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装配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装配实训总结

第1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一、优化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体系

构建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体系的总体思路:一要确定合理编制体制。建立总部、军区(军兵种)、部队三级饮食装备维修体系力量,并落实三级饮食装备维修体系力量的体制编制。总部级维修保障力量要和饮食装备厂家技术保障力量实施联合保障,可以组建维修保障旅,主要进行大修和中修,组织干部定期轮训,可进行战略支援维修保障。军区(军兵种)维修保障基地要和驻地大型企业密切组织配合,可组建维修保障团,进行中修、应急维修和支援维修保障,适时派出人员赴部队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培训。部队级维修力量可依托部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依靠驻地企业利用当地技术资源,组建饮食装备维修保障营,负责本部队饮食装备的平时维护保养以及小修工作。二要调配专业技术人员。适当调整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增加专业技术干部数量,配备一定数量专业技术士官。总部和军区(军兵种)维修保障基地,要配有3到5名专业技术骨干,部队级应配有2到3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内容要以掌握维修技能为主,通过培训,力争使维修骨干达到"三会三熟"(会使用维修工具、会更换零配件、会发现和排除故障,熟练掌握操作要领、熟练掌握维修技术,熟练掌握保养知识)。三要制订相关配套法规。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作战饮食装备维修保障要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保证。要制订和完善信息化条件下实战化、野战化训练指导法规,规范训练内容、训练程序、训练组织方式、考核标准及训练保障条件等,为有效组织实施野战化实战化提供指导和依据。要对人员职责、专业训练、维修质量、设施设备操作,安全管理进行制订和完善,确保维修保障工作有章可循。四要不断强化"三个"结合。首先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饮食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以及维修保障要以建制保障为主体,以区域保障为补充,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相结合,充分发挥建制维修力量、区域维修力量和地方维修力量的作用。其次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相结合。军区(军兵种)维修力量既要坚持平时为部队饮食装备实施正常服务,也要做好突况下的应急维修服务,还要搞好战时维修保障任务,做到正常维修与应急维修、平时维修与战时维修的紧密结合。最后支援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小修主要以建制力量进行保障维修,中修以军区(军兵种)为主,大修以总部级维修力量为主。

二、完善零配件供应补充体制。

完善的零配件供应补充体制是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中饮食装备应急维修需要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一是要制定供应标准。按照现代战争特点,依据平时训练使用情况、战时损失消耗情况,以及零配件的生产和供应以及经费条件,合理制定饮食装备零配件供应标准、储备标准和周转储备定额,为饮食装备维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合理布局储备。要分别建立总部、军区、部队三级储备。在总部建立战略储备,在军区建立战役储备,在军以下部队部队建立战术储备,部队应该包含军、师(旅)、团三级仓库储备用于部队平时周转和战时修理。要适时调整供应和储备重点,搞好原有的储备更新换代,对落后的零件要坚决淘汰,保证供应和储备质量高的零配件,对易丢失、损坏、特需、难筹措、不易加工的要多储。三是畅通供应渠道。在明确供应标准之后,建立总部统一筹措供应的主渠道,由军区饮食装备零配件仓库进行按区域保障组织实施。逐步完善零配件供应办法,简化零配件申请供应手续,减少供应流通环节,进行直达配送补给,方便快捷保障部队。

三、改进装备综合保障性设计。

现在外军在装备的研制阶段就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装备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保障水平。因此,在我军饮食装备中运用全寿命保障做法将会大大增强维修保障能力。一是注重可靠性设计。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就必须拥有可靠、有效的武器系统,在不久的将来是有可能设计和建造出固有可靠性达到0.95,甚至0.98的系统。因此,发展饮食装备注重可靠性设计,要制订饮食装备元器件大纲标准,通过采取降额设计、简化设计、余度设计、热度设计、防腐蚀设计、老化设计等方法,加强饮食装备的可靠新,使饮食装备能够降低保障费用和系统寿命周期费用,使得饮食装备有更好的可靠耐用性。二是注重维修性设计。装备的维修性设计始于论证阶段,贯穿于研制生产的全过程。这就需要饮食装备维修时具有良好的可通达性。因此,要合理布局装备各组成部分,保证足够操作空间,合理开设维修通道。另外还要采用权衡分析和迭代设计使系统功能划分和模块化组合最优化,提高组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和互换性。完善防差错措施及识别标记,防止差错率,提高维修的安全性。三是注重测试性设计。随着饮食装备功能的多样化、结构的复杂化,采用故障检测诊断、性能测试已成为饮食装备维修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研制阶段实施测试性分析、设计和验证(含检测方式、检测系统、检测点配配置),通过设计使检测诊断更加简便、迅速、准确。研制和使用模块化、嵌入式的通用自动化检测设备,通过配备不同的软硬件模块自动对不同饮食装备进行故障监控和原位检测。

