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粉丝消费论文精选(九篇)

粉丝消费论文

第1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粉丝经济 兴起原因 盈利模式 问题分析 发展趋势 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媒体平台聚集形成现代新型社群,在社群中,人们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粉丝经济正是具有典型的社群体系特征。因为拥有相同的追随对象和强烈的情感共鸣,粉丝们聚合成群并产生一致的文化消费行为,最终催生了粉丝经济产业链。粉丝群体从最初的娱乐演艺圈溢出,渗透到文化、体育、科技、政治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并在消费主义与媒介合谋的体系下促生了新的文化经济形态――粉丝经济。

一、“粉丝经济”兴起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偶像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增加,这就为粉丝经济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过去传统的粉丝经济营销模式下,艺人要想成为偶像的途径十分有限。而在当今时代,偶像的孕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公司、唱片公司和影视制作公司,更多的是通过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网剧、数字专辑等方式来实现。艺人们其后再通过线上或线下开展各类运营活动来提升自己在粉丝中的影响力,巩固偶像地位。

第二,艺人的职业化培养和标准化包装。各大经纪公司纷纷利用化妆技术和先进的PS技术对艺人进行包装,并为其设定粉丝群体所喜欢的言行风格,以方便“二次售卖”获得广告收益。而当明星作为消费型偶像成为人们所崇拜的主要对象时,作为其忠实拥护者的粉丝也就出现了,由此催生了粉丝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粉丝群的专业化经营。一些粉丝组织(分地域、分职业或分年龄段),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时刻在主流媒体平台上偶像消息,为其他粉丝提供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和明星八卦的平台。这种分工明确的粉丝组织在一定程度激发了粉丝热情,即使偶像不在宣传期也能为其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促进粉丝经济的发展。

第四,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是粉丝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力,它给大众提供了解偶像、亲近偶像的平台,它使得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粉丝可以通过百度贴吧、微博、QQ群等新媒体虚拟平台来共同讨论偶像消息、与偶像进行常态互动。同时,在互联网r代,网民们已养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愿意为自己的审美、为自己内心的追捧付费,为心仪的偶像买单,向自己的情绪代言人打赏。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的兴起,为这些线上付费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二、“粉丝经济”的盈利模式分析

第一,在粉丝经济时代,生产者可以通过传统的营销模式获利,比如售卖影视专辑、向粉丝推送偶像周边产品和获取广告收入等途径,不断挖掘和培养消费者认同的偶像、借助线上线下宣传的方式扩大偶像影响力和粉丝群基数,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实行粉丝会员制。在相关网络平台上推行付费会员模式,粉丝需要通过付费的方式才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偶像进行各方面的支持,获得平台提供给会员的额外服务。

第三,通讯流量收入分成。包括粉丝观看网络视频、下载软件等产生的数据流量,生产者均可以与通讯运营商分成以获得收入。

第四,售卖粉丝信息的收益。影音视频网站向粉丝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视频拍摄等成本,但是他们会将粉丝的相关数据和资源卖给广告商,从中赚取广告费用。当偶像的人气越高时,粉丝数据溢价也就越高。

第五,售卖获得情感溢价的周边产品。粉丝是对自己所关注的偶像有深入了解的群体,这种熟悉感与认知感逐步转化为一种情感资本,它是实现最终产品增值的关键。张蔷把粉丝经济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因此粉丝经济中的周边产品都有一份情感溢价,这种情感溢价提高了商家的盈利空间。

三、“粉丝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

第一,粉丝的盲目跟风、过度消费,不利于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形态的形成。粉丝的消费是以“越多越好”为标准的无度消费,甚至有人鼓吹“不花钱的粉丝就是没价值的粉丝”。粉丝们无度的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在购买与明星相关的产品上的“馆藏式消费”,而且还表现在重复消费等追星行为上。

第二,数据的弄虚作假。在粉丝经济中数据的弄虚作假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微博中的粉丝数,另一个是短信投票环节的投票数。由于粉丝数是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网上开始出现买卖粉丝的名为“微博服务”的淘宝店铺,对僵尸粉明码标价;还有的投票公司在选秀节目中对投票数据弄虚作假,拉高自身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的粉丝支持率。这些现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数据方面的问题,而是牵连到一个社会道德的诚信问题。

第三,资金的监管缺失。目前我国粉丝市场上的歌友会、歌迷会、粉丝团等粉丝组织还处在自发阶段,其资金主要是通过发起人进行自律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这些组织的资金来源除了会费、年费,还有会服、荧光棒、条幅、展板等收益,这其中不乏存在经济诈骗行为,亟需进行有效监管。

四、“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偶像从娱乐产业逐步扩展到其他传统行业。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多为影视明星,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粉丝经济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少商人、金融行业的分析师等其他领域的从业者,也开始涉足网络成为偶像,并且有了自己的粉丝生态圈,享受到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收益。以小米为例,雷军凭借其个人魅力,时刻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扩大与用户间的交集,增加彼此间的亲切感,最终将消费者转化为小米粉丝,进而又把粉丝变为小米新产品的消费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小米手机所形成的广大“米粉”不乏雷军的忠实崇拜者,而这批粉丝又充当了义务宣传员,为企业的盈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粉丝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不少公司招募粉丝,专门为某产品、某活动、某明星等进行拉海报、高声呐喊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等捧场造势的活动,并且为这类职业粉丝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这些职业粉丝有两种来源:一N是年轻大学生兼职,主要进行拉海报、网上发帖、建立话题及评论等工作,可获得比较可观的收入;另一种是有一批可提供专业粉丝服务的公司,为某经纪公司、电视台、或活动策划公司进行系列线上线下的专业粉丝支持服务。在粉丝职业化下,他们将对偶像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第三,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从偶像明星扩展到有影响力的企业。许多互联网公司建立线上互动平台让偶像与粉丝建立联系,最早的是百度贴吧,后来有粉丝网、直播APP等。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百度也邀请了数千家知名品牌入驻建立官方吧,其中包括神舟电脑、网易游戏、中信银行、天猫、京东等知名品牌。从目前的发展分析,专业粉丝网站平台主要在打造粉丝社区,推出一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广告收入、娱乐增值服务提供线上虚拟社区获得利润。

五、推动“粉丝经济”良性发展的建议

第一,应倡导与培育健康的粉丝文化,防止粉丝将对偶像的过度迷恋转变为不切实际的狂热消费行为。粉丝文化原本是粉丝们寻求社会归属感的一种文化,而今,在社会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广泛流传着“不为偶像花钱的粉丝不是真爱粉”之类的言论,使得很多粉丝被动地成为了商业化捆绑的工具,在为自己偶像掏钱的过程中越陷越深,出现了很多不理性的消费行为。针对过度消费问题,社会和主流媒体应培育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品味,积极倡导回归粉丝本真的追求,表达自己的文化偏好和见解,即构建一种以寻求身份认同及情感共鸣为基础的亚文化体系。同时,大力提倡粉丝文化中对发展文化产业大有裨益的“关注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的自觉与热情。”在粉丝文化中塑造自身健康人格、建构社群,而不是单纯的追求粉丝的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迷狂型病态追星。

第二,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对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管。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以规范市场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相关的运营机构也应积极地配合监管部门,共同抵制这种违背社会诚信的暗箱操作行为。比如,微博运营机构应该加强对假粉丝现象的治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违法经营的投票公司进行及时的查处等等。

第三,要加强监管,引入第三方资金管理平台,防止粉丝团体内部出现经济欺骗活动。对于有健全组织结构的粉丝组织而言,财务管理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及分配。而对于那些组织结构尚不健全的粉丝团而言,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金管理风险,因此它们的成员在交纳会费、年费等费用时,也应有一个类似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管理平台,并且要配备必要的人员对资金的事后运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出现组织者出于个人利益诉求而对资金擅自挪用的问题。

第四,企业应充分塑造人性化的品牌,强化品牌情怀,放下身段抱着为顾客解决问题、做朋友的心态,搭建起品牌与粉丝、粉丝与粉丝间的网状交流平台,充分调动粉丝的积极性,以实现共赢。同时,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打造出一个与其核心产品相关的粉丝经济链条,用来实现粉丝群体的更多要求。这个链条可以将更多的服务、周边产品和某个社区结合起来,为粉丝提供多方位、更全面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更好地发展粉丝经济。

参考文献

[1]刘芳鸣.打造“粉丝经济”促进“粉丝产业”健康发展[J].经济师,2008,05:60-61.

