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傣族泼水节作文精选(九篇)

傣族泼水节作文

第1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is the Dai People's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this is called "splash water soaked through". And they who are with the people, who are filled with happiness, good luck.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都换上华丽的服装,拿着盆走到大街上,街边的水桶里已经洒满了水,水里还撒了五颜六色的花瓣。人们欢天喜地地打好水,往身边的人身上泼。被泼到的人也“回敬”一下。等到泼累了,个个身上的水顺着发丝往下滴,衣服湿透了。街上一片喜气洋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The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Dai people are put on clothes, holding a bowl on the street, the street has been the bucket with water, the water and be riotous with colour. People lay water be full of joy to the people around him, who poured. Also by people throwing "return". When poured tired, a body of water dripping down the hair, clothes are wet. The streets be bursting with happiness, filled with a festive atmosphere.

第2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关键词:泼水节;旅游创新开发;曼迈桑康;傣族园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054-03

前不久,笔者去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深入调查,对代表傣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泼水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然而在现代旅游开发的浪潮中,对民族传统节日符号进行创新开发,把其打造成为文化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对于传统节日的开发,大多数专家学者是从文化重构与变迁的角度来考虑。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泼水节概况

泼水节本是傣历年,傣语称为“楞贺尚罕比迈”也叫“金比迈”。 “楞贺”指傣历六月,“比迈”即新年。“尚罕”一语,据说源于梵语Sang Knanta,西双版纳的傣族老人把这个词解释成“年岁”、“寿岁”,也有人说它是“沙卡”,即傣语历法一词的谐音。“楞贺尚罕比迈”就是傣历六月新年,也可以称为“尚罕”、 “楞贺尚罕”、 “尚罕比迈”,傣语“金”意为新,“金比迈”意为新年。[1]338由太阳运行的位置决定,每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白羊宫的时候,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傣历新年要过三天或四天。第一天称为“腕多桑利”,类似汉族的除夕。第二天称“腕脑”,傣语中“脑”有腐烂之意,即让日子自己烂掉。“腕脑”即“空日”,意味这一天不属于过去的一年,也不属于新来到的一年,而是空掉之日。当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时,要有两个“腕脑”日。第三天或第四天称为“腕帕雅腕玛”,意为“日子之王”,也就是新年第一天,即元旦。因为过年的日子不固定,民间会推算日子的人不多,所以会推算日子的高僧或康朗、阿詹,将若干年的日子推算好,制成年历表和百年历书供民间使用。年历表傣语叫做“巴嘎登”。由于傣历的六月恰好是公历的四月,因此,当地政府和傣族人民习惯于公历四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傣历新年节(泼水节)庆祝活动。

节日前的一个月,人们都在忙于做好过节的事宜:烤酒、杀鸡猪宰牛、捕鱼、打扫卫生、“毫罗索”(用芭蕉叶包裹糯米面蒸出来的粑粑),等等。泼水节一般要举行3~4天,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节日第一天是送旧,即除夕。是日清晨,男女老幼皆沐浴更衣着新装,带着采摘的鲜花和树枝做成的花房及其他供品到佛寺赕佛,并用沙子在寺院中堆垒起约一米高的沙塔三至五座,然后世俗众生围坐于沙塔周围,聆听佛爷念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中午12点或1点前后开始赛龙舟,晚上则放高升、焰火等。第二、三天即“空日”,即不属于旧年也不属于新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照例早早起床准备赶摆的物品,到佛寺去跪拜佛祖、点燃蜡条、滴水许愿。之后是浴佛,即用准备好的清水,给佛祖洗去一年的尘埃和洗净佛祖披的袈裟,晾干后由佛爷和波章(村子中负责宗教事务的人)恢复原样。之后便是赶摆,即民间的贸易活动,赶摆场一般设在村寨边江河岸边平坦宽阔的地方或农闲的田野中央。最后一天即新年元旦。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先到佛寺浴佛,然后手端土罐、银、小盆等,聚集在村寨的晒谷场或是佛寺前的空地上,手持树枝,轻轻沾上清水,相互洒水祝福,泼水嬉戏,以求洗涤去一年的辛劳,预祝新年吉祥、幸福、健康、万事如意。作为傣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承载了太多的民族历史和记忆。

二、傣族园泼水节的旅游创新开发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逐渐发展,傣族园的开发应运而生。傣族园行政区域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距景洪市27公里。主景区由勐罕镇曼听村委会所辖的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连片的傣族千年自然古村落组成。是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艺术、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活动及特色旅游商品的景区。

早在2001年初,傣族园就紧紧抓住“泼水节”这个民俗文化的主题,倾力打造百名傣家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等系列民俗精品活动。在这里,泼水节摆脱了时空限制,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依托和符号。傣族园的天天泼水节不再是节日的庆祝程式,而是天天都有的一系列民族旅游活动项目。这些项目有:

