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精选(九篇)

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

第1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一、营造既正式又轻松的谈论婚恋的氛围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中与婚恋相关的作品,如《诗经关雎》《上邪》等,让学生懂得爱情、婚姻是人类永恒的文学母题,是美好的情感,在谈论该类话题时无需隐晦、回避。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今大学校园恋爱现状:67%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82.6%的人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5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当大学生面临感情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堵、禁,而要耐心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认知爱的能力和责任。在品读不同作品时,让学生讨论自身及当今大学生的婚恋观,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真实心声。

二、了解不同的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其利弊

结合古代文学中的婚恋主题作品,如《诗经氓》《西厢记》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评价历代不同的婚恋动机及不同的婚恋生活。在分析古代婚恋观的同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婚恋动机,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解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在众多的婚恋动机中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正确的动机并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不太正确的恋爱动机。

在充分了解恋爱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归纳不同的婚恋类型,并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预想的婚恋类型,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门当户对夫荣妻贵三从四德等与当下的功利型婚恋观结合起来讨论。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作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三、在解读婚恋作品时针对社会上相关婚恋事件进行评析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四、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五、在正确婚恋观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爱观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金瓶梅》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性爱观,并讨论古代性爱观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正确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泛滥。

我国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受过性教育的极少,有些学生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越轨和其他不当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4% 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合适的,但 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婚前性行为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性行为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性解放、性自由等观念已得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认可。鉴于此,需在大一学生中增设性健康及性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性爱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在充分认识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各种婚恋类型利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婚恋行为进行自主的、及时的、客观的评估与调控,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

第2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

大学生恋爱是校园中一个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恋爱引发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恋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高校还将其纳入心理健康课教学体系中。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了解群体文化对大学生恋爱教育有何影响,以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教育、辅导、咨询工作。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于2012年3月-5月进行。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在湖南某理工学院13322名二本在校学生(其中女生6521)中抽取了365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涵盖该校文、理、工等十五个院,其中男生201名,女生164名;大一92名,大二90名,大三83名,大四90名,大五10名。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问卷调查 S版》作为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93.42%。在参考了百度文库公布的相关问卷,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并与若干在校学生座谈的基础上,研究者经过反复修改编制成该问卷。

2 调查分析与结论

(1)恋爱的基本情况:所有被试中从没谈过恋爱的占30.37%,所有被试中正在谈恋爱的占39.26%;这与《当前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现状调查研究》(欧阳宇2011年《毕节学院学报》)调查得出的39.8%比例高度一致。曾经谈恋爱,现在没谈的占30.37%;二者相加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69.63%,这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林玲2008年第3期《思想理论教育》)所调查出有过恋爱经历的为65.1%也相差不大 。调查显示在所有正在谈恋爱及曾经谈恋爱的学生中,恋爱平均持续时间在2年以上的占17.78%,1-3个月的占14.81%,4-6个月的占12.59%,7-12个月的占10.37%,1年以上,2年以下的占12.59%.。从恋爱次数来看,在校学生恋爱过1次的36.3%,2次的20.74%,恋爱3次及3次以上的占12.59%。在谈恋爱的学生中大二的最多,占43.4%,其次为大一、大三,均为18.87%,大四与大五合计18.86%。总体来看,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并基本处于尝试恋爱阶段。

(2)对恋爱的认知与态度:对 “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学生恋爱”问题,选择“生活枯燥,排遣寂寞”的占21.37%,选择“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的占19.53%,选择“受他人影响,看着许多人恋爱,所以也恋爱”的占19.26%。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排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占18.17%,才华能力占17.7%,个性与性格占17.7%,与自己志同道合占15.84%,外表漂亮占12.73%。可见大学生的选择恋爱对象更侧重于精神性因素。这表明大学生重视双方关系融洽,双方心理的相容。有文章提出“90后大学生择偶观更现实,趋向于恋爱对象的优越物质条件”。那到底是调查有误,抑或在校大学主观择偶标准与实际选择有出入,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则需在以后进一步研究了。

所有被试中认为谈恋爱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的占19.26%,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基本无影响的占31.85%,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有轻微影响的占42.22%,认为谈恋爱对学业成绩有严重影响的仅占6.67%。而在“恋爱与学业发生冲突怎么办”中,所有被试中选择以学业为重的占63.7%;而23.7%的被试回答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学业是比较看重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对学生引导时可以更多的着重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学生终生发展上着手,而不能习惯性地认为其对学业有负面影响,否则思想教育工作只能流于说教。

在关于恋爱与婚姻关系中,65.93%的被试选择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在对恋爱的理解中,51.11%的被试选择了“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选择“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的占26.67%,另有2.22%的被试选择了“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此处与“什么原因促使大学生恋爱”中的选择看似矛盾。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主观上认同恋爱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而不会赞同“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引发恋爱的机缘更多地是“生活枯燥,排遣寂寞”、“受他人影响,看着许多人恋爱,所以也恋爱”。这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观较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朋辈群体的影响。

(3)对于大学生恋爱相关问题的看法:对于“看到热恋中的大学生在公共场合里拥抱、接吻、亲热时”的态度,有15.56%的选择了“很正常,那才是恋爱”,11.11%的被试选择了“无可厚非,如果是我,也会欣然接受的”,说明共有26.67%的属主动接受。另有30.37%的被试选择了“不太能理解,要有所收敛”,10.37%的选择了“那样不好,但没办法,只当没看见”,15.56%的被试选择了“欣赏他们的勇气,但自己是不会去做的”,说明共有56.32%的被试是被动接受这一现象的,二者相加对此持接受态度的为67.41%。有17.04.%的被试选择了“反对”,并认为这些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可见大多数人面对此现象时更多只是一种无可奈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程教育可适当引入投射心理、反投射心理、群体意识等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公众的影响后再反观其是否得体。

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的看法中,28.15%的被试选择了“坚决反对”,选择“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很自然,”的占40%,选择“虽不支持,但包容”的占25.19%。这说明65.19%的被试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持不否定的态度。而有部分研究者基于各种理论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持赞同态度, 也有研究者认为恋爱同居带来的不良后果究竟有哪些方面,以及这些不良后果的程度如何,在现实中可能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性差异。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教育。

(4)对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的看法:被试中42.96%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大学生恋爱教育,因为同学们心中有很多困惑”,被试中37.78%的认为“非常有必要,但要改进方式、方法”,只有9.63%的被试认为“不必要,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另有7.41%认为“不必要,教育了没有什么效果”。在关于我校大学生中因恋爱问题而产生的不良问题,40%的被试认为问题较多,比较严重,另有33.33%的被试认为不清楚。仅有4.92%的被试选择了“学校老师教诲”。这说明一方面学生渴望得到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方面的帮助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帮助。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严重缺失。研究者认为应从人的终生发展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进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恋爱、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法纪意识教育。不可简单直白地要求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那样只会是教育工作者理想化的一厢情愿。

参考文献:

[1]李艳文,贺伟.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研究,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6).

