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jhlt.net.cn

作者简介:张朋松(1978―),河北保定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袁伦渠 (1940―),山东济宁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

2011年2月,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一些学者乐观地估计中国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2014年5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购买力平价(PPP)方法预测,2017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2014年8月25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测中国将于2021年超越美国;2014年9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前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与之相反,2014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7.3%,第四季度GDP的增长率估计与第三季度相同,从增长率来看,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2014年9月1日人民网刊出题为《政府补贴上市公司资金连年暴增》的文章,文章指出:“世界500强”公司在2013年共有50家公司出现亏损,中国大陆有16家公司在其中,亏损总额高达人民币377亿元,这16家公司全部是国企。[1]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虽然总体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企业的利润率和人均生产率还远远没有达到世界500强的水平。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成为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工作,很多企业已经成立了培训中心,部分企业把培训岗位改为学习与发展岗位,这些都足以表明企业对人才开发的重视。

总之,企业培训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繁荣昌盛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成功要素,而培训讲师成为这一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企业培训讲师问题的提出

本文把企业培训讲师界定为:能够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职业规划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讲解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或员工面临的问题,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企业培训讲师根据来源不同分为三类:来自高校等科研单位的学院派老师、曾经在企业就职的职业讲师以及依然在组织中但时常可以出来授课的兼职讲师。

目前国内对于企业培训讲师的管理还不是非常规范,远没有达到如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02年5月,企业培训师标准试点版公布,并由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开展了首期认证培训,2004年开始向全国正式推出。2003年9月,相关部门出版了《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2004年4月出版了《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学习指导》。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7年颁布了《企业培训师职业标准》,对企业培训师的职业定位、职业责任、职业能力等作了进一步明确。

企业培训讲师作为培训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人物直接决定了培训效果的好坏,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目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培训讲师授课效果无法准确的评估和量化。目前,国内企业实施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主要是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此模型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柯氏培训评估模型分为四级: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业绩层。国内企业对于培训的一、二级评估做得相对较好,有很多成熟的工具和方法,但是对于三级、四级评估,一直没有得到非常好的应用。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不太重视,只有48.3%的企业会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31.8% 的企业没有进行跟踪评价,19.4%的企业正在准备进行跟踪评价。由于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是检验培训目标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的重要根据,因此亟须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和工具,以减少企业培训费用和师资课酬[2]。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培训效果评估不重视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论与工具不足以支持其进行评估,二是企业本身也不是非常重视评估工作。

在企业培训预算中,培训师资的费用占到总培训费用的40%~60%,虽然企业花了大笔的培训费用聘请讲师授课,但是效果也不一定如预期的那样理想,因此认识与克服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企业人力资本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培训讲师的理论研究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首先提出的,他通过分析二手车市场来说明信息不对称理论。用过的车之所以比新车售价低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存在着不对称信息,旧车的卖方对车的了解要比未来的买方多得多。买方可以雇用一个技工来检查车,但是出售者对车更加了解,而且出售车这件事本身暗示着该车可能是一只“柠檬”――为什么要出售一辆可靠的车呢?结果,一辆旧车的未来买方总是对它的质量有疑虑,这是很有道理的。

旧车市场说明了不对称信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在一个市场完全发挥功能的理想世界里,消费者能够在低质量车和高质量车之间进行选择。有些人会选择低质量车,因为它们价格相对较低,而另一些人愿意为高质量车支付较多的钱。遗憾的是,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以前,很难准确判断一辆旧车的质量,因此旧车的价格下跌,高质量车被逐出市场。

信息不对称按照时间不同分为事前不对称信息和事后不对称信息。事前不对称信息是指发生在签约之前的信息,事后不对称信息指发生在签订合同之后的信息。对于企业培训来讲,信息不对称主要是事前不对称信息,由于培训组织者在培训实施之前无法准确了解培训讲师的真实经历、培训风格、培训内容、职业素养等,导致每次组织培训时,培训组织者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培训讲师信息,尤其是关于培训效果和培训经历方面的信息非常关键,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交易成本。由于培训讲师存在事前不对称信息,企业培训就存在风险点,这也是本文讨论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也很多,主要集中于培训收益、工资率等方面。例如徐刘芬等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培训的研究发现,因为工人拥有企业培训水平的不完全信息,所以培训期间的工资不能取决于培训水平,培训工资倾向于较高,企业不可能得到培训的全部收益,导致企业对员工培训预算不足。[2]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企业培训的研究很感兴趣,但他们研究的领域和重点主要是培训的收益如何在企业与员工之间进行分配,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员工跳槽及工资率的影响等,针对信息不对称对培训讲师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培训讲师进行研究。