[2]张红.粉丝经济中的创业行为与可持续性发展[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119.

[3]向阳.论粉丝经济[J].经济,2014,07:84-86.

第2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营销 关注 兴趣 购买 导向模型

相关研究评述

由企业微博发起信息服务及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互动直至购买决策,比较有解释能力的模型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 aisas 模型。aisas模型由aidma(attention-interest-desire-memory-action)模型发展而来,aidma模型由hall在19世纪20年代系统整理成熟的传统营销理论。aidma模型揭示受传统营销手段的影响,消费者从接触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形成购买意向到最后达成购买经历5个阶段,即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欲望、留下记忆、产生行动(金永生、王睿等,2011),见图1左侧形状,整个过程均可由传统营销手段所左右。模型逐级递减的倒金字塔形状,揭示了企业通过大量营销活动形成最终真实消费的顾客总是少数。当今在网络购物里,消费者拥有更多话语权,消费者行为和态度也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

据此,日本电通公司提出aisas模型,见图1右侧形状。该模型把消费者在企业引发关注、产生兴趣之后的兴趣激发效果,以及产生购买行动之后的信息分享作为两个重要环节来考量。这一模型揭示了消费者觉醒,aisas模型的尾部是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 bbs、微博等以互动社交为特征的平台的主动分享,使企业的营销效果和品牌影响力被人际互动逐渐放大,更多潜在消费者受到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信息分享的影响,重复刺激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真实消费者。

企业微博营销模型

企业微博服务提供了消费者主动或被动添加企业微博好友,实现对企业微博的精彩信息的获取和浏览,完成对企业的关注。由企业相关内容和客户服务等引发对企业产品或品牌兴趣,诱发消费者进入实质性购买阶段。获得购买体验后,又利用企业微博开展消费者信息分享,为聚集在企业微博的潜在消费者提供信息分享,进一步深度影响其他消费者购买意向,形成封闭的营销模型驱动环,如图2所示。

(一)关注

借助新浪、腾讯等平台,每一个公司微博都拥有一个首页,企业可以利用微博信息,该信息会显示在公司微博的首页上。当关注行为产生后,企业每一条信息,该信息也会推送到企业微博消费者自己微博的首页,微博用户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双向信息关注关系。消费者利用自身的微博圈子,建立起和企业营销的稳定联系。

(二)消费者兴趣激发

现有微博营销中兴趣的激发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第一,海量企业品牌信息。以电子商务旅游企业为例,旅游信息的多以旅游攻略、景区介绍、促销信息、出行指南为主,配以精美图片和趣味话语,以话题的趣味性或促销信息的诱惑力刺激粉丝冲动购买决策。第二,以互动为导向,刺激粉丝对企业微博信息的转发和评论,引导具有话语权的微博粉丝分享产品和服务,诱发兴趣到购买的移动。第三,微博在线客户服务主要解答粉丝提问,实现对粉丝的一对一服务。第四,企业负面舆论信息的危机公关,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企业,及时消除企业不良社会舆论。

(三)购买及分享

当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被企业充分激发后,消费者可登陆企业产品销售平台进行购买并完成支付。实现物流配送后,消费者根据对产品的体验和感受利用微博评价或分享感受,将此感受传达到企业潜在消费者,进一步影响企业其他粉丝的购买行为和决策。

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在关注、购买与分享环节,主要以问卷调研方式测量消费者主动关注企业微博的途径,粉丝分享环节中话语权的被采纳率,研究粉丝分享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程度。

兴趣导向环节则构建了消费者购买路径的引入元,主要分析兴趣阶段中微博营销要素指标体系,以期较全面地分析其对粉丝购买路径的影响。

兴趣吸引环节的互动测量维度测量量表构建,如表1所示。

表1中,q1企业微博

容的转发评论数量,拟通过采集企业微博发帖中评论和转发数之和的前8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将企业的转发评论级数定为1-5级。其余各个指标采用likert5点量表进行测量,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不同意,5表示非常不同意。

基于这些变量提出如下4个基本假设:企业微博内容的精彩度与粉丝愿意进入购买环节的可能性是有关联的;微博服务中良好的互动关系与粉丝愿意进入购买环节的可能性是有关联的;企业微博客户服务质量高低与粉丝愿意进入购买环节的可能性是有关联的;负面舆论的危机公关效果与粉丝愿意进入购买环节的可能性是有关联的。

兴趣导向模型分析主要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数据。

(二)样本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旅游网站综合实力和微博账号影响力排名前六位的企业微博进行研究,并借助专门的问卷发放平台公开问卷内容。根据粉丝的活跃度抽取调查样本。

受访者的选择具有两个条件:第一,为保证电脑终端pc终端填写问卷的必要性,只观测粉丝在当日通过电脑终端浏览微博,且最近30分钟内有过最新微博操作,排除了手机和其他渠道登陆微博和长时间没有微博动态的粉丝;第二,观测对象自己的微博的粉丝数在100名以上。

样本按上述条件选取500名企业粉丝,通过企业的微博首页进入到他们各自的粉丝群,再通过“@xxx(微博用户名)”和“对xxx(微博用户名)说”的方式传播问卷填写网址,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样本回收率为49%,样本总量足够。

(三)实证分析

1.信度分析。为了确保测量尺度的可靠性,初始十二个自变量的等距尺度进行了可靠性分析,α系数是衡量信度的指标,其值为0.853,大于0.8,信度较好。

2.因子分析。为了保证有效性,利用因子分析,找出刺激消费者兴趣引发购买意愿的最重要兴趣因素独立变量。通过方差最大化旋转法(varimax),对子样组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计算得出的kmo值为0.832,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中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在公因子方差变量共同度的计算中,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均能被因子所提取,此次因子分析的结果有效。在主成分分析中(见表2),因子贡献率中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主成分1即互动版块的贡献最大,达到43.67%;依次是微博信息的精彩度指标,达13.8%,前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76.57%,因此提取这三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为模型自变量,消费者愿意进入闭环模型的下一节点的购买意愿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模型拟合r方在90%以上,模型的解释能力非常好,影响因子权重系数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微博营销引发兴趣与消费者意愿进入购买环节意向的回归模型为:

y=0.218x1+0.177x2+0.289x3+ 2.85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多体验式价值信息易获关注。消费者愿意利用微博选择关注某企业时的因素常倾向于三个方面:

一是选择信赖企业品牌,主动了解该企业的信息和服务,进而主动关注企业,这一比例高达49.18%;二是当企业推出了一些加入微博的优惠措施,会积极鼓励消费者积极产生关注行为;另外在朋友推荐下加入该企业微博,形成朋友圈和企业关系的融合也会吸引消费者主动添加关注。在内容中,以旅游类电子商务企业为例,出行攻略最受青睐,详细旅游景区描述信息的好评度都达到了80%以上,同时消费者对促销信息也非常敏感。

