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市政道路毕业论文

第1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一、XX年主要工作回顾

一年来,文教卫体委员会完成常委会调研课题2项,并形成视察报告2份。完成本委重点课题1项,并形成调研报告1份。参加调研的本委委员 38 人次;组织各类专题视察及座谈、行风建设通报会20次,参加活动的委员307人次;接待省政协教文委员会、医卫体委员会视察组和兄弟市政协学习考察团7批103人次。

(一)科学安排,全力以赴,搞好常委会课题调研

我委今年以来自觉服从政协机关的统一部署,始终把常委会协商课题作为视察调查的重点任务,做到全力以赴,精心策划,从而形成内容较为翔实的视察报告。

根据市政协第六次常委会关于“做强做大民营企业、加速民营经济发展”协商专题调研的统一部署,我委牵头组织了对海门、启东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调研组听取了海门、启东两市政府领导有关情况通报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分别走访了27家民营企业“百强”企业,与部分乡镇领导和企业负责同志就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座谈。针对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清理传统观念;因地制宜,加强产业引导;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格控减企业负担;创新机关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等五条建议。在此基础上,我委起草、修改、形成了《关于海门、启东部分民营工业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并参加了第六次常委会的大会交流。

8月上中旬,根据市政协第七次常委会“扩大就业,加快富民步伐”的协商课题,我委与学习文史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视察调研。调研组分别召开了市教育局、市人才服务中心、南通大学和7所地方高职、中职院校负责同志的座谈会,赴如皋市、如东县听取了当地政府领导有关情况通报及相关部门、学校的意见,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部分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人事专职干部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选择、录用大中专毕业生的情况以及用人等方面的建议。实地视察了大中专毕业生夏季“双选”市场,邀请10多名已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就学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知识结构、人才市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向、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调研组还赴常州市进行了学习考察。我委根据调研组成员讨论的总体框架拿出了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视察调查报告初稿,并登门到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征求意见,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关于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参加了第七次常委会的大会交流,并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关于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送达有关部门后,得到市人事局、市人才服务中心的高度重视。市人才服务中心对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逐条分析,为最大限度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决定采纳调研报告中的相关建议,组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会,。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11月26日,南通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会正式揭牌,聘请施景钤副主席为顾问。该协会由人才服务中心、高校、企业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建立,现有理事单位30家,另有近30家企业及用人单位正申请入会。成立的协会,将每年进行毕业生生源信息及需求信息统计,对毕业生的就业动态跟踪调查,在用人单位和高等院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对新形势下开展毕业生工作进行前瞻性理论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组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今年我委确定的与各县(市)区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联动的重点调研课题。去年,市政府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和全省农村五件实事会议精神,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结合我市几十年来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提出了XX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低于70%的目标,并列为政府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和推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进程,确保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完成, 10月中旬,我委组织医卫界部分委员,分别到海安县、海门市,就今年以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展情况、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实现市政府提出的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70%的目标的措施和建议进行了实地调研。10月底,我委召集6县(市)2区政协文教卫体委负责同志就调研情况专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从调研情况和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来看,截止10月底,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62%,与市政府确定的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70%的工作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我委及时形成了《关于海安海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继续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行政督查力度。建议市政府召集通州、启东两市主要领导,尤其是通州市,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促使通州、启东两市主要领导痛下决心、果断决策,尽快研究出台XX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二是广泛开展多层面的宣传工作。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宣传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正确引导农民确立互助共济意识,提高广大农村居民自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建议市政府在原有市级财政“1+1”补助的基础上将补助标准提高到3-4元,以充分体现公平性原则。市政府要督促各地尽快落实人员编制,进一步明确办公和业务经费的来源渠道,人员经费要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四是科学合理调整工作方案。要在坚持“保大为主”的同时,适度考虑、兼顾“保小”的问题,“低水平、广覆盖”。五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除合作医疗统筹资金以外,在县一级还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作为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形式。

调研报告报送市政府后,引起了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季金虎副市长作了详尽的批示。他认为调研报告针对性、可操作性均很强,请市卫生局、市编办、各县(市)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认真阅研。他还根据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要求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1、启东市已着手启动,通州市要加强督促,尽快启动;2、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规定落实人员编制和必须的开办经费。至于市级补助标准问题,请丁大卫市长、袁静波副市长定夺;3、市卫生局要按计划召开一次研讨会,主要是交流运作方案,以取长补短,迅速完善;4、市卫生局要主动与市委宣传部配合,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

(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撰写集体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

XX年2月,为了让孤残儿童拥有一流的生活、学习、活动及康复等设施,南通市政府在该市新区动工建设新儿童福利院,并将其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经过近两年的施工,去年年底福利院主体工程基本竣工,但是门前约200米的道路、排污、供水等问题难以协调,始终得不到妥善落实,造成新儿童福利院已建成却无法投入使用。该院领导致信程亚民主席,反映新儿童福利院所面临的困难。程亚民主席对此非常重视,批示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了解情况,帮助该院与有关部门沟通,推动困扰儿童福利院门前道路这一问题的尽快解决。春节前夕,我委在实地走访、与院领导商讨、座谈的基础上,形成了《及早建设儿童福利院至工农路道路建议》的集体提案,呼吁政府特事特办,确保在今年6月1日之前为儿童福利院建设一条长约200米的通达工农路的道路,并为儿童福利院接通排水、排污管道,以使孤残儿童能够在儿童节前入住新院。市建设局接到我委提案后,立即到现场踏勘并进行了研究,专题向市政府作了书面报告,建议提前实施福利院门前路段,以解决儿童福利院进出交通和污水排放。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批示同意工农路至福利院路段先行实施。为了确保“六一”前完成,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超常规措施,市建设局与所在村组协商租用集体土地、筹措近300万元资金先行动工,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宽24米的道路及地下管网全部完工,从而保证了儿童福利院的按时搬迁。

