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统计分析的步骤精选(九篇)

统计分析的步骤

第1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财务分析高职特色

笔者担任财务分析课程主讲教师两年,对此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相关方法论形成一定的看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色,特罗列以下几点建议想法。

1概念前后应统一。

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对参考书籍的使用不够积极,而仅仅限于使用课堂教材,那么在教材的使用和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前后概念的统一性,降低在教授过程中出现再次解释不同称谓下的同一概念的几率,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现特举两例进行分析。

首先是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谈及的趋势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将两年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出差额,观察绝对额的变动大小,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规模与盈利变化趋势。有的教材在第一章讲解了方法,在后面的章节才开始使用该方法,但在开始使用后却出现了临时变更名称的做法,例如,将此法的称谓改做了水平分析法,而并未多做解释。笔者认为,这种改法虽然可成为老师授课之必解释的内容,却毫无必要因教材本身的前后不统一而浪费学生掌握方法内容的时间。尤其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所需要掌握的不是理论而是技术方法,更无必要在此问题上多做探讨。若针对的是本科学生,那么可罗列大量的参考教材于其中,而高职院校学生则不然,应更注重其执业技术能力培养,避免使其落入纯理论探讨的误区。其次,多数财务分析教材中将列为综合分析法的必学内容,当然,笔者同样承认其重要性。但是其中所涉及的公式,却有待进一步地注意其本身的正确性,必须对公式进行剖析。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又称杜邦分析法,该法主要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通过计算企业三方面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各自的大小变化,分析企业三大专项能力各自对股东获利情况的影响。其中主要涉及的公式是:

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该公式是由权益净利率所发展而出,等号左边代表股东获利,右边三个比率分别代表的是企业三项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笔者认为,在此理论公式的讲解过程中应添加一句必须之说明性文字:考虑到杜邦财务分析法中所涉及到的项目出自不同报表,为使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统一,所有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均应先计算当年的平均余额,然后再代入计算公式。例如,权益乘数=资产÷所有者权益,在杜邦分析法中所涉及的权益乘数的计算公式就应当改为权益乘数=资产平均余额÷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这样,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的这个等式才能成立,否则,动态与静态指标不相统一,该等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运用上都无法成立,并且也会造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诸多不稳定想法。

鉴于以上两点的归纳,笔者认为,在使用和选择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材中所涉及的理论的统一性,方便学生的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教材。

2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化。

提到方法步骤不统一具体,其实是指的在分析报表层面的时候,多数教材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法步骤。虽然大多数教材在第一章已提出了多种分析中所使用到的方法,但始终未能具体统一地使用。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特提出以下想法。

对报表层面进行分析讲解的时候,多数学生即使知道比较分析法等等方法,却不知从何开始下手。笔者认为应为学生找到切入点,按步骤一步一步切入,然后再使用各种方法,这才是助其学习之上策。

例如,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结构分析的时候,并不是一次性地将自身的分析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分析步骤先进行讲解,然后观察资产负债表和已有分析内容是否按该步骤进行。笔者认为,该步骤的讲解应归纳如下:

资产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各自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中各个项目对资产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负债结构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出各项目占总资本的百分比,并得出两年结构变动差异。可相邻几项求和。第二步———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各自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第三步———分别分析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中各个项目对资本结构造成了什么影响。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变化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

有了这样的分析步骤之后,按此分析步骤即可引导学生更轻易地学习到对报表层面的分析应从哪里入手,方法步骤也更加具体化。

3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色,财务分析课程教材在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至少应注意其概念使用的前后统一和方法步骤的具体化。如有必要,则可自行编写教材,以提高授课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分析技术方法而不是一团雾水。[论文格式]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财务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2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ERP PM 钢铁冶金

全球钢铁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如何适应激烈的竞争,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要把我国钢铁企业做大、做强,应用、开发ERP信息化系统,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钢铁企业发展方向,必走之路。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英文原意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进行计划,从而达到最优及最佳资源组合,为企业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本文将以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为例,重点介绍一下ERP中的PM功能在钢铁冶金行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PM意为工厂维护,包括检查、预防维护、修理三个过程,是ERP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全力推进PM系统,加强设备系统基础管理,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和负荷,制定设备的阶段性、周期性和防备性的维护计划,并对突发故障产生响应,提供故障诊断支持;记录设备的历史档案和备品备件管理,方便对设备进行最优化管理与维护,保证在线设备受控、高效、零缺陷运行的有力手段。

首先是检查。检查的主要方式就是点检,而检查的主体就是点检中心点检站的点检员。点检的基本流程如下:(1)设备点检管理系统根据点检标准、点检路线自动生成点检计划。

(2)点检站点检员定期将点检计划下载到点检仪,并由系统自动提示点检所需的点检工具清单。(3)点检站点检员持点检工具到现场进行数据采集。(4)点检站点检员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上传到设备点检管理系统,由系统自动对点检员到位情况及漏检率进行统计,以便对点检工作进行业绩考核,同时系统还自动生成点检劣化趋势分析和点检履历。(5)由设备点检管理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自动进行分析。当点检员根据点检劣化趋势分析判断需要对点检标准进行维护时,进入PM三级系统数据维护管理流程对点检标准进行调整。(6)由设备点检管理系统自动判断采集到的数据是否异常,如有异常,则由系统将异常信息以自动方式上传到四级系统,如无异常信息,则转入步骤8。(7)上传到四级系统的异常信息直接进入点检异常信息处理管理流程进行处理(创建维修定单),确认异常信息的处理方式后修改点检异常通知并将异常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下传到设备点检管理系统自动更新异常信息的处理方式(包括简单处理、监护运行、日修、定修、大修、抢修、公司立项、非隐患), 由点检站点检员在设备点检管理系统中将处理完毕的异常信息进行手工关闭。(8)由设备点检管理系统自动判断点检结果中是否有缺油或换油信息,如有缺油或换油信息,则转入步骤9,否则结束流程。(9)由系统自动生成给油脂任务单,进入给油脂管理流程。

其次是预防维护。预防维护主要包括高压预防性试验、继电器保护试验、防雷接地、特种设备检验鉴定的操作等。此处以防雷接地系统周期性试验计划管理流程为例:

(1)点检站点检员查看系统检验通知并向设备科报检测点。(2)设备科电气设备管理员汇总上报检测点到设备机动部电气设备管理科。(3)设备机动部电气设备管理科设备管理员审核二级单位上报的统计表。如不通过,则返回步骤2,二级单位重新上报检测点;如通过则进入步骤4。(4)设备机动部电气设备管理科设备管理员根据防雷接地测试计划创建试验定单并排程。(5)设备机动部电气设备管理科科长审批试验订单和排程,如果不通过则返回步骤4重新排程,如通过则进入步骤6。(6)设备机动部电气设备管理科设备管理员起草技术协议。(7)机动部电气设备管理科科长和主管部长审核技术协议,如不通过则返回步骤6重新修定。

第三,就是修理。修理的过程涉及到了点检员和维修员之间的接合,简单步骤如下:

(1)由点检站站长查看设备点检管理系统上传的点检异常通知及系统外的点检异常通知。

(2)由点检站站长对异常信息进行分析。

(3)由点检站站长判断异常信息是否需要到现场去进行分析,如需要现场分析则转到步骤4,否则转到步骤5。

(4)由点检站站长指派点检员到现场去对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并将意见反馈给站长。

(5)由点检站站长根据对异常信息分析判断是否需要事故抢修,如需要抢修,则进入事故抢修管理流程,否则转入步骤6。

(6)由点检站站长判断异常信息是否为隐患故障,如果是隐患故障,则转到步骤7,如不是隐患故障则转到步骤14。

(7)由点检站站长判断是否需要派工进行处理,如需要派工则转到步骤8,否则到步骤13。

(8)由四级系统根据隐患情况创建隐患缺陷及事故故障通知。

(9)由点检站站长确定隐患处理的方式,如果确定为公司专项工程立项则转入公司专项工程立项审批流程;如果为大修项目,则转入大修计划管理流程然后进入检修计划安排管理流程;如为日修处理则转到步骤11。

(10)由点检站站长判断公司专项工程立项的项目是否审批通过,如通过则进入公司专项立项计划管理流程及公司专项立项执行管理流程,如审批没通过则返回步骤9,重新确认隐患故障的处理方式。

(11)点检站站长判断需要日修的隐患是否需要在定修期间处理,如需要在定修期间处理,则进入定修计划管理流程,如不需要在定修期间处理则转入步骤12。

(12)由点检站站长在系统中确认需日修处理的隐患的处理方式,并释放通知,然后进入检修计划安排管理流程。

(13)点检站站长判定为不需要发生费用的检修则由站长指派人员到现场简单处理或监护运行。

(14)由点检站站长将判定为需要抢修、大修、定修、公司专项工程立项、日修、监护运行、简单处理和不是隐患故障的异常信息在四级系统中进行处理方式的确认,并修改点检异常通知,最终将异常信息处理方式下传到设备点检管理系统,由点检员在异常信息处理完毕后将异常信息进行关闭。

PM不仅包括检查、预防维护、修理三个过程,而且涵盖了设备的历史档案和备品备件管理的范畴。点检员在编制点检标准、维修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等的同时,也要担当起及时申报备品备件以及对已有设备档案、文档及图纸资料的管理工作。

PM的应用,建立了多层次的设备安全运行体系,规范了设备基础管理,增强了设备检测和故障诊断手段,将点检责任落实到人,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进而控制事故,降低维修费用。

在势不可挡的信息化热流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开发ERP,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突破制约企业发展和管理落后的瓶颈,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在未来几年是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黄金时期,将飞速步人信息化时代的轨道,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钢铁企业必走之路。

参考文献

第3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成本会计难点建议

【Abstract】Thistextanalysestheweaknessofstudentsandthedifficultyofteachersatthecourseofcostaccountingteaching,theautho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ccordingtopersonalteachingexperience.

【Keywords】costaccountingdifficultysuggestion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成本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每次上这门课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带有一种“畏惧”感,担心学不好这门课。的确,成本会计作为一门会计专业课,它必须掌握《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产品的成本进行预测、计算、分析,最终为有关决策者提供信息。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计算量大且抽象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畏惧”《成本会计》课程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牢固,遇到相关的会计处理不知从何下手。如对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区分不清;对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和结转似懂非懂等。

㈡不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当中的要素消耗。对大多数专科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因为一般的专科学校财经类专业不开设生产工艺类课程,所以,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的过程,各生产阶段的要素消耗自然不清楚。

㈢学生缺乏“系统”的观念。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成本的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计算产品的成本项目是关键,要正确计算成本项目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局的、系统的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学习财务会计的思维学习成本会计,弄不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而感觉所学知识很凌乱。

㈣计算能力相对较弱。会计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差一些,尽管成本会计当中没有高等数学知识,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抽象的数学计算,许多学生难于应付。

㈤教材内容的差异。目前,成本会计的教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在内容和体系的编排上也是差异很大,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一些不便。比如在成本的预测、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编排顺序(主要是一次交互分配法和顺序分配法)、成本的分析方法和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

二、提高“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当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㈠消除“畏惧”心理。为了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我在第一节课不去直接讲成本会计的概念和内容,而是通过身边的几个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提问,由学生来回答并展开课堂讨论分析。第一,“你们使用的桌子和椅子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里我有意没有限定生产场所),生产当中都有哪些消耗?”。这时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学生是看着桌子找答案;有些学生从车间的情况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消耗;还有些学生则联想到买树、伐木、采购、生产、销售过程的消耗来回答问题。针对这个状况,我把其中的一些意见归类写到黑板上,让其他学生进行分析,接下来我给他们一个参考答案。最后,强调指出成本会计要做的就是算出桌子在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这就是成本会计的第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简单的讨论,把成本会计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学生身边的东西。其次,成本会计并不是就成本算成本,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这样又提出成本会计第二个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提高效益的途径有哪些?”,此时学生提出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和增加收入的途径,这样成本会计的第二部分内容-—“成本控制”自然就引出了。通过这个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打消了学生的“畏惧”情绪。

㈡树立“系统”观念为了给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概念,在讲解制造成本法时,仍然以桌子为例,桌子可以被看成一个整体,他由桌面、桌腿、桌斗等部件组成,只要这几个部件做好了,组装起来便成为桌子。同样道理,产品成本也是由几个项目组成的,只要产品成本项目算出来,当期的产品生产消耗便能找到,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等于算出了成本,并据此初步引出制造成本法的一般思路。

㈢突出“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计算是成本会计的一大特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1、费用要素的分配从理论上讲,所有费用分配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费用的分配标准,这一点在讲费用要素的分配时必须讲清楚。如材料费用分配的标准可用定额材料消耗或重量,人工费的分配标准可用实际(定额)工时等。有关公式的描述最好采用文字方式,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分配费用的公式可概括为:

费用分配率=

某受益者应得分配对象数额=该受益者的分配标准×费用分配率

2、关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安排上,顺序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先讲哪一个呢?从目前的教材编排来看尚无统一标准。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一次交互分配法,后讲顺序分配法。因为有了一次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结果,在排列辅助生产部门的顺序时就容易多了,否则还要专门计算一次辅助生产部门的消耗,加大了计算量。尽管这样做没有考虑分配结果准确性的逐渐增加。

3、适当保留小数,尽可能提高费用分配的准确性费用的分配尽管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符合实际情况,但也应力求准确,尤其在分配率的处理上应保留小数点后4~6位,否则,利用分配率计算的结果和差额法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大,从而使有关费用分配不准确。有的教科书对这一点不太在意,同一个例题中分配率的小数点保留位数不尽相同,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

4、把握成本计算方法的难点和关键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当中,品种法是基本的方法,熟练掌握品种法对于学习分步法和分批法均有帮助,因为品种法的程序体现了其他两种方法的程序,利用分步法和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离不开品种法,因此要求学生对品种法必须熟练掌握。

⑴教学中,对品种法除了一般的讲解外,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例题介绍其计算步骤和方法,这一部分并不抽象,主要是太繁琐,通过做题使学生掌握步骤和方法是关键。为此,我一般讲两个例题,一个是教材上的例题,这个例题不难,有助于学生了解品种法的过程,但是,它不宜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第二个是自编例题,在讲解这个例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其思路,进而完成其全部计算过程。通过这两个例题的课堂讲解,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品种法。

⑵分步法有两种费用结转方法,即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成本的还原,还原的基本方法是: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按上一步骤产出的半成品成本结构进行分解,如此自后向前逐步分解还原,直到第一个加工步骤为止,然后再将各加工步骤相同成本项目的金额加以汇总,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具体计算当中有两种方法,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应先讲第一个方法,再从第一个方法中推出第二个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是:

①倒推法

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步骤产品所耗上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上步骤半成品成本项目构成

②比重法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半成品成本还原为某成本项目金额=本月上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中该成本项目金额

×某步骤成本还原分配率

由以上可以看出,两种方法计算公式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一致,形式上的区别仅在于分式的分子和后面的成数项换了一个位置,前者在理解上更简单一些。目前,许多教科书是直接给出第二个方法,虽然这样做起来简单,但不易理解。

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难点在于:一是结转过程的抽象性,这个必须通过图示说明,一般的教科书均有相关图示,尽管各种表示不完全一样,但基本道理是相同的;二是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各生产步骤费用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广义在产品的理解和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计算。广义在产品从定义上理解,只要产品生产最后的加工步骤没有完工均按在产品处理,实际计算中采用如下公式更简单一些;

某步骤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后续各步骤期末在产品数量

+该步骤月末狭义在产品约当产量

另外,计算某步骤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时,若最终产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不是一个,则转入产成品的份额就必须考虑这个耗用量的问题。在这里必须加上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一辆自行车有两个轮子、若干根辐条、若干颗珠子等等。用公式可表示为:

产成品耗用某步骤的半成品数量=产成品数量×单位产成品耗用该步骤半成品数量

5、关于成本报表的分析方法

⑴在成本报表的分析当中,连环替代法是一个基本方法,这个方法应该强调的是影响总指标的各种因素的排序,在排序的时候应该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先内含指标后外延指标、先实物指标后价值指标,同性质指标看相关性。替代方法虽然简单,但必须让学生明白替代顺序,具体做法是按指标的排序结果由前至后逐个指标由基期到报告期改变,在改变某一个指标时,该指标前面的指标固定在报告期,而该指标后面的指标固定在基期,某一指标改变前后的总指标的差即为该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

⑵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分析中,无论是计划降低指标还是实际降低指标,其对比基准是相同的,即以上期实际指标为基准,所不同的只是计算总成本时采用的产量不同而已,前者采用计划产量后者采用实际产量,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清楚,否则容易引起混乱。

⑶因素分析中,纯产量变化不引起成本降低率的变化,对学生来说也不好理解。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产量变而结构不变,它对降低率的影响是降低率公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比例变化,因此结果不变。这样讲学生似乎表面上理解了,其实课后问学生,他们大多都似懂非懂,对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们讲一个小例题,这样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第4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计算机专业所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五、毕业论文中正文的写法和注意事项

六、结束语的写法

七、参考文献 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八、附录的写法

九、论文评分的能用标准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确定系统目标,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数据词典、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3)论文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前言、各个具体步骤的叙述和分析、结语、参考文献和有关附录)

(4)提供软件系统的可执行盘片及操作说明书

(5)参考资料(列出必要的参考资料)

四、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注意: 1.每个步骤都要有文字说明和论述 2.各个步骤必须是有机的组合,不可以支离破碎不成一体。

一、封面

二、摘要 用约200-400字简要介绍一下论文中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主题词 用一、二个词点明论文所述内容的性质。(二和三要在同一页面上)

四、目录 一般采用三级目录结构。 例如第三章 系统设计3.1系统概念结构 3.1.1概念模型

五、正文

第一章 前言

简要介绍: 组织机构概况、项目开发背景、信息系统目标、开发方法概述、项目开发计划等。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本章应包含:

(1)现行业务系统描述

包括业务流程分析,给出业务流程图。

具体要求:业务流程图必须有文字说明,图要完整、一定要有业务传递的流程。

(2)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指出薄弱环节、指出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确保新系统更好,指出关键的成功因素。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4)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第三章 新系统逻辑方案

针对用户需求,全面、系统、准确、详细地描述新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数据流程分析

最主要的是给出数据流程图,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A.数据流程图必须包括系统关联图、系统顶层图、第一层分解图和第二层分解图组成。B.系统关联图确定了从外部项到系统的数据流和从系统向外部项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在其它层次的数据流中不允许减少,也不允许增加。各层次内部的数据流不受关联图的限制。 C. 数据流应有名字。 D. 外部项和数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 E. 数据流程图的分解中,必须保持每个分层同其上层加工中的外部项和输入输出流相一致。 F. 各加工之间一般不应出现未经数据存储的数据流。 G. 数

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 H. 数据存储可以分解。 I. 若有查询处理,应在数据流程图中表达。 J. 统计和打印报表不在数据流图中表达。

(2) 数据词典描述

可采用图表格式或较紧凑的记录格式描述 A、若采用图表格式,可只写出数据流、数据元素、加工、数据存储和外部项各一个表。 B、若采用紧凑的记录格式,则应列出全部成分。如数据元素: 编号 名称 存在于 数据结构 备注 E1 入库数

