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精选(九篇)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

第1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作为一种新兴批评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文学批评模式,为西方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充盈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在这种自然和女性的眼光下,传统的文化、文艺观、价值观以及批评尺度等受到质疑,文学作品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评价。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一)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之上的。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发展的理论源泉。生态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文学批评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环保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中去,将“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赤裸裸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如朱晓光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1978年,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格雷芬的《妇女与自然:她内心的吼叫》一书出版;1979年,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学与科学革命》发表。这两部专著的发表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结晶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其理论意义看似等于其实大于二者的结合。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而女性主义批评则是一种用女性意识关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早期的女权主义者伍尔夫在她的女权主义批评奠基之作—《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书中深刻指责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对女性身处的困境表示同情,她主张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高贵的尊严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另一位女权主义者波伏娃于1949年发表了《第二性》,该书被誉为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在书中,波伏娃认为女性要从这种家族式的社会中摆脱出来,撕去“他者”的标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正是在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参照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和背景。它通过女性批评与生态批评的途径,从女性与自然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学与女性、自然的关系,将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作为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

(三)将生态女性主义文本作为批评的对象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选择性地进行文本批评,将有针对性的文本作为批评的对象,其中包括女性和男性的自然写作和其他经典之作。如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作品中,周红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吴晓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揭示出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权制社会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女性和自然的剥削和压迫。又如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在这些作品中,女性和自然一样,都是受害者,受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的压迫和歧视。因此,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只有反抗父权制观念才能解放妇女和自然,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平等。

(四)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贯穿文学批评的始终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更贴近自然。在她们看来,男性中心主义和环境破坏行为共同构成对女性—自然联合体的威胁。女性与自然在本质上有惊人的相似性,女人孕育生命就像大自然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样,正如美国生态女权主义家斯普瑞特奈克所描述的那样,“女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生儿育女,并把食物转化成乳汁喂养他们,大地则循环往复地生产出丰硕物产,并提供一个复杂的容纳生命的生物圈”。以劳伦斯的作品为例,在他的作品中,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密切,钟情于自然,亲近自然。小说《虹》中的女主角厄秀拉从小就喜欢大自然,“每当发现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流,她就非常开心。她的心好像也随着小溪奔跑着,歌唱着”。《恋爱中的女人》厄秀拉姐妹俩也喜欢畅游于大自然之中,享受着自然所给予她们的欢乐。在劳伦斯看来,自然和女性是同一的,女性是热爱自然,自然是女性的生命源泉,她们互相安慰,互相支持。自然与女性的关系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以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完整地呈现。所以说,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两大主题,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聚焦点,贯穿文学批评的整个过程。

三、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之处

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支新锐,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无疑给西方文学界带来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推动学术界从生态和女性双重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重新审视经典和传统著作,从而再次定位人类文化观、价值观以及生态观。然而,这一文学理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因而在指导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只是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具有解析力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难以避免“以偏概全”的过错。生态女权主义者在选择文本进行批评的时候往往选择以女性为主角的自然写作或是以自然为背景的“反女性”文本,而忽略了两者的硬性结合只会导致这两个视角之间出现悖论的严重后果。再者,生态女性主义学者在进行文本批评时有时比较感性,从主观意念出发,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根基。因此,对文本进行细读和深入研究是当下文学批评的必然要求,同时切忌对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套帽子”,力图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不同文本甚至同一文本之间不同人物的生态观、价值观、文化观以及伦理观的差异,本着公平正义的心态批判性地进行文本分析。

第2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摸彩》;雪莉·杰克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雪莉·杰克逊是一位著名的、多产的美国女性作家,一生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摸彩》是她的成名作与代表作。1948年6月26日,《摸彩》在《纽约人》杂志上问世,立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也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不仅选人美国中学教材,吸引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而且受到世界各地评论家的青睐,一度成为评论的焦点。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摸彩》进行分析评价,如grifin等对文中应用的象征主义手法、讽刺反语、寓言、叙事风格等写作特点的分析,alfred等对文章揭示的“暴力与残忍”、“牺牲与欺骗”、社会制度的不公、人性的麻木冷酷等主题的探讨,thomas等¨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猜测、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刻画的深入了解等。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挖掘《摸彩》中体现的性别差异等,进行评价赏析。

一、故事简介

在一个晴朗明媚的盛夏的早晨,在一个无名的小村庄里,男女老少的村民聚集到一个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动。摸彩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连续进行了77年,甚至更久,因此人们对整个活动仪式的细节都很熟悉。今年举行的摸彩也毫无例外,一切都同往年一样,是那么的平静安详。村里的孩子、妇女、主持人summers先生、邮局局长grave先生、hutchinson太太等人物一一被介绍,正当读者满心欢喜,猜测着谁会,会得到什么奖品的时候,中奖的hutchinson太太却大呼“it’sunfair”,令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其实是个灾难:hutchinson太太因为抽中,而被她的村民们用石头活活砸死!而造成这样的荒唐行为是因为一个可笑的信仰:“六月抽,粮食快丰收(lotteryinjune,col beheavysoon.)”。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文学著作进行评论的一种方式。女性主义思想和理论以“社会性别(gender)”为基点,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并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启蒙运动,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是始终伴随女性运动而存在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是指专门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的女性主义作家和作品。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一些著名理论家预言它还将是21世纪中主要的批评流派。解构主义理论家乔纳森·卡勒所言,“女性主义批评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强调男女平等阶段、强调男女差别阶段和主张运用男性理论来解构男性理论,提倡多元共存的阶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的问世动摇了西方几千年来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思想观念,并作为批评方法之一成为“21世纪的显学”。

三、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摸彩》

很多文学批评家谈到了故事中体现了男女性别的关系。例如,fritzoehlsehlaeger在essaysinliterature中说明,的故事描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性征的控制”。

1.女性的从属地位

在父权制的等级体系中,男人是主体,女人则是他者,女人总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而被动地存在。

首先,从整个摸彩仪式的规则来看,男人代表整个家庭来抽签,而女人只是被看作男人的财产或附属品。摸彩一共分为三轮:首先是家族的头领,其次是各个家庭的男主人,第三轮才是抽中的那个家庭的每个成员。

在首轮抽签中,有两个特殊情况:dunbar太太是唯一参加抽签的女性,因为她的丈夫摔断了腿,而她的儿子还不到十六岁,尽管大家都对这一情况了如指掌,summers先生还是一再询问确认,妻子为丈夫抽签成了不得已的选择;而watson小子的母亲的命运则由她儿子的运气来决定,因为watson小子今年可以为“母亲和自己”抽签了。在第二轮抽签中,hutchinson太太的女儿没有参加,因为“女儿是随丈夫家一起抽签的”,换言之,女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所以stnumers先生对hutcihnson太太说“youknowthataswellasanyoneelse”o可以毫不夸张地说,hutchinson太太被抽中的厄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丈夫的坏运气带来的。

其次,从称谓上看,女人们都被冠以“某某太太”的称谓,如mrs.delaeroix、mrs.hutchinson、mrs.dunbar等。当tessiehutcihnson赶到广场时,其他的男人们冲着比尔说:“你的妻子来了,哈钦森。”没有谁想到先称呼“特西”,只因为大家认为她是“属于”比尔的,是以比尔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尽管这些妇女们“穿着褪了色的家居服”,hutchinson太太“在围裙上擦擦手”,这些细节都说明女人们也在劳动,但男人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们维系着村庄和家庭的经济命脉。

在这个村子里,政治经济大权掌握在三位男性的手中,而各个家庭的权力也由男人们牢牢地控制着。一贯主持摸彩仪式的summers先生,“ihswifewasascold”,他妻子是个泼妇,这样一个看似无关主题的细节,却暗示着:即使是个性强悍的女性,在摸彩等重要仪式上,也是毫无任何权利可言的。

2.女性的反抗意识

男人正是通过不断排挤、压抑女性这个他者来稳固自己的中心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妇女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女性被男人视为劣等的性别,而她们自己也甘愿顺从于这种性别支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女性只有学会等待、服从、接受。

在文章开头介绍的小孩子玩耍的和谐景象中,当男孩子在搬运和堆积石头的时候,“thegidsstoodaside”,女孩们只是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她们已经知道自己长大后也要像其母亲一样,所以从小就学会自我克制和屈从于男性的权威;女人们“继她们的丈夫之后不久也来了”,然后“加入到她们丈夫的行列里”,并且“standingbytheirhusbands(紧紧地跟在她们的丈夫后面)”。软弱、无用和温顺的所谓“女性气质”,成了女性的一种美德。

在小说中,主人公tessiehutchinson是唯一表现出了女性反抗意识的角色,尽管这是无意识的,并没有从本质上对“”提出异议。首先她姗姗来迟,“clena forgotwhatdayit wsa(把日子整个儿给忘了)”,她解释迟到的理由是“不能把那么些盘子扔在水池里不管”,一个勤劳务实的家庭主妇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触犯社会习俗的行为显然被认为是对“”及“”所代表事物的一种不满;当丈夫抽到纸片时,她立马对抽签的方式提出质疑,“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来挑他想要的纸片”,而她的丈夫却叫她“shut up”,因为这违背了他作为丈夫的尊严;在第三轮抽签后,丈夫bill“走过去到他妻子那儿,从她手里夺过纸片”,并“举起它”,向众人再次表明他对这个不服管束的妻子的控制。

第3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特征”、“双性文化特征”

引言

    首先应当为女性主义正名。抛开了女性解放运动中那些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女性主义的因素,而是旨在挣脱男权统治的樊篱、摆脱男性霸权,揭露并批判其危害和不合理,充分地张显女性的特质、自身天赋和才干,从而使女性自身获得相应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这样的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应当给予积极肯定的。不能因为它产生过一些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现象就给予否定。

