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精选(九篇)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

第1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在宣传教育推进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仅就xx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

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

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

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

第2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

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拜泉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五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五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拜泉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五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拜泉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

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

第3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一、在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灵活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充满活力的独特办学团队和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于一体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终身教育培训网络覆盖城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人才和知识支撑。

看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诸多不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一套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监控方法来规范合作办学机构(单位)的办学行为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校内外合作办学机构(单位)分布广泛,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条件良莠不齐,加上利益驱动,对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处理认识不够到位,往往为了办学规模、追求效益牺牲了教学质量。尽管各高校加强了对考风考纪的规范与整改乃至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估,但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对长年招生业绩不佳的合作办学机构(单位)清理力度不彻底,对校内外办学机构(单位)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监督,以及各类办学协议合同依然不够规范。

(二)缺乏一套相对合理、更加灵活、更具市场吸引力的分配方案

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很多高校的分配比例(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分配方式)与国内办学机构相比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实际办学中难以调动各办学机构(单位)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市场前景但目前需要扶持的教育项目,当前的校院分配比例很难有效拓展办学空间。

(三)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办学自主品牌项目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拓创新的魄力和能力尚待增强;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专业数量偏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和成人的学习特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各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整体办学思路已经明确,但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和市场开拓能力;合作项目和合作机会犹存,但缺乏高端自主品牌,学校增值空间不大。

(四)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风气不够浓厚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差异较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有效合力;部分管理人员做事不讲效率,不计成本,贪图享受,讲究排场。有些管理人员以个人为中心,拉帮结派,不愿沟通,对真正干事的人员进行无端猜疑和攻击,破坏和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和工作积极性。有些管理人员大局意识淡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武断,缺乏一定的客观分析研判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探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办丽的因素,从客观上讲,继续教育面临的整个彤势都与过去完全不同,办学面临的挑战、矛盾、环境和问题自然不同。从主观上讲,管理队伍在助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想认识上,在驾驭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上,在办学管理的作风、方式和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战略宏观能力和决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决策。有的管理成员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还不够强,政策理论水平尚存差距,面对复杂问题、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涉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长远利益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凋研、成熟的思考和客观的研判,决策上往往缺乏客观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难以做到未雨绸缪,无形之中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二)官本位思想尚存一定的空间,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部分管理成员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将手中掌握的资源真正用来服务各办学机构(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官本位思想。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事财务、招生考试、办学站点设置等敏感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工作中过于求稳,过多地考虑个人因素,缺乏开拓创新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在对待有些事情上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工作视野和个人胸襟还不够开阔

有时管理成员陷于具体事务,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管理成员集中学习、静下心来思考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还比较欠缺。有时同于长期工作在学校部门,喜欢用经验和习惯办事,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市场敏锐性和战略经营意识,难以形成“跳出继续教育思考继续教育”的工作思维。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同的声音,在以开放的意识和态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凝聚教职员工的力量和智慧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新一轮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对策措施

(一)主要思路

1.坚持解放思想,必须以新的思维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进一步提高其管理创新和科学发展能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何去何从,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发挥大学的综合性优势,“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体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已成为继续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当用一种新的眼光并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都应该重新审视,不断创新,进而推进其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利用继续教育融入市场前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特点,在开放办学、专业设置(项目策划)、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学校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借鉴,进而推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真正办成学校服务社会的窗口、人才增值的窗口、知识创新的窗口和机制改革的窗口。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深化继续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是一种贴近市场、贴近现实的特殊教育形式。管理者必须紧紧地把握市场的脉搏,以“顺应市场谋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进一步思考“办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和怎样办继续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办学机制,不断增强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在维护学校品牌、遵循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融合行业企业,坚持市场细分,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适时调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制订和修订教学培训计划,教学管理过程凸显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成人的学习特点,充分适应目前各类教育对象的教育需求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建设成为融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设计、市场拓展、教学培训、政策咨询、理论研究、人力资源(教师库、学员信息)推介于一体的教育品牌。

3.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依然把艰苦创业当作是当前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第一主题。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继续教育管理者需要企业家的勇气和教育家的智慧。既要有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中一定要树立主动出击的意识,以敏锐的市场眼光,及时地捕捉市场机遇,培育现有市场,抢占新兴市场,开拓潜在市场,扩大我们的办学领域。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以条件定发展向以需求定发展,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多元化开拓市场项目,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学院办学新的增长点,创新办学思路,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把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办活、办实、办好。

