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发展理念范文

新发展理念精选(九篇)

新发展理念

第1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一、做强五常大米产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着力实施五常大米产业提升工程。提高五常水稻种植标准、大米加工标准,建立五常大米标准体系。坚持品牌建设和保护并重,进一步完善“三确一检一码”溯源防伪体系,着力打造五常大米诚信体系;加快创新五常大米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组建五常大米集团,实现对大米品牌、大米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五常大米产业打造成中国稻米产业旗舰航母,真正成为富民强市产业。着力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振兴经济开发区,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牛家经开区提档升级,完成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争创部级经开区。充分发挥经开区的区位优势,加快与哈尔滨新区对接,打造哈南产业转移承载基地。突出产业定位,支持葵花药业在经开区投资办厂,推进国药集团与华雨制药兼并重组,加快引进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构建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加快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三、发展旅游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质量的重点,做大产业规模,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全区域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深度挖掘稻乡文化、山水文化、京旗文化,发展生态游、乡村游、休闲游、文化游、冰雪旅游。依托凤凰山、龙凤山、雪乡、雪谷、牛河、拉林河、京旗文化等旅游节点,集中打造一批景区景点,叫响“中国稻乡・生态五常”旅游品牌,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建设和谐生态城,推进城乡一体化

树牢“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完善配套功能,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品质城区,坚持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焚烧发电垃圾处理厂建设,满足城区发展需要。建设生态五常,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开发、保护资源,保护好五常青山绿水。

五、办好惠民实事,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持续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2017年实现全部脱贫。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卫生和健康服务;抓好社会保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和大病救助等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解决特殊群体实际困难。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第2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福山之问” 共享理念 治理优势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学者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书中提出,“中国能否使用政治权力,以民主法治社会无法学会的方式,继续促进发展”?这个“福山之问”,道出了中国也面临着世界性发展难题,即不公平的发展。对此,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可以说,推进共享发展,既是中国对“福山之问”的正面回应,也是中国破解发展难题的转型之策,还体现了中国的制度自信和治理优势。

政治焦虑:能否共享发展

实际上,“福山之问”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能否“继续促进发展”的挑战与期待,也是对西方“民主法治社会”所面临公平发展(即共享发展)危机的普遍性“政治焦虑”。

福山一方面强调,人类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变化之一,是出现了“平等的承认”,而且,正是这一观念“定义了现代世界”。这即是说,现代民主的兴起为所有人提供了自决机会,以承认相互的尊严和权利为基础,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

但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伊始,民主世界却出现了若干形式的病状,导致了福山的“政治焦虑”。其中,民主制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未能履行民主所允诺的好处,不能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基本服务,存在许多的治理失误。譬如,拉丁美洲成为世界上贫富最悬殊的地区;在印度众多的城市里,在漂亮耀眼的高科技中心旁,往往可见非洲式的贫穷;欧洲福利国家出现滞涨;美国人抱怨受制于精英和利益团体,这反映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收入和财富的不均在与日俱增,如此等等。不难看出,这种“政治焦虑”,实际上,就是对能否共享发展的焦虑,即是一种“平等焦虑”。

正因为如此,福山才设计出了由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这三个制度要素构成的现代国家模式,并且,将追求良好政治经济制度和全体公民获得同等尊重的理想国家,称之为“走向丹麦”。在这里,法治和民主问责能够使强大政府获得民众的认同,在于其服务于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即“平等的承认”或公平正义。

制度自信:坚持共享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为了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决定了中国不仅要从分配领域,更能够从所有制层面,根本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谋求共享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该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实际上,不论是福山还是皮凯蒂,如果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就难以提出西方自由民主国家解决不平等和推进共享发展的有效良方。

共享发展理念,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因此,坚持共享发展,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从共享与发展或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这表现为我国在走出共享不发展的传统社会基础上,经过共享不发展、非共享发展的历程,走到了现在的共享发展新阶段。

为了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我国已经作出了有效的制度安排。从共享的对象内容来看,共享发展的制度安排,涵盖了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各方面。这些具体的制度安排,将为我国实现共享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治理优势:推进共享发展

“福山之问”之所以提出,在于福山以自己心目中的西方为模特儿,根据美国发展的需要,设计出了由强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这三个制度要素构成的现代国家模式或者政治发展模型。并且,以此来衡量西方国家和中国的治理得失。

实际上,如果现代国家建构或者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平等承认”为价值,追求共享的发展,那么,福山的现代国家模式或者政治发展模型的设计及其强大国家、法治和负责制的三要素选择,就不一定找准了西方国家治理失误的病症,其提出的对策方案也不一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反倒是西方的其他一些学者,对于现代国家的公平治理和共享发展,进行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对策性研究。譬如,针对传统福利国家政府责任理论的困境和保守自由主义者反对政府干预的批评,西方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新社会民主主义等学者,倡导兼容性新福利国家制度机制和超越性的“第三条道路”,提出了政府主导的多元合作治理的政治实现途径方案。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传统福利国家的福利公平是一种结果公平,实行政府再分配的权责机制,由此而导致了福利国家危机。对此,他们不像保守自由主义者“把国家当敌人”,而是诉诸市场的调控作用,只不过主张通过新福利国家的“合作治理体系”共担福利责任,以推进社会权利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协调发展(即复合平等)。

如果以这种多元合作治理模式作为衡量中国治理得失的参照物,那么,“福山之问”和福山对中国的担忧,就成为多余。因为,为了推进国家的公平治理和共享发展,我国在理论对策和制度设计上,都已经构建出了中国特色的全民共建共享的国家―社会治理机制,而且,体现出了中国的治理特色和治理优势,即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通过公平执政、政府善政、市场调控、民主协商、依法治国、完善制度、权利保障、民生建设、精准扶贫和预期引导等方式,推进共享基本民生、共享发展机会和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第3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基本遵循

