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德树人范文

立德树人精选(九篇)

第1篇:立德树人范文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为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教育成效的终极追求。

立德树人,是一个内修外炼的实践过程,需要从事者知行合一地用心于教育事业。以自身的综合成长树立德业,给受教者做榜样,为社会培育出人才。从事立德树人教学实践工作,既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有值得在当下实践中探索的新路径。教育部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尊重基层首创”的基本原则,尊重基层一线从切身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创造,鼓励试验,大胆突破,切实增强“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效。对此,笔者认为,落实“立德树人”应把教育实践的着眼点放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校本文化为内核,提高立德树人的觉悟意识

校本文化是一个学校历史和群体精神的沉淀和凝聚,是师生浸润其间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领地。笔者供职的河北安新县安新小学。学校的历史远可溯源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渥城义学”(后改称“渥城书院”),1978年改名为安新小学,算起来学校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文化即历史,教育贵传承。学校前身书院曾高悬院训匾额“广育作人”四字,大门两侧书“敦行”、“懋学”,还有一室有“退密”二字,存留有时人“思得贤者而立其盟,将合远近俊秀面肄业其中”的期许语句,足可窥见当时的教风和学风,以及当地助学贤达的期愿。为此,学校在尊重历史、传承提炼校本文化上,将“示教济众,广育作人”确定为学校的办学宗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作为师资团队,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校办学宗旨基础上,才能从思想的深层觉知自身和团队的责任和使命。“示教济众”是为师之责任,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为师之道,首先要在道德、学问上为社会、为学生做示范,以此身教、言教才能支持和帮助每一有缘于就学之人:“广育作人”是从教之目标,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培养有益社会、有益他人的有为之人。此为学校的使命,也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立德树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校训“读书明理,做人成材”则是道出读书当求“先做人,后做事”的常理。儒家经典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告诫后人,学问之道,贵在涵育做人的功夫,为人治学的根本点在于修身明理,能够“日新其德”,道德修养和学问每天才会有新的进步和提高。

二、以圣贤经典为教范,坚定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圣先贤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辨大道至简,直接结论式的独特表述,处处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愈发显得生机勃勃。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文脉承继不断使然。其传承方法,一方面靠仕宦贤达饱读圣贤经典;一方面在市井民间口传心授,百姓日用而不知。

中华文化最大的特性,就是开启民智,教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进则行其道而兼济天下,退则志于学而独善其身”。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从教者思考如何走出一条“直入法门”的便捷路径,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中同人自古就讲究“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养成教育,勤渎圣贤经典,中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念就自然而然地被植入,无论对于“立德”,还是“树人”,都会自然归到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诸言必付诸于行,作为从教者和家长只需静观其行,乐见其成。为此,将古代蒙学经典,诸如《弟子规》《三字经》;儒家经典,诸如《大学》《论语》等导入课堂内外,坚持每天诵读20分钟,以师生共同参与诵读、家庭亲子共读的形式,倡导诵读与体悟相结合,相信日积月累必见成效。

三、以切身躬行为示范,增强立德树人的带动力量

立德树人,贵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子也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作为从教者,胜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永远怀着一颗利他主义的心,正如北宋程颐所言:“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遇事肯替他人想,不只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也是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说过,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从教者就是起带头作用的“干部”,为学者就是追随的“群众”,“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教重于说教,立德树人尤应如此。教育是一项需要双方共同参与互动的心灵成长过程。心理健康、灵魂高尚,体现于工作、学习、生活的点滴行为之中,而不是美言低行的拙劣表演。一个有教育家梦想的人,若不树立“修己以安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观念,是不可能对受教者起到正向带动作用的。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从教者践行职业道德,潜心教书育人,需要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因为富有激情的人,其内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带动一切正向力量的助推器,是走向教育成就、事业成功的动力系统。

以人为师,以己为范,贵在力行实现自我完美。对于学校而言,每一个从教者都要有志于追求完美,养成一个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并以此形成团队的合力,这样就会使学校在不经意间变得完美起来:对于一个从教者来讲,追求完美,当视为一种素养、一种崇高的思想追求,更是一种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全面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示范效果。

四、以家校互动为纽带,确保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受教者在求学励志阶段其活动的空间相对固定,基本上都是处于家庭、学校及师长安排的集体活动场所。对此,无论是从教者,还是家长,都不应忽视自身的教育使命和责任。尤其是作为家长,绝不可认为,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和生活享受,就胜任了做家长的角色。家庭是孩子心智成长的温床,家庭对孩子成人成长担负着主要责任,学校的知识教育与家庭的成人教育理应对等并相得益彰。孩子在学龄时期,每日腾挪在家校之间,假期则基本处于家长监护下进行学习生活,家长必须予以重视。

