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装配工年度总结精选(九篇)

装配工年度总结

第1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飞机装配过程质量管理 特点 需求

中图分类号:V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124-01

引言

众所周知,飞机的结构是十分复杂的,那么为了保障飞机的安全性则要特别注意飞机在装配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其管控的严格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飞机的在装配前阶段、装配过程中以及完成装备后的各个环节大量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准确性。而飞机装配质量管理的基础正是装配各个阶段数据有序、合理、完整的汇总。

1 飞机装配过程特点

飞机装配十分复杂,其重点为装配生产,主要是以离散式制造为主。一般来说,研制一架飞机到试制再到批产,历时周期长,耗费资金大。所以,加强装备过程的质量管理,提高执行能力,缩短周期时长,对飞机制造业有很大影响。与其他离散式制造业相比,飞机装配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1 构造复杂,变更频繁

飞机装配中最重要的数据是MBOM(制造BOM)和AO(装配指令),每架次具有唯一的MBOM值,其因构型变化。飞机制造过程中工程的更改十分频繁,例如:ARJ21机头每年就有上千份的更改,即使在AO已经下发到现场的情况下,仍然可能出现指令更改或使用AAO(先行装配指令)形式的更改。所以,MBOM和AO架次的有效性和更改一致性是十分难以控制的。

1.2 装配周期长,计划繁琐

飞机制备工艺过程复杂,程序多,跨度长,在执行计划的阶段会经常出现异常的情况,且由于层次多极化,每年度的汇总计划到日常工作计划,具有逐级解析的特性,这样的长周期。多层次的配置过程,就需要有关人员对工程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粒度(架次/工序/工位)、多视图的监控,其中多视图包括时间、质量、物料三方面。

1.3 装配工艺容易出错

飞机机件配置设备多且复杂,且具有动态多变性。要想组装好飞机的大部件,则其中的种类较多的零部件则不能够忽视。由于物料的来源多,因为其使用的工序与阶段不同,所以部件的配送时间不一,配送次数较多,总体来说是按照架次进行配套,但是小组件则是按照要求进行批次配套;在此过程中,对于配件的齐套性要求很高,如果出现所列清单中的零组件不能全部配套齐全,AO则不能开工。不仅如此,由于随着设计的更改,组件配套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相应的MBOM则频繁更改,从而使得配套关系频繁更改。

2 飞机装配过程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与实施

2.1 工艺质量

在飞机的工艺设计阶段,所体现的质量一方面是指飞机工艺设计阶段设计、要求的工艺质量能力;另一方面飞机工艺装配过程中本身的质量。工艺设计质量即飞机工艺设计阶段设计、要求的工艺质量能力,对机的工艺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与优化的过程,这主要受到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与其所具备的工艺条件的影响。企业一般会采取实验与试配的方法来进行对工艺质量的检测。工艺设计具体包括:飞机装配工艺方案的完善;工艺参数指标的设定;工艺装备的合理选择;操作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制定总体检验计划及工序检验。

而飞机设计过程中本身的质量,则是通过飞机装配方案、工艺装配图纸、工艺装配技术指令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对技术工艺设计以及装配指令的质量严格把控,具体审核内容包括:装配制造工艺的良好性;飞机装配前的实验数据整理;工艺文件是否齐全准确。

2.2 制造设备质量

飞机装配前制造设备质量的检验主要包括:机床、工装设备、装配夹具的质量状态、精确度、原材料的质量检验等方面。为防止制造设备的寿命与安全性,企业需要设定周期性的制造设备检验计划,并进行日常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在设备满足装配要求的情况下再开展装配工作。

2.3 装配质量

飞机装配的基本单元是工序,工序质量的控制对机装配过程质量管理是关键。在对具体计划有了深入了解后,要着重以每个核心工序为切入点,设置相应的质量控制点,其指标设定一定要严格、详细、准确。

2.4 装配完成阶段的质量

装配完成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分析、评价、总结、归档。总体来说制造后的质量管理主要为数据的收集整理。质量数数据文档的建立工作任务较重,数据量庞大,在人为手工归档整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由数据统计得出制造后的质量管理分析结果,企业可根据此报告对装配完成阶段的质量进行评估。数据统计的周期可以是年周期、月周期,根据时间段的数据整合,结合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建立好飞机装配过程管理的记录数据基础。

2.5 控制模型管理

我国飞机装配企业逐渐的开启信息化模式,在制造过程管理的信息系统中,功能管理和过程管理是两个主要展开方向。企业质量管理控制的结构可看为一个金字塔结构,以生产装配执行层为基础,管理控制层为过渡,最高至计划层。这样的控制管理模式将飞机装配质量管理过程很好的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生产装配前的质量准备工作以此来提供装配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上的所需条件;二是生产制造阶段主要担任的检测、质量数据采集、系统过程控制等的质量执行过程;三是生产制造后需要交付的质量资料包以及售后质量跟踪质量追溯等的相关总结、考核与反馈工作。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的迈向智能化,飞机的装配制造复杂程度也逐渐增加,在装配过程中,需注重各项阶段的装配质量,后期通过模型管理实现装配质量的统一管控,为实现飞机的质量安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苟坤. 面向飞机装配过程的质量管控系统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

第2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装配;工艺现状;未来趋势

一、汽车装配工艺装备概况

整车装配工艺装备概况:在输送设备方面,主要是在总装配线、各总成分撞线以及大总成上线的输送中应用输送设备,其中,汽车总装线是完成汽车装配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设备。在大总成上线设备方面,大总成上线设备指的是发动机、驾驶室以及车轮等在分组装之后送到总装配线上并且在相应工位上线所采用的输送设备,一般会将积放式悬挂输送机应用到车轮上线,普通的悬挂输送机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而大总成上线,比如发动机、前后桥以及驾驶室等,通常会将单轨电动葫芦起重机应用上去。随着汽车装配的逐渐机械化和自动化,目前通常将葫芦输送机应用到各大总成上线。

在油液加注设备方面,随着轿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注设备的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燃油、油、冷却液以及制冷剂等等,已经用设备定量加注替代了过去的手工加注,后来发展为了自动加注的方式。在轿车装配中采用的加注机,需要具有很丰富的功能,比如抽真空、自动检漏、自动定量加注等等。

在出场检测设备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车出场试验的水平,目前已经采用室内检测线替代了过去的室外道路试验。

发动机装配工艺装备概况:在发动机装配线的型式方面,国内各个发动机制造企业采用较多的发动机装配线型式大致可以分为这些:自由滚道结合双链桥架小车式、自由滚道结合单链牵引地面轨道小车式、自由滚道结合单链牵引地面轨道小车式结合带随行支架地面板式、悬挂链式等等。这些装配线的主线是强制流水,同步进行装配对象和主线的运行。

专用装配设备和检测设备:通常会将定转矩的多头螺栓扭紧机应用到轿车发动机转配中,也被人称为装配机。拧紧方法是相同的,都是控制转角一转角法,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螺纹连接方法就是这种拧紧方法。此外,气门自动装配机、自动涂胶机等设备也被应用到轿车发动机装配中。通常会将专门的检查工位设置在关键的装配工序后,这样装配的质量就可以通过自动化检测设备来控制。

二、汽车装配技术及装配工艺的发展趋势

汽车装配技术的发展趋势:近些年来,客户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汽车,汽车装配作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多品种和中小批量替代了以往的单一品种和大批量生产方式,装配生产的批量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装零件的品种和数量,这样就增加了接收、保管以及供给和装配零部件工作的难度。市场发生了变化,进而就改变了装配生产方式。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

装配模块化:模块就是集成了汽车的零部件或者子系统,集成的依据是汽车的组成结构,这样数个大部件就形成了。生产装配模块化指的是汽车零部件厂商对模块化的系统产品进行生产,整车厂商装配的内容只是采购的模块化产品,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小工作量。

柔性装配系统:近些年来,逐渐发展起来了柔性装配系统,它是一种多品种自动装配系统。由先进的计算机来控制,装配实现了自动化,并且装配柔性也较高,有着较高的生产率,可靠性也较好。FAS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装配机器人所发展起来的,柔性装配系统的程序可以自由编写,并且支持扩展,还具有人机接口,它包括很多个组成部分,比如装配机器人系统、物料输送系统、工具自动更换装置、视觉系统、基础件系统等等。如果从结构上来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柔性装配系统和柔性装配单元。

汽车虚拟装配系统指的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汽车零部件主模型的构建,然后结合主要模型的具体特性,比如精度、形状等等,经过多次反复的过程,来使设计达到预定的标准;利用产品数据管理来有机的统一和集成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等,这种装配系统的适应性比较高,并且柔性也比较的高。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汽车虚拟装配工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汽车总装产品数据管理、装配单元划分以及装配作业均衡等。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汽车制造模式逐渐的显露出了很多的弊端,比如劳动效率不高以及成本较高等等;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积极的应用先进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汽车装配的工艺。

参考文献:

[1]张瑞,王春英.工程机械装配工艺现状与发展趋势[J].建筑机械,2010,2(5):123-125.

