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流程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流程管理论文

第1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Q009);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对知识管理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流程[1]。它可以是独立流程,也可以是依附流程,即依附于业务或工作流程。即使是其他的理解,也都少不了对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因此,知识管理流程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

1从内涵角度描述知识管理流程

1.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2]该定义突出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应该是知识共享、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该观点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它不仅表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而且表明了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与知识管理有关。

墨尔本工商学院副院长和Gartner公司的研究员M.Broadbent则将知识管理直接视为一种管理流程。他认为:“知识管理”是挖掘并组织个人及相关知识以提高整体效益的一种目标管理流程[3](PurposedManagementProcesses)。在他看来,整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应是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及知识创新。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4]。在该定义中凸显了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用的作用。约格什•马尔香(Y.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该定义比较完整地说明了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并且还说到了信息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支撑作用。

1.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描述

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对全面和科学的知识管理定义,这个定义也被时下很多学者引用[6]。他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7]。由其定义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管理流程的叙述是比较全面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保存、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测评、知识传递、知识分享和知识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9”知识链。

丁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对信息的管理,但其手段与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与完善。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仅来自于编码化信息,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8]在该定义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传递和知识创造。褚峻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由于隐性知识不是编码化的,而是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人脑中,因而可以看做是对人的管理。”[9]从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流程应该包括知识组织、知识创新。前者主要体现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后者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刘冀生等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0]。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采集、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11]。从定义中得知知识的流向应是知识获取、知识转换、知识传递和知识应用。

1.3从知识管理内涵的角度认识

知识管理流程从以上诸定义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研究知识管理内涵时是围绕着知识流程的分析进行的,可以说,这是对知识管理流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认识途径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内涵的理解,不外乎两个方面:①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进行的管理,这必然涉及到流程的问题,即知识如何实现从采集、组织、转移、共享到应用和创新。②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知识管理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技术的应用上来,只有具备了搭建知识流程各阶段所需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12]。所以知识管理还需要流程技术作为支撑。运用词频分析的方法分析以上定义,得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关键词频如下:获取(7)、组织(5)、保存(2)、更新(3)、应用(5)、评价(2)、传递(8)、共享(3)、创新(8)。由此可以看出,在各流程中利用最多的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流程的不同侧面。其次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根据结果可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有5个,即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核心流程模型的研究

知识型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被一条无形的链所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知识链[13]。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知识管理流程模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知识链引致的价值链来分析的。“价值链”是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14]。价值链把组织的每个业务流程看成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都能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添加一定的价值。顾客向组织支付利润,就是因为这些过程为产品或服务增加了价值,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一个价值链,就可以识别为客户增加价值的那些重要活动[15]。其他两种角度的分析也比较多,不过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本质上是一致的。

2.1国外的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见图1)

C.C.Lee等人模仿Poter的知识链模型,建立了他们的知识流程模型,使得Poter隐含的知识因素显性化,如图2所示[16]。

该模型中知识链由两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基础和知识过程管理。知识管理基础包括CKO的管理活动、知识工作者的招聘、知识存储能力和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C.C.Lee等认为知识管理的整个核心流程为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知识整合和知识分散。YongLongChen整合了上述学者关于知识流程的研究成果,分析并得出了关于流程的模型,他的研究主要以彼得•杜拉克(P.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Porter的知识链、Nonaka的知识螺旋[17]、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18]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19]所推演而成。该模型的知识链主要包含3部分:知识输入端(InputKnowledge)、知识活动端(KnowledgeActivities)与价值输出端(OutputValues)[20],如图3所示。

知识输入端的设计是以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与Drucker提出的知识工作者与下一个社会为基础;知识活动端主要是根据Porter的价值链与Nonaka的知识螺旋推演而得;价值(目标)输出端则整合了Kaplan及Norton的平衡计分卡与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论。在该模型一系列知识后面隐含了价值链过程,明确了知识管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2.2国内有关知识流程模型研究

夏敬华认为知识流程的核心正在于“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进而指导人们做出决策和行动[21]。这是关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最经典的认识之一。

在张润彤,曹宗嫒,朱晓敏等编著的《知识管理概论》一书中介绍了基于知识的4种流向。包括:①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和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②知识的收集知识的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知识的创新;③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④知识生成、分享、应用及创新的统一[22]。该论述基本反映了知识管理流程的全貌。林榕航在编著的《知识管理原理》中根据知识管理中知识流程的活动及表现提出常见的知识流的4类形式:①隐性知识(创新)植入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②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实体产(商)品交换价值;③隐性知识(创新)显性化智力结构资产交换价值;④知识资产转化知识资产投资价值[23]。其以分类的方法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流程,指出不同类型的知识转化为价值的路径是不同的。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张纲在《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一文中,通过在知识链与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基于知识链的企业价值链,如图4所示[15]。

该模型将知识流程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知识管理将合作伙伴(供应商)与客户联系起来,并作用于企业的营销、物流管理、资本、存货和知识服务等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黄卫国、宣国良在《知识价值链》一文中分析了前人关于知识管理流程的论述,提出了一个新的双循环知识价值链模型,该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愿景与战略、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如图5所示[24]。

该模型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知识管理是一个流程,投入是智力资本,产出也是智力资本。作为中间的环节是知识活动,即知识管理活动。所有这些都与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紧密关联,可见知识管理不仅是技术性、操作性的,更是战略性的。王广宇在其著作《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中得出知识管理的九大基本流程,并归纳为一个模型,即“PSCA”闭环模型[7]。储节旺等在其《知识管理概论》中更加详细地介绍了这九大流程,并补充了一个流程,将“K9”知识链发展成为形成了新的“PSCA”闭环,见图6[25]。

在该流程中,知识采集是知识链的入口,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是知识链的出口。知识在知识链的循环中不断增值,即不断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应该说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之一。