四、运用远程维修技术提升保障能力。

远程维修技术是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维修保障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下,美军已经采用远程维修支援系统作为维修受损装备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由视频辅助修理系统、士兵支援网络、可穿戴式计算机系统和感觉器官人工智能通信系统组成。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实施伴随保障的保障力量和保障条件有限,支援保障力量又由于受人员、时间、地理等因素限制,往往不能为饮食装备发生故障的单位提供及时的保障,而远程维修支援保障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时间、空间、地形、气候等因素的限制,通过远程维修支援保障系统集中后方的保障力量为前方饮食装备故障单位提供维修保障支援。运用远程维修可以减少保障足迹、减小保障力量、减少保障规模、节约保障成本、提高保障速度和效益。现在饮食装备往往集多种高新技术、多种系统于一身,使装备维修保障的难度增大。因此,采用远程维修技术,让受损装备、人、信息平台的三位一体的结合利用达到最佳化,前方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得到后方许多技术专家的帮助和实时的指导,协助前方饮食装备维修保障人员加快对受损饮食装备的维修过程,迅速准确地完成任务,以满足时效性要求,从而快速提升饮食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

第2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专业;实训基地;中职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的家庭,而

我国汽车的保有量正在以一个惊人的数字进行增长。汽车维修专业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迅速发展,而如何能够短期内成功培养优秀的汽车专修人才已经是发展汽车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践环节教学中实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中职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汽车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汽车职业教育现状

汽车需求量的快速增大造成了汽车维修人才缺口的加大。但是在汽车维修人才就业时却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归其原因,主要是汽车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汽修人才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行业的应用到职业教学内容的行程必然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了学生毕业进入行业时总感觉自己所学知识已经落后。二是实训设备与行业中现有技术条件之间的差距。汽车以及相关维修维护设备每天都能更新好多种,职业教育由于受到资金条件限制,设备的更新肯定赶不上市场的发展。三是实训水平与行业的实际作业之间的差距。由于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实训水平与行业的实际作业要求存在着差距,甚至在一些实训理念和管理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

2.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实现场所――实训基地建设既承载着职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又是解决上述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曾有过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实训基地只是实训设备堆放的场所,认为实训基地的功能只是学生完成技能训练的地方,只要不出事故,认为实训基地只要简单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等。

实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要充分考虑实训基地对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功能、实际工作流程的再现功能和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功能,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功能。

二、建设思路

1.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

实训基地建设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训教学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创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实训基地建设应创建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运行管理机制。

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实训项目、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等教学资源应具有前瞻性,从而使实训基地能够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性、资源共享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3.创建高素质的实训师资队伍

为满足实训基地建设和办学特色,应结合每位教师特点,确定教师今后发展的方向。在政策上鼓励教师进厂学习,组织教师参观各类工厂企业,如汽车制造、汽车维修、电子设备及模具制造企业等。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进修,攻读硕士学位。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许多教师既是讲师又是技师。同时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派许多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和部级骨干教师培训。

三、建设目标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倡导的一体化实训中心。结合汽车专业特点,充分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以及教学手段,构

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场所,使学生能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且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所能支配的教学资源和自身条件,改编或者自行编制符合职业教育规定和培养目标,而且更加灵活地应用教材或者学材。而现在好多职业学校大力推广的一体化式教学,就是一种以活泼实用的教学内容配合以典型的工作案例从而达到有趣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所教所学内容能够更加与行业靠近,又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汽车实训的配备标准

1.配备标准的分类

配备标准可分为合格配备标准、规范配备标准和示范配备标准。

(1)合格配备标准

合格配备标准是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仪器设备应配备的最低要求。合格配备标准应设置以下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训车间。①基础技能实训。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液压实验室和钳工实训车间。②专业技能实训。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信息资料应用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车间、汽车钣金实训车间和汽车涂装实训车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未开设汽车整形与涂装专门化方向的学校,可不设置汽车钣金实训车间和汽车涂装实训车间。

(2)规范配备标准

规范配备标准是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达到的基本配备要求;在合格配备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实训车间。

(3)示范配备标准

示范配备标准是汽车运用与维修示范专业应达到的基本配备要求,也供有条件的学校及培训机构增加学生实训课、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紧跟本专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发展时选配。与规范配备标准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项目,即仿真模拟实训室。

2.配备标准的项目

汽车实训基地建设的配备标准项目相当多。这里以汽车底盘为例,具体配备标准项目如下:汽车实物解剖车、各总成实物解剖教具、转向系及前桥总成、离合器总成、手动变速器总成、自动变速器总成、传动轴总成、后桥总成、悬架及车轮总成、液压制动系统、真空助力器总成、气压制动系统、汽车底盘拆装专业工具量具、变速器拆装架、制动盘鼓机、轮胎拆装机、轮胎动平衡机、压力机、自动变速器实训台、变速器液压检测仪表和汽车故障电脑诊断仪。

五、中职汽车实训的基本内容

1.汽车拆装实训模块

汽车拆装实训模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拆装对汽车整体及总成构造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实训体系中拆装实训具有很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汽车拆装实训环节中,拆装实训模式采用模块化教学。而主要的拆装模块至少应包含“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模块”“汽车底盘拆装实训模块”“汽车电气设备实训模块”等。