第3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十五”时期电力行业结构变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

“十五”规划提出了优化电力生产结构的构想。国家“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末期,总发电量要达到173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5.08%,其中火电发电量要达到13142亿千瓦时;水电发电量要达到3558亿千瓦时,增加115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38%;核电发电量要达到600亿千瓦时,增加43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9.67%;新能源(主要指风力发电)发电量要达到120万千瓦时。但从计划执行来看,电力生产在总量高速扩张中,过度依赖火电贡献。2005年总发电量达到24624亿千瓦时,年均增速13.5%,完成“十五”计划的142%;火电发电量2036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03%,完成“十五”计划的154%;水电发电量361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8.47%,完成“十五”计划的101 %;核电发电量64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8.5%,完成“十五”计划的107%;新能源发电量330万千瓦时,增速42.5%,完成“十五”计划的275%。可见,三大电源中还是火电生产增长最为迅猛,超“十五”计划程度最高。与此相联系,从2005年发电量贡献率来看,2005年火电占82.4%,水电占14.6%,核电占2.61%,新能源仅占0.1%左右。说明电力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过火电发电量的增长实现的,火力发电占绝对主角地位,优化电力生产结构目标并没有实现。“十五”电力新增装机结构优化目标没有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力投资建设过度向火电倾斜。从2005年实际看,火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77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72%,水电、核电与新能源装机容量仅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4%左右,过度向火电投资现象十分明显。

“十一五”至2020年电力行业供需总量展望

需求预测 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很多,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电力利用效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其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等。未来电力需求主要受以下三大因素影响:

从经济增长拉动来看。在国家提出降低GDP能源消耗20%的条件下,预计“十一五”至2020年电力需求弹性系数与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将逐步下降。预计“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将由“十五”时期的9.5%降到8.8%,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将由1.32降到1.1;“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到8.0%,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降到0.75;“十三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到7.5%,电力需求弹性系数降到0.5;预计未来十五年GDP年均增速为8.12%,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8。

从人均用电水平增长来看。我国的人均生活用电量比较小,2005年仅为1866千瓦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我国居民人均用电量将逐步提高,预计2010年达到2916千瓦时,2015年达到3790千瓦时,2020年达到4396千瓦时。

从产业结构演变来看。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工业将保持快速发展,特别是高耗电行业将快速发展,使得2006―2020年用电增长趋势仍然继续,这决定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电力消费系数也将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电力消费强度将会逐步降低。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预测了2010―2020年的电力消费需求。(见表2)

装机容量增长预测 在电力供求缺口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十一五”到2020年以电力行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仍将持续下去。围绕建设一个强大、高效、多元、安全、环保、调度灵活的电力系统目标,我们来预测电力装机容量的增长趋势。从电力总需求与电力装机容量的相关关系看,随着电力需求规模的扩张,电力总装机容量规模将呈现持续扩张状态,但是由于电力需求增长速度趋于下降,新增电力装机规模与增长速度也将呈现下降趋势。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电力总装机年均增长7.92%,“十二五”期间电力总装机年均增长4.42%―5.42%,“十三五”期间电力总装机年均增长3.46%。

这样,我国电力总装机规模将实现三大跨越。电力装机总规模将从2005年5.08亿千瓦上升到2010年的7.44亿千瓦,2015年的9.24亿千瓦―9.69 亿千瓦,2020年的10.06亿千瓦―11.49亿千瓦(见表3)。

“十一五”至2020年电力行业供给结构展望

按照国家新的能源发展政策,“十一五”电力发展战略是:稳步推进电力装机容量总量扩张的同时,促进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化电力投入产出结构的基本方针是:“优化煤电发展,优先发展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大力鼓励新能源发电”,使电力装机结构更加多元化。

总之,“十一五”到2020年,电力供给力争能达到如下理想目标:争取到2010年使火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74%降到69.7%,使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电力的比重由25.4%上升到30.3%;争取到2015年使火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降到67.5%,使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电力的比重上升到32.5%;争取到2020年使火电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降到64.0%,使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清洁电力的比重上升到36.0%。

“十一五”至2020年电网发展展望

按照国家能源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要加快电网发展,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力建设的局面,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及电网互联和受电端网架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发电、输电、配电三大能力配备真正趋于合理,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预测“十一五”至2020年发输配三大能力的增长。

从发输配三大生产能力增长弹性关系看 发输配三大能力的增长弹性反映了电源与电网之间的适应程度。要预测发输配三大能力的增长,必须明确三者的增长弹性。根据国际经验与发输配三大能力的一般要求,我们预测,未来输电能力与配电能力的增速将明显高于发电能力的增长。“十一五”时期,预计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7.92%,输电线路年均增速为9.61%,变压器容量年均增速为12.65%,发输配的增长弹性为1:1.21:1.60;“十二五”时期,预计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5.42%,输电线路年均增速为6.51%,变压器容量年均增速为7.90%,发输配的增长弹性为1∶1.20∶1.46;“十三五”时期,预计装机总容量年均增速为3.46%,输电线路年均增速为3.86%,变压器容量年均增速为4.45%,发输配的增长弹性为1∶1.12∶1.29。

从发输配三大生产能力增长容量看 发输配三大生产能力的比值,即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输电线路装机容量)与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变压器容量装机容量),最直接地反映了电源与电网之间的适应程度。从“十一五”至2020年的发展来看,随着发电能力的增长,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与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必然提高,否则就意味着电网能力的增长滞后于电源能力的增长。我们预计“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发输配三大能力增长比值将出现如下优化趋势:“十一五”时期,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将会逐年提升,由“十五”时期的年均18.60提升到20.10,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也会由“十五”时期的年均3.49提升到4.33;“十二五”时期,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提升到20.67,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提升到4.73;“十三五”时期,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输电线路长度提升到20.45,每单位装机所拥有的变压器容量提升到4.80。按照上述思路设计实施结构优化方案,将使每一单位发电能力所拥有的输电能力与配电能力同步或更快增长,从而使发输配三大能力真正达到合理搭配,消除结构失衡偏差。

发输配三大能力增长预测 “十一五”时期,预计电力总装机容量由“十五”时期的5.08亿千瓦增长到7.31亿千瓦,增长46.4%,新增装机容量2.23亿千瓦;输电线路总长度由“十五”时期的94.58万公里增加到149.6万公里,增长58.2%,新增输电线路长度55万公里;变压器总容量将由“十五”时期的17.76亿千伏安,增长到32.22亿千伏安,增长81.4%,新增变压器容量14.46亿千伏安,可见,电网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电源增速,发输配三大能力失调的状况将得到根本缓解。“十二五”时期,预计电力总装机9.69亿千瓦,增长30.3%,新增装机2.24亿千瓦;输电线路总长度200.3万公里,增长33.9%,新增输电线路长度50.6万公里;变压器总容量45.82亿千伏安,增长42.2%,新增变压器容量13.6亿千伏安,可见“十二五”时期,电网的增长速度仍然明显超过电源增速,发输配三大能力的配置得到平衡搭配。“十三五”时期,预计总装机11.4亿千瓦,新增装机1.14亿千瓦,增长18.6%;输电线路总长度247.9万公里,增长17.3%,新增输电线路长度34.6万公里;变压器总容量达到58.5亿千伏安,增长20.3%,新增变压器容量9.29亿千伏安,“十三五”时期,电网增速仍然超过电源增速,发输配三大能力的配置将得到彻底优化搭配。