    女性主义运动、女权运动说到底是妇女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运动,应当属于整个人类的自由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傅利叶就说过: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一个社会解放程度的标志。

一、几个问题的提出

    1、女性主义运动应当从现行的男权社会中争取哪些权益?哪些权益已超出了女性主义运动范畴,应当属于整个人类解放运动的范畴,即包含每个不分性别的人类个体都应当争取的自由和解放?比如通常所说的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则是属于不分性别为全人类所要追寻的目标。

     2、在男女先天综合秉赋的比较中,男性先天就比女性更优越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中仍旧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因素究竟是哪些?虽然当今社会已经在制度上消除了男女不平等的因素,但在当今社会现实中,男女仍旧不平等,广大妇女仍然处在男权统治的樊篱和阴影之下,另外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女性的社会成就、才干和智能仍然普遍的不及男性。这难道是由男女先天所具有的优劣差异所决定的吗?事实上这绝不是男性天生比女性优越的结果,因为现代生物学、生理学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依据,有的只是体力、耐力、空间感、直觉感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各有长短的差异,并且不是决定智能和才干高低的先天差异。造成当今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因素和男性比女性优越的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一是根源于人的自私本性,其二是根源于数千年来男权社会统治所形成的强大的,已经深深印化在人们头脑中的阻碍女性智能和才干发展的传统文化和观念意识。        

    3、哪些传统文化和观念意识(包括已深深印化在男性和女性头脑中的那些观念意识)是需要给予解构和重构的?比如,男性应该有什么样的观念更新才能促进当今社会妇女的解放?女性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内涵才意味着具备了自我解放的内在因素?因为妇女解放不仅关系到女性自我素质的更新和完善,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外在更新和完善。因此男性的观念意识的更新完善和女性自身观念意识的更新和完善,以及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更新、完善与发展和人性自身的进一步完善这三个方面是当今社会妇女解放的关键所在。

这就需要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和判明的是:哪些“女性特征”是在男权统治的观念意识的标准、要求和规范下强制赋予女性的所谓“女性特征”、以及在男权统治的观念意识下,在男性和女性头脑中所形成的所谓“女性美”、“男性美”的观念?比如女性应当以柔弱、温顺、庄重,贤良、仁慈为美,而刚强勇敢、富于竞争和开拓精神、气魄宏大、志向高远等等则只是属于男性美的特征,这些观念意识正是应当被解构和重构的,事实上这些传统美的特质是男女双方完全可以相互共有的。此外,还需要我们应当进一步分析和判明的是:哪些女性特征是女性真正独具的优良天质?而这些真正的女性特征是应当保留并发扬光大的。如此才能形成阴阳协调、互补共存、共生发展的社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教是明显歧视妇女的。道家学说中,老子的思想不但无歧视妇女的地方,还有许多推崇女性美德之处,如十分推崇女性秉赋中就有的阴柔和柔弱之德等,道家学说中这些有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制大,尊崇女性的思想精粹,正可以成为当代后学中重构女性文化可资借鉴的思想。真正的佛家思想也无歧视妇女之说,佛陀不但不歧视妇女,甚至认为动物都应被视为是与人平等的众生。后来的一些佛学典籍中有许多内容并非佛陀的思想,而是后人的杜撰。比如关于歧视妇女的内容,就必定是杜撰,佛陀是坚决主张众生平等(包括一切动物生灵,何况妇女)。众生平等是佛陀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佛陀从来就没有说过女人生来前世的恶业就比男人的多之类的话。要想消解佛教中歧视女性的因素,只需要回到真正的佛陀思想中去就行。

    基督教的《旧约》是典型的男权意识的产物。而《新约》则是倡导男女平等、天下人平等思想的。最歧视妇女的宗教莫过于某些偏狭极端的宗教。传统的宗教文化中歧视和阻碍妇女发展的话语就属应当解构之列。

    男权统治在人类历史上已延续了大约一万年左右,特别是男性凭借最近的数千年人类进入语言文字和制造精巧的工具的时代,更是将男权统治地位通过文化、思想、制度加以稳固和强化。比如,在东西方的语言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带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划分的语言。西方语言当中就存在阴性和阳性词汇之分,这些词汇的规定,其中有许多正是男权统治的产物,就连女性(female)和女人(woman)都仅仅只是雄性(male)和男人(man)的派生词,这说明了女人从根本上是依附于男人的。“中文与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一样,无不打上性别歧视的烙印,中文里存在着许多‘女’字旁含褒义的字:好、妙、娴、婉、嫰,但也有不少‘女’字旁含贬义的字:奸、嫉、妒、婊、娼、妓、奴、妖,……直接以‘女’字作偏旁则多少表达了男权主义偏见对造字文化的直接渗透,”[1]这些深深渗透到语言文化当中的男权意识观念也应当给予解构。

经过数千年的延续,男权文化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每个时代的男性和女性的观念意识中,并成为了他们自觉和下意识自觉的共识。比如做家务、养育子女和服侍公婆,成了女人的天职,抛头露面、社会活动则是男人的天职,在男权的观念意识下,评价好女人、好男人也有了共识和标准。一个好女人的标准不外是:漂亮温柔、贤惠、做家务能干,好男人的标准则是:事业成功、有身份地位、会体贴关怀人(注意:这里的体贴已有了很强的恩赐和居高临下的意味)。妻子因夫贵而妻荣,女人真正成了有象征性的月亮,要靠太阳的反光才能发亮。时至今日,男性、女性自幼年起就深受男权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的规范。小女孩如果太爱闹、太活泼、太冲闯、太有个性……就会被认为不稳重和不正常而要被管束和调教。不但周围的男性这样认为,连女性(包括其父母和周围的女性同伴)也这样认为。女孩子必须学会变得文静温柔和稳重……,对男孩子,调皮、性格活泼、个性强、好冲闯、富于征服精神和竞争精神……则被认为是好事,反之则不正常。男女在幼小时就受此教育和规范,长大后当然就只有进一步的就范。大多数女性甚至将充满男权意识观念的许多对女性的要求、规范自觉地当作了自己的信条,由此可以为自身带来实惠,一般的女性,没有谁会轻易地反抗,因为反抗的代价是巨大的,结果是不好的。在今日社会,虽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但在深层次上,男性歧视女性,女性下意识地自甘歧视的观念意识则还根深蒂固的存在着。比如,上述对女性从小就开始的规范、要求和对好女人的评判标准等等仍然十分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又比如,男人常常自豪地指证几乎所有的大思想家、哲学家、指挥家、音乐家、建筑师皆是男性,极少女性,来说明女性不如男性优越。事实上这些举证仅仅是表面现象,根本不能说明问题。如果这样的举证能成立,那在一百多年前女人身受歧视和压迫的严酷封建社会,成功的男人更是远比女人多得多。再有,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又如男性的择偶观中至今一直还深深包含着不能找女强人,女人不能太深刻、太能干,只应当温顺和贤惠,否则难以相处的意识,等等。此外,丈夫凶而严厉,妻子柔弱顺从被认为是正常的事,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但“妻管严”则是反常的,丈夫将会被别人当作的笑料,妻子也不会获得人们的赞赏,反会被认为是母老虎。女性择偶时“嫁汉穿衣吃饭”的观念依然深重,男人是否靠得住(能依赖),即在经济上、社会地位上和情感上能否可以依赖是其最重要的择偶标准,还有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的观念等等还极为根深蒂固,……等等,这严重地阻碍了女性的成才和全面的发展,也就当然会形成成功的男人比女人多的现象。但这绝不是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越的结果,因为现代生物学、生理学上根本找不到任何依据,有的只是体力、耐力、空间感、直觉感等方面有差异,这是各有长短的差异,并且不是决定智能和才干高低的先天差异。

    男女不平等的深刻根源在于人的自私本性,根源于人的一种弱肉强食的生物本能。人类社会在进入了男权社会之后,女性成了弱势群体,成了“失声的集团”。对妇女的霸权最深刻的根源是人性的自私和贪欲。凡人都有自私和贪欲,男人象占有财产般先将女性的某些权益给予剥夺,从而在世界上首先就排除了一半人来与之争夺权益。只需在余下的半数人——男性中进行竞争。由此为男人带来的好处是极大的,男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这一业已得到的好处的,就像奴隶社会,一批人将另一批人划为奴隶,他们是不愿轻易放弃由此划分所获得的巨大好处的。除体力之外,男性无任何先天优势优于女性,特别是在先天的智能方面,男性不应当再对女性有优越感,因体力强在以智能为主的现代社会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对女性美应当进行观念的转变,美应当在于气质、素养和性别特性,而不应当只看重外表,更不能丧失女性的天然优良特质,而以男性化的女性作为美的标准。小说《简爱》中的女主角简,便是一个塑造得较为饱满的、具有真正的妇女解放观念意识的可爱的女性。她相貌一般,身材瘦小,但却有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才智,更重要的是,她极为自强、独立自尊,在男人面前力争平等的优秀观念意识,但又没有半点女强人感情粗糙和男性化的味道,而是情感十分的丰富饱满、富于女性魅力。这正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真正的妇女自我解放意识的女性之成功形象。在关于男女外在美的审美意识上,也存在相当多的需要解构的误期。比如过分看重女性的外在美,而对男性外在美则可以将就,这种旧式的“男才女貌”的审美意识应当属于抛弃之例。这种观念无形中深层次的将女人限定为男人的花瓶和附庸,极度的压抑了女性才干和智能的发展,但却大力激发了男性智能才干的彰显。这种观念貌似无关宏旨,实则危害极大。长此以往,即使在当今社会,也仍造成了绝大多数女人仅仅在把外表美作为其人身最重要的追求所在,这进一步拉大了男女在才智上的距离,而使得现代社会不是消解,而是强化了男女不平等的基础。本人认为,就人性的美而言,男女双方都应当基于这样的共识:人性之美主要在于内在修养气质、才智及其在外部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中的显现,而绝不是在于单纯的外表美。以往这种意识仅仅只成了对男性美的审美共识,今后应当成为男女追求人性美的共识。如此才能有助于使妇女在人生的追求中找到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才能激发妇女去追求较高的内在精神修养和品位,注重开发自身的才智。在这里类似于简爱这样的相貌平平,但却注重开发自身较高的才智和内在的精神素养、气质风度,从而获得了高品位男士青睐的女性,应当给予当今社会女性追求自身价值巨大的启迪。