三、企业培训讲师的实证研究

为了准确了解目前中国企业培训讲师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做了一系列调研工作。本次调研采用线上调查和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方式包括三种:一是调查人员向以培训讲师或助理为主的QQ群发放调查问卷;二是通过专业的师资推荐网站,如淘师网(tshi.com.cn)等进行网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三是以邮件的方式发给之前合作过的讲师或讲师助理,请其按照相关要求填写之后回传。线下方式以面对面的访谈为主,共访谈了19位培训讲师。经过为期1个月的信息收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326份,其中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达到了53 %。从有效率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培训市场非常混乱,师资信息不是很完善。

(一)描述性统计

总体来看,在培训讲师的性别上,男性讲师占了绝大多数,约为91%,女性讲师大约为9%,男性讲师数量明显高于女性讲师。有助理的讲师占81%,没有助理的讲师占19%,可以看出大多数讲师还是要借助助理进行包装推广。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下和硕士/MBA各占到了40%,博士及以上占20%,说明目前中国培训市场的讲师学历水平普遍较高,这有利于知识传播。

从企业培训讲师授课时间长短来看,从事职业培训10~20年的讲师最多,职业培训5~10年的讲师排在第二位,有27%的老师刚刚转行为职业讲师。

企业培训讲师的平均年龄41.75岁,年龄人数最多的是36―40岁的讲师,排在第二位的是年龄在41―45岁的讲师,这两个年龄阶段身体的各项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讲师快速学习和授课。

从讲师研究领域来看,本次调查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所有领域,参与本次调查的讲师中以人力资源领域最多,讲授行政管理类课程的讲师排在第二位,安全风险、企业文化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讲师比较少一些。

从企业培训讲师分布行业来看,本次调查的讲师分布的行业比较均衡,几乎涉及目前所有的行业,其中以金融行业最多,达到了26个讲师,电力行业、通信行业、地产行业等也比较多。还有一部分讲师,没有专注于某一个行业,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本文按照课酬多少把讲师分为三类:课酬高的师资为税后20000元/天及以上,课酬中等师资为税后10000~20000元/天,课酬较低的老师为税后10000元/天及以下。从统计结果来看,课酬较低的老师,即课酬在6000~10000元之间的老师最多,一共有113位。

以上是本次调查描述性统计结果,从目前得到的数据并结合行业经验判断,中国企业培训讲师数量达到了3~5万人,甚至有专业人士认为达到了10万以上。由于没有官方统计数字,所以没有办法一一核实。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较短,范围比较小,所以本次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只能反映企业培训讲师行业部分真实情况。

(二)理论分析

接下来本文将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培训讲师的影响。首先提出两个假设,一是企业培训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没有一家培训机构能够垄断或影响培训行业的发展或制定相关规则;二是培训市场中培训组织者和培训讲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即培训组织者在实施培训之前,很难完全收集到外聘讲师的全部有效和真实信息。

假定在培训市场中有两类师资,讲课效果比较好的师资和效果一般的师资,培训组织者和培训机构根据柯氏一级评估得分可以很容易判断哪一位师资讲课效果好,哪一位师资讲得差,也可以根据对讲师背景和口碑调查进行分析。培训讲师的课酬为什么这么高?就是因为不好请。一是高端师资的上课时间不好安排,二是高端师资的课酬很高,三是高端师资本身也不太愿意出来讲。

假设培训市场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会在“无形的手”的作用下达到供需平衡。

1.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培训市场上存在很多报价在20000元/天的讲师,这些师资的具体情况客户并不知道,包括培训效果、师资背景和职业素养等,这样就导致他们在聘请师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客户方的培训管理者存在“师资高配”的倾向。客户方无论是培训管理者还是培训组织者,都喜欢请知名度高的讲师。“大腕”对他们企业本身及培训中心是宣传的资本,但是从培训效果、性价比和培训对象的接受程度来看,并不一定合适。

3.规避培训风险。按照客户的培训对象、人数、课程内容及培训目标,只需要请课酬在7000元/天的讲师,但培训管理者为了减少风险,提高培训效果,往往请一些高价位的师资。这样一方面提高培训效果,增加保险系数,同时如果这个讲师讲得不好,培训管理者也可以有理由跟主管领导进行汇报。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企业培训市场中高端师资取代了或部分取代了课酬相对较低师资的市场需求,把他们逐出了培训市场。这正好跟阿克洛夫分析的旧车市场的结果相反,低质量车把高质量车逐出市场。[3]

