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精选(九篇)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第1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的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用语言交流,这都是语文。

在报刊里,许许多多优美的词句,新颖的字词接象一个个天真、快乐的小精灵,围着你团团转,让你感到语文所带来的乐趣,那些小精灵也在你记忆中安了家。

童话中语文魅力无可挑剔,它往往把你带如一个神秘美妙的童话世界中,与小矮人游戏,快乐无边;看匹诺曹冒险,受益匪浅;看到皇帝为了虚荣,穿上那所谓的“新衣”,可笑至极……主人公伤心,我要为他加油打气;主人公高兴,我要为他欢呼,主人公身处困境,我要为他出谋划策……我从童话中学到了语文。

影视中,主人公们的言谈举止都贯穿着语文,一些至理名言,优美的诗句都令我赏心悦目。我在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在大街小巷里,店铺为了吸引顾客,把一些成语创改了。比如那“东邪西毒”,被文具店改为“东写西读”,还有“默默无闻”,被蚊香店转化为“默默无蚊”,“依依不舍”也成了服装店的受害者,被包装成“衣衣不舍” …… 这些“成语”如果被人们看见并记住,必定会被用错、写错,从而闹出大乱子。所以我们要杜绝这些假冒伪劣产品,让语文正确的被大家学习与运用。

第2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过春节时,我爸爸要到办公室问同事们写春联,什么“春回大地”“步步高”等词语全都派上了用场,对联给春节增加了几分辞旧迎新的喜庆。

“小糍粑,又香又糯——”走过小摊,听到小贩们的吆喝声,我想:要是生活中没有了语文,也就没有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吆喝了吧,那商品岂不是很难卖出去咯?

唱着陈翔的《烟火》,后弦的《娃娃脸》,一直到王力宏的《伯牙绝弦》,我不禁鼓起了巴掌:生活中要是没有了语文,那就没有这些诗一般有没动听的歌词,更不要说是歌曲了,所以,语文是一首歌,一首动听的歌。

第3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生活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常常带领自己的弟子走进大自然,对碰到的事情及时与弟子们进行探讨,让弟子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最大的麦穗》一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道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整个生活场所都是教育场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里强调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了解问题的同学帮忙解决。事后你问他明白了吗?他会似懂非懂地向你点点头。其实,到底有没有懂,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碰到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为此,我在备课时,力求发现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制作成小卡片,让学生回家进行预习,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预习卡上的资料开始只有一点点内容,每次交流的时候,我都用实物投影把优秀的预习卡展示给他们看。慢慢的,预习卡的内容丰富了起来,从最初的词语摘抄到词语的理解;从优美语句的欣赏到仿写句子;从开始查找文章作者的朝代、出生地址到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所表达作者的感情,等等。课堂上发言的人多了,课堂效率提高了。例如,我在教《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当我问及有关鲁滨逊在孤岛生活的一些事情时,孩子们都是抢着回答问题。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能耐,他们都能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精彩!课堂是一片沸腾。在习作时,有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鸡蛋会在盐水里浮起来!好多同学都不相信,于是,我就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的情绪非常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实践想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上,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结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意思是说: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在教《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剪纸,然后问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通过自己阅读,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转而我问:“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孩子们找到了文中一句具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把这个问题理解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说说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孩子们都抢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话峰一转,又问:“姥姥还是个怎样的人?”我让他们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鼓励学生作补充。最后,我作了总结,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体会了浓浓的祖孙之情。在这堂课上,我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找句子,自己朗读,自己体会。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能力,一举两得!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采取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体验、研究、交际、习作、评价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课外,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单调的课堂教育中解脱出来,让语文实践活动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利用校本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而语文实践的舞台是广阔的,它不只渗透在各学科的学习中,也存在于对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故事会、演讲比赛、诵读比赛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敏锐性;书法比赛,可以加强学生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能力,还能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成语接龙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系能力,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编抄报、黑板报,在编写过程中,学生就从阅读写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审美思维与审美实践、图文整合、合作与交流等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演心理剧、课本剧、“三话比赛”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大家经常在一起开展活动,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走进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一定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语文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学写新闻报道;利用双休日,我们可以走进社区,了解居民的生活学习情况;组织孩子们采访身边的名人,了解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在搜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小组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活动有什么收获,等等。如此的语文实践活动虽然很费工夫,但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同学之间更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可以这样生动有趣。这样适时地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情感,从而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积累了语文信息,丰富了感知,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孩子,让语文教学更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让语文的教学任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支玉恒课堂实录.

