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会计学范文

成本会计学精选(九篇)

成本会计学

第1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关键词: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传统财务会计;比较

自1973年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n.安东尼教授在《哈佛企业评论》发表了题为“权益资本成本会计”的论文之后,股权资本成本会计问题一度成为西方会计学界的一个争论热点。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尤其是企业股份制步伐的加快,不少国内学者大胆借鉴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思想,纷纷著书立说,从会计外部环境变化客观要求发展传统会计的高度予以倡导。从国内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看,无不是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大加肯定。笔者认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某些思想从立足于企业资金成本与结构内部管理的角度看确有积极意义,而实际上在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有关内容中早就将股权资本成本纳人其中。然而,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倡导者们试图将其引人财务会计体系的做法是与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或背道而弛,是没有出路的。本文将在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财务会计理论角度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依据进行剖析和反思,旨在对两者的差异、优劣能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评价。

一、两者在会计处理方法和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上的主要差异比较

(一)处理方法上的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

1.是否对股权资本计息?传统会计只核算债务资本利息,对股权资本并不计息,对企业宣告发放的股利也不视为利息费用,而作为利润分配处理;而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则要求对股权资本像债务资本一样计提利息,并作为企业利息费用处理,而企业实际支付的股利被视为利息债务的清偿。由于股权资本不存在实际利率,故在计提利息前应先考虑风险等多种因素后人为地确定股权资本利率后计提。由于人为确定的股权资本利率并不是企业实际支付股利的依据,所以,应计利息并不等于实付股利(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倡导者认为,从长期看两者应该是相等的)。

2.是否对资本利息予以全面资本化?传统会计下的资本利息(仅包括债务利息)除明确使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外,其余债务利息均作期间费用处理;而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把资本利息(包括债务利息和股本利息两部分)视为间接成本性费用先予归集,分配后分别借记到各成本对象(包括存货)中予以资本化,只有确实无法资本化的剩余利息才被列为期间费用。

3.是否将净权益全部归属于股东?传统会计认为净权益(包括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归属于业主——股东,故又称业主权益或所有者权益。而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将传统会计下的净权益一分为二——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其中股东权益仅限于股东的直接缴入资本和应付股权资本利息负债,主体权益被认为是企业主体通过其自身努力而获得的资金,故归属于企业主体,在数量上等于企业所有年度的累计净收益。

(二)会计信息上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项目的金额将高于传统会计下所计算的金额。这是由于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利息费用的内容及其资本化的对象范围均较传统会计要大。

2.销售成本、折旧费将高于传统会计下所计算的金额。因为其中包括了资本化了的债务利息和股本利息。

3.从长期看,净收益一般要低于传统会计下的净收益。因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在计算其净收益时须扣除股本利息费用。但在早期,由于对利息费用的全面资本化处理,导致大量的利息费用在早期将暂时“栖身”于资产成本中,净收益也未必会低于传统会计下所计算的金额。

4.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下的“股东权益”金额与“主体权益”金额的合计数一般不等于传统会计下的股东权益金额(包括缴入资本和留存收益);前者的“主体权益”金额一般也不等于传统会计中的留存收益(包括已转作股本部分)。只有当企业的股权资本利息累计数与企业实际发放现金股利的累计数相等时,它们才会相等。

可见,两者在会计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在会计信息上的相应差异,但仅从两者方法及信息的差异比较还无法对孰是孰非下结论。

二、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方法理论依据的剖析

(一)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所持的企业权益理论的剖析:

不同的企业权益理论观体现了不同的企业产权观,体现在会计上表现为对企业利润涵义的不同理解和确定方法及对企业剩余权益归属主体的不同认识。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对股权资本计息和确认主体权益的做法正是基于其背后所依持的某种企业权益理论。笔者认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所依持的权益观是典型的“狭义企业主体理论”,其要点有二:一是过分强调企业的“人格化”,即视企业为一个完全独立于其“外部人”——所有者和债权人而存在的独立人格主体。二是过分强调企业法人产权,即认为企业通过努力争得的收益是企业自身的财产,留存收益是企业拥有的权益。

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狭义企业主体理论观”在其倡导者安东尼教授的《为股权资本计息》(1982)及《实话实说——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1983)等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中提出:“股东权益并不反映来自股东的资金来源,尽管缴入资本(psid-in capital)项目反映股东最初投入的资金,但留存盈余(retained earning)项目并不代表股东最初投入的贡献。赚取”盈利“的是企业自己,而非股东。公众持股公司的股东对盈余留存多少没有什么发言权。”他还提出,“股东权益不是索取权。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普通股)股东根本就没有索取权,除非企业被清算,即使在清算的情况下,股东所得到的数额也不是原来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股东权益的数额……在发达金融市场上和在一个股票公开发行、活跃交易的企业里,现在的股东多数不是原始股东,现在股东的投入数额也不等于报表所列示的股东权益数额,资产负债表只是企业整体投资和筹资活动的汇总报表,应该报告主体的财务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的财务利益”等等。

众所周知,传统会计实务所依持的企业权益理论是以“业主权论”为主同时也体现“企业主体论”。

(二)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收益确定现的剖析

会计收益确定方法有“资产负债表法”和“收益表法”两种,从理论上讲,两种方法所确定的收益应该相互一致、互为验证的,但两种方法所强调的收益内涵并不一致。前者强调收益是企业净资产的增加,注重对企业资产的计价,要求会计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收益表被看成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的变动表;后者认为收益是将相关成本和所确认收入相配比的结果,强调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其结果是使资产负债表成了末耗用成本的一个副表,体现在资产计价方面,资产计量属性倾向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主要作用只体现为配比程序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本文认为: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收益确定观是“顽固的收益表核心论”。这可从两个方面找到根据:

首先,利息费用全面资本化的做法直接体现了为收益表核心论“效忠”的配比原则。配比从其全过程看,可分为成本的资本化和成本的费用化两个阶段,利息费用资本化体现了配比的资本化阶段。

其次,在安东尼的有关文章中,可足见其“收益表核心论”的顽固性。在《实话实说》一书中,安东尼对收益概念作了这样的阐述:“收益应直接通过计量收入与费用,而不是间接通过计量资产与负债的变动计量。”他并以折旧为例加以说明:“资产/负债观认为折旧应通过观察特定期间可折旧资产的金额变动来计量。但对于大多数可折旧资产而言,是无法作此观察的。收益/费用规则视折旧为一项与资产服务相联系的费用。这是传统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观点。”在其《为股权资本计息》一文中,他指出“资产负债表左边的所有资产项目为企业资金存在形式及其相应的数额,这是现行实务中报告为资产的金额所真正代表的东西”,并将资产项目分成货币性资产、未耗用成本、和投资三大类,其中,对“末耗用成本”的解释是在将来期间使用的非货币性资产,数额是尚未借记费用的成本部分。由此可见,他把资产负债表完全视作收益表的“副产品”,对资产计价也完全妥协于历史成本。这也难怪美国fasb的前顾问,宾州大学著名教授戴维。所罗门斯在《选择会计模式的标准》(1995)一文中将安东尼称为“一个收益表核心论和收益确定采用配比法的坚定不悔的信徒。”

传统会计在20世纪以来尽管也被称为进入了“收益表时代”,近年来,在决策有用现的目标主导下,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现行价值、公允价值等已在悄悄地改变着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几点反思

(一)关于权益理论

1.从会计应与外部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看,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狭义的企业主体理论”无视所有者权益,与外部法律环境不相适应。从当前各国的有关法律及公司治理体系要求看,所有者(股东)的地位仍是至高无上的,这与所有者在有关法律,合同中所拥有的责、权、利是相一致的。所有者的责任最大(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故其相应的权和利理所当然地大于债权人和管理当局,这是目前法律、合同所公认的事实。

安东尼对其所称的“股东对企业的留存收益根本没有什么发言权”的论据并未作进一步解释,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有国内支持者提出(张德红、1998)股份制的发展使得产权主体社会化,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成为子虚乌有的事情,股东可以随时转让所有权来转让风险,负债与股东权益没有实质的差别。这一看法想通过否定股东的责任来否定股东权益。但忽视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是:股东把所有权风险又转让给谁呢?不是企业也不是债权人,而是新股东!

2.有人提出,(胡玉明,1998)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确认“主体权益”体现了“利益相关者”这一现代企业权益思想。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现代企业权益的“利益相关者”思想的出发点:认为企业是为许多群体(股东、债权人、职员、顾客、社会公众等)之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机构这一企业观和广义的企业资本要素观(除传统的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等“软资本”)。所以,它强调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应包括传统的债权人和股东,还应包括管理者、技术人员、乃至顾客、社会公众等。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股东仍处于最主要的位置。股本成本会计确认“主体权益”做法的实质是“唯企业利益论”,它同时几乎否定了股东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利益相关者”企业权益思想虽具有理论上的一定完美性,由于目前还缺乏外部法律环境的配套支持,在实践中仍难以完美。所以,即使承认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主体权益”是体现了企业当局这一“利益相关者”,但有关法律并不认可,那么其所揭示的“主体权益”并无实际意义可言。

(二)关于收益确定观及利息费用全面资本化

1.股权资本成本会计顽固坚守收入—一费用法,忽视资产计价,强调配比概念,武断分配成本,必使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大打折扣。这与传统会计正在积极变革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第2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关键词】 成本会计; 内容; 特点; 建议

成本会计工作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计价和利润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决策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美国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企业取得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其中之一就是成本领先战略(使企业成本保持在同行业最低水平),而执行其他两种战略也需要尽可能控制成本,不能完全不计成本。因此,如何准确地计算成本和较好地控制成本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会计专业学生应努力学好《成本会计》课程,为以后成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多年从事成本会计教学工作,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拟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对成本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对成本会计教学有所裨益。

一、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界定

目前,我国成本会计教材有很多版本,内容存在很大差异。通常认为,体系完整的成本会计学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内容,其中以成本核算内容为基础。但是,由于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成本会计经过演化、发展成为管理会计,因而,两门课程的内容存在诸多重复。如成本会计学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内容与管理会计学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内容类似,两门课程有些章节的内容则完全一样,如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计算法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为避免内容重复,节约教学资源,成本会计学应根据其传统职能重点介绍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的内容,而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资料的管理会计学中介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各项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主要以工业企业经营业务为背景,如果学校所设会计专业具有行业背景,则应同时介绍所属行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对于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计算法安排在管理会计学中介绍,主要原因是:标准成本制度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且是一种成本控制系统,它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会计的萌芽,因而将其安排在管理会计中介绍;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新出现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可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但是作业成本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个作业管理过程,目前作业管理思想已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因而将其安排在主要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中介绍。

