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

第1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58-02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指音乐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的音乐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地方学校、社会文艺团体等服务的能力,包括演唱能力、演奏能力、舞蹈创编能力、即兴伴奏能力、节目排练能力、晚会策划、导演、组织能力等。转型后的地方高校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研究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对提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关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每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等基本都是照搬传统本科高校的。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无学术型的专精,也无应用型的技术,很多学生毕业后由于没有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2013年,中国教科院课题组对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和国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体系构建、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先后前往陕西、江西、福建、成都、浙江和哈尔滨等地区30多所学校进行深入调研,专家们发现,转型高校的发展基础与诉求虽存在差异,但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成为转型后高校在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思考的问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或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校对音乐专业学生培养的标准,主要是看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否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应用能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在地方高校转型阶段,要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地方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各学校领导、各二级单位通过充分地调查研究,认真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后高校不断扩招和艺考的持续升温,全国各地音乐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和从业人数迅速增多,并且不断地迈向了饱和。而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作为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中间的夹层,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成为他们心中的困惑,并长期存在着。以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一方面是专业性、技术性与音乐院校和重点院校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俯不下身子,接地气方面没有高职院校做得好。因为矛盾于这种高与低的选择之中,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明显实效。

2.实践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没有建立一套实践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或相关措施,或虽有一些保证措施,但不够完善,存在许多漏洞,且执行时没有很好地实施。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排练时花费的时间比课堂教学时间多得多,但得到的报酬却远远低于课堂教学的报酬,有时甚至没有报酬。学校在评优评奖中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全部环节,缺乏相应的鼓励或激励措施,这必将对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难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路径。但是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能够真正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并不多。尤其是音乐专业类的校企合作,有时候学校很难找到恰当的突破口,因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各自在资本投入、风险承担、价值创造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导致各地众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未能实质上使包括音乐专业在内的学生真正到行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阻碍着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1.是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的迫切需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很多地方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据报道,2011年,地方本科院校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是三类高校中最低的。同时,各地的调查又显示,很多地方的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高素质人才。这说明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往往不会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不能伴奏歌曲、不能编导和排练节目、不会策划和导演晚会等,缺乏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提高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地方高校必须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只有学生应用能力提高了,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新升本的地方高校。本次会议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具备一定的技能和较强的应用能力。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转型后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不仅是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地方本科院校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背景下培养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更符合党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对现代教育的战略部署。

三、提高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着眼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注意吸纳新成果,使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得到不断优化。2015年,河池学院遴选了8个专业作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其中艺术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是其中一个试点专业。作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艺术学院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积极作用,鼓励教师热心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最终形成了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行业企业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或者艺术实践活动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位音乐专业学生,不通过实践锻炼是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的。学校在2015年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竞赛活动,如参加河池市每年一次铜鼓山歌艺术节演出、参加宜州市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文艺演出、参加学校每年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演出,参加艺术学院每年举行的音乐五项全能比赛、河池学院的才艺大赛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3.扩大学生选修空间。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多,因此,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更多的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选修。河池学院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行业企业选修课程模块共包括排练类、表演类、服务类、教学类、创作类、综合类等6项,其中排练类开设舞蹈编导、合唱重唱排练、器乐合奏、管乐排练,表演类包括声乐表演、钢琴表演、器乐表演、戏剧小品表演,服务类包括灯光音响运用、晚会策划、节目主持、钢琴调律、舞台道具制作,教学类包括教学法、歌曲弹唱、多媒体制作,创作类包括歌曲写作、配器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并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4.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地方高校要培养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必须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学生在地方文艺团体或者中小学校得到实践锻炼。2015年河池学院强化了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问题。例如,方案中设置认知实习,即第二学期就要求学生到行业企业学开展调研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并给予1个学分,目的是促进学生走进行业企业,初步了解这些单位的基本行情和人才需求情况。同时,艺术学院还与湖北宜昌柏斯音乐集团和宜州市辰泰文化传播公司取得联系,争取与柏斯音乐集团的钢琴厂和宜州市辰泰文化传播公司合作,通过长期的合作探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仙.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能力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5,(12).

[2]卢雪珊.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2015,(12).

第2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7.01.034

近年来,医学检验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逐渐开展,同时检验医师岗位在不少大型三甲医院给予设立,医学检验转变为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中成了重要诊断平台学科,这种转变使得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更加迫切和重要[1]。但检验与临床沟通问题是长期存在且未能有效解决的临床检验科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如何对在读检验专业大学生、实习生及参加工作的年轻检验医师开展沟通培训的问题更加凸显。角色扮演是利用演戏或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笔者针对检验科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提出树立行动学习理念,实施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对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级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共24人,上下半年各入科一组,均为12人。其中上半年入科实习为对照组,下半年入科实习为实验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实习前考核成绩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在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上分别对实验组实施行动学习理念下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对对照组采取传统实习带教培养。实习结束后采用改良SEGUE评价表进行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考核。

1.2.1传统教学法

由实习带教老师采取理论小讲课方式,就检验与临床沟通内容、方法、技巧等予以教学;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提问方式提高沟通技能。

