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精美散文欣赏精选(九篇)

精美散文欣赏

第1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一、培养音乐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也叫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提倡以人为本,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它宣扬人性、人权,鼓吹个性解放、理性知识。如果说,人文精神是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那么,音乐人文精神就是以音乐张扬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西方音乐注重冲突、逻辑,因此,西方音乐犹如西方绘画的几何式构图思维,强调一个严格的整体调性布局,注重音乐的统一结构力作用,因而有着强烈的主题对比与统一的力度张扬和辩证思维的音乐人文心理特征。中国传统音乐犹如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形散而神不散的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由此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线性旋律结构范式。它强调自我体验和自我领悟,意在“适情”。这其中的音乐人文精神用“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音乐艺术是一门感情的艺术,鉴赏音乐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参与的过程,就是鉴赏者的心灵与音乐作品产生撞击和共鸣的过程,是人文信息交流的过程。为了领悟到音乐的真谛,就必须使学生了解音乐鉴赏的基本常识。例如:听一场交响音乐会,从衣着到入场,从欣赏到鼓掌,都是十分讲究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欣赏礼仪。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中有一首著名的合唱曲《哈利路亚》,1743年在伦敦演出时,英国国王亲临剧场。当唱到《哈利路亚》时,因歌曲的激昂情绪感人肺腑,英王激动地突然起立,全场听众亦随之站起欣赏这段音乐,其寓意就是:如此圣洁的音乐只能是站着欣赏。直到今天,在国外某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听众起立欣赏《哈利路亚》的传统。交响音乐的欣赏礼仪,更加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人文精神,把这种包含了浓郁人文精神的欣赏礼仪渗透到“音乐鉴赏”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提高思想认识,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二、全方位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

新的音乐鉴赏教材,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把握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对美妙音乐的渴望心理和循序渐进的欣赏习惯,分上下两册3个板块5个单元23个人文情景主题,全方位地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一)第一板块:培养音乐的耳朵。第一板块包括第一单元(音乐的欣赏)和第二单元(音乐的美),共有6个人文情景主题,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逐步进入欣赏音乐的三阶段的前两个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

美感阶段:指无意识地沉浸在音响之中,任随音乐的感染力把人带到一个舒适而愉悦的心情中。

从高中学生的音乐发展心理特征来分析,这个阶段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情感更加丰富多彩,逐步趋向深刻而稳定,情感情绪体验强烈,音乐感知能力正在逐年提高。音乐作为一种听的艺术,具有特殊的非语义性、非具象性、不确定性。要上好音乐鉴赏课,要从“美感阶段”入手,营造一种音乐美的氛围,引导学生步入音乐圣殿。

表达阶段:指不同的时刻,能体验音乐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一种情绪或别的情绪。如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与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应该是全方位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体验“标题音乐”――能够按照标题的指示来欣赏和理解音乐,到体验“无标题音乐”――自己去心领神会音乐中所表达的情绪。第二单元分别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角度,详细地阐释音乐的优美和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悲剧美和喜剧美,引导学生在倾听音乐时获得各种美的深层次情感体验。

(二)第二板块:感受音乐的文化特征。第二板块包括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和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共有10个人文情景主题。让学生进入欣赏音乐的纯音乐阶段,指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这就需要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东西,对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音乐与时代、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品评”,才能“批评”,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载体的各种特征,真正体验到音乐作为一类艺术既区别于好听的音响、又区别于演奏(唱)技巧的人文本质。

第三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意识;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我国古代、近现代、当代音乐的风格和韵味,体验作为现代西方文明发源地的欧洲,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来的音乐的风格韵律和发展历史。

(三)第三板块:体验音乐的博大精深。第三板块主要是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共有7个人文情景主题。这个板块还是跟第二板块一样,让学生进入欣赏音乐的第三个阶段――纯音乐阶段,但是侧重点放在对音乐的表现形式――体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除了我们熟悉的器乐之外,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相互交融,衍生了许多奇葩。音乐与诗歌交融,就产生了声乐;音乐和戏剧结合,就产生了歌剧;音乐渗透到舞剧,就成了舞剧的灵魂;音乐和中国传统的文学、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融合,就成了戏曲艺术;音乐和说唱联姻,就诞生了曲艺(说唱)音乐;音乐为影视而创作,就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在不同民族的市民阶层身上,就产生了不同韵味的通俗(流行)音乐……如此种种,无不展现出音乐艺术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三、“以学生为本”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以声音物质媒介诉诸于听觉的艺术样式。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坚持“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实施体验式教学,是搞好音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鉴赏教学的全过程。