我委还把反映社情民意工作作为专委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视察过程中,注意收集各类信息,筛选有价值的及时上报。今年,我委及我委委员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被《政协信息》专报采用6篇,如《应尽快确定南通师范学校升格搬迁用地问题》、《动工建设崇川路东延段迫在眉睫》、《以南通职业大学为基础组建本科层次高职院校》、《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应增加徐红艳的事迹介绍和图片》、《“空混气”价格过高,用户反响比较强烈》、《在城乡结合部设立禽类屠宰加工场的建议》等。其中有的社情民意信息引起了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相关问题的妥善解决。如《“空混气”价格过高,用户反响比较强烈》报送后,为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市物价部门对燃气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审计报告、价格认证报告进行了确认,并就调价方案反复论证、召开听证会、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考虑到群众承受能力和“空混气”热值比价关系,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最终决定作适度下调,“空混气”价格由每立方米5元调降为4.5元。据物价部门分析,按“空混气”一年多的运行情况来看,每月每户平均用气量约8立方米,照这次降价幅度计算,每户每月少缴4元,全年可少缴48元,全市17000用户每年可少支出80余万元。

第2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已摆在全社会的面前。本文从政府、高校、企业、毕业生几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高校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学科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派出专人去建基地、搞就业,其结果仍有部分毕业生难以就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要靠政府的政策调控、用人单位的岗位数额、创业岗位的自我谋取、各高校之间的联手协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建立起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才能形成具有我国特定阶段的毕业生就业特色。对此,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机制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政府就业机制的建立是根本目标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取消了毕业生分配计划,实行双向选择,但就其毕业生而言,在就业市场中他们是弱势群体,在就业十分困难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加之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造成用人单位是强势一方。尤其是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工作性质较好的用人单位,全国毕业生蜂拥而入,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出的价码很高且条件较苛刻,使前去求职的毕业生心理压力很大,毕业生认为工作难找。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又无人前往,造成有人找不到工作,有工作无人去找,改变这种局面只有靠政府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人才层次的调控机制。所谓人才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专业人员。知识有深浅,技能有好差,研究能力有大小,这就决定了人才具有高、中、低之分。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等级的人才是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也是市场经济资源配备的原则。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相互攀比,不计用人成本,有博士不要硕士,有硕士不要学士,有本科不要专科,明明是技术型的却要研究型的,是中低级岗位的却要招高级的,这反映出无序的人才市场需要管理,各级政府的人事管理部门要承担起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服务、调控,进行人才使用的合理布局,加大人才使用的监管力度,分层次、凭专业、按需要就业,将人事管理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对人才层次、专业状况与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既能保证各层面人才的顺利就业,又能避免人才的极大浪费。

2.人才流向的调控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区域经济状况不平衡且逐渐拉大的现象。客观上讲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用人基数较大,毕业生纷纷奔往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一个适度量,当饱和后就不能再容纳了,越是发达地区人才的聚集量越大,造成人才难就业,发展的空间也小,而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相对不足,这应该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由于条件较差,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高校毕业生主动前往的较少。这就要靠政府对人才的流向进行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调控,利用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建功立业,像干部支援边疆建设那样,靠政府行为,靠诱人的待遇,靠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政策调控,让毕业生在西部、新农村建设中作贡献,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性腾飞。

3.人才需求的调控机制。政府对各级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高校招生时有计划也有序,毕业生就业时无计划更无序,这种不对称只能缓解一时的矛盾,而后期其困难更大、社会影响更广泛。我们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市场需求的监管力度,按照人才适用的原则,对就业岗位、等级进行审定,是否符合本届各类人才总额比例的要求,使岗位与计划统一起来,市场与需求统一起来。

二、毕业生自主创业机制的形成是有效途径

作为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具有创新能力,且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大学生的创业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1.毕业生自主创业外在机制的形成。大学生从校门迈入社会,可以说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为毕业生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

(1)舆论导向: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要鼓动毕业生去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舆论导向的宣传,鼓励毕业生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去实践自主创业,并在创业的路径上给予引导。自主创业是我国就业形式的一种,而且是有创新的、国家政策支持的、受到社会尊重的、能尽快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就业形式。(2)政策支持:我国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还要从行业、资金、税收、社会环境、人才使用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他们在逆境中奋起,既是实现自主就业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更是通过这种途径去发现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3)社会环境:指全社会都应去关心、支持毕业生的自主创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开绿灯、除障碍,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应有责任。(4)创业前景:政府要对毕业生的创业立项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示范,也是一个培养过程,让他们在经济大潮中得到锻炼,体察人生,在创业中规范自我,实现价值。即使他们创业受阻,只要他们有所创新,政府仍可把他们安排到适当的位置继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

2.毕业生自主创业内在机制的动因。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有一定内在条件的,这种内在机制的动因是需要个人去把握的,也是因人而宜的。

(1)胆识:毕业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风险,既要有胆识,又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分析、定性,不是盲目的、赶潮的,而是理性的、可行的。(2)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要有创业思想,创业协调能力,更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高校毕业生与无专业知识的创业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自主创业的关系,专业思想与创新立业的关系,专业技能与创业起步的关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创业思想,才具有自主创业的基本条件。(3)能力:这种能力是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自主创业者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有组织、管理、协调、创新等能力。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自主创业内在动因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发展的综合指标,培养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尺。(4)条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具备上述动因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自主创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无论是何种行业,起步阶段的经济保障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决定了不是每一位毕业生都具备这个条件,就是争取社会、政府的支持,自己也得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否则,自主创业将是一句空话。

3.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认同机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除了外在、内在机制之外,还要有认同机制作保障。

(1)观念认同:自主创业或叫自谋职业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取决于多种因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首要因素。由国家统包到自主就业落差很大,不进行观念更新、与时惧进,没有勇于创新、开拓之举,很难走上自主创业之路。(2)自我认同:高校毕业生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社会的环境状况,市场经济的推进规律,自身具备的现有条件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若认定自己走创业之路,就要在创业的道路上定好位、谱好曲,在自主创业的探索中创就业之轨迹,现人生之价值,报国家之培养。(3)家庭认同:每个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呈现多样化。父母、家庭对子女的就业很关注,对就业形式的认同在发生着变化,对坐机关当干部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有胆识、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家庭支持率在上升,走自主创业路的毕业生在创业初期能否得到家庭的认同至关重要。(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石。首先大学生是个有知识有智慧的特殊群体,每个社会成员对(下转第105页)(上接第48页)他们有一定的信任度,加之政府的政策倾斜,个体具有的特潜性,社会成员对他们的自主创业比较看好。其次大学生自主创业更需要社会的支持、认同。再次大学生应抓住自主创业之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按政策有原则讲诚信,在创业大道上摔打磨练、锻炼成才。