>2.3国内外知识流模型研究的比较

将上述学者的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组织内外环境看,知识管理对组织内外环境都会产生作用,并受到它们的影响。Poter,Yong2LongChen的知识链既从组织内部寻找知识管理的流程,也考虑到了组织外的协调因素;而C.C.Lee的价值链则只是从组织内来实现的[24]。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张润彤、林榕航等的知识链也只是从组织内部总结的,并且没有区分好知识链和知识价值链的关系;与此相反,张纲、黄卫国等则考虑到了组织内外结合所共同形成的知识价值链。其次,从知识管理的层次看,知识管理存在于组织的各个层次,既有战略层次,也有业务层次。韩滨等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模型探讨》一文中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划分为知识资源层、知识生产层、知识处理层和知识应用层四大部分[26]。但从战略层面上,Yong2LongChen,C.C.Lee研究的知识链体系中并没有加入战略管理的思想,在国内研究中,也缺少战略管理和价值的循环利用,没有体现价值创新以及波特价值链基础活动的要素。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承认知识管理的战略价值。因此知识管理最有活力的应用就是服务战略决策,只是一些观点没有将其显性纳入模型。再次,从知识管理流程的构成上看,虽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认同知识管理由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应用、知识传递与共享、知识创新等环节构成,尤其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被公认为知识管理的两大环节。其中王广宇的“K9”和储节旺等在该基础上发展的“K10”知识链模型是目前较为全面、系统的流程模型。最后,从知识管理的目的看,几乎所有观点都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应用,服务于组织的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将知识在组织中循环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组织的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李顺才等认为企业中知识的流动是呈网络状态的。在市场调研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过程中,伴随着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进行大量的交流、反馈,从而达到知识共享,促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27]。张建华认为,一个能为企业知识管理有效服务的知识流程应是在对企业知识进行辨识、获取、表示、求精与存储的基础上,依托有效实施策略和AI技术,将分散在企业内各层次各部门的编码知识、员工头脑中的非编码知识以及企业业务过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较高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知识体,以提升企业知识共享、应用与创新能力[28]。超级秘书网

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说,知识管理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流程管理。

参考文献

[1]何飞详.知识管理的新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58

[2]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BroadbentM.Thephenomenonofknowledgemanagement:whadoesitmeantotheinformationprofession

[4]吕君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新疆社科论坛,2004(1):18

[5]储节旺,周绍森,谢阳群,等.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4

[6]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06(3)

[7]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0(2)

第2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灵活性、合作精神和财务能力已经迅速成为当今企业的关键业务目标,但如果这些目标不能真正植入核心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就只是口号而已。

对旧的业务流程不能敝帚自珍,发展跨越公司界限的新的业务流程势在必行。"松散耦合的业务流程"(looselycoupledbusinessprocesses)是迈向新方向的一步。

扩展流程到企业之外

传统业务流程和角色往往受制于企业的界限,依赖具体的信息进行具体的管理,这在管理现实中屡见不鲜。相反,在"松散耦合业务流程"中会跨越多个公司,比如供应链管理,跨了一个行业的好几个层次;客户关系管理则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来做客户支持。管理者和他们的下属必须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才能发挥出这些系统的最大潜力。

新业务流程的特点

"松散耦合业务流程"往往按实体来定义:哪些公司应该加入?各自扮演什么角色?以及阶段性的成果。比如,在某个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哪些事项必须完成?这种业务流程更有选择性地使用数据,在企业表现不佳的时候可以提前警告。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松散耦合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角色、规则和方法更新,才和传统的业务流程迥然不同。

角色急于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者很快就发现,如果没有明确一个业务流程的"头儿"---一名有权力、有责任、能够实现预期业务利益的高级管理人员,要想取得任何进展是多么困难。然而,协调多个企业间的业务活动挑战性更大,因为权力太过分散。业务流程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公司的数量和类别都增加了,有效的协调作用非一人所能胜任,需要很多人才能完成。

以服装行业的供应链为例,想象一下协调多个业务活动的难度吧:原材料供应,专门的纺织和编织,裁剪缝纫,包装,还有物流供应服务,必须用非常灵活的方式串起所有这些服务的供应商,才能符合设计师和买家个性化的要求。利丰公司,一家销售额达到32亿美金的香港贸易公司,正是在竞争压力下升起的一颗新星,它谱写了一曲复杂的业务流程的管弦乐章。

利丰公司和设计师、买家合作,确定每条服装生产线上合作者的准确组合方式。在和利丰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其他所有的公司都是服务供应商,在整条供应链中贡献自己一部分专业力量。

规则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传统方法是详细说明哪些活动是必须要完成的,然后告诉管理者尽量详细的相关信息,这样的业务流程保证了效率、安全性和可预见性。

而"松散耦合业务流程"并不明确业务流程中的活动细节,而是强调流程中不同阶段终端产品的特性。它并不试图去控制每一步活动,而是通过选择合格的服务供应商,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来保证他们的绩效。

思科系统是"松散耦合业务流程"在客户关系管理上应用的一个例子,它把这些原则应用在对CiscoConnectionOnline的管理上,组织动员上百个专业渠道力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首先CiscoConnectionOnline对客户需求进行评估,然后提供给客户一系列的经过认定的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咨询、配置、执行、安装、培训和对思科设备的操作。思科明确对服务供应商所希望的结果,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来保证高质量,但思科并不会在整个流程中的每一步都对供应商控制得很死,相反,它对他们在已有的架构下能取得成功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方法凭借其灵活的优势,"松散耦合业务流程"挖掘出更多、更显著的运营改进的潜能,因为这种方式强调流程中的阶段性要求以及把业绩和这些阶段性要求对照起来,因此其设计者就能够提供一个赶超的目标。

丰田为汽车工业开创了和主要供应商的合作业务流程的先河,在它的主要装配工厂里都有一间专门用于供应商集中开会的房间,每个星期,丰田都会把各个供应商的表现贴出来,与阶段性的要求对照,这种做法给供应商造成很大压力,因为实际表现和预期表现的差距很清楚地摆在那里,他们必须赶紧缩短并消灭这些差距。

信息技术的支持

这种新的管理办法尤其需要IT团队的全力推进,因为他们能够释放出技术所蕴藏的经济价值,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走向成功。为了把握这个机会,IT队伍必须学习扮演新的领导角色,积极发挥在企业中的作用,改变他们和首席执行官及其他高层管理者打交道的方式。

