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题西林壁课件精选(九篇)

题西林壁课件

第1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关键词:品德教育;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54-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也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将品德教育化为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促使“文道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在教学第七册第五课《题西林壁》时就逮到了一个机会: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

生:喜欢。

师:那你平时也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吧?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句背诵给大家听一听?

生:诵读古诗。

师:同学们的积累可真丰富,在这些诗句中很多是描写景物的,我想一定是祖国秀丽的山河,迷人的景色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是啊,大自然中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山脉,那高耸入云的雪峰,还有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精心设计如诗如画般的引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语言美,祖国美。)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风光片,你们想不想看啊?

生:(齐声)想。

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庐山风光片)

(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

师:谁知道,刚才风光片中介绍的是哪一处景物呢?

生:(齐声)庐山。

师:对,它就是庐山。哪位同学来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介绍庐山?

生: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师:这位导游对庐山的风景真是了如指掌。谢谢你为大家作的精彩介绍。大诗人苏轼在游览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后写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题西林壁》,这节课就让我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坡。

生:他也叫苏轼。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坡也叫苏轼,谁收集到了有关坡的资料?(生纷纷举手)有请我们的小博士天祺为大家介绍坡?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使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老师,我还知道西林寺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朝时期建造的千佛塔。

师:不愧是小博士,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坡的知识?

生:坡还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

生:还有,老师,我还知道他爱吃“东坡肉”。(哄堂大笑)

师: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生: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中的注释知道的。

师:学习古诗一定要看诗句下面的注释,注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古诗。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开始于两汉,南北朝时逐渐多起来,到了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启用“小老师”,拉近了教师、教材和学生的距离。既为学生搭建起汇报自学成果、展示自我的平台,又为学生树立了身边学习的榜样,知道预习可以这样做。)

生:老师老师,我有问题要问?

师:好,你说吧。

生:老师,您不是常教育我们在墙上乱涂乱画是不讲文明的行为,前面介绍了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开幕了,到时候肯定有许多外国人会到中国旅游,如果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的名胜古迹上到处是人们涂画的痕迹,他们会怎样看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这不是丢我们中国人的脸吗?诗人应该很有修养,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吧?他们应该做我们的好榜样才对,怎么能这样做呢?

生:是啊,我们社区的墙上到处是一些人写的打油诗,电话号码,小广告……看着都恶心,破坏了小区的风景。用我爷爷的话说就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生:还有人拿颜料在墙上乱喷,难看死了,有时晚上路过,都被吓了一跳。

生:就是,就是,你看,我的课桌就不知道被谁画的,原本漂漂亮亮的桌子现在成了“丑八怪”了。

(原本“按部就班”的课堂因这一问题而产生“变故”。教师意识到一个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机已经生成了,当机立断改变自己先前预设好的教案,顺水推舟,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师:很好,看来我们这一学期开展的“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已经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大家都知道做文明人,为国争光了,老师向你们致敬。(老师弯腰致敬,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师:是啊,我们小学生都知道不能乱涂乱画,坡这样的大诗人怎么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不过,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今天晚上请同学们坐上“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到坡生活的北宋开展实地调查,弄清他们把诗写在墙上的原因,如果调查的结果证明这些诗人是故意在墙上乱涂乱画,不管他是坡还是陆游,我们都要把他们“请”到我们班进行批评教育,大家说好不好?

“好!”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

第二天,我刚进教室,同学们就围了上来,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去调查了,他们这些诗人并不是故意在墙上乱涂乱画,而是因为当时用的是雕版印刷,印刷的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读了之后,这首诗就可以传播开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在动漫世界中学习,请学生喜欢的动漫形象陪伴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这样的作业是学生最爱做的,学习效果自然与平时不可“同日而语”。)

师:噢,原来是这样,那我们还要不要把坡他们“请”到我们班进行批评教育啊?

生:哈哈,不要了。

师:不过,老师要代表坡他们谢谢大家,如果不是你们这些“小神探”为他们洗清了“不讲文明”的“罪名”,那他们可真比“冤大头”还冤呢?(同学们开怀大笑)

生:YES,我们是“小神探”了。

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师:嘘,现在是上课时间,大家不能影响其它班同学上课。要不然这边刚为坡洗清了“不讲文明”的“罪名”,自己却成了不讲文明的人了。”

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

(活学活用,效果立竿见影。)

课后反思:

这节课因为学生的“横生枝节”玩了一把“心跳”,幸好自己备课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对这一“生成”可以从容应对,“见风使舵”,不想还转出了精彩,收获了意外的惊喜,拾得几点心得:在今后的教学设计时,可以抓住以下方面促使德育渗透到位。

1、时代背景介绍,搭桥铺路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

2、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第2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通过这两节课对敦煌莫高窟的认识和了解,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敦煌莫高窟现在已经是中国很著名的旅游景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敦煌莫高窟教学案例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敦煌莫高窟教学案例精选一

一、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了解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了解石窟艺术的特色和发展概况,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二、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 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学习过程:

a.欣赏《九色鹿》片段

问题?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 b.导入新课

从《九色鹿》的传说到《九色鹿》的壁画,我们回到敦煌莫高窟。

1、敦煌的简介,敦煌石窟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宗教的产物。雕像、壁画表现的是宗教中的人物。

2、请同学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敦煌艺术。

三、思考与讨论

1、敦煌石窟指古敦煌郡内的所有石窟,包括莫高窟(千佛洞)、榆林峡(万佛峡)、西千佛洞、东千佛洞及一些寺庙等石窟群。

2、雕塑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535-557) 菩萨 第45窟西龛内北侧

唐 阿难陀

第45窟西龛内南侧

3、壁画: 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局部) 112窟

三兔飞天藻井

第407窟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局部) 第130窟

盛唐?