四、促进企业培训讲师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企业培训讲师的影响分析发现,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高端讲师驱逐中低端讲师现象,另一方面,培训组织者也存在“师资高配”倾向。解决由于讲师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培训造成的影响,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管理与监督: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

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培训造成的影响,可以由政府出面颁布跟企业培训和培训讲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下发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推行下去的培训师认证体系,强制企业培训讲师进行认证。同时每年对培训讲师进行培训和年检,以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国家层面做得相对较好的是法国,《1971年7月16日法》构筑了当今法国企业培训的基本框架,该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历经数次修订均被保留下来,最后一次修订完成于2009年,至今依然是法国管理企业培训的法律依据。

(二)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国内还没有专业性的行业协会对企业培训进行有效的指导与监督。国家应该鼓励社会团队及民间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自治力量,对培训行业及培训讲师进行规范化管理,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培训认证协会(ASTD)的成功经验,美国培训认证协会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它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培训方法和工具,培养了一批认证师资,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

(三)建立师资信息平台

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和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师资信息平台,针对讲师在培训质量、培训风格、职业素养、培训领域、培训课件、培训视频、讲师博客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平台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平台的安全性,因为这个平台会把所有老师的私人信息放在数据库中,供客户和机构进行搜索和评价,信息安全非常重要。其次是人机交互界面要让用户操作简单、便捷、傻瓜化。最后在平台或数据库中一定要加入客户评价师资的功能,客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他们合作过的老师进行评价,评价分正评价和负评价,通过这些互动和评价可以为讲师建立信用平台,让培训组织者清楚掌握讲师情况。

第2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我国于1995年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通知》指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 教师。虽然200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掀起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热潮,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迅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缺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这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所以积极探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关键的任务。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

1、教育部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第一,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 第二,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 第三,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

2、院校标准: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具体标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两年以上的相关专业经历或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通过国家组织的中级以上专业技能培训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技师(或相当于技师水平)以上专业技能资格;(2)通过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中级以上执业资格证书;(3)在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或科研工作三年以上,具备工程师以上各类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兼职教师。

3、学者标准:有的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1、师资来源单一。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所占比重很大,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十,总体而言,知识传授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明显。

2、“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同时,高职师资结构也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仍然偏低,稳定性较差,更缺乏学术带头人和其他优秀教师资源;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数量少,比重低。

3、兼职教师管理不科学。兼职教师虽然具备本专业较高的技术水准,但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培训,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对教育教学规律不太了解。同时兼职教师存在着精力分散、研究学生不够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学校往往由于考虑成本和有些专业教师比较难聘的原因,对其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

4、缺少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三要制定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内炼、外引、激励”。

1、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到培训基地培训。通过聘请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或者定期组织一些在职教师到这些师资培训基地去,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既提高实践能力,又能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3)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与一般普通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3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部分教师的个人访谈,专家指导,自编《重庆市高校教师科研态度调查问卷》,对重庆市部分高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教育学院五所高校,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对回收问卷不完整或明显不认真答题的试卷不做统计之列,选取了363份调查问卷作为有效问卷。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编制及其来源

通过构思编制科研态度调查问卷。科研态度问卷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认知成分,指高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包括积极肯定认识或消极否定认识;二是情感成分。指高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而引发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体验;三是行为成分,指高校教师对从事科研工作所采取的一种行为倾向,包括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科研行为。调查问卷试题共54题,采用5点量表记分,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

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从有效的363份问卷统计可得,教师对自我科研态度的评价为:重点大学的教师自评为主动型的占57%,自评为被动型的占35.7%;而一般大学的教师自评为主动型的占50.4%,自评为被动型的占43.7%;其中五所高校相比较差的高校教师自评为主动型的占27.8%,自评为被动型的占59%。同时对调查问卷打分,再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将不同年龄、职称和学历教师的科研态度进行差异比较,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

高校教师科研态度年龄差异

从表1可知,只是在不喜欢态度上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其他各因素的科研态度在年龄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进一步对不同年龄段作方差对比分析,结果如表2所见:对科研的认识,31岁至40岁的高校教师与30岁以下的高校教师有明显差异:从对科研的喜爱来看。31岁至40岁的高校教师与30岁以下的高校教师有明显差异,且与51岁以上的高校教师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从行为角度来看,31岁至40岁的高校教师主动性远较30岁以下及51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强,具有显著差异。