4.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的办学原则,加强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确保把办学质量看做是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命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职能部门承担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办学形式复杂多样,办学单位分布广泛,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亟须建立和健全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各项办学制度,不断加强办学环节的监控与管理,面对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时,坚持既要做大规模,也要规范管理,注重内涵建设,实现继续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决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为了一时利益牺牲学校品牌。

(二)对策措施

1.强化管理,塑造品牌,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品牌是现代继续教育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也是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积极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增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竞争实力、全面推进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要创新思路,精心培育具有市场前景、高校特色、增值价值的继续教育核心品牌。强化“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深入分析外在需求,认真挖掘内在优势,突出学校的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突出行业企业特点,突出社会市场需求,打造能充分体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核心价值、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关,层次高、专业强、受欢迎的一流精品项目品牌。二要树立“管理增效益,质量塑品牌”的理念,以良好的信誉维护高校品牌。以严肃考风考纪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操作规程,不断强化各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和维护好高校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和完善奖惩制度,不断增强学校内部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品牌项目走向市场。三要多渠道加强宣传,扩大继续教育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学校校友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增强社会各界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关注。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力量,及时传播学校招生、培训、新闻动态等重要信息,提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全面推动学校的新发展。

2.盘活资源,加强合作,提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产力。进一步融合普通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继续走好网络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融合、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沟通等办学新路子,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办学形式,拓展办学空间,加速继续教育的新发展。全面加强和推进与社会的合作、与政府的互动、与行业协会的互惠沟通,必须“联合起来,走共同经营发展之路”,实现社会、政府、社团、学校四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也要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广泛联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人才培养、培训,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和合作空间。努力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项目合作,提升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积极发展与继续教育内部同行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求得共同发展。加强与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开拓办学空间和建立办学新品牌,做大教育培训市场。

第4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32 — 02

“国防生是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根据军队建设需要, 由普通高等学校参加国家统一招生考试中录取的学生或在校大学生中选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军队工作的学生。”〔1〕新形势下,培养军政兼优、使命坚定、政治思想优秀的合格国防生,是对普通高校依托培养工作的根本要求。科学判断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内涵特性、突出军营文化教育作用、建构合力教育体系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视角。

一、国防生教育培养的内涵特征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备军官,是党和国家从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科学决策,是赋予承担这一任务的普通高校的政治任务。依托培养工作有着特定的内涵意义。

一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正是贯彻这一精神的具体举措。因此,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其工作内容、模式和标准等均表现出政治性强、使命艰巨、责任重大的特点。二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依托培养工作要达到军队人才素质标准的目的,需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工作开展。把突出高校优势资源与个性特点结合起来;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素质需要与军队人才特殊能力需要结合起来,通过深入、全面、系统的工作,建立起适应国防生培养的制度、师资、教学内容、科研平台、特色育人方法等,从而形成科学、完备培养模式。 三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我国依托高等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起步较晚,培养的目标、模式、方法尚需要进一步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工作的创新开展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深入探索军事人才的培养规律,研究军事人才的特点、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的伟大任务、探讨深化政治思想教育的路径、融合选取中西方国防生培养的经验,是创新这项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力与教育实效分析

国防生是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特殊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笔者认为其内涵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的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完备的理论素养。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知党史军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科学认识和掌握形势政策。三是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良好的军人道德品质,能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四是丰满的人格素质。不怕牺牲、勇敢顽强、乐观向上,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有一往无前的胜利精神。

目前,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课程设置、内容、评价体系和模式方法都有了创新发展,各教育机构和系统更加重视。但从实效性上评判,尚需进一步探索提升。国防生的政治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战斗作风还与入伍第一任职能力要求有很大差距。同时,从教育培养工作来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效益较低;激发和促进国防生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的教育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传统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角色彩还仍然浓厚;模式新、方法新、载体新的教育路径还待进一步探索。为此,我们需要深化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寻求提高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三、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结合国防生特殊的政治要求,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基点,积极培育军营文化,充分融合不同教育资源、建构合力育人模式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应有路向。

(一)审视军营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点,强化军营文化培育

一般来说,“学校文化是指某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环境风貌的整合与结晶,它表现为某所学校的‘综合个性’ 。” 〔2〕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共性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真理追求的学术精神。为学之道在于识真理、求真理、实践真理,这是文化传承之根本。二是开放自由、兼容并包的多元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大学是文化的交锋地、思想的碰撞园、人文的融合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开放、宽容、包容等特征是大学生命所在。三是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大学本然特色,是促进教育发展、育人水平、文化繁荣、知识更新的重要推动力。四是引领思想、服务社会的职责意识。大学是思想的发源地、积聚地和辐射区,是思想引领的桥头堡和大窗口,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发扬者和传承者。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践于社会是大学的职责所在,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是考量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

