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精选(九篇)

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

第1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活动;多元;价值;防空;励志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随着城镇学校的扩建和扩招,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面对这种现状,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笔者也结合自己的历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反思与总结、分析与论述。在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结构特点,笔者尝试着深入开展以纪念“九・一八事件”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活动,这样不仅顺利的完成了教材预设的教学内容,还达成了历史课堂的多元价值。

第一、防空演练的价值达成

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防空演练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深入实践中提升综合逃生、自救能力。

1.防空逃生演练。在纪念九一八事件的日子里,我们从活动的策划、宣传、落实、反思、总结来提升每个学生的逃生演练意识,并在活动的实践中达成能力的提升,比如今年九月十八日,十点零九分拉开防空警报,所有学生快速,井然、有序的离开教室,撤向宽广的操场,空袭警报中全部师生抱头蹲下或趴下。

2.消防灭火演练。消防安全是学习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借助演练进行消防安全演练,逃生的环节加一些火灾现场的渲染,让学生迅速用毛巾、手帕、湿巾纸等快速沾湿后进行逃生,并让学生拿着灭火器、消防栓去灭火,不仅掌握火灾现场的逃生技巧,还掌握基本的灭火技巧。

第二、牢记历史的价值达成

牢记历史、才能更好的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了解历史的细节,才能感悟当年耻辱的原因,更能努力提升自我、实现强我中华的伟大梦想。虽然学生刚刚进入初二,按照教材预设的时间,我们的教学进度还没有进行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具体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一系列的牢记历史的活动。

1.主题黑板报的布置。班级中利用班级橱窗、班级文化墙、班级黑板报进行以“缅怀先烈、牢记历史”“难忘九一八”等主题文化布置,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布置这些主题的内容中,学生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这段让每个中华儿女都难忘的历史,让每个学生为此而震撼、为此而流泪、为此而奋起。班级中有与之相关的图片、文字、警句等等,这些内容再次让学生牢记这段难忘的历史。

2.主题手抄报的评比。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完全不需要让学生通过背诵、记忆等形式来记住某个历史时间、历史人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进行手抄报的制作,让这段历史时间、人物、事件成为学生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历史素养的一部分,也成为学生思想素养中的一笔精神财富。

3.主题演讲赛的进行。历史老师在学校一般不担任班主任这一角色,但是历史老师可以联合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团队等进行一个“难忘九一八”的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结合对九一八事件的认识进行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对班级推荐的作品进行海选和推选,最终进行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的演讲大赛,把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侵略用语言、音乐、泪水、愤慨等情感表达出来,用情用泪用行动来牢记这段历史。

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是耻辱、更是教训,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不仅达到课程预设的目标,还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素养和品质。真正达成提升教材价值的效果。

第三、励志向上的价值达成

在和平的年代,我们的牢记历史是为了展望更好的未来,擦去泪水,我们可以再次静下心来慢慢分析这段历史的悲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中华儿女正因为经历这种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困难才深思、反省,每个中华儿女都发现落后就要挨打,而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的重演,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需要用行动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1.为梦想而学习。人生因为梦想而伟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个人梦想的完美实现是寄托于国家梦想的实现。面对当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非常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这种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应该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环境,用心、用脑的去学习,用这种最快捷最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实现中国梦。

第2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除了黄山毛峰、武夷岩茶,评上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的8个品牌,均参与了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导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专项研究。评估自2010年起,一年一度,已连续开展了8年。其中,信阳毛尖、安化黑茶、蒙顶山茶、普洱茶、都匀毛尖等5个品牌全程参与;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分别参与了7次;六安瓜片仅在2010年参评;武夷岩茶虽未参评,但其代表性品牌――武夷山大红袍全程参与了品牌价值评估。2008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领衔自主开发了“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模型”(简称 CARD模型)。其模型基本数理公式为: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强度乘数×品牌忠诚度因子。其中,品牌强度乘数是一组因子的加权综合,由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品牌传播力和品牌发展力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2009年,中心运用CARD评估模型,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合,在中国首次了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成果。 2010年,进一步开展了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活动。

从下表可见,此次评上“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历年品牌价值状况。

表中数据可见,各品牌的品牌价值在近十年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最高价值已达60亿元,最低价值也达21.77亿元。有的品牌,其品牌价值增长数据快,如安化黑茶;有的品牌,品牌价值基数高,增长稳健。

下面,本文将分别对8个拥有6次及以上品牌价值评估经历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展开品牌价值评估数据的对比分析,希望通过数据,解读这8个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近10年来的生命成长轨迹,并从数据中发现其成长的特色与目前面临的问题所在。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其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至现代,不仅作为一个产业存在,更成为杭州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元素与行业支撑。2011年,“西湖龙井”由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于2012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划定西湖区、风景名胜区168平方公里范围为“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区”。

在历年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西湖龙井连续参与了7次评估。从西湖龙井公开的评估结果来看,其品牌价值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每年上升近2亿元,到2016年,西湖龙井的品牌价值已达60.03亿元,相比2010年提升了15.86亿元,涨幅达到35.91%,从品牌收益来看,在2010年至2014年的5度评估中,西湖龙井的品牌收益得到了持续上升,其中2014年的品牌收益达到了36201.97万元,到2015年评估时,品牌收益略有回落,为34201.43万元,但整体依然呈现出上升态势。

如图2,比较西湖龙井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可见,2010、2013年,西湖龙井的品牌忠诚度因子相对较高,均在0.90以上。2014年,该因子数值跌至0.81,2015年有所回升,达到0.89,2016年,维持在0.89。品牌忠诚度因子的大小是由评估前3年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测算得出,数值表现出2007-2012年间,西湖龙井的市场价格体系较为稳定,到了2013年,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变化,导致忠诚度因子明显下滑。