高校教师科研态度的学位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学位在科研态度的各个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为了探讨不同学位对科研态度的认识,对不同学位高校教师的科研态度进行进一步比较。如表4可见: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教师(以下称博士)对科研的认识方面,持肯定认识和否定认识均高于具有硕士和本科学位的教师(以下称硕士或本科),而硕士与本科之间没有差异。在情感方面,博士喜爱和不喜爱均高于硕士和本科,硕士与本科之间也没有差异。从行为角度来看,博士主动性和被动性也与硕士、本科有着显著性差异,硕士与本科则无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博士的科研态度高于硕士及本科,而硕士及本科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高校教师科研态度的职称差异

从表5看出:职称仅在喜欢和主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其他方面没有差异。进一步对不同职称教师的科研态度分组比较可知:对科研的认识方面,教授要高于讲师和副教授,讲师与副教授没有差异。在科研情感方面,教授高于讲师。副教授与教授及讲师均没有明显差异。在科研行为方面,教授高于副教授,但讲师与副教授的主动性没有差异。总的来说。教授在科研态度方面好于副教授及讲师,而副教授与讲师之间没有差异。

原因分析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确有较大部分在科研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且高校教师的科研态度在年龄、学位、职称上都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学位和职称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可知:1、部分高校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把从事科研看成是一种压力或完成任务,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纯粹是为了获得较丰厚的经济利益。2、高校教师科研态度在年龄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30~40岁间正是晋升时期,晋升对论文及科研课题有要求,因此这段时期的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更积极主动。3、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在科研认识、情感方面及行为方面均高于具有硕士和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校教师的科研态度好的原因是他们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索,特别是攻读博士阶段,正是培养科研意识,激发科研动机的时期,在导师的引导下,已经有能力承担科研课题。4、教授在科研态度方面好于副教授及讲师,而副教授与讲师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教授的科研态度好的原因是教授工作时间长,在经过晋升阶段时,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有不少的科研成果,有了从事科研的经验和条件,并且教授对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外部激励已比较淡薄。更多在于对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追求。

结论

第4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政治信仰多元开放从政治信仰看,在我院75人中,中共党员占60%,无党派人士占24%,派占16%,其中九三学社1人,民革3人,民建2人,民盟1人,农工党1人,致公党4人。致公党和民革占了派的60%。党员和派人员思想端正,工作积极性高,精神饱满,责任心强,敬业精神较为突出。5.国际视野,交流频繁留学及访学情况:1995年以来,我院共有16人有过留学或访学经历。其中留学攻读硕士9人,从事短期访学研究的有7人。留学或访学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和日本。学校涉及斯泰福大学、奥斯特大学、早稻田大学、朴茨茅斯大学、赫尔大学国际商法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和新泻大学,等等。出国人员回到本职岗位后,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学术前沿知识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灵活开放,双语地道,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评价较好。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总体情况

我院教师近年来教学质量总体有所提高的状况,可以从教学质量评价平均分得到证实。2005年至2010年,全院教师教授质量平均分从85.78增加到2010年的88.81,6年增长了3.53%,中位数指标也反映了这种增长趋向。进一步观察,全体教师中评价最高值近年来基本稳定(94分左右)并略有下降,而最低值增加较大,从72.03增加到2010年的78.11,增长了8.44%,反映了教学短板不断被弥补和提升,总体教学质量不断上升且呈收敛态势,这还可由标准差指标越来越小得到反映,说明教学质量离散化程度在下降,集中化程度在上升。从教学质量结构变化看,2005~2006学年教学质量评估结构是70~80分之间占18%,80~90分之间占58%,90分以上占24%。6年以后,到2010~2011学年,该结构变为70~80分占比下降至2%,80~90分占比维持在58%水平,而90分以上占比提高到41%,提高了近一倍,反映了优秀教师在增加的事实。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为明确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因素,并描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可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加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可以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考察。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教学质量评价值作为因变量,选择年龄、学历、职称、籍贯、出国经历、党派属性为自变量考查指标。设定性别、教师籍贯、政治信仰、出国经历为虚拟变量。其中,性别变量“女性”=1,“男性”=0;籍贯变量设非广东籍“FGD籍”=1,广东籍“GD籍”=0;政治信仰以“中共党员”为参照系,设无党派人员“DP1WD”=1,其它设为0;设派“DP2MZ”=1,其它为0;出国经历变量设有过出国经历设为=1,没有出国经历设为0;学历变量设博士后为基准项,硕士=XL2SS,本科=XL1BK,博士=XL3BS为考查项。从相关系数上反映,教学质量评价值与学历值负相关,与职称高低正相关。相对于中共和派,教学评分与无党派人士负相关,与年龄和出国经历正相关,与是否是广东籍教师弱相关。以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1、表2),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测算,用两种输入变量方式,一是强制引入法,二是逐步引入法。系统依次剔除FGD籍、DP2MZ、职称值、学历值。调整后R方不断变好,为0.531。