四、敦煌石窟艺术形象的特点:

彩塑: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

内容简单,造型朴拙,色彩淳厚,线条苍劲,人物比例适当,面相丰圆。

北魏晚期(西魏)

人物形象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形成了潇洒飘逸的风格。

北周

产生了面短而艳,温婉娴静,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壁画: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图案装饰画

五、评价与小结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和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敦煌莫高窟教学案例精选二

一、课业类别:欣赏

评述课

二、课时:两节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石窟几个主要时期的作品特点。 能力培养:

学会从资料整理中对艺术作品形象塑和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情感激发:从文物的散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六、教学方法:引导、欣赏、讨论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一个关于敦煌飞天舞蹈表演的图片,启示敦煌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三)新课学习:

初识敦煌:课件展示敦煌莫高窟的世界地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东方卢浮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

一、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等。世界赋予敦煌莫高窟那么多的美誉。有外国人说:游览了敦煌,就等于了解了全世界的古代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莫高窟的世界。

超级链接播放一段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视频。并让学生从视频中去寻找老师出示的问题的答案。 板书:

问题

1、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问题

2、敦煌莫高窟是集于一体的佛教石窟艺术。 问题

3、敦煌莫高窟的规模: 问题

4、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历史:

2 问题

5、不同时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 师生一起观赏视频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抄写在图画本上

师生一起讨论问题的答案,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答案,便于学生分辨和笔记。(生先思考讨论,教师小结答案,并板书和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问题1答案: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沙漠 问题2答案:建筑

壁画

雕塑 问题3答案:现存732窟

45000平米

3000余身 (对应问题2答案讨论敦煌莫高窟规模)

问题4答案:公元366年到元朝

共经历1000年

始开凿:乐僔和尚

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北朝

隋唐

五代和宋

西夏和元 (根据各阶段代表性图例来讨论各时期的艺术特色)得出: 问题5答案:

早期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3 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 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四)课堂小结:欣赏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了敦煌的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是不是觉得为身为中国人而更加的骄傲。在敦煌还有一个让国人亦喜亦忧的地方,那就是被誉为“人类历史海洋”的藏经洞。我们下节课将走进藏经洞的世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简述上次课内容:公元366年,一名和尚乐僔化缘在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下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开始,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信任,敦煌莫高窟迅速发展,由早期的西域风格发展为中原风格,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宋朝开始逐渐衰退,到元朝淡出人们的视线。为我们留下了两公里长,732个石窟,45000平米绘画,3000余身雕塑。直到1900年的一天,一位道士王圆箓“开启”了现被编号为17窟的藏经洞,敦煌莫高窟再次闪现于世界。

(三)新课学习:

藏经洞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那藏经洞里面究

4 竟有些什么宝物,这些宝物的命运又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超级链接播放藏经洞视频

(师生一起观看视频,教师从视频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板书) 观看完视频后和学生一起根据板书归纳,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藏经洞:

发现:1900年,王圆箓

藏品数量:60000余件

内容涵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人类历史的海洋

莫高窟艺术品及藏经洞文物流失:

英国:斯坦因

2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29箱,后来还来过一次。

法国:伯希和

5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6000余件精品 日本:大谷探险队

日本经历了二战以后,很多文物流失民间,无从考察

俄国:奥登堡探险队

俄国莫高窟艺术品及敦煌文物编号达19000多件

美国:华尔纳

用特制胶水粘走敦煌壁画,拿回国家复原,还盗走雕像中的精品

现状:中国8696件。1909年,法国的伯希和在京城炫耀他的在藏经洞中获取的宝贝,被中国有识之士发现,报告京城,下令将藏经洞剩下的40000件左右的文物运往京城保管。可是,在运输的过程中,运输的人员极不负责,草率装运,掉了不会拾起,每过一站还要被当

5 地官员掠夺,到京城还被负责押运的人的亲戚挑选。数量太少就将完整的文物撕开来凑数。所以最终只剩下8697件了。

讲完以后老师心情很沉重,相信同学们的爱国心也激起了悲愤。曾经辉煌的中国古代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而腐朽的清王朝竟然一败涂地。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容世界小觑,要让中国更加立于世界东方,希望寄托在在座的各位同学这一代身上,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带着一颗强悍的中国心再次来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雕塑两方面来欣赏,再次加深对各个阶段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两节课对敦煌莫高窟的认识和了解,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敦煌莫高窟现在已经是中国很著名的旅游景点了,每年的七月是敦煌莫高窟旅游的高峰季节。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敦煌旅游一下,亲身领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

八、板书(两节课板书内容多

略)

九、教学反思:本课内容的赏析,对初一学生来说有难度,因为本课涵盖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中国大的历史朝代和教材分裂时期的历史,学生没学中国历史就不容易理解。还有,欣赏的角度来看那些作品,初一学生年龄不一定能真正发现其中的美。这对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就是一个难点。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对激发学生星期是个不错的办法。

敦煌莫高窟教学案例精选三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

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第3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关键词:敦煌壁画;285窟;风格;融合;现代;影响

