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题西林壁诗意精选(九篇)

第1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这里。

第2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关键词: 古诗《题西林壁》 “以点带面” 教学模式 多元解读

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推进,教改的新理念、新名词层出不穷,“合作学习”、“体验教学”等成为每位语文老师自觉的追求目标。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我在教学中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揣摩作者的写作初衷,仔细解读文本,沉淀“以点带面”式教学模式,这使我受益匪浅,从而实现文本超越,达到搀扶学生上路,提高学生内在修养的目的。

教师怎样把握文本、超越文本?这里我只谈采用“以点带面”式教学模式把对古诗词文本的解读转化成学生的解读过程,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下面我以《题西林壁》一课的备课、教学体会举例说明。

一、我思,故我在

教读人教版古诗《题西林壁》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为什么没直接写庐山的“奇秀”山景?带着这些问题,我揣摩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这一年,苏轼已47岁,政治上受到严重的打击,“乌台诗案”更是使他遭受折磨。一系列的挫折,使他对政治乃至整个生活产生困惑。但佛家和道家的处世态度又使他遇事达观、超脱。不管打击多么沉重,他的精神始终没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就道出了诗人的困惑和烦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那豁达的襟怀。

我初赏古诗《题西林壁》,觉得短短的四行诗,很是简单。借助教参细细品读,才知道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此诗表面写景,实则论理。作者是在轻柔与形象的描述中寄寓一种带有禅意的哲理和顿悟人生的况味。《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西林寺时的题壁之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写作者对庐山的所观所感;其中的“横”、“侧”、“远近高低”六个字道出了作者看庐山时的不同方位,“成岭”、“成峰”四字则说明作者看庐山时的不同体悟。“横看成岭侧成峰”,即正面横看庐山像峻岭,侧面纵看庐山像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远处看庐山、近处看庐山、高处看庐山、低处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状貌各不相同。前两句写了庐山横面侧面的山势,平视庐山,奇势迭出,概括精密准确,描写细腻生动。庐山远近高低的山势,俯视庐山,变化莫测,补足始句未尽之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主要写作者以不同视点看庐山时的所思所悟。其中的“不识”指不认识,“真面目”指本来面目,“只缘”指只因为,“此山”指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即不识庐山或看不到庐山的本来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即只因为身处庐山之中。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后者是前者的原因。后两句作者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所熟知的理念:人的主观认识,各有其局限性。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著:诗句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诗意隽永,意味深长,读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便于诵读、传播。其主题思想鲜明:提示人们看待事物必须全面、系统、深刻,防止片面、肤浅、不见泰山。这与唯物辩证法提出的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正确观点,以及现代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动态、开放的科学理论不谋而合。慢读此诗,细品此诗,人们会情不自禁想起革命导师列宁在《再论工会》一文的一段名言:“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距今近千年前的文人,能以如此简洁明快的诗化语言,表达出如此高深的哲理,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极为罕见,不能不让人惊叹称奇。

二、由思入诗

在揣摩诗人心境和赏读此诗之后,我又从多方面进行文本解读,这让我获得了不同的收获和体会。我再做深入的思考:我解读文本获得的思考,要如何变成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呢?即该怎样转化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毋庸置疑,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能否做到这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想到此,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西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远没有中国孩子丰富与扎实,但他们的思考水平却是我们不敢小瞧的。我们的语文教育缺少的不是严谨枯燥的文法训练,而是文学的涵养与理性的思考。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外壳,它本身也包含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基于此,在带着学生走进这首诗的时候,我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观与教学观,努力把文本本身的意义和我的教育诉求建构在一起,形成具有个人体验的“我”的理解,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实践性地、创造性地完成课堂的行走。

我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会外,还带领学生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诗进行对照教学。人们论诗,常说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同样是描写庐山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艺术特色: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苏轼十分赞赏这首诗:“帝遣黄河一脉垂,古年唯有谛仙词。”苏轼当年游览庐山正是他官职被贬,政治上又不得志,看见眼前的庐山又是如此千变万化,极有可能想到人生境遇,写下人生感慨,与李白的激情浪漫相比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从中进一步了解宋词与唐诗的不同之处。还有与苏轼同时代的诗人王安石写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中几个用字几乎相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如出一辙。这样就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认知。俗语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就是比较的功效。许多诗词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都可以成为此教学法的素材。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尽可能地搜集有关材料,并将这些材料不带个人感彩地呈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固有的文化审美经验对此做出甄别。当然,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可以把历代人们的评价和自我理解提供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做更深入的思考。比较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除了在课堂上教学生诵读诗词外,还要简单地向学生谈谈课外积累的益处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学习、背诵古诗词。这样就能加快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上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然后解决。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而且能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诗意,从而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此就两全其美,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通过对《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多元解读,我和学生都获得了一种幸福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在对诗词文字的“虚心涵泳”中,在有理有据、层层剥笋的咀嚼推敲中实现的。我深切地认识到,教育前进的力量,来自具有生命活力、人文情怀和文化远见的备课。语文老师的追求,绝不应是教参上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对文本进行具有自我独特思想的解读,并将这解读呈现于学生面前,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超越文本。

参考文献:

[1]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和教参.

[2]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3]坡全集.

第3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关键词]河西地区;绘画资源;整理分析

本文是2015年河西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河西走廊绘画资源分类整理与利用研究”(QN2015-16)项目论文。

我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直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绘画艺术也在不断地从传统中改革创新。

绘画是需要题材的,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河西地区绘画资源,成为了画家们偏爱的选题。此外,古时河西地区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唐宋诗词引发的戍边情怀十分浓郁,这就使得画家不仅可以汲取河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作为绘画资源,同时也将各类民族民俗活动以及军事故事和边塞诗词所描绘的人文景观作为绘画创作的资源,纳入到艺术实践中来。提到河西地区,就不得不提到石窟艺术,这是佛教文明与我国古代文明及西域文明融合的杰作,其所能提供给绘画者的绘画资源自然也是十分丰厚的。本文主要就河西地区绘画资源进行深度分析和归纳整理。

一、自然风光绘画资源

河西地区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由于其位置在黄河以西,因此称之为河西。由于其处在祁连山狭长地带,所以河西也称为河西走廊。河西地区的自然地貌十分复杂,包括了绿洲、沙漠、内陆河、戈壁、雅丹、草原及冰川等,这些地貌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此复杂的地貌使得河西地区的自然风光丰富而又独特,并且保持得相对完整,使得河西地区成为了难得一见的绘画艺术净土。