[2]贺晶,黄琳庆,刘列夫.90后女大学生择偶标准浅议.《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卿大咏.怎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企业家天地,2007(4).

第3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恋爱;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133-03

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哲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对爱情孜孜不倦地追求,乐此而不疲。爱情展现了人类的文明史,也磨练了人们的意志,促进了人性的成长。爱情,关乎性本能,关乎社会关系和人类规范,更具意义的是,它体现了人类独特的精神性。

所谓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专一和稳定的感情。[1]动物界没有爱情,而人类却独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和性意识都逐渐成熟和觉醒,心理上自然会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大学的管理较为宽松,年轻人也相对较多,在朝夕相处中,男女生交往密切,易动感情。因此,大学阶段成为了学生恋爱的“黄金时期”。由于与社会青年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具有其区别于社会青年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大学生把握自己的恋爱心理特点,了解自身恋爱心理活动规律,减少、消除自身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行为上的盲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地必须包含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在多年的一线心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恋爱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仅次于人际关系问题之后的第二个让其困扰不已的问题。那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要以什么为重点?教学目标应该设立于为什么、或者说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呢?这些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怎样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呢?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内容应包括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从大学生的性心理来看,他们的年龄段处于18~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发展的中期,性心理伴随着极大的生理变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趋向成熟。性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动,青年人对性充满渴望,性意识与性道德发生冲撞,内心充满矛盾,而深感焦虑,。这必然使他们兴奋、激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困扰。面对身体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有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能较好地应对,有的却适应不良、调节不利,导致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甚至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疏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性心理十分必要。目前,很多学校已没有设立生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不论从必修还是选修方面都无法获得相关正面的知识,很多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性知识,结果是以讹传讹。对“性”,学生充满焦虑和恐慌。事实上,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对性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希望了解与身体发育有关的性生理知识和性心理知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恋爱心理讲授中,应该首先从生理知识入手,这其实也是爱情产生的根源性问题。适当地传授健康的两性知识,消除学生对性知识的无知和误解。另外,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使之在心中有一个“性关系”原则,那就是,能负多少责,就做多少事,不是一定不能发生性关系,而是你发生性关系的前提是什么,是性解放、性自由、无理智的性冲动,还是真爱的升华,并且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是安全的,也就是不会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伤害。艾滋病的防范、妇科疾病的防范都应当纳入到性心理的讲授中。

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来看,其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一是目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均为90后,与80后对比,部分90后的大学生谈恋爱时重过程、不重结果,只求曾经相爱过,不求将来天长地久。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从未联想过婚姻,他们将恋爱与婚姻分离,从未考虑爱的“将来完成时”。二是很多大学生的理想是学业第一、爱情第二,但到具体行动上却明显表现出爱情至上。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认同“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这一观点,也能够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认为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是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但是,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事实上,能够在行动上处理好爱情和学业关系的学生并不多。三是性道德淡化,恋爱思想开放。虽然中国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虽然讲究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人们一直信奉从古至今的观,但是学生却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新闻、电视节目中不断受到现代不良社会现象和新型婚恋观的冲击,使他们在爱的激情下性开放、性放纵,不仅在私密的场所,甚至是在一些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也旁若无人。四是恋爱关系脆弱,失恋后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学生在失恋后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应该初步涉及婚恋知识,让学生了解爱情与婚姻的关联,慎重地对待爱情,珍惜自己的感情,并且应当将“爱情与失去――爱情挫折的承受”作为讲授重点,让学生学会在爱中成长,培养爱的能力。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应突出爱的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关键在于需要弄清楚到底希望学生上课后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说教学的结果是什么?一般来说,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目标,二是情感目标,三是技能目标。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文件中,教育部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从上述表述中发现,这个教学目标仅仅是认知层面的目标。在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恋爱问题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能力问题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这部分章节内容的讲授一定要突出教学的技能目标,也就是培养学生爱的能力,掌握爱的技能。国内有一本书,叫做《爱的五种能力》,是国内资深情感教练赵永久先生的著作,他的理念是:爱情需要学习,婚姻需要练习。爱一个人需要具备爱的能力,具体包含了五种能力,它们分别是――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2]这五种能力是情商的具体体现,分别对应了五行,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爱情理论。其中,“情绪管理”是指只有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情绪不能自控的人,往往使自己的爱人陷入痛苦之中,甚至会伤害他人的情感。“述情”则是指用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感受,在恋爱需求中讲的便是爱情的表达。人们在表达、沟通上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有了情绪不说,一味隐忍,忍不住了就爆发了,或者是在表达和沟通时常常用指责和抱怨的方式。或是隐忍伤自己,或是指责和抱怨伤害对方。“共情”是指理解并支持对方、善解人意,这是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够具有的能力,但往往很多人都没有。“允许”是指尊重差异、允许成长。爱人之间发生分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允许所导致的,不允许对方跟自己不一样,不允许对方有些缺点,要控制对方或改变对方。“影响”是指做好自己,对方也会变得更好;每个人都会变,在爱情关系里的人更是会因为自己的爱人而变。可以说一个人找了不同的爱人就会变成不同的人,人有可能越变越好,也有可能越变越不好。那么,自己怎么做对方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呢?这就是影响的能力。

很多学生在爱的过程中,不能给予对方幸福,反而给对方带来愤怒和仇恨,部分学生不懂得爱要怎么说出口;还有部分学生,在恋爱前两人是朋友,恋爱后却成了仇人;另有部分学生在失恋后,做出匪夷所思的暴力举动……这些学生并非不懂得恋爱知识,而是他们迫切需要爱的技巧和能力。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必须成为一种有效教学