“军营文化是军营特有的精神风貌、政治信仰、道德品质、传统作风、价值观念、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总和。”〔3〕军营文化建设于军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培育和成熟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服务人民的政治要求是军队文化的灵魂所在,严格的纪律意识和勇敢顽强的必胜信念是军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军队文化新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育人对象都是当代大学生,文化育人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因国防生和普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标准和尺度有所不同,所以在文化教育的要求上也有所区别和侧重,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求新。一是突出军校资源融合。突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师资队伍的力量,深化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育。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标准、加强专家学者引领、建立人生导师负责等,不断提高国防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二是创设军营环境。普通高校一方面要重视环境文化差异研究,突出学校本身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借鉴军事院校的培育模式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以国防生未来任职思想政治素质为需要创设军营文化环境。通过军营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建设高校国防生军营文化区。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深化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节、丰富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军营文化的育人质量和水平。三是搭建实际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军队实习、科学研究、志愿服务等实践平台,突出引领思想教育、战斗精神培育和军魂意识锤炼,促进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二)选取有效管理模式,为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突出高校特色与国防生培养要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实践和研究,是深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体系。

在十几年的培养实践中,不同的依托培养高校在国防生管理模式上各不相同。从宏观上看,基本是集中、分散与分散集中结合三大类管理模式。集中管理类似于“校内小军校”,让国防生单独居住、学习、训练。分散管理与普通生的管理模式一样,主要突出以班级为主,突出大学的管理模式展开教育。集中与分散结合模式突出专业文化分散学习,日常管理和军政训练的相对集中。从微观上看,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成立国防生依托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后备军官学院、国防生自我管理的模拟营或党总支等,加强国防生教育管理体制。这些模式的优劣、科学与否,目前尚未有正确的统一定论,推广和指导作用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在把握以促进军事人才素质培养最优化的基点上,探索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易于日常管理,适于培养的模式,还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且要突出国防生群体的政治思想素质标准与大学教育规律的科学结合,在科学有效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军营文化教育体制建构上求深入,才能保证国防生的教育培养的路向更正确,管理模式更成熟,管理制度更科学。

(三)整合支持体系,突出教育合力

高校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资源丰厚,可谓处处皆教育,时时有教育。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这些资源优势,形成教育链、教育源和教育系统作用于国防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教育的多样化、系统化和实效性。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上求成效。第一,突出国防生党团组建设。以管用、有利于教育的模式加强国防生党团组织建设。把国防生党团支部建设作为加强国防生政治思想建设、军营文化建设和个人能力水平提升的平台,保证人人得到锻炼,得到提升。在实践中,科学设置党团支部,按军人党员的学习内容、教育内容和实践内容开展支部活动,促进国防生提升党性锻炼和军魂意识培养。第二,提升国防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与学习制度,针对国防生思想实际,着眼于未来战场对国防生的素质要求,以全新的视角整合优化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尤其要精选精编我军历史、军事理论和军人道德修养、军人心理学等内容,进入教育系统,列入教学课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习成绩,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深化国防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抓手和主平台。第三,突出日常管理的助推作用。加强日常养成抓作风,日常生活抓榜样。通过严格执行军人一日生活制度和军人意识培养,在日常管理中营造浓厚的军队管理氛围和、培育丰富的军营文化元素。

另一方面在教育合力形成上求成效。第一,突出驻校选培办的教育职能。中国人民解放驻校选拔培训办公室要加强军政训练的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组织协调和师资队伍建设。军政训练课程要进入教学系统,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军、校各级机构要做好军政训练课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制定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标准,保证课时不少、内容不少和效果显著。第二,用好国防生部队当兵实习锻炼好时机。军队一线具有我军优良传统和军营文化积淀的优势,而且形成了符合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成熟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抓好国防生入部队基层当兵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铸牢军魂,提升素质。第三,强化综合素质培训中的辐射作用。以国防生第一任职需要加强国防生人文素养、演说读写、协调指挥等综合素质培训和实践,在培训和实践中促进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钟庆杰, 尚晓军,李维启.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03) .

