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精选(九篇)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第1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一、人物刻画要有度

1.不要事无巨细什么都写,而要择其一二浓墨重彩地写。当然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决不能无的放矢。

2.一定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60岁老人才说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说些大道理等。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程度等而乱写一通,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二、精心描摹人物与众不同之处

共性的、人人都有的东西,写得再多也不会吸引人。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叫绝。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一是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二是侧面描写。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来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所以肖像描写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描写,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因此,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语言描写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二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三要性格化,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四可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忌八股调、学生腔。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同样要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

5.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面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6.侧面描写。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收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收到的艺术效果。

第2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首先,对话要围绕一个中心,否则就会产生答非所问的感觉。三年级时学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与爸爸的对话就是围绕“该不该把这条鱼放掉”。《第一朵杏花》中气象学家竺可桢与孩子的两段对话都围绕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展开。《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后半部分写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最后萨沙把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以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形式写的,对话围绕“谁是最弱小的”展开。

其次,对话描写往往是分段写。即一个人一次说的话,不管长短往往都独立成段。一年级课文中的《北风和小鱼》、《小河与青草》就有这种对话描写形式。对话独立成段,不仅显得清爽,而且还有利于灵活使用提示语,更能有利于与肖像、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搭配使用。

第三,灵活运用提示语。对话描写肯定要涉及到提示语的运用。对话描写提示语有三种形式:提示语前置,这是常用的形式;如果要突出所要说的话,可将提示语置后;根据所说的话内容不同、时间的间歇,可将提示语居中。在人物对话描写时,恰当地变换说话人的位置,还能够避免单调乏味的陈述,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活泼。

如《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与孩子的对话: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提示语置后,突出所要说的话,提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提示语居中,所说的话不同,先是回答,后是询问。提示句插入中间,提示了人物说话的动作,表现人物慈祥和善的特点。)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提示语置后,突出所要说的话,提示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其实提示语放中间更恰当。)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第四,在对话描写中穿插肖像、神态、心理、动作描写。要想对话写得丰富精彩,肖像、神态、心理、动作等其他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对话描写时加入恰当的提示语,对展示人物的身份、神态、情感及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番茄太阳》中,通过我、盲童明明、明明的爸爸之间的对话,表现了明明乐观开朗、聪明机灵、善良的特点。再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对话描写,“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说”,都是神态描写。“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是动作描写。

为了表达的需要,对话描写时可省略提示语。如《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与孩子的第二次对话描写,省略了提示语,是符合当时的语境的。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开放的时间,很高兴,竺可桢当听到他关注的杏花开放的消息时也兴奋。省略提示语符合当时两人对话时急促、兴奋的心情。同时,两人对话时节奏较快,词语可独立成句,如“刚才。”“是。”

第3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3.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第4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1.人物细节描写

它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进行细腻而具体的描写。如海明威《老人与海》:

老头儿放下了钓丝,把它踩在脚底下,然后把鱼叉高高地举起来,举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时使出全身的力气,比他刚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气,把鱼叉扎进正好在那鳍后面的鱼腰里,那个胸鳍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齐着一个人的胸膛。他觉得鱼叉已经扎进鱼身上了,于是他靠在叉把上面,把鱼叉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里面去。

作者把笔墨集中在处于特定时空的鱼叉上,“举”“扎”“靠”“推”等动作构成精彩的特写镜头,使人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形象地体味到人的伟力、气魄和智慧。

2.景物细节描写

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动物、静物的细节描写。如鲁迅《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这一段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寂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悲凉心情,暗示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统治下农村日益衰败的社会环境。

3.生活细节描写

包括场面、情节、事件的细节描写。如都德《最后一课》: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寥寥几笔简单地交代自己的国土已被敌人占领。在法兰西绿草如茵的土地上,敌人在这里操练和践踏,大煞了这个法国东北部小镇幽美的风景。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细节描写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事物发展的环节、环境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之一,正如大海是由诸多细流汇聚成一样,细节有着非常强的力量,它可以变抽象为具象,使无形变有形。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就应对细节进行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肖像细描法

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肖像主要是指人的容貌、神态、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2.服饰细描法

即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仔细的描写。通过服饰描写看得出来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看得出来在职业特点之外的个性特征。

3.动态细描法

即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4.语言细描法

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候,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有的人是委婉含蓄,有的人则直露火暴。描写时,语言可以突出人物特征。

5.心理细描法

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心理描写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和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等作用。可用人物独白来展示心理,也可借梦境和幻觉来反映心理。

