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信号与通信论文精选(九篇)

信号与通信论文

第1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一、征文议题

本届年会将以“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为主题,同时兼顾其他热点内容,将重点研讨如下议题:

1.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2.政府会计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3.内部控制与IT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

4.审计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5.XBRL企业内部运用案例研究

6.“互联网+大会计”时代的会计信息化新发展

7.财政部会计信息化新法规实施与应用

8. 会计信息化技能认证及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

以上仅为参考性议题,在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应用范畴内,作者可根据研究成果自行拟题,欢迎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交相关论文。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将组织评选年会优秀论文。

二、征文事项

1.征文截止日期

2016年6月10日(以论文发出日期为限)。组委会遴选后在2016年7月10日前发出正式的会议论文录用通知和参会邀请函。参会回执请务必于2016年7月20日前发至会务组。

2.征文注意事项

(1)应征论文应当是未公开发表的论文。

(2)应征论文被会议录用后将在中国会计学会网站、中国会计视野论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版 网站上登载,同时将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并向《会计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财务与会计》《会计之友》等杂志推荐发表。

3.提交论文的内容与格式要求

(1)页面设置A4纸;(2)文章标题(居中,三号黑体,上下各空1行);(3)文章作者(小四号宋体,居中,作者之间用空格);(4)单位、邮政编码(小五号宋体,居中,后面空1行);(5)“摘要”(五号黑体,顶格),摘要内容(小五号宋体);(6)“关键词”(五号黑体,顶格),关键词(小五号宋体,下空1行);(7)以上项目的英文内容,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与中文部分相同,文题、“Abstract”、“Key Words”加粗;(8)正文(五号宋体,单倍行距),标题(黑体),图表分别按顺序编号;(9)“参考文献”(五号黑体);(10)作者个人信息单独一页(作者姓名、性别、职称、工作单位、通信方式(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E-mail地址))。

4.论文提交要求

通过电子邮件提交word格式论文。电子信箱:。邮件主题为“中国会计学会第十五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征文”。

5.联系人:陈丹妮老师:0577-86596211;15067851757

应里孟老师:0577-86595931;15158550788

孙玉甫老师:0577-86599345;15258683890

6. 通信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会计分院

邮编:325035。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第2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新闻传播;微信公众号;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5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微信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距离变短,成为智能手机中必不可少的软件。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号逐渐被广泛使用,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产生极大影响。

1 关于微信与微信公众号的概述

1.1 微信与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发展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数据r代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智能终端上的一款即时交流软件,自2011年推出后便获得了用户的大力推崇,深受用户的喜爱。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微信公众号是对微信个人版的升级,不仅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更使用户的信息具有自主性与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自媒体宣传的功效。

1.2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方式

经常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可以发现,由于微信与QQ同属一类产品,因此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方式与QQ邮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二者同时具有邮件订阅的功能。但是在用户的参与性方面二者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QQ邮箱而言,其最初的参与者智能通过阅读QQ邮件的方式来实现阅读方式,同时用户无法对个人认同的观点进行点赞行为,也无法发出任何的评论,未对评论功能进行开放,其原因在于在由于社会无法对用户的舆论信息进行监督,使得各种有益与垃圾信息并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然而微信公众号的产生极大地弥补了上述的缺点与不足,对于公众号推送的主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开放评论功能,不仅在较大程度上维护了舆论环境的清洁,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

2 新闻传播中微信公众号的应用价值

2.1 公众号微社区的应用价值

作为第三方平台,用户通过微信平台的自定义功能便可实现对微社区的浏览,并且用户可以微社区进行自由的交流。借助此种功能,新闻媒体可以有效地进行用户的线索收集,使公众号成为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平台。例如澎湃新闻公众号,在页面的最底端有“彭友圈”选项,用户可以通过此选项将身边发生的重要内容传播到微社区中,该新闻公众号的编辑便可以通过微社区对新闻线索进行收集,同时该社区的用户也可以进行相互的评论,对社会热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

2.2 公众号内容精准推送的应用价值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公众号的强大后台支撑,当用户关注某个公众号后,其个人信息将自动被录进平台中,微信公众平台便在后台对用户进行分类,实现了推送消息的精准化,使得新闻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3 公众号关系维护的应用价值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营销手段即为品牌营销。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维系客户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媒体而言同样如此,当新闻媒体发表新闻资源时,公众号关注者可以进行投票,不仅使媒体了解用户的需求,更保持了与用户之间的活跃度,维系了与用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2.4 公众号的去中心化的应用价值

对于微信公众号而言,其并没有统一的订阅中心,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目标,也是自微信公众号诞生以来所一直坚持的理念。因此对于用户只能通过微信进行自身所要的新闻公众号的搜索,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只能通过提供更为优质的内容来吸引用户的关注。例如,腾讯新闻视频,通过腾讯对新闻的深入解读,为用户提供了有力的阅读价值,深受用户的喜爱,实现了用户与媒体的双赢。