第5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一、坚持思想理论建设,建立一支奋发有为的队伍

多年来,我们坚持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人,在党员中开展“

一、

三、五”形象工程建设和“七个一”活动,提升广大教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市、区“园丁奖”、“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个人。

我校十分重视组织广大教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积极开展“二期课改”实践,通过学习交流、观摩研讨、科研考察、专业培训,提升了广大教工的业务水准、实践能力。通过研究优秀教师成长规律,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争做教育教学改革排头兵的骨干教师和名师队伍,拥有上海市名校长工作室及普陀区语文、物理、生命科学、英语等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校的教育优势逐渐扩展到全区乃至全市。

二、坚持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

2005年我校被命名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避免出现“同质化”以及“高原现象”,学校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思路、新载体、新方法、新机制,提出了“和而不同、异峰突起”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内涵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外延扩张(曹杨二中教育园区建设)两个方面整合学校工作,坚持“错位发展”,走特色立校、个性化发展之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使曹杨二中成为代表普陀乃至上海基础教育水平的海上名校。

第一,坚持德育工作常创常新,打造学校德育新品牌。

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了“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实施形态。通过教学攻坚,发动教师发掘学科德育功能,积极渗透《两纲》精神,对六项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作了系列课程化研究,深化德育课程化建设。成功举办上海市民族精神月大型现场会、“走进人大”模拟常委会等活动,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同志给予高度好评。南京生存训练活动被全国文明办评为二等奖。加强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和建设,建立班主任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指导评价,形成家访工作和教育教学上的家校结合机制;精心设计班主任育德能力大赛,加强德育科研,全面推动德育工作。学校成为十所首批“上海市行为规范标兵校”之一。保持了德育领先的良好势头。

第二,突出课堂课改,狠抓质量不放松。

为使更多的普陀学子享受优质教育,我校持续扩大办学规模和班额人数,学校高考成绩稳步上升,为普陀教育贡献了力量。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课堂?课改”为主题词,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构了富有二中文化特征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行了四项整合、开展了七轮课堂教学攻坚活动、进行了六项研究,向全市召开“观赏周秦汉唐文物,解读民族文化精神”语文实践活动大型展示会、“民族精神与主题教育”现场研讨会、“聚焦教学关键事件,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大型研讨会、“好课标准讨论”课改推进现场会等教育活动,全国校本教研大型研讨会、市区校本研修研讨会等成功举办,贯彻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开展网上教研、推广视频观课,关注教学微细胞——备课组的建设,力求做到教学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使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校教师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在2005年区教学大奖赛中,我校六门学科全部出线。“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提出十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一本升学率已突破了70﹪和75﹪两个重要节点,并先后出了三名上海市高考文科状元,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学生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名牌大学,一大批学生在语文、化学、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重大竞赛中屡获大奖,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好评。

第三,坚持管理与时俱进,推进学校发展。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率先实行二级管理的改革,年级部真正成为管理实体,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实现新跨越。二级管理所取得的经验在区内和市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注重建设学校内部自我监控、主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开展校内督导、学科教学视导工作,兵在部分学校进行推广。

三、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探索优质教育园区的新格局

第6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行走;普惠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37-01

一、走啥路

《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十条》的颁布实施,使学前教育演变为一个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成为新时期学前教育追寻的新路子。新形势下,作为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的山区幼儿园,围绕走啥路(如何办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园)?怎样走(怎样坚持公益普惠、科学保教)?走到哪(幼儿发展、教师成长、家长受益,实现多赢)?思考着,探索着,高举“公益性、普惠性、科学性”大旗,行走在漫漫普惠路上。

二、怎样走

为了让幼儿园沿着普惠之路稳步走下去,就必须要教职工高度认同其蕴含的价值追求,并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内化,形成核心价值观念。当认知驱动到位、情感愉快接纳时,教职工的态度就会转变,轻松行走在前进路上。

路径:公益普惠与科学保教两条腿走路。

1.遵循公益性原则。普惠幼儿园突出的价值取向是公益性,我园遵循“生源要就近,弱者有补偿,机构非营利”公益性原则,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办园的出发点。①在招生时适度考虑就近入园,满足社区内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②在教育过程中向特殊幼儿倾斜,为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提供融合教育,保证其享受教育机会的公平。③关注弱势群体,资助困难儿童。建立下岗子女、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家庭档案,定人、定对象跟踪引导。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残儿童、革命烈士子女及双胞胎实行资助,减免保教费和生活费,享受优质教育。仅2012年,在国家减免的基础上,就有30名幼儿接受我园资助,资助金额达7万元左右,超过规定的36个百分点。④规范收费行为,降低收费标准。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收取费用,即使在整体搬迁负债三百多万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也未向家长收一分赞助费或捐资助学费。验收为市示范园后,按标准每月可收500元的保教费,但我们只收300元的保教费和176元伙食费(两餐一点),除此之外未收任何费用。