第2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文学欣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和评价活动”,指的就是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获得对文学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要达到审美享受这一目标,不仅要求作品本身有着饱含作家情感态度的生活内容和美的形式,更要求欣赏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底蕴,否则,再优秀的作品也难以引起读者的美感。

首先,作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应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受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影响,但个人又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每个读者由于自身条件、所处环境、兴趣爱好、生活实践、文化教养、人生追求、情感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他对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等有所好恶,也直接影响了他在欣赏作品时所获得的审美享受。例如,钟嵘《诗品》中对汉魏六朝的诗歌和诗人的分类无疑是受作者诗歌创作标准的支配,他在《诗品序》中说“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由此可见钟嵘认为能否抒怨情,是真诗人和假诗人的区别,所以以反映现实、直抒胸臆为特点的诗人,如李陵、曹植、王粲、阮籍、左思、刘琨等人便受到钟嵘的青睐,并列其为上品。虽然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的主观爱好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从根源上说它却是人们隐于审美活动中的倾向性和鉴赏力的表现。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不尽相同,不能强求一律,然而即使如此,却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雅俗之鉴。如果没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我们就很难理解杜甫诗歌那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也就难以享受其沉郁顿挫的美感;同样我们也难以和屈原《离骚》那一腔悲愤和耿耿情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谓我何求”;相反庸俗低级的审美趣味也使得对作品的美感大打折扣,这些欣赏者往往专注于感官满足和生理刺激,这样的欣赏是低级的、肤浅的、表层的。例如南朝时描写宫闱妇女,表现娱乐色情享受的浮艳轻靡的宫体诗就受到众多王孙贵族的追捧,这不正是欣赏者审美趣味低下、生活情趣粗俗的表现吗?所以审美趣味的健康高尚和庸俗低级,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因此欣赏者在对作品进行认知和欣赏之前,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培养高雅、健康、积极、丰富的审美趣味,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形成自己独特、广泛、明朗的期待视野,进而对作品进行准确理解和美的欣赏。

第二,欣赏者还应具备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直觉。“审美体验是人生意义的瞬间直觉”[2]。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需要有此情感体验,作为欣赏者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调动这些由日常体验而积累、升华而成审美直觉和情感体验。文学主情,它以全面表现和丰富人的情感为目的,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情感反应是文学欣赏的核心,是作者与读者的纽带。没有情感、心灵甚至生命参与的阅读是不能称之为欣赏的。如欣赏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然读者没有经历这样水深火热、流离失所的生活,但喜忧的情感经历却人人都具备,特定阶段诸事顺意,心境愉快,那么在他看来花儿似乎含笑,鸟儿也似乎唱得格外动听。相反,在某一时期遭遇挫折,忧愁悲伤的人,表现出心灰意冷,百无聊赖,良辰美景也仿佛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平时爱好的东西,一时也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充分调动这样日常的情感体验,力求与作者同声相应,与意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物我不分、如醉如痴的欣赏境界。正如朱光潜所论“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3]同样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内涵不同,感受也因人而异。但对于缺乏诗性情感体验的人来说,他们本身感觉生活枯燥,烦闷无聊,丧失了对于人生的审美解悟和流连,又如何领略到文学作品中的奥秘和美妙呢?主客两合,物我同一是审美的最高层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谈的不仅仅是创作中的艺术构思,同样也适用于文学欣赏的过程,“神与物游”,“物我两忘”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要求,同时也是欣赏者愉悦性情达于审美的最佳途径。