1.寨门迎宾:由100位傣家“小卜哨”组成的迎宾队伍,从每天的中午12:30左右为游客跳迎宾舞、唱祝辞以及洒水祝福等(旅行社安排的团队往往早上去植物园,下午才来傣族园。早晨的散客也很少,所以整个傣族园景区要到中午以后才开始热闹起来)。

2.傣族村寨参观:可以欣赏亚热带傣家风情,观赏热带水果及傣家干栏式建筑。

3.曼春满古佛寺参观:参加拴线、念经、烧蜡条香、抽签等佛教活动。

4.傣族民间音乐展示:领略葫芦丝、章哈、巴乌等表演。

5.傣族手工艺展示:参观织锦、榨糖、制陶、贝叶经的制作等。

6.赶摆:参加赶摆活动,品尝傣家特色小吃。

7.歌舞表演:观看动巴拉纳西艺术团的民族歌舞表演。一天表演一场,演出时间是在下午的3:20~4:20。地点在勋巴拉纳西露天剧场。表演的舞蹈有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蜡条舞、长甲舞、鱼舞、刀舞、棍舞、拳舞等和傣族歌曲。然而这些表演者大多已不再是傣族人,而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民族。

8.天天泼水节:在泼水广场参加大型泼水活动。一天表演两场,时间一般在每天下午的2:50~3:20,这是在版纳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即使是在冬季,气温也可达到20℃以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参与泼水活动。由100多名傣家小卜哨与游客共同参加。游客可以花上几十元钱租上一套傣族服装,进入水池中尽情享受泼水的过程。第二场泼水表演是在下午的4:30左右,这一场的人数明显减少,整个泼水广场显的冷清了许多。

此外,还有傣家乐活动以及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赕佛等活动。

每天下午,游客来到傣族园,水花飞舞,水雾升腾,激情四溢,上千名游客体验这一独具魅力的参与性活动。由于傣族园的泼水项目只是泼水节的活动之一,远远不能让游客体验到泼水节的全貌,更难以领会或感悟到泼水节的内涵,于是,以泼水节为主题的曼迈桑康景区被策划。曼迈桑康在傣语的意思是“节日的寨子”,它以传承的历史空间为背景,以天空为幕布、以广阔的水域为依托,以鲜活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风俗为载体,以泼水节节庆活动为龙头,倾力打造“泼水节・印象”,天天激情上演 “赛龙舟、放高升、赶摆、丢包传情、傣女沐浴”等系列民俗风情节目。拥有西双版纳最大的水上露天表演场和水上表演队伍。

三、泼水节旅游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

泼水节的创新开发,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保护了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傣锦、纺线、贝叶经等,又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了景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傣族园公司免费为村民在景区内搭建水果摊点,村民可以把自家的水果或集市上贩来的水果向游客销售;老人可以在景区向游客推销自己亲手做的花环和香包,一元一串;寨子里的年轻人可以在景区工作,做导游或保安等;有些家庭做起了傣家乐,参与旅游服务。游客在傣族人家住宿,一天大约五十元左右,很多游客喜欢品尝傣家的美味,往往叫上一桌的饭菜,大饱口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参与傣家乐的家庭几乎家家住满了游客,生意火爆。笔者调查期间所住的岩双家中,参与了傣家乐的旅游接待,儿子媳妇在景区大门口工作,家里买了电脑,出门都是摩托车,旅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截至2008年12月31日,景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19万余人次(含免费接待人数75万人次),景区累计上缴国家税收405.7万元,傣族园直接安排员工就业岗位1067个,创造就业机会2000余个,实现景区五寨村民年人均旅游收入3500余元,实现年社会综合效益5000余万元。

曼迈桑康风景区自2006年9月22日开业以来,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散客客源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已基本巩固,散客进入率已达85%。曼迈桑康风景区的创建进一步弘扬和保护了傣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和提升了西双版纳民俗旅游品牌,提升了橄榄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地方旅游名镇建设,加速了橄榄坝二、三产业的发展;直接解决了地方村民、待业青年、下岗工人500人的就业,同时还间接拉动了1000余名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加速和推动了地方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

四、结语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共生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中傣族园对傣族泼水节的挖掘与创新,指出了一条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嵌合的有效途径,具有代表意义。同时也为当下热点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和龚,张山.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第3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今天,我去了傣族一趟。我发现那里的人对我十分的热情,我正好赶上了过泼水节,我也入乡随俗,我也那了一盆水,大家往我身上泼水,我也盛情的往跟我来的导游身上泼水,可是谁知,导游被我泼的吱呀怪叫,我这才发现我给导游泼的是热水。导游大喊:“张立鹏,你给我过来,我要揍扁你小子,竟然给我泼热水!”

我飞速,疾跑!跑到了安全地带,傣族男厕!