    关于未来社会,男女双方要想能实现平等、互补、共存的伙伴关系,我十分同意西方女性主义人士所提出的“双性文化特征” [2]之说。对此有学者特别指出:“提倡建立和发展‘双性文化特征’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和混淆男女两性的特征,而是在充分的尊重男女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扬弃传统文化的弊端和偏见,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性。……而建立‘双性文化特征’首要的是社会文化应当改变以往的视角和态度乃至精神,接纳、正视女性以往的历史和现实存在。”[3]我以为这是非常精辟的认识。

    走男女“双性文化特征”,男女两性性别的弱化,也许是未来社会男女进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阴柔与阳刚的互补、共存、互动将是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永恒运化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对未来男女平等应建立在男女双无性别化的基础上这一说法还不能过分强调。应当弱化的只是用男权观念意识来规范、评判、衡量及其所要求的男女两性的那些人为不合理的东西。就天赋而言,男女本无太大差异,有的只是各自独具的特质。对这些独具的天然特质正是阴阳互补、共存、互动的条件,我们不但不能将其抹煞,而应当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并使其充分发展才是。否则世界将变得多么单调乏味,人将变得男不男、女不女,这并非是男女得以平等平权的必要条件。妇女得以自由解放、健全发展的真正充要的条件是彻底消除那些在男权观念意识下人为设置和业已形成的种种阻碍女性发展的因素,特别是要消除那些阻碍女性才智发展的因素。因为造成当前社会男女仍然不平等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后天形成的现实中男女在才智方面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当今社会,妇女解放的道路仍然十分艰难而崎岖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今的人类其人性还远未达到足够高的完善程度。由此,男权统治的某些观念意识就还没有完成好它的功能和作用。比如现代知识家庭中,夫妻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都有各自的事业和主见,要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伙伴对话关系,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双方的人性已达到足够高的完善程度。否则一旦出现意见不一致时,通常必然是以恶性的争吵来收场的。特别是双方性格都十分强时,争吵就更是频繁。因为现代社会的高学历知识女性,如果要想事业有成,必然要在社会中斗智斗狠,而现代社会的事业竞争是日益激烈的,是需要斗智斗狠的,社会的竞争宛如战场,非理性的东西十分多,完全凭智能、凭才干去干事是不行的,更为必要的是要凭借智能在人际关系中周旋,该狠毒时要狠毒,该狡猾、玩弄计谋时也必须有手段等等,如此一来,女性天性中的柔顺、温良、慈爱将难以保存,女性的男性化转向将是必然的。这必然造成现代社会男女相处的困难。本来在现代社会,决定男女是否平等的关键因素,仅仅只是在智力和才干方面。但是现代社会的才干和智能已经深深地打上了雄性、刚化的特征,女人在这个社会当中,要想获得较高的智能和才干,就难以摆脱自身被雄性化的影响。女性的雄性化将会带来巨大的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问题。除非,当社会竞争变得不是如此的激烈,不再凭借暴力和斗狠,竞争变得有些温文尔雅时,女性才可以变得在才智上跟男性一样,但却能始终保存柔顺、温良、慈爱的天性。否则,只要男女双方人性完善的程度没有达到足够高的水平,那么在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解决男女相处问题的某些传统方法也许还不得不继续借用。旧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树立男性权威来解决问题的。要求人们仍然坚守某些男权观念意识,使得女性要么只做贤妻良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自己的事业,这种方法当然是应当抛弃的;而现代社会对妇女的要求则变为:要么就是既要在事业上有成就,又是贤妻良母,能在与丈夫相处时会温顺忍让,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个别极优秀者例外。当今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充满恶斗的雄性化时代,要求女性如此这般,这其实是对女性的极大苛求。但这是无奈的,因为当人性不完善时,正如一山不容二虎,两强相遇必有争斗。或者反过来让男人变得柔顺忍让,既做贤夫良父,又能事业有成,让女性成为家庭主宰的权威人物。这既不可能做到,又违背人的生物天性。当然从理论上讲,男性是应当变得柔顺忍让,应当学会与女性互尊互助、平等协商、平等对话的。但是,男性要学会柔顺忍让这比女性来的困难得多,因为这有生物性先天决定的成分。

 

二、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表现中的几个误期  

    1、不能正确界定女性应当争取之权益与内涵,将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问题混为一谈。

    2、过激、偏狭、变态的向男性的复仇和反抗意识。比如琼瑶等人的小说就明显地流露出这种意识。

    3、过分的女性私人化语言,形成狭隘的“小女人”文学。虽然女性文学应该是千姿百态的,每个人的创作个性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因为女性既是女人也是人,凡人,特别是作家,就应当有作为人的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广阔的视野和责任感。“如果说女人只从事‘小女人’或‘私人化’写作,所关怀的世界只有身体和性,只有爱情和自我,女性主义成了女性写作的唯一选择,女性意识覆盖了女作家关注人生的全部,将构成女性写作的误区。”[4]如卫慧、棉棉等人的小说所表现出的这种特点是不足取的。

    4、以为争做女强人和男性化的女人就是自身解放的内涵。本人不同意女性应当减少阴柔之内涵,增加阳刚之气即是现代的女性自我解放之说,男女平等平权,不可能要求男女在体力上削减差别,更不是在先天的生理上和生物性方面要消除差异,关键是在观念意识、文化素养、智能才干方面缩小差异。比如,对于健美运动,我以为男子还可以,确是属于一种阳刚美的运动,这种显示肌肉发达的阳刚健美是不适合于女子的,那种用显示女子发达的肌肉,在体力上缩小与男子差异的想法是无聊的。我这样认为绝不是男权观念影响下的审美意识。因为人性最本质的力量决不是体现在体力上,而是体现在智能、才干和道义上。特别在现代信息社会,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五大三粗、头脑简单、体魄强健的人在农业社会就意味着是竞争的绝对强者的话,那么在今日之信息社会,一个身躯娇小但却有着高智能头脑的女性必将是竞争的强者。而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者将只会是竞争的弱者。女性的制胜法宝应当更多地采用以柔克刚的方法,而男性的制胜法宝则应当更多地采用以刚克柔的方法,当然必要时两种方法都可以混合使用。

    5、正如世上“人无完人”,女性主义不应当对男性过分的苛求,也不应当过分理想化的去追求完美的男人,有些女性主义小说家竟由此得出“世上无男人”,“无理想的男子汉”的论断。事实上,世上确实没有完美的男人,但也没有完美的女人。因此双方都不要过分苛求,以免陷入误期。

    6、“有些极端的女性主义者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男性史,整个文学史也是一部男性文学史,整个战争史仅仅是一部男性战争史。”[5]这未免太过极端和偏狭。在一个男权社会、男性握有语言话语批判权,当然不可避免会在其书写的各类历史、文学史、战争史、文化史等中表现出浓厚的男权意识,但不能失之偏颇地就认为整个历史、文学史、战争史、文化史皆为男性史之说。这正好反映了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思维易落入一种偏狭、爱走极端的误期。不能视野开阔高远、包容性宏大客观,也许是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和文学创作者需要克服的通病。

 

三、对女性主义及其文学的简评

 

    如上所述,妇女解放关系到人类整体的解放,当然最终也就关系到男性自身进一步的解放。妇女的解放不仅最终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意味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更意味着女性的活力和才干获得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挥,意味着能使文学艺术绽放出巨大的女性异彩,意味着能使现代社会的家庭更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富于新的活力和丰富性。因而这不仅仅只是女性本身的事,男人也应当积极参与。体现以追求妇女平等自由解放为宗旨的女性主义文学,当然也就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女性主义文学正是女性彰显自身独具特质、自身天赋和才干的极佳场所,也是用艺术的语言控诉和揭露女性在男权重压下的苦难辛酸的重要渠道,是作为弱势群体、失声集团打破男性话语霸权、赢得平等话语权的渠道。比如,可以大大提高妇女地位,使妇女问题获得更好的关注,并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更可以充分展示女性独具的优势、特质和魅力,实现女性价值的自我体现,实现女性的自我抒发、心灵慰藉。例如冰心女士的座右铭“海阔天高心志,风光月霁襟怀”,这是一种真正的能使男性倾倒、折服的,诗意的理想女性气度和心怀。 冰心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的作品中自觉地张扬了女性意识,并以女性自我完善为目的。[6]此外,女性独具的优势、特质和魅力还在当代一批优秀的中国女作家比如张洁、张辛欣、王安忆、谌容、池莉、陈染等人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显。但对于偏狭、极端的、非理性的女性主义却是应当予以批判的。比如上述提到的“女性优越论”、向男性的复仇主义,以及视女性男性化为实现男女平权之必要条件之说,又如,上世纪七十年美国曼哈顿妇女运动的过激行为,[7]等等则是应当纠偏和引导的。

