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疼痛护理管理精选(九篇)

疼痛护理管理

第1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骨科创伤患者资料,均为创伤患者,且无其他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38.3±2.5)岁;试验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记录病情和疼痛变化,并进行疼痛教育等。试验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实施疼痛评分管理流程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疼痛评分、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睡眠质量、治疗依从性、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首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h进行,评分值≤3分时每天上午10:00进行评估,对行全身麻醉的患者每小时评估1次;硬膜外局麻患者则每4小时评估1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则每6小时评估1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则每8小时评估1次。

1.2.2护士的系统培训及考察

通过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考察,使其有效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护理中,切实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治疗中,若患者疼痛评分>4分时,阿片类﹑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可联合使用;当患者疼痛评分>7分时,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联合非固醇类消炎药物,减少患者的疼痛。

1.2.3疼痛知识教育

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宣传,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并让患者意识到科学地应对疼痛是有效可行的,增加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4外界因素护理

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烦躁、郁闷情绪,会影响康复进程和疗养状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心情愉悦﹑放松。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音乐疗法,以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抑郁情绪,稳定血压并增加舒适感。另外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以冰袋冷敷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以热敷减轻痉挛,使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能早日康复。

1.3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无疼痛为0分,轻微疼痛为1~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根据术后疼痛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术后越疼痛。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完成,分为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35例患者满意34例,占97.1%;不满意1例,占2.9%。对照组35例患者满意30例,占85.7%;不满意5例,占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在治疗中需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疼痛,而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第5个生命体征。目前,医疗技术日益进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医疗项目。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护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水平和治愈信心,给予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实行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疼痛护理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准确熟练地加以应用,使其具备提前镇痛、按时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并对患者进行适时疼痛评分;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管理知识教育,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疼痛且及时镇痛,减轻患者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理负担;其次优化患者生活环境,使其心情保持轻松愉悦,早日康复。并应借鉴国际疼痛护理管理经验,提高医师、护师、患者对疼痛的正确认识,尽可能地减少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

4结语

第2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结构化教育;疼痛管理;护士培训;疼痛程度;护理管理

疼痛属于病人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各类疾病导致的疼痛给病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降低病人生活质量、导致病人消极情绪的产生等[2],故加强病人的疼痛管理对病人疾病健康的转归至关重要。护士是多学科疼痛管理中的重要成员,护士的疼痛管理能力和知识直接影响护理实践,并最终影响护理质量[3]。同时,有研究表明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疼痛管理能力培训,可有效提高护士对病人的疼痛管理,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4]。我院为提高病床使用率,现实行一床式管理,即本专科的床位收满病人后,若有需入院的病人,可经由床位管理中心进行协调,疼痛专科的病人能跨科收治到内外科的空床位,如腹壁疝外科,乳腺外科,风湿免疫内科,呼吸内科等,故对相关科室护士疼痛管理能力进行规范化与同质化培训迫在眉睫,进一步优化护理服务质量。结构化教育是一种建立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循证依据,对其实施计划性、系统性及阶段性的干预[5]。目前结构化教育作为健康教育方式已在慢性病自我管理、肿瘤护理中取得较为良好的干预效果[6]。因而,本研究基于评估我院护士疼痛管理现存的问题制定结构化教育方案,以期提高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疼痛管理能力,降低病人的疼痛程度。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以跨科收治疼痛专科病人的内外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③专科及以上学历;④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在本科室轮岗、进修、实习的护士;②拒绝参与本研究者。共纳入研究对象106名,其中男4名,女102名,年龄(31.13±5.34)岁;学历:本科81名,专科25名;工作1~5年护士或1~3年护师36名,工作5年以上护士或3年以上护师28名,聘任主管护师且工作5年以上31名,聘任副主任护师及以上11名。

1.2方法

结构化教育:通过评估临床护士的学习与培训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内容,开展有计划的护士疼痛管理能力培训。干预地点:病区示教室。干预形式:将研究对象分为8组,每组采用投票制的方式选出组长,并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参与培训,通过PPT、视频、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方式对护士进行结构化培训。评估护士现存的疼痛管理方面的问题,具体包括:疼痛评估的方法及常见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疼痛评估知识掌握情况;处理常见疼痛的护理措施;常用镇痛装置的操作。干预内容根据评估制定相关课程进行干预,时间为6周。具体内容见表1。

1.3观察指标

1.3.1护士疼痛管理相关知识采用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测评,由2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第2部分为疼痛知识与态度的测试题目。该问卷包括疼痛知识、疼痛评估、疼痛药物、疼痛干预4个维度共40个条目。1.3.2护士疼痛管理能力采用疼痛管理效能问卷,该问卷共3个维度,包括疼痛评估的能力、疼痛干预的能力、配合医生为病人减轻疼痛的合作能力,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1=不自信,2=有点自信,3=一般自信,4=较为自信,5=非常自信),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管理能力越好。1.3.3病人疼痛程度采用直观模拟疼痛标度表(VAS)进行测评:以10cm的直线为标准,直线一端定为无疼痛,另一端定为超出忍耐范围的剧烈疼痛,嘱病人将自觉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记出来,然后测量标记点距离直线起点的长度,长度即为疼痛的强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其中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得分比较

本研究中,干预后护士疼痛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护士疼痛管理能力与病人疼痛改善程度比较

本研究中,干预后护士疼痛管理能力与病人疼痛改善程度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结构化教育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