“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傣族的泼水节,就不要管那了,我们先讲讲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这是一个简介,下面我要带大家去傣族的民居去看看!”导游说。

我既然是花了钱的,当然不能就这么溜掉,我要跟在队伍后面看看那傣族的民居。从远远的地方我家就看见了傣族的民居,想一个A字型。走进了看,这才看出来,书上讲的没错,这里真是上面住人下面住一些牲口哩!接着,导游又发话了。

“这就是傣族的坝区民居!”导游说。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傣族的民居分坝区和山区两种。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详细介绍:(因为书上我们有坝区资料,所以省略) 山区民居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导游信誓旦旦的给我们说。

“那你为什么不带我们再去山区看看呢?”我说。

“这个嘛!因为经费有限,你们这是半价旅游,所以我们就不去山区看看了,嗯?声音好耳熟!张立鹏!别跑!“导游说。

大事不妙,我要溜了!

“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看看,傣族有名的‘孔雀舞’。”导游说,我们看见几个妙龄少女在那里穿这孔雀一样的裙子,模仿各式各样的孔雀的动作和神态。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从舞蹈风格上可归纳如下三类:第一为雄孔雀舞。民间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刚韧。舞姿有明显的“三道弯”特点。第二为雌孔雀舞。在民间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韧缓慢,舞姿优美动作细腻,并常有拱胸和肩的转动,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鼓点轻盈缓慢。第三为小孔雀舞。常采用快速的小颤和保持半蹲状态的矮步,小腿灵活轻巧,常用连续的小耸肩,鼓点快速而轻巧。”导游又开始了对自己的博学多才而自我陶醉了。

走在路上,看见了一个小和尚,好像在礼拜,我看见了就看了看那尊佛像,那座佛像闪闪发亮,我出于好奇摸了一下,没想到,却被人爆打了一顿。导游笑着说:“哈哈,报应呀,给大家讲讲傣族的规矩吧!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不能随便大声喧哗。打你一顿就算是轻的了,要是你再犯杀了你没关系!”

我傻了眼,没想到小小的一个傣族竟然有这么多种多样的忌讳和毛病幸好我刚才没摸摸小和尚的头,否则准被K死。

“下面我就带大家尝一尝傣族的特色小吃滋耙,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再裹上一层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现在它就在我们的前面!”导游说。我们往前面看去,果然看的了像是寿司的点心。我们对这种食物很好奇,所以刚开始谁都没干动,生怕再犯什么傣族的规矩,被揍一顿。

第4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到云南民族村观光游览。今天,各位来到云南,很难走遍云南的村村寨寨,所以,游览云南民族村便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云南民族风情的缩影。云南民族村,位于距市区8千米处的滇池之滨,占地1340亩,与著名的西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它集中展示了云南各民族自然村落式民族民居建筑,集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宗教文化为一体,容峻山秀水,玲珑景致为一园。自1992年2月18开村以来,云南民族村已建成开放了傣,白,纳西,佤等13个民族村寨。相信村寨中每一个景点都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使你留恋忘返。各位朋友,一进大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致叫“白象迎宾”。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宾,就是给大家一个吉祥的祝福。大家看,远处那一座被碧水绿树包围着的白塔。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让我们先到傣家寨游览。人们习惯上把居住在水边的傣族称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称为旱傣,又根据服饰把元江河谷地区的傣族称为花腰傣。而民族村的村寨则以最具特色的水傣为主。大家听,傣家小卜哨,小卜冒们为大家奏起了迎宾曲。走进寨门,请大家沿着这条红色小路参观傣族村。右边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还信仰原始宗教。在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楼里,供奉着傣族的寨神。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请大家往左边看,这便是傣家的竹楼。竹楼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常见于中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凉爽防潮。请大家随我上楼参观。楼上右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厅外有凉台。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入的。竹楼的客厅内置有火塘,内有三脚架。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从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下了竹楼往前走,一路上经过工艺楼,风情楼,风味楼。现在,在我们左边的这幢有塔尖的高大竹楼就是傣族的佛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进入佛殿内,大家可能发觉她与我们常见的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宗教色彩,它把释迦莫逆神化,而且认为三世十方都有佛,所以,大乘佛寺的佛像高大庄严,且数量多。而小乘佛教仅将其奉为始祖。因此其佛像与现实中的人相似,佛像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大小乘佛教的佛殿格局也就不尽相同了。在修行方式上,大乘佛教主张除出家的僧尼外,还要有大批的居家教徒,在这点上,大乘佛教更居世俗化。小乘佛教要求男性信奉者必须出家,所以,云南傣族地区的男孩子都要到寺庙里当一段时间的和尚,学习宗教和文化知识。出了佛寺,我们看到路边的这座别致的小塔厦,这是傣家的水井。傣族人民对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洁的,因而对水井也就特别爱护。中国人民邮政曾发行过一套题“傣家建筑”的邮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水井对面是钟亭和泼水亭,这些建筑都与傣族的一个十分有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有关。泼水节是傣族家最隆重的节日,她是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在傣历六月中旬,身着盛装的傣族姑娘们在欢乐的象脚鼓与芒锣声中,跳着柔媚的孔雀舞。其间,伴着婉转的歌声,水也将悄然洒落在你的衣服上。你可不要躲开,这是傣家的吉祥水,湿透全身才能幸福终身,50年代,周总理就曾不远万里来到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可见国家伟人对少数民族的关心。这一事件,在题为“周恩来诞生100周年”的纪念邮票上也得到了具体反映。关于泼水节,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作恶多端的魔王,抢了7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7姑娘从得意忘形的魔王口中得知, 用魔王自己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就能将魔王置于死地。7姑娘这样做了,魔王的头滚了下来,但这个魔头滚到那里,那里就起大火。为了扑灭大火,7位姑娘勇敢地抱起魔王的头,一年一换。为了感谢这7位姑娘,每年轮换的时候,人们都要给姑娘泼水,冲洗身上的污秽。从此就形成了辞旧迎新的泼水节。再往前走,我们来到先前已经看到的白塔。绕过白塔,经过一道木板桥,我们就出了傣族村。不知不觉中,整个民族村目前已经建成的12个村寨已经参观完毕了。今天的参观,使我们饱览了一次云南民族文化大展示。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接触了众多的云南少数民族。既大致了解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又从中窥见了我们祖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足迹。云南民族村计划建造26个村寨,等新的村寨建起来时,欢迎您再来。