比较西湖龙井的品牌强度乘数可见,其“品牌强度乘数”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各数值均处于较高位置。具体而言,品牌资源力的表现突出,其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均占优势。且产业发展中重视了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传承。但生产趋势和市场拓展等品牌发展力表现不足,处在品牌“五力”比较数据中的弱势地位。客观而言,西湖龙井因其地域限制,仅在西湖周边16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茶园可生产西湖龙井,表明西湖龙井在产业规模上无法有大的突破,品牌的持续发展就需要从品牌价值提升、后端渠道拓展、市场营销等方面去拉动、提升发展力。纵向比较可见,西湖龙井在不断地消除短板、提升优势,品牌发展力从2010年的63.44上升到了2016年的81.97,整体涨幅达到了29.21%。可见,品牌持有者在品牌的渠道拓展、市场营销方面做了重要努力。

如图4,比较西湖龙井在品牌传播力三大指标上的表现可见,西湖龙井的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均表现突出,而好感度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西湖龙井的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分别为98.00和87.70,好感度仅为73.00,拉低了品牌传播力整体得分;2013年,尽管西湖龙井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较之上一年度有所提升,但好感度仍然不足80。分析数据可见,出现这一反常现象,与西湖龙井的打假活动(2012年西湖龙井的开启全国范围内的打假风暴,大范围大力度打假,掀起利益受损方的发文抵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品牌好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及西湖龙井假冒现象有一定关系。之后,西湖龙井经过两年多努力,在2014年评估中,品牌好感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回升,达到了92.50。但2015、2016年的评估数据显示,其知名度、认知度和好感度指数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产品特色显著的茶叶品牌,西湖龙井创建强势品牌的机会令所有茶人羡慕。但西湖龙井需要努力提升品牌好感度、品牌忠诚度。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创制于清代光绪末年,2003年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单位为信阳市茶叶协会。2016年,该品牌的茶种植面积达到210万亩,是江北茶区生产规模最大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比较信阳毛尖历年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收益数据可见,尽管信阳毛尖的品牌收益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尤其是2013-2016年间,其品牌收益持续下降,但品牌价值连年增加,从2010年的41.39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59.91亿元,涨幅达18.52亿元,整体涨幅达到了44.75%。

比^信阳毛尖历年的品牌忠诚度因子大小可见,2013年评估时,信阳毛尖的品牌忠诚度因子达到了历史最低值,为0.74。随后4年的评估中,该因子持续呈现上升趋势, 2017年达到了0.99。品牌忠诚度因子最大数值为1,这说明,信阳毛尖近3年的市场价格体系没有出现大幅变化,品牌忠诚度因子持续接近1值,表现出信阳毛尖从2007-2016年的十年间,其市场价格虽有阶段性波动,但已逐渐达到了高稳定状态。

比较信阳毛尖历年的“品牌强度”二级指标可见,相对而言,信阳毛尖的品牌带动力、品牌资源力、品牌经营力和品牌传播力等4个二级指标的数据均较为突出。其中,品牌发展力稍弱,但有明显的提升趋势,从2010年的61.05逐渐提升至2017年的82.72,十年间,整体提升了35.50%。

第3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合作学习历史教学研究分析一、引言

现今,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课程标准的执行,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顺应新课标的要求,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其所学的知识往往比较单调和枯燥,所以学生难免的会产生出厌倦的情绪,如何很好的在教学过程当中克服学生的这种情绪,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一直都是广大历史教师所思考的问题。在实践的工作当中,开展合作教学的教学形式,并且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的提升教学质量,可以很好的改变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当中较为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原则,创设出了更加和谐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针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析,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一项重点的工作步骤。具体的来讲,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并且也是逐渐的成为了当前教学当中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各个小组的成员对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等展开积极的讨论,从中逐渐的发现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最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并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巩固,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各个小组的成员积极的进行讨论,还可以增进其情感上的沟通和相互之间了解,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技能等得到有效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另外一个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的开展,还可以使得学生从本质之上对历史的规律以及历史现象等进行了解,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点和重难点,并且可以加以灵活的运用,不仅体现出了小组集体性的智慧,更是体现出了学生个人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三、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现阶段历史教学过程当中的合作学习的基本价值和意义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历史教学当中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力求更进一步的为相关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的来讲,相关的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合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分配。这一点是开展历史教学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保障。在分组的过程当中,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分配,则往往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所以,在实践的工作当中,教师还需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进行了解,使得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在性格之上互相的补充。比如,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和活泼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可以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而一些对于历史的学习比较钻研刻苦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则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小组成员的特长和能力。在小组的分组当中,还需要注重组织结构,也可以采用学生自愿分组的形式,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在小组当中进行发挥,营造出一种和谐、欢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2.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历史的教学,不能够脱离实际情况,而是需要很好的将书本当中的知识点与实践相互结合,全面并且充分的挖掘出教材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以及历史现象,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技能,通过分组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形式,增进学生的能力,使得教学的效果更上一步台阶。在实践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很好地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多多的研究书本当中的知识点,并且与实际相互结合起来,结合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历史的世界当中自由的发挥,寻求出真理和问题的解答,并且也体会到合作的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诸如在讲授唐宋文化这一节内容之时,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和依据,对唐宋时代的著名故事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由学生自己绘声绘色的进行表演,进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唐宋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课堂所学的知识,钻研书本当中的重难点,增强学生的能力,发挥其潜力,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教学质量的进步奠定基础。

3.及时地建立起学习的评价体系,是全面地保障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点。在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还需要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地建立起学习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的质量进行及时的反馈,从中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的意识观念,更好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全面的结合实际的合作学习的状况,对学习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需要根据备课的记录、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发挥,等等,来进行综合的评定,使得教学过程可以从教室的单一点评逐步的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无疑更加有利于教学考核工作的进行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诸如,在讲授北宋以及西夏等的成立这一节内容之时,由于课堂当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可以向学生提出教学的任务:快速的对书本当中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并且根据相关的信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知识表格,在表格当中详细的对各个民族的建立时间、主要历史事件等进行标注。而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式的合作学习,共同的制作历史表格,并且各个小组请出一个代表来展示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总结归纳学习的能力。而在此过程当中,也可以对各个小组成员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为构建评价体系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进一步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历史教学当中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细致的探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并且细致地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探析和概述,同时对具体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力求以此为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进一步地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霞伟.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M\].教学园地,2009,(10):334-338.