二、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与有些课程前后内容比较松散不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进行编排的,即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然后介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最后介绍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成本计算方法是前面各环节内容在不同企业的具体运用,不同企业生产类型不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通过学习成本计算方法可将前面各环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前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内容没有很好掌握,就无法正确计算出产品成本。成本会计的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并能够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无法胜任成本会计工作,不能提供有用的成本核算信息。

(二)以计算为主,账务处理为辅

成本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财务会计课程之后讲授。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财务会计要依据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另一方面成本的形成、归集和结转程序也要纳入以复式记账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总框架中。但是与财务会计以账务处理为主、会计分录纷繁复杂不同,成本会计的内容以计算为主,主要是各种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等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成本会计通常是在经过一系列计算后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涉及的会计分录很简单,基本上是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过的,其中很多会计分录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就学习过。成本会计以计算为主,涉及的计算方法都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加减乘除,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成本会计课程只要用心就不是很困难。

(三)成本核算方法多样,容易混淆

尽管成本会计中涉及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对于单个计算方法来说,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过多,使学生容易混淆,难以全面掌握各种核算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例如,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五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在产品不计算成本法、在产品按年初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成本按完工产品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七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以及分类法和定额法两种辅助方法等等。

三、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建议

(一)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中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使学生眼花缭乱,容易混淆,不能够灵活运用。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对于存在多种方法的成本核算环节,教师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重点剖析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过程的异同,使学生在理解和比较的基础上记忆,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对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五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七种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及两种辅助方法、分步法中的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制造费用分配的实际分配率法和计划分配率法等内容都可采用比较分析法教学。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公式多、表格多、计算过程多等特点。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如果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花费时间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在教师抄黑板时,学生感觉无所事事。如果教师不将公式、计算过程和表格都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而是直接对着书讲,学生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感觉枯燥乏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提不起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复杂的公式、表格及计算过程通过大屏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同时配上一些动画和音响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时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本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几点:一是精选案例,案例应尽可能贴近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二是精心组织,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三是做好总结评价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提高案例分析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一是进行认知实践。即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并且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参观,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程序等,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抽象的书本内容。二是进行模拟实习。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紧密,但是一般的教材在介绍成本计算方法时,由于受篇幅所限,例题内容不完整,使学生虽然掌握了成本核算各环节的内容,却很难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弄不清楚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难以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全过程。通过模拟实习,可以将成本核算的全过程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模拟实习可采用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两种形式。三是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转变考核方式

传统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尽管比较客观公正,但是考试内容比较僵化,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少。因此,有必要转变成本会计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课程成绩可由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笔试成绩、作业和课堂发言等平时成绩以及实践环节的成绩三部分组成。

参考文献

[1] 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 庞碧霞.《成本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第3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关键词: 中职成本会计教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成本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在《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开设,是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与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较,成本会计具有计算复杂、实操性强等的特点,因而难度比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要高,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

一、中职《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1.计算复杂,公式繁多。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由于辅助生产车间的类型不同,功能不同,所产生的分配方法也不同,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和计划成本分配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费用分配率的计算公式。又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可以按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重量、体积等多种分配标准进行分配,每种都有不同的适用情况。学生容易被众多的方法扰乱思维,难以掌握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和使用技巧。

2.表单量多,关系复杂。《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都是在相应的费用分配表中进行的;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在成本计算单中进行分配的,这是与其他会计课程不同的地方,学生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中接触的都是业务的账务处理,最常见的是进行简单计算,然后编制分录。而成本会计课程大多是以表代账,表格众多,表格之间也有联系,错综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数据之间的来龙去脉。

二、中职成本会计教学的困境

1.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遭质疑。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且学习能力不是很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感觉入门难,信心不足,学习比较被动,直接影响了授课的热情和质量。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和老师对开设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存在疑虑,认为成本会计的内容太复杂,不适宜中职生学习。

2.教材相对落后,与企业实际脱节。近年来,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会计理论方法不断出现,而中职学校采用的教材大多没有把这一些理论和方法补充到教材中,教学中学生不能了解有关成本会计课程的最新动态,这样就导致教学不能联系实际,造成教学知识点的遗漏。

3.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差。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因此,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的一些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是会计实践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目前一般学校这方面的设施都比较薄弱甚至没有相应的设施,起不到教学所要的效果。

三、改进中职成本会计教学的方法

从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和中职成本会计教学困境中可以看出,改进成本会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我结合教学实际,中职学生的特点,提出几点改进教学的方法。

1.根据企业需要,结合中职学生实际改进或选择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搞好教学的关键。社会在发展,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企业的对于成本会计的需求,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选取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

2.以竞赛促进学习。文无第一,学生大都有竞争意识和荣誉感,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自觉、积极参与学习中来,可以利用竞赛的形式来促进教学。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应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把平时所学习的知识点拿来作为竞赛题,采用必答、抢答等形式。学生为了取得荣誉,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技能竞赛节、省市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竞赛等比较大型的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参加,促进学生学习。

3.加大实训力度。中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的会计人才,所以应注重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具体到成本会计,应该在这一课程中加强仿真手工会计模拟实训,该仿真模拟实训是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程序进行的,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学会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等等,而且能比较系统地练习成本核算的过程和方法,加深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训基础之上,再结合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使学生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

4.结合课外的参观实习和调查。可组织学生到成本费用控制较好、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专题调查,了解企业降低成本费用、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途径和措施。也可组织学生到成本费用高、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亏损企业作专题调查,发现这些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这样能让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训练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就可以组织专业老师到企业相应的成本会计岗位进行短期实习,以便让老师能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更新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5.应用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里,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结构形式是围绕该技能形成组成的、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行动化学习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教师在旁进行指导。以分批法为例,在品种法的项目教学中,首先规定学习时间,确定学习目标:能否掌握分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否采用分批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正确计算。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配相应工作任务,即结合实际案例利用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的计算,并进行相应账务处理。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讨论。任务完成后,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对各组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教师结合学生完成项目情况,对相关知识点再作详解,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四、结语

上面是我对成本会计教学的简单分析,改进成本会计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专业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和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傅贵勤.改进成本会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1).