五大发展理念是新常态下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理论,为城口县“十三五”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在发展理念、发展政策上有系列的重大突破。县委十二届八次全委会科学地制定并回答了关于城口县“十三五”期间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谋划了城口县以脱贫攻坚、城市攻坚、旅游攻坚的“三大攻坚战”,以一系列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口发展的各领域,是将科学的理论用来指导实践的重大举措,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基本遵循。

(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先导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直接关乎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1]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奋进而提出的科学的指导思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理念在创新,事业在进步。新形势下,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城口各项事业发展的试金石,正是有了科学而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了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步子才会越走越稳,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的最后冲刺阶段,行百里路半九十,笃定小康目标,乘着历史的列车迈上新的征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业,关键要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催人奋进,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

(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加快“富民强县”的现实需要

“物有甘苦,尝知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富民强县”需要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给予城口“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深刻领会市委关于经济新常态“八个辩证看待”精神,持续深化“生态立县、涵养发展、整体转型、同步小康”的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目标。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只有坚持统筹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才能全面提升城口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开启城口县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口新发展

(一)创新注入城口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全会将创新列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而城口作为重庆欠发达的地区,将牢牢抓住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产业创新出竞争力。“十三五”时期,城口县着力解决传统产业抗风险能力与接续产业培育不够问题,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利用区位优势,主要以探索页岩气、实现规模化、经济化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建立完善中药材种植、加工、营销全产业链体系。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改造升级猛钡产业;大力发展富锌富硒农业(城口老腊肉、山地鸡、干果),实现农产品精加工,开发漆器、海百合,升级工艺产品制造业;加快推进高燕、庙坝、巴山三大组团建设,构建“一区三组团两拓展区”的工业格局。优化产业发展,提高发展的竞争力。

二是科技创新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针对城口县资源优势,主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对接,加快猛钡新材料、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发挥绿色猛钡新材料联合实验室作用,让科技创新出生产力。

三是农业创新出保障力。按照“生态为本、特色为魂、规模为重、品质为上、三产融合、改造助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3+X”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畜牧、干果、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扶持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互联网+农业”,拓宽城口农业发展新路。强化“城口”品牌建设,唱响“城口”绿色生态品牌,提升城口绿色生态农业产品的知名度、信誉认知度,实现农业助推经济发展的保障力。

四是人才创新出创造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积极打造孵化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人才与项目同步、人才与产业同步、人才与社会管理同步,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着力加强人才强县战略。

(二)协调构建城口发展新格局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坚持协调发展,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1、空间协调谋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城口在全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定位,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思路,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努力建成国家主体功能试点示范区。

2、城乡协调惠民生。一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统筹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和环境容量,按照生态涵养发展总体要求,构建“一心两带多点”的城镇空间格局。二是建设新农村。进一步推进村通畅工程、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和饮水安全,大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梳理社会主义新风尚。

3、设施协调促发展。围绕民生改善,有效破解制约城口县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联内畅为导向,逐步构建“一高一空两铁四纵五横多联线”的交通网络。建成G69银百高速(城口――开县段)、通勤机场,争取渝西高铁、安张长铁路途经城口县。完善内部交通网络,推进国省道升级改造,完善县内公路路网,实施农村“村通畅”工程,加快形成快捷通畅的干线公路、产业公路、扶贫公路、民生公路网络体系。二是积极推进民生水利,建成三合水库、龙峡水库,科学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着力推进水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4、文明协调筑和谐。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是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志愿服务,做大做强“巴山义工”志愿服务品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城口精神和“巴山魂”,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精神贫困问题。二是加快文化建设。

(三)绿色绘就城口发展新蓝图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蓝图。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两条底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集中强调的新理念、新战略,而城口县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是全市生态保护屏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与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城口将努力建成碧水青山、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美丽老区、美丽乡村。

1、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推广,全面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构建辐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猛渣肥、硅锰合金矿渣粉末,二氧化碳回收循环经济项目。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快发展绿色能源,依托丰富的页岩气、水能、太阳能等资源,坚持生态开发、强化绿色支撑。

2、发展绿色效益农业。城口县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的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3+X”特色农业,推进“1+24”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带动农民增收。首先是优化特色效益农业政策扶持体系。

3、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城口最好的资源是生态,最大的优势也是生态。一直以来,城口在旅游发展上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并先后获得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和森林覆盖率全市第一、中国生态气候明珠、中国绿色名县、中国老年人宜居(宜游)城市,此外,红色资源遍布县域各地。“十三五”期间,利用城口特殊的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口打赢“三大攻坚战”之旅游攻坚战,争取在“十三五”末期建成“三个一”旅游产业。将把黄安坝和亢谷整体打造为一个生态旅游产品;县城土城片区和红军纪念公园整体打造为一个红色旅游产品;县城至亢谷的任河经济人文走廊打造为一个乡村旅游示范带。一是黄安坝亢谷景区打造成以生态为核心的5A级景区,以“巴山原乡、亢谷人家”为主题,深度挖掘原乡文化,围绕“山、水、奇、秘”,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亢谷景区。二是土城和红军纪念公园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4A级景区,打造土城古镇,恢复城墙城门,依托遗址遗存开展红色旅游体验活动。三是按照“原乡、原味、原生”,培育生态、红色、民俗特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相信在“十三五”末期城口将会迎来新面貌,绿色发展将会绘就城口发展的新蓝图。

(四)开放铺就城口发展新道路

全会强调,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城口将积极融入全国全市大开放、大发展格局,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互动,实现合作共赢。

1、区域互动开放。强化与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各区县互动合作,推动生态涵养发展,抓住国家加快实施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积极探索与秦巴地区相邻区县的合作开放,利益共享机制,积极融入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经济带,做好城口推介。

2、经济对外开放。积极培育城口老腊肉特色出口产品,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产品交易会,大型主题展示会等展销活动,推动城口特色产品出口。