河西地区自然风光十分独特,既有雪山、草原,也有河流与原始森林,而近几年被发现的冰川更是驰名中外。在祁连山中,季节的变化会让其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其自然风光的多变和丰富,给了人们“马放南山”的憧憬,也给人们留下了神秘、悠远、壮丽的印象。可以说,河西走廊的地貌景致所带来的艺术资源十分丰富。描绘河西风光的绘画作品,当推张大千的《河西之游》。画家以细腻笔触,描绘河西走廊独具一格的地形样貌,崇山峻岭中错落几幢雄伟建筑,益显地势之高;险峰之中夹着一道白瀑,笔直流泄而下,直与绕树云霭相接;一名高士在童仆随侍下,独坐岩间,欣赏自然壮景。刻意上密下松的笔墨运用,更使得一片开阔潇洒之情跃然纸上。应当说是张大千让河西风光更加举世闻名,而河西走廊则给了张大千绘画的灵感。

河西地区的民风淳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地居民要长期和自然环境作斗争,其顽强的生命力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别样的震撼,而这种震撼本身也是一种绘画资源。丁方曾言:“我到中国的中部发现了一种很好的东西,那里的土地资源,除了了它的体量,它的高度、厚度、深度以外,还有它特殊的质感,这种质感我认为跟欧美大陆是有差异的,它有一种非常有力量的东西蕴藏在里面,像人的肌体,很坚硬。”对于河西地区的绘画资源而言,所能利用的除了客观存在的自然风光景色之外,更应该看到的是一种独特的人文自然,这种人文自然是一种精神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却可以让绘画者真切感受到,所以发现了河西特色绘画资源的绘画者应当能够将个人的人文自然也融入到绘画当中。尽管如今很多绘画者能够利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勾勒出壮丽精美而又生动的图画,但是却少了一种气韵。只有深入河西地区,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将自然风光与河西地区的神韵结合并且体现在画作中。

二、原始艺术绘画资源

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背景,体现这一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成就。原始艺术表现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原始艺术正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手段和特殊语言。人们通过在岩壁上刻画形象、在器具上绘制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原始艺术浸透了过去的痕迹,表达了原始人类的特定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在张掖肃南县境内遗存着题材丰富,数量广大的岩画资源,这些岩画都是以写实主义为主要艺术风格,运用自然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原始艺术更多的神秘色彩和精神内涵,同时通过这种原始艺术元素,可以同当代绘画交相辉映,这种原始艺术素材是河西地区绘画资源宝贵的一部分。

本土文化元素是绘画者必须要重视的一个元素,而本土文化的形成是与原始艺术不能分开的。河西地区的原始绘画艺术有着极高的价值,其对于抽象的理解和对事物高度的概括性,都是绘画者所需要的。由于其历史原因,河西地区保留了很多原始绘画遗迹,而这些原始艺术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那么细腻和形象,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由于在探索人类思想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原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原始艺术绘画充满了趣味性和抽象性,与当代绘画中的意象趣味性是一致的。绘画者可以通过这种原始艺术找到返璞归真的感觉,从而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与现代思维迥异但是却具有独特性的思想,使得自己的画作独具一格。原始艺术也是河西地区留给绘画者的一笔极为宝贵的绘画资源。

三、河西地区诗画情怀所带来的绘画资源

河西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唐代著名的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也正是河西地区被侵扰不断的时刻,这就使得无数诗人对该地区有着无限的向往与想象,就连不曾到过河西地区的杜甫也曾写过数首与河西相关的赠别诗。通过这些边塞诗展示着河西的悲凉与壮烈。古代诗书画一体,诗人们利用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又一幅或战争或守望或对峙的画面,这些画面也是河西所留给后代绘画者丰富的绘画资源。

王焕之的《凉州词》当中曾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句子,无论是黄河还是古城与高山,都让人有着豪情万丈却又无比凄凉之感,却也有细腻之处。这首诗所勾勒出的意境,如果绘画者可以亲身到玉门关去感受,必定会画出一幅悲壮而又精彩的绘画作品。边塞诗的豪迈悲凉与画作的壮丽苍凉,是来自于河西走廊本身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因素结合的结果。这与江南的那般温雅秀美含蓄柔情是截然不同的,其带给绘画者的感受也是迥异的。类似这种诗歌题材有很多,在当代绘画中可以将诗歌中的意境与绘画艺术形式相结合,使这种诗画情怀成为一种资源。因此可以说,河西地区成就了盛唐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也成为了河西绘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石窟艺术与绘画艺术

佛教自公元1世纪后期传入了西域,而后又随着丝绸之路的传入了中原地区。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其沿途分布着无数的石窟寺庙,这些石窟寺庙集中了建筑、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不同艺术形式。

河西地区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西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信仰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佛教壁画、造像艺术以及绘画艺术观念等受到西域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色彩。河西走廊石窟壁画艺术将不同色彩融入其中,其绘画思想和技巧中西合璧。并且,无论是在壁画的刻画技术方面还是在色彩以及题材的选择方面都有了极多的突破,石窟壁画模式日趋成熟与完善。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别离榆林窟时曾作诗云:“摩挲洞窟纪循行,散尽天花佛有情。晏坐小桥听流水,乱山回首夕阳明。”流露出对佛教石窟艺术的无限留恋之情。通过张大千、吴作人、常书鸿和吕斯百等对河西走廊石窟壁画的研究和推广,河西走廊石窟壁画的艺术资源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资源。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艺术家可以从中原文明与佛教文明的壁画石雕中找到绘画的灵感,使其古为今用。

在中国当代艺术绘画作品中,关于石窟壁画这种艺术资源的利用与借鉴很多,有的把壁画中的图像作为自己作品的背景或陪衬,有的借鉴壁画中残损、剥落效果,还有的作品从艺术构成方面去借鉴。尤其是甘肃美术界部分画家的绘画面貌,呈现出受石窟壁画影响的地域风格,突破了绘画取材方面偏重藏族牧区、陇原山乡等传统题材的束缚,融入更多新鲜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使得画作更加富有情感与意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之所以喜欢这种融入了敦煌壁画元素的绘画作品,重点在于将石窟作为背景,而壁画本身的残损、剥落效果可以使得绘画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时间的沧桑感、历史悠久的文化感。这种审美特征带给我的视觉体验,丰富了艺术的表达范畴,使壁画作为图像承载了宗教含义之外的意义。新的意义使石窟壁画实现了向审美符号的转换,这种转换使石窟壁画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也成为表达新审美情趣的语言,传递文化和审美的信息。因此,这种审美特征也是与当代绘画主体思想一致,这种绘画资源同样也是我们关注于本土文化的体现。

河西地区的绘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自然风光,亦或是佛教石窟艺术而言,河西地区丰富的绘画资源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可以说,河西地区是我国绘画资源的一块净土,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参考文献]

[1]安邕江,马国俊主编.甘肃美术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2]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第4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李白纪念馆】