编辑与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虽然可以进行视频、文字等的编辑,但是不得不说编辑出的内容在形式上十分呆板,无法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而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此种现状,弥补了缺点与不足,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与体验,更提升了编辑者的工作效率。

2.6 公众号运行载体的应用价值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微信公众号的普及程度也得以增强,这使得公众号的内容送达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编辑进行内容的推送时,微信便会提醒用户进行查看。除此之外,由于公众号的内容为用户自身的选择,因此用户会在第一时间阅读到喜欢的内容,在极大程度上使公众号的曝光率得到了提升。

2.7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具有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不仅是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价值,更是重要价值。由于微信公众号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因此对于公众号所推送的信息可以使大部分接收,例如某企业利用微信公众号对自身的品牌形象与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使得大多数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企业自身赢得了更多的消费对象,省去了中间环节,进而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试想,若企业通过其他的渠道或者媒介进行宣传,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宣传与广告费用,为企业增添较大的经济负担,若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无法引起受众的关注,必然会再次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使企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8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监督价值

所谓的监督价值主要是指对政府的监督。监督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为促进政府的公正,避免政府出现腐败现象,公民可通过形式监督权对政府加以监督。例如汕头政府为促进自身的廉洁发展,讲政府的工作事项以及细则通过微信公众号对民众进行公开,人们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政府提出各种意见,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通过微信公众号,人们实现了监督的权利,有力地促进了政府的廉洁发展,促使政府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2.9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具有及时推送的价值

对于传统的新闻传播而言,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在记者得知消息并赶往现场的过程中,会浪费诸多事件,有时甚至会使新闻事件失去敏感性质,无法提升观众的兴趣。同时对于报纸等媒介而言,由于其新闻传播需要固定的较长周期,使得新闻的传播被延误,对观众形成一定的误导,极大地降低观众对于新闻的了解度。然而当微信公众号出现后,只要是关注公众号的用户都可能成为“记者”,会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通过公众号进行推送,使更多的人能够及时进行了解,弥补了传统的缺陷与不足,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对新闻内容进行观看,打破了地点与时间的束缚。

3 结论

从QQ到微信,人们的交流距离在逐渐缩短,更为重要的则是新闻传播的内容与速度在不断加快,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仅提升了新闻的价值,更满足了用户阅读与评论的需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对微信公众号进行维护,以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建红.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浅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5(8):83.

[2]张红梅,魏保东.探究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价值[J].新闻传播,2016(18):60.

第3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扩频通信原理特点发展应用

论文摘要:扩频通信是现代通信系统中新的通信方式,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频谱利用率高。本文介绍了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发展应用。

一、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

在发端输人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3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扩频通信应具备如下特征:(1)数字传输方式;(2)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被传信息带宽;(3)带宽的展宽,是利用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函数(扩频函数)对被传信息的信元重新进行调制实现的;(4)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函数进行相关解调(解扩),求解出被传信息的数据。用扩频函数(也称伪随机码)调制和对信号相关处理是扩频通信有别于其他通信的两大特点。

二、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扩频信号是不可预测的、伪随机的宽带信号,其带宽远大于要传输的数据(信息)带宽,同时接收机中必须有与宽带载波同步的副本。扩频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抗干扰性强

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使扩频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干扰者很难通过观察进行干扰,干扰起不了太大作用。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甚至在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仍能不受干扰、高质量地进行通信,扩展的频谱越宽,其抗干扰性越强。

2.低截获性

扩频信号的功率均匀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侦察接收机很难监测到,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截获概率很低。

3.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多路径干扰是电波传播过程中因遇到各种非期望反射体(如电离层、高山、建筑物等)引起的反射或散射,在接收端的这些反射或散射信号与直达路径信号相互干涉而造成的干扰。多路径干扰会严重影响通信。扩频通信系统中增加了扩频调制和解扩过程,利用扩频码序列间的相关特性,在接收端解扩时,从多径信号中分离出最强的有用信号,或将多径信号中的相同码序列信号叠加,这样就可有效消除无线通信中因多径干扰造成的信号衰落现象,使扩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多径衰落特性。

4.保密性好

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甚至在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要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码,旁人无法窃听通信,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保密性。

5.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在通信系统中,可充分利用在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之间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这样同一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