中国中小学生假期时间究竟有多少?以2012年为例,国家法定节假日11天,儿童节1天,此外,每周两天休息,全年按52周计,约有104天,另外,寒假一般在25天以上,暑假一般有50天,合计有186天,减去中间叠加,还足有170多天,约占一年时间的47%,如果再算上学期间不可预料的休息,家长若不参与到教育中来。孩子在校外几乎处于自主散漫状态。

对于校外时间的管理。学校应予以关注,积极同家长进行沟通,使家校保持不间断的密切互动,将优化校内校外育人环境作为手段,积极为立德树人创造全时空的条件。学校要有意识地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将学校、家庭、社会协调起来,创建相互配合的德育机制,为孩子创造多维的成长环境。在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上。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和家长的参与下,让学生本着一颗爱心去体验国情社情民情,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增强动手能力,培养自立自强意识。

事实上,“中国梦”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在学校中。是为办出特色学校、办出教育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的“强校梦”;在家庭中,是富裕家庭、老中青健康、子女成才的“旺家梦”。“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就教育而言。一定要把让学生的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体现在尊师孝亲的德育上来,体现在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提高上来。

五、以真人实事为案例,宣扬立德树人的鲜活典范

真善美的偶像应该可亲可近。可亲,在于情感的触手可及和真实可信;可近,在于就在身边,也许是师长、同学、邻里及当地涌现出的道德模范。德育成效在于切实的道德行为的感化和带动,生活化的体验教育更能让孩子受到触动,进而自觉参与其中。

在校园内,从教者首先应把爱生行动与行为教育日常化、习惯化,将率先垂范落实到工作生活的点滴之中,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学生。同时,校方在此基础上,还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其为主体成立爱心小组、学雷锋小组或小小志愿者团队。引导和放手其自主开展爱心行动,让他们在爱心行为中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习性养成。对此,来自成人的支持和激励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同样需要成就感,希望付出得到肯定和相互的分享。

在家庭中,长辈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无不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德育的“主战场”。人们常说,一夜可以产生一个暴发户,三代却很难培养出一个贵族。贵族,贵在信仰、气质和精神,在中国人很多的思想观念里,“出人头地”无外乎做大官、赚大钱和奢华享受,可“老子挣钱,儿子花,老子创业,儿子败家”的“因果律”,成了“富不过三代”的中国式家庭宿命,而跳出这个周期律,责任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自身。

第2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教师;奉献;爱;学生

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是学生成长的榜样、路标。即使你的业务表彰再多,教学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若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无用之功!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一颦一笑,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任凭你在上面乱涂乱画。特别是初中生,模仿力极强,一个不经意间的坏习惯,就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这种示范性将由轻描淡写的画面潜移默化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常言道: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要想成为“德艺双馨”的当代人民教师,我认为年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典范,用爱浇灌心灵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奉献、勇敢、执着等一切的优秀品质。教师的一切品质都会在学生的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树以良好的形象,为学生的明天绘出七彩的蓝图,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人,然后再教学生怎么去唱歌。学生上课不迟到,这是讲诚信;唱歌有激情,这是热爱生活;课堂守纪律,这是大局意识。课堂虽小,但包含着做人的种种道理。岗位平凡,却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模范榜样。所以不管是教师严于律己,还是在学生中树立典范,都会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次在课上,我问有谁没有带竖笛,一位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站起来,说他没带。当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让我惊讶,他说:“××(班里最调皮的孩子之一)他们也没交。”原来榜样的树立对学生的成长是那么的重要,树立错的榜样也就等于树立错了目标。有些人有质疑了,说不定,那些调皮的孩子将来比学习好的孩子更有出息呢!是的,人的成功有很多条途径,但是,我认为社会评价榜样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学校来说,榜样就是团结、勤奋、节俭、守纪。这是人生的基础,也是人生的态度。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从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要自觉认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不要以为只有上课才是育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学生:我们认真负责就是教学生认真负责,我们敷衍马虎就是教学生敷衍马虎;我们热情就是教学生热情,我们冷漠就是教学生冷漠;我们公正就是教学生公正,我们偏私就是教学生偏私。

