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皇帝的新装教案精选(九篇)

皇帝的新装教案

第1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首先,我为学生确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作品,认识皇帝的思想性格。

2.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结合学习目标,我又设计了《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包括“知识链接”、“字词积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训练”、“总结提升”等六个板块。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预习:了解作者安徒生简历,作品背景以及童话这种文学体裁,还应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结合《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提问题深入阅读课文。

课堂上,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徒生著名童话故事中的插图为学生创设如梦如幻而又富有动感的情境导入本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要求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当然,朗读之前应明确叙述者的语段,各角色的语段,使学生以最快的时间进入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读完课文后,师生稍作点评。接着要求学生就“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上讲台板演关键词。学生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尽量工工整整地书写。有写“自作聪明”.“执迷不悟”.“装腔作势”的,有写“昏庸无能”、“穷奢极欲”“虚伪狡猾”的,还有写“自欺欺人”“丑态百出”、“卑鄙无耻”的。学生写了半黑板词语,将皇帝的思想性格剖析得入骨三分。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大开眼界,一些学生独到的一语中的认识着实让我吃惊,尤其是个别平时不善发言,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表现更让我震惊。原来给学会僧展示的机会,学生就有表达自己的理解的愿望。课堂上真正地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认识了皇帝的思想性格后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学习作者行文构思。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请学生自主学习:1、故事问绕着“新装”依次写了哪些情节?用简练的语句概括。2、用一个字概括故事内容,比一比谁概括得准确。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很感兴趣,立即投入学习。交流反馈时学生争着抢着发言,而且回答得有理有据,最后达成共识:故事围绕着“新装”写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群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小孩揭新装,演绎了“骗子行骗,皇帝受骗,群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的一幕丑剧、闹剧,更是一幕不堪一击的骗局,通过这一环节地学习,学生明白了应围绕“文眼”选材、构思,使故事情节特别集中,使读者过目不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我又设计了四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探究童话主旨:

1.人们为什么都不说真话?各有什么顾虑?

2.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样的国家?

3.文中反复强调骗子骗取生丝和金子有什何作用?

4.童话结局小孩揭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分钟时间有选择地展开讨论学习,并推选出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三分钟后,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学生认识到人们不说真话是心存顾虑,各有私心。皇帝害怕丢皇位,丢皇权;群臣害怕丢官职,失掉荣华富贵;百姓害怕丢面子,招来杀生之祸,所以形成了一个谎言充塞、以讹传讹、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腐朽国家。作者反复写骗子骗取生丝和金子的目的意在讽刺以皇帝文首的统治集团互相欺骗,他们肆意愚弄百姓比骗子骗取生丝和金子更可恨、更可憎,皇帝才是真正的大骗子,统治集团就是最大的诈骗团伙。童话结局让小孩揭骗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社会仍不失希望,寄望于未受世风污浊的孩子身上。

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学生从内容、写法等方面谈感悟进行总结提升。学生说的最多的还是本文的语言。学生认为这个故事看来荒唐,但又非常可信,得力于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来曲折的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弘扬无价的童心,他们还认为课文刻画不同的人物时采用的方法灵活多变。写骗子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写他们如何用花言巧语行骗,写皇帝和群臣则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尤其是看织布,看新衣时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生。为了准确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将人物的心理进行对比,表现他们的昏庸、愚蠢、卑鄙和虚伪。这一环节又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发言时不时引起争论,掀起了一点点波澜。

再说说板书,板书的设计从展示学习目标开始,贯穿课堂始终,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写法等方面浓缩于一体。既有学生的参与,又有教师的点化,是课堂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师生理解、智慧的结晶。

课后,我反复思考课堂教学。现就“多”与“少”作如下小结:

1.教师应多钻少讲。课前用更多的时间研读教材、,备写导学案,课堂用极少的时间点拨、讲解。

2.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课堂上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到学生智慧的火花,多鼓励学生精彩的表现,少批评其不足。

第2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皇上迷恋洋玩意儿

康熙二十二年,欧洲传教士带来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敬献给康熙皇帝。这些珐琅器彩绘技法十分精细,装饰风格华丽典雅,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爱不释手,他想让中国的工匠也掌握这门技术,因而到处寻找会作画的欧洲传教士,希望传教士们能够指导中国的工匠学习画珐琅的技巧。

同时,康熙皇帝又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了珐琅作,专门研制烧画珐琅器物的技术。可是当时制作珐琅的工艺来自遥远的西方,连原料都要从外国进口,烧制自己的珐琅器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珐琅究竟是种什么东西呢?

珐琅在当时又称“拂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化学原料煅烧熔铸后,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

然而,经过在铜胎、金胎、紫砂胎等不同胎体上的试验,珐琅本身艳丽的效果并没有得到体现,康熙对此很不满意。很快,康熙又想到了当时中国的特产――陶瓷,如果能在洁白细腻的瓷胎上画珐琅,那珐琅的艳丽色彩不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了吗?这偶然进发的想法很快成了现实,中国的瓷器由此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

康熙时期,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镇烧好后,就会被运进紫禁城,由宫中画师画上图案,上好彩料,然后在宫中就地烧制。为了方便康熙随时亲临作坊巡视督察,烧制珐琅彩的小窑被搭设在了养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亲自过问,并且就在皇宫内烧制完成,这在中国是很少有的。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处于初创阶段,它们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都在摹仿当时西洋的铜胎画珐琅。

这件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珐琅彩紫地莲花纹瓶,细长颈,扁圆腹,外壁通体紫地,颈部用黄色勾勒出三组变形蝉纹,腹部最明显的就是一朵大大的缠枝莲花,色彩淡雅。此瓶无论在纹饰、色彩上都与当时铜胎画珐琅器的风格十分相似,反映了当时的时尚。瓶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这也是珐琅彩中唯一的刻款器。

珐琅彩紫地开光花卉纹碗,外壁以紫色为地,三个花形开光内以黄色为地,绘着盛开的艳丽牡丹,充满了雍容大气之美。

再看这个黄地牡丹纹碗,碗以黄色为地,外壁用粉、蓝、白、绿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每两朵不同色的花卉为一组,构成四组对称的折枝牡丹图。

雍正自己研制原料

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珐琅彩的特点多数都带有欧洲铜胎画珐琅的风格,且图案都是以花卉为土,比较单一,这因为当时掌握的技法有限。不管怎样,康熙皇帝开创的珐琅彩瓷器,不但把中国陶瓷发展推向新高峰,更为瓷器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他继承了父亲的江山,也继承了康熙皇帝对珐琅彩的酷爱。他对珐琅彩瓷器的痴迷,丝毫不比他的父亲康熙皂帝逊色。

和康熙皇帝一样,在处理繁忙政务的闲暇,雍正也要亲自设计珐琅彩瓷器的样式和尺寸,就连使用什么原料、绘制什么图案,他都要一一定夺。

但由于公务繁忙,雍正皇帝无法事必躬亲,就让他最信赖的十三弟允祥来负责内务府造办处的工作,具体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让雍正皇帝不大舒服,这就是珐琅彩所需原料依然需要从西洋进口,数量有限,颜色也只有八九种。原料短缺大大影响了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相进一步的发展,怎么办呢?