4.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需要政策支持、社会关注,政府在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就业之时,应充分发挥政策调控功能,建立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

(1)政策激励:政府应不断完善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政策。比如创业初期的津贴补助,政策、经费支持。鼓励毕业生去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实现了自主创业的同时,为更多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2)榜样效应: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太少,未形成气候,需加大自主创业的宣传力度,让毕业生了解到自主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式,不是无奈之举。多做自主创业成功之例、成功人士的宣传鼓动工作,用榜样效应去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主创业,充分准备自主创业,积极实践自主创业。(3)成就感召:毕业生自主创业既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生实现价值、创造成就的一种较好形式。宣传媒体应发挥职能作用,对自主创业做出成就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报道,以毕业生创造的成就去感召新一代毕业生走创业之路,去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使命。(4)社会效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检验归结在社会效益上,社会效益突出的创业者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与地位,给予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与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能看到光明的前景和辉煌的人生之旅,使他们在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去回报社会,去实现人生的最大追求。

三、高校联手机制的圈定是重要手段

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高校的中心工作,一把手工程。每所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机制。但高校联手机制的发挥至今仍很薄弱,若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联起手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将是事半功倍的就业机制。

1.高校专业连锁机制。高校所设置的专业有很多院校是相同的,若某区域高校的相同专业实现在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上互补,教育、设备、资源共享,将该专业实行连锁机制。当某用人单位需要某专业的毕业生,都随时有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更便捷的是用人单位只要找到一所高校,就能了解到某区域各高校某专业的毕业生情况。对某区域的所有高校来说,既省时、省事、省人力、省经费,又能起到积极推荐毕业生就业的效果。

2.高校层次对接机制。区域高校都有本、专科之分,以本科院校为龙头,把本专科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层次上对接起来。用人单位需要本专科毕业生是有一定计划比例的,本专科院校可互相推荐毕业生,以形成用人层次上的对接,实现某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之特色。

3.高校区域联手机制。某区域的中心城市都设立有不同类型、学科专业的高校,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压力很大,人力、财力很有限,若区域各高校实行联手机制,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资源优势,共同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共享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4.高校人力资源联动机制。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各高校从事就业人员有限,若某区域高校将从事就业工作人员实行联动机制,及时进行工作上的交流,信息上的互通,形势上的共研,做法上的互帮,就能形成一人做活一片,一事共振一方。

四、校企联合机制的扩大是发展之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严峻,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对就业性质、条件的要求是当务之急,从第一线做起,在基层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创业打好基础。那么,校企联合是实现毕业生完全就业的发展之路。

1.校企沟通:各高校要积极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在实习中了解企业的管理及用人理念,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知识,乃至于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校方应积极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调整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吃苦、讲原则、讲诚信、有开拓精神,校企双方在育人与用人的通道上,进行深入的了解,互信的沟通,以便于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企业的需要。

2.校企联办:高校与企业联办的形式适应于当前的大众化教育。企业将用人计划、培养目标、动手能力、生产管理程序提供给校方,高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情况落实招生计划,再进行基础、应用理论、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教育,最后一年的实习交给企业,主要是生产实习、岗位培训、管理程序与研发能力的熟悉等。毕业生毕业后在该企业就业。

3.校企订购:所谓定单式教育。企业根据需要与校方联系,订购所需的专业、人数,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向校方提出培养的目标、模式,加强对校方培养过程中的监督,可随时修订教学计划,校方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订购合作的相关事宜,向企业批量输送毕业生,这种方式是毕业生就业的好形式。

4.校企合作:这种合作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用人需要与某高校有长期稳定的用人、教学实习合作关系。其特点是高校设置有企业所需要的长线专业,培养层次与企业的用人要求吻合,该高校的毕业生在企业有较高的满意度,企业可根据需要在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实行双向选择。高校可每年输送部分毕业生去企业就业,高校与企业之间保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林诗锋.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j].世纪桥,2009(17).

[2]王俊岭,李德海.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建设[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8).

第3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路径;自主创业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高校培养模式,既要有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的“务虚”型人才,又要有直接面向市场创造价值的“务实”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总体衡量,当今高校专业设置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残留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个别专业社会生存空间狭小且需求量小,并没有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对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与市场经济间接对接的相应专业,应该采取缩小招生规模、隔年招生予以专业整合。这样既能避免“结构性失业”之症结,又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成本。

2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实行一种“精英式”培养模式,广大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个隐形的心理契约惯性,也就是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后将从事较为优越的职业平台。这种心理契约的产生源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健全,仅能满足少数人,高考作为一种公平有力的选拔机制,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通过高考的调节,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区分开来,从而确保了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较好职业。然而高校扩招政策与市场的“实用性”规则之合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高考制度的筛选功能,等到毕业生临近就业,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相区别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人才市场的调节功能上。而我国人才市场在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时却明显的感到不协调与不匹配:一方面,市场上屡屡出现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则呈现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从市场人才要求流向的趋势中找到灵感与机会。合理定位,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就业力,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持有的就业观。

3 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直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强势推动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用工压力,因此二者都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力十分有限。再者,各类高校扩招规模近年来受政府宏观调控的钳制,高校及其它科研机构接纳大学毕业生更是优中选优,数量极少。总体衡量,民营和乡镇企业(主要是生产、流通、服务领域)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这一切均预示着“务实”的主导地位,具体讲,“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得愈加重要。

4 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所谓“通识能力”,就是社会岗位范围内通用的技能,在此并没有文理科或专业的界限,诸如语言表达、文字组合、思维、创新、应变、适应、沟通、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能力。对此,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深化,社会实践的锤炼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即从事具体岗位必备的特定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借助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环节加深理解,通过实验室情景模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借助实习基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专业培养的无缝对接。对上述两者统筹安排、恰当匹配,必能克服偏重理论讲解,“务虚”成分过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面向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完美结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构想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领悟力,同时又要有较理想的经验积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增加研讨、互动、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明令必修课学分不能免修或替代,着力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能力、创造能力及、市场的领悟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

