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驱动式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驱动式教学论文

第1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语文 任务驱动 以学为主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Vocational Language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l

DU Juan

(Beijing Polytechnic, Beijing 100015)

AbstractTask-driven teaching model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learning-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 core task-driven learning, encourage and guide students to solve real environment task,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in solving language skills to achieve learning objectives. The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vocational mission-driven teaching,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language so that students learn how to learn.

Key wordsvocational language; task-driven; learning-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发现问题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使学习成为自愿的事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语文课程有着显著区别,高职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双重任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掌握的知识转变为能力,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1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在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协作学习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及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与教师、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沟通。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真实情景,嵌入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2 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强调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语文技能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课程以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口语表达知识为载体,应用文写作重点学习相关文体的格式、写法和范文并进行部分文体的写作训练;口语表达重点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学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和逻辑性,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应用文写作和沟通交流的需要。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持作用。

2.2 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设计不同的任务,学生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案构想如下:

2.2.1 启动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下还会有不同的子任务。教师要创设一定真实的情境,驱动学生接受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一职。学习小组在一定情境下接受学习任务后,要根据不同的子任务,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2.2.2 分析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激活阶段。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发掘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资源,若已有基础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应重点激活学生所需新资源,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教师简要讲解任务要求和执行任务需要的背景知识,也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由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任务执行方案。

2.2.3 执行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阶段。学生在前两个阶段准备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合作探讨,明确完成学习任务的步骤和所需学习资源,并进行分工。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和自己负责的工作,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或协同学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的角色。

2.2.4 交流、评价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检验学习效果阶段。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等形式将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展示出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导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2.2.5 总结任务

这一环节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拓展阶段。学生根据同学的评价,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任务完成方案,写出总结的文章。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进行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完成任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机统一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工作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同时,对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图1(任务驱动型语文教学模式流程图)

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应用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境况。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调查报告”的写作为例。写作调查报告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这种文体的写作,学生可以接触社会,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协商自行确定调查题目。教学中以学生学习为主,由学生带着调查、写作任务展开学习探索,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和帮助。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调查报告应用文体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于文体知识、写作格式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盘活枯燥单一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与实际相联,与应用统一,同时还涉及到调查问卷、计划、总结等应用文体的实际运用,使掌握知识与实践运用形成有机循环的整体,由内而外地形成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在整个任务设计、执行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起了关键作用。同样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应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教学模块,以任务刺激学生,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4 高职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4.1 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角色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明显不同。它以学生学为主,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利用更为广阔的资源育人,这是教师必须明确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无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的角色,融入学生,共同讨论学习,这也是对教师基本功和职业素质的新考验。

4.2 巧妙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否成功运用的关键。设计学习任务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应注意以下几点:

4.2.1 学习任务要难易结合,兼顾分工协作

设置难易水平兼有的任务,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分工工作,协作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2.2 学习任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任务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学生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能够完成的任务,如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得出一定的结论,为调查报告的写作提供素材。

4.2.3 学习任务要具有开放性

高职语文课程的任务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职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自由确定小组调查题目,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

4.3 多角度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核评价的指标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个体、群体表现的评定。制定评价指标要与完成任务的要求紧密结合,既有对个人的评价,也有对小组团队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既有对掌握知识水平的评价,也有对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既有个人自评,也有组内互评和小组互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方法,学会欣赏别人,强化竞争协作意识。多角度考核评价学生,不单纯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整个任务驱动的过程,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是为了与职业岗位职责链接,适应社会分工协作的需要,同时如何发挥个人才干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过程。

4.4 甄别教学内容,巧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不意味着所有语文教学的内容都适合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甄别语文教学内容,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学生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训练等综合性学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能。

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必须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发挥其优势,同时也可以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使高职语文教学效果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石良武.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当代教育论坛,2006.