第4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思想源泉

我国存在的社会道德、社会意识,都是有迹可循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包括当代我们一直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体现着华夏民族热烈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品质。从其本质与内涵来看,社会主义价值观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则思想,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践范式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如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出具体的结果。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指导中,一直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例如“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从中我们也可以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这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华文明有着延续的赞叹和敬仰,在敬仰的基础之上,以传统美德为践行标准,一一去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属于当代的东西,但从其本质和内涵上来看,它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是升华与创新。它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吸取,也不盲目地继承封建社会中的腐朽产物,它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科学的态度,通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教育良好结合。所以,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他们获得的是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部分。它培育和引导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结论:中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汇贯通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沉淀,愈久弥香。要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的一点就是梳理文化本身,掌握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确什么方面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滋养内容。无论是何种文化,其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主体需求而产生和创造的,满足不同的主体层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所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衡量,从中进一步挖掘涵养的能效。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做法

1.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感,可以有效地提升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践行。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一定的历史阶段反应的是社会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当时历史的现状意识材料。当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的正式社会状态不断发展后,呈现出的伴随性的社会意识状态。它既可以有历史线索,同时也是当代优秀文化、精神的产物,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传统中华文化,不仅是为了服务于世界,解释世界,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世界。所以,我们要以自信的目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客观的、历史的角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甚是,从中挖掘具有当代的价值的东西,找到现实价值,用它来滋养和运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文明是改造人类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综合。从狭义上来说,文明是精神文明,主要指思想上的进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文明指的是狭义中的文明。这种文明对于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来说,拥有则可以有良好的秩序。对于个人来说,这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良好习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都有待提升。校园中不乏出现插队、不说敬语、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

自古以来,我们就是包含民族精神的礼仪之地,中华文明的利益享誉海外。《周易》有云,“内文明而外柔顺”,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提升道德水平与行为操守。我们国家,讲究的是知耻、明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从文明、礼仪入手。不能让当下的大学生丧失基本的羞耻感,从而渐渐失去做人、做事的底线。我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大学生的礼仪风范、改善其不文明的举止,不断提升其思想觉悟。

3.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理论落实到实际当中。价值观的教育属于思想范畴,重要的是教育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思想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有着内容空乏、形式单一的问题。教育本身讲究实践,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容易与实践脱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深入人心,借助有效的工作手段来创新形式、丰富手段,不断提升果效。

所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不断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果效。但是,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积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相关工作的设计和规划上,要明确组织分工,提升教育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不断结合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来讲解,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陆肖乐,颜筱红.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学理论,2014,29:7-8.

第5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涯历程档案 职涯辅导 就业力 试办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14-03

近年来,台湾地区许多高校出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受重视、就业咨询服务未得到有效落实的现象。而社会对大学生持续就业能力的需求门槛却逐年提高。为了有效的应对这种情况,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简称“青辅会”)实施了名为“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的试办计划,旨在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单位的功能,协助在校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意愿,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力技能。参与计划的4所高校为此实施了包括职涯探索测验、职涯与学习发展规划书、生涯历程档案、就业力融入课程、企业参访或职场见习、求职预备训练等等诸多指标项目。其中,生涯历程档案作为计划实施的主要项目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生涯历程档案,它有哪些功能和内容,在试办计划中生涯历程档案的运行效果如何?厘清这些问题,可以为大陆高校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路径参考。

一、生涯历程档案的功能

在“强化大专校院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的试办计划中,明确规定将生涯历程档案的建置作为主要项目之一。生涯历程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将各种关于生涯发展的成果和心得有系统性地加以整理而形成的记录。通过对生涯历程档案的合理分析与解释,能够促进学生生涯的自主发展,清楚地呈现出他们的学习历程与学习效果。

首先,档案能呈现学习者的成长或进步状况,有利于避免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业成绩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表现(如社团、竞赛、实习经历、证书等)。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呈现学习成果的全貌。透过对档案的制作,学生可以将其各方面的成果予以呈现,方便教师与用人单位对其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申请学校时,提供丰富的个人资讯或呈现个人所拥有的特质与能力。

其次,生涯历程档案强调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制定评价标准,在学期结束时根据这些标准,审视学生成长或进步的情形。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为以后工作设定适当的目标,增强设定自我目标的能力。同时,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学生本身要对所学过的知识、从事过的工作或社团经验以及完成的成果作品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整理,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管理的能力,并形成分担学习责任的习惯。这两点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动机,促进他们自主发展。

最后,生涯历程档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改善教学并进行自我启发的依据。通过档案系统,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作为自我启发与修正的依据,以此改善教学。同时,随着学生对生涯历程档案的不断完善,累积的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上述功能,在试办计划的整个体系之中,生涯历程档案作为重要的一环,很好地实现了与其他环节的衔接,为计划的成功运行发挥了作用。在生涯历程档案中,学生职涯探索的记录、核心就业力课程的学习心得,以及生涯进路地图与课程学习地图都得以呈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了便利。