2.执行普惠性决策。所谓普惠性,就是以普遍惠及、人人享有为价值取向,我园严格执行“对内普惠,对外辐射”的决策,扩大惠及面。①强调本园所有资源为全园幼儿共享,一日生活、五大领域课程资源实现全纳,让课程资源惠及每个幼儿,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②优先考虑弱势教师的需求,对年纪轻、职称低、能力弱的教师给予更多的支持,促进其专业成长。③向社区辐射,构建家园、社区共育体系。一是考虑不同家长需求,在双休日、节假日将幼儿园的资源向社区免费开放,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学校、育儿沙龙、幼教咨询等途径向社区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二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创建中山、复兴等6个社区儿童图书流动站、5个玩具流动站、2个亲子乐部,让幼儿园的专业资源惠及社区全体儿童。④向其他园所辐射。为促进城乡幼教均衡发展,与周边园所形成共建联盟,将优质价值理念、管理经验、课程资源、活动现场向其他园所辐射,推动薄弱园所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向周边区县辐射。近两年,贵州务川、巴南、南川、彭水、酉阳等幼教同行共1000余人来园参观学习,探讨交流近百次。二是向县内、特别是乡镇辐射。健全《贫困地区联园教研途径方法的研究》长效机制,探索构建运转良好且可以复制的联园教研模式:“三维一体教研管理机制”:教委领导、教科所组织指导、示范园主持实施的管理机制。“三职协同教研管理队伍”:全县专职、乡镇兼职、园级专人的分工协作的教研管理队伍。“三层联动教研运行程序”:计划统领整体带动、活动示范逐层链动、督察指导过程促动的运行程序。“三级结网联园教研平台”:根据全县幼师发展水平和需求,成立骨干、中心、乡镇联片和园内自主学习四个教研组,以现场研讨、反思论坛、案例分析、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联园教研,并将开展情况与评职晋级、绩效考核挂钩。近两年组织联园教研活动56次,惠及全县26个乡镇,96个幼儿园(教学点),407名幼儿教师,14542名幼儿。

3.坚持科学性方针。孩子的发展在于科学保教,而科学保教的前提则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我园坚持“以幼儿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科学性方针,做科学保教的引领者。①以队伍建设奠发展之基:以建设“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园本培训为基础,以联园教研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培训推动、研究驱动、学习调动、榜样带动”的队伍建设途径,以师德培训、课题研究、自主研修、师徒结对等方式打造敬业、精业、乐业的教师团队。②以活动研究提发展之质:一是保证一日生活科学有效,提高幼儿在园生活质量。我们再次解读《纲要》、《细则》,研究、反思一日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分别负责大班、中班、小班,交换进行全程追踪评析,成绩纳入绩效考核。

三、走到哪

行走普惠路上,全园教职工形成了规范化办园、公益、普惠性追求、科学性研究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了朴素、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所文化,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得到专业成长,家长得到观念更新,资源得到扩大增加,实现多赢的局面。

但是,我们也看到:武隆是山区县,城乡幼教发展极不均衡,回眸走过的路,成功与失败共有,欢乐与汗水同在。如何让普惠雨露润泽全县所有教师、家长和幼儿,漫漫普惠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路前行,继续探索,再谱武隆幼教新篇章!

参考文献:

第7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职 辅导员 特殊性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

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大学,始办于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当时共计126所。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即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能满足办学需要时,可利用部分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高的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改办高等职业教育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和1996年9月,《职业教育法》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之后,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与招生量增长较快。2003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90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当年全国高职招生200万人,占全国本专科招生数的52.24%;到2005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9%和51.2%,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这一文件的颁布,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招生规模的适度增长提供了保障。

我国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在高中教育基础上(也有部分初中起点的3+2学生)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发的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LEVEL-SB,即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它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是,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三个特征,第一,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短时期内生源规模增长快,导致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内涵建设均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诸如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等就是问题之一。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加注重通过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性,培养过程是促进学生的职业化。因此,面向高职学生服务的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建设方面必然受上述特征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

1.教育方式具有特殊性

培养目标特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过程特殊。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过程主要体现为推进学生的职业化。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特殊。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以传授过程性知识为主,倡导在学中作,在做中学,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这种独具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自身的素质构成、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等方面也必须适应这种特殊性和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把“技能成就未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题,真正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自身素质特殊