【馆藏文物】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李白纪念馆占地四万余平方米,收藏古籍1800余册,文物珍宝、艺术精品5000多件。这些珍宝中,李白诗集除有英文、日文版10余册外,还有宋代咸淳本和元代至元年间萧世斌本;有宋庆龄、陈云、邓小平等历届党和中国领导人题咏100多幅,石涛、仇英、祝枝山、杨慎、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明清以来的大家力作近千幅;有左宗棠、翁同和、张之洞、于右任等历史名人的墨宝及郭沫若、周谷城、启功、吴作人等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110余幅,历代石碑、石刻、瓷器等文物数十件,其中以石牛和宋代石碑最为珍贵。石涛山水册页六幅,均为珍品,估价超过8000万元。石涛是清初杰出画家,经历传奇。他本姓朱,是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当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来削发为僧后,自称苦瓜和尚。他的画构图之奇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都表现了他的风骨,早脱前人窠臼,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他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他的画极具创造性,为后人所推崇。张大千最早成名时,就是因为临摹石涛的画几到乱真的地步。

【太白祠】

进入大门之后,为一庭院,小径直达过厅。厅前有古桂二株,桂树右侧,立有民国时期剑阁专员林维干所书石碑一道,上镌(juān,雕刻)太白故里四字。过厅前廊有两道诗碑,左碑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川道台兼龙安府事赵金笏撰写的七言古诗。右碑为清嘉庆八年(1803年),彰明县令赵洪轩撰写的杂言古诗。过厅和主堂现为李白事迹陈列室,供游人参观。1989年以来,在原太白祠的大门外,先后兴建了双重檐李客亭、泮池(泮,读pn。泮池,指导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小桥、白玉堂,东西配殿等仿唐建筑,原太白祠与新建李白纪念体系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是李白故居青莲镇颇具规划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文物名胜。邓小平同志题辞李白故里石碑立于新修大门庭园处

【太白碑林】

李白故里导游词

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清风明月园、故园山水园、磨针寻梦园、诗仙醉酒园等五大部份。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二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专门为此题写了太白碑林碑名

【陇西院】

陇西院位于江油市区西南15公里青莲镇天宝山麓。为唐诗人李白故宅。据院内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碑今移县城纪念馆)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今属江油)县令杨天惠《彰明逸事》记云:清廉乡(白)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宋建陇西院,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又增修仓颉、太白、文昌、地母等殿,并祀李白塑像。至民国年间,诸殿堂多残破,仅山门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陇西院三字犹存。建国后历经修葺。院东数百步有李白妹妹李月园墓。

【太白洞】

太白洞位于江油市武都镇北2公里许涪江左岸。是一天然洞穴。相传唐李白青少年时常坐船来此游览,天晚,对岸灯笼洞出现灯笼一对,四周通明,李白乘兴在洞口夜读,合卷后灯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谣有灯笼洞对太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洞口高约7米,宽约10米,可乘船入内。水泉清澈,清雅幽静。洞壁有历代游人题刻多处。

【李杜祠】

李杜祠在绵阳市东2公里的芙蓉溪东岸。后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来过绵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为清澈的芙蓉溪,祠后为葱茏的富乐山。

【海灯武馆】

第5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今天,我无意中看了一幅漫画,画上画了两个人,正指着地上的有一个像6又像9的数字在争论。

我看完之后想:这不是跟古诗中的《题诗林壁》一样的道理吗?《题诗林壁》中作者把庐山上下左右全看了一次,每次看都像不同的东西,最后就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句。如果画中的两个人互相交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他俩也就知道对方看到了什么喽!

又拿《画杨桃》这篇课文来说吧。小作者在一次美术课中把杨桃画成了一颗星,因为小作者就坐在杨桃的对面。他把画交给老师时,被别的同学看到了,笑他笨,可老师让班上的同学一个个地坐在作者的位置上去看杨桃,他们见到的跟作者的画上是一样的。

通过这些事例,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也可以说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吧:看一个东西要多方面去观察,不要只在一个角度上看东西,假如桌上只有半杯水,有的人看见了很开心,但有的人见了会很伤心。如果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物,得出来的结果就越多,就有更多的收获。

第6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关键词: 明朝 名彦 丹阳严庄 孙氏园林 《孙氏家乘》

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人文荟萃,正德嘉靖年间,曾有一批骚人墨客,先后络绎不绝来到了丹阳严庄孙氏园林,吟诗作画。日前为了解无锡明万历二年状元孙继皋的家谱,我查阅了上海图书馆馆藏的题名为《孙氏家乘》的家谱,清木活字本版本,居地是江苏无锡,摘要讲始迁祖士安,迁锡山(无锡)。在其中的卷之七十四“祖基”这一卷里,有严庄祖墓记、烬余录序,以及明朝近七十位名彦的100多首题咏,包括四大才子唐寅7首、祝允明6首、文征明2首、徐桢卿1首,大学士杨一清十多首,还有王鏊、文彭、马驸、张敔、谢纯、段金、戴洵等人各有不下三四首,其余如李梦阳、何景明等达官贵人所写诗词也常有一二。

名彦们聚焦在这样一个地方,悉数“报到”,实属罕见。那么那时、那景、那人,有怎样的吸引力,让这么多人留下了已经公开的和尚未公开的不朽篇章呢?

国子博士文彭,长洲人(今苏州),号三桥,字寿承,其在《严庄祖基记》中记载道:“严庄,即严山。载丹阳县志,去城东五十里,一名白云山,其峰有七,又名七峰山。元末时,孙氏十世祖毅,行良三者,因江湖之变,自包港徙居其下,子姓繁硕,门阀峥嵘。”“悉制度精雅,花木畅茂,四时之景不穷而。四方商贾,聚以成市,水陆具陈。骚人墨士,络绎往来,坐无虚日,然主不厌客,客不厌主。”

《严庄祖基记》所谈到的主与客,到底是哪些人呢?诚如《烬余录序》记录的:“正嘉时,有孙氏,名统者,诛茅其地,号南山小隐。生儿子思行,方;思和,育。思行成进士,官御史;思和以工书札,官中书。兄弟交游甚广:如相国李文正西涯,东阳王文恪守溪鏊,杨文襄邃庵一清,靳文僖介庵贵俱称莫逆交。至大司马王肃敏浚川,廷相殿撰杨升庵慎,太仆都南涿穆,学士陈鲁南沂,会元唐靳川顺之,殿撰钱鹤滩福,太仆王南原韦,京兆祝芝山允明,解元唐六如寅,佥事皇甫百全汸,副使李空同梦阳,何仲默景明,博士文三桥彭以诗文相结。”

名彦们的诗文多题在亭台楼阁之上,七峰山上由孙氏所建的近百处景致,如《烬余录序》中所叙:“纳七峰园林最胜凡堂之属十有六,楼之属十有五,馆之属有八,阁之属有五,斋之属十有三,轩之属有七,亭之属有六,台之属有四,室之属有四,门之属有四,坊之属有四,山房之属有七,皆名人题额。”

