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资产管理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资产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 财务管理

关于知识产权的定义,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从财产属性角度将知识产权定义为“民事主体基于其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信誉及其他无体财产而依法享有的支配性无体财产权。”可见,知识产权是一项财产权利,从财务会计角度审视,财产权利即为资产的一部分。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指出:“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这其中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非专利技术均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下文为了方便说理,所涉及到的无形资产概念,均指知识产权,而不含土地使用权)。高校作为科研人员高度集中、智力成果层出不穷的学术机构,知识产权无疑是其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又以专利权和著作权居多。以山东为例,仅2015年度,全省高校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351件,较去年增长74.5%。如何准确反映数量如此众多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发挥其应用的资产作用,成为摆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尽管笔者曾有过二十余年的高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工作经验,但是对高校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产权的认识仍局限于理论中,实践中几乎从未接触过对知识产权的财务管理工作――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几乎从未使用过;年终参加省属高校财务决算会议,打开各高校的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一行的数字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零;在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基本上是空白,无论是资产明细账还是资产台账上,都没有知识产权的影子。总之,各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观念相对淡薄,核算与评估体系相对薄弱,占有、处置、收益和分配等责任相对不明确。”是当下高校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产权财务管理工作的普遍现实。

造成知识产权财务管理工作处于上述尴尬境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知识产权没有具体的资产实物形态,不容易引起财务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关注,甚至一些高校压根就不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财产权利,不把知识产权纳入单位的资产范畴。与有形资产不同,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不含物质实体的思想或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却是非物理的虚拟的‘物’”。它的外观表现通常只是一纸证书(有些甚至连证书都没有,比如非专利技术),而除了专业的科研人员,很少有人能将这一纸证书和它背后的财产价值联系起来。

第二,知识产权价值形成过程及价值确定不同于有形资产,导致对其的财务管理工作给高校带来很大的困惑。由于有着科研人员众多,科研力量雄厚等天然优势,高校拥有的知识产权通常都是自行研发的。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确定成本。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应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支出但不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笔者认为,该条规定的实施将导致高校自创知识产权的价值严重失实。试举一例:一项科研经费上百万的课题研发出的具有巨大工商业应用价值的专利技术,和一项几万块钱的课题研发出的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专利技术,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中介服务费、律师费等相差无几,由此导致这两项知识产权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价值相当,显然,这样的处理结果远远不能反映高校知识产权真实的资产价值。而事实上,即使有了这样的规定,多数高校也并没有将知识产权取得时发生的费用予以资本化,更没有像管理有形资产那样为知识产权建立资产台账或资产卡片。

第三,知识产权价值的发挥途径与有形资产价值发挥途径的巨大差异,导致对其的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知识产权价值的发挥,通常体现在对外转让或对外投资过程中,由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甚至学校与院系等各方利益出发点的不一致,以及在科研项目选题、立项、实施、结题等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很容易导致高校在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或对外投资过程中利益受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诟病而高校似乎无计可施的一种现象是,许多科研人员绕过学校,利用研究过程中掌握的技术对外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赚取经济利益,造成事实上的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应有偿使用的作品和专利无偿化”、“可实施专利闲置化”等现象,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使得国家投入巨额人力财力研发出的成果不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些过程中,仅凭高校财务部门的一己之力很难实现对知识产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上述问题的产生,固然与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能严重缺位有关,更与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有关。针对这些问题与困惑,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尝试提出如下三点解决措施,以供有关高校加强知识产权财务管理工作,发挥知识产权重要作用之参考。

第一,高校应牢固树立起知识产权是一项重要无形资产的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财务管理工作。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者在开源方面倾向于争取国家拨款和社会捐助、加大学费住宿费收取力度、以及争取金融机构贷款等,在知识经济日益发达的现实环境下,高校管理者尤其是财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可能给高校带来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转变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思想,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

在知识产权取得阶段,财务部门应及时与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沟通,取得知识产权价值确定的相关资料。为了弥补前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入账价值规定的缺陷,笔者认为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辅助账的形式,将发生在知识产权研发过程中、应该予以资本化的科研经费支出全部计入知识产权价值,或者通过委托相关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评估的方式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加以确定,以使高校知识产权价值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映。

在知识产权使用和处置阶段,高校必须在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收益管理办法,以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确保相关涉事主体都有维护学校知识产权的动力,从而达到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发挥知识产权应有作用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针对职务作品或职务发明创造,学校应依据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给予相关研究人员充分的利益保障,比如经济报酬或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等的重要参考。大量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高校财务部门在根治这一现象的工作中理应有所作为。

第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对知识产权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这是一项涉及面比较广的工作,需要协调好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以及相关院系之间的关系。高校应根据《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号)以及《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广泛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以达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价值的目的。

第三,从国家层面的管理来讲,科技部门、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应对现有相关无形资产或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使相关的规定更加切实可行。上述《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以及《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知识产权的财务管理部分的规定,仍然比较粗糙甚至欠缺,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此外,司法部门也应加大对非法获取高校知识产权、损害高校合法权益行为的惩处力度,唯有全社会上下联动,形成一股合力,才能确保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取得的知识产权作用发挥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宁立志.知识产权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山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我省高校发明专利大幅提升.山东省教育厅网站,2016-02-01.