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工作经验不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首先,从年龄分布来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高校辅导员,21-30岁占65%,31-40岁占21%,40-50岁占10%,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占4%,”21-30岁之间的辅导员比例高于65%,说明年龄偏年轻,工作时间短,大多数属于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群体;其次,从学历构成看,全国高校辅导员,专科及以下占9%,本科学历占62%,硕士学历占27%,博士学历占2%。”从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调查看,截止2008年5月,学历大学本科占53%,硕士或硕士在读占47%。说明现在岗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再次,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看,高职院校辅导员从事本岗位工作时间4年以下占80%,4-8年占13%,8年以上占1%。工作时间短带来的经验不足也制约着辅导员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带有对中专生管理的痕迹。部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对学生管得过多过死,普遍存在“只要学生不出事,我就算尽到了责任”的心态,习惯于“保姆式管理”,而对从高职生特有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行为习惯、自控能力等实际出发,探索适合高职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所从事工作的研究能力不足,不适应学生工作的需求。

综合素质不高。2005年以前,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增长较快,对辅导员的需求数量也急剧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在组建辅导员队伍时,首先考虑的是人员数量满足学生工作需求,而对专业素质则来不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从人员来源看,应届本科生多,党员多,“从党员教师和党政干部中选聘”少;从专业背景看,理工科专业多,文科专业少;从工作经验看,年龄轻、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少,凭经验工作的多,掌握学生管理教育规律的少。这种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3.工作环境特殊——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制度不够完善

配备比例不合理。当前,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方面,应与本科院校适当地做出区别性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高校大幅度扩招以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低于本科学生,因而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比本科院校的辅导员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要大得多。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生比应高于本科院校。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是达不到1∶200这个基本标准,据笔者的调查,截至2008年7月,河北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师生比均超过1:200,与“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校辅导员师生比为1:238”情况基本相同。同等的师生比,高职院校辅导员比本科学校辅导员处理日常事务工作量更大、所需要的时间更多,这必然会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疲于应付各种日常的繁杂事务,而影响对学生思想意识、心理健康的更多关注,即使努力做好了对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也难以出色的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角色。

制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正逐步建立,但不完善、不科学。与前几年相比,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始探索辅导员工作体制。对辅导员工作队伍选拔、聘任、考核评价、工作程序、待遇与人员发展定位等都在逐步建立。

辅导员工作呈短期性和缺乏学科专业支撑,发展空间得不到保障,收入和职称无法支持从业者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使他们难以产生职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要稳定这支队伍,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已基本形成共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就决定了高职辅导员在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中,要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之路。

4.服务对象特殊——高职学生素质与本科相比差距较大,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

自1999年以来,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到2005年底,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生源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生源素质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学生长于形象思维,拙于抽象思维。传统的对精英人群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对高职生群体的教育,必须从高职生的特点出发探索适合的教育规律。

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无论是从不同类别生源的横向比较还是同类生源的纵向比较看,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表现在:一是学生入学分数差距很大,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7年分数高的在550分左右,分数低的在350分左右,相差200分。分数的巨大差异,必然是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差异和学习动力的差异以及竞争意识的差异等。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高职院校考生提档线只有高考总分的50%左右,由于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知识基础差,综合素质也明显下降,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信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听课、作业、阅读、自学等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由于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得当,持续学习力十分有限。

缺乏自主规划能力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管理难度大。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较长远的人生规划,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缺少基本的纪律、卫生、礼仪知识。

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高职生就业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也就是最基层岗位。而部分高职生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毕业后的基层就业面向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具备适应基层岗位工作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只是盲目追求好的工作条件和经济待遇,以致造成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指导学生就业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工作更辛苦。

认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建成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高职学生管理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相信,一支高质量的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必将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3]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1.

[4]张尉平.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5]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xinhua.org.2006-08-04.

第8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社会文化因素;职业教育;德国职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17-04

研究社会文化因素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不仅是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笔者有幸在德国萨克森州对其高等教育进行了考察,对那里的教育体系有了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从2007年开始,萨克森州在德国全境的教育质量排名中连年位居第一。其在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不同教育类型的分工、教学体系和学制设计等方面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德国萨克森州的教育体系及特点

萨克森(Sachsen)州的教育体系可谓是重视职业教育并且以生为本的典范。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贯穿起来是德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特色,其优势在于严谨又灵活的体系允许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道路,有效地规避了一次选择定终身的风险。

在萨克森州,从小学4年级开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家长提供学生选择文理中学还是普通中学的参考建议。当然,最终选择文理中学还是普通中学由学生和学生家长决定。

普通中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是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双元制”,学制3年或3.5年;另一种是全日制,学制2年或3年(视职业不同决定学制长短,有的职业要求高就会是3年毕业)。

文理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个别人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德国的大学有三种类型: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vle)、高等职业学院(Benfoakadhnie)。三类学校的划分不是基于高低层次的差别,而是面向不同的社会需求。高等职业学院培养的是具有操作能力的人才;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会加强一些理论教育;而综合性大学则侧重于科学研究,主要为企业的研发部门培养人才。三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情况详见下页表1。

