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精选(九篇)

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

第1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强理论课程;信号与系统;立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30-02

1 前言

强理论课程是指有很强数学理论支撑及背景,同时又是理工科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理论课程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效果一直不佳,专业教学、知识体系科学构建、理论修养的必需同理工科学生工具理性思维的矛盾,导致学生对强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除非是考研必考的理论课程,才会很功利地投入一定精力。

电气信息大类专业的强理论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这些课程有共同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多;数学理论要求高;涉及专业及相关学院多;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都是考研考试课程。

强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下如何定位、如何改革、如何创新,是每位教师特别是承担强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

2 强理论课程三不变与三变

强理论课程三不变 强理论课程的教学本质和品味不容改变;强理论课程的教材和学时不变;强理论课程的师资投入不变。

强理论课程三变

1)强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这里的改变不是说重要、核心、基础教学内容的朝令夕改,而是适当、及时保持与国外先进、国内发展趋势的一致。宏观上,理论的更新一般都慢于工程应用的更新,工程应用的特点是将有限的理论工具发挥到极致、应用到极致,这些环节的教学恰恰是强理论课程应重点突破、适度改进、保持鲜活之处。

2)强理论课程的教学手段改变。一直以来,强理论课程教学基本是课堂理论讲解加上实验课的组合。这样组合没有问题,问题是两条线、两个环节的墨守成规,理论讲解就陷入理论推导的漩涡,学生痛苦厌学,教师无奈困惑。

3)强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改变。教学过程的改变与教学手段的改变是对应的,教学手段的丰富直接影响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将不再沉闷、乏味,充满师生互动,充满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的冲动,充满理论、工程两个维度的自由切换。

3 立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立体化教学模式定义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演示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题目和解法的多样化、多层次。

从基础知识点到工程实际问题的融入,再到将信号与系统课程对应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整合到教学环节、作业环节,最后到研究性学习的引入,提升学习品味和境界,满足优秀学生的求知、探索心理。

基于MATLAB计算平台、典型题目及考研试题,用一题多解的模式展开教学,既可以在例题讲解中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学会灵活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思维方案、解题方法提升数学分析和解题能力。

立体化教学实施范围 信号与系统是信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自动控制、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技术、电气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核测量信号分析等领域。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承担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郑君里主编的《信号与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本很有影响的国内教材。

立体化模式的目标和解决问题

第2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数字信号处理 教学实践 教学探索

引言

随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广泛的应用信号处理,其对信号处理要求也逐渐提高,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模拟信号处理存在诸多的问题,故现在开始采用数字的方法对信号进行处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也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中的重要部分,且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的诸多问题:首先,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系统分析为主的,重视对原理与方法的讲解,忽略了信号分析的重要性,这满足不了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其次,忽视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理论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造成了其教学内容与应用的脱节,最后,由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本身的繁杂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全面学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专业知识。

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2.1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考核方式,是当前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考核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检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评价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不例外。在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科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的程度的个体差异、显性指标及隐性指标等进行评价。或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别人的合作程度及学习的努力程度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促进高等院校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有效地开展。考核的评价方式应全面衡量学生自身的综合学习情况,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个体差异情况。评价还用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收获及经验。

2.2 学生动脑动手,创新思维的锻炼

现代的教育理念逐步由注重学生的认知到注重学生的成长发展与变化,即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的转变。一些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开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专业课程训练,能够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领域的各种趋势,使本科生形成初步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认识。

2.3 进行双向互动式研究型学习

双向互动式研究型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学习,积极的参与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中,通过自身掌握的相关知识,将学习的知识通过学生演讲、讨论和教师总结补充的方式,在学习课程内容之余,鼓励学生做超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内容的创新应用设计,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信号处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2.4 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教育的需求,可适当的将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改变教师包办一切的教育形式,用主动式的管教方法,为数字信号处理提供更多的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

2.5 提高数字信号处理教师的综合素养

随着现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数字信号处理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较高的水平。数字信号处理教师应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使知识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发展,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等。数字信号处理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随着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教学论针对高校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的展开,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能够适应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 考 文 献

[1] 陈鸽,周小龙,许立群.《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02):93-95.