第4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工程名称: XX 加工车间

工程地址:XX 镇

建筑面积:1457.90.00㎡

结构、层数:轻型钢架、一层

开工时间:2010年3月25日 竣工时间:2010年5月25日

建设单位:XX 市龙XX 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公章) 年 月 日

监理单位:XX 市工程建设监理处(公章) 年 月 日

总监理工程师: (签字) 年 月 日

施工单位:XXXX 建筑安装总公司

XX 公司(公章)年 月 日

(公章) 年 月 日

总工程师: (签字) 年 月 日

项目经理: (签字) 年 月

编制日期:2010年3月24日

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XX 加工车间 编号:001

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工程名称:XX 加工车间

1、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2、专业项目安全施工方案

(1)、基坑支护方案

(2)、模板施工方案

(3)、混凝土施工方案

(4)、结构吊装施工方案

(5)、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6)、工地应急救援预案

1、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2、安 全 施 工 方 案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

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

钢结构及构件吊装方案

钢结构及构件吊装方案

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工程名称:XX 加工车间

建设单位:XX 市龙泉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XX 市工程建设监理处

施工单位::XX 建筑安装总公司

XX 分公司

甲方代表: 总监:

2010年3月24日

临 时 用 电 领 导 小 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各种机械用电量及所需导线截面、漏电保护器和开关型号

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一、现场勘探:

1、XX 加工车间工程,位于XX 镇内 。由XX 市森林山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1457.90平方米,单层,门式钢架结构。

2、施工用电从外线进入到变压器,再到总配电柜,建筑工程现场范围无障碍物和高低压线路经过,不涉及防护措施。

3、根据施工用电要求和施工中安全措施要求,经现场勘探,施工临时用电采用埋入地下加VG 塑料管护线的措施,从而有利于施工现场的整体利用。

二、施工引进电源

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和外线路的位置,要求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引进电源。

三、配电箱

1、类型:本工程配电箱采用动力配电箱,型号是XL-F22-2/200配电箱,电压表量程450伏、电流表100:5。

2、总配电箱的位置要设置在便于工作的位置。

3、从配电箱引出的分岐线路要顺直,严禁打弯盘卷。

四、分配电箱

1、分配电箱应设在机械设备最近的地方或直接固定在机械上便于开关方便。

2、分配电箱必须采用铁板或优质绝缘材料制作,铁板厚度应大于1.5mm ,电源进入箱时必须加套管防止电线被分配电箱割坏漏电。

3、分配电箱必须设置一机一闸一漏一箱,而且要做好防雨措施。

五、施工现场与周围环境

1、在建工程不得在高、低压线路下方施工,高低压线路下方,不得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等其它杂物。

2、在建工程(含脚架具) 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必须保持安全操作距离。最小安全距离下表所列数值: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施工现场无外电高低线路,如出现上述情况必须桉本规定执行。

六、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1、本施工现场采用TN-S 系统供电。

2、现场必须实行三级控制两级保护。

3、开关箱必须实行一机一箱一闸制。

4、保证与外电路安全距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电气工作人员应穿戴整齐,使用合格的绝缘工具,对电气装置定期检修和巡视。

6、行灯电压不超过36V 。

七、电气防火措施

1、合理配置

2、电气装置和线路周围不准放易燃易爆物品,不使用火源。

3、变电室,发电机室,配置灭火器材,并严禁烟火。

4、加强电气设备相间,相一地绝缘防止闪烁。

5、禁止使用电加热取暖。

6、合理设置防雷装置。

八、现场电工岗位责任制

1、对施工现场供电系统安全运行负全责。

2、负责现场用电设备的安装、拆除及维修工作。

3、对现场用电负责分配、供给及使用的交底。

4、对分包单位的用电,负责指导、监督,对违反电气操作、使用有权制止和停止供电。

5、对违反电气规定乱接电器的行为进行制止并及时向现场主管领导汇报。

6、对现场所有电气按时进行巡视、检查、维修、登记工作。

九、漏电保护器接法

漏电保护器必须按产品说明书安装、使用。对搁置已久重新使用和连续使用一个月的漏电保护器,应认真检查特性,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十、接地与防雷

1、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路线中必须采用TN —S 接零保

护系统。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零线连接。专用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的患线或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电源侧的零线引出。

2、作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必须同时作重复接地,同一台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与防雷接地可使用同一个接地体,接地电阻应符合重复接地电阻值的要求,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和避雷装置可利用自然接地体接地,但应保证电气连接并校验自然接地体的热稳定。

3、施工现场的电力系统严禁大地作相线,不得装设开关或熔断器。

4、保护零线应单独敷设,不作它用。重复接地线应与保护零线连接。

5、保护零线的截面,应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同时必须满足机械强度要求。保护零线、架空敷设的明设的距离大于12M 时,保护零线必须选择不小于13mm 2绝缘铜线,不小于16mm 2绝缘铝线。

6、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保护零线应为截面不小于2.5mm 2的绝缘多股铜线。保护零线的统一标志为绿黄双色线,在任何情况不准使用绿黄双色线作负荷线。

7、下列电气设备带电的金属外壳漏电部分,应做绝缘保护器:

(1)照明器具、手持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

(2)电气设备传动装置的金属部件;

(3)配电屏与控制屏的金属框架;

(4)室内、外电装置的金属框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和金属门;

(5)电力线路的金属可护管、敷线的索、起重机轨道、滑升模板金属操作平台等:

(6)安装在电力线路杆(塔) 上的开关、电容器等电装置的金属外壳及支架。

8、电力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工作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

9、电气设备应采用专用芯线作保护接零,此芯线严禁通过工作电流。

10、手持式用电设备的保护零线,应在绝缘良好的橡皮电缆内。其截面不得小于1.5mm 2 ,其芯线颜色为绿/黄双色。

11、I 类手持式用电设备的插销上应具备专用的保护接零(接地) 触头。所用插头应能避免将导电触头误作接地触头使用。

12、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

十一、配电箱、开关箱及配电线路:

(一) 配电箱及开关箱

1、本工程配电箱一律采用铁板制配电箱必须防雨防尘、板厚度大于

1.5mm ,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应分别设置,开关箱应由末级分配电配电。

2、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地方,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方。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超过30m ,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3m 。

3、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端正、牢固,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坚固的支架上,固定式配电箱、开关箱的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

1.3m ,小于1.6m 。移动式分配电箱、开关箱的下底与地面的距离宜大于0.6m ,小于1.5m 。

4、配电箱、开关箱内的电器必须可靠完好,不准使用破损、不合格的电器,总配电箱应设总隔离开关和分路隔离开关,总熔断器或分路熔断器(或总自动开关和分路自动开关) ,以及漏电保护器,同时具备过负荷和短路保护功能,则可不设分路熔断器或分路自动开关,总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应与分路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动作整定值相适应,总配电箱应装设电压表、总电流表、总电度表及其它仪表。

5、每台用电设备应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必须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制,严禁用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二台或二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 。开关箱内的开关电器必须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电设备实行电源隔离,开关箱中必须设漏电保护器。

6、漏电保护器应装设在配电箱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漏电保护器的选择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 ,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使用于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应在采用防溅型产品,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15mA ,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小于0.1s 。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分段保护的功能。漏电保护器必须按产品说明书安装、使用。

7、各种开关电器的额定值应与其控制用电设备和额定值相适应。

8、所有配电箱均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作出分路标记;所有配电箱门应配锁,配电箱和开关箱应由专人负责;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应每月进行检查。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检查时按规定穿、戴绝缘鞋、手套、必须使用电工绝缘工具,对

配电箱、开关箱进行检查、维修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

断电,并悬挂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下述操作顺序:A 送电操作顺序为:总配电箱一分配电箱一开关箱;B 停电操作顺序为:

开关箱一分配电箱一总配电箱。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应将动力开关箱断电上锁。配电箱、开关箱内不得放置任何杂物,并应经常保持清洁。配电箱、开关箱内不得挂接其它临时用电设备。配电箱、开关箱的进线和出线不得承受外力。严禁与金属尖锐断口和强腐蚀介质接触。

十二、配电线路

1、架空线采用绝缘铜线,架空线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下、脚手架下。

2、架空线导线截面的选择满足下列要求

(1)导线中的负荷电流不大于其允许载流量,线路末端电压偏移不大于额定电压的5%。

(2)单相线路的零线截面与相线面相同,三相五线制的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截面不小于相线截面的50%。