2.技能实训模块

技能实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检测和测试技术。如解码器和示波器、柴油机高压泵试验台、四轮定位仪、汽车尾气分析仪、车轮动平衡机、空调检测仪、举升机、各种免拆清洗机等先进的检测维修设备的使用。在这个实训中学生可以进行防盗系统检修、汽车电控系统的维修、空调系统的检修、发动机故障检测与排除。由于在校内进行,因此,也称为校内实训。技能实训是学生“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基地,可以开展对外服务,增强学生实战经验。

3.生产实训模块

生产实训指中职学生第三年到社会顶岗实习,通过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增加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另外,仅靠校内实训基地已难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创设一种教与学双向互动情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体现了一所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中职学校要真正培养出合格人才,除了要加强实践教学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训基地,努力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汽车实训基地对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到实践中,永远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3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钳工实习 分段教学 教学方法

钳工的各项技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学生对钳工技能的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根据学生钳工实习的总体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把钳工实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逐项落实技能训练的阶段目标。

一、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讲解钳工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工、量具和设备的使用与操作,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的动作要领、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为重点。采用课题讲解、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每个课题训练前,要先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清与本课题相关的工艺知识、动作要领和操作姿势;再用规范而准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示范操作的每个细节;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动作去模仿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并加强指导,使学生始终以规范、准确的姿势、动作去进行训练。在整个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坚持手把手地指导。发现个别不规范的姿势、动作要及时予以纠正;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地进行集中示范指导。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学会分析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姿势和动作的原因。www.133229.cOm例如,在锯削训练中,经常发现学生站立位置不对、锯削速度过快、工件装夹位置不正确等现象,这时,可以给学生这样分析:两脚间距太小,不利于锯削推力控制,两脚间距太大,重心过低,不利于锯削压力控制。锯削速度过快,不但会产生过大的切削热,使锯条磨损加剧,而且会使锯弓控制困难,锯缝容易歪斜。工件装夹在右边会使左手碰到台虎钳,造成操作不方便。工件装夹时,一定要让锯削线与钳口侧面保持平行,如果锯削线未能与铅垂线方向一致,会使锯缝产生歪斜,不管什么形状的材料,最后加工的平面如何变化,当前锯削线总是垂直向下的。讲清了道理,讲透了理论依据,学生就能避免在锯削斜面时弄错方向,当遇到深缝锯削时,学生就能想到可以将锯弓侧转90°或反转180°继续锯削了。通过分析,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避免或减少错误的姿势和动作的产生。

在讲授新课题时,教师要讲清每个课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解锉削时,应指出锉削与锯削的站立位置、身体摆动姿势、往复行程、速度等共同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技能的迁移,以促进对新技能更快的掌握。同时,还应指出锉削与锯削在两手用力、左右手的摆动等不同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操作时注意防止干扰新技能的形成。此外,对有代表性的单项课题,如圆弧面锉削、角度锉削、孔位的精确控制等要反复进行训练,确保学生掌握好基本功,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工件操作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培养学生对基本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能力,增强学生掌握工件加工方法和尺寸精度控制以及解尺寸链的能力,逐步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测量技术,有效地融合各单项基本操作为重点。采用在训练中讨论解疑,在讨论解疑中训练的教学方法。

实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枯燥冗长的讲解,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时间和训练的机会,要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在训练中提升技能。

例如,在锉配凹凸体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相关的问题,如: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应注意控制哪些相关的工艺尺寸?有关的工艺尺寸如何计算?对称度误差对转位互换精度有何影响?等等。同时,要求学生按下述步骤进行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首先,根据图纸的要求,分析图样的形状、尺寸精度、形位公差以及配合精度,编制工艺步骤,确定测量方法,学生再按照各自编制的工艺步骤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加工方法。再次,根据分析后的加工方法,绘制每一工艺步骤的工艺图,用尺寸链计算出每一工艺步骤的工艺尺寸。然后,把在加工过程中测量出的每一工艺步骤的实际尺寸标注在工艺图上,并计算出该尺寸的平均值。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测量和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点评。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再通过自己分析加工工艺,自已编制工艺步骤,及相互间的探讨,从而提高了工艺分析能力、尺寸精度控制能力、解尺寸链能力,促进了技能技巧的形成。

三、装配操作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培养学生编制装配工艺规程和解装配尺寸链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及部件装配和调整的能力,培养学生故障原因分析和检验的能力为重点。采用教师列表归纳讲解,学生探究式训练,工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训练交互并进的教学方法。

在工艺知识讲解中,可采用列表归纳法。例如,把固定连接、传动机构及轴承和轴组的装配这三种部件机构的装配技术要求、装配要点、装配方法、装配注意事项、检验及修复等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和合理归纳,制成表格,以凸显知识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直观性。