1.2.2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

(1)选取教学案例:围绕《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的“尿常规检查”教学章节,参考我们研究小组编著的《检验与临床沟通学案例教程》[3]选取了“茶水门”、“孕妇HCG阴性”等4个案例,设置集中理论授课2学时,以案例加角色扮演的行动学习6学时。(2)成立学习小组:首先选取1名专业老师为行动学习小组指导老师,按照实习生编号随机成组,可避免自愿成组的随意性和趋同性。每组4名同学,设小组长1名。(3)树立行动学习理念:“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简称“干中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让学习者参与一些实际或模拟的活动项目,以解决工作实践中最常见的困难问题为重点,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组织、协调、行动能力[4]。通过集体理论学习,统一认知。

1.2.3角色扮演情景案例

各小组同学商定案例中检验师、患者、医生、护师等人员角色扮演者,按照案例内容情景演示,并分析出现临床与检验沟通方面的矛盾或误解的理论原因、管理因素等,提出解决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2.4强化学习后反馈

指导老师在各小组行动学习后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案例解决方案,并予以表扬鼓励,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同学都要注意化反馈总结。一方面指导教师在行动学习教学后不断反思,优化案例,课堂设计,形成螺旋式反思、分享、行动、变化。另一方面学生们也注重行动学习反思,特别是各小组长,在课前组织、课堂引导方面总结得失。

1.3运用改良SEGUE评价表量化评分

根据汪宇鹏等的研究[5],设计适合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评价的改良SEGUE评价表,从准备及信息收集,分别与护士、医师、护工三个对象沟通信息收集等四个方面、10个评分点量化评分,总分10分,按照评分要点,未做到时酌情扣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结果

经考核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实习后考核平均成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改良SEGUE平均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比较(n=12,分,±s)

组别改良SEGUE平均评分实习后考核平均成绩

实验组8.65±0.7291.14±7.41

对照组6.52±0.6488.38±6.73

t7.6590.955

P

3讨论

当前,多数开设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及部分大型医院检验科已经认识到沟通技能培训对于培养合格检验医师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开设一些具有检验特色的沟通技能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检验专业学生与临床有效沟通能力做了有益尝试[6]。但是多数医学院校没有开设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专项课程,开设的少数院校也仅为选修课。我校医学检验学院在医学检验本科实习生中开设8个学时的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培训专项课程,以案例为基础,行动学习及角色扮演为特色开展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对照研究后发现行动学习理念下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实习生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我们在实施中体会到如下两点。

一是开展“行动学习法”的理论学习,需强化师生统一认知;在实施过程中倡导团队精神,强调成员间相互支持,利于今后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学科团队;通过实施“计划、实施、总结、反思、再计划”的循环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带教老师反思改善能力。总之,具备行动学习能力将提升岗位胜任力,更好地适应检验医学模式转变的新需要。

二是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引导学生树立身份意识,情景中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沟通环境下,掌握辩证思维、明白沟通技能、思考换位感受,为实习生过渡到临床检验者角色起到桥梁作用。(2)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轻易打断学生发言,要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要适当设计一些临床常见、社会热点的讨论话题,尽量无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创新思维。(4)要重视讨论后各小组小结性发言,点评和评选优秀小组,提高师生协,以便共同完成好教学任务。(5)指导老师需做好案例教学后理论总结,结合教学大纲将此次课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强化给学生。

总之,为适应检验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检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需求,通过引导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树立行动学习理念,实施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可有效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今后,仍需进一步丰富各亚组角色扮演案例库,提高互动教学设计环节,建立适合医学检验大学生、住培生、年轻检验者的检验与临床沟通技能培养体系课程。

参考文献

[1]王俊利,农乐根,韦叶生,等.加强检验专业实习生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右江医学,2011,39(6):793795.

[2]张丽萍,任建立,于彩霞,等.角色扮演法在儿科学实践技能考试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5):5354.

[3]王俊利,韦叶生,陈文成.检验与临床沟通学案例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12130.

[4]伊 恩・麦吉尔,利兹・贝蒂.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官员培训中心译.行动学习法[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810.

[5]汪宇鹏,陈宝霞,黄静.在案例教学法中应用SEGUE量表进行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指导和评估[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2):1719.

第3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湖北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正在从过去单一的音乐教育专业,逐渐向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专业兼有模式发展,有的学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大于音乐教育专业。在这个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湖北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中的问题分析

1.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北高校音乐教育基本上只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任务,其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课程设置都是围绕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目标来进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的推进,各地高校纷纷创办音乐表演专业。由于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知识传授上有许多相同的湖北,所以在实际办学中,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就是照搬音乐教育专业,“新瓶装旧酒”,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基本跟音乐教育专业差不多。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模糊的问题。