疼痛管理是临床护士对疼痛控制的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以达到疼痛治疗的最佳效率和效果。护士开展疼痛管理,根据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疼痛治疗、疼痛安全教育,是疼痛专科护士直接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特征[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护士疼痛知识问卷各维度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结构化教育可以促进护士掌握疼痛管理知识,究其原因可能是结构化教育,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施讲授法结合小组讨论法,有利于护士相互学习,可以在小组内部取长补短,克服片面,实现1+1>2的效果[8-9]。结构化教育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教育背景和具体情况而进行的有目的、个体化、分阶段全面灵活的健康教育,适用于不同知识水平的个体[10]。同时,结构化教育学习方式多样,护士不仅可以在组内进行知识共享,还可以实现组间的协作、交流[11]。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加深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

3.2结构化教育改善病人疼痛程度

第3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52例创伤骨科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性别上,男女34例,女18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年龄为(39.8±4.2)岁,其中胫腓骨骨折12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髌骨骨折17例,足踝骨折10例,在致伤原因上,41例交通事故,9例坠落伤,2例机器绞伤,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52例患者分为疼痛护理管理组(n=26)与对照组(n=26),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1.2 护理方式

1.2.1 对照组

对于本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用药护理、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等内容。

1.2.2 疼痛护理管理组

对于疼痛护理管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护理理念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很多护理人员都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开展工作,以为只有患者在无法忍受痛楚时才有必要止痛,没有意识到提前镇痛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下,疼痛理念在不断的更新,为了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患者疼痛,为此,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常规护理观念,加强对患者的关爱[1]。

第二,开展系统的培训考核

对于护理人员,需要开展系统、针对性的疼痛知识培训,邀请专门的药物镇痛专家与疼痛管理专家开展全方位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掌握疼痛相关概念、疼痛护理措施、骨科治疗方法、镇痛药物作用、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

第三,成立管理小组

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我科室成立了专门的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疼痛护理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由护士长负责指导、护理业务查房、小组讨论、实践指导等工作,让每一个护理人员都可以掌握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综合水平。此外,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学会帮助医师科学评估疼痛原因,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观察患者疼痛表现,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第四,疼痛护理

疼痛护理措施有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两种类型,其中,非药物干预包括环境处理、体位护理、早期冰敷等内容,在患者入院后,要为其安排通风与采光环境好的病房,避免由于环境因素让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同时,对患者开展正确的体位护理,降低局部疼痛与软组织挫伤发生率。此外,在骨折早期,要为患者科学采用冰敷处理法,减少局部出血与水肿。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使用音乐疗法,该种方式能够稳定患者情绪,提升舒适感[2]。

第五,疼痛教育

在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与家属开展针对性的疼痛教育,目前,很多患者与家属对于疼痛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使用镇痛药物会出现毒副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转变这种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疼痛治疗。

1.3 评价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分为完全缓解、中度缓解、轻度缓解几个部分,完全缓解即患者疼痛症状全部消失,患者无痛感;中度缓解与患者疼痛症状未完全消失,但是影响不大;轻度缓解即疼痛未消失,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以完全缓解来计算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疼痛管理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73.1%,前者显著优于后者,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护理管理组、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缓解程度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表1:疼痛护理管理组、对照组患者疼痛情况缓解程度对比示意表

3 讨论

疼痛是影响骨科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创伤、手术方式、术后固定、体位、特殊治疗与功能锻炼均是导致疼痛的重要诱因,临床研究显示,骨科患者中的疼痛感是最强烈的,此类患者的疼痛已经引起了临床中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镇痛措施与疼痛护理措施。骨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要护理内容就是疼痛管理,科学合理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存质量[3]。

第4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食道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术后镇痛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b)-0163-02

食道癌常见于食管的上皮组织,是一种恶性的肿瘤疾病,对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大的危害。目前治疗食道癌的首选方法是进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然而此手术的创伤大,能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因此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护理十分重要。为探讨评价食管癌患者术后行护理干预并对早期疼痛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2011年3月―2013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并对其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在该院诊治的62例食管癌患者,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43~70岁,平均年龄为(51±9.63)岁;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2±1.8)月。研究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8~77岁,平均年龄为(55±9.75)岁,病程为2~7个月,平均病程为(2±1.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食管癌确诊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通过指导后能熟练地应用UAS清楚描述疼痛程度的患者[1]。手术前肝、肾功能检查不正常的患者予以排除。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定时挤压患者的胸管使之保持顺畅;②定时为患者翻身,且应避免牵拉到患者的胸管;③当发现患者咳嗽时,应及时按压切口,待患者清醒,血压稳定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卧的减轻疼痛; ④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当听到患者表示疼痛难忍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并且严格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止痛药物和镇痛处理[2]。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对护理人员进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的培训。向护士进普及疼痛知识和早期疼痛护理干预方法,使护理人员对疼痛的了解更为深刻,并且能熟练地使用早期疼痛护理干预;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教育。在手术前一晚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为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普及,减轻患者的惧怕情绪,同时让患者家属了解疼痛管理的知识及一些简单可行的减轻疼痛的措施,如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等;③早期疼痛护理。可采用多种疼痛缓解方法,如协助患者采用舒适的,以降低患者疼痛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早期疼痛护理之前护理人员还应预先使用止痛药,以避免因操作触动创口而使患者感到疼痛;④镇痛泵的护理。护理之前应向患者详细讲解镇痛泵留置的原理及部位,护理镇痛泵的操作方法和效果等。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患者表示疼痛,可按下镇痛泵的按钮,同时加用止痛药物。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的症状,必要时可注入间歇性止痛药;⑤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采取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如经常看望病人,解答病人的疑问,鼓励病人等;⑥睡眠护理。充足良好的睡眠能够有效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4]。