在训练过程中,可采取工艺知识的讲解与技能训练交互并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装配理论知识指导装配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齿轮传动机构训练时,教师先讲解齿轮传动机构的装配技术要求、装配要点、检验方法等内容;再按步骤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分组让学生进行齿轮与轴的装配、齿轮轴组在箱体中的装配、箱体尺寸和形位精度的检验、齿轮啮合质量的检验与调整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装配、调整、检验等项目的操作中。这样,不但可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而且可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互补互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训练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探究和总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融会贯通。如装配顺序、检验和调整方法、解装配尺寸链、故障原因分析等,都有一些规律可循,都可进行总结归纳,从而使学生能灵活有效地运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总结、归纳,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四、等级考核强化训练阶段

本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等复杂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在锉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能达到锉配精度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术、测量技术,具备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为重点。课题的选用原则上不超出等级考核大纲的范围及内容要求,强调对典型考工件的反复训练,全面提高操作技术要求,为等级工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针对钳工等级工考试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类题型进行典型考工件的强化训练,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典型考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的编制。例如:通常的考工件是角度锉配还是圆弧锉配,是单件还是相配件,是两件配还是多件配,是对配还是盲配,是嵌配还是镶配等。每种形式和类型都有一些典型工件,对这些典型工件的加工工艺应一个个进行详细分析,精心编制,再进行归类,使学生在考工时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对工件的加工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件加工速度。在这一阶段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关键部位的锉配、测量方法的灵活应用,启发学生寻找省时和先进的加工方法,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分段教学要围绕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做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工学校 钳工 装配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技工教育的变革十分明显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正在变得越来越陈旧,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正在逐步地被淘汰。也就是说用昨天的内容,培养今天的学生,来适应明天的需要这个矛盾日显突出

钳工是用手工工具并经常在台虎钳上进行手工操作的一个工种。机械装配是技工学校钳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也是在企业化大生产中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实践生产,提高学生的装配技能,是每一位专业教师应认真对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其中装配钳工的工作是:从事机器及部件的装配、调整工作和一些零件的钳加工工作。装配的基础知识包括:装配工艺的制定、尺寸链的计算、装配方法的确定、装配前的准备工作等等。其中装配方法有:完全互换装配法、选择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

装配能力是国家对钳工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工具钳工、装配钳工、机修钳工这三个工种都有对装配能力的要求,这给我们在钳工等级考试中增加装配工艺与技术的考核模块提供了政策支持。而技工学校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工人,把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崇高使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紧紧抓住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这个办学方针,及时改革我们的教学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近几次全省大赛、全国大赛形势式来分析实际操作竞赛

实际操作竞赛分两部分进行,即机械零件加工、机械拆装调整。其中机械零件加工总时间315分钟,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机械拆装调整总时间135分钟,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比重是相当大的

机械装调赛题要求:

a.装配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并且符合要求。

b.装配方法合理,装配顺序和方向正确,零件装配位置准确。

c.对轴、轴承、齿轮、丝杠和导轨以及齿轮传动、链轮传动、蜗杆传动、带传动和双头冲压机构等进行精度检测。要求方法适宜,读数准确,数据处理正确。

d.了解装置的机构特点,掌握相适应的各种调整方法。

e.掌握试运转的相关要求。

f.所有装配过程必须严格遵守装配钳工安全操作规程及文明生产的要求;正确使用工具、量具、检具和专用设备等。

看懂装配图纸是重中之重 装配图是机械设计中设计者意图的反映,是机械设计,制造的重要的技术依据。装配图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以及装配,检验和安装时所需的尺寸和技术要求。所以我们在装配时,必须看懂图样中的性能尺寸,装配尺寸。安装尺寸,外形尺寸。建议让学生学会使用画图软件比如现在工业上普遍使用的SolidWorks 、PROE,3DMAX,UG等三维立体画图软件通过的实习实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测绘掌握要领和方法不仅是一种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而且通过典型零部件的测绘熟悉机器的构造也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了基础使其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的基本应用能力。其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解测绘实体到绘图再到表达图形有多种不同的方案而那种最简明清晰这是扩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过程。而测绘实体的更换则是训练扩展思维运用图学知识完成图形表达。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多种培养方式的综合。其三是通过学生操作测绘工具在测绘中通过使用测量工具探求测量技巧构思图形的能力均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提高识图和绘图的能力通过观察看、联想想、测绘绘、使用用的训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立体思维带动 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多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拆卸注意事项:

(1)机器拆卸工作按其结构的不同,预先考虑操作顺序,以免先后倒置,或贪图省事猛猜猛敲,造成零件的损伤和变形。

(2)拆卸的顺序与装配的顺序相反。

(3)拆卸时,使用的工具必须保证对合格零件不会发生损伤,严禁用手锤直接在零件的工作表面上敲击。

(4)拆卸时,零件的旋松方向必须辨别清楚。

(5)拆下的零部件必须有顺序、有装配注意事项:

(1)装配时,应检查零件和装配有关的形状和尺寸精度是否合格,检查有无变形、损坏等,并应注意零件上各种标记,防止错误。

(2)固定连接的零部件,不允许有间隙。活动的零件,能在正常的间隙下,灵活均匀地按规定方向运动,不应有跳动。

(3)各运动(零)部件接触表面,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若有油路,必须畅通。

(4)各种管道和密封部位,装配后不得有渗漏现象。

第5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汽车涂装专业 《车身涂装》课程 一体化教学 改进探索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6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两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过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