2.湖北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面临的生源尴尬问题

当今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办学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9大音乐学院和少部分重点师范类院校垄断的单一格局转变为了多元的格局,即在专业院校方面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龙头学校和各省、市专业音乐学院二元构成;在综合类院校中有部属高校、湖北高校、湖北师范类院校的多元构成。这种格局的形成对湖北高校的招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流的专业音乐院校、部属高校由于其良好的办学声誉、所处地理位置吸引了最优良的生源。对于湖北综合高校来说,优质考生资源缺乏、考生专业起点低,具有较好的艺术学养、酷爱音乐艺术表演的考生凤毛麟角,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二、湖北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1.立足湖北经济社会音乐文化发展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多方向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功能,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湖北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近年来,湖北综合性高校招收了为数不少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真正能从事表演工作的却为极少数。围绕社会的需求、就业的方向进行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成为必然。

2.专业演员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为湖北歌舞团、区县艺术团培养歌唱演员及乐器演奏者。针对专业基础扎实、有专业发展潜能、形象良好和有做演员需求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的量和配置,教学内容侧重选择中、高级演唱(奏)作品,能力培养侧重于舞台心理素质、演唱(奏)个性、风格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3.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方向的培养模式

主要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单位培养音乐教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音乐专业类课程,还要强调教师职业类课程的设置,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音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等。鼓励、支持考取教师资格证。能力培养强调“既能上舞台,又能站讲台”。

4.艺术管理者和与音乐艺术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文艺宣传、电台电视台、演艺策划公司等行业培养从业人员。在课程设置上重视音乐艺术基本规律的探索,关注音乐艺术创作与制作、音乐艺术传播与接受、音乐艺术市场与营销等方面的学习。定期聘请电台、电视台、演出公司、报刊等部门人员和杰出人士进行专业讲座。也可安排学生到有合作关系的文化产业单位进行实践,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文化产业实际演练紧密结合。支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音乐的各类职业资格证。

三、转变办学理念,打破与专业音乐学院在办学上的相似性,扩大差异性

作为湖北高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面对目前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必须改变办学理念,改变过去长期效仿专业音乐学院的办学习惯,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之路。

每个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地域、社会环境条件决定了学校办学可以利用、依赖的发展空间和潜在资源。湖北高校应该凭借自身所处的社会条件与湖北文化资源、服务湖北社会的具体内容、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学生就业的方向来探索和定位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专业音乐学院是“高、精、尖”的人才培养定位,瞄准的是国家、省级一流的专业文艺团体,那么湖北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就应该与湖北区域内的人才需求挂钩,打出服务湖北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的口号,培养多方向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清楚与专业音乐学院相比自身的优、劣势在哪里,学校所处湖北的历史特点与现实优势是什么,能够依托湖北优势办学的基础或者高地在哪里,与同类兄弟院校的发展思路、策略的异同等情况。

四、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和环境,加强文化知识、艺术职业道德的培养

首先,充分利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制,为培养学生综合文化修养提供平台。鼓励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今后就业的方向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拓展课程修读。因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在几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第4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情景教学法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结合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突破“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弊端,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性因素联系的更为紧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找到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一、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置学生的“学”于不顾。素质教学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教学实践看,与传统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煅炼学生的目的。其次,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可以发表个人意见,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互动式教学注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又是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了相学相长的教学过程。

二、注重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是指利用已经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1、加强案例的收集、编写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如导入、讲解、讨论、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选择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为满足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通过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等渠道收集、筛选、编写案例库,用于课堂教学。

2、引导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要求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阅读分析案例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让他们积极发言,使案例教学达到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法

由于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更没有像瑞士洛桑等国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办学条件,因此实践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将实用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但下面的情境教学法效果更好。

四、情境教学法的实例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分为表演体会情境、视频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

1、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就是让学生扮演某个角色,在课堂上或实训室进行现场表演。在教授《导游业务》中“地方陪同导游服务流程”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地方陪同导游,其它的学生则坐在下面充当游客。整个课室的环境假设为地陪在旅游大巴上为客人进行车上讲解。表演者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当地陪这一角色,台下的学生则以游客经常出现的状况来测试表演者的各种应变能力。

2、视频展现情境

视频展现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运用,再现课本中的文字内容,使学生身如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掌握知识。在教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园林建筑”时,如果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讲授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布局等,学生难以理解众多的专业术语,会感到书本知识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和苏州拙政园、上海豫园等私家园林进行景象再现。

3、实物演示情境

实物演示情境就是通过实物演示,创设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在教授《餐饮服务与管理》中“中餐宴会摆台”时,教师带学生去本地的四星或五星级饭店的宴会厅观摩,学生在感叹宴会造型之精美、花型之丰富、服务员技能之娴熟时,不由自主的产生对宴会摆台知识的渴求。

第5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集体课 一对一 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38-02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基本一致。事实上,两类学校的声乐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声音的条件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来看,两类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就声乐专业而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突出声乐的专业性,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师范性。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虽有部分交叉,但主导思想截然不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的知识和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必要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达到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鉴于此,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提高声乐集体课的学分,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加强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多维知识结构

单纯采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已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声乐模块”课程,将传统声乐教学的个别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位声乐教师对一个学生)改变为大班课,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有计划的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技巧课、声乐欣赏课、声乐教学实践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理论研究课等系列课程,对其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提供保障,对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多年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呼吁,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课、专业技巧课、教学导论、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等内容。在声乐集体课上和个别课上分别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使个别课和集体课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计划的按照方案逐一实施声乐教学。强化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二、声乐课程模块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面对当前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模块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从而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声乐课程将以往的声乐一对一课程重组为《声乐基础理论》、《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教学法》等新内容。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声乐基础理论》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注重声乐理论,突出理论性的教学目标,重点讲授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歌唱要素。介绍人体发声器官、呼吸器官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歌唱的方法。