[3]吴建华.新高等学校会计实务[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4]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基于知识产权逐步取代实物成为当今企业最重要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所在的现状,借助于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及前人对知识价值链的相关研究,提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质是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管理这样一种认识,并构建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通过分析知识产权资产产生与流动的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构成及其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运动的范式与规律,指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显得日益重要,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要素。企业资产的构成比例将发生变化,企业的关键资产将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产权资产。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知识产权管理逐渐取代知识管理成为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宏观上集中于战略思考,微观上分散于体系建设、制度完善、手段丰富以及具体权利管理等方面,而对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自身的形成过程缺乏一种系统的流程式思考,基于此,借助价值链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借助该模型对知识产权流动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寻求更加有效率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行机制,不断创造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1 文献回顾

价值链概念是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夏忠华译,1988年)中首次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

波特的价值链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链,起初主要是为了分析企业自身的各种价值活动提出的,使用范围也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实物价值的转换。随着社会的发展,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新的价值链观点把价值链看成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以某一方式不断地创新,为顾客创造价值。它认为企业的发展不只是增加价值,而是要重新创造价值。在新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供应商、企业合作者和顾客)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而且,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

在传统的价值链中,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主要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其他相对于实体产品比较虚化的且无法加入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要素,被波特统称为辅的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分析过程中,基本增值活动往往都是关注重点。当信息技术的发展展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领域,价值链被看成包括信息的创造和利用。在波特的价值链中信息只是被看作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中的支持元素,信息技术只是产生的辅助因素,而其本身不是价值的来源,然而在新的企业价值链中,价值链环节的划分摆脱了实体的价值,转向信息、知识的价值,研发设计和配送等以知识、信息、速度等为衡量标准的环节也进入了企业的核心价值环节,甚至专门有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链”的概念。

知识链的观点最早出现在企业资源计划实施中,其目的是试图通过对企业知识流的有效管理来促进资金流和物流的顺畅流通,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知识链概念为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具化了内容。国内外关于知识链的主要研究如下: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仿照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在2001年提出c·w·Holsap,pie知识链模型;Ching Chyi Lee等也模仿波特的价值链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价值链模型;陈永龙构建的知识链整合模型由知识投入、知识活动和产出价值三部分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的增值过程。Daniela Carlucci等运用知识过程论和知识资产地图来描述知识管理。国内的清华大学刘翼生教授在c·w·Holsapple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知识链模型;徐建锁、王正欧针对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前人的知识链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还有何柳、聂规划将知识链与企业日常业务流程相结合起来,并根据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管理思想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知识链模型。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知识链模型的研究起点均源于C·w·Holsapple知识链模型。而国内知识链的研究思想几乎都没有脱离其知识链的基本思想,只是从过程特性、流动特性、价值特性、网络特性、动态性等视角加以改进。

2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

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浪潮,传统价值链方法局限于企业内部的实体分析,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价值链理论重心开始不断转移,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等趋势使价值链的分析重心呈现出从有形到无形,从内部到外部,从微观到宏观等诸多变化。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概念,它基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企业最为重要的资产要素这样一种认识,关注企业知识产权生长环境,引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思想,对企业知识产权生产环境、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成长规律,指导企业知识产权生产。

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的生产与流动也存在一条价值链。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分为:技术设想一检验论证一风险投资一产权保护一商业化开发。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它的生产、使用和流动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进行管理,降低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创造更多企业价值。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不仅在于对资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在于认清各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厘清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不断优化环节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产权的生产与流动,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与动力。根据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建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如图2所示:

3 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分析

3.1 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分析包括各阶段的参与者、主要活动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等。

3.1.1 技术设想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是从技术设想开始。在此阶段,各种可能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研发实验室、投资者、管理者以及企业外部的某些教学或研究机构受各种创新因素的驱使,对有关科学前景、生产方法、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进行的一种初步的新设想与新构思。这种创新的火花可能来自研发人员大量反复试验,投资者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也可能来自管理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以及大学或研究机构大量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提炼。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构思、新发明可能还很粗糙,需要进一步检验论证、丰富完善,但却是弥足珍贵的,它是知识产权产生的源泉。

3.1.2 检验论证 对于第一阶段产生的种种创新思想火花,是否具有科学和市场价值,有无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必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检验、论证,主要包括技术实现的可能性、产权获得的可能性、技术商业化前景等,具体工作涵盖技术产品化试验、相关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比对以及相关产品市场调研与预测,排除那些没落技术、公知技术以及不可能实现的技术。这一阶段主要参与人员多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和战略顾问。经过系列检验论证后,可能会形成各种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文献等。技术设想和检验论证是知识产权产生的前提与基础。

3.1.3 风险投资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而知识产权的风险显著高于物质资产。一项新技术或新工艺等在获得知识产权及实现商品化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试验成功之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生产之前一般还要进行试产,这是由于技术的成熟过程和生产实现的客观过程所决定的,而这一切都有待于大笔资金投入来得以实现,并且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充满变数,因此,技术的价值评估与风险资金的筹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其中价值评估是风险资金筹措的前提。这个阶段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风险资本家、战略合作伙伴、无形资产评估公司等。风险投资是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得以实现的重要物质保证。

3.1.4 产权保护经过技术设想、检验论证、投资试制之后,产品方案、技术方案、商业方法等已经比较成熟和稳定,应当积极申请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获得专利权、版权、商标等授权或登记,(不包括商业秘密,因为其不必经过该程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保证技术创新成果权利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之一。技术创新成果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反过来又大大激励和推动了技术创新。在产权保护阶段,主要的参与者包括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企业外部的专利机构、专利律师等。产权授权与登记是大多数知识产权正式形成的标志(商业秘密等除外),但不是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终点。