1.4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USA评估对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等级进行评估,共有0~10级,0表示无痛,1~3表示轻度疼痛,4~7表示中度疼痛,>7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剧烈疼痛[5]。两组患者均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士指导填写,本研究共发放USA评估表62份,收回有效的评估表62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1.5 依从性评价标准

完全依从: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严格地遵从医嘱,坚持进行规范治疗;部分依从:患者基本能够遵从医嘱进行治疗,偶尔出现不规范行为;不依从:患者完全不遵从医嘱进行治疗。

1.6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

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研究组轻度疼痛率74.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比较,研究组患者完全依从率为7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ASP将疼痛概括为“是一种令人感觉不快的主观感受,且具有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组织性损伤”,食管癌手术患者因疾病及手术的创口等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护理意义十分重大[6]。

临床上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常规护理方法,通常是按照医嘱和护理常规给予患者疼痛护理和镇痛处理。然而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及心理活动,它不但可引起患者病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还可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困扰,因此对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应兼顾其心理生理两方面[7]。

早期疼痛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疼痛及疼痛管理的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熟练地掌握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同时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情绪,以保证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同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疼痛护理,而由于食管癌根治手术后常规会留置镇痛泵,因此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会加强对镇痛泵的护理,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早期疼痛护理干预还加强对患者睡眠时间和质量的个性化护理,这主要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患者所感受的疼痛强度会大大的降低,能够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

该实验表明,对两组患者术后24 h疼痛程度的比较,研究组患者经过早期疼痛护理后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具有显著疗效,能一定程度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凤,张菊平,肖红.早期疼痛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5):1-3.

[2] 刘文明.心理护理干预在围术期中的应用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方药学,2012,10(9):120-121.

[3] 康艳红.术后疼痛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2,2(19):217-218.

[4] 霍金华.食管癌疼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33(10):320-322.

[5] 梅林英,徐卫英.术前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6(9):103-104.

[6] 黄莉.食管癌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 11(27):2080-2082.

第5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 疼痛管理; 疼痛干预; 人工膝关节置换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 on pain contro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for nursing staff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operative period.Method:25 nurses who participate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Pain management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during preoperative period,the pa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Result: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the totally 64% of the orthopedic nurses had learned about knowledge of pain but not systematically,64% and 32%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ought it necessary and very necessary to study.Only 8% of the nurses obtained knowledge of pain from academic journals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scor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s after the pain management was (16.08±4.12)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68±3.87)scores of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关节置换(TKA)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手术本身也带来了严重的围手术期疼痛问题。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出现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疼痛时间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剧烈的疼痛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患者休克[1-2]。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国麻醉学教授EA Rovenstine在纽约创办“Pain Clinic”;1973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开始,每年10月11日为国际镇痛日。随着对疼痛研究的进展,自控镇痛、局部神经阻滞、膝关节腔内注药、超前镇痛以及多模式镇痛等多种镇痛方式不断问世[3],但国外文献[4]报道仍有50%~70%的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有调查结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在美国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5-6]。赵继军[7]对5000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40%的患者有疼痛症状,其中50%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镇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对268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80%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88%的患者遭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而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要从以医生和麻醉师为主体的疼痛控制,转变为以护理为基础,以医生和麻醉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有调查表明,由于部分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认识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过实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手术期对护理人员实施了疼痛控制的组织管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职于本院骨科的护理人员25名,参与疼痛控制管理实施,护理人员资料统计于2014年3月。护理人员年龄18~41岁,平均(24.00±7.23)岁;年龄:≤20岁4名,21~30岁13名,31~40岁6名,≥41岁2名;学历:中专10名,大专6名,本科以上学历9名;职称:护士13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以上5名;护龄:≤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组织管理及实施

1.2.1 组织形式 成立以骨科医生、麻醉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及患者共同参与的疼痛控制小组,制订针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疼痛管理计划。

1.2.2 培训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确定培训内容,制定培训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见原因、影响因素、病理生理、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围手术期镇痛新观念;疼痛的评估方法;手术前疼痛宣教内容;规范的疼痛记录;常用镇痛药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拮抗反应、用药剂量及用药途径等。还选派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到国外或上级医院参加疼痛管理的培训学习;责任护士按时参加护理部疼痛护理学组定期组织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学习。

在病房大厅张贴疼痛知识相关宣传资料,发放疼痛教育手册和疼痛教育温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责任护士了解患者及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体验经历及需求,并进行相应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内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镇痛的必要性;超前镇痛、规律镇痛、保护性镇痛等新的疼痛治疗理念;疼痛药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1.2.3 实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医生及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其次,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基本评估,测评患者及家属对于疼痛的认知程度,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镇痛方案、各种疼痛知识,并基本掌握疼痛评估的方法,能够主动地配合疼痛管理过程;然后,按照职责分工要求,在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疼痛干预,骨科医师及麻醉医师共同完成围手术期按时镇痛。护士在患者康复治疗前半小时口服常规镇痛药,降低患者康复训练时的疼痛,提高其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围手术期疼痛情况由护士指导患者自行评估,确定疼痛程度。疼痛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评估-处置-再评估;不仅评估患者静息时的疼痛,还要评估活动时、功能锻炼后的疼痛。护士参照VAS评分量表酌情处理患者疼痛情况,当疼痛评分≥5分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在评分≤4分时,则可根据患者的需要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变、按摩、活动肢体、分散注意力、音乐疗法、理疗等。