模型1为变量强制引入法测算结果。可以看出,职称变量系数结果与教学质量评分不显著,符号为负,与预期相反,可能与年龄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有关。进一步考查散点图,发现助教和教授职称的人数较少,这两类教师教授评分均较高。讲师人数最多,副教授居次,这两类教学评价较为分散。这说明,应提高一些讲师和副教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估才能与职称等级相适应。非广东籍教师变量与广东籍教师教学质量差异则不显著。

模型2为逐步引入法测算结果。发现:①政治信仰方面,无党派人士相对于中共党员和派人员教学质量评价较低,也就是说有政治信仰对教学质量有正影响;②年龄越大教学质量评价效果越好,说明经验对提高教学水平至关重要;③女性教师相对于男教师教学评价较好,一方面说明女教师表达能力较好,同时也说明女教师更加认真负责;④有过出国经历的教师教学评价较好,说明学术和跨文化的交流十分必要;⑤学历与教学质量评分呈负相关,与预期不同,表明并非学历高者教学质量就一定好。进一步考查,发现本科学历教师教学评分相对集中,相对于硕士和博士略低,而硕士和博士教学评分较为分散,博士后评分相对较低(原因可能是专业不对口、科研任务重及开新课原因),造成总体上学历与教学质量评分负相关的事

对策与建议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握思想高地调查发现,政治信仰方面,无党派人士相对于中共党员和派人员,教学质量评价较低,也就是说有政治信仰对教学质量可能有正影响。应该进一步地重点加强中等层次教师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职称等级与教学质量不完全相关,主要受中等层次职称人员(讲师和副教授)教学质量影响,这部分人没有年青教师的激情,又没有教授的积累深厚,相对而言教学质量较弱,加强这部分人员责任感和上进心是提升总体素质的关键。

2.探索教学艺术,找准科研促教学切入点学历与教学质量评分呈负相关,原因可能是教学思维方式转变慢、专业不对口、科研任务重及开新课原因。这就启发我们,一方面应加强本科教师学历的提升,另一方面应改善高学历人员的教学质量,将专业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科研促教学切入点。

3.加强男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做好传帮带工作实证发现,女性教师相对于男教师的教学评价较好。一方面,说明女教师表达能力较好,她们更加认真负责;同时,也说明男教师专业知识没有更好地与教学结合起来,缺乏教学技巧。此外,年龄越大,教学质量评价效果越好,说明教学是专业水平、同时也是经验的积累,做好梯队传帮带工作十分必要。

4.有序增加出国访学或国内交流机会开阔教师视野,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教师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增强知识新鲜度和专业竞争力。

第5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引言

管理学科在新乡医学院学科也已建设发展了十几年,成为了支撑我校学科发展的六大学科之一。学校近期多次强调要“构建起以医学为主体,理学和工学为支撑,文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医学教育体系和‘一体两翼’的重点学科框架”,管理学科对我校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 我校管理学科发展基本情况

我校管理学专业招生最早始于2001年,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首次招收5年制(自2005级开始学制改为了4年)本科生30人。发展到现在,我校已拥有专业的管理学科院系1个,即2004年8月成立的新乡医学本文由收集整理院管理学院。截至2013年7月底拥有管理学科专任教师39人,其士6人,硕士31人。//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现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开始招生)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42人。同时,现有管理学学位硕士点1个(情报学),在校研究生5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双学位2届招生110余人。

2 我校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2.1.1 教师年龄结构问题 我校39位管理学科专任教师中男教师15位,女教师24位。39人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5岁;35岁以下的24人,36岁至49岁的13人,50岁以上的2人,平均年龄34岁;教龄在10年以下的30人,其中10人不足5年。

这样的年龄结构意味着整个教师队伍以青年人居多,年龄偏小,年龄分布没有拉开档次,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大部分教师教龄短,教学经验扔有待丰富,教学技巧还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应作为一项繁重的日常工作来抓。

2.1.2 教师职称结构问题 目前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者9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5人。可以看出,目前的职称结构还不合理,突出的问题有:一是中、初级职称过多,占全部教师的74%。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助教和讲师队伍过大,且晋级年限大多集中于同一年,这样的局面也不利于年轻教师的顺利成长。二是高级职称少,正高职称更少,有实力、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匮乏。正高职称所占比例不足全部教师的3%;45岁以下的(副)高级职称获得者只有3人,且既是(副)高级职称又是博士者仅1人,35岁以下教师中高级职称仍为空白。/