[2]任丽.《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浅议[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0,(01).

[3]蒋红.《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新西部,2010,(11).

[4]李霞.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阅读,2011,(04).

第4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有必要对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成本会计是以成本核算为主的课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联系紧密。如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吸引学生并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会计专业课的实践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成本会计本身的特点来看,在成本会计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

一、情境教学法及其优点

情境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现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领域。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使学生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有利于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不断地去感知、理解、领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并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深刻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并使学生的心理功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扎实的知识基础。

从已有的情境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情境教学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具体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和适应力,创造活动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进行的,其中形象思维起着关键作用,而情境教学法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真实地模拟各种角色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积极探索、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成本会计的特点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应该与成本会计知识的特点紧密结合,从成本会计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成本会计产生于企业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实践性

成本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从成本会计的产生来看,成本会计产生于企业生产实践,并伴随着复式记账法的出现而逐渐形成,一般认为成本会计产生于16世纪,而第一本关于成本会计的著作是1885年美国的亨利·梅特卡夫出版的《工厂成本》一书,该书提出了有效的成本归集方法。可见,成本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实际上是对实践中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具有抽象性。从人们的认知角度而言,抽象的东西往往难以理解,而形象的东西更易于接受。因而要想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增加成本会计课程的形象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性

成本会计知识来源于实践,更需要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成本会计是一门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在不断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会为企业生产管理带来一次飞跃,也只有对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企业生产费用的降低、管理的进步。很多学生反映成本会计教材中的知识难以应用,与实际相脱节。实际上,大多数成本会计教材中讲述的内容,是关于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而任何实践中的成本核算方法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原理,都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反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学生没有领悟书本知识的本质和内涵,不能灵活应用。现有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增加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无法使学生深刻认识成本会计内容的本质和核心思想。而在成本会计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之间处于一种割裂状态。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模拟社会现场,目的是使学生参与,教与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进而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功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使课程教学生动、具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成本会计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5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1.引言

成本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本会计单独成科以来,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理论和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多年来教学的重难点始终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以传统制造环境为背景、以产品生产成本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亟需对成本会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

2.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会计学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制造企业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于此同时,要求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能够适用于新的经济、技术环境。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核算方法,缺乏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要求的介绍。

2.2 教学方法落后、手段单一,对教学主体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学理论教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一是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成本会计基础理论的讲解,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整堂课程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对于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通常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3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门课程结束后,都会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的考核通常按平时成绩(作业和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业做的好的学生,考试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的去做作业,而是抄袭成绩好的同学作业,以应付交作业的差事,导致作业不能真实的反映学习的好坏。其次,考试的结果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2.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成本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运用于社会实践。由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都比较抽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拿出部分课时来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希望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然而,这种实训通常课时较少,并且是用企业已经发生的业务来给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未能接触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同时,实训内容大部分是专题训练,不能反映企业的综合情况,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操作能力减弱。

3.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3.1 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成本核算知识。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使学生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考虑以往的理论和核算知识,还应考虑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分析等内容。使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能满足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需要,从而更科学、更完善。

3.2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对基本、核心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上往往是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正真的理解知识。教和学相分离,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采取以往教师传授基本、核心知识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的能力。

3.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校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依靠考试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方式是以闭卷为主,平时成绩为辅。成本会计试卷的内容大多是以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和各个独立的业务核算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在考核时,除了理论考试,也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考试范围。对理论考试可以采取笔试的方法,按照名词解释、单项,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业务题等试题类型进行考核。

3.4 强化实践教学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选择手工模拟实验来完成。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手工实验时,仍然是按照具体的业务(如要素费用的分配)和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来进行的,没有起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能够综合的反映制造企业经济业务流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通过实践,能更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熟练掌握成本计算的程序,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成本会计教学主要是以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为例讲解的,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就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企业流程的介绍。然而,仅仅凭老师几句简单的介绍,学生也不可能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较好的理解。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图来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利用假期带学生到校外实习企业参观、学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针对不同的企业管理要求和企业工艺流程,选择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第6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一、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模式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产品价值中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源耗费。成本要与产品相联系,离开了产品的成本是不存在的。高等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机构,为服务对象提供知识服务,其产品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的、以提高其素质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服务;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的、帮助人们取得一定效益的各种类型、各个方面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术研究服务;在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和学术研究服务的过程中为教育者、研究者、受教育者以及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的各种后勤保障服务。

支出是会计主体经济利益流出的货币表现形式,反映会计主体经济资源减少的数量。费用是会计主体为了取得收益(生产产品)而发生相应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反映会计主体为取得收益而付出的代价。支出与一定时期相联系,费用与一定的产品相应,支出和费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主体的支出不能反映其为取得收益而发生的耗费。现行髙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内容是高等学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核算制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下,只能计量高等学校一定时期的支出,不能测算高等学校在该期间生产产品的费用,而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因此人们无法进行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为了达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核算,为了对高等学校的效益进行评价,必须对现行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改革。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改革措施在宏观方面主要是将核算内容“支出”修订为“费用将核算制度由“收付实现制”变更为“权责发生制”。此外,针对教育服务周期性的特点,可以将成本核算的年度周期确定为“自公历当年的7月1日起至下年的6月30日”。