二、《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改进探索

1.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

《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有其独特性,该课程对环境要求极高,要处理好的噪音、废水、废气等问题,所以构建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区是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1)教学场地。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区最好是独立教学空间,布局合理,面积足够,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在一大空间内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教研、课内外辅导、专业活动等活动。考虑到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影响,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操作区应隔离,保证理论教学的空气清新,为了能对实训区进行有效的观摩,建议两区域间用透明玻璃隔开。理论教学区内配全理论教学所用设施,大力引进电化教学手段,以便学生观看有关的视频,查找维修资料和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实训操作区采光良好,有足够的电源、供气岗位,良好的排气、排水系统,针对涂装工艺的流程设置表面预处理、刮涂、打磨、喷涂、调漆、修整等实训区,各实训工作区独立划分,互不干涉。

(2)教学设施、设备。根据学生的人数、设备的使用频率添置各种设备和实施,避免贪大求全,合理配备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用5S统一管理。所拥有的工具和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当地品牌汽车维修店的内部配备或与中职汽车专业技能大赛所要求的设备相匹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最先进的喷涂工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例如,当前车身涂装新领域主要使用无尘干磨系统,水磨工艺使用日渐减少,故在打磨实训区,应以配置干磨设备和气动设施为主,其他的水磨设施为辅。

(3)教学耗材。涂装教学所需要的耗材品种繁多,而且多为易燃易爆物品,规范保存、使用与回收是实训教学的重点问题,针对实训内容发放适量的材料,树立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合理使用防护用品,避免资源浪费。

2.建设完整的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的教材体系。

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由学校专业教师制订企业调研方案,从生产一线获取资料,分析维修企业对汽车涂装人才的需求现状和职业能力,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置以半天或全天为一个教学单元,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适合汽车涂装专业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工作页,评价表等,简明扼要,配有大量插图,浅显易懂,使教材突出实训,体现直观、够用。

例如:以“基于工作过程”制定《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训内容。

3.合理组织《车身涂装》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一体化教学注重讲练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合理组织一体化教学过程是上好该课程的关键。

(1)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结合实际生产,设计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讲述手工打磨旧漆膜(腻子)时,其重难点在于掌握打磨技巧,讲解时教师必须讲练结合,逐步讲解。介绍手工打磨的姿势与打磨手法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掌握打磨的力度,待学生对打磨的认知学习有了一定的成果时,教师及时把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规律性进行归纳总结,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避免随意打磨、乱用砂纸,节约耗材,达到教学目的。

(2)对于教学人数较多的班级,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如在喷涂教学时,考虑到学校烤漆房一般只有一间或两间,不能同时满足多人的操作,在有限时间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利用教学组资源采用小班化教学,可由3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组,主讲教师1人,进行集体讲解,介绍喷涂教学的全过程,其余2名教师为辅助教学,负责操作训练指导。将教学班拆成3个小班(喷涂、调漆、喷涂前处理),3名教师在不同实训区组织教学,为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教师固定,学生循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工艺化、规范化操作,并引入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3)合理编排教学过程,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项目案例等,明确了“队伍集合―安全教育―任务描述―知识讲解―演示观摩―布置任务―工装整备―计划制定实施―紧急处置―完工检查―评议反馈”的规定流程,营造情景化教学的氛围,用企业运行的模式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实践为起点,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师生互动,真正落实“学中做、做中学”。

(4)《车身涂装》课程的实操训练是以整个工艺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分项目教学,每个分项目的实操训练质量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分为项目考核和成果考核两部分,教学效果评价应更注重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各项目考核的平均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40%,而工件的最终涂装效果占总考核成绩的60%,考核方式有笔试、技能测试。

4.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的合作,是对《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完善,学校应争取与各品牌汽车服务厂商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项目,组建车身涂装班,要求合作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施和耗材,选派技术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在三年级时到合作企业进行就业实习,就业实习完毕后参加企业组织的资格考试和专业认证。校企合作可使校企之间的交流达到真正的双赢,企业可以在众多学生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学校能节约教学经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合作维修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了解最新的技术工艺,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总之,《车身涂装》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勤于思考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与改进,丰富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真正的内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车身涂装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2]刘国军.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3]徐少华.理实一体化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吴复宇.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交通职业教育,2011,(3).