据 F1/F3/F11/F15 入库单号 日期 货号 数量 E2 出库数据 F1/F3/F11/F15 出库单号 日期 货号 数量 C、据流程图中系统顶层图的数据加工都必须详尽写出。

(3) 基本加工小说明

可采用结构化语言、数学公式等描述各个基本加工。

第四章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 软件模块结构设计 A、系统软件模块结构图,并由此导出功能分解图及层次式菜单结构。 B、系统的模块结构应与数据流程图的顶层图的加工一致。

(2)数据库设计 A、应按下列次序阐述各个元素:实体、实体的属性、实体间联系、E-R图、转换规则、关系模式。 B、在介绍实体的属性时,不应包括联系属性,联系属性直至关系模式中才出现。 C、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数据存储可隐含于E-R图中的多个实体。 D、 E-R图中的实体要与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存储相对应。每个实体要指出实体的标识码(主码)。对每个实体或联系应列出其应有的属性(用列举的方法)。 E、E-R图中至少要有一个多对多的联系。 F、必须严格按照转换规则从E-R图产生数据关系模式集,需要时作必要的优化,并说明理由。 G、对于一对一的联系,只应把任一个实体的主码放在另一个实体中作为外码。 H、一对多联系也可以产生新的关系模式,如要这样做,必须说明理由。 I、多对多联系,或三元联系必须产生新的关系模式。 J、关系模式的个数和名字要与E-R图中的实体和联系相一致。 K.、每个关系模式中要用下横线标出主码,后随的符号“#”标出外码。 L、若有代码对照表可在最后列出,需另加说明。

(3) 计算机系统配置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给出硬件配置,系统软件配置,网络通信系统配置(可选)等内容。

(4) 系统总体安全性、可靠性方案与措施。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1)代码设计 基本数据项的代码格式。

(2)人机界面设计 给出人机界面视图(输入输出接口,屏幕格式设计等)

(3)模块处理过程 根据软件环境做不同处理。 可采用脚本、程序流程图、结构化的PDL语言等。

第六章 实施概况

(1)实施环境和工具的比较选择

(2)编程环境、工具、实现与数据准备概况

(3)系统测试概况 主要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记录。

(4)系统转换方案及实现概况

(5)系统运行与维护概况

六、结束语

(1)系统特色、局限与展望

(2)实施中遇到的挫折、创新、体会与致谢

七、参考文献 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序号、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名、出版社或杂志名、出版日期或杂志期号。

八、附录

(1) 列出部分有一定代表性的程序代码段

(2) 操作说明书

九、论文评分标准

1、A等

系统正确无误,系统功能完善,设计步骤完整正确,实用性强,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结构严谨,表述流畅。

2、B等

系统基本正确,系统功能基本完善,设计步骤基本完整正确,有一定的实用性,论文结构良好,表述基本流畅。

3、C等

系统有少量错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设计步骤欠完整,基本上没有实用性,论文结构一般,表述基本清楚。

4、不及格

第5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 文本;自然语言;检测熵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240-02

0 引言

文本信息隐藏的研究分析才刚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文本信息隐藏的研究分析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基于自然语言和编码以及文本格式的信息隐藏,对于它们的检测分析研究者们已经进行过一些深入的研究,并且公开发表了一些可行的算法。根据这些检测算法,研究者们又做出了一些相应的检测分析工具,但是上面所说的这些检测分析算法,最大的缺点在于它们都是和隐藏算法相关的,很难甚至不能把不同类别的隐藏文本在一起进行检测分析,也就是盲检测分析。

根据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文本信息隐藏检测分析的实现思路,并且由这个思路,我们确定了盲检测分析系统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可学习性和可扩展性以及自适应性和可反馈性。根据这个设计思路,我们提出了基于检测熵的自然语言隐写术的盲检测分析算法。

1 基本概念与原理

1.1 研究内容

1) 我们学习并深入研究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隐写术检测分析思想,根据此思想,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检测分析算法,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

2) 我们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检测熵的自然语言隐写术检测分析算法,该算法实现了盲检测或近似盲检测。

1.2 基本概念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引入了以下五个相关概念:

1) 词频分

词频分的作用是描述词语在待处理文本段中的出现情况。假设待处理文本段中所有词语的出现次数为,其中有一个词语为,出现次,那么我们定义词的词频分为:

其中表示词的第次出现的出现效果,而的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这里假设,得到: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是较小的词频分布变化,也能引起较大的词频分变化,从而提高检测分析的灵敏度。

2) 检测信息量

可以看作是词的出现概率,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变量,主要用于检测分析,称之为检测信息量:

3) 检测熵

通过上面对和的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分类特征。假设待处理文本包含了个不同的单词,可以定义检测熵:

进而可以定义检测信息方差:

那么统计量和可以作为检测分析过程中的分类特征向量。

4) 自然语言隐写术

自然语言隐写术判断一个文本是否隐写了隐秘信息,一般的方法是对这个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如果这个文本隐写了隐秘信息,那么就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得到与之有关的其它信息,最后综合所获得的所有信息,得到所隐写的隐秘信息[2]。

5)盲检测

盲检测是第三方在对隐写嵌入算法等相关知识毫不知情的条件下,对隐写进行检测。

1.3 原理

载密文本和正常文本在词频分布方面经常存在很大的差别,而这正是基于检测熵的自然语言隐写术检测算法的主要思想依据,我们定义的检测熵恰恰可以放大载密文本和正常文本在这方面的差别,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地辨别出载密文本和正常文本。

在基于检测熵的自然语言隐写术检测算法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分类特征量和。

第一步、解析待检测文本段,从而得到一个没有相同单词的集合,然后再统计该集合中每一个单词出现的频数,接着利用式2来计算每一个不相同单词的词频分。

第二步、根据第一步计算得到的词频分,再利用式3来对每一个不同单词计算检测信息量。

第三步、利用式4和式5计算和[3]。

经过以上三步的处理过程,可以获得检测熵和检测信息方差,然后就可以利用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工作过程包含两个模块:训练模块和测试模块。无论是训练文本还是测试文本都要通过以上三步的处理过程,从而可以提取出相对应的检测熵和检测信息方差。

具体的检测步骤如下:

步骤1:准备训练集和测试集;

步骤2:计算;

步骤3:计算;

步骤4:计算和;

步骤5:用类型标签和分类特征数据训练分类器;

步骤6:用分类器测试待测试数据;

步骤7:得出分析结果。

2 实验及结果

基于语法的语言隐写术,由于当前文本生成技术不成熟,只能生成满足语法要求,而语义上可能并不完整的载密文本。这种方法生成的载密文本与正常文本相比,一定会在词语的频率和词语的分布以及词语的关联等其它方面的统计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寻找能够较好区分载密文本和正常文本的统计特征就是盲检测的主要分析思路。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可以在某指定大小的文本段上科学的给出一些统计特征,并且分别得到载密文本与正常文本的上述统计特征,接着再比较这些统计特征,就可以知道上述的这些统计特征中哪些更适合于检测分析了。

为了得到大小为多大的文本段检测分析的成功率最高,我们分别对大小为1,2,3,4,5的文本段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能够看出待检测分析的文本段大小非常的小,但是检测分析的成功率较高,特别是在文本段大小大于等于3时。

3 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检测熵的自然语言隐写术检测算法,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曹卫兵,戴冠中,夏煜,等.基于文本的信息隐藏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20(10): 39-41.