三、扩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人们一直在走增加信号功率,减少噪声,提高信噪比的道路。即使到了70年代,伪码技术已经出现,但作为相关器的“码环”的钟频只能做到几千赫兹也无助于事.近几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几十兆赫兹,甚至几百兆赫兹的伪码发生器及其相关部件都已成为现实,扩频通信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通信的发展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由用信噪比换带宽的年代进入了用宽带换信噪比的年代.从最佳通信系统的角度看扩频通信.最佳通信系统一最佳发射机+最佳接收机.几十年来,最佳接收理论已经很成熟,但最佳发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伪码扩频是一种最佳的信号形式和调制制度,构成了最佳发射机.因此,有了最佳通信系统一伪码扩频+相关接收这种认识,人们就不难预测扩频通信的未来前景.从9O年代无线通信开始步人扩频通信和自适应通信的年代.扩频通信的热浪已经波及短波、超微波、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码分多址(CDMA)已开始广泛用于未来的峰窝通信、无绳通信和个人通信以及各种无线本地环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入网是由传统的用户线、用户环路和用户接入系统,逐步发展、演变和升级而形成的.现代电信网络分为3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由于接入网发展较晚,往往成为电信发展的“瓶颈”,各国都很重视接入网的发展,因此各类接人技术和系统应运而生.由于ISM(IndustryScientificMedica1)频段的开放性,经营者和用户不需申请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频段,而无线扩频技术所使用的频段(2.400~2.483)正是全世界通用的ISM频段,包括IEEE802.11协议架构的无线局域网也大部分选用此频段.在无线接人系统中,扩频微波与常规微波相比有着3个显著的优点:抗干扰性强、频点问题容易处理、价格比较便宜.而且,扩频微波接入技术相对有线接入技术来说,有成本低、使用灵活、建设快捷的优势,在接入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扩频微波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接入(点对点);数据接入;视频接入;多媒体接入;因特网(Internet)接入。

四、结语

扩频通信是通信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发展方向,是扩频技术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主要论述了扩频通信的特点、理论可行性及典型的工作方式。扩频通信的强抗干扰性、低截获性、良好的抗多路径干扰性和安全性等特点,使它的应用迅速从军用扩展到民用通信中,它的易于实现码分多址的特点,使它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完美结合,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参考文献:

[1]曾兴雯等.扩展频谱通信及其多址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查光明,熊贤祚.扩频通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 体系 复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view Method of Signals and Systems Course

HU Jiangping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54)

Abstract "Signals and Systems" course is a core basic course of college communications,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is also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course.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exams commonly encountered great difficulties in the ca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to make a few review methods and ideas.

Key words signals and system; system; review; method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信息及相关领域的各个学科,并日益成为电子学、信息技术、通信、自动化、计算机、信号处理、雷达、测量、系统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因此,信号与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我校的学科特色,更是把信号与系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狠抓“3+6”基础课中的一门。其中,“3” 代表3门我校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即“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英语”这三门课程;“6”表示6门核心理论教学课程,即“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电磁场与波”、“微机原理与应用”。

该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都要求较高的课程,需要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和电路理论基础,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和变换域的各种分析方法,准确理解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域响应、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信号处理领域的分析问题和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有所提高。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研究有关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信号处理和信号检测理论等打下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是各个理论的系统性较强,数学推导比较严密,知识点多,覆盖面较广。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数学知识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傅立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等基本数学知识。尽管在大学一年级阶段,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但在学习信号和系统课程时,依然成为学生们非常棘手的一门课程。每当面临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时,学生们普遍出现急来抱佛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焦虑和无奈情绪;即使是在开卷考试过程中,还是抓不住重点。为此,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本文将为大家揭开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恐怖”面纱,还原一幅脉络清晰、结构严密的体系架构。

就内容上来讲,信号与系统涉及80个课时,其中课堂讲授72学时,习题课和实验课共占8学时,需要讲授十章内容。这里主要包括信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信号,系统的一些基本性质,针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卷积和和卷积积分,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信号与系统的时域频域特性(包括幅度谱和相位谱及滤波器等概念),采样定理,基于正弦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基本性质以及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来研究LTI系统的因果性、稳定性,由线性常微分方程表示的LTI系统,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何芳框图表示,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基本性质以及利用z变换分析LTI系统的因果性、稳定性,由差分方程表征的LTI系统,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和方框图表示。这样看来,信号与系统涉及的知识点繁杂,计算公式也很多。对于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除了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还有六七门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号这门课程,基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也需要同学们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信号与系统的学习方法。

下面,对课程的内容我们来做一个精简和浓缩。只要大家抓住这些“精华”,基本上就对这门课程的体系结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复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信号与系统的复习,概括来讲,主要就是“两个概念”、“两种系统”以及“三大变换”。“两个概念”就是指信号与系统各自的概念。从定义上来理解,似乎不难。难点在于掌握信号的三种自变量变换(时移、反转、尺度变换)以及四类特殊信号(指数信号、正弦信号、单位冲激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对于系统,关键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本课程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基于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这两条线路来展开的。“两种系统”也恰恰是指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课程大部分是先对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进行分析,然后再基本平行地推广到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在本科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中一个特殊类型:线性时不变系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系统的线性性和时不变性这两个基本性质非常熟练。