第2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互动式交流 阅读教学

一.“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

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课堂内外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他人(如英语教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各类可以获取的学习资源(如英汉词典、电子词典、学习机等)。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必须以教学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

这种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与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起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学习,通过“旧知识”建构出“新知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习者而言,“任务驱动”这种学习方法可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过程更加简洁,既训练了思维又能进行技能练习,更能发挥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

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有五点,下面以初三英语阅读理解其中一段为例进行说明。

Little Jim down the street calls our dog "The keep dog". But when Jim tries to say" keep", it comes out "seep". And in a way Jim is right. Lise is always bringing things home for us to keep.Lise's first present was a pair of shoes. It was made of colorful silk. …

(一)任务呈现

在进行任务教学之前,将学生置于任务情景中,以激其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每位学生有会有很大动力迫切想要参与任务、完成任务。这段英文涉及到sheep dog,教师可以在进行阅读之前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讨论。

(二)任务分配

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安排4-6人为宜,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教师将文章句子分解给每个学生:

1.Little Jim down the street calls our dog "The keep dog".

2.But when Jim tries to say" Seep", it comes out "keep".

3.And in a way Jim is right. Lisy is always bringing things home for us to keep.

4.Lisy's first present was a pair of shoes. It was made of colorful silk.

(三)自主学习

教师将句子分给每位学生后要求他们在有限时间内理解句子,而后背诵句子。如果有生词或者拿捏不准的词汇,可以查阅字典。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负责巡视和监督。

三.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

在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整个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必须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有效地组织学生完成任务。

作为一种开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英语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二)注重任务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任务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语言水平,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主动而非被动地参与任务活动。教师在任务活动的设计环节必须充分考虑班级内每位学生个体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第3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44-03

目前财经类大学生普遍理论分析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成为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这在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季”,2014年就业难题并未明显缓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我们对财经类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反思。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围绕教学任务,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项目(项目可以简单理解为需要完成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动手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其价值在于,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等实践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国外的多种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且在我国职业教育、理工科类本科教育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财经类课程有其特殊性,但在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方面与理工类课程的要求是相同的。鉴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所具有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显著特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对于克服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弱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萌芽于18世纪的欧洲,较为经典的理论主要有:Piaget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Lave、Wenger等人的情境学习理论[1-3]。这些理论主张由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建构知识,夯实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各种综合能力,从而为立足于通过项目设计、实施等实践活动展开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家Katz与加拿大教育家Chard正式提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4],并引入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成功培养了大量人才。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于2001年引入我国后,国内研究表明[5-6],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理工类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功,逐步推广开来,但在财经类本科教育领域还未得到有效应用。

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日益迫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愈发凸显其价值。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投资、管理、营销等财经类人才的任务,每一个知识点均可组织为项目来传授,有着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天然土壤,但我国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应用不足,流于形式,效果不高,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支撑。辨析这些影响因素,探索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推广应用于法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科学模式,是财经类本科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

一是课程性质(理论性/实践性、基础性/应用性、一般性/专门技术性、定性/定量等属性)。一般而言,与现实应用接近的课程,“项目化”相对容易,而理论性越强的课程,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为项目的难度越大,增加教师在项目设计、组织等方面的成本。

二是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学历、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等)、学生因素(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对课程的偏好程度、职业取向等)、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对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等)等。教师因素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水平的高低,对课程内容熟悉、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参加过社会实践的教师,组织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能力相对更强。学生因素则决定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接受方(参与方)的能力基础、主观偏好,学生理论基础越好、参与兴趣越高,则项目驱动式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越明显。用人单位因素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导向性效应,与用人单位工作性质吻合程度越高的教学项目,培养学生面向用人单位的专业实践能力就越有针对性。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对讲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大学教师、学习过相关课程的本科大学生、用人单位调研,分别回收问卷156、1342、393份,共1891份。

(二)统计分析

1.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

(1)应用程度。教师问卷所涉及的213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不同问卷的课程名称可能相同,此处只是把问卷列举的课程数目相加,学生问卷也是类似),授课过程中采用过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有44门,占20.66%,约为1/5。学生问卷所涉及的6514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包括产业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企业投资学、公共投资学等,教师采用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有1581门课程,占24.27%。可见,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比例偏低,仅为1/5~1/4之间,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2)应用效果。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60分以下)”四个等级。156份教师问卷中,选择“优”有43份,占27.56%;“良”有97份,占62.18%。1342份学生问卷中,选择“优”有585份,占43.59%;“良”有646份,占48.14%。这意味着,有89.74%的教师、91.73%的学生认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在“良”以上,认可度较高,值得在更多的课程中推广。