二、无私奉献,关注学生成长成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是教师默默的奉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应该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播撒在这教育的沃土上,奉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我们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最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必须到农村锻炼三年。说实话,农村的条件确实不好,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我担任了二年级班主任,在这短短的三年班主任工作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教师的不易。每天领队进校园,带领打扫卫生,冬天劈柴火,生炉子,开家长会,家访,照顾学生,这些远没有多教几个班的音乐课轻松。

在学校活动中,农村的孩子,除了扔沙包、跳皮筋儿,再也没有其他的爱好,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创办班级特色,我决定教学生打快板、说快书。在这里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教学生打快板,从站姿到手型,从音乐快板到天津快板,他们都学得有模有样。后来,我们有机会参加了一些官方组织的才艺大赛,从校级、县级、市级、省级,最后站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领奖台上,站到了全国顶级的舞台上。每一级的比赛都是第一名,证书、奖章、牌匾都拿了很多,还为学校赢得了最佳组织奖和十佳奖。学生看到什么都好奇,到了天安门,进了故宫,和鸟巢合了影,和曲艺家们要了签名,我们也不虚此行。有个学生还告诉我:“老师,我将来一定要来北京居住。”“老师,我非北京大学不上。”我觉得通过艺术教育关注了学生,关注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有这样一次次体验,肯定会终身受益。

三、重在沟通,做好良师益友

第3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1-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当今社会,教育者应怎样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突出立德树人在不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

英国早期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尖锐地指出:“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必须保持一致,这是尽心竭力为祖国服务的每一个家庭都不可不尽的义务,谁若不具备这种思想,他便与家里饲养牲口没什么区别了。”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带来不同的效果。家庭教育重视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人格的培养,凸显了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家庭教育怎样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共同完成承载的教育任务――立德树人,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教子观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更应该懂得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上,要言传身教,配合好学校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子观,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前途和好坏,拿自家孩子与他家孩子相比,抹杀孩子的个性成长。家长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更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因此,家庭教育作为人生起点的教育尤为重要。家长非常有必要树立科学的教子观,立德树人,正如拿破仑所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希望我们的家长深刻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2.立德树人,要建立和谐的亲子观

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各国的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个家庭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家庭作为国家的细胞,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对个体的影响重大,家庭教育的顺利实现需要建立和谐的亲子观。和谐的亲子观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和信任的新型的家庭成员关系。在家庭问题与事件的处理中,充分尊重孩子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让孩子从小在民主的环境中成长,敢于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从小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另外,父母要经常与孩子勤沟通,善交流,成为孩子们知心的朋友,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家是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建立和谐的亲子观中处处体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儿童的教育应当主要在家庭中完成,父母缺乏教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家庭关系,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成为一个良好公民。”因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

二、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飞跃

学校教育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黄金时期。学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的力量。学校教育不仅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而且更要在教育过程中突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一个有道德、有纪律、有组织、有文化的人对待工作更有社会责任感,任何的利益、金钱诱惑都不会干扰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内心的纯净不允许有任何的肮脏,理想信念的坚定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1.立德树人,要建立和谐的师生观

教学相长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一颗大爱知心来感化学生,包容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应走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教师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学生。教师只有“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才会真正听到学生的呼声,才能真切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才会切身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系学生,急学生所急,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肯定的目光,充分让他们张扬个性,彰显青春的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身作则,明确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和谐的师生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文关怀。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教师不是狱警,学校更不是监狱。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载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知识体系,除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外,更应注重引导式的学习,发散的思维方式,把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若是学校的教育抹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与学生对立,教师以我为尊,不准质疑,不准反驳,诋毁学生,教师的失职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给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学校系统化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飞跃。

三、社会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延伸

社会教育是终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而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依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社会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延伸,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中心,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近代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傅葆琛说:“社会教育就是社会的教育,社会化的教育,以社会为对象的教育,它必须努力于社会各分子的健全和整个社会的改造与进步。”社会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讲内容更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对人的影响更为重要。而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教育发展的好更加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社会教育观

中国近代著名社会教育学家俞庆棠说:“教育等于toenlighten加toenliven。toenliven的意思是:开民智;toenlighten的意思是:做人的人生观。所以,教育的意义,不但开通民智,更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乃做人之道也。”因此,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社会教育观,以德树人。社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社会教育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社会教育要重视价值观的培养,让人们有个良好的心态,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不迷失自我,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有奉献精神。特别是刚刚毕业离开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在择业时比较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发展没有定位,心态比较浮躁。这里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教育就显得更为突出。社会教育要科学引导学生并教育学生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他们自信的面对生活,社会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社会教育作为长期的教育,更要以党的十报告最新提出的相关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步伐,有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大的环境中把握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在社会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作为一个持久性的教育,社会教育更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好相关工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2.立德树人,要建设多元的社会教育内容

