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学历自我鉴定精选(九篇)

学历自我鉴定

第1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大学四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工作和生活都本着“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原则,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怕困苦,向自己的成功彼岸迈进。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本人把“教育”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并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人热心于社会实践,曾多次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本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判断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热爱生活, 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自信乐观,吃苦耐劳,善于与同事相处,具有很强的团结合作意识。我本是平凡人,却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得到那么多人的教诲、鼓舞和帮助。

第2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本人性格开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真诚,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同步发展。

自学能力很强,在校自学了很多计算机知识,能熟练组装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维护,熟练操作windows、office办公软件,熟悉interne资源。会auto cad photoshop 等软件;会用c语言编写一般程序。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活泼开朗、乐观上进、有爱心并善于施教并行;上进心强、勤于学习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充沛的精力,刻苦钻研的精神来努力工作,稳定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本人适应性强,责任心强,勤勉不懈,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从事多年服务行业、助理工作后,积累了丰富的服务行业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优秀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操作word办公软件及设备,以胜任现dai化办公的需求请给我一次机会,我必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第3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关键词:文学鉴赏;史论基础;多元解读

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素质教育,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它类似于国外所提倡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懂专业和会操作的“职业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求给予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历史及文化的理解鉴赏能力、对伦理价值的鉴别与判断能力的训练,使其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

文学鉴赏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哲、史、法、经、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生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对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以及借助文学评论实现对人生哲学的本原与终极问题的探讨才是目的。文学鉴赏课程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出发,通过讲授文学鉴赏的知识,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解析文学经典作品,能使学生了解文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境界得到提升。

文学鉴赏课程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是因为以“整体的人”作为表现中心的丰富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人类的一系列“秘密”:个体生命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与追求,本真生活状态、原生态生活的追求与抒写,个体生存意义的哲理探求,个体人格的独立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坚守,远离现实政治、道德伦常的个体唯美自由生活的追求与表达,社会、民族独立的呐喊和呼声,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或弘扬,当代现实社会痼疾的针砭,人类情感的揭示和抒发,宇宙奥秘的探求和追问等等。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它不仅是影响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实现文学社会作用的桥梁。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高度重视读者的鉴赏和理解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成果,并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接受美学的这些看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为鉴赏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作为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1、研读史论,奠定基础。这里的“史”主要指文学史,“论”主要指文学理论。文学鉴赏要进入较高的层次,必须研究一般的文学理论,了解文学发展简史,包括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美学特征和发展历程的熟悉和了解。如果离开鉴赏理论的正确引导和文学史的相关比较,离开各种文学体裁鉴赏知识的指导,文学鉴赏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同志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完整的文学鉴赏活动,总要走完从感性到理性的全过程。如果鉴赏主体不具备良好的史论修养,便难以将直觉到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上的深层认识。

2、深入生活,增加阅历。“阅历”一词含有“阅”和“历”两层意思,前者指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后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文学作品的鉴赏,都是基于鉴赏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把握。古语云:“诗穷而后工”〔2〕、“文章憎命达” 〔3〕。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文学鉴赏也同样离不开社会生活。鉴赏主体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必须沉入到生活中去。鉴赏主体观察社会和人生,善于将他人的生活、外在的社会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内心的生活,才能在鉴赏作品时真正地体味“人生”。鉴赏主体总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

3、泛读博览,丰富知识。文学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鉴赏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广博精深的人,文学鉴赏力也会有较高的水平。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就必须广泛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

4、细读名作,反复品鉴。独具慧眼的鉴赏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起来的,它建立在多读、精读古今名作的基础之上。刘勰就曾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文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4〕的观点。认真研究古今名作,探讨它们的各种手法,吸取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文学鉴赏力是大有助益的。

5、探求方法,多元解读。文学本身是文学,又不完全是文学,它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风俗种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因此,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再像中学时那样采取单一的方法和视角,而应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方法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法可称之为多元方法。的确,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层次性、多类型性,我们有必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读。比如,鲁迅、老舍等作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那么最好用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民俗色彩很浓,我们就可以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解读作品呢?从理论上讲,解读作品的方法是数不胜数、难以穷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会涌现出许多解读作品的新方法。我们以为,在目前阶段使用最多的解读方法主要有语篇学方法、文章学方法、文本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历史学方法、文化学、民俗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宗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评点方法、印象式方法、诠释方法、原型批评方法等。这种种高层次的解读对大学师生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实践论