2.企业负面舆论的回应效果能较强影响粉丝购买意向,客户服务影响不显著。由公式(1)可知,当企业存在负面舆论时,如更正不及时,将极大影响粉丝的购买意愿,更正后愿意转发的人少,也大大影响了消费者对负面舆论的信任态度。模型中,客户服务质量影响不显著。这与现有微博信息服务中的微博客户服务较少的现象是一致的。

3.鼓励粉丝分享,培育意见领袖,尤其重视粉丝自发发起的新话题的讨论,会有效刺激购买意向。通过数据显示,粉丝中有82.3%的网友愿意分享,分享意见被采纳并促进购买率达50%以上。意见领袖的言论尤其愿被网友采纳,这一分享转化数据远高于企业信息被采纳比例,可见粉丝分享是促进消

费者从兴趣引发到购买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模型重点研究了微博营销消费者行为路径,对各个要素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路径需要进一步定量研究,尤其是微博营销沿着循环圈流动企业和粉丝作用叠加后的效果积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这样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微博粉丝在线互动行为,更好的为微博运营者了解粉丝行为服务。

参考文献:

1.金永生,王睿等.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j].管理科学,2011(8)

第3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镇魂》;社群经济;网络剧;粉丝文化

1互联网与社群经济

21世纪全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占据了商业营销的核心。于是,在这样一个“1000个铁杆粉丝就能养家糊口的时代”,社群经济崛起,以其自身的优势侵入市场,对影视行业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那到底什么是社群经济呢?在《社群粉丝经济玩转法则》一书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指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这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1]其中“互联网时代”“群峰效应”“产品品牌”“粉丝群体”“情感信任与价值反哺”等关键词正是对于社群经济的解密。互联网首先为社群提供了一个安全广袤的平台。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在线化。随着4G时代到来,Wi-Fi无处不在,给绝大多数手机客户提供了长期在线的可能,只要消费者愿意,他可以时时刻刻以另一重“第二个自我”的身份存在于网络当中,同其余人的“第二个自我”进行交流讨论。2)小众化。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一统的市场格局开始分化,小众化消费的阶段来临,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离散作用,不管你的需求多么特殊,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在网上几乎都能得到满足——这犹如定制一般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心理功能的消费,满足精神要求。3)透明化。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买卖双方的信息变得对称,换句话说这在某一程度上,让买卖双方的交流成为可能,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也从单纯的熟人变成了对产品做出共同选择的所有人。4)故事化。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过度竞争导致注意力分散,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就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挑战。于是为了搏出位,企业或个人一定要有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大家的热情和好奇心。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了故事才会产生情感,有了情感的捆绑才会出现对品牌或者偶像的盲目信任,这样的信任显然给了商家营销灵感,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商品本身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变成了商品的意义内涵和心理寄托。5)平台化。互联网把大家聚合在一起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一定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平台,利用这样的平台宣传、维系产生经济效益,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虚拟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有“安全感”,披着马甲的外衣,网友肆意展露自己的喜恶。有着相同爱好的人通过网络聚集到一起,无论年龄、无论地域,真正跨越了现实中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在“虚假”中得到“真实”情感的反应,让情感的捆绑产生消费。尤其对于现在大热的影视行业来说,偶像的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由零散的粉丝向社群进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文化效应。

2镇魂女孩的社群打造

2017年就已经拍摄完毕的网络剧《镇魂》几近波折终于在2018年于优酷首播,在当下网络剧肆意横流的时期,这一部经费中途夭折、演员知名度不高的网络剧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成功,力压当时各大视频网站主力推出了网络剧《媚者无疆》《沙海》,收获高额播放量,日日以各种关键词登上微博热搜,剧中人物“沈教授”“赵处长”的称呼成为众多粉丝的调侃。这一部网络剧的成功从表面上看,没有官方费尽心思的宣传,也没有投入各种广告和利用演员知名度发行,几乎是通过粉丝一手打造出来的。不否认《镇魂》在影视市场是一个特例,但也正是这样的特例在其成功的过程中,证明了社群所能带来的巨大效应。《镇魂》的粉丝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预热初期,第一阶段的团体主要是“弹幕大军”,是这部网络剧的最初粉丝状态,由一群共同在视频网站观看网络剧并通过发送弹幕对剧情进行吐槽、对演员表达喜爱和预料剧情走向的观众组成。他们热衷于在弹幕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与《镇魂》网剧本身、两位主演以及其他演员建立起与剧情的参与互动关系和情感基础,此时主要的消费行为是刷流量看剧和买会员。到了中期,《镇魂》播放量破亿,频频以“沈教授眼神”“朱一龙演技”等关键词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阶段的团体形态出现,追剧的粉丝有了统一的名称成为“镇魂女孩”①。他们被打上了各类标签,最开始热衷于自主创造各种搞笑表情包、组建CP、挖掘两位主演过往的搞笑造型拿来善意取笑而被称为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②“镇魂女鬼”③。这样的群体数量庞大,活跃度高,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开设超话,建立起一个共同的场所和阵地。粉丝之间的互动加强,彼此有了认同感和抱团意识,利用在哔哩哔哩等网站再度创造视频、炒热流量和利用网络、熟人自发宣传对这部网络剧进行了反哺行为。到了后期,电视剧因为时效性,在播出一段时间后必然有一个结束时间,无法持续维系一个社群,于是“镇魂女孩”的网剧粉开始向两位主演的偶像粉转变。朱一龙和白宇脱离网络剧《镇魂》,成为品牌本身,粉丝分化或者说转移社群阵地到朱一龙的粉丝“小笼包”和白宇的粉丝“小宇宙”中。当粉丝不再仅仅是关注网络剧本身时,社群倾向便更加明显的显露出来了,粉丝有了更加严密的组织、有了规律和具象的情感依赖,消费行为也从单纯的看剧扩充至偶像的代言产品和其他影视剧中。从“弹幕大军”到“镇魂女孩”再到“小笼包”和“小宇宙”的过程,不难看出从粉丝到社群其实是一个进阶的过程,大多可归纳为普通消费者(观众)—路人转粉(弹幕大军)—粉丝抱团(镇魂女孩)—经营成社群(个人铁杆粉丝)的模式。社群经济效应对比粉丝经济效应的区别和优势就在于归属感、系统化和稳定性。粉丝其实只是一个零散的统称,细分之下粉丝可以分为黑粉、路人粉、CP粉和纯粉。黑粉是指那些对明星或者品牌尤其厌恶的人,他们热衷于收集黑料对此进行诋毁和嘲弄,这些人往往零散不成规定,但是在情感上相对比较坚定,不容易转化。路人粉其实对于明星或者品牌来说才是数量最大的一批人群,他们可能在某种潮流和舆论的影响下对明星或者品尝表现出某种狂热和喜爱,但这种感情不够坚定,容易被新的舆论和潮流左右,不稳定和不系统。而CP粉则指那些因为偶像某一部影视剧或者和其他人捆绑在一起的喜爱,因为一些外在的附件条件成为粉丝,虽然也形成了一些小的抱团群体,但是情感的依赖和信任会随着这些外在附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具有稳定性。最高级别的粉丝群体成为纯粉,也是和社群最为接近的形态,甚至发展至今已经同社群并没有了区别,它囊括的是那些可以成为铁杆粉丝的人,有组织、有纪律地拥护偶像或是某个品牌,将主体的情感投射到选定的某个客体上,形成一种类似“宗教”的信仰寄托,不仅在经济上愿意为偶像无条件买单,也会在文化上造就偶像的价值。