二、生涯历程档案的内容

在生涯历程档案系统的设计上,考虑到试办学校的特性需求、资料库、撰写程式语言的不同,以及后续扩充或修改等实际状况,可将生涯历程档案的建置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

1 职涯探索与学习发展规划书。包括各类测验(人格特质测验、职业性向测验、自我评估等)、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记录、职涯愿景、价值观、技能与个人特质、学习目标与学习发展路径规划书等内容。其中,价值观环节用自己认为在工作中是最有价值、最能够激励自己的事情来表示,用具体事迹简要加以证明。技能与人格特质用来描述个人具备的重要就业能力,要求每一项技能或特质都有具体事迹加以证明。价值观、技能与人格特质都要求与生涯目标一致,能被现有的经历、成就故事和学习方法等加以说明。

2 进行中的学习与活动。包括课程材料、提升就业力的学习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干部、实习活动与服务等等。这部分内容用于说明正在进行中的学习活动与其他重要活动,可以是所修的学程、语言训练,也可以是社团活动和服务事迹记录以及担任班团干部的情况。

3 成果展现。包括个人简历与自传、课程成绩与作品、奖惩记录、从事过工作的相关作品、教育与训练、外界评价等等。其中,自传部分又称为个人生涯发展简介,主要叙述自己的职涯目标、价值观、能力、重要成就以及对目前生涯发展情形的反思。教育与训练经历既包括重要学程的介绍、校外机构提供的教育训练、参加过的研讨会,也包括实习、在职训练、自学等非传统方式的学习所得。外界评价是别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或推荐意见。

第6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意义和渗透

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圣的,具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关于生命和教育的关系,叶澜教授这样精辟的阐述:“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生命教育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他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是认识生命的本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2],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生命教育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全球性的关注,作为具有社会与人生教育功能的历史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说过:“在历史的舞台上, 人既是剧作者同时又是演员”。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刻录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蕴涵生命教育的丰富素材。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历史学科中生命教育资源,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教育实际,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敬畏生命、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3],高中历史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过程,引导他们提高生命的质量,追求生命的意义,思考民族和人类命运、前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阶段分层次,适时适度进行生命教育,有效地将历史学习与学生成长经历相结合,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独立坚强的精神家园。

生命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延伸到现实生活的需要

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但是由于受长期的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和积极健康的社会理想,缺乏对人类生命应有的敬畏和对人类文明应有的尊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出现高中学生暴力事件、犯罪事件、吸毒自杀事件,不是很能说明我们在生命教育中的严重不足和缺憾吗? 赵亚夫教授在《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中说:“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4],这正好说明了生命教育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联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和纽带,以此培养学生树立正常的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理念,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从容地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形成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生命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人文素养的基础

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基础,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情感,看重人的个性解放。人文素养的质量取决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结果,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存的保障,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基本诉求,因为假如没有了生命,一切都化为乌有了,何谈身心健康?何谈教育?为此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善待生命”。“善待生命”就是要善待我们自己,善待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用我们的善良去感知生命,去爱护生命。正如泰戈尔说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加强生命教育是对高中历史教育本源的回归,是时展与社会进步下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是贯彻人文素养的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构建生命化和生活化的高中历史课堂

著名学者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指出:“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类历史是一部有思想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有生活的历史,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就是思想情感生活相互交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感知有体验有生命力的,因此学习历史知识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生命力和生活化的课堂。充满生命力和生活化课堂,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个性张扬、人格提升,同时也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活力在共同经历、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的课堂。[5],在这种课堂中,第一要充分体现学生生命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认知、感受、探究过程,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舞台的,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第二要在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过程中,发挥教师引导、熏陶、启发的作用,通过选择教学新材料,创设问题新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搭建多维、灵活、开放和谐的平台,培养学生在历史中看现实,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迁移、应用能力。总之,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有思想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有生活的历史[6]是我们每个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挖掘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探究生命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可见历史是一门富有人文色彩的学科,她记录着人类生命发展的历程,处处渗透和闪耀着人的色彩和生命的光辉,蕴涵着大量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甚至是历史典故、名言警句,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生命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命启迪,树立生命意识和尊严,积累生命智慧和情怀;挖掘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焕发生命活力和光彩。如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末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在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通过创制教学情景,分组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讨论去思辨去寻找去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和9・11恐怖事件时,通过多媒体视频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这是对人类生命和人性的摧残,是反生命和反文明的,从而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和平意识,从而关心人类危机和全球伦理[7],同时培养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感性体悟和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无限热爱和珍惜的情感。又如在学习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意大利文艺复兴、欧洲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探究,让学生理解人文精神的萌动和升华,从而感悟生命的崇高价值与人类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这些丰富的情感教育载体,通过触动、开启、激励、感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启迪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的效果,并最终使学生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道德情操。

总之,在生命教育中,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除了带领学生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外,还应该引领学生打开广阔的视域,通过丰富灵动的视角,感悟人类生命历程的悲怆实质,反思人类生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程,对生命意义进行多维度的思考,直面生命之真,心怀感恩,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担当生命,并“让生命成为艺术”,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

参考文献

[1]叶澜. “新基础教育”研究引发的若干思考.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

[2]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班主任之友.2002年第9期.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4]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6]齐健《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关于历史课堂生活重建问题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0)5

第7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艺术品鉴赏;现实意义;精神领域

艺术品鉴赏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行业,艺术品是有鉴赏价值、研究价值、商业价值以及文化沟通价值的工具。艺术品同时具有收藏的意义,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时可以根据保存年代的长短提升自己的价值。本文旨在探讨艺术品鉴赏的含义与特征,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最大化地发挥艺术品的当代价值。