[2]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第4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一、文物鉴赏的重要性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对文物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在我们所遇到的“文物”中,往往真假相间、鱼龙混杂。还有一些文物,在物换星移的漫长岁月中,其本来面目被掩盖了,人们对它难以正确地认识,因此在应用文物前,首要任务就是鉴、定,文物鉴定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技术前提。

文物鉴赏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二、古代文物价值及作用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的联系,又有区别。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文物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文物价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会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而变化。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

三、文物的鉴赏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一般来说,文物鉴赏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全部心理机制进入一种鉴赏注意状态。这时中断了全部日常生活意识,并伴随着一种类似期望的情感产生。

2、接触文物后,随之产生感性上的愉快。随着鉴赏的深入,情感、想象和理解交错展开,并逐渐升华为判断性认识,随之出现精神上的愉悦。

3、鉴赏后所得的收获,便储存在自己的知识宝库中,形成追求更高鉴赏的“储备”。在精神生活中,则获取了更加丰富的营养。

文物鉴赏之所以有魅力,能够唤起人的愉悦情绪,得到某种精神满足,是因为鉴赏即是求知。从业务方面讲,人们参与文物鉴赏的动力大概有两条:

1、欲以一种新的认识,代替过去旧的认识,以求知识更新和增长。

2、期望发现文物中尚未被揭示出来的价值,以求前所未有的新发现。

鉴赏文物,总要判断“真与伪”、“是与非”、“档次与价值”,这犹如在参与一项有趣的智力竞赛,在文化享受中得到对自己鉴赏水平的真实测验。

文物鉴赏是有标准的,对于文物的欣赏与评价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来源于实践和共同参与。鉴赏文物,表面看是个体的精神活动,实际上,却融汇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性内容。见解是主观的,但却寄寓着客观性。这就是诸多文物鉴赏家对某件(组、套)文物能够取得共识的基本原因。有时对某件(组、套)文物存在不同看法,那是对共识标准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差异。共识应该是绝对的,差异则是相对的,要使鉴赏中的共识与差异得到统一,则需要时间与条件。所以,文物鉴赏提倡“求同存异”、“多闻缺疑”。

第5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关键词]文物鉴定;问题;知识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经历过很多朝代,从繁荣昌盛的唐朝到兴旺开放的清朝,从陶瓷器具到名人字画等等,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近几年,很多文物相继被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收集文物。古玩字画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也逐渐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我国各个地区的文物交易市场也红红火火,但是,很多不法商人为了获取暴利,采取各种手段制假造假,鱼目混珠,给文物市场带来一片混乱。

一、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能够被称为文物的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产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经过几百甚至千年的积淀存留下来,伴随着历史和自然的演变,文物会产生很多变化,很多文物都“面目全非”,专业研究人员根本无法还原文物的真实面貌,给鉴赏者带来很多困惑,不清楚文物的真实面目。随着人们的文化欣赏水平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文物,但是由于文物市场混乱,以假乱真的文物太多,人们又缺少鉴赏知识,很多人把假文物带回家收藏。因此,在收藏文物之前,首先就是要鉴定文物,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同时,文物鉴定也是我国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文物鉴定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门单独的科学,并且需要研究者花费时间去研究,就是因为文物经历了长久的自然环境洗礼,很多文物变得模糊不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能够为此证明的人,所以文物鉴定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但是文物鉴定并不是毫无头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文物都不能离开时间的形式存在,不能够再生。超时空制作与之完全一样的文物是不可能的。

二、文物市场现状及原因

在文物鉴定的领域中,除了专家鉴定,确实存在很多行业外的高人,通过自身的知识能够鉴别文物的真伪,具有很强的鉴定能力。但是有些人处于个人目的,他们的鉴定很多情况下与实物不相符,误导普通的收藏者。有些人就把高仿的赝品当成文物,同时以高价收藏。受到利益驱使,鉴定者或者专家的职业操守出现一定的问题。社会上的文物鉴定是需要收取费用的,大概在文物估价的10%左右,也就是说估价越高,鉴定收取的费用就越高。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和文物市场的拍卖公司,文物商人联手,将赝品说成真品,还有些人和盗墓者沆瀣一气,欺骗文物收藏者,给消费者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损害。

文物收藏市场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投机炒作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所以很多人对其操作方式就像操纵股票市场,先是投入巨大资金买进特定时期的文物,然后掌控这一时期所有文物的拍价,致使这一时期文物价格飙升,等到文物炒到一定程度,在慢慢“放水”。曾经有这样的事例,有拍卖行专门炒作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在全国各地收集青花瓷,最后垄断整个青花瓷的拍卖市场。文物交易时间较长,关联性强,即便收藏者不慎买到赝品,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发现。还有一些国外政府或者大财团处于政治上的动机,故意介入中国的文物市场。