第4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讨论最多的莫过于这种行为是不是脑残。我身边的一位资深鹿晗粉丝给我看了演唱会后的照片,可以看出演唱会结束之后场内没有垃圾。而且,如果那几张流传于网络的鹿晗粉丝排队的照片是从始至终都如此的话,那么因为鹿晗合影邮筒引起的粉丝效应非但不应该被嘲笑,反而应该被赞扬。为什么不呢?他们队伍整齐,礼貌有序,甚至懂得在排队的时候避开盲道。对比我们生活中多少插队的现象,这群追星的90后素质之高才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如此看来,追星并不算一件脑残的事情呀。

批判追星文化并不仅仅是中国才有的,偶像崇拜一直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追星文化,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亚文化。鹿晗、吴亦凡这批小鲜肉的崛起,除了有传统造星的操作模式,超高人气所显示的却是互联网时代下粉丝效应的结晶。

传统偶像崇拜的维持是基于粉丝与偶像间的联系,即是粉丝对偶像的迷恋程度,基于偶像的娱乐消费内容给粉丝带来满足感,以及同好粉丝间的群体认同感这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影响。对偶像的迷恋,会促使我们消费偶像的作品,当然也包括了偶像的周边动态,这种对于因为偶像生产的娱乐内容的消费会让粉丝产生满足感。这种感情的反作用会加深粉丝对于偶像的迷恋,从而促发更多的消费。

第5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做好界内:展开“心理忠诚”攻势

企业要给粉丝“心理忠诚”的理由。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品牌,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产品,无论是苹果的粉丝经济还是小米的粉丝营销,都是基于产品为基础,在产品层面给消费者一个理由。

我们是从应用、食用和购买这三个维度完成的。一是应用随心。大豆的营养在早点、豆浆机、豆浆店的普及下已经基本完成,而龙王食品则采取差异化策略――做便捷的袋装,可以随时随地地享用。二是食用放心。在解决便捷享用的基础上,我们展开了绿色产业链的攻心战。目前,我们拥有10万亩非转基因基地,且这些豆子都种植在全球仅存三处的“寒地黑土”地带。100%手工精选,古法制浆工艺,31道工序有效萃取大豆蛋白因子,保留了有机大豆的天然精华。我们主打“从种子到餐桌产业链保障全球共享”理念,将有机推向新高地,给消费者一个健康信任的新高度,从而打下了忠诚度的心理基础。三是网购猎心。现在是电子商务时代,很多人习惯网购。于是,我们在天猫、淘宝、1号店和我买网等主流电商设立店面,并尝试通过微博和微信等社会化工具来做品牌推广。此外,龙王的线下直营门店也在逐渐开张,以此和线上销售形成O2O的闭环。

跳到界外:创造“行为忠诚”条件

如何让消费者永远忠诚,并不断付诸行动?

一是你的定位决定了你的未来。对此,我们在定位思维上进行了跨界。我们不跟同行业进行比较,而是跟雀巢、立顿比。我想把豆浆带上仅次于速溶咖啡和红茶的第三个选项。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的营销模式就跳出了行业,实现了界外发展。同时,也给消费者行为忠诚一个具有高度的独特性理由。

二是你的引爆点决定了产品的尖叫。在线上布局后,我们开始了线下连锁店的发展。对此,我们跳出了行业常规模式,通过趣味性、概念新、参与感等进一步推动粉丝的行为忠诚度。2014年年末,龙王食品旗下的植物酸奶品牌“豆尔文”在北京世贸天阶开了首家门店。我们首先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打响“豆尔文”品牌。全球首个植物酸奶品牌、国内首家互联网思维饮品店、O2O模式第一饮品店等概念吸引了众多眼球,甚至很多人参与讨论、建议等。在赚足眼球的同时,我们线下店面也闪亮登场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率先打出了健康植物休闲品概念,并创新地推出了大豆酸奶、大豆冰淇淋、大豆华夫饼等食品,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食品自然引来围观、消费和重复购买。同时,大家还会把这种新奇感通过自己的微信、微博等圈子晒出来,赚足眼球。在品牌推广上,我们采用轻松俏皮的卡哇伊形象,并借助活泼幽默的语言风格俘获了数万粉丝的倾慕。

第6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 老字号;自媒体;品牌传播;品牌活化;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自媒体给老字号品牌活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老字号”凝聚着深厚的商业文化精髓,承载着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是我国宝贵的自主品牌。为了保护和规范老字号品牌,扶持老字号食业发展,我国商务部白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开展“振兴老字号工程”,并先后于2006年、2010年两次认定了1133个品牌为“中华老字号”。在商务部的两次认定中t,北京市共有117个品牌人选,占“中华老字号”品牌总数的10.32%,居全国第二位(上海排名第一)。

然而,近些年来许多老字号企业却面临着生存困境。据统汁,在商务部认定的上千家老字号企业中,仅有约10%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其他90%的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问题。老字号企业所处的不利现状既是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上过于保守与技术上创新不足等长期积弊所致,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忽视对品牌的有效传播,对已经更新换代的消费者缺少深入洞察与沟通,从而导致的品牌老化与消费者流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继焦博士在2011年主持的“老字号”企业研究课题中,对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经营行为及品牌传播展开了调查,在针对“近三年来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举措”这一问题中,“宣传广告渠道增多”的提及率为15.4%,“广告投入增加”的提及率为ll%[ll]。可见大多数老字号企业并没有将开展多渠道的品牌传播以及增加广告投入置于品牌活化的重要位置。老字号企业的经营闲境已经证明,仅仅依赖以往累积的品牌知名度而缺乏对品牌形象的深入挖掘与创新的传播手段,已经难以维系其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老字号的品牌联想如果只单一地固化在品牌历史与怀旧情怀上,缺少与时代同步的新鲜元素,将会导致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对老字号品牌缺乏情感上的共鸣,难以激发消费欲望。

对老字号品牌进行活化需要在保留品牌核心精髓的同时进行传播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白媒体的冉现给老字号企业的品牌活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自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可以白行组织内容的传播与营销平台,并且价格比传统的大众媒体相对低廉,对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的老宁号企业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信息渠道。例如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企业官方微博完全免费,在微信上注册公众号也只需缴纳300元的认证费。这与在传统媒体上广告动辄以万元为单位计算的宣传费用相比,其投入资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次,自媒体平台上聚集了大量年轻群体,是老字号企业接触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最好渠道,老字号企业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与消费群体进行交流互动,了解消费需求的变化,巩固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第三,自媒体上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与创新的内容形式有助于为老字号品牌形象注入新鲜元素,老字号企业可以在保留品牌核心精髓的同时对品牌文化、品牌理念、品牌形象等进行深度挖掘,使品牌形象与时展齐头并进,与现实需求结合。

目前国内的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从近年来用户人群较为集中的微信、微博平台上企业官方帐号建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老字号企业意识到了自媒体在传播和营销上的价值,采取了较为积极的行动。截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地区“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上建立官方微博(以通过新浪认证为准)的有59家,占北京地区老字号企业总数的50.43%。在腾讯微信上建立公众号的有65家,占总数的55.56%。