(五)共享开创城口发展新未来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亦。”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对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更多认同感,对惠及民生有更多的幸福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十三五”期间,城口县将更加注重共享发展,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领域让城口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民生成果,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希望、摸得着实惠、赢得了未来。

1、科教文卫共享发展。教育方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以城区教育为核心,乡镇片区中小学、幼儿园、生态移民点聚居区教学点为补充的教育格局,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医疗方面,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规范社会资本办医,提质发展县级医疗机构,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完善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健全重特大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患关系,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

2、社会保障共享发展。完善养老、儿童、助残、优抚等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科学动态调整低保标准,实现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全覆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住房要求,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关键。”“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关口,对城口而言,亦是城口县真正从发展的“大后方”变成了发展的“最前沿”的重要关口,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在解难题,过难关中砥砺前进,以“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洞察、“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度、“莫等闲空悲切”的紧迫,“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用行动编制“十三五”蓝图,相信在未来的五年将会在城口的发展历史坐标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

第4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转变发展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目前已成长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滞后;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的2.5%……

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这既是对我国传统发展观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必然贯穿“十一五”规划的全过程。这意味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益的传统发展观,树立新发展观,注重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摈弃那种只重视经济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发展、只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发展、只重视局部发展忽视全局发展的片面发展观,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亲近民生,关注民生,重视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创新发展模式

全会强调创新发展模式,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煤炭价格上涨,铁路车皮紧俏,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这些多年未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这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老路,已经走到尽头。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专家测算表明,如果我国也像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因此,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发展模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加强管理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十一五”时期建立新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意味着:我国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

创新发展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发展模式,实现“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和谐发展,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提高发展质量

提高发展质量是全会对发展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这意味着,在新时期新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新时期所鼓励和提倡的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更不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发展,而是要求高质量地发展。

提高发展质量是发展的核心要求。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发展质量提高的过程。

提高发展质量,前提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才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会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要求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必须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体制保障。

提高发展质量,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全会对提高发展质量提出的新举措。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为此,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一系列的新论述,为我国提高发展质量指明了方向。

第5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发展新理念;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逻辑要求;理论归结;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产能过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1-0058-06发展新理念既是“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认识论,又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指导,又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既是我国民生与发展的纲领与灵魂,内在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内容、新概括、新要求,对于持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创新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指导与践行意义。

一、从科学发展观到“发展新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新内容、新概括、新要求,是新阶段、新常态下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是在深刻总结先期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切实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管理及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新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它的形成是不断认识、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现代化建设内在逻辑性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宽了发展的思路,完善了发展的战略。

1. “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既是硬道理,发展又要有道理。新中国近70年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表明,科学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首选之路。“发展新理念”来自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充分强调“人民主体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又依据新时期新形势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新观点,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2. “发展新理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发展新理念”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风险提出的战略举措。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问题,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发展方式粗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需要准确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与趋势,问题导向,与时俱进,用新理念、新思维寻找新路径、新机遇,以新思路引领新发展,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飞跃。“发展新理念”在全面、平衡、包容、可持续的前提与引领下,强调并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关键词,旨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选择。

3. “发展新理念”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在新阶段的新发展。从党的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十六大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及其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均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发展新理念”的实践与理论渊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相联,突出创新、强调绿色与开放、落脚于共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深化与完善,是新常态下关于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亦是实现全面、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践行方案。倡导“创新”是为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与集约;倡导“协调”是为了实现发展的全面与平衡;倡导“绿色”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及其可持续;倡导“开放”是为了坚持发展的多元与包容;倡导“共享”是为了实现发展的公平、正义与民本性。“发展新理念”继承以往有关发展的正确思想,是立足当前、引领未来的新理念,体现着全新内涵与时代要求,是新时期新常态发展目的与方法的统一与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4. “发展新理念”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各种力量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进入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时代。一方面,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多种危机的国际传递性增强。我们面临的是总体上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不少、甚至可能增多的环境。因此,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树立世界眼光,争取发展的自、主动权。“开放”“共享”发展正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战略。

(二)“发展新理念”的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动力,又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既是“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是“战略决胜期”,也是“冲刺关键期”。这种状态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二是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能否争取好的愿景,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把握主要矛盾,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发展新理念”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新指南,具有很强的求是性、集群性、统领性、切实性、具体性。

1. 求是性。“发展新理念”来自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实事求是、尊重客观、按规律办事的基本精神。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经验是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主要是脱离实际、凌空蹈虚。根本问题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条件至关重要。“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经济“新常态”与战略机遇期,顺应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新要求,切实解决发展新阶段的实际问题,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2. 集群性。“发展新理念”是由系列性的基本概念组合而成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集群理念,相生相存、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既有内在逻辑又有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创新发展强调新科技、新动力,引领并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落脚于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更加环保、均衡、包容;协调发展注重全面与均衡,既强调结构适合,也要求集约与进步。坚持协调发展将显著推进发展的绿色与共享;绿色发展关注生态、环境、环保与健康。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发展模式、方式并提升幸福指数,保障创新本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开放发展主张经济社会多元、合作、包容、优化与融合。当今世界,凡是封闭性的国家,无一不落于衰败。坚持开放发展是经济社会繁荣的必由之路,对于增强经济的协调性、竞争性与融合性不可或缺,利于实现包容与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体现公平、正义,追求共同富裕,实现人们普遍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治理遵循。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把控点和归宿点。“发展新理念”丝丝在理、环环相扣,体现了当前与长远的统一,对内与对外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统一,直接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乃至成败。

3. 统领性。“发展新理念”顺乎时代潮流、厚植全面、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既是新阶段新常态治国理政新理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正常、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不但是“十三五”规划的血肉灵魂,更是关于发展战略理论的重大升华。有效统领并指导新时期新常态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发展、布局及规划,是“发展新理念”的基本特征与意义所在。