1艺术品鉴赏的文化底蕴

1.1艺术品鉴赏的内容

艺术品鉴赏的内容非常广阔,针对艺术品的内涵必须要有详细准确地了解。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家实现创造、具备欣赏价值与基本使用价值的特别物品,艺术鉴赏是在对艺术品本身进行客观评价,以此确定艺术品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人们的普遍审美观念。艺术品本身的特点是独特性、长久性以及真实性等,在价值上也可以提升人们的鉴赏能力,从而激发群众的想象,增加群众之间的交流次数。

1.2艺术品鉴赏的实际原则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与规律,并要求每一个相关人员都必须遵守。艺术品鉴赏中也有一定的行业规则,该规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能确切掌握艺术品的自身价值与延伸价值,从而进行严格的估计与计算。所有艺术品都可以依据时间的长短增加自己的现实价值和内在含义,体现不同社会时期的历史形态,反映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因此,进行艺术品鉴赏必须要充分了解历史的进展状况,能够对历史有一个确切了解,从客观性与整体性两方面评价艺术品,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充分发挥艺术品本身的功能。同时,艺术品鉴赏还要了解民族性特点,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从而在社会演变进程中把握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品鉴赏还要顾及艺术品本身的商业价值,要做到艺术品的自由流通和买卖,进而帮助艺术品创造最大的价值。

2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

艺术品的人文特性必须建立在人类文化基础上,考虑人们对于文化的真实需求,并结合时代精神掌控艺术品鉴赏手段,了解艺术品出现的含义。

2.1艺术品鉴赏融合大众的审美趋势

伴随时代的演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见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视野也得到了开阔。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就开始在意审美方面的追求,与之而来人们的审美趋势也不断上升,艺术品鉴赏也发展成为与时俱进的时代举动,时刻响应人们审美趋势的变动倾向。利用艺术品的外在价值可以深入探讨其内在价值,给人们的精神领域增添无穷的乐趣,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艺术品鉴赏行为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开阔视野时满足自己精神领域上的空虚,实现长久发展。纵观全局,只有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可以在艺术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进步,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降低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给社会产生的危害。

2.2艺术品鉴赏可以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

艺术品鉴赏能力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水平显示了一个社会与一个时期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意识形态。在精神文明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的今天,人们更加看重内在修为的提升和思想境界的开阔。艺术品鉴赏不断让更多的参与者了解社会,艺术品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与个人的重要桥梁。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的多样化,生活活动范围更加开阔,由此引领人们从狭小的家庭环境走进了艺术世界、艺术品展览会、美术馆等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通过不断地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利用艺术品鉴赏行为可以丰富个人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从而让整个世界的精神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2.3艺术品鉴赏反映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

艺术品鉴赏一方面会生动形象地展示艺术品内在的艺术性和民族特性,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传承多年来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就是反映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的发展动态和创新理念。艺术品鉴赏会让人们对整体社会有一个主观把握,此外,还会在传统文化的承袭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从而提高现代艺术的创作水平,突破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局限。特别是针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衍生物,可以深度挖掘艺术作品的创作潜力与内在价值,不断实现艺术品鉴赏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增加。艺术品鉴赏是促进艺术品创新继续前行的重要动力,在此前提下,应逐渐实现艺术创作的长久发展。

3艺术品鉴赏的当代意义

3.1满足大家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艺术品鉴赏含有多彩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涵养,艺术品鉴赏的进步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革新,给人们思想进步带来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品味,让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让人们的精神领域有了很大改变。因此,艺术品鉴赏的时代价值十分重要。不管是人类生活的前行,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值得深究的意义。

3.2扩大艺术品鉴赏的群体范围,提高艺术品的人文特质

艺术品鉴赏行为能够丰富人们的经验,针对艺术品进行鉴赏,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与情感沟通,会让艺术品的价值实现进一步推广,从而让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获得精神享受。艺术品鉴赏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品的人文价值,艺术品的价值会时刻作用在个人的意识领域中,唯有获得群众的普遍认可,艺术品的价值才可以实现出来,这是艺术品存在的意义。不断增加艺术品鉴赏人数,扩大艺术品鉴赏受众范围,是整个社会的呼声。

3.3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艺术品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化范围的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交流过程中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艺术品鉴赏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特别是在艺术品的价值探索方面,利用开展艺术品鉴赏活动,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形态,同时还能向其他国家显示我国优秀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品鉴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鸿,竹简.关于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的话题——何鸿访谈录[J].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2013(07).

[2]…钟毅.灵活鉴赏……感悟本真——浅谈美术鉴赏方法在欣赏教学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0(11).

[3]…付长珍,鲍永玲.多元对话与哲学创新——“对话与和谐——纪念伽达默尔逝世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8(02).

第8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政治哲学作为人类政治思想的最高层面,是政治实践逻辑内化的思维结晶,表征了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理性自觉。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政治文明时代,由于受政治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致使政治理论带有原生的朴论文联盟素性。从而形成了朴素形态的政治哲学。随着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推进,政治生活随之发展到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政治文明时代。伴随着哲学研究主题从认识论向价值论的视角转移,在“事实”与“价值”二元分化的基础之上,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以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从而把人类对政治价值的理性认识推到了时代的高度。代表了人类政治思维的最高水平。然而,由于受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影响,西方近代政治哲学脱离政治实践抽象地研究政治价值,同时忽视手段性价值孤立地研究目的性价值。将目的性价值作为政治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使其具有鲜明的唯心主义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在合理扬弃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思辨性的基础之上,把政治哲学的理性视角投向政治生活的感性活动,从而实现了政治哲学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将政治实践作为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基本坐标,将政治价值看作政治实践的逻辑起点,将政治文明看作政治实践的积极成果。形成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的“三环结构”,进而完善了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