第5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傣族园并不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

曼将寨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大家看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现在,我带大家去傣家参观做客,大家注意,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大家看着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是一个大的通间,这根柱子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这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各位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是傣族妇女用来织锦的,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几何图形和花草树木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图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曼春满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

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待会参观佛寺时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画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鋩锣和其他乐器。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满佛寺,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了很多次修复、重建。这里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复都是靠村民和虔诚的信徒捐钱捐物来完成。

佛寺中间的这四根很粗的圆柱,有200多年的历史。大门里面的两座佛台,专门用来摆放施舍给飞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标志,对着金塔的楼阁称为诵经阁,是和尚传授经文的地方,其他人员都不得出入。诵经阁四角的地上有几个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标志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内为禁区,除佛爷、和尚以外,人们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较高的台阶叫僧侣台,是佛滴水转运、栓钱祝福的地方。寺庙内的高大塑像是佛教里有重要意义,在佛像背后有一颗高大古老的圣树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里有重要的意义,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佛寺内悬挂的长白布条,是傣家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佛像左边的画廊是曼春满佛寺着名的20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讲述的是召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对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颗棕树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是傣族园内7项部级非文化遗产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个字母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用贝叶记载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流传至今。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贝叶经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历史,时间越久,字迹越清晰,一直流传至今。各位看到的这两位刻贝叶经的老人是佛寺里还俗的老佛爷。傣文字是传男不传女的,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到佛寺里当和尚学习贝叶经。

路边这一片奇形怪状的树林就是有名的铁力木林。铁力木俗称黑心树,是傣家人的柴薪林。每隔两年,傣家人将树枝砍下做柴薪,这些树来年还会在发芽、抽枝。傣族种植柴薪林是值得称赞的,有了柴薪林,既可以方便取柴,又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曼乍寨

我们的下一站是曼乍寨,即厨师寨,因为这个寨子过去是专门为土司衙门培养做饭菜的人而得名。村口的四棵古老的菩提树,就是傣家人的神树,树下草坪是深受欢迎的绿色舞台,五个寨子的村民在农闲时分,都要在此聚一聚,自得其乐地表演民族艺术,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大家请注意听,这是赞哈为你们献歌。傣语赞哈是歌手的意思,赞哈调较为固定,歌词即兴编成。傣家人贺新房和举办婚礼时,都要请赞哈唱歌。她现在唱的大意是:欢迎远方的贵客来到傣族园,你们的光临,是我们傣家的荣幸,希望各位朋友在这里玩得开心愉快,祝各位朋友旅途平安。

大家看这位波涛吹奏的管乐叫做必,也就是竹笛。必这种乐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赞哈演唱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没有必,赞哈开不了口。老人们说:歌声离开了必,就像菜里面没有盐巴。再看那边两个傣族男子握着拳头,蹬着腿,莫不是在表演武术?原来这是他们在表演傣族民间舞蹈拳舞。傣族民间舞的特点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这里,民间艺人还给大家表演葫芦丝演奏、纹身舞、象脚鼓等节目。

曼听寨

傣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等一会到了歌舞剧场,我们可以尽情欣赏。现在请大家坐上电瓶车前往曼听寨参观。