第6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算法演示;形象教学;编译原理;LR算法分析

编译原理的每个阶段,从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直到代码生成,包含大量的算法。很多算法过程较为复杂,比如语法分析的LR分析过程包含很多步骤,不同的动作,如移进、归约、接受等,涉及的数据结构包括堆栈、表、流等,要形象地展示这些元素,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接受,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从事可视化演示计算机科学的算法工作,比如纽约大学计算机系的算法可视化项目(cs.nyu.edu/algvis/),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用的PL/0编译系统的可视化跟踪软件(/)。

我们课题组曾经尝试运用Flas展示编译原理的算法,图1是郑宏老师等设计的DFA简化算法演示截图。

本文探讨如何借助形象的教学方式清晰展示这些复杂的算法,使学生较为轻松地理解。我们以LR分析算法为例,说明如何以不同的颜色展示算法的步骤、不同的动作和每一步的相关数据,形成一个动态形象展示算法的课件。

1算法演示方案

本节我们介绍一个展示算法的方案,并以LR分析算法[1-2]说明。

算法一般包括以下要素:步骤、动作、数据,这里仅分析LR算法步骤中包括的动作及联动的数据。根据当前输入符号和分析栈顶的状态来查分析表,并以此决定下一步的动作,包括移进、归约、接受、出错四类,每一类涉及的数据操作又各不相同。主要数据结构包括:输入记号流缓冲、分析栈、分析表和产生式表。分析动作中以归约最复杂,涉及产生式、栈顶若干符号和状态的弹出、压入归约后的符号、转移到新的状态等子动作。

算法演示方案包含以下要素:

界面上包含算法过程中涉及的数据结构

能够逐步演示算法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个步骤,复杂步骤最好能分解成小步骤

用颜色或闪烁等手段突出显示算法的动作关联

因此,要清晰展示LR分析算法的步骤、动作和相关数据的变化过程,必须在演示界面上显示分析表、分析栈、输入符号流、产生式等数据,如图2所示。

一个动作要执行时,我们用特殊的颜色、闪烁或者高亮表示该动作及其关联的数据。动作执行完毕,更新显示所有涉及的数据,如分析栈数据及指针、输入符号流指针等。对于较复杂的动作,我们进行分解演示,每个分解动作也对相关数据进行特殊显示。

这些动作的分解和涉及的数据操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所列的动作分类,在演示过程中按照对应的演示方法逐步演示,直到程序接受或者出错为止。较为复杂的归约动作发生时,显示的界面如图3所示,该归约动作完成后程序界面如图4所示。

在图3中,分析栈当前状态为5,当前输入记号(token)为’$’,归约动作为r1,将要用规则1(E->T+E)进行归约。归约时,分析栈将弹出栈顶的3个符号(‘E’, ‘+’和‘T’)以及3个状态(5,3和2),回到状态3。归约动作完成后,分析栈顶被压入新的非终结符E,并由状态3转移到新的状态5,如图4所示。

通过这些分步演示,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LR分析算法的动作以及数据结构的动态变化,理解LR分析算法的各个步骤。

2演示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在演示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要求设计:

算法模块和演示模块独立设计。

算法模块的实现要考虑到演示需要,比如复杂的步骤要分成子动作,子动作完成后要等待显示,接受到下一步的指令后再进行下一个子动作,所有子动作完成后进行下一步骤。

这两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耦合,主程序调用算法模块,每进行一个步骤或者一个子步骤后,再调用相应的显示模块显示进行的步骤以及相关联的数据和变化。

能适应不同的例子。

由于算法模块是独立的,因此很容易适应不同的输入例子。这也是比用Flas设计演示软件更具优势的一方面。

程序示例可以按一定规则写成文本,演示软件能读入示例文本并加以解析,初始化相应的数据结构。图5为图3、图4例子的部分输入文本。

因此LR算法演示程序的流程如图6所示。

图中的LR单步分析引擎根据分析表的内容进行移进、归约等动作,每个动作如果有子动作,则单步执行子动作,等待用户指示进入下一个子动作。

我们的LR算法演示程序用Visual C++实现,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

3结论

本文提出一个讲解算法的形象演示方案,使学生学习复杂算法时能清楚地观察算法的步骤、动作及关联的数据。我们以LR分析算法为例,先对分析动作进行分解,在演示算法步骤的过程中对每个子动作及关联的数据结构进行动态形象的展示。

编译原理课程包含大量的算法,所涉及的动作和数据结构各种各样,要动态形象地展示所有算法是一个富有挑战的任务,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设计和开发演示软件。

参考文献:

[1] Alfred V. Aho. 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 Tools[M].2nd ed.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Andrew Appel, Maia Ginsburg. Modern Compiler Implementation in C[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Algorithm Visualization for Teaching Principles of Compiler

WANG Qiang, FENG Y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第7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软件;质量管理;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1.03.013

PDCA cycle Applied in 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

DAI Jian-hu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ejiang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 In china, lower quality of software products is a popular problem faced by software companies. How to use PDCA (Plan, Do, Check, Action) cycle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d a definition of “Software Quality PDCA Cycle” is given.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8 steps of “Software Quality PDCA Cycle” are presented. From a simple exampl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Software Quality PDCA Cycle” can enhance quality of software products, and cut down the cost of software developing, and enhance software companies’ management level and developing efficiency.