参考文献

[1]刘慧英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三联书店   1996年4月版   p215

[2]同[1]

[3]同[1]p209

[4]“女作家谈女性文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叛逆”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5]王岳川 “女性话语与身份书写在中国”      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6] 孙绍先  《女性主义文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年9月版 p136

[7]崔少元 “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 ” 新青年北大在线首页\文学大讲堂

1、闵家胤主编   《阳刚与阴柔的变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9月版

第4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女权主义;红楼梦;水浒传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20-02

一、女权主义及其历史,现状与发展

1.什么是女权主义

首先应当为女权主义正名。抛开了女性解放运动中那些褊狭、极端的、非理性的女权主义的因素,而是旨在挣脱男权统治的樊篱、摆脱男性霸权,揭露并批判其危害和不合理,充分地张显女性的特质、自身天赋和才干,从而使女性自身获得相应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这样的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是应当给予积极肯定的。不能因为它产生过一些褊狭极端的非理性的现象就给予否定。

2.女权主义的主要发展历程

女权主义思想的历史可以一直溯源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希腊(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就曾在爱琴海中一个名叫Lesbian的小岛上开办女子学校、创作具有女同性恋色彩的诗歌),但直至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才开始在欧洲兴起。而女权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则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了。

3.女性觉醒――反抗封建专制

封建礼教要求女性三从四德,要求女性顺从男性的意志,不能自作主张,不能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女人所扮演的角色只限于家庭。中国很早便有了规范女的《女诫》、《列女传》等著作,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仅仅是母亲、妻子和女儿的身份,而“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恰恰被剥夺了,她们的生活天地也因此被局限于家庭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无权介入社会活动。《周易•家人》里明确指出“女正位乎其内,男正位乎其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尤其到了宋代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妇女更无地位可言。

二、《红楼梦》中的女权主义

女性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戏剧影视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千百年来,女性一直处于受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境地。自《红楼梦》成书以来王熙凤的强势女性形象被广泛讨论

1.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身为荣国府大管家,大权在握,并深得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宠爱。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会不顾一切去争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屑于当时上流社会对妇女的种种苛刻的清规戒律,比如女孩子要斯文、柔弱、胆小温柔,还要学会取悦男人。她个性果断、勇敢,在遭遇生活变故的时候,有直面生活的勇气。这一切都使其具备一个生活强者的素质。

2.具有了与男权社会抗争的意识

王熙凤是个性强悍、敢想敢干、敢做敢为、聪明能干的女中豪杰,她的胆识魄力丝毫不让须眉,在命运面前都表现出了不服输、勇于抗争的勇气,公然对抗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制约,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应该可以肯定地说东方女性已经初步具有了女权主义的意识和觉悟,女性个人意识已经开始萌芽。

三、《水浒传》中的女权主义

《水浒》中的人开始所做的事情就是反抗封建社会,被逼迫被压迫,走向梁山水泊,举起反抗的大旗,反对宋朝的压迫。当整个社会生活无法继续的时候,女性也有权利去抗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1.顾大嫂

女人的活计她完全不懂,更谈不上会穿衣打扮了,她有的只是同男人一样的蛮力和火爆的脾气。她的女性的情态早已被她的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气魄所掩盖。她的一举一动完全没有女性的矜持与温柔,所有人包括她都没有将自己当作女人看待,而是用男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她的行为。顾大嫂更具有男人的特质,更有阳刚之气。巾帼不让须眉,她们用自己的身体、行为就足以证明,自己不必男性差。她的行为不再用女性角度来衡量,而是男性视角来衡量的。

2.孙二娘

孙二娘能掌控男人。张青规定了几不抢,但她就是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别看孙二娘在家里横,但在集体生活中,她还是很听张青的,不仅排名列在张青之后,就是在工作中,张青也是他的领导。我想,这倒不仅仅是作者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做怪,也不是什么封建礼教束缚,而是女人终究是干不了大事的。目光短浅,情感大于理性,这都是女人的弱点。所谓的头发长见识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就象孙二娘,她要是不把张青的“三不抢”制度当成耳旁风,那得保存下多少社会精英啊!

3.扈三娘

一丈青扈三娘武艺高强,勇猛决绝,她一出场就令人刮目相看:先生擒王英,再力战欧鹏、马麟,紧追宋江,后来又活捉彭圮、郝思文,而且这些被她活捉的人都名列一百零八将中,如果作者没有进步的女性角色意识是难以塑造这么鲜活勇猛的女英雄的。梁山几位女将的武艺胆识都要超过她们的丈夫,昔日的主宰在这些女英雄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了,这在夫为妻纲、男强女弱的男权社会不能不算是一种突破。

四、结语

中国女权主义须迅速崛起,中国女性需要参与女权主义的话语实践,成长为话语主体,获得对话的机会,争得女权主义的自由解放语境的在场和主讲地位。女权主义所提出的女性解放和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任务,是中国和世界各国文明进步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女性文化的建造是改变全人类命运的希望所在。

[1]红楼梦人物论[M].王昆仑北京:三联书店,1983.

第5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引 言

有些观念和思维方式包含着生命的种子,有些(或许就深藏在我们的心中)则包含着致命的种子。认出这些种类,并加以指出从而使人们能共同认识它们——我们能在这一点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功,其实也就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赢得未来。①

在执行对父权制的去中心化与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中,生态女性主义逐渐发展为后现代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德波拉·l·麦迪森(debora l madsen)观察到生态女性主义对文化女性主义的师承关系,后者的目标主要是对抗二元对立思想。她曾指出生态女性主义关心文化中的所有的统治:种族主义、性别主义、阶级压迫、剥削自然。②

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发源于法国女权主义作家弗朗索思·德波恩(francoise d’eaubonne)。德伯恩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联系, 她号召女性挺身而出拯救地球,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从1980年3月在阿姆赫斯特举行的第一届题名为“女性与地球上的生命”的生态女性主义者大会以来,生态女性主义逐渐成为反对男权压迫妇女和人类压迫非人类的一场运动。中国知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女士认为,生态女性主义试图寻求一种不与自然分离的文化,并认为一个生态学家必定会成为女性主义者。③她还将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总结为 “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④。

后现代语境下的人类社会一直以来被贴上 “危机四伏”“积重难返”的标签,而20世纪末逐渐兴起的生态女性主义恰如新风拂面,因其呼唤善待自然与女性,主张在生态系统内履行互惠原则被肯定为一个“绿色”学派。然而,国内一些学者在积极实践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以文学为阵地为女性和自然鸣不平讨说法找出路的同时,却表现出了几个重要的误导倾向,主要包括:某些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十分强调一种想象中的女性与自然间的神秘关系,忽略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之间的原则性分歧;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一概否定的态度造成理论失范的尴尬且付出的代价乃是强化女性主义广为诟病的“受迫害情结”(persecution complex);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思想的不自觉的依赖——正是在这点上,生态女性主义实行了自我解构。本文将以几篇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外国文学评论为样本,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误导倾向试做分析,以期大家对生态女性主义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理论合作的背后:没有永远的朋友

生态女性主义文评中存在一种相当普遍的思路:从一种虚拟想象的女性与生态现象之间的神秘联系开始立论,而后赞扬文学作品中自然化的女性和女性化的自然,或者批判男性对自然对女性的漠视、践踏、剥削。举例如下:

例1:女性与自然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女人的生理特征(生理周期、哺乳、生育)与自然的节奏联系密切。生理周期与宇宙间月亮的圆缺、自然界海潮的涨落相适应,形成一定的规律。一直以来,生态女性主义者也正是利用了这种联系的优势,试图消解父权等级制,以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⑤

例2: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与自然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性。正如美国女作家苏珊·格里芬所言:“我们(女人)知道自己是由大自然创造的——我们就是大自然。我是观察大自然的大自然。我们是具有自然观念的大自然。是哭泣的大自然,讲述大自然的大自然。”同样的观点使福尔斯形象化地展现了萨拉这样的维多利亚时代违背传统道德的叛逆女性,她在观察感知大自然过程中,获取追求本真的力量,具有大自然般的野性。⑥

应当注意到,在女性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神秘联系,并以此为生态女性主义评论的立论元点,这种做法很值得商榷。从自然现象间的浪漫的类比一蹴而就来到意识形态领域,这反映了生态女性主义在理论建构和政治实践方面还不成熟。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合作产生了生态女性主义,这是基于各自政治目的的战略性结合,为这个结合披上一件属灵性的“外衣”也许是为了表明其联盟的合理性和巩固其稳定性,可是此举未免有斧凿牵强之嫌而且大可不必。

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下,即女性主义能够成为显学的去中心语境下,不存在一种不可证其伪的话语,任何话语间的合作都是机缘际会、不可能天长地久的。这一点在生态女性主义的案例上更是不难理解。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在发展的道路上选择结盟,但是,须知生态主义关注的生态危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乎全部物种,因为生态危机没有男性气质,也没有女性气质。生态批评强调整体观,反对在种族、物种、性别之间做等级划分区别对待。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最大的分歧在于:生态批评的侧重点是去人类中心的,女性批评则侧重去男性中心的。两者结盟但宗旨皆在发扬自己,故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注定是一定程度上的,有所保留的。