曼听译成汉语是宫廷花园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听寺内的释迦牟尼塑像为橄榄坝之最,院内富丽堂皇的诵经阁为一位泰国华侨捐资修建。离白塔不远处有一口不同寻常的井那就是公主井。据说,兴建白塔时,曾得到老挝公主南波罕的资助,公主亲自到曼听观察,并挖掘了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过于短暂,白塔刚建造完毕,她也悄悄地告别了人世。村民们非常怀念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儿圆时,村民们都走近公主井,传说从水里可以看见公主洗脸、梳头、照镜子。

公主井旁边有一处奇观,那就是塔包树。这棵菩提树与静静流淌的澜沧江紧紧相望,它与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树奇观,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视为神圣之树。其实这种景观属于一种植物寄生现象,它是先有塔,后有树。据说有一位泰国老佛爷曾在曼听讲经,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圆寂后,傣家村民为了纪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数年以后,塔的中间长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视为神树的菩提树。据傣家老人说,这种景观是一只小鸟惹的祸,因为它吃了菩提树的果子后,没有经过消化,把粪便排到了塔顶上,于是就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自然景观。菩提树是一种榕树,它的根系比较发达,现在正由内向外曼延,如果数年以后,大家还有机会再来的话,说不定看到的就是树包塔了。

勐巴拉纳西剧场与泼水广场

看完园内风物,请大家随我到勐巴拉纳西剧场,这是云南省旅游景区最大的露天剧场。在这里,大家可以一边休息,一边观赏大型的傣家歌舞表演。丰富的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蜡条舞、长甲舞、鱼舞、刀舞、棍舞、拳舞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着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和杨丽萍,就是从西双版纳这块土地上展翅高飞的金孔雀。

看完表演,我们在下午的时候可以在傣族园亲身体验东方狂欢节泼水节。泼水广场是景区主要活动区,中心雕像的名称叫做《王子出征》,讲述的是傣家王子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骑着大象出征,虔诚的和尚、傣家人民为他祈祷祝福,小卜哨们泼洒清水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归来。

傣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泼水节就是东方的狂欢节,它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通常要过三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一般举行赛龙舟、放高升、丢包;第二天主要开展堆沙、斗鸡;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以及大家相互泼水祝福。每年四月中旬,这里都是傣族人民举行傣历新年的泼水狂欢场地之一。在傣族园我们还可以不受季节时间的限制,随时都能感受天天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傣家哨哆哩与游客们共享泼水狂欢的喜庆,接受傣家小卜哨的美好祝福。

延伸阅读:泼水节的来历

可能很多朋友只知道有傣族泼水节这个节日,却不知道其来历。关于泼水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个法力无边的魔王,他无恶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个姑娘,后来又强占了人间最美丽的公主楠棕布,七个姑娘受尽凌辱,伺机报仇。聪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从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点。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说,拔下一根魔王的头发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头立刻掉到地上。但从魔头上滴下来的血却变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间。楠棕布赶忙抱起魔头,地上的火也就熄灭了。一放下,火又重烧起来。于是七个姑娘轮流抱着魔王的头,其他的人则用清水朝她身上浇泼,一直坚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扑灭,乡亲们从此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扑灭邪火这天互相泼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劳和污秽,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来临,从而形成了泼水节.

第6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其境内有部级自然保护区360万亩,至今仍有70万亩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誉。1986年成立部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州。

西双版纳聚居着10多个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作为一个风景旅游胜地,西双版纳是很有特色的。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还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缤纷的头饰和统裙,他们居住的竹楼,吃的竹筒饭

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泼水,每个人都是水淋淋的。按当地的习俗,这意味着用水冲洗掉身上的污垢,消除灾难,得到幸福。在过泼水节的日子里,人们还尽情地唱歌、跳舞,饮酒欢宴。去西双版纳参加泼水节,已成了一个十分吸引人的旅游节目

傣族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面积相当大,整个楼阁用几十根大木柱支撑着,地板用竹片辅砌。楼下四面敞开,不住人,只是堆放杂物和养牲畜。楼上住人。房顶盖着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状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据当地人说,这是孔明帽,说是当年孔明层教会当地人种水稻,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把竹楼的房顶设计成孔明的帽子那样.