名彦们除了在七峰山孙氏园林雅集赋咏,还在沿着长江的石壁上镌刻修褉。正如《烬余录序》中所描绘的那样:“工部姜二酉绍书韵石斋笔谈称,七峰有石壁奇峭,外大父思和与唐六如、祝芝山、杨邃庵、陈石亭、张石川诸名彦于正德庚辰岁,修褉于石壁之下,题名岩表,镌之以纪胜游。其悬崖挥翰者乃杨文襄也,唐六如图之兼题长歌于帧首。”

地以人重,亦以文传。只可惜名震大江南北的孙氏园林因嘉靖时期的倭寇从长江口溯江而上,大肆烧杀抢掠,胜景毁于一旦。如《烬余录序》中所描绘的那样:“孙氏园林因嘉靖时倭寇蹂躏一夕,毁于火,其诗文俱付。祝融,思行侍御之仲子,石云,名桢者,集残碑、搜断简,并诸人所记忆者,得诗文杂著若干,首厘为十卷颜之曰烬余录。”

所幸《孙氏家乘》记载了这一切,让我们得以一睹先人的佳篇。翻阅百余首名彦们的篇章,仿佛穿越朝代,与先人们同坐,尽享诗情画意。现将名彦们的篇目按人物整理归纳如下。人名、籍贯、身份及获得身份的年月,皆以家谱当时记载为准。

一、四大才子赫然在册

1.唐寅:解元,苏州人,《题严庄图》、《右调摸鱼儿·题孙氏白云山房》、《月下饮孙氏印月楼把酒对月歌》、《桃花庵歌》、《宴孙氏抱瓮园见梨花大开立成一律》、《新岁寄友孙大鸣》、《石壁题名》。

2.祝允明:弘治壬子举人,长洲人,《自应天至严庄喜唔群贤席间赋此》、《题孙氏抱瓮园》、《宿严庄清修馆用太仆陈鲁南璧闲韵》、《游孙氏东庄》、《同南山孙公宿田家》、《赠孙志式世契》。

3.文征明:翰林待诏,长洲人,《夏日题北山孙公堂》、《访七峰山短述》。

4.徐桢卿:弘治乙丑进士,常熟人,《右调满庭芳第二体·游严山咏孙氏之盛》。

5.杨一清:大学士,京江人,《登严庄孙氏七峰山》、《重游七峰绝句二首》、《题严庄孙氏丽南楼》、《戏作绝句书于息宾轩》、《题孙山诸胜六首(白云庵、卧岩、熙春台、逸想楼、水云舫、青霞馆)》、《和孙思和西庄联句》、《赠孙思行》、《贺孙思和新构落成》、《寄贺孙思和新构》、《除夕二首录寄孙思和一笑》、《过仁济沙宿孙思和庄舍感而有作》、《石壁题名》、《石壁再赋一绝》。

6.马驸:正德辛酉举人,江都人,《严山赋》、《(杨一清:贺孙思和新构落成)·次韵》、《杨一清:石壁题名·次韵》。

7.李梦阳:弘治六年进士,开封人,《题严庄孙氏山房》。

8.文彭:国子博士,长洲人,《孙山十二景(石壁、石屋、石床、石帽、仙人洞、仙泉井、义虎圈、义虎亭、无根松、无根竹、无影槐、无尘殿)》、《卷阿歌赠孙凤山》。

9.唐顺之:嘉靖己丑会元,武进人,《咏严庄孙氏》。

10.邹守益:正德辛未会元探花,江西人,《右寄调满庭芳·咏曲阿严庄孙氏》。

11.严时泰:正德辛未进士,浙江人,《七峰赋》。

12.陈沂:翰林院庶吉士,鄞人,《七峰山赋》、《寄庆七峰新居》、《题孙氏山园》、《惠吉堂铭》、《祝南山孙翁诞日》、《和孙七峰》、《题孙凤山》。

13.何景明:弘治壬戌进士,信阳人,《寄题七峰山房》。

第7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2012年4月初春,正是江南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芬芳竞艳,风和日丽的好时景。某日早晨,我走进了心仪已久的故事发生地——浙江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沈园。

据载:此地原为沈姓旧业,在宋代池台极盛,是南宋时越中当地名园。现园中有芦池,上有石板小桥,连同池边假山、水井,均为当年旧物。

一个宋朝的园林,之所以能够留传至今,且还依然赫赫有名,也许只有绍兴的沈园了。沈园的出名,并非因为它的园林设计布局是如何的精巧别致而出众,更多的则是因为诗人陆游和表妹唐琬在此演绎的一曲爱情悲剧而闻名于世。

徜徉沈园,在断垣前,听到导游小姐对园壁上题写的两阙《钗头凤》声情并茂的解说和朗诵,多情善感的我竟情不自禁得泪水涟涟!我久久凝视着、回味着这两阙词而不舍离去,意欲穿越时空去追寻他们的身影。

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他们的个中滋味吧。【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回到家中,唐婉愁怨难解,忍泪含悲,也和了一阕【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追思南宋英俊豪爽的诗人陆游,二十岁时初娶从小青梅竹马才貌双全通晓诗词的表妹唐琬,志趣相投,尽享鱼水之欢,成为生死相依的恩爱夫妻。婚后的日子,多少个花前月下,两人诗书唱和,绣花扑蝶,谈论诗词歌赋,海誓山盟,成为传诵至今的才子佳人经典故事。然而,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二人的幸福就如烟花、流星般绚丽而又短暂。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执手相看泪眼”的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唐琬至死都没有想通,相爱也会是一种罪名。不过她更没想通的是,那个才华过人的诗人,后来又横戈跃马抗击金兵的表哥,竟然违不了父母之命,在一纸休书上签下了羞答答的大名。

两阙词出自不同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沈园情梦。唐婉是一个极其重情的女子,与陆游完满的婚姻毁于世俗的风雨中,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感情世界的最深处,至死都难以忘怀。以至于自看到陆游题词后,终日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息无奈世事,竟抑郁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季节化作一片落叶悄然逝去,令后人喟叹不已。此后,陆游几十年都一直无法派遣心中的眷恋,为此哀痛至甚,又多次赋诗忆咏沈园。他在63岁时写到:采得黄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73岁重游沈园,当他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怀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浦龛一炷香。七十五岁时,蒙受金紫绶还乡,浪迹天涯几十年,唐婉的影子仍然环绕心头,常常在沈园幽径踽踽而行,追忆这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不能胜情。又写下“沈园怀旧诗”两首: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做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地方,也是伤心地,风烛残年的陆游虽不能亲至沈园寻觅往昔踪影,然而那次沈园偶遇,伊人那哀婉的眼神,多情而又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终生难忘,81岁时又写下“梦游沈园”诗: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陆游晚年每年春上必到沈园凭吊唐婉,82岁又作悼念唐婉的绝句: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来只自伤: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土墙?陆游85岁春日一天,由儿孙搀扶又至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沈园情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做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饱经风雨沧桑。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形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钦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