观摩某个教师的一堂优秀示范课时,我们往往会为他那精彩的讲演艺术而称赞不已,从教学材料的展现、课堂提问、教学互动到总体的教学设计,会发现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是,要知道,这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有效教学远非只是有效的讲演。如果有效教学仅仅是由讲演质量决定,那么,就可以把每节讲得最好的课录制成录像,让学生看。但这样做的可行性如何呢?当你正在琢磨录像课的教学效果时,就能够思考得到,比起一个精彩的讲演来说,其实有效教学所包含的因素要多很多。第一,录像中的教师并不知道学生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说不清楚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对某一班的学生而言,其内容可能太肤浅或是太深刻;其次,有些学生可能理解得很好,而有些学生可能不能理解,录像中的教师无法知道哪些学生需要额外的帮助,并且也无从提供帮助;第三,录像中的教师无法激励学生专心致志上课和认真学习;最后,录像中的教师永远也不会知道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评价,即教学效果如何,还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由此可以明白,除了信息呈现的方式外,教师还必须关心其他许多方面的教学因素,必须清楚怎样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怎样来激励学生学习,怎样充当一个管理者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必须成为一种有效教学。拓展其途径,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成为有效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严谨而清晰的逻辑思维、热心真诚的精神面貌,这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三个条件。若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讲授教师能够通晓国内外的爱情典故,对爱情的渊源与爱情中可能遇到的困惑的相关知识十分丰富,并且具备一定的恋爱心理咨询经验,那么教学就越有可能成为有效教学。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并不是教师对自己所属的学科知之深、知之多,学生就一定能够掌握得更好。但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使他们的表达更有条理,或者教学策略更为行之有效。有研究表明,在逻辑性、学科知识和学习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说话有条理、有逻辑,思维缜密而表达清晰,是有效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热情真诚是教师品质中与学生态度最为相关的因素。教育学家科林斯认为,教师的热心状态包括快捷、有效、富于激情的传递、目光生动、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容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并且精力充沛,等等。另外,教学形式也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恋爱心理本身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所以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灵活,可以采取讨论、学生自己讲授、教师点评、案例教学、演练、课外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结合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困惑,展开价值观大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自己制作PPT,自己上台讲课,还可以进行关于“爱要怎么说出口”的演练;甚至可以对一些已经存在恋爱困惑的学生进行问题归类后展开相关团体辅导。

笔者认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渴望爱情,也能等待爱情,学生爱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爱的责任感也得到增强。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做一个有效教师,让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有效教学,从教师自身要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下手,让课堂教学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第4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早恋;问题分析;教育管理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 15-18 岁之间,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身体发育的高峰期,我们喜欢用“花季雨季”来描绘这一年龄阶段。这个时期男女同学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了变化,使彼此之间产生了好奇和好感,不由自主地去接触异性、了解异性,或想取悦异性,以获得对方的青睐,又或者会互相吸引、互相仰慕对方,产生爱慕之情,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可是这不成熟的单纯的幼稚的爱慕之情不是真正的恋爱,我们把它称之为“早恋”。早恋,通常意义上是指发生在生活、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同时又比法定结婚年龄小很多的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里的恋爱行为。它就象天空中的云彩变幻莫测,正如徐志摩《偶然》诗中所描写的一样,转瞬间会消灭了踪影。中职生“早恋”现象比普通高中学生更为突出!

一、中职生早恋现象比普通高中学生更为突出的原因

(1)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无合理规划。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内在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产生向上的动力。而调查显示,60%左右的中职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标脱离实际,没有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许多学生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加之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混日子心理突出。如遇适当的条件,发生早恋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2)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课余时间增多。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不同,课程设置与安排也有所区别。课外书面作业的布置量不及普通高中,留给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锻炼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时间增多。但有不少同学兴趣爱好少,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不积极,导致自由支配的时间多。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课余时间的增多,给学生早恋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3)缺少家庭关爱,寻求情感寄托。中职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的比例非常大,父母离异再婚较多,孩子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还有部分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由爷爷奶奶等隔代抚养,父母对孩子只负责经济上的责任,情感缺失。这部分缺少家庭关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为寻求情感寄托而过早谈恋爱。

(4)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助长了学生的早恋。家长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是有义务进行青春期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方面教育的,通过课堂调查了解,许多家长并未对自己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有的家长虽有提及,但只限于简单的阻止———不允许在学校谈恋爱!还有的男生家长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种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助长了学生的早恋。

基于以上原因,中职生早恋现象比普通高中学生更为突出。学生由于过多的投入精力谈恋爱而影响学业,因“恋爱”而争风吃醋、打架,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如何对中职学生早恋问题进行教育管理,中职学校面临更艰巨的任务。

二、学校对中职学生早恋进行教育管理的对策

(1)从学校层面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①对女生的教育管理我校特别重视,为此在新生进校后不久,就专门开展了“女生宣讲大会”———携手,为花季的你们健康成长护航。会上首先校长(女)以《最好的年华,遇见最美的你》为题,从我的同学、我的家人、我的生活、职业即事业、事业即生活四个方面给全体女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勉励同学们要把握好青春,提升自身的素养,正确与异性同学相处。然后学校心理老师以《青春似火》为题作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讲。②校团委、专业科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韵律操比赛”、“党史国史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工校好声音”等。培养同学们的兴趣,锻炼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充实了课余时间。

(2)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①笔者作为班主任,充分运用了主题班会课的德育主阵地,开展以“恋爱的利与弊”为主题的辩论会。通过学生正反两方的辩论,老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观点,对不正确的观点加以引导。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有谈恋爱倾向的学生加以重点关注,及时发现及时引导。②在日常的班会活动中从多角度加强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与异性同学交往,并讲解一些与异性正常交往的方式与技巧;另外,对女生还要教会她们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③多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

(3)学科教师利用课堂进行教育影响。①心理健康课老师通过教材“青春的秘密花园”、“敏感的性心理话题”、“花季莫种相思树”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进行异性交往是一种合理心理需要,但在异性交往中,不要混淆爱情和友情。让学生对二者的区分界限进行充分的讨论,让他们明确爱情和友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分,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是必需的。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教学让学生们明白:中职学生,也需要有自己的梦。引燃中职学生内心深藏的向往美好未来的火花,帮助他们燃起心中充满激情的烈火,引导中职学树立自信、自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未来进行合理规划,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从而减少谈恋爱的几率。

(4)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学教师资源进行多渠道教育与引导。现在每个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学老师,心理学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可以是多渠道的。除了直接走进课堂教学和开设讲座外,还可以:①建立咨询室,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咨询、辅导。②成立心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会员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解决,帮助自己与他人。让遇到情感问题的同学有寻求帮助的途径,及时化解一些情感纠纷。