二、高等学校的支出与费用

成本会计工作的对象是会计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些耗费的价值表现形式就是会计主体的支出和费用。对高等学校进行成本管理,首先要明确高等学校的支出和费用。

(一)高等学校的支出

髙等学校的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保持正常运转和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的货币表现形式。高等学校要履行自身职责,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前提是保持正常运转,这需要高等学校付出相应的代价。高等学校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取得各种收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同),也必然要有经济利益的流出。高等学校的支出主要是为了取得收益而发生的,按照支出发生与取得相应收益(包含主观期望存在的收益)的时间关系不同,并考虑支出发生而没有任何(实际和期望)收益的情况,高等学校的各种支出可以划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1. 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是指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收入相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高等学校的资本性支出主要有固定资产购建及其维护费用、人力资源建设费用、媒体宣传费用、开办筹备费用等等。其中人力资源建设费用在当前的会计核算中一般没有列入资本性支出,而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在高等学校的各项支出数额中,人力资源建设费用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较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的服务成本,必须将其予以资本化。

2. 收益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仅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发生的支出。高等学校的支出中,大部分项目都属于收益性支出,例如水电费、文印费、通信费、交通费、助学金等等。

3. 其他支出。其他支出是指不存在任何收益而发生的支出。高等学校的其他支出包括与学校正常运转、提供各种服务等日常活动无关的各种损失、赔偿金、违约金、公益性捐赠等等。

(二)高等学校的费用

高等学校的费用是指高等学校为了取得收益而维持正常运转、提供各种服务所发生相应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高等学校的费用是为取得收益而发生的,费用与收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高等学校为取得收益所发生的耗费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正确核算成本,可以按不同标准对费用进行分类。

1.按经济用途分类的费用。高等学校的费用

按其经济用途不同划分为服务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

(1)服务成本是指与高等学校各类服务直接有关的费用,是按照服务项目对象化了的费用。服务成本与相应服务产生的收入形成因果配比关系,能够采用一定方法将费用划分归属于具体的服务项目。这类费用在高等学校提供服务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用途,为了反映成本的构成,方便成本核算、分析及管理,需要按经济用途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成本项目。

 (2)期间费用是指高等学校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与具体的服务项目没有直接联系,属于某一时期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期间费用与相应期间的总收入形成期间配比关系。这类费用容易确定其发生时间和归属期间,但不容易确定其对应的服务项目,因此,期间费用不计入服务成本,不参与成本计算,而按照一定期间进行汇总,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高等学校的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也需要在推销服务产品方面付出一定的代价,如为了招收学生和帮助毕业生就业发生的招生就业费用、争取研究项目和推销科研成果发生的成果推介费用、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发生的宣传费用。由于高等学校的服务可以划分为界限比较清楚的几种类型,如教育服务、研究服务、后勤服务等,并且这些不同类型服务产品的推销活动一般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相应的开支与受益对象之间的联系比较清晰,因此,高等学校的期间费用中不设立专门的销售费用项目,而将与各种具体服务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服务产品推销费用直接计入对应服务项目的成本,将与具体服务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有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前者如招生就业费用计入教育服务成本,后者如媒体宣传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中的宣教费项目。

①管理费用是指高等学校的校级机关为组织和管理学校的各项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与具体服务活动和具体服务部门没有直接联系的有关费用。包括校级机关日常经费、校园环境维护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障费、财产保险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费、排污费、会议费、招待费、宣教费、治安费、文体活动费、降温取暖费、税金、土地使用费、无形资产摊销、坏帐损失、物料损失、社团活动费、助学金以及其他管理费用。其中校级机关日常经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交通费、邮电费、宣传费、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人力资源摊销费、物料消耗等各项日常开支。社会保障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补贴、医药费与公用经费、医务部门日常经费、职工退职金、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丧葬费、抚恤金、探亲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等内容。部分职能部门掌管的一些专项资金支出不列入管理费用,如科研经费、招生就业经费等等。

②财务费用是指高等学校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等学校的资金筹集渠道、运用方式以及管理方法都呈现多样性、灵活性、有效性发展的趋势。其中一些来源的资金要承担明显的?使用成本,包括筹资费用和利息支出;一些资金的运用及管理可以获得一定收益,包括利息收人和汇兑收益(也可能是汇兑损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各高等学校都在抓住这个机遇,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和发展。与此相适应,各高等学校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也明显增加,在学校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容忽视。为了加强筹资管理,改革现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对财务费用不够重视的状况,需要将财务费用单独核算、分析和考核。财务费用包括学校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息收人)、汇兑净损失(减汇兑收益)、各种金融机构手续费等内容。