J205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之而来的佛教壁画、造像等艺术也传入中原。现存最早的敦煌壁画是北凉时期壁画,具有明显的西域风格,人物形象曲发垂肩,上身半裸,眼大鼻直,穿戴皆是西域的衣冠。妇女为龟兹服饰,色调晕染采用明暗凸凹法,也就是中原画史中盛传的“天竺遗法”;南北朝时期北齐画家曹仲达的曹家样佛教题材绘画就是受此法影响,后来对中国的工笔人物画影响很大。这是早期西域绘画对中原绘画的影响,并且融入到中原绘画里了。

敦煌壁画初期,佛教文化刚刚传入中国。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是当时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基础,但佛教文化和艺术已经形成自己的体系,在向东方传播时,有其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早期的敦煌壁画多为异域风格,并影响到中国的绘画艺术。然而从285窟壁画中我们发现在一窟中出现了两种风格不同的绘画作品,这说明佛教文化在沿着“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的同时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85窟整个窟建于西魏大统四年五年(公元538、539年),上有大统五年题记,是一个方形覆斗式顶的洞窟。南北壁各开4个禅室。西壁正中开一大龛,塑一坐佛,两侧各开一小龛,塑禅定比丘,龛间主要画大自在天等印度诸神。窟顶四披主要画伏羲、女娲、雷神等中国神话诸神。东壁门两侧各画一铺说法图(北侧一铺存尊像题名)。南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度恶牛图(以上为因缘故事画);沙弥守戒自杀、度跋提长者姊(以上为戒律故事画);施身闻偈(本生故事画)等5组故事画和一铺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285窟是元荣所建,元荣为当时的东阳王,其原因之一,是该窟南壁所绘《五百强盗成佛图》故事,是反映当时的一个真实的农民暴动。此暴动发生在河西,一度切断中原和敦煌联系,元荣在其写经题记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件事;而《五百强盗成佛图》故事,在壁画中出现也是元荣的个人意愿。其二,此窟绘画风格和艺术性并非一般百姓所能承受,而洞窟西侧东侧的供养人服饰看,都穿贵族服饰。这也与元荣的身份相符。北魏时期,元荣是北魏宗室,被封为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带来了中原的画风,对敦煌石窟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整个石窟的绘画风格来看,此时的绘画保留着两种迥异的绘画风格:一种是印度中亚的绘画风格和题材,一种是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和题材。两种风格或各自呈现,或共处一个画面中,但表现得和谐统一。258窟西壁有一佛龛,龛内有一佛造像,造像后面为火焰和莲花纹饰。从造型和服饰看均为西域风格,色调为暖色调,龛内飞天上身,造型严谨,动态夸张,颜色对比强烈,线条刚劲有力,用西域凹凸法晕染,立体感强,着色多用石青、石绿、赭石、土红,造型粗犷与北魏时期的飞天类似,有着浓郁的印度画风,或称西域风格;而窟顶的壁画却与西壁的壁画不同,从题材上看,整个顶部绘制的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风、雨、雷、电的天神,还有各大星宿,伏羲、女娲。从色彩上看整个顶部绘画呈冷色调,颜色为白底填色,人物着少许石青、石绿,而黑白为主。从造型上看,伏羲女娲是典型中原造型,宽袍大袖,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兽,拖着长长的尾巴(中国神话传说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伏羲手中拿着矩,女娲手中拿着规,造型轻盈,体态飘逸。人物造型为魏晋时期士大夫的造型,下有两个力士手捧宝珠,出现了印度力士和中原神话人物共处一处的画面。两侧有四身禅僧,从绘画方法上看,以白粉为底色,上敷朱、紫、青、绿等色,色彩明快,用线飘逸流畅,人物面部刻画细致入微,使用中原传统的面颊涂红色的晕染方法,从造型和样貌看,身材修长,眉目清俊,面露笑容,身体消瘦,神态潇洒自若。佛和菩萨穿汉式褒衣博带服装,非常符合“秀骨清像”的魏晋风格。南壁的五百罗汉图绘画题材上是古印度南部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王国,有五百强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国王派兵征讨,五百强盗被俘,国王决定对他们处以极刑,挖眼、割鼻,放逐山野,强盗悲痛欲绝,放声嘶嚎,凄惨的叫声,传进如来佛祖的耳朵,佛祖便用佛法使强盗复明,并给他们讲经说法,五百强盗在佛法的引导下最终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此画是西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最大,同时也是最早的因缘故事画。其表现方法采用横卷式构图,用八个并列画面,描述了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全部过程。一开始便是激烈的打斗场景,强盗穿布裤麻鞋。官兵骑马持枪、戴盔披甲与强盗厮杀,接着节奏慢慢放缓,到后来归于平静。打斗厮杀的场景气氛紧张热烈,皈依和参禅的场景则平和安静。两个不同的场景,用一座有高墙的二层宫殿将画面分割开来,残酷与悲悯、福与祸、善与恶分别营造在不同气氛里。人物排列有序,或分或合,姿态变化多样,或躺、或跪、或坐、或立、或走、或跑,情节合理,内容丰富。从整个画面看,左侧近景是一排山,远处破旧的茅屋在远山遮掩下时隐时现,使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大大增强。建筑物周围树木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右侧有一莲花池,池中仙鹤在含苞待放的莲花中间飞舞,白鸭在碧绿莲叶间嬉戏。猎人弯弓搭箭,准备射猎那奔跑在山间的羚羊和麋鹿。凤鸟飞翔在佛的上空,象征美丽的吉祥天花洒向人间。整个故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从官兵和强盗的装束看,却已经不是古印度的服饰,而是西魏时期的着装,绘画也是汉人的表现手法,表明了佛教文化传入后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细节的刻画显示出画家精湛的艺术功力。如五百强盗受刑后被放逐于山林中,个个表情悲痛,表现极其痛苦。而山林的黄羊、野兔却安然自得,并不惊慌,驻足回望,为这五百强盗生出悲悯之情,连环画式的构图两种风格对比鲜明,中原的线描形式有一定的发挥。两种绘画形式、两种文化趋向、两种审美风格在宗教壁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既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特色,同时也具备后来隋唐时期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是一件承前启后的绘画作品。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开宗明义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同样,敦煌壁画的修建,首先是宣扬佛的教义,让人信奉佛教。285窟无论是《五百强盗成佛图》,还是《度恶牛图》都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这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一致的。《五百强盗成佛图》还出现了中国山水画雏形元素,这充分体现了两种文化地碰撞与融合。