第3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高职高专;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5002

1 高职高专教学基本情况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宗旨,理论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强调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应努力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总和素质,提高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目前高职高专在学制上多采用“2+1”模式,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理论教学,1年左右时间进行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训练。课时的限制要求在教学内容在保证够用突出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删减,据此作者在给专科学生讲授“信号与系统”时重点放在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S域分析、Z域分析的理论讲授和Matlab验证实验上 。课时限制了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对象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学生良莠不齐,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因此对新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电子专业类学生而言,数理化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了现在的学习;而且培养模式是强调技能训练,故而导致理论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此外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抄作业现象严重;不认真听课,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学风比较差。管理难和教学难的情况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比较常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是高职高专《信号与系统》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

2 改善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提出正确处理以下关系:在研究内容方面,做到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和谐统一;在研究对象方面,处理好连续信号与系统与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关系;在研究方法方面,处理好解析方法与数字方法关系,软件仿真与硬件实现关系。总结出了如下六个方面的教学体会: (1)要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在课堂讲授中要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学运算,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工程问题,强化定性分析,突出分析思路、分析方法。(3)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启发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注意培养学生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的自修之道。 (4)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去自学、去讨论。 (5)作业与习题。首先作业量大,然后学生喜欢抄。改起作业来工作量大是一方面,起不到通过学生的习题来反馈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所以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不限定题目,规定一个范围让他们选做,这样虽说改起作业很麻烦,但学生做的情况就好多了,他可以选做他自己会做的题目,这样抄作业的情况就好多了。对例题和习题要加以精选,上习题课就挑典型题目和典型错误来讲。 (6)要帮助学生提炼整本书所讲授的知识点,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

2.2 适宜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问学了有什么用,我们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专业课的重要性,并且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在学习课程中,要多了解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比如通信原理,移动通信、自动控制等等。(2)理论联系实际。在适当的组织教学内容前提下,为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多举些实例,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另外也告诉学生现在所讲的东西以后在哪些方面可能会用到,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讲常见信号时,用闪电现象解释冲击信号,用电器开关闭合来说明阶跃信号;讲到卷积积分是可用火车过隧道的情形来描述两个信号卷积的过程;讲到系统时,用山谷的回声来解释激励与响应和因果系统;讲到傅立叶级数时,用音响合成来解释傅立叶级数分解;讲到傅立叶变换时,列举傅立叶变换在研究信号带宽、系统带宽设计、时分复用、CDMA技术的应用事例。这样一来把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用学生熟悉的具体实物模型来描述,加深理解,也让单调的课堂增加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用自己的模型来描述理论。(3)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在多媒体课件中还可以使用flash做动画演示,设计一些动画模型帮助加深理解,同时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外Matlab是风靡世界的科学计算软件,可选择一些有实用价值的训练课题,如语音信号的采集和波形分析及滤波器的设计等,配合理论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现代技术气息的学习氛围。(4)积极探索互动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和情感教育。教学相长,教和学只有在互动中才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在通过课堂、作业、论坛、问卷调查等等途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现互动。在课堂上,多强调的是启发式教学,注意每次课结束之前一定要留有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合理布置作业挖掘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答疑;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可以很方便的构建一个网络平台,交流心得,共享资源。作为教师,只要真正的关心学生,真诚的和学生交流,尤其是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多多鼓励,通过情感教育和教师个人的魅力来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

2.3 基于Matlab的实践教学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实践实验环节非常有必要的,但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来开设实验环节,如何使学生的收获大,且不流于形式。书本上的东西,如果学生动手巩固一下,掌握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体会也会更深。综合考虑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实力以及传统电路实验的弊端,我们利用日前流行的数学计算和分析软件Matlab提供的良好的界而、方便的操作过程以及强大的工具包设计和开设了多个实验。内容包括:基本信号在Matlab 中的表示和运算、卷积计算、系统零极点与频响、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傅里叶变换、频谱特性曲线等,最后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Matlab语言将自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写出来,充分锻炼了学生用计算机辅助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4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案例 通信工程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33-02

1 概述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已成为现代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1],迫切需要加强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适应通信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该课程建设目标是:加强并优化“以工程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一套适合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数字信号处理授课教学方法及考核评定模式。具体内容为:以MATLAB和DSP硬件工具箱作为软硬件开发工具,探索工程实践型教学方法,将软件编程和硬件开发贯彻到授课中的相关环节;以典型的工程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案例式教学在卓越计划培养中的优势;以该课程为基础,以点带面,注重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通过前后衔接、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建立课程间纵向传承,横向互补的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应用,系统综合的课程主线;利用多媒体、课程互动仿真编程、网站,博客互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考核方式,把理论笔试+上机考试+课外探究式学习+面试作为最后考试成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信息化的基础是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就是数字信号处理,近30年来,数字信号处理(DSP)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信号处理是理论性和工程性都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现在,它综合应用数学、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通信、雷达、电视、控制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其工程性体现在,其应用极为广泛,从科学技术各领域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行业;从国防建设的各种武器装备,到林林总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都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因此,社会对既掌握DSP理论和方法,又掌握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