中职学生早恋现象虽然比普通高中学生更为突出,但我们也用不着惊慌失措,更不能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中职学校应该比普通高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在青春期的教育与管理,找到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的策略,使中职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花季。

参考文献

第5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原因 预防

1 大学生恋爱的常见问题

恋爱是人生最难的课题,不同时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同,大学生的恋爱观空前的开放,在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甚至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1.1 恋爱动机不端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大学生恋爱观变化迅速,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娱乐,目的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即“玩伴消费型”;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一种时尚的行为,他们为了不使自己显得无能,证明自己的魅力,匆忙谈起了恋爱,即“时尚攀比型”;一些大学生把恋爱融进了毕业动向的条件,以对方的家庭条件以及发展前途为条件选择彼此,即“生活实惠型”;一些大学生谈恋爱想从对方身上获取社交的能力、学习工作的方法等等,即“功利实用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中,自我确认,情感亲密,好奇攀比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高的比例。

1.2 恋爱观①不正确,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多数大学生认为恋爱对学习没有影响,有的认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只是主观愿望而已。少数大学生能够在恋爱中做到相互激励,最后爱情事业双丰收;更多的学生一旦投入爱情,就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1.3 恋爱心理脆弱化,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恋爱大学生的自控力和抗挫能力②较弱,面对失恋的困境,有些大学生经过时间的沉淀能够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但亦有一些学生长期陷入痛苦、愤怒与绝望的情绪中,产生鲁莽的异常行为。一些学生因自尊心受挫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一些学生在感情中受到欺骗,由此产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屡见不鲜。上述行为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2 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西方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念

西方“性解放”的思想是19世纪2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的关于两性关系的理论思潮,他提倡性的解放和自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当初羞涩的恋爱到校园里的搂抱亲吻,他们抱着“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态度谈恋爱,导致大学生在恋爱中责任意识淡化。

2.2 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情感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经常以感情为主线,其中的许多开放思潮严重影响着校园文化环境;网络信息中不健康的内容愈来愈多,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思想影响;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需加强。

2.3 家庭婚恋教育的缺失增强了大学生对情感的向往

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孩子健康情感的培养,往往是遏制在摇篮中。他们进入大学后,各种恋爱问题不断涌现。除此之外,家长在婚恋上的外遇等不当行为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由此而带来的单身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在出现感情危机时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2.4 庞杂多样的网络文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方便、快捷、灵活的互联网已深入千家万户。网络的虚拟人际交往相对于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自由放松,大学生喜欢用QQ、飞信、微博等交友方式,上网聊天,吐露心声,以至于网恋。③

2.5 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成为培植大学生恋爱的肥沃土壤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于中学较为放松,学生的管理由他人管理过渡为自我管理,是否上课,是否自习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自己;相对中学阶段枯燥的学习生活,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多数时间都需要自己支配。部分大学新生,高中的奋斗目标就是考大学,当目标已经实现,当高考的压力、升学的目标已成往事,“高中苦,大学松”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起来,看见校园里成双成对的情侣,心理难以保持平衡,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把恋爱当成一种感情体验。

2.6 大学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是大学生恋爱的内因

(1)生理上的成熟。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处于青少年晚期,生理发育④已基本成熟,该时期是个体价值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亲近、追求的需要,萌发对爱的渴望。

(2)心理上的发展。高中阶段压抑的自我个性在自由轻松的大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他们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思想加重,当遇到个人情感时,大学生会跟着感觉走,依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3 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预防

3.1 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社会是多元化的,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婚恋观,对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正确引领大学生奠定基础。

(2)加强对大学生的婚恋教育。大学的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管理者要注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3.2 强化家庭教育,正确指导大学生健康文明恋爱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长往往过多地重视学习,而忽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家长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当大学生建立恋爱关系时,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家长应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正确指导大学生健康文明恋爱。

3.3 加强网络监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文字信息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一入校时,就加强对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引领,从思想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3.4 弘扬主旋律,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舆论的宣传作用。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电台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大学生抵制社会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举办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放映视频等方式向大学生进行性礼仪、性知识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择偶。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通过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体育健身、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等自我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5 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

(1)端正恋爱动机,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恋爱是有着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男女双方走在一起。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引导,大学生恋爱要以结婚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从众、寻求刺激;责任感教育从点滴做起,包括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教育大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恋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学生。

(2)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生活的关系。刚进入大学时,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摆正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如果恋爱能够为大学的奋斗过程增加动力,就是良性的;如果恋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坠入情网就忽视了学业,甚至是人生,就是恶性的。

(3)倡导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恋爱过程中出现不文明的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尊敬恋爱中的双方,注意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

第6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对爱情负责任的态度。

2.帮助学生认识中学生恋情不同于友情,也不是爱情,而是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恋爱的行为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引导学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多媒体;小品道具

【活动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出示课件,呈现课题:藏在书包里的玫瑰

2.提问:“玫瑰”象征着什么?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隐喻什么?(发生在男女同学之间的异性恋情,俗称“早恋”)

二、爱情的真谛

1.头脑风暴:爱情是什么?

(1)播放背景音乐: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

(2)请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的语言或图画,描述心中的爱情。

(3)先组内交流,然后请各组组长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在全班分享。

教师注意及时点评。

2.教师阐释

爱情,简单地说,就是男女相爱的感情,这是人类基于生命延续的本能和确保身心最大快慰而产生的相互倾心,也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甜蜜、伟大和神圣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史腾伯格提出“爱情三因论”,认为人类的爱有三个向度,包括激情(生理层面)、亲密(心理层面)和承诺(社会层面)。亲密代表两个人的坦诚、愉悦;许诺代表维系两人的应许和承诺;激情是情不自禁的欲望,是原生的力量。亲密、许诺和激情的组合,可以派生出不同类型的爱,惟有三个因素合一的爱,才是人们追求的完美爱情理想境界。真正的爱情具备激情的真、亲密的善、承诺的美,是真善美和知兼具的情感。

教师结合图片(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素图)讲解爱情的丰富内涵。

3.动漫观赏:《两只小猪的爱情故事》

哲和纹两只小猪非常相亲相爱,他们相依相恋,生活温馨甜蜜。有一天,哲无意中得知主人要宰杀其中的一头小猪去卖,哲开始瞒着纹暴饮暴食,对纹的态度也故意非常冷淡,纹很伤心。直到有一天,主人拿着刀和绳带走了哲,纹才明白哲所做的一切是在用生命捍卫爱情。“我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我对你的爱,但我可以用行动来证明。”

这个感人的动漫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感,爱情的真谛是理解、支持、包容,更是责任、奉献甚至牺牲。

三、 校园情景剧:迷失的爱

1.剧本: 迷失的爱

背景音乐《同桌的你》、书包、玫瑰、情书。

旁白:浩和雅是高一同班同学,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下课时浩、雅还有其他同学经常凑在一起玩闹,大家在一起很快乐。星期五的下午,同学们都陆续放学回家了,教室里只剩下浩和雅两个人。

场景一:教室里

浩:(紧张,局促)小雅,今天你值日呀。周末做什么?