2001年5月,沈园增添新景。主要有:陆游纪念馆、连理园、情侣园等三大部分,十多个景点。沈园与绍兴博物馆合二为一后,按规划还将沈园不断扩充修复,以重现宋时“池台极盛”的风采。

第8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黄慎主要以人物画而闻名,但他的山水画也同样达到了自成一家的地步。他从对现实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出发,准确生动真实地把握住自然景色的具体特征,以及特定景色下的感情氛围,给以简练概括含蓄的表现。他的山水画取法于元代倪瓒、黄公望、吴镇,兼学宋代米芾,创造出自己崭新的风格。多作自身游历的实景写生。技法上突破清初“四王”山水画专用大小披麻皴作重峦迭嶂,僵化皴法的画风,自创新的皴法,多用云头皴、折带皴、小斧披皴、鱼鳞皴、鬼脸皴、锯齿皴,充分写出石山f之风貌。在较少画山水的“扬州八怪”当中,黄慎的山水画成就超过了画山水很多的高翔。

黄慎素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他的书法源出二王,擅长草书,初学怀素,兼取孙过庭、颜真卿笔法。他的草书点画舒展纷披,字形开张跌宕,初看去满纸点画狼藉,难分字形,细细品味则姿态丰富,逸趣百出,具有一种落英缤纷的美感,在清代书坛上堪称独树一帜。可以说在清代近三百年中,能称之为大草书家的,只能是“扬州八怪”中的黄慎了。

黄慎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诗人。他的诗多写个人真实感受,直抒胸臆,摅写性情,清新自然,另辟境界。多属怀古咏史、交游酬赠、景物抒情之作,也有讽喻世情,歌吟劳苦人民之作。他的诗歌成就,主要反映在四卷《蛟湖诗钞》(339首)和传世书画作品题诗以及这里所谈的《书画诗》中。

在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所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文物出版社1984年至1993年版)中,所著录全国各大博物馆现藏的黄慎山水画真迹计有77幅。其中济南市博物馆现的《书画诗》册,为黄慎54岁时(1740年)所作,十四开,纸本,设色,每开纵39.5厘米,横29.5厘米,为黄慎山水画和草书代表作之一。

第一开和第二开,有本册收藏主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裱此册时以隶书题“书画妙品”四大字。题字右侧以楷书写有“乾隆戊子秋月”年月款,左侧以楷书书写“八十岁老人毅斋题”落款,下钤 “王相之印”白文印、“天木”朱文印。

“毅斋”应为清代中期王相,字天木,号毅斋,山东诸城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刑部员外郎,乾隆初年任福建汀州(今长汀)知府。他与黄慎相友善。

书画共十二开,山水画和草书各12幅,共24幅书画作品。每幅画面上有五言诗一首,画对页以草书书写自作七言诗23首,合计35首诗。

此书画册是黄慎于乾隆五年(1740)六月在福建长汀鬻画时,应好友王相之邀下榻府衙“清友亭”而创作的。画取材于黄慎的家乡福建和他游历过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地的山水风景,将春天的扬州、夏天的赣江、秋天的蛟湖、冬天的闽峤,以及晴天、阴天、雨天、 雪天和白天、夜晚景色,以写生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还有人物活动,充满生活气息。这时黄慎已经有近40年的绘画实践,绘画技法已相当成熟,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构图新颖,气韵生动,用草书笔法入画,笔墨纯熟,行笔酣畅,一气呵成,具有笔歌墨舞之妙。

第三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云:“蛟湖山下读书人,孙楚楼中醉脑巾。诗梦已生青草色,马(蹄)踏破白门春。六朝风雨松楸夜,上已阴晴祓禊辰。同是年年江汉客,归心无那指汀O。《与雷汉眉饮江楼》。相逢得共按歌回,慷慨如公卓越才。官舍海棠新旧雨,草桥春柳别离杯。愁连白发三千丈,老去丹心一寸灰。知己许为天下士,至今何处有金台。《淮安署中留别长沙白长庚》。”下钤“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眺燕子矶图》,图右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十年江汉客,今始浩然归。腊雪梅花岭,春风燕子矶。每怀香稻熟,还忆药苗肥。望望家山月,其如知者希。《眺燕子矶》。”下钤有“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中用折带皴绘两座石山崛起江中,石山前低后高,前石山用浓墨绘写,后石山以淡墨写出,与前石山浓淡相映,妙趣横生。石山左侧山凹处,由下而上绘有一凉亭和一楼阁,凉亭前有石阶蜿蜒而下。山麓右前方江水中,绘有三只小鱼船,船上各有一人,或划浆,或摇橹,神态生动。

画中所题“燕子矶”位于江苏省江宁县观音山上。因此山石临瞰江水,形如飞燕,故称。

第四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诗云:“裘马自怜游已倦,五湖归去鬓丝明。王维终古为伶役,宋玉谁乎是老兵。关路踉跄榆荚雨,乡心格磔鹧鸪声。相逢一醉春风里,回首悠悠出禁城。

《留别汪松萝》。送君此去五羊城,看到梅花岁又更。芳草赵佗台上色,鹧鸪韩愈庙前声。味知马颊无多美,瘴避桄榔忆远征。执手东南歧路异,海天风雨独关情。《送瑞金杨季重之五羊城》。”下钤“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寒山峡雨图》 图左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自我入江东,南来碧海通。一番上峡雨,几指落帆风。敢谓茹茶苦,终无分寸功。买丝归作钓,放荡沧浪翁。《寒山峡雨》。”下钤有“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中右方绘一座山峰,山麓下由左而右排列数丛树,丛林左侧绘有几座房屋,图右下方绘有一条狭长的小路蜿蜒通向林中,路上有一人冒雨躬身行进,其山石及树木均用宋人米(芾)家山水点法绘出。山麓与树之间,山侧下至图左方,山峰中间上下均留空白,绘出云烟缭绕,雾雨迷茫的景色。

画中所题“寒山”位于江苏省吴县。所绘的应是此山的夏天雨景。

第五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铜柱销磨海尽尘,九华峰顶挂纶巾。忍将白发同秋草,欲采芙蓉寄远人。天阙有怀生翼梦,丹经难复少年春。诗成却笑成仙客 ,粱武空祠太乙神。《书怀》。曾记江南打麦天,榆散尽沈郎钱。卖花声隔过邻巷,载酒人来上画船。乳细柔当二月,蟹黄香满别经年。只今补屋归休晚,独向青山一角烟。《忆江都》。”下钤“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广陵湖上图》 图左上侧以小揩书题有五言诗一首:“城壕丝管集,争待水关开。画舫垂扬外,歌儿皓齿来,闲寻八蜡庙,时访斗鸡台。三月春光暮,相逢莫拒杯。《广陵湖上》。”下钤“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近处绘坡石,用浓墨勾斫,坡石后中间绘有一凉亭,亭旁有古树五株,枝柯疏朗。中间有粼粼湖水,远处有彼岸山脚,充分写出水天空阔,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