今天,大多数行业都缺乏对这种新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技巧,技巧之一是"节点启动"(nodeenablement),它把现有的IT资源作为潜在的网络服务资源;技巧之二是"节点管理"(nodemanagement),管理节点以确保有效性、可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之三是"服务网格外包"(service-gridoutsourcing),决定正确的授权服务的组合,从专业的供应商那里得到这种服务,并最终支持应用服务。这些技巧必须有效地整合到更为传统的IT技巧中去,比如系统建筑、网络运营、数据库管理、安全管理和应用整合。

"松散耦合业务流程"包含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确保有效协调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众多企业中发展优化"共享意义(sharedmeaning)"这一概念。在一些情况下,IT团队可以在所属公司培养他们独有的能力来支持整个"松散耦合业务流程"的运行。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向它的经销商提供某些主要财务和存货管理的应用信息,希望借此让他们共同分享某些服务。

像通用汽车这样的大公司在和小公司合作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强大的IT功能是一笔财富,让小公司分享这笔财富成为吸引他们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3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建筑施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正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强化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也越来越受到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视。本文根据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及成本控制所涉足环节以及内容和特点,提出成本管理的流程及项目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并归纳项目成本控制的几种措施。 论文关键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1.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流程 1.1成本预测 建筑行业施工项目的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成本预测对提升成本计划的优化性和可操作性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1.1.1预测人工费:主要是工程施工期间当地工人的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劳务市场的行情,并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预测项目所需要的人工费用。 1.1.2预测材料费:材料费用占建安费的比重比较大,所以,能够科学、精细、到位地预测工程的材料费是成本预测环节中的关键。主要是对建筑施工所需要的主材、辅材及其它材料进行分析,并逐一根据项目定额中材料损耗量及工程经验数值,综合性预测建筑项目所需要材料的损耗量以确定材料预使用量,之后,再全面考虑材料的市场价格以及运输、保管、储存等环节方面的费用。 1.1.3预测机械使用费:预测此方面费用不能只立足于投标书中的有关数据,一定要从项目施工的实际状况出发,测算出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预测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以及需要重新购置的机械设备的费用。 1.2成本控制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对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涉及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的具体控制过程,本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科学、规范、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显著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 1.3成本核算 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主要有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个方面。财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财务人员通过会计业务在财务帐上反映出的核算;统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业务人员通过统计方式在统计报表上反映出的核算;业务核算主要是指施工项目的业务人员通过填写各种票据进行核算。 2.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 2.1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2.1.1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该环节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从而确保做到人人肩膀有压力、人人身上有职责。该环节的全过程控制就是要求成本控制工作必须随着建筑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而连续进行,确保做到不能疏漏,也不能一时紧一时松,应该始终确保施工项目成本处于有效、规范、科学的控制之中。 2.1.2成本最低化原则 实施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各项成本管理的措施,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从而确保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必须注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既要通过各种措施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渠道,又要真正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范的流程来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2.1.3动态控制原则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成本控制更应该强调项目的动态控制,在建筑工程项目时施工准备阶段时,其成本控制就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从而为施工项目的今后成本控制作打下良好基层;建筑施工项目竣工阶段时的成本控制已基本没有实质性意义,因为成本盈亏都已经成为定局,就是再纠正也无力回天了。 2.2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2.2.1组织措施 建筑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第一责任人的项目经理,应该多层面、全方位地统筹协调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必须第一时间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解决;工程技术部则应该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采取科学手段、先进技术,不断降低工程成本;财务部应该及时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度资金。总之,所有部门和班组都应该尽力尽职,强化组织措施,努力为增收节支作出贡献。 2.2.2技术措施 在技术层面做好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重点要抓好以下方面:(1)注重遴选科学、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正确遴选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只有优化的施工方案,才能确保达到提升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目的(2)注重遴选各种降低消耗、提高

第4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1.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它由众多部分组成。同时图书馆又处在一个变化极快的时代,外部的影响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图书馆读者颇多,但是他们的需求不同,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给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且及时地听取读者的意见,努力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更多的书籍期刊大量涌出,并且这些书籍期刊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大高校应该增设电子阅览室。各个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及时地抓住这些外部影响因素,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进行改革。

2.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服务的地方。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面积较大,藏书种类和数量颇多,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变化会牵扯诸多方面。这些内部环境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改革。其中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首先,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工作方式的内部要求一定要遵守,图书馆管理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只有合作起来,才能确保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若是对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进行改革,一定要确保各个部门能够协调统一地进行工作。其次,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听取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高校图书馆里的许多书籍经常无人问津,这使得一些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因此,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思考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尽最大的努力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争取为每一位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创新

1.管理模式的创新

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要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实行柔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要对图书馆管理人员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对广大的读者也要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为图书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前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往往只偏重对“物”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因此在新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的改革,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借助新的网络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实行自动化的管理。

2.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业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地对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创新。在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进行改革创新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抛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同时高校图书馆要定期地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能够快速地使用各种新的图书馆管理技术。众所周知,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大多不注重对资源的共享。如今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理念,利用网络技术把图书馆的书籍与广大读者共享,争取把图书馆建造成一个共享知识的地方,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

3.运作方式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我国各行各业的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使高校图书馆更加开放。然而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领域,并且能够为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与互联网的结合,实现了互补,能够让更多的资源得到共享。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仅使读者与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也建立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样能够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使读者读到更多的书籍。各个图书馆之间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相互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管理组织的创新

通常一个高校的图书馆都是面积较大、藏书数量颇多的地方,需要大量的人员来管理。在新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进行改革规划时,一定要对其管理组织进行改革创新,管理组织在图书馆管理流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组织存在严重的官僚性,许多的管理组织都是机械的,它们根本不能够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在新的时代,图书馆管理组织应该打破形式,摒弃各种集权以及分权现象,并且在对图书馆管理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杜绝各种徇私枉法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改革高校图书馆管理组织,使图书馆管理组织向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使图书馆更加充满活力,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热爱,促进我国图书馆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结束语