在印度佛教文明传入后,其佛教绘画也随之传入。早期的敦煌壁画,无论是从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都是受龟兹壁画的影响,而印度又是龟兹壁画直接来源。印度佛教艺术也吸收了很多西方艺术,其写实性也为敦煌画家所接受,因此石窟中的人物造型,特别是菩萨造像,比例准确,神态生动,解剖合理,人体美被真实地呈现出来。这种写实手法,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汉晋绘画的不足,又能适应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印度的佛教绘画传到中国以前,虽然体系比较成熟,但在传入中原的同时,从思想上和绘画技法上,接受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融入了儒家、道家思想,从并存,到改造,以适应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其绘画审美趋向和绘画技法也有了独特的中国韵味,形成了新的特有的民族绘画风格,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代表,在用线、色彩、材料、技法以及构图等方面给予中国绘画相当多的启示。清以前,敦煌壁画鲜有人知,只有当地人以礼佛之名义维护着这块净土,壁画也曾在不同的年代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外国的文化侵略者发现了敦煌,他们掠走经卷、绘画数以万计,这时敦煌才引起国内画家学者的关注。首先对敦煌艺术产生兴趣的是画家张大千,大千先生曾在敦煌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对敦煌壁画进行临摹,对敦煌壁画技法,造型,色彩进行了细致缜密的研究,临摹了大量的作品,进行展览,此展览在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也对大千艺术变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张大千在《谈敦煌壁画》中总结了十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佛像、人物画的抬头;二是线条的被重视;三是勾染方法的复古;四是画坛的小巧作风变为伟大;五是把画坛的苟简之风变为精密;六是对画佛与菩萨像有了精确的认识;七是女人都变为健美;八是有关史实画走向写实的路上去了;九是写实佛画却要超现实来适合本国人口味了;十是西洋画不足以骇到我国画坛了。”张大千早年拜曾熙、李瑞卿为师学习中国画,其国画风格多以临习清四僧为主,兼及吴门四家、青藤、白阳。后涉猎元四家,再取法宋院体研究金碧山水,但后来,大千先生从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受到启发,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技法的束缚,创作出烟雨朦胧,气势恢弘的大泼墨、泼彩,成就一代大师。并且在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怪乎著名画家叶浅予说:“这是他学习古代艺术的一次历史性创举,也是促成他在人物画方面攀登高峰的决定性因素。”(叶浅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集序》),所以说,对敦煌壁画的研究,是大千先生确定其画坛巨匠地位最为重要的因素。

20世纪初,敦煌终于等来了它的新世纪的守护者常书鸿先生。这位法国留学的高材生,对敦煌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护敦煌的使命。在没有经费、妻子离婚、没有生活来源的不幸和打击下,组织大家保护壁画,对壁画进行编号和修复,临摹了大量壁画精品,回收整理了许多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性文章,还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把敦煌艺术介绍给世人,培养了大批的专家和学者,成为我国第一代敦煌学家和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段文杰先生在敦煌辛勤耕耘60载,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敦煌举足轻重的研究专家。

在常书鸿、张大千、段文杰诸先辈的努力下,敦煌壁画开始被现代画家所重视,很多专家学者远赴敦煌观摩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大批的艺术家通过临摹、研究敦煌艺术来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改革开放后各大美院陆续开设有关敦煌的课程,让学生去敦煌进行实习考察,并实地临摹敦煌壁画,现在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广州美院天津美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在工笔课程以及综合材料等的教学中都设有敦煌壁画临摹课,从根本上研究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对当代的艺术领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囊括了建筑、设计、绘画等多领域。著名美术家常沙娜先生继承敦煌历代壁画中部分藻井的装饰图案,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需要,运用于现代装饰设计的艺术实践。如采纳敦煌唐代藻井风格设计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花板和门楣装饰等,显示出在继承敦煌装饰图案用于现代装饰设计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当代工笔画家蒋彩萍先生的绘画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很大,并且有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从敦煌壁画颜料、敦煌壁画色彩画法等方面借鉴吸收敦煌壁画艺术营养,包括线条、构图、矿物色的运用。敦煌壁画的矿物色多达几十种,在技法上融合了西域的凹凸法和中原早期的工笔设色方法,现代工笔重彩在用色上完全吸收敦煌壁画绘画方法,以矿物色为基础,进行更精致的分类运用,金银箔、云母、土色的运用都是在研究敦煌壁画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出来的,从而丰富了工笔重彩画的表现力。蒋先生的画精致、朦胧、细腻。在教学方面,比如借鉴敦煌壁画使用矿物颜料云母的方法,教学中推广使用云母,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敦煌壁画的历史感,岁月沧桑感,让人读出他的厚重之美。敦煌壁画经过近千年的岁月积淀,有一些颜色自然脱落,这些岁月痕迹给敦煌壁画增添了一定的自然剥落的艺术美感,给艺术家以启发。工笔重彩画家唐勇力就因此而创作出剥落法,将岁月剥落效果运用在画面中形成自己的古朴沧桑的风格。