雍正皂帝决定:自己研制生产珐琅料。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创举,许多工匠、传教士被召集进宫,在宫中的珐琅作研制国产的珐琅料。外国传教士带来了配方,宫中的匠人就一次次比对着配方烧制。到雍正六年,国产珐琅料终于研制成功,而且花色品种竟然比进口的还要多。

雍正皇帝十分高兴,新研制的珐琅料加速了原料的供应,加上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到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中来,珐琅彩瓷器的生产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维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只有少数珐琅彩是以色地装饰,其余大多是在洁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绘。这些白瓷胎除了极个别为清宫收藏的明代永乐自瓷外,绝大多数是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特制提供的,器物造型有瓶、碗、盘、碟、盅等。

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一改康熙珐琅彩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了花鸟、竹石、山水等图案,空白处再配以与画面内容相应的诗句,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这件松竹梅图橄榄式瓶,瓶器型呈橄榄状,故称橄榄式瓶。瓶直口,削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外通体白釉地儿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典雅大方,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意境。颈部上书“上林苑里春长在”七字,书画完美结合,是雍正时期的杰出之作,也是雍正珐琅彩中唯一的青花款器。

折枝梅花图碗,外壁绘两枝红白二色的梅花,枝蔓器身,意境清幽。雍正皇帝崇信佛教,也深受道教影响,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朴自然,所以,他很喜欢沉静雅素的风格。

同样,这件蓝山水图碗也充分体现了素雅的风格,碗的外壁以蓝色珐琅彩绘舒展连贯的山水画,画中苍松、峻岭、亭台楼阁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悠远意境。再配以背面题七言诗: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绿无边。书画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跟康熙时期的风格有所不同,基本上摆脱了铜胎珐琅彩的影响。雍正皇帝让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家直接用珐琅料在白瓷胎上彩绘,因此,在瓷器上,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梅兰竹菊和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充分展现了中国书画的意境。

皇上也热衷拿来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与自己的祖父、父亲一样,也十分青睐珐琅彩,在他继位的最初几年里,对珐琅彩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装饰题材较雍正时更加丰富,除山水、花卉、花鸟外,还有中国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同时,还有许多新的器形诞生。

这件西洋人物图葫芦瓶,瓶口小,呈扁形葫芦式,瓶身两侧有绶带耳,瓶身绘着面部丰腴的西洋女子,她神情和善可亲,怀中抱着婴儿,风格十分类似西洋的圣母像,而且人物面部阴暗分明,体现了光线变化,是乾隆时期受西洋风格影响的典型之作。

这只珐琅彩描金人物图长方盒,通体绘缠枝花纹,盖面上一个古代女子正在书案旁教孩子读书,母亲专注地望着正在读书的孩子,神情中充满了慈爱。画面采用了西洋油画中的透视法,因此,人物面部、衣纹的褶皱均有明暗变化,呈现一种立体感。

第3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关键词:自主探究;民主氛围;巧妙导入;有效提问;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72

一、营造民主氛围,强化学生主体探究意识

当前,新课改将情感教育、培养知识与技能、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列为全新的教学目标。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以使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积极的探究。而且,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计新颖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情感

1.引入影视剧资源。影视剧资源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引入影视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特有的艺术效果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文本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情感。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们可以截取同名电影的结尾部分,即皇帝光着身子走在大街上,以幽默的画面来吸引学生,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效果,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更能带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刺激与愉悦,引发学生集中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探究更加深入。如在学习朱自清《春》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在导入阶段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图片,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就能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感染学生,以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走进文本。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毫无悬念地讲解,而是要在重难点处巧妙地设计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皇帝的新装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在新面料完工前,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和皇帝先后三次去察看,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与现场反应?最后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接着所有的百姓也都说出了真话,皇帝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然会带着这些问题展开有目的的阅读、独立的思考,进而可使学生的阅读更加主动,更加深入。之后,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在面对一件根本就不存在的新衣,从皇帝到大臣再到百姓,没有一个人敢于说真心话,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试着来分析其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更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可使学生更加深入文章的本质来展开探究。

四、引导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自主提问意识

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代表着学生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这正是引导学生实现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学生展开独立而深入的思考,持着一种批判与质疑精神,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权威,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样的探究才有深度,学生才能自主构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灵活地用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开头有这样的一句话:“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部分学生提出这样写不准确。我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深入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交流与讨论,总结出此处的精彩和巧妙,即用极度的夸张来表明皇帝对衣服的关心;换衣服次数之勤,这样更能鲜明地突出皇帝的特点。这些并不是教师传授学生就可以理解的,而是需要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体会深刻的主题。

总之,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浓厚兴趣来展开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应邀来京朝觐,受到顺治帝的隆重礼遇,赐其金册金印,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由此确立了达赖喇嘛的佛教领袖地位。五世达赖朝觐,是清代佛教领袖人物第一次到北京朝拜皇帝,得到朝廷的册封,标志黄教取得在宗教中的统治地位,五世达赖此行为加强地方与清中央政府的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五世达赖之后128年间,经历了诸多的风云变迁,再没有一位达赖、班禅到京朝觐。早在康熙皇帝执政时期就曾一再敦请五世班禅赴京陛见,五世班禅也很愿意,但因第巴桑结嘉措从中作梗,终未实现班禅赴京陛见的愿望。

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实现了班禅进京的宿愿,这年六月,六世班禅从日喀则出发,万里跋涉历时一年到达热河,参加乾隆皇帝七旬万寿庆典,为皇帝祈福祝寿,表达了民众对朝廷的敬仰拥戴,是继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朝觐后,最高佛教领袖第二次入朝,对于加强清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联系,安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都有重大意义。不幸的是他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后,身染天花,圆寂于北京。年仅43岁,未能返归故里,在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一页。乾隆皇帝对班禅入朝极为重视,给以很高的评价与丰厚的赏赐,对班禅的不幸圆寂深表痛惜悼念,因此故宫中保存了大量与六世班禅有关的文物,件件文物传达给我们真切的历史信息。

班禅画像

画像为大幅的唐卡形式,通高189厘米,宽103厘米,画心纵117厘米,横61厘米。用富丽堂皇的大红底,勾莲织金缎装裱(见图1班禅画像)。画幅正中六世班禅大师结跏趺端坐在雕龙扶手椅上,身着清代官服,内穿黄蟒袍,外罩黄八团龙褂,胸前挂朝珠,斜披红帛,头戴黑皮边冬冠,

面容安详慈善,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托宝瓶。宝座周围点染青山绿水。天空漂浮着五彩祥云,祥云正中端坐无量寿佛,左侧是密教主尊大威德金刚,右边是黄教祖师。下方地界中央画六臂永保护法,左为降阎魔尊,右为吉祥天母。画像装潢华丽,笔法精细。像背后用黄绸作衬,下部贴一方白绫(见图2班禅画像题记),上面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书写题记: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圣僧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来觐,上命画院供奉绘像留,永崇信奉,以证真如。”

这是班禅大师万里东行到达热河后,乾隆皇帝命画院画师参照唐卡画法,根据大师本人形象作的写实肖像。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是清代重要的宗教领袖,法名罗桑巴丹益西,藏历第十二饶迥土马年十一月十一日,(乾隆三年,1738年)生于后藏南木林宗扎西孜地方,乾隆五年,三岁被认定为五世班禅的转世灵童。乾隆六年,六月初四在扎什伦布寺坐床,继任为六世班禅。一生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在奉钦命入藏办事的章嘉国师的支持下,认定了绛边嘉措为八世达赖,并尽心培养,在八世达赖成年后,与之很好的合作,使得在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外敌觊觎,内部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能保持稳定,六世班禅起了重要作用。他拒绝英国人入藏通商、签约的要求,保卫了国家。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赴京朝觐,达到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这年六月,六世班禅一行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起程东来,转年七月二十一日到达热河避暑山庄,乾隆帝亲自接见班禅,《内阁起居注》记录:

“二十一日丁酉,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来恭祝万寿,至避暑山庄,于澹泊敬诚殿丹墀跪请圣安,上于清旷殿赐座、慰问、赐茶。毕,上诣宝筏喻、烟波致爽、云山胜地各佛堂拈香,班禅额尔德尼从,礼毕,上还宫。”

聊聊数语可见班禅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待,给予的极高礼遇。为迎接班禅,朝廷作了大量的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在热河兴建须弥福寿之庙,在京修缮黄寺,兴建香山昭庙(见图3香山昭庙)。把北京、承德各大寺庙修葺一新,以备班禅观瞻作佛事;精心安排朝觐路线,程程专差接送,颁敕行赏,问寒问暖;动用金银珠宝玉石绸缎制作各种赏赐班禅的器物;事无巨细乾隆帝无不亲自过问。为迎接班禅交谈亲切,乾隆特学习藏语会话。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问题的重视,事必躬亲,周详缜密的为政作风。