画中所题“广陵”现为江苏省扬州市。此图所描绘的应是扬州城西北的瘦西湖春天之景。

第六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文场谁得并争光,归去青箱理旧编。玉铗龙飞双剑合,蚌胎月满一珠圆。柳牵晓翠流金勒,花坠新红绣锦鞯。回首琅琊今在望,春风相送艳阳天。《送王子乐圃归里》。一从冀北走咸阳,万里返乡野趣长。春草绿归灵运句,朝云紫怀成公房。豪呼酒政严犹密,忤物情怀醒亦狂。江畔钓船今未废,不须回首少年场。《赠绥安余豹文》。”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登小姑山图》 图左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舟如九节杖,驻到小孤山。阁接江东雨,云归湖口关。却忘双履险,,爱此舍身闲。信有寒潮约,千秋鉴我颜。《登小姑山》。”下钤 “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中绘一石峰壁立参天,山峰顶用云头皴,崖壁用小斧劈皴。山右半腰绘有一亭子,一道石阶蜿蜒而下,通往山脚下江边。山左下方排列三艘帆船,江水平静,围绕高山,别有风致。

画中所题“小姑山”为安徽省宿松县内的小孤山。

第七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昔年两度接朱(马阑),犹记秦淮三月三。红满杏花骄驿路,绿迷芳草绣江南。遥知又启山公事,何日重联太史谈。此际衡人空怅望,清时萝薛衣多惭。《寄怀金坛王罕皆太史》。小艇繁霜朝似雪,载将诗思渡江东。雨花台畔荒荒草,忠孝亭前面面风。壮不如人何待老,文难媚鼍敢云工。胭脂井槛迷寻处,更忆冯姬直当熊。《舟次江南》。”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赣滩叠翠图》 图右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峡雨滩成曲,篙师力有神。水声吞石铲,岸势走江春。寄食奔吴楚,浮家常苦辛。计程归日近,小隐好裁巾。《赣滩叠翠》。”下钤有 “黄”朱文印、 “慎”白文印。图中山崖峭壁,江水奔腾,崖顶用云头皴法,峭壁夹用小斧劈皴描绘,崖壁中心有瀑布下泻。瀑布脚下右绘山麓,挺生一丛灌木。画右下方绘有坡陀石滩,斜伸右上方处。江中有一只开窗蓬船,艰难地逆水向右方行弛,船头、船尾各有一戴笠披蓑船夫奋力划船。船头系有纤绳,向右上方滩上歧出两道纤绳,纤绳两头共有三纤夫正在弯腰用力拉船过滩,场景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画中所题“赣滩”为江西省的赣江。此图所描绘的应是该江夏日的山水险滩之景色。

第八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寄之陋巷箪飘子,寂寂苏公早放衙。燕子不归三月雨,玉兰落尽一庭花。旧笺犹记题衔凤,乌帽曾经试剪纱。从此广陵佳丽地,空馀芳草绿无崖。《寄海防程渭阳使君》。雪阻风回系岸芦,舟人惊见醉屠苏。江唇势远横吞楚,山髻高寒望入吴。生计总缘谋食拙,诗情老去笑肠枯。北堂此日增霜鬓,游子遥瞻祝旅途。《元日舟中阻雪》。” 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秋日蛟湖图》 图左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有客武昌去,三年尚未还。只今看夜月,独自向溪山。秋色荒村里,寒声落叶间。无人知来往,寂寞掩松关。《秋日蛟湖》。” 下钤 “黄”朱文印、 “慎”白文印。图中央绘三株参差耸立的秋树,枝柯疏朗,树脚周围用浓墨绘一片磊`。树右岸边绘有一座露半部的房屋,丛树对面中心远景处,用淡墨绘渚岸,萧疏有致,一派秋景之色,酷似元人倪瓒笔意,别有风致。

画中所题“蛟湖”为江西省清江县内的蛟湖墟。此图所描绘的应是此地的秋景。

第九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为问馀杭小堰门,春归几度落花魂。眼中得意人俱老,愁里何堪我独存。却惜终年妪赤脚,怪来拙守妇无T。只今空到秋山色,犹闻夜断猿。《秋夜怀邓能士》。云旗长卷龙沙开,遥望铜柱画角哀。十载坚冰须一尺,几声短笛梦初回。黄河水怒连天涌,塞北风威截面来。从古书生多大志,众中应逊仲升才。《从军》。”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梅川翠洞图》 图右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泉飞开绝壁,珠散落晴沙。凿石种桃树,穿云摘芬茶。龙归山挟雨,鹿出径衔花。十二峰罗列,仙人第一家。《梅川翠洞》。” 下钤 “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中所绘远山峰峦壁立,山麓前绘有古树数丛,立于磊`坡石之上,右下方绘出一崖壁侧面,山路远处坡石绘坐有两人交谈,用笔极简,颇为生动。

画中所题“梅川”为湖北省广济县梅川。此图所描绘的应是此地秋景。

第十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淮水东归问内桥,多年王气意中销。莺花闲市连三月,风雨残更话六朝。江炼已沉王浚去,石城无复莫愁饶。龙蟠虎踞形依旧,白浪如山到海潮。《金陵怀古》。踏遍江湖九陌春,蹇驴师尽化衣尘。贫来家世难留研,老去中原少故人。鹰健尚羁窥幕燕,鹤闲时自啄溪鳞。买丝几欲空惆怅,犹耻机心用细纶。《书怀》。” 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舟发鄱阳图》 图右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峰回招五老,冬暖出鄱阳。湖口石围郭,孤山水作乡。蛟潭龙女静,鲛室素娥妆。摇曳中流去,溟鸿天际长。《舟发鄱阳》。” 下钤 “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中绘数坡石野草,坡石前左水中绘有参差6只帆船,其中中央一只帆船上隐约有人活动,笔墨极简,别有风致。

画中所题“鄱阳”为江西省的鄱阳湖。此图所描绘的应是此湖的冬景。

第十一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与君又过孝侯台,且喜今朝雪照开。敲断红梅辞腊去,挽将官柳勒春回。椒盘人远家千里,彩燕途迎酒一杯。惆怅声华邹马末,同时深愧锾觳拧!队肜咨之看江宁迎春》。莫莫闲愁月上弦,飞来飞去渺如烟。豪华老去非前日,风景依微入旧年。蛱蝶翻春云断锦,凫p浴渚水痕钱。且将收拾蓑衣履,归咏茅茨旧石田。《感怀》。” 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过彭泽县图》 图左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地经彭泽县,今尚忆陶公。水掠孤凫绿,山翻落叶红。只辞五斗粟,剩得一江风。甲子犹书晋,高怀谁与同?《过彭泽县》。” 下钤 “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左半部绘石崖屹立,石崖麓为磊`一片,石崖石麓前磊石上古树丛林,丛林右侧横立城墙、城门、城上望楼,城墙前临大江,江中有一行驰小船,船上一人在划船。城楼右侧显露一角山麓,上有数棵古树。石崖麓前景之磊石用浓墨勾斫,城墙、城楼及图右丛树山坡、江上行船,均用淡墨写意,图右上方大留白,显得江天空阔,尽显江南水景风光。