5 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转变过程,但总体讲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相关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实质上,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的必由之路,是就业模式从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跳跃。通过自己的能力创业,既为自己创造岗位,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岗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是个人条件、校园氛围、社会环境的共生物。首先,大学生个人要有创业的“本钱”,如启动资金、市场悟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同时具备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的动力。上述“本钱”的获得需经校园氛围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培育才有可能实现。

(1)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总之,就是让学生闯入市场,深入现场,真枪实弹去办实体、搞经营,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氛围,增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形成创业有为的家庭观念。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

6 立足国情社情,广开就业途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实现双赢的一项战略决策。事实上,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一味看重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薪酬、福利、文化氛围、发展机会、恋爱婚姻等相对优势,“宁愿端茶递水或暂时失业,也不愿下基层”。但地域好、环境优越、有较好收入的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苛刻且数量有限,结果造成“想去的去不了”、“想要的要不了”这一虚假过剩的“怪圈”。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诸如教育、组织、人事、劳动、公安、财政等可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一种鼓励、引导、扶持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学费减免、户口不转、服务3—5年以上提供进修机会、职称评定优先、岗位福利附加、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入手点,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带着知识、技术到广阔的农村建功立业,或走“中、短期轮岗制”服务西部、支边支教等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第4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就业难”成为2009年的民生难题。2008年底,教育部连续多年作出“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后,再次发出了“2009年更严峻”的重要提示。《光明日报》(2009年3月25日)调查显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女生)的就业更加困难;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毕业生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缺少了解;“等、靠、要”思想倾向危害较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因而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关注。一些媒体通过内容策划与活动组织来实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彰显传媒的公信力与社会责任感,也暴露了媒体报道的种种缺失。

二、大学生就业报道的乱象

在金融危机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与公众的“眼球”。从卖猪肉到下基层、从村官到城管、从昔日的天之骄子到争做公交乘务员、交通协管员、搓澡工,一桩接着一桩,那些原本平常的词汇成了大学生就业舍原路另辟蹊径的代名词。

2009年,媒体对“女大学生死亡日记”的报道,将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问题推向舆论的漩涡之中。2009年2月,《燕赵都市报》对“女大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自杀,留下10万字日记”予以报道。

报道没有对此展开深入调查,开篇描述了死者家属的悲痛,然后引出死者生前写的10万字日记并大段摘录原文,结尾发出“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带血的日记,一起来思索她走上死亡之路的原因吧”。一些媒体对此纷纷转载、引用或跟踪报道,从而引发网民的热议。

媒体情绪化报道毕业生自杀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值得警惕。报道充斥或渲染了一种悲观或厌世的情绪,如“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罪。”“如果我没有上大学,可能会遗憾一辈子,而现在上了大学,快要毕业了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更觉得遗憾。”记者在揭示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忽视了该报道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力与情绪感染性。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一个情绪相当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之中,如果有一个人表现出消极的自杀行为,很可能会“感染”其余的人,让那些存在隐性心理问题的人员,也表现出类似的举动。研究表明,媒体对自杀行为的公开报道会增加人群模仿自杀的数量。媒介类型、报道内容、案例的真实性等都会影响人群的自杀行为。研究发现,报纸和网络较之于电影电视、音乐、舞台剧等对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更大,对自杀行为报道趋于肯定的国家,自杀现象也最多,相反,自杀的负面报道出现多的国家,明显减少了模仿自杀的可能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受自杀影响的敏感人群主要是15~35岁的中青年和65岁以上的老人。

“女大学生自杀”报道,大量摘引死者日记的做法本来就具有争议,如果摘引的过程中不注意内容筛选,摘引之后又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那么这样的自杀报道是不负责任的,甚至等于宣扬自杀。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艰难的背景之下,大众传媒是揭示大学生就业难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徒增大学生的就业恐慌与社会的悲观情绪呢?最近,有关农村出现“新读书无用论”的报道,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如2009年重庆有上万名农村考生放弃高考。《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4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新闻中心联合调查也表明:“26.3%的受访者感觉报纸电视整天说就业难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力军,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就业报道,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熟知国家就业政策、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就业新特点,并具备深刻洞察力,能够对一些就业现象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判断。

三、大学生就业恐慌中的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就业心态应进行积极引导。

⒈引导就业心理,培植大学生积极的就业观

较之传统社会而言,现代社会由于其广泛性和异质性,大众传媒已经超越家庭、学校成为重要的个人社会化的场所。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递作用于受众的选择性机制产生传播效果,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调适,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东方早报》刊登题为《疑因压力大 大四学生猝发心脏病》的新闻,关注学生求职心理健康问题。新华社“新华视点”刊发《大学毕业生怎样克服择业“心理落差”?》(2009年2月12日)评论,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倡导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克服择业的“心理落差”,不要只向往大城市、大机关而忽视基层工作,不要因自己是“普通劳动者”而妄自菲薄。

大众传媒通过传递心理知识、沟通社会心理、提供大学生自我讨论的公共论坛、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等,有效发挥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功能。《中国青年报》的《大学生屈身就业“遭家长围追堵截”》(2009年1月10日)虽然报道了大学生择业受到来自家庭的阻挠,但报道彰显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自主择业的勇气,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光明日报》刊发《寻找最能发挥个人价值的位置》(2009年3月26日)的评论指出,在就业的过程中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做到知己知彼――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工作与岗位。媒体关注大学生求职主体,在鼓励大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心理调适与正确引导。

⒉解读就业政策,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在就业困难情况下,媒体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加强报道力度,推进报道深度,拓宽报道广度,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例如,《文汇报》刊登的《让大学生“零成本”创业》、《申城将推就业托底援助计划承诺困难毕业生不挑不拣都能实现就业》,报道政府将出台新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以期解决就业问题;随后介绍“上海再次降低创业者门槛,大学生无需提供户籍证明就可办理企业注册登记”、“西安大学生在沪创办零首付企业”的经验。这些报道不仅达到了对政府推进就业政策的宣传目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稳定求职者心理的作用。同样,《经济日报》刊发《促就业,今年我们更有信心》评论,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充满信心,如中央财政投入420亿元资金促就业,首先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放到了突出位置;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取消各个城市对大学生落户的限制、加强了毕业大学生的专业培训、大学生创业贷款扶持等)。《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刊发《大学生就业呼唤“治本之策”》(2009年2月3日),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出“治本之策”。文章从我国的城乡分割、东西差距、户籍制度、保障差异、大学生的成本投入等角度,反思了大学生改变“身份”的就业期望,呼吁各级政府要拓展就业空间(改变就业观念、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完善制度,让大学生就业更少承受社会转型之痛。