但从传播内容与效果来看,自媒体独有的传播方式也给老字号品牌传播带来了挑战。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对自媒体传播不熟悉,只是把在传统媒体或官方网站上的信息粘贴到自媒体上,使得自媒体单纯成为企业的信息渠道,而没有发挥其品牌传播、沟通消费者需求、获取市场反馈等多方面的功用。还有的企业在自媒体上建立了帐号后却不进行日常维护,信息更新缓慢,内容陈旧,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地强化了消费者对其品牌老化的印象。

如何充分利用自媒体为老字号品牌活化带来的机遇,通过卓有成效的品牌传播转化老字号品牌老化的形象,吸引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关注老字号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是老字号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北京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运营现状

在自媒体中,微博由于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并具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成为企业营销与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

我国的微博最早出现于2007年,截至2013年底已有超过100个网站推出了微博服务,在众多微博中,新浪微博无论在用户数还是在用户活跃度上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网站(截至2013年底,新浪微博拥有2.5亿用户数,2013年下半年新浪微博有84.96亿的总访问次数)。正是因为新浪微博在众多白媒体中的突出表现,本文选取这一平台为代表研究老字号企业在自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的现状。

笔者针对北京117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账号运营情况进行了检索(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并在2014年12月1日-2015年1月31日这两个月期间对21家粉丝数量超过l万人的微博账号进行内容监测,总结了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运营现状。

(一)新浪官方微博注册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31日,117家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注册账号并进行认证的有59家,占总数的50.43%。其余58家企业中有42家没有建立微博账号,有16家可以检索到与该品牌或企业相关的微博账号,但由于这些账号未经新浪官方认证,因此无法辨别其是否为企业官方微博。

在新浪微博上任何企业或个人在不重名的情况下都可以以任意名称进行注册,并不对注册商标或企业名称实施特别保护,因此企业在注册官方微博后,应该立即申请新浪认证,经新浪认证的企业官方微博会被加上蓝“V”标志,这便于消费者能清晰地将企业官方微博与其他一些名称近似的微博账号区分开。部分老字号企业有微博却无认证,说明老字号企业对自媒体帐号运营还不熟悉,不会通过恰当的方法进行品牌保护,提升信息传播的可信性。

(二)粉丝数量

59家老字号官方微博账号的粉丝数平均为42563人,其中粉丝数最多的是“全聚德和平门店”,粉丝数为95万人,最少的是“聚德华天砂锅居”,粉丝数为0人。

其中,粉丝数量超过l万人的企业有21家,占拥有官微企业的36%。粉丝数量少于1000人的企业有33家,占拥有官微企业的56%。大多数企业的微博粉丝数较少。

(三)主动关注数

微博关注数指的是微博账号主动关注的人数。 企业官方微博主动关注其他人的微博,尤其是一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博主(如一些公众人物、机构、行业协会等),可以间接提升自身微博的曝光率,是提升粉丝数量、扩大自身微博影响力的一个有效方法。59家老字号官微主动关注数的平均为442个,最多的是“北京东安市场”,主动关注了1999个微博。最少的是“聚德华天砂锅居”,关注数为0家。

(四)发帖数量

截至2014年12月31日,59家老字号企业在官方微博的发帖数量平均为1820条,原创贴为488条,占发帖总数的28.8%。发贴量最多的企业是“北京市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自2011年3月建立微博帐号以来共发贴14915条 它也是原创贴量最高的企业,原创贴1991条。自创建微博账号起发帖总数低于100条的有11家,占建立官微企业的28%。有两家老字号企业有官微缺从未发帖,分别是“北京启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聚德华天砂锅居”。从发帖数量上看,大多数老字号企业发帖数量较少,可见很多老字号企业建立官方微博后却缺乏后续的运营。

(五)话题数

新浪微博有话题功能,个人和企业都可以发起话题,吸引人们阅读和讨论,高阅读和讨论人数多的话题还可以登上话题榜,引起更多人关注。在新浪微博输入北京地区117家老字号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进行“话题”搜索,共找到相关话题28个,其中,由老字号企业主持的话题有9个,占话题总数的32%;非老字号企业主持的话题有19个,占话题总数的68%;正面话题22个,占总数的79%;负面话题6个,占总数的21%;发起过话题的企业有14家,占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的12%。

从话题数量来看,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利用自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自媒体为企业提供的展示自我、调动粉丝互动的传播功效。

(六)评论数与转发数

为了考察老字号企业在微博上的信息内容及与粉丝互动的情况,笔者监测了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中粉丝数超过l万人的21家官微帐号,有的企业有多个经认证的官微账号(大多数为企业分店建立的帐号),本次监测仅选取其总公司的官微账号。监测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发帖数量最多的企业是“北京两单商场”,两个月间共发帖411条,平均每天发帖6.6条。发帖数量最少的有4家企业,在2个月期间没有更新微博。两个月期间日均发帖数超过l条(包括l条)的企业有5家,其余16家企业日均发贴数不足1条。

两个月期间,21家帐号中获得最高评论数的官方微博是“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帖数为48条,共获得14628条评论。排名第二的是“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发帖数为296条,共获得9477条评论。需要说明的是,“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比较少的发帖数获得了非常高的评论数(日均发帖不足l条),主要原因是该企业在此期间搞了一次有奖活动,这次有奖活动获得了粉丝的积极响应,直接提升了评论数与转发数。“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评论数虽然排在第二位,但该企业的几乎每条微博都有粉丝评论,平均每贴获得的评论数为32条。可见其发帖内容质量较高,能够得到较多粉丝的回应。获得评论数日均不足1条的企业有14家。

两个月期间,21家官微中获得最高转发数的是“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官方微博发出的48条微博,获得了18378次的转发量,源于该企业搞了一次反响强烈的活动。有6家企业转发数为0,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在两个月期间发帖数几乎为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发帖最多的6个官微也是粉丝数最多的账号,这说明如果企业在微博内容上下了足够的功夫,是可以吸引到粉丝关注的。其次,企业要想获得较高的评沦与转发数,仅仅依靠发帖是不够的,必须搭配活动才能调动起粉丝的参与。例如稻香村就在2个月期问搞了2次活动,原本沉寂的粉丝立刻活跃起来,产生了较高的转发量与评论数。

三、北京老字号企业在自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现存问题

根据笔者对老字号企业在微博上的表现分析,目前,老字号企业在自媒体上进行品牌传播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用自媒体传播进行品牌活化的意识不强烈

从老字号企业在新浪微博上的表现来看,虽然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注册了官微账号,但下功夫去经营的只占与其中很小的比例,注册微博账号却不去认证、微博粉丝少、主动关注人数少、长期不更新内容,这些都说明老字号企业对自媒体运营缺乏基本的常识。笔者在调查老字号企业新浪官微的同时,也对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微信上建立订阅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微信上建立订阅号的企业有65家。也就是说,在117家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既没有新浪官微,也没有微信订阅号的企业有38家,占总数的32%。从老字号企业在微博、微信这两种目前在年轻受众群体中最为流行的自媒体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老字号企业还没有形成强烈的品牌传播意识,没有充分重视自媒体为品牌活化带来的机遇。

(二)忽略受众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价值

从老字号企业的粉丝数、粉丝的评论数、转发数来看,目前多数老字号企业微博并没有调动起受众的兴趣,即使是粉丝数比较多的企业,除了企业搞活动的时候粉丝们有比较强烈的回应,其他时间粉丝基本上是沉默的。这既说明企业在传播的信息内容上没有对受众形成足够的吸引,难以激发其分享信息的冲动。同时也说明企业还没有对受众在自媒体传播中的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下功夫研究凋动受众积极反馈的方法手段。