雅:(边擦黑板,边回答)看看电视,做做作业,和朋友煲电话粥……

浩:(紧张、局促、激动,找借口迅速往雅的书包里塞了一朵红玫瑰,夹带一张字条,然后冲出教室)小雅,你书包里装着什么好东东?有没有大碟?

雅:(先是有些莫名其妙,然后发现玫瑰和情书,念情书。两脸绯红,害羞)你好!在我心中,你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文静,端庄,聪颖,学习非常棒,而且特别会体贴人,大家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都喜欢告诉你。还有,你心地非常善良,有一副菩萨心肠。还记得吗?有一次我打球把脚扭伤了,在家躺了一个礼拜。上学第一天,你悄悄地把一周缺课笔记递给我。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每次问你问题,你都非常耐心,不像有些同学成绩好点就瞧不起别人。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好感动。小雅,我觉得我越来越喜欢你,越来越离不开你了。你知道吗?每天只要你一走进教室,我的心就砰砰直跳,上课也老想着你的影子。不知什么时候起,你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小雅,做我的女朋友吧。玫瑰代表我的心。爱你的浩。

雅:(独白)其实,浩除了学习成就差一点外,别的方面都非常优秀。开朗、热情、帅气、多才多艺,喜欢下棋,篮球打得也很棒。浩说话特幽默,总是把大家逗得哈哈笑,许多女生都喜欢他。和他在一块,我一定很开心……(退场)

旁白:雅接受了浩的爱。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关系也更加亲密。以后的日子不仅快乐,而且觉得幸福。可是到了高一下学期,学习越来越紧张。浩和雅之间经常闹些不愉快。

场景二:星期天下午,龙潭公园。雅先到,着急等待;浩急冲冲赶到,一脸倦容。

雅:(责备)又迟到了!忙啥呢?像丢了魂似的。

浩:(无精打采)昨晚世界杯,睡晚了。

雅:(不耐烦)作业做完了没?晕。

浩:(嘟噜)嗦,比我妈还烦。(拖长声)知道了,等回去做……

雅:(着急)浩,你看看,现在我俩的成绩越来越差,以后怎么考大学嘛?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

浩:(不以为然)现在才高一啊。考大学?几百年的事,有啥好紧张的,以后再说吧。我可不想把自己逼成书虫,像你一样。

雅:(生气,摇头,叹息)

旁白:雅决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浩依然很贪玩。两个人的关系渐渐疏远。终于有一天,浩提出分手。雅很伤心,也很愤怒。

雅:(气愤,羞愧,扯住浩的衣领,进场)浩,你给我说清楚。你不是口口声声说永远爱我吗?原来你一直在欺骗我……

2.提问:你认为雅和浩之间是不是爱情?为什么?

3.教师阐释

雅和浩之间的感情既不是友情,也不是爱情,而是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教师重点帮助学生区分友情、中学生恋情和爱情的区别。

四、课堂讨论:中学生恋爱的行为价值(价值澄清)

操作:发放《中学生恋爱行为的价值澄清T型图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中学生恋爱的行为价值。

1.中学生恋爱的积极因素

快乐;交流情感、避免孤独;互帮互助、互利互惠;同学羡慕,满足虚荣心;了解异性;减缓学习压力;获得性满足……

2.教师澄清同学中一些错误的认识

快乐:短暂而不是持久,压抑而不是张扬。

人际交往:得到爱情,但失去更多的友情。

学习:男女同学在学习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爱情成为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最希望的。但现实是大部分堕入情网的同学都影响了学习,这是不争的事实。

性满足:青春期是性需求旺盛的时期,但是放任情感的野马,可能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怀孕、堕胎、性病或妇科病)。

自信:盲目的自信可能带来更大的自卑。自信来自自我的力量,而不是别人的甜言蜜语。

3.教师总结

在中学阶段发生恋情,是生理的需求,也是情感的需求,这本身是一种非常自然和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

中学生恋爱的行为价值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中学生恋爱的主要价值是获得情感上的交流,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从中学生恋爱的行为和对恋爱结果的理解来说,普遍存在消极影响。所以,中学生恋爱的行为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中学生恋爱的发生有其生理和心理上客观存在的条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和阶段。中学生恋爱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恋爱双方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否则将会承担严重的后果:比如,如何处理好学业和情感的关系;如何排除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阻力;如何支付恋爱的开支;如何克制性冲动,避免怀孕、堕胎的危险;如何对自己和对方的未来负责;如何……

所以,当爱情敲响你情感的大门时,请你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五、亲情美文:孩子,我想对你说

第7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影视作品;积极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95-02

一、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国际融合,大学生的婚恋观不断受到时尚、开放的国际婚恋观念的冲击,在传统与时尚、保守与开放的观念夹击中,大学生婚恋情感问题变得复杂而棘手。高校承担了开展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的重要职责,应着力引导大学生慎重、妥善处理学业、恋爱、婚姻的问题,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女大学生,为未来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培育优秀下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女大学生受影视作品作用影响情况调研分析