关注高校应对就业难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文汇报》刊登《工程大怎样为学生铺平就业路》的消息,介绍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通过紧盯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与培养人才、多方推销人才、校企结合增强学生实践等,解决就业的深层次问题。《南方周末》于3月19日推出《艰难时世:大学毕业生的“生死抉择”》,报道“一喜一忧”的故事:河北女大学毕业生刘伟自杀;义乌职业学院“超级毕业生”在淘宝网开店致富。《南方人物周刊》也在2009年第15期封面专题“女大学生之死”中,介绍“危机中的美国大学生”。媒体在比较中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

⒊批驳错误论调,客观报道与舆论引导并举

在公众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互动的“媒介化社会”中,传媒以期社会公信力与责任感影响了社会舆论。

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失范,必然影响社会对“读书”或求学的实用价值的质疑,从而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泛滥。早在2006年1月12日,《大连晚报》以《北大学子待业在家穿糖葫芦》为题,报道了北大医学部毕业生武小锋毕业半年多没找到工作,在家里帮父母穿糖葫芦卖。该报道迅速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并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针对“读书无用论”论调,《大连晚报》及时发表了题为《读北大无用论是对武小锋的误读》的言论,起到了正面引导和示范作用,倡导科教兴国战略。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报道要有全局观念与整体观念,从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成为舆论批评的焦点。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很多原因,如结构失衡导致的专业人才不配套,人才供需结构和就业观念问题,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人才过剩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等。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人生起点,媒体应鼓励大学生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陈旧择业观,应该大力提倡“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起到有效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同时,关注金融危机中企业的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媒体应兼顾客观报道与舆论引导,做到监督与扶持企业并举。《文汇报》2月12日刊登的两则新闻:《五成受访企业认为沪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一般”》与《危机下逆向思维:招工加薪 专家建议: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更应采取积极手段》。前者引用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调查数据说明上海企业九成以上能够履行社会责任,后者报道中加电炉有限公司的招工和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的加薪,为困境中的企业提供了新思路。

⒋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

媒体要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求职者提供求职信息服务。《广州日报》联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信息时报》、大洋网和求职广场网,为招聘单位和求职大学生提供免费平台,招聘和求职信息。尽管都市类媒体也刊登各地招聘会信息、专访成功就业的学生、介绍面试技巧等等,但更多的是宏观的政策解读,服务类信息亟待加强。比如,针对国家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媒体既要宣传、解读国家政策,也应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基层生活的艰苦,告诉那些没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年轻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对学生的求职思路、求职技巧、求职维权等也应给予重点关注,比如,《新民晚报》就开辟专版介绍求职经验,开设“法援沙龙”求职专版,还在其他版面关注求职维权。《中国青年报》刊发《就业危机下,当心招聘陷阱》(2009年3月25日)评论指出,政府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应切实加强对就业招聘过程的规范和监督(如个人信息泄露、就业歧视、花样翻新地折腾应聘者等)。在搭建供求平台、提供招聘信息的同时,还应大量刊登学历教育、资格认证、技能培训的相关信息。《深圳特区报》开辟了“学海无涯”专版,对各种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培训项目以及培训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

⒌策划媒体活动,搭建大学生就业的桥梁

媒体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本与公信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联合诸多部门共同打造大学生就业通道,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并提供实质性帮助。《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钱江晚报》,在“找工作”板块推出“毛遂自荐”专栏,并联合相关单位主办“大学生就业阳光行动”,活动推出仅一周,就提供各类岗位1530多个。天津《每日新报》刊登免费求职广告,标志着全国媒体首家推出的“帮大学生找工作,免费3月登广告”大型活动正式启动。《三秦都市报》与其他5省共6家媒体组成“节后求职媒体联盟”,同时推出“帮您找工作”大型策划报道,并增印1万份报纸免费派发求职者。目前,该联盟已扩至41家都市类媒体。《燕赵都市报》推出“大学生就业援助行动”,通过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个人进行报道,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

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舆论,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撑与精神动力,也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全局观念与整体观念。

参考文献

[1]朱自立、许燕等:《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3期

第5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延安市;职业院校就业;思考

一、近年来延安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从延安市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全市GDP的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就占到GDP的80%以上,而第二产业主要就是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化工、煤炭和卷烟等行业。但从就业状况看,因安全、环保等原因,煤炭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石油和卷烟企业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其带动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每年可安置一定数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实行退耕还林以来,全市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苹果、红枣、梨、花椒、舍饲养羊及大棚蔬菜等产业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来指导,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向非农领域转移。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以旅游和酒店餐饮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的一些企业是近年来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企业多数为非公有制企业,大中专毕业生在其中的就业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大,导致人们对这类就业认可度较低。

从我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延安市内的石油企业聘用的临时工已超过正式职工人数。但是,石油企业在用人方面,除接收内部职工子女外,许多岗位宁愿聘用农民工,也不用经过正规培训且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职校毕业生。不仅石油化工企业如此,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概括起来看,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延安市的就业状况主要是:

1.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数呈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在这些单位就业后,稳定性好,各项社会保障到位,这种就业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在这些领域的就业竞争也非常激烈,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正当竞争甚至是腐败现象。

2.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我们调查了解到,近三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较好的吴起、志丹、安塞等县,进入石油企业的职校毕业生,他们大多数从事了油井保卫工作,真正学习石油类和机电类专业者到石油企业就业的为数较少,但企业需求相对较大;另外,由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等问题,一些毕业生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即使就业了,就业质量也是较差的。

3.进入非国有单位且处于流动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的总数达60%以上。这些职校毕业生每日劳动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节假日加班加点为“家常便饭”,但没有加班工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应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多数用人单位不缴纳;市、县(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对毕业生的人事等就业服务工作做的也不到位,致使这些毕业生的工龄无法登记和计算,办理结婚、生育、晋职晋级、落户等手续困难重重,导致就业的稳定性非常差。

