务,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能。

2.4安全发展原理

安全法律法规应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通过安全发展原理,可以更加有效的传承安全法律法规的精髓,同时又可以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性结构再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修订、补充、废除部分安全法律法规,从而尽可能消除危险有害因素,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能。安全法律法规原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发展原理不仅要根据安全现状提高安全法律法规的先进性,同时也要对人的行为进一步管理,尽量降低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安全发展原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1)保持创新性。创新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竭的动力,是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必然方法。创新不只是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内容的创新,更要求在人的行为和安全管理等层面上做到真正意义的创新,从而促进系统安全性能的提高。2)增强先进性。我国的一些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应对法规标准的世界化和标准化。不论在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均应朝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先进性建设和体系化建设是安全发展原理的重中之重。3)相似和谐性。相似和谐性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提高安全性能,增强安全意识,促进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同时,相似和谐性对于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性质对于促进安全法律法规核心原理中的发展原理、规范原理、标准化原理等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4)构建发展趋势预测模型。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有学科理论知识作基础,更需要构建良好的发展趋势模型作参考,为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纲领性指导。2.5基于4条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构建的轮型模型基于4条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构建轮型模型,如图1所示。首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构建该轮型模型,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构成统一整体。其次,该轮型模型内部共有4个子系统,围绕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运转,共同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发展。最后,每个子系统又受到多个要素的影响,通过系统工程与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该轮型模型。基于4条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构建的轮型模型,可以为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四条核心作用原理之间的协同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完善安全法律法规学科体系建设,有利于安全法律法规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创新。4条核心作用原理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深刻内涵,对安全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理论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为安全法律法规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之中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进而有利于促进安全法学的发展。

3基于霍尔方法论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

3.1霍尔方法论简介

霍尔方法论是基于三维结构的系统工程研究方法[10],其中,三维分别是时间维、逻辑维、专业维。霍尔方法论的核心是最优化,特点是任何现实问题都有可能被弄清且目标非常明确。霍尔方法论结构如图2所示。1)时间维:对于一个工程项目,从规划到更新共经历了7个阶段,这7个阶段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紧密衔接在一起。2)逻辑维:将研究工作过程展开,从摆明问题到决策实施共分6步,条理清晰,逻辑严谨。3)专业维:专业维又称知识维,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涉及的专业知识各异。专业维是为了完成工程项目各阶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2基于霍尔方法论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

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把目标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分析、辨识、处理及解决危险有害因素的工作方法。通过专业维、逻辑维、时间维三个维度对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进行分析研究,消除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高系统安全性能,使系统达到最优化,与霍尔方法论三维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相吻合,故将霍尔方法论应用于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研究之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不断发展,环境对系统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故参照霍尔方法论三维体系结构并增加环境维,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1)时间维:针对一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法律法规问题,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共分为安全规划、设计、运行、更新4个阶段,形成一条闭环回路系统,根据时间维的4个阶段分析并处理问题,更加合理有效。2)逻辑维:如图3所示,从摆明安全问题到安全措施实施共7步:摆明安全问题、确定安全目标、系统安全综合、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评价、安全决策和安全措施实施。从逻辑维的角度处理安全法律法规问题,环环相扣严谨有效。3)专业维: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安全法律法规问题所涉及的专业不同,安全工程、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法学都是以系统工程为核心,并围绕其展开。其中安全法学是重点,安全法律法规问题应该更多的从安全法学的专业角度分析,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4)环境维:环境适应性是系统的固有属性,系统与环境之间必然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增加环境维构建安全法律法规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有利于促进安全法律法规学科的发展。

4应用分析

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对于安全学科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不论从理论研究的层面还是从实践应用的层面分析,均可发挥其促进作用。1)对安全学科建设的作用。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对安全法学、安全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作用,法治、规范、标准化、发展等原理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通过深入分析四条核心原理及其内涵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完善,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2)对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安全法律法规核心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的四维体系结构对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以及管理环境等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整个人-机-环系统的安全性能的提高。另外,对于辨识、分析、处理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保障系统安全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导。3)对安全文化发展的作用。有利于系统内形成安定有序的制度环境,形成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对于系统内部安全文化的塑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四条核心作用原理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系统内部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感,有利于加强安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

5结论

第3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环保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集团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深入扎实开展“三项行动”、“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安全生产年”各项活动为契机,在强化现场安全基础管理的同时,狠抓安全队伍建设,大力塑造企业安全文化,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安全实务潜力,全面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不断夯实安全“三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安全实效。为进一步总结成绩,积累经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现将20xx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结合公司实际,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努力确保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目标全面实现。

(一)夯实基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职责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1、坚持推行“四化一追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职责状,认真落实职责追究。下半年我们也将继续推进安全管理的“六大原则”和“六大模块”理念,夯实“双基”管理工作,推动公司所属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制体系的持久落实。

2、强化基层安全绩效考核,开展各类安全评比(安全管理创最佳、单项活动组织创最佳、安全积分管理最差单位)、基层单位“四最”评比(最佳班组长、最佳安全标兵、最佳监护人、最不讲安全的人)和各单位一把手安全积分考核管理,推行“安全明星榜”活动,运用比较管理构成反差,增强团队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感、荣誉感,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服从和执行意识。对全年扣分最多的单位负责人进行“黄牌”警告和说“清楚”,对安全积分扣完的单位负责人、安全员坚决予以免职,让所有管理人员的“面子、票子、位子”都与安全绩效挂钩。