在自媒体信息传播中受众的二次传播可以产生病毒传播效力同时也具有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它可以传播有利于企业或品牌的正面信息,也可能传播导致企业或品牌危机的负面信息。因此,企业在自媒体传播中如果忽视受众的主动性,对受众的反馈缺乏刺激与引导,既会削弱自媒体传播效果,同时也会导致信息走向失控。

企业还应该意识到,自媒体上的受众正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新一代消费者,对于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来说,自媒体的影响力及渗透力已经远超传统的大众媒体。企业在品牌活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借机获取新一代消费者的关注,将无法扭转品牌老化的命运。

(三 )缺乏将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与品牌活化元索有机结合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最大不同来自内容的生产方式和反馈机制不同。自媒体上的信息可以由传播者自行编辑,不受严格把关限制,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即时进行反馈,无须借助其它渠道。自媒体的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企业进行品牌传播与营销的绝佳平台。老字号企在品牌活化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品牌故事、品牌代言人进行调整与改进,激发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企业可以把这些活化了的品牌元素在自媒体上通过原创或转发的文字、图片、视频、活动等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去,并通过与受众展开互动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进行品牌活化策略的调整。

而从目前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官微来看,大多数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本质差异,仍然沿着在传统媒体上信息的思路经营自媒体,在微博上的信息大多都是一些单向传播的信息,例如品牌、产品介绍,或者营销活动的信息,这种告知类信息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与反馈,自然也达不到传播效果反观那些经营成功的企业官微,都是成功地利用自媒体的特点,将企业文化、品牌形象融入信息之中,微博中处处体现着品牌定位与文化在“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微博中,企业经常一些与中华饮食、节气、民俗有关的帖子,引发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怀旧日情感,官微体现着企业将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的情怀“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官微与受众互动非常成功,无论在评论数还是转发数上都有很好的表现。该企业的信息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好的反响是因为其在官微中经常去发掘并主动转发粉丝在微博中晒出的饮用二锅头的图片与感想,转发后@粉丝,与粉丝展开互动。 这种主动关注粉丝网上活动的行为是该企业官微获得粉丝高评论数与转发数的法宝。

四、北京老字号企业利用自媒体进行品牌活化的策略探索

(一)树立品牌传播的渠道意识

随着消费者的更新换代,老字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关联逐渐淡薄,老字号企业要想实现现品牌活化,应该将与消费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提升到品牌管理的战略高度。自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可以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渠道,老字号企业可以借由这个渠道有效地沟通产销,既可以将活化了的品牌形象直接传递给消费者,改善人们对老字号品牌老化的印象,还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互动建立情感联系。这个传播渠道是否通畅,取决于企业是否投入了足够的精力去研究、经营白媒体传播。也就是说,企业在自媒体传播中,不仅仅要传播内容,还要经营渠道,研究如何增加粉丝数,如何调动起受众互动,如何将企业、品牌、产品信息巧妙地融人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当中,如何将自媒体传播与其他渠道的传播、营销活动有机整合。企业要想使白媒体传播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树立品牌传播的渠道意识,这样才能愿意在渠道建设上投人人力、物力、财力。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自媒体传播的价值,自己组织团队或将这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来完成。

(二)利用受众的二次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

自媒体经营得是否成功一方面要看受众的数量,另一方面还要看受众的活跃度。粉丝数是自媒体传播的基础,而自媒体的粉丝必须靠企业用心去经营才能获得。除了加强内容建设、提升发帖质量这些硬功夫,策划活动和主动关注意见领袖都是迅速提升粉丝数量的有效方法。

自媒体传播的效果仅靠企业发帖是微乎其微的,必须要依靠受众的二次传播才能更有效的显现,因此受众的活跃度才是真正检验企业自媒体经营成功与否的标准。有的企业采用活动的方式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关注,但是活动过后这些粉丝逐渐沉寂,成为了一个僵化数字,对于企业的品牌传播几乎毫无用处,因此当累计了一定的粉丝数后,企业就应该下功夫调动起这些粉丝的活跃度,让这些粉丝自发地对帖子进行评论、转发,扩大传播的影响力。调动受众活跃度的方法很多,例如创建话题、关注大V、搞活动、转发粉丝评论等方法都是经过验证的可以有效激发粉丝活跃度的方法。

(三)借助自媒体的数据监测功能推动品牌活化

第7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智且精明,对广告反感、对促销不盲从,取而代之的是开始依赖亲朋好友的推荐、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购买决策。而且消费者也越来越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好东西希望和所有人分享,如果有不满,消费者也会积极寻找渠道告诫更多的网友。大家会根据兴趣加入不同的社区,再通过社交网站交流他们的购物经历、分享产品信息等。每个虚拟社区都会有自己的意见领袖,围绕着他们的是一帮忠实的追随者。相对于广告和促销,这些粉丝更愿意听取意见领袖对品牌和产品的评价。

未来是湿的,这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工作、玩乐、生活和思考的方式,进一步对商业、政治、媒体和宗教等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做的,就是找准吸引粉丝、让他们自发组成群体的特质,善加利用这一特质与粉丝互动,通过消除销售者和使用者的界限、放弃买和卖的绝对立场关系,以温和的方式将消费者转化为自己品牌的粉丝。

变消费者为粉丝

在进行湿粉丝营销时。与其诉求价格不菲的品牌代言人。不如善加利用互动营销模式,通过参与将消费者转化为粉丝。虚拟社区的粘性高,成员经常上网交流,经由这样的社区传播企业的口碑,更有助于企业推广正面形象。步入Web2.O的时代,互动环节已成为商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零距离”接触是树立品牌信仰最重要的秘诀。

传统的AIDMA营销模式(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强调,消费者由注意商品,产生兴趣,产生购买愿望,留下记忆,做出购买行动,整个过程都可以由传统营销手段所左右。而基于网络时代市场特征而重构的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模式,则将消费者在注意商品并产生兴趣之后的信息搜集(search),以及产生购买行动之后的信息分享(Share),作为两个重要环节来考量。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社区自然成为消费者分享的桥头堡,这个阵地与传统媒体的广告形成互补,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交流互动的最佳平台。Tomi T Ahone和Alan Moore所著的《社区主导品牌》(CommunitiesDominate Brands)一书中指出,Web2.省略网站就尝试把网站的活动变成用户生活中的一部分。跑步者通过下载一种耐克的应用软件到自己的iPod,就可以测算跑步时的速度、距离和平均每步消耗的热量,再把这些数据输入该网站,就可以查看自己锻炼的情况,并可以和朋友交流对比。自从网站于2006年建立以来,世界各地的跑步者已经上传了9700万英里的跑步数据,耐克跑鞋的市场份额也从48%上升到61%。

资深营销专家俞雷指出,一个品牌之所以得到“粉丝”的拥护,不是因为这些工业化的传统营销手段使然,也不是因为这些品牌在媒体上“王婆卖瓜”式的广告,而是因为这些品牌本身就没有销售者和使用者的界限,电没有买和卖的绝对立场关系。向“粉丝”们营销的秘决正是“不营销”。有谁会拒绝自己的朋友呢?但我们却讨厌推销员,讨厌欺骗我们的广告商。

借力而行

每一个品牌都希望建立自己的品牌信仰,好让忠诚的消费者永远对自己的产品感兴趣并只为自己买单。但是,品牌建设非一役毕其功,而且高额的费用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其实这个世界上,存在于企业之外已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知名“品牌”:明星、动漫、电影、游戏……每一个周围都已经拥有了一批狂热的粉丝。因此,企业不妨借势搭个顺风车,巧妙借势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选择的借势主体必须与品牌发生关联。比较直接的是通过赞助活动、聘请形象代言人等,从而与借势主体建立联系。