可以欣赏到热带雨林的景致之外,您还可以领略到奇木异草的风姿,如跳舞草、含羞草、望天树、桫椤树、箭毒木、铁力木、王莲、旅人蕉、神秘果(树)、四数木大板根……还可以观赏到“鱼赶摆”的场面,可以碰到开屏的孔雀,可与野象合张影……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泼水节是傣历新年。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塔尖耍插上几枝缠着花布、彩纸的竹校。人们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和讲解历史传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们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接着,男女老少提着水桶,端着脸盆,互相泼洒,互相祝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万的人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水产,喊声动地,鼓锣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丢包做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啊缝抨,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先是无目的的抛来掷去,后渐渐有了固定的目标,等姑娘有意识的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妨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泼水节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聚集到澜沧江边,观看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竞赛,傣家儿女在"瞠瞠瞠"的茫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欢乐的气氛。

第7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1 回顾剪纸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所谓剪纸动画片,就是在动画设计与民间剪纸艺术互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剪纸动画片,是在继承民间剪纸艺术和皮影戏基础上发展的动画艺术,具有浓厚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如《草原上的童话》、《快乐的买买提》、《八仙与跳蚤》等剪纸动画片,在上个世纪已经家喻户晓,共同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在国家上获得优异的荣耀,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芒。

2 剪纸动画片发展之现状和特征

剪纸动画片是对年画、剪纸、壁画、皮影戏等艺术风格的汲取所发展来的动画艺术,比较注重色彩和线条美之间的搭配,具有装饰画之特征。剪纸动画片的故事题材,多半来自于故事和民间传说。

剪纸动画片的通常制作方法,一般是使用小黏粒或者细铜线去联结剪纸动物(人物)的关节处,然后把它们放置在摄影机面前,进行逐格拍摄。其中,个别比较灵活的片段和动作,拍摄方法是传统的动画片动画制作方法。与传统动画片相比,剪纸动画片的摄影成本比较低,缺点是人物的转身、表情变化、转面缺乏灵活自如性,动作变化受到限制。剪纸动画片耗费的成本高、工艺复杂、效率低,与快节奏的工业时代是格格不入的。这导致剪纸动画在电脑技术和3D动漫双重冲击下,发展缓慢。

笔者主张,在所有动画形式中,剪纸动画片都是具有优势的。剪纸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有着独具特色的色彩风格、造型特点、材料语言等。剪纸动画的存在,是发扬光大民间剪纸艺术;再加上动画本身艺术语言的新特征,能让观赏者获得视觉的新享受。所以,剪纸动画之发展,能加深传统动画设计的文化底蕴,让民族文化具有国际上的竞争实力。

3 傣族剪纸的创新运用――剪纸动画片

在2016年4月,在云南德宏县,一部由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策划,长达8分17秒,由傣族剪纸非遗传承人樊涌及其团队历时一年设计,以傣族泼水节传说为题材的剪纸动画片在云南德宏问世!它就是――《圣域魔火――傣族泼水节的传说》。

这动画片是世界第一部傣族剪纸艺术动画片。据历史考证,傣族剪纸一共有一千五百多的发展历程了。傣族剪纸艺术的发展,来源于古代傣族原始宗教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在当今,剪纸艺术已广泛应用在傣族人们的节日、婚庆、赕佛、丧葬等各个领域之中。傣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受着中原地区汉文化,以及泰国、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文化之影响,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独特的民族风格。现在,人们只要走进傣族的佛寺里面,到处可以看见五彩斑斓、风格多样的剪纸;内容大多数是傣族居民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金塔、孔雀、花、虫、鱼、鸟、奘房、菩提树、大象等图形;造型上生动传神、别致精美,传达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信念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敬仰。

在傣族动画片《圣域魔火――傣族泼水节的传说》中,直接体现了傣族的剪纸艺术文化。在动画片的开头,就是傣文和傣语之介绍。在故事情节讲述方面,是采用汉语的。讲述的有一个恶贯满盈的魔王,掠夺了傣族一个富饶美丽的寨子,并且霸占七位漂亮的姑娘,这七个姑娘不甘心被魔王,一心想着如何把魔王杀死。在一个夜晚,最小年纪姑娘R粽布就有了一计谋,用酒灌醉魔王。在酒醉的下,魔王向R粽布无意也透露了弱点――自己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聪明的R粽布就趁魔王不留意的时候,拔下他红头发的一根,然后勒住脖子。之后,魔王的头掉下来的时候,却变为一团滚滚燃烧的火球。当火球滚到之处,燃起了熊熊大火,把竹楼都给烧毁了,田里的庄稼也就被烧焦了。为了挽救一切,R粽布不顾个人安危,抱着魔王的头,自己却被火烧着了;其他六位姑娘见如此,急忙向R粽布的身上泼水,火终于被扑灭了。没有了魔王和火,傣族的乡亲们又重新安居乐业。泼水这个风俗,就在傣族流传下来的。这一个动画片采用动画的艺术形式,使民间传说和傣族剪纸艺术密切Y合。

樊涌是这一步剪纸动画片的主要设计人。在1983年,他就开始了剪纸创作艺术工作。在多年创作实践生涯中,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剪纸作品先后获得部级、国际大奖,并获得傣族非文化遗产――剪纸艺术传承人的荣誉称号。德宏的风土人情,给予樊涌创作上源源不断的激情和灵感。他一直怀着回报家乡之心,用剪纸艺术来讴歌家乡的风俗文化。

