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我们的童话作文精选(九篇)

我们的童话作文

第1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童话育人浦江宣言

美丽的浦江有一个美丽的童话,《神笔马良》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神笔马良是浦江人的精神标杆。多年来,浦江把童话特色教育作为打造城市品牌,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行童话育人工作。

我们倡议,每一位作家行动起来,为全国少年儿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童话作品,为实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我们倡议,全国各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深入贯彻大语文观,高度重视童话的育人功效,为新世纪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我们倡议,全国少年儿童行动起来,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童话阅读活动,走进童话殿堂,让童话伴我们成长。

我们倡议,全国各媒体行动起来,把推动童话育人视为己任,为开展童话育人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媒体导向作用,引导和唤起民众热爱童话的热情,把真正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童话介绍给民众,让童话的阳光洒满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倡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动起来,为推行童话育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为推行童话育人工作呐喊加油。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去享受童话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真、善、美。让我们的人生成为一部美丽的童话,为实现中国梦谱写华彩的篇章。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

第2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童话是儿童原始思维与现代小说创作有机融合的产物,童话作品灿若星河,滋养着儿童的想象力,使儿童得到真善美的陶冶,使生命浸润在丰厚的沃土之中,使美好的人生有了最初的根基。

一、童话滋养儿童的想象

童话中丰富的幻想,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积极的意义,可使他们勇于进取,产生向新的世界探索的欲望,童话故事的创作把握住了儿童的思维特点,迎合了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天性,无疑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作家能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能用儿童的脑子去想,真是了不起。童话集中了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优秀的幻想。它的读者长大后也一定是最具幻想力、最具创造力的人。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童话塑造儿童的品性

童话对真、善、美的追寻,对良好品质的颂扬使其潜在的德育价值彰显无疑,童话开启了儿童对于道德智慧最初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自主地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儿童就像刚刚抽芽的树苗渴望着阳光雨露一样,当他们捧着一本本神奇的童话阅读的时候,当他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一个个动听的幻想故事的时候,他们纯洁的心灵也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精神的营养。优秀的童话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并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能够陪伴终身的。真正的读童话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三、童话播下文学的种子

童话是一座桥梁,可以瞬间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童话是一个宝库,可以向孩子提供他们心灵所需要的养料;童话是一个魔术师,可以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成就他们的梦想。童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拓展想像的空间,积累语言,写出富有童趣的,更有意义的作文来。

第3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一、创设浓郁的童话环境氛围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突显“爱的阳光洒满校园”这一主题,从童话作品介绍、童话作家介绍、我喜爱的童话、我的童话我做主四个方面入手,层层推进,形成有梯度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们在读童话、画童话、演童话、写童话中爱上读书,学会做人。

(一)环境文化

我校校园内的环境布置处处体现童话特色。走进校园,教学楼对面的围墙是美丽的城堡造型;左侧围墙绘制了灰姑娘与七个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右侧围墙开设了“童话创作乐园”栏目,展示学生的原创童话作品;北侧大门采用童话故事情节中的彩虹造型,垃圾箱采用童话故事中小动物的造型。这些设计,让大家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置身于童话世界的感觉。

(二)楼层文化

教学楼内,每个楼层的文化设计都围绕一个童话故事,并设置一个“童话梦想舞台”。一楼主题:多彩的童话世界。大厅是以“金色阳光”为设计理念的形象墙,彰显我校的校风“爱的阳光洒满校园”;“舞动童话梦想舞台”主要用来展示学生创编的各类舞蹈;“童话长廊”展示的是“童话小明星”获奖作品。二楼主题:关心他人。展示的童话是《快乐王子》,希望孩子们都能像快乐王子一样,有一颗快乐、纯真、善良的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合童话内容设置了“美德之星”星星墙;“讲述童话梦想舞台”主要用来开展一些故事表演活动。三楼主题:勇敢坚强。展示的童话是《狮子王》,希望孩子们能像狮子王一样勇敢、坚强、有担当;结合童话内容设置了“魅力之星”星星墙;“唱响童话梦想舞台”主要用来展示学生歌曲演唱方面的才艺。每天清晨,悠扬的钢琴声都会从三楼传出,童话故事中的经典乐曲会陪伴孩子们迎接崭新而美好的一天。四楼主题:自信快乐。展示的童话是《小鲤鱼跳龙门》,希望孩子们能像小鲤鱼一样快乐、自信、充满理想;结合童话内容设置了“文明之星”星星墙;“演绎童话梦想舞台”主要用来展示学生的情景剧类表演。五楼主题:珍惜时间。展示的童话是《下次开船港》,希望孩子们懂得珍惜时间,努力拼搏进取;结合童话内容设置了“学习之星”星星墙;“创造童话梦想舞台”主要用来展示学生的原创童话。