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社会教育除了加强自律与他律,道德与法律之外,也更应该注重相关的社会实践,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不的教育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亲近人民,走进人民,办人民满意的社会学堂。特别是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更加重视他们的教育。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经受考验,体会生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另外,还应该加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如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依然存在,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遇事冲动不够冷静,这不仅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教育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要通过舆论、媒体的作用加强普法宣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社会教育让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的是立德树人。

总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使命,但是它们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4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师爱激情;因材施教;教贵情深;立德树人

外语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而达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我们的爱是相互的。感情是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有了感情,就会增进教育的魅力。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

一、师爱激情,立德树人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亲切,充分尊重学生,以求得心灵沟通,师生彼此理解、信任、合作,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充分利用学生求新、好奇与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他们,热情帮助他们,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辛勤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答案,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形成“成功效应”,即成功产生异常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并强烈期望进一步成功的心理现象。实践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的成功的努力,创造成功是促进学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积极学习情感的有效途径。

二、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特别是对那些“慢生”、“差生”,教师应多提问那些他们有把握的问题,有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借以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可能最后他们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也是社会的有用之人。所以,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著名教育艺术家李艳杰教授曾深有感触地说“一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挚爱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在学生的监督之下,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爱是教育的动力。我所教的九年级有这样两位学生――杨某和姜某。在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就有很多老师跟我说他们的一些劣迹。刚开始在上英语课时说话、睡觉、玩。我也对他们很厌烦,并且彼此之间也有一些不愉快,他们对英语学习也越来越反感。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他们有乐于助人的一面。我就有意在他们帮助别人时多表扬他们,他们刚开始持怀疑态度,认为老师只不过想拉拢他们,我就以诚心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是真心为了他们好,慢慢的他们开始转变态度,虽然也有很多学不会,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天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学,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虽然成绩不是很让人满意,但是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相信将来也一样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贵情深,立德树人

立德,必须从现在开始,成绩不好,可以慢慢努力提高,但道德――这种特别而美好的东西,却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才能拥有。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俗话说“教贵情深”。教师对学生的深深的情和爱能激励教师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教师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中获得良好的体验,进而引发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培养等都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首先要注重德的培养,注重学生自立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教会学生做人。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随着教材内容改革,初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也紧跟时代,具有时代气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明礼仪、道德品质、思维能力,使学生言谈得体、举止文明、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宽厚友善、有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并且在注意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我们的英语学科教学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而我们英语老师也必须努力做积极主动的老师,做不断超越自己的更好的老师,做有创造性的老师,使自己能成为真正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者。

第5篇:立德树人范文

【关键词】责任心;正能量;学习;修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战场,立德树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思政课作为非专业课经常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况下,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带给我们思政老师一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由和畅快,仿佛看到了自己更重的坚守和更大的舞台。但是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呢,这非易事。我觉得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言传身教。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第一、正视岗位,保持责任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些学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思政课老师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自甘落后、妄自菲薄,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的成为一种附庸,更谈不上立德树人。其实,所有高校都开这样几门课程说明了我们的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我们要立的德,是爱国爱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德;我们要树的人,是具有积极健康人生观、价值观,高尚人格情操的人。对于处于青春期叛逆和冲动的年轻人来说,我们要为他们拨开迷雾,擦亮双眼,是真正的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项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她,不对她负责。所以,思政老师不仅要正视自己的岗位,更要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以一颗高度负责的心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样才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十八吹响了教育要立德树人的号角,这是给我们注入的强心剂,我们更要责无旁贷的把工作做好。

第二、把握方向,传递正能量

我曾经在某次学习中听过一位老师讲民生问题,听完的第一感觉就是:以后不能再给学生上课了(我担任的科目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位老师用大量的时间、例举了大量的案例讲了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关于解决问题的对策谈的很少很弱。这样讲课虽然吸引了视听,带来的情绪却极其负面,瞬间觉得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没有信心了。自己都没信心了,如何去教育学生坚定信仰?所以我开玩笑说,以后不能给学生上课了。我们的学生本就理性思考能力较弱,容易偏激,甚至有些愤世嫉俗,如果在讲课中传递太多负面信息,会给他们还没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引领到不正确的方向。这个影响也许他们以后要在多年的生活经历中才能扭转过来,甚至一生都不会改变。所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把握方向,多多传递正能量,让学生多看到社会上、生活中美好向上的一面,让他们的心灵多接受温暖的阳光的照耀,而不是灰暗的阴霾的侵袭。