经查阅文献了解到,目前学术界对于影视作品的含义并没有统一认识。我国袁智忠教授认为,影视作品是指借助声、光、色、影等视听语言来记录和表现生活、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电影、电视作品。胡智锋教授立足于电影和电视的共同特点认为“影视”是指“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影视作品即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有声有画的电影电视作品。本研究中影视作品仅指受众面较广的电影故事片和电视连续剧。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调研采取自编《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及影视作品影响作用》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地处上海的理工类、医学类、设计类、语言类、金融类、管理类共6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匿名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达到97.20%。问卷主要了解被调查对象日常生活受影视作品影响情况,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排序和填充。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高校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观看影视作品息息相关。在“您课余时间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的调查中,选择“观看影视作品”的女大学生占53.29%,选择“同学朋友聚会”的占18.31%,选择“电脑及网络游戏”的占17.90%;在“您观看影视作品的频度”的调查中,选择“有空闲的每时每刻”的女大学生占47.53%,“每天观看至少一次”的占23.46%,“每周至少观看一次”的占20.99%。由此可见,观看影视作品是高校女大学生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由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土豆、优酷等客户端开发的推波助澜,近一半调查对象随时随地都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可以说,影视作品与高校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婚恋情感类影视作品是女大学生最喜爱的类型。在“您喜爱的影视作品类型”的排序调查中,把“婚恋情感”类型排第一位的女大学生占26.95%,“刑事侦缉”类型排第一位的占22.63%,“明星偶像”类型排第一位的占18.11%,“恐怖悬疑”类型排第一位的占11.32%,“科幻”排第一位的占11.11%。以上五种类型的影视作品的提名率均在40%~50%之间,均是女大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类型。在“您是否会效仿影视作品中婚恋情感的情节和观点”调查中,选择“观看影视作品纯属娱乐、不会效仿”的占73.46%,选择“会效仿积极向上的情节观点”的占19.55%。

由此分析,婚恋情感类影视作品是高校女大学生最喜爱和首选的类型,刑事侦缉、明星偶像、恐怖悬疑、科幻五种类型影视作品提名率相当,都深受高校女大学生的青睐,但大多数时候只是关注故事情节和喜欢的明星偶像,不会深入思考教育意义。

三、影视作品对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产生影响的依据

1.现实依据。由调查分析结果可知,高校女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影视作品息息相关,喜欢选择婚恋情感类型影视作品的也占多数,但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故事情节,并没有深入思考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人生哲理。

2.理论依据。高校女大学生频密地观看影视作品,剧中演员青春、靓丽、时尚,深受青年女大学生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具有强烈的说服作用。随着剧情的冲突导致认知不平衡时,女大学生势必可能会在认知、态度、价值观以致行为上受到影响。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应注重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借势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寓意,客观全面地看待剧情冲突,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婚恋情感观念及行为,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影视作品在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策略建议

现在,学术研究对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充分论证,基本持肯定观点。笔者认为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课时保证等方面要经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提升教育效果切实可行。

1.恰当引例、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教育吸引力。目前各高校的硬件教学设备均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学案例引用影视作品具备硬件设施,并且适时运用恰当的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度。作为教学案例的影视作品,从类型、产地、题材、主演等方面都要针对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例如以《唐山大地震》中方登在大学期间恋爱受挫、最终放弃学业的情节作为案例,可以增强课堂的教育吸引力。首先方登的扮演者张静初是年轻时尚的女星,其次事件发生在大学校园,在亲切感、认同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作为在校女大学生慎重对待恋爱中“性”问题的典型案例具有较强说服作用,“不得已放弃学业”的后果可以引起女大学生的警示和反思,增强课堂教育吸引力。

2.情感共鸣、课后观影,延伸课堂教育说服力。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可以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通过入学初的新生适应、人际沟通技巧、情绪调节等主题班会,精心选择能够引起女大学生情感共鸣的青春励志、婚恋情感题材影视作品作为课后观赏作业,围绕课堂教育主要观点开出观影清单,制定思考问题提纲等,通过写观后感等延伸课堂教育的说服力,弥补课堂教育时间有限等不足。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描述的就是在校大学生的恋爱纠葛、受挫成长、成熟的故事,大学校园发生的种种情景及情感,在校女大学生看来总是似曾相识、倍感亲切,容易与剧中人物郑微建立情感联结,感同身受,也会随着她在情感认识上的成长成熟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爱情、婚姻的真谛,延伸课堂教育说服力。

3.角色扮演、亲身体验,驱动课堂教育内化力。角色扮演指女大学生作为扮演者,亲历故事塑造人物的婚恋情感内心冲突,在实景练习中激发自我思考,认同婚恋情感教育课堂的观点并理解内化进而指导行为。角色扮演不仅限于课堂上的演练,如今随着信息化、网络互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微视频、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更加容易操作和实现,也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因此,结合校园爱情微电影比赛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指导老师提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案例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作品,在校女大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升参与度和真切感受,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播映、指导、点评,更有助于课堂教育观点的思考和内化,驱动课堂教育内化力。

4.专门培训、授之以渔,提高影视作品鉴赏力。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影视作品多以塑造正面人物、弘扬真善美为创作宗旨,但由于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市场运作的需要,影视作品中会有反面消极的人物和情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讲座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培养提高女大学生甄别和鉴赏影视作品的能力,使其能够辨别善恶美丑、去伪存真,更有利于发挥影视作品在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举例来说,《泰坦尼克号》中杰克用生命谱写了爱的赞歌令人赞叹,露丝不顾世俗非议、勇敢追求爱情并忠贞不渝的品质值得赞扬;排队有序登救生船、老人小孩先上的礼让情节发人深省,可谓真善美之极致。但是剧中杰克抽烟和性开放的情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两人比赛吐口水的行为也略显幼稚和无聊,因此提高在校女大学生影视作品鉴赏力,使其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类影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受到真善美的洗礼,又避免受消极内容及行为的侵蚀。

5.针对问题、对症开方,借用影视作品治愈力。不可否认,很多影视作品具有安慰、温暖、疗伤、治愈作用,也就是俗称的“治愈系”作品。此类可以在高校女大学生婚恋情感教育中解决个别学生具体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通过学生谈心、宿舍走访等形式密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遇到处于失恋情感困扰的女大学生,就可以借用影视作品的治愈力进行引导教育。例如《失恋33天》,黄小仙失恋后自尊受挫、假装坚强、假装不在意、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是女大学生失恋感受的真实写照。黄小仙失恋后,不再任性、骄纵,变得温柔、平静,学会忍让与宽容。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恋到情感的成长、成熟,黄小仙的情感经历可以带领失恋女生走出情感阴霾,教育引导女大学生经历失恋、自我领悟和成长。针对处于情感困惑当中的女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对症开方,分阶段制定观影清单,例如失恋治愈类《初恋这件小事》、《初恋50次》等,逐渐化悲痛为力量。通过交流观后感适当进行教育引导,发挥影视作品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素萍.浅论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24(8):176-177.