已经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点。如香港树仁大学陈诗洁女士曾写道:“不要以为女性与自然同样受父权文化压迫,生态主义就会较着重性别的问题,即便是深层生态学也无暇顾及于性别的议题 ……”生态女性主义者批评“深层生态学的偏颇男性——空泛、疏离、非个人化及性别盲目,并且忽视权力。深层生态学者拒绝承认性别和女性主义分析的重要性,因此实际上延续他们企图改变的二元思想。”⑦依笔者之见,生态女性主义的未来发展轨迹也就是它的两个母体理论边合作边角力的动态过程。未来它是向更生态方向靠拢还是更向女性方向靠拢,甚至是呈一边倒的态势,目前还有待观望。不可否认,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女性和自然在整体上逐渐成为处于弱势的一方,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联手进行抗辩实属无可厚非。但是,那种持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亲缘关系乃天经地义天长地久的超验观点,未免显得轻率浅视。超验和灵性向来意味着“难解之谜”“无法求证”,此番生态女性主义者以此为建构理论的基石有悖于“以理服人”的学术规则。究其根源,持此理论者没有仔细辨析,两支同时发出的声音,其表达的诉求既有一致也有冲突。

二、偏激的代价:强化“受迫害情结”

女性主义最主要的活动是揭露男女之间论文联盟的不平等。许多女性主义的文学评论对女性受迫害的地位进行过度分析,不免让人认为女性主义帮助塑造了女性的受害者形象,甚至有人干脆将女性主义称作“受害者的哲学”。女性主义阵营的后起之秀“后女性主义”对此负面效应的认知相当深刻:“后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的问题……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不应该被政治化……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⑧对“受迫害情结”的反感使人不愿接受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主义是极端的,个人中心的,令人难以忍耐的。一些生态女性主义文评的做法无疑增加了女性主义被接受的难度,因为它们十分强调“受害论”,认为全体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受害者。举例如下:

第6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结构批评后的各大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渗透并改变了人们从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演变与特色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最富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其背景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克丽斯蒂娃《中国妇女》英译本),强调压抑性。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其作品《第二性》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海伦娜・西索(Helean Cixous)、露西・伊丽加芮(LucyIrigaray)、朱莉亚・克丽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美国批评更重视对欧洲文化中心和白人中心的反抗。其代表作家有Vi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Marry Ellmann(《思考妇女》)、KeteMil-lett(《性政治》)、Elaine Shouaher(《她们自己的文学》)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心路历程,在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它广泛借鉴西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解构批评等的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主张。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变革,自始至终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女性主义仍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性政治

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是性政治(8exngl polities),认为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政治发表意见。因此把性别问题作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认为性别关系是一种政治权势关系,必须在权势、地位、反抗、种族等方面进行政治的和政治社会学及政治人类学的分析。

女性主义评论家坚持反对并猛烈抨击以男性价值为中心的“菲勒司中心主义(Phellocentrism)”,认为菲勒司中心主义及菲勒司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典型的性政治理论,集中体现了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占有、控制、排斥等,把女人从社会的人降低为生物的人。体现在文学批评中,不公正、平等地评说女性作品,贬低、嘲讽女性作家的作品甚至是优秀作品,对女性作家的生理和心理给予打击,这种批评表现了“大男子批评”的性别类比和思维习惯。

女性主义由反对男子中心主义逐步发展到反对白人中心主义和白人女性中心主义,重视黑人妇女文学和批评以及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妇女文学及批评;并在解构本土与他者的关系中,从后女性主义走向后殖民主义的女性主义,从性政治理论走向国际政治和世界文化框架中。

三、女性写作与女性批评

女性主义文论把性政治作为本质性认知方式,把女性文学写作论和女性文学批评论作为其展示的两大领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将阅读分为妇女阅读、阅读妇女、作为妇女的阅读这样三个层次。从女性仅仅作为阅读文学作品的对象,在父权制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控制和标准下被动阅读,到具有自觉意识的女性阅读,甚至是女性主义者有经验地赋予女性文本意义的阅读。女性阅读已经由盲目的阅读发展到有目的的阅读。女性批评家更应该从性政治和妇女经验出发深入而系统地展示妇女及其作品的世界。

女性主义批评在认识阅读的同时强调女性写作。认为在分析作为妇女的阅读同时。也就在分析作为妇女的写作;在对妇女及其作品进行性政治分析时,也就在讨论性政治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女性写作与女性成长的关联,一样具有性政治内涵。无论是在题材、主题还是妇女形象问题上,女性写作都追求理想,追求与男性政治上平等和属于女性自身意识的理想,向往自由,憧憬未来。

女性写作更多地表现女性题材,擅长心理描写,能够比男性作家更为细腻地深入刻画男性。女性主义关于妇女文学的主题说法诸多。英国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认为女性文学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是以女性主义的性政治为主题的文学,二者不可混淆。而肖沃尔特在名著《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认为女性文学及其主题具有三个发展阶段,即:女性特征阶段、女性主义阶段和妇女阶段。

女性主义批评家既高度重视妇女形象的历史研究,又着眼于妇女形象的类型学或“基质性”的探讨。女性写作还在语言方面和文本创新方面进行过许多探索,虽然许多构想尚未实现,甚至是屡遭非议,但是这充分反映出新时代女性斗争的决心和实践。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人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于女性主义者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论上的探讨和发展,女性主义运动只能停留在男性统治者希望妇女所停留和保持的位置上。

女性文化和文学具有双重性。肖沃尔特把与男性文化和文学重合乃至复合部分称为女性文化和文学的“亚系统”,把女性文化和文学特有的那部分作为女性文化和文学的主系统。本体的确立,明确了女性主义批评的任务,“建立妇女诗学,为妇女文学分析建立一种女性框架,发展建立在女性体验研究之上的而非男性理论家和他们的方法之上的新方法。”(肖沃尔特)女性主义批评的策略是,对女性文化和文学部分进行女性政治分析,主要批判父权制度和大男子主义,在主文化和文学系统中建立新的文学和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认识论重点在于确立性政治认识、女性主体认识以及对文学的审美认识,在这三种认识中展开自己的话语形式。女性主义批评认识论同时具有内思嫔主义倾向和国际主义倾向。对菲勒司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批判,同时也呈现出西方与东方、南方与北方、白人与黑人相互对话的多声部景象。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既具有普遍性,在性别分析方面又具有特殊性。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主要体现在女性主义批评家展开的五大模式中。他们是:生物学的批评模式,探讨自然性别与社会性的关系;通过语言学批评,展开社会性别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融注在女性主义文化诗学中;采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意识分析;采用解构批评策略。

女性主义批评家关心并注重对女性主义批评史的研究,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新的探索,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为全面和系统。女性主义批评的意图,便是改写文学史、文学批评史,重新去发现在男性社会及父权中心下被埋没的女性作家和作品,建立女性阅读与论述的视角。它要求女人以“女性”的角色意识来解读作品(因为女人也往往以男人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就是带着“性别意识去解读”(Gendred Reading)。“性别解读”的概念涉及三种性别的比较和转换,一个女人阅读同时涉及了:作为女人的生理经验;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对母亲及其他女性角色的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意识到社会如何去塑造建构女人)。换言之,女人和男人是不同的读者,自然也就是不同的评论家,因为这种“性别解读”不仅在本质上有区分。而且它产生于我们对男女差异的更深刻理解,而这正是重建两性文化的重要前提与范式。

四、结论

第7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批评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从20世纪80年代对于西方女性 主义批评理论的翻译介绍,从孟悦、戴锦华、朱虹、李小江等学者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的尝试与探索,到90年代在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推动下,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从自娱自乐到众声喧哗,出现了诸多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成果:学术专著就有盛英 主编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李小江等主编的《性别与中国》、王绯的《女性与 阅读期待》、陈顺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康正果的《女权主义与文学》 、刘慧英的《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荒林的《新潮女性文学导引》、陈惠芬的《神话 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林树明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林丹娅 的《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乔以钢的《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低吟高歌——20 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论》、徐坤的《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张岩冰的《 女权主义文论》、乔以钢的《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等。从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视角研究中国女性文学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壮大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声 势,使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热潮,也使在西方影响下的中国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不断走向深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就,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在于: 一、在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翻译与理解中,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 特征等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奠定和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二、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研究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女性文学 史,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在摆脱男权意识统治下的文学史写作传统中突出 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三、以女性主义的方法观照与研究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 创作,尤其注重对新时期女性作家创作的研究,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在关注女性意识 和女性文本中,呈现出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影响了当 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发展,其越来越强盛的声势促进了诸多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萌动与显 现,使众多女性文学创作洋溢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色彩。

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缘于妇女解放运动不同,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不在意 于通过文学批评为争取女权的政治运动提供思想武器,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其说 是对男权意识、男权政治的颠覆,倒不如说是意在对女性意识、女性文学的强调、推崇 与展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始终基本囿于文学的范畴之内,并未走向文化学、政 治学的视阈之中,在“双性同体”、“躯体写作”、“性别政治”等话语运用中,却也 常常潜在地、不自觉地陷入了男性的视阈与价值体系的规范之中。

综观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就与现状,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中国的理论与话语。由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基于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的理论、话语、方法基本沿用西方的, 有时甚至可以说全盘照抄。由于东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立足点等不同,由 于东西方文化与女性文学本身的不同,在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女性文学的 批评中,常常有与文学实际的脱节疏离之处,甚至有时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贴肉。二、中 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基于对女 权政治的关注,对妇女解放的关注,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某种视阈看是一种政 治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因此大多忽略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 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很少从文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学,而往往 仅从女性意识、性别抗争、女性命运、婚恋主题等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而甚少从文 体特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象征隐喻等视阈展开批评,以致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疏 离了诗性观照,仅仅成为了一种社会学的批评。三、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更为深 入的文化观照与探析。女性文学的创作是深刻地烙着民族文化烙印的,每一个民族的女 性文学总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一定的文化也规范着影响着女性文学的创作与嬗变。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关注文化,从文化视阈观照女性文学,从女性文学视角探析文化的 特性与流变,才能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加走向深入。