第三、加强学习,用理论征服人

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要多传递正能量,但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生活中,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焦点、热点问题是瞒不过学生的,对于一些负面事件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继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的怀疑、抗拒的想法,我们思政课教师不能加以回避,要帮助他们解开这个“结”。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多搜集素材,积极思考问题,用强有力的理论论证使学生认同和信服。比如我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们对党的领导有没有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没有信心,有的同学摇头,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国家生活好是事实,他们对腐败、贫富差距、富二代、官二代等问题都深恶痛绝。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呢?说“社会主义好”是没有用的,列举一二个正面案例作用也不大,必须说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是好的――喊喊口号唬弄不了他们,他们需要一个足够的理由。怎么给他们这个理由?如果教师从资本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和中国500年发展的历史,尤其1840年后历史的角度来对比讲解,他们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共产党真的很了不起;如果告诉他们台湾的面积大约相当于辽宁省的四分之一,他们才恍然两岸的经济差距不是哪个党的领导带来的;如果讲清楚了为什么马克思坚信共产主义会取代资本主义,说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们对当前各种问题也表现出了包容和耐心。年轻人容易偏激,但是讲道理,把道理有理有据的讲清了,他们就会信服。这些道理来自哪里?就是学习。仅仅有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思政老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多涉猎各方面知识,即要有目的的学,又要无目的的学,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思考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第四、提升修养,用品格感染人

思政老师的教学从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你的一言一行都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和修养,优秀的老师能用自己优秀品质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思政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这种情怀有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也有责任、信念和包容,是一种大爱,即深沉又热烈,不骄不躁,不偏不倚。这种情绪贯穿每个章节的教学之中,感染学生,使他们也拥有这样一种情怀。思政老师还应该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人生观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得做,做好了终生受益,做不好甚至终结人生。社会越是复杂浮躁,越需要一个简单清晰的人生态度。作为一名老师要用自己积极、乐观、向上、健康的态度面对人生,把这种态度渗透到一言一行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他们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积极的人。思政老师也应该是一个素质优秀的人。一个在学生心中有影响的、有地位的老师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所以作为老师要不断提升素养。让学生看到一个有素质的人是多么优雅、美好,多么令人尊重,他们也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素养。比如,学生看见老师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扔到垃圾箱,下次他们也会如法炮制,而不是直接吐到某处,这个懂得爱护环境、环保的年轻人不正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吗!总之,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加强品格的修炼,然后垂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礼有节、有才有德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立德树人是党给教育事业、教育者们提出的新的目标,所有老师都应该在言传身教中践行这一光荣使命。我们传的是知识、思想、观念,我们教的行为、做法、态度,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点燃的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智慧带给学生智慧,用自己的高尚引领学生的高尚,用自己的修养提升学生的素养,当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来这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曾经兢兢业业地为祖国输送这么了优秀的人才而感到欣慰和骄傲。

第6篇:立德树人范文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十报告的这些表述无疑是立意高远而又指向明确、重点突出的,较之以往的表述有一些显著的变化。而作为当前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新课改,其理应肩负的重要文化使命,也在这次报告中被再次强调。

但是,新课改的现状如何?新课改核心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行得如何?我不否认自新课改以来教育界的持续努力与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学校,不管是北方学校还是南方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一时间,全国各地课改名校的各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课堂模式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

然而当我实地考察了多所学校之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整体而言,新课改目前多在课堂上求效益,很少在课程上有开拓;多在教学形式上下工夫,很少在教学内容上有突破;多在学生能力上花力气,很少在学生思想上有造就;多在智育上大投入,很少在德育上动心思。从本质上说,目前的新课改仍未根本触动应试教育体制,甚至其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应试效率,还美其名曰“高效课堂”。有的课改名校甚至“白天改革,晚上补课”,人为加重学生的负担。在功利主义至上的社会背景下,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下,国人曾寄予厚望的新课改成了一场戴着镣铐的群舞。