改善我校管理学科教师职称结构将是管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

2.1.3 教师的学缘、专业结构问题 从学缘方面讲,39位教师共来自国内外23所学校,其中还有四位海归(一位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博士,一位是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的硕士,一位是马来西亚大学的硕士,一位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硕士)人才,学缘结构合理,满足了教师来源多元化的要求。

从专业结构方面讲,39位教师来自史、理、工、医、经、管、法7个大类28个不同的专业,学科结构整体合理。但是,具体到我校实际,教师专业教育背景结构还不尽如人意。我校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与医学的紧密结合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医学背景或工作经验,而事实上39位教师中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8人,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增加教师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的实际经验是当前和今后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2.2 招生规模方面 目前,我校3个管理专业本科每年招生总规模为120人,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30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专业60人,市场营销专业30人。一般占全校当年总招生规模的3.4%。从近两年实际来看,120人能够报到110人左右,到校后再有10余人转专业分流,最终稳定下来的不足百人,即每年管理类毕业生占全校毕业生比例不足3%。/

同时,我校管理类专业师生比为1:7.95,这个比例比教育部规定的本科评估合格水平1:18高出了1倍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对现有师资的利用还不充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们的本科生数量偏少,其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再增加1倍多。

作为我校唯一的管理学学位硕士点自2006年开始招生以来,情况也不乐观。该硕士点现有两名导师,两个研究方向,但招生规模一般每年仅有1-2人。目前,3届在校研究生共计5人。这一现状与学校“2020年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两千人以上”的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2.3 科研工作方面 我校管理学科方面的科研工作虽然最近五年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科研层次低,科研实力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2.3.1 论文数量少,核心期刊文章更少。5年136篇,其中中文核心40篇,平均每年核心期刊文章仅有8篇,人均每年核心期刊文章不足0.25篇。

2.3.2 高级别立项课题少,匹配经费课题少,科研经费少。近5年立项课题48项,而48项立项课题中,社科联课题所占比例近75%,而省级课题仅有8项;教育部课题、部级课题仍为空白,科研层次总体较低。5年共获取各类科研经费16.4万,且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部分人有项目无经费,多数人无项目无经费,少数人有项目有经费”的情况十分突出。//sixianghuibao/

第6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农村、了解农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由于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起步较晚,培养模式大多沿用农学硕士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不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需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从注重学术研究教育过渡到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建立一支足够数量和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如何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一大重要问题。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笔者2009年11月至12月对湖南农业大学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发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问卷483份,回收有效问卷309份,回收率为64%。调查对象包括2005到2008级的各级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涉及农业推广硕士的所有领域。通过文献检索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2.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但校外导师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

农业推广硕士校内导师数据是抽取作物、园艺、植物保护、渔业、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利用等几个领域作为样本得出来的结果,表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高,其士学位的78人,占教师总数的53.4%;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9人,占教师总数的19.8%;具有学士学位的有39人,占教师总数的26.7%。总的来讲硕士以上学位的占到73.2%;正高职称的人数明显高于副教授占到总数的77.4%,副高占22.6%;师资队伍的主体在41~50岁年龄段,占到52.6%,但是30~40岁之间的比例比51岁以上的小,分别为10.3%、33.5%。这说明校内导师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专家,指导力量相对较强。校外导师的数据是收集2002年度至2009年校外导师数的总和,其中高学历的比例偏低,博士、硕士的比例仅到13.1%、26.8%,即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9.9%,比校内导师硕士以上学历73.2%要低很多,其本科及以下的比例较大,占到60%;正高职称的仅占到35.8%,比校内导师77.4%低了42个百分点,副高职称所占比例明显较高,比校内导师22.6%的比例高出40个百分点,占到64.1%;年龄结构上40~50岁的中年骨干占到57.1%,50岁以上的占到30.5%,40岁以下的仅占12.4%。可见,校外导师硕士以上学历以及正高职称的比例不大,这说明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对理论研究和学术方面的要求没有校内导师那么高,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应该要更加严格。农业推广硕士任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了52.8%,硕士学历占到26.9%,即硕士以上学历的占到79.7%;正高职称的比例为60.1%,副高职称占到32.6%;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大多是中年骨干40~50岁之间,占到53.9%,而且50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仅占到17.6%,20~4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占到27%。这说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任课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较大,有较高的科研究水平。年龄结构中中年比例最大,而且青年教师比例比老龄比例要大,其整体结构是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2.2“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需加大力度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用校内导师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必须是本校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过一届以上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责任感强,指导学生的经验丰富,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以及写作与答辩等等。校外导师必须业务水平高,责任感强,具有高级职称的本行业专家、领导或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能手,是为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而配备的,主要为了在专业学位教育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果表明:有194名研究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占总数的63%,有115名研究生未配备校外导师,占总数的37%。从表2也可以看出,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至2009年校外导师与硕士生的配备比例为1:1.2~2.0之间,也就是说平均70%的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了校外导师。因为专业学位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再加上专业领域的增加,其生源也正在逐年增加,2009年配备校外导师的比例比以往有所下降,66%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生配备校外导师,同问卷调查63%的结果基本一致。“双导师”模式培养有一定规模,但仍有30%以上的学生未配备校外导师。