2.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影响因素。

(1)课程属性。适合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具有相对明显的属性特征。①理论性/实践性。74.36%的教师、66.13%的学生选择“实践性”(16.2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76.08%的用人单位认为“实践性”更重要。②基础性/应用性。76.92%的教师、54.84%的学生选择“应用性”(13.6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5.39%的用人单位认为“应用性”更重要。③一般性/专门技术性。69.23%的教师、52.09%的学生选择“专门技术性”(4.62%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64.12%的用人单位认为“专门技术性”更重要。④定性/定量。66.67%的教师、65%的学生选择“定量”(11.75%的学生认为两种属性兼有),而用人单位选择“定量”∶“定性”的比例是52.42%∶47.58%,几乎相等,意味着用人单位并没有明显的偏好。

这说明,一方面,多数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课程应是“实践性”、“应用性”、“专门技术性”的,与用人单位看重的专业课程属性相一致。从而,推广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另一方面,多数的教师、学生认为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侧重于“定量”的课程,但用人单位对“定量”、“定性”并无特别的要求,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即可应用于“定量”,亦可应用于“定性”课程。

(2)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教师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156份教师问卷中,认为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一位(最重要)的占56.41%(为反映多数人的看法,给出的是排第一位占比最大的因素,以下类似),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二位的占51.28%,认为“学历”排第三位(最不重要)的占92.31%。1342份学生问卷中,认为“教学方法”排第一的占61.55%,认为“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排第二的占55.59%,认为“学历”最不重要的占85.17%。这表明,教师的“策划课程项目的能力”及“教学方法”被认为高度相关,“学历”则关系不大。

(3)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学生因素。156份教师问卷、1342份学生问卷中,53.85%的教师、50.07%的学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56.41%的教师、43.14%的学生认为“对课程的偏好程度”排第二位,71.79%的教师、61.33%的学生认为“职业取向”排第三位。这说明,由于学生对职业取向等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可能缺乏清晰的定位,还是基础知识、偏好等当前的确定性因素主要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

(4)影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效果的用人单位因素。结合已毕业的学生、媒体、用人单位等途径获得的信息,156份教师问卷中,48.72%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一位(最为重要),43.59%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居第二位。1342份学生问卷中,49.03%认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职位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程度”排第一,41.43%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二。此外,41.03%的教师、39.27%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排第三位。这说明,如果课程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相关度越高,培养实践专业能力的针对性越强,学生越重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效果越好;而综合能力涵盖面宽泛,难以在一门课程中体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关度最低。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不够普及

依据调研资料,不超过1/4的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未接触过,甚至未曾听说过。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未能形成适应于财经类课程由理论基础到应用的完备体系

与理工类课程不同,财经类课程具有显著的发散性,外延宽泛,项目的选择、设计、实施等流程随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不同而不同。目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还仅限于按教材来构建教学思路,对案例、习题、现实问题等做一般性的分析,而非将完整章节的内容融合起来构建教学项目,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教师的教学项目策划能力有待提升

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点,项目设计、实施、分析、评价等都带有典型的理工科教学的属性,逻辑性和流程性强,要求将理工科的教学模式与财经类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所需的能力是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师的软肋所在。

五、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理论基础及应用流程

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结合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构筑项目提出、设计、实施、控制等支撑理论。以此为基础,借鉴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建立适用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成熟流程。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熟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强化项目专业化能力;二是依据课程设计教学项目的流程链,完善实施环节,提升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能力;三是立足学生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特点,修正、补充项目方案,提升学生的项目融入度和参与积极性,增强面向不同授课对象的项目技巧化能力。

(三)完善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炼教学项目。

2.组织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理论/实践的知识量,优化二者的匹配与衔接,防止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实践两张皮、知识点脱节等现象。依据笔者的经验,理论知识点尽可能做到条理化和简单化,围绕理论以项目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过多的理论会引起学生的厌倦,而过多的偏重实践则不能让学生领会到在本科层面应领会的理论知识点。