2.媒体炒作

文物虽然具有不可复制性,但是其价值是本身所固有的,有些文物并没有过高的价值,但是媒体炒作,拍卖行炒作,将原本价值不高的文物炒到过高的价值,和文物原本的价值差距严重。

三、文物鉴定方法

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具有不同的鉴定方法。在进行文物鉴定之前,必须给文物进行简单的分类,这样能够便于文物分类,对不同类别的文物采用不同的方法鉴定。当然不是文物分类之后就可以减少鉴定环节,分类文物同样需要辨别文物的年代,判定文物的价值等等。一般情况下,文物鉴定按照文物的质地和性质进行分类。

文物鉴定方法与很多,大体上分为传统鉴定方法和科学鉴定方法。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人们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鉴定经验的积累,在文物鉴定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通过总结经验方法来鉴定文物。

(1)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古代和现代,都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文物。以文物藏品为例,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物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

(2)综合考察,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总结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 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会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见青铜器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都可说明这一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四、总结

文物收藏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或者是喜好,但是很多人由于不懂得文物鉴定的知识,经常高价购买一些赝品。所以,加强文物鉴定的学习,掌握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上当受骗,还能够收藏到喜欢的真品。

参考文献:

[1]关于文物鉴定若干问题的思考_赵起超,科技资讯,2007/24

[2]一言.中国文物鉴定市场现状调查[J]. 艺术市场. 2006(11)

[3]阮家新.近现代文物鉴定理论和方法的若干思考[J]. 中国博物馆. 2003(02)

第6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关键词】外国;档案鉴定;发展历程;启示

0.引言

根据实践表明,一般来说档案价值的鉴定并不是与档案工作同时产生的,它的发展于档案工作发展的中间阶段。十四世纪开始,在造纸技术的发展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数量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给历史材料的保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一些地方为了减轻档案保存压力采取一些淘汰公文的做法,将有用的档案进行保存处理。这种保存形式的产生及时最早的档案鉴定工作的雏形,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形式的限制,并没有将此种鉴别进行理论性的传播,也只是出于简单的萌芽阶段。

1.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初期,德国方案学者迈斯奈尔首先提出了档案内容和来源作为档案管理的鉴定和标准,这一了理论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成为世界第一个较为系统的鉴定原则理论性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档案鉴定过于简单的做法,进一步促进了档案鉴定的实践工作,对国家历史档案进行妥善保存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1922年,对于档案的挑选和销毁方面的理论鉴定首先出现在英国学者西拉里·詹金逊所撰写《档案管理手册》中,提出文件证据的神圣性是行政官员决定鉴定的基础,是行政活动的有力证据,要做好原始证据的保存工作。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档案鉴定产生一定的理论指导,其较为科学的一面成为档案价值鉴定的重要依据。但是其销毁文件理论的提出在现代社会发展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社会的发展状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中已经过时。以上发展阶段,可以称之为档案鉴定理论思想来源以及标准的萌芽阶段,是档案鉴定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发展过程。

因此,自二十世纪中期,在完善前者档案鉴定思想来源与档案鉴定标准,波兰学者卡林斯基,以及美国学者菲利普在这两者上做出很大的贡献。在鉴定来源上提出了文件的形成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方式,进一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这种理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得到社会的认同;另外,在完善档案鉴定的标准上,提出了通过档案的方式反映机关的历史意义,职能意义,以及普遍的学术信息的要求,这种理论的提出既对迈斯奈尔的早期理论进行了完善,又对西拉里·詹金逊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对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档案鉴定理论进一步发展成就主要有:20世纪50年代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和60-70年代的“利用决定论”,这两种理论形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受到战争的影响,产生的档案文件也逐渐增多,面临这种新形势,美国档案馆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对档案贮存设施的有效利用,引发了文件双重价值论的形成,并细分两种价值的鉴定方式分别为行政管理人员来鉴定,以及鉴定标准要以文件内容性信息标准为主体,由档案工作人员完成鉴定工作。此种鉴定理论的形成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为后来欧美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此外,美国的一些档案学者还提出了将利用标准作为档案鉴定的最重要的标准,以判断文件价值为首要标准,将为提供鉴定文件的新标准。并通过研究信息利用与提供利用的方式之间的关系,确定文件及其所含信息的价值和档案的实践意义。