第8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误区

1、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发展变化迅速,文化、价值多元的时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单纯。有的是为了排解孤独寂寞,在枯燥的大学生活中寻找一些乐趣,相互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有的是为了寻找一张长期饭票,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经济上遇到的困难;有的受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自己能力和魅力的体现;还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取经,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能够取得一些恋爱经验,为今后真正的恋爱打一些基础。

2、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不成熟

当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加之社会阅历浅,思想还不够成熟,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较为幼稚和任性。恋爱中很多大学生不懂认知他人的方法和技巧,不懂得尊重和珍惜感情,也不知道爱情的真谛,缺乏责任心和担当勇气。一些同学把恋爱当作游戏,对恋爱随随便便,高兴则在一起,不高兴就分开;一些同学把对方视为自己的私有物,相处中缺乏包容和理解,因为小事就大吵大闹,甚至还会大动干戈;一些同学谈恋爱只是为了面子,为了寻求刺激;还有的恋爱双方只是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在一起,缺少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对未来也没有长远的规划。

3、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不慎重

受到西方文化、自由思潮的影响,加之很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校园里成双入对的出入已属平常,有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接吻、拥抱或进行一些亲昵的行为,造成公众场合下的视觉污染;当前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大学周边的居民住宅区成为滋生这种行为的温床,很多大学生打着考研、学习的旗号,不住学生宿舍,而租住学校附近的房屋,恋爱中的大学生住在一起,生活堕落、混乱,造成怀孕、生殖器官疾病甚至感染上性病。

二、造成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不断扩大,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鱼贯而入,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恋爱观;加之报纸、媒体、影视、网络对社会上一些坏风气、坏现象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肆报道和宣传,混淆了大学生的是非观,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婚恋观,使大学生在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是非难辨,真假不分,甚至误入歧途。另外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恋爱也增加了许多功利的因素,大学生的恋爱变得现实而冷酷,比起浪漫的爱情,他们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

2、高校因素

我国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这些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比较落后,大多是照本宣科,没有打入到学生内心深处,课程的实效性差强人意。加之在学校生活当中,知行有时并不能合一,高校缺乏对学生诚信和道德行为的约束、监管和评价体系,这让同学们感到课本的知识和现实是完全脱节的,丧失了对德育教育课程的兴趣。随着对大学生恋爱婚姻制度的放宽,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监管完全放松,管理制度软弱无力,学生犯错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而且针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知识、恋爱心理等课程较少,这更加剧了大学生的不文明恋爱行为,助长了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

3、自身的因素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敏感脆弱、自私自利,思想不够成熟,自我认知程度较底,缺乏和别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自我控制、抗压抗挫能力较弱,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压力,很多同学自己难以承受,于是找个恋人来分担、缓解自身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高校缺乏对大学恋爱行为的监管和引导,高校周边的网吧、酒吧、游戏厅、甚至出租房屋、宾馆等不良环境较多较繁杂,这些给大学生的恋爱、同居甚至不正当的性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帮助大学生走出恋爱心理误区的途径

1、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努力营建一个和谐、美好、宁静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能够身心愉悦的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减少浮躁、孤独等不良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

高校要不断加强两课的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修养,开设有关大学生恋爱知识,恋爱心理等选修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恋爱、婚姻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异性交往的一定策略,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不文明的恋爱行为是低俗的、可耻的,婚前性行为是不可取的,会对大学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学校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老师的作用,建设集筛查、教育、帮助、干预、和追踪于一体的恋爱心理帮助的工作体制,切实做到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第9篇:恋爱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恋爱教育;心理学

作者简介:吉梅(1958-),女,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角色心理的实证研究”(编号GYE9-E-6)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94-03

一、恋爱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

从大学生社会化的角度看,大学是其接受社会化,结束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随着其心理的不断成熟,恋爱将成为其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寻觅精神伴侣的需要。从性别的差异看,大学生基于生理成熟的程度,寻觅异可能要优先于同,倘若遇到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则双方成为恋爱对象的可能性较大。心理学家沙力文将青春期到来的心理需要看成是异性亲密关系的需要,后者发展到顶点就是恋爱关系。

2.寻求群体认同的需要。恋爱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也体现了恋爱双方互相认可、接受和喜欢的状态,从一方来看,在同龄人群体中(或同学当中)则是一种被认可的体现。

3.归属与爱的需要。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在共同的群体活动中,群体活动提供了男女青年彼此交往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青年男女对共同群体的认同,若是有人互相爱慕,则又会进一步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在双方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人际互动中,分别感受到了对方的爱、关心、体贴照顾,无疑有了一种归属与被爱的幸福感觉。这对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渴望亲情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也可以暂时解决大学生们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4.充实精神世界的需要。与中学相比,大学的闲暇时光都归学生自己调控,尤其是周末节假日的闲暇黄金时段,是大学生极力需要填充自我精神世界的时间。寂寞无聊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感受。如果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室友已经恋爱,无疑更进一步增强了其他单身同学的恋爱心理需求。

(二)正确恋爱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1.恋爱成为造成大学生身心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1)“女大学生准妈妈”的出现折射出了女大学生群体在恋爱双方中的弱势地位。据妇产医院统计,因怀孕而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人当中,未婚女性竟然占了一半。[1]之所以这么晚才采取措施是因为缺少避孕乃至怀孕的相关知识。高校大学生未婚先孕者所经历的一切,折射出了这样一群“轻率地去尝试性”的当事人的心理特点与痛苦经历。他们错 误地将“爱”与“性”、“爱”与“责任”等同起来,夸大了“爱”的力量,从而带来了对自身、对家庭不可挽回的伤害。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另一视角去看,则说明了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接受正确恋爱教育的必要性;

(2)校园“情感暴力”折射出了男大学生对待情感的不理智与冲动。在校园里发生的学生冲突,是班主任和系部领导较为头疼的问题,可能数上因为本系部学生与外系或外校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而出现的人身伤害事故。其中男生成为这些头疼事故中的主角,而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纠葛可能成为这些众多事故中的重要原因。因情感而引起的冲突在校园里屡见不鲜,最终留下的是双方或所有当事人生理、心理与精神的多重伤害。有男生因此会去伤害当事人中的另一男生,或是暴力,或是人身侮辱或攻击等等。据调查显示,高校18.2%的学生遇到了恋爱冲突。因为冲突,大学生当事人会表现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厌学、恐怖、敌对等不良的消极情绪。而恋爱冲突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期间,主要原因是二年级学生进入恋爱高峰期,四年级学生则担心毕业后双方是否能分配到一起。因此大一新生开展恋爱教育,防患于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2]

2.大学生正确恋爱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性别的差异,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因情感冲突或情感失败而承受的伤害呈现出差异性。然而相同的是,这类受伤害群体背后的家庭因此也会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学校而言,则带来的更多的是管理上的稳定性,包括对受教育对象的情感教育、校规校纪的贯彻执行,与家长、受教育对象之间的博弈,学校的信誉等等各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查研究方法