第5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无论是农业用水还是生产、生活用水,河流水库取用水能够覆盖将近一半的人口,这里所指的人口总数主要是指河流水库所能覆盖到的城市、农村总人口。对于农业用水来说,它的用水量是相当庞大的,既要解决灌溉,又要解决牲畜饮水,河流水库的取水量包含在农业总供水量当中,然而因河流水库水资源的丰富性和循环性,导致在农业总供水中,河流水库供水能够占到农业总供水的五成左右的比例,这个比重是非常高的,这意味着在农业供水中,河流水库的供水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保障河流水库供水,才能充分保障农业用水需求。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地区,通过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来实现农业灌溉,对于保障当地的农业收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而言,在统计它们二者的比重时,往往都通过水表来实行计量,并由供水公司或者水厂来管理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在河流水库取用水中的比重在逐步下降,甚至有趋于零的趋势。河流水库取用水的供水用途相对单一,基本是农业灌溉用水。但与之不匹配的是,河流水库设计的灌溉面积往往超出了河流水库实际灌溉面积,这就造成了河流水库工程灌溉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这也是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灌溉效益难以发挥的原因分析

2.1河流水库工程因降水减少蓄水量也逐年减少

当地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蓄水量的直接因素,水库的蓄水量随着降雨的减少而逐步减少,这主要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生态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另外降水的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形成地表径流偏少,从而影响了河流水库的蓄水量。当然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河流水库的上游地区,兴建一些水利工程,影响了河流的流量,导致水库蓄水量的影响。

2.2农田灌溉渠系设施落后,维修养护经费没有保障

当地的农田灌溉设施比较落伍,难以有效地发挥水库农田灌溉的效益,在灌溉渠道引水工程建设方面,未能达到减少渗漏率的标准。农田灌溉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仍采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和方式,既容易造成大量的河流取用水浪费,也容易在引水过程中造成大量的渗漏水。除了落伍的灌溉设备和方式外,农田灌溉工程的后期维保经费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等方式,难以实现农业灌溉设备的更新维护,难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灌溉的发展,更难以对整个灌溉渠系进行维修保护。陈旧的设备、落后的灌溉方式、难以为继的后期养护等,直接影响了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农业灌溉效益。

2.3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管理机制缺失

河流水库工程因大小、重要性、影响力等不同划分不同的管理等级,大型水库由国家专门机构进行规划管理,小型水库归当地政府,甚至是当地的村委会进行管理。对于那些小型水库的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汛期和非汛期,非汛期对于河流水库的管理工作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缺失的现象,村委会对管理工作不重视,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水库管理,或者水库管理工作存在粗放式的混乱局面。到了汛期,为了保障在蓄水量达到标准时进行开闸放水,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但因没有配备足额的汛期费用,会造成管理人员对水库管理的不重视。另外很多小型水库放水设施大多数是梯级混凝土孔塞开关,启闭不便、不安全,没有水位尺,在对水库进行放水作业时,没有科学的依据,仅仅靠季节性种植物生长需水情况昼夜自流供水,放水时间没有记录,造成了这些小型水库的农业灌溉效率低下。

3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管理的对策分析

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主要用水需求在于农业灌溉,目前很多河流水库的农业灌溉效率低下,河流水库的设计灌溉面积要远远大于它的实际灌溉面积,最终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强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管理,提升河流书库的农业灌溉率。

3.1建立健全河流水库的管理组织

河流水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乡镇地区,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河流水库的乡镇水利站,督促乡政府就近加强辖区河流水库的管理工作。在河流水库的管理中,当地的乡政府要配备专业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人员储备情况要根据河流水库的实际面积及大小进行足额配置,提升水利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督促工作人员定期下水库进行安全检查和工作抽检,在配置工作人员的同时,可在河流水库周边村屯进行人才发掘,并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3.2落实加强灌溉渠系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提升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灌溉效益,应该着力提升灌溉渠道的规划管理与建设,构建农业灌溉的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完备的灌溉渠系建设,加强统筹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灌溉用水,要严格准入制度,并通过合理完备的制度建设来提升农业灌溉的效益,在农业用水收费制度上,要保证数据收集制定的合理性,制度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加强农业灌溉设备设施的维护建设,鼓励广大灌溉农户积极采用农业灌溉设施,减少灌溉用水的渗漏率,通过积极采用节水灌溉设备与设施,提升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灌溉效率。

3.3加大投入提升河流水库工程的养护管理

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是存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和期限的,在河流水库的规划建设中,要提升工程的质量,从原材料、设计、施工等环节来延长河流水库工程的使用年限。对于那些即将到了规划期限的河流水库工程,要加大病害的预防及检查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对水库进行维修检查,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进行河流水库的加固工程,在加固过程中,要根据河流水库的实际灌溉面积及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适当性的加固工程,以免造成维护养护费用的浪费。对于那些公益性的河流水库工程,在进行维修养护的资金投入上,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并鼓励社会捐赠资金对河流水库工程的养护,同时提升河流水库工程的养护水平。

3.4提升小型河流水库的管理水平

小型河流水库工程因灌溉面积小等,往往在管理中被忽视。其实小型水利工程对于水库周边的农业用水作用很大,要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定期清淤,定期检修,提升管理水平。

4结束语

第6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根据2001年6月18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选择提前截流设计流量为10000m3/s左右。长江委通过对120余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选择11月下半月截流,截流流量标准为10300m3/s,并在随后的招标设计中重点对此流量下的双戗双向进占立堵截流方案进行设计。通过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左岸上、下游设置截流基地的截流方案(简称基地方案),具体为:于砼纵向围堰上、下游端设置截流基地,创造两岸进占条件;上、下游截流戗堤龙口段设置垫底加糙拦石坎,上游戗堤加糙拦石坎顺水流向宽36m,沿戗堤轴线长120m,拦石坎顶部高程54m(坎高4m);下游戗堤加糙拦石坎顺水流向宽36m,沿戗堤轴线长90m,拦石坎顶部高程48m(坎高3m);上游戗堤承担2/3落差,下游戗堤承提1/3落差。

根据招标设计,上游围堰截流戗堤束窄口门宽度220m前,设计长江来流量14800m3/s,遇防冲流量21900m3/s;束窄口门宽度至150m阶段,设计长江来流量12200m3/s,防冲流量19400m3/s;150m龙口至合龙,设计截流流量10300m3/s时。