严格纠察和奖惩,坚持不正常现象“四不放过”的原则,职责追究抓改善。利用中午纠察和晚上值班活动,持之以恒的加大处罚力度,落实职责追究,严格考核兑现。在职责追究的执行上,要奖的让人眼红,罚得让其心痛,建立黑白分明安全是非观,促进安全目标最大限度实现。

(二)创新举措,突出解决难点,勇于担当职责,在监管中提升潜力,确保一方平安。

1、紧紧围绕年初大修工作,认真组织,用心协调,圆满完成20xx年年度大修工作。

为认真贯彻余总提出的“安全、优质、节俭、彻底”的方针,我们围绕大修工作重点,建立健全现场三级安全监管网络,以实现“零伤害、零事故、零污染”为目标,全力以赴备战大修。从前期策划早准备、事中检查抓落实、事后总结促提高三大方面开展好具体工作。

(1)检修前期细致策划,提前做好大修准备,做到有备无患。高度重视、充分准备、确保心中有数;意识培训、案例教育、确保氛围构成;仔细讨论、认真核实,确保方案科学;表格验证、签字把关、确保措施落实;网络监管、紧盯现场、确保过程受控;后勤保障、服务大修、确保安全检修。

(2)检修事中认真检查,适时抓好落实,做到各个环节受控。用高压态势管现场,有压力更有信心。大修事项分段做,先期进入检修的项目,对照大修模式要求开好头。突出现场管理,推行“人盯人”的防守模式,重抓过程监管,确保结果受控。严格执行环保预案,检修治理不放松环保。

(3)检修事后及时总结,专项评比促提高,树立先进倡新风。严格对照大修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监管队伍评比。部门适时总结评定,做好事项协调,及时修正执行偏差。

2、日常检维修监管方面,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部门人员分片监管到车间,充分发挥好部门的服务职能,确保安全生产。集团公司前方生产车间、职能科室、二级单位、分公司共x家单位共划分为x个小组,每一天对安全监管事项、环保协调事项、安全纠察事项实行系统监管,牵头落实,与基层单位一道解决生产中的隐患和瓶颈问题。

精心组织,以三个阶段事务推进表为指导,确保技改施工监管安全基础管理事务落实。20xx年所有的技改项目我们安全部职责到人,制定职责,内部签订职责状,,明确牵头人的责权利,加强对三胺、碳化、复合肥、双氧水、楚瓷、陶瓷脱硫、造气3#系统等技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做好新改扩项目三阶段推进工作:即“本质安全落实,软件讨论完善,基础工作夯实”。技改施工现场进入安装试车阶段之后,我们采用“重点出击、重点击破”的战略思想,指派经验较丰富的x人协助楚瓷和二水在现场与单位一道履行好监管方面的职责,努力确保技改施工项目施工及开车过程中的安全。

环保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来,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和全局职工的关心、支持和帮忙下,按照市环境监察支队内设机构职能分工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年度环保中心工作和环境监察支队的各项任务,认真履职,抓好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20xx年度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状况

(一)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一是在政治上头脑清醒,始终坚持与党的组织持续高度一致,梦想信念坚定,政治纪律严明。二是在思想上不断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得到了锻炼,思想稳定,作风扎实。三是在纪律上不断加强自身约束,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做到有损于环保形象的事不做,有损于环保形象的话不说,自觉维护环保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整体形象。

(二)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业务潜力得到提高

第一、结合自身实际,按计划抓好理论学习。

一是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始终坚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在学习和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上找差距。

二是把党的十八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三是把环境监察业务书籍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学习的主要教材,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业务书籍和法规性文件,从理论上武装了自我,为开展好各项工作夯实了基础。四是把参加业务培训作为提高业务潜力的主要渠道,参加了行政执法、辐射管理及电子政务培训,为熟练掌握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学用结合,成效明显。一是依法办事潜力得到了提高,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环境执法文书的拟定得到进一步规范,办理群众环境信访案件的潜力得到了加强。二是日常事务处理潜力得到了提高,公文拟定、状况收集、报表统计更进一步规范。三是环保宣传意识明显增强,宣传效果明显提高。年初以来,被国家环保网采用信息x篇,省局采用信息x篇,昭通日报采用新闻稿件x篇,市局采用信息x篇。透过媒体,较好地向全社会反映了我市的环保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觉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上有松懈和对自身约束和管理不够严格的现象。

二是理论学习制度还不够坚持。一方面是在坚持学习制度上还做得不够好,自我要求还不够严格,理解和领会所学理论文章的实质还不够深入、全面和规范,学用结合把握得还不够好。二方面是在学习上还有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倾象,进取意识还不够强,既便在学习中,也还有存在坐不住、听不进、静不下的现象,学习计划抓得还不够紧,理论水平提高慢。

三是工作落实上还存在有抓得不够彻底和不够到位的现象。主要是对完成工作质量要求还不够高,在协调配合上做得还不够好,对环保监察工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给工作带来必须影响。

三、改善措施

一是要注重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从而克服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够好,理论水平提高慢等问题。

二是要加强思想觉悟和自身党性修养的锻炼,用一个...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勤奋工作,踏实做人,真正到达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提高,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