3.发现教学项目实施环节中学生的学习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好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

4.丰富教学方式,探索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个课堂”的联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三类实践”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根据实验对比,采取以大作业完成项目、案例PPT制作、项目团队讨论及展示、学生课题申报、实地调研等方式,效果远胜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授课。

5.科学安排学生的参与方式及参与节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蕴含于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6.本着项目选择与用人单位的实践运行越接近越好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培养其胜任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在讲授《企业投资学》时,将项目选择与企业现实运行结合起来,学生认为收益良多,参与热情高涨。

六、结语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提升财经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但鉴于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还很有限,面临系统的基础理论缺乏、规范的项目流程未建立、教师的项目化能力不高等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在遵循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特点的基础上,应分析财经类本科专业课程的属性,针对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影响因素,科学设计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流程、环节,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达到预期的提升财经类本科教育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Harcourt Brace,1929.

[2]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Kappa Delta Pi,1938.

[3]Lave,J,Wenger,E.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Katz LG,Chard SC.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The project approach. Norwood:Ablex,1989.

第4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23-01

为适应社会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职高学校的建设。职高学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为主,其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而其教学效果又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能为社会及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人才,因此各大职高学校都非常关注教学模式的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应用,人们发现“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

一、“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简单来说,“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及技术服务融合为一体,从而打破传统的单独进行理论或是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提高其素质及专业技能[2]。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职高学校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总体来说,“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一体化,也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原来的“单一型”转变为现在的“行为引导型”,其不但授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第二,教材一体化,也就是说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教材构成一体,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可将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第三,教室及实验室一体化,其主要是指将理论教室与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延伸课堂,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第四,学习的主观体与客观体构成一体,也就是说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知识的接受者,而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锻炼其动手能力,将“教”、“学”、“做”三者融为一体;第五,教学手段一体化,也就是由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模式转变为如今的网络化教学方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做”结合起来,其是指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做”,其核心是“做”,要求教师在“做”中“教”,要求学生在“做”中“学”[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要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下面以电子类专业为例来说明构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电子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急能力。为适应这种需求,职高学校可采取“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分段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通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比如说电子专业当中的电子产品的焊接组、照明电路的接线以及布线的工艺要求等,像这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的[4]。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独立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则可解决这个问题。“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的“教”,即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等将所选择的教学项目当中所要用到的相关原理及操作方法讲解给学生;第二阶段是学生的“学”,即学生利用教师所准备的实验器具或是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演练;第三阶段是学生的“做”,即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利用真实的或是仿真的模拟器进行实训操作,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说电子专业的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连接,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教师利用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将室内照明线路的组成部分及其工作的相应原理,还有安装与连接的具体操作方法讲解给学生,同时布置第二阶段的任务――安装室内吸顶式白炽灯;第二阶段,让学生在专门的计算机房通过相应软件或是教师所准备的电线及低压电流来进行模拟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明白如何将线路进行分布,又如何适当安装类座、挂线盒、开关、插座等零部件,最终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锻炼而明白白炽灯发光的原理及其安装方法;第三阶段,让学生进入与学校合作的电子产品加工厂进行实训操作,让其通过小组合作真正利用平时日常的家用电流以进行排线等工作,以使学生能够进行真实的操作训练,最终明白安装吸顶白炽灯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要与相关部门事先沟通好,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学生在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既有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了熟练的操作技能,相信通过实地训练,学生必能全面掌握此项专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其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做”,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让学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要想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学校就需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平台,同时还要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5]。

参考文献:

[1] 曾小山.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6).

[2] 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

第5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教师; 网络培训; 模式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network trai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model

Chen Zunhua

【Abstract】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network is a network based teacher training of the new model.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unty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raining model in network system" ready, implementation, sum up the" three stage", running, organization, cont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of" five pattern plate.