在当今多元的文化艺术背景下,敦煌壁画以其独特艺术特征,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展现其艺术魅力。它既不同于纯粹的中原的传统工笔人物画,也不同于纯印度的佛教绘画,其兼容并蓄的艺术特色,既有魏晋时期生动的人物特色,又有西域文化的印记,线条的丰富性和赋色多样性,成为现代艺术家追摹的艺术宝库,给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敦煌壁画临本选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3]张嘉齐,范云兴.敦煌飞天[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第4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1趣味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再如,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是无法受到季风影响的:玉门关地处贺兰山以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跨越两道大的山脉屏障,经过长途跋涉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西羌一带降水稀少,多是戈壁沙漠,使杨柳无法安家[2]。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则是江淮静止锋所致梅雨天气的生动写照。

1.2谚语歌谣

为帮助学生识别云及了解其对天气的指示意义,在教学中如果配以云图再加上一些谚语,就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瓦块云(高积云),晒煞人”;“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天上灰布悬(雨层云),雨丝定连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在讲物候与节气时适时引入廿四节气歌谣和谚语(如“谷雨前,好种棉”),既可让学生容易记住各节气名称,了解一年四季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也懂得了“不违农时”、科学生产的道理。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3历史典故事例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与气象有关,在讲季风时就可适时引入“火烧赤壁”的故事:我国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但在一些特殊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偏南风。学识渊博的诸葛亮就是成功预测出了这种特殊天气形势,帮助周瑜大败曹操的[3]。再如历史上有名的“奥林普”案件[4]———1912年英国奥林普轮船以飞快的速度赶超另一只船时,两船像磁石一样地并列相撞的悲剧,罪魁祸首就是“气压差”。通过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有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可谓百年不遇,大家记忆犹新。在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引入该事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所致。这样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的印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笔者结合气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2.1创设现场观察情境

气象学是一门季节性、随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气(或天气)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教学计划同步,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和不常见的天气,如冰雹、扬沙、雾淞和雨淞等的出现更是如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弄明白它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印象深刻,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季风”内容前,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本地冬季多刮偏北风,而夏季则以偏南风为主?自然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以一种想要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到的知识就很牢固。

2.3创设媒体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象学中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如对林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绪论”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沙尘暴”课件:狂风呼啸、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一时间,树木被刮倒、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这些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学生的心被紧紧揪住了;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出现这种“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危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林业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生态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了其立志林业的远大理想。

3探究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不排斥课堂教学,但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性生长空间,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积极探索[5],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快速更新知识,从而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设疑、讨论或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到“大气温室效应”时,联系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型学习任务: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③联合国有什么应对措施?④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教学内容、原理典型化、具体化,使学生由个案的特殊性推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展示了知识从发现到形成的过程和思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如对“霜冻及其防御措施”的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1999年5月,在云南昆明世博园准备开园前夕,突遇昆明市多年未遇的低温及降雪,气温降至0℃以下,园内准备展示的珍稀植物面临低温伤害,这对正常开园带来了极大威胁。此时有关负责人立即召集多方专家紧急研究对策,于低温来临的夜晚,在园内的很多地方,用锯沫、硫磺等物质进行熏烟燃烧,配合覆盖、灌水等措施,使园内的植物免遭低温的伤害,保证了顺利开园。

第5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 导入方法 艺术效果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勤劳专一,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便会积极阅读,展开讨论,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启发法

即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

如教《赤壁之战》时,先引用的有关论述,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略写战争,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是:赤壁之战之所以取胜,也是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战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3、启发学生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务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音乐入境法

即以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境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开篇曲导入教学,最好是师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雄浑、悲壮的歌声中,群情激昂,注意力相当集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苏词境界,被三国英雄感染,这时再欣赏苏词,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三国英雄风流倜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建功立业的形象,也会自然地体会到苏轼的失意之恨,进而了解豪放派词风。这种导入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于一炉。

五、影视片断导入法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影视片断引入课堂,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形象化。学生在欣赏精彩的场面的同时,感受了一遍文本的内容,之后,再去阅读文本,品味教师授课的内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无异对学生的再认识、再创造有了一个全新的层面。

我在讲《内蒙访古》一文时,选取了反映内蒙古大草原风光的几个片断:赛马、摔跤等进行剪辑拼接,以此吸引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神往,然后带着学生去鉴赏文本内容,学生带着深厚的学习兴趣去解读这篇课文,劲头高涨,他们认为这一课比以往任何一课学到的东西都多。讲课时,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讲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品读不到位,尤其是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绘“……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这个细节认识不清,眼睛怎样“间或一轮”?因而对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己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这种现状也就体会不出来。为了再现这一经典细节,我便下载播放了反映祥林嫂生活的几个片断,让学生先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文字,闭上眼睛仔细揣摩祥林嫂这个形象可能呈现的样子,然后再欣赏这几个临死前的生活片断,对照自己的理解,学生对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便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启发联想法

第6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在讲究效率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得不学会一样新的本事--放弃,这对人也许太容易了,不正好应了人身上潜伏着的惰性吗?累了、闲了、乏了、倦了,不干就是了嘛!千万别误会,我们要学会的不是放弃这个动作本身,这么说吧:正如月亮为了给世人宁静、神秘的夜而放弃了发光的本领;葡萄为了能够成为佳酿而放弃了新鲜的权力;又如绿叶,为了让红花显得更美艳,而放弃了自由的使命。没错,它们都放弃了一些,不过同时,又得到了另一些,或者让别人得到了一些,这就是放弃的技巧。

向来最讲究利益与价值的人类,当然也不会失了放弃的技巧和价值。林肯在竞选过程中,到处演讲,对手财大气粗,说得天花乱坠,于是林肯便放弃了原先准备充分的演讲稿,介绍自己说:“我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租有一间办公室,里面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我没什么要靠的,能靠的只有你们。”台下掌声如雷,在这样的情况下,林肯如果依然照着原先准备的说,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略逊一筹,这样的放弃不是很精彩吗?