一、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作为政治哲学的首要命题,是表征政治主客体关系的基本范畴,特指政治客体对政治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即包括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在内的“政治人”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政治价值作为人类政治实践的目的和追求,是引发政治实践的原始动因,具有强烈的政治主体性,它不在于实然地看待政治存在,而在于应然地审视政治生活,将政治实践置于政治主体活动的目的之下。给人类创新政治生活以理想和追求,给人类改造政治现实以勇气和力量,从而推动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理论源于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并置政治价值的实践追求于无产阶级政治发展的时代坐标之中,从而内导着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从政治价值的逻辑层面来看,政治自由、政治民主和政治权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理论的三维逻辑结构。

第一,政治自由作为政治价值逻辑结构的最高层面。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终极性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自由是指受到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和实现政治意愿的权力。正如列宁所言:“政治自由就是人民处理全民和国家事务的自由”,“争得政治自由,即争得以法律保证全体公民直接参加国家的管理,保证全体公民享有自由集会、自己讨论自己的事情和通过各种团体和报纸影响国家事务的权利”。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进一步指出:“一切经济斗争都必然要变成政治斗争,所以社会应该把这两种斗争紧紧地结合成无产阶级统一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争取政治权利,争取政治自由。”可见,列宁在这里将政治自由作为无产阶级从事政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并号召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自由范畴,必须坚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出发,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实践本性和阶级特征,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自由与资产阶级政治自由的根本区别。政治自由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其目标具有历史的永恒性,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内涵和永久性理想的有机统一,它构成了每个时代的政治主体不断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从而推动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演进。从政治实践本原性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自由的获取必须通过政治实践活动以摆脱政治生活必然性的奴役,增强人为之人的政治主体性,唯其如此才能获取真正的政治自由。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政治自由的全部理解,最终都归结到政治实践领域,归结到追求政治自由的客观物质过程上来。

第二,政治民主作为政治价值逻辑结构的中间层面,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阶段性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的政治理想,也是人类追求自我解放、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价值形态,深刻体现着人的政治主体性和政治平等性。一方面,人类通过对象化的政治实践活动,实现对政治生活的普遍占有,从而确证自己的政治能动本性,肯定自己的政治主体地位。政治主体性的确立。是人类获得政治自由的前提条件。从这个维度上讲。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实践的价值诉求,又是实现政治自由的手段选择,构成了人类政治生活价值与手段的统一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即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从而真正获得民主。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将政治民主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目的看待;而在《在恩格斯致爱·伯恩斯坦》中,恩格斯则将政治民主看作是实现其它政治价值的手段,他认为:“无产阶级为了取得政权也需要民主形式,……这种形式和其他政治形式一样,只是一种手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政治民主本身就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从政治民主的逻辑内涵看,人类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主、自立,实际上是一种“本原形态的民主”,即“自己做主。应该做主,也能够做主”的一种能力和要求。另一方面,在政治主体间的交往中,政治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恰恰要求把平等相待作为基本原则,从这个层面上讲,“平等在民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传统政治文明中,由于受自然经济的制约,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平等相处,致使专制政治一直主导着政治生活的全部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确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日益减弱的同时,人们要求平等相处、自己做主的愿望日渐强烈,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也随之产生,并在资产阶级政治实践的推动下进一步强化,从而构成了政治民主的现代形态。但由于受私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束缚,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注定只是少数人的政

转贴于论文联盟

治民主;唯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无产阶级政治民主。才是“完全的、普遍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政治民主,才是政治民主历史演进的最高形态。

第三,政治权力作为政治价值逻辑结构的基础层面,是政治主体从事政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工具性价值。作为强势政治主体制约弱势政治主体论文联盟的价值性工具,政治权力体现了政治主体之间的一种非对称关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逻辑维度分析,政治权力的运行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一方面。它是强势政治主体指向弱势政治主体的立体线性结构;另一方面,它是政治权力中心指向社会公共生活的圆形平面结构。这种权力指向并非仅是一维单向性结构,而是具有二维互动性特征,正是这种互动性的权力运行,才使人类政治实践不断推进。人类政治文明不断提升。政治权力作为政治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因为它是实现其它政治价值的手段性价值。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忽视手段性价值,抽象地研究目的性价值,从而使目的性价值失去必要的实现手段而陷入抽象思辨的泥潭。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政治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手段性价值在政治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政治权力作为实现目的性价值的手段性价值,纳入到政治价值的理论视阈之中,从而弥补了资产阶级政治价值体系的理论缺失。萨托利曾经说过:“谈论政治自由就应当关注控制权力的权力,关注权力承受者的权力”,用此观点去理解马克思政治权力思想虽然明显不对,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政治权力作为工具性价值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一工具性价值在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政治权力才成为政治主体进行政治实践所追求的直接目标。恩格斯在《工联》中指出:“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也就是说要保住它在立法机关中的可靠的多数;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以便能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改变现行法律”。由此可见,恩格斯在这里将政治权力看作是阶级斗争的直接目的和价值追求,同时也视其为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关系和被统治阶级改变政治关系的首要工具。纵观人类政治生活发展的历史轨迹,政治权力构成了贯穿人类政治实践的一条价值主线,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运用政治权力为自身的阶级利益服务,无产阶级则争得政治权力并运用政治权力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从而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权力观。

政治价值作为政治主体追求政治理想的精髓所在,贯穿于政治实践的全部过程,主导着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政治权力作为人们政治实践追求的直接性目标,是人们实现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的基本手段;政治民主作为人们政治实践追求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政治自由的必要手段;政治自由作为人们政治实践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人类政治价值的最高形态。