[3]于永正文集.

[4]小学语文教学.

第4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 生活 资源

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更要教学生学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而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运用语言。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人”。

1.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网络资源,去搜索那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每一节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语言特色、写作方法、主人公的了解;课间可插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拓宽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经常涉及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科研成果、时代背景材料等等。与其由教师对照教参照本宣科,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为了更好地理解《最后一课》,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查找都德当时的思想经历,写作动机,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课堂上,我结合教学实际,制作课件,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

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学习途径。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的查找运用,一是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让他们尝到了学习成功的无限乐趣;二是学生查找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媒资源: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用好传媒这个资源。我们不妨以电视传媒为例,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收看这类节目,我们可以向主持人学习,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

很多电视节目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从一定程度上看,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所学的,可以说电视是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欣赏好的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丰厚的知识积累,也可以找到语文的“米”。观看优秀的电视栏目。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百家讲坛”、“同一首歌”、“艺术人生”、“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周边绚丽多彩的生活。将这些“家事、国事、天下事”融入笔端,就能使我们的作文洋溢着一种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还能提高我们辨别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观看小品,品味语言。小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较短时间内充分调动观众“笑”的神经,为达此目的,它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技巧来引人发笑。所以,看小品在笑声中可学到很多修辞技巧。如:《昨天・今天・明天》中“两颗洁白的门牙也光荣的下岗了”运用移用修辞,把大众化的语汇“下岗”和“门牙”组合到一起,虽不伦不类,却合情合理。当大叔向大妈道歉时说:“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妙用仿词,将一句充满浓情蜜意的歌词,仅改动一字就变成了老夫老妻打趣的戏谑,让人拍案叫绝。

其实,视听类的节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观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观众从中理解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由此让我们思考生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教育,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世间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这其实也是人世间真实生活的浓缩。学生在此基础,更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3.广告资源:培养学生探究生活内涵的能力

《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领着学生到街头看一看。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田园。先看街头的招牌,有没有使用错别字,有没有使用不规范的字。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学生集体商量后决定,派代表与店主人对话,指出错别字,并告诉他规范使用汉字是国家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错别字。

再看广告语。目前,中考试卷常常出现涉及广告的试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你们从这则广告中了解到了什么?这则广告好在哪儿?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如果是你,你会拟什么样的广告词?这些训练既能使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形象、精炼、琅琅上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商家出谋划策,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笔者曾组织学生为学校设计绿化广告语、宣传广告语。有学生为学校小水池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语:“为了映出你美丽的倩影,请你爱护她的身影。”草坪的广告语是:“蓝天、绿草、爱心,相映生辉。”到了春节,我组织学生撰写对联。先个人创作对联,然后集体修改,最后书写。当同学们看到自家门上的对联,那高兴劲、自豪感就甭提了。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第5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去年接手一个小学三年级班级,开学不久的一节语文课,我跟学生们谈起学习语文的一些问题,诸如学好语文的作用,学好语文要注意哪些事情等等。在谈到怎样学好语文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要上好语文课,另一个学生也抢着站起来说要完成好语文作业,还有学生说要读书、背书……真不错。可单单这些够吗,我正想:该怎样告诉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也可以学习到语文呢?迟疑之时往窗外一看,看到学校对面的"海伦堡"地产公司所挂的广告标语,我的灵感就来了--对了,跟学生来个测试看看,也许他们的感触会更深吧。

    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一笑,说:"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住在 "海伦堡"这个美丽小区?"半数以上的同学举起手来。我笑了笑,又问:"每天上学放学要经过海伦堡前面这条大路的同学也请举起手来。"话音刚落,又有十来只小手高举起来。这样一来,只剩下几个同学没有举手了。这是我意料中的,因为我们学校是海伦堡社区的学校,同学们都住在附近。我高兴地逗他们:"我们来个听写小测试,好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大叫好!于是,我请了每组一位共四位同学到黑板前写,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

    开始了,我大声地念了两遍:"海伦堡"。有的同学愕然地望着我,有的同学莫名其妙地互相看看,有的同学低下头动了一下笔,还有的同学在抓头搔脑,看见我笑着看他,他也无奈地笑笑……学生虽然没说什么,可眼神中埋藏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是呀,怎么老师既不是听写成语,又不是听写生字词,却听写我们的"家"呢?看看站在黑板前的几位同学,基本上已经在黑板上写了"海"字,有两个还写了"伦"字的同音字--"轮",还有一个空了"伦 "字的位置,写了一个"宝"字。我看着这些显得有点迷惑的孩子,一直微笑着巡视,发现下面的同学测试的结果跟黑板上反映的情况差不多。我再认真地看了几位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终于让我发现小姣同学那一张全对的答案,我如获至宝地把答案握在手中,不禁竖起大拇指在这位同学面前晃了又晃。