第4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 生态安全 保障体系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所引发的旅游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并已成为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旅游地生态安全则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地生态安全是指用以表征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风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和趋势。反过来说,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会造成旅游生态系统不可逆的变化而导致其质量的降低,不存在退化和崩溃的危险。

一、 我国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的威胁

目前出现的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退化。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集中表现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和固体垃圾的堆积等。旅游地内游客大量集中以及旅游设施燃烧煤炭,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局部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旅游地文物建筑造成损害;固体垃圾污染也是目前我国旅游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服务行业所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堆积、散布于景区之中,长此以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体现在旅游活动对生态旅游资源质量的负面影响,总体上表现为对生态资源四大功能即调节功能、载体功能、信息功能和生产功能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人类在生态系统内活动频繁,包括机动车辆的大量使用、景区燃煤、垃圾的堆积等引起大气、水源质量的改变,破坏了非生物环境。

3.资源退化。

目前由于旅游开发及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使得我国旅游资源总体恶化,大量已开发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呈现出退化的趋势。其表现为:天然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旅游地的城市化倾向。

二、旅游地生态安全系统构建的意义

旅游地生态安全是衡量旅游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而旅游地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的构建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及保障机制的研究,可以了解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之间的关系,以便在进行重大旅游地发展决策时对生态安全问题给予充分考虑,确保旅游地生态环境健康,最终实现旅游地资源、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机制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旅游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旅游地生态安全的保障机制的构建,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威胁旅游地生态环境健康状态的隐患,使旅游地生态环境处于无风险的健康、平衡状态。同时,要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毋庸置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始终贯穿于生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确保旅游地生态安全的过程也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成

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根据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制定的计划和策略,保障旅游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结果显示生态安全程度降低或未按预定目标发展时,分析影响旅游地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若其并非完全不可抗力(如自然力),而是人为能够改善的,则旅游地相关部门必须通过调整、管理,保障生态环境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机制应包括: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资金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和旅游地生态安全教育保障。

1.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保障

旅游地生态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借鉴环境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全面式旅游地生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其最高管理者是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受其委托,管理者代表是景区生态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承担者和环境工作与其它部门工作的总协调者,便于全面管理;管理者代表负责设立景区生态安全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机构及其职能分配;而且生态安全管理部门担负景区环境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协调及综合的责任;环境保护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处理景区环境问题,有利于把环境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协调起来;另外还需设立环境咨询机构,专门对生态安全及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全面式生态安全组织机构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全面式的生态安全管理组织结构示意图

2.旅游地生态安全资金保障

对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的投入资金,可以借鉴国外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相统筹,部门和社会相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保障机制。针对我国目前旅游地的经费来源现状,保障旅游地生态安全的资金可通过征收生态补偿费和建立生态安全专项基金获得。一是对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或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其目的是支持与鼓励旅游地更多承担保护旅游生态环境责任。旅游者活动分散,进行监测的可能性很低,而且旅游者与生态破坏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也无法准确衡量旅游者带来的污染,因此,征收的重点应是旅游企业。二是建立生态安全专项基金,初期可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植被、地貌、水源和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

3.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

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保障是旅游地生态安全保障的必然条件。能够从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控制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业行为和旅游者的行为,有效地遏制生态不安全因素。其应包括宏观性的政策法规(全国性政策法规) 和微观性政策法规(地方、行业性法规条例和企业、部门规章制度) 两部分内容。具体到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的制定,应该包括制定旅游地旅游产品生产经营者产品绿色环保的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EIA),旅游产品生产经营者信誉评估制度,旅游区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旅游区排污权力法,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法规与实施规则等;制定违规惩罚制度也是旅游地生态安全政策法规制定的重要考虑部分,主要是对旅游地旅游生产经营实体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中造成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加以制裁,包括排污超标罚款、景区物种多样性损害的补偿与罚款、景区地质地貌破坏的补偿与罚款、景观维护不当及损害的补偿与罚款等。

4.旅游地生态安全教育保障

防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不能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即从根本上改变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从业者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其具体途径是生态伦理为指导,对所有与旅游有关的人员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与行为准则教育,普及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念。一是对旅游者的生态伦理教育。对旅游者进行教育的核心是倡导旅游消费文明化,其主要涵义是尊重当地文明和文化。二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伦理教育。对旅游活动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环境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具备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伦理教育。要让当地居民知道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从而激发他们自觉自愿地参加环境保护。其次,要宣传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发令,使当地居民具有初步的环境法律、法规知识。

参考文献:

[1]缪红菊.盐城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王澍.保证我国生态安全的科技战略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4,(1)

[4]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

[5]徐海根.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江伟钰.论依法架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天中学刊,2003,18(3)

[7]罗文, 陈国生.湖南风景区生态安全建设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南华大学学报, 2006,7(6)