另外,德国高等院校还存在一种传统的相当于学士+研究生的Diplom培养模式,达到这个目标通常需要6~7年。一些大学认为应该保留Diplom培养模式。他们认为,学士、研究生分段培养不符合工程师的培养要求,3年制的学士是无法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目前,医学类、机械制造类仍按Diplom连续培养模式进行。

上述教育结构是德国大多数州的一般情况,而萨克森州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当然可以选择走任何一条出路,关键是普通中学的学生通过努力也都可以转到任何别的路径上去,这均缘于萨克森州教育体系设计更为灵活。普通中学一般9年制的学生毕业后全部都会进入职业教育通道。而萨克森州普通中学的学生都会选择10年制,因为10年制的中学毕业后可以有更多的出路选择。一是就读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2年或3年后工作;二是就读职业高中,毕业后就可进一步选择考取高等专科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就读文理中学,毕业后不但可以选择考取高等专科学校,还可以参加综合性大学的高考。在过去的7年,萨克森州的文理中学始终在全德国处于领先地位。即使是已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想考大学,还可以再就读专科高中,然后参加高考。

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切文化都是‘教育的’,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是美国资深教育史家巴茨(Butts R F)对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所作的精辟论述。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其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促使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思辨思维方式

德国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思想,思辨性是其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思辨的传统使得德国人对“科学”有着独特的理解,赋予科学以广泛的意义。德语Wissenschaft(科学)一词含义较广,不仅把自然科学,而且把哲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都作为科学领域,还把一切有系统的知识、技术、工艺、操作技能及其训练等都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

思辨的传统不仅从哲学层面影响着德国人的思想,也在实践中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这种思辨性、批判性思维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主张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旨在培养有独立个性和志趣的生命个体。

(二)奉若的职业观

在德语中,“职业”一词具有宗教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德国人勤奋敬业的工作观和职业观的思想基础是宗教改革大师马丁・路德的新教职业观。新教职业观教导人们职业是神圣、有序的,即职业不只是一种工作、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神圣的宗教使命――上帝安排给个人的角色,所以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必须接受上帝的安排,恪尽职守,完美地履行其职责。“工作使生活愉快”、“工作第一、享受第二”的工作态度被人们广为传扬。

(三)起源于“师傅制”的技师文化传统

起源于中世纪的“师傅制”在日尔曼民族中有着良好的传统,师傅享有特权并具有威望。在德国主要表现为社会特别重视职业技能,能工巧匠颇受社会尊崇。这些“师傅”深爱着自己的匠艺,视其为一生的精神归宿。

这种崇尚实际、崇尚能力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德国后来的职业教育,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创建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在德国,一些政治家和大企业家的职业生涯都是从技工开始的,德国前任总理施罗德就是技工出身。这些人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为职业教育营建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职业学校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均等,使家长和学生能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情况比较理性地选择适合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方式。

(四)多元化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

多元化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着国民价值观,社会用人机制、收入分配体制都给与职业教育以充分的重视。

第一,德国人普遍认为职业资格不仅是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前提。在德国,不论从事哪种工作,“资格”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只有获得技师证书,才有资格开自己的工场,而想获得技师证书,需在三年培训毕业后再当3~5年学徒。

第二,接受职业教育的技师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工程师享有同等的职务晋升机会,且二者收入差距不大,有些技师甚至收入更高。

第三,企业非常看重工作能力。企业不仅要评估你的文凭,更要考虑评价你的工作经验和继续教育,并给予物质奖励。从而引导员工重视工作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技能提高。职业教育所获得的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操作应用,有动手能力。从我们访问的BA-Glauchau(高等职业学院)得到的就业率数据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企业的用人态度:综合性大学的就业率是43.8%,高等专科学校的就业率是59.5%,而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是81%。

(五)科学、系统、灵活的教育评价体系

德国教育在长期的社会、产业和教育的互动中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务实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各州依法享有文化和教育的立法权和管理权。这种传统使德国不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战略各不相同,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各得其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办学的重点在服务于产业经济,目的明确,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评价标准依据产业需要进行。教育管理部门不要求职业教育的学士和科学研究体系培养的学士具有相同的知识体系,同时把职业技能也认同为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与研究型教育体系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目前,德国有各种职业学校9 000多所,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社会文化因素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比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仍存在诸多不利的社会文化因素。