(3)为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10mm 2。

3、架空线路的档距不得大于35m ,线间距离不得小于0.3m 。

架空线路采用木杆,木杆不得腐朽,末梢径应不小于130mm ,电杆埋设深度宜为杆长1/10+0.6。

4、电缆干线应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

5、电缆一律采用五芯电缆,电缆接头应牢固可靠,并应做绝缘包扎,保持绝缘强度,不得承受张力。

6、室内配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采用瓷瓶,瓷(塑料) 块等敷设,距离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5m 。进户线过墙应穿管保护,距地面不得小于2.5m ,并应采取防雨措施,进户线的室外端应采用绝缘子固定,室内配线所用导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 2

7、潮湿场所或埋地非电缆配线必须穿管敷设。管口应密封,采用金属管敷设时必须作保护接零。

第5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为了提高公司产品的整体质量,促进公司质量管理战略目标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适应市场发展浪潮的方向,满足顾客质量要求。回首纵观公司XX年有关产品质量管理所取得的成绩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质量管理所取得成绩:

1.干式成品外观一次通过率达到96%,油浸产品一次外观通过率达97%,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96.5%,完全符合公司质量目标要求。

在与技术部门陈工的深度配合及明确职责分工下,陈工负责干式产品生产过程工艺的把关,质量部门负责干式成品开模后一对一的检验把关,经过2个月的努力,使产品外观原有存在的表面黑、白、黄斑、小洞、开模划痕等缺陷下降10%,干式产品外观出货直通率达96%,比9月份整体上升十个百分点。

2.氩孤焊一次焊接合格率达70%左右,以9月份一次焊接合格相对提高14个百分点。

3.资料统计及分析

从XX年9月份建立质量情况数据统计及分析系统以来,通过质量情况数据使公司质量存在的异常情况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员工质量意灌输及培训

自建立质量管理宣传栏以来,质量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文字、漫画、管理文章)对生产一线员工进行质量意识灌输,使员工领悟质量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XX年9月至11月两个月之中,质量部门组织了对生产一线员工进行4场有关质量意识及质量改善方面的培训;例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培训、浇注车间(质量异常改善)培训、喷漆车间(喷漆注意事项及刷漆方法)培训、线包车间(绕线操作工艺)培训。

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员工仍然存在质量意识不强:认为不管产品好坏,质检会检查,只管按件计酬,不管产品质量好坏。这种只管数量不管质量的思想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员工没有下一道工序意识,出了质量问题都推脱责任,在找别人毛病,甚至有认为是质检员的问题。产品做的不好就返工,返工不行继续返,一直返到不能再返就报废。

2.个别车间管理工作不负责:认为只要员工把产品交到我手上,登记下员工生产数量,做一下生产报表就完成工作任务,对于产品质量好坏抱着隔岸观火的工作态度。把所有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的责任全部推到质量管理部门,根本就很少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一系列大的质量问题出现之前,车间负责人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不能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些废品出现之时,质量部门又在干什么?为什么往往要废品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才会有人发现?当然产品质量控制脱节,这以品管部门有无可推诿责任,但各生产车间主管就没有责任吗?质量控制是靠全员参与,不是全靠质量部门一天到晚守着。所以说生产车间这种只顾个人收入不计产品质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3.质量管理失控,这个跟生产有关系,计划下发后,各生产车间看计划时间总以为来得及,往往又在到时间还没完成任务,然后赶货,然后加班,整个生产就一直处于前松后紧、疲于奔命的状态,到实在要出货,来不及的情况下,就不管质量了,我先出货再说,结果呢?退货!我们对自己放松,但客户不会对我们的产品放松。

4.对生产工艺的执行力度不够,各项工艺及制度落实不到位。各个车间生产工艺可以说都有,但具体落实到员工实际操作中却不多,套用句翟鸿燊老师的话“不是学习(工艺)没有用,而是因为没有用,因为我(员工)没用,所以我(员工)没用”。

以上存在的问题要根本的解决,关键在于领导班子质量意识有待提高,不能放任员工生产,不管产品质量,同时更应关注产品质量,对于现有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采用能用就用、能拖就拖或者给模棱两可的答案,各个车间负责人要主动出击,不要被动的等待质量问题来找上门,要积极下一线,仔细查看,对每一个质量疑点均不放过。对于生产一线员工,该奖的就奖,该罚的罚,不能无限制纵容员工出现工作失误。

关于质量的重要性,我们的大部分员工都有认识,但关键是怎么样用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落实到企业每一位员工之中,现在产品质量不仅仅是质量管理部的事情,更要有tqc的意识,既全员质量意识,公司的质量意识应贯彻到每一位员工心中,形成全员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企业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XX年快要过去了,我在部门领导、班组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各项工作,熟悉了码头各项作业的流程,并在工作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就这半年来的工作做如下的总结:

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以及职业道德

本人在这半年的工作中,积极响应公司的生产方针,在政治上主动要求进步。在生产中积极配合基层领导完成各项生产工作。在班组中主动团结其他同事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发挥团队精神、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的向班组老师傅和码头的工人师傅学习码头管理知识和生产经验,并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在生产过程中文明指挥,对外维护公司形象,对内维护班组利益。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广大公司员工的一致好评。

工作成绩与不足

本人是七月份来到公司工作的,八月中旬正式分配到操作部的中控室从事调度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一开始都很困难。摆在自己面前的难题比较多,面对这些困难,我不怕麻烦,积极主动的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便熟悉了码头的工作环境、熟悉了堆场、熟悉了码头作业流程、熟悉了作业程序。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便可以单独作业。并在具体的装卸指导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干船思路,能够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进取,在班组会议中认真记录好当班笔记,明确当班所要作业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本人在进操作部四个多月时间里总共完成 73艘船舶的作业。接到每一艘船舶作业之前都认真的与场控配合,调配机械。只有机械调配合理得当,才能保证生产工作顺利的进行。在装卸作业过程中,灵活操作,不死板。在多数情况下能高效率的完成生产工作。公司堆场面积小、堆场密度大,这无疑给装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时候顾的了进提箱顾不了装卸船。在这种情形下,我主动与场控取得联系。在不影响船舶班期的情况下,尽量调整这两者的关系,让装卸作业合理、有序进行。在装船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场地捣箱子的情况,作为船控要走一步看三步,要提前确认装船的所有场地,当场地捣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提前布置机械进入场地捣箱。这样以来节省了不少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每次独立作业结束以后都认真总结作业中的得失情况。

对于一些非标准的集装箱船,装卸作业难度教大,在作业完成以后我都以贝图的形式理清思路。如果下次再接到同一艘船作业的时候便能够得心应手。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自己过于年轻,码头的生产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掌握的还不够娴熟,有时在工作中常常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不能单独的处理。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的事情偶尔有发生,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经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渐渐的会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使自己尽快成为优秀的码头生产指挥手。

工作经验及教训

班组中的老师傅以及码头的装卸工人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也许他们的理论知识过于匮乏,但是他们的生产经验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一边向同事以及码头的一线工人学习生产管理知识,一边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一边自己摸索着在生产实践中前进。在生产中过程中多少也积累了点经验。装冷箱的时候要提前通知冷藏班拔电源、冷箱上船的时候要确定电机的位置、以及调试温度,装舱面箱子的时候要调箱门,装cfs的箱子的时候要提前通知货运站找箱子等等这些简单的常识都是一点即通。另外我想把自己干外贸船的一点点经验简单的谈谈,在许多船控的眼里,外贸船十分难干,很多人不喜欢干外贸船,他们认为外贸船有好几个港的货,而且货位既多又乱。这将会给装卸作业带来很大的难度,但是我却认为外贸船只要在具体作业过程中调配得当,还是比较容易干的。经验是:外贸船因为涉及到好几个港口的货,所以在装卸过程中严格按照装船顺序表来装,就是这样,使得装卸工作形成了固定、单一的装卸模式,在装船的过程中出错的几率几乎为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装卸过程中要提醒场桥司机发箱子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顺序号发箱子。跳序号发箱子将会给装卸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要严格按照装船的顺序发箱子,场地上经常需要捣箱,这就需要在装船的过程中灵活处理。在不影响装船速度的前提下提前捣箱。在干外贸船的时候卸船要抓住桥吊司机,装船的时候要抓场桥司机。只要调配合理,配合密切,还是很容易干好的。