有关这幅班禅像,内务府档案记载: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太监额鲁里传旨,着舒文转传与全德,将画画人陆灿派人送进京来,务于九月尽十月初间到京,预备画班禅额尔德尼像,钦此。”

“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三十日,管理造办处事物大臣舒文奉旨:着亲身带陆灿至西黄寺画班禅像”[1]《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中也有相关细节记载,

“十月五日上午,乾隆皇帝派工匠总管苏(舒文)大臣送来上等哈达等礼品,及珠宝雕饰之御带。苏大臣对大师说:‘我时常虔诚供佛,为雕刻班禅额尔德尼像,特来请问班禅额尔德尼像如何?江南一位优秀画家奉旨前来向您问画,但因所画身形过大,未敢启口,待后再问。’大师等人听后笑了,赏赐了大臣与画家,并回奏皇帝,当时,画家绘画了强佐与司膳堪布画像。”

[2]当时乾隆帝指示画家绘制了多幅班禅像,除此官装像外,还有僧装像。(现存故宫)不幸画家陆灿十月三十日给班禅画像后两日,十一月初二,班禅就在西黄寺圆寂了。可贵的是画家给我们留下了班禅大师的珍贵仪容。此后,为永久纪念班禅,乾隆帝下旨在宫内外挂班禅画像“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初十日,将班禅画像四张交里边打得结子呈览,奉旨:画像四张具不必在佛箱收供,一轴配红木插盖匣一件,交中正殿西配楼安供,其余三轴,在法源楼、热河紫浮、须弥福寿之庙各安挂一轴,钦此。”[3]

班禅奏书

班禅奏书收藏在一个棕色描金花皮匣中,当年乾隆帝不是作为一般档案保存,而是作为历史纪念精心保藏在雨花阁佛堂内。匣内有奏书原件和满文、汉文两种译本,及藏文经两部(见图4藏文经),

两部经为墨字两面书写在厚实的藏纸上,共计四十六页,其中一部经的汉文意思是“请皇帝住世文”即祈祷皇帝长寿,经名为《无畏狮子吼》。经的结尾写道:“天皇四十五岁,(即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上旬吉祥日专心写,班禅”。另一部经为《薄伽梵白伞盖佛母成就悉地甘露瓶仪轨经》。

奏书宽75厘米,长450厘米,用金、墨书写在颜色稍黄的藏纸上(见图5奏书),藏文草书体,写的流畅而又工整,富有艺术美感,凡涉及皇帝处用金字,奏书末尾盖朱红大印“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宝”。汉文满文译本,是黄绫面奏折,黄纸墨书。汉文译本,开头是五言诗:“无量功德佛,身居十二宫,现八十种相,种种皆圆满。”接着赞颂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化身“曼殊师利佛,现化圣帝身,抚育四大部洲,一切众生安稳快乐,……鸿布宗喀巴法乘,一切诸魔罗具以大威力降伏,为世界中稀有功德,曼殊师利大皇帝宝座上,时有天龙拥护永远巩固,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长以大慈愿海普度众生,众生皆归仁寿,三千大千世界合口赞颂无量圣寿各大欢喜。臣僧敕封班禅额尔德尼,恭进哈达一个,系五彩哈达嵌松石金满达一具,大摄受嵌宝石银座具三十四世相金释迦牟尼佛一尊,……”奏书结尾以恭进礼品单结束。六世班禅以佛教语言表达了各界对乾隆皇帝的美好赞颂与祝愿。

乾隆四十五年,正当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内地承平已近百年,就是历经忧患的在清政府三次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也得到安定。乾隆帝从雍正七年阿尔布巴事件中康济鼐被杀,乾隆十五年珠尔墨特那穆扎尔叛乱中驻藏大臣付清、拉布敦被害事件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对蒙藏地区的统治,不仅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威慑,还需借助宗教领袖之力,牵制地方贵族势力,因此扶持宗教,抬高达赖班禅的的政治与宗教地位,扩大其影响,“兴黄安蒙”是清政府治理蒙藏的重要政策。当时的八世达赖年纪轻,尚未亲政,六世班禅是地位最高的佛教领袖,他的到来途经青海、甘肃、蒙古广袤的边疆地区,影响很大,对蒙藏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班禅马鞍

图6马鞍是六世班禅亲乘的马鞍,马鞍的鞍桥为铁金质地,用铁铸造而成,镂空雕錾出龙纹、杂宝图案,表层镏金,玲珑剔透金光闪烁。连两只马镫也镂空雕錾花纹镏金。鞍垫用明黄织金缎,上绣云龙,用料考究,工艺精美。鞍上拴当年留下的黄纸签,上书:“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班禅额尔德尼进铁金玲珑马鞍一副,”还拴一羊皮条上书:“仁宗睿皇帝御用金鞍一副嘉庆十年恭贮”。可知乾隆帝又将此鞍赐给了嘉庆帝,做为嘉庆的御用鞍珍藏下来。根据档案记录,这是班禅到达热河第一次与乾隆帝见面进献的大量礼物中的一件:

“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班禅等瞻天颜进佛交佛堂。哈达交自鸣钟。曼达交佛堂。珊瑚琥珀数珠交外库。金交广储司。……马鞍一副交武备院,马交上驷院九匹。交察哈尔喂养九百九十一匹。班禅恭进哈达一个。拴五色哈达镀金银曼达一个。金宗喀巴佛一尊,连嵌宝石座靠。立像扎什利玛释迦牟尼佛八尊。珊瑚数珠一串,一百零八颗。琥珀数珠一百零八颗。金一千两,内有自成螺形一百两重金一块。黄毡一个。各色氆氇九十个。粗香一百五十束。细香一百五十束。冰糖一匣。藏枣一匣。藏杏一匣。班禅在扎什伦布本身骑连鞍马一匹。马八匹,马九百九十一匹,此项现交察哈尔都统常青处喂养。”[4]

班禅进献的礼品极贵重,不仅有珍贵佛像、土产,还有骏马一千匹,其内有九匹是班禅在扎什伦布寺亲乘,一匹是全鞍马。当年班禅骑着马,东渡通天河、翻越雪山、横穿戈壁沙漠跋山涉水就使用的这副马鞍,它伴随着班禅征程万里到达热河,完成了东行的使命,最终进入皇宫又成为皇帝的御用鞍,这副马鞍是不同凡响的历史证物。当年乾隆帝对它就十分重视,内务档案中记载:

“乾隆四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员外郎五德,催长大达色、金江来说:太监鄂鲁里交金鞍笼一块,传旨:着交苏州织造全德,照样织造二匹送来,钦此。于四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将苏州送到金二匹,随鞍笼一块交太监额鲁里呈进,片金交内库,鞍笼带往热河,在班禅进鞍子上用讫。”[5]

班禅影堂

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二十八日,侍膳官发现了班禅大师手心脚心显现红疹,怀疑是天花,立即奏明皇帝,十月二十九日凌晨,乾隆帝亲至黄寺班禅病榻前探视,并立即派御医来诊治,然而药石无效,班禅至十一月初二圆寂。翌日皇帝亲率众臣来黄寺吊唁,见到大师遗容,痛心的说“我的喇嘛啊!”即昏了过去,好一阵才清醒过来,班禅的圆寂太出乎乾隆的预料,他在十一月初三的上谕中说:

“班禅额尔德尼为朕之七十寿辰,去年自扎什伦布起行,一路平安,途经之处,蒙古王公、扎萨克等,均皆筵宴,极为欣喜,于塔尔寺过冬。本年七月抵达热河朝觐,七月二十四日朕以首次朝觐礼,在避暑山庄万树园盛筵宴赏。万寿之日,班禅额尔德尼亲率众徒在内佛堂念经。八月十九日,又宴赏。热河众喇嘛聆听讲经,内外扎萨克、喀尔喀、土尔扈特、杜尔伯特蒙古王公、扎萨克、台吉等,前来献礼叩拜。九月抵京时,众喇嘛及数千和尚等跪迎。伊随后游览海子、内廷、圆明园、香山、万寿山等处。十月初三日在保和殿赐宴赏赉。又往弘仁寺、雍和宫传法,敷演黄教,造福众生。十月二十九日朕闻班禅额尔德尼发烧身感不适,当即派医诊视,方知出痘。十一月初一日朕亲临探视,喇嘛甚喜,尚甚健谈。初二日病情骤变,入夜圆寂。朕闻之甚是震悼,即赴黄寺拈香。喇嘛本性虽来去如一,猝然圆寂,实出朕之意外,于心极为不忍,不胜哀伤。原拟为庆贺喇嘛诞辰赐赏镶珠金玉物件,特派大臣赉往,交付强佐、岁本等,仍行赏与喇嘛。今为喇嘛圆寂善后事,上银五千两,妆缎、蟒缎、各色大缎二十匹、官用缎一百匹、大哈达二十方、并饬该处速造金塔,安奉班禅额尔德尼法体,罩以垂帐柩布,供于黄寺殿内,召集京城各寺喇嘛诵经百日。”[6]