放弃也针对诱惑而言,面对诱惑是学习放弃的最好机会。你会在复习迎考阶段去和同伴一块儿玩耍吗?你会在德芙巧克力面前把朋友的秘密说出来吗?这种或是贪图暂时的快乐,或是只顾一己之私利而放弃另一件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成绩、比如友谊,是断断不可取的。再说说中学生敏感的话题吧!我们不会更不该在这样的时候陷到花季、雨季的朦朦胧胧中去,“沿途的景色再美,为了到达我们的目的地,也决不能下车。”这样双向的东西,无论放弃了哪一边,都会对自己有影响,可性质不同,这时,哪方面对自己更重要些呢?考虑清楚以后,就大胆地放弃另一面吧!

放弃对于我们是个重大的课题,由于它需要我们思量、判断,所以懂得放弃的人,是不会顾此失彼的。

也许有一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大问题,并没有演讲简单,也没有巧克力那样单纯,那么就想想维纳斯吧,放弃了手臂才更好地诠释了残缺的美。

第7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1978年,张艺谋听说北京电影学院要招生,就积极准备着。他把自己拍摄的作品收集粘贴成册,并详细地将每一张照片的拍摄经过写成文字附在其中。后来,他利用一次出差机会,把这本册子带到北京去给招生的老师们看。那几个老师把张艺谋的作品传着看了一遍,都面露喜色,非常欣赏,说:“从来没有见到过摄影基础这么好的考生!”但一问年龄就直摇头。张艺谋那年已经28岁,摄影系最大年限是22岁。他们对张艺谋说,他们向学院反映这个情况,建议他先返回西安,到西安考点的招生组去等待。来西安招生的电影学院的老师们对张艺谋十分热情。他们都很欣赏张艺谋的摄影才能,却又为校方不能放宽招生年龄而替张艺谋惋惜。他们对张艺谋讲了许多鼓励的话,并主动表示要尽力帮助他。老师们还到过陕西省文化局,反映了张艺谋的情况,向他们竭力推荐张艺谋,请求他们帮助张艺谋,使他能发挥才能。谁知对方反而嫌这些老师多事,当面顶了回去说:“你们好好招你们的学生,少管这些闲事。”世上的事往往都是在最后的努力中成功的!的确,这不是最后的结局。正当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时候,接到了姐姐和姐夫的来信,这封信使张艺谋上北京电影学院的事有了转机。

素材解读

张艺谋靠自己永不言弃的精神最终成功了。他的成功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

适用话题

永不放弃、执着、坚持到底、直面挫折

钱学森:“玩”出来的大家

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没有考试追高分的压力,他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玩”。其实他的“玩”就是读课外书、动手实验和外出实践。生物课上,老师常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钱学森就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标本。虽然当时学校还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室却对学生随时开放,钱学森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教育家林砺儒是钱学森的校长,却不是他的任课老师。为此,钱学森的父亲特地找到林校长,请他额外辅导自己的儿子。林校长并没有答应下来,而是出了几道题,要考考钱学森。两个大人正在聊天,却发现钱学森跑出去玩了,而他的答题卷子却放在桌上。他的解答深得林校长认可,于是,林校长就收下了这个学生,教授他伦理学。后来,钱学森在接受北京师大附中教师访问时说:“当时附中的选修课很多,每天中午大家吃了午饭,在教室里互相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数学的、物理的、化学的,什么都有……”

素材解读

钱学森中学时代的“玩”彰显了其个性。钱学森“玩”出了兴趣。正是这种没有过多限制、形式多样的“玩”让钱学森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对探索新知充满了向往。

适用话题

兴趣是创新的催化剂、教育、成长故事

邓稼先:艰苦中搞科研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前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素材解读

邓稼先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家人,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他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同事克服种种困难,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

适用话题

爱国、速度、条件、研究、成功、试验、方案、实践

邓亚萍:不叫苦,不喊累

童年的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运动员,但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她跟父亲学乒乓球,父亲规定每天在上完体能课后,还必须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腿上绑上沙袋,把木拍换成铁拍。腿肿了,手掌磨破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的训练强度堪称全队之首。由于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邓亚萍从颈到脚,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劳损、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强忍着,实在痛得受不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练出了近乎完美的右手横拍和快攻结合弧圈打法,弥补了自身条件的不足,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素材解读

邓亚萍虽不具备成为出色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但她心中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的实现,她甘愿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近似魔鬼般的训练,使她在乒乓舞台上不断进步。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邓亚萍的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适用话题

追逐梦想、挑战自我、以勤补拙、化短为长

万方:自立自强的“多才作家”

万方由于家庭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天赋,小时候就对事物有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她看天上的乌云,会琢磨出种种鬼怪的影子,从墙壁的水迹中能找到公主、国王、神仙,能和童话的形象对上号。她上幼儿园时居然能写短诗,那诗句有快乐有忧伤,但却是大人想不出来的句子……