2.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费用。高等学校的费用按其经济内容(性质)不同划分为物化劳动耗费(物质消耗)、活劳动耗费和货币资金耗费三大类,称为高等学校费用的三大要素。为了具体反映高等学校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以下若干费用要素。⑴外购材料。指高等学校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物质材料和燃料。⑵外购动力。指高等学校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动力。⑶固定资产使用费。指高等学校按规定计算的固定资产损耗的折旧费用和租用的固定资产使用租金。⑷无形资产摊销费。指高等学校按规定计算的各种无形资产(不包括人力资源)损耗的摊销费用。⑸工资。指高等学校全体职工的各种工资和津贴。⑹福利费。指高等学校全体职工的各种补贴、补助和社会保障费。(7)人力资源摊销费。指高等学校按规定计算的人力资源损耗的摊销费用。人力资源摊销本质上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摊销,由于高等学校服务的特殊性,将人力资源损耗的摊销费用单独列示。⑶资金使用费。指高等学校对借入资金按规定支付的使用费、各种资金管理费用和运用费用。(9)税金。指高等学校按规定承担的各种税金。(10)学生费用。指高等学校直接用于学生的各种经费,如助学金、奖学金、活动费等。(II)其他费用。指高等学校用货币资金直接支付的不属于以上各要素的费用,如邮电费、差旅费、招待费、咨询费等。

3. 按确认方法分类的费用。高等学校的费用按其确认方法不同划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两大类。⑴直接计入费用指可以直接计入某种具体服务成本或某项具体期间费用的费用。如学校领导工资直接计人相应期间管理费用的校级机关曰常经费项目。⑵间接计人费用指不可以直接计人某种具体服务成本或某项具体期间费用。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人有关的各种服务成本或各项期间费用的费用。如教师工资要按一定比例分配计人教育服务成本和学术服务成本,并进一步分配计人具体的教育服务项目和学术服务项目。

4. 按计人服务成本方法分类的费用。高等学校的费用(服务成本)按其计入服务成本方法不同划分为直接服务费用和间接服务费用两大类。

⑴直接服务费用指构成服务成本的费用中,直接用于提供服务的费用。如教学设施的折旧费、水电费、教学过程中的物料消耗等。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通常将折旧费等一些应该属于直接生产成本的费用归人间接生产成本,其目的是为了简化核算程序。高等学校服务成本核算一般不能采用这种做法,原因是高等学校服务成本中除了这些按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通常计人间接生产成本的费用以外,其他费用数量比较小,只将这些项目计人直接服务费用,会导致直接服务费用与间接服务费用比例失调,使服务成本构成反映严重失真。⑵间接服务费用指构成服务成本的费用中,不直接用于提供服务的费用。如教学部门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等。

三、高等学校的成本会计工作

成本会计是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成本会计工作运用成本会计的专门方法,对会计主体的各项活动中经济资源的耗费进行计量、分析和控制,为会计主体管理当局提供各种成本信息。高等学校要提高办学效益,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施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改革现行的会计工作体制,加强成本会计工作。高等学校的成本会计工作应该是高等学校会计工作的重要分支,也应该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任务、内容和组织形式。

(一)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的任务

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的任务由高等学校管理的要求所决定,其中心任务是为学校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成本数据,参与学校管理,促使学校降低成本、费用,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的具体任务包含以下内容:⑴进行成本预测,拟订并选择降低成本的方案,编制成本计划,为学校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依据;⑵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节约开支,减少耗费,降低成本,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⑶进行服务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核算,为学校管理当局及时提供有用、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⑷进行成本分析,揭示影响因素,评价工作业绩,反映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⑸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肯定成绩,找出差距,促使降低成本成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

(二)高等学楫成本会计的内容

为了圆满完成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的任务,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的主要任务应该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1.成本预测。成本预测是根据本校以往的历史成本、其他高等学校的成本、市场调查以及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可能的变化与学校能够采取的对策等资料,采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测算。成本预测既要在成本决策前进行,也要在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前者为成本决策提供数据,后者为成本有效控制提供依据。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降低成本、费用的自觉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

2. 成本决策。成本决策是根据成本预测提供的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拟订完成一定服务项目的提高效率、改善管理、降低成本的若干方案,并且采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确定目标成本。成本决策是实现成本事前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3. 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成本,具体规定在计划期内为完成学校的全部工作任务所应该发生的各项耗费及其明细状况,并提出为达到规定的成本水平所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成本计划制订过程是目标成本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包括将其分解、落实到内部各个部门甚至个人,或者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事项。成本计划制订过程也是保证目标成本得以实现、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过程。成本计划是成本控制、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的依据。

4. 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一般是指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中,根据成本计划对各项实际或将要发生的耗费、支出进行审核、控制,将其限制在计划成本之内,防止超支、浪费和损失的发生,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执行。实施成本控制,通常先根据成本计划等有关资料,制订或执行有关生产要素的消耗定额和各项费用定额,然后根据这些定额予以审核、控制。这种成本控制属于事中控制,其作用是揭示成本、费用脱离定额或计划的差异,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费用,保证成本计划得以完成或超额完成。

在进行成本预测、作出成本决策和编制成本计划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对各种成本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以保证目标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属于事前控制,对最大限度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5. 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对学校各项活动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耗费进行计量,通过专门的方法,计算各个具体服务项目应该承担的各种耗费的价值,提供实际成本的基本数据资料,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成本会计的其他内容都是以有关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作为基本依据。成本核算是对成本计划执行结果和成本控制结果进行的事后反映。

6.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上年同期实际成本、本校历史上以及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成本水平等进行比较,确定成本差异,并分析差异原因。成本分析能够反映学校各项活动实际成本的相对水平,揭示学校各部门成本管理的实际状况(包括已经采用的先进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外界的影响),便于正确评价成本管理业绩,为成本考核时明确责任、奖优罚劣提供依据;也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改善管理,改进技术,变更方案来降低成本,或者调整编制不够合理的成本计划、消耗定额等。成本分析还能够为未来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提供资料。成本分析一般在事后进行,对于数额较大的项目,还必须进行事中分析,并尽快反馈,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成