[8]吕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6

第5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努力,也有了一点收获,我们要做好总结,写好述职报告哦。怎样写述职报告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保工作述职报告范文合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保工作述职报告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集团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深入扎实开展“三项行动”、“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安全生产年”各项活动为契机,在强化现场安全基础管理的同时,狠抓安全队伍建设,大力塑造企业安全文化,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安全实务潜力,全面提高全员安全意识,不断夯实安全“三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安全实效。20xx年在进行年度大修和四个技改项目相继建设投产的状况下,工伤事故起数仍与20xx年持平,各类违章违纪同比持平,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完成率100%;隐患排查计划完成率及整改率分别为100%、99%(部分未到期或需全厂停车大修),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零,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重大职业病事故、无重大火灾和人身伤亡事故,“三废”排放到达国家标准。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公司领导、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严格管理以及纠察大队的严格纠察。为进一步总结成绩,积累经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现将20xx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酷合公司实际,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努力确保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目标全面实现。

(一)夯实基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职责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1、坚持推行“四化一追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职责状,认真落实职责追究。在2月15日对20xx年安全风险金的兑现及20xx年安全职责状的签订工作会上,对到达目标的33个单位兑现风险奖励金额21.5008万元,对锅炉车间等四个单位因未能到达年初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共计9人惩扣上交的安全风险金额2万元。今年年初共有40个单位或部门的各级管理人员共有125人参加职责书的签订仪式,共向公司交纳了35.8万元安全风险抵押金。下半年我们也将继续推进安全管理的“六大原则”和“六大模块”理念,夯实“双基”管理工作,推动公司所属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制体系的持久落实。

2、强化基层安全绩效考核,开展各类安全评比(安全管理创、单项活动组织创、安全积分管理最差单位)、基层单位“四最”评比(班组长、安全标兵、监护人、最不讲安全的人)和各单位一把手安全积分考核管理,推行“安全明星榜”活动,运用比较管理构成反差,增强团队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感、荣誉感,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服从和执行意识。对全年扣分最多的单位负责人进行“黄牌”警告和说“清楚”,对安全积分扣完的单位负责人、安全员坚决予以免职,让所有管理人员的“面子、票子、位子”都与安全绩效挂钩。

3、严格纠察和奖惩,坚持不正常现象“四不放过”的原则,职责追究抓改善。利用中午纠察和晚上值班活动,持之以恒的加大处罚力度,落实职责追究,严格考核兑现。在职责追究的执行上,要奖的让人眼红,罚得让其心痛,建立黑白分明安全是非观,促进安全目标限度实现。全年违章违纪556起,其中原则性违章违纪256起,现场纠正提醒300起,违章人数246人次(含外施队违章人员),共考核金额76000元。

(二)创新举措,突出解决难点,勇于担当职责,在监管中提升潜力,确保一方平安。

1、紧紧围绕年初大修工作,认真组织,用心协调,圆满完成20xx年年度大修工作。

为认真贯彻余总提出的“安全、优质、节约、彻底”的方针,我们围绕大修工作重点,建立健全现场三级安全监管网络,以实现“零伤害、零事故、零污染”为目标,全力以赴备战大修。从前期策划早准备、事中检查抓落实、事后总结促提高三大方面开展好具体工作。

(1)检修前期细致策划,提前做好大修准备,做到有备无患。高度重视、充分准备、确保心中有数;意识培训、案例教育、确保氛围构成;仔细讨论、认真核实,确保方案科学;表格验证、签字把关、确保措施落实;网络监管、紧盯现场、确*程受控;后勤保障、服务大修、确保安全检修。

(2)检修事中认真检查,适时抓好落实,做到各个环节受控。用高压态势管现场,有压力更有信心。大修事项分段做,先期进入检修的项目,对照大修模式要求开好头。突出现场管理,推行“人盯人”的防守模式,重抓过程监管,确保结果受控。严格执行环保预案,检修治理不放松环保。

(3)检修事后及时总结,专项评比促提高,树立先进倡新风。严格对照大修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监管队伍评比。部门适时总结评定,做好事项协调,及时修正执行偏差。

2、日常检维修监管方面,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部门人员分片监管到车间,充分发挥好部门的服务职能,确保安全生产。集团公司前方生产车间、职能科室、二级单位、分公司共22家单位共划分为13个小组,每一天对安全监管事项、环保协调事项、安全纠察事项实行系统监管,牵头落实,与基层单位一道解决生产中的隐患和瓶颈问题。

3、精心组织,以三个阶段事务推进表为指导,确保技改施工监管安全基础管理事务落实。20xx年所有的技改项目我们安全部职责到人,制定职责,内部签订职责状,,明确牵头人的责权利,加强对三*、碳化、复合肥、双氧水、楚瓷、陶瓷脱硫、造气3#系统等技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做好新改扩项目三阶段推进工作:即“本质安全落实,软件讨论完善,基础工作夯实”。技改施工现场盔入安装试车阶段之后,我们采用“重点出击、重点击破”的战略思想,指派经验较丰富的5人协助楚瓷和二水在现场与单位一道履行好监管方面的职责,努力确保技改施工项目施工及开车过程中的安全。针对空分新工艺11月份安排专人赴临泉中能化工学习,回来之后进行现场指导,努力确保施工安装及以后试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对于新建工段坚持召开三天一次安全例会,及时规范临时用电、人员行为安全,做好各项安全方面事务的协调工作。对技改新项目及时编制《事故案例汇编》,先后对双氧水、甲醛、三*、碳化、复合肥进行了编制,提升反事故潜力。