    我在班上公布了测试的结果只有李姣同学取得满分,紧接着我让小姣同学说说是怎样学会写"伦、堡"两个还没在语文课中学过的字的。小姣得意地说:"我老家在湖北,搬进新楼房后,我得给家乡的表姐写信,告诉她我的新地址,于是,我注意到这几个字该怎样写,这样,我就学会写这几个字了。"话音刚落,我给她报以掌声,其他学生也似懂不懂地跟着鼓起掌来。等掌声渐小,我对同学们说:"李姣同学真的很棒,你们互相谈谈从她身上可以学会什么?"一下子课室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着说着,还站起来朝窗外张望呢?看到这一切,我心中暗暗高兴,因为我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应该基本上达到了。接着,我就和学生们总结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重要的学习方法。

    其实,由于地产商需要宣传,外面那条大路上每隔10米8米就挂着写有这几个字的大标语,每个字足有一米见方大,红底黄字,是够醒目耀眼的了。路边,还插满了印有这几个字的彩旗和广告牌,甚至连穿梭来往于这里的公交车上也贴着印有这几个字的广告,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就是熟视无睹,"视而不会"呢?

    测试的结果可以说是既令我吃惊,同时又使我深深地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反思我们该如何教学生学习语文?难道非要在语文课中才能识字,只有语文课才是学习语文的"专利时间"吗?到底该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呢?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深刻反思,建构了他的语文生活观--其重要思想是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特别强调语文课内外的衔接。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堂、各学科、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另一层是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离开生活就成了空壳,或没有实际内容。"

    反思我们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比较强调的是语文和生活两者之间的学与用的关系--认为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然后再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或是读书阅报,或是写信,或是写点感受、文章报告之类的。但是,我们一直缺乏的是一种"大语文观",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的敏锐触觉,发现生活中的语文,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活中的语文。让学生具有随时随地到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并成为一种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生活中的语文和教材、课堂上的语文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语文学科的吸引力,趣味性。

    上面教学案例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对面小区所挂的广告标语中的几个大字,甚至于这几个大字就是自家的地址,还是"熟视无睹",写不出来。可见,学生根本没有在生活中认字从而掌握更多文字的意识和习惯。其实,认字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而又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单靠在语文书和语文课中认字,所得的会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生活观。譬如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自己家的门牌、路上的路牌识字;读广告牌认字;看电视时听对白,看字幕认字等等,。同时,遇到不会的字养成多问(问别人),多查(查字典)的习惯。只要能坚持,一年半载下来就可以学会课本以外的很多字,从而提高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最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第6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各种渠道和资源。其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如在影视中学习语文: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引导得法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语文:一条标语、一则广告等等,小到请假条,大到法律文件,语文几乎无处不在。从结绳记事到今天的信息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地丰富着语文的内容。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学校拓展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身边的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语文存在,随时能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品味、感悟语言的魅力,领悟母语博大精深的内涵,享受生活,享受语文。回首历史,正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才会有流芳千古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震撼华夏子孙心灵的吟唱;正是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铮铮气节,才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穿透时空的金石之音。改革开放以来“老板、股票”等词语的死灰复燃,“酷、伊妹儿”等词语的外来引进,“世贸组织、三个代表”等约定俗成新词语的增生,无一不说明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性体验。学习源自体验,体验是生成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独特体验入手,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神游于课文的内部世界,创造性的形成个体体验。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离开了生活实际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学语文,如果缺少了实际生活体验,体验课文又何从谈起?如教学《背影》时,文艺委员一曲《父亲》的歌唱,“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引发我班学生对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回忆,激起学生争先恐后地诉说。一生在讲与外地打工的父亲车站分别那一步一回头,一回头一把泪的故事时,全班随之啜泣。接着我问学生:“有没有人想在今天放学后对自己父亲说点什么呢?” “爸爸,远方打工的你一定要注意身体。” “爸爸,特别谢谢您,是您给了我生命,明天我一定送给您一个成才的儿子,当我有钱时我一定好好的报答您……”让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来感悟作品中传达出来的那份情感,从而懂得了人性美。学生只有在生活中体验了亲人的关爱,才能理解《背影》中作者的眼泪。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语文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着时代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感悟作品中的情感,感悟生活,进而感悟自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寻悟做人道理。如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将孟子列举的六名地位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一一阐述,并假想他们六个人地位卑微时的种种逆境的艰难,让学生感悟到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并由此生发开去,联想我们这代人必须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理的名言。语文要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生活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乐园。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景物描写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精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让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动植物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后,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例如:“不必说绯红的辣椒,光滑墨紫的茄子,也不必说浑圆的紫甘蓝,嫩绿的大白菜,单是缠绕在篱笆上的豆角就让人大饱眼福。”学生写得如此形象生动,原因在于学生不但细心观察,而且把所学与生活对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7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关键词】课堂氛围 学习动机 直面生活 激励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17-01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文化课。一些中职毕业生连一份自荐书都写不好,一些参加工作的学生连写份通知都不会。这些严峻的现实引发我们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深思。因此,培养中职生的文化课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成为文化课教师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必要性,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指出:“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因此,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学习对他们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生的第一节语文课上,首先让学生讨论“中职为什么开设语文课”,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畅所欲言。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我们会发现,不论是服装专业,幼师专业,还是动漫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中职的大部分专业课与语文课的联系都非常紧密。语文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对其专业课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从人的终生发展考虑,语文学习是一种终生学习,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言文字,无论是从诗意的精神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语文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当学生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以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普遍提升。