现代档案鉴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而产生了电子文件背景下的档案鉴定理论的新发展。在电子环境的影响之下,档案的鉴定理论所面对的不再是纸质文件的形式,而是通过对分析机构活动的有机联系以及机构职能,活动和业务的重要性来决定文件的存留,通常鉴定理论中都强调了只能鉴定的标准性。因为管理电子文件的费用将大量用于为保障其安全性、可读性、易用性等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环境维护中,这会对留存文件的方式、方法、时限等一系列问题产生极大的影响。

2.外国档案鉴定理论对我国档案工作的启示

随着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我国的整体档案鉴定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我国要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下,在国外档案鉴定理论历史发展经验中找出适合本国发展的方式方法,做好本国的档案鉴定工作。

首先,要综合外国鉴定理论,根据国家档案管理状况,坚持鉴定的效益原则。在国外的理论发展中曾经提出将保存费用作为档案鉴定的要素之一的看法,指出一种严格而实在的费用核算是所有例行鉴定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强调了档案鉴定中技术条件、场地限制等隐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价值的权衡。因此,在我国的档案鉴定中就要结合我国的背景条件,在档案鉴定时严格拒绝不计成本的观点,认真做好每一份档案的保存价值分析,通过效益标准,将那些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有可能为社会产生巨大效益的档案保存下来,避免那种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保管那些价值较小的档案,促进馆藏档案质量和数量的优化。

其次,要坚持档案鉴定的来源原则。外国档案鉴定来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档案鉴定理论和鉴定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比80年代以来,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轮更是充分体现了来源原则对传统鉴定理论和方法的改革。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来源标准引入了外国的很多鉴定思想,在机关档案文件鉴定的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坚持来源原则具有更加广泛的实践意义。

另外,要在国际的发展环境之下,坚持档案鉴定标准的多元化。在现代档案鉴定工作中,在传统纸质档案向电子文件的转化形势下,必须要采用多元化的鉴定标准,综合考虑,以便使鉴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并进一步的将鉴定工作明确划分为阶段责任,更加有利于促进文件中心的发展壮大,使文件管理趋于先进合理。

【参考文献】

第7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关键词:历史观 年鉴学派 影响因素

在现代欧美诸国的史学中,现代法国史学一枝独秀,“20世纪最富创见、最难以忘怀、最有意义的历史论著中,有相当数量是在法国完成的。”①而法国史学的发展又是与年鉴学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年鉴学派概况

年鉴学派是由吕安・费弗尔(1878-1986)和马克・布洛赫(1886-1944)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当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简称《年鉴》)。在《年鉴》杂志的创刊号上,费弗尔和布洛赫联名发表了《告读者》:“我们都是历史学家,都有共同的体验,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都为长期的、从传统分裂状态中产生的弊病而苦恼。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去的文献史料时,使用着陈旧的方法;另一方面,从事社会、近代经济研究的人,正日渐增加。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者互不理解,互不通气。现在,在历史学家之间,在从事其他研究的专家之间,存在一种不相往来的闭塞状况。当然,各行的研究家,都致力于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庭院中辛勤劳动,如果他们能再关心一下邻居的工作,就十全十美了,可是,却被高墙阻隔了。我们之所以站出来疾呼,就是针对这种可怕的分裂的。”②针对这种现状,年鉴学派自产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的向政治史和历史哲学开战,他们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的领域。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拥有共同的史学理念:首先是以问题导向分析史学,取代传统的以叙述事件为主的历史;其次是以人类活动的整体历史取代以政治为主题的历史;再次,他们强调应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学科范畴。在年鉴学派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们正是坚持着这样的史学理念不断进步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这也是年鉴学派在法国史学界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

年鉴学派的产生不是偶然的,20世纪初的社会形势,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等都为年鉴学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历史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时代环境对历史主体的影响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一战彻底摧毁了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以政治和战争为主题的传统史学并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人们原有的信念和对历史威力的信仰完全破灭了。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历史学家们开始不再局限于各国政府的政策,转而关注战争的根源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如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通货紧缩,工人大量失业,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法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未幸免于难。费弗尔和布洛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提出总体史观的,它包含了整个人类的生活。也就是说,历史研究应该把整个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除了政治、军事之外,更应该包括经济、思想、文化、宗教和人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历史研究不仅是这些组成历史的各方面的分别研究,更要重视对历史各方面、各层次的有机联系的综合研究。这样,历史学家再也不能固守一隅,坐而论道,而是应该从封闭的、狭隘的传统历史学的圈子走出来,在年鉴学派那里,历史学家的视野被无限的扩大了。