另外,非集装箱船由于船的本身构造,容易形成重点舱,影响完船速度,的确给装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干非集装箱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条理要清晰,思路要明确,遇到重点舱,及时调整作业方案。在每次干非集装箱船完船以后我都会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总结,总结在作业过程中的得失,以及寻求更好的作业方案。

码头的装卸工作团体性、协作性很强,这就需要好几个班组的有力配合。忽视任何一个班组在生产过程中作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工作中,中控室的人员和码头的工人有着一定的上下级的关系,就是有着这种上下级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的和他们取得配合。在工作中正确的指导他们,使生产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所以说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码头装卸指挥手的作用,任何忽视码头一线工人在生产中地位的员工都不能把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人有了教训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在这半年的生产实践里,由于自己的经验造成的教训也有过一、两次。其中有一次是在作业银河这条船的时候,遇到了突发事件,由于船的稳性比较差,按照顺序表装箱的过程中出现了偏港的现象,使得大副不满意,由于此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当时有点手忙脚乱,没能及时的调整作业方案。结果得到了基层领导的批评,就是这次批评使我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吃一堑,长一智。认真的总结了自己的得失,以及今后的改进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便有了前车之鉴。

工作态度与勤奋敬业方面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半年以来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第6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00)

摘要院进入二十一世纪,“安全高效、绿色环保”越来越成为衡量建筑设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随着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明确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以其迫切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重新走入国内建筑界的视野。在建筑产业化的革命中,预制装配这种建造方式重新进入到工程实践中,因此,针对这种新型建筑技术所对应的建筑作适应性的探讨,是文章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院可持续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建筑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院TU111.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78-05

0 引言

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时代,“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目标已经成为全社会发展的共识,传统的混凝土全现浇结构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必将被新型建筑工业化所取代。过去,由于材料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适应性存在疑虑和误解,但是,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以及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现阶段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又重新迈出发展的步伐。因此,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面前,笔者希望通过对新时期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总结及其适应性探究,为建筑产业化进程提供理论性的支持。

1 概念解析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技术进步为基础,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手段,运用先进适用的建造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建筑全产业链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它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的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并不只是装配化,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融合叠加,即“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现代企业管理(生产关系)”。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全部或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安装方法建造而成,具备一定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环节。

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7 世纪,英法等国家开始了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最初探索,20 世纪50 年代,二战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国家建筑工业化的大力发展,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并针对预制装配技术研制了成熟的行业规范和技术准则。美国在20 世纪初成立了预制混凝土协会(PCI),长期致力于装配式建筑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一直推动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日本的建筑工业化水平世界领先,在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建设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它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筑环境,将装配式建筑的理念成功引用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防震设计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相比之下,国内建筑工业化水平比较落后,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还处于匮乏阶段。我国开展工业化建筑的探索时间并不晚,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到80 年代,各种预制屋面板、空心楼板、屋面梁已经在住宅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 年全国预制装配式建筑比例已占所有建筑量的35%),但是进入90 年代,我国在预制装配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几乎为零,预制装配逐渐被全现浇结构所取代。直到21 世纪,现浇施工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影响、资源浪费、施工危险等弊端逐步显露,中国建筑业界和相关部门才重新开始重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 新时期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3.1 技术创新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创新并不是单一技术的创新,而是集成建造技术的系统创新,它包含了主体结构的创新、装饰装修的创新和设施设备系统的创新,并综合体现在建筑设计、工程质量、工期控制、经济效益和环保节能等方面:

3.1.1 建筑设计方面

设计理念先进,兼容性强。建筑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并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可以最大程度实现钢结构、混凝土、新型材料的复合化施工,是一种符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生产方式。

结构体系灵活,可变性强。实现支撑结构和填充体系的彻底分离,保证支撑体的耐久性和填充体的可变性,有利于使用者在实际使用时进行改动和调整,一改以往建筑承重墙多、分隔死、开间小、空间无法灵活分割的缺点。

模数控制生产,工业化强。将建筑分离成支撑体系和填充体系,两种体系又各自拆分成不同部品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生产,这种方式有利于标准化的建筑空间和建筑立面的大规模重复性生产建造。

设施设备系统一体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水、空调、新风、暖气、电气等设备管道预设同步进行,从而减少设计缺陷和返工次数,极大提高设计效率,同时保证设备管道的质量控制水平更高,有利于房屋舒适度和洁净度的营造。

实例分析:中粮万科长阳半岛五裕地块项目,位于北京市长阳镇,地上部分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产业化楼建筑面积约9 万平方米。项目工业化预制率达到61%,外墙、内墙、阳台、叠合、挑板、防火隔墙、外挂板、楼梯、梯梁、女儿墙等十种构件都采用预制方式;建筑设计采用业内先进的设计理念,如24 小时新风负压系统、横向排烟系统等内装部品化集成技术、SI 内装分离与线管几成技术等;深化设计阶段更是采用三维手段协同设计,以确保准确快速落实设计方案,并最终保证此预制项目的实施质量。

3.1.2 工程质量方面

材料性能和构造水平提高,抗震性强。采用新型轻质材料,在隔声耐火、保温隔热、防腐防潮等方面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同时由于构造水平提高和自重减轻,建筑的抗震性能也显著增强。

工业化生产建造,整体性强。预制手段机械生产的建筑构件,通过一体化的控制方式,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可靠的连接方式进行安装,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建筑整体性能。装饰效果优良。预制外墙板使用各种饰面进行预先处理,配合建筑设计预嵌瓷砖、石材、清水模等;预制内墙质量控制更加方便且外观优良,无需经过再粉刷的程序即可做装饰工程,从而保证了质量和效果。

3.1.3 生产效率方面

预制构件采用机械化方式进行生产加工,现场只须对构件节点进行浇注,这样的施工方式大大减少了现场工作量和施工难度,可同时进行交叉作业,遇到雨雪天气也可不用停工,节约工期,保证施工进度,节省投资,降低施工成本。

实例分析:位于北京回龙观019 地块的住宅及商业金融项目2 号楼,是北京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实验点。在全装配环节,每层楼的用工人数从42 人降低到28 人,综合测算节省了33%的用工量,其中混浆工这个工种已经完全不再需要,钢筋工的人数降低了53%,最终完成精装修的时间比运用传统工法的楼栋快了一个月。

3.1.4 经济效益方面

在西欧、北美和日本,预制装配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建筑方法相比,可节约人工约25%-30%,降低造价约15%-20%。现在国内由于预制装配建筑仍处于摸索阶段,受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预制率较低(仅为15%-20%),其建设成本仍略高于传统现浇建筑。但是,从住宅全生命周期角度来分析,装配式住宅由于其能耗、管理、维修成本的降低,能有效节省消费者后期费用支出。因此,综合来看,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在建筑经济性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潜力。

实例分析:万科集团在上海所开发的新里程项目、金色里程项目、四季花城项目、金色城市项目以及北京假日风景项目都采用了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根据这五个项目的成本估测数据,可得到建安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工业化增长率。根据此工业化增长率对南京某一处传统住宅(103m2)进行工业化假设,将工业化住宅与传统住宅建造成本进行对比(详见附表1 和附表二)。传统住宅建安总成本为528390 元,使用费用50 年为306231 元;工业化住宅建安总成本为580302 元,使用费用50 年为254833 元。现阶段成本总和两者相近,但是未来工业化住宅经济效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3.1.5 环保节能方面

预制装配所产生的噪音、烟尘和垃圾远低于现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工业化的设计和施工节省了大量现场的模板和脚手架,减少了木材使用量,在降低造价的同时也保护了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此外预制外墙和屋面板已经将保温隔水等防护层统一处理完毕,避免现场施工易破坏的情况发生,有效实现建筑使用阶段的节能。

实例分析:“小天城项目”位于长沙远大三路与远大城交汇处东北角,建筑面积18 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幢以工厂化装配式方式建造的超高层钢结构可持续建筑。小天城的工厂化率超过90%,据项目工程测算,相比传统建造方式,节能80%,节水85%,节省混凝土60%,建筑垃圾甚至只有传统建造方式的1%。

3.2 管理创新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目标是建立专业化、协作化的工程总承包队伍,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从而可以整合优化整个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使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图1)