2 问题的提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为“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基于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在2010年6月启动的,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数字信号处理是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一个发展和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已成为现代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迫切需要加强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以适应通信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通过该课程带动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强化培养学生在信号处理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方面[2],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还没成熟、通用的成功经验能够借鉴。传统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大多只讨论算法理论及其推导,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涉及实现方法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实践环节深度不够,学生并未能真正接触到信号处理的工程应用,对信号处理与应用主要知识的切身体会还不够直接和深入,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实际企业生产的需求,更不能体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3]。国内外的教育界都在寻求DSP的改革途径,目前主要沿着两条途径。一是使用MATLAB等工具软件,对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作仿真;另外是引入已被工程界广泛使用的DSP器件,指导学生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实现,但上述两种途径更主要是在课外实验引入,很少在课堂上贯彻,只有在课堂上利用案例式工程实践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在课下自觉地用上述软硬件工具开发相关工程应用。因此需要对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教学和工程应用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建设,进行课程机构体系调整,突出工程应用,分别从课程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通过多方位,各个环节的努力,建立一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持续、可靠、高效的课程培养体系。

3 改革与思考

在教学内容上,针对本课程抽象难学的特点,以Matlab为主线,自始至终运用Matlab来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提供本章重要知识点的Matlab演示程序和结果。对于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问题,编写Matlab仿真案例,在课程上增加Matlab案例,边操作边讲解一些例题和应用,强调软件编程互动,利用Matlab软件边讲边演示,进一步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然后马上修改程序验证问题的结果。总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软件互动编程,准备丰富的Matlab案例,上课前给学生基本的程序,授课时随着讲解的逐步深入,让学生自行修改程序,当学生在自己随身的计算机上看到正确结果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字信号处理的神奇,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课程组织上,将信号处理方向纳入专业课程整体规划,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以数字信号分析为基础,以数字滤波为手段,以数字信号处理为目的,强调DFT、数字滤波的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强化数学理念与分析,淡化数学运算与技巧,同时加大各前后关联课程(例如前期的信号与系统,后续的数字图像处理等)之间的衔接研究,使其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调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在重要的地方形成内容上的呼应,在次要的地方注重视野的开拓,主次分明,易于学生把握。综上在教学内容上的建设目标是制作典型的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案例,将案例式教学贯穿到授课中[4]。

在教学条件上,我们选用科学出版社编写的《数字信号处理》,本书是北京邮电大学考研的指定教材,同时该书也把Matlab编程贯穿始终,符合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另外选用国际经典的数字信号处理教材,Vinay K. Ingle, John G. Proakis.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Using MATLAB,该书强调Matlab编程,总之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强调中外结合,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大众通识教育与卓越精英教育结合。授课时,保证学生2人1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学生可以自带便携电脑,保证每人1机)。建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网站,在课程网站上放置与本课程相关的共享资源和网络课件,供学生自由浏览和下载,实现网络辅导、网上课程研讨、网上交付作业与实验报告和优秀作业展示;建立例题解答范例库和自测试题库,以便方便学生进行探究式自学。综上在教学条件上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授课网站,共享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导和优秀作业展示,实现探究式自学。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基于本课程公式多,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多媒体+案例式Matlab编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于重要公式的推导,采用板书。因为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板书的优势往往被忽视,对于重要的公式推导,板书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来领会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并在工整的板书推导中加强对公式的理解,学起来比较容易。对于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形举例演示的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对于例题,强调Matlab案例式编程,采取“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法,从研究问题入手,将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些重要理论构建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提出问题,定期和不定期地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请学生事先准备好,上讲台发表见解,同时利用Matlab编程验证。注重教学讲义双语化,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课堂教学的课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采用英语编写,教师在上课中也尽量使用英语对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解释,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献、查阅资料的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本专业方向英语文献阅读的恐惧感和抵触心理。综上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建设目标是注重案例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对授课内容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表现(板书+多媒体+上机)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1] 胡永祥,杨伟丰,蒋鸿.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25(3):105-108.

[2] 王艳芬,王刚.“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2):22-24.

第5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音信号处理;信号处理课程群;理论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王艳芬(1962-),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卫东(1976-),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1JSJG273)、教育部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Z293)、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75-02

“语音信号处理”是以语言学和数字信号处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语音信号处理”在各高校信息类专业中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程,主要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学习语音信号的各种分析和处理技术包括时域、频域处理、同态处理、线性预测分析、矢量量化、隐马尔可夫模型技术、语音检测分析等;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的各种应用包括波形编码、参数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及语音增强等。[1,2]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其特点是:要求数学知识多而且深,如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等;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强,如数字信号处理等;与其他学科及应用密切相关,如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3]可见该课程内容多、与前修课关系密切而且抽象难学,又因为在教学计划中是大四的课程,所以学生重视度不高,因此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提出将“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语音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5门课构成信号处理课程群进行综合建设,并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本文结合课程群的建设就其中的专业课程“语音信号处理”,从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及教学网站的研制与应用等几个方面介绍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一、“语音信号处理”在课程群中的地位

信号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信号与线性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语音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5门课程。这几门课的关系是:“信号与线性系统”为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以下简称“本院”)电气信息类学科基础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是专业基础课,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其后续课程是“DSP原理与应用”,它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理论的硬件实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硬件平台,而专业课“语音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则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典型应用,特别是“语音信号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联系最为密切,是数字信号处理理论最直接的应用,如图1所示。