2明渠截流期雨洪特征

长江流域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总体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中下游平均降水量较上游丰富。

上游地区具有高原、盆地、河谷等复杂地形,降水的时空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长江河源的楚玛尔河站年平均降水量仅253mm,是全流域年降水量最小的地区,而金山站年降水量高达2590mm,为全流域之冠。上游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400mm,年降水量超过2000mm的多雨区有两个,一个位于四川盆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另一个位于大巴山南侧万源和巫溪。在青藏高原一带,年降水量低于800mm,江源地区甚至不足400mm。

冬季降水量全年最少。上游地区最早3、4月即可进入雨季;6~9月为全年最雨最多时段,其中9月雨带旋回至长江中上游时,多雨区从川西移到川东至汉江,在雅砻江下游、渠江、乌江东部、三峡区间及汉江上游雨量比8月多,显示出秋雨现象,有的年份,这种强度不大而历时较长的秋雨还很明显,易形成秋季洪水。10月,随着夏季风的南撤,雨量已明显减少,50mm以上月雨量10月分布在金沙江下游至宜昌区间;11月50mm以上雨区范围迅速缩小至乌江流域,此时金沙江以上不足10mm;12月至次年2月雨量为全年最少,除乌江流域12月达25mm,长江上游月降水均小于25mm,金沙江以上几乎无降水。

长江上游的暴雨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以东的盆地及其周边约60万km2的地区,按日雨量≥50mm为暴雨统计,年平均暴雨日数在5天以上的多暴雨区有2处,即川西暴雨区和大巴山暴雨区。暴雨最早出现在3、4月,大部分地区在9月下旬结束,仅乌江、三峡区间、嘉陵江上游结束于10月下旬,个别年份可至11月上旬结束。如1955年11月洪水主要发生在乌江和金沙江,宜昌站11月中旬实测最大日平均流量达24200m3/s;1996年11洪水主要发生在乌江和三峡区间,11月上旬宜昌实测最大流量26600m3/s,1944年10~11月洪水则主要发生在嘉陵江和金沙江,宜昌站11月上旬实测最大流量达26500m3/s,10月下旬宜昌日平均流量在20000~30000m3/s间持续8天。

据1877~2000年124年实测流量资料分析,截流期的11月多年平均流量10300m3/s。11月上旬历年最大日平均流量排前两位的分别为1996年的26600m3/s和1944年的26500m3/s,日最大流量超过20000m3/s的共有10年;超过15000m3/s的49年。11月中旬,历年最大日平均流量排第一位的为1908年的30600m3/s,其次为1955年的24200m3/s,超过15000m3/s的达18年。11月下旬,实测最大日平均流量为1961年的17500m3/s,系列中日最大流量超过10000m3/s的达32年。

3明渠截流施工期设计洪水分析

就一般洪水特性而言,长江上游汛期为5~10月,但其中7、8、9月三个月出现年最大流量机会较多,其量级也比6月和10月的洪峰流量大。因此在施工设计洪水分析中,将7、8、9月划为汛期,应用全年最大洪水资料系列计算的坝址设计洪水作为施工洪水;而将6、10月列入非汛期,这样处理更符合汛期水情特点,也有利于施工进度安排。

非汛期1月至6月和10月至12月,施工设计洪水计算,均采用分月最大选样。枯水段10~5月、11~4月和12~3月,分别在各分段内选取最大流量系列作频率计算。根据三期截流及围堰施工需要,将系列延长至2001年后计算的非汛期施工设计洪水成果见表1

表1宜昌站枯水期设计最大日均流量延长系列复核成果表

(1877~2001年)流量:m3/s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10月

11月

12月

10~5月

11~4月

12~3月

参数

均值

4960

4410

5730

10600

18700

31500

27600

15100

7650

28600

15400

7860

Cv

0.15

0.18

0.28

0.28

0.3

0.26

0.27

0.27

0.18

0.26

0.26

0.18

Cs/Cv

6

7

4

3

6

3.5

2

5

5

2

5

5

设计频率

%

1

7190

6940

10700

19300

38300

55800

47700

28300

11700

48600

28300

12000

2

6840

6510

9910

17900

34800

52000

45000

26100

11100

45800

26100

11400

5

6350

5930

8770

16100

29700

46600

40800

23000

10200

41800

23100

10500

10

5950

5470

7910

14500

26200

42500

37300

20600

9490

38300

20800

9750

20

5560

4990

6930

12900

22300

37800

33400

18000

8710

34600

18300

8950

为进一步分析明渠截流施工期水文条件,重点补充分析了10、11、12月分旬、分月和11月上半月、下半月、12月上半月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资料系列延长至1877~2001年,设计成果如表2和表3。新增系列中,1996年11月宜昌站曾发生较大洪水,最大日平均流量26600m3/s,自1877~2001年共125年系列中排第3位。

表211月上半月和下半月最大日均流量设计成果

流量:m3/s

时段

均值

Cv

Cs/Cv

2%

5%

10%

20%

50%

80%

90%

11月上半月

15000

0.28

5

26400

23100

20600

18000

14100

11500

10600

11月下半月

10700

0.36

6

22100

18400

15700

12900

9400

7800

7400

表3宜昌站10月、11月设计流量成果表

(系列1877-2001年)