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班禅舍利金龛送往,乾隆帝亲诣黄寺拈香送行。

为缅怀班禅,乾隆帝下旨在黄寺西侧修建清净化城塔院(见图7清净化城塔)

。鲜为人知的是在紫禁城中乾隆为班禅设立了影堂(纪念堂),在雨花阁西配楼,这是一座二层小楼,座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见图8雨花阁西配楼)。内中供奉着六世班禅的银塑像,画像,和他的生前遗物。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直到清末一直香火未断。根据清宫廷《宣统二年雨花阁西配楼陈设档》记载:

“楼上明间三面墙挂供墨刻班禅额尔德尼源流十三轴。楼下明间安设紫檀案二张,上供银间镀金班禅额尔德尼一尊,重六百二十七两六钱,上嵌舍利珠一颗,穿黄金片衣二件。红皮匣子一个,内供班禅罗布藏巴尔丹依什祈祷速转胡秘尔汉经一本,白纸墨西番字。丹书克经一本,磁青纸泥金西番字,金欢门上嵌小正珠九十七颗,班禅源流经二本,白纸墨西番字。画像班禅额尔德尼一轴。”[7]

从乾隆四十六年到清末一百三十多年,岁月悠悠,这间影堂一直在皇宫内完好的保存着,六世班禅得到了清朝历代皇帝的尊敬,在皇宫中留下他的足迹,让我们永久怀念。审视六世班禅朝觐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见清王朝治理的方针策略的独到之处,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注释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中心合编《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334、433号。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2]嘉木央.久麦旺波著,许得存、卓永强译《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528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

[3]同注1,479号。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民族进单》1443号。

[5]同注1,397号

第5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16间库房,1千余万件档案,268年清宫秘史深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量到底有多少,至今无人能够说得清。1千余万件,有的1件打开来不过相当现在的两三页信纸,有的叠起来则像一本书。书有厚有薄,薄的不过1公分,厚的高达1米多。这里有皇帝的圣旨――制、诏诰、敕、谕、旨、朱批。有中央和地方官员通过官方驿站呈交的报告――题本。有皇帝亲自授权的大臣、家奴派家人直接送交皇帝的秘密报告――奏折。有年年纂修,每10年一大修,二百多年传承不息,准确记录着20多万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皇家族谱――玉牒。有历代大案要案的审讯记录。有历代科举考试贡士们亲笔撰写的试卷以及宣示高中进士名单的大、小金榜。有京中与地方官员升迁考核的履历单片,上面记有皇帝面试官员时写下的印象记录和决定该员官运的评语。有200余年连续不断的全国各省府州县官员报告本地,或本人出差所经之地的雨雪粮价清单。有记录皇帝每天活动情况的起居注。有皇帝每日两餐饭菜名称的膳单、膳底档。有每日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活动而更换服饰的穿戴档。有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看病的脉案、服药用药底簿。有皇帝的御制诗集。宫中演戏的戏单。宫中饲养的猫狗等宠物的名单等等。

徜徉在古代放置档案的龙柜、金柜和现代的铁柜、木柜、密集架之间,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教育等各类大事;皇宫的传位、册封、娱乐、巡游、狩猎等诸般秘闻;官场的刚直不阿与溜须拍马、清正廉洁与、奸臣步步高升与忠臣含冤而死等种种故事接踵而来。翻检着或件、或卷、或册、或簿、或包、或盒,或被多次调阅、或是尘封已久的原始档案,诸般史实中,你可感受到辉煌与衰败比肩,强盛与屈辱相交,忠直与机巧互见,英明与无奈接连。搞政治的人在这里研究国家的兴盛衰败。做学问的人在这里搜检资料,一件档案或许就可成为搏取学位的阶梯,甚至成就一世的功名。研究金融、研究外交、研究气象、研究水利、研究地震、研究医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专家们都曾在这里寻得珍贵的史料,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清史”的纂修,正在这里搜集史料,这里的档案正在成为“清史工程”的巨大财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真是一座令人仰视的文化宝库。

朱批奏折,国家大事,皇家大事,无不囊括其中

46万件朱批奏折是馆藏中的重中之重。奏折可视为大臣打给皇帝的报告,肇始于康熙朝,最早皇帝只授权少数家奴和个别亲信可靠的大臣使用,托他们打听、核实有关情况,向自己秘密报告。然后以蘸朱砂之笔加以批示,成为君臣之间一种秘密交流的渠道。

“此话断不可以让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

“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

这是康熙皇帝在朱批中吓唬有具奏权的奴才、臣下保守秘密的话语。奏折的严肃与机密可见一般。

由于奏折可直达御前,机密程度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到了雍正年间,这位大事小事都要亲历亲为的勤政皇帝便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奏折数量增加,皇帝的任务变重。雍正倒是不辞辛苦,起早贪黑,日日阅批奏折达数十件之多,且件件有批语,或数十字,或数百字,时而有多至千字的。一次雍正批折子加班到很晚,由于灯光较暗,亦或是感觉疲劳,朱批的字迹有些模糊,雍正于折子末尾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白天未得一点之暇,将二鼓,灯下书写,不成字,莫笑话。”这位皇帝不仅工作努力,办事也很认真,为防止泄密或大臣做手脚,他又了新的规定,凡皇帝批过的奏折,具奏人阅后不得留存,一律缴回宫中。

雍正此举,使这部分记载了国家内政、外交、军务、财政、农业、水利、天文、地理、工业、商业、工程、文教、法律、民族、宗教等等方面真实历史的第一手珍贵材料避免散失,得以集中保存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清史的宝贵史料。

皇家玉牒,至贵至尊

进入玉牒库,一种森然、冷峻的气势迎面而来。进深数十米的库房里,昏暗的灯光下矗立着一排排高大、威严的龙柜。龙柜所用木材沉重、高贵,柜面裹以层层的油灰、麻刀、大漆,暗红的漆面上除底面以外,其余五面都雕刻着张牙舞爪的腾龙。一旦拉动柜门,寂静之中那一连串吱吱嘎嘎的声响,令人不寒而栗。据说还曾有电视剧组专门来此录制这让人恐怖的声音呢。

龙柜里盛载的是皇家的家谱,为彰显血统如金玉般高贵,故称玉牒。玉牒有黄、红两种不同颜色的丝质的封面和包袱皮。黄为“宗室”,红为“觉罗”。自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以下本支各代子孙称为“宗室”,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之支的历代子孙为“觉罗”。各代子孙的生儿育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调、降革、死亡都要造册呈报专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登记入档,“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有清一代,凡旗人均有国家拨给的钱粮,人称“铁杆庄稼”,即使无所事事,亦可衣食无忧。而名字上了玉牒的“宗室”、“觉罗”们不仅所领钱粮更高于一般旗人,且社会地位也不同凡响。

满清的玉牒与汉族家谱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汉族的家谱只录男子,不记女人,而清宫的玉牒则兼顾女孙,联系到汉族母家舅舅为大,而满人姑姑地位最高的习俗来看,清朝的玉牒还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味。