7. 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各个部门或个人进行成本考核,必须剔除不可控因素变

动对成本变动的影响,以便保证考核结果的合理性。成本考核还必须与学校奖惩制度相结合,以便充分调动教职工完成或超额完成成本计划所规定任务的积极性。

(三)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的组织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顺利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高等学校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成本会计人员、制订成本会计的规章制度,并按照有关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

1.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原则。高等学校在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时,应该考虑自身规模、机构设置和业务特点等具体情况,做到实用高效;应该在保证成本会计工作一定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会计工作的成本,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性价比;应i亥要有利于管理与各项活动的结合,做到管理有效,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应该要有利于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做到责任明确,责、权、利相适应;要把成本会计工作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2. 成本会计机构。高等学校的成本会计机构是由专业成本会计人员组成、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成本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一般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成本会计机构,而通常在学校财务机构下设立专门科室开展成本会计工作,并注意协调成本会计工作与财务会计工作相互间的关系。在学校的某些资源耗费数量大、类型多的职能部门和下属机构,可以设置专职或兼职的成本会计人员,这些单位的成本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学校成本会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成本会计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一般应该按照成本会计的对象进行分工,例如分为教学服务成本组、科研服务成本组、后勤服务成本组、管理费用组和专项成本组等。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模式一般采用集中工作的形式,即成本会计工作中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和分析等工作,主要由学校成本会计机构集中进行,各单位的成本会计人员只负责登记原始记录和填制原始凭证,并进行初步审核、整理和汇总,为学校成本会计机构进一步工作提供资料。

3. 成本会计人员。高等学校的成本会计人员是会计人员的一部分,国家对会计人员所规定的资格和技术职称要求以及职责和权限等,对成本会计人员同样适用。成本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资格证,同时还要具有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相适应的技术职称。成本会计人员应通过其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高等学校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促使学校不断降低成本、费用;应该从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决策,提出学校改进管理的建议。成本会计机构的负责人在学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成本会计工作的具体实施。成本会计人员有权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成本计划,严格遵守有关法规和制度;有权参与制订学校的计划和指标,参与与成本有关的管理会议;有权督促检查学校内部各部门对成本计划和有关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为了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职权,成本会计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7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1)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大多数成本会计课程还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学生被动听讲接受,课程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很难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提高其综合素质。不少课堂仍旧采用板书授课方式,效率低下,明显限制课堂容量,无法有效展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另一些改为多媒体授课,也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板书授课方式的局限性,但由于大多采用PPT形式,课件不能达到表格数据演示的要求、不能满足课程讲授的需求,精品很少。此外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加快了课程讲授速度,提高了授课效率,但利用不当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又来不及记笔记,不利于其课下自学。

2)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核算流程限于“纸上演算”,导致学生学数学的感觉大于学会计,账证意识模糊。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产品制造环境的介绍,仅靠老师口头描述,学生看不到实物,对车间、生产线、工艺过程和生产步骤缺乏空间的概念。普遍存在把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无法将分配表的计算结果与记账凭证对应,及掌握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之间结转对应关系的情况,学习完成本核算职能后,仍做不到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工艺类型的具体企业,开展成本会计工作、完成成本核算并编制、分析成本报表。对于学生来说产品成本只是算出来而已,至于提供的成本信息是否具备相关性,根本顾及不到,使成本核算往往脱离账证,成为复杂计算题的演练,最终演变为单纯的死记硬背。这不仅不符合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更违背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教学宗旨。

3)课时较少,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成本会计通常被认为是财务会计课程的附属课程,它的开设也往往作为财务会计不足的补充,因此很多院校都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压缩,减少了课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职业考试主要为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考试,这两个考试对于成本会计的内容涉及都比较少,很多学生以应试的有用性高低来判断专业课程,导致思想上对成本会计课程不够重视,分配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远远不及其他专业课程。

2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审视、明确

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链中,成本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核算职能与财务会计有一定的交叉,管理职能与管理会计有一定的重叠。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成本会计课程应以成本的核算及监督方法作为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而将营业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内容划归为财务会计课程。这样处理,一方面将两门课程模糊重叠的内容界限清楚地进行了划分,同时也规范了财务会计报告和成本会计报告中相关项目的内容。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还应参考会计核算的目标,力求提供的成本信息尽量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考虑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需要,适当增加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职能的内容,使成本会计课程的体系内容更具完整性和实用性。对于和管理会计中难以避免的重复内容,建议授课教师之间增加沟通协商,使阐释角度不同、各有侧重。总之,我们将高等职业教育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成本核算能力,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及掌握成本预测、决策、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丰富教学内容,以适应当前会计环境的变化

首先对教学内容的覆盖面进行甄选。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成本会计的两大核心职能:成本核算(成本耗费的正确核算与客观反映)和成本管理(成本决策有用性的强化),这一点应得到充分地体现,以避免很多高职院校只介绍核算职能,对其他职能避而不谈的做法。而这会导致学生管理意识缺失,无法正确理解会计管理的实质,以及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服务的本质。其次对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进行重塑。以市场这个大环境为出发点,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的事前和事后管理,不仅要增加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内容,还要适度扩充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理论与方法,如成本控制战略等,使课程内容更加紧密地贴合学科研究前沿和实务领域,更加具备前瞻性。

3)编写适应成本会计课程改革需要的好教材

优秀的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关键,除了要能体现成本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结果,还要和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核算程序紧密贴合,尽量包含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真实的凭证、账簿、成本计算单等,尽可能地展示实际工作状态。同时配套高质量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案例,完善体系、充实内容、强化系统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合课程的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尽量做到覆盖会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充分体现出成本会计实务的复杂性,同时也要照顾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于学生自学。