3.1.5 商业化开发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在于鼓励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更在于推动发明创造的运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智力成果一旦获得授权,就应在企业总体战略的统领下,在有效时间内充分和有策略地利用,努力将各种知识产权资产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资产的延伸、融资和扩张等功能,在自身使用生产知识产权商品的同时,还可以考虑许可、投资、合资、参股、控股、兼并以及战略联盟甚至于转让等多种形式来为企业谋求竞争优势和更多利益。但由于竞争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缺失,严重影响知识产权资产的市场流动,因此还应当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规避知识产权资产的经营风险。此阶段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高层决策者、知识产权管理者、知识产权服务中介机构等。根据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模型,一条价值链始于技术设想,终于商业化开发,但这仅仅只是一个阶段性循环的结束,竞争的压力,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带来的巨额利润都会促使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知识产权生产,于是,新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又将展开,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2 辅助活动

辅助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文化、信息技术以及组织构架等。

3.2.1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参与和贡献,这其中除了技术研发人员以外,还包括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及知识产权事务性人才。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为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保护和运用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干,而且更多的时候,需要他们组合成工作团队,从战略、技术、市场、法律、财务等综合视角来做出行动判断。因此,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生产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就是对各种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

3.2.2 知识产权文化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成员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积累和提炼而成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现象的一种态度、价值、信念和制度等,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文化缺失,导致“有制造无创造、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有保护无利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不断,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的生成与运转,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健全和规范各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重视学习、鼓励创造、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推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3.2.3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存储、传递及信息载体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分类、信息指引、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开发利用等环节。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的业务手段。企业通过网站建设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还有各种专利统计和分析软件等手段或工具,为研究开发人员、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收集、整理、加工、处理、分析、共享、利用各种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捷,提高了效率。

3.2.4 组织构架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构架,过分拘泥于部门利益,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不利于横向沟通与合作,不利于知识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与此同时,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既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这样的部门设置,又没有相关的人员配备,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常常处于无人管,无部门管的状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的组织结构正逐步发生改变,部分企业开始设置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人员,但这种部门在组织构架中的地位仍然很低,从业人员也多由技术人员兼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钳制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有效流转。

在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主要的辅助活动中,人才是根本,组织是保证,技术是手段,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4 结语

第3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管理;挑战;创新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将使知识经济的大潮更加汹涌,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迅猛发展的历史巨变中,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已受到严重冲击,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一)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 产权理论及制度制约着财务的资源配置,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产权作为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石,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起约束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产权制度的制约。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改变了企业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这时,财务起着“仓库”作用,任何“智力资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财务。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两权论”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它仍然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经济增长因素和资源贡献格局的重大转变。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股东拥有对自己财务资本的完全产权和控制权;经理拥有自己知识的完全产权和支配权,他们可以在高级劳务市场上买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合作。因此,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加剧了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左右为难不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2、 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现代企业的理财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有风险,但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及怎样去衡量和防范风险却意识淡薄。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 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论述较详尽完善,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习惯通过扩大厂房、增加设备等方法进行资产营运,而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因此,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4、 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企业的交易、决策信息在瞬间完成,“媒体空间”、“网上实体”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的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创新科学理财方法的能力;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强调结构创新,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而我国现有大多数企业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财务机构的设置成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效率低下;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知识的主动性,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财务管理中一些较为先进的方法在企业理财中只是流于形式。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对理财人员、理财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二)财务管理的创新

1、 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目前我们虽然很难使“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制度一步到位,但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度,因此,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29个州相继修改公司法,使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理论得到法律的明确支持。随着中国深入改革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新的产权理论与制度将在中国适时出现。因此,我们应在这种趋势下创立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理论,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化理财的要求,充分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财务主体。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企业财务学不再是“所有者财务学”与“经营者财务学”的划分,企业的理财主体还应进一步细分和多元化。这里所说的利益相关者在现代企业里是复杂的,是指那些与某企业有一种或多种经济利益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政府、顾客等;另一类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所在社区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及其财务要求都应当被看成是企业理财的重要内容,但第一类是最主要的。

(2)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目前中外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的产权基础是“资本雇佣劳动”的“业主产权论”,所考虑的只是财务资本的产权所有者———股东的利益,从“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的观点出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重新确立。

第一,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

第二,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财务要求,并在这两种财务要求之间谋求均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

(3)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知识资本应是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很难反映此值,例如英特尔、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出3—8倍,而我国有些上市公司虽然帐面价值巨大,但其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起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已是必然,它可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二是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繁荣后面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风险。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债权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要想不作出错误的决策,必然会关注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指标,以了解某些有价值的公司、发现一些繁荣公司中潜伏的危机。

2、 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

市场经济的机制客观上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会更大。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和避免因投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再次,须改进无形资产价值补偿方式,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与无形资产上的投资及取得超额收益的时间、数额很难测定,用于它们的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因此,仅仅要求无形资产在有效期限平均摊销,无疑增加了对高新技术产业与无形资产投资的风险性,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对那些技术进步快、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促进意义的无形资产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