在疼痛干预后,及时观察患者的依从性,评价镇痛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疼痛控制情况,根据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调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评价指标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实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为100%。护理人员于3月12日首次填写Abdalrahim等[9]设计的“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前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写调查问卷,作为疼痛管理实施后对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该项问卷内含21项问题,主要对疼痛认定、疼痛控制、镇痛药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答题正确率的统计,量化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与疼痛控制态度的把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疼痛知识需求情况 本组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见表1。

2.2 护理人员实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认知情况比较 实施疼痛管理后,护士对于疼痛认知程度测评得分为(16.08±4.12)分,明显高于实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护士主要通过临床工作实践获取疼痛知识,其次为学校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班或自学等途径。一方面,通过临床工作或自学疼痛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护士在学校教育中获取的疼痛知识非常有限,工作后参加系统的疼痛知识继续教育机会又不多,因此护理人员疼痛知识比较匮乏。本研究显示:64%骨科护理人员学习过疼痛知识,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学习,只有8%经常从学术期刊上获取疼痛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的认知情况,提高其对超前镇痛与定时给药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患者镇痛药物依赖性的认识,使其良好地把握镇痛药物剂量,并能进行适当的疼痛评估与选择合适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为国外骨科的常规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过进行疼痛的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的知识、改善护理人员对待疼痛的态度,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疼痛控制。Hanley[11]则指出护理人员具有的疼痛相关知识和疼痛管理态度直接影响着其进行疼痛管理的质量。我国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发展较慢。目前国内大多数护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足够的理念和知识,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设计的《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表》对374名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国内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相当缺乏,平均答对率仅38.9%,明显低于McCaffery等[13-14]报道的72%的标准。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设计的《老年人疼痛知识调查量表》对621名护理人员的研究也证实,疼痛知识问卷平均分仅为41.17分,远远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护士长为团队的主导,加强了整个组织管理的权威性,一方面保证了各个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对于疼痛干预的信心;由骨科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医生-护士-病患模式转变,在该模式中护理人员成为疼痛控制的主体,这与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当医生与患者桥梁的作用相适应:(1)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教育并实施疼痛干预,确保了对患者教育的落实及镇痛干预措施的及时执行;(2)护理人员能更及时地对疼痛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及观察[16];(3)护理人员能够更及时地将疼痛干预的情况向医生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和更改干预措施;在管理方面,护理人员内部分层次管理,各司其职,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这不仅保证了疼痛干预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进行持续的质量控制;动态评估及评估-干预-再评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评估成为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这一方面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整个疼痛变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疼痛干预措施的及时调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缩短了疼痛管理过程。经本研究证实,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质量及患者对于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总之,通过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合理而有效的镇痛管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知识的掌握及正确的态度认识。该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为建立“疼痛管理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丘,刘英,许方荣.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10-12.

[2]王丽娜,段嫦丽,尹保民.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2):54-56.

[3]刘振宇.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拥军.建立慢性疼痛的组织化医疗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赵继军.疼痛临床管理[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

[15]喻惠丹,Petrini M,刘义兰.护士对老年病人疼痛知识掌握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95-698.

第6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疼痛;留置时间

胸腔引流是一种有效改善胸腔积血、积气以及积脓等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开胸术后,通常需要通过胸腔引流来帮助患者排除胸腔中的液体和气体,促使患者的肺部得到有效复张,常规情况下,患者需要接受48-72h的引流[1]。但胸腔引流管的使用,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行动不便、疼痛症状以及感染等,并且随着引流管留置时间的不断延长,这些症状的出现几率也更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预后效果上非常关键。现结合我院在开胸术后实施护理干预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在有效改善疼痛症状和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上的效果。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接收的开胸术患者中选取54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35例,患者年龄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41.55±10.42)岁;其中18例行肺叶切除术,16例行肺大泡切除术,9例行纵膈肿瘤切除术,另11例行其他手术;根据患者入院顺序以及国际随机字母排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分别设置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有患者27例,对比两组患者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探讨,通过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呼吸功能锻炼宣教与指导 在实施手术前,护士为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术后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呼吸功能锻炼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指导他们掌握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专职护理人员需要更加详细地帮助患者掌握有效咳痰、深呼吸以及腹式深呼吸、指压气管刺激咳嗽排痰等措施,并及时对患者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直至患者能够完全掌握呼吸功能锻炼方法。

1.2.2 疼痛知识宣教 术前由专职护士为患者讲解开胸术后可能给机体带来的影响,同时宣教如何有效控制疼痛,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疼痛的技巧和相关知识。例如,在进行咳嗽时,需要采取何种对伤口进行,轻柔的音乐来帮助缓解疼痛,通过松弛技术来实现对患者疼痛的环节等。针对疼痛程度较为严重的情况,则需要借助药物来帮助缓解控制疼痛。