第三,文学欣赏要求欣赏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众所周知,艺术审美总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符号来进行,文学作品也是借语言、情节、结构等符号来塑造形象、表情达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有着各自不同的抒情特点、表现手法、叙事方式、行文构思等,所以具备一定的文学语言及文学文本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例如我们欣赏古诗词,首先要求读者有一定解读诗词字句的能力,了解诗歌大意,把握形象。其次,还要求欣赏者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形成对作品思想意蕴的深刻理解,加深感性的审美认识。再次,文学素养也包括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特殊语境中语词特殊意蕴、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包括对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齐、抑扬、回环等形式美的感受力。除此之外还包括艺术推想力,即将语言符号转换成为艺术符号,进行想象和联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所补充和发展的能力。文学欣赏实践中艺术推想力的作用,体现于通过再建性想象的发挥,帮助读者填补艺术“空白”,把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从而整体把握艺术形象。例如欣赏我国古代诗词就需要充分的想象联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描写的是孤舟江水之景,需要联想的是惜别惆怅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也只是概括叙述,到底木兰跨过了多少关隘,经过了多少征战,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全在于欣赏者的丰富想象。因而通过想象填充文学空白是每一个文学欣赏者都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当然文学的艺术推想力同时还体现于欣赏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内涵、主题、意蕴以及艺术构想的发掘,引导读者深入发掘作品意义,并对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例如欣赏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我们应尽可能发散思维,做一些必要的联想,由“大”、“孤”、“直”、“圆”等描述性的词语还可以联想到守边将士的劲拔坚毅和作者此次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等等,这样才能更能深入理解诗歌情景浑然一体,言不尽意的奥妙。

所以,文学欣赏是形象与感情、理解与想象、体验和鉴别相统一的审美享受和认识活动。作为主体的欣赏者,在认识审美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其欣赏角度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人生阅历和个人喜好等对于获得美感和精神愉悦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培养审美趣味、丰富知识储备、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文学鉴赏力是每一个文学欣赏者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第3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建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从语文课本的内容看,从诗歌到戏剧,从散文到小说,从长篇到短篇等等都有涉及。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一、诗歌的审美欣赏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芭。从《诗经》到唐朝诗歌极盛期,从宋元诗的演变到近现代诗歌的复兴。无不充溢着受环境与社会挤压的中国的心灵自由独白。

语文教学在诗歌的析解方面,要净化学生的灵魂,纯洁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前人创设的浪漫意境中,追求自身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闪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从他感叹人生苦短,命运多乖的生命忧虑中,体会到宇宙之无穷,时光之无尽。从而领悟到生命与无限的抗争之乐,虚无与现实冲突之悲。而建立自己的追求的人生目标。

1.诗歌教学的表意理解。

初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步是诗歌字、词、句、段的表意理解。只有理解了字、词、句、段的表意,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意境之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手头的工具书读懂诗的表层意义。

2.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审美欣赏,才是教学的重点。这也是学生思想发散性思维训练的最好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欣赏中,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之间的联系都建在直接的经验之上。许多表象和情感的联系,被沉淀下来。由于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原因,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信息。由于历史的沉淀是这些信息蕴含了自身的情感意义,也能唤起相应的情感信息。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生命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结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等等。

诗的意境是创作者通过情感体念与文字描绘而创设的自然与情感环境。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创设了千里明月夜,独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而那种长期客居异乡,怀才不遇,志不得伸,见明月圆而思家人圆的少知音,寂寞冷清,思乡情浓则是诗人创设的情感环境。

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思乡”是该诗的表意,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郁郁寡欢的心境,从而才生思乡之情的深层意即潜在意。

3.诗歌美的欣赏。

学生理解诗歌的表意,领悟诗歌的意境,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诗歌教学,最终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等等。让学生在诗的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思维。诗歌是诗人多感的心灵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诗饱含诗人的感情,融会了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于内容之中。创设了和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诗歌的美之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在捕捉诗的潜在意与诗人思维的灵光之中,寻找自己思维与诗人思维的相融点。从而超越前人,迈出创造思维的第一步,让思想在美的自由王国畅翔。

二、小说的审美欣赏

小说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它可深入细致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是学生增强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世界、内心思维的最好审美内容之一。通过对小说中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了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洞悉,鲜明生动的人物情感心理的感受,从而丰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内心心理的调适。

苦难是人类进步的教师。一部《平凡世界》把人类前行于抗争与困苦之间的人性拼搏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读者的挫折阅历与对困苦的重新认识。而当前中学教育中,受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挫折教育困苦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在这一方面,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特别是小说的审美欣赏应引导学生从心理、思维、情感体念上,重新认识挫折与困苦,达到理性的融情。