(2)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哪个企业在信息和知识共享上抢先一步,便会获得竞争的优势。但又由于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又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作财务决策与日常管理中,既要能善于抓住机遇,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付风险的挑战,趋利避害;又要能灵活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以增强企业自身及其它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国际上如美国ibm与日本东芝公司的联盟、美国通用电气与欧洲西门子的联盟等,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这种竞争加联合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现有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模式。

3、 创新和调整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把无形资产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我们应该创新财务管理理论、改进和调整财务管理中忽视无形资产投资及其决策评价的内容,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传统的投资方案决策主要以有形资产的财务效益为主,评价的重点放在物耗与人工的节约上,而在以智力资本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决策的重点应以无形资产为主,效益评价的标准应从企业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杠杆,制定具体反映无形资产投资效益的指标。

4、 改革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以增强企业理财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机构高效灵活的要求,改革现有财务机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已是当务之急。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财务人员的要求,首先要深化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改革、创新,对传统的理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从社会实践提取实证教学素材,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次,改革现有企业管理体制,分设财务与会计机构,使现有的财务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有参与竞争适应新形势的紧迫感,促使他们充实调整现有的知识结构,去适应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需要。再次,重设的财务机构要有利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

[参考文献]

[1]张兆国,等。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创新[j].会计研究,1999,(3)。

第4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知识产权融资的概述和必要性

知识产权融资是债务人和第三人用自己合法的知识产权出质,向债权人做出担保债权实现,获得贷款的融资方式。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见于:《担保法》第75条第3款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并签订合同,相关本门登记自登记起生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的融资需求大,而信用低,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价值少并且未被充分利用,而银行和中介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传统的负面影响,知识产权的未来使用费的风险大,贬值高成为了其担保的障碍和观念的误区,并且法律的相关漏洞使融资得不到保障。在我国,中小企业拥有的专利占总量的65%,新产品占8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国民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占税收总额53%。所以知识产权的融资的市场和机会很多。并且加强知识产权的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减少政府的负担,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提高整体对外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

二、我国现存知识产权融资法律规定所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不清,权利界定过于笼统

我国虽然有相关的《担保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出台,但是对如《担保法》:

第七十九条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八十条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权利出质后,出质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出质人所得的转让费、许可费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

规定过于笼统,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操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并不能完全涵盖。但对于专利、商标、著作权之间的交叉问题应适用何种法律也没有完整的规定,质押融资事件中面对复杂问题更无所适从。并且其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商业秘密权,商号权,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并没有包括在内,也没有专门或集合立法,导致很多权利的真空和争议侵权的产生。还有担保法与物权法的衔接性较差。如《担保法》第79条对知识产权质押合同生效的表述是: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而《物权法》第227条则规定: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从严格的语义角度解读,设立与生效是两个法律后果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相互矛盾,不利于法律的适用。

(二)知识产权融资的评估不完善

知识产权的资产评估的是整个融资担保的核心和关键,知识产权评估的内容包括:所含权利及限制、知识产权的价值、确定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是否明确和规范三个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的评估水平较低,标准的不统一,形式的不一致,并且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又没有使用不同类型的评估,使得评估并不科学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

(三)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不成熟

由于知识产权的担保价值主要是它的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而知识产权本身的变现的难度大,风险和贬值的可能性高,而公开的市场交易规则不规范,其融资成本高。并且专利的时效性使得很多专利可能濒临浪费和报销,而且没有市场的交易的统一规范,是知识产权的交易秩序十分混乱,风险上升。还有就是知识产权难以转化,或转化条件高,例如专利权很可能依靠大的机器和设备进行,使得成果转化的效率很低。

(四)知识产权融资的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内控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使得银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了解和信息甚少,自身的信用等级很低,很多的银行不敢把钱贷给中小企业,而又缺乏相关的调查和咨询,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并不紧密。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会提高融资的门槛和费用,并且对于其的流动性和用途进行细致而有限定性规定,大大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五)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登记制度混乱

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登记程序十分复杂,难度极大,有数十个部门进行监管,而且权力过大,费用过高,有些担保重复,而有些担保没有,不允许未来财产和数量浮动的财产作为担保物,使得登记的难度和成本增加。并且不同的知识产权种类,如专利和商标进行双重的质押,其流程和所经和部门就更难以操作。加之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著作权因交易而移转或设定质权时,因缺乏公示机制。使情况更加复杂。

(六)知识产权的担保形式单一

对于专利的有较强的时间性和实用性来说,专利的质押不利于整个专利的使用和专利的升级,其的价值被大大限制,而且,知识产权担保物的担保价值不完全基于担保物的转让,更多地基于知识产权的预期现金流量;知识产权担保价值更接近于抵押价值,而非转让价值。因此,知识产权质押是值得质疑的。

三、对于知识产权融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一)对于政府未来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的建议

1.制定详细全面的法律规范和权利界限明细

首先体现在,对于一些其他的知识产权的抵押担保,我国也应做出相应规定和规范,例如《商号权抵押登记的暂行管理办法》、《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担保条例》。并且统一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理念确定消除法律之间的不一致和逻辑的不统一。银监会要尽早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规章,规定相应监管标准、专门的质量管理要求,设定特定风险容忍度,出台特别操作规范、明确免责范围的规定,为银行贷款提供参考。以及《信托法》对于著作权担保是否要求登记和私募基金的限制做出新规定。