第6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智能仿真;实训系统

作者简介:张长营(1968-),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省电力公司职业技能训练基地,高级工程师,高级企业培训师。(江苏 连云港

222069)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217-02

在低压配电网络中最常见的故障就是低压回路或用电设备由于某些原因而造成的绝缘降低(俗称漏电),这不仅影响配电网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低压配电网络的安全运行,通常在每一个配变台区都要装设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供用电设备的损坏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得配电网络的安全运行得到可靠的保证。但是随着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的广泛应用,有些供用电单位对保护器运行管理不规范,导致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拒动、误动、越级跳闸等故障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生产、生活用电。怎样准确判断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跳闸的原因,快速地恢复供电,提高电工现场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对于保障电网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智能仿真实训系统就是要通过模拟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仿真模拟,让学员通过实际的计算、操作、观察、排除等步骤,逐步掌握现场查找、排除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故障的能力,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保证配电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一、实训系统的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智能仿真实训系统选用典型的低压供电网络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利用故障仿真模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实现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接线、试跳操作、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故障检查与排除、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等功能。

1.设计依据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安装和运行》(GB13955-200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农村安装运行规程》(DLT 736-2000);《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一般要求》(GB/Z 6829-2008);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2009版)。

2.设计原则

(1)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上体现先进性的原则。实训系统设计时采用国内最先进信息和通信技术,依据最新国家电网建设标准,从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设备性能、设备容错、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修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项目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使每个故障点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尽可能小,并提供快速的故障恢复手段以及资料备份手段,以保证资料的安全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力争方案策略、相关技术和实现方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在保证系统开放性的基础上兼顾扩展性的原则。实训系统在遵循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的前提下,采用标准的软件平台和系统、计算机设备,采用规范的网络结构,并遵守相关的接口标准。坚持标准化原则,选择符合开放性和国际标准化的产品和技术,系统的设计在软件上采用模块化设计,以确保系统扩展应用时具备灵活性、可靠性,满足应用功能的扩充不影响系统核心业务执行的目标。

(3)在保证系统兼容性的基础上注重安全性的原则。实训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兼容性,具备灵活、规范的数据接口,可兼容其他正规厂家符合统一标准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产品,还可兼容现场正在运行的其他非国网标准的协议,确保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统一管理。采用切实有效的安全手段,分层次、全方位保证系统信息传输的安全。

二、实训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方法

1.系统功能

系统由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实训柜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软件组成,装置设计时按照正、反二面布局,正面主要包含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背面主要包含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仿真实训模块。其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又由三相总负荷控制刀闸、可变负载调整模块、无功补偿实训面板、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单相照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部分、电动机启动冲击仿真实训部分组成。可以进行以下实训与教学: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安装环境;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运行监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故障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启动回路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冲击影响;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培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

2.模拟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1)总体方案设计。实训装置正面上部按照配电柜的监视仪表等器件排列方式进行布置,装置内部正面采用面板形式,根据供电TT系统设计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一个主回路分为两个分支回路,主回路一级保护采用的是JD6-6型的剩余电路动作保护器,分支回路采用的是QLL1-1000Z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支线采用多个小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别控制相应的用电器。装置背部仿真设计了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部分,能够仿真培训负荷设置以及不平衡调整等方面的实训。

(2)硬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柜采用常见的标准GGD柜型设计。实训柜分为正、反两面,采用现场常见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组成与市电隔离的TT系统面板,方便学员进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接线实训。同时按照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流程要求布局元件,初步设计可以设置三十多处(种)故障。装置正面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背面为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仿真实训模块。其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又由三相总负荷控制刀闸、可变负载调整模块、无功补偿实训面板、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单相照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部分、电动机启动冲击仿真实训部分组成。

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包含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以及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进行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误跳闸、不跳闸、显示错误等故障,剩余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可以设置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少投切、不投切以及电压、电流采样信号错误所引起的故障。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对装置的电压、电流等信号进行显示。

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两个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组成,分别安装了两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且均具有通讯控制功能,在每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后级相线上均设置了漏电流故障点,可通过PC软件或本地操作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保护值、动作时间、漏电流值等参数进行调节,验证学习各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设计安装要求以及使用方法。在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上还设计了多台单相双值电容电动机,可模拟电动机起动瞬时产生的冲击电流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影响情况。

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六条支路来模拟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分别安装有墙壁插座、日光灯、白炽灯、单联开关、双联开关以及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模拟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后级零线接地、相线漏电以及零地混接、零线混用等典型故障,漏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在装置上还设计了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可供学员或者教师进行组合使用,以得到所需要的漏电流值。

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模块:在装置背面安装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面板,计算机软件根据复合情况给出最佳的调整方案,完成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

(3)软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系统软件设计本着界面新颖、操作方便、功能齐全的设计原则,实训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软件控制实训装置总电源的启动与停止、漏电流故障的设置与恢复、题库的设置与编辑及其他信息的设置与管理。

1)培训管理模块功能描述。

学员信息管理:能提供学员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职称分类等功能。

题库管理:能支持题库的更新维护并能够按照试题类型进行检索来创建考试电子试卷。

漏电保护器信息查询。能支持漏电流保护器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漏电保护器应用方法、常见故障及常见错误接线方式等信息的查询。

资料管理:能支持基础台账资料管理、低压电网总保护运行记录、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记录卡、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运行检测记录等信息资料的查询与打印。

原理图信息管理:能支持低压电网运行的TT原理图及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图纸显示,可供培训师或者学员根据软件底图对漏电流故障点进行分析查找、故障排除。

在线理论考试:能够随机抽取各类型试题形成试卷并提供考生在线答题,考生提交后根据答案自动生成考试分数。

理论成绩查询:可以支持考生成绩存储与在线查询。

2)系统管理模块功能描述。

通信管理:实现计算机软件与装置通讯转发器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实时保持有效通讯连接,并提供实训软件操作接口管理及系统应用层与通信层交互的通信信道配置。