【Key words】software; quality management; PDCA cycle

0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1]。为了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水平,我国软件企业引进了CMM[2]、CMMI[3]、ISO9000[4]等质量管理标准来改善软件产品的质量,但是由于这些标准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单纯引进标准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3][4]。

业内专家学者针对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开展了多项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如故障树分析技术[1]、缺陷管理系统[5]、支持软件过程控制和改进的主动度量模型[6]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软件产品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理论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7]。软件虽然也是一种产品,但其生产过程比工业产品复杂得多,因此将PDCA循环理论用于软件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困难,业内对此展开的研究也较少。本文则试图通过在软件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理论来提高软件产品质量。

1PDCA循环简介

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其中:P表示计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处理(Action)。PDCA循环即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工作循环的简称[8],循环不断进行则质量不断提高。PDCA循环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来被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加以完善,并广泛运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中。20世纪 60 年代,菲根堡姆(Feigenbaum A.V.)进一步完善PDCA循环并提出了著名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9]。

一次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及其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7]。

图1单次PDCA循环

Fig.1 one cycle of PDCA

一般而言,经过这样一次循环,可以解决一些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对于尚未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则需要下一个循环来解决。如此,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运转,而是像爬楼梯一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随着循环的不断进行,产品质量则持续提升,如图2所示[7]。

图2PDCA循环的持续

Fig.2 sustained PDCA cycles

2软件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模型

软件也是一种产品,只不过是一种无形产品。既然PDCA循环理论可以用于提高工业产品、建筑产品等有形产品的质量,那么也可以尝试将其应用于软件产品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以期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本文借鉴软件成熟度模型中软件产品质量管理的概念[2]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PDCA循环的8个步骤[8],针对一次软件开发过程应用PDCA循环理论并建立软件质量PDCA循环模型,将软件质量管理活动分为如图3所示的4个阶段、8个步骤。

图3软件质量PDCA循环模型

Fig.3 Software Quality PDCA Cycle

图3中虚线大写字母“P、D、C、A”即指软件质量PDCA循环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带圆圈的数字表示8个步骤的顺序编号,箭头则表示循环进行的方向。

2.1阶段一:计划(Plan)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本次PDCA循环的方针和目标,并制定详细的措施和计划,具体包含如下四个步骤。

步骤①: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要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软件产品的现状,并找出问题所在。因此步骤①的任务就是是分析此次PDCA循环开始时产品质量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也包含前次循环遗留到本次循环的待解决问题)。

对于软件产品而言,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开发人员、开发过程、开发技术等几个方面。针对软件产品的调查研究方式既可以采用书面问卷调查、座谈等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手机短信调查等比较自动化的方式。

步骤②:分析原因

在步骤①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等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全面分析、提炼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这一步骤的要点在于“全面”――也就是要尽可能找出所有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员素质、组织管理、开发工具、过程管理、版本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等。

步骤③:确定主因

在步骤②的基础上,从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中找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

步骤④:制定计划

针对步骤③确定的每项主要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和计划,并对这些措施和计划进行评价、选择,最终确定可行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强以及成功可能性较大的措施和计划,并交与阶段二进行实施。

对于软件产品来说,为了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比较适合采用“5W1H”方法来制定质量改进措施和计划。“5W1H”方法[8]即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5个问题:(Why)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计划和措施?(What)要达到什么目标?(Where)在何处执行?(Who)由谁负责完成?(When)什么时间完成?(How)怎样执行?

2.2阶段二:实施(Do)

此阶段仅包含1个步骤。

步骤⑤:实施计划,监控质量

此步骤用来具体实施、执行阶段一确定的质量改进措施和计划。对于软件产品而言,还要详细监控计划实施过程中软件产品质量的变化情况。此步骤的关键在于要严格执行具体的改进措施和计划,不能随意更改这些措施和计划。

2.3阶段三:检查(Check)

此阶段仅包含1个步骤。

步骤⑥:检查实施效果

此步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是总结阶段二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尚待改进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指明方向。

2.4阶段四:处理(Action)

这是整个PDCA循环最关键的一环。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阶段三检查的结果,包含处理成功经验、处理失败教训以及确定遗留问题,具体有如下两个步骤。

步骤⑦:强化成功经验

这一步骤要对阶段三发现的成功经验进行处理,主要任务是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总结升华并形成相应的业务标准,以便于推广到此后的工作中。

步骤⑧:避免问题重现,确定遗留问题

这一步骤要对阶段三发现的失败教训进行处理。一方面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免重现;另一方面,要对这些失败的教训进行分析,剔除偶然因素引起的问题,甄别本次循环未能解决的问题,找出本次循环中发现的新问题,最后确定需要提交给下一循环解决的问题。

3一个应用实例

教学教务软件是我校的核心业务系统之一,其产品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我校日常业务能否正常运行,加之该软件系外包给软件公司进行开发,产品质量更加难以控制。为了保证该软件的质量,我校与软件公司共同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第一次PDCA循环

在阶段一,通过对定制软件开发模式[10~13]的分析、对软件试用版的分析以及对软件开发公司的考察,首先确定了存在的问题包括开发过程和开发技术两个方面;经过试用,校方发现软件中业务流程比较死板,难以修改,且有重要功能尚未完成,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公司采用的开发平台Delphi导致了软件配置不够灵活,且开发进度控制不理想。由此,校方确定了开发技术和进度控制是此次PDCA循环中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校方与软件公司共同制定了专门的质量改进措施和计划,并委派专人进驻软件公司,为下一阶段实施这些措施和计划做好准备。

在阶段二,首先,校方派驻人员与软件开发公司的开发团队共同组建了质量控制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为提高软件质量提供了保障;其次,经双方商定,决定采用配置比较灵活的.net开发平台代替原来的Delphi平台;第三,加强了对软件开发进度的控制力度,由原来的每周一报改为每天一报。

在阶段三,待软件1.0版完成后,通过对阶段二的总结和分析,质量控制小组发现用.net代替Delphi是比较成功的经验,而进度控制改为每天一报后牵涉了开发人员过多时间和精力,致使软件开发的时间成本上升,不利于软件开发的整体效率,尚待进一步改进。

在阶段四,质量控制小组就开发平台的选用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将.net作为以后一段时间内优先考虑的标准开发平台;对于进度报告频率引起的时间成本上升、开发效率降低问题,则提交给下一循环解决。

3.2第二次PDCA循环

在阶段一,承接上一循环提交的进度报告频率引起的成本上升、效率降低问题,结合对软件1.0版的分析,首先确定了需要改进的问题是进度报告的频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开发人员每天都要写详细的书面进度报告,每次书面报告所占用的时间最短也要30分钟左右,最长的需要90分钟才能完成,所需时间太长。因此,问题的根源既和报告频率有关,也和报告方式有关,由此确定了进度报告的频率和方式是此次PDCA循环中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质量控制小组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改进措施和计划,即调整进度报告的频率和方式。