2.《中外歌唱家演唱法分析》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介绍歌唱家的声乐教学观念及声乐大师的观点学说。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以及各种流派的演唱方法,通过对声乐方法的分析和声乐作品的鉴赏,加速学生对声乐方法的认识和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3.《声乐方法研讨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其主要研讨的问题有:(1)元音U。歌者在唱歌时,一般避开闭口元音U,而以想象中的音色来代替。但这样做并不能提高其音量和音色。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闭口元音U,使这些闭口元音至少与开口元音的音色和支点相等,甚至超过它们。另外,闭口元音本身具有比开口元音更能防止气息大量排出的特点。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练习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发“U”时喉头处于歌唱时最佳位置,此时喉咙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2)哼鸣练习。首先,闭口哼鸣练习是在横膈膜正确呼吸支持下进行的练习,可获得头腔共鸣,这是练习丰富声音共鸣色彩的有效方法。其次是稳定喉咙、打开喉咙,使喉结放在最低位置上,微笑肌肉要提起,自然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获得声音位置及共鸣位置的第一感觉。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运动,呼吸通畅,肩部、胸部要放松、立直,不要用劲,要向下吸着哼唱练习,要有意识地使声音贴在后咽壁。(3)五个元音发音练习。这些练声是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练习,要求气息均匀,起音准确,母音要在腔体里运行,要求声音必须保持在共鸣位置上,在统一的前提下连贯流畅地进行。

4.《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用钢琴为自己的演唱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声乐教学离不开键盘,键盘是声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钢琴即兴伴奏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声乐课上让学生互相伴奏,是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一个有利的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声乐艺术指导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一期开设。此课程包括:(1)歌唱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熟悉歌曲的旋律,其中包括音准、节奏、各种表情记号等,然后再把旋律记熟。(2)分析歌词的大意。外国古典艺术歌曲主要以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海涅等的抒情诗为歌词。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抒情优美,寓意深刻,有着极强的浪漫风格和抒情情调。(3)歌曲与伴奏具有互相支撑、相互依存、交相呼应的关系。钢琴是声乐作品最优美、和谐的伴奏乐器。歌声与琴音相伴,共同创造着艺术作品的鲜活形象。伴奏为艺术作品的表现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艺术色彩。

6.《声乐演唱观摩课》声乐集体课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三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学生的声乐学习在舞台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学生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而且要有“形神兼备”的表演,使歌唱更加生动,表演更加形象,这样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歌唱者的表演既是无声的语言也具丰富的情感,能直接提升歌曲的渲染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很好的歌唱技巧,却不能够用表情和身体的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艺术作品和歌唱技巧都可能黯然失色。因为歌唱表演艺术既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更是舞台表演艺术。

三、声乐成绩评定

目前声乐考试标准基本上是演唱一两首中外歌曲作为期末的考试成绩。这种考试标准显然与当前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步。为此,应该改革有关的考核评定标准,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30%、歌唱考试成绩占70%,最后所得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的制度,改为由平时成绩占30%、理论笔试占30%、歌唱考试占40%,相加所得成绩为学生最后考核评定成绩的制度。这样做有力地加强了学生对声乐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综上所述,坚持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构建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以往追求歌唱的“专业化”,在专业教学上过多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观念。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突出“师范性”为宗旨,必须遵循师范性的原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为主旨,以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过于关注技能技巧的教学,而偏离高等音乐教育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因此,我们将传统的声乐课程融入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技巧、声乐自弹自唱、声乐艺术实践、声乐教学实践等内容构成声乐课程模块,力图使声乐的技能技巧、声乐的基础理论、声乐的教学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

第6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笔者应荷兰阿内姆音乐学院院长汤姆・科登赫夫的邀请,于2006年3月6日至4月3日赴上述三所学院进行了访问交流。阿内姆、艾谢登和左沃勒三个城市各相距50―60英里。访问期间,阿内姆音乐学院院长汤姆・科登赫夫向笔者介绍了三所学院合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国际、国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实现三所学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新型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接受多种多样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笔者通过考察研究荷兰高等音乐教育,感到在实现人才培育的途径上,他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实施:

一、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人才培育的途径,制定严谨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为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了严谨的人才方案和学位考级制度,所有就读的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系统的职业训练课程。课程涵盖了音乐史论、荷兰民间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爵士乐、音乐教育、指挥、电子音乐、录音音响工程等诸多学科。他们学校的学位制度制定得相当严密和完备。每位就读的学生在入学时都可以拿到一份详细介绍研修学位相关教学内容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权益的资料。在攻读学位的方式上,他们也分作必修和选修两大教学内容。各学院根据每一位就读的学生入学考核的情况,拟定一个系统的个人教学与学习计划。有专门的导师帮助学生制定这个教学与学习计划,内容即这个学生每个学期修哪些课程,进行哪些方面的训练,会有助于学生尽快进步和成长,学生依靠这些研读课程和系统训练,最后达到成才的目的。ArtEZ音乐学院除根据学生的音乐才能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外,还注重为学生创造提供广阔的舞台和教育实践的平台,每学年必须不少于六台实践,同时