2.对于地方的试点进行相应的推广,推出特有的地方模式

对于我国的地方模式,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已经对于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做出表率,例如展业通将融资限额做出规定,并且鼓励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的加入,政府并且对于企业的资质和相关的资本金做出相关的规定,规定其的用途和贷款的期限,并且鼓励和接受混合的质押,要求知识产权要有一定比例,使得即使是坏账,也还有一部分的资产可以得到清偿和拍卖。

3.政府政策辅助促进金融机构职能转变

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信用管理部门,专门对于知识产权的交易进行处理。对于知识产权进行担保和风险的分摊,对于银行可以以一部分的资金进行先期一定比例的担保,使得银行没有后顾之忧,提高银行的承贷的积极性,政府成为最后的追偿人,对于知识产权权利人进行追偿和诉讼。

4.对于无形资产的登记制度进行简化,加强电子公示

建立统一的登记制度,去除多个行政部门的登记,效率是融资登记的主要追求的价值,减少多单位的登记也可以减少权力寻租和可能性,对于多个知识产权打包质押于一个单位,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通过电子公示的方式来进行登记的公示,既方便又廉价,可以银行可以通过电脑就可以进行担保和相关的查询,可以提高整体的效率。

(二)对于金融机构的未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1.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规范和推出鼓励科技型企业融资的办法

大力推广知识产权的证券化的建设,破产隔离制度很好的减少了一部分风险,减少ABS发行的相关费用,对于提高信用评级水平,政府进行担保和支持,对于SPV,要其资本金要求进行降低,加强对于SPV的监管的控制,发挥知识产权的融资杠杆的作用,提高融资效率,运用公共保险为其未来的使用费作担保,提高其的信用等级,并且创设独立知识产权板的方便其上市发行。尤其是倡导知识产权的债劵融资一方面可以减少税基,有税盾的功效,与股权相比,不会降低对于公司控制的影响,稀释股权。

2.制定多层次的估价标准,估价定位科学性

落实国家《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的通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要加强相关评估业务的准则建设和自律监管,促进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规范执业,进行建立统一而又规范的资产价值评估标准,使银行敢于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而对于不同的知识产权我们要根据其特点,类型,条件进行不同的评判,不能笼统的归为一类。做出一手的数据,整理出相关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资源共享,要对相关的知识产权的评估机构进行管理,颁发相关的资质的证明,构建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师资源管理信息库可以让金融机构和权利人清楚明晰的做出选择。

3.鼓励多方金融机构的参与,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

在鼓励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还有大力加强保险业的配合和发展,因为知识产权的自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侵权的发生等情况,保险人为被保险人提供诉讼费用和因此耽误的损失,这也是一种风险分摊的机制,有利于整个的运作。还可以加强仲裁庭等高效的方式解决。

(三)未来对于国际的借鉴和接轨的建议

1.借鉴国外模式,加强无形资产融资管理

国外有100多个国家承认应收账款的信贷,并且国外的知识产权担保已经十分传统,而对于知识产权的界定已经十分明晰,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制来,从而也好和国际接轨,与英美法系的公司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管理理念、设立信托、证券承销、信用增强、证券管理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的信托和保险等等。例如引进美国业界发展出知识产权融资保证资产收购价格机制和美国知识产权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两大类: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和知识产权侵权保险。

2.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加入国际合约,融入世界

对于国际知识产权的担保,要认真学习《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公约上相关的条约的规定以及对于trips是关于国际贸易有关的规定,要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利益,对于外国的侵权的现象,要联系国际知识产权局加以制止,对于同一缔约国加以管制和赔偿。鼓励国外的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进入,实现资本国际化,从而方便未来企业走向世界,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结语

第5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管理和知识决策为特征的经济。由于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之分,其中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人们能够比较容易把握;隐性知识集中存储于人们的脑海甩,是人们各种经验的体现,外人很难掌握.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一个主要职责就是把握知识经济的这种不寻常特征,提供多样化的人力资源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和要求相适应,并以形成多视角的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上激发员工的奋发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无穷尽的智力资源。

二、成本计算皿点的转移

传统管理会计体系重在提供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重点性显著提高,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和处理就显得极其重要,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重点将逐渐从有形资产转向无资资产,于是,资产计量的重点也相应发生了转移,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日益转向知识密集型,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以几何级数呈爆炸性扩张取代传统的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计算和管理的主体和方法与重点将发生重大改变和转移。

三、成本管理重心的转移

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价值更多的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知识和创新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其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也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多下功夫。从而,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而言显得微乎其微.英特尔公司在研制奔腾芯片时投入了上亿美元,一旦成功,芯片的单位制造成本却是1美元都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产品管理的重心必然从生产制造阶段逐渐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设计阶段。相应地,成本管理的重心也由成本控制转向成本计划,从而成本估计和预测的重要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将得以发扬光大。

四、投资方案评价盆点的转移

传统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与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密集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相适应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取向应以智力投资为主,与知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相适应。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应重点放在方案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以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上来,就这一点而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会计与传统的管理会计存在质的区别。这也是由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以及知识与智慧有可再生性及无限的复制、扩散与进化能力决定的。由此而取得的投资效益,一种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

五、经营成果计算模式的盆点转移

第6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源的配置需要有“相关利益者合作”产权理论及制度作为基石,否则将会加剧财务资本所有者与知识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应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要决策内容,财务机构的设置应具有灵敏快速的特征,财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信息接受处理能力及财务方法创新能力,否则企业财务管理将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将使知识经济的大潮更加汹涌,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迅猛发展的历史巨变中,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已受到严重冲击,现代财务管理面临着挑战与创新。