环保工作述职报告范文参考二

按照县委关于在“三进三解三促”活动中开展“干群三同心连心”集中下基层活动总体要求,为了进一步掀起“三进三解三促”活动热潮,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对群众的“知民度”和群众对党员干部“知名度”,努力构成成全县上下合力推进小康建设的生动局面,我局高度重视,干部职工统一思想,集中行动,从8月28日至30日开展了为期三天集中下基层活动。现将下基层活动状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三同心连心”活动基本状况

乡村座落于乡,与县交界,全村有14个村小组,共314户,总人口1297人,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有村干部5人,党员28人,耕地面积1878.35亩。

工作组深入14个村小组共走访农户近100余人,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和推荐160余条,现场为群众解释解答的问题10余条,工作组根据了解掌握的状况,实事求是地填写了各类表格和调查问卷,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梳理、归类、汇总、处置,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一时难以解决的,向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体解决的办法,落实了具体人员、职责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具体措施,确保“三同心连心”活动取得实效。

二、主要工作做法和成效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是8月27日,我局召开“三同心连心”集中下基层活动动员大会,会议由局长主持,会上宣读了《关于在“三进三解三促”活动中开展“干群三同心连心”集中下基层活动的通知》(永“三进三解三促”办字[20xx]5号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对全局“三同心连心”活动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局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二是明确了下基层具体人员和时间,真正做到三到位,即思想动员到位、人员落实到位、计划安排到位。三是由局长同志亲自带队深入乡村开展活动,进村入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构成了“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事往基层办、矛盾基层解”的工作局面。

(二)仔细了解民情民意。工作组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倾听群众诉求,了解群众期盼。透过应对面座谈,主动关心群众困难和疾苦,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用心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摸清民情民意。

(三)广泛听取意见。工作组人员深入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甘当他们的小学生,虚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透过听取意见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检验政策和工作是否贴合实际,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透过听取推荐,研究实招,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解难题的办法,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决策水平和工作水平,透过上门上户收集群众意见推荐160条。

(四)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工作组用心向群众宣传党的xx大精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透过宣*律法规政策,帮忙群众正确理解政策、真正拥护、自觉执行政策;帮忙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用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组深入群众沟通交流,针对群众林权纠纷、土地征用、农村宗族矛盾等进行了重点排查、重点化解。3天共化解矛盾纠纷共12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六)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是村组新农村点水泥路铺设1公里。帮忙给予勘察立项、购买水泥130吨,路面硬化全面竣工;二是新农村建设点拆除旧房、土坯房共13栋,新建房层11栋,预计在9月底完工,村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组织实施,预计10月底可完工;三是村打造庐陵文化特色亮点。由于改善公共活动等项目资金缺口大,县环保局先后帮扶资金6.9万元;四是危桥的维修改造。给予勘察、立项,并与县交通局协调为其解决了维修资金5万元,同时维修所需水泥由县环保局资助,该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即将开工建设。五是水利建设。完成村三坝小水库、书石水库、凌顿山沟等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勘察、立项、预算工作,并动工建设,预计在今年10月底透过水利部门验收;六是活动期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3户,发放慰问金1000元。

总之,我局将继续深入基层走访群众,查访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等状况,切实为他们解决一些所思、所想、所求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而切实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环保工作述职报告范文参考三

一年来,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和全局职工的关心、支持和帮忙下,按照市环境监察支队内设机构职能分工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年度环保中心工作和环境监察支队的各项任务,认真履职,抓好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20xx年度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状况

(一)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一是在政治上头脑清醒,始终坚持与党的组织持续高度一致,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纪律严明。二是在思想上不断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得到了锻炼,思想稳定,作风扎实。三是在纪律上不断加强自身约束,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做到有损于环保形象的事不做,有损于环保形象的话不说,自觉维护环保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整体形象。

(二)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业务潜力得到提高

第一、结合自身实际,按计划抓好理论学习。

一是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学习的重点,始终坚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在学习和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力求实效上下功夫,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上找差距。

二是把党的xx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加强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三是把环境监察业务书籍和环境保*律、法规作为学习的主要教材,重点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业务书籍和法规性文件,从理论上武装了自己,为开展好各项工作夯实了基础。四是把参加业务培训作为提高业务潜力的主要渠道,参加了行政执法、辐射管理及电子政务培训,为熟练掌握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来源:考试大

第二、学用结合,成效明显。一是依法办事潜力得到了提高,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环境执法文书的拟定得到进一步规范,办理群众环境信访案件的潜力得到了加强。二是日常事务处理潜力得到了提高,公文拟定、状况收集、报表统计更进一步规范。三是环保宣传意识明显增强,宣传效果明显提高。年初以来,被国家环保网采用信息2篇,省局采用信息15篇,昭通日报采用新闻稿件2篇,市局采用信息6篇。透过媒体,较好地向全社会反映了我市的环保工作。

(三)认真履职,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按照市局领导的安排,负责起草市政府领导在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协助办公室认真抓好20xx年度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在水富召开期间的各项保障工作。

二是用心主动配合其他人员认真抓好20××年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核定和全市排污费征收工作,督促指导11县区按时上报各季度报表,以《我市排污费征收刷新历史记录》为新闻题材,透过国家局、省局环保网和昭通日报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反映了全市排污费征收工作状况。