在熟悉了“两个概念”、“两种系统”的基础上,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回答如何用一些基本信号来表示一般信号,并最终能够以此来刻画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这才是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核心所在。围绕这个中心,就必须借助于“三大变换”,即: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其中,拉普拉斯变换是针对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Z-变换是针对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而傅里叶变换可以看做是拉普拉斯变换在 = 或Z-变换在 = 情形下的特殊形式。傅里叶变换对周期信号又存在一种特殊的形式:傅里叶级数表示。

掌握了“三大变换”后,就需要运用它们来解决信号与系统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滤波器、信号采样、调制与解调。至此,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已基本清晰地显现出来。当然,要学好本门课程,一方面既要掌握“两个概念”、“两种系统”以及“三大变换”。另一方面,不能仅仅限于纸上谈兵,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教材上的例题,亲自思考、计算课后的习题。

还有一点,鉴于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以双语教学,教材采用的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奥本海默教授主编的英文版《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因此,对一些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熟练记住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比如,convolution(卷积)、impulse(冲激)、cascade interconnection(串联)、parallel interconnection(并联)、modulation(调制)、demodulation(解调)、filtering(滤波)等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术语是必须要记住的。不然,拿到以英语撰写的试题很有可能闹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

总之,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方法,做一个学以致用、善于思考的有心人,相信通过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将会对理工科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起到终身受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岚,马云辉,陈永海.《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641-642.

第5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信息管理;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T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83-03

一、研发产学研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

1.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操作流程

在办公自动化应用以前,高校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多数通过手工记载的操作方式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比较容易出错,成本代价比较高,产学研成果信息若丢失,很难再恢复。手工操作的方式,对于信息的查询,难以及时有效地给各院系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产学研信息。产学研信息的通过校报等印刷物进行传播,既不生动,也不及时。手工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对手工流程进行优化后,产学研信息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流程如图2所示。

2.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实现目标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能够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检索、存储、更新和注销,提高产学研管理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时的工作效率。

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B/S结构,结合My Eclipse工具进行开发。开发使用的语言是JAVA,使用的数据库是SqlServer2005,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修改项目、发表项目、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产学研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项目信息(修改项目信息、查询项目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进行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产学研信息平台面向对产学研活动有兴趣以及从事产学研相关工作的所有人员开放,在业务方面实现与产学研管理部门数据的共享,取代了产学研信息管理在手工管理时代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收集最新的产学研项目、产学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等业务数据,并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在市级产学研信息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系统的运行会趋于规范化。

产学研信息平台是标准的产学研信息管理系统,产学研信息平台具备的功能是现实产学研信息管理的虚拟体现,是一个产学研信息自动化管理的平台,能够节约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处理,实现产学研信息平台真正的价值。

3.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角色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的主要角色分为普通用户和管理员,他们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通过登录页面进入用户对应的操作子系统,进一步对产学研信息进行操作。

普通用户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和用户的基本信息、、修改论文、发表出版物、修改出版物、申请专利、修改专利、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管理员登录系统能够修改登录密码、管理用户信息(增加用户信息、查找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管理论文信息(修改论文信息、查询论文信息)、管理出版物信息(修改出版物信息、查询出版物信息)、管理专利信息(修改专利信息、查询专利信息)、数据备份管理、下载打印相关的产学研信息资料。

4.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系统功能说明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与管理,实现产学研工作者与产学研成果的动态交互,具体包括以下功能:产学研用户信息的操作、产学研信息的操作(论文信息、出版物信息、专利信息)、产学研信息备份的操作。

用户可以在产学研信息网站上看到的产学研信息,通过各个功能模块的链接来浏览产学研成果的相关信息。

(1)用户修改密码

平台提供了各种信息操作的链接,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账户安全管理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用户修改个人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个人信息管理的“修改个人信息”,修改除了登录密码以外的用户基本信息。

(3)用户管理论文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论文信息。用户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增加论文信息”,上传论文信息。

(4)用户管理出版物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出版物信息。用户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增加出版物”,上传出版物信息。

(5)用户管理项目信息

用户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项目信息。用户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增加项目信息”,上传项目信息。

(6)用户管理专利申请

用户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用户的专利信息。用户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增加专利申请”,上传专利申请信息。

(7)用户退出系统

用户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状态”,用户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管理员通过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和普通的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操作。管理员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

(1)系统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系统用户管理的“系统用户管理”,添加系统管理人员,点击系统用户的“修改登录密码”,修改用户的登录密码。

(2)产学研用户管理

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对产学研用户信息进行修改、删除、打印;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增加产学研用户”,增加普通的产学研用户;管理员点击产学研用户管理的“查找产学研用户”,通过用户号对产学研用户进行检索。