    1 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现代企业的理财中,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筹资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有风险,但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决策风险、存货风险、开发风险、货币风险、投资风险及怎样去衡量和防范风险却意识淡薄。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会大大提高。而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论述较详尽完善,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习惯通过扩大厂房、增加设备等方法进行资产营运,而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因此,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1.3 现有大多数财务机构的设置与财务人员的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数字化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企业的交易、决策信息在瞬间完成,“媒体空间”、“网上实体”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敏锐的处理接受信息能力、创新科学理财方法的能力;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强调结构创新,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

    2 财务管理的创新

    2.1 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目前我们虽然很难使“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制度一步到位,但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度,因此,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

    第一,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第二,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的财务要求,并在这两种财务要求之间谋求均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第三,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知识资本应是指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的差额,在传统的财务会计中很难反映此值,例如英特尔、微软等高新技术企业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比其帐面价值高出3—8倍,而我国有些上市公司虽然帐面价值巨大,但其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因此,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起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已是必然,可以反映一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

    2.2 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市场经济的机制客观上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会更大。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7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原有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加剧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而我们现有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中,创造、接受、利用、加工信息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员工在企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已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的问题,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复合契约”,是“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合作。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权理论及制度只注重有形资产和投入资本的配置,忽视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只注重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智力劳动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剩余分配权,从而,会加剧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应该以谁的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2、风险理财已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1)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倘若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当局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2)由于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倘若企业及其员工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3)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风险;(4)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由此使货市风险进一步加剧;(5)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追求创新与发展已是财务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决策需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往往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资决策的需要。

4、现有的财务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素质严重妨碍着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现有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严重妨碍了信息化、知识化理财的进程。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充分协调好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因此,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客观要求。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参加世贸组织进度的加快,新的产权理论与制度在中国出现不会太远。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应创立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理论,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本化理财的要求,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财务主体。按照“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理论,企业的理财主体应进一步细分和多元化。这里所说的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与某企业有一种或多种经济利益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企业之间拥有正式的、官方的或契约的关系,包括财务资本所有者(股东)、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政府、顾客等;另一类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所在社区等。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要求都应被看成是企业理财的重要内容,但第一类是最主要的。

(2)重新确立财务管理目标。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的产权基础是“业主产权论”,考虑的只是财务资本的产权所有者——股东的利益。从“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的观点出发,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重新确立。第一,财务目标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赢利,他们个人的资产积累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和目前单纯的工资制相比,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保障他们经济上的直接利益,更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因为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一个明显差别是知识具有可享性和可转移性,它使得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而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应用将又取决于社会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因而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社区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以及赞助社区的慈善事业等。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3)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在传统财务会计中很难反映知识资本的价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知识资本价值进行评价已是必然,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反映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二是可以反映企业繁荣后存在的缺点和潜在的风险。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债权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要想不作出错误的决策,必然会关注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指标。具体建立哪些表示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研讨。

2、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市场经济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

济损失的可能,这种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会更大。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再次,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与无形资产上的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对那些技术进步快、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促进意义的无形资产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进行摊销。

(2)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又由于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在作出财务决策与日常管理中,既要能善于抓住机遇,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付风险的挑战,趋利避害;又要能灵活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以增强企业自身及其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国际上如美国IBM与日本东芝公司的联盟,美国通用电气与欧洲西门子的联盟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8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知识产权 管理体系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侵权屡见不鲜。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创新型大学的建立。所以,高度关注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知识产权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经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财产权利,更是一种能为人力所控制,并带来巨大财产性利益的经济资源。然而这种经济资源只有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知识产权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乃至国家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专利权的管理、商标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商业秘密的管理。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的工作阶段,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知识产权的维护及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获取,即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得。2.知识产权实施,即自有知识产权的商业性利用,以发放许可证、签署有关合同的形式授权他人使用自有知识产权。3.市场监控,即通过对相关市场的分析,确认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市场上是否存在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侵犯;本单位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失去获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已完成的有关项目是否存在侵权因素等。4.合同管理。这里的合同主要包括两类: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和其所在单位的合同,权利人与使用人、受让人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的签署与合同的保管、技术资料的检索等。5.有关法律事务与纠纷处理,即对涉及以上三方面的法律问题的处置与解决。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部1999年4月8日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第三条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自由的科学园地,以其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不同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有其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对象的复杂性和权利主体的复杂性。高校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与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学术论文与著作、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著作成果,也有以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等形式的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这些智力成果的诞生,除了依赖于发明人的智力劳动外,还需要大笔的资金、设备的投人。而一项成果的产出,往往参与人众多,资金、设备的来源也多重,发明人之间、发明人与所在单位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

2.综合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各种不同学科及其相互组合,这就决定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必然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除了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当能够理解文、理、工、医、经、管等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是

多学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综合性的一方面表现。

3.非营利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利益,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则不同,其目标在于建立起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适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系,通过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和管理模式达到防止知识产权流失,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科研起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知识利用,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具有营利性质的。

二、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不足

调查已发生的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可知,专利权和高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下简称为“高校标记,’)最易引发各种争议和冲突。因此,对这两部分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下文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展开论述。