三、散文的审美欣赏。

散文篇幅短小,题材广泛,三而不乱,形式灵活,长于抒情,语言优美。它不仅有情韵律动的节奏美,也有形象鲜明的画面美和直觉美,更能表达和描写自然的绚丽与质朴、人性的善良与亲切、情感的纯洁与美丽。

散文所写之物不只是以人物为主,也可广括景、物、事。在散文家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抒情写实中。在散文家的眼中,万般形象皆有情,纯客观的描写很少。所以散文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作家个性情感,融入了作家的理想形象美,是作家心灵感受。而这种形象也是引导学生审美欣赏的最好材料。散文的描写广泛性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散文的社会生活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间接的生活阅历。散文的情感性更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而散文也正是以它的情感性,让人深深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使人的情感世界得以陶冶、丰富、净化和升华。

散文是美文它最能体现人之常情,也最能体现人类真善美的最普遍的情感。因为风土人情是一种融合人们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美好情感。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第4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1、我非常欣赏那些助人为乐的好心人。

2、这么美的山水景色真的好好欣赏一番。

3、我欣赏祖国的古典艺术,她让我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4、我欣赏着周围美丽的景色。

5、我十分欣赏他这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6、在春游途中,我们欣赏着美丽的景色。

7、我们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感觉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多么美好。

8、观众欣赏着这场交响乐,已经全然陶醉其中,乐曲时而恬静优美,时而激烈澎湃,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9、欣赏是一缕阳光,照亮阴暗的山谷;欣赏是场甘雨,滋润生机盎然的田野。

10、河里有几个美女在嬉戏,我站在远处偷偷的欣赏着。

11、我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12、在元旦晚会上,我们欣赏着精彩的节目。

13、在音乐课上,我们欣赏着美妙的歌曲。

14、她站在窗前欣赏着那飞飞扬扬的漫天大雪。

15、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我很欣赏。

16、我走在田间小路上欣赏着大自然的风光。

17、我尽情欣赏着香山红叶醉人的美景。

18、我欣赏大哥豪放的性格,()仗义的为人。

19、我欣赏黄山如诗如画的美景,领略那流动的国画,立体的诗篇!

20、他很欣赏这部作品的独特风格。

21、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们都很欣赏他。

第5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 情感 文化情境 创新 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会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欣赏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时,学生就应该知道当时苏联经过战后洗礼,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着手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第6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关键词】:直观教学 主体参与 营造氛围 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 J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58-01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良莠之分,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说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教唱歌曲《阿西里西》时,我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傣家竹楼,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者在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音乐欣赏 、变抽象为直观。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教地更轻松,学生学地更乐意,更投入。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第7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 有效教学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62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作为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美术课上欣赏的重要性和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喜爱。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丰富的图片,美妙的音乐

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去考虑、引导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感官、经验、知识等,全面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和感知,从而提高对这些作品的鉴赏能力,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欣赏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切实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进而得到美的启迪和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断穿插音乐,不同的图片欣赏配相应的音乐。整节课都可以伴随着乐曲来推进,图音并茂。欣赏的画面是静止的,音乐却是流动的,在音乐声中欣赏图画,课堂更有情趣、更生动活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更大程度地得到激发。比如在学习《青铜艺术》一课时,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图片,配以不同的古筝曲子,在音乐声中去了解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艺术特点,感受古代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如此,学生徜徉在美妙的乐曲中,尽情地欣赏优美的青铜器具。学生既陶冶了美术情操,又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教学效果倍增。

二、详细的解说,美好的意境

很多美术作品,比较抽象、复杂。学生毕竟还只是在小学阶段,理解能力有限,这决定了他们只能很肤浅地欣赏和理解作品。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对欣赏课的热情,教师在课前要搜集更多的参考资料,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相关背景、艺术特色等。这些生动的介绍,会让学生对画家产生更多的兴趣,从而更喜欢这个画家的作品。

比如,美术课上要介绍凡・高的作品,我先对凡・高的一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再播放精心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凡・高的作品,这样的视听结合,效果肯定比单纯的讲要理想得多。学生通过了解画家的生活背景,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了解画家的心路历程和他一生的跌宕起伏,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鉴赏力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

审美教育是欣赏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一定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艺术格调。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可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并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如,在《民间玩具》一课的欣赏中,重点讲述了民间玩具,这类在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几千年的艺术品,它们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民间玩具,再加上教师收集到的,放在一起欣赏。学生在课堂上好像走进了一个民间玩具的小型博物馆,配上教师的专业讲解,学生深层次地了解了民间玩具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民间玩具的喜爱