(3)论文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论文信息。管理员点击论文信息管理的“论文信息查询”,通过论文名称查询上传的论文信息。

(4)出版物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出版物信息。管理员点击出版物管理的“出版物查询”,通过出版物名称查询出版物信息。

(5)项目信息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项目信息。管理员点击项目信息管理的“项目信息查询”,通过项目名称查询项目信息。

(6)专利申请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管理”,修改、删除以及下载相关的专利信息。管理员点击专利申请管理的“专利申请查询”,通过专利名称查询专利申请信息。

(7)数据备份管理

管理员通过点击数据备份管理的“数据备份管理”,对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备份。

(8)退出登录

管理员通过点击退出登录状态的“退出登录”,管理员退出产学研信息平台。

二、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数据需求

数据的需求分析在产学研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的需求分析是对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时所需要的对象、对象的属性以及属性的变量进行分析。

产学研信息平台实现登录功能,需要产学研用户的信息以及管理员的信息。产学研用户根据用户号以及密码进行登录。管理员根据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为保证产学研用户和管理员对象的完整性,产学研用户的基本属性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工号、用户姓名、用户性别、用户身份证、用户电话号码、用户地址、用户密码、用户专业、用户注册时间。管理员的基本属性包括管理员编号、管理员名、管理员密码、创建时间、状态、、登录次数、权限。用户登录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根据项目的名称进行操作,项目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项目编号、项目信息名称、项目简介、项目经费、项目工作量、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专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专利的名称进行操作,专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专利编号、专利信息名称、专利简介、申请理由、申请人、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出版物信息进行管理,根据出版物的名称进行操作,出版物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出版物编号、出版物标题、出版物简介、作者信息、出版时间、产学研分类、出版物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对论文信息进行管理,根据论文的名称进行操作,论文在系统中作为一个对象必须具备以下属性:论文编号、论文标题、论文简介、发表刊物、发表时间、产学研类型、论文成果来源、用户工号。

产学研信息平台数据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三、产学研信息平台的技术可行性

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是系统研发采用的现有技术能否完成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软件和硬件的配置能否满足开发的具体需求分析,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的研发采用JAVA开发语言,调试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利用JAVA语言开发的平台界面友好,比较简洁,计算机的配置完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系统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这种数据库普遍性很高,能够实现数据的处理。产学研信息平台采用了B/S模式,B/S模式软件比较完善,软件的开发平台是成熟可行的,它的运行速度快,容量比较大,可靠性能比较高,价格也比较实惠,能满足系统的研发需求。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产学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产学研投资的日益增长、产学研管理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产学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对产学研信息进行管理的难度逐渐增大。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以校内产学研人员作为服务对象,针对产学研过程中的项目申报、专利登记、、论著出版等产学研管理问题,建立产学研信息管理及平台,以满足本校产学研管理人员及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信息管理及产学研信息的需求。

高校产学研信息平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实现科技文档存储、产学研信息管理、科技成果等功能,并提供更新和搜索产学研信息的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产学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产学研信息平台能够上传和下载产学研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化,实现信息传播的通畅性,满足产学研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平台对产学研用户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产学研信息应用的安全性。?筅

参考文献:

[1]裴珊珊.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6(8):20-31.

第6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GUI演示系统卷积傅里叶级数

[中图分类号]TP319;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78-02一、引言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国内众多院校多年来重点建设的学科,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信号与系统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支撑,对电子工程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号与系统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与后续的许多专业课,例如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图像处理等,有很强的联系,它也是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

但是由于信号与系统课程知识点多,概念比较抽象,公式和理论推导相对较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原理及分析方法设计成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可视化演示系统,是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1][2][3]

本文将在Matlab 开发环境下,完成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可视化GUI演示系统设计,包括前台界面设计和后台算法程序设计。通过将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理论交互式地演示给学生,帮忙学生对课程中的抽象概念和定理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二、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GUI演示系统框架

Matlab 是一种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广泛应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等领域。它将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集成在一起,并提供了大量的内置函数。MatIab中图形用户界面GUI具有强大的功能,由窗口、光标、按键、菜单和文本等对象构成,可以通过编程控制各个控件之间协调工作。图形用户界面开发环境(GUIDE)提供了一系列创建GUI的工具,极大简化了GUI设计和生成的过程。

本信号与系统课程GUI演示系统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以下内容:信号的基本运算(相加、相乘、微分、积分、反转、平移、尺度变换等)、信号的卷积运算(包括连续信号的卷积积分运算和离散信号的卷积和运算)、连续及离散时间线性时不变系统LTI、采样定理、周期的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的傅里叶级数的展开、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滤波器设计。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GUI演示系统框架图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GUI系统的主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GUI演示系统主界面

三、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GUI演示系统实例

下面将以GUI系统中信号的卷积运算和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为例,介绍该系统的使用。