(三)班级文化

我校的班级文化也着力体现童话特色。每个班级的门旁都放置了一个以本楼层童话主题为背景的班级介绍栏,里面张贴着各班的班风、班训和教师寄语,充分展现了各班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班级走廊一侧安放了学生作品展示板,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能的平台,绘画、书法、手抄报、优秀作业等都可以在展示板中展出。此外,每个班级还选出一名童话形象大使,并开展与童话相关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成长进步。

二、建立完善的童话教学体系

别林斯基说:“童年时期,幻想是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是儿童精神世界和存在于他们自身之外的现实世界之间的首要媒介。”童话是承载幻想的最好载体。我们在对学校1100余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喜欢童话故事,并从童话故事中学到很多知识。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童话教育在认知、娱乐、教化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将童话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增强了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将童话与随笔教学相结合,努力打造童话随笔教学的特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童话情境,让学生扮演童话中的人物开展情景对话,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从童话故事中提炼品德教育的主题,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龟兔赛跑”等趣味活动,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能够将童话故事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教唱经典童话歌曲,让童话故事深入学生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4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童话世界;超越性要求;把握方式;真实。

通常说起童话,人们的直觉反应就是想到孩子。童话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有七色花,有格林童话、也有安徒生和丑小鸭,还有最近的哈里波特。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有的人也许会补充说,童话也属于曾经的我们,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的确,真实情况的一部分是这样的,那么另一部分呢?这让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法国童话《小王子》。《小王子》是圣·德克旭贝里(也译作安东尼 ·圣修伯里、圣爱克苏贝里或者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它写于1943年。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它的介绍,就能看到许多关于它的数据。比如: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全球发行量已超过5亿册,译本至少在102种以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个有些让人惊讶的事实,也可以引用关于这部童话的另一种介绍来描述:“它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真实情况的另一部分就是:这个世界上除了孩子,许多成年人也在看童话;不仅是在他们小时候看,长大之后也看;不只是重温他们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也看新的、可能是专门写给他们这些大人的童话。真实的情况就是,人们需要童话。

在开始关于童话这种现象的全面考察之前,首先我要弄明白什么是童话。《辞海》对童话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 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 自然 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1]这种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对童话的解释,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大的文学现象的一部分的童话是什么样子的,也了解到了想象、幻想和夸张对它的重要性。不过,这些似乎还不足以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童话,和人们需要的童话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把视线转向童话本身来试试,看看童话里面都有什么。乡村、农场、城堡、公主、巫婆、精灵、士兵、小女孩、会说话的各种动物和植物、能实现愿望的花、能画出真东西来的毛笔、骑上去可以飞上天的扫帚,甚至是别的小行星上面来的小王子……这些东西里面有的在现实里(或者说在 历史 上的现实里)就能找到,比如农场、城堡、公主、士兵、小女孩和小行星;可是我们没见过动物和植物说话,也没见过会飞的扫帚,更没见过用氢气球做太空旅行的叫做小王子的小男孩。这些显然不是我们眼中现实世界里面的存在物,它们违背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基于理性和逻辑的认知。那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些虽然不曾在现实世界里面出现,却又是似曾相识的,来自我们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在那里这些似乎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印象的一部分,它们以记忆碎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了,而存储了这些碎片的地方的时间坐标就是童年。也许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了,童话是一个用真实的和想像的材料共同搭建起来的孩子眼中的活的世界,当这个世界被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出来,就是童话。童话的世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真实的或者说现实的世界相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2]童话的本质和魅力就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和我们所生活着的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们看童话,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又因为童话是以孩子的眼光去创造和发现的世界,人们看童话,也是回到一个过去的旧的世界。童话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在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话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捕捉关于他们眼前的这个世界的信息,再去建造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认知,更不知道什么是理性和逻辑,他们甚至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差别。对于一个孩子,世界可能就是一片叶子、一只蜻蜓、或者天空中的一团云彩,或者这些东西的简单混合物。在这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有生命的,有思想和有感情的,那是一个活的世界。与之相对或者说相反的是属于成年人的现实世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所说的孩子和成年人不只是年龄上的区分,而是一种认知方式或者生存方式的区分,比如一个成年人可以拥有孩子的心境,拥有自己的童话世界,而一个孩子,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也可能失去童话世界,而完全进入现实世界。)现实世界里面,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认识性的,把世界作为客体和对象来加以认识。另一种是实践性的,它遵循价值原则和功利原则,旨在处理好自己和作为客体和对象的世界的关系。而这两种把握方式其实并不是他们选择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被赋予的,或者被强加的,伴随着每个人受到的教育和他们的成长,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渐渐成了他们的内在本质,于是童话的世界消失,世界失去了生命,成为严谨的、丰富的却也是对象化了的现实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孩子满怀生命热情的眼睛里面,有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活的世界,他们自己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这世界也是他们的一部分。成年人的眼中也有一个世界,他们用冷静的眼睛去认识这个充满秩序和法则的世界,他们在世界之外,世界也在他们之外。作为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童话,则是那些还没有完全失去童话世界的成年人对于童话世界的怀念和再现。