学校还以学分作为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演出实践。这种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法真正体现

了因材施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期间,要修毕达到本科毕业规定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学分表示学生在学院接受多少时间的专业训练和课程教育,学生独立学习和练习以及艺术实践的学时。达到了学分与学时总量的学生,才能是一个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才可从事相关的职业和应聘相关

的岗位。

二、突出专业规律与特点的教学模式

(1)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训练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如:管弦系的学生必须接受古典音乐、室内乐、重奏和交响乐队的演奏训练,必须参加学校的交响乐团、铜管乐队、室内乐队和重奏小组演奏训练。钢琴专业则主要是古典音乐的基础演奏技巧和职业技能的发展训练,并开设一些副修专业,如竖琴、管风琴、手风琴,还有一种特别的教堂钟琴演奏。钢琴系的学生还需学习各种伴奏课程,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艺术实践服务,这些实践性活动都是必修课程,可获得相应的学分,目的是练就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本领。声乐专业以古典音乐演唱和演唱技巧训练为基础,开设与职业技能相应的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理念上,学院非常注重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培养(技巧和音乐表现)。古典声乐专业在一、二年级主要是以建立稳定的歌唱状态、扎实的歌唱基本功训练为主。教材选用欧洲古典小咏叹调和德奥艺术歌曲、欧洲各时期的艺术歌曲,其中艺术歌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一般很少涉及浪漫派后期的歌剧咏叹调。在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举办专场的古典声乐和艺术歌曲演唱音乐会。学院教学计划中规定每位教师定期面向全院师生开公开课并与师生一起进行讲评。他们这种注重培养低年级的学生良好的整体歌唱方面的教学理念,采用两条腿走路,避免了将来学生只注重歌唱技巧而忽视了歌唱修养的提高,真正做到技巧与歌唱表现共同协调发展,为进入更

高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教学与学习曲目的选择上,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曲目,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安排想学的曲目,同时还可在教师布置的作曲家作品中,选择风格相同、程度相当的曲目学习,教师会很乐意帮助学生完成这些曲目的学习。如果学生自己选择得不合适,教师会指出这首曲目不适合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也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学习阶段实行根据学习各种不同声乐作品的需要,学生可自己选择专业教师学习,不受任何限制。对照我们的教学,大多以灌输、传授占主导,学生在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在教学环节上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学生进校后大多数是一个教师教到毕业,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想跟其他的教师学习,还不能让自己的老师知道;有的学生毕了业,一旦离开老师就不会唱了。这些都和我们单向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有直接关系。从ArtEZ音乐学院的声乐人才培养方案中,笔者感到应把学生专业自信心的培养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选择,要不怕学生遇到挫折,善于引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兴趣,建立起自信心和树立长远的志向。ArtEZ音乐学院声乐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基本功与音乐表现力并举、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高年级或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从他们声乐系本科毕业的标准要求上可看出是相当全面的,学生毕业要完成40分钟左右的艺术歌曲、声乐套曲演唱,参加一部歌剧演出或清唱剧的演出以及演唱不同作曲家的6首歌剧咏叹调才能毕业。

(3)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他们学校与国内很多学校开设课程有许多是相同的,基本包含乐理、作曲、史论、合唱、歌剧、重唱、钢琴、民族民间音乐等课程。他们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就像一个金字塔,一年级是基本功,基础知识的课程必修课,加一些很多符合个性培养的选修课;二年级学生的发展上有了基本思路和学习兴趣,学生除必修课外,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选择,如你对和声有兴趣,就可选近现代和声、流行乐爵士和声、印象派和声等的课程。这种系列的课程一直开到四年级,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一些选修就成为他扩充知识和素质方面最好的支撑,最终成为一专多能的职业音乐工作者。还比如对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歌剧重唱与歌剧表演课在三、四年级的课程中的地位同专业主课一样重要,在课时安排上相比其它课程要多得多,每个星期都有重唱和歌剧表演课,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参加由学校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歌剧片断排练,教师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情况,选择相适应的剧目进行教学。如果大型纪念性的歌剧排练,则全体声乐系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由各专业的教师分别进行指导排练。和他们相比,我们往往只体现在课程设置的表面,没有真正把课程内涵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融合起来,因此教学质量和成效就大打折扣了。歌剧重唱和歌剧表演课程是检验学生前二年歌唱基础学习情况,学生通过这二门课程的学习,将进一步促进歌唱技能和歌唱表现能力的提高。这些课程不仅有助于个人演唱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有关歌剧表演上的知识,对歌剧表演、演出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如舞美、灯光、剧务、服装等有了实际