4)改革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实用性很强是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之一,缺乏实践环节,仅仅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笔者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经验,结合成本会计的特点,我们建议采用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对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准备案例、项目时,尽可能地使情景、案例、项目具备真实性、启发性和参与性,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由于成本会计对同一环节的核算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可使用对比教学法对同一环节的不同方法的特点、使用范围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

5)完善教学手段,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质量

现在的学生习惯于电视、网络等感性认识形式,对理性认识陌生甚至抗拒,因此使用多媒体演示企业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可以减少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拉近学生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其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区别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我们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拓展为包含文字、图形、表格、视频、录像、动画、资料片等多种形式,通过图、文、声、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输入。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导航图,实现成本会计课程的结构化教学,体现出成本会计系统性强的特点,突出各种成本核算方法整体流程的特点,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并掌握成本核算数据的来龙去脉。配合增加电算化素材的作业和思考题,使学生熟悉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完成成本账表的计算与结转。

6)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8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教学

在中职会计专业中,成本会计课程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不仅是让学生基础会计实现扎实和巩固的学科,也是为学生学习高级会计和审计学进行基础铺垫的重要内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了新时期下成本会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转变中职成本会计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为教学的质变提供最重要的内因。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当经常进行外出培训和进修、经验交流、集体备课、邀请行业或教育专家进行辅导,有效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学校也应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定期和实务界进行合作、联系与交流,并加大对教师进行实训工作的力度。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邀请一线会计人员、行业专家或注册会计师进行兼职任教,从而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提供更深入的培训,不仅让教师获得能力的提升,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运用多元教学手段

在新的时期,中职成本会计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不同的教学手段有效契合成本会计的不同知识点,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中职成本会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

资料众多、计算量大是成本会计的知识特点。在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下,往往一个例题就要让教师在黑板上填制多个表格、进行十几个公式的计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师生往往会失去教与学的兴趣。然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复杂且众多表格和公式集中、快速地呈现,不仅省去了教师的板书绘制精力和时间,也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更好、更快地掌握理论知识和计算能力,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互联网教学

事实上,日常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深入讲解和拓展。教师可以把教学的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博客或论坛,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在线或下载的方式进行观看。这不仅颠覆了传统教学对人员、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并且对一些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反复播放、调节播放速度等方式进行重点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实现了教学的全方位覆盖。

(三)互动性教学

由于成本会计的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在课余进行练习和复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问题。但是成本会计教师不可能随时陪在学生左右,很难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辅导和解决。对此,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微信群、QQ群、YY语音工会等实时通讯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群里进行问题的咨询,教师也可以进行第一时间的问题解答。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可以让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修改,消除师生隔阂,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实现理论实训统一

对于成本会计实务性强的特点,应当实现教师理论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让学生熟悉成本核算的具体计算流程。由于每个企业的核算方法各不同,对此教师应当在理论教学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拥有感性的认识,之后以此知识为理论基础到不同的工厂或车间进行参观和学习,懂得完整产品是如何从原材料进行加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提升,对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起到积极影响。

四、建立全新的评价方法

由于新时期下的成本会计工作越发看重人才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所以中职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方法应当转变传统单纯的笔试模式,将口试、实训和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有机地融入其中,并把平时的作业、测验和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进行综合与统一,实现全面和系统的评价。不仅如此,中职成本会计教师应当将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转变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同时把学生实训的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占比进行大幅提升,一般占到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为佳,从而让教师重点考核并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与操作能力,实现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步提高。总之,新时期下的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观念,运用更加科学、多元、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理论和操作能力获得同时提高,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能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燕兰.《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东方教育,2015(2).

第9篇:成本会计学范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校园,基本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对企业实际工作了解得很少,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立即适应,所以根据企业的会计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将教学内容按照企业成本核算流程中的不同会计岗位进行划分,使学生掌握每个岗位的核算内容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将学生置于企业实际的会计岗位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首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其次,将每个学生轮流置于一个个成本核算岗位上,让他们明白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核算方法。经过一个流程的实习,学生就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会提高不少。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成本核算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成本核算,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检验。

二、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成功或失败案例。

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案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可行方案。这样不仅使学生从被动地位转到主动地位,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还达到教师教学目的,一举两得。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及深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此外,可以尝试建立学习小组,将成本会计的学习活动转移到课堂以外,教师提供一些方向性指导,通过查阅案例和小组讨论实现学习目标。

三、课堂教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信息传播和处理媒介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的新兴技术,它能营造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境交融、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多种感官的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传授基本的、核心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往往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尽管做了许多尝试,如岗位实习、校外实习等,但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依然是一个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使用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运用计算机可以模拟账、证、表等各种会计资料,也可以模拟一些数据的来源去向、计算流程、账务处理等;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生动、直观,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账户的设置与结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与核算就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实际操作能力自然可提高。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花气力、下工夫。

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和手段有练习、测试、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单位实习、撰写论文等。在实践教学中,有条件的话,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到类似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合作、产品的工艺流程、产品中原料和辅料的构成,等等,使学生对产品的制造过程形成感性认识,为成本核算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模拟实训中,要制订科学、系统的实训计划,按照单元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进行。实训中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实训后要求学生展示实训成果并总结实训心得体会。指导教师要对每名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评选出优秀实训作业,为以后教学提供样本。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