2.3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外聘教师数量偏少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生产实践背景往往不足。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湖南农业大学有三个月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教师占到73.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三个月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为65.4%,湖南农业大学外聘任课教师数仅占3.6%,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零。很显然,教师队伍的实际经验还需加强,外聘任课教师的数量未达到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其比例应该加大,选聘本行业的专家及突出贡献者来校担任授课教师,对提高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2.4研究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学生的工学矛盾较严重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是在职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效果要求高,旨在对其自身有较大的指导与帮助作用。据笔者的调查,湖南农业大学56%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优,36%的学生评价是良,总体来讲86%以上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教师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但是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招收的都是在职人员,其也有自身的局性,通过调查显示:61%的学生认为自身专业基础对硕士期间的学习有大的影响,在几个主要的因素中占第一位;58%的学生认为工学矛盾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应采取针对性的弹性管理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

2.5课程体系基本合理,应增加专业动手能力培养及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目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专用教材很少,几乎没有。任课教师只可参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使用教材,经过教师不断改进,总结与归纳,其课程体系趋于合理。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课程体系是合理的,53%的学生认为是基本合理的,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总体来讲符合专业学位的要求,但是仍然有7%的人认为不合理。在考虑课程设计时,69%的学生认为应该关注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课程设计最重要的部分;62%的学生认为农业推广案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它主张知识结构、学科前沿与进展、理论知识重要的比例分别为50%、46%、34%。调查结果表明课程体系设计仍需进一步改革,多增加案例分析与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的环节。

2.6教学及考核方式单一,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及考核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59%的研究生认为教学及考核方法有待于完善,78%的学生主张案例式教学,65%的学生主张讨论式,另外主张启发式、自学式、传统讲授式的也分别占到46%、26%、26%。考核方式也应该区别学术型学位教育,应该偏重实践部分的考核,轻化纯理论知识的记忆。目前大多数考核方式是理论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显示60%的人主张多种方法相结合,主张讨论式、开卷式、面试及闭卷式的分别占到48%、43%、40%、12%。由此可见:以案例式为主的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适合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是与学术型硕士学位教育的显示区别,也是培养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途经。

2.7研究生对双导师满意率高,导师指导方式需改进

笔者通过对309名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的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方面,无论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超过了90%。说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目前双导师指导总体上是满意的,对校内导师的满意度比校外导师要高。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导师的指导方式采取单一的师徒式(一对一进行指导),实践证明师徒式的指导方式有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专业学位的发展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认为协作式(各学科交叉共同指导)指导较适合专业学位教育;52%的人主张专业式(相关专业联合指导);34%的赞成师徒式。因此,目前应该采取联合指导方式,各取所长,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2.8校内校外导师各有所长,相互补充,达到联合指导的目的

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涉及面广、学科多,学员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对研究生的培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学生培养方面各有侧重。问卷调查发现:77%的人认为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占到第一位;其次63%的人认为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需要校内导师的指导;认为课程学习、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内导师的帮助的分别占到28%、27%。在对校外导师的需求方面:59%认为农业推广实践方面需校外导师指导;57%的认为学位论文的研究过程需指导;论文选题与开题方面需指导的占43%。可以看出校内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位论文方面是起重大的作用的,对校外导师的要求,主要是丰富的农业推广实践经验,其次是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指导,因为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来自于自身的岗位与实践,校外导师在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

3对策与建议

3.1优化师资队伍基本结构,高学历高技能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师资可以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行业佼佼者来校担任校外导师,应增加青年导师的数量,优化整体结构,培养梯队新生力量,防止年龄断层,做好代际转换和新老交替工作是导师梯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保证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3.2.1采用灵活教学及考核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任课教师应该采取以案例式、交互式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式,直观地教授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死记硬背部分,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使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较好地结合起来[1]。

3.2.2改革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按照相应农业推广领域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实用性,多加入专业实践及农业推广案例,使所开设课程既强调理论,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量和学科技术前沿知识,也使其能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独立从事农业生产专门技术的能力[2]。