现在,知道了童话是什么,就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了——人们为什么需要童话?人们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他们在现实世界里面呼吸,喝水,吃饭,睡觉,学习,工作。他们为什么需要童话的世界呢,为了放松和娱乐吗?可是他们有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健身房和游乐场,这些都比童话更能让一个工作疲惫的成年人感到快乐。为了显示对过去曾经有过的生活的怀念吗?那么从前的玩具、旧相片,日记和回忆录就能实现这个目的,并且会更生动更具体。为了探寻人的意识和心理更深层次的奥秘吗?可那样读童话就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需要,而变成一种工作了,那显然不是我所要研究的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现象的童话了。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要对这个并不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显示出这么大的兴趣和热忱呢?这可能要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去寻找答案了。

首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自于对他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这种超越要求体现在童话现象中,既是通往未来的,又是指向过去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话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是他的世界的全部内容。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童话世界却变成了这个巨大的、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奢侈的小角落。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面,人们只能在现实世界里面遵循着现实世界的法则,以一个成年人的身分生存着,童话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记忆存在在他们的脑海里面,只在偶尔的哪一刻,以一本童话故事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两种世界的这种巨大的差别和距离感,让我想到了宗教和现实的关系,宗教之于现实,是一种彼岸和此岸的的关系。当人们在此岸世界感到挫折和空虚,就会倾向于呼唤一个彼岸世界的存在,把希望寄托在那里。因为有了彼岸世界的存在,此岸世界的种种不如意之处才显得可以容忍了。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这种关系有些类似,但又不太一样,童话世界是可以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或者说可以相互替代的,而是共存的。但是人们对童话或者说童话世界的期待,却和人们对宗教彼岸世界的希望一样,是出于一种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法则的深层心理的需要。人的大脑和心灵是很复杂的东西,它们并不是现实世界和它的理性法则和功利法则能够完全规范在内的。事实上,正因为身处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才更想跳出现实世界,去拥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而这正是童话所能带给他们的,如前面提到的,既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又是回到一个旧的世界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童话,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暂时逃离出来,躲到童话的世界中去度假,或者说疗养。

其次,从深层心理结构上看,对童话的需要源自人类早期经验中对世界的独特的把握和感知方式。童话和童话世界代表了一种人类早期阶段把握和感知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也包含他们自身)的模式。在人类文明前进的过程中,这种早期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渐被更为复杂也更为精确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所代替,而沉淀为人类深层心理结构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演变过程也被再现在了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以一种非己非物的态度去认识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有生命的的混沌一体的世界,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想象与现实……所有这些后来出现的东西在那里都是融为一体的,而这就正是童话产生的心理基础;随着儿童成长为少年,青年,直至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成年人,他开始更多的用理性思维方式去认识面前这个对象化的世界,用归纳和分类的方法去收集和整理来自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用逻辑判断和推理去解决这个世界里面的具体问题,用现实性的实践原则和功利原则去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儿童时期所拥有的世界和拥有这样的世界所依赖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成为了一个人的个人历史的内容,就象作为整体的人类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那样。而这段个人历史通常不是被肯定的,至少不是被重视的,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就是把它当场第七个烧饼之前的某一个烧饼,或者认为它是在通往真理的路上必经的坎坷。但是即使不被肯定和重视,作为童话和童话世界的心理基础的这段历史却实实在在的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痕迹,成为超越了理性所能把握和解释的领域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而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这种人类早期(包括群体早期时代和个体早期阶段)把握和感知世界的思维情感模式的存在和影响,人们才在现实世界里面感受到了对童话世界的需要和呼唤。读童话,进入童话世界,会让人产生一种故地重游的亲切感和幸福感。

关于童话现象的考察,还有第三个问题,那就是童话的意义问题,也是关于童话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就要谈到童话和真实的关系问题,它决定了我们从“真”这个具有终极价值判断性质的层面上对童话的价值做出怎样的判断。

通常,人们谈起童话,就会自动地把它和“美好的”、“奇妙的”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现实。这样是不是说童话就不是真实的?或者对童话的价值判断不能从“真实”的层面上去进行探讨了呢?这涉及到了我们对于“真实”的定义和“真实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真实?是否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和所被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常识”就是真实的?事实上,比起真实来,这些更应该是属于现实(包括当下的现实和 历史 的现实)的范畴。胡塞尔认为这是“ 自然 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他以“悬置”的方法对这两种态度加以限制,并试图以此实现对它们的超越,从而走向一种“面向事物本身”的态度。“面向事物本身”就是通过“现象学还原”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始源处才能获得“真实的实在性”。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关于“真实”的这种看法,他强调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的“真实”(实际上是“现实”)其实只是在意识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和被它构造出来的,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事实的一角或几角而非全部。这样,“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就失去了它们的根基,成为了被置疑和超越的对象。根据现象学的这些观点,现实不能等同于真实,真实不是像现实那样直接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把握。现实不等于真实,那么作为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的童话,它和真实的关系是什么呢?童话世界里面有许多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面无法见到和无法实现的东西:会说话的蜘蛛、会飞的扫把……然而是否这样童话就是不真实的?如果这样去判定一种事物是否真实,那就仍然是一种认识的态度和一种自然的态度。要真正理解童话和真实的关系,我们就要回到童话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角度来看。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是存在的“显现”,文学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在呈现被遮蔽了的存在本身,因此它就可能比我们的常识状态下体验到的现实生活的本身更接近真实。童话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比起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对象化的认识态度,更接近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正因为不够明晰和确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如童话的世界不会简单地否定某种事物存在和表现的可能性,而是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探究它们的的意义,这就减少了因为过分追求对象的明晰所带来的那些源于意向性的限制。童话世界中那些由想象生出的各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世界更本原的面貌的体现。比如童话中那些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通过“语言”这种特殊的能力的获得,它们重新拥有了与人类进行对话的平等的身分,而这正是摆脱了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后所显现出来的真相,童话就是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揭示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关系的命题。童话所反映的是另一种真实,它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真实的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实。童话与真实的这种关系,也许正是它具有真正巨大的魅力的最终原因。我们也可以说,童话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