4. 切实性。“发展新理念”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具有鲜明的切实性与导向性,相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既很实在、又可操作,贯穿着以人为本、“不折腾”的民本精神。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片面、不平衡与不协调发展一定会导致“折腾”,“折腾”就会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多更大的问题;稳定、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一定不能“折腾”。如果“折腾”可持续,那么发展就一定不可持续。“不折腾”是“发展新理念”的理想状态与预期愿景。深入思考“发展新理念”正是以问题为牵引,旨在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矛盾与困难,诸如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切实性和可操作性。践行“发展新理念”,就是要切实避免“瞎折腾”。

5. 具体性。“发展新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是关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综合,既有抽象性,又是具体的。从理论层面考虑,“发展新理念”具有抽象性;从践行角度观察,“发展新理念”又是很具体的。分层次阐释,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发展的要求,绿色是发展的条件,开放是发展的路径,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可见,“发展新理念”不但很具体,而且是实实在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指导、要求、约束与落实。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发展新理念”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与阐释关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现代化,是西方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管理实践与理论的系统概括与归纳,也是现代国学的管理理论部分。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管理过程的实质性目的与手段。没有发展,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同样,没有管理,发展就是盲目与混乱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是民生与发展,“发展新理念”正是改善与提升民生的基本追求与科学发展的理论诉求,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愿景。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任务与“发展新理念”

第6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人学;新发展理念;综述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0-0017-0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引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2016年7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人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承办的“人学视野中的发展新理念”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近6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紧紧围绕“人学视野中的发展新理念”这一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题,就“发展问题的哲学审视”、“新发展理念的人学意蕴”、“发展问题和人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展望”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共识,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于新发展理念和人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认识。

一、发展问题的哲学审视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对于发展问题的思考始终是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次会议与会学者从哲学的角度对“人的发展的阶段和研究方法”、“资本与人的发展”、“科技发展对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讨论。

关于人的发展的阶段和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侯衍社教授指出,从人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处于从“人的依赖关系”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过渡,同时处于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向“人的自由个性”发展过渡的错综复杂阶段。从具体形式看,一方面,人的发展处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的身体素质、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我国人的发展又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诸如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人情淡薄、生态意识落后、道德滑坡等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动和改变。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教授认为,人的发展研究主要有人性论和唯物史观两种理论范式。人性论范式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根据、要求和目标是什么等人的发展动机方面的问题;唯物史观范式解释了人的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指明了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合规律性及其历史性。两种范式各有优势及缺陷,只有以人性论范式引导唯物史观范式,同时以唯物史观范式支撑人性论范式,才能有效地推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的要求和目标。

关于资本与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郗戈副教授则从资本逻辑、全面异化与人的发展的悖论角度指出资本逻辑与人的全面异化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关联,并由此产生出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对抗、分裂。同时也正是这种分裂恰恰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历史性统一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从而构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海财经大学程晓博士分析了人力资本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她认为,可以在未来取得巨大收益的知识和技术被称为人力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资本增殖而不是人的发展,因此,资本增殖方式的改变只会不断加深劳动对资本的从属性。但劳动者在面对资本时并不是彻底无力的,由于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身体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劳动者不完全受资本的控制。人力资本能够塑造出适合更高社会形态的劳动者:一方面劳动者能够超越资本控制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成为资本增殖的动力,必然驱使人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北方工业大学刘志洪博士认为,资本攫取了现代社会的最高权力,不但支配了劳动和剩余价值,而且依次对生产、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进行支配,资本控制了现代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过程,也就决定了现代人整体素养的可能空间与实际发展程度。它一方面造成了人全面发展乃至自由发展的需要,进而一定程度地实际促成了人的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又更为深刻地扼杀了这种发展,甚至造成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与不自由性。

关于科技发展对人的影响。海南大学张治库教授分析了现代虚拟关系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他指出当今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建构起一个虚拟世界,而现代虚拟关系则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与这一虚拟世界所建立的对象化关系。由于计算机及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人类生产、生活诸领域应用与切入的广泛性,使得现代虚拟关系演变为影响和规约现代社会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客观力量。现代人应科学有效地选择与把握资讯信息和自我发展的关系,自觉抵制损害自我健康发展的不良信息。哈尔滨师范大学段虹教授则分析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的认知方式的重构。她指出大数据分析通过重构认知模式去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认知方式来看,大数据分析强调“样本=总体”的全归纳法,以相关关系替代因果关系,淡化认识过程中对精确性的追求。基于这样的认知方式,大数据分析不再追求以因果关系为中心的“客观事实”,而是把由“相关关系”链接的“主观事实”建构为认知的主要内容。“相关关系”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咨询和更为迅捷的信息处理方式,人的日常生活更加依赖社群,渐渐形成“社群意识”,这与传统的共同体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新发展理念的人学意蕴

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理论智慧,也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包含着重要而丰富的人学意蕴。

人学视阈下的新发展理念。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指出,发展理念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虽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而言,但又不完全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以至人的发展层面。作为研究人的观念和行为的人学,理所当然需要对新发展理念问题给以高度关注。而新发展理念的“新”就在于凸显了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其精神实质和本质规定都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罗文东研究员指出,新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政治立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发展理念的灵魂与精髓,新发展理念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方式和路径。国家行政学院范文教授指出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发展的客体性方面,强调要认识和尊重社会客观规律性,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在社会发展的主体性方面,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立体作用;三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方面,强调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在社会发展的目的性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崔新建教授认为新发展理念与过去的发展理念相比的创新性在于:从发展的内涵来看,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从单纯讲经济发展到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的转向;从发展的动力来看,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来完成,人的素质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最终决定因素;从发展的目的来看,新发展理念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享有和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发展而发展。