【Key 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network training; mode1模式构建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

1.1目标性原则。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文件精神为依据,以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基础,以网络为学习平台,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尽可能做到准确定位培训目标,合理组织培训运行,科学选择培训内容,有效开展监管评价。

1.2可行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综合考虑地域经济、培训师资、硬件条件、参训者学习技能的适应性,设计清晰的程序和结构,有利于培训机构按程序组织、运行、管理、评价培训,有利于培训教师选择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参训教师有序、真实地参加培训。

1.3创新性原则。按照国家教育部《2008年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要求,注重培训模式的发展和创新,突出网络培训特色。

1.4针对性原则。“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以教师为本,以岗位为本,以问题为本,以教师在岗学习、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师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体系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体系由运行模式、组织模式、内容模式、方法模式、评价模式五个板块构成。

2.1“运行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的实施步骤和运转方式。

2.1.1以“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外力推动和内需驱动相结合”为主体运行模式。

图一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运行模式

“三个阶段”推进示意图

2.1.2外力推动包括,行政推动:两线(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四级(省、市、县、校)三位一体(进修学校、师训站、学校)推动;机构推动(由专门研究机构实施运行专项培训,如学科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等);认证推动(如学历毕业证、继续教育结业证、普通话等级证、现代教育技术等级证等与教师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挂钩);学分推动(制定具体的学分标准,严格计分,落实奖罚措施)。外力推动特别是“行政推动”,在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工作不可或缺的动力。但这些运行方式已经在教师培训中广泛使用,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内需驱动包括,课题驱动(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满足教师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博文驱动(组织教师在一定的范围内发表博文、评点博文、评选名博等);友情驱动(引导教师组成友情圈子、开展互动交流)。

2.1.3我们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外力推动和内需驱动的相互结合,构建 “行政推动+课题驱动模式”(或博文驱动或友情驱动)、“机构推动+课题驱动”(或博文驱动或友情驱动)模式、“学分推动+课题驱动”模式(或博文驱动或友情驱动)等多元化的网络培训运行模式,使中小学教师培训既有政策的强制性、统一性,又有学校的自主性、灵活性;既是教育行政的刚性规定,也是教师个人的内在需要;既有对教师群体的普遍性,又有对教师个体的针对性。其基本程序为:

图二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运行模式基本程序图

2.1.4三种最基本的运行模式。

“行政推动+课题驱动”模式。这种模式在学校的宏观管理和课题管理机构指导下进行,以学员线上自主学习为主,将学员的自主分散学习、专家在线答疑与网上讨论相结合,将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参训学员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线下集中学习和课题研讨活动,也可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或参与其他地区的课题研讨或成果交流活动。

图三“行政推动+课题驱动”运行模式流程图

“机构推动+友情驱动”模式。这种模式以专门研究机构和专家为引领,以一定范围内组成的若干友情圈子为学习单位,将观看视频与课例分析、专家引领与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自身发展相结合,通过班级沙龙研讨、视频主题研讨等互动交流渠道,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图四“机构推动+友情驱动”运行模式流程图

“学分推动+博文驱动”模式。我们在实验学校制订了《教师全员网络培训课程学习管理办法》、《教师网络培训考核暂行规定》等制度,对教师的网上学习时间、作业、讨论交流、博文写作、考核等提出具体要求。

以上是三种最基本的运行模式,以此为基础,可推演出多种变式。

第6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高中作文;指导方法

顾名思义,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将任务驱动作为作文的核心,并将写作任务设定得更加明确,与之前材料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提供给学生叙事性的材料,材料内容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写作的目的、内容更加单一明确。其次,就事论事进行任务驱动,针对具体的材料事件进行分析。最后,再围绕任务的中心,对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进行多方面的论证说明,通过交流呼应,展开文章的论述。

一、锻炼审题能力,规范写作要求

要想使文章写作不偏离中心,就要确保学生能够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写作中,若文章主题不明确,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指点,将会导致整篇文章偏离主题。因此,锻炼学生的审题水平是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水平的关键。通过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其能够更快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使学生按照写作要求完成作文,从而为高分作文的取得奠定基础。以2015年新课标卷的作文为例,材料内容是“因父亲经常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听电话……展开多角度讨论”。题目中要求学生以信件形式对父亲、小陈、媒体、警方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写作对象进行深入挖掘,明确材料中的事件;其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分析;最后,组织学生以写信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材料给定的情境中进行辨析,从多方面说明论证。