感觉,是很好的实践和锻炼。

三、注重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选择自己的定位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时间跨度是二年,要求达到400多个学时,学生根据学校安排到中小学校、社区、教堂、业余合唱团、专业文艺团体、业余文艺团体、养老院等去参与各种音乐及辅导活动,学生还可自由组合若干演奏、演唱小组到各地巡演。这种学以致用的社会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校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积累不够的方面,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能够认识到自己学成之后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每一位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学习的学生都有一位全程指导的教师,负责学生实践方案的制订、教案的修改及专业上的指导。每一位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发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向学校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紧密围绕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学校还经常邀请国际著名艺术家、音乐家来校为学生举办讲座和音乐艺术上的指导。在每学期的艺术实践周里,ArtEZ音乐学院三个不同地方的学生一起共同参与艺术创作和艺术

实践活动,演出自己创作的作品。

阿内姆音乐学院是荷兰较早开设爵士专业的音乐学院,他们学校的爵士专业的教学水平在欧洲达到相当高水平,目前有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到他们学校学习爵士乐,包括德国、比利时和日本、韩国的学生。许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古典转到这一专业的,而且多数都是留学美国回来,多数都是顶尖的爵士乐演奏家,经常到世界各地巡演。荷兰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家,各种外来文化都能包容,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国际性的音乐舞蹈节,他们爵士乐音乐的引进和发展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通过这次荷兰高等音乐教育考察交流,笔者感到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理念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首先,教育应是以学生的培养发展与成才为中心。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树立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科建设作为一个手段,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体现人性化的要求。

其次,强调艺术教育人性化,体现育人目的。表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如学生选择学习曲目的方式、社会实践课等。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协调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发出学生艺术创造的潜能。

第三,注重知识与能力运用的社会实践环节。他们两年的社会艺术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社会实践课来实现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和培养。对社会艺术实践课程高度重视,体现了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对人才的各种要求,达到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化的程度。

第四,教师严谨的教学规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笔者在访问交流期间,校方安排了很有意义的考察观摩教师教学和师生演出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ArtEZ音乐学院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数仍然活跃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他们根据自身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和舞台实践经验,向学生悉心传授成为职业音乐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舞台经验。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知识结构更新,专业上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教学上非常认真,具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这些教师在自己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凡是教专业术科的教师每年必开音乐会,并定期参加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和巡回演出。有这样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度敬业的师资队伍是ArtEZ音乐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途径,就是高等教育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如何探索和构建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

第7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参与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文已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之一即是师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缺失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转变观念,明确“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当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声乐教学的教师为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求学路线为小、初、高、本、硕,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切身体会,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没有直观感受,从精英模式教育转入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是其第一反应。因此,转变观念,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的第一课。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请进来”,就是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开放的职业教育潮流。

“走出去”,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赴高一级教学机构、组织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省、市级艺术团体顶岗锻炼,到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等。在“走出去”中锻炼教师队伍,在“走出去”中加深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艺术实践课

实践型、应用型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一体化”是其鲜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声乐课的实践性与“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第一, 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

声乐课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练声+歌曲+音乐表现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无法达到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尤其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发声练习、歌曲教学部分即占用大量时间,实践指导部分极有可能无法顾及。因此,应把实践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将其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课应具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以及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贯穿整个实践教学,有效考核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拿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

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同时,其实践内容应指向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群众文艺活动与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打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拓宽教学曲目范围和表演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独唱、重唱、合唱、舞台剧等群众文化生活常见的艺术形式均可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教练”,参与学生完成节目(艺术实践成果)创、编、导、演的全过程。其次,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将舞台表演、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运用至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

以笔者所在单位艺术实践课教学为例,艺术实践课每学期一考核,考核形式为节目编排(平时成绩)+艺术实践晚会演出(考试成绩)。教师全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节目形式一般不采用独唱形式,力求多样性,涉及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戏曲片段、音乐剧片段、民族歌剧片段等。节目选择力求兼具经典性与通俗性,雅俗共赏。目前,已成功编创、排演一系列为业内肯定、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节目。

四、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应向何处发展是每一位高职声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舞台第一线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肩负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职音乐教育必将随之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测评关:从组织战略到素质指标

确定关键胜任素质指标

围绕国网四川公司十二五规划中“大电网、大枢纽、大平台”的电网发展目标和“12751”公司发展目标,以现实工作任务和趋于未来导向的工作要求为培养基准,2013年青年干部培养项目从公司的战略规划出发,将组织的战略要求通过高层问卷调研提炼为带领团队、责任意识、执行能力、合作意识、目标导向等7项个体能力指标,以此构建出四川电力青年干部的“关键胜任素质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分配,如表1所示。

基于测评指标的能力分析

“关键胜任素质指标”构建后,由测评专家针对指标所包含的关键行为进行剖析和定义,并由此生成结合电网岗位工作案例的在线测评题库,对每位学员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管理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优劣势分析。测评结束后,由系统自动生成群体及个人的测评结果报告。报告从学员的胜任系数角度,通过对所选指标的精确计算,根据群体的能力短板得出培训建议,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如表2所示。

基于测评结果的培养方案

针对测评报告的发展建议,在项目设计上以提升团体能力短板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个人的职业发展设计培养方案。以测评结果和培训需求建议为基础,结合国企干部的专项素质要求,分别从党政素养、管理技能、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课题调研五大模块设计内容。同时,按照“双螺旋”设计原则,除了课堂学习外,根据培训内容在每个模块安排了专题研讨、学员论坛、案例研究和贯穿始终的训后行动计划,形成不断循环的学习模式,见图1。