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着力于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 歪曲的揭露,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倾心于以女权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到80年代 中期以后进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深入到“性别诗学”的研究。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肖 尔瓦特的著作就以《走向女权主义诗学》为题。从诗学的视角展开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 ,成为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动向,从文学语言、叙述方式、文体类型等视角,研 究女性文学特有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努力建立中国文学批评的“ 女性诗学”,在接受借鉴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 的诗学传统,努力建构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努力使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既关注女性的社会性地位和角色,也不放弃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文学性的研究;既强调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于诗性的分析与探究,又加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于文化的关 注。任何一种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形式都不能是截然独立的,它与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这正如肖尔瓦特所说的:“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 它的另一对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肖尔瓦特《新女性主义 批评》)我们既不能忘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妇女运动的背景,也不能无视古老的 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

谈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

乔以钢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女性文学研究经过近20年实践,初步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 域。其主要标志是:女性文学开始被视为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考察对象,对其所进行的 研究不再仅限于具体作品的一般性评论,而是已推进到对相关理论体系的探询和基本理 论问题的探讨;研究者从多方面审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意义,尝试在“拿来”和 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女性文学的具体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的性别范畴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各自的方式对女性文学 给予了程度不同的关注;一批研究成果以专著或论文的形式出版、发表,初步展现了这 一领域的学术生机。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讨论界定 女性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阐发有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产生发展的现实依据,探 讨从事有关研究的理论基点和操作方法;二是批判文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揭示其对女 性形象的歪曲以及对女性创作的压抑,呈露女性在现实 生活和文学话语中的处境;三是 追溯女性的文学传统,探索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经过诸多学 人的共同努力,以上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而另一方面,在研究不断深入的 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困惑和问题。在此,仅就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建设谈一点自己 的看法。

第一,关于研究对象的确立。一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总须以特定的研究对象为前提。 就女性文学这一范畴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如:妇女文学、女性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 性写作等)来说,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一直处于多种理解并存的状况。对此,现阶段 很难加以统一的界定,而这毕竟是一个关系到学科建设基础的问题。笔者认为,该领域 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宜过窄,而应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实际上意味着,对研究对象自身 所具有的丰富性给予充分肯定。尽管就研究者个体来说,完全不妨各自有所专攻,但若 从整体研究格局考虑,关于研究对象范围的认识理当全面涵括女性文学命题的各个方面 。这不仅对学术视野和研究空间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关系到对女性文学创作及研 究的总体认识和把握。只有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避免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 解,才有可能将研究引向进一步深入。因此,我们不宜轻易将大量非典型女性立场、女 性视角的创作排斥在外,不可轻视甚或菲薄部分女作家超越对女性本体问题的揭示、主 动面向广阔社会生活现实的颇具开放色彩的创作。与此同时,也很有必要加强对男作家 创作中所表现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以及性别形象等方面内涵、特点的分析,从而更为 充分地展现出女性主体性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中丰富多采的表现形态。

第二,关于理论资源的清理。在中国女性文学理论探讨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演变 轨迹:20世纪80年代,基于对时代阶级议题压抑性别议题的反拨,“人性”话语 体系中的性别差异论压抑了阶级话语;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批评得到发展并产生了一 定影响、同时也显露出种种问题,不少学人开始强调个体女性的多重“身份”以及女性 内部阶级、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出发考察性别与文学的关系。那么,如何“既不 放弃历史唯物论脉络上的阶级批判话语,又能把批判性别歧视制度的女性主义理论纳入 讨论当中”(贺桂梅语),就成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致力于将马克 思主义脉络上的阶级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脉络上的性别理论、女性写作理论有效地 整合起来为我所用时,或许同样有必要付出极大努力,去发现、梳理和认识中国历史上 有关妇女解放的思想文化遗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从而避免仅以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理论和创作为参照系,而忽略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文学创作实际。 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到综合性的女性文学理论的建构以及多样化的女性文学批评方法 的确立。

第三,关于研究方法的多样与互补。近些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思路和方法获 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丰富与更新。此间西方女性主义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研究 者尝试以女性视角剖示长期以来男性中心文化对妇女的奴役,揭露传统女性形象塑造中 存在的种种问题,鼓励强化女性意识的“女性写作”,体现了对压抑妇女的传统文化的 批判精神。在此过程中,本身即带有综合性特点的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无疑发挥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然而,正如同任何其他方法一样,它在具有自己的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无论何时何地都适用于任何女作家在任何状态下的创作,也并 非任何具有女性主义倾向的创作的所有侧面都只能用它来加以评说。从研究对象的实际 情况来说,创作主体的内部构成及文学产品的具体内蕴极为丰富复杂,这就决定了研究 方法不可简单化。在具体研究中,从对象的实际以及具体的研究目标出发,完全可以采 取多种多样的操作方法。事实上,每一种视角都有其独到处,也都有其遮蔽点。当然这 之中视角和方法的选择存在着能否尽可能优化的问题。如果我们着眼于特定的文化目标 ,现阶段借鉴女性主义视角和批评方法或许确实是一种颇为有效的选择。但即令如此, 依然不宜片面推重女性主义批评研究模式而轻易否定运用其它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在多角 度认识研究对象方面的价值。多种方法的综合、互补、灵活运用,恰恰是女性文学研究 赖以赢得良好发展前景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第四,关于研究主体的学术素养。女性文学研究与人类性别问题密切相关,具有十分 浓重的文化色彩,带有一定的跨学科性质,这就对研究主体的知识结构、学术素养提出 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强调女性主体性的同时,自觉避免陷入女性本质论?如何防止在 肯定女性视角时,无形中把妇女看成一个与男性二元对立的整体,认同实际上并不存在 的“统一的女性经验”,而忽视了女性内部受制于各种复杂因素所产生的种种差异?在 具体的文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女性批评标准与文学审美标 准的关系?如何大力增强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由于有关 问题自身十分复杂,理论本身尚不能相对自足;同时也与国内的研究实践终究仍处于起 步阶段,研究队伍的学术修养、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有关。女性文学研究事业任重而道远 。唯其如此,更须实践者具有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研 究对象的同时,同样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弱点,在扎扎实实的学习、思考和创造中前进、 积累。

女性主义批评与男性文化视阈

丁帆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反对以男性文化话语霸权为核心的女性文化与文学研究取得了空 前的进展,这种历史的进步无疑是推动了人类两性的和谐进程。但是,我们似乎却要警 惕另一种极端给人类社会的两性关系带来的巨大阴影!

据报载:今后女人生孩子将不再需要男人了!因为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不使 用就可以使卵子受孕的新技术——单亲无精生殖技术。看来,这一技术的诞生,对 于那些女性同性恋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突飞猛进,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愈来愈依赖物质的赐予,逐 渐丧失了人的自然本能。婴儿可以定制、人可以克隆、胚胎可以进入生产流水线(据悉 :未来婴儿可能在电脑控制的芯片上受孕,成为一个“胚胎加工厂”,婴儿们将在这一 条条生产线中诞生),这些人类的奇迹都在一个个发生着,但是,谁又能考虑到这样一 个奇迹呢?——人在充分物质化后,除了人体器官功能的全面蜕化外,人类的情感即将 被消灭!人类最崇高的永恒主题——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即将被那个巨大的电脑储存 器所删除。

当女人不再需要男人的时候,当女人决定退出这个鲜活的情感世界的时候,那么,这 个世界就会变得黯淡无色,成为一个悲惨的世界。如果是这样,这并不表明女权主义的 胜利,恰恰相反,它将预示着女权主义的彻底失败!

人类在其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把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男权主义思想遍布了整个历 史的时间与空间,即便是后现代主义时空下的西方社会,男权政治文化中心的格局也仍 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应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集体无意识”植入了每一个人的 灵魂深处,更可悲的是每一个女人都概莫能外,她们心灵的臣服,更加构成了男权文化 的扩张性。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契约,使世界和谐起来,这才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 同时也是她们最后的目的终端。

然而,在反抗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有些持女权主义极端理论的人, 总是将男人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天然仇恨来片面地诠释这个世界, 难免就有了些自掘坟墓的意思了。要想用男权主义的霸气来雄视这个世界,以满足一下 称王称霸的欲望,这是犯了与男权主义政治文化同样的历史性错误。

最近,一直在读“人文与社会译丛”中的一些书籍,其中一位波兰学者弗·兹纳涅茨 基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书中说道:“以古老的常识‘真理’——女人低男人一等 ——为例。在任何一个社会,女人从属于男人都是社会秩序之规范的一部分,因此上述 ‘真理’是不能怀疑的,因为怀疑它就意味着对两性之间的所有关系模式提出了疑问。 特例只是证实了上述‘真理’,因为任 何男人——比方说一位怕老婆的丈夫——从属于 女人的关系,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这一普遍结论容易与强调低层——比方说与贵族形 成对比的恶棍——天生低人一等这一观点共存。因为高级阶层的女人简直根本不与低级 阶层的男人相比较。社会没有必要进行这种比较,因为低级阶层的男人在社会上从属于 高级阶层的男人;如果偶尔由贵族妇女统治恶棍,那么她是作为男人的代表出现的,比 如男人不在、死了或未成年。”“这些对个人之‘优越’或‘下贱’的判断是评价性的 ,价值判断构成了所有常识性知识的核心;因为总有一个价值判断直接包含于一个行为 规则之中。”

实际上,男人作为社会文化中心的“真理”早已经被这个社会的知识界所否定,这个 “真理”早已成为一个伪问题了,不存在任何假说的可能性了。因此,当今天的女权主 义学者如果不是针对社会和那些非学术界的大众发问与诘难,而是针对学术界的公理( 除极个别的男权主义者之外)而责难,似乎是找错了对象,有点与风车作战的味道,因 为我们在知识界的学术领域内,已经有了一个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新文化价值命题—— 男权主义是封建的、腐朽的、垂死的、不合人性发展的文化价值观,谁违背了这一学术 公理,谁就要受到不仅是外界舆论的压力,而且又会受到来自内在的良知的谴责。

反之,如果女权主义也把自己的终极目标锁定在“翻身”后进入压迫与统治阶层,而 不是为人类两性的和谐、平等、交融、互尊、互爱而奋斗的话,那将又是中国文化的一 次悲哀,我不想也不屑用吕后、武则天之流来作比附,因为这种比附本身就暗含着一种 不平等的男性文化视阈,以为女权主义的这种矫枉过正是大逆不道的,是应该全民共诛 之的,女性应该也必须是受压迫与奴役的。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的悖论是,即便如此, 吕后、武则天之流也正如那位波兰学者所说的那样:“她是作为男人的代表出现的。”

由此,当我们来重新检视许许多多“五四”以后女性主义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 可疑的问题。“五四”时期许多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家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化退潮以后 ,乃至于到上一世纪的后半叶,完全依附于男权主义的统治文化而不能自拔,甚至同流 合污,成为帮闲与帮凶?