(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看低职业教育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学而优则仕”旨在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建立社会规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伴随科举制度成为千年以来社会价值观的主流评价标准,形成了这样一种普遍的心理行为趋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今天,这种价值观还依然在支配着大多数中国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观念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职业心态。正是这样的思想传统导致惟仕惟学、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人们却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二)为生存而工作的职业观难以建立职业荣誉感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职业指的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工作。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职业只是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满足自己最基本需求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国人是为了生存而工作,达不到为了工作而生存的境界。在现实中,大多数技能人才的就业环境仍不尽如人意,经济待遇差,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差,也成为巩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因素之一,职业荣誉感难以建立。

(三)崇拜权力的“趋上心理”扭曲了人们的职业取向

社会意识中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是“官本位”的思想基础。在社会内部,士、农、工、商既是一种职业划分,又是一种社会等级;在利益团体内部,各个级别的待遇体现在福利分配、住房、医疗、工具配置等方方面面。权力附带的显性和隐性的资源或收入等优势、过高的基尼系数,放大了级差阶梯,进一步强化了崇拜权力的“趋上心理”。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官本位”的价值观近年来不仅没有弱化,在一些领域反而有所强化。愈演愈烈的公务员考试热就是明证。导致这种现象的心理根源是人们潜意识中有形无形的对权力的崇拜。

一个社会要有让每个职业的优秀分子足以安于本职工作的制度环境,无论他是工人、技师、公务员,在收入、晋升、职业稳定、养老等诸多方面理应拥有同样的社会待遇,理应一样有尊严、有幸福感。但在权力崇拜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仅无法做到这一点,甚至在观念上都不能普遍接受。这样的社会现实势必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强化了上职业学校不是好出路的社会心理,并影响着社会用人标准,导致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等级划分的学历体系挤压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与学历等级划分标准也有直接的关系。高职、本科、研究生这种学历等级被人们看作是人才等级划分的标准,这源于高职和本科的划分是出于高考成绩的高低不同,而不是出于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以及不同职业能力要求的区别。

第9篇:科普教育工作思路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 微积分 拉普拉斯变换 矩阵 电路学 电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7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推动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刻变革。高等数学作为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课程改革始终是每一个职业教育者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和积极应对的课题,即就是如何能使高等数学能更好的为各专业课程服务。其中,能把高等数学知识与各专业课程衔接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重中之重。

作为一门科学,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抽象性和计算性是数学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有了高度的抽象和统一,我们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质规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严密的逻辑性是指在数学理论的归纳和整理中,无论是概念和表述,还是判断和推理,都要运用逻辑的规则,遵循思维的规律。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数学这门科学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到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更加拓宽,现代数学正成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下面,我来谈谈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拉普拉斯变换及矩阵在电路学中的部分应用。

1 拉普拉斯变换法在电路中的应用(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

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的步骤如下:

①将激励函数进行拉普拉斯变换。

②作出电路的运算电路,在其中引入考虑储能元件初始条件作用的附加电源。

③建立复频域形式的电路的,方程,求出响应的象函数。

④将上述③中求得的象函数进行拉普拉斯反变换,求出原函数。

2 矩阵在电路中的应用

矩阵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有着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常见于很多学科在电路学中也有得到充分的应用。例如,在网孔电路中,可以利用网孔电流法,将电路分解成若干个网孔电路,而每一个网孔电路都可以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或电压定律,得到相应的方程,把这些方程联立起来得到方程组,就可以利用矩阵求解方程组的解。

例1用网孔电流法求如图2所示电路中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和电压源支路中的电流。

关于矩阵在电路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如割集矩阵、回路矩阵、关联矩阵等,在这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总之,在电路运算中应用矩阵,不仅有助于分析电路,而且更加方便计算,作用非常大。

以上几点都很有力地说明了高等数学在电路学中的重要作用。运用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在电路学的分析、计算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突出效果。在分析电路图中,它可以将复杂、难以理清的电路抽象化,变成简化的、能够让人理解的图,然后再利用相关公式求出电路中的未知量。在电路的计算过中它的意义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没有高数中的有关知识,有些电路运算根本无法进行。

虽然高数在电路中的实际应用很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进行大规模电路运算时,用人工去做是相当费时费力的,有时还很容易出错。在这里笔者建议使用MATLAB这一软件,因为这一软件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它只需你编道程序,然后将其输入软件系统内,点击运行,只要短短的几秒钟,就能解决庞大的运算,而且基本上不会出错。所以当我们在用高数知识解决电路学中的相关问题时,我们应该适时的使用MATLAB这一软件,这样我们在计算方面就不成问题了。

参考文献:

【1】王宪杰,侯仁民,赵旭强.高等数学典型应用实例与模型【M】.科学出版社,2003.

【2】梁盛泉,张发荣.应用数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陈颖.电子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