课程群中的主干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是各工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由于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教改模式对于其他类似的专业基础课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本校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4]课程群建设的总目标是:以省精品课程“数字信号处理”的进一步建设为先导,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传统的单维关系,互为补充、相互关联,以“点”形成“面”,形成逐层递进、整体优化的体系化结构,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信息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融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加强基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在电子信息处理领域发挥才干,其中“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课程群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1.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将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等有机组合,整体优化,并采用创新形象化课堂教学方法,将仿真研究引入课堂。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应重点讲授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应用,还应能反映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在讲授绪论课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较为详细地介绍语音处理的发展状况,补充许多语音信号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抽象、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将Matlab仿真研究引入课堂,通过在课堂上演示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仿真结果和课后开展仿真实验等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信号处理操作,提高学习课程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课程难点内容――语音识别的基础理论时,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语音识别的Matlab实际例子,增加了同学们对语音识别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直接感受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一方面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展示,另一方面还开设了相应的实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语音识别等难点内容。又比如在语音增强这一章讲到用陷波法滤除周期噪声和用减谱法滤除宽带噪声时,也同样演示了Matlab仿真实例。

此外,开展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推导,仍然延续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跟上教师的思路,讲解中还特别注重前修课“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基本理论在本课程中的灵活运用;而对于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的部分,除了Matlab仿真演示外,还可以配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由于“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所以课程的实验环节则尤为重要,它是对理论内容理解和掌握的检验和总结。本课程主要开设了“语音信号的基音参数提取”、“语音信号的谱分析”和“基于DTW算法的孤立字识别”三个基础实验。此外,还利用Matlab/GUI编程开发了语音信号处理实验教学辅助软件,[5]运用Matlab的数值分析及计算结果可视化等强大功能将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重点理论和方法通过编程动态演示出来,一方面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另一方面也嵌在课程的教学网站上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对于重要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则结合课程群的改革在“信号处理专业综合实验”中进行。

借助本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良的实践条件,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多层面、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并融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开展专业综合实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的重点是利用专业综合实验室平台将课程群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实施一个较大型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即在该平台实现更高层面的课程群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根据信号处理课程群的特点,这5门课程基本上都要用到信息处理仿真语言Matlab,因此首先设置基于软件编程的综合实验,并集成为一个虚拟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增加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基于DSP硬件平台的语音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例如,基于DSP的语音信号频谱分析和语音均衡器的设计、电话拨号音合成与识别、通信与语音信号采集与分析等。即围绕信号处理这个核心,突出Matlab软件仿真和DSP系统硬件实现的两条主线,并贯穿在整个实践环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网站的研制与应用

建设“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网站有助于推进课程的良好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语音信号处理的兴趣,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在“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网站的构建过程中,坚持以实用、高效为目标,教学资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重点,内容丰富,以满足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需求。制作课程的教学网站功能模块的设置如图2所示,包括课程简介、教师风采、网络课堂、教学课件、实验指导、GUI演示平台、师生交流和课程群主页等8个模块,设计为静态网页,按照精品课程要求的指标体系设计各个子栏目的内容,而师生交流等模块设计为交互式的动态网页。特别是GUI演示平台,它是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工具设计的语音信号处理交互式系统,作为课程辅助教学软件。设计的GUI界面可以对“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要点等内容进行内涵解释,并为学生提供交互练习的窗口,便于其课后练习和交互学习(程序下载后在Matlab环境下运行及练习)。

此外,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群主页模块还可以进入信号处理课程群其他课程的网站,建立了课程群教学资源共享的渠道,提供了课程间相互关联的学习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第6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汽车测试;综合能力;教学改革

《汽车测试技术》是研究车辆性能测试理论的科学,其基于对信息的提取、处理和传输,是车辆设计、运行及保养各个环节的保障性技术,与汽车安全、转向、制动等技术息息相关[1]。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需要试验支撑,是新时代汽车专业人才必须但较难掌握的技术之一。现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的教学主线,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1 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或高职院校都开设有《汽车测试技术》或相关课程,但由于每个学校的学科、课程和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存在着教材不适应、实验配合较差、教学内容和手段单一等问题,造成学生一知半解,学习肤浅。

《汽车测试技术》涵盖信号描述及分析、控制工程、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处理等课程的知识[2-3],其中,多数高校考虑到课程内容重复率和课时分配时,在无信号描述及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等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即开设该课程,给《汽车测试技术》的授课带来了一定难度,学生掌握较为困难,有必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相关探讨。

2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2.1 教学主线的清晰化

改变过去课程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在课程前沿做好学生互动,使学生对该课程教学主线有清晰的认识。以日常生活中有反馈的事物举例,该课程的信号采集、信号描述及分析、信号调理直到记录简化描述,同时将该装置的动态特性测试表达出来,形成教学主线如图1。