在阶段二,质量控制小组将进度报告的频率依然保持在每天一报,但报告方式由原来的每天书面报告改为每工作日下班前做当天口头进度报告、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做书面进度周报。

在阶段三,通过对阶段二的总结和分析,质量控制小组发现改变报告方式以后,进度报告占用开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且由于进度控制更为精确,使得软件开发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提高,从而保证了软件开发的进度;在此阶段也发现了新的质量问题,即个别测试人员的测试水平较低,没有发现软件中出现的漏洞,造成校方排课系统不能完成多班级合班上课的排课任务。

在阶段四,质量控制小组决定将“每工作日下班前做当天口头进度报告、每周最后一个工作日做书面进度周报”的进度报告方式标准化,并推广到以后的软件开发活动中;对于个别测试人员测试水平较低的问题,则提交给下一循环解决。

3.3两次PDCA循环的比较

用表格方式比较两次PDCA循环,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每次PDCA循环都解决了一些问题并提高了软件产品的质量,但同时也发现了影响软件质量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则是下一次PDCA循环需要解决的。

在之后的几次循环则先后发现了软件工程文档不全、版本管理混乱等导致的软件质量问题,并在循环中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此,PDCA循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阶梯式重复循环上升,从而持续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4结论

质量是衡量软件产品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活动,在总结软件产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产品PDCA循环的4个阶段和8个步骤。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于软件产品质量控制活动的可行性。

本文探讨了PDCA循环用于软件质量管理的基础性问题,并对PDCA循环用于软件质量管理进行了定性分析。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量化分析PDCA循环理论在软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软件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文祥,刘万军,邓月,李翠翠. 故障树分析技术在软件测试中的研究[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0, 18(8):1764-1767

[2] 刘斌. 基于CMM的中小软件企业过程改进实施方案研究[J]. 自动化仪表, 2010, 31(8):23-26

[3] 田立,曾光裕,于磊,朱冰. 支持CMMI的软件过程元模型的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31(18): 3983-3992

[4] 井悦. 基于ISO9000标准的煤矿软件开发管理价值探析[J]. 中国煤炭, 2010, 36(8): 48-50

[5] 鞠秀娟,赵明. 基于CMM的缺陷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7, 39(S1): 238-241

[6] 王青,李明树,刘霞. 一种支持软件过程控制和改进的主动度量模型[J]. 软件学报, 2005, 16(3): 407-418

[7] 李春杰. 浅议PDCA循环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制造业自动化, 2009, 31(9): 69-71

[8] 杨明. PDCA循环原理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11): 240-251

[9] 衣海霞. 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0, (8): 58-61

[10] 王章红,王红芳. 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的路径依赖及决策影响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7 (7): 88-91

[11] 谢世诚. 钢铁企业实施ERP经验总结系列报道之四――艰难的实施与售后[J]. 微型机与应用, 2006, (11): 80-81

[12] 暴志刚,顾新建,叶作亮,潘旭伟,王志宏. 管理软件大批量定制模型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 41(5): 720-726

第8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计算题 读懂题 寻重点 找等量 列方程 繁变简

科学多步骤计算题的解答历来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不少学生碰到此类题目不是束手无策,就是乱造一气,结果半途而废。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解单步骤的计算题,不会解多步骤计算题呢?

多步骤计算题解题过程是通过定律、公式的运用与计算,对题目给出的量进行数字运算的过程。解答的实质是要求学生将叙述性文学语言转化为逻辑性强的数学语言,它考查学生的认知、理解、想象、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要解多步骤计算题,除了需要一把“金钥匙”――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开锁的技术”――基本技能。本文提供一种“开锁秘诀”――方程法解科学计算题。

与常规解法相比,方程法解科学计算题的优点是有的能够减少计算步骤,有的能够化繁为简。该方法可应用在压强、速度、密度、浮力、电路、热量等方面的计算题中。

例:某载重车连同货物的总质量为15t,在水平路面上行驶,路面对车的阻力是车重的0.02倍,若该车的效率为25%,油箱容积为50L,满箱汽油可供车以88km/h的速度行驶多远?[汽油热值为4.6×107J/kg,密度为0.71×103kg/m3,g=10N/kg]

分析:此题若用非方程法求解,需经下列九个步骤,

①求出汽车的重力

G=mg=1.5×104kg×10N/kg=1.5×105N

②根据重力与摩擦力的关系,求出摩擦力的大小。

f=0.02G=0.02×1.5×105N=3×103N

③根据二力平衡原理:F=f,求出汽车受到的发动机的拉力F。

F=f=3×103N

④根据P=Fv求出汽车的功率。

P=Fv=3×103N×(88÷3.6)m/s=7.33×104W

⑤根据m=ρV求出汽油的质量。

m汽油=ρV=0.71×103kg/m3×50×10-3m3=35.5kg

⑥根据Q=mq求出汽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Q=mq=35.5kg×4.6×107J/kg=1.63×109J

W有用=Q×η=1.63×109J×25%=4.08×108J

⑧根据P=W/t求出做功时间。

t=W/P=4.08×108J/7.33×104W=5.57×103s

⑨最后根据S=vt计算路程。

S=vt=(88÷3.6)m/s×5.57×103s=1.36×105m=136km

下面再请看方程法解该题:方程法只需从汽油燃烧热量的25%转化成及机械能入手,列出能量守恒方程式如下:

25%Q=W

25%mq=FS

25%mq=fS

25%ρVq=0.02GS

25%ρVq=0.02mgS

=1.36×105m

不难看出,上例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解,常规方法要用九个步骤才能达到目标,而且算出来的数据还是一个似近值,而用方程法求解,步骤减少几乎一半,数学运算量更是只有常规计算量的一半还不到。由此可见,方程法解此类计算题的优越性。那么,如何进行方程法求解呢?方程法解计算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不变”或“相等”的量,利用这条纽带将公式联立成等式。具体步骤如下:

1.读懂题意,除粗取精。读懂题意指不但要分析出题目的意图,需用什么知识点、什么概念规律和原理,更要找出题中关键性的字词,通过关键性字词的描述发现隐蔽的条件和规律,抓住问题的要点,有的题目还要分析事物的过程和状态,根据过程和状态画出图形,初中科学简图主要有受力分析图,运动路程图,电路连接图等等,凭借图形的分析可简化题意,能使解题者思路清晰,不少计算题的解答关键是图能不能画得准确完整。

2.寻找等量,列出方程。等量的寻找,实际上在分析题意的过程中就在进行。对于只需单一知识点的题目,寻找公式并不难,这类题目因为涉及的知识面狭窄,分析出题目的意图时就会联想出所需公式,然后代入数据,再细心求解即可。而对于多步骤综合性习题,一定要找出“不变”“相同”的数据,利用这条纽带将公式连立成方程式,然后再一步一步联想所需的公式,把有用的公式代入方程中。最后答案也就不找自现,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3.统一单位,代入计算。方程列好以后,接下来的是代入各种数据,进行数学计算。但在运算前首要的任务是统一单位,单位不统一的计算,其最终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不要希望一动手就忙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马上得出结果。

无论何种类型的计算题,只要能按以上三步进行,平时多加练习,就完全能解此类习题。下面用实例来说明这种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二力平衡类方程

例:一家用四脚玻璃茶几的桌架是用塑料吸盘吸附在桌面上的,如果每个吸盘的直径为4cm,则桌架的质量不超过多少时,抬起桌面就能把桌架带起?