通过管理者胜任素质测评与能力分析,将组织要求提炼为可操作的素质识别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辨别出学员群体的能力水平和提升方向,通过针对性的培养过程实现组织要求到学员能力的培养转化。

培训关:从素质指标到能力转化

设计系统、有针对性和新颖的培训方式是实现能力转化的关键,也是项目设计实施的重点。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上培训中心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双螺旋”设计原则从主体学习方式和辅助学习方式系统整合了课堂学习、课题研究、实战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打造从素质指标到能力转化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如图2)。

主体学习方式

(1)以素质指标为基础设计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从7项能力指标出发,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管培中心确定了党性教育、管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等4个方面的培训课程,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夯实其基础管理能力,提升学员的专业储备。针对课程讲授模块,管培中心共组织了5个单元的集中学习,再结合相应的课程转化活动(如针对学员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在学习“企业危机处理与媒体应对”的基础上,同时设计了新闻会实战演练活动),形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学习圈。

(2)以能力转化为导向设计实践活动

应急抢险演练:实战操作提升业务能力。近年来,四川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做好电网维护,保障电力供应已成为常态工作的一部分,应急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自然成为衡量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指标。在2013年青年干部培训中将应急抢险演练作为培训学习的重要部分,组织学员在国网成都龙泉湖应急培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全封闭式应急演练。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为主,重点围绕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推演、应急避险与逃生、水上救助训练、应急驾驶技术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演练,并模拟自然灾害进行了4D灾害仿真救灾体验。

新闻会:理论学习转化工作技能。以提升创新意识、培养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标,学习设计在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更加注重技能的实操运用。通过模拟新闻会,聘请新闻媒体专家作为指导,由学员分别扮演新闻发言人和记者,分别就双流机场停电、智能电表负面报道、大面积停电、抗洪保电等棘手问题进行现场模拟问答。为达到更好的实战效果,整个新闻会还进行了全程摄像并同步播放在教室的大屏上,让全体学员完全置身于新闻会的氛围之内,零距离观察、感受自身和模拟人的不足与优势。“新闻”结束后,对照视频,由专家进一步对学员的仪表着装、口语表达、体态语表以及礼仪、礼节、礼貌等方面进行点评。通过情景模拟,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提升新闻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学员讲坛:实践交流传播管理智慧。根据成人学习的“7-2-1”规律,成年人的学习有20%来自于人际互动,即依靠他人学习获得。因此,在学习项目设计中要纳入多样化的评价、团队互动反馈、小组研讨等方式,保证学员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交流,相互学习。项目开始前一周,管培中心要求所有参训学员根据各自的管理实践经验撰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工作案例,收集完成后由管理专家和主管领导挑选出最具典型性、经验性的正反案例作为交流素材。培训开始后通过举办“学员论坛”,让案例的亲身实践者经过“现场访谈-经历回顾-观众互动-价值提炼”的分享流程,将个人的感性回忆和理性认识经过沉淀梳理,凝结为智慧的结晶,在交流管理心得的同时也为其他学员提供借鉴和反思。

辅助学习方式

在主体学习方式之外,项目中也加入了多样化的辅助学习内容以实现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1)党性反思

党性修养作为国企干部的一项重要素质,却向来因为培训方式的单一而难以有效评估培训效果。2013年青干项目中,管培中心在党性修养模块的学习中创新性引入了廉洁教育基地参观和党性材料分析作为党性反思教育的学习途径。在廉洁教育基地参观中,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分析让学员在亲身体会党的光辉历史和反腐斗争中,也直观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真实的腐败案例,敲响警钟的同时让大家深刻反思公仆的使命与价值;廉洁教育基地参观结束后,再进行马列主义和形势政策类的课程学习。最后学员们在参观和学习的心得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从个人剖析反思、提升目标和行动计划的角度撰写党性分析材料。通过看、听、写、思的党性反思过程,让例行、枯燥的党政培训真正变成一个触动内心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成长过程。

(2)主题活动

正式培训之余,培训班也相继开展了“高管面对面”、“篝火晚会”、“篮球友谊赛”等主题活动,丰富学员们的业余生活。同时,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加深学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在“高管面对面”中,管培中心邀请了省公司的党委书记为大家做了“传授方法,启迪思路”的学习工作心得分享,通过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深入浅出的为学员在工作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问做出了解答。学员在向高层领导近距离取经的同时,也为大家明确工作方向、打开学习思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在课外活动中,管培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登山、垂钓、篝火晚会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学习生活。

(3)多样化自主学习

学习之余,管培中心也在项目中组织开展了“学术沙龙”、“论文撰写”、“爱心园地”、“经典阅读”等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经典阅读”中,学员们选取了《旧制度与大革命》、《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管理的实践》等政治历史和管理学经典著作,通过组织读书自习,大家共同学习、拓展视野。“学术沙龙”中,分别组织了“电网行业发展”、“政治历史专栏”等自由交流专题,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平台的同时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通过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起学员们的人文精神。