《圣域魔火――傣族泼水节的传说》在创作上,讲究新技术、新思路,极大突破了以往传统的剪纸艺术观念,力图动画和傣族剪纸艺术之互相结合。当观众在欣赏这一部杰出的动画片时候,也深切领略了傣族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在题材选择方面,是傣族古老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传说。在动画剧情中,吸收了傣族剪纸艺术的精华元素。在视觉上,讲究平面为主,在处理线条上,讲究快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艺术家的剪刀之下,通过点、线、面之结合,以及画面中节奏、对称、疏密、均衡等审美要素结构,把剪纸变为鲜活无比。在刻画人物角色形象方面,采用阳刻、阴刻等互相结合的手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剪纸中,人物形象传神夸张、轮廓分明,人物动作变为顺畅和柔软,采用多层劲舞互相移动的拍摄手段处理背景。通过画面的动静与虚实互相结合,把傣族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一部剪纸动画片的杰出,出了画面之外,配音也是恰到好处。在剧情中,音乐声调的变化,营造出舒缓、沉闷、紧张、悲伤、欢快的情境,令观众获得身历其境的享受。

4 剪纸动画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在1961年,万古蟾拍摄了《人参娃娃》,并获得民主德国第四届莱比锡国际短片和记录片电影节“荣誉奖”。这足以证明剪纸动画片在世界受欢迎的程度。

我国动画正处于兴盛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剪纸动画却没有兴盛。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剪纸艺术发展的道路。推动剪纸动画繁荣兴盛并走向国际,这是新一代剪纸动画艺术家应承担责任。为此,广大剪纸艺术工作者,应该从观众的审美、新的视觉语言、设计美学、技术等多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剪纸动画的表现力,用现代语言去演绎传统剪纸艺术。如用现代技术,FLASH及三维软件的应用等现代技术加以表现传统的剪纸动画片,使其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趋向。相信在艺术家的努力下,集文化、艺术、技术集于一身的中国剪纸动漫,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在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采用现代化的原素发展民间剪纸艺术,这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必然。

参考文献

[1]朱熙;;艺术设计中的功能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2]王子眉;;浅谈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装饰审美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第8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欢迎来到着名的傣族聚居区,橄榄坝,我是大家今天行程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着名旅游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希望我能让大家满意。

傣族园并不是一个人造的景区,而是在原来的曼将、曼春满、曼听、曼乍、曼噶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的基础上,兴建的人与自然文景区。景区面积339公顷,南临澜沧江,北依龙得湖。这5个村寨现有居民326户1536人,他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农耕为业,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本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接触神秘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可以体验浓郁的傣家生活习俗,观赏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民间歌舞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也可以尽情去参与到欢乐的泼水节中。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村寨叫曼将。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大家看这些原滋原味的傣家竹楼就是传统的傣族民居,属于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下层用于堆放杂物、停放车辆和关牲口,上层是住人的。从前这儿还是一片森林,常有野兽出没,住在楼上可以防止野兽侵犯,并且可以防潮防震。

现在,我带大家去傣家参观做客,大家注意,进屋之前要脱鞋;傣家人行礼之后,各位要在胸前双掌合十,微微弯腰,答礼致谢。

大家看着楼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楼上分为三个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客厅和厨房是一个大的通间,这根柱子是吉祥柱,据说摸一下可以带来好运!柱子加工成多面体,是为了防止毒蛇顺着柱子爬入房内。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这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因为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灵魂,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如果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供年轻人出入的。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只是以颜色来区分:老年人用黑色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色蚊帐,年轻人用白色蚊帐。卧室里有根大柱是升天柱,平时家里人不得随便靠在上面,也不能挂杂物,只有当家中的老人死后才能将遗体靠在这根柱旁沐浴、更衣,让死者的灵魂通过木柱升天。

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各位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是傣族妇女用来织锦的,织出的锦叫“傣锦”,在历史上是中国名锦之一,史称“五彩娑罗布”。傣家的织锦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记载,唐代时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纺纱织布。傣家的女孩长到12岁时就开始学习织布绣花,她们织出来的图案可分为几何图形和花草树木图案,造型抽象、夸张、变形,十分神秘,尤其象征吉祥和睦的图案更加美妙。如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成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织成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

一般傣族村寨的寨与寨之间,只有一条马路和一道门就能隔开了。我们现在出了这道门,过了这条马路,就属于第二个村寨了,这个村寨叫做曼春满。

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缘。待会参观佛寺时大家要注意一些禁忌,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拜佛一定要诚心。不能摸和尚的头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画脚,不能随意敲打佛鼓、鋩锣和其他乐器。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佛寺就是曼春满佛寺,它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了很多次修复、重建。这里是橄榄坝的中心佛地,每逢重大的佛教活动日,坝子里的信徒和各个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复都是靠村民和虔诚的信徒捐钱捐物来完成。