关于创新发展。深圳大学田启波教授指出,创新发展居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已超越科技层面,使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这也是对“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等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升与拓展。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认为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他指出教育创新在理论上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实践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推动我国高校教育创新一是需要推进以教育观、知识观和人才观领域的教育观念创新,二是要推进以产学研相结合,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教育体制创新,三是要推进以通识教育为高校课程体系基础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河北省社科院覃志红副研究员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创新是人的最高本质。一是从自然形成机理上看,人是实践中的自我生成,创造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的主体特性,创新实践是人的本质要求。二是从创新形成的社会机制来看,人正是借助生产劳动并在其形成的一系列现实关系中使人的创造本性得以实现。三是创新实践是主体人的自我生成,它和社会生产发展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旨归。

关于协调发展。中国社科院刘志明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状况表明我国发展存在后劲乏力的问题,而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未能齐头并进。这意味着我国发展存在诸多明显短板,党中央提出协调发展的理念旨在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的同时,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在加强薄弱领域中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北方民族大学高梅教授则指出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群众的积极性,我国在民族地区践行协调发展的理念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发挥民族多样性在国家发展和提升国际影响力上的特殊功能,把多民族的国情打造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关于绿色发展。北京交通大学路日亮教授提供了关于绿色发展问题的制度思考。他指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资本危机,资本至上的价值观是当代环境问题的总根源,我们应既要利用资本发展经济,又要避免生态问题的发生。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依赖于经济制度的设计,我们要摒弃资本破坏生态环境的逻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逻辑,从制度层面塑造完整的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使资本不但不伤害环境,反而可以被用来保护生态环境。北京大学徐春教授认为我国环境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面源性、持久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公民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环境权益诉求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下,我国环境社会治理应当从政府唯一主体走向企业、各类社会组织机构、社区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相结合的局面。哈尔滨师范大学于冰副教授指出,特定的时代具有特定的时代意识,生态意识就是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而兴起的,生态意识内在地包含着认知层面的生态科学意识、伦理层面的生态道德意识和价值层面的生态价值意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就是现代生态意识最为生动和鲜活的体现,要想使生态意识落地生根,就要切实推进绿色发展。

关于开放发展。武汉大学陈曙光教授指出,在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下,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属于以“交往关系意识”和“为他的主体性”观念为根据的交互共同体,是交互共同体的当代形态。它既不同于以“自我中心意识”为根据的单子式集合体,也不同于以“单极中心意识”为根据的依附型共同体。它是我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也是我国对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社科院张建云研究员指出,当今互联网时代正是群雄并起、新业涌现的时代,无论是旧业升级,还是异业跨界,都需要系统重组,除旧纳新。开放发展是互联网时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只有开放,才能融合,才能有自我变革的勇气和创新发展的机会。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则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角度来论证了开放发展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关于共享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袁吉富教授认为共享发展的精髓是公平正义,推进当今我国共享发展理念的实施需要践行公平正义的原则,一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拓展人民的基本权益,保障人民基本权益的平等。二是在非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应以境况不利者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帮扶工作水平。三是对丧失或基本丧失发展能力的人应予以最基础的兜底保障。四是要合理调节劳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促进社会包容式发展。教育部社科中心任青研究员认为,促进共享发展最繁重最艰巨任务在农村贫困地区,而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共享发展在根本上是要把教育抓好,要想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就需要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国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让农村贫困地区孩子能上学,上好学;需要不断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让农村孩子共享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三、发展问题和人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发展问题和人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与会学者还讨论了发展问题和人学学科建设问题的前景导向。

关于发展问题的展望。北京师范大学沈湘平教授认为应该从存在的角度看待发展。他指出发展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存在则是发展的规定。存在是发展的前提基础和起点,也是发展的目的归宿和线路。发展造成的诸多问题的本质事实上在加重非存在的威胁,根源就在于对存在的遗忘,我们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看护存在的功能。西南大学胡刘教授指出了将人的发展研究与现实接轨的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教育事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推进制度和组织的创新与建设,力求在制度上确保优秀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在组织上通过学习机制、转化机制来取得实效;四是注重人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塑造,人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塑造的基础在于实现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自主发展。

第7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各级干部的职责和使命。如何学、如何用,如何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代表委员的感言中已有答案――

以新发展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

省人大代表 王晓光

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遵义市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绿色”“创新”“共享”为引领,紧扣“脱贫四问”,围绕“五个一批”,推进“十项行动”,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聚焦产业扶贫“改穷业”,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2016年,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3%下降到5.25%。

下一步,遵义将按照陈敏尔书记“八个精准”的要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紧盯贫困人口发生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率两个核心指标,抓住基础设施脱贫的支撑性、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教育脱贫的根本性和医疗脱贫的特殊性四个工作重点,以最过硬的手段和措施,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省人大代表 李再勇

六盘水作为全省“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先行市”,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以产业创新优化新结构、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以体制创新激发新活力,在转型升级中展现新庀螅桓加突出协调发展,坚持在两个“三地同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别缩小化上下功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加突出绿色发展,坚持发展绿色经济、筑牢绿色屏障、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更加突出开放发展,抓住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提高招商引资效益,做强重点开放平台,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加突出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三变”改革引领脱贫攻坚,以民生保障增进人民福祉,以公平正义促进共建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贵州南下开放的桥头堡

省人大代表 李飞跃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去年成绩,实事求是,令人鼓舞,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贵州增速连续六年在全国名列前三位,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三个试验区的建设前所未有。对今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政治站位高,形势分析透,改革创新多。黔东南州要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好,特别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经济,强化开放意识,打造贵州南下开放的桥头堡,确保产业脱贫实现重大突破。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探索政府购买重点林区商品林、探索提出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绿色惠民”政策落实兑现。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去年成绩,实事求是,令人鼓舞,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贵州增速连续六年在全国名列前三位,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三个试验区的建设前所未有。对今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政治站位高,形势分析透,改革创新多。黔东南州要把《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好,特别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经济,强化开放意识,打造贵州南下开放的桥头堡,确保产业脱贫实现重大突破。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探索政府购买重点林区商品林、探索提出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绿色惠民”政策落实兑现。