二、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

由于中职招生形势的变化,中职生的素质在不断下滑,中职老师们面对的可能是一群缺点弊病甚多的学生,对语文没有“想学”的欲望,上课玩手机、睡觉、讲小话的现象较多,而且对老师善意的批评常常也是置若罔闻,学生的表现让老师感到委屈和无奈。

面对这种情景,单纯的理论说教对学生的触动肯定不大,一方面,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带微笑,心平气和的对待学生,才能构建合谐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的更好的去完成自己的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比如我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是一次比较特殊的课,我从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上着手,和本校就招生就业办的老师取得联系,让他们针对学生们最关心的就业及招聘问题作一些简单的介绍,然后就进行一种简单类型的模拟招聘考试,考试的具体内容就是让学生上台作三分钟的自我介绍,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向评委递交自己的求职信,最后由评委点评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宣布录取名单。通过组织这个活动,目的主要是让他们知道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知识,语文能力的高低也将对今后的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正确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激起学生“想学”语文的欲望。

三、直面生活、融情创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

直面生活,让生活的鲜活之水在语文课堂里奔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上学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课外阅读书报期刊也是语文学习,生活中因一道风景心有所悟也是语文学习,亲身经历生活有所思考还是语文学习。而语文教学也不应仅仅是传统的“课堂一教材”型的教学旧模式,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形成、人格品质养成的教学形式都应是语文教学。活在生活中的语文才有生命,白居易写诗要老太太也听得懂,蒲松龄在柳泉旁搜集村人琐谈创作《聊斋志异》都是这方面的明证。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材教学的老师,更是指导学生全方位学语文的老师,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做“人”的老师,生活中的人事物象,比如人际间的语言交流、书信交往,比如自然界的雨雪风霜,比如千姿百态的自然、人文景观,再比如古今中外的名篇巨着、温情小品、流行文化、影视作品等等,语文教师都可以将其转化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语文,从语文学习中认知生活。语文走人生活,语文教学才有活的课堂和课堂的活水。

语文课堂的“活”离不开一个“情”字,要让情感始终伴随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要深人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脉络,善于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因素,要让自身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发生共鸣,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表情、形象的体态语,创设出情境,以情诱情,使学生进人教材的情境,充分思考教材的“情”和“理”。有“情”,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气,就有活力洋溢。

四、强化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根据中职生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差生,入中职读书是比别人矮了一截,对语文学习同样也缺乏信心,这样的心理是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充分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让每个学生能树立信心,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自己的才能,最终走上每个不同的成功之路。

要实现上述目的,就要求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尽量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长处,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喜欢上语文学习,我会尽量让学生身上的亮点得到展示,并在适当的机会给予表扬,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所任课的班级有一个男生成绩比较差,但是非常喜欢画画,我的语文课几乎成了他的美术课,我一直思索如何利用他的兴趣爱好来学好语文。在我上到梁实秋的《雅舍》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雅舍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我设计采用图文教学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直观感性的认识,我找到这位学生,并说要让他做我的“助教”,当他得知我是要他帮我在上课的时候配合画画时,他十分高兴。到正式上课的时候,我一边讲他一边画,台下的同学一边听一边看,当我讲解完这一部分的时候,他也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创作,顿时,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学生在掌声中也找到了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语文教学如何“活”,需要在多方面都下功夫。只要语文教师有积极探索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坚持不懈地优化教学方法,同时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那么,语文教学“活”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庚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周茂平.中职语文教学法探微[J].中国科技博览2011年15期.