(一)信号的卷积运算

卷积运算是计算LTI系统零状态响应的基本工具,是分析线性系统的基础。针对连续时间信号,卷积积分的定义式为:

f(t)*h(t)=■ f(τ)h(t-τ)dτ (1)

针对离散时间序列,卷积和的定义式为:

f [k]*h[k]=■ f [n]h[k-n] (2)

可见,卷积积分/卷积和的运算可以分解为反转、平移、相乘、积分/相加。

通过点击主界面上的“signal convolution”按钮,可以进行卷积积分和卷积和的演示。

首先,在“select signal types”的下拉框中可以选择信号的模式:连续信号或离散信号,并选择信号的输入模式:选择模式或输入模式。我们这里选择了离散信号和选择f [k]=k(u[k]-u[k-6]和h[k]=u[k]-u[k-6]模式。然后点击“update the data and model”就可以在“select f(t)”和“select h(t)”中选择f(t)和h(t)的表达式,我们这里选择了和。点击“convolution result”按钮后,在右下角的“convolution result y(t)”中将出现卷积的结果。通过选择右上角的平移的数值,我们可以根据卷积运算的每一步及每一步所对应的结果。信号的卷积运算的界面如图3所示。

图3信号卷积运算界面

(二)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

任何周期函数都可以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构成的无穷级数来表示,并称之为傅里叶级数表示,将周期信号进行傅里叶级数表示是分析周期信号的基础。傅里叶级数在信号处理、概率论、声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点击主界面上的“Continuous-time Fourier series”按钮,可以进行连续时间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的演示。

首先,在“choose the signal type”的下拉框中选择信号的模式:方波、锯齿波、三角波,选择后右上角的“waveform of the signal”中就会显示出所选择的波形。然后通过选择傅里叶级数系数的个数,来利用有限个正/余弦信号完成对周期信号的重建。同时显示出重建信号的幅度频谱和相位频谱。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所选系数个数的增加,傅里叶级数部分和对原始波形的近似程度不断提高,但在不连续点处,存在起伏,且起伏的幅度不随所选系数的个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即吉布斯现象。此外,还可以观察到当周期信号的波形具有某种对称性时,其相应的傅里叶级数的系数所呈现出的特征。例如,当周期信号为奇对称信号时,其幅度频谱为偶对称,而相位频谱为奇对称。即傅里叶级数的系数为纯虚数,虚部为奇对称的。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的界面如图4所示。

图4周期信号傅里叶级数表示界面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的GUI演示系统,以交互的方式对信号与系统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可视化仿真。该系统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枯燥的理论可视化,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对提供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霖,杨丰,张志德.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演示软件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5):98-100.

第7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摘 要: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本文首先介绍了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该课程的部分缺陷,然后,提出在理论课程中增加相关的上机实验教学内容、采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来讲授该课程,以及结合具体的信号设备来介绍该系统的功能等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的CBTC仿真系统用于学生的上机实验。

关键词: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 CBTC 教学改革 上机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000-00

作者简介:徐纪康(1983-),男,浙江嘉兴人,讲师。

罗钦(1982-),男,湖南浏阳人,讲师。

肖曼琳(1981-),女,四川德阳人,讲师。

1 概述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属于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可以理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工作原理,也可以巩固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多门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通过该门课的学生,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信号系统的工作流和数据流的过程。

2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2.1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内容概述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内容,不仅包含各种类型的硬件组成结构,也包括软件系统如何结合硬件进行正常工作的过程。因此,本课程的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而复杂,学生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流过程难度较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学生在整体上,理解把握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同时,也可以认识和理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章节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原理

第三部分 基于轨道电路的ATC系统

第四部分 基于通信的CBTC系统

2.2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而且充实,但是,如果学生单纯地从理论上去理解整个信号系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很多概念、名词以及功能,无法理解或者理解不清楚;因为学生未解除过实际的信号系统,学生将各个子系统,甚至设备能够在信号系统中串联起来学习的难度较大等。所以,本人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几点建议和方法,从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

2.2.1 增加上机实验操作内容

由于该课程的理论多而复杂,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整个信号系统的理解,开发了针对性的实验内容。具体的实验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实验内容

实验项目 属性(验证/综合/设计/创新) 学时

进路控制实验 综合 8

列车控制实验 综合 8

道岔控制实验 综合 8

时刻表功能实验 综合 8

站台控制实验 综合 8

移动授权实验 综合 8

故障模拟实验 综合 12

同时,为了让学生具体操作实验,开发了基于CBTC信号系统的仿真系统,用于以上实验。

2.2.2 结合具体设备和操作,理解在整个信号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如果单纯地跟学生在理论上介绍系统,可能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比较有限,通过将整个信号系统划分成各个子系统,并针对各个子系统设备来介绍功能,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该门课的教学质量。

2.2.3 灌输系统的理念

由于学生未学习过系统工程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所以,通过讲解信号系统内容时,给学生灌输系统的一些特点(比如,系统的基本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更好地理解整个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功能内容。

2.3 效果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的内容丰富,采用这种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有重点得讲解该专业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相关的内容,可以充分吸引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争取在交叉学科的道路上,有所创新的想法和思路能够产生和被发现。

3 结论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技术作为一门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的专业课,内容复杂,涉及到很多的软件和硬件知识。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了一些了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建议供参考。要想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大学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研究与实践[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2):61-63.