画中所题“彭泽县”位于江西。此图所描绘的应是此地的秋景。

第十二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来踏东郊第一春,寒梅冷笑旧年人。须眉欲白难辞老,岩谷回青易更新。但见山僧揖石髦,还寻酒伴坐花茵。儿童相迓不相识,遥指林宗垫角巾。《开春与家叔行一偕弟过东郊探梅》。一天星月倒江台,旅次愁吟《起夜来》。已拼榆春又尽,尚怜桃李雨中开。难得骨相投魁芋,终使凡夫愧石材。洛水滔滔莫回顾,只今空忆玉人杯。《江台》。” 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湖亭晓望图》 图右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南州催晓发,暮上望湖亭。水涸沙纹现,风回渔市腥。停桡呼买酒,赛愿复扬z。遥指苍冥处,庐峰一点青。《湖亭晓望》。” 下钤 “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前景用宋人米(芾)点法绘林木蓊蔚,林木掩映中绘有一亭阁一屋顶。画左上方远景处绘一纵向帆船,风帆正面张扬。画右上方天空中绘一轮圆月当空照。全图笔墨极简,却尽显江南月下的湖上风光。

画中所题“湖亭”为江西省新建县吴城镇内的望湖亭。此图所描绘的应是望湖亭的夜景。

第十三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二首》10行,诗曰:“寄我扬州紫蟹糟,江宁亭子梦劳劳。浪回彭蠡天垂尽,春到姑山髻挽高。每忆试茶煎雪水,几时团饼剪香蒿?一从社会归来日,闭户钞书削笔毫。《过姑山寄怀谢伯鱼》。自入罗浮今古津,韶州一别岁经旬。笑他求福木居士,下拜多情石丈人。密色含风蕉布冷,腥红刺眼荔支新。此间闻有龙葱种,欲卷能为竹叶巾。《送杨季仲》”。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左页所绘《望玉皇阁图》 图右上侧以小楷书题有五言诗一首:“别殿规模古,寒岩叠夕阴。到天才尺五,拔地直千寻。龙化葛坡杖,峰悬玉女针。自知人世忤,徒有帝乡心。《望玉皇阁》。” 下钤 “黄”朱文印、“慎”白文印。图左侧自上而下用云头皴绘石崖,崖壁右上侧斜出灌木、茅草,枝叶向下披垂。石崖顶顶端灌木掩映中,矗立一高一低两座楼阁,各为两层四角,飞檐上翘,四面开窗,两阁之间有凌空复道相通。石崖麓有一片丛林,丛林前横有一座风雨桥,桥面两边有栏杆,桥左端站立一老人俯身面向溪水,似在观望小溪之水,颇有生意。

画中所题“玉皇阁”位于南京。该图所描绘的应是此地的夏景。

第十四开:

右页所作草书《自作七言诗一首》和所作楷书题记一则共计12行,诗曰:“浮生梦梦半闲人,野水空称草莽臣。北走黄河清次日,遥瞻圣诞祝嘉辰。金莲菊绽凝霜降,玉碟梅开趁小春。五十衰颜今有四(今有五十四岁),幽怀独对物华真。”题记曰:“慎挟笔墨驱驰吴楚、西昌,复寓广陵,几及廿载。兹值负老母挈家人归卧故山,荷蒙毅翁太公祖大人,召榻郡署之清友亭,命写曩昔历涉鄱阳,渡扬子江,当夜雨早潮,春山晓云,因以漫染成册,并录游草,恭呈诲定。宁化治民黄慎百拜敬书。” 下钤 “黄慎印”白文印、“恭寿”朱文印。

第9篇:题西林壁诗意范文

唐·王维(701—761)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简析: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开元九年进士,官大乐丞。晚年居蓝田辋川别墅,咏佛参禅,亦官亦隐。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代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诗书画俱佳,被后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五言田园达到很高的境界,诗风清丽淡雅,境界高远。王维是写田园诗的大师,笔墨之清新,意境之高远,韵味之隽永,诗情画意之绵久悠长,令后人高山仰止。诗家评论说:“陶潜翁诗,句句有酒。王摩诘诗,句句皆画。”言不谬也。这首诗《新晴野望》一开始便把新晴后的旷野清新明丽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带着你极目远眺,清亮的空气一点氛垢都没有。这是何等的令人愉悦,令人心旷神怡。下面“郭门临渡”、“村树连溪”又是两幅动人的图画,令人仿佛看到村前村后,清溪逶迤,碧树临水,渔樵横渡的绝佳村景。接着笔锋一转,又把你引向了田畴连垅,明水映人,青山淡远,碧峰突出的村外周边景色。可以说由近而远,由远而近,真真的意境发自内心,情趣率真自然。最后两句“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使全诗由静态而进入动态,由写景转入写人,道出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倾家操劳的繁忙景象。又暗含着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隐逸之美,使人读后若身临其境。

画评:这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隐名青绿山水作品《江峡独钓图》,笔墨清逸秀美,古雅高洁,展现出清奇旷远的江南秀色。画家以斧劈、披麻、点苔多种技法交互使用,笔墨娴熟,功底深厚。画面中近山山石峥嵘,树木蓊郁,村舍烟掩,江溪平涛无际,意境辽阔。对岸奇峰突兀,青山隐隐,村落房舍,林茨栉比,有渔舟垂钓,有鹰隼翔集,坡岸沙渚,布局精妙,阴阳气度,虚实相间,拆分合理,一切都显得自然质朴,苍秀典雅,平淡天真,古意盎然。笔墨简淡而内容丰富,不入山水画创作之堂奥,岂能得此佳景?根据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应为山水画名家祁大寿先生作品。

画家介绍:祁大寿,字小松,号叔万。1922年生于北京。正红旗籍。其父祁井西系30年代著名山水画家。10岁即从父学画,每画必临,渐有进步。16岁即参加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为周养庵,会员均系画界名家,如陈半丁、王雪涛、胡佩衡、吴镜汀及祁井西。其所携作品常受指导,也有作品展出。40年代即在荣宝斋、伦池斋等画店挂笔单。解放后加入中国画研究会,一生奋力作画,不慕虚名。

《宿甘露寺僧舍》

北宋·曾公亮(999—1078)