我倒以为,当今的女权主义者们目前所要思考的一个深刻学术与学理的命题是——在 女权主义理论甚嚣尘上之时,在其激进的理论之下,有多少理性与情感成分是“作为男 人的代表出现的”!也就是说,在许许多多的女性研究者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隐 藏在其潜意识中的以男性文化视阈为基本价值判断的思维悖论——如果这个问题都得不 到深刻的反省,而最后走向平权主义,恐怕一切都是徒劳的。

君不见,如今一些标榜女权主义和“新新人类”的先锋派的女作家们,在其大量的描 写兴奋点中,是以臣服与取悦于男性文化视阈而兴奋不已吗?!君不见,有许多女权主义 的批评家们实际上是在用男性化的喉舌,言说一个“女奴”的义理吗?!真理往往向前跨 越一步就是谬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力倡者和代表者的理论急刹车与急转弯,给中国的 女权主义者带来的深刻经验教训,应该作为前车之鉴。惟有此,我们的女性主义批评才 能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这个愈来愈物质化的时代里,女性主义的研究切不可走向走火入魔的理论疆域。女 性只有与男性携起手来,面对不合理的以男性主义文化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面对物 质主义对人类文化的共同侵害,作出共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才能完整地表现这个时代 真正的人性内容。

当这个世界不再需要男人的时候,这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这个世界离它毁灭的距离也 就愈来愈近了。

谁最愿意看见这悲剧的一幕呢?!

有差异的声音

——女性主义批评之我见

张凌江

盘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开拓与突破性成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 崛起与繁荣理当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中醒目的成果之一。女性主义学者(包括认同女性 主义理论的男性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或通过对女性文本的重新梳理,发掘被宏 大叙事遮蔽的女性写作的历史轨迹,重建文学史的大厦,从某种角度说是填补着文学史 研究的“空白之页”,使历史不再是缺失女性参与的叙事(如刘思谦《“娜拉”言说— —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盛英、乔以钢《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等);或与 女性写作互动共振,分享、感应与品评女性写作与女性文本独特而神秘的生命律动与鲜 明的美学取向,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的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敞开被遮蔽的 女性写作(如李小江《女性审美意识探索》,徐坤《双调夜行船》等);或采用现代女性 主义立场和术语,重新切入男性书写的文本,考察其性别表述、书写女性的视点与态度 、两性关系中的权力关系分布等,辨识隐藏于各种堂皇叙事中话语霸权对于女性的压迫 ,从而产生出新的“意义”,执拗地打开了一个历来被男权文化有意无意折叠的阐释与 批评的扇面(如王家平《鲁迅性学思想论略》、刘慧英《90年代文学话语中的欲望对象 化》等)。这一系列女性主义批评实绩,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 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她们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的审美范式与解释权威 的颠覆,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分离出“自己的声音”,“有差异的声音”,在一向是男性 中心的学界竖起了女性主义批评的旗帜,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 锋激情。

然而,既使是在女性主义批评风头正健的今天,它依然遭遇众多的误解、诘难和某种 优势话语的抵制,感受着压抑、边缘、弱势状态的艰辛,它在固若金汤的父权制政治与 文化体制内部寻求突围而又由于过于暴露身份陷入攻讦与重围之中,它在男权话语网络 的雷区地形图中闪烁其词、跳越行进而又难免触雷倒毙。如今审视方兴未艾的女性主义 文学批评的现状,评估其得失,并规定其发展趋向似乎为时尚早,并且有悖女性主义批 评反体制、反规约的形象。笔者仅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批判姿态与批评实 践的内在矛盾作一描述(而非评判),以激发学界探讨。

一、拆解与建构。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责难之一,是它在批判男权文化这一否定过程中 缺乏自觉的建构意识,在拆解、颠覆男权文化主宰的批评话语与审美范式的过程中,无 意构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体系与女性诗学规范。女性主义原则认为任何理论的建构, 都不可避免地联结着男权话语的知识网络,并转化为新的权力话语和权力体制,压制新 思想的萌芽。女性主义批评的这一在理论建构的无为姿态,与其“拆解性”文化策略有 关。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它所持的叛逆的彻底性原则主张:“有 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解构一切事物,拒绝建构任何事物”(张京 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女性写作与女 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这种强调疏离、变异、流动、另类的游击战术,显示了它的不可界定 与不可规范,因而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众声喧哗”、多元并举 的“有差异的声音”,当然也使它在男权制文化体制下无所归属、无从着陆,成为拒绝 建设自己的空中花园的精神孤儿与学术孤岛。但问题是如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永远“在 路上”流浪,不屑于建立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就会永远是支离破碎的断章碎片,永远 处于他者和边缘而无法介入主流社会,无法纳入历史视野(也许根本就拒绝被吸附进男 权制宏大历史叙事的主流框架之中),取得学界的合法地位,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永 远承受不可言说、无家可归的隐痛。

第8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一、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定义

“黑人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纽约,时间为1973年8月15日。由创始人之一的玛格丽特•斯洛恩同爱莲诺•霍尔姆斯诺顿共同宣布“国家黑人女性主义组织”成立。“黑人女性主义”这一术语即便早已应用广泛,但因为它的含义充满矛盾且有多种解释,因此仅被少数学者给予界定。在给黑人女性主义定义的时候许多批评者需要选用不同标准。如麦克道威尔认为“黑人女性主义是指从政治角度分析黑人女性作家作品的黑人女性批评家们”。目前的文学批评家普遍认为“黑人女性主义者”是指特定的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非洲裔美国女性。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和贝尔•胡克斯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提出了对黑人女性主义这一概念进行明确定义的主张。当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黑人女性主义”指黑人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观点与主张;“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指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发展

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兴起促进了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迅速发展。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当代黑人女性开始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在20世纪80年代,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正式进入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类有关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文章显现于文学领域中。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多元文化同时也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发展。总的来说,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挖掘与发现阶段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挖掘、整理与重新发现美国文学史中被湮没、被忽视的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大量有关黑人女性创作选辑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例如,艾丽丝•沃克对佐拉•尼尔•霍斯顿一生和成就的探究就极具代表性。肖伯格的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丛书的问世和黑人女性批评家文集的出现,人们可以更加了解黑人女性文学并对其更加关注,同时也说明了对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挖掘具有重大意义。

(二)分析与研究阶段

经过了对黑人女性作家文学创作的挖掘与发现阶段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们开始对黑人女性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研究。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黑人文化与其发展历史基础上,不仅不能忽略非洲文化,而且要考虑与美国的历史与文化特点相结合;在不断地挖掘研究中,找出黑人女性作家创作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对黑人女性文本中主题和意象、语言表述形式、文化特点、修辞、话语言说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找出其存在共性。美国黑人女性批评家否定和抨击了男性作家和白人妇女对自己偏见性的定位,并对自身进行全新定义,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话语体系,从而改变了传统女性主义的议题和内涵。同时也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创造了新探究方向。

(三)创新和发展阶段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在分析文学作品找到其共性后对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建构阶段。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在最初阶段常被指出理论不充分。在中后期发展阶段,经过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者们持续地建构创新具有黑人女性文化特质的表述方式,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将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分析作为对自身含义进行审视的重要方面。20世纪90年代之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引入多种文化研究方法,丰富了自身作品的文化内涵,拓展了其批评视野并使其得以迅速发展。

三、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问题

黑人女性遭受的种族性别歧视与阶级压迫所形成的共时性话语成为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建设构造黑人女性特色的文学传统及其批评传统。因此,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目标是对黑人女性的文学传统以及美学表述的追寻。美国的黑人女性在最初一直遭受着奴役与迫害,不但遭受白种人的种族歧视以及阶级压迫,还受到同种族黑人男性的压迫,完全过着奴隶生活遭受着无尽的痛苦,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任何身份地位可言,对获得自由以及平等待遇具有强烈渴求。在黑人文艺复兴时期,黑人女性同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的社会进行斗争,努力进行自我身份寻找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代黑人女性在其作品里也体现了对种族与文化身份的探寻。黑人女性文学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它有别于白人女性文学,它不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具有文化传承的特点。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使黑人女性文学具有强大的文学传统。总而言之,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议题就是建构黑人女性自己的文学批评传统,这也成为黑人女性反抗种族压迫与性别歧视的有力武器。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现出了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同时也体现出了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逐渐走向成熟。