二、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指政治主体运用政治中介作用于政治客体的社会活动。其内在本质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关系的能动改造。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主体内容,政治实践是连接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的物质活动。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生活,……”。显然,同志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概括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类型。如果说生产斗争表征着人类社会的经济实践,科学实验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实践。那么阶级斗争则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逻辑是历史的沉淀,理论是实践的升华。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历史演进,逐渐沉淀为政治实践的逻辑形态,从而构成了政治思想的理性层面,进而凝结为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源于它的实践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从实践维度审视政治生活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体现出政治实践不断发展推动政治哲学实践转向的历史进程。由于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和历史性,决定了政治实践的多维性和时代性。作为人类社会三大实践活动之一,政治实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经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经过原始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漫长发展,伴随着剩余产品和阶级对立的历史形成,人类政治实践活动便随之产生,并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关注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并对阶级斗争、阶级、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等实践形式进行过精辟论述。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实践命题的核心内容,指导着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演进中,历史地沉淀出政治实践的逻辑形态,政治主体、政治客体和政治中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命题三位一体的逻辑结构。

首先,政治主体是政治实践的能动承担者,也是政治关系的能动改造者。在人类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表现为两种存在形态:其一是个体性主体,它是指进入特定政治生活并从事政治实践活动的社会个体,亦即置身于政治生活中的个体“政治人”。虽然每个社会人都是潜在的“政治人”,但是只有进入政治生活并从事政治实践活动的社会人才是现实的“政治人”。个体性政治主体的典型代表是公民、政治家和行政官僚。其二是群体性主体,它是指进入特定政治生活并从事政治实践活动的社会群体。群体性主体是政治主体的基本形态,在政治实践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其典型代表是阶级、政党、民族、政府和利益集团等。在政治实践发展过程中,作为具有强烈能动性的政治主体,一方面提取政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又运用自己的主体力量去克服不利因素,从而改变旧的政治关系,创造新的政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主体的政治能动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观点的生动体现。政治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政治实践源于经济实践的历史发展,政治主体则是经济主体的立体上升。政治主体的本质属性是表现于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政治性。这表明了政治主体不仅应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生活的观念把握达到了理性自觉,而且必须进入特定的政治生活,并自觉从事政治实践活动,进而在互动性政治实践中改造旧的政治关系并承担新的政治关系。在阶级对立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历史互动构成了政治实践的全部内容。对立阶级便构成了传统政治时代最基本的政治实践主体。随着现代政治文明时代的到来,政治生活呈现出“阶级性下降,民族性上升”的新型特征。因此,政治生活中除阶级之外,国内的政党和国际的民族也日益从政治主体的边缘向中心内聚,从而使政治主体日益呈显出多元化趋势。

其次,政治客体是政治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也就是政治实践活动的承受者。在人类政治实践活动中,政治客

转贴于论文联盟

体可逻辑地分为两种形态:其一是观念性客体,表现为维护旧的政治关系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政治生活的观念存在物;其二是制度性客体,表现为体现旧的政治关系的政治制度,其实质是政治生活的制度存在物。从政治实践进行的逻辑进程分析,观念性客体是政治实践活动改造的首要对象,制度性客体则是政治实践活动改造的重心所在。然而,对观念性客体的彻底改造,又依赖于对制度性客体的彻底改造;制度性客体改造的成功与否,是政治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政治客体的本质属性是论文联盟表现于政治实践活动中的对象性,这表明政治客体必须通过政治主体的能动改造,才能不断满足政治主体的价值追求。政治客体的本质是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在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联系。政治关系产生于政治主体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并由特定的政治主体所承担,在政治生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政治关系因其不能适应政治生活发展的时代需要,因而构成了新的政治实践活动的改造对象。政治关系的这种自我否定,充分体现了政治生活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在私有制经济时代,政治关系集中体现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和压迫;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历史地实现了政治关系的伟大转变,集中体现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实现了由对抗型向和谐型的历史转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全面把握这种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应政治文明演进的时代趋势,将“和谐社会”确立为我国现阶段政治实践的价值坐标,从而展开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随着阶级对立关系的消亡和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政治客体的逻辑重心逐渐由国内阶级关系向国际民族关系位移,改善国际民族关系便成为现代政治实践的时代命题,从而使政治客体日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最后,政治中介是政治主体作用于政治客体所运用的政治手段的总和,是联系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在人类政治生活中,政治中介同样表现为两种逻辑形态:其一是刚性政治中介,常称之为政治上层建筑,它又可分为暴力型和规范型两种类型,暴力型政治中介是指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武装设施为物质载体的暴力形态;规范型政治中介是指以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为基本内容的规范形态。在革命战争年代刚性政治中介集中表现为武装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刚性政治中介则集中表现为政策法规。其二是柔性政治中介,常称之为思想上层建筑,主要包括能够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教育,它旨在为政治实践的合理性和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供思想基础。政治中介的本质属性是表现于政治实践活动中的工具性,这种政治工具的实践选择,不但表明了政治主体的能动性。而且体现了政治生活的文明度。在传统政治时代,由于受经济基础和等级观念的影响,政治实践活动中刚性中介主导着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提升,民主、法治、平等观念深入民心,政治实践的基本主题发生了重心位移,政治生活的柔性因素也随之不断增强,从而使政治体系逐渐软化并富有弹性,呈现出“统治性下降,管理性上升;暴力性下降,教化性上升;革命性下降,改革性上升;对抗性下降。和谐性上升”的新型特征。因此,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柔性政治中介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成为政治中介的主体内容,从而使政治中介日益呈现出柔性化趋势。

政治实践作为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社会活动,在改造政治关系的过程中派生出政治认识,进而升华出反映政治实践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政治理论;同时政治理论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政治实践,从而构成了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的互动格局,推动政治实践日益走向理性自觉,提升政治文明不断迈向时代高度。政治主体作为政治实践的能动因素,决定着政治实践的发展过程;政治客体作为政治实践的改造对象,代表着人类政治关系的实然形态;政治中介作为政治主体改造政治客体的工具选择。表征着政治主体的能动特征和主体力量。