项目

分期

均值

Cv

Cs/Cv

1%

2%

5%

10%

20%

50%

75%

80%

10

平均

19200

0.22

2.0

30400

28800

26600

24800

22600

18900

16200

15600

上旬

22600

0.26

2.0

38500

36200

33100

30400

27300

22100

18400

17600

中旬

19400

0.24

3.0

32600

30600

27900

25600

23100

18800

16000

15400

下旬

16000

0.24

3.0

26900

25300

23000

21100

19000

15500

13200

12700

最大

27600

0.28

2.0

48700

45700

41400

37900

33800

26900

22100

21000

上旬

26800

0.30

2.0

49000

45800

41200

37500

33200

26000

21000

19900

中旬

22900

0.29

2.0

41100

38500

34800

31700

28200

22300

18100

17200

下旬

18700

0.26

2.0

31800

30000

27300

25100

22600

18300

15200

14500

11

平均

10300

0.18

4.0

15600

14800

13700

12800

11800

10100

8960

8710

上旬

12600

0.22

3.5

20600

19400

17700

16300

14800

12200

10600

10200

中旬

10400

0.23

8.0

18800

17200

15100

13500

11900

9710

8670

8500

下旬

8230

0.18

8.0

13100

12300

11100

10200

9270

7890

7140

7000

最大

15100

0.28

5.0

28900

26500

23300

20800

18100

14100

12000

11600

上旬

14600

0.26

5.5

27100

24900

22000

19700

17300

13700

11800

11400

中旬

12100

0.31

6.5

25700

23000

19600

17000

14400

10900

9430

9190

下旬

9340

0.24

7.0

17000

15600

13800

12300

10800

8750

7710

7520

4明渠截流设计流量

截流设计流量应根据河流水文特性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一般可选用截流期5~10年一遇的月或旬平均流量。对于截流时段选在汛后退水期或稳定枯水期时,截流流量重现期可取短一些。对于大型工程的截流设计,多以选取一种流量为主,再考虑较大、较小流量出现的可能性,采用几种流量进行截流水力学计算和模型试验研究。

三峡三期明渠截流具有流量大、落差高、影响因素众多、施工条件复杂等显著特点,截流流量标准选择过高,将大幅度加大截流难度、增加截流工程投资,且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截流技术措施难以落实。根据明渠截流时左岸大坝导流底孔分流特点及各级流量截流终落差1:80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当截流流量为14000m3/s时,截流(闭气后)终落差将达8.11m,对于此类大流量、高落差、高能量的截流工程,实施难度极大。

根据长江实测洪水资料进行分析,着重考虑截流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并结合多年来三峡研究和设计情况,选择戗堤非龙口段进占从11月初开始,采用11月上旬多年旬平均流量14800m3/s,戗堤顶高程及裹头防冲采用当旬5%最大日平均流量21900m3/s;明渠截流龙口合龙时段在《提前截流专题研究》中确定为11月中旬或下旬,截流流量分别为11月中旬多年平均最大日流量12200m3/s和11月月平均流量10300m3/s。2001年6月18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要求,三峡三期明渠截流既选择提前,又需考虑截流施工难度,建议选择截流流量为10000m3/s左右;此精神指导下,研究决定三峡三期明渠截流龙口合龙时间定为11月下半月,设计截流流量为11月月平均流量10300m3/s,该流量约相当于11月下旬20%最大日平均流量。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当10月和11月长江退水情况和上游来水情况,适当提前实施。

已确定的设计截流流量与本研究中分析的截流期旬月设计流量比较如表4。本次分析的截流期特征流量与所选择的截流流量标准基本一致,而且11月下半月龙口合龙设计流量10300m3/s与11月月平均流量10300m3/s、11月下旬10%平均流量10200m3/s吻合。

表4已选截流流量标准与截流期施工设计流量比较

流量:m3/s

11月上旬

11月上旬

11月中旬

11月下旬

多年平均日最大

5%最大

多年旬平均

20%最大

招标设计采用

14800

21900

12200

10300

本次分析

14600

22000

12100

10800

5截流期11月各旬不同量级流量统计

截流期的11月,虽然没有大洪水发生,但受大江大河退水缓慢和上游秋汛影响,11月流量仍较大,多年平均流量10300m3/s。据1877至2001年实测资料统计,11月上旬最大日平均流量超过20000m3/s的10年;超过15000m3/s的52年,占系列长度的41.6%。11月中旬,最大日平均流量为30600m3/s,超过15000m3/s的达21年,占系列总长的16.8%,超过12500m3/s的共43年;11月下旬,实测最大流量17500m3/s,超过12500m3/s的也有10年,超过10000m3/s的达32年。

结合截流施工安排的可能性,根据1877~2000年实测流量资料,分别统计11月各旬出现连续5天、4天和3天小于或等于12200m3/s、10300m3/s的发生频率,统计成果如表5。

表5中统计情况看,11月中旬出现连续5天小于10300m3/s的概率为64.5%,但连续4天小于该流量的概率上升到74.2%;11月下旬出现连续5天小于10300m3/s的概率达94.4%。说明11月中旬按设计截流量10300m3/s截流,其流量经验保障率可达65%~74%左右,而在下旬按此设计流量截流经验保障率可达94%以上,11月截流水文风险率较低。

表5宜昌站1877~2000年11月份实测日平均流量统计表

时间

项目

连续期

11月

上旬

中旬

下旬

下半月

日平均流量

≤12200m3/s

连续5天以上年数

61

109

122

123

所占百分比(%)

49.2

87.9

98.4

99.2

连续4天以上年数

72

110

123

124

所占百分比(%)

58.1

88.7

99.2

100

连续3天以上年数

82

114

124

124

所占百分比(%)

66.1

91.9

100

100

日平均流量

≤10300m3/s

连续5天以上年数

27

80

117

117

所占百分比(%)

21.8

64.5

94.4

94.4

连续4天以上年数

32

92

117

117

所占百分比(%)

25.8

74.2

94.4

94.4

连续3天以上年数

42

95

119

119

所占百分比(%)

33.9

76.6

96

96.0

6结语

三峡明渠截流水文条件及特性主要是在截流前根据设计条件所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明渠截流施工。2002年9月以后,上游来水普遍偏枯,为三峡工程明渠提前截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2年9月15日,三峡工程导流底孔开闸放水调试,至9月19日全部22个导流底孔全部开闸分流,当日坝址来流量11100m3/s,导流底孔分流比24.32%,高于原设计的分流能力,也为三峡明渠截流进一步提前增强了信心。

第7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少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都将物流管理作为了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是限定选修课程。然而,物流管理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一门包含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数学、管理运筹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对此,有必要针对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上的探讨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保障管理类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初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目前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事实上,同样是一门物流管理课程或者是同样一本物流管理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而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源,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尽管一般来说文科生所占比例大于理科生所占比例,因此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介绍,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文科学生的口味,但物流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知识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拓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对于数学知识和运筹学知识的基础要求就比较高。正因如此,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生而言,究竟让其在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中学到怎样的知识?是只学理论知识,还是让学生具备利用数学与运筹学知识来解决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让该课程的教育从业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深感头疼。