2.2 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的贯穿与统一

使学生对汽车测试技术有总体了解,加强感性认识,建立健全汽车汽车技术实验系统。以《汽车应变片传感器的设计及测试技术实验》为例,将等强度梁、电阻应变片、兆欧表、电阻应变仪应变仪等基本测试仪器设备应用其中,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贯穿与统一。由于上述设备具有便携的特点,故可以将实验搬上课堂,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可以对测试技术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与具体应用有更深的了解,并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

2.3 专业理论与实习内容的统一化与专一化

专业理论知识需在实车上进行应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应用,《汽车测试技术》课程可以由汽车整车线束走向为主线,将发动机线束、仪表线束、室内线束、四门线束上的所有电器电子设备以实物的形式在汽车整机厂、零部件厂家或车辆实验室里进行实物展示,并动手操作实验。结合实物展示和实验测试,了解信号的走向和逻辑控制关系,达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统一化和专一化。

2.4 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和模块化

由于《汽车测试技术》前期知识理论性较强,需要将其与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和汽车实验学的知识交叉来完成教学,使教学实践性更强,应用性更明确,感性更强。为了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可以以汽车主要构造为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分专题进行讲授,使学生更易接收。

3 结论

本文针对我校《汽车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改思路和方式,其目的在于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实验讲学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对课程主要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徐忠朝,张永武等.汽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24),3:93~96.

第7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example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our school reform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automation training content is introduced, the practice of core curriculum teaching team is proposed, promoting the depth of autom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making effor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Key words: automation;personnel train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81-01

1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校定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要具备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广泛领域中具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从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特色、立足本地,面向省内,辐射全国,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的。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步骤和内容

2.1 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外语、数学、计算机、物理等系列课程组成,分别由相关系部的专业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高数和英语课程,因为关系着学生后面的考研,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侧重点会有所偏向。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这一块,开设有历史与文化、哲学与思想、经济管理与法律、人格培养、通用科技、文学与欣赏、艺术鉴赏、体育等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专业课程方面,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的选择范围,并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开设“控制系统及仿真 ”、“现场总线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子CAD”、“楼宇自动化”和“智能控制”等选修课程,以适应自动化技术向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革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微控制器原理”、“微控制器接口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等课程,其他的程序设计类也同步开设,如:C语言程序设计、VC++、面向对象程序语言设计等课程,汇编语言编程穿插于专业课中[1-2]。

专业课程的教学,注意优化课程内容。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和应用》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之间;《自动控制原理》和《信号与系统》之间;《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之间;《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DSP技术及应用》之间;《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过程控制》之间有些内容相互重叠,可将其进行适当地整合,强调课程之间知识上的内在联系,使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过程控制》课程中,都涉及到温度、压力和流量的检测,可以将这些内容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加强,而《过程控制》中剔除这部分内容,专门讲述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分析、设计、整定过程控制系统等等。诸如这类依课程之间联系的课程能够整合的还不少,都可作为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内容。

2.2 确定核心课程从现代工程应用角度审视一个现代典型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必须分析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面临的问题:学生应该从中学习哪些有用的基础理论,掌握哪些技术、方法、工具,具备什么样基本能力,学校制定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讲解哪些课程内容,开设哪些自动化工程应用类型实验等等。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与系统,反馈闭环控制是自动控制的最基本形式,系统的协调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研究的主要问题。我们熟悉的现代典型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仪器、设备)不外乎由测控对象、检测器件、信号变换器件、信号处理部件、通信、执行、显示等一些基本单元组成,而不同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只是控制回路数量的差异,处理器的多少,其基本组成原理大体相同。由此可见,自动化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有都能从典型负反馈闭环控制中反映出来,换句话说,完成一个基本系统的反馈控制需要用到几乎全部自动化专业知识。因此,将负反馈闭环控制结构图中的涉及的知识作为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可行的。

根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参考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在本专业设置的诸多课程中选取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将各种对象和控制方法有机融合,提供模拟控制平台;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控制对象提供解决手段。以上课程相互关联,构成了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

2.3 改变教学方式,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就必须改革原有教学方式,一支笔、一块黑板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要。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应用型的人才,故除了搞好传统教学工作之外,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出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外,还需要完成开放性实验、自主实验等,结合一些科技类比赛,学生还需在实验室完成相关训练项目,以期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校还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一部分学生选课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牢靠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选课,排疑解难等。将教师的科研方向同学生的深入学习相结合,也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积极引导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围绕培养目标,我们还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利用团队优势创造一个知识、观点、经验、学术背景更丰富的教与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核心课程群及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的融合;打破旧的模式,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尝试创新式的教学方法。