实践关:从能力转化到行动落实

无论培训还是学习,唯有行为发生改变才是培训学习的价值衡量标准。正如本期青干班的班训——“德才兼修、知行合一”一样,通过培训改变行为成为本次培训的落脚点。

课题调研:实践检验成果

以课题调研检验学习成果是2013年青干项目又一大特色。国网四川公司主要领导高度关注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在紧密结合公司当前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圈定了5个专项调研课题,通过调研来锻炼学员、检验学习成果。人董部和管培中心认真落实公司领导指示,根据学员的专业岗位将学员分成5个调研小组,分别以“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专项成本使用、行风建设、集体企业管理、县供电企业管理”5项课题为主线,利用培训契机深入基层收集资料、形成调研思路、工作方式和计划安排,并就各自所做课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操作方案和行动计划。

通过专项课题调研,将焦点直指基层工作,聚焦于企业管理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借助群体智慧发现问题,在研究探讨过程中探索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措施,从而为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通过课题调研,还锻炼了学员的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了青干班的学习成果。

行动计划:促进行为改善

2013年青年干部培训在以行为改变为目标的评价导向中,在以往成熟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建立了“1+1”行动计划成果转化机制。即在培训结束后引导学员结合学习实践内容,按照SMART原则制定1个针对组织工作改善的行动计划,1个针对个人能力提升的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制定,实现从能力转化到行为改变的过程。

培训结束后,管理培训中心将所有学员的行动计划表收集备档,每份计划学员本人、培训中心、学员主管上级各持一份。主管上级定期根据计划表的时间节点对学员的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并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管培中心。管培中心将在训后6个月内对参训学员进行行动改善的回访。对于计划落实到位的学员,管培中心除了作为“优秀标杆”在公司系统内推广宣传外,还将于来年的青干班中邀请优秀学员分享心得、传递信心、激励后来者。

第9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艺术高职 音乐表演 乐器专业建设

近年来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迅速。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系湖南省艺术学校,有着长达61年的办学历史。在本校创办时便在戏曲系设立了戏曲表演器乐专业,旨在培养戏曲伴奏方面的人才。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在音乐系开设了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由于本校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扎实的艺术底蕴和良好的生源基础等优势条件,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器乐演奏人才。然而,近年来受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学生规模一直在200人以下。并且随着教育大环境的变化,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学生和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环节都一并受到冲击,最终又对入口环节即招生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陷入非良性的怪圈(如下图)。据调查,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也同样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因此推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自身从事高职音乐专业器乐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笔者深入分析了造成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

其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生难。在音乐表演器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招生质量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和保障。由于学习器乐专业起点高、周期长,相对其他艺术门类其投入的成本也较大。而受乐种的限制,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并且难以形成明星效应。加之高职学校的学历层次较低,更难以引起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因此,目前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普遍陷入了招生难的困境。而事实上,该困境的出现并非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需求所致。从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来看,音乐系建系十年来,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60%以上,其中钢琴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一方面就业市场对艺术高职培养的优秀的器乐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又难以招揽高素质生源,这对于从事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教学工作的我们的确有些无奈。倘若不想办法走出“招生难”的困境,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将逐渐丧失生命力。

其二,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管理难。由于招生时缺乏计划调控,甚至降低专业门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演奏水平良莠不齐,这又给专业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问题,教学计划无法有效实施,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有些学生专业底子差,对专业的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导致专业老师将本已十分有限的专业课时间大量的花费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上,这不仅制约了专业课老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挫伤了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行为规范差,经常迟到、早退、翘课,导致班主任老师的经历大量花费在管理学生的出勤和日常行为上,并要时刻警惕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当然也就无暇顾及如何引导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优化学习方式。然而此种管理方式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助长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又带来了恶性循环,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老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消减,而学习效果又会进一步的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将越走越窄,并逐渐丧失竞争力。

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改革年年都在进行,却拘泥于形式上的改,没有改出成果。笔者认为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落实到管理和考核机制上来,真正从制度层面突破“招生难”和“管理难”的困境。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优化教学管理。在艺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考勤、成绩、奖惩等事项均量化为学分,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学分目标。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补考,对于未达到学分目标的学生推迟其毕业时间。推行“学分制”,旨在切实转变以往被动型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转变学习作风,将注意力聚焦到专业学习上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不仅能让肯学、爱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学问,也能让优势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向优秀学生倾斜,从而树立好学、向上、自律、求知的新学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尊重老师的权威,切实转变以往在日常管理上浪费大量教学资源的局面,从而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宏观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人格塑造问题,使专业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发挥。推行“学分制”后,课堂将成了教学管理的桥头堡。各类课程的开设需严格按照高职器乐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设定,课堂的教学成果也必须要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是衡量课程设置效果的重要指标。课程一旦被指定开设,相应的教学资源、资金、硬件等都应向课程倾斜,任课教师即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学生入校时按教学计划和自身兴趣机选课程,对于达不到学生数量的课程应进行调整,或更换新的科目。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对专业任课教师开设课程的资质与执教相关学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会对教学管理起到推动和优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