“”使她父亲和全家跌入深渊,一代戏剧大师曹禺竟然干起了看大门的工作。困境没有束缚住万方创作的翅膀,她为父亲改编电影剧本《日出》获得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可是万方却不想借助父亲出名,她腼腆而真诚地对采访她的记者们说:“等我再得一次奖您再写。”

她的几部中篇小说《在劫难逃》《杀人》《未被饶恕》《珍禽异兽》等作品均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

多年来,万方拿过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她的几部中篇小说登在《收获》上,文学圈内给了很高的评价。她曾应洛克菲勒基金会创作中心之邀赴意大利写作话剧《谁在敲门》。她创作的歌剧《原野》在美国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

素材解读

泰戈尔说:“经历过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万方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自强自立,闯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

适用话题

磨难、超越、熏陶、潜力、谦逊、自立自强

柴泽民:把冷板凳坐热

“你们这些穷小子,不去好好学医,挣个好饭碗,倒去学什么世界语,难道还想当外交官不成?”西安绥靖公署军医处处长1935年曾这样教训柴泽民。柴泽民当时是地下党,想通过学习世界语传递信息,同时了解外面的世界。

25年后,也就是1960年,柴泽民调入外交部,先后在匈牙利、几内亚、埃及和泰国担任大使,并于1979年成为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中美建交之初,美国政界侨界的亲台势力占主导地位,对大陆人普遍怀有敌意。在这个极其特殊的岗位上,柴泽民以他坚韧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斡旋技巧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冷板凳坐成了热板凳”,柴泽民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开创性的卓越贡献。柴泽民也是中国公共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首届国际公关协会会长。值得一提的是,柴泽民不懂英语,但一直保持着对世界语的爱好。

素材解读

柴泽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不满足于学医的穷小子,成长为新中国历史上折冲樽俎、不辱使命的外交官。他的成长故事再一次证明了理想、心态和成功的关系:信念是成功的旗帜。

适用话题

理想、执着、抓住机遇、走自己的路、心态与成功

任继愈:为后人着想

1987年的一天,刚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不久的任继愈,在图书馆里遇见了自己的老乡兼好友季羡林。当时,季羡林正带着一个年轻人在翻看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任继愈一问才得知,原来那个年轻人是季羡林带的研究生,他急需查阅《赵城金藏》,但是根据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研究生是没有资格翻阅如此珍贵的古代文献的。于是,爱弟子心切的季羡林便以自己的名义来图书馆借出这本书,但由于此书实在太贵重,因此就连像季羡林这样身份的人也不能将其借出,而只能在图书馆里翻阅,闭馆后必须立即归还。那天看着比自己大5岁的季羡林(76岁)足足站了一下午,而那位研究生如饥似渴地抄录《赵城金藏》的样子,任继愈心里不是滋味。他在反问自己,为什么如此珍贵的东西却不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不能让真正需要它的人获得?

让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发挥作用,帮助年轻人提升!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任继愈的头脑里产生了――“一定要将此书重新整理、编撰、影印出来,然后流动起来。”这便有了后来的《中华大藏经》。但《中华大藏经》这部浩瀚的大典共100多卷,工作量极大。为此,任继愈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工作,中午也放弃了之前一直有的午睡习惯,争分夺秒地加班加点。面对外界对此事是否真有价值的质疑,任继愈是这样回应的:“即使不为目前,也要为今后,今天没有用,但是未来有用,就值得去做!”

素材解读

为后人着想,并为此而努力工作,是任继愈这位国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适用话题

爱才、物尽其用、着眼未来、投入、精神财富

杨澜:要有气质

1990年2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主持人。杨澜以其自然清新的风格、镇定大方的台风及出众的才气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她长得不是太漂亮,在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在“被考虑范围之列”。杨澜知道后,就反问导演:为什么非得找一个漂亮的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聪明的主持人。“我不是很漂亮,但我很有气质。”就是因为杨澜这些话,彻底打动了导演。随后,杨澜正式成为“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直到现在,杨澜也一直坚持主持人不一定非得漂亮,头脑更重要的原则。

素材解读

一个人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头脑、气质。头脑、气质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杨澜的成功,便是因为她的头脑、气质。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气质,做到气质出众,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德修养。

第8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一、敏锐地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这时,教师就要敏锐地捕捉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提问:“当青蛙跳出井口时会说些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天空无边无际,好大啊!”有的学生回答:“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这时,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还是井里好。”引来其他同学一阵哄笑。我忙追问:“为什么青蛙觉得井里好?”“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发现周围的河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自己的很多同伴正在被人类捕杀,青蛙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安全。”我借此机会让学生讨论这名同学的看法对不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但理解了本课的寓意,更懂得了保护环境、爱护小动物的重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气和乐趣。

二、把生成性资源延伸到课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逐渐增多,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由课内延伸课外,让学生自己解决。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在教学完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后,一名学生问:“老师,还有哪些小动物具有再生功能呢?”有的学生说蚯蚓,有的学生说蚂蚁的腿。我并没有即时作出回答,而是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的资料,第二天来讨论。第二天,学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答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正确区别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灵光一现”的,具有短暂、突发、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有的学生发言是毫无价值的,甚至会使其他学生的思维偏离正常轨道。对待这类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区别,并要坚决放弃。同时,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力度,让课堂再现精彩。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生命》时,对其中师生如下的精彩对话印象颇深。(研读第二段,感受飞蛾对生命的珍惜)

师:三件寻常小事为什么对作者的触动这样大,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下面我们再仔细研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并体会。(师巡视,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

生1:看到飞蛾拼命挣扎,作者的感受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体会到什么?生读句子。

生1:我体会到飞蛾的求生欲望非常强,感动了杏林子。句子中写“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让我感受到飞蛾的生命力非常强。

生2:我从“挣扎”这个词体会到,飞蛾并没有因为被杏林子捉住而放弃 ,而是以它那强烈的生命力感动了杏林子。杏林子感受到飞蛾强烈的生命力,就把它放了。

师:请问:飞蛾为什么挣扎?