(二)历史学的发展趋势

19世纪是“历史的世纪”,它以德国实证主义史学为代表。兰克创立的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是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即“仅仅希望说明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兰克学派的治学理念加速了近代史学的专业化、学科化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它宣扬政治史观和英雄史观,忽略对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历史的探讨;标榜客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抹杀史学家的主体作用;甚至主张以史料学代替历史科学。

另外,自从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发现并随之发展了人文主义,整个世界对于人的关注变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这种对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关注相对造成了一种对于之前客观政治叙事方法的批评,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年鉴学派就是在这种普遍关注转移的情况下,产生并引领了20世纪的史流。

(三)其他学科对史学的影响

此外,年鉴学派的产生还受到其他学科理论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环境理论的影响,丁・博丹认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运行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孟德斯鸠把博丹的这一理论演变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在1922年出版的《土地与人类的演变:地理史学引论》一书就是主要探讨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对年鉴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说“历史主义在右边,马克思主义在左边,处于中间的年鉴学派代表第三条道路”,③但是年鉴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无论是费弗尔、布罗代尔还是勒高夫,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年鉴学派的积极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们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之一。

亨利・贝尔的史学思想对年鉴学派的影响最为深刻。1900年他领导出版了《历史综合评论》杂志,邀请了费弗尔与布洛克在内的一大批著名的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这部丛书“尽管仍将重点放在欧洲,但不再以时间为中心,也不对民族国家的政治史按编年顺序撰写,而是企图将社会和文化史置于中心位置,分主题讨论。”④这种综合的历史观就是年鉴学派总体史的滥觞。另外亨利・贝尔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历“史因果关系课分为三类相互作用的范畴:偶然、必然和逻辑”后来被年鉴学派另一个重要的领导人布罗代尔发展成为著名的历史时段理论。

三、结语

总之,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年鉴学派在法国产生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史学界。这也让我们认识到考虑历史问题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都应该结合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解读历史。

注解

① (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 (日)井上幸治:《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载《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6月,65页。

第8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一、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

年鉴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规范性的信息资料工具书,全面记述一年中的新情况、新成绩、新经验和新问题,为今后了解局历史和续写《局志》提供翔实的历史资料。年鉴要求我们做到:实事求是,注重时效,突出重点,彰显特点,内容全面,体例完备,追求创新,科学编辑,认真校对,保证质量。可以说编写一个单位的《年鉴》是十分严肃的事情,我们也必须要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务必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我们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将历史完整的呈现出来,并严格按照文体要求去撰写,同时由于这是一个企业唯一的资料性书籍,尊重历史显得尤为重要,要真实的记载与反映本单位的发展进程和行进轨迹。年鉴虽与志书有些许区别,但相同的是都要尊重历史事实这一基本原则。

在编撰前后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排版、彩页、各单位材料不全等,最后得以一一解决一方面是领导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在参加工作之初对工作的认识很模糊,丝毫不知道如何去开展自己的工作,于是我参考了历年本单位的年鉴以及省公司、国网公司的年鉴,通过一系列的自学我初步理解了年鉴编纂工作,如今第一本已经于2011年12月完成全稿,全局有60余人参与编写和提供材料,撰写稿件到58.3万字,选列大事记113条,设立条目463个,共计34.8万字。

二、依靠群众 专兼合一

年鉴编纂的特点之一是众手成书,确定参编单位和编写人员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以大纲内容为统领,参照我局历年组织机构表,逐个单位联系确定做到了篇目结合、覆盖全面。并据此建立了年鉴编纂信息采集制度,以期实现年鉴编纂工作的规范化和长效良性运转。年鉴编写成功与否,制定科学实用的编纂大纲是关键,也是年鉴编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结合往年年鉴编纂大纲与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对上交年鉴的要求,编写并以办公室名义下发《关于征集年鉴资料的通知》。

之前说了好多文字撰写材料方面的体会,下面说一说在编写年鉴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送审的事宜。由于本单位下属的机构较多,各机构之前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让各单位撰写本单位情况之前,应该对所交的年鉴统一要求;如对所用数据的单位加以限制,对跟时间关系较密切的数据要规定起止时间,对一些有不同名称的设备、单位等给予确定的名称等。如果条件可以尽量让单位主管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这对于此后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除了提前要求沟通也很重要,因为年鉴工作具有连续性,如果一个部门的稿件有问题应该及时沟通,这样才能避免以后续交的稿中存在同样问题,进而增加工作量。除了对下面基层单位的沟通,与上面主管领导间的沟通也尤为重要,因为本单位的特殊性,有部分东西是需要保密的,对于这部分敏感信息应该在形成送审稿时说明,由主管领导决定是否保留。