第8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的确如此,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找寻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努力建设开放性语文课堂,真正拓展语文学习空间。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多年,本文简单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将生活与语文完美结合,构建语文课堂的生活意义。

一、以生活为跳板,开启学习起点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生活理念,所选课文多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言生动活泼又富有童趣,但也不乏有部分散文文笔优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揭示了一个美妙却不为学生所知的世界。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学生往往觉得文章内容虚无缥缈,与他们平常熟知的生活距离较远,没有兴趣,更不懂得鉴赏,学习起来甚是吃力。在讲授这些文章时,教师在课前就要利用生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

课前预习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开展预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欣赏那些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生活细节,在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开启语文学习的起点。例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篇文章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不仅鼓励学生搜集阿炳的生平资料,还让他们提前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并使用互联网搜索这首曲子相关的视频资料,看一看前人是怎样演绎这首曲子的,然后再写写对这首曲子的感受。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预习成果与同伴分享,课堂教学成了学生相互分享感受、共同探索的乐园,分外热闹。

二、创设生活情境,诠释语文内涵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少不了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支撑。语文教学不止是学习生硬的文字和枯燥的语言,它更是一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艺术,教师要用生活和艺术的共有魅力来感染学生,深入诠释语文的内涵。

教师要发掘语文课文背后的生活内涵,并将这些生活内涵纳入课堂教学中来,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在领悟语文真谛,并且在教学情境中给学生提供无拘无束的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同样感受到生活之于语文的魅力,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促进思考,升华理解。例如,在学习《我和我祖父的园子》这课时,我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发挥想象,想一想在祖父园子里所发生的趣事,然后再分组进行表演,看哪组同学能够把这样的情境演绎得最真实。这样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他们不仅将课文内容完整得表现了出来,还有不少同学进行了适当的发挥,延伸了课文的内涵,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这样所带来的生活体验中,仿佛真的来到了祖父的园子,享受着无情无尽的童年乐趣。

三、家庭作业生活化,有效拓展教学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必要的书面作业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书面,那么语文作业便丢掉了它固有的魅力,而变得枯燥无味,对于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负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笔者认为,语文的生活属性给作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突破书面作业的限制,将语文作业回归于生活,通过作业,不仅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还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将目光投放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观察和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感悟语文。例如,在学习了《荷花》这一课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我将本来打算布置的仿写作业稍作改编。学校附近有一处魅力的荷花园,于是我将家庭作业搬到了这个荷花园,带领学生欣赏荷花,不时请学生回忆《荷花》这一课所用的写作手法和精彩语句,并且还请学生进行模仿和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挚的赞美。我并没有布置什么书面作业,也没有给学生任何压力,只是带领学生一起玩,但就在学生玩得兴高采烈的过程中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复习了一遍,这样的复习效果比默写、背诵要好得多。

四、密切关注生活,追寻语文足迹

笔者认为,除去每天固定的课堂时间外,语文的学习更应该潜移默化到生活的细微之处,学生每天所处的生活环境、面对的形形的人和事都是学习的载体,教师要将语文的学习看做感悟生活必备的素养,让学生明白语文在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关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在生活中培养他们对语文的依赖性,激发学习欲望。

语文实践小活动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本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找寻语文学习的足迹,爱上生活的同时,探索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我经常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并且专门组织了一个叫做“每周新闻”的小活动,请学生讲述身边发生的趣事,并且要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恰当的点评,和同伴分享从中得到的启示。不仅如此,我还请学生当起了“文字小卫士”,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发现很多身边的错别字、不规范用字的现象,还将一些精妙的广告语也带到课堂上一起分享、品味。这样的活动彻底打破了语文课堂的封闭和狭隘,将语文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

生活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要注视语文教学的生活属性,从课堂中找寻生活的原型,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活跃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芳,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法浅议,读写杂志,2009.8

[2] 周慧霞,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新课堂――谈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教育实践与研究.学科教学探索,2008.3

第9篇: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一时间,综合性学习成为语文教师的新宠,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态。诸多语文教师上出了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性的课来。但冷静下来的我们却很快发现,这种课上得有那么一点“偏”了!下面笔者就两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谈点看法:

【案例一】某校公开课七年级(下)第三单元 《我也追‘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步骤安排如下:1.教师展示自己偶像(星)图片导入。2.要求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收集准备的偶像(星)图片,指明2名同学说出自己偶像(星)的故事。3.各小组推荐1名“追星族”上台“追星”。4.请评委(课前选好的学生代表)评选出“最佳追星族”、“麻辣追星族”“快乐追星族”各一个。5.教师组织颁奖并做小结发言:大家都有自己的“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盲目的“追星”,要选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会误入歧途。

【案例二】《明月几时有》活动片段

师: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恒心,它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有请我们的“月球探险”小分队,为我们送上他们的最新的研究报告。

生:(上来三人,其中一人发言)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的“月球驿站”节目,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大古”宇航员(日本科幻片《奥特曼》里的人物)(全场爆笑)和詹姆士博士为我们揭开月球之谜。(另外两名学生在大家的掌声中利用多媒体开始演示月球的形成、发展、科学探索的已知成果……)

师:刚才的月球探险小分队为我们展现了科学发展的无穷魅力,下面我们热烈欢迎“美丽传说”小分队来向我们讲述有关月亮的动人故事吧!

生:(5名同学上轮流上台,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全班同学掌声接连不断,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起来了……)

师:真是抱歉,本来我们还安排了另外两个小组的展示,一个是对月吟诗,一个是绘月抒情。就请这两组的同学将整理好的成果张贴在班务公开栏处,大家课后慢慢欣赏!下课。

这俩堂课都上得挺热闹,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得很积极,从改变学生主动参与的角度考虑,这堂课上得很成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热闹的背后藏着令所有教育工作者为之深思的新课题:“综合”不是“杂合”,综合性活动的根基何在?既然在“综合性活动”前面冠上“语文”二字,我们就要在课堂上立正“语文”的位置。

没有学生不喜欢的活动,但立足在语文土壤中的活动课与其他性质的活动课是有所区别的。正是因为我们在授课中未能把这些区别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开始对综合性学习产生了误解。有些学生抱着“不上白不上”的态度,有些学生抱着“瞧热闹,看表演”的态度,也有的学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认真参与的学生当然也有,但连他们的心中也不能确定这一次次的活动和语文的关联在什么地方,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有多大帮助呢?这是表现在学生方面的问题,根子却在我们教师身上。“课标”没有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明确要求,这诚然是我们“迷失方向”的一大原因。但缺乏对新课题的研究意识、盲目跟风或自以为是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上面的两个教学案例也会发现我们的教学也似曾相似。为了真正体现“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的“语文性”与“综合性”的有机统一。咱们在教学中应做如下思考:

一、语文的主体性在我的综合性学习课堂上得到体现了吗?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这些纲领性的语言中我们发现,综合性活动姓“语”。其他任何味道都没有语文的味道来得纯。为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提醒自己:语文综合性活动课不是班会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是地理课、历史课、政治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不是表演课、不是“流水课”。

二、“纯语文”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最终答案吗?

既然不能忽视语文的主体性,那就干脆其他什么内容也不要,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上成作文指导课、美术欣赏课、诗歌朗诵课……这样的“纯语文”课也不是新课改要求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很清楚的看到综合性学习的一些要求,琦其活动的过程可是办刊、演出、讨论……活动的范围是“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描述充分证明,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从设立综合性学习课的终极目标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最终的宗旨。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何把握综合性学习的“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反面思考:

1、从语言文字的吟诵出发,语文性要通过文白对译、成语典故、警言睿语等语言精华的品味和记诵竞比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渐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由此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激情,生发承传民族文化的责任使命。

2、从文本附着的知识出发,包括文化的、文学的、文章的、逻辑的、修辞的等等,通过综合性信息的搜集、筛选、事例、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过程中,在快乐用活的活动中,丰富文化,开拓视野,得到综合收益。

3、从语文能力的培养出发,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做的能力,分开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地操练;也可以部分或整体协调,综合操练;总之,把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综合能力锻炼的一个契机、一个平台、一个抓手。

离开上述语文的三个基点,综合性学习就不姓“语”,可能姓“政”、姓“史”、姓“地”了。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悲哀。如果上述两个案例在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并指导学生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加以叙述,那就真正做到了综合性学习姓“语”与姓“史地”等的有机结合了。

归根到底,语文综合性活动应该以活动为依托,以语文性为皈依。不管活动的形式如何设计,内容如何选定,语文综合性学习宗旨当以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