三是用心主动参加整治环境违法行为,协助抓好违法排污企业的现场环境监察。在市局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先后对昭待、水麻高速公路环保“三同时”执行状况进行了现场距察;对大关锦坤铸造有限公司、昭通圣源酒厂、昭阳威力淀粉厂、黄磷厂等环境违法企业进行现场环境监察,并负责草拟监察报告。配合省局工作组完成了对昭通渔洞水库、大龙洞水源地现场环境执法检查和对华新水泥厂环保“三同时”执行状况的现场距察。按照市局领导的安排,参与完成了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期间环保“三同时”的执行状况的首次执法检查。

四是负责指导完成全市环保专项整治行动期间的报表统计上报、资料收集汇总、规章制度拟定及信息上报工作。专项行动期间,督促指导11县区落实和完成了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隐患问题;集中整治工业集中区和工业园区的环境违法问题;集中整治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集中整治公路沿线环境污染问题;集中检查各地及重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状况以及挂牌督办事项完成状况等6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案件移交移送制度、行政过错职责追究制度。督促指导专项行动期间的宣传工作,及时上报各阶段工作简报6期,其中,国家局采用1期;省局采用6期,昭通日报采用1期,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五是按照市局领导的安排,督促指导11县区认真抓好了全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和矿山采选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负责拟定下发了整治方案,按时收集、整理和汇总上报了各类相关资料、统计报表及信息工作。

六是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解决好各类环境污染案件。全年共经办转处了各类信访案件34件,办理及回复省局转处信访件12件,办理及回复市长热线办转处环境信访案件6件,办理和接待群众来访18批/次。在市局办公室相关人员的配合下,协调相关部门统一开通了“12369”环保热线,环境信访案件的受理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觉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上有松懈和对自身约束和管理不够严格的现象。

二是理论学习制度还不够坚持。一方面是在坚持学习制度上还做得不够好,自我要求还不够严格,理解和领会所学理论文章的实质还不够深入、全面和规范,学用结合把握得还不够好。二方面是在学习上还有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倾象,进取意识还不够强,既便在学习中,也还有存在坐不住、听不进、静不下的现象,学习计划抓得还不够紧,理论水平提高慢。

三是工作落实上还存在有抓得不够彻底和不够到位的现象。主要是对完成工作质量要求还不够高,在协调配合上做得还不够好,对环保监察工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给工作带来必须影响。

三、改善措施

一是要注重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从而克服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够好,理论水平提高慢等问题。

二是要加强思想觉悟和自身党性修养的锻炼,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踏实做人,真正到达思想上有明显进步,政治上有明显提高,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

三是要注重改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努力学习新知识,吸收新思想,克服知识不全面,思想观念陈旧和工作方法不够灵活的现象,克服遇事不冷静,易急燥的问题,主动理顺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发挥好自己的长处,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6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路 安全保障 理论体系

1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内涵

“安全”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人类的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保障”是指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某种意义上的交互动态的有限支撑和支持。因此,公路安全可以解释为是一种状态,即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至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的状态。公路安全保障可认为是通过对公路设施进行持续的危险识别及采取交通工程措施来保证此种状态。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可以定义为在充分尊重农村公路及所在路网道路条件、运营环境及对农村公路使用者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公路设施进行持续的危险识别,综合运用交通工程措施并结合日常管理养护来保证道路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处于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状态的系统工程。

2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系统特征

1整体性特征

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形式的整体协调发展是多层次的,它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整体的协调层次都有扩展与分化。在系统整体内部,有各个子项目系统协调发展问题,而各子项目系统内部也同样都有深入可分的协调发展层次。因此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包括各子系统所有层次的协调发展问题,从而组成一个复杂有序的协调系统。

2复杂性特征

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存在着四个显著特征:结构复杂,既有硬子系统,又有软子系统。子系统下又有下一层的子系统,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之间有着耦合性及关联性;目标功能综合,具有技术的、科学认知的、生态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目标,以及人的素质、管理和生态性保护等多方面的功能;主动性,即考虑作为主动环节人的因素,具有“人与车、人与路、人与环境、人与技术等”各种复杂的关系; “发展中系统”,因为系统的结构、参数、特征和功能等都处在变化之中,即系统本身处在发展中。

3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理论体系

3.1大系统理论的哲学思想

大系统是一种复杂的事物体系。它是高阶系统、中阶系统和低阶系统的集合,是具有多个目标、由关联着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信息上存在分散结构的复杂系统,是现代系统工程和现代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大系统通常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子系统众多,且伴随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对立因素的交叉、渗透和影响,具有多极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工程。

3.2基于大系统理论的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分析

大系统通常都是多输入、多输出、多干扰的多变量系统。考虑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对象特性,并依据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采用分解协调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

目标的分解是一切系统研究的基本环节。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的总目标为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保证道路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处于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死亡率和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保障行车安全提供良好的公路环境。总目标可分解为:经济节约、设施精细,决策科学、环境和谐、全面持续。

系统协调是在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害,有针对性地调整结构和内外相互关系,以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对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系统原型,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区分主次,找出关键,利用大系统理论进行逻辑思维建模,最终达到发展持续化、交通和谐化目标。

3.3农村公路安全保障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基于大系统理论对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进行的目标、功能分解,及对系统进行的组织协调,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公路环境、交通、道路特点,借鉴和利用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构建起我国农村公路安全保障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由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综合应用技术、农村公路常态条件下安全保障引导防护技术、农村公路突发事件下安全保障应急响应技术及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核查、评价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如下:

(1)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综合应用技术

结合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对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方法、形式及规格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路面结构及路侧宽容性三个方面对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设施的综合应用技术进行分析,选择出既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又要投资最少的适用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包括农村公路安全设施、路侧宽容处理措施、农村公路路面结构

(2)农村公路常态条件下安全保障引导防护技术

着眼于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保技术研究,基于危险路段识别技术、危险路段防护技术、人车路管理技术以及路面养护维修技术四大技术构建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引导防护技术体系,支撑常态条件下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包括农村公路危险路段识别技术、典型危险路段防护技术、人车路管理技术、路面养护维修技术。

(3)农村公路突发事件下安全保障应急响应技术

在我国标准、规范所确定的公路设计指标体系下,从保障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出发,通过界定农村公路突发事件的范围及本质特征,在总结影响农村公路突发事件条件下各种因素基础上,进而从交通事故、临时作业、地质灾害、特殊天气四个方面对农村公路突发事件下的安全保障应急技术进行研究。

(4)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核查评价

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一套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核查清单,基于农村公路安保方案“预核查”的农村公路安保方案评价技术,实现基于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实施前后安全保障核查清单的安保工程评价的可操作性。

4结语

本文针对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在定义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系统特征,运用大系统理论的思想,构建了适合我国农村公路安全保障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第7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煤炭开采工作一般具有复杂性,开采过程中也极易发生事故。就已往的案例可知,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是非常严重且常见的。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通风安全没做到位。何谓煤矿通风安全?即指在整个煤矿运转过程中,保证有害气体顺利安全排放和工作人员有足够自由呼吸空气,使整个煤矿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达到的安全程度。保证煤矿通风安全是煤矿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问题以及相应的防范策略。

1、影响煤炭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是任何一个煤矿都不可缺少的因素。煤矿工作的运转必须依靠人才能完成。不论是普通工人还是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领导,都是保证煤矿工作顺利运行的一个关键棋子。在煤矿运转过程中,既要管理人员有博爱之心和努力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又要普通矿工有良好的工业机械技巧,又得具备安全保护意识(既要自我保护,又要互相保护),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1.2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作为煤矿通风安全中不可避免的硬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情况:(1)矿井中存在过量能量问题。过量能量是指由于受到内外力的变化影响而使煤矿采掘设施、运输设施、通风排水设施以及其他设施等所造成的撞击、坠落、翻车、渗漏等现象。并且因为矿井中空间狭小,若发生上述任一现象都很难有逃脱的机会。所以,过量能量是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2)煤矿中的大量危险物质。煤矿中存在很多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以及一些小型颗粒等。并且这些物质极易发生爆炸。当它们达到一定的浓度,有了充足的氧气和火源时,就不再是人们能改变和控制了。这对于煤矿开采来说,就是致命的隐患。

1.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中,除了人为因素和物质因素以外的另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分为三种:(1)科学技术环境因素。在现今条件下的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经常存在粉尘飞扬和堆积、烟雾蒸汽流动、风流是否稳定等问题,所以对矿井中的大气进行及时监测和分析是保证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首选。所以,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全面性,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科技设备。如若煤矿开采中使用的科技设备和科学理论不相匹配,那么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科技设备设施的灵敏度和安全性能,就非常容易发生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管理环境因素。一个好的煤矿企业,它在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上一定是非常优秀的。首先,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的挑选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系统、全面、复杂的管理模式比较无条理的管理模式而言,会为煤矿通风安全提供更加优越的保障。所以,正确、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在保证环境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样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影响着通风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想安全,需要管理得当;(3)矿井附近的社会环境因素。煤矿开采过度造成的地表下沉、土地资源浪费等生态破坏情况就是在说社会环境因素了。矿井周边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和开采工作的运转情况。因此,我们应该为煤矿开采工作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2、应对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的措施

2.1避免人为因素的举措

因为工作人员是开采工作运转的中流砥柱,所以,他们就应时刻保护好自己。为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以及警惕性,煤矿企业应该多对他们进行培训,不仅在工程机械技术上,还应该在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上,逐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培训不是指有时间就进行,而是应该定期进行。企业的上层领导不应该吝啬钱财和资源,而是应该为了企业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形成一个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保证煤矿通风安全需要员工和领导者共同努力。

2.2减少物质因素带来过多伤害的办法

由于煤矿中的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不能采用一些设备和方法完全消除,所以,采用定期、合理、有效、全面的监控方法对避免其发生是非常科学和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建立和使用通风安全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数据库、图库、模型库,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的模拟实验,寻找最佳状态,以保障煤矿的通风安全以及其正常运转。