3结束语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只有不断开展教学改革,跟进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科技期刊是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主办的,针对本专业技术发展面向本行业发行的期刊。由于刊号资源紧缺等原因,很多科技期刊是以内刊的形式出版,科技内刊成为行业内部情报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承载着行业内部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创新成果积累等重要功能。《试飞研究》正是我国航空飞行试验领域唯一综合性情报信息内刊,虽然是内刊,但其情报信息价值却很高。

试飞研究与刊物发展历程

我国试飞行业特点。在我国,涉及航空试飞领域的单位,还包括各航空主机制造厂设立的试飞站与航空部队。一直以来,各主机制造厂试飞站的主要任务包括:特定型号研制生产中的攻关试飞验证、新研型号的试飞转场与首飞保障。而各飞行部队的试飞(飞行)任务主要包括:飞行员训练与新飞行员培养、新型号适应飞行培训、各类战法战术研究等,多数任务只涉及试飞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试飞研究。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院,中航工业试飞中心)是我国唯一综合性飞行试验技术研究基地,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部级鉴定试飞机构,以及国家进出口产品商检局授权的飞机适航认可的实验室,肩负着我国飞行试验技术研究、试飞方法、测试技术研究和试飞员培训等重要职能。试飞院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新型号研制试飞任务,它作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直属单位,还负责归口主机厂、所试飞业务的指导和宏观管理。

纵观我国航空试飞业务划分、承担任务能力以及各单位的特点,可以看出,试飞院无论在试飞技术软实力,硬实力,还是试飞研究领域范围,都处于我国试飞研究龙头和主体地位。因此,《试飞研究》不仅在试飞院内部具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试飞行业也同样具有情报信息价值。

刊物发展历程。《试飞研究》是由陕西航空工业管理局主管、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航空飞行试验情报信息类刊物,创刊于1972年,以跟踪世界各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发展动态、评估试验研究技术现状与分析发展趋势,服务和促进我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发展为宗旨。创刊40年来,累计出刊130余期,刊载各类综述或专题论文1900余篇。其主要发展历程划分如下:

《试飞研究》应情报信息交流需求而生。在我国1959年创建飞行试验研究院之初,随着科研试飞迅速上马,调进了大量前苏联技术资料急待翻译。在当时信息不畅、媒体不发达的时期,为了加强信息积累与交流、为科研室和部门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于1960年成立了情报科,并出版了第一本供领导参考的刊物。由原情报科组织人员集中翻译、整理,不定期提供给科研人员和领导参考。1972年按照出刊目的与刊载资料特点,才把该出版物确定为刊,刊名为《试飞研究参考资料》,系不定期油印出版,标志着《试飞研究》刊物的诞生。

《试飞研究》在科研试飞需求牵引下逐步发展。1980年以后,作为情报信息刊物不断发展,即使在1990年后国家对军工行业投入陷入低谷、发展最困难时期,仍然坚持办刊。1981年,改进为定期的铅印出版,每年四期。1985年,再次更名为《国外试飞》,每年四期,定期出版,每期10万字左右。1998年,又一次更名为《试飞研究》,延用至今。

2000年以来,《试飞研究》的刊载内容、编辑加工质量及印刷装帧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并逐步规范化。虽然刊物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刊物费力前行,由于定位准确、特色显明,在历年陕西新闻出版局和陕西航空局的审核/审读中,均顺利通过。为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检索的需求,自2007年始,《试飞研究》在试飞院内网开始了电子版发行,纸质和电子版同步传输,加快了情报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刊物的利用和影响力,更加体现了科技内刊情报信息的价值。

《试飞研究》的功能定位变化

随着我国航空科研领域的深入发展和试飞技术、方法的进步,《试飞研究》编辑部针对不同时期作者群、读者群的需求,不断修订办刊方向,调整学术导向定位,优化版面装帧,以适应试飞研究发展与试飞技术创新的需求。

作者(译者)群的变化。创刊时的作者群。创刊初期,由于是不定期地搜集资料或专题,并且主要围绕技术、设备引进开展资料翻译,《试飞研究》主要作者群是专门情报机构――情报科的专业科技翻译人员和编辑人员,以及部分具备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的技术、设备引进人员,主要目的是把技术资料翻译作为项目的服务保障。

逐步发展时期的作者群:在1980年以后的逐步发展时期,《试飞研究》作者群主要是掌握更多国外信息资源并具有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的课题主管、项目主管以及部分专业情报研究与专职翻译人员。课题/项目主管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与技术积累,而情报研究与翻译人员的目的是情报信息与技术资料翻译服务保障。

稳定发展时期的作者群:从2000年开始,由于情报研究和专业技术翻译的细分,早期的“情报翻译”概念淡出,加之科研人员队伍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作者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作者来自于科研试飞一线,形成了一线科研人员、情报研究人员和专业翻译人员作者群。据统计,《试飞研究》2004年~2012年共刊发论文373篇,副高级以上职称作者投稿比例平均占总数的68%,本科学历以上作者占87%。