围绕大学生恋爱状况的相关指标,课题组设计问卷《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20个问题,用来测量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两性关系、父母态度、对网恋的看法等诸多方面。2009年9月,课题组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二、三、四年级不同专业的584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7份,有效回收率为95.38%。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大学生恋爱需求呈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性别比例不平衡趋势。高职院校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在性别结构中男女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明显。如一些侧重机械电子、汽车模具等工科性质的学院,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一些侧重于纺织、人文、卫生等文科与医学等性质的学院,则女生比例明显多于男生。因此在谈恋爱的学生中,各高职院校在谈恋爱的人数当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比例差异。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恋爱需求呈日益增加趋势。从上图1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有接近8成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渴望谈恋爱,即只有2成(20.4%)学生没有想过恋爱问题。

2.大学生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选择人生伴侣”并非主要目标。高职学生“恋爱动机”实际状况呈多元化特征。从数据图可以看出,高职生的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如表1所示,恋爱动机中,包括“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寻求快乐”等心理需要,占大学生恋爱动机的65.5%,而将恋爱作为自我发展动力(包括“找知心朋友”、 “结婚对象”、“学习动力”)的仅占34.5%。

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另一个指标“谈恋爱的主要目的”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上述结论。数据显示,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占68.8%(包括“满足心理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喜欢恋爱过程”、“感到好玩”),见表2。可见,满足个人心理需求成为了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

3.高职大学生对恋爱的开放性态度逐渐明显,婚前明显呈上升趋势。在对待婚前的态度上,大多数间接或直接表示支持,传统的道德取向已经发生变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待婚前的宽容度比前些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开放的激进的生活方式为部分大学生模仿、倡导和逐渐接纳。在大学的周围,学生情侣租房同居、双宿双飞已经屡见不鲜了。在恋爱双方中,女生对性的态度会影响着双方的情感交流方式。有研究者调查显示,相比传统女性来讲,“”,“处女”不再是当代女大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性也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对于校园,大多女生表示理解和接受,绝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从下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对的看法。如图2所示,认为“婚前”未必与“未来婚姻”有关的学生比例多达61.2%,而认为“婚前”有助于“未来婚姻选择”的学生占到27.6%,只有20.7%的学生对“婚前”持否定态度。

而对于如何处理性与恋爱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学生却表示出这样一些似乎与恋爱无关的理由:冲动、好奇、生理需要,这些理由占到综合各项理由的73.1%(见图3)。可见,如何教育学生正视恋爱与责任、性与责任的关系,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工系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4.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高职大学生对于恋爱情感等相关方面知识的获取渠道呈现出非正规化趋势,即不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而是通过媒体和同学间相互交流等非正规和非系统的途径,特别是从大学教育中获得爱情教育的知识少之又少。如图4所示,电视、报刊与书籍构成了大学生获取爱情知识的主要来源(72.5%)。无疑,来自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青春偶像剧、情感剧、相亲节目等)中理想、虚拟、剧情化的爱情观和恋爱知识,决然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系统全面恋爱观的形成。

5.7-8成学生对失恋持积极应对的态度。调查显示,如果遭遇失恋,8成学生表示会积极处理,包括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求助朋友或心理咨询老师、无所谓等。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谈恋爱的开放性与乐观想法。但也有接近2成的学生采取消极的否定自己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极有可能成为恋爱双方中容易受伤害的一方。

6.高职大学生对学校恋爱教育的期望值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渴望学校能够采取措施,对恋爱心理进行引导。大部分学生赞同以课程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恋爱教育与引导。如下表3所示,说明了学生对学习情感教育相关知识之渴望。

三、对高职生开展正确恋爱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彼此间以诚相待,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卫生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这一现状说明了学校恋爱教育的缺失。性卫生知识获得途径的不正规化,很容易导致性心理偏差。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通过开设性卫生知识讲座和性心理讲座等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减少无聊、空虚的恋爱动机

一方面,于社会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不同看法,高职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职业规划、闲暇时间安排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倘若没有监督与管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聊、空虚、寂寞也会相继而来。恋爱可能会成为其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激发高职院大学生的其他需求。如开展自信心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计划,充实生活;开展人际交往教育,让其理解到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途径不仅仅是谈恋爱,与朋友、与老师的交流同样很有意义。

(四)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

爱是一种责任,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爱的课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进行教育。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是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去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首先,选择健康恋爱行为,恋爱过程中举止言谈要文雅,要平等相待,要善于控制情感,理智行事;其次,培养爱的能力,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懂得爱是什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敢于用恰当的方法拒绝别人的求爱,以及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求爱被拒绝的事实;再次,发展爱的能力,一般恋爱初期总是快乐居多,不仅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总是以阳光般的微笑去迎接对方,对方也绝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但这一“晕轮效应“消失后,发现对方并不是那么完美,相互间的指责和挑剔就使生活变得沉闷。所以,真正的爱情应该懂得不断地创造快乐,输入新鲜血液才具有生命力;最后,培养爱的责任,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义务感和责任心,表现为关心、理解对方,能够为对方分担忧愁。

(五)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失恋是恋爱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面对失恋,很多学生不清楚应该怎么处理或者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调适,有人会因此而颓废,甚至有人会采取极端措施。因此,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失恋问题。一是要有对待失恋的正确态度。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强求另一方。失恋不等于失败,更不等于失德失态。因此,遭遇失恋应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只要有优良的学业,良好的品德,较高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异性的青睐。二是学会转移,摆脱痛苦。如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时间活动等,转移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中尽快摆脱出来。三是认真反省,总结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失恋的原因,如果失恋是因为自己某方面不足或经验缺乏造成的,就把失恋看作是人生的一次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

(六)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智看待网恋

网恋在大学生中逐渐流行。学生之所以钟情网恋,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人提供了想像空间。也正是网络的虚拟性,带来了虚伪性和欺骗性等负面影响,正确看待网恋显得极为重要。网络虽然可以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负面影响,但不能简单地采用“封杀”办法,而应当采取疏导的办法来减少或者消除这些影响。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网络思想教育体制,主动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借助校园网的资源优势、速度优势和价格优势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建立网络技术学习小组、开展Flash设计、网站设计等技术竞赛等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网络知识上来而不是仅仅网恋,同时,通过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来发挥同辈群体的相互监督和互相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