1.2.3 增进引流效能的指导 严格按照“通畅、固定、计量、观察、无菌、密闭”的原则来进行引流管的护理,每小时需对患者的引流管进行1次挤压,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对影响引流管效能的各项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例如,出现扭曲、受压或者胸瓶位置过高等因素。

1.2.4 早期活动 在完成开胸术后,患者逐渐苏醒,在确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帮助患者调整,取半卧位为最佳,这不仅更加利于患者进行呼吸,同时也更加利于引流管的引流。在帮助患者按照术前教授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进行训练的同时,鼓励患者多进行早期创伤运动,同时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好转,适当增加下床活动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①疼痛评估: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运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疼痛分级及方法进行评估;另根据NRS数字分级法可将疼痛程度分为四级,分别为极度疼痛(10分),重度疼痛(7-9分),中度疼痛(4-6分),轻度疼痛(0-3分)。②引流管留置情况:对两组患者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进行统计,以便后期对比。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及疼痛评分对比 干预组的留置时间明显更短,且疼痛评分结果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及疼痛评估对比(X±s)

例数

引流管留置时间(h)

疼痛评分(分)

干预组

27

72.12±9.07

3.51±1.36

常规组

27

91.97±10.20

6.98±2.85

T值

2.906

4.316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 干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较之常规组更轻,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极度疼痛

重度疼痛

中度疼痛

轻度疼痛

干预组

27

2(7.41)

4(14.81)

17(62.96)

4(14.81)

常规组

27

9(33.33)

8(29.63)

10(37.04)

0(0)

X2

5.140

2.504

4.710

5.981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对开胸术后患者护理时,应重点加强对胸腔引流管以及疼痛护理,且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2]。在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较好的掌握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可起到改善肺功能,促使液体和气体的快速排除,在避免肺部并发症,缩短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在术前加强患者的疼痛教育,能够更是患者更加充分地了解疼痛知识,进而在术后更好的配合疼痛管理,不会因疼痛而停止呼吸锻炼和早期锻炼。根据本次研究中,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常规护理以及护理干预在开胸术后的护理效果,而从结果来看,干预组不仅有效缩短了胸腔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同时在很大程度实现了对患者疼痛症状的控制。由此可知,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开胸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实现对引流管留置时间的缩减,在帮助提高治疗,预防并发症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摘要】 目的 评价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模式(NBAS-APS)在疼痛管理中应用的成效。方法 对400例开胸术后患者进行开放性、前瞻性、非随机的观察性研究。分为2组(每组200例),即实施NBAS-APS前组和实施NBAS-APS后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 与实施NBAS-APS前比较,实施NBAS-APS后的VAS值显著降低(P

【关键词】 手术后疼痛;开胸手术;镇痛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he nurse-based anesthesiologist-supervised acute pain service (NBAS-APS)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open chest surgery. Methods The 400 postoperative patients after open chest surgery recruited in the stud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NBAS-APS by analyzing the VAS scores taken in the inception phase (in the Pre-NBAS-APS group) and taken after the special service (in the post-NBAS-APS gro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pre-NBAS-APS group, the mean VAS in the post-NBAS-APS group was lower, the length of sleep within 24 h and 48 h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longer, hospital stay was shorter, an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rate was higher. The differences in all of the respects were ver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ostoperative pain; open chest surgery; analgesia

术中麻醉保证术中患者无痛苦固然重要,但术后早期的疼痛才是围术期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在。因此,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术期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1-2]。目前许多患者的术后疼痛并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3-4]。研究表明,要解决这种术后镇痛不完善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而不是镇痛技术本身[5]。因此, 国外许多专业团体提出所有的医院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急性疼痛服务组织体系[6-7]。比较成熟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有2种:即以麻醉医师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和以护士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以麻醉医师为基础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即建立以麻醉医师为基础的组织,以提供高技术的术后镇痛服务[8]。但是由于麻醉医师人员紧缺,其主要任务在于解决临床麻醉问题;因此,也只有少部分患者能受益于这种疼痛管理模式[5]。而Rawal等[5]提出的以护士为基础、以麻醉医师为督导的急性疼痛服务体系(Nurse-based Anesthesiologist-supervised Acute Pain Service,NBAS -APS),充分发挥护士的作用,被认为是目前最佳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该疼痛管理模式在开胸手术后应用的成效。

1 资料和方法

采用Bardiau等[9]所描述的方法。整个研究为期2年,分为实施NBAS-APS前、实施NBAS-APS及实施NBAS-APS后3个阶段。

1.1 实施NBAS-APS前阶段 2005 年1月1日—8月31日,成立了包括麻醉医师、疼痛相关护士、胸科医师的疼痛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协调开胸手术后镇痛。Glynn等[10]认为护士对术后疼痛治疗的态度和认知度对术后疼痛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以Hunt疼痛控制态度量表[10]为基础制定了一个包含20个问题的《护士对术后疼痛认知度的问卷调查表》,对胸科所有护士进行有关术后疼痛认知度的调查。对护士进行有关疼痛评分方法培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后疼痛的强度进行评估。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00例胸科术后病例(作为实施NBAS-APS前组,特点是以病区医师为主,护士只是被动地参与,疼痛不是完全以患者所需进行干预) 进行观察评估。入选标准:择期手术,年龄>16岁,无精神心理障碍,经术前宣教能熟练应用VAS描述疼痛强度。观察指标:①VAS,72 h内每4 h记录1次,但睡眠时点跳过不计;对于72 h内的VAS值简化为3个指标:VASmax,术后VAS最大值;VASmean,术后VAS均值;PVAS>3,VAS>3的持续时间(h)。②无创血压、心率监测:记录时点为术后30 min,1、2、3、5、7、9、12、16、20、24 h。③患者满意度:采用4点法评估: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④首次肠蠕动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⑤术后24 h内睡眠时间,48 h内睡眠时间。⑥住院天数。⑦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否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方式等。