高校标记主要包括:高校的校名、校训、校徽、专用的图形或标志,以及一些与高校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非正式名称,如高校标志性景点、建筑名称、图案等。其中,校名又包括校名的全称、简称,中文、汉语拼音以及外文形式。近年来,侵犯高校标记的案件层出不穷,严重侵犯了高校的名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全国大部分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标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纷纷选择以申请注册商标的方式来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国高校申请注册商标时,选择类别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大部分高校只在有关教育培训和科研服务的41,42类进行注册。2.有的高校除了41,42类外,还会根据学校需要、办学特点、专业倾向,在和学校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学校的优势项目等方面有关的类别上进行注册,如清华大学在9,11,16,35,37,41,42,44等类别注册。3.有的高校则选择了45类的全类注册,如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郑州大学。呈现出明显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

同时,我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99年以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一直在2000件以下小幅度徘徊。2000年始,专利申请量呈明显递增趋势,2005年达19921件,是1986年的18.83倍。(2j(p133)专利申请量的日益提高,不仅是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激励和强化所致。

首先,部分高校制定了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设立专利资助与奖励基金,用于资助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奖励授权专利等。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内发明专利,每项补贴费2001)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补贴费500元,授权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4000元;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外发明专利每项补贴1500元,授权国外发明专利每项奖励5000元。并规定在学校将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许可他人使用、技术人股或产业化的,从收人纳税后提取不高于60%的比例,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报酬。其次,目前很多学校都将教师、科技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其职称、晋级、奖励的重要指标,而各个高校之间也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教育质量、创新和科研成果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在审批、调拨科研经费时一般需要教师或科研人员出示其相关项目的专利申请文件。

从上述可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改善。

(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挂靠式和独立式。在挂靠式管理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般挂靠在科研成果主管机构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高校只对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简单的分工,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形式是分散的。而在独立模式下,高校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由专业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只有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18.8%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6}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普遍采取的是挂靠式。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

作人员在兼顾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事宜下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人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全国性文件,仅有教育部1999年《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2004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三部。而全国10%的高校尚未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已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计不周全、不严密,更多的只是在重复一些法律条款,在智力成果的归属问题、专利的申请与维持、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还不完善,缺乏可行性,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各环节管理失衡

1.知识产权获得管理阶段

首先,在智力成果研究之初,缺乏调研,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劳动。专利文献是科研重要的参考资源。全世界每年出版的100多万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全世界95%的新发明、新技术,而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要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早5-10年。在研究工作的各环节,充分地利用专利文献有利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降低研究成本,减小风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立项、低水平研究,新技术开发成效低。

其次,在智力成果完成时,缺乏严格的制度调节,发明人优先导致智力成果丧失新颖性而无法申请专利。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业绩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专利问题。发明人投人巨大的智力劳动,申请专利所获得的收益却不如在不同级别期刊上获得的奖励。投人和产出远远不能匹配,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申请专利需花费一笔不小的申请费,而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仅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失衡结果的发生。

最后,在申请专利时,利用我国专利审查制度的缺陷,进行重复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拆分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更换名称多次申请,或将同一成果用同一名称同时申请专.利和实用新型,更有甚者进行恶意申请、恶意抢注。这不仅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更致使我国专利审批和管理系统迟缓。

2.知识产权维护及应用管理阶段

首先,无效专利多。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专利权因提前终止而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因缴纳不起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认为专利市场前景不好的占37%。高校专利的维持费一般是由该项目的科研经费来维持,而该项目一旦完成,专利的维持就难以继续。对一些有前景但利益的体现需要一段时间的项目而言,如果因为缺乏维护资金而失效,导致其成为公有技术,就会造成高校财产的流失。

其次,专利实施率低。知识产权何以成为具有财产利益的经济资源,主要体现于知识产权的实施上。而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课题项目侧重理论研究,专利的核心技术比较粗糙,缺乏成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复杂的现场条件检验: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侧重于对知识产权的考核与评价,忽视知识产权的现实转化,高校的大多数专利只是阶段性成果,缺少二次开发。的成熟性,造成专利转化风险增大;还有一方面是专利转化机制的缺乏,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3.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失衡主要是指高校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目前,高校中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科技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时作

价过低;高校投资人股创办合资企业或对学校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知识产权往往不计价或评估价值偏低;在和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企业方因提供资金、设备等条件而获得知识产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

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作为权利人的高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明人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认为自己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应当归自己所有,可以随意支配。其二,缺乏对侵占高校知识产权行为的可实施的约束机制。其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长期存在“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发明人投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而只获得远小于投人的产出,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的奖励数额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线,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奖励的效果。大部分高校规定在专利实施后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利益分配较低,没有实现学校与发明人间利益的平衡。

三、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校应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努力探求解决之道,不断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一)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可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位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成为首要任务。首先,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广播、校报、校刊或在校内张贴宣传画册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基础性认识。其次,将知识产权纳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范围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的基础知识。再次,可开设知识产权法律的公开课或培训班,系统地传授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最后,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校园活动,扩大知识产权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纳人学校的普法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部师生员工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鉴于挂靠式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不足,高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大学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决策机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学术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2名以上的专业人员或利用校外的知识产权机构完成此项工作。

高校也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强的规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如浙江大学制定有《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浙江大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专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落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措施

1.重视信息检索工作。首先,高校应严格课题项目申请审批工作,强制施加项目申请人信息检索的义务。要求项目申请人在提交的申请报告和阶段报告中附加信息检索报告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申请人的工作负担,但有益于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也有益于及时终止那些失去获得知识产权可能的项目,节约研究成本,降低风险。其次,高校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指导科研人员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工作。