6.场景细描法

即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细致描写。也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对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细致描写,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7.环境细描法

即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细致描写。环境的细致描绘或暗示人物命运,或衬托人物形象,或营造氛围,或渲染气氛。

细节描写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六点:

(1)细节描写要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达到以少胜多,一字传神的效果。

(2)细节描写要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3)细节描写必须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真实是细节的生命,只有真实的细节才能准确地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给人以真实感。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细节描写要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突出文章中心的事进行描写。

(5)细节描写必须独特。所谓独特是指细节的与众不同。比如描写人物时,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而且要透过个性特征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第5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鉴赏;筛选;表述

众所周知,好的文学作品里,作者所描写的人物总是鲜活而富有个性特征的,读者阅读后,往往会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就不乏这样的好作品。如何教好这类作品,客观评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从教学实践中深刻地领悟到从描写入手来概括人物的形象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完成对描写方法的鉴赏,尤其是对语段中人物的主要描写方法的鉴赏

描写是表现人物与形象的具体手段与方法,而形象则是描写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何谓“描写鉴赏”?即通过对肖像、语言、细节等描写的鉴赏,达到对人物形象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欣赏。《阿长与〈山海经〉》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包括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穿着新的蓝布衫”写出了普通妇女的打扮。“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心、爱护之情。“高兴”写为“我”买来了书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两个段落,作者主要采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人物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

二、要能从人物描写中,筛选出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词,体会其蕴含的深刻含义

关键性词语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香菱学诗》中写香菱完成第二稿以及梦中成就好诗的细节就十分生动感人:“……因见她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再如“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前一段中“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将香菱的专注神态描写到了极致,充分表现了香菱又一次失败之后不气馁,继续努力的执著精神。后一段中,“晚间”“三更”“五更”透过这些词可知香菱差不多一夜都在想诗,而作者又分别写了不同时刻香菱的神态,“出了一回神”“两眼鳏鳏”“朦胧睡去”,这更向人们刻画了一个如痴如醉的形象,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只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才能理解香菱刻苦好学的可爱形象。

三、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可忽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场景。因为离开具体的时空的人是不存在的。《芦花荡》中“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芦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衬托了老头子沮丧、内疚的心情,从侧面表现了老人倔强、自尊的性格。《蜡烛》中对烛光的描写:“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烘托了老妇人坚强乐观、不怕牺牲的精神。

四、选用适当的词、短语或句子表述人物形象十分重要

它能充分体现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表述形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选用恰当的词、短语来完成对某一人物形象的评判,要求所选之词或短语必须涵盖人物性格的某个特质,切不可不着边际。二是选用简单的判断句式对人物进行评判。此种形式一般在规定字数内完成,不可违规作业。

第6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一、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主题大多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来的,理清了线索,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自然就清可见,这为以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做了铺垫。因此,小说有效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

小说的线索形式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构成整个故事情节,如鲁迅小说《社戏》主要围绕“到赵庄看戏”这一中心事件,以“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有的则以空间为线索,根据地点转换组织故事情节,如《故乡》则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构成情节发展;还有的则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线索不断地演变故情节发展,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变化,暗线则是于勒的贫富变化,明暗两线交织并行,形象而真实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因此,在理清线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进而寻找出作品的主要线索,同时,捕捉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小结句等“路标”性的语句,以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二、掌握手法,感知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会借助多种描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的思想主旨。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体态、衣着等外在特点进行描写。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四次对于勒外貌形态特征进行了描写,如“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作者抓住人物颇具特征的手、脸,进行逼真细腻的描绘,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艰辛的生活遭遇,传达出人物辗转悲苦的内心世界。

(2)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语气的描写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性格。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刻画“母亲”的性格。盼于勒归来时,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知道牡蛎贩子是于勒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两次截然不同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母亲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

(3)神态和动作描写。当菲利普发现牡蛎贩子很像于勒时,他的神态和动作是:“突然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船长证实这个牡蛎贩子是于勒时,菲利普的神态和动作是:“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结结巴巴”,这样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内心活动。

三、分析环境,挖掘深层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环境描写,仔细体味咀嚼,挖掘其深层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思想主题,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7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1、情景刻画叙事描写训练