省人大代表 向虹翔

建设贵阳的创新型中心城市核心区,是贵阳市观山湖区“十三五”发展的定位。

观山湖区将按照“一园三中心多板块”来进行发展。一园即打造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观山湖区的大数据产业园。布局三个中心,一是已挂牌的贵阳大数据创新产业发展中心,依托其建设,提升创新、孵化和发展的能力;二是建设好贵阳呼叫中心,现在已经全面起步,增量部分占比达到贵阳市的近60%;三是建设电商发展中心,依托已入驻的京东、阿里巴巴发展。激活大数据、大金融、大会展、大商贸、大旅游和现代制造等,努力在贵阳未来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当好龙头和示范。

门户开放迎来“高铁时代”

省人大代表 曾永涛

随着沪昆高铁开通,安顺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化的“铁三角”交通格局,黔中安顺将遵循“开放”理念,驶入“高铁时代”。

安顺将利用好高铁优势,盘活整盘棋,打好全域旅游和军民融合“两张牌”。第一打好全域旅游这张牌,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舞好黄果树瀑布龙头,以此带动和旅游相关联的大健康产业、大生态、美丽乡村等发展,做精做细山地特色产品,做好“山文章”。第二是抓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吸引沪昆高铁沿线乃至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到安顺,助推民营企业和军工企业的融合,助推安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践行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毕节”

省人大代表 桑维亮

2016年,毕节市完成营造林179.66万亩,治理石漠化126.0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0.28%;有序推进草海综合治理,实施3大类11个项目,完成投资3.06亿元。

今后五年,毕节市将全力以赴建成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高地。持续推进“绿色毕节”行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争取列入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水环境和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让乌蒙毕节披上绿装,绿色底蕴更加厚重,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推进绿色发展需做好山水文章

省人大代表 陈 晏

铜仁推进绿色发展,需做好山水文章。

近年来,铜仁围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大旅游、大健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体系。

铜仁将做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坚持以乌江生态经济走廊为主阵地,依托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深入实施“双百”工程,集中力量把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中药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烟培育成100亿元级支柱产业,把精品果业、无公害蔬菜、经济林建设成100万亩优势产业。

“1+9”计划助黔南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省人大代表 吴胜华

依托绿色资源,促进共享发展。

2016年,黔南率先出台实施了“1+9”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精准发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35万人,独山县和12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瓮安县退出片区县,实现了“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黔南州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深耕旅游业,建成一批旅游特色村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乡村旅游收入突破80亿元。在一些贫困地区,全村“同吃旅游饭、同步奔小康”的现象成为常态。

随着“中国天眼”落成启用,黔南在坚持保护优先的背景下,保障“中天眼”顺利运营,坚持综合开发,把发展天文经济作为重要任务,依托“中国天眼”引爆大旅游。

以“绿色发展”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

省人大代表 袁建林

守着绿水青山,更要厚植绿水青山,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在旅游业规划方面,兴义凭借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厚重历史古迹让游客真正获得全域旅游的美好体验。在山地农业方面,兴义将启动绿色有机食品计划,引企业至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薏仁米等特色种植业,打造西部草都和肉牛羊基地、兔绒原料生产加工基地,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建设五大新发展理念先行示范区

省人大代表 马长青

建设五大新发展理念先行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贵安新区的战略任务。贵安新区将制定完善五大新发展理念“1+N”政策措施。聚焦两大战略行动,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大力实施率先全面小康两年攻坚行动计划。聚焦贵安一体化发展,与贵阳、安顺在各方面深入推进合作,联动黔中城市群协同发展。聚焦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好山头绿化、水系建设、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保护、景观慢行步道、义务植树“六大工程”,为生态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聚焦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夯实“两区三园”开放平台,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内陆开放中走前列、作表率。

用开放理念打造“贵州千里苗疆文化走廊”

省政协委员 曾国强

苗族文化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千里苗疆文化走廊”,对于推动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探索贵州扶贫攻坚新思路,助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国发2号文件中“将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要求,有助于打造全省“多元一体”的文化新名片。

发展文化旅游从乡村文化“认证”开始

第8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会议指出,2015年,各级农业部门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农业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实现“十二连增”;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打开新局面,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农村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十二五”农业连年增产增收,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压器”。

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点之高前所未有,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可谓“六期同至”:“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坚持“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一个中心”,就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即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会议对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作出部署。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工作主线,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装备、人才、政策、法治支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绿色发展,统筹国内国际,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要着力在调整优化结构、促进节本增效、推进改革创新上下功夫。2016年要在做好常规性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20项重点工作:积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金融保险创新;着力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市场流通;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种业;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业;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能力;全面提高从养殖到屠宰的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控制能力;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继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农业对外合作。

第9篇:新发展理念范文

一、新闻媒介演进的意媒控制论

近年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每一种新闻媒介的信道,越来越被定义为控制手段。比如“最早的电报控制火车沿着轨道行驶,最早的电台控制轮船的运行;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最初是用来控制飞机、导弹的飞行及货物、思想和货币的流通”②。这同传统理论把新闻媒介看作信息工具或舆论工具的认识大不相同。《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把新闻的三种意媒③控制,即感官控制、字语控制和网络全息控制视为新闻作用于思维的直接手段,借此才能达到新闻媒介对自然与社会、对人类自身行为和社会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控制。这是以往从没有人研究过的议题。