有的改革者已经在开始反思。如全国课改人气最高的山东杜郎口中学,在2012年10月学校第二个十年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崔其升校长做出惊人之举:全校取消导学案。如今半个中国的学校都在使用的导学案,曾经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过渡、有着积极意义的创举,杜郎口中学创造了它,又亲手消灭了它。崔校长解释说:“如果把教学当做对付考试的手段,那将是一种悲哀……如果到今天大多数人还认为课堂只为考试,考试只为升学,升学只为评价,评价只为功利,功利只为个人,个人才是人生的意义,则中华腾飞休矣,民族振兴休矣,中国未来休矣!”这是一位真正对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负责的校长,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我认为,十对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界定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的明确阐述,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新课改的道德文化使命已经被提到了历史日程,通过道德文化教育改革重建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是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应当是道德建设。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想要崛起于世界的国家,必须拥有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历史潮流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往往比武器和财富更具活力,能够帮助一个国家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牵引这个民族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们都知道中国封建社会创造了世界其他国家无可匹敌的文明,无论是经济总量、科学技术还是文化影响力,在明末甚至清代中期之前都遥遥领先,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实封建专制本身并无多少优越性而言,关键靠什么?靠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魅力在哪里?在道德。“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就在于《论语》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又非常适应农业社会发展的思想价值体系。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基础而国家各方面体制尚不健全、旧有道德文化体系不断解构而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尚未建立的时代,世事纷纭,众生颠倒,功利至上,愤激者斥之为道德沦丧、社会溃败。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已经成为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样重要甚至更为急迫的任务,并且条件也基本成熟了。只有在全社会确立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信仰的基础上,国家民主与法治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可能。

当然,构建价值体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仅凭个人或少数学者是很难完成的,至少需要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哲学提供人和人类生存发展本质的元理论和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伦理学提供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及现代道德的人性基础与基本要素;社会学提供社会分析尤其是转型期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趋势;经济学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基础对道德建设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事实依据以及利己利他行为如何调和的经济学实证解释;文化学提供古今中外文化批判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以及全球多元化背景下全球文化理想的走向;而教育学尤其是德育理论领域要最终完成道德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的建立。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然而就其本质而言,我个人以为,应该是集古今中外优秀道德文化之大成、集中国传统价值观之精髓——集体主义精神和现代西方价值观精髓——个体主义精神之大成,取其利而去其弊,形成第三种更高形态的、更适合中国发展的价值体系。这个基本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实际上十报告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即为此种思路的结果。

第7篇:立德树人范文

概况:《慈善读本》100万册进校园

2011年11月,陕西省作为中华慈善总会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暨《慈善读本》宣传推广活动首批试点省份,在西安、宝鸡、铜川、榆林、安康五市的1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2013年5月,陕西省慈善协会在渭南市召开全省千校慈善教育项目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慈善教育项目实施规模,大力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向常态化发展。2012-2013年,省慈善协会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购买《慈善读本》100多万册,赠给全省11个市、107个县(区)1484余所中小学,140多万在校中小学生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活动。

2013年11月,陕西省慈善协会联合省高教工委、团省委、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40余所高校中开展“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项目。各高校紧紧围绕高校慈善文化教育主题,开展慈善征文大赛、慈善项目创意大赛、慈善摄影竞赛、“善的领悟”善语征集、慈善文化实践活动、校园慈善文化系列讲座、创意公益广告、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表彰等8方面活动,以全面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慈善意识。这项活动已在全省各高校全面展开,已有1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这一活动,其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做法:活动丰富 形式多样

陕西千校慈善教育项目的实施,以结合德育教育、慈善讲堂、课外活动等方式开展活动。用“爱”的力量重塑人性的真美,让“善”的力量成为心灵的阳光。

一、慈善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各市县区慈善组织与教育等部门从实际出发,把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思想品德,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陕北榆林本着人性开发和德才兼备的树人教育理念,将慈善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落实教师教法、学生做法,解决了教师无为而治、学生道德习惯养成、以德促智和自治问题。企业家方光玉设立2000万元公民道德冠名基金,用于各学校举办的“慈善文化进校园”德育教育活动评奖表彰,有力地推进了榆林市慈善教育的开展。

二、举办慈善讲堂。各学校以赠发的《慈善读本》为教材,每学期最少按排10个课时,列入正式课时管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善、懂善、行善。关中渭南临渭区以学习《慈善读本》课为主,各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课程,并挑选优秀老师授课。该区开展上慈善教育课的学校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38%,活动辐射学校学生数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的63%。他们在课堂上的启发式做法和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

三、课外开展慈善活动。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日行一善”、优秀作文评选等方式普及慈善理念,传递慈善正能量。陕南石泉县从2011年以来在9所中小学开展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慈善读本》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做到了机构、人员、时间、保障、宣传五个到位,扎实前期准备,使师生对慈善有了准确的认识,使慈善理念班喻生晓,激起了教师及学生们做慈善的强烈愿望。宝鸡岐山、渭南临渭、榆林榆阳、西安未央等县区还组织学生开展慈善剪纸、绘画、小报、文艺表演、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开展慈善教育起到好的效果。