秘密立储的传位遗诏

馆藏道光皇帝立咸丰为皇太子的传位遗诏,是我国存世的唯一一件由皇帝亲笔所书的传位遗诏。该遗诏包括道光亲笔朱谕两份。一份上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皇四子奕著立为皇太子”,又单用汉文书写着“皇六子奕昕封为亲王”。此件有内外两层包封纸,内层上以汉文写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及道光皇帝的签名。外层上用满文写着“万年”及道光皇帝的签名,装在留有封条痕迹的奏匣之内,奏匣又放在一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8・5厘米的楠木匣之中,匣外罩黄色羊皮封套。另一份以汉文书写着“皇四子奕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这一份的字体已经走形,显然系道光临终前,强撑病体写下的。

立太子与封亲王同书一纸,弥留之际又特意叮嘱臣下“无恤其他”,道光皇帝似另有隐情。奕、奕昕两相比较,奕宽厚而失于柔弱,才学、能力及在臣子们中的声望均不能与奕昕相比。但在道光对二人的考察中,奕昕却失于算计而打了败仗。

一次道光率众皇子狩猎,也是要考察他们的武功。奕遵照师傅杜受田所授,频频拉弓,却一箭不发,说是春季正是鸟兽孕育之时,一箭而伤两条性命,实在不忍心下手,再者也不愿意与弟弟们争强斗勇。道光夸奖道:“此真帝者之言”。还有一次道光召奕、奕昕入宫,垂询国事。奕昕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而奕按师傅所教,俟皇上刚说出自己老了,来日不多,就立刻伏地,涕泪交流,痛哭不止。奕师傅杜受田为他量体裁衣而制定的示弱而不逞强的行为准则,先显其“仁”,再显其“孝”,最终赢得了皇帝的心。

膳底档与长寿的美食家乾隆皇帝

“吃”,在中国一直是一件大事,小民如此,皇家更是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清宫御茶膳房的内膳房专门管理帝后饮食,乾隆皇帝非常重视自己的膳食茶饮,特别下令建立了饮食档案。目前馆藏有大量的御茶膳房档案,其中乾隆的膳食档就有20多册。从档案的记载来看,乾隆的饮食起居很有规律,食物荤素搭配合理,这是他健康长寿、得享天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乾隆每天早晨5点左右起床,先用冰糖燕窝一品,6点至7点吃早餐,下午2点之前吃晚餐,晚上7点之前吃点小点心、水果等,然后洗澡睡觉。

两顿正餐均以肉食为主,多是鸭子、鹿肉,搭配白菜、萝卜、口蘑、冬笋等蔬菜。主食花样很多,既有细粮,也有粗粮。随着季节的变化与年龄的增长,乾隆的菜谱也在随之调整。

乾隆十六年六月初四,乾隆的早膳为:

芙蓉鸭子一品、羊肉炖窝瓜一品、羊肉丝一品、韭菜炒肉一品、清蒸鸭子一品、额尔额羊肉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头首一品、匙子饽饽红糕一品、蜂糕一品、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随送肉丝汤膳一品、猪肉馅馄饨一品、果子粥一品、鸡汤老米膳一品。

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一,因为是过年,乾隆的早膳较比平时菜品多了一些,计有:

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鸭子火熏白菜热锅一品、口蘑锅烧鸡热锅一品、羊肉片一品、托汤鸭子一品、鹿尾酱一品、碎剁野鸭一品、清蒸关东鸭子鹿尾攒盘一品、煳猪肉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头首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年糕一品、小菜四品、咸肉一碟、燕窝攒丝汤煮饽饽一品、果子粥、、饽饽、猪肉、羊肉、鹿肉、腿鹿肉、烧野猪肉、羊腿肉、清蒸鸭子。

清宫饮食为保持满洲传统,菜品多以东北菜为主。但皇帝以尝鲜为名,令各地进贡,吃遍天下美味。乾隆在位之时,正是大清鼎盛时期,他多次外出,走一路,吃一路。吃得顺口,还要把厨子带回京来,所需材料令地方官按时供奉,以备随时享用,真是所谓“王天下者食天下”也。

清宫医药档案与光绪之死

清宫医案,也称脉案,现存约4万件,皆太医院御医为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王公大臣及宫里的太监、宫女看病时诊脉、用药的记录。民间传说太医们医术虽高,但因责任非同一般,下药开方往往四平八稳,害不了命,也治不了病。以至于人们常常把那些既解决不了问题,也坏不了事的办法比喻为“太医院的药方”。

清宫医案向社会开放后,经中医专家研究,民间的传说并无根据。清宫太医有时下药之猛,用药之烈,虽民间医生亦不敢为。

档案可纠正谬传的另一个例子当推光绪皇帝死因的认定。光绪早于慈禧一天死去,民间盛传为慈禧所害。其实据档案记载,光绪自幼就是一个病秧子、药罐子。成年之后体质未见好转,而病情却不断加重。进入壮年时,已是病入五脏,气血双亏,到临终前半年脏腑功能全部失调,虽从全国各地延请名医,然已无对症之药可用,医生只好在脉案上记下:“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了。

光绪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

脉案记载了光绪的病象:

十九日: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乏力。

二十日:眼皮微睁,嘴角轻颤。夜间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已属弥留之际。

二十一日: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延宕至傍晚,终于六脉断绝。

现代医学专家研究了医案后认为,光绪长期患有肺结核、肝病、心脏病、风湿病,抵抗力下降,造成多系统疾病。直接的死因可能是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纵观光绪脉案,其病属渐进性恶化,并无暴亡迹象,当属正常死亡。1980年清西陵文管处清理光绪遗体时,并未发现有外来器物造成的损伤,骨头和头发经化验也没有中毒现象,从而验证了医学专家的结论

“九九消寒图”与清宫娱乐活动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贵馆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档案。每年入冬之前,懋勤殿的翰臣们便以双钩线的写法,每幅写上9个空心字,每个字按当时的写法都是9道笔画,经装裱成屏,于各殿张挂。后妃、宫女们每日用朱笔添红一笔。自冬至初九起,九九八十一天过去,9个字,81画全部填满,便是冬去春来,桃红柳绿了。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殿外寒风怒号,滴水成冰,后宫女人们寂寥难耐而无以排遣的日子里,填写消寒图也算是一项小小的娱乐了。

真正以此为乐的还是那些文臣雅士,他们或别出心裁,或争奇斗巧,不过借此以卖弄文墨而已。臣子乐此不疲,皇帝也跟着掺合。道光就曾书写过“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于各宫张挂。上下一起动手的结果,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消寒图。

值得细说一下的是一幅用252个汉字首尾相接,连环而成一个宝葫芦形的消寒图。图中汉字交错围成的9个小圆圈内,写有9个字“雁南飞来柳芽待春来”。252个汉字分为36句,每句7个字,4句一段,二四押韵。内容是一部中国历史。从“头九初寒才是春,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接着二九、三九直至九九,一直说到秦、汉、三国、隋、唐、宋、明,最后是“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一边消遣打发日子,一边学习中国历史,也算是寓教于乐了。

消寒图以外,冬至到三九还有在西苑太液池的冰嬉供帝后观赏。平时宫中的娱乐主要就是看戏,其用来点戏的戏单一直留存至今。其他娱乐形式还有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斗蛐蛐、养蝈蝈,随帝后妃嫔们个人喜好,自得其乐。在档案中可以看到当年的猫狗名册,猫狗名下还记录着它们出生或呈进日期,喂养情况。乾隆十一年闰三月十七日的《养生底册》有如下记录:“漕运总督顾宗进瑞红鸟二个(随笼子二个)每个月用红谷子一升;白喜鹊一个(随笼子一个),每月用江米一升,每日用猪里脊肉一条。”等等。

满文档案翻译是个大难题

“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有圈儿又有点儿,就是满文字儿。”这是东北人的一套嗑儿,描绘的是满文文字的字体形状。清朝是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虽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满族的统治者为保留满洲自己的民族传统,从皇帝到满洲大臣都要从小学习满文、满语。汉臣给皇帝写折子,可用汉字,皇帝用汉字批复,满族臣下给皇帝上折子,必须用满文书写,皇帝也用满文作朱批,叫做汉来汉往,满来满去。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1000余万件档案中,有满文档案200余万件,分别存于内阁、军机处、内务府及八旗的一些驻军衙门。与1000余万件的馆藏总量一样,这200余万件也还是一个难以查清的模糊数字。比难以查清的数量更难的是解读它的内容。清兵入关夺得天下,文化习俗却逐渐被汉族同化,进入民国,又延续至今,懂满语的人数已经微乎其微。要翻译满文档案,不仅要会说满语,能认识满文,还要有相当的历史,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而目前,符合这样的条件,能胜任满文档案翻译工作的人才,全中国不过三十几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部算是全国满文档案翻译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只有10几个人。仅仅靠他们把这数量巨大的满文档案翻译出来,需要数百年,这几乎等于是遥遥无期了。

第6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关键词:精设提问;教学效果;教学反思

近来,结合我校“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校本教研,我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次的尝试,感觉收获不小。现以《皇帝的新装》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来谈自己的收获。

教学过程:

学生们对照课文注解,自读完课文之后,我微笑地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笑?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那个皇帝,居然了衣服去参加游行大点,太蠢太可笑了。”讲台下,有些学生甚至忍不住笑起来。

我也笑起来,随之提第二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恨?