第8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通信原理;可视化;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1.9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概念多、理论抽象、数学和概率知识要求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和逻辑能力普遍较弱,自学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吃力,学习效果不明显。在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数学推导和理论分析,无疑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将课本内容搬到屏幕上,一般都是文字说明与公式推导辅以简单的图表说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课程直观性差、趣味性低的缺点[1,2]。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通信原理关键内容实现了在线参数可调的可视化仿真演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信号在通信过程中的变换及特点。

1 通信原理辅助教学平台分析

本平台的设计目标是针对通信原理理论教学中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提供可视化的实时演示,针对实验过程中情况多变的特点,提供仿真结果用于指导实验分析。

1.1 通信原理教学内容。现行的通信原理理论课课程安排侧重于通信原理的关键基础知识,实验课侧重于通信流程中各个节点的基础性知识,其内容如图1。

1.2 Matlab支持下的仿真平台流程。本文以Matlab为仿真平台,采用Matlab Builder JA和Java Web混合编程技术,实现基于B/S结构的辅助教学平台。

Matlab和Java Web混合编程的一般流程[5],通过使用Matlab的动态链接库MCR Installer、Java Web与Matlab Builder JA[3,4,5]的开放接口进行交互,把Web界面中的数据传递给HTTP后台服务;然后这些数据依次传递给Matweb、Matlab server、Matlab进行仿真运算;之后,Matlab把运算结果以及图形返回给HTTP后台服务;最后,HTTP后台服务把数据和图形显示在Java Web页面中。

2 通信原理辅助教学平台设计

2.1 系统结构。通信原理可视化辅助教学平台主要支持图1所示的信号源、模拟信号数字化、基带信号码型、数字调制和同步技术等六部分。本系统充分利用Matlab的计算仿真能力和Java Web的网络通信能力及界面显示,采用Matlab实现实时计算和仿真,解决信号调制与解调中的巨大运算量问题,采用Java Web技术实现通信流程和信号时频波形的显示,解决数据的输入输出和效果展示等问题。

2.2 功能设计。通信原理知识点的仿真要求通过可视化、参数可调节的方式,演示信号在调制、解调、编码过程中的时频域波形及其变化。

以模拟调制(AM)的幅度调制为例,在如图2所示的AM调制页面上,提供AM调制解调的流程、AM调制解调原理的访问链接和调制解调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设置,显示AM通信过程中每个节点处信号时频域波形。

3 通信原理辅助教学平台实现

以AM模拟调制和基带信号码型为例,说明平台的实现方法和效果。

3.1 AM模拟调制的实现。按照AM通信流程,在图2中把信号的整个传输过程划分为信源及调制、信号的传输、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查看频谱等五个部分。每部分可以独立地显示相应的信号时频域波形,AM仿真提供可调的参数选项,并设置了典型值,包括仿真运行时间、调制信号(正弦波)的频率、载波频率等四个可调参数及其典型值。

单击查看频谱功能,可以查看已调信号频谱,如图3(a)。在AM已调信号传输过程中,为已调信号添加30dB的随机噪声,如图3(b)。在AM解调模块中,用户可以选择“相干解调”与“包络解调”[6,7,8,9]两种解调方法,解调效果分别如图3(c)和3(d)。用户可以通过对比两种解调方法在处理受噪声干扰已调传输信号过程中信号变化的情况,从而对比并理解两种解调方式的特点和性能。

3.2 基带信号码型的实现。基带传输系统对常用的基带信号码型的编码规则与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10]进行描述,包括单极性非归零码、单极性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归零码、差分码、数字双相码、传号交替反转码(AMI码)、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码)等。例如,HDB3码是AMI码的改进码型,输入码组中如果出现4个连“0”,就用特定码组(取代节)来替代,这种码型具有较强检错能力与较好的抗干扰性能。HDB3有两种取代节:B00V与000V,其中B是符合交替规律的传号,V是不符合交替规律的传号(破坏节)。取代节的替换规则要求两个破坏节之间的B是奇数。图4给出了码型变换的界面效果,以在用户给定的消息码情况下AMI码和HDB3码的编码情况。

4 结束语

《通信原理》可视化辅助教学平台是对通信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次实质性的探索。本文通过Matlab和Java Web混合编程技术,构建了基于Matlab的B/S结构可视化仿真演示平台。本平台用于理论教学,可以弥补理论讲解过程中缺少直观效果、理论讲解过于枯燥的缺点,给教师提供了一个通信原理知识讲解的辅助手段,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本平台还可以用于辅助通信原理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可验证的仿真结果,使之与物理实验结果相对照,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和实验效果。通过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实时可视化地演示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本平台将在用户体验、网上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升槐,范勤儒.通信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1):65-66.