4.在使用职校毕业生过程中,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与学生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由于政府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监管不力,国家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双方的约束力不够。用人单位较多地非法用工和毕业生随意“跳槽”的事时有发生。

5.部分职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在家中待业。有少数职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差,专业技术水平低,被用人单位多次筛选而积淀成无业游民。特别是那些身体残疾或身体有病者,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政府的救助,但是,由于就业援助缺位、失业登记不到位、再就业培训滞后等,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生活非常困难。

6.一些国有企业在用人自的庇护下,只招聘企业(或行业)内部职工子女,不招聘社会上具备相应学历和专业的人员,出现了用人上的不公平。

7.政府劳动保障人力资源部门人事工作滞后。据调查了解,从2001年至2010年,每年均有部分职校毕业生手中拿着学校和有关政府人事劳动部门签发的档案和报到证不到县(区)报到。

8.高职毕业生相对中职毕业生来说,其就业状况较好。具体表现在:在国有单位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社会保险办理率较高,就业的稳定性较好。

二、改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建议

(一)党委政府是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努力规范各单位的用人行为,改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能做到的。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除重点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外,还应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

1.积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做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人事工作。要把属地所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人事管理都进行人事制度管理,取消原来的分割管理办法。让有意回辖区就业的所有高、中等学校毕业生持政府有关部门签发的报到证报到,并收取档案等资料,办理人事手续,签订人事合同,待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单位后,再按国家有关法规、条例规定,落实用人单位与政府人才中心签订单位人事合同,并督促用人单位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对创业等灵活就业者,政府财政补贴缴纳社会保险,从资金上和政策上真正鼓励自主就业,建立充满活力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让创业者切实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

2.人力资源劳动保障部门要全力抓好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和条例的落实工作,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要督促企业依法给劳动者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对违规的用人单位,有关部门要依法予以及时严肃处理。

3.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人要承担起属地职业院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切实把扩大就业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把就业工作纳入每年度对各级政府及领导的重要目标考核之中。不能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仅仅作为院校的一把手工程,也要成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工程”。

4.政府有关部门应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就当年属地内报到就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定期研究,明确各自的职责,并认真抓好落实。年度对部门工作考核时要把就业工作完成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5.政府劳动人事和工商等部门,应联合对属地内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用人情况和对员工各项社会保险办理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向社会通报,对做的好的用人单位,给予重金奖励或减免有关税费,对做的不好的用人单位,进行处罚和纠错,并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6.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每年适当时间,公布本地当年或更长时间内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此引导适龄青少年来选择就读院校和专业以及方式,减少盲目选择带来的负面问题。

7.政府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当地职业技术院校的联系,指导院校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建议院校改革课程结构,督促企业为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实训和实习条件,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从而使院校能为企业培养出实用人才。政府对给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训的企业,在财政补贴或减免税费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

8.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内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对职业院校引进师资开设绿色通道。政府应该对职业院校的人事管理实行两种形式的管理模式:一是编制管理,二是聘用制管理。政府根据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多少,给院校划拨经费。我们调查了解到浙江省省属职业技术学院在人事管理上就是采用以上类似制度。

9.各级政府要制定方案,创造性地优先保证全日制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以此来促进全社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10.根据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在经济发达的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政府设立负责推荐和服务职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办事处,为那些所学专业在延安本地区难以就业的学生和有志外出就业的学生提供服务。

11.市委、市政府等几套班子领导,都应积极出面协调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公司等非延安市管企业,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接收户籍在延安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市人大可从有关人才法规等执法检查上给予监督,市政协可利用社会各界精英的影响力来促进企业最大限度地接纳毕业生。

12.市政府应责成相关部门,把初高中毕业后不能升学的适龄青少年,全部纳入中职教育计划,对高职毕业生,要按照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视同仁地执行就业政策,调控企业等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高职毕业生,从就业上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形成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院校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职业技术院校要调研市场,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1.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要提高实训课比例,使实训课与理论课最低保持1∶1的比例。这对于中职生尤为重要。实验实训课程会在校园里营造一种职业环境与氛围,让学生明确目标指向,尽快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学生向劳动者转换的过程。基础课的开设要根据培养层次、专业要求、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发展等需求而开设,不必面面俱到。

2.开设就业指导课与就业心理辅导。要及早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的理论教育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一进校就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将就业能力及综合训练融合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环节及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教育当中,缩短学生从学习者到职业者的心理距离。

3.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基础层次参差不齐的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将教学场所从教室外延到工厂、实训室等实际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已有的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创新精神;将教学者从教师扩展为师傅,实现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与指导;教学方式实现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合作,使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4.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材。最好是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专业要求乃至企业要求编写。尤其是实训教材,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甚至可以借用企业培训教材及培训模式,编写一些情景式训练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只有党委和政府制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院校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办出特色,培养出企业迫切需要的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方可使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仁忠,马庆发.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制度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8,(2).

第6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毕业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形势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高等院校开始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好评。然而,几年后跟随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尤为突出。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制度进行了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的建立,给大学生择业赋予更大的自主性,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择业空间,同时也给各高校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和课题。我们学院也同样面临着新的压力和考验,如何进一步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院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也是我们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针对我院毕业生的具体情况,笔者的几点看法是:

1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时做好教育辅导

踏入最后一学年,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困扰着许多同学,不少同学由于主观认识和个性方面的原因,在择业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针对毕业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偏差及时做好辅导和引导工作。

1.1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分析

(1)期望值过高:缺乏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略对自身特长和专业的分析,盲目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要求环境舒适,待遇高的职业。(2)缺乏主见、依赖他人:有些同学对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缺乏认识,对“供须见面,双向选择”感到茫然。(3)焦虑心理:担忧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受社会欢迎;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在选择单位上应该以发展为重还是以报酬和地位为重等等。(4)过于自信、盲目乐观。(5)互相攀比、盲目从众。(6)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便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1.2对毕业生的教育和辅导工作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处理实现自我和服从国家需要的关系,树立起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坚持自身价值与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和辅导。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既是选择的主体,又是被选择的个体。正确认识择业过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能让市场来适应自己。引导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3)加强形势教育。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新政策的不断出台,人才供求市场的不断变化,大学毕业生由于自身经历和政治理论水平的限制,对国情和形势的认识水平较低,因此学校应在毕业生中进一步做好形势政策教育,让毕业生对当前形势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2分析形势,把握好方向