解析:此题的关键词是“吸盘”,所以关键是分析吸盘的受力情况,抬起桌面,要让桌架、吸盘与桌面一起运动,即吸盘、桌架与桌面保持相对静止,吸盘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方向向下的桌架的重力,方向向上的大气压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构成一对平衡力。

可以利用二力平衡(F1=F2)列方程求解的题目一定要要进行受力分析,要深刻领会在地球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二力平衡的精髓,然后根据物体处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不但方向相反,处在同一直线上,而且在数值上是大小相等的这一关键,列出一个方程式。再利用F=PS、F=ρ液gV排、G=mg等公式求解。

二、能量守恒类方程

例:一只质量为1千克铝电热水壶,铭牌上写有“额定电压220V”,小芳把2千克20℃水灌入壶中,让电热水壶在额定电压下工作5分钟,水沸腾。不考虑热量的散失,求电热水壶中电阻的值。[C水=4.2×103J/(kg・℃)、CAl=0.88×103J/(kg・℃)、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审视题意可知,这是一道综合题,需用电学和热学两方面知识来解答,但若不记热量的散失,就有电流放出的热量等于水和铝壶吸收的热量。由此可得方程:

Q电放=Q水吸+Q壶吸

I2Rt=C水m水Δt+C铝m铝Δt

即U2t/R=C水m水Δt+C铝m铝Δt

第9篇:统计分析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模型驱动;面向服务的构架;群决策支持平台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49-01

1 引言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 IT 体系结构风格,通过构建服务能够建立一个业务逻辑抽象和技术抽象,把业务逻辑与具体实现技术分离开来,可系统减少异构性、满足服务互操作性和不断变化的业务要求,可以良好的实现群决策支持平台的需求。目前SOA架构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如何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软件模型,即如何进行面向服务的建模(Service Oriented Modeling,SOM)仍然是构建SOA系统的一大挑战。

广义上的服务建模指整个面向服务的分析和设计过程,狭义上的服务建模被作为面向服务分析过程的子过程。目前针对面向服务系统广义的服务建模方法包括IBM提出的面向服务分析和设计方法,Thomas Erl提出的主流SOA方法论和Micheal Bell提出的面向服务建模框架。针对狭义的服务建模方法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基于服务应用系统开发方法、面向目标的建模方法和面向最终用户建模方法三类。

2 面向业务的模型驱动敏捷服务建模方法

服务建模的目标是建立企业的服务模型,服务模型作为业务与IT之间的桥梁,是实现SOA对业务随需应变灵活性支持的关键因素。面向业务的模型驱动敏捷服务建模方法首先需要对系统进行面向服务的分析,在总结了SOMA,MSOAM和SOMF的面向服务的分析过程基础之上,结合业务组件分析和面向服务的思想,采用业务流程建模,建立服务模型。

第一步:分解业务流程。这步将业务流程分解成一系列的细粒度流程,把流程的工作流逻辑分解到最小粒度的处理步骤,以便于识别细粒度的业务服务。

第二步:识别候选业务服务。在服务建模阶段,并不一定所有服务都会成为最终设计实现的一部分,故而称为候选服务。首先应该剔除那些不属于被候选服务封装的逻辑,例如不能被自动化的手工流程步骤或对遗留逻辑的流程步骤而言。

第三步:创建候选业务服务。在细粒度的业务流程中,将能够聚合的业务逻辑建立成一个候选业务服务。

第四步:应用面向服务原则。在这个步骤中,需要为候选业务服务应用面向服务的原则,以支持服务的复用和自治。

第五步:识别候选服务操作。这个步骤将应用逻辑处理需求分解,识别它们所执行的功能。

第六步:创建候选服务操作。在这个步骤中,创建识别出的候选服务操作,考察消费者对服务的使用,合并或拆分服务操作。

3 实例

3.1 业务建模

在问题管理子系统中,包括问题录入与修改、问题查询、问题语言分词、问题属性识别、问题类型识别、问题求解方法匹配、子问题识别、问题求解管理和问题求解方案评价等9个主要业务功能。本节将对问题管理子系统进行业务建模,首先将业务流程分解为细粒度的流程。从细粒度的管理流程分解中,可以得到问题语言分词服务、问题属性识别服务、问题类型识别服务,问题求解方法匹配服务,检查是否产生子问题服务和问题求解服务。经过应用面向服务原则步骤,发现问题语言分词,问题属性识别,问题类型识别相互互为前提,可以将其组合封装为粗粒度的问题分析服务,以便于高层次的服务请求的调用。

3.2 模型驱动开发

(1)UML建模。

本节以上文分析所得的问题分析服务为例。问题分析服务可以进行问题分词,问题属性识别和问题类型识别。问题分析服务是复合服务,而问题分词,问题属性识别和问题类型识别提供构件服务。业务分析师可以利用UML类图建立问题分析服务平台无关结构模型。

(2)转换规则及WSDL服务描述。

模型驱动开发将UML转换为WSDL,可支持对服务进行详细的建模和设计。作为计算无关模型CIM的UML模型可以转化为平台无关模型PIM的WSDL模型。使用UML 扩展机制,UML模型可以图形化的直观方式,表达WSDL的语义。

本文引入了构造型,,,,,,,,,,,,,。

4 结语

面向业务的模型驱动敏捷服务建模方法具有广泛复用、灵活匹配、松散耦合的特点。一方面,以业务为核心且可迭代的快速建模过程使服务模型随需求快速敏捷地变化。另一方面,服务模型是业务架构的底层,技术架构的顶层,承上启下,是灵活的业务流程和IT之间的桥梁,保证二者之间的可追溯性。

参考文献

[1]刘勇,李朋,薛华成.Intranet环境下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系统工程,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