第一类也即最早出现的新闻意媒――口语信息,是原始新闻的感官控制。古人类有了口头语言,通过嘴巴和耳朵这类感官传播信息,使人类控制自己的思维、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李特约翰指出:“言语媒介,即口头语言,在一个时间点上只能产生一种声音,因此,它作为一种媒介促使人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有关他们体验的叙述。言语需要以知识和传统为基础,因此它也支持着群体和人际关系。”在原始人那里,人们从口语新闻中了解环境和他人的状况,由此产生思想并决定自己的行动,并习惯于听信对方的所见所闻。“对部落居民来说,‘听到了就相信了’。”这种直感的双向传播,告诉人们如何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告知,达到对自然和社群的自我控制――决定自己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第二类新闻感官意媒是广播和电视传播的声音和镜像。电力媒介发出的口语、声响和图像作用于感官,真切而激动人心,社会控制的功能迅疾扩张,改变了人对自身地位和社会的看法。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电的速度产生内爆,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正是这个内爆的因素,改变了黑人、少年和其他一些群体的社会地位。从交往受到限制的意义上说,要遏制这些群体已经不可能。他们现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我们与他们的生活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一样,这归咎于电力时代的媒介。”与广播不同,电视是全感官控制媒介,观众的眼睛、耳朵、大脑以至触觉(对影像动作的反射)都被电视图像所吸引。正如汤姆?伯恩斯所说:“电视新闻和时事新闻节目既传递行为、动作、面部表情以及场景,也传播语言信息,较报纸提供的任何新闻报道而言,它似乎更完整、更令人满意。”电视观众被有形的东西所吸引,压倒了听的兴趣,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某种意义上观众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同时被控制了。

口语新闻之后出现的文字新闻是一种字语意媒,文字语言直接刺激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使祖先创造的文明得以记载和世代传承,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刻、完善,人类的自我控制越来越走向文明。正如霍尔等人所说:“书面语言――变革的催化剂,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种变革的催化剂与文明的定义最为密不可分。”[1]书写起初只有“部落首脑或国家的史官,记下对社会事件的观察,甚至还是消息的者,使知识流传比口语传得更久更远”。随之,社会精英涌现,让“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了解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事物,知识被物化了,获得了与客观真理同等的地位;个人和群体可以被划分为‘掌握真理的’和‘不能掌握真理的’。此外,运用文字可以储存信息,凡是能用书面语言‘储存’起来的信息都被视为是重要的”。这样一来,那些不识字、不会写作与记录事件的人就会被识字与会写作的人所控制,当文字意媒控制的空间极度扩大时,民族国家即开始形成。

印刷新闻,特别是电力印刷机用来印制报纸和杂志,字语意媒发挥了巨大影响。正如美国学者波兹曼所说,“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美国,印刷术从来没有让理性如此彻底地出现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印刷文字,或者建立在印刷文字基础上的口头语言,具有某种内容: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在任何利用语言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地方,特别是一旦语言付诸印刷机,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想法、一个事实或一个观点”。波兹曼进一步指出:“对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代,我给了它一个名称,叫‘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培育了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这对报刊的阅读创造了一种心理环境,使沉思默想进入信息意义层面,不断涌现新的观念,社会变革接连出现,推动了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

从20世纪末至今,互联网已“把媒介形式发展到三个领域――人际领域、广播领域和文献领域”。数字技术、电缆和卫星建成了全息媒介,一系列二进制代码把口语、字语、各种声音和图像同时向受众传播,受众又可同时反馈,使新闻机构、记者与他们的受众、消息源、竞争者、广告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全息化和高度导览性,上网者的一切本性都暴露出来,并相互吸引、相互发泄,信息的中心化时而呈现时而消失。网络上各种意媒的自由传播,发生了对权力中心的有力控制,掌权人再也不敢得意忘形,因为他们的言行都可能被网络揭露。网络新闻的全息化包含五个方面:(1)传播形式的广泛性;(2)跨媒介链接全面信息;(3)增强受众全员参与度;(4)演示全面动态化图像;(5)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这样,网络把人类引入新的历史十字路口,一切都可能重新开始。

二、新闻的双重本质与新闻场

《当代西方新闻理论》第三章“新闻的性质与维度”是该书最核心的部分,评介了当代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属性与特征的最新探索,提出许多别致的观点。这里简要介绍其中两节的内容要点――“新闻的双重本质”与“新闻场域”理论。

新闻的本质也称新闻的性质,是指新闻的根本属性。罗斯科指出:“新闻具有双重本质。第一,新闻是一种社会产物,其内容反映的是孕育新闻的社会现实。其次,新闻也是某个社会组织的产物,是专门搜集、传播新闻的专业机构制作出来的产品。这两个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因素,使新闻具有了社会性。”盖伊?塔奇曼也指出:“因为新闻赋予事件一种公众的性格,所以新闻从根本上具有机构的属性。第一,新闻是向消费者信息的机构活动,消费者购买报纸是想看漫画或玩桥牌、了解天气预报与影院上映的片目,想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天灾人祸及世事变故。第二,新闻是合法机构联合制作的,国务卿可以在媒体上散布某种观点,‘普通’人则无法办到。因为‘普通’公民不像政界人士和官员那样,有权力把自己对新闻的态度变为公共政策和公共计划。第三,新闻是机构中专业人员采制和传播的,必然要通过机构程序并遵循机构规范来制作新闻。”

这样,“久而久之,记者变成政治机体的一部分。他的报道有选择性,有时是故意的选择,但大多数是不得不选择”。记者被社会机构逐渐“染色”,思想和行为也机构化了,新闻便具有了指称性,即在报道中常常暗示事件的意义。正如盖伊?塔奇曼所说,新闻报道“经常具有指称性,也就是说新闻从制作的语境中脱离了出来,这一特征见之于对事实的客观化。记者会引用某个消息源,但不会给出某个问题何以引出消息提供者的答案;记者会认可一个事实,但不会解释这个事实如何成为毫无疑问的细节”。这是处理新闻的一种方法,即客观地陈述新闻却要显示某种意旨,告诉受众事件以外的某种思想,指称其象征什么。“新闻的决定因素在于思想和象征之间的联系。”政治新闻的指称性不仅明显,而且具有普遍性,因为政治新闻都通常从一个关键词、观点或主题开始,让人们思考政治客体(政治问题、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究竟是什么、想干什么、有什么目的。贝内特认为:“政治主题和口号推动人们对某一局势发挥自己的想象。一种形象的产生并非毫无基础,它是人类思维在政治信息作用下的产物,具有暗示性的象征意义。”