1.2 实施NBAS-APS阶段 2005年9月1日—2006年4月31日,开始实施NBAS-APS术后疼痛管理模式。①构建基本架构:每个病区分2个疼痛小组,成员包括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并由责任护士兼任疼痛护士,由麻醉医师对其进行疼痛管理指导。②对医护人员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使所有成员特别是责任护士非常熟悉疼痛管理知识,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③术前由疼痛护士对患者进行疼痛认知与态度的评估并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④在实施过程中由疼痛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协调各学科成员以便达成统一的术后疼痛处理方案,多开一些必要时医嘱,让护士有更大主动权。⑤进行持续的镇痛质量评估, 术后24 h内每1 h、48~72 h内每4 h进行1次VAS评估,并作为第五生命体征记录,根据VAS值进行疼痛处理。只要VAS>3必须给予相应的镇痛措施如按压镇痛泵的追加镇痛药、肌注或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非阿片类药物。

1.3 实施NBAS-APS后阶段 2006年5月1日—12月31日,为期8个月。首先对所有胸科护士再次进行有关术后疼痛认知度的调查,调查内容同前。然后随机抽取200例胸科术后病例(作为实施NBAS-APS后组),对NBAS-APS疼痛管理模式的成效进行评估。观察指标同实施NBAS-APS前组。2组在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及术后PCA比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先作正态性检验,并作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者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术后生理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表1显示,实施NBAS-APS后组首次下床时间显著早于实施NBAS-APS前组(P

2.2 2组对术后镇痛满意度的比较 表2显示,实施NBAS-APS后组对术后镇痛的总体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NBAS-APS前组(P

2.3 2组镇痛效果评估 表3显示,实施NBAS-APS后组的所有VAS指标均显著优于实施NBAS-APS前组(P

3 讨 论

NBAS-APS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能使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完善的术后镇痛,而不是像以麻醉医师为基础的模式那样只有少部分患者受益。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充分发挥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本研究首先把重点放在对护士进行疼痛知识的培训上,因为护士对疼痛认知、评估及其控制的态度直接影响有效疼痛管理[11]。针对护士存在的疼痛管理认识上的不足和偏差以及疼痛管理知识的缺乏,国外许多研究者进行尝试,对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及疼痛新观念的教育,结果显示教育能提高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水平,改变护士对疼痛患者的态度和控制患者疼痛的行为,从而更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培训,护士的疼痛管理理念有了显著的改变,更加符合现代疼痛处理最新观点,如:应相信患者自己对疼痛的评估,应及时处理疼痛而不应鼓励患者通过忍受的方法来解决,不应过高地评价麻醉药的成瘾性,否则会导致疼痛治疗不充分等。但是,观念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本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较多护士的观念还很陈旧。另外,随着疼痛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新观点、新技术会不断出现,因此有必要对护士进行长期的定期培训。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NBAS-APS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总体满意度大大提高。此结果与Bardiau等[9]报道的结果相一致。与传统的术后镇痛相比,本研究的镇痛技术(如使用PCA 的比例)、镇痛药物的使用等方面都无明显区别,也说明了实施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总之,NBAS-APS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awrence VA, Cornell JE, Smetana GW. Strategies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noncardiothoracic surgery: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J]. Ann Intern Med,2006,144(8):596-608. [2] Kain ZN, Mayes LC, Caldwell-Andrews AA, et al. Preoperative anxiety, postoperative pain, and behavioral recovery in young children undergoing surgery[J]. Pediatrics,2006,118(2):651-658.

[3] Diaz G, Flood P.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J]. Minerva Anestesiol, 2006,72(3):145-150.

[4] Brown CM, Anderson G. Just one opioid prescription?[J] Aust Fam Physician,2007,36(7):559-560.

[5] Rawal N, Berggren L. Org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 a low cost model[J]. Pain,1994,57(1):117-123.

[6] Ronald A, Abdulaziz KA, George Day T, et a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aesthesia results in faster recovery and fewer complications but does not affect length of hospital stay[J]. 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06,5(3):207-216.

[7] Dolin SJ, Cashman JN. Tolerability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nausea, vomiting, sedation, pruritis, and urinary retention. Evidence from published data[J]. Br J Anaesth,2005,95(5):584-591.

[8] Goldstein DH, VanDenKerkhof EG, Blaine WC. Acute pain management services have progressed, albeit insufficiently in Canadian academic hospitals[J]. Can J Anesth,2004,51(3):231-235.

[9] Bardiau FM, Taviaux NF, Albert A, et al. An intervention study to enhance post 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J]. Anesth Analg,2003,96(1):179-185.