4 现阶段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适应性分析

综上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具有平立面规律性强、构件重复率高、多工种一体化施工可行性强、标准化快速生产、整体安全性能佳、综合效益高等突出特点,笔者根据预制装配生产方式在国内的现实应用情况,对其适应性建筑类型进行研究比对,总结如下:

4.1 住宅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住宅是中国社会上需求量最大的建筑物类型,2010 年以来全国新建住宅年平均成交量维持在2.25 亿平方米水平,这需要一种快速、安全、可靠的生产方式来完成,以最大限度节约社会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运用预制装配技术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现代住宅趋向工业化的生产,住区楼栋标准化,户型单元模数化,公共交通核心模块化,内外墙部品构件工厂化,还要保证室内大开间和灵活分割的可能性;结构设计上,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实现与现有结构的平稳衔接过渡;设备系统设计上,住宅内部设备管道单一重复,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电气系统、通风系统和供暖系统等都可以使用部品生产和集成技术应用;这些都是住宅类建筑使用预制装配生产方式的有利条件。(图2)

4.2 车间厂房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现今国内工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车间厂房类建筑应用广泛,需求量大,需要体现出工业建筑“快速施工,提高投资回报效率”的特点,很适合用预制装配的方式进行生产建造。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车间厂房类建筑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其跨度、进深和层高都有严格的等级和模数要求,其外立面风格简洁统一,无特殊性要求,非常适合进行模式化的预制部品生产;结构设计上,车间厂房主要采用排架结构体系和门式钢架体系等,其屋架梁、行车梁、天沟、屋面板均适合使用预制手段生产,在现场吊装就位后焊接将其连成整体结构便可快速安装,体现环保节能高效的现代化需求。(图3)

4.3 办公酒店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现代酒店和办公楼是城市商务区中最常见的建筑类型,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建筑环境、人性化的建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一致的追求。因此,在这种建筑类型上运用新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势必能极大促进现代城市商务区的规划和建设。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它以现代办公和居住功能为主,其房间开间、进深、层高需求以及外墙、门窗等部品尺寸都相对统一,而且这类建筑后期使用过程中房间大小或格局变动的可能性很大,使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轻质构件通过灵活的分隔方式可以轻松地实现;结构设计上,无论是普通框架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都属于预制装配施工方式的适用范围;设备系统设计上,预制装配技术在设计阶段就已预设完善设备管道,适合实现这类建筑中集成化的中央空调和新风循环系统。(图4)

4.4 医院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现代医院作为延续生命、保护健康的重要场所,其整体医疗环境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院需要洁净无污染的就医和治疗环境,预制装配建筑使用的各种新型材料有质量保证,可以确保建筑物安全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符合人类健康与环境再创造的综合利益。因此,在医院类建筑上应用预制装配技术,不仅有利于建筑微环境的营造,更有助于全社会节能环保事业的推进。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建筑设计上,医院类建筑以诊室、病房、办公室等集中性的使用功能为主,尺寸固定,便于实现标准化控制;结构设计上,由于没有大跨度空间的特殊要求,普通预制结构体系便可基本满足使用需求;设备系统设计上,集成化的设备管道保证各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有助于营造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图5)

4.5 学校类建筑

从需求上分析:学校是师生进行教学的重要场所,需要一个稳定、安全、舒适的建筑环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具有与现浇结构完全同等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同时由于建筑整体质量更轻,在抗震设防上处于更有利位置,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也使它的质量监控也更加直观有效,因而适合运用在校园建筑上。

从实施条件上分析:学校类建筑结构简单,以普通课室、实验室、办公室、宿舍等使用功能为主,空间重复率高,立面构件统一,便于实现标准化的建筑设计。

近年来有一种特殊的学校类型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那就是在灾区或偏远地区建设的低成本学校。这类学校因客观原因的限制,只能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成本完成功能齐备、质量优良的建筑,同时还必须应对后期随时可能出现的功能置换甚至是异地重建状况。使用工业化预制装配技术进行建设,既能节约时间和成本完成设计施工,又能保证房屋质量,更能轻松解决使用功能变化或建造场地变化带来的问题,一举三得。以香港中文大学朱竞翔教授为代表的建筑师已经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他的“轻质建筑”实践便属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一种尝试。(图6)

第7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装配式大板建筑;装配式住宅;绿色建筑

引言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制,再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也被称作产业化住宅或工业化住宅。

预制装配式住宅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方式和提高住宅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住宅建设发展的趋势。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经过了曲折的探索,从业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总结出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终于迎来了住宅产业化的大发展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筑工业化进程概况

建国初期,各项建设均在大规模进行,为了推广设计标准化、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对房屋墙体进行改革,出现了四种新型房屋:大板房屋、框架轻板房屋、大型砌块房屋、大模板房屋。其中大板房屋体系较为成熟,自1958年逐步发展起来,到1964年大力推广。由于住房紧缺的问题突出,装配式大板技术主要应用于住宅建设方面。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累计建成装配式大板住宅面积约三百八十多万平方米。

二、装配式大板住宅的阶段性进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装配式大板住宅从1958年开始研究大型承重墙板的技术改革,以北京市为例,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五层单栋装配式大板住宅试点工程;五层装配式振动砖墙板结构和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制作硅酸盐墙板住宅建筑的推广;七十年代末内外墙板改用钢筋混凝土构件,装配式大板住宅逐渐向高层发展。

实践证明,在五层居住建筑中采用装配式墙板结构,墙体厚度较一般砖墙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自重减轻的同时也增大了使用面积。现场湿作业减少,劳动生产率和施工速度明显加快。

在装配式大板住宅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墙板接缝处开裂、灌封材料干缩、施工缺陷等原因导致渗漏;采用混凝土水渣夹心复合材料或粉煤灰膨胀矿渣混凝土单一材料的外墙板出现结露。以来,通过调研和实验,采用以构造防水为主配合材料防水的方法解决渗漏问题;通过研制加气混凝土复合材料外墙等技术解决住宅的保温问题。

1978年十二月,经国家建委批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首版试行,标志着我国装配式大板建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应用普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1985年以来,装配式大板住宅渐渐不能满足户型多样化的需求,高层住宅的抗震虽然完成了18层的试点项目,但其建设任务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装配式大板住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时代

(一)政策及相关文件的出台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发[1999]72号),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满足居民居住需求,改善居住环境;建立住宅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体系;2005年实现降低能耗50%,2010年再降低30%的要求;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05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发办[2013]1号文件,将推动建筑工业化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指出要加快标准体系的建设、提高建筑产业化技术集成水平、开展建筑示范试点和推行住宅全装修。

2013年11月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二次双周议政会,围绕“建筑产业化”进行协商,对推进建筑产业化在节能节水、降低污染、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

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京建发〔2010〕141号),给予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住宅3%的面积奖励。

(二)装配式住宅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相结合

住房水平的衡量不仅依靠数量的增长,还包括品质的提高,未来8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如北京市出台《关于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京建发〔2012〕407号,明确指出2012年在保障性住房中落实240万平方米产业化住宅的目标。装配式住宅具有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主体一般是政府主导,这有利于住房的标准化设计。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在面积上具有系列化的要求,对于几种特定的面积指标能够从厨卫标准化模块到套型模块再到住栋单元,都进行标准化定位。

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适应装配式的生产方式。将标准化住宅的墙、梁、板进行合理拆分,在工厂集中统一预制,极大的提高了模板的重复利用率,能够降低成本。构件在现场进行吊装、节点现浇的施工技术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现场湿作业和建筑垃圾。土建装修一体化顺应保障性住房的使用特性,有效的控制了二次装修带来的建筑能耗的浪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推进装配式住宅的良好契机。

四、2007年至今我国典型预制装配式住宅实践

(一)北京

表4.1 北京市近几年典型预制装配式住宅项目

(二)深圳

1 深圳龙华扩展区0008地块保障性住房项目

华南地区第一个工业化保障性住房项目。2012年9月竣工,总建筑面积21.62万平方米,提供4002套住宅,采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2011年获得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一等奖

2 深圳万科第五寓

2009年竣工,采用内浇外挂体系(竖向结构现浇,水平结构预制,包括外墙、楼梯、走道、楼板、梁),是深圳市首个工业化项目,建筑面积11829 m2,,共12层。

(三)上海

1 上海万科新里程20、21号楼

2007年7月竣工,采用框-剪结构,梁、柱、剪力墙现浇,楼板为预制加现浇的叠合板;20号楼共14层,建筑面积7531.9m2,外墙采用先装法(香港预制技术);21号楼共11层,建筑面积6483.4m2,外墙为后装法(日本预制技术)。该项目是上海市“十一五”住宅产业化建筑施工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也是万科第一个推向市场的PC商品房。