2.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商标注册申请费和维持费、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维持等相关费用,以改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和无效专利多的问题。但对于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而言,这种资金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结合起来。高校可规定,在专利得到实施后,从专利实施的收益中抽取一定的比例金额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如,中南大学规定,专利使用费的10%进

人学校的专利基金,20%作为报酬直接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70%拨入相关科研课题的账户。专项基金的来源除了上述的专利实施收益外,还包括高校一定数额的经费拨款、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社会公众的捐款、商标授权使用费等。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在科研人员评定职称、业绩考核时,较多考虑专利问题,并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转化实施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考量。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有助于扼制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给予发明人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人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对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以专利投资人股或以专利为基础成立公司的,可将报酬或奖励折算为公司的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发明人及有关人员依据其所持有的股份或出资份额获取收益。应注意的是,高校在制定奖励数额与奖励比例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易程度、所取得的成果、市场前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奖励金额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无法真正发挥激励的效果。

4.完善专利转化机制。首先,构建专利转化服务体系。设立一些为专利转化实施所需环节服务的中间机构和组织,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保险机构、融资服务机构等,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估高校知识产权,减小转化风险。其次,搭建专利转化平台,充分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交流会、技术博览会等,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互连接,为转化提供机遇。再次,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转化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的,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对知识产权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政府向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或是提供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或服务。

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使高校发挥创新园地的作用,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

注释:

第9篇:资产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构建与运作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建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企业在机遇面前抓住时机,积极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来,相应的制度建设也是得到了喜人的进步,逐渐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这一发展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企业重视产品、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的投入与建设中时,却忽视了另一部分,以品牌、商标、专利、技术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建设。许多企业在硬件上可以与世界级水平并肩,但就是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软实力不够重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也会相对较多。正如管理是企业发展之本,没有良好的管理也就谈不上长久的发展。可见,构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就我国当前情况来说,如何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固定模式。通常而言,企业中可以根据组织将知识产权管理归纳的地位可以有三个方向,见图1。

三种形式的应用标准没有绝对的使用范围,每个企业使用的方式也都各不一样,各有利弊。因此,现简单介绍以上三种形式结构。

1.1、知识产权部门直属于法律部门

当其直属于法律部门时,优点:a.有利于及时处理贸易纠纷;b.订立合同准确、合规以及科学;c.申请商标、专利等企业知识产权更加方便、规范。缺点:a.与公司的发展战略机构的直接联系少,反应不及时;b.不了解企业市场与研发的最新动向。

1.2、直属于研究与开发部门

当其直属于研发部门时,优点:a.部门之间传递信息方便、及时;b.制定战略时实施计划的可行性较强。缺点:a.与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管理分离,与高层沟通脱节;b.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开展与全局的规划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1.3、知识产权部门直属于最高管理者

当其直属于最高管理者时,优点:a.企业高层的领导与相应管理知识产权的人员交流及时,正相关战略的实施与制定与实际贴合叫紧密;b.层次相对少,结构相对简单。缺点:a.与负责知识产权研究与开发的部门没有及时、到位的联系,相关文献专利的研究也会成为纸上谈兵;b.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最新资料不能够最快传达至最高管理层,延误时机,企业的发明成果的努力可能因此付之东流。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运作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如构建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即提供发展的平台与一个整体的规划;提升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即战略机构,知识产权方向的管理与规划等,更关键的部分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运作方面。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将知识产权的运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是我国企业能否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

2.1、知识产权的奖励与激励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前急需发展创新性技术的情况下,就很有必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知识产权意识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好员工在企业新技术运用中的源泉与动力作用。几乎在我国每一个企业都会制定相应的奖励与激励制度,这两者在本质上来说是有很多地方互相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说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奖励只是一种方法与过程,激励才是这一制度实施最重要的目的。

(1)产权奖励制度。在实行对知识产权进行奖励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要求与精神,同时,本企业也要有自身的标准原则,确定奖励的办法、形式、范围以及对象等等。

(2)产权激励制度。使用激励制度的情况比奖励的情况更加广泛,可以是物质激励,也可以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是从业绩中获得的相应比例的提成或者是以奖金的形式发放。精神激励包含职位提升、荣誉称号的授予等等。

如何建立我国企业更加健全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与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字企业内部实行起来的激励措施,注重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在公司中的比重,也可以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就是要将市场机制这一外部环境利用好,促进企业的进一步自主式创新,国家应有意识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为科技成果向市场化转变提供更多、更有利的扶持。

2.2、知识产权保密制度

不同于有形资产的保密工作,并且知识产权的高投入性以及无形性,其保密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知识产权的管理资料、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和知识产权相关员工的保密制度三方面构成了知识产权的保密制度。

(1)知识产权的管理资料保密制度。此处的管理资料主要指的是知识产权法律文件、知识产权人员管理档案、知识产权成本统计报表、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资料、知识产权申报资料等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采用的主要是知识产权管理资料网络数据库与资料分级保密制度。

(2)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包括产品策划、企业的市场开发、技术申请的专利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商业秘密。相关的知识产权部门就要做好保密信息全程管理、保密信息分级管理制度等,保障信息的安全。

3、结束语

经济水平的提高与时代的进步,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的制度,团结国家、学界、企业三者的力量,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科学,步伐迈得更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