多机通讯管理:具有联机控制功能,单台电脑可联机控制多台装置,方便老师在考核时统一计时及设置故障,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性。

参数、数据库、故障库管理。参数管理:包括对通讯参数、漏电保护器基本参数、控制参数、无功投切参数设置、存储参数等修改、模板设置等管理;数据库管理:提供数据库修改单,可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EXCEL导出、修改、导入;故障库管理:添加新的故障组合(系统设置的所有故障进行选择组合)、删除旧有故障组合、修改原有故障组合。在模拟故障时,只需调用故障库中的故障类型,便可触发故障模拟。

系统用户管理与权限配置:能自定义用户角色、操作权限。

操作日志管理:可存储操作日志并能通过时间段查询。

三、结语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智能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以目前配电网中常见低压系统为设计框架,通过模拟与现场实际环境相似的运行工况,采用智能化方法模拟设置最常见故障现象,让学员通过在实训系统上的操作掌握查找故障的方法并排除故障,尤其是对低压配电网络中三相负荷不平衡电流、电动机启动等所造成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进行再现和分析,其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实现方式将指引着电力系统智能仿真实训装置研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7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图二:刘纪辉女士荣获CMB全球惟一国际色彩形象顾问培训大奖。

图三:中国最当红的节目主持人汪涵、马可的造型师顾玉帆小姐和《越策越开心》的编导李隽宇先生专程到棋馨色彩培训中心参加全部CMB国际色彩形象顾问培训班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世界最高等级顾问资格证。他们说刘纪辉老师真不愧为一位神奇的顾问,她竟然能总结出如此精妙的顾问技术,今后汪涵、马可将会是中国形象最好的主持人!

服饰搭配师

课时安排:白班或业余班滚动开课,可无限次免费复读服饰搭配的背后隐藏着系统严密的科学规律,它包括色彩与风格的和谐,而这种知识长期以来都不被人们所了解,尤其对于服装销售一线的人员来说,能够掌握这门学问会让你的销售业绩产生本质的飞跃。其实,知识是回报率最高的一种投资!

服饰搭配师课程是针对想要提高服饰搭配能力的人专门设定,熟知任何色彩与服饰搭配的正确方法及技巧,彻底解决有关色彩运用及服饰搭配的所有疑难问题,可掌握与国际同步的配色及服饰搭配技术,成为国内一流的色彩及服饰搭配专业人士,并取得祺馨CMB专业服饰搭配师资格认证书。

此部分学习结束颁发祺馨专业服饰搭配师资格认证证书。

培训适合人群:各类服装、饰品、百货零售的管理人员、培训专员、店长、督导、培训师、销售经理;楼层经理、销售人员;服装私营业主;服装设计师、饰品设计师、橱窗陈列师;所有欲提升自我服饰搭配能力的爱美人士等。

CMB国际色彩形象顾问培训

课时安排:每月一期,月初开课,可无限次免费复读

“色彩顾问”作为世界发达国家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在中国仍属新兴行业,专业的色彩形象顾问从业人员则更是凤毛麟角,而市场需求却无处不在,欢迎您成为这稀缺而回报丰厚的职业中的一员!深圳祺馨色彩顾问公司是世界权威色彩顾问咨询机构Colour Me Beautiful(简称CMB)中国总部,是中国唯一具有CMB国际色彩与形象顾问培训、考核认证、资格证书颁发的机构,培训方法独特,用大量实际案例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要求严格,保证学员全面掌握国际第一手最先进最正确的色彩顾问专业技术,成绩合格者将获得祺馨CMB颁发的资格证书,该国际色彩形象顾问资格证书在全球CMB系统几十个国家通用。

第8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 综合实训项目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30-02

一、设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

训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模具结构的设计、模具零部件图的绘制、成形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装配、试模及实际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从图纸绘制到零件加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由于受教学体系和实验手段限制,目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大多只能进行冲压模具拆装和模具冲裁综合性实验两个基本型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认识,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欠佳,缺乏自主创新实验,对于细节知识很难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行模具创新设计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开发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模具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原则

(一)项目设计突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冲压模具技术不仅在模具设计、技术研究和加工制造中大量使用CAD、CAM等技术软件,而且在包括CAE分析软件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在内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教师必须克服机械式的验证实验模式,除基础实验外,应结合新技术开发一些更具特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实训。

(二)项目设计源于科研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过适应化处理,可以开发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减少经费开支的条件下,增强自主创新实验力度,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另外,可以将科研课题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把实验当做一种开发过程来完成,使学生对模具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模式,由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指导教师只是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亲自设计模具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优化参数,并进行加工、装配、实验;教师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实用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任务内容

从“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实训项目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查阅项目文献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成形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情况。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培养知识总结能力。