【注释】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第4049页

[2]尔伯特·霍夫塔特《诗歌,语言,思想》44页 见 《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 《二十世纪美学》上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 朱立元 张德兴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第471页

【 参考 书目】

第5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童话世界;超越性要求;把握方式;真实。

通常说起童话,人们的直觉反应就是想到孩子。童话是属于孩子们的,他们有七色花,有格林童话、也有安徒生和丑小鸭,还有最近的哈里波特。可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有的人也许会补充说,童话也属于曾经的我们,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的确,真实情况的一部分是这样的,那么另一部分呢?这让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法国童话《小王子》。《小王子》是圣·德克旭贝里(也译作安东尼 ·圣修伯里、圣爱克苏贝里或者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它写于1943年。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它的介绍,就能看到许多关于它的数据。比如: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全球发行量已超过5亿册,译本至少在102种以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个有些让人惊讶的事实,也可以引用关于这部童话的另一种介绍来描述:“它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真实情况的另一部分就是:这个世界上除了孩子,许多成年人也在看童话;不仅是在他们小时候看,长大之后也看;不只是重温他们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也看新的、可能是专门写给他们这些大人的童话。真实的情况就是,人们需要童话。

在开始关于童话这种现象的全面考察之前,首先我要弄明白什么是童话。《辞海》对童话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 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 自然 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1]这种从文学体裁的角度对童话的解释,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大的文学现象的一部分的童话是什么样子的,也了解到了想象、幻想和夸张对它的重要性。不过,这些似乎还不足以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童话,和人们需要的童话到底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把视线转向童话本身来试试,看看童话里面都有什么。乡村、农场、城堡、公主、巫婆、精灵、士兵、小女孩、会说话的各种动物和植物、能实现愿望的花、能画出真东西来的毛笔、骑上去可以飞上天的扫帚,甚至是别的小行星上面来的小王子……这些东西里面有的在现实里(或者说在 历史 上的现实里)就能找到,比如农场、城堡、公主、士兵、小女孩和小行星;可是我们没见过动物和植物说话,也没见过会飞的扫帚,更没见过用氢气球做太空旅行的叫做小王子的小男孩。这些显然不是我们眼中现实世界里面的存在物,它们违背了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基于理性和逻辑的认知。那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些虽然不曾在现实世界里面出现,却又是似曾相识的,来自我们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在那里这些似乎就是我们对世界的印象的一部分,它们以记忆碎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了,而存储了这些碎片的地方的时间坐标就是童年。也许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了,童话是一个用真实的和想像的材料共同搭建起来的孩子眼中的活的世界,当这个世界被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出来,就是童话。童话的世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真实的或者说现实的世界相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2]童话的本质和魅力就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和我们所生活着的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们看童话,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又因为童话是以孩子的眼光去创造和发现的世界,人们看童话,也是回到一个过去的旧的世界。童话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在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话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捕捉关于他们眼前的这个世界的信息,再去建造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认知,更不知道什么是理性和逻辑,他们甚至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差别。对于一个孩子,世界可能就是一片叶子、一只蜻蜓、或者天空中的一团云彩,或者这些东西的简单混合物。在这个世界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有生命的,有思想和有感情的,那是一个活的世界。与之相对或者说相反的是属于成年人的现实世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所说的孩子和成年人不只是年龄上的区分,而是一种认知方式或者生存方式的区分,比如一个成年人可以拥有孩子的心境,拥有自己的童话世界,而一个孩子,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也可能失去童话世界,而完全进入现实世界。)现实世界里面,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认识性的,把世界作为客体和对象来加以认识。另一种是实践性的,它遵循价值原则和功利原则,旨在处理好自己和作为客体和对象的世界的关系。而这两种把握方式其实并不是他们选择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被赋予的,或者被强加的,伴随着每个人受到的教育和他们的成长,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渐渐成了他们的内在本质,于是童话的世界消失,世界失去了生命,成为严谨的、丰富的却也是对象化了的现实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孩子满怀生命热情的眼睛里面,有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活的世界,他们自己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这世界也是他们的一部分。成年人的眼中也有一个世界,他们用冷静的眼睛去认识这个充满秩序和法则的世界,他们在世界之外,世界也在他们之外。作为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童话,则是那些还没有完全失去童话世界的成年人对于童话世界的怀念和再现。