生1:因为它不想放弃生命。

生2:它被杏林子抓住了,它必须挣扎才能生存下去。

师:“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是什么?

生1:是顽强的力量。它不想让杏林子抓住

生2:是不想放弃生命,所以要挣扎。

生3:他挣扎是极力鼓动双翅。

师: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被抓住的极力挣扎的飞蛾,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第二段。

师:在一些人眼里,飞蛾是很渺小的,只要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飞蛾的外表还比较丑陋。那么,它又何必苦苦挣扎呢?

生1: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动物,它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飞蛾要挣扎。不管它多么渺小,不管多么丑陋,都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飞蛾当时会怎么想?

生:我想它会想,自己还有一线希望就要珍惜这份生命,不能浪费,不能放弃。

师:在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飞蛾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杏林子不禁联想到自己,她可能会怎么想?

生:既然一只小小的飞蛾都这么珍惜自己,自己只要有一点希望,就要活下去。(生鼓掌!)

师:一只飞蛾都如此珍惜生命,更何况我们是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第9篇:题西林壁课件范文

主要实习内容:

在xx老师的倡导下,今年的11月3日至11月13日期间,我在xx天健钢家具进行了实厂工作。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员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深深的体味到xx老师课堂上用心良苦的一句一句教导——“要锻炼,到小型企业去!” 我想,在我即将毕业的几个月里,这将是我宝贵的一段经历。

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有的一段经历,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当中实践会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更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东西。

短期的实习,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除了浅层次地学习了有关专业的技能外,我还感受和体会到了很多技能之外的东西。首先是公司里同事的敬业和那种生机蓬勃的工作氛围。走进这样的一个集体中,你的心会不由自主地年轻起来,你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大家快起来,而你的工作态度更会变得努力、认真,再认真一些,再努力一点。但当你深入了解后,才发觉,他们大多都只是高中毕业,没有大学文凭。现在他们的能力,完全源于公司的培训和自强不息的学习。也许,这就是一个集体的凝聚力,一个企业写在书面之外的“特殊文化”吧!

别看钢家具管材一个简单的弯位加工,其工艺如何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天健钢家具厂与广东工业大学科研项目对接后,采用薄壁管材弯曲成型数值模拟技术解决了企业生产难题,提高了竞争力。

目前,钢家具制品生产环节中,管材弯位加工都是简单的机械加上人手操作,广东工业大学肖曙红博士后:“因为薄壁管材成型的时候难度很大,以前感觉弯过来就行,但弯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特别是薄壁,特别容易起皱,壁厚到底要多厚,以前企业用厚的管材成型,这样来解决问题,但厚的话,成本提高,因为批量大。”而运用工业大学研发的薄壁管材弯曲成型数值模拟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天健钢家具厂常务副总经理林勇:“它用高科技把我们的经验结合上去,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从理论上算出适用多少厚度,比较合适,提高效率,更主要是降低成本,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企业方表示,单凭这项技术创新可降低成本10%左右,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尤其在金融危机下的市场环境中,作用非比寻常,以后他们还考虑在包装,打磨,焊接技术等方面与高校进行合作。

实习期间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一到时四周在成品车间f组打包装;

包装是一个意义很广泛词,它在社会中运用很充分,任何产品都需要包装,而且包装就是任何一种商品脸蛋。所有消者接触到的任何商品,对他的第一次视觉冲击就是它的包装。这就是包装的重要性。包装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抽象事物。它无出不在,但是要我们来形容它却很不容易。许多学生在包装装潢设计中,片面追求形式,不顾商品包装的属性、特点,即商品性不明确,在设计,思路上比较狭窄、僵化,单纯的在画面上拼凑文字和色块,不理解商品包装设计目的是为了销售概念,结果导致设计出来的作业,不像是一个为产品包装的设计作品,而只有色彩、图案和文字的平面设计而已,缺乏商品性。

第二个阶段是五到七周在不锈钢车间;

到了工厂 , 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工员工的热情 , 在技工师傅的带领参观下 , 我第一次看见了生产的全过程 , 也第一次感悟到如今科技发展的迅速 。 首先我们来到了生产车间 。 负责人首先带我们观看了内部结构 , 这里的很多元件都是由电脑控制安装的 , 给电脑编排一段安装程序 , 机器就严格按照程序执行 。 有位技工师傅对工厂作了基本介绍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产流水一条线 。 通过生产流水一条线生产 , 提高了工作效率 。 但本人觉得生产流水一条线也并不是完美的 , 在厂里 , 我们看到了有些工人是比较的繁忙 , 而有些工人则是坐在那里无事可做 。 而且在一道工序上我还看到了有些元件没有经过这道工序就直接进入了下一道工序 。

在工厂的实习,了解了目前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只是由于机械行业特有的技术操作熟练性和其具有的较大风险性,很遗憾地,不能多做一些具体实践的操作,但是观察了一台机床的各个零件的生产加工过程及其装配过程,使许多自己从书本上学的知识鲜活了起来,明白了一些技术制造上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