2 浦江瑞和新城保障房项目

预计2014年6月竣工,PC率将达到50%-70%,供应保障房627套,是全市第一批使用PC结构的保障性住房。

(四)沈阳

沈阳万科春河里17号楼,是国内第一个采用框架结构预制的项目,共完成1栋15层建筑,面积9454 m2,于2013年1月竣工,共有98户公寓。

五、结语

装配式住宅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仍需我们不断探索,刻苦创新,仍需各界从业人员的协作努力,构建起装配式住宅全产业链体系,实现适宜中国国情的产业化建造模式。

参考文献:

第8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 给排水 施工方法 要点

建筑给排水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保障.近年来,全国各地兴建了大批高层建筑.笔者经多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实践,对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1施工特点

在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排水管道堵塞、给排水管道漏水(渗漏),施工作业面管理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安装质量.强化预留预埋,采用“上封下开”施工方法和“分层分区”安装,试压及“样板房”管理办法,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2施工方法

1)强化预留预埋

高层建筑大多为框剪或筒体结构,随主体结构预留预埋的套管、孔洞及管井洞到位准确情况,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同时也反映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强化此项工作,充分地消化给水排水施工图和有关部位的建筑、结构图;对设备洁具等的安装尺寸,管配件的安装尺寸及安装工艺都必须事先熟悉,对照结构图标的预留预埋尺寸,用给水排水专业的要求审视核定,绘制给水排水预埋图,对暂时不能确定的尺寸作适当的放大.确定套管、孔洞及管井洞时应考虑土建与安装的误差,留有余地,避免结构打凿.

2)分层分区

根据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及工程进度等多种原因确定.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分法,分区的目的是争取时间、均衡施工.充分利用高层建筑垂直空间组织作业,减少作业层管理混乱.作业分区的原则:以用水量大的集中用水点分区,如浴室、游泳池等;根据设计高、中、低水压分区;依据安装工作量分区,如泵房、屋面等.

3)上封下开

本方法适用于凡一次不能安装完的垂直总管、干管,在水平安装至该段垂直管最低点留出一个弯头距离(能满足接驳),在水平与垂直管间留一个开口.安装垂直管上口用“花兰塞头”封闭上部管口,防止杂物入内.系统贯通前用“通球”或“光照”检查管内有无杂物,保证垂直管畅通无阻.

4)样板房

做样板房的目的是确认各类管道、管件、支架材质和形式布置情况,卫生间洁具的定位,洁具接驳的定位坐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客房或卫生间作为样板房.样板房内使用各种材料、零配件应与设计相符,洁具安装前应验证洁具及配套件的完整,明确安装尺寸,定位坐标,掌握淋浴器、洗脸盆的镶接方法.竖井及吊平顶内管道安装布置应力求合理,支架吊点牢固,阀门开启方便,消防阀门有明确指示.

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土建,精装饰等工种配合,明确各工种的施工时间,施工范围.有必要掌握土建粉刷、现浇层厚度、吊顶高度、贴面厚度等情况,搞好工序间的配合与搭接.样板房安装后,应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共同验收.样板房验收后,应由设计或施工单位绘制管道施工大样图,经有关单位确认后,作为正式施工依据.

3施工要点

1)管道施工

管井垂直管道配管前,进行实地测量,避免标高层楼累积误差,其要点原则是先排水,后给水,先管井内侧,后管井外侧.卫生间配管前,先找出面层基准线,洁具定位坐标,给排水管口位置,再进行配管.浴缸,混合器的嵌墙深度一次到位,出墙口及时加堵.对厨房,厕所,浴室等排水管安装前要核对相关图纸,如:施工图、结构图、建施图、厨房设备或洁具安装说明图以及其他有关设备图等,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无误.给水管安装要掌握吊顶高度,根据土建基准线(50线),墙身线确定管道标高,吊顶以下至用水点管道暗装或嵌墙,嵌墙管槽应与土建协商,事先留槽或开槽.安装后要及时固定,未经试压,不准将嵌管隐蔽.喷淋管分两次安装,第一次必须在吊顶前将水平横管安装到三通位置.第二次喷淋头配管在装饰吊龙骨安装顶板时穿行.机房、泵房管道安装前详细检查设备本体管道进出口管径、标高、连接方法等情况,经验证无误方可配管.

2)试压

a)单体试压

从分层分区划出安装段的单体,各单体安装完后,按设计要求即时试压.排水管灌水实验时,应打开实验层排水口.用试压气囊从立管上部管口吊入管内,一到位置,充气,使气囊涨开,然后从上管口内充水,检查管道接口,如无渗漏,管口液不下降为合格.

B)系统试压

系统试压应编制试压方案,并检查系统流程情况,单体试压记录等,试压人员分组,各组责任明确.各组人员配备通讯(对讲机),以便联系.系统试压应先总管,后干管,再支管的原则.系统试压时须考虑防患措施,发现异常,立即中止,并配有及时泄水或排水的方案和设备.实验完成后,现场验收,当场办理.记录签字手续.

3)产品保护

重点是对洁具的保护.采用坚实木板制成浴缸盖,盖板大小以盖住浴缸为宜,以防建筑垃圾、砖头等物击坏浴缸镀层.安装器具的房间及时安装门锁,派专人分层负责,各工种开锁施工,检查后签字交接.

4)工序管理

结合高层建筑安装中工序的特点,订出各工序质量控制表,分解工序,确定各工序的安装内容,质量要求,在自检、互检、专检“三检”中,对检查情况填写工序控制表,以掌握各工序质量状态.下道工序实施前,以上道工序的“工序控制”表为依据,进行核实、检查.然后在上道工序的基础上继续施工,并对下道工序负责.自检、互检按“工序控制”表格要求如实填报,凡不合要求的应及时返修.各级专检人员对自检、互检记录表进行检查复核.工序交接应进行交底工作,上道工序结束,对下道工序应建立交接制度,首先由上道工序执行人员进行交底,下道工序发现上道工序不合格,有权拒绝施工.上级部门在对此核实前应保护下道工序的正当要求,证实后,责令上道工序返工或下道工序施工.建立停止点检查制度,以保证停止点内的工作质量.主要有:材料设备检查停止点、封闭道管隐蔽验收停止点,管道试压停止点.

4施工安全

施工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规程中的各项规定,加强现场安全教育工作,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生产交底制度,施工员在进行技术交底的同时,要针对施工内容进行安全交底,并做出书面记录.在施工现场危险区域采取保护措施,并应挂明显的标志牌,以示警告.对各种不同要求的防火区域,动火前应落实有效的防火措施.施工班组必须向项目部办理“动火许可证”,经批准后,方可动火施工.管内安装管道时,下部采用安全网等防护设施,上部应用木板临时封底,以防管子及其他杂物下落伤人.严格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1988)和《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1991)执行.

5结束语

“强化预留预埋”对有效的消除安装工程前期不重视,后期大量打凿的不良习惯;“上封下开”的管道施工方法有效的减少了管道的阻塞;“分层分区”的作业均衡了施工,加快了进度,提高了效益,扼制了作业面的混乱;“样板房”以点带面的质量控制手段,有利于出“精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02年版). GB50242-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验收总局联合.