现在,知道了童话是什么,就要解决另一个问题了——人们为什么需要童话?人们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他们在现实世界里面呼吸,喝水,吃饭,睡觉,学习,工作。他们为什么需要童话的世界呢,为了放松和娱乐吗?可是他们有杂志、电影、电视节目、健身房和游乐场,这些都比童话更能让一个工作疲惫的成年人感到快乐。为了显示对过去曾经有过的生活的怀念吗?那么从前的玩具、旧相片,日记和回忆录就能实现这个目的,并且会更生动更具体。为了探寻人的意识和心理更深层次的奥秘吗?可那样读童话就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需要,而变成一种工作了,那显然不是我所要研究的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现象的童话了。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要对这个并不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显示出这么大的兴趣和热忱呢?这可能要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去寻找答案了。

首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自于对他们所在的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这种超越要求体现在童话现象中,既是通往未来的,又是指向过去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话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是他的世界的全部内容。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童话世界却变成了这个巨大的、无处不在的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奢侈的小角落。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面,人们只能在现实世界里面遵循着现实世界的法则,以一个成年人的身分生存着,童话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记忆存在在他们的脑海里面,只在偶尔的哪一刻,以一本童话故事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两种世界的这种巨大的差别和距离感,让我想到了宗教和现实的关系,宗教之于现实,是一种彼岸和此岸的的关系。当人们在此岸世界感到挫折和空虚,就会倾向于呼唤一个彼岸世界的存在,把希望寄托在那里。因为有了彼岸世界的存在,此岸世界的种种不如意之处才显得可以容忍了。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这种关系有些类似,但又不太一样,童话世界是可以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或者说可以相互替代的,而是共存的。但是人们对童话或者说童话世界的期待,却和人们对宗教彼岸世界的希望一样,是出于一种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法则的深层心理的需要。人的大脑和心灵是很复杂的东西,它们并不是现实世界和它的理性法则和功利法则能够完全规范在内的。事实上,正因为身处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才更想跳出现实世界,去拥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而这正是童话所能带给他们的,如前面提到的,既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又是回到一个旧的世界的感觉。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童话,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暂时逃离出来,躲到童话的世界中去度假,或者说疗养。

其次,从深层心理结构上看,对童话的需要源自人类早期经验中对世界的独特的把握和感知方式。童话和童话世界代表了一种人类早期阶段把握和感知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也包含他们自身)的模式。在人类文明前进的过程中,这种早期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渐被更为复杂也更为精确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所代替,而沉淀为人类深层心理结构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演变过程也被再现在了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以一种非己非物的态度去认识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有生命的的混沌一体的世界,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想象与现实……所有这些后来出现的东西在那里都是融为一体的,而这就正是童话产生的心理基础;随着儿童成长为少年,青年,直至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成年人,他开始更多的用理性思维方式去认识面前这个对象化的世界,用归纳和分类的方法去收集和整理来自于这个世界的信息,用逻辑判断和推理去解决这个世界里面的具体问题,用现实性的实践原则和功利原则去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这样,儿童时期所拥有的世界和拥有这样的世界所依赖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成为了一个人的个人历史的内容,就象作为整体的人类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那样。而这段个人历史通常不是被肯定的,至少不是被重视的,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就是把它当场第七个烧饼之前的某一个烧饼,或者认为它是在通往真理的路上必经的坎坷。但是即使不被肯定和重视,作为童话和童话世界的心理基础的这段历史却实实在在的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痕迹,成为超越了理性所能把握和解释的领域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一部分,而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正是这种人类早期(包括群体早期时代和个体早期阶段)把握和感知世界的思维情感模式的存在和影响,人们才在现实世界里面感受到了对童话世界的需要和呼唤。读童话,进入童话世界,会让人产生一种故地重游的亲切感和幸福感。

关于童话现象的考察,还有第三个问题,那就是童话的意义问题,也是关于童话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就要谈到童话和真实的关系问题,它决定了我们从“真”这个具有终极价值判断性质的层面上对童话的价值做出怎样的判断。