四、自由的想象,思想的驰骋

美术教学,可以说是直观的,也可以说是非常抽象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抽象思维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美术课上的欣赏,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一种视听盛宴,学生常常沉醉其中,思想自由地驰骋。正是这种放任的想象,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和喜爱。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让审美的种子悄悄地生根发芽,逐渐壮大。在整个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想法和个人兴趣爱好,以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中来,自由地沉浸其中。随后鼓励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作品的理解,自由发表看法,这样的欣赏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自己的欣赏价值观。

五、长此以往,养成欣赏习惯

学生的欣赏能力只是通过一两节欣赏课是培养不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不断穿插、承接欣赏的内容,由内而外地去影响、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建立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真正把美术欣赏落到实处,让学生受益终身。

第8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作品 审美教育 构思美 情感美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美学家王朝闻认为,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和对象化。在客观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这个具体的形象,美与不美的认识往往是大相径庭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审美标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理想也不同。而一支美妙的乐曲、一尊美好的雕像、一朵美丽的鲜花、一幅精美的图画、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们的美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在阅读、观赏中都能产生愉悦的,其根据原因还在于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行审美教育。那种把美育仅仅看成是艺术教育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因为艺术教育仅仅是美育的一部分。

一.文章的构思美

教材中的优秀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章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读者耳目一新,得到美的享受。诸如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手法等,绝非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果从美学角度去理解它、欣赏它,则会增加教学的美感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如杨朔的散文就很美,而且笔者认为,杨朔散文曲折多变的构思更美,如《荔枝蜜》就体现了“构思美”这一特点。作者从蜜蜂这一平常的事物,发掘诗意,悟出人生的哲理,即怀着由衷的赞美之情,把蜜蜂酿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同纯朴的劳动人民勤勤恳恳、不计报酬的劳动态度联系起来,从中窥见共产主义思想的闪光,可见其寓意新鲜、深刻。文章意境以感情变化为契机,曲折跌宕,层次显豁,读后令人心旷神怡,感觉美妙无比。读此散文,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再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其新颖别致的构思,热烈而含蓄地赞美了解放区的军民。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博得读者的喜爱,其原因也在于构思严密精巧、结构玲珑剔透。

二.教材的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托尔斯泰曾经强调,艺术的特点在于“传达感情”,可以说他的观点抓住了关键。同社会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是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纯真的人情美。如《背影》,因为这无言的“背影”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他那艰难爬越月台的“背影”令“我”内疚和自责,令“我”潸然泪下,令“我”在读父亲来信时,情不能自己地又流下眼泪,表现了对父亲的真正理解及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当读者感受到这质朴真切的父子之情时,怎能不洒下一掬眼泪呢?《散步》中所表达的亲情,《陌上桑》中所表达的爱情,《羚羊木雕》中所表达的友情,李白、杜甫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忧民之情……这些美好高尚的人情如深谷流泉,清澈照人,是美育的极好教材。

三.寓美于教,以美育人

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感的突出特征之一是美的直觉性。当你看到春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夏日碧波荡漾的湖水,秋季香飘四野的果实,严冬红装素裹的群山,都会凭直觉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把美好的境界呈现给读者的。要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欣赏这美的境界,老师就要加强对境界的分析描述。如在讲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可以反复播放配乐朗读录音,然后引导学生用散文的语言去描述诗人所展示的境界……学生能够领会到诗人那安逸自得的心情和淡雅的情绪,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对一些较艰深的作品,则要简明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等有关问题,扫清文字障碍,为进入意境铺路搭桥。

人们常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欣赏,对于多数篇章来说,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学欣赏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诱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展开想象,在头脑里对审美对象进行再现、补充,从而得到更深刻的美的感受,在对美的欣赏中受到教育。比如,学习鲁迅的《自嘲》诗,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从小说电影中获得的生活体验,想象鲁迅先生生活在那样一个妖魔横行、刀光剑影的环境中,乐观镇定、从容不迫,以笔做刀枪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情形。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闪烁着人格美的光焰,使学生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

第9篇:精美散文欣赏范文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几年来,通过在校的学习以及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职校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赞美伟大的祖国”这一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合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