叙事,是文章的主干。抽去掉人物刻画,场景渲染等因素,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事件的过程”。完整的叙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在叙事的手法上讲究文章脉络的整体性,起笔紧扣思想主题,经过此起彼伏,承上启下,结果干净利索,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叙事讲究陈述过程有条不紊,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常见的叙事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的发展顺序等。小学作文教学在叙事的训练中,需循序渐进。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以生活中的情景为基调,让学生进行训练。虽然叙事的过程有点像记流水账,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叙事是作文的基础。学生通过训练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能达到“有事可写”。要想写好文章,首先需要抓住叙事的主干,其次才是对其添枝加叶,最后通过丰富的人物刻画,以及对细节的描写,让文章生动出彩。

2、关注细节人物描写训练

人物描写,细节是要点,出色的细节描写,能让文章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人物细节,是人物在某一局部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言行、心理的详细描述。它有助于我们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的描写。从描写的手法来看,在人物描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恰如其当的语言凸显人物的性格与情感。这也是人物细节描写的要点。对于人物描写的训练,在教学中应该设置生活情景。通过设置情景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描述一个场景:“语文课开始了,老师发下了批阅的考卷,拿起卷子,我紧张的要命,害怕考试不及格。”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在人物的描写上略显粗陋简单,没有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可以要求学生以该场景为基础,从动作,神态,行为以及心理的角度,重新对这一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效果就出来了。上述场景设计只是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一种方法,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的主题来,比如,“操场上,小红正在兴高采烈地跳皮筋。”,“教室里,老师正在上课”等等都是可以设置的场景主题。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多次的场景设计描写后,学生对人物的刻画越来越细腻,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注重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掌握了基本叙事的能力,以及人物细节刻画后,只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词汇,写出好的文章已经不成为问题。万丈高楼,起于累土。注重词汇的积累是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重点。在教学中发现,应用情景模式可以加快学生的记忆。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予学生一副图,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个场景,让学生自己用词汇去描述,而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考试结束后,成绩不理想,请用词来描述此时的神态与心理。”通过学生总结,可以用“闷闷不乐、局促不安、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呆若木鸡、目瞪口呆”描述神态,用“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来描述此时的心情。教学实践表明,经常如此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词汇的积累,为学生写文章夯实词汇基础。

4、结束语

第8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1.通过研读文本,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会捕捉细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生分别简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三个人物形象。

【屏显】

(1)魏公子―无忌:

(2)安德烈・索科洛夫:

(3)王熙凤:

生1答(1):谦逊、大义、仁而下士。

生2:急人之困、有政治远见。

生3答(2):忠厚朴实、坚忍不拔、受尽摧残却依旧心存善良。

生4答(3):美丽、精明能干、位高权重。

师:同学们,这些个性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是叙述类文章中永恒的经典。那么我们在写记叙类文章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生1:不知道些什么?

生2:不知道如何写?

师:那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品读经典,看看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如何表现的。

【反思:此处检查预习,一方面旨在展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想以本为本,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和分析,来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细节,积累记叙文描写方法。但实际上,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概括,由于有少部分同学的阅读面广,早前读过原著,此处,应该相对明确为高一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性格特点,否则,王熙凤性格复杂多变,不易概括。】

二、课堂研讨

(一)阅读经典,体察人物,归纳文中的描写方法。

【屏显】

1.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史记?摇魏公子列传》

描写方法:

生:齐读本段文字。

师:该段文字节选自《魏公子列传》,刚才检查预习时着重概括了魏公子性格特点,除了魏公子以外,还有魏隐士侯嬴,大家再读,结合文本思考,为了表现这两个人物都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生:再读语速稍慢,多了些思考,并独立思考或相互小组热烈讨论。

师:请考虑好的同学展示你的答案。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师:还有补充吗?

生2: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

师:你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生2:“公子执辔愈恭”、“公子颜色愈和”、“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可见是神态描写;“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其中“人”和“从骑”的表现则是侧面烘托魏公子的镇定和仁而下士。

【反思:检查预习部分将学生预习部分内容直接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更为直观,让学生自己在投影仪前,对展示内容进行相互评价,要求落落大方,这样可让学生多一些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屏显】

2.苏教版高一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

描写方法:

生:自由朗读本段文字。

师:让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感受一下《一个人的遭遇》中如何描写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半路捡到的“小可爱”。

生:再模拟人物朗读。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比喻。

生2:夸张,比如“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

【反思:此处不妨多问一下,“小可爱”为何会有如此表现?安德烈索科洛夫为何没有躲开这个“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的要命的小家伙?可适当讨论:由于战争,两个人心心相惜,孩子没了父母,大人没有了孩子,在经历了从生活不幸的极端到极度的幸运,这是从绝望地深渊一下子仿佛到了云开日现的欣喜若狂。这样不仅是为写作而写作,也是思考战争的惨烈与人性的本真,我们应珍惜和平生活,发奋读书。】

【屏显】

3.苏教版高一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

描写方法:

生:朗读本段文字。

师:本段文字让你最印象深刻地是什么?