四、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建构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在选择运用批评话语时体现了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美国当时主流文学批评理论影响了黑人女性文学批评话语,显示了其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形成了一种杂语共存的对话体批评话语模式。因此可以说,多样化的构成与其话语的混杂性以及对话性本身成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叙述话语的选择既表示文化选择,又体现出运思方式。由此看来,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建构旨在使用一种混杂性的、对话性的话语模式。黑人女性批评家们运用这种话语形式来表明黑人女性主义对自我价值的寻找以及自身差异的文化身份诉求。黑人女性文学拥有非洲黑人文化与主流文学两大文化源头,黑人女性文学传统既有非洲口述文化传统,又有欧美白人主流文学书面文学传统;而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话语不但吸收了西方话语特点,而且受非洲黑人土语批评话语的影响。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用一种边缘性的、混杂的话语表述形式改写了主流话语简单的、非对话性的话语表述方式。以一种异质性的言说方式,颠覆了主流话语的普适性的言说方式,使黑人女性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使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参与到其他文学批评的对话中。

五、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重点体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

(一)认识论基础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离不开非洲文化渊源,古代非洲哲学思想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下发展的,世界是和谐共存的,这种思想即“对立统一”。古代非洲哲学思想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认识论基础。非洲裔美国语言学家史吉内瓦•史密斯曼认为事物对立双方能形成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产生一种既定的事实所不可缺少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认识论并不是来自西方传统中的二元对立观点,它采取的是对立统一、和谐共存的观念。这些看似对立矛盾的事物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实现了和谐统一,并成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认识论基础。

(二)方法论基础

第9篇: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写作;权力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03-02

20世纪60年代,几近沉寂的妇女运动在欧美社会活动的风暴中又再度崛起,人们称之为新女权运动。这次运动首发于美国,然后迅速波及欧洲并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运动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早期的女权运动,妇女们从性别角度出发的思潮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使得女权主义的理论成为20世纪最具批判力的理论之一。正是在女权运动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之下,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随之产生了。它是新女权运动在文学和批评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

在众多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美国的凯特・米利特与其代表作《性的政治》、伊莱恩・肖尔瓦特的“妇女批评学”与法国的露丝・伊利格瑞的哲学批判,艾莱娜・西苏的“女性写作”理论最具代表性。

一、米利特与“性的政治”

《性的政治》是美国女权主义批评早期最重要的理论性著作。她在书中指出,性别集中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文化所认可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比阶级、种族更具有政治意义。所谓“性的政治”,就是指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米利特认为男权社会把生理差异作为依据,在男女两性的角色、气质、地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人为的价值观念,并从意识形态、生物学、心理学、经济、教育、神话、宗教等方面对其进行精心的维护,使其合理化、模式化、内在化,从而实现对女性的长久统治。分析性政治在文学中的表现时指出,男性作家作品中对两性关系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女性被征服、被鄙弃的观念。她重点分析了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内的作品。她认为劳伦斯“将男性的优势转化为一种充满神秘气氛的宗教”,{1}从而实现男性拯救女性乃至整个文明的自我膨胀。所以称劳伦斯是“最具天赋、最热情的性的政治家”。{2}她认为米勒的作品具有一种男权文化的发泄功能,其笔下充满了对女性的亵渎。米勒作品“对性的对象进行侮辱,这其中的愉悦似乎比性本身更加令人陶醉”,{3}其中所得到满足的不是性的本能而是男性的自我。梅勒将暴力和杀戮视为“男子气概中固有的甚至必需的”,{4}男性只有在对女性的暴力和杀戮中才能重塑英雄的自我,米利特高度评价了热内的创作,认为其作品证明了男女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正是性政治乃至一切政治的统治手段。米利特以其特有的激进方式,为女权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贡献。

二、肖尔瓦特的“妇女批判学”

肖尔瓦特是美国杰出的女权主义批判家、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在其成名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中提出妇女文学和亚文化领域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主流文学的模仿,对传统文学标准的反抗和争取自己权力与价值的自我确立。该书阐述了女性在文学领域从依附到觉醒的历史进程,在探索英国妇女文学史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在其论文《迈向女性主义的诗学》中她首次阐述“妇女批评”这一概念,她认为妇女批评不能只依赖男性大师的理论进行修正、挪移、颠覆和反抗,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论。她认为“女性中心批评的首要任务必须是标出女子文学属性的确切文化方位”。{5}

三、伊利格瑞的哲学批判

其博士论文《他者女人的反射镜》是其成名作,在该书中,她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展开了批判。她认为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拉康都无法准确合理地触及妇女的心理现实,她回顾了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正是这种传统将女性定义为非理性的他者或客体,她主张提升女性的主体地位,认为必须打破精神分析学的父子传递模式霸权,恢复母女间的认同关系。在其用精神分析研究语言学的著作《精神错乱者的语言》一书中,她提出精神分裂成错乱者的症状可以在其话语的句法结构中表现出来,如句法规则的打乱,具体情况下的失语现象等。她确信性别身份至少部分地被语言运用中的自我定位规定着,她认为不是生理决定男女语言的差异,而是社会决定的语言实践,即男女在语言中的自我定位导致了性别差异。她认为女性使用男性语言时往往会失去自我,她将女性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和话语表达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女性拥有多个性器官,其特征是多元的,因而其心理特征也是双重的、包容性的、流动的,这决定了女性独特的语言表达。

四、西苏的“女性写作”理论

西苏是法国女权主义的批判家、小说家和剧作家。她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女性写作”的理论,但受解构主义的影响,她拒绝给女性主义写作下定义。她认为写作是女性用身体来突围。传统的写作一直被父权制美学所控制,妇女失去了真正的写作和讲话的权力,所以她认为妇女必须开创一种新的反叛性写作。妇女必须首先写自己的身体,女性用身体写作可以接近其潜意识的本原力量。写作是被压抑的女望的爆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行动。西苏认为“写作恰恰是改变的可能,正是可以用来作为反叛思想之跳板,正是变革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先驱运动”。{6}西苏的“女性写作”并不强调作者的生理性别,而是具有“双性特征”的写作,这一双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中性的,企图消除差别,抹杀个性的双性,而是“每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其明显了坚决的程度是多种的,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一致性。”{7}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出现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是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一页。它从一种边缘的立场上来重新解剖传统的理性逻辑和美学价值观,试图颠覆其中存在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建立女性写作理论,为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当然,任何一元的独白都是一种专制,真正的思想只有在对话中才能产生和存在,女权批评也只有在与男性话语的对话中才能发展。正如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也是由对男性作家、理论家观点的驳斥中逐渐发展出一套自我的、全新的理论观点。

而以上我们所论述的都是西方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女权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呢?

中国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主义几乎是同一个概念。在20世纪,它们同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或理论概括,只是女权偏重于妇女对政治、社会、经济上解放的追求;而女性主义则偏重于妇女对文化解放的追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渐次进入中国,但并不代表中国没有自己本土的男女平等思想。明、清思想家李贽、李汝珍、俞正燮等都提出了反传统、反礼教、反男尊女卑的观点,但是,“中国具有现代性的,反帝反封建的女权主义思想是形成于近代,近代的女权主义把妇女运动与民族解放、社会革命结合一体的思路、理念,又一直被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理论的核心观点。”

女性作家冰心、陈衡哲、庐隐等,她们在从事问题小说创作时,总把铺写妇女问题的小说与铺写其他社会问题的小说同时推出,呈现了她们关于改良社会和追求妇女解放统一性的认识。丁玲的小说集《在黑暗中》、萧红的《生死场》、谢冰莹的《从军日记》,杨沫的《青春之歌》等作品都在其中反映了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融。

张爱玲、张洁、白薇、李昂、林白等作家对男性中文化的颠覆性书写也值得关注。张爱玲对父权体制、男性形象的刻写“或实施‘无父文本’书写,或进行男性‘去势’与‘’书写” {8},张洁是在当下社会现实乃至政治斗争中揭开男性人性真相,更鲜活生动。后三者则以一种杀夫式的“对抗”形态书写男性。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女作家们大多以突进的思想和姿态,较为自觉地解构那压抑着她们、笼盖着她们的男性中心文化。新时期的女作家、女诗人们还大胆地以“性”重塑女性自我,也比较一致地倾于以人性考察社会、历史和人生,由此来铺写女性自我。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性的渗入,使女性文本的内结构受到极大冲击,并发生较大变动。一些作家以“性”作为写作支柱,作为窥探世界、人生与自我的“钥匙孔”(卫慧作品中提到的一个意象),这样的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一些争论,需要指出的是后现代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解构型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而它反理性、反启蒙、反价值、反拯救的一面应予以摒弃,这样,才能使女性主义文学朝着一个理性和健康的轨道前进。

无论是西方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还是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其根本目标都是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在男性话语霸权中为女性争取一席之地,使得女性可以自由平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自己观点,从而改变女性受压迫的,被动的历史地位。然而文化的前行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也需要与邻比肩,并不是在发展中一味宣传和张扬女性主义的观点和文化,一味地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权力的得失,而是需要同男性文学、男权文化共同前进。任何一种文化在坚持其自身尊严也同时也必须尊重和欣赏乃至分享与其他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不仅仅是对于女性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而言,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这种观点同样适用,真正美丽的春天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带着这种兼容并蓄的心理,相信我们的文学之路、民族复兴之路都会越走越宽阔。

注释:

{1}【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66.转见于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96.

{2}【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66.转见于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96.

{3}【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37.转见于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96.

{4}【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02.转见于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96.

{5}王逢振.最新西方文论选[M].李自修译.漓江出版社,1991:279.转见于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99.

{6}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2.

{7}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99.

{8}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九州出版社,2004:13.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