三、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作为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表征着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文明程度。从逻辑的维度看,人类文明可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形态。作为人类文明产生的最终标志,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主导轴心,内导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向,既是人类文明分化的最高层面,又是联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间环节;既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又浓缩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代精华。同志充分认识到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并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从此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价值目标,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政治文明从历史维度可分为传统政治文明和现代政治文明两大形态:传统政治文明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以专制政治为本质特征;现代政治文明则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以民主政治为本质特征。政治文明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政治命题,它可逻辑地分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大层面,从而构成其内在的逻辑结构。

其一,政治意识文明作为政治文明逻辑结构的内在灵魂,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追求政治价值的观念升华,也是政治主体反映人类政治生活的积极成果,更是政治主体升华政治实践经验的理性形态,它表征着人类政治生活的柔性层面。政治意识既是政治存在的主观反映,又是政治实践的逻辑内化;既是政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政治行为的观念前提。政治意识文明作为政治文明体系的结构内核,规定着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维护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在政治文明系统中起着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人类社会的政治存在本质上具有强烈的实践性,随着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不断演进,政治实践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就不断升华为政治意识的逻辑层面,形成对政治实践活动的认知形态,政治哲学便是这种政治认知的最高层面。作为政治认知的思维结晶,政治哲学代表着政治意识的精华所在,必然会在政治存在决定政治意识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政治实践推动政治认知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政治实践发展史正是政治哲学发展史的深层根源,政治实践的历史演进必然推动着政治哲学的不断发展,政治哲学的与时俱进正是政治实践不断发展的逻辑表征。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历史发展,逻辑地升华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观念形态。一个半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有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与时俱进;中国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也有力地推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则代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时代高度。

其二,政治制度文明作为政治文明逻辑结构的主体结构,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追求政治价值的行为规范,表征着人类政治生活的有序程度,构成了衡量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历史

转贴于论文联盟

标尺。作为政治意识文明的必然延伸,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历史维度考察,政治制度文明作为政治生活的制度性存在,经历了从专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化的历史转型,同时也经历了从人治形态向法治形态转变的时代位移,其变化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实践活动,这种建立在经济实践发展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转型,表征了政治制度文明日益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时代趋势。资产阶级在推进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由于其本身的阶级狭隘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文明必然具有其历史局限性。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构成了人类政治制度文明历史演进的最高形态。然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必然存在其自身的不完善性,需要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才能使其不断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原则,坚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民主生活的价值取向,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时代平台。

其三,政治行为文明作为政治文明逻辑结构的外在表现,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追求政治价值的动态展示。体现着政治主体自身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程度。政治行为是人们为达到特定政治利益而围绕公共权力所进行的社会活动,亦即指当人们与政治环境发生关系,介入社会的政治生活时,他的所作所为便是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渗透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政治文明的动态过程。如果说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生活的结果性文明,那么政治行为文明则是政治生活的过程性文明。从结果形态的静态文明到过程形态的动态文明。标志着人们对政治文明逻辑结构的深层反思。政治主体是政治行为的能动载体,政治主体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其政治行为的文明程度。只有将政治实践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自觉内化到政治主体的意识之中,变为政治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理性指导,并自觉遵循政治制度的基本规范,才能构成政治主体的行为文明。把握政治行为文明,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位:其一是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其二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政治主体互惠互利的价值原则;其三是要“有理、有序、有度”而为,亦即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这三项内容互相关联、紧密结合、浑然一体,构成了判别政治行为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准。前两项是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定着政治行为的性质和属性,是判定政治行为文明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准则;后一项则是政治行为文明的表现形态,是实现政治行为文明的根本保证。

第9篇:学历提升的作用和价值范文

为顺应时展需要,适应教育发展需求,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州级电大将分别转型升级为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开放大学、市州级开放大学。在新的形势下,电大教师特别是市州级电大教师,理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为此,要在转型升级中着力增强“三感”:

一、在转型升级中增强人生的价值感

对人生主体来说,人生的维系何在?一切都在其赖以生存、发展、作为的事业中。因此,作为电大教师特别是市州级电大教师,应当在锁定和扣紧积极可行的办学目标,着力创建开放大学,圆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历程中,切实增强人生的厚重感、质量感、价值感。

为此,应当牢固树立“五观”:一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始终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迷雾见太阳”;二要牢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坚持用积极达观的态度看待世界,始终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三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开放、多元、求实、创新”的开放教育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思想行为,始终坚持校准价值取向,践行核心价值;四要牢固树立合时的教育观,坚持用“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等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始终坚持规范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水平;五要牢固树立多元的人才观,坚持用“循序成才”“奋斗成才”等人才观念指导自己正在从事的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人才成长。只有牢固树立上述“五观”,才能切实增强人生的厚重感、质量感、价值感。

二、在转型升级中增强职业的成就感

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关键在于倾心职业、献身职业、成就职业。因此,作为电大教师特别是市州级电大教师,应当在锁定和扣紧积极可行的办学目标中切实增强职业的成效感、成功感、成就感。

为此,应当注重四点:一要在着力创建开放大学,圆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历程中,把学校要求、岗位职责、个人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积极可行的工作目标,增强成就职业的动力;二要在着力创建开放大学,圆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历程中,紧扣工作目标,围绕工作任务,倾注满腔持久的工作热情,付出成就职业的热血;三要在着力创建开放大学,圆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历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架设成就职业的桥梁;四要在着力创建开放大学,圆满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的历程中,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获取动态显著的工作成效,品尝成就职业的滋味。只有做到上述四点,才能切实增强职业的成效感、成功感、成就感。

三、在转型升级中增强事业的幸福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