二、关注时事材料,强化时事评价的训练

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作文分析中,时事素材在考试中可谓是热点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多关注时事素材,并将其用到文章的写作素材、分析论证中,为学生奠定任务型作文写作的基础,且让学生了解时事,能有效缓解学生考试中的紧张感,使其对文章的中心领悟得更加快速,从而提高作文写作成绩。以某地区语文卷中“号角,为你长鸣”主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例。教师可将抗战老兵和革命先烈为引入,向学生阐述文章的写作主体。利用“阅兵礼上老兵颤抖的敬礼令人动容”这一新闻,让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素材中,使作文内容更具时事性,并能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时事的好习惯,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总之,教师应对时事素材在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中予以足够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时事素材中的观点思想,并强化学生对时事评价的写作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对时事素材的应用写作能力,为学生任务型驱动作文的写作提升奠定基础。

三、辨析概念,比较论证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大特征就是在材料中会出现多个角度、人物的做法观点,并通^这些人物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揭示出相反或者相同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进行把握和研究,对每个因素进行深入辩证引论。教师可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点四面”原则深刻分析,再对学生展开引导教学。一点即立德树人的中心,四面分别包括依法治国、创新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充分把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立意,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将命题透彻分析。再以前文中新课标卷的作文为例,材料中的女儿(小陈)因父亲的违规行为,对其进行了举报,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不孝的,违背了传统文化中“亲亲相隐”的理念,但是从当前的法律层面进行分析,这种行为又体现出对父亲安全的关心,并最终做出了“大义灭亲”的行为,是值得称颂的。由此可将作文的写作方向定位为法治社会的法治精神,并对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进行适度批判。同时学生也应注意在写作中,应从多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论述,包容异见,文明交流。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高考改革中的一次尝试,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阅读领悟能力都有了进一步要求。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难度较大,比传统的材料作文需具备更高的写作表达能力和辩证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能在材料阅读中不断进步,充分领悟作文的任务中心,积累时事素材,从而更好地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丁永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VIP制度”素材运用指导[J].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1):122.

[2]黄儒.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 2016(9):20.

第7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驱动式教学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类课程的特点,通过对风险管理和保险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的分析,总结出经济类课程运用驱动式教学方式的特点。

一、驱动式教学的定义

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二、经济类课程采用驱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改革的尝试都是在理工科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收到了很多良好的效果。但是针对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很少,由于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应该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围绕具体的任务或问题,把原来抽象的理论讲授转化为生动的现象和案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从中总结出现象中所包含的本质,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像克莱恩所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按照构建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建构过程,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应该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外在信息加工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加强训练。驱动式教学对于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作为教学模式,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能力考核,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根据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而设计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驱动式教学的核心工作是任务的安排。

三、经济类课程的特点

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具有和理工类课程不同的特点,在设计任务时尤其要注意这些区别。经济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现实性。经济类的课程大都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很多现象就发生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当前我们面临的通货膨胀现象,全国性的价格上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我们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解释这个现象。再比如,风险就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去认识和消除自己身边的风险,物价上涨就是我们要共同面临的经济风险之一。

2.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以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来说,它涉及金融领域的知识,还涉及财政方面的知识,而且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和原理。很多经济现象的分析都需要用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知识,学科的交叉现象很普遍。

3.知识的应用性比较强。很多经济类课程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用到,如何应用、如何更好地应用,都是在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风险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应该掌握管理和处理身边风险的能力。

4.知识的重复性比较多。经济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涉及。例如,风险管理的理论在很多的风险管理课程中都需要,企业需要,家庭需要,金融机构需要,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更需要。

四、驱动式教学在经济类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基于经济类课程的上述特点,我们主要以保险专业的课程为例来阐述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的着手点:

1.问题类任务(专题、主题类任务)。问题被理解为一种需要注意、处理或解决的情境、人或事。在这里我们把问题理解为情境,这种情境是实际的或接近现实的。比如一个专题、主题或案例,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知识以某种新的含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类任务就是问题情境中所展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解决这种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风险管理课程中关于风险特征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南方暴雨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资料,在这个背景下,让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亲身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从资料中了解到的各种风险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他们都能说出很多风险的表现,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再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加以引导,让学生做出总结。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已经和正在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说明了什么?学生能够总结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够完全避免风险的发生说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等。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风险的特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锻炼,而且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2.案例类任务。案例类任务的完成就是指学习者在一个对现实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搜集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原理技术,进行特定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的开始就是向学生展示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案例,学习的结果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适合于原理、技术类的知识的学习。(2)通过认真分析案例中的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最终学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学习的结果就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3)教师给学生呈现案例,学生自行分析,教师提供学习指导。例如,在讲授保险的四大原则时,我们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保险的四大原则理解起来是比较抽象的,通过案例,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领会原则的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讲保险近因原则时,我们引入了这样的案例:2006年6月,王某为自己所经营的零售店铺以及店内货物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财产保险。店铺保险金额为15万元,店内货物保险金额为3万元,并在签单时一次缴清了保险费。2006年7月28日下午,店内因线路老化失火。王某在无法扑灭大火的情况下将店内主要货物(店主估计价值约为20000元)搬出放置街边,由于王某的货物基本属于生活零用物品,街上旁观的人比较多,在王某没有提防的情况下,发生哄抢。放置街边的货物基本被抢劫一空,仅剩价值三千余元的商品,店铺已经被完全烧毁。事发后,王某向保险公司索赔。问保险公司对于发生哄抢的20000万元损失是否应该给予赔偿,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把基本的知识点——什么是近因、近因原则的概念和内容都学完,然后分组讨论案例中损失发生的近因是什么,根据近因原则,保险公司该怎么赔偿?这些问题讨论完后,案例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讨论,也明白了保险近因原则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加深了对原则含义的领会,并掌握了在实际中应用的技巧,理解了保险公司进行理赔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

五、驱动式教学在经济类课程中运用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和教学案例展示我们能够看到,在经济类课程中运用驱动式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许多经济类课程和保险专业的课程一样,很多知识点都很抽象。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时,通常会觉得比较枯燥和乏味。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很被动,虽然花费的精力很多,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学生也不满意。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采用驱动式教学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情景的展示、实际案例的引入,学生带着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能很好地把握学习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这两类方法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愿地积极探索、自行寻找途径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通过案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的驱使下,自己设计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其他任务,这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要点,更主要的还要交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能掌握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级职业人员,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决定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是非常大的挑战。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如果教师还采用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则不会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的授课过程就会十分被动。同时,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需要具备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就业的压力也使得学生更愿意学一些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采用驱动式教学法,正好符合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既能满足市场就业的需要,也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总之,驱动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驱动式教学应用在经济类课程中一定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洁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7(3).

[2]绍祥东,张莹.以人物教学为驱动构建《电子商务》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教育版),2007(2).

[3]李移伦,姚和芳.浅谈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4]周庆华.任务驱动教学的有益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5]姜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资产负债表编制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6]侯海云,李兴保.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新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

[7]孙朝晖.任务驱动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J].教育革新,2007(8).

[8]周振铎,凌银枝.任务驱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课,2007 (6).

第8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问题驱动;启发式;评估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72-02

一、引言

研究生评估类课程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军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评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限制,课堂内只能讲授基本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而随着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评估理论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对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内容体系庞杂,数学味道较浓,不知道如何运用评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兴趣不高[1]。因此,评估类课程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2]。传统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3]。启发式教学方法已在“软件工程与应用”、“高等数学”及法学等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3-5]。

针对研究生评估类课程人数少的实际情形,在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探索兴趣,而且科研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

1.内涵与价值。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开始之前(简称课前),将下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分配给学生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课中引导学员采用合作与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教师针对学员理解错的地方重点讲解,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完成本节课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由此加深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与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提前分配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将新知识的学习隐藏在这些问题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新知;③问题是核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④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过程之中。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凝练成若干直观易懂、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目标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学习的麻木性,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课堂问题讨论深入,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新知,而且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③坚持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设计理念。在“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始终以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员认知思维过程相结合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教学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将新老知识联系起来,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以问题求解为纽带和出发点,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新知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讲解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课前)。设计并提出“问题”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创设与下节课学习目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给学生分发相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带着疑惑进课堂,避免学习的麻木性。(2)课代表收集归纳各个学生在文献阅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