2.1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作为高职类毕业生,尤其是对行业依赖较大的毕业生,更有必要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形势,一方面增强毕业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毕业生过分乐观。作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存在的有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我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较大空间,我省经济总体走出困境,呈上升趋势,人才的需求总量比较大。

(2)近年来,我省的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交通行业在“十五”规划期间我省将投入资金1176亿,重点建设和完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国、省道网络、县乡公路网络、公路、水路运输网络、信息化网络,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给我院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专业特色明显:我院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

2.2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高校连年扩大招生,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总体形势呈现出供过于求。(2)受多种因素影响,我省新增的就业岗位正在收缩。据广东省劳动部门介绍,“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多重调整任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3)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充分,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其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还普遍不太了解,在思想观念上,总认为“高职是比专科还低一个层次的三等教育”,用人单位在录用专科毕业生方面还不太尽人意。

通过分析形势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当前的处境,把握好方向,更好地把握自己,积极面对毕业就业的关键时刻,成功踏入社会。

3对策的思考与探索

如何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做得更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齐抓共管,积极挖潜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学院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笔者以为应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生部门的事,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潜能,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迎接新的挑战,将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3.2练好内功,保持特色

为了更好地锻造我院的优良“产品”——毕业生,学院经常组织老师们到用人单位去了解毕业生的使用情况,根据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从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肯吃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得不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抓好实践教学,练好内功,保持自身的特色,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加曩外联,立足交通,面向社会从首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我院毕业生大部分在交通行业,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要牢牢的把握好;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跨出交通行业就业。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学院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加强外联工作,做到“走出去,请进来”让社会上更多的单位、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院,了解我们的毕业生。为毕业生就业拓展更大的空间。

3.4调整专业结构,突出竞争优势

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既要与其性质和任务相匹配,体现学院的专业特色,又要紧密配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思想,始终要有自己的拳头专业和名牌骨干专业,在保证专业技能要求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院和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

3.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1)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学院积极地向各界用人单位推荐我们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鼓励同学们自找单位或独立创业。2)加快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毕业生管理系统,多渠道开阔就业门路,收集就业信息。3)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朝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第7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为高标准做好2019年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工作,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工作条例》、《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工作实施细则》有关精神, 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考核对象

政治考核对象为志愿报考军队院校的考生。基本条件:① 参加2019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应届、

往届毕业生;②年龄不低于17周岁、不超过20周岁(截止2019年8月31日);③未婚。

二、时间安排

考核时间从6月9日开始,至6月28日17:00结束,其中考生报名参加政治考核截止时间为6月23日18:00(报名地点详见附件1) 。6月28日17:30前,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上报完成政治考核人员名单。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总政治部干部部《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工作实施细则》(政干发〔2008〕19号)规定, 逾期未参加政治考核或考核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参加面试和体检。

三、组织领导

政治考核工作由省军区招生办公室统一组织,县(市、区)人武部会同本级招生办公室、公安部门组成政治考核组,由人武部1名主官担任考核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考生政治考核工作 。考生户籍所在地与其就读中学、教育机构或工作单位等不在同一区域的,考核工作由考生报考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武部负责,考生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武部配合。

四、实施程序

1.志愿报考军队院校的考生,从高中毕业学校、县(市、区)级人武部领取《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表》(以下简称《政治考核表》)(见附件2),或到海南省考试局官方网站(网址:ea.hainan.gov.cn)下载并正反两面打印《政治考核表》,按规定完成个人信息栏目填写(报考院校及专业可暂不填写)。

2.考生将填写好的《政治考核表》送至高中毕业学校,学校对考生在校表现做出鉴定,在《政治考核表》相应栏目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

3.6月23日18:00前,考生将高中毕业学校盖章鉴定的 《政治考核表》报送至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并完成报名登记。

4.县(市、区)人民武装部 参照征兵政治考核组织实施方法,组织基层人民武装部会同辖区公安派出所,组织村(居)委会、学校、村(社区)警务室或者片区民警等有关人员组成若干走访调查组,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考生家庭情况、社会关系和现实表现等进行考查,并在《政治考核表》相应栏目签署意见。

5.考生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根据走访调查情况及掌握的其他有关情况,对考生本人、家庭情况和主要社会关系等作进一步考查后,在《政治考核表》相应栏目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印章。

6.政治考核组汇总考生所在中学鉴定意见、基层单位走访调查意见、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考查意见,客观公正地对考生做出考核结论,在《政治考核表》相应栏目签署意见,由考核组组长签字负责,加盖县(市、区)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政治考核印章。

7.6月28日17时30分前,各单位将参加政治考核考生名册加盖单位公章上报省军区招生办公室。

8.6月30日18时前,各单位将考生《政治考核表》 原件报送省军区招生办公室。

五、有关要求

政治考核是军队院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人民军队的纯洁巩固,事关考生切身利益,敏感性、政策性强。军地双方要站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严密组织,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考核任务。要把政治合格作为青年学生报考军队院校的首要条件,全面考察考生本人、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从源头上严把政治关口。要严格执行考核政策规定,认真落实考核责任制,坚持谁考核、谁签字、谁负责。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将依据相关政策法规严肃追究当事人和单位领导责任。省军区招生办公室举报电话:66571165。

附件:1.海南省军队院校招生政治考核报名地点及联系电话

2.《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政治考核表》

海南省军区招生办公室

2019年6月9日

附件1:

 

第8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拓宽;就业门路;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60万,如何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使得高校毕业生能快速、顺利地实现就业,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009年国家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两年来通过各方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当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方向。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支援基层的建设,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如实行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等。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和限制,并为高校毕业生和中小企业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服务,形成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

3.做好校园招聘会。校园招聘会是高校毕业生寻找他们就业单位的第一门路,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为高校毕业生邀请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企业来参加校园招聘会,为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搭好桥梁,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门路。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但高校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创业难度大的同时,潜力也大,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国家加大了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如税费减免和小额贷款、创业服务及享受社保补贴等。