[2]张鸣,李白萍,殷晓虎.《通信原理》多维教学的探索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92-94.

[3]程赛.基于Web的通信信号处理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D].云南大学,2013.

作者简介:苑俊英(198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无线传感器网络、图像处理。

第9篇:信号与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符号,形象,信息技术,动态整合

 

[[1]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作为教育手段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深层的本质体现就是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建立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基础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应处理好形象直观与抽象概括、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三个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确定其基本原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参考。它不仅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的内容与方向,而且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应用与成效。

本研究立足于学习心理学、课程论与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视野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从教学手段的不断演变来分析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亮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经过几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想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无担忧地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愈是进入深层,遇到的瓶颈问题就愈加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差距太大,仍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比如:整合中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整合的出发点脱离课程教学这一宗旨而为了运用技术进行整合;。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基本原理的研究和自身理论的探讨,因此本文从教学手段的发展来逐步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阐明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理论基础。

2、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理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支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就没有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

2.1 几个概念的解释

2.1.1 语词符号

Saussure 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词由“能指(signifier) ”和“所指( signified) ”构成; 所谓“能指”就是词的语音形式, 而“所指”则是一个概念。词的语音所代表的事物以某种方式通过心理上的联想(association)与概念实体相联系。语词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

在所用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中有大大小小的单位,例如句子、词、语素、音位等。音位不是符号,因为没有和某种意义相结合。语言中最小的符号是语素。人们自然地感觉到的语言中的单位是词而不是语素。词在说话时能够自由地卸下装上。如果说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那么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使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不再是单个的符号。

2.1.2形象

《辞海》中对“形象”的解释:“①形状相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少而丧母,不识形象。②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喝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辞海》,1979年版,P1862)

实际上,“形象”是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等具体形象,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它带有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象开始的,即形象记忆。儿童出生六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人有了形象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进行。

2.1.3 动态整合

这里所说的“动态整合”主要指生动形象化的、多感官的各种刺激,而且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2.2 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的特点

2.2.1 多感知性。通过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可以同时提供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提供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2.2.2 形象性。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利用特殊手段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形象概括,简化不必要的因素;还可以再现现实现象的各个细节,如感觉不到是真实环境还是虚拟世界。

2.2.3 技术性。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需要技术的表现。

2.2.4 动态性。既然是动态整合当然是动态变化的组合,而且整个宇宙空间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符合一般的客观世界。

以计算机为核心,对数据、文字、声音、音乐、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技术,以较高处理声音和图像信号的能力,高质量的显示图形、视频和音频信号的能力以及高级的交互能力而见长。它无论提供的任意感知都是形象化的动态图像或者动态心理图式。

2.3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的基本原则

2.3.1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

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有限度,不能为了形象直观而直观;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现象;语词符号与形象直观要符合科学规范。

2.3.2 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配合;信息呈现的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要互相补充。

2.3.3 知识的容量与学生的承受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化环境的知识容量特别巨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课堂45分钟)使学生全部掌握、吸收消化。知识的容量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知识的容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3、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动态整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要创造这种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运用语词符号与形象的动态整合为平台,为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较高的学习动机。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和长久地保持记忆、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和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可以采用下列策略:

3.1 建立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等。如果在授课中把这些可以用影像或动画表现的事物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技术表现出来,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学科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实现数字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创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结合实际,自制课件;开发网络课件,利用网络教学;利用因特网收集终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做好学习支助服务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信息资源的选择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接触的到的信息也会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学习支助服务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如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学习进程中学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以适当的方式和补充材料的形式进行解决。

3.3 凸现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利用信息技术要有所侧重,信息技术虽然很先进,但是不是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都要真实呈现出来,要适当的侧重于所教内容,可以有所取舍的接近现实现象。

3.4 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5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尝试错误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整合之初,(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基本的整合理论,将技术尝试整合到教学中,用技术帮助教学经验发挥作用,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增加,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可能结合学科内容的特点将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比较充分地展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的探索,逐步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会不断有新的收获,对我们的实践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充分突出教育作为创造性劳动的魅力,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活动,教师不再是古井不波的职业,学生真正有望成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F.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3]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伊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刘利民,官忠明.概念的心里特性及其语词符号启动[J].四川大学学报,2003.NO.6.

[7]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