2.2 教师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时间并不长,且专门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从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际上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培训,而对于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践几乎没有。即使部分教师虽然有过实践经验,但可能在物流运作方面的研究水平相对较差,也容易造成实践不能和理论很好地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可能从教师的实战案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理论的理解不深,造成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理论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由于不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使得学生很难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3 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然而,现有学生所学的知识还仅仅局限于较为早期的理论观点,不少教科书上的案例还是十多年前的案例。不可否认,传统的理论应该让学生学习,经典的案例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程度,但类似于电商物流、物流金融、快递物流等一系列早已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却很少在相关的教材中看到,这既使得学生难以很好地将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传统理论和现有的实践结合起来,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无聊,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针对文科生特点,明确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解决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目的的确定,首先依赖于文科高等院校对于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的课程学习被当作是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技能培训方案之一,那么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介绍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物流各环节运作管理方面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反之,如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课程仅仅只是作为基础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拓展和完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尽可能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综合案例的分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对于文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由于文科生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之外,更多的还是以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介绍为主,并通过新老案例结合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当然,考虑到文科院校管理学专业也有一定数量的理科学生,可以在其感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其参加与物流运作管理相关的数学建模活动,从而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3.2 拓展教师知识面,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教学

对于从事物流管理方面特别是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教师而言,基本上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或运筹学方法,结合这些知识对于理科学生而言在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上有着很好的帮助。但对文科院校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生而言,这些知识的介绍只会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事实上,文科学生一般来说都有较好的历史、地理等文科基础,因此物流管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这些知识来进行。例如,在物流管理理论中,军事后勤学是一门较早的起源理论,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历史上的战争故事,向学生讲述物流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物资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讲述战场上的物资储存、运输策略以及由于物流带来的战略影响,并从这些故事中找出与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相结合的部分讲述给学生,从而培养文科类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兴趣,从文科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来吸引其对物流管理理论的思考和理解。又比如,文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较为关注,相比对现代企业物流的不了解,其对古代镖局的印象可能更为深刻,因此教师也可以从古代镖局的特点出发进行介绍,并将现代物流企业的特点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加深其对相关物流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知识面,结合不同的学科来进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

3.3 结合生活中常见案例,改革教学与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学,但对案例的选择不应该是教科书上提供的案例,而是应该让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自己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案例。比如很多学生会经常取快递包裹,或是学生也会定期去超市购物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以这些很常见的事情为例进行分析,并同物流企业的实战案例相结合,分析其中的联系和区别,就能使学生将不太熟悉的企业决策案例转变为类似的且较为熟悉的生活决策案例,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相关的理论。

在考核方式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结合,自行寻找更多更实际的案例,通过物流方案的制作水平来衡量和考核学生对物流管理课程的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理论去发现快递员送货的路径选择策略、超市的补货策略以及超市内部货架摆放布局等实际问题,并让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文科学生通过实际的访谈和沟通了解其中的问题所在,理科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样一种将案例置于实际情景之中进行分析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相关的原理、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用处和表现,也能很好地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考核。

3.4 及时更新相关知识,进行新旧理论对比教学

物流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及时将物流管理最新的理论介绍给学生,让其更能够将理论和现实世界相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旧有理论和案例的全盘弃用。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物流发展虽然较为迅速,但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不但要向学生进行最近的知识和理论的介绍,也要介绍已有的传统理论。例如对于仓储管理的介绍,不但要介绍传统仓储管理的理论,也要介绍智能化仓储系统的相关知识,并采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直观地表现二者之间的差距,介绍各自的特点和不足,这样学生既能够了解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也能够熟悉较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比的方式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8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和谐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不确定性;优化设计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两位管理学专家m.hammer和j.champy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由于bpr适应了当时市场激烈竞争和客户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很快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掀起了应用的热潮。bpr的核心是强调对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对企业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过程愿景,对流程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为使能器,使企业的性能指标和业绩得到巨大的改善。自从bpr的概念提出之后,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人认为bpr是“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工作流和流程的分析和设计(davenport, short,1990);是“对业务结构、流程、工作方法、管理系统和产生及传递价值的外部联系的再思考、重构及简化”(talwar, 1993);是“对于操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再设计,关键点在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达到组织绩效的剧烈改进”(lowenthal,1 994)等;whiting认为,bpr的主要因素是人,为了成功地实施bpr,必须先进行人的再造。这些观点虽然各自的描述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90年代末bpr实践由于相当多的失败案例陷入了低谷,其失败的原因,实践者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钱皮(champy,1995)在后期也认识到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对再造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coulson-thomas(1996)指出.许多企业的bpr都只注重短期的成本和时间的节约而忽视了长期性的强化学习,而持续的学习恰恰是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来源。

实际上,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和其他的管理问题一样受到各方面因素高度不确定性的挑战。针对不确定性,需要从两个方面管理:

第一,降低要素的不确定性程度,使之尽可能转化为确定性的可控因素,如对组织行为、人力资源和文化冲突等方面的管理。

第二,对相对确定的事物进一步优化,使之能够更为经济、有效,如网络技术、成本计划、进度、流程建模等。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bpr发展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和其他理论的融合,业务流程再造要结合不同的环境,和其他的新理论进行新的探索。本文从和谐管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bpr新的理念和方法,探索bpr理论应用的新思路。

二、和谐管理理论的介绍

和谐管理理论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总结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管理论,席对和谐下的定义为,“系统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而和谐管理即是指组织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设计(倾向西方科学管理思想)和人的能动作用(倾向于东方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

1.和谐管理的思想

和谐管理思想就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即和谐主题的分辨),对能科学安排的内容尽可能优化设计(基于科学理性),对无法实现优化设计的主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基于人本非理性),使得每一个人有能动性,而且创造一个大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使之与优化设计部分相融合,从而使组织能够自主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主动适应、自动调节,以应付来自外界快速与不确定的环境。在席酉民的观念中,管理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和物的互动关系”,人的不确定性和物的可无限优化性(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智慧)二者相互影响。优化设计的局限就在于,认为最理想的管理模式就是将人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把管理变成类似一部机器一样的投入产出过程。和谐管理不再简单地追求科学化,而是追求两种思路,就是一方面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另一方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人的主观情感、行为的一面。前者为“谐则”,后者为“和则”。能够事先安排、用科学方法解决的,用科学优化解决;反之,让人发挥他的创造性,随机应变。