通常,人们谈起童话,就会自动地把它和“美好的”、“奇妙的”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对他们来说,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现实。这样是不是说童话就不是真实的?或者对童话的价值判断不能从“真实”的层面上去进行探讨了呢?这涉及到了我们对于“真实”的定义和“真实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什么是真实?是否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和所被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常识”就是真实的?事实上,比起真实来,这些更应该是属于现实(包括当下的现实和 历史 的现实)的范畴。胡塞尔认为这是“ 自然 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他以“悬置”的方法对这两种态度加以限制,并试图以此实现对它们的超越,从而走向一种“面向事物本身”的态度。“面向事物本身”就是通过“现象学还原”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始源处才能获得“真实的实在性”。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关于“真实”的这种看法,他强调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的“真实”(实际上是“现实”)其实只是在意识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和被它构造出来的,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事实的一角或几角而非全部。这样,“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就失去了它们的根基,成为了被置疑和超越的对象。根据现象学的这些观点,现实不能等同于真实,真实不是像现实那样直接就可以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把握。现实不等于真实,那么作为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的童话,它和真实的关系是什么呢?童话世界里面有许多我们在现实世界里面无法见到和无法实现的东西:会说话的蜘蛛、会飞的扫把……然而是否这样童话就是不真实的?如果这样去判定一种事物是否真实,那就仍然是一种认识的态度和一种自然的态度。要真正理解童话和真实的关系,我们就要回到童话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角度来看。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是存在的“显现”,文学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在呈现被遮蔽了的存在本身,因此它就可能比我们的常识状态下体验到的现实生活的本身更接近真实。童话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比起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对象化的认识态度,更接近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正因为不够明晰和确切,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如童话的世界不会简单地否定某种事物存在和表现的可能性,而是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探究它们的的意义,这就减少了因为过分追求对象的明晰所带来的那些源于意向性的限制。童话世界中那些由想象生出的各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世界更本原的面貌的体现。比如童话中那些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通过“语言”这种特殊的能力的获得,它们重新拥有了与人类进行对话的平等的身分,而这正是摆脱了我们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后所显现出来的真相,童话就是以这种简单的方式揭示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关系的命题。童话所反映的是另一种真实,它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真实的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实。童话与真实的这种关系,也许正是它具有真正巨大的魅力的最终原因。我们也可以说,童话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

【注释】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第4049页

[2]尔伯特·霍夫塔特《诗歌,语言,思想》44页 见 《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 《二十世纪美学》上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 朱立元 张德兴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第471页

 

【 参考 书目】

第6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袁 勇:王老师,孩子们都想了解一下,您是怎么开始写童话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能给孩子们说说您写童话时有趣的一两件事吗?

王一梅:我曾经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很多孩子缠着我要听故事,我就开始给孩子们编故事了。后来,我调到了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工作,很多教授都愿意读我的童话,并且他们都会“对号入座”,有的说我写的大灰狼就是他本人,有的说我写的兔子妈妈就是她本人。总之,我写的是动物,他们看的都是人物。哈哈。

袁 勇:您的作品获得了很多的荣誉,您是怎样看待这些荣誉的?

王一梅:每一次获奖,都凝聚着评委对我的肯定和更高期待,所以,我总是告诉自己:以后要好好写,因为有人在看着你的。但荣誉已经成为过去。如今,许多小读者给我写信,谈读我作品的感受,他们那么信任我,每一封信都是一颗纯真的心,这些是更高的荣誉,影响了我的生活,让我安静和快乐。

袁 勇:我和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您小时候喜欢阅读哪些图书,或者说您有过比较难忘的阅读经历吗?

王一梅:我小时候没有书可以阅读,尤其是没有专门针对孩子们写的儿童图书。幸运的是我可以收听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傍晚响起一个清脆的童声: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便可以说是开始了我的儿童文学“阅读”,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收听的系列童话故事《小蛋壳历险记》。

袁 勇:您最喜欢自己笔下的哪篇作品或是哪一个文学形象?

王一梅:我最喜欢童话《雨街的猫》。雨街写的就是我童年时候每天走过的小街,故事中的人物,根据童年生活中观察过的人物加工创作,他们淡淡的哀伤、缠绕着的爱以及美好的心地……我在写这篇童话的时候,就沉浸在童年的回忆和想像中,流畅倾诉的感觉让我忘记了时间和空间,我穿越到了自己的童年,仿佛走在那条江南的雨街。

袁 勇:据我所知,您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多场讲座,深受孩子们欢迎。在这些活动中,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王一梅:和孩子们交流,我感到童心的纯真,也看孩子身后那么多那么多家长、老师对童年的呵护以及对成长的期待。我非常感谢她们对我的信任,所以,我会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去书写。我也希望和他们一起阅读。通过文学阅读来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善良和爱,让文学充满我们的生活,安慰我们的心灵。

袁 勇:您能给我们广大的小读者一些关于写作文的建议吗?

王一梅:作文不是从“写”开始的,而是从观察开始,观察大自然和生活,在此基础上,多多阅读书本。学会记录生活中那些“比麻雀鼻子还短的东西”,多积累对写作有好处。

袁 勇:您觉得孩子们应该看哪些书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

我认为对成长有利的书有国内作家金波的散文和诗歌,冰波的童话,曹文轩、秦文君、林彦的小说,张之路老师的科幻作品,国外的图书是新蕾出版社全套70多本的国际大奖小说。

袁 勇:童话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您是怎么展开想象的?