枕中云气千峰近,

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

开窗放入大江来。

简析:曾公亮(公元999——1078),字明仲,福建晋江人,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曾任历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鲁国公,是北宋中期的显宦。于军事颇有研究,曾与端明殿学士丁度合编《武经总要》,《武经总要》四十卷,是中国古代研究军事科学的一部百科全书。曾公亮虽然身居显宦,然其文学修养甚高,其诗词洒脱飘逸,文采斐然。这首《宿甘露僧舍》为曾公亮游览北固山甘露寺时所作。北固山在江苏扬州镇江,其位置形势险要,风景绝佳。相传三国时,刘备招亲故事就发生在甘露寺,可见其为千年古刹,名闻遐迩。甘露寺北固山所在位置又称京口,北宋王安石有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情意绵长,令人心意惆怅。北宋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咏怀》中写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也将甘露寺雄峙大江之滨,气势雄浑壮阔的景色,写得情景并茂。可见北固山甘露寺,历来是诗人墨客抒怀,感慨世事的极佳场所。这首诗的前两局“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以云气飘渺写千峰近在咫尺,极言北固山之高;以床底松声写万壑松涛,极言松涛之近。诗人所居之地,临山近松,如在云天之上,自然风景绝佳,更有无限禅机妙理,而脚下长江银浪排天,雄浑壮阔,顺手推窗,即可见江流滚滚而来。末一句“放入”二字,实为点睛之笔,盘活了全诗,起到了提纲掣领的作用,把全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不愧为大手笔也。

画评:这幅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浅绛细笔山水作品《春溪行舟图》,笔墨清丽流畅,有王翚笔意。画家虽然使用中锋细笔入画,然意趣流畅,皴擦点染无不到位。近山陡峭,山道崎岖,房舍错落,山桃争艳,江流曲折无垠,远山奇峰突兀,重峦叠嶂,蕴含着无限的意境。山水画之妙,贵在神韵,中国传统绘画对此有着严格的要求。唐·王维在《山水论》中曾说:“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水之秀丽;山不可乱,需显树之精神。”在中国传统画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设置,都有其相互映衬,相互呼应之势。因此不论画幅大小,画家对山石树木的设置位置,增减去补,都极为慎重,以使画面气韵生动精妙传神。好的作品,虽品读数遍,而仍觉韵味无穷尽也。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所在。这幅作品从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十分接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水画大家赵不仁先生的画风。赵先生早年师从张大千、齐白石,对张派山水情有独钟,后来又向吴镜汀、陈师曾求学问艺。其艺术风格,包含了诸家的特点,因为七十年代作画的特殊要求,其作品表现的更为传统一些,点化精妙,古意盎然,在情理之中。

画家介绍:赵不仁(1908—1986)曾拜张大千、齐白石为师,后又从吴镜汀、陈师曾先生处获益良多,形成了自己苍蔚古淡,清新俊逸的画风。赵先生为人正直,风骨铮然,不善交游,然而于书法绘画极为认真刻苦,在北京画坛声誉甚高。

《题西林壁》

宋·苏轼(1037—1101)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坡,是著名的唐宋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苏轼是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许多名篇千古传诵至今不衰,人们喜爱苏轼不仅因为他为官清正,高风亮节,还因为他才华横溢,在诗词歌赋众多佳作中,展现出对艺术创作的极高的驾驭能力和如同抛珠洒玉般的灼灼文采。如大气磅礴的《赤壁赋》,神采飘逸的《满江红》,清丽委婉的《卜算子》,无不令人对这位千年前的北宋文豪佩服得五体投地。望苏轼,如同眺望天河银汉中那颗永远璀璨的太白金星。`这首诗是坡宦游途中经庐山时所写,诗名为《题西林壁》,庐山有东林、西林二寺,为东晋高僧慧远所修。清幽静谧,景致绝佳,为历代文人墨客汇聚游历之所。坡在这首诗里,以富有哲理的诗句将庐山的雄奇险秀,云涛雾海,描绘的真切自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极言庐山之大之广,其变化莫测之状,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启迪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要客观求实,要多层次多方位,要全面,不能单凭印象出发,方能得出真实的结论。这是一首哲理诗,寓意深远,发人深思。

画评:这幅作于七十年代丝绢底上的《黄山烟云图》,笔墨清爽劲健,构图雄奇秀丽,将黄山,松之奇、山之美、云海之变化无穷,在笔墨挥洒中尽收眼底,兼具古典中国画传统技法与笔墨创新的磅礴气势。在画中壁立千刃的峥嵘巨石的坚硬质感和云涛雾海的空旷悠远,纵横开合,大气磅礴,咫尺画面,包罗万千山川景象。若“云雾生于屋中,山川集于几上”(明王穉登评沈周作品)。大家气度,不同凡响,非常人所能为之。根据笔墨特点和艺术风格分析,应为山水画大师何海霞先生的作品。何先生长期工作在西北地区,与石鲁、赵望云共同开创了长安画派。时期下乡“改造”,1978年初时被调入京城,为即将改革开放的楼堂馆所作画。这种有题款,无黔章,无姓名落款的画作,是外贸画作中,1977年到1978年前后的中晚期作品,1979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创作。这幅作品应是入京初期,在陶然亭一带居住时所作。不久即搬入京西宾馆,专门从事国画创作。

画家介绍:何海霞先生(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18岁加入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1935年为张大千入室弟子,跟随大千先生习画14年之久。遍临宋元古画,特别是在敦煌时期,跟随大千先生,日夜临摹壁画,为以后的笔墨造诣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先生书法受张大千大师影响较大,在行草中往往带篆隶笔意。

《春望》

(唐)杜甫(712-77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林野老,祖籍河南巩县。诗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一生只做过一些左拾遗或工部员外郎之类的小官,大半生颠沛流离,饱受战乱漂泊之苦,对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感受深切。在“三吏”、“三别”中,他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度苦难的生活,同情,愤慨,又万般无奈,表现出一位正直诗人的良知和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他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优秀诗篇。杜甫一生经历了无数贫困愁悲的生活,但他矢志不改忠君报国的儒家理念,直到临死之前他都深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和民众的苦乐。杜甫号称诗圣,他宏博深广的思想意境,高尚的爱国情操和雄健精妙的诗歌艺术。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首《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思念亲人的耿耿情怀。诗的前半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作这首诗的时候,这是大唐国运经历惊天巨变,几乎土崩瓦解的年代。玄宗西逃后,作为左拾遗的杜甫,几乎沦落为难民,流落于陕西川蜀一带,生活极其贫苦。他目睹了大唐江河日下的破败局面,自己也妻离子散,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苦。但他依然忧国忧民,以山河破败,花溅泪,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悲愤凄苦的心境。诗的后半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描述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一封家信来之不易,而自己也因为忧愁煎迫,已然成为白发稀疏的老翁了。这里边既有诗人对家人的无限的深情和眷恋,也有对自身境况的哀叹。杜甫一生坎坷,十年壮游,十年离乱,十年漂泊。国运、家运和个人的命运,始终在动荡起伏中苟延挣扎。读杜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杜甫的悲愤凄苦,正是中华民族苦难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