瞬间的沉默之后,A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只有把两个狡猾的骗子一枪崩了才解恨!”同学们为他热烈鼓掌。

我也为他鼓掌的同时,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鄙?

B同学说:“那个老大臣最可鄙,他明明‘什么东西也没看见’,却向皇帝呈报布料的花纹和颜色是如何如何美丽。”

C同学说:“那个诚实的官员最可鄙,他分明‘完全没有看见’,却夸奖这些布料‘真是太美了’!”

D同学说:“那些内臣们最可鄙,皇帝确实啥也没穿,他们却装模作样的替皇帝拖着衣裙。”

我小结到:“同学们说得对,皇帝的下臣都可鄙。”

接着我提第四个问题:“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爱?”

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良久,学生中有的快速翻书页,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书上圈圈点点……

时机成熟,我趁势引导学生把课文最后描写“游行大典”的几段连续读了三遍,然后启发:“大家看一看,是谁在游行时喊出了一句真话?”

学生恍然大悟,齐答:“那个孩子最可爱!”

国梦蝶同学说:“那个天真的孩子在众人称赞的游行大典上,高声叫起来,‘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孩子揭穿了这个骗局,最勇敢,最可爱。”

我微笑地点点头,接着提出了第五个问题: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要求独立思考,用简洁的话作出书面回答。)

沙沙沙,同学们埋头写着。不一会,陆续交上自己的答案。

“骗子能够行骗,因为这世上有人为了自己的名利而相信吹牛和撒谎。”

“人长大后,渐渐失去了小孩的天真和纯洁,都用一张厚厚的皮裹着自己,于是,成熟变成了虚伪,狡诈代替了真诚,骗子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人们一旦失去了童真,就变得世故圆滑,于是溜须拍马,趋炎附势,投机专营,于是骗子就可以钻空子,使手段了!”

最后我总结:

“同学们,《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生动的写出了皇帝的可笑,骗子的可恨,臣下的可鄙,小孩的可爱。它启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童心的失落,正是人类的悲剧。让我们热切的呼唤――回归吧,童心!”

掌声骤起,课堂达到了高潮。

本堂课是我上得较成功的一个课例。课后,我对此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认为本堂课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抓住重点、难点提问。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领会能力来筛选问题,使所提的问题重点突出且富有启发性,不能随心所欲,盲目从事。只有结合教学内容,针对重点,抓住本质,有目的地设计提问,才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激起深究知识的愿望、启迪学生的思维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如我扣住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依次为:你觉得谁最可笑?你觉得谁最可恨?你觉得谁最可鄙?你觉得谁最可爱?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五个问题突出了重点、难点内容,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和思想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学习,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2.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如在教读本文时,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五个不同深度的问题:这五个问题依次为:你觉得谁最可笑?你觉得谁最可恨?你觉得谁最可鄙?你觉得谁最可爱?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这组有梯级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皇帝的新装》虽字面上容易懂,故事又有趣,但要深刻理解本文的主旨及思想意义,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是较大的。阶梯设疑,由浅入深,学生可以比较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了解安徒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童话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思想意义。而且五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把课堂阅读一步步推向高潮,极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提问要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样就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反而会产生齐答或随声附和,不动脑筋的不良现象;过难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学生望“问”兴叹不已。另外,问题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问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简单问题。因此,我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如五个问题中的前两个问题我预计提问水平较低的学生,后三个较复杂的问题预计提问水平较高的学生,学生回答后,我虽没有言语评价,但我却以表情和鼓掌行动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这样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细心选择提问的时机。如果我在学生没有阅读或没有充分阅读的情况下提问,那学生只能是问而不答或启而不答,所以我一开始安排学生先结合下文注解进行自读,让学生充分把握了全文大意之后,才以问促读的方式层层推进地提问。从而使整堂课得以顺畅展开。

5.提问后,要善于把握等待的时间。这一点是在我听取了各评课老师的评价之后,进行思考改进后得出的结论。这让我意识到:提问的辅助技巧之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回答问题。经过一段等待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是尤为重要的。

6.以问促读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在前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了来自老师和大家的肯定和认可,这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当我提出第四和第五个较难的问题时,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和讨论来探求答案,在学生边读边思考和讨论之后我再适时引导阅读,在这种以问促读中学生的思维的到了激发。

8.和蔼的教态营造了师生和谐的氛围。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温和的话语、微笑的表情面对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虽不作口头评价,但却以微笑与鼓掌给学生以充分肯定,并让学生在我的目光中感受到的是期待、信任、鼓励,这极大鼓舞学生的信心,从而营造了师生和谐交流的氛围。

但在发现本堂课诸多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本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应注重激趣导入环节。本课在学生自读时气氛显得较沉闷,学生的阅读状态不够积极,影响了阅读的速度。我认为这与我平时不注重激趣导入环节有关。

第7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兴趣、建构知识、训练技能、内化情感。

一、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兴趣出发,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可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由境生情,激发学生由情促学,主动内化知识。所以,教师要对教材再创造,精心组织各种有效教学资源,贴近生活选择情境素材,使知识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3.情境教学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保证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情境教学能充分揭示学习材料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产生联想,达到内化新知,掌握技能,体验内涵的目标。

二、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生产、生活的情境,如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个有趣的化学故事,都可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案例1】苏教版必修2《分子间作用力》

[情境创设]同学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夏天从游泳池刚上岸时会感觉比较冷。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汽化吸热。

[教师提问]在水汽化过程中,水分子微粒间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在水汽化过程中,水分子微粒间距离增大了。

[教师再问]那为什么会感到冷?

[学生讨论]水汽化过程中会吸热,水分子间距离增大,吸收的热量用来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

【反思】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先取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学习,这符合教育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化学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去主动探究新知识,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2.利用已有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实践证明,分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促进新知识的内化。

【案例2】苏教版必修1《氯气的实验室制备》

[情境创设]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实验室制取O2、CO2、H2的发生装置,并讨论选择依据。

[学生活动]制取O2的反应类型:固体+固体气体,制取H2、CO2的反应类型:固体+液体气体。

[情境再创]实验室制氯气需要采用哪些仪器装置呢?

[教师提示]实验室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学生活动]从反应类型:固体+液体气体,得出所需仪器:圆底烧瓶、酒精灯、分液漏斗、石棉网。

[教师提问]利用上述装置收集到的氯气是否纯净?若不纯,怎样除杂?怎样收集?