二、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渠道对接不畅通。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对接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的重要表现。首先,高校毕业生不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求职过程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其次,人才需求方的招聘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高校毕业生既影响了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招聘和应聘双方的信息传播和管理工作亟待规范,急需建立日常化的信息对接平台。

2.就业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主要是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宁愿几十上百人去抢一岗位都放弃回家乡就业或到中西部基层就业。据媒体报道,仅2010年,在粤求职的高校毕业生达到60万人,2011年预测在粤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将达65万人以上,且集中在珠三角一带,造成了局部地区的供大于求。

3.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因素。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就业观念有待改进,二是不符合社会需求。很多高校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稳定而且有保障的工作;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希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希望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去工作等,这种就业观念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而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很大一部分都缺乏实践的经历,使得自身的人际交往、抗压能力和主动性等都不强,造成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4.用人单位用人存在误区。由于当前用人制度存在缺陷,人才市场不够成熟,用人成本拉不开。用一个研究生与用一个本科生、专科生需支出的成本没有多少区别。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不少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原来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却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原来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却要求研究生学历,陷入用人上的误区。另外,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也只好唯文凭是论,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

三、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措施和对策

当前各高校在政府的引导下就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广东白云学院,以“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在校企合作、教研课改、职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以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门路。

1.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最佳途径,可以有效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避免产生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适用,而企业又招不到需要的实用人才的尴尬局面。校企合作模式多样,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企业可采取不一样的合作方式。

(1)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与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能系统地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进行实践运用,提高毕业生自身操作技能的机会。如广东白云学院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和30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使得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在毕业前进行系统的实践锻炼,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2)开展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是指高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定向培养毕业生,毕业生学完专业知识,达到相应的技能要求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实习就业。在2010年中去广东白云学院分别与真维斯服装、东风日产合作的“真维斯销售精英班”、“东风日产班”等。

在校企合作中还有委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熟悉行业管理知识,洞察行业发展动;企业冠名班等等,让毕业生还没走出校门就已经走进企业,顺利就业。

2.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进行课程改革。一个专业、一所学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决于这学校的专业教学设置是否能紧贴社会实际需要。广东白云学院通过每年两次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广泛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为专业的建设出谋划策。同时,各专业教研室及各系的负责人,每月至少一次到企业,特别是到本专业或本系学生实习就业的企业进行调研,回来后形成报告,各专业系根据专业研讨会及每月的实地调研报告来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来对某些方面的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此来紧贴社会的实际需要,提升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深化职业指导,达到人职匹配。深化职业指导的作用,通过职业指导改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技能;通过职业指导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误区――唯文凭论。

在高校学生入学时,即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恰当的定位,客观评价自我,同时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职业观。同时,在毕业生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求职指导等相关方面的讲座或课程,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对用人单位进行用人指导,通过科学的用人观念,降低用人成本,提升效率。

4.全方位、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工作。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每年负责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会,引导毕业生的就业求职等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了解,针对不同的用人单位、不同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工作方式。例如,根据专业的专业特点,邀请不同的用人单位到校直行招聘,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通过了解企业的文化、用工特点等,安排相对应的毕业给用人单位进行招聘选择,既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为毕业生找到了合适的单位。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全社会都应与高校、与高校毕业生一起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为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出谋划策,让高校毕业生能顺利走向社会,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徐志国.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集团,2008.

第9篇:市政道路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97-02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生命线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中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工程,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重要性[1]。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可以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如:不正确的职业观、求职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到就业指导中,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地处理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二者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就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来看,集中体现在:就业去向集中在沿海城市,不愿意到西部;在择业标准上,追求高工资;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不仅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是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实际就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着手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障碍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也是遵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实施路径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努力实现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重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一)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为提高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认识,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教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内容。在就业政策的教育中,要向高校毕业生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一些政策,尤其是要大力宣传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文件中关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等措施。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为载体宣传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毕业生投身于西部基层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总之,通过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知晓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解答就业过程中的疑惑,稳定毕业生心态,最大化地实现毕业生就业。

(二)突出创业教育,使大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家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如:公司的注册、工商执照的办理、小额贷款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政策。自主创业有利于大学生将才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也将形成新的成才观。大学生自主创业既缓冲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又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创新大学生创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学毕业生也自然进入到大众化时代,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放下“优越感”、调整就业期望值,重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让自己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就业市场,实现自己的顺利就业。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既可以实现自身的就业,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创业不是一时的“脑热”行为,而是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前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等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创业知识的讲授,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

(三)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地受到冲击。竞争的危机感和较快的生活节奏,往往给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即将走上社会,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高兴。但是,也又同学存在着缺乏竞争勇气、缺乏冷静的心理准备、不能正视现实等一些矛盾心理。在新形势下,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结合大学生就业这一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并会引起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了求职的效果,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结合大学生心理状态等特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适应就业压力带来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周、个别谈话交流等形式,以帮助大学生疏导、缓解、化解就业方面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正视社会现实,认真分析自己所学专业、优点与不足,学会与他人合作,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告诉高校的大学生们“不要庸俗,不要苟且,不要自私,不要逃避,而只应面对真实的人生,面对充满新的可能性但也充满风险和挑战的未来,奉献出我们的思想,情感和生命意志。”[2]

(四)加强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诚信就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制度逐渐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一些毕业生开始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掺水”,甚至有同学把别人的奖状、证书改头换面一番,就交给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求职材料的不真实,恶意违约的同学比比皆是。在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经验不足,又加上我国诚信教育的薄弱,一些单位选拔方式不透明等等问题,这些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剂”作用。

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树立合理的职业观,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诚信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规范。大学生应该做到以“礼、诚、信”待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使个人才能得到发挥,最终实现个人价值。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明确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这就要求,大学生做到在个人简历制作的实事求是、面试过程不说假话和谎话、不盲目签订协议、不随意毁约等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法律意识,降低就业的风险。择业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而且还是法律问题。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五十条规定:“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之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签署毕业生就业协议,作为制订计划和派遣的依据。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擅自签订的协议无效。”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所常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意识、个人诚信以及职业道德等问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指导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有效就业、正确择业,学会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针对当前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找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又容易被大学生们所接受,也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的发展,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求实》评论员.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J].求实,2004(21):3-4.

[2]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406.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