第8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关键词】疼痛;骨科;手术;个案管理;护理实践

在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中,疼痛一直是困扰骨科患者的问题之一,会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1]。如何对患者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疼痛管理,是骨科学者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个案管理是一种管理性照护的方法,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程序,其注重各医疗团队成员间的协调和合作,以个案为中心,以整合和提供服务为重点,最终达到成本效益和质量兼顾的目的[2]。个案管理实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拓展和延伸,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个案管理模式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疼痛管理,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进行疼痛护理管理,旨在探寻理想的疼痛管理模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住并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关节损伤、四肢骨折创伤、髋部疾病、膝关节疾病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18~65(38.6±14.1)岁。按住院号尾数单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36.7±2.6)岁,病种分类:脊柱关节22例、四肢骨折创伤16例、髋部疾病12例、膝关节疾病10例。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38.6±4.1)岁,病种分类:脊柱关节20例、四肢骨折创伤15例、髋部疾病14例、膝关节疾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选和排除标准(1)入选标准:①行手术治疗;②年龄18~65岁;③未合并其他疾病;④自愿参加此项研究。(2)排除标准:①有阅读和理解障碍者;②有精神疾病患者;③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1.3方法1.3.1对照组:由责任护士按骨科护理常规护理患者,包括入院时的护理评估,疾病知识、疼痛知识、手术相关事项的宣教指导,术后康复配合,出院指导等。1.3.2观察组:采取个案管理模式进行疼痛护理管理,具体步骤:(1)成立疼痛个案管理小组,大科护士长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骨科护士长、资深的骨科护士担任。小组成员接受疼痛相关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参与开展个案管理。(2)个案管理方法:由个案管理小组成员按病种分别对脊柱关节、四肢骨折创伤、髋部疾病、膝关节疾病患者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疼痛管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分为4个阶段(即入院、术前、术后1~3d、出院)进行疼痛知识教育、疼痛评估及疼痛控制指导。应用疼痛评估工具评估患者术前、术后8h、术后1d、术后3d疼痛程度:①每个病室配挂根据长海痛尺改良后的简易疼痛评估尺[3],患者入院24h内个案管理小组成员访视患者,自我介绍,了解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需求、患者对评估尺的应用情况,评估或评价责任护士对患者疼痛评估的准确性,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疼痛教育,介绍镇痛新理念、疼痛评估方法及非药物镇痛措施,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实施镇痛措施。②术前1d,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向患者讲解手术及麻醉方法、术中镇痛方法及效果、术后的有效镇痛措施等,消除患者顾虑。③术后1~3d,个案管理小组成员每日评价责任护士对患者疼痛评估及记录的准确性,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检查镇痛措施的落实情况是否达到患者期待的镇痛效果和疼痛控制目标;术后4d至出院前,每日评估患者疼痛控制、睡眠及饮食情况,了解功能锻炼是否受疼痛的影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方案和措施;④出院当天,发放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疼痛控制及护理服务满意度;了解患者出院前的疼痛情况,指导患者出院后出现疼痛的控制方法,把疼痛管理列入责任护士出院随访内容,个案管理小组成员及时追踪和指导出院后疼痛控制不佳的患者。(3)建立疼痛个案管理档案,其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诊断、手术、麻醉方式、不同时段疼痛评估分值、镇痛方案及患者对疼痛控制效果的满意度等,收集、汇总数据,并总结分析,探索骨科患者疼痛控制的最佳护理管理实践。1.4观察指标(1)疼痛程度:分别于术前、术后8h、术后1d、术后3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4]评价疼痛程度。在长为10cm的疼痛评估尺上,左侧端“0”表示无痛,右侧端“10”表示剧痛,测量时根据患者自我感觉评估其描述所得出的数值在量尺相应位置上标记,记号处的数字即为VAS值,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强。(2)疼痛认知情况:出院当天采用Hunt疼痛控制量表测定[5]。(3)对疼痛控制效果满意度调查:由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出院当天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20个条目,每个条目答案给予相应分值,总分100分,≥96分为非常满意,90~95分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80分为不满意。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VAS比较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2.990,P分组<0.001);两组VAS均随着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F时间=65.879,P时间<0.001),观察组下降趋势明显大于对照组;时间与分组之间有交互效应(F交互=4.849,P交互=0.003)。2.2两组患者对疼痛认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对“出现疼痛立即通知”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疼痛是正常的、疼痛应该忍受、镇痛是有害的、疼痛对身体有影响、了解常用的镇痛方法、了解镇痛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认知情况等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对疼痛控制效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对疼痛控制效果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403,P<0.001)。见表3。

3讨论

第9篇:疼痛护理管理范文

1疼痛的定义和原因

1.1国际疼痛协会(IASP)于1986年定义疼痛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或与这类损伤描述相关的不愉觉和情感经历[4]。2016年5月20日在“全国疼痛科建设高峰论坛”上,新定义疼痛是感觉神经系统被实在或潜在组织伤害刺激所引起的不快主观感觉和情感反应[5]。

1.2王志强等研究显示[6]疼痛的原因与年龄、职业、嗜好、术前患者对疼痛的认识程度及术前、术后患者的宣教情况等因素有关;孙胜男[7]等研究报道疼痛的原因与住院天数、文化程度、年龄及有无配偶有联系;黎彩红等研究说明疼痛原因与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创伤与手术及术后等因素有关[8]。

1.3研究显示美国的医疗机构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七项《疼痛管理新标准》[9-10],保障患者具有缓解疼痛的权利。相比于国外,我国对于疼痛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和实施在国家和学科层面上还相对宽泛,没有具体的标准来遵循[11]。