[教师提示]联系学过的净化气体的方法。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原理、原料分析,画出装置图。

【反思】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同时个体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做出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的统一。

3.激起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往往会受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错误。通过创设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深切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3】苏教版必修1《钠的性质》

[情境创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排在铜的前面。请同学们写出钠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书写]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了。

[学生实验]结果:钠和氯化铜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

【反思】激起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的“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又会在学生感到无比惊讶后,不但有效纠正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而且促进了正确认知的重新建构,加深了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学会学习的目标。

4.讲述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故事形象生动,引人入胜。通过故事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悬念,促进积极思考。

【案例4】苏教版必修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情境创设]故事发生在罗马帝国,群臣为讨好皇帝,纷纷献上贵重礼品。在众多礼品中有一只杯子吸引了皇帝的目光。它质量很轻,闪闪发光。皇帝问:你是从哪提炼来的?宠臣答道:尊敬的皇上,这种金属是我从粘土中提炼出来的,据我所知,它从不生锈。“永不生锈”“很轻”“从粘土中提炼出来”皇帝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这种技术一旦传播开来,罗马帝国将陷入极度的动荡中。因为粘土随处可见,奴隶一旦掌握该技术,后果不堪设想。皇帝随即宣布,将此人斩首示众。

【反思】短短的一个故事,激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和丰富的情感。学生在很快明白该课学习内容的同时,无不为统治者的残忍而愤恨,无不为科学献身者的精神而感动。这正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第8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满文档案中记载的康熙轶事

康熙皇帝学贯中西,对中医也有研究。档案记载,康熙曾与外蒙古大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讨论牲畜体内结石的用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问骆驼和牛的肾结石有何用?康熙皇帝命头等侍卫喇锡给哲布尊丹巴活佛写回信说:举凡牲畜都有结石,只有狮子、猴子体内的结石最为贵重。所有走兽的结石都可当做魔石用来祈雨,西洋人用牲畜结石入药,我国医书、大夫不用其他结石,只用家牛的牛黄和狗宝入药。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康熙皇帝统兵亲征噶尔丹,在鄂尔多斯围猎,因猎获野兔极多,甚感惊奇,故写信给皇太子,十分详细地描述了围猎的情况。谕皇太子:十二日,驻跸宽托洛惠。本设双层围,兔雉丰盛,不可言状。朕四十多岁何处未行,未见如此兔丰。放围无分主仆,唯有猎射,并无闲暇,朕殪一百三十八只,大阿哥殪五十九只,三阿哥殪五十五只,八阿哥殪五十只。裕亲王殪二十只,此围殪五只为极少者。若计数额共于围场殪一千五百五十六只。朕等食米者多,如有断粮,决不至饥饿。鄂尔多斯人以兔为食,处处有兔。又观围猎所过之处,照常丰盛。往昔鄂尔多斯将兔售与边关汉人,一只兔值二个铜钱,今一只兔值六七个铜钱,比先前贵三倍,不知原丰盛时如何。十三日驻跸。围猎,雉少,兔与十二日同。自朕以下至猎人,前日殪兔力竭,手指皆肿而不能射,朕殪八十三只,大阿哥殪四十一只,三阿哥殪四十三只,八阿哥殪三十九只,打围人共殪一千四百四十二只。未计鄂尔多斯猎人所殪数额,是日初次合围毕,上驷院侍卫瓦色、阿萨纳前来,伊等惊叹曰:尚有如此丰盛之兔乎?令伊等于猎队后射,二人殪之良久。……鄂尔多斯地甚好,适宜孩童习射。卧兔丰盈,成围之后,卧兔充足,孰遇孰射。一旦弓张满后,不知指向何兔,二三四五只同来,马亦不能奔跑,站立旋转,有些马即疲乏矣。十四日,全围场人因手掌难受,又驻跸。十六日驻跸吉格苏泰。设双层围场,雉甚多,兔与前同。朕殪一百二十二只,大阿哥殪五十九只,三阿哥殪五十五只,八阿哥殪五十四只。裕亲王殪二十二只,围场之人殪一千二百十五只。未计蒙古人围猎之数。……将此等情由照前具奏皇太后,宫内以闻,勿告于外。

巧克力是现代人十分喜爱的食品。据满文档案记载最早是在康熙年间由西洋传教士带入我国,那时中国人还不了解巧克力是什么东西。康熙皇帝历来对西洋药品十分关注,起初以为巧克力是一种药品。

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命武英殿总监赫世亨向驻京西洋传教士索取西药时说,若有绰科拉(巧克力的满语译音)亦求取。当时驻京传教士多罗手中有一百五十块,都给了赫世亨,并说不久就会从吕宋(今菲律宾)送来,待送到后再多给你(赫世亨)。赫世亨又向别人打听到巧克力的属性、产地和配方,奏报给康熙皇帝:巧克力属热,味甜苦,产自阿美利加(今美国)、吕宋(今菲律宾)等地,共以八种药品、植物配制而成。其中肉桂、秦艽、白糖三味中国有,其他五味如噶高(疑为可可的满语译音)等中国没有。配方剂量不清楚,只知道将巧克力倒入煮白糖水的铜罐或银罐里,用黄杨木勺子搅和而饮。当时康熙皇帝出巡在外,赫世亨将煮巧克力的银罐、黄杨木勺装入木匣,巧克力五十块装于柳条盒寄送康熙皇帝,其余一百块存于宫中备送。三天后,赫世亨收到了康熙皇帝的谕旨:知道了。(巧克力)味甜苦属热,但未写有何效益?治何病?著再询问。绰科拉不必再送。经打听,赫世亨再次缮折回复说,绰科拉不是药,在阿美利加用之如茶,一日饮一次或二次。老者、胃虚者、腹有寒气者、泻肚者、胃结石者,均应饮用,助胃消食,大有裨益;内热发烧者、劳病者、气喘者、痔疮流血者、下痢血水者、泻血者,概不可饮用。至此,终于明白了巧克力原来是国外的一种热饮。

满文档案的由来

清朝是满族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代以满语为国语,满文为国书。清初规定满官奏事用满文,汉官奏事用汉文。清朝政府还规定驻守东北、西北、蒙古等边疆地区的将军、都统、办事大臣等奏事用满文;办理边疆军机事务、少数民族事务、八旗事务及皇族事务的官员、内务府大臣、守陵大臣、皇子王公等不得使用汉文奏报政务。由此清朝前期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中后期满族官员逐渐崇尚汉语文,使满语文日渐衰落,清廷中央国家机关之间及清廷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之间往来文书越来越多地使用汉文,从而又形成了更大量的汉文档案。因此从时间角度看,清前期以满文档案居多,汉文档案较少;清后期以汉文档案为主,满文档案间或作为陪衬,以满汉合璧形式出现;清中期作为过渡时期,汉文档案多于满文档案。从地域上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满文档案较多,内地形成的汉文档案居多。满文档案的形式以折件类和档簿类为主。

清代档案的保存是以当时生成文件的机构为基础的。在清廷中央国家机关中,有中枢机关内阁、军机处;有分掌国政的各部院衙门:掌全国文职官员任免的吏部、掌户籍与财政经济的户部、掌典礼与科举的礼部、掌全国军事与任免武职官员的兵部、掌司法监察的刑部、掌工程事务的工部、掌蒙、藏、回族事务的理藩院、掌论撰文史的翰林院、管理皇族事务的宗人府、管理宫廷事务的内务府等众多衙门,而内务府、宗人府、理藩院又是清代最具特色的国家机关。

在清廷中央国家机关中,以内阁、军机处等机构最为重要,其档案保存的种类、数量也最为丰富,仍是今天提供利用、查阅频率最高的档案。从清廷所建档案库房,亦可窥见清代档案的形成、保管及使用的大致情况。如内阁大库、方略馆库(军机处特设大库)、皇史(收藏实录、圣训、玉牒的档案库)、国史馆库(翰林院所属掌修清朝国史的机构国史馆的大库)。