第8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 粉丝产业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一、粉丝与粉丝产业

“粉丝”这样的一个群体存在于我们周围,他们是一个情绪化的群体,为了喜欢的明星而疯狂。从学术的角度来定义,“粉丝”就是对于某种目标拥有喜欢、关注、信仰等情绪,并愿意付出成本的人。某种程度上说,“粉丝”是对某种目标具有精神信仰与精神服从的人,信任并愿意奉献。

由于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扩展到各个消费领域,就形成了“粉丝产业”。粉丝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有生产和消费环节,作为受众体的粉丝,将自己的情感因素转化为消费的动力,对偶像商品进行购买,从而完成粉丝产业中商品的流通过程。

“粉丝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为粉丝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内涵,“粉丝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眼神,最终形成了“粉丝产业” 。粉丝产业和文化产业一样,都是由于一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素刺激形成的消费动机,使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了一种经济现象,作为一种经济推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其不断的延伸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粉丝产业”,以产业的形式存在于经济体系中。

二、我国“粉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魅力”不足。

在当今中国粉丝产业中,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在娱乐市场当中,粉丝所进行的就是购买偶像的唱片、海报,观看他们的演唱会等比较常规的消费模式。在商品市场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景象:中国的生产者们永远都是在模仿别人,很少自己推陈出新,创造和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山寨”产品的泛滥。一个粉丝在消费的时候,会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和另外一个粉丝所购买的商品大同小异。随着商品的同质化加剧,人们所购买的商品日趋雷同,逐渐的粉丝们会失去购买商品的热情。最为严重的是,粉丝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这一切对于粉丝产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灾难。

(二)过多的商业化炒作,急功近利的“金钱说话”。

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粉丝产业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其参与者多为年轻人,在追求的时候较为的冲动,在某些失去理智的时候会做出许多疯狂的消费行为。在产业中不少商家都是利用了粉丝们这样一种狂热的心理,推出了许多产品和促销活动,吸引粉丝们的注意。这种将粉丝的情感转嫁为单纯的经济购买活动的做法,一方面推动了整个粉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导致整个粉丝产业畸形的发展。

作为一个产业,粉丝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价值我们不能够否认。但作为一个独特的产业,粉丝产业应该培育自己特定的产业文化,不应该把“金钱”看作是衡量产业发展的唯一指标。

(三)合理追星导向机制的缺乏。

在当今的粉丝产业中,并不是每一个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都能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一颗理智的心。很多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偏激的想法,由此做出了一些过激的举动,对于自己,对于亲人,甚至对于整个粉丝产业的风气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粉丝追星超越应有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追星导向机制,对于青少年的“追星观”没有进行良好的指导和教育,客观上导致他们在情感和认识上面的偏差,最终做出了这样的过激行为。青少年树立偶像,进行追星,并没有错,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追星这样的一个行为是可以产生其积极意义的。而此前提,就是一个良好引导机制的建立。

三、解决我国“粉丝产业”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发展“魅力经济”,制造创新产品,引导粉丝产业发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詹金斯在过去20年里致力研究粉丝,是全球迷研究学者公认的权威,他对粉丝的研究是商学院研究如何操纵品牌形象的经典著作。詹金斯提出“魅力经济”(Affective Economics)论点,认为面对科技带来的媒介汇流,以及伴随而来的消费者媒介使用行为的改变,媒体内容提供商品和品牌营销者必须改变营销策略,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决定其购买行为。

苹果公司从来不缺乏忠实的粉丝们,每一次新品会都会受到全世界粉丝的关注,每出来一款新的产品,都对会上演在专卖店门口排起长龙的景象。因为苹果的粉丝都被苹果独具魅力的产品设计和强大的功能所折服。苹果公司从其企业文化到产品设计到独特的“稀缺营销”手段,都体现出了它独树一帜的“魅力经济”模式。这样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粉丝们对于苹果情有独钟。

因此,笔者认为在发展粉丝产业的过程中,也应该时刻抓住粉丝求新、求好、求独特的心理。在产业中的各个“偶像体”都应该发展自己独具魅力的“魅力经济”,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粉丝对于自己的忠诚度,才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手握“情绪资本”,丰富产品文化,增加粉丝产业内涵。

首先提出“情绪资本”的概念是英国营销专家凯文・汤姆森(Kevin Thomson),他于1998年出版《情绪资本》(Emotional Capital)一书,认为“情绪资本”由外在与内在情绪资本两大核心组成。外在情绪资本存在于顾客和股东的内心,是品牌价值和商誉。它们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被纳入到企业资本的核心。品牌能促销产品,赢得顾客的信任,引发重复购买行为,甚至将这种信任推向更高潮,与顾客建立一种终生关系,并由顾客口耳相传,发掘并培养更多的潜在顾客。”内在情绪资本则指向员工的内心,包括企业员工的感受、信念和价值观。企业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是人的集合;它的所有要素,包括产品、服务、品牌都与情绪交织着。企业领导人的魅力与个人特色,常常反映企业价值与信念。企业价值不是数字,是消费者、员工还有领导人情绪的结合。

前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海尔(Steven J. Heyer)延伸了“情绪资本”的概念。在他的领导下,可口可乐公司不再是饮料制造工厂,而是“乐趣的体验工厂”。可口可乐借由赞助各式活动、电影电视还有音乐下载,成功从一个软饮提供商转型为一个“娱乐公司”、“内容提供商”,成为制造美好情绪的圆梦者。可口可乐卖的不是软饮而是生活态度加完美体验,从广告到卖场到网络到瓶罐设计,全面打造欢乐轻松的气息,饮料不再是饮料,消费者买可乐,喝的是对可乐的认同与喜爱。可口可乐善用“情绪资本”,持续成为全球品牌价值最高的品牌。

在粉丝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不仅仅只是把“销售产品获得利润”放在最主要的位置。而应该利用这种“情绪资本”理论,将所销售的产品从有形话到无形化,从物质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于无形之中增加粉丝对于偶像体的情感认知程度,让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建构合理导向机制,培育健康粉丝,监督粉丝产业发展。

首先对于追星,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由于追星的多是青少年,所以学校的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要做到的就是让每一个潜在的“粉丝”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是成为粉丝最根本的要求。

其次,在社会教育方面。首先应该强化大众传媒中的社会效益取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难免会寻求新闻效应,渲染名人轶事,尤其是对当红明星的捕风捉影。如果这种倾向被偏激化,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媒体与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的距离扩大、甚至抵触。因此,大众媒体必须以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正确导向为前提,这一常识必须成为新闻界更广泛的社会自觉。

第9篇:粉丝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费文化;郭敬明;符号分析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消费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满足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占有,到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消费”。所谓符号消费就是商品不再只是单纯的物,拥有使用价值,而是被赋予了附加价值具有符号象征意义,例如风格、品位、地位等,消费活动被打造成人们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意识,满足人们的自我预设与想象。关于消费文化,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曾经指出:“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①

提到郭敬明,人们所热衷讨论的大概是他的抄袭风波,他的私生活,他最近的新作品,他旗下作者,他作品的销量。这就引出了他的几个身份:一是作为偶像的郭敬明;二是作为作家的郭敬明;三是作为出版人或者说是商人的郭敬明。郭敬明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而是一种内化在他的追随者心中的符号。他的生活习惯、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经过大众媒介曝光,成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的标志和符号。甚至,对于相当一部分读者来说,郭敬明出版的图书,其物质产品(图书)的实用功能是借助在非实用的“超越”(“郭敬明”符号性价值)的满足下才有意义。