2疼痛管理的国内外研究背景

国外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最佳的疼痛规范化管理模式是Rawal等提出的以护士为主导、麻醉医师承担监督角色的疼痛规范化管理模式[12],此模式能够充分体现护士在疼痛规范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的部分医院也进行了实践,梁君[13]等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疗效的研究,结果显示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状况;王秀华[14]等构建了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采用多种镇痛模式实施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减少患者疼痛强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国内的部分医院对疼痛规范化管理进行了一些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

3疼痛评估的工具和方法

3.1评估工具[15-16]:常用的有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A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数字疼痛分级法(NRS)、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

3.1.1VAS:由日本学者发明,不适合于老年人或认知功能障碍的人。测量方法是在1条10cm的水平线或垂直线标尺上,在两侧标有0~10的数字,患者根据自我疼痛的感觉程度在线上标记,标出的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的感觉程度越强;疼痛测量尺使用方法是正面有一个无刻度标识可滑动的标志物,患者根据疼痛程度滑到相应位置,根据背面具体的刻度可测量出具体疼痛程度。此种方法较灵敏,有可比性。

3.1.2VRS:分别有四点口述分级评分法(VRS-4)、五点口述分级评分法(VRS-5)、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等,由描述疼痛等级的形容词构成,便于定量分析疼痛。

3.1.3NRS:此种方法较常用,更有效和直观。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患者选择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数字。

3.1.4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此方法适合于任何人群,老人、儿童、表达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都适用。采用从微笑到悲伤甚至哭泣6种面部表情来表达疼痛程度。

3.2方法:[18]包括成立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和临床医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小组。患者首次入院时建立疼痛规范化管理档案,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资料进行填写,在2h内首次进行疼痛评估,评估时包括评估的时间、部位、持续时间、睡眠状况、疼痛评分、处理措施及不良反应等[19]。手术后患者采用术后患者疼痛护理记录单,对麻醉术后患者分别每1、4、6、8h各评估1次。评分采用10分制,当疼痛评分≤3分时实施疼痛护理,此后每天9:00进行疼痛评估;当疼痛评估≥5分者,报告医师给予镇痛处理后再评估1次,此后每隔4h对评估一次;当疼痛评分≥7分时,实施镇痛处理和疼痛护理联合使用[20]。

4疼痛管理的方法

4.1药物干预

4.1.1超前镇痛即在发生疼痛之前进行镇痛处理,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前采取措施,防止或避免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和敏感,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降低疼痛强度[21-22]。

4.1.2患者自控镇痛法。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泵),通过静脉内、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镇痛药物,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

4.2非药物干预

4.2.1认知干预:术前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为患者介解释疼痛产生的原因,疼痛规范化管理的优势、方法等。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维持正确的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严密观察患者末肢血液循环供应状况,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24]。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克服患者的惰性和惧怕疼痛的心理,树立信心,积极主动的进行锻炼,可预防关节粘连及肌肉萎缩的发生。

4.2.2行为干预:通过改变、听音乐、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局部采用冷敷降温和按摩方法缓解疼痛程度。

4.2.3环境支持:保持病房舒适、整洁,光线柔和,调整适应的温湿度,减少患者家属的探视次数,保持病室安静,以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4.2.4药物干预:指导患者定时服用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应口服、肌肉注射,吗啡类药物应给予静脉注射。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疼痛药物管理的方案。

4.2.5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间主动关心、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心理。

5小结

疼痛(Pain)是骨科患者最常见的体征,患者不同,对疼痛的敏感度和耐受阈值不同,在其身上体现的疼痛程度也不同[25]。骨科术后疼痛大部分为强度较强的急性疼痛,有疼痛强度大、时间长、并发症重的特点,若疼痛不能有效缓解将会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及康复[26]。疼痛规范化管理改变传统的疼痛管理方式,以定期的疼痛评估、个体化多模式的疼痛管理以及定期的疼痛知识的健康教育的优势取得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采取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有效的改善骨科患者的疼痛状况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3]陈丽芳,翁留宁.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20.

[5]“疼痛新定义”讨论会议纪要[C].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22(6):435.

[6]王志强,林剑浩.影响骨科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北京40所医院调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2(10):798.

[7]孙胜男,张春玲,高小雁.骨折患者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50.

[8]黎彩红,刘姗姗.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80.

[9]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等.国内外疼痛的管理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4):20.

[10]AcelloB,张涛.控制疼痛须符合JCAHO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9):418.

[11]陈方蕾,陆敏,陈蓓.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3,27(5):1415.

[12]赵继军.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2):188.

[13]梁君.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关节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7.

[14]王秀华.疼痛规范化管理在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9):98.

[15]陆小英,赵存凤,张婷婷,等.“长海痛尺”在疼痛评估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3,20(4):6.

[16]唐珂.患者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当代护士,2008,9:7.

[17]王红霞,唐霖,张萍.骨科术后患者4种疼痛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6):5.

[18]苏全志,崔立敏,杨丕荣.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规范化管理临床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6):18.

[19]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8.

[20]杨芬,翟亚玲,白新萍,等.40例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管理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8):76.

[22]李璟.超前镇痛在骨科病房中的运用及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569.

[23]沈七襄.患者自控镇痛法的临床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3):137.

[24]陈淑莹,陈凤清,李岸芳.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16,14(11):1102.

[25]顾丽莉.骨科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