佛寺中间的这四根很粗的圆柱,有200多年的历史。大门里面的两座佛台,专门用来摆放施舍给飞禽的食物,以示佛家的博恩。金塔是佛寺的标志,对着金塔的楼阁称为诵经阁,是和尚传授经文的地方,其他人员都不得出入。诵经阁四角的地上有几个半截入土的金粉石,起标志作用,表示金粉石以内为禁区,除佛爷、和尚以外,人们不得踏入。

佛寺大殿中较高的台阶叫僧侣台,是佛滴水转运、栓钱祝福的地方。寺庙内的高大塑像是佛教里有重要意义,在佛像背后有一颗高大古老的圣树——菩提树。菩提树在佛教里有重要的意义,当初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佛寺内悬挂的长白布条,是傣家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佛像左边的画廊是曼春满佛寺着名的20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讲述的是“召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对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

大家看,佛寺前的三颗棕树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是傣族园内7项部级非文化遗产之一。傣文字是拼音文字,由42个字母组成,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写在贝叶上的,用贝叶记载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傣族的史诗、佛经、谚语、传说等都是靠这一片片的贝叶流传至今。据说曾经流传过的傣族书籍有84000部,550部叙事长诗,现收集到的有3000余册。这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100多万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座引以为骄傲的丰碑。贝叶经可以保存上千年的历史,时间越久,字迹越清晰,一直流传至今。各位看到的这两位刻贝叶经的老人是佛寺里还俗的老佛爷。傣文字是传男不传女的,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他们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到佛寺里当和尚学习贝叶经。

第9篇:傣族泼水节作文范文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文化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有效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色、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反映,如果只关注舞蹈形式的绚丽、结构的精密、表现手法的完美而忽视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价值,是无法真正理解傣族舞蹈的真美内涵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傣族民间舞蹈时,应对其民族文化内涵给予高度重视。

二、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蹈中透出山JlI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之感。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无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都具有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会使人们感到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在动态形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和缓、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铭、钹等乐器和谐打击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泊泊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象脚鼓发出的“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这种静态的雕塑感和柔中带刚的动态舞蹈韵律,使傣族舞蹈既有静态的造型美,又有动态的韵律美。以上说明了傣族舞蹈的内涵及其形式特征,都是与傣族所居住的自然条件、民族性格、生产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信仰以及宗教意识分不开的。

三、“三道弯”和“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自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特点。

“三道弯”的舞姿造型表现在舞蹈中为:保持半蹲状态下腿部做韧性屈伸与颤动,手臂、身体、腿部都是“三道弯”的特殊动作与造型,这一舞姿特点,一直保持下来。现在还可以在“软舞”(嘎温)中窥见过去跳舞时的一些踪迹。相比传统的孔雀舞,经过创新改编的孑L雀舞表演,演员取掉了面具,加强了手、眼、身法的配合。首先是模仿这种鲜明的曲线特征除了其他相关因素外,让人联想起它与小乘佛教的灵动教义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吻合,使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更进一步地发展完善了。

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中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把大竹篾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顺边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篾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 ,手脚同时向下用力地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 ,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融和后,又在傣族也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的动态形象。

四、孔雀和象的意境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又一文化特征。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它和孔雀一样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大象之国”。唐·樊绰《蛮书》说傣族地区“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象不仅可以耕田,还可以搬运木材,负重至远,甚至可以组阵打仗,象皮还可以制成坚固的甲宵。由于象的特殊作用,傣族人把象当成财富的象征,傣族人对象的崇拜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傣族人民长期与象和睦相处由此使得象在今天傣族群众中,具有了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

五、水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对水有深切的感情,民族心态似水样平和温静。傣族民间舞蹈普遍平和温静,正显示出水文化的这一特征。说到傣族的水文化特征,就不得不提及着名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傣语的“楞喝桑堪”,其意就是六月新年。由于欢度新年的时候,要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泼水祝福活动,外地人都把它称为泼水节。

傣族人民对水有着深切的感情,并以水表示无比的真诚。从流传下来的《挖井歌》《祭祀歌》等古歌谣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傣族 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和平的意思。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他们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这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他们待人礼貌温和,但外柔内刚,聪明又幽默诙谐像水一样,有时潺潺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汹涌而澎湃。其性格也是丰富多彩的。舞蹈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傣族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潇洒轻盈的篾帽舞,灵活、骄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和拳舞等都具有水文化特征。而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动作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 ,也是水文化的表现。此外,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腿、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的表演,也是水文化中柔和温情的表现。

这从上世纪 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这一舞蹈节 目中,便可看出端倪。这个在傣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的节目,它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她深刻地表现了傣族水文化的特征。而别人模仿表演《水》时,观众们常常感到和刀美兰相比大为逊色,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他艺术表演者对傣族水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达县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张志萍.傣族舞蹈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