三、掌握原则 简繁有序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整年发生的事情数以万计,如何取舍也是个大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大事不漏,小事看价值。所谓大事就是对企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或是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此来看一年中的大事便寥寥无几,正因如此更可将每个大事都翔实的记载下来,以免漏过其重要的精髓和内容。对小事而言重要的是它的价值,看它是否对本单位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可以激励前人,负面的可以警示后人。有些事情本来就是本职工作且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可以一笔带过,或者从全局的角度加以概述,这样以免各个单位均陈述这项事宜而显得累赘。比如写某个单位在贯彻某次会议精神时,传达会议精神时的会议等等的内容,就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写,而不是各个单位分别说,这样会让内容更统一、更正式。

四、上下协调 严格分类

年鉴编纂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涉及方方面面做好,除了撰写材料还要上下协调的工作,十分复杂。为保证各基层单位的撰稿质量,我们多次发通知强调年鉴撰写的要求和规范,深入基层指导与基层撰写人员深入交流,并结合各自单位实际情况帮忙改正其年鉴编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用了逾三个月的时间收稿、整理、编纂,先把各个篇目分列到Word文档中,同时边收稿边编纂,严格按照年鉴编纂的规范要求,按照章节目的层次区划,合理分类,统一格式。同时与单位档案室和新闻中心联系选列照片近百幅并分别作了文字说明,以增强年鉴资料的直观性、存史性、可读性。在编写“特载”和“大事记”几个篇目时我们尤为用心,“特载”收集了领导重要讲话和几次重要会议等,“大事记”则从由新闻中心主办的报纸上,收集、选录了一年以来的发生的重要事件及与企业相关的大事,这都是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为后人留下的史料也最为翔实。

五、耐住寂寞 埋头苦干

第9篇:学历自我鉴定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 以史为鉴;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22-001

作为高中地理教学重要依据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地理学科课程性质做了如下表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充分认识该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教学。

受上述特点启发,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究历史知识和地理教学交集。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引入有关联的历史知识,以史为鉴的开展教学,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我从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个人开展以史为鉴式地理教学的体会。

一、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可以更好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高中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操作中我们为了追求升学,更多的只是重视了前二个维度,第三个维度上有很多缺失。

如果以史为鉴进行教学却可以实现很好效果。例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自然地理中比较难学的知识就是地球运动。在学习地理的起步阶段就遇到这种难度的知识是很痛苦的事。这时在教学中我引入了哥伦布的历史故事。他在航海最困难的时候,在航海日志上写着“我们继续前进。哥伦布这种精神指引着每个在自己人生航路上跋涉的人,同学们面对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勇敢地去征服它吧,这样你一定会抵达自己心中的新大陆。

2.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形成文明的生活(低碳生活)与生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下,对自身行为的一种重新审视和定位。

我选取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历史典型实例,比如古文明的衰落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我们有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关心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本身就是了解国情的最好教材。历史上著名地理学著作、以及各朝各代各地的地方志都为我们了解国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依据。

二、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吸收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实现积极的学习活动必须创造出和谐的、融洽的教学气氛。

现实是地理学科知识在有些章节本身就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这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历史,发现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兴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吸收。例如在讲解环境人口容量、人口迁移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知识点时我引入了气候变化与中国战争、朝代变迁的史实。对中国唐末到清朝的研究发现寒冷期战争率显著高于暖期,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气候的寒冷期。学生听了后先是惊讶,然后是开始关注起枯燥的气温变化曲线。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为什么?当然是由于寒冷期温度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引起生活资料的短缺。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和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出现。这样学生就认识到气候变化确实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比我们想象中更为重要的角色。

三、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比如在讲述中国政区及我国一些省份的简称时我让学生做“我国部分省区的古地理名称及其演变”研究性学习。在讲述自然灾害时,让学生开展“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大地震时空分布和损失对比”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这些研究性学习都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在开展活动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广泛查阅文献、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用资料、合作探究、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

四、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命题中以历史知识为背景的题目

地理原创命题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创设新情景。有些地理试题为了体现新颖,会加入一些历史材料。另外各名校的自主招生试题中很多都是跨学科试题。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历史元素,学生在遇到这些题目时就会占据心理上的优势,审题和答题都更能抓住重点。

五、以史为鉴的地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科间的协作精神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