第9篇:装配工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装配式结构;变电站;节约

1.装配式建筑简介

装配式建筑体系是多年来国外开发成功的建筑科技成果。目前这种建筑体系在国外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德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中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正是因为适应建筑产业化的要求,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建筑业的关注和重视。万科在中国住宅建造方式上,采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造形式,进行了尝试性的革命。如万科已在全国推广使用新里程预制装配式产业化住宅楼,作为新兴的绿色环保节能型建筑。随着建筑工业化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厂化预制和装配化施工作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致。

那么,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呢?工地现场的建筑材料完全是由工厂半成品(预制构件),施工队在现场对地基做一定处理后,对半成品进行房屋的组装。建筑工地不再把瓦工、木工、钢筋工等工种分得那么细,建筑工人由过去那种复杂的多工种角色,转变为单一的背着射钉枪,电钻等专用工具的装配工角色。这种装配化制造房屋完全避免了传统建房的缺点,施工速度非常快,可在短期内竣工。房屋制造对企业来说,工作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少,交叉作业方便有序;房屋装配中的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其精度,以确保房屋制造的质量;施工时的噪音降低,物料堆放场地减少,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由于工厂化的生产和现场的标准化装配,使房屋制造成本降低,并容易满足室内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的要求。因此,装配式制造房屋的许多优点是传统房屋建造方法无法比拟的。

2007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下达文件,要求变电站在通用设计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简称“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工作。装配式变电站的建设符合了“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的要求。装配式变电站的建设采用可回收利用材料,减少了混凝土、水泥砂浆等材料用量,节水、节材,减少变电站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装配式变电站大部分构件采用工厂加工、现场组装,减少了现场湿作业,简化施工、规范施工工艺、保障施工质量。基础施工与建筑构件加工可同时进行,有效缩短了变电站的建设周期。2007年装配式变电站在江苏省电网公司建设试点,2008年各省市电力公司陆续开展装配式变电站试点建设。

2.装配式结构变电站特点

装配式变电站改变了变电站传统的电气系统布局、土建设计和施工模式,通过工厂生产预制、现场安装两大阶段来建设变电站。其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组合、工业化生产、集约化施工,使变电站建设走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精细化建设的道路。

1)在土建方面:改变传统的电气系统布局,贯彻建筑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方针,力求使建筑结构轻型化,利用现场快速拼装工艺,变施工串联流程为并联流程来缩短施工周期。

2)电气方面:划分为进线模块、主变压器模块、出线模块、综合自动化模块、无功补偿和消弧线圈模块。其中各模块之间的现场连接、不同设备厂家控制软件互相兼容是技术难点。此外,需制定变电站通用设计、部件加工详图、工厂生产工艺、现场拼装工艺、建筑取费定额、装配式建造管控六大标准体系。

3)装配式变电站建造模式需要现代预制件、钢构件工厂作支撑,需要对传统土建工程招标及标段划分作调整,需要对采购方式与施工组织重新定义。

3.500kV祯州变电站装配式变电站实施情况

3.1工程概况

500kV祯州变电站站址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园岗村东北面的台地上,距离惠东县城约16.6km,距离稔山镇约3.4km。围墙内占地面积42530m3,站内总建筑面积1367.48m2。本期变电站新建1*1000MVA主变压器,500kV出线6回、220kV出线6回、电容器组3*60Mvar、电抗器组2*60Mvar。最终建设规模4*1000MVA主变压器,500kV出线10回、220KV出线14回、电容器组4*(3*60Mvar)、电抗器组4*(2*60Mvar)。

主要的土建工程项目:主控通信楼;中央配电室;警传室;消防泵房及水池;围墙及大门;主变及500kV高抗基础及防火墙;500kV、220kV及35kV构支架基础;500kVHGIS、200kVGIS基础;防雷接地;电缆沟道;站区供排水管道;站区道路;消防;照明、通风、空调、绿化等。本工程主要特点:根据省公司要求,突出新工艺特点,500kV祯州变电站工程主控通信楼、380V中央配电室、泵房、防火墙和围墙均改为装配式结构,也是首次广东省内500kV变电站的一个创新。

3.2装配式工程施工

3.2.1施工工艺

本工程NALC板材均采用150mm厚度板,由墙板生产厂家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图纸进行专门排版设计和生产,并由厂家提供专用加固配件(管板和钩头螺栓等)和接缝材料。水平运输:到货材料按使用部位就近堆放;如需搬运,现场运输采用一个手推定制滑轮车,将板平放在滑轮车上,每头一人扶稳推运到吊装点。安装形式:NALC板安装分为竖向安装法(主控通信楼)和横向安装法(防火墙及围墙)。吊装方式:可采用移动式脚手架加卷扬机、或采用汽车吊吊装安装。

NALC板是采用水泥、石灰、砂为原料制作的高性能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板内配置防腐处理的钢筋网,板面可根据设计要求做刮腻子、涂墙漆、贴瓷砖等装饰;NALC板可锯、切、刨、钻,板上可以开槽,动力照明管线可以暗敷于板内,配电箱可以部分嵌入板内(配电箱厚度超过50时)。纵向开槽深度不大于1/3板厚(即50);横向开槽时,内墙板深度不大于1/3板厚,外墙板横向开槽深度不大于20mm,槽长不大于1/2板宽,槽宽不大于30mm。

3.2.2采用装配式建筑物

建筑物采用现场装配。除基础采用现浇混凝土条基外,上部结构都由工厂制作,运到现场装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是门式钢架结构,工字型钢梁柱;屋面采用预制大型发泡水泥复合板,屋面防水采用平屋面上做卷材防水层,外檐沟排水;外墙板采用工厂预制木纤维混凝土复合墙体。所用的材料都是建筑市场上的成熟产品,并有公开出版的标准图集供设计选用。

建筑物材料选择环保节能产品,有较好的防水隔热性能。墙上开设的固定窗采用断桥隔热铝合金窗框,玻璃采用中空玻璃。

变电站的建筑物所用材料为不燃体,钢结构涂刷防火涂料。室内布置有火灾报警系统和监视器。主变压器和建筑物之间墙体按防火墙设计,中间加设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NALC板),整体耐火超过4 h。

变电站采用装配式的建筑是缩短工期的关键。该工程的主控楼承重采用钢框架结构,主要受力构件梁柱为钢结构,现场直接吊装,楼屋面板采用钢桁架支撑体系,减去模板支撑及拆模占用的周期。墙体采用NALC板围护,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同时保证施工质量。因为如常规采用砌体结构,砂浆需要沉实时间才能批挡。

3.2.3采用装配式构架、围墙

配电装置的构架采用工厂预制钢结构,构支架梁和柱采用法兰螺栓连接,安装现场无焊接作业。围墙柱采用混凝土工厂预制,围墙板采用ALC板。现场施工时将预制柱吊装插入柱基础固定,围墙板插入柱间。整个变电站施工零米以上均直接装配完成。

3.3装配式施工效益

变电站的设备、材料按施工进度要求实现定时、定点配送,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设备、材料占用非建设场地的问题。该施工方式节约了水资源以及污水、废水的排放。整个变电站承重结构采用螺栓连接的钢结构,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噪声、废气的排放,减少了对施工作业人员健康的不良影响。

同等规模的常规变电站建筑主体施工工期约为180 d(不包括地基处理)。祯州变电站建筑主体施工工期仅为90 d,工期仅为同等规模常规变电站工期的50%。减少管理费用,可提前投产多送出电量,:该变电站社会经济效益与同等规模的常规变电站相比均大幅提高。

4工程经验总结

装配式建筑物的耐久性能。传统变电站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 a,而装配式变电站的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能否达到传统建筑水平,使用周期中维护费用是否经济等问题缺少实践验证。为此,装配式变电站在设计时,采用了建筑行业已广泛应用的材料,材料本身的耐用性能超过50 a,计算的标准也是按50 a标准规范设计;其使用周期中维护费用仅为屋面卷材的更新和钢结构表面的防锈漆更新处理。

装配式变电站在设计时,采用可回收利用材料,且复合材料的防水、保温等各项性能都优于普通的混凝土建筑。

从500kV祯州变电站运行至今的情况看,建筑物保温、防水、防潮效果较好,屋内恒温干燥,屋面没有渗漏水。

由于本站在广东省内第一个采用NALC板,省内还没有厂家生产,相应增加运输成本和造价。此站作了一个造价对比(未考虑环境、社会成本以及后期维护费用等),装配式造价高于标准常规设计20%。综合考虑构造措施、材料、半成品加工能力等因素,建议拓宽设计思路,推广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做到广东本地配套材料供应和技术工艺水平提高运用,以降低工程造价。

总之,通过500kV祯州变电站装配式结构的实践探索,有效验证了其特点和优越性,明显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资源,填补了广东电网在装配式变电站建设方面的空白,在同类工程的推广运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广东电网公司深入贯彻南方电网建设“3C绿色”电网指引方向。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推广,使建筑科技进步对建筑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取得新成效,技术创新体系和工业化生产方式达到新水平,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和通用部品体系实现新突破,建筑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升级,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系统完备和技术领先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全面实现现代建筑产业化。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