2.解决问题,层层递进(课中)。(1)针对疑难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教师将课前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解决的目标,尤其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中存在的疑惑。教师以问题为驱动,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信息循环流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与学生会发现更多更深层次的新问题,针对新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循环往复,直至解决新问题,不断加深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2)课堂小结,获得新知。教师引导学员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本节课的新内容和知识点,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明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总结的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提炼与升华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转变,培养学员能从具体问题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必须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很多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气氛;最后,教师须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和总结,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针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鼓励,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研态度。

3.课后拓展,探索研究(课后)。针对基础一般、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分配的作业即可;针对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针对课中提出的创新拓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科研论文,鼓励质量好的论文向高质量的期刊投稿,并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四、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难点

1.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围绕着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展开,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提出的问题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问题目的明确,即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②问题内容难度适中,过难的问题不仅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课堂的实施和最终的效果

2.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也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难点,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工作,全面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跑题或不解,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对学生不明白的内容要重点讲解。

3.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学习的课前预习和文献阅读为基础进行展开,全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足够的学习时间,研究生一般均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因此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习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课堂讲授内容可能和某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部分研究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如何激发那些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不一致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小结

在分析研究生评估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设计理念和以及主要实施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在实施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存在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马正平.论高校开设评估课程的重要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104-106.

[2]姜鸿.评估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教育,2008,(03).

[3]袁子厚,石先军.高等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意义的模糊分析[J].大学数学,2005,21(5):7-11.

第9篇:驱动式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应用

G633.67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教育理论的核心观念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又保证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使用恰好可以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以及提升,由此可见,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观念的落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水平高低将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水平,一个拥有超前教育观念、先进计算机技术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一定是很优秀的,如果一名教师的教育观念一直处于平平的甚至落后的传统观念中,那么,可想而知,他的学生也应该是一些泛泛之辈。虽然新课改一直在强调要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只传输不引导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针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比较被动,对于教师更是养成了一定的依赖性,主动性差,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更是不高。

(二) 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对于学生来说,受年龄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对于学习,总是习惯依赖于教师的监督,教师一时监督不到,变松懈下来。针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与其他的学科的学习不同,计算机大都是实践课以及操作可比较多,学生不能观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失去了教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开始“搞小动作”,部分学生偷偷玩手机,还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浏览其他的网页,有的甚至打起了游戏,进而导致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不是很理想,更别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了。

三、构建主义下实现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方法以及措施

(一) 构建主义理论下,为了改善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开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针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及叙述: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二,在备课过程中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三,分阶段任务法。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若想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实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习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若想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一,将教师外派进修,让老师学习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通过外派进修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专业素质;二,实现校内统一培训。除了外派进修以外,也可以实现校内培训的方式,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教研员到学校来进行培训讲解,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让教师意识到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什么样的好处以及对于学生会有怎样的提升,进而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的纠正,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在备课过程中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

备课环节是设置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你,因此,若想实现人物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应该从这一阶段就开始执行,实现任务驱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应该根据下节课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进行部署,比如,下节课要学习PPT的制作,那这样,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先设置这样几项任务:一,寻找5-10张PPT背景图;二,寻找所要设计在PPT中的内容;三,制作5-8页的PPT,采用这样的任务设计,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为了完成任务,大家一定会认真的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分阶段任务法

除了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以外,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置阶段性的任务,例如,一节课正常是90分钟,针对于一节课堂,教师一般会讲解3-5个知识点,在每一个知识点结束以后,教师便可以对应的设置一个小的教学任务,并且要给学生规定时间,进而保证任务完成的效率。采用这样分阶段布置任务的方式,既可以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提升,又可以实现对于学生的监督,进而保证学生对于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的学习质量,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教学思想以及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果方面都不是很理想。建构主义思想理论下,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教师开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希望在本文相关的教学建议的帮助下,可以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进而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东.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2:178-180.

[2]吴尚智,任小康.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0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