题本与奏折

内阁是清朝政府的中枢机关,承办章奏、诏旨之事,但最初并不叫内阁,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清太宗在关外初设文馆,以文馆大学士记录国家政事,这是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文馆大学士也是清代最早的大学士。以后改文馆为内三院,扩大了职权范围,初具内阁的规模。清入关后,顺治十五年(1658年)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罢内阁,恢复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内三院改回内阁。至此内阁的基础才算奠定,并巩固发展起来,直至清末。雍正八年(1730年)内阁大学士品秩定为正一品,成为清朝最高品级的官员。内阁官员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为皇帝办理本章。清代规定臣工向皇帝报告公务用题本,其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据统计,清代顺治、康熙两朝臣工上报政务的公文中,题本占90%以上。题本经内阁转呈皇帝批阅后,按批红时间抄录成册,供史官记注,从而又形成了题本的摘抄本《史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史书》起自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光绪朝。顺治朝《史书》绝大部分是用满文缮写,从康熙朝开始多为满汉合璧。另外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史书》摘抄的内容较为详尽,从乾隆以后摘录的内容越来越简略,故而顺治朝的满文《史书》显得尤为珍贵。内阁还存有从盛京移来的满文木牌、《满文老档》等清入关前的旧档。清入关前,满族生产方式落后,纸张缺乏,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是为木牌。现存满文木牌有28块,所载内容主要是军事战况,大约形成于皇太极时期。《满文老档》是清入关前用满文书写的唯一官撰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及宫廷生活、社会习俗等内容。此外还有反映清入关前军事状况的《秘本档》;反映皇帝起居、官员升迁调补及荒政赈济等诸多内容的《上谕档》;反映奏销地丁、钱粮、仓储、工程费用及考核内外文武官员等事宜的《黄册》;抄录题本时间、作者、事由以及批红而成的《丝纶簿》;反映清代世职官员的世袭情况及其家谱的《八旗世袭谱档》等等。

雍正七年(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而内阁在紫禁城太和门外,距内廷过远,不便亲授机宜,亦恐泄露机密,故而雍正八年(1730年)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以期入值承旨办事密速。军机处本是办理军务的临时性机构,军务结束后即应裁撤,但因军机处便于皇权对国家政务的独裁,因而不但变为常设机构,而且权力越来越大,并凌驾于内阁之上。嘉庆皇帝曾说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处又是职掌清王朝国家大政之所。以其性质和职掌决定了该机构所产生的档案必然是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而且重要。

奏折是清朝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一种文书,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仅为密报所用。例如康熙在两江总督傅拉塔的密奏上就曾批示:“尔好?此等密本,文虽不好,勿令他人写。此事应慎之。钦此”。到雍正时,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奏折经皇帝用朱砂红笔批阅后叫“朱批奏折”。军机处所存折件类档案有“录副奏折”,约18万件,因按月打包又称月折包。“录副奏折”是“朱批奏折”的副本,由军机处抄存备查而形成。在“录副奏折”内还夹有不少谕旨、咨文、呈文、外国外藩来文、口供、清单、地图等,所以文件数量、种类都比满文“朱批奏折”多。军机处所存编年体档簿类档案有许多种,《上谕档》所抄上谕是由军机处撰拟,经皇帝审阅,通过内阁,因而又称为明发上谕;《寄信档》所抄谕旨是由军机处撰拟,经皇帝审阅,通过寄信方式发出的,因而又称为“寄信谕旨”、“字寄”、“廷寄”;《月折档》也是“朱批奏折”的副本;《议复档》为记载军机处承旨议奏事宜的编年体档簿。此外还有反映皇帝出巡的档簿《木兰档》、《山东档》;反映军事的档簿《北路军务档》、《准噶尔档》、《金川档》;反映民族宗教事务的档簿《土尔扈特档》、《档》、《班禅事件档》、《熬茶档》;反映外交事务的档簿《俄罗斯档》、《廓尔喀(今尼泊尔)档》等等。

在清代档案中,满文档案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所记载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外交等各个方面,是汉文档案的补充,是研究清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满文档案的利用与开发

满文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创造和使用过的文字。目前除少数满文专业人员和清史研究者外,通晓者甚少。因此馆藏满文档案的利用以往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利用者自行查寻

采用此种方式的利用者没有语言障碍。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来馆自行查找利用满文档案。这类利用者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黑龙江满语研究所、辽宁省档案馆等单位以及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从事清史、清代档案及语言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借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述》和馆藏目录等工具,或多或少总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满文史料。

2. 咨询

一般不懂满文的利用者,在利用汉文档案后仍感到史料不足时,便会产生利用满文档案的要求。由于文字障碍,他们只得借助咨询的方式,依靠满文档案工作者协助查找所需档案史料,并为之翻译以便使用。为满足这类利用者的需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经常接待一些以这种方式利用馆藏满文档案的学者和文化研究机构。

3. 翻译出版

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编辑出版馆藏满文档案,是提高馆藏满文档案利用率,主动服务社会,满足社会各界对满文档案利用需求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翻译周期较长,较难满足用户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财力大幅增加,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社会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现存于世的大量清代档案,特别是满文档案,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疆域等各方面的课题研究和史志编修中,显现出其珍贵的价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为适应社会需求,根据馆藏满文档案的特点,将整理和翻译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清前期和边疆档案上。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满文部陆续翻译出版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满文老档》、《锡伯族档案史料选编》、《郑成功满文档案选译》、《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全译》。另外,满文部还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编译了《盛京刑部原档》、《清代土尔扈特档案史料选译》、《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等。为了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满文部在整理、著录18万件满文录副奏折的基础上,又编制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和藏事档案目录》、《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这些目录工具书的出版,使利用者更加快捷地了解到馆藏满文档案的内容。《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全译》便是在目录的基础上编译而成。近年来满文部又参与了两个科研项目:一是国家重点项目“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档案资料整理系列,影印出版了满汉合集的《清代珲春衙门档案汇编》,共计223本;二是中国社科研究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课题――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该项目档案汇编正在整理编纂中,预计2009年完成。目前,国家清史编修工程正在进行,《军机处乾隆朝满文寄信档》已纳入清史工程,现已全部翻译完毕,共计176万字。

第9篇:皇帝的新装教案范文

教师: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喜欢哪一位传说人物?

学生:我喜欢黄帝,因为他还创造了许多科学发明,被人们尊称为“人文初祖”。

教师:有哪些创造发明呢?

学生: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教师:(展示图片和材料并说明,或者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并解释说明)黄帝真的很聪明,发明了这么多东西,比爱迪生还厉害。那么,大家在阅读了这段文字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静下来,不做声。

学生:黄帝真不愧为人文初祖,为古代人们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师: 我自己感到这段传说十分神奇,因为黄帝几乎创造了后代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同学们你们相信么?

学生:我觉得不可能都是黄帝发明的吧?

学生:可能是因为别人发明的,而黄帝比较有名,所以就说是黄帝发明的。

教师: 那么,对于这些传说应该怎样看待才更科学呢?

学生:我觉得人类历史上,这些东西经过发明而产生,这肯定是真的,但是,不可能都是黄帝一个人也不可能正巧是黄帝身边的人发明的,应该是百姓为了纪念黄帝而把所有的功劳都安在了他和他的部属身上。

教师:讲得很好。上述发明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只是个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上面的这个教学案例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历史课教学不仅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积极性,还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教会学生尊重历史。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常常把一些历史剧引入课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思考。有人做过统计,现在百分之四十到七十的孩子,说他们的历史知识是从那些电视剧里学来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打开电视,诸如《康熙微服私访记》、《少年康熙》、《孝庄太后》等古装戏扑面而来,毋庸质疑,这些影视剧明显带有戏说的成分,然而正是这戏说的历史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误导,他们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

在诸多的历史剧中,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被描述成如朝阳渐升;大兴冤狱的暴君,被美化成公正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中国历史上最残暴、最黑暗的文字狱的主谋,竟然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皇帝。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多的历史剧依然在继续传播和维护历代帝王封建统治的统治经,宣扬野心家、阴谋政治家的成功,如何攫取权力、巩固权力、党同伐异,如何稳坐皇位等。众多的历史剧,充斥着“皇恩浩荡”的大呼小叫,其实是在不断地为“皇权主义”做着最好的合理的阐释和注脚,宣扬着一个“好皇帝主义”是如何的“廉正爱民”。《康熙王朝》主题歌歌词:还想再活五百年?不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唱出了个别人心中千百年来永不泯灭的皇权思想吗?在这样的历史主题的熏陶下,在一片欢歌笑语中,潜移默化地“污染”着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应当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

科学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历史知识必须是客观而真实的,决不能虚构、伪造、或篡改。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时,应尊重历史,尊重史实,应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