成效:密切合作 成果丰硕

该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实施,全省慈善组织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为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带来了春风。陕西的慈善教育在全省1400多所学校实施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将慈善的种子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得到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充分肯定和热烈欢迎。

据各地教育部门反馈,“慈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后,文化更有品位; 融入常规管理后,管理上更有水平;融入班级建设后,班级更有灵魂;融入课堂教学后,教学更有质量;融入师德建设后,教师更有激情;融入校外教育后,社会风气更好。因此, “慈善教育”被大家誉为正能量绿色教育。项目学校的老师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尊重老师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关心集体、相互帮助、爱护公物的多了,欺负同学、损坏公物的少了。在家里主动做家务活,为父母打洗脚水,为家长过生日。在社会帮扶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位,积极参与捡拾垃圾、清理野广告等公益活动。使慈善的雨露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使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3年,榆林市开展慈善教育评选活动,已有243名“品德育人好老师”、3702名“美德好学生”、39名“教育有方好家长”受到表彰奖励。榆林星元小学开展“一日一善”活动,去年全校学生做好事达100万余件,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3年临渭区教育局组织7所学校的13026名学生参与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今年参与征文活动的学校扩大到75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40%。全区共收到征文达1.5万余篇,其中有100多篇征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石泉城关第一小学李佳、谢飞、刘文宇三位同学,分别在上学的路上捡到1000元,在中心广场捡到500元钱不为所动,想方设法交还失主,并谢绝失主的红包。这三位拾金不昧的好少年,彰显了城关一小“立德树人、明礼诚信”的办学理念,展示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觉悟。实践证明,陕西通过千校慈善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心灵美、思想美、行为美、习惯美等文明行为习惯。岐山中学陈慧老师感慨地说:“慈善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夯实了学生德育工作,培育了模范教育品牌,塑造了模范教育新形象。”

展望:传递正能量 助推常态化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在对物质的追求中忽视了对道德的遵守,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现阶段我国以应试为主的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在只重视分数的情况下,一些学生自暴自弃,沉溺于网吧的网络游戏,甚至有的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引诱,走上了吸毒、盗窃的迷途;而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懂得孝道,不懂得感恩。道德缺失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强烈呼吁关注的焦点议题,对国民实行“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而慈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播撒善的种子,立德树新人,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第8篇:立德树人范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

【报告原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切实做好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

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深入学习党的十报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学校德育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要依托高校人才荟萃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

凝聚力量啃下素质教育“硬骨头”

【报告原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始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是贯穿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报告关于教育战略部署始终如一的主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总体不高。按照党的十报告确立的主题,“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啃下素质教育这个“硬骨头”,已成为教育战线未来10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党政领导的共识和力量。这迫切需要党和国家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领导,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办法,对地方党政领导的教育政绩实行素质教育“一票否决制度”;迫切需要大力支持各地的改革创新,用政策和财政激励一切有益教育的改革创新,确保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才能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有质量保证的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家长参与素质教育、理解素质教育、支持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凝聚教育战线的共识和力量。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享受到教育生活的幸福、追求心中理想的教育。中小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必然对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中央层面出台地方教育局长任职资格制度,全面提高地方教育局长的专业素养;需要在中央的领导下,各级组织、人事和教育部门协力实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着力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

【报告原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将提高青年受教育程度、掌握就业技能和充分就业紧密结合。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新要求。在深化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将着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些都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推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使重点建设专业与当地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培养更多能够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够提高产品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更多地为中西部地区、三线城市、县域经济及“三农”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的区域分布要比较均衡:50%以上分布在地级市或以下地区、25%在西部地区、19%在民族地区,具有与城镇化进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直接对接的天然优势,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将会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布局,找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报告原声】: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体现了党对教育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睿智思考和准确判断。

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决策。从党的十四大率先提出开始,每一次党代会都非常鲜明地指出教育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既表明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战略决策的一致性,又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十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二字是对过去20年所确立的这一战略决策的肯定,也为未来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

对各级政府来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教育优先发展,是指教育要领先于或优于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为此,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教育规划要优先;在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教育规划得到率先且高质量地落实。

二是在政府主导的各项投入中,教育要优先投入;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即适度超前投入。保证教育投入优先,既是教育法的要求,也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

三是在各种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先;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优先。政府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优质的人力资源,汇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报告原声】: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就是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