刊文特点及栏目设置。创刊初期(1985年以前),由于航空工业处于基础建设与发展初级阶段,外文技术资料翻译需求的特殊性、译者群特指性明显,主要为资料翻译,情报信息与动态报道较少。

所刊载论文80%以上是由专门情报机构组织专职情报、翻译人员,不定期搜集资料或专题,并且大多内容主要围绕技术、设备的引进项目开展的资料翻译。因此,无法进行栏目的规划设置,只能依据技术资料专业所属进行粗略分类。

逐步发展时期(1985年~2000年),由于航空飞行试验整体处于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为基础建设、基本技术与方法的学习、了解与模仿,各试飞专业的分工细化并趋于固定,《试飞研究》刊物栏目由原来的按照技术资料专业所属粗略分类,逐步发展为主要试飞专业特征明显的专题栏目,如综述、试验技术、飞行技术、推进技术、试验设备、机载设备、航空生理等。

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是由作者根据个人专业兴趣搜集选择并进行翻译投稿的,大多情报文献信息源于美国试飞工程师协会、AD、PB、NASA等,专题内容分散,难以匹配栏目要求。同时,部分刊文仍具有资料翻译特征,如:为当时大型试飞数据处理系统“骊山系统”的引进、电子与特设试验机的论证、选型等,刊登了大量技术翻译资料。

2000年以后,《试飞研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由于航空飞行试验基本基础建设已经完成,掌握了基本的试飞方法,试飞技术发展转为对国外的全面系统了解、重点学习,着重进行现状对比分析找差距,开创新的试飞研究主题,《试飞研究》适应新的需求,调整栏目设置,突出技术研究性专题,并加强了综述和理论研究专题。近几年来,其技术专题跟踪航空技术发展前沿,栏目设置更多地趋向于专业学科专题研究,更加关注未来型号研制试飞需求,更多地报道技术发展专题情报研究,成为名符其实的情报信息刊物。其主要专题包括:试飞综述、飞机、直升机与动力装置试飞、航电与武器试飞、试飞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以及飞行器试飞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等。

近年来,由于科研试飞队伍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作者群大幅扩大,《试飞研究》编辑部接收投稿也相应增加。所投稿件结合技术研究专题或研究课题重点需求,进行系统性情报资料搜集、翻译与编译,进而形成有观点、有分析、内容完整的综合性技术情报信息论文。近5年来,《试飞研究》跟踪报导了大型战略与战术运输机、国外微型飞行器、虚拟飞行试验、精确空投等情报研究成果,对国外矢量推力飞机试飞技术等进行了跟踪报导。《试飞研究》2000年~2012年刊发稿件按照情报信息产品类型分类见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试飞研究》2000年~2012年共刊发论文518篇,主要分为8个大类专题,栏目设置更多地趋向于专题情报研究,更加关注未来型号研制试飞需求。专题研究报告超过50%,使《试飞研究》成为真正的情报信息刊物。

《试飞研究》的情报信息价值。

《试飞研究》作为试飞院出版的三种科技期刊之一,与中文核心期刊《飞行力学》和试飞行业唯一刊物《飞行试验》(内刊)以各自不同的办刊宗旨与目标,一起构成了专业覆盖面与专业深度兼顾、学术研究与技术情报信息交流并重的学术交流阵地,具有其它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众多刊文被型号、预研等项目直接或间接引用,充分体现了其参考价值和情报信息价值。

刊文引用。一是研究型课题的引用。2000年,在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的型号课题和情报研究中,科研与情报人员搜集了《试飞研究》1990年前刊载的《F/A-18A飞机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飞行试验结果》《T-4飞机气道/发动机相容性飞行试验结果》《B-2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的试飞验证――种风险管理途径之一、二》等多篇文章,在进/发匹配课题研究中被型号和预研直接引用。

二是专题情报研究的引用。2011年,在特种机型情报研究课题和发动机空中试车台情报研究课题中,《试飞研究》编辑部为情报研究课题组检索刊载译文20多篇,时间跨度从1990年到2010年。诸如:《CFM56-7B发动机在空台上试飞》《美国空军试车台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技术》《B747发动机飞行试验台的发展与应用》《国外特种机型试飞浅析》《F/A-18C超大黄蜂侧风起飞着陆包线扩展试验》等多篇文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三是型号试飞课题的引用。由于先进的电传操纵飞机对电源供应有特别的要求,因而,对发动机空中起动可靠性提出了传统起动系统不可能企及的苛刻要求。国外应急动力装置试飞技术已经成熟并大量应用,但我国还未进行研究。在《试飞研究》2003年第3期刊登的《U-2S飞行/Fll8-GE-10I发动机的空中起动飞行试验》译文中,全面地介绍了U-2S高空侦察机所用的“XX应急动力装置EPU”的原理、组成、飞行试验技术和结果,直接对某型号的XX设备研制和鉴定试飞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是试飞试验方法的引用。在1978年第4期《试飞参考资料》中刊登的由汤吉辰、李昭广编译的“飞行载荷测量的应变计的校准方法”论文,详细介绍了飞行载荷测量的原理、设备和方法、校准和数据处理程序,成为试飞院飞行载荷测量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经典参考资料。在研究和消化该资料的基础上,该专业李昭广等将该技术实际应用于“雷锋式飞行员”王冠杨迫降时损坏的飞机的修复,在该机的试验、验证和鉴定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应用研究的结果论文曾在1980年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交流。