生:一位身份显赫、性格张扬的女性形象。

师:这样“刺眼”的女性形象是如何呈现出来的?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生2:侧面描写,比如“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生3:能否将外貌描写说成是肖像描写,王熙凤身上的首饰佩戴描写,是不是也能叫肖像描写呢?

师:可以,肖像描写,就是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还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衣着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师:读得很好,分析的也很到位。为增加同学们对王熙凤的了解,再来观看一段王熙凤的出场剪辑视频。

【反思:此处将学生由单方面阅读语言文字引向听觉和视觉俱佳的影视剧作,声情并茂地全方位感官。另外,关于王熙凤的肖像的经典描写必须朗读感知:“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该描写也是对王熙凤另类性格的一种影射。”(《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小结一:前面三段文字都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节选,各自在表现人物方法上,《魏公子列传》节选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比喻+夸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通过瘦身,将复杂的句子化繁为简,这样,我们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文段、句子的欣赏和理解就会一目了然,也就在心中构建了记叙文写句成段的基本脉络和框架。

(二)活学巧用,解构扩展,运用细节表现人物。

【屏显】

句子:妈妈,我想吃西瓜。

要求:加入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或氛围营造)、动作描写等方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思考讨论,个性展示)

生1:我斜视着窗外火炉般炽热的骄阳,鼓足了劲说:“妈妈,我的口好啊,我好想吃西瓜。”

师:很好,有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但是要提醒一下,表现人物方面,最好选择一个角度去集中表现,不要两个人物都使用同样多的笔墨,否则影响人物的丰满度。请大家就接着刚才同学的接着往下写。

生2:屋子里,像蒸笼一样,热得汗水都浸湿了我的T恤衫,我斜视着窗外火炉般炽热的骄阳,鼓足了劲对着闷坐在门内侧的妈妈说:“妈妈,我的口好啊,我好想吃西瓜。”

师:不错,又有了环境描写,天气的热被很好地表现了,而且母亲地状态有所体现了。

生3:我在“妈妈,我的口好啊,我好想吃西瓜。”后面加上“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弱地叹了几声,皱着眉,起身推开半掩着的门,顺手提走了门旁装了麦子的小布袋,径直地踱向屋外。”

师:有了动作描写,而且母亲的神态又丰富了。

生4:在“径直地踱向屋外”后加上“临近傍晚时分,天地一片昏暗,由于天气突变,我焦急地透过窗户向外望,远远地看到您仿佛被阵阵惊雷声催赶着似的,愈佝偻的背让您走起路来很有些吃力,却分明地看到,你的那只原本提着布袋的手,却换成了装着圆圆的、沉甸甸地透明的塑料袋,摇晃着向家赶来。”

师:非常好,情节的悬念设置,扩展自然,合情合理,一位寡言、慈爱、却又坚强地母亲

形象呼之欲出。

三、课堂检测

大胆想象,恰当描写,外加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对李咏和葛优两位明星人物的肖像特征作幽默、诙谐的描绘,让读者对人物特征能够心领神会。

(独立完成5-6分钟,个性展示)

生1:现场的朋友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你们好!您现在收看的是非常“6+1”,边说边动手比划手势,一头大波浪式的卷发,披在他那张老长老长的驴脸上,活像一金毛狮王。

(掌声)

生2:瞧,他那贼眉鼠眼的小样,撅着一张樱桃小嘴,两颊凹陷的就像闹了饥荒似的,偌大的一对招风耳,突兀的长在脑袋的两边,顶着一个大光头,朝你面前一站,嘿!仿佛整个世界都亮了。穿着很讲究的西装,一双锃亮的尖头皮鞋两手插在口袋里,自以为帅气地扭过头来:“小样,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嘛!”