2.3不同环境因素状况下,不同的解决策略

(1)解决科技环境因素隐患的举措。第一,就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科学理论,煤矿生产中如何避免爆炸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探究的。爆炸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化学气体在作怪,因此,深入的研究煤炭和瓦斯的生成理论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二,就需要我们在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加快研制和开发新型、高端的科技设备设施的步伐。加紧研制不是说可以允许低劣的科技产品进入煤矿使用领域。低劣的科技装备是事故频发的罪魁祸首。因此,一个有责任心、有远见卓识的煤矿企业是不会允许落后的、低劣的科技设备被投入使用的。所以,我们要认真的选择有效、安全、质量优良的科技设备,为煤矿通风安全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2)杜绝管理环境因素隐患的措施。煤矿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一部分在于管理不到位。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应该启用一些细心、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人来管理和监督通风安全系统工作,并且多进行素质培训和思想教育。接着,我们就要建立一个有体系的通风隐患安全事故信息管理系统是极其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快速的解决问题。其次,我们应该做好通风系统隐患排查工作,定期地进行排查和记录在册,并对其隐患级别进行危险性评估和隐患治理及其考核,严防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情况发生。通风安全管理机构方面必须要求各部门以及各种工作人员达到权、责、利明确一致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赏罚条例,促使管理更加合理有效。这样才能保证煤矿通风安全,避免造成人员、经济和资源方面的损失。

(3)应对社会环境因素的策略。社会环境因素的问题主要是生态的破坏。所以解决方式很简单,就是改善煤矿周边的环境。但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煤矿企业开采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对于花费钱财在环境保护上是不愿意的。那如何解决呢?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协商了,这需要双方都出一份力。所以,为了不因小失大,我们应为煤矿开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总结

综上所述,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问题,在进行安全工作的过程中,通风系统又是其核心环节。煤矿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人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等都受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影响。虽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煤矿通风方面的工作,但仍需加强。本文就影响安全的因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第8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28-02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帮助学生了解和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四)安全保障措施。学校应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制度》,教师要着重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指南》手册并发放到各组成员手中。手册需包含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住宿安全、实践现场安全、卫生疾病安全、防范滋扰安全、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

第9篇:安全环保论文范文

[关键词] 建筑安全 Safety case 元素 结构模型

0.引言

随着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质量提高和特殊要求与日俱增。为此,国家每年投入巨资生产建筑产品,以逐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部分工程项目由于施工中注意安全不够,重大伤亡、倒塌等事故屡屡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在建筑行业内生产建筑产品的全过程中注重安全,树立以安全生产促进质量提高,以安全生产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安全生产促进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的思想观念,实现安全、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虽然有关业内专家学者提出过许多管理建筑安全的方法和技术,但是都不能完全的、系统的解决建筑安全问题。本文提出利用Safety case对建筑安全进行系统全面研究。

1.Safety case

1.1 Safety case概念

Safety case (安全案例)是一种基于证物的文书框架,能够为一个系统在特定环境下以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或者可容忍的风险水平来实现特定功能提供可信和有效的证据。为了实施Safety case,需要给出关于对象系统的显性要求集、提出支撑证物、构造论据链(包括明确的论据假设和论据判断)、斟酌不同的观点和详尽程度。

Safety Case 是管理系统安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中国在 Safety Case 方面的研究甚少,国外部分国家已将Safety case 应用到核工业、航空、石油天然气等危险行业的安全管理,效果十分显著。

1.2 Safety case结构

一个正常的Safety Case结构是由需求(Claim也就是安全目标)、论据(Arguments)及证据(Evidence)三个主元素和组成。

(1)要求(Claim):关于一个系统或子系统的性质或目标的说明或主张;

(2)论 据(Arguments):证据到要求的链接,可以是定数的、概率的或定性的;

(3)推理(Inference):为Safety Case提供结构, 而证据(Evidence)为论据提供事实依据,Evidence则是支持Arguments。

(4)证据(Evidence):作为安全论点的基础,可以是事实、假设或字要求。

Safety Case结构模型见图1。

1.3 Safety case作用

Safety Case的作用主要包括:

(1)研究并识别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建立结构合理的系统结构框架,整合与系统相关的技术信息。

(2)Safety Case给出系统能够保证安全运做的理由,也就是承诺保证系统从建立、试运行、运行到最终结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一个高质量的Safety Case,应该让所有与本系统有关的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系统有良好的安全性。

(3)为许可证发放机构以及授权部门提供辅助决策。

2.Safety case在建筑安全中的应用

针对要解决的建筑安全问题,可将建筑安全问题分为四个子系统。我们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总体目标作为safety case的顶层,将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施工环节作为safety case的两个子系统。

把整个建筑工程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运行作为总体目标。建筑工程的子系统的目标为建筑的设计能够保障建筑整个过程中的安全,避免由于设计原因出现安全事故。建筑的施工保证质量,确保建筑的安全管理到位,减少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的管理及监督,避免由于人员管理疏忽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safety case的结构要求,把子系统的目标作为整个系统目标的论据。具体的建筑安全设计的safety case结构及元素如图2所示。

提供安全可靠的建筑工程设计,除了具备以上设计的前提条件外,建筑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安全可靠的策略。把建筑工程交给具备一定合格资质的施工单位来施工,作为该阶段的第一安全管理目标。指定一定的监督机构进行安全监察。人员要有资格证书,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实施施工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施工质量包保责任制度。施工系统safety case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3.结论

通过对建筑安全的safety case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分析,给出了建筑工程安全规制的safety case结构及要素,对包括建筑及周边环境、建筑隐患识别及风险评估、建筑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safety case的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作用。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继忠.建筑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与效益关系探讨[J].山西建筑,2004(02).

[2] 贾新建 . 浅谈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 J ] . 大陆桥视野,2009(01).

[3] 万俊军.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安全问题控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