五是大型试验设施建设论证的引用。在《国外试飞》1988年第3期刊登的《飞行中进气压力随机脉动的特点》,1987年第4期《对随时间变化的进气道最大总压畸变几种预测统计方法的评价》,1988年第2期《用风洞与飞行试验确定大迎角飞机的迎角传感器修正量》,以及1991年第2期编译的《飞机发动机飞行中性能监控技术的发展和试验》等多篇文章,有力地从技术上支持了某新型发动机飞行试验台建设的论证报告,使论证报告得到以航空部吴大观为组长的专家评审会的一致通过,在技术上为试飞院建设新的发动机飞行试验台奠定了扎实基础。此外,所刊载译文在试飞测试、民机、发动机试飞等多个试飞专业、多种型号项目中被引用。

情报信息特点。作为试飞院唯一的情报信息类期刊,《试飞研究》主要具有以下情报信息特点。

专题报道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科技译报类情报刊物,其连续出版物的记录功能为信息的连续传播奠定了基础。没有记录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不可能保持学术交流的连续性。《试飞研究》创刊以来,刊载各类综述或专题论文1800余篇,以型号科研试飞、课题预研为主战场,统一规划,按学科专业归口,合理地组织各类情报文献,系统完整地报道了飞行试验领域的各学科、各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可以分析出专业学科的发展动向。系统梳理和确立情报研究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这是确保情报研究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的有力保障。

情报信息的集成性。所谓集成,系指将系统中各元素、各要素实现整体化,以使系统达到优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融合,就是将分散(空间)、多样(外观)和异质(本质)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按一定的准则链接起来,消除冗余和重复,发挥各自优势,达到互补、融洽、和谐。二是组合,就是将有机融合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按一定目标加以组织,构成可方便快捷实施的整体。《试飞研究》将分散的相关知识单元、片断进行有机融合,为知识创新提供最佳实现环境,实现知识单元、片断的优势互补和协调统一。据统计,历史上的发明创造约80%以上都是对相关专业情报知识的整合集成的结果。

第9篇:信号专业自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通信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一、引言

《数字通信技术》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先修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后续课程有《通信终端原理与维修》《移动通信技术》等,学习本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通信电子电路的认识,简单设计、调试与维修能力。

通过近年教学实践,数字通信技术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存在理论知识过多、学生基础差而难以接受的矛盾;二是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注入式授课,考虑教学进度多,顾及学生主动性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在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中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常忽视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表现,不利于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提高。基于上述原因,高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

二、《数字通信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在专业理论基础教学观念上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理论教学中避免过多过深的理论探究和数学推导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通信基本操作技能。数字通信技术部分按照信号流程整合内容,分为终端技术(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基带传输技术、频带传输技术等模块,如下图1所示,将授课内容分为:数字通信认知、信道认知、信源编码、信号传输及通信系统同步等模块,其中在信道认识和信号频带传输两个模块增加了实验内容,该课程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三.《数字通信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边做实验、边看现象、边听课,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例如讲到脉冲调制编码时,讲解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后,可以通过实验室示波器来观测信号波形的变化,学生就能很快明白“PCM编码的过程实际就是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自己通过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将原有的实验进行优化组合,精简实验内容,以提高实验效率,例如给出具体电路图及实验要求,适当讲解相关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实验,如讲到数字信号调制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电路的制作和调试,这样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点。

3.开放式课堂的营造

教师在教材选取上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需要参考最新的通信行业内部论文和相关材料,备课内容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使得教学内同在设置上能够紧跟先到通信的发展。同时授课方式也可多样化,对于新技术可以请一些校外专家、技术人员以讲座、论坛的方式进行教授,也可以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以便于理解和接受。

四.《数字通信技术》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本课程考核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准确地考查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是否达到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其中,把项目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项目评价为基础,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注重学生参与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创新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在制定考平方式时,必须合理增加实验及其他课堂以外教学成绩比例,以能力为标准,以运用为核心,区别于单一笔试的考评,应采取考核面广、比例适当的考试方式,例如《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10分)+项目考核(60分)+终结性考核(30分),其中项目化考核与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五.结论

在数字通信技术课程改革探讨与实践中,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尝试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质量。目前,该课程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鸿波,柴海莉,魏英.培养创新潜能的《电路分析》课程改革.

[2]周友兵.高职《数字通信技术与应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