一、坚持正确方向,着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贡献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趋向,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空间。高校要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努力为拔尖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学生创新发展,给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坚持教师主导,着力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改革人事聘任考核制度,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爱教乐教。

四、坚持协同培养,促进教学、科研和服务有机融合。高校要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在鼓励教师走协同创新之路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关注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充分利用战略合作的机遇,形成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放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大教授虞永平:

办好让儿童更幸福的学前教育

【报告原声】:办好学前教育。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不仅要大力推进、积极发展,还要办出质量和成效,增进学前儿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办好学前教育的结果标志是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充分发展。学前教育能真正为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切实满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真正解决“入园难”和“入园贵”等问题;学前教育能真正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起始工程,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积聚智力财富。

办好学前教育的内涵标志是“广覆盖、保基本和有质量”。无论是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都要发展学前教育。这是我国学前儿童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各级政府应该真正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

学前教育必须有质量。学前教育的质量意味着学前教育的硬件条件、班级人数符合国家的规定,学前教育的设施和材料适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学前教育必须由专业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来承担。学前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的保教,必须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必须给学前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多样性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必须坚决纠正“小学化”现象。

办好学前教育的核心措施是政府责任的落实。全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应该形成有关学前教育的价值、规律的公共意识,全社会都来关心学前教育,爱护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各级政府应真正把学前教育当做是社会公共事业,确保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建立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办好学前教育的关键是落实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确保政府对学前教育持续的、足额的和制度性的投入,确保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此外,幼儿园教师是办好学前教育的决定性力量,培养更多合格幼儿园教师,并确实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待遇和尊严,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

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教育需求

【报告原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别强调了今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清晰和明确。尽管面对全球的挑战、面对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元变化、面对改革道路上的诸多问题与障碍,人们对教育的现状还有不满和期待,但是在党和政府规划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蓝图中,这些问题和障碍都在解决和克服之列,改革的大方向是与人民的期待和发展的需求高度一致的。

教育问题就是民生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渐趋多元和个性化。因此,人民满意的教育也非一个层次、一种模式可以承载,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充实,包括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扶持、有系统有步骤地促进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也包括加强教育立法、充实教育投入、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营造和谐合理的教育生态等,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而努力。

第9篇:立德树人范文

1立德树人的定义和理解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即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首,即建立德业,高于建功立业,更高于着书立说。“树人”出自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其中突出了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日而成的。因此,“立德树人”可以理解成就是自身建立德业,为子孙后代做榜样,使之能成才成德。在当代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思想,就对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也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立德”不仅强调德要存在,同时也要求我们注重德的形成过程;它不仅强调了其对学生们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学校老师的个人品质、职业素养、道德水平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树人”也不只强调教育的最终结果和目标,它还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各要素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我们学校要专注于传授解惑、培养学生能力,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事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败,事关我们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传承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任何一个有着远见的民族,都会时刻全身心地关注青年;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会把青年们看作推动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

2注重师德建设

德育是青少年心灵的教育,让学生立德,首先应自己立德,作为德育教育主体之一的老师,也应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老师的道德水准和人生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对现实社会的感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新世纪的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敬业的精神,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方为一名好老师。因为,身为一名为人师表的教师,只有认真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思想的导航灯。

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3.1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个性张扬、善于思考、接受信息快和信息来源渠道广泛,这些都是现在的学生所普遍具有特点。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在德育教育领域就显得异常艰难。在党的十思想报告中提出:学校在思想教育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些在德育工作中都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学校老师和领导应特别重视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积极鼓励我们德育工作教师和班主任要积极去学习心理学知识,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做到真诚倾听、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自治管理,以高质量的标准为基本要求,进而让德育教育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

3.2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是一种灌输教育。灌输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它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们接受并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僵化性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曾说:“灌输教育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原因一,它无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和个人兴趣;原因二,它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扼杀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我们学生的道德需要它来源于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及实践,并且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也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从“不道德”走向“道德”。

3.3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用道德需要去衡量学生品德的形成,显然它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我们衡量学校德育教育质量的标准,不能仅看道德要求是否正确或明确,也不能仅看学生是否需要这些道德要求,而要注意我们学生是否愿意将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实际需要、信念和行为品质,从而让学生们摆脱以往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渐渐认同新时期道德规范,进而他们能创造出新的道德风尚标,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4坚持立德树人思想

立德树人是一项伟大且繁重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立德树人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所以必须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理解好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对目前的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再丰富和完善,从而制订出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实际和在现实中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