新闻场是西方学者分析权力控制新闻、影响受众的一个概念,由法国皮埃尔?布迪厄首先提出。布迪厄认为新闻场是一个“具有自身规律的微观世界”。在这个领域中,“生产出来的新闻将特有的政治视角强加给公众,而政治视角则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新闻场的结构和记者身上”。布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提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种位置的客观关系所形成的网络,或称为一个架构。这些位置和它们强加给处于特定地位的人或机构的决定因素,被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所界定,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这一场域的专门利益,表明它们的实际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同源关系等。”新闻场实际是指发生新闻的场所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各种关系,新闻的内容与主体都带有这种关系的烙印。

新闻场直接表现为媒体营造的话语场,充斥着谁说什么和怎么说,把大众吸引进来。政治、司法、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在媒体上与公众对话,这些“快思手”在生产话语的同时,也制造了新闻气氛。布迪厄指出:“这些‘电视快思手’、记者、史学家、辞典编纂家或靠录音机对当代思想进行总结的人,都毫无顾忌地利用社会学――他们理解的社会学――在知识场四处出击,发动独特意义的‘政变’。”显然,新闻场是思想的角斗场,不同的思想都在争夺受众。

安德鲁?克莱因把新闻场视为智力场的纯理性领域,隐藏着能知、想知、已知及语言的复杂关系。新闻驱动人们的智力,使处于主导地位的修辞产生效果。换句话说,“对于新闻场而言:(1)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和怎么知道;(2)谁是知者,为什么;(3)什么是记者,他同事实来源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新闻语言如何创建这种关系,并提供新闻”。这些对新闻的分析,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底层,确实别开生面。

三、有关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论争

今天国内研究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无不把传统新闻自由理论搬出来,或肯定或狠批一通,而对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及其纷争却置于脑后。8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主张无限扩张私有企业,取消国有化,发展跨国公司,反对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蔓延,在新闻界及新闻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反对新闻媒介的公共化,主张媒体彻底私有化、市场化、全球化和报道的独立、自决和自行负责的原则,反对国家对媒体的干预。审查英国广播公司融资和经营事项的匹克委员会负责人艾伦教授于1986年5月建议撤销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制度,废除对节目的审查,英国广播公司的1台和2台应该私有化。同一时期美国也有人主张,把政府对媒体的管制降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198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改变了以前不准买卖广播电视台的规定。198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将一家公司在全国可以拥有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数量上限,由7家提高到12家,允许报纸兼营广播电视。从此,媒体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横跨世界各大洲的媒体巨头。默多克新闻集团的首席执行官(1996―2009年)彼得?彻宁认为,媒体要有足够的市场支配权,以使人们被迫来和它打交道。“我们在自由中寻求对每个人的公平交易,专注于品牌和服务消费者,以差异化的方式满足他们的激情。在报道与交易的充分自由中,我们才能创立品牌。”[2]这种主张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54%的美国新闻工作者都宣称自己是自由派,反对任何控制,只有13%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拥有媒体。

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首要主张,就是把新闻视为一桩赚钱的交易。斯图亚特?加纳说:“我完全相信报纸是一桩生意,因为报纸的生产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没有一个部门不付出努力。设备和制作成本昂贵,保证其未来发展的唯一途径是获得巨额利润。对我们而言,要有超过20%的利润空间才能维持它的生存。”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特别强调,消费者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传媒的市场化使消费者拥有至高无上的选择权,这并不能降低新闻品质。麦克奈尔指出,市场的力量不仅带来报纸中政治新闻的低级、庸俗和衰落,同样也创造出高品质新闻的动力,还可扩展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的形式与类型。这就会“形成一个理想化的系统:媒体产品符合人们的需要,种类丰富,任意选择;媒体独立于政府,不再担心受到干预。社会需要和市场体制的功能之间并没有冲突”。斯帕克斯和麦克奈尔等人还认为,“小报新闻并不是新闻品质的简单退化,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政治文化的普及,将新闻议程民主化,构筑大众抵抗权威秩序的阵地”。

上述观点也引起一些学者的批评,对新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争论始终没有平息。美国学者罗伯特?W.迈克切斯尼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媒介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这一切的发生,新技术最多只能是部分原因,真正的驱动力是媒介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要求尽快转向新自由主义。“从根本上讲,这违背了民主理念中自由报业的主张。一直以来,人们都非常明白,在一个社会里由富裕的私营主控制新闻媒介的危害。特别是新闻这个民主自治所不可缺少的氧气,如果受到那些从现存的不平等和对现状的维持中受益的人的控制,就更是危险了。”由于以利润作为媒体和新闻自由的导向,便把为公众服务搁在砧板上予以宰杀。

依据哈克特、赵月枝的观点,“市场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极有可能摧毁自由民主政治的‘可持续力量性’。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资本主义的经济是建立在人类需求和生产的无限扩张、财富及消费品的无限攫取上的,市场自由主义是其意识形态的润滑剂”。“第二层含义在于……市场自由主义不仅鼓励攫取、掠夺性的个人主义,而且使贪婪自私即使不是魅力十足,看起来也是正常、自然且有益的,因此它逐渐破坏了对同一团体的归属感”。媒体追求利润不是过错,也不可能破坏民主,关键是这种追求要符合市场法则和法制,更要符合社会的公共利益。《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对这一问题的评介,对我国媒介市场改革具有深刻的寓意,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注 释:

①《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一书的自序列举了几本带有“Journalism Theory”的西方新闻理论著作,此外西方近年还出版了下列新闻理论著作: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Myles Breen,Macleay Press,1998)Journalism:Theory and Practice(Jason R.Detrani,Apple Academic Press,2011)Global 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Peter Berglez,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13)。这表明西方没有新闻理论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