王一梅:童话灵感常常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情感、逻辑方式等等,再依靠想象加工创作。脱离了生活的作品没有生命力。因此,想象力应该在善于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再突破时间和空间去自由思维,展开求异思维。优秀的童话应该具有智慧的想象、开阔的思路,想生活中看不的时空,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延伸读者的思考,

袁 勇:您认为怎么才能读好一本童话书?

王一梅:读童话会读到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去理解作品中的角色,体会作品的情感,感受想像的乐趣,结合生活结合个人体验去阅读。

袁 勇:有不少童话作品被改编成了动画片,不少家长认为,看电影、电视比看书更能让孩子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您能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王一梅:国内作家创作的童话作品被改编为动画片的很少,国家有关部门很重视国产动画片的质量和产量,比如冰波的《阿笨猫》、葛冰的《大脸猫》、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以动画的方式呈现给孩子,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而那些缺少童趣和文学品位的动画片必将被淘汰,优秀的动画片,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喜欢,优秀动画片同名图书也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我个人也参与了动画片《快乐心心》的创作,但仍然向孩子们建议,最好还是选择图书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益处。

第7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童话 ;群文阅读;低年级学生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以童话故事特有的儿童情趣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群文阅读。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1.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有限,所以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都要靠老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如教学《乌鸦喝水》,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孩子又重温了乌鸦对“老人”的孝敬。

(1)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不同类型的童话整合在一起,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捞月亮》、《小蜗牛》组成群文阅读,让“快乐”和“童真”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2.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1) 角色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无需教师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

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那可要仔细看哟!

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的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角色对话---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酸的和甜的》介入这里,组成群文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2) 角色模拟。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有时候让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让他们走进角色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如我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适用拓展阅读课文《象鼻桥》,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这样的组成群文,可以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比如,学习了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我们知道了小鸭子和小公鸡不同的习性,学到了它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品质。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阅读,通过读那些生动有趣、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动物童话故事,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第8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最感头疼的一件事,不少学生往往会走进“枯肠搜尽无所得,笔头咬烂难成文”的窘境,写来写去似流水记帐。究其原由,我觉得这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大有关系,如果能投其所好,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我们富阳实施新教材后教学已经近10个年头了,经过几番尝试我决定从低段开始对我所担任的班级进行系列性的写话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是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对写话的兴趣始终不高,并没我我想像的有效果。于是我开始留心他们的课外阅读情况,我发现孩子们对童话类的书籍情有独钟。是啊,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它借助想象把平凡的事物、现象编成一个个不寻常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试着通过指导他们写童话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效果确实还不错。

   一、想象——为有源头活水来

“异想天开”并非均不可取。其实想象力是人类思考的原动力,是进行思维创造的可贵之源。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挥潜能,开发学生在童话写作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滔滔不绝,议论纷纷

放飞想象,我们应该持一种宽容,尊重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一个宽广的氛围。不管他们怎么想,只要能开拓学生的创造性就行,学生在“童言无忌”的氛围中自由、大胆地表达,特别是自己的得意之处,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课外:察“言”观“色”、博览群书

1、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观察和发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学生学会观察是发现和打开学生童话创作源泉的关键。让学生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启发学生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从多方面比比谁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2、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积累需要阅读,要让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读物以丰富自己的语言。我要求学生每天背一首古诗,为了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经常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以对诗的形式,你一首我一首,你一句我一句,利用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相互竞争,使学古诗的热潮在班级中展开。

二、形式——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童话故事最能贴近儿童的童真世界,童话里蕴涵的哲理能让他们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小朋友们都爱听,爱看童话故事,可以说,童话故事总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长期积淀的这些童话基础,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推陈出新。如在学了《酸的和甜的》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再以课文中的图为参照,改变故事情节,题目为《新编酸的和甜的》,通过这样的练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二)穿针引线,延伸拓展

童话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位小朋友,有的童话让他们读后意犹未尽。老师如果注意把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或对童话内容进行深加工,或对童话的情节进行延伸拓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大有帮助。学完《井底之蛙》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续编童话的作业: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会发生怎样离奇的事呢?学生们敢于大胆地想象,故事情节多种多样,有的写青蛙找到了另一个温馨的家;有的则写青蛙还是留恋原先的家,又重新回到了井底;

(三)广辟途径,展示个性

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马斯洛说:“几乎任何一

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可见学生的创造力之强,他们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的,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以想象见长的优势,设计多种训练的形式,如: 利用图画写童话、借助听音写童话、词语搭桥写童话、凭借动画写童话,引导他们在作文天地中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和想象。

三、评价——巧把金针度与人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低年级的孩子特别注重教师的评价,简单的几句话语可以让孩子们自豪许久。但评价也要有艺术,如果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肯定收不到预想的效果。于是,我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方式。

1、奖励调控。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开展以“童话树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习作的情况发给他们“成功卡”,谁的树上“成功卡”最多,谁就是班里的“童话”小作家,并能获得老师的精美礼物——童话书一本,其余也根据学生“成功卡”的多少进行适当奖励。同时还设置了几个单项奖,最佳文采奖,最具幻想奖……