一、作为明星的郭敬明

郭敬明出道于《萌芽》杂志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从此走上了青春文学创作道路。其作品获得了青春文学市场的高度认可,此外还涉及出版、娱乐等多个行业。除了加入作协,创立公司等之外,包括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都能引起一系列的话题,引发各方人士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郭敬明也早已成为了一个明星,一种商业品牌,一种商业符号。这其中有的是出版社的刻意打造,在推出作家和作品过程中,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利润,进行明星式的炒作包装;还有郭敬明自身一直在走的偶像包装路线,不论是博客、小说和还是《最小说》杂志发行,写真照随处可见。②他认为,作家是公众人物,具有公众号召力,本身就具备品牌效应。许多品牌或具有品牌效应的人,都拥有独特的文化深度及内涵,这跟大众对作家的要求不谋而合。

郭敬明的粉丝数量从他小说的销售量可见一斑。《悲伤逆流成河》、《幻城》、《小时代》系列等销量都在百万以上。截止2012年4月9日12时,郭敬明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量达10,666,175。虽然不排除有所谓的“僵尸粉”(指的是虚假粉丝,有一些是可花钱购买的关注粉丝),但是就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完全不可小觑。他非常重视与其作品读者的互动,经常在官方论坛上发帖、看帖,并根据读者的喜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郭的铁杆粉丝在各地成立各种后援会,开展支持活动。正如费斯克(John Fiske)指出:粉丝所具有的生产力在以下三方面: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文本生产力并不只局限于新的文本生产,“它还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粉丝都具有积极的参与性。身着球队衣服的球迷们和穿戴举止都像乐队的摇滚乐听众们,都已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了。”③此种读者直接评论与互动不仅成为郭作品生产中重要的一环,而且在郭品牌塑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作为作家的郭敬明

我们所说作家,一般指的是以写作为生,从事文学创作并有成就的人,作品要被出版,并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就此来看,郭敬明出版过诸多作品,销量上百万,官方网站、微博、百度上均有粉丝,因而也称得上是作家当中的一员。

作家不仅是以写作为生,而且是进行原创文学写作的人,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原创性属于作家的职业道德,体现着作家的创造力与其价值所在。2003年底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被指抄袭庄羽作品《圈里圈外》,一时间沸沸扬扬。两年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拖了两年之久的“郭敬明抄袭案”做出了终审判决:郭敬明败诉,必须向庄羽作出赔偿并公开道歉。但是郭敬明只做了经济赔偿却拒绝道歉,并对法院判决的态度相当强硬。庄羽只好申请强制执行。在整个过程中最令人费解的是,面对抄袭丑闻,众多郭迷们却发出了偏激言论:“抄算什么,这个社会到处都有抄袭”;“庄羽写得没有郭敬明好,郭敬明抄也抄得有才华”;在网络上大肆嘲讽庄羽,称她是为了借郭的名声来炒作自己。《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销量猛增至百万册,且郭敬明反到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青春文学“作家明星”。2007年郭敬明经由王蒙和陈晓明推荐加入中国作协。2009年,郭敬明受邀担任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一职,主抓青春文学项目的开发。首先身为一个文明的个体,必须尊重法律,按照法庭的判决对庄羽进行道歉,他拒绝道歉就是对法律的藐视。再者,身为一个作家,抄袭严重违背了作家的职业道德,践踏了作家的核心价值观。不禁让人们怀疑他其他作品的原创性以及创造力的真实性。然而,本该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作家协会制裁的郭敬明,却在众多媒体与粉丝的狂热参与下安然无恙,甚至从此更加被追捧。

按照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所述:在机械复制时代,笼罩在传统艺术之上的光晕和神秘感已经被复制手段所摧毁,荡然无存。然而郭敬明及其写作在这个技术可以实现无限复制的时代里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晕”,作品巨大的发行量并没有消解这种神秘感,反而成为受到其粉丝膜拜的理由。④所有这些都拜消费文化时代下的粉丝所赐。如此说来,郭敬明又不是单纯的作家。究其原因,或者可以在他的作品文本中找到答案。形式上,针对部分由“馆藏式”消费习惯的铁杆粉丝,他将唱片工业和时尚产业中常用的“限量珍藏版”引入文学出版。通过这一商业操作方式,在每套书上有独一无二的编码,为每本书加上了在物质性上的“光晕”。另一方面,郭敬明的作品尽管形式多样,风格和内容却始终以“明媚忧伤”为母体,这种忧伤也是这个时代属于青少年群体的感伤和落寞。因对其文本的认同,粉丝对其的消费处于一种狂欢状态,一个宣泄的出口,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反抗和调剂;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同。

三、作为出版人或商人的郭敬明

消费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及其主导地位的形成,极大改变了文学的生产语境、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文学接受、文学审美、文学消费形式。文学的生产主体不在是单纯的作家,市场和读者也部分参与了文学的生产⑤。过去,出版人没有市场压力,出版什么作品多数会优先考量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如今,作家主动迎合市场,配合出版与市场的需求,创作出符合大众趣味与审美的文化作品,畅销书机制的运作以及强大而体系化的市场运作很快将其转化为带来资本和利益的商品。

郭敬明一路走来,俨然已经从“消费品郭敬明”变身为“郭敬明生产消费品”。2008年,他跃居“中国作家富豪榜”冠军,2009年,他在中国福布斯名人排行榜上列68名。过去他炫耀自己的名包、名车以及豪宅,现在他会炫耀自己纳了多少税,为员工加了多少薪,又推出了几个作者,筹码越来越大了。他还将触角伸到动漫、电影、游戏、创意行业。郭敬明从最初的文学少年变得越来越像个商人,甚至商人身份远远高过作家身份。他创造了整个青春文学的产业链,把写作变成了文化创意产业⑥。他的作品紧扣市场,精确把握读者的趣味,注重阅读乐趣而非美学深度,主张“朝更加全能方向发展”,“既拥有传统文人那份对写作的坚持,也能走上商业舞台,为自己和读者争取阅读空间”。因此,他像艺人般频上电视、拍广告、为李宇春等歌手作词、主编多种杂志。他成立公司培植作家,旗下作家多为穿着入时的俊男美女。

郭敬明又将电视选秀方式搬进文坛,旗下杂志《最小说》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主办了两届规模空前的“THE NEXT”文学新人选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十余万年轻文学爱好者的参与。进入全国12强的参赛者都将成为其旗下的独家签约作者。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喜好投票留下喜欢的作者和作品。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为作者的发展铺路。

结语

作为明星与出版人或者商人的郭敬明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形成注意力经济,取得了商业成功。他在自己王国里充分展现自我价值,享受因此带来的一切。同样,作家的价值在于创作文学作品,他把“写作”变成消费品“郭敬明”的一个符号元素。正因为这样,他的文字产品是超值的消费品。他的“粉丝”、“读者”、“消费者”们参与其中,完成了符号学中“所指”的符号内容,共同创造了今天的郭敬明。

参考文献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 著,刘精明 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5-166

②周兴全,《郭敬明的出路:烦闷将预示降临》,《小作家选刊》,2004(7):4

③[美]约翰·费斯克 著,陆道夫 译:《粉都的文化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邓伟,《非理性文学消费与“粉丝”身份建构》,《长江学术》,2010(4):173-176

⑤郑崇远:《镜中之舞: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⑥张颐武,《郭敬明是中国崛起的见证》,《左岸文学》,省略/Art-

icle/201004/27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