(二)成形工艺分析。基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成形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具体成形方法和成形步骤,确定总体设计方案,采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成形工艺获取最好的产品。学生通过工艺分析掌握模具材料、成形工艺、模具设计等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三)模具设计分析。基于成形工艺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让学生掌握CAXA、Pre/E、AutoCAD、UG、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零件图的绘制标准、装配图表达、模具结构表达,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创新能力。

(四)模具参数优化。根据设计的模具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成形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并提取相关的模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对相应的模具参数进行优化。学生通过模具参数优化熟悉有限元的相关知识、有限元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五)模具制造。根据优化后的设计图纸,分析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艺卡片,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种机械设备,对各个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将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调试。学生通过加工实践,掌握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加工的知识、机床的操作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六)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将调试好的模具安装到相应的成形设备上,完成不同参数的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对成形产品进行质量和强度分析等,并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成形工艺、成形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熟悉产品的质量和强度评价分析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七)项目成果。实训结束后,学生要对项目进行总结,提交模具设计全套图纸(二维图和三维图)与设计说明书、实训总结、其他的过程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影像)等项目成果,培养和提高材料撰写和总结能力。

第9篇:装配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物流装备 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的特点分析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介绍物流运作系统中各环节涉及到的各类型设备,要求学生熟悉各设备的类型、特点、功能及其选用和配置原则,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时,能够合理地选用和配置各类物流装备,或对现有的物流运作系统的设备配置进行分析改进。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完成物流概论及运筹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讲授该门课程,为后续的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及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提供基本的知识基础。本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1 知识点多且杂乱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知识点涉及物流运输、物流装卸与搬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与包装等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而每个环节涉及的各类物流设施设备,再加之其功能、特点及选用配置原则等,内容非常繁多,且各知识点间相对独立,系统性联系较少,因此显得有些杂乱。学生因为对知识归纳总结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大量零散的知识,尤其感觉难于把握。

1.2 缺乏趣味性

本课程面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是管理方面较擅长,对于有些偏技术性的课程教学内容很难通过有趣的案例或游戏来引导,缺乏趣味性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所决定的,无法改变。

1.3 业务操作性很强

物流运作系统中物流装备的选用和配置是物流规划方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课程在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基础上,实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对现有或改建、新建的物流系统进行物流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选用。对于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相对较高。

2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模式

2.1 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整合

本课程传统的知识讲授是按照设备的类型来进行的,一般分物流装卸搬运设备、起重设备、连续输送机械等,这种知识点的分类方式,其局限性在于学生很难对整个物流运作过程涉及的物流设备形成系统的概念,难以从全局角度去把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基于物流实体运作的核心环节,将现有的知识点整合为七个模块,分别为物流运输模块、物流装卸搬运模块、仓储模块、物流包装与流通加工模块四个核心模块,还包括物流集装单元化作业所涉及的集装单元器具模块,以及作为物流系统的附属性设备,物流周边设备模块。另外,港口作为物流系统重要的节点,港口的货物的装卸搬运尤为复杂,因此港口有大量的专用设备,单独作为一个模块。

2.2 课程实训项目开发

物流装备技术课程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结合七大知识模块,基于物流运作的环节开发了七个实训项目,分别是物流周边设备的认知与选用,集装单元设备中托盘货物的码放实训,运输公司设备的配置调研与分析,包装与流通加工设备的认知,先进的仓储及配送设备的认知,装卸搬运设备的配置调研与分析,码头的整体运作系统调研与分析。其中企业调研类的实训项目,教师提前下达实训项目单,要求学生根据实训要求设计调研计划,包括资料的收集,确定调研对象,小组成员的分工等事项,教师对学生的调研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调研结束要求提交完整的调研报告及体会,并进行讲解。校内实训室类实训项目,主要是教师讲解实训项目背景、要求、实训实施步骤,小组成员根据实训要求分工并按要求实施,最后对实训过程进行记录,并撰写实训报告及讲解实训的体会。项目的训练方式更加灵活,不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让学生更多去企业,去了解实际的企业物流设备的应用情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3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高职教育因为其特殊性,要求其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理论性不能太强,要符合企业的实际,因此高职教材的开发必须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且选择在该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同时了解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对物流业务非常熟悉的技术人员。学校教师保证课程必要的理论基础,物流企业的技术人员保证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的紧密性。

2.4 教材建设后续改善机制建设

教材的开发过程常常是教材出版以后就结束了,实际上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材使用的学生、教师等的建议和意见是非常宝贵的。但实际的教材使用过程中,这些建议和意见往往缺乏反馈的渠道而不了了之。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教材的编写团队能够不断对教材进行完善。同时物流企业实际运作也是不断变化的,教材中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企业的实际进行更新。

3 总结

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是课程的学习,因此必须要重视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且实际上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其中课程的教材建设也尤为重要,保证教材的适用且内容不脱离实际,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材建设机制。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笔者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有更多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及考评更为复杂,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才能保证工学结合的改革不流于形式,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在后续的改革中加强对教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迫切的。

参考文献

[1] 陈传伟,张雪峰,汪令江,高职教材建设JKGF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9):84-87.

[2] 唐红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模式的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21-126.

[3] 樊润慧,FanRunhui.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25):170-17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