2、文才展示。教师在班里办了一个“童话展示栏”,两个星期出一期,每一期的内容不一样,同时所展作品的对象也不同,有时候展示“优胜者”的文章,有时候展示“进步者”的文章,这样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了同等的可能展示的机会。教师还把写的不错的童话拿去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像《天鹅湖》、《青蛙跳出井后》等都被采纳。

3、评语激兴。写上有文采、有助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评语,同时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不理解的评语写上注解。一些富有人文气息的评语,孩子们特别喜欢看,而且特别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写作的情绪就越高。

总之,我们说作文是一种创造力个体活动,学生必须有充分的主动权。在童话作文教学中切实把学生的主体落到实处,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激发他们的自由倾吐和表达。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才会被点燃,感情涟漪被激起,语文素养才能得以培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一方美丽的乐园。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10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7、8期,山西教育出版社

[3]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7年第9、10期,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小学教学研究》,20010年第7期,江西教育出版社

第9篇:我们的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童话 语文 学习兴趣 提高能力

童话是一种美妙、神奇、幻想的虚构故事,它借助奇特的想像摆脱时空的束缚,将平凡的真实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自从开始实施《启迪心智的经典童话对学生成长的启示》实验课题后,我们班的孩子们阅读的童话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发现阅读童话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作用。于是,我便将童话阅读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了。

一、讲述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听说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是走向成功的有利条件。

一年级新生,虽然还未接受小学阶段系统性教育,但他们已有了五六年的人生旅程,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已接受了来自父母、幼儿园教师及周围其他人,电视乃至电脑等多媒体的语言,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对很多事物已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他们爱听故事,尤其好听童话故事。我抓住他们这一特点,从讲童话故事给学生听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引路讲。怎样讲故事,教师要作引导。首先讲简明易懂,趣味性强的童话,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培养听记能力。教师讲述前,自己先记住故事,再熟练地讲给学生听。讲述时,声情并茂,引学生身临其境,动情明意。学生听故事,要有的放矢。因此,教师讲述前,还要精心设问,让学生有目的地听,有重点地记,听完故事,解决问题,明白事理。

2、录音辅助讲。放童话录音带,适当配进音乐,辅之以教师的带动,把学生引入美的、和谐的境界,达到理解故事内容,领会故事情感的目的。

3、学生学着讲。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仅靠教师讲或放录音,已满足不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孩子们听多了,觉得童话故事有趣味,因而想方设法自己找童话、读童话,自然形成了爱童话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油然而生。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便迫不及待地主动阅读童话。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成立搜集童话小组,在教室里开设童话园地。同学们将找来的童话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童话大王》……抄来的童话故事,放入园地内,课余挤时间阅读。这样,找童话,读童话的空气越来越浓。有了阅读阵地,教师抓住时机,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边读边想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有意识地消化已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记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内容,讲给同学、家长听,训练学生口语能力。学生要讲清一个故事,必须多读、多想、多记。为了调动学生广泛阅读的积极性,并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我利用班队活动及语文课外活动时间举行讲童话故事比赛,学生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讲述时,模仿故事里的角色,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教室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就是乐园的主人,就在这乐园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也轻松活泼、主动地得到了发展。

二、编写童话故事,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丰富了语言内容,将语言内容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便是写作。这实际上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文章中,可以反映写作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也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写童话,我尝试了看图写、根据提纲写、看实物写、结合课文仿照写、续写等多种途径。

1、看图写,分看单幅图和看多幅图写。看单幅图,要看懂图的主要意思,然后发挥想象,构造一个完整的故事。看多幅图,先把图意看懂,弄清每幅图之间的联系,想象这几幅图连起来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然后写出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阅读面广的学生,思维活跃,写出来的故事生动具体。

2、看实物写童话,明确中心,抓住中心,发挥想象。如《拖把与扫帚》(中心:从各自逞能到密切合作)。学生写了在教室里或家里,开始拖把与扫帚各自夸自己本领大,并用事实来证明,可是扫帚扫走了粗渣子,灰尘却无法弄干净,而拖把能除掉灰尘,粗渣子却要捣乱,他们明白了,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做好事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加深对“密切合作”这一道理的理解。

写童话,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想象能力,活跃思维。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写起童话来,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能凌空翱翔了。

三、导演童话小品,增强童话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表演才能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一部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实践,经过提炼升华的理论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导演童话小品或童话剧,实际上也是一个由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表演童话,学生的兴趣更高,个个跃跃欲试,都希望自己戴上头饰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圆一个演员梦。他们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导演童话小品乃至童话短剧。通过导与演,认真领会角色的语言、举动,从而生动形象地展现故事情节,观众兴趣十足地欣赏,为表演者喝彩,在生动形象的兴味中明白道理,受教育于表演活动中。这种表演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又增强了童话教育效果。

四、编辑童话小报,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