2.和谐管理的内容

和谐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和谐主题分辨与漂移、和谐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设计、优化及不确定性消减。和谐主题可被理解为:在特定情境下,组织中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问题。通常情况下,由于组织面临环境的多变性,和谐主题会发生不断的变化,称之为“和谐主漂移”。这种“柔性、变动性”的理论观点恰恰使它自身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有足够的应变、学习和适应能力。当和谐主题发生漂移时,“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贡献当然也有所差异。和谐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设计就是针对环境或系统的问题进行研究,采取“和则”或“谐则”的处理相关事务。和谐管理理论将与人有关的问题归结为“和”的问题,并将“和”定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和则”是从“和”概念中派生出来的一套人嵌入组织的规则。“和则’,主要是为了消减源于人的不确定性。“谐则” 是 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从另一个角度,“谐”则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东西,它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以及科学安排,它可以是结构,也可以是过程/流程;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总之, 和谐管理理论中优化主要是指和谐主题中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明确表示的变量关系,尽量通过优化的手段来进一步确定,优化主要是与“谐则”的手段相连一起的。不确定性消减是指由于“和则”中人的不确定性存在,对管理中不能完全用科学数理手段来优化的变量关系,通过“和则”中的手段与方法来消减,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

三、和谐管理理论对业务流程再造的启示

前文所述,bpr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对企业 的一种系统变革,其核心领域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变革,其根本的目的是要对被专业分工和官僚体制分割的支离破碎的各类流程重新设计和再造,因此其核心的思想是对流程的整合以及高效率的追求。业务流程在实施的过程中,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会发生转移。如果我们把 bpr实施看作是变动的过程,bpr就是人要素与物要素的互动组织绩效改进的实践活动,那么bpr的和谐主题可被理解为:在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业务流程的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问题。结合bpr的过程予以论述。

1.bpr的准备阶段 ,采取策略性思维工作方式

bpr的准备阶段,管理者应借助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策略性思维分析未来的bpr的任务、范围和可使用的资源。通过“谐则”规划bpr的方案,借助于制度、契约(激励和约束)和环境因素(环境的诱导)使员工表现组织想要的行为,尽量提高员工的对业务流程再造的热情和努力程度,从而发挥其能动的创造作用。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活动是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和选择的目标,树立公司对未来的远景。分析组织的现在的状况,对比其和远景目标的差距,确认形成差距的关键流程,结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及顾客的需求,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同时,组织业务流程再造需要有信心面对和化解阻力,还要艺术性的引入危机意识和勾勒出未来业务流程再造后的远景。

2.bpr的流程设计阶段,采取程序和步骤性思维

设计合理科学的新流程应借助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程序和步骤性思维方式,在理性设计的指导下,对当前条件下能够确定和优化的工作,规定具体的行为路线及测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是了解事物(流程)与人(可物化的部分)之间的确定性联系,设计出人们所必须遵循的确定性的流程、结构或者严格的制度,也就是“优化设计”。当然,社会分工、科学的发达使得组织的运作设计的基础日益丰富,组织可借助于已有科学成果、内外部专家等对管理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借助于计算机的建模和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业务流程的设计。比如引入idefo模型进行流程设计,应用作业成本法实施分析流程。设计新流程需要考量原有的流程及其相互关系,流程的整体结构是否合理等。业务流程有四个基本的要素,即活动、活动的逻辑关系、活动的方式及活动的执行者,这四个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流程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但在流程中,至少有一个要素起关键的作用,提高关键流程的效率,是新流程设计的核心。流程再设计时,通过活动的合并或分散、改变活动的逻辑关系、改变获得的执行者及活动的实现方式重新设计新流程。同时也要改变流程与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流程逻辑关系的完善与改变,设计出高效的业务流程。

3.在新流程的实施阶段,要强调文化和人际思维

业务流程设计结束后,就可以根据项目开始时设定的目标对当前流程进行评估,观察新的流程是否达到目标。此外,一次业务流程再造项目的实施并不代表企业改革的任务完成,整个企业的绩效需要持续的改善才能实现,组织的成员面对新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可能茫然失措,管理者也可能没有系统的激励方法。针对环境不确定性和管理者有限理性,无法事先规定最优的行为路线,主要适用“和则”。和谐管理理论的文化及人际思维则是针对任务中难以理性设计的部分,考虑通过创造文化氛围等环境手段,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沟通和配合及其对组织的承诺,自主地寻找解决方案。

总之,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的bpr研究新思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运用和谐管理理论研究bpr的主要思路如下:以bpr目标为导向,从分析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出发,识别出具体阶段和具体情况下的和谐主题,针对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分别在优化工具库(“谐则”指导下)和不确定性消减工具库(“和则”指导下)提取相应的工具,综合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管理,组织获得最大的绩效。而在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需要发展的方法集中于:bpr和谐主题的分辨方法,不确定性消减和优化间有效的对话方法,更加有效的优化方法和不确定性消减方法等等。总之,和谐管理理论为高度不确定条件下的bpr 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四、结束语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组织进行bpr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应结合和谐管理理论这样的指导思想,动态的看待业务流程再造的问题。在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组织应采用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的流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对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设计,在理性的范畴内尽可能地提高新产品流程改造。更重要的是,要高度重视人的行为,把人作为一个活的因素,强调人在在整个再造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hammer.m. 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 but obliterat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4):104-112.

[2]farzarch ,fazel. tqm vs bpr[j].quality process,2003,36(10):59.

[3]caron.j. business reengineering at cigna corporation[j]. mis quarterly, 2001,17(813):233-250.

[4](美)杰弗里•e•加内特. 再造企业[j].新经济导刊,2002(19):62-64.

[5]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2005,2(1): 23—32.

[6]席酉民,唐方成.不确定性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6—12.

第9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2。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