(再一次雷鸣般的掌声)

师:非常地精彩,想象力惊人的丰富,人物描写入木三分。

【屏显】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奥古斯特・罗丹

师:罗丹的话,激励和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屏显】

作文写得好,描写不可少。

作文写得妙,细节很重要。

小结二:刚才大家扩展描写的母亲用麦子换西瓜的场景,正如罗丹所说的那样,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对爱的体验。母爱,伟大的人性光辉令我们所有人肃然起敬。纵观整节课,通过我们对经典文段的分析和解构并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关键还要大家坚持观察,用心观察,进而去描写你所观察到的,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文章一定会精彩起来,请大家相信,做文章如同过生活,细节成就精彩。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第9篇: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精神;程式化;笔墨形式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36-01

山水画产生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中,起初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随着魏晋玄学之风盛行,“人”的个性独立精神进一步的觉醒和发扬,而山水本身的自省精神使人要求超越人间世俗而归向自然,赋予山水画以人格精神。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推进就是山水画描摹物态的“程式化”和抽象美笔墨形式的形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画也由“成教化,助人伦”的“宣教”功能逐渐向“神飞扬”“思浩荡”的“赏悦”和“精神愉悦”的功能转变。

山水画产生之初,技法和认识水平都不成熟,对自然山川的表现还只是古拙的单线勾勒。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中笔法已开始出现各种不同形态丰富多彩的形式,发展到唐代,笔法形式则更为写实、严谨,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水晕墨章”的渲染是画家追溯自然本质的产物。上述这些发展都可谓是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萌芽,从中可见技法形式逐步进化的历史阶梯关系。盛唐至晚唐独立的山水画题材确立,当山水画独立成科之后,就承担起了直接表述某种情感和思想的责任(精神性和人文性),比如借景抒情。笔墨形式也从原始抽象图示逐步走向完整成熟。

五代至宋初“三家山水”(李成、范宽、郭熙)笔下创造出了一种有笔有墨的“皴法”。“皴法”的出现是将前人笔法形态规范化的结果,也是一种技法形式的创新,这种把单线勾勒的画法变为一种复线条皴擦景物的画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范宽的雨点皴峻拔有力,多表现关陕一带的高山大川;董源的披麻皴圆浑秀润,多写江南的低山矮丘。虽然所产生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有的“雄健”有的“平淡”,但都是画家为了更写实的描绘自然原貌而采用的表现方法,本质是画家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来观察生活,并且融入了自己的喜好和个性,在自然风景中“人”的独立性便愈发清晰了。自“皴法”出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程式化”便开始了它数百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贯穿着笔墨形式由具像到抽象的演变。

五代山水画的写实特性(具象)刚刚萌芽,再发展到宋代,山水画写实技巧和笔墨形式登上了一个新的历史台阶。“皴法”的使用中,原来表现物体外轮廓的线条淡化了,而重点转移到表现景物质感和固有面貌上。再现自然景物的“程式化”笔墨也逐渐形成但还未成熟。物极必反,当这种单纯描摹自然的“写实”技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画家必会有推陈出新者,即“写意”形式出现,如:两宋间萌芽的的文人画便为一种清谈风气。苏轼曾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米芾父子更是对自然景物大胆的进行艺术提炼和审美创造,创作出“墨戏 ”山水,这些都预示着山水画的美学性质和笔墨形式将在下一世纪发生质变。

元代山水画发展承袭了前代人的“皴法”并有所创新,如倪云林所创的“折带皴”就是由董巨的“披麻”演变而来,这种历史继承关系也推动了笔墨语言的程式化,当然这时候的程式亦保留着较多自然物态的原貌,更多的是一种程式化的形态结构。此时山水画的写实性质中虽可见写意成分,但也是不完全的,仍处于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的过渡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笔墨的“抽象美”因素已开始凌越于所描摹的自然山水之上,所描摹的自然山水已渐成画家“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工具,山水画本身包涵的意境、画家“人品”等因素日渐增多,当然由于写实性因素的存在,山水画所含的抽象意境美还是不完整的。

从对自然地单纯描摹到重塑自然,即山水画的笔墨形式由写实发展到写意最终完成在明清之际,这是山水画美学性质演变中一次质的飞跃,是绘画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明董其昌曾说:“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有无笔墨者。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显然这时笔墨已成独立于所描摹自然物态之外的一种抽象美的艺术形式,变为一种脱离物象描摹物态的“程式”,这种“程式”语言经过百年发展虽如出一辙、陈陈相因,但画者却利用它作为一个框架,赋予其笔墨的抽象美,或深厚沉郁或荒寒萧散或恬静安然,画本身的意境美也已成熟。

描摹自然物态“程式化”进程是伴随着山水画的笔墨形式由单纯表现(描摹)―写实―意境美(写意)这三个阶段变迁完成的。抽象美的笔墨形式赋予山水画高逸的品格,“程式”则为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融合情景交融、虚实统一制作出艺术化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