3.2.3进行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管理方式,解决工学之间的矛盾。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都是在职人员,课程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对此,首先实行弹性学制,定期集中进行课程学习;利用学校和各教学实习点的软硬件资源,定期进行网上指导等远程教育的方式,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3]。

3.3完善“双导师”指导制,进行多学科交叉指导,实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3.3.1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扩大“双导师”培养规模。“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初具规模,但仍须加大力度,争取百分之百做到“双导师”指导。建立校外导师数据库,及时地查找导师资料,择优选取优秀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真正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3.3.2采用联合指导方式,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要在“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多导师多学科共同指导方式,进行学科知识的交叉指导,真正培养复合型人才。

3.3.3发挥双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全程指导作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建立校外导师对学位论文的指导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指导学位论文研究方面的优势。双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全程指导,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也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4]。

3.4内选外聘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7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旅游院校 导游专业 双师队伍 建设研究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正面临着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变。旅游院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等专业建设都以教师为主体,能否提高导游专业师资队伍素质,调动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是搞好内涵建设的关键。

一、旅游院校导游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导游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因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新进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比例超过60%以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少:原有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地理、中文专业转行的教师,但有旅游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少;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较之以前逐渐增多,但是专业对口的少;由于旅游职业教育起步晚,教师队伍梯队结构中高级职称少而中低级职称多;男教师少而女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而理论型教师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还未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偏低。133229.Com

其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与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不相吻合。有些高职院校仍以教学课时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杠杆,以发放课时费作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手段,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是与规模建设下引导教师多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相适应的,单不注重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社会服务、培训与技能鉴定等问题,不利于引导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教研科研,不利于有效调动其积极性。

二、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和双师型教学名师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旅游院校专业办学条件相对较差,高素质的导游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高职旅游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导游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导游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抓专业带头人培养以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优秀教学团队梯队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上,它是旅游院校导游专业迅速发展的根本,是教科研水平提高的源泉,是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所在。专业水平、专业成就比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专业带头人在教学引领和教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更好地立足教学实际,促进主体参与,发挥引领示范。

1 导游专业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

(1)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要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因此,优秀教学团队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逐步加大聘请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建立一支数量稳定、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聘请兼职教师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力补充,但不是根本途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在专而不在兼,即注重专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注意专业教学团队梯队的建设,注重专业教师层次的提高。

(2)数量充足且结构合理

导游专业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由专业领军人物、专业核心人物、骨干人物组成,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专业教师构成。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使导游专业教学团队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达到合理。如正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数量达到教学团队的15%以上,专业带头人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且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团队梯队结构按10%、40%、50%(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专业教师)的比例建设:注重对35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人数不低于现骨干教师人数:至少50%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至少50%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旅行社工作经历或从旅游行业企业直接聘请,100%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并在旅游行业企业兼职。这样就构成了一支专兼结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满足导游专业教学和导游人才培养需求。

(3)素质精良并充满活力

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旅游国际化的趋势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依赖于旅游职业教育做强势后盾,全力锻造一支素质精良的优秀教学团队是专业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保障。着力培养一支道德高尚、理念先进、素质精良、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导游专业师资队伍,注重养师德、铸师魂、训师才、培师能,推出一批全市、全省、全国知名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打造导游品牌专业,促进旅游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山西旅游业提供高素质优秀导游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2 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第一个制度保障——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

(1)兼职教师的结构:高端~一般

聘请旅游行业老总、经理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专业经验丰富,在行业中具有一定权威性:聘请在某一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不仅可以缓解教师数量的不足,而且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他们能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是高职学校师资队伍来源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2)兼职教师的质量保障:聘任一培训一管理

①聘任。由于旅行社与学院工作日完全重合,要聘请的专业骨干不可能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有大段的时间集中授课,这就给聘请兼职教师增加了困难,只有打破原有的五天工作日,采用弹性时间授课,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还可根据兼职教师的时间,应灵活机动地开设各种专业讲座,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及技术要点,从而解决企业与学院工作日重合带来的问题。

②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发挥兼职教师特长求得更佳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第一,严格控制兼职教师聘任环节。每一位兼职教师在任职前必须经过由教务处、系部、专业教研室三方全程参与的面试、试讲环节。只有通过兼职教师资格考核者才能上岗。第二,兼职教师的培训。许多兼职教师并不是学师范出身,多数人没有从教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从教的经历。因此,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培训的内容如高职教育理论知识、高职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运用教材的能力和师德教育。第三,全程监控兼职教师授课环节。以专业教研室为主对兼职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对兼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进行记录,并加以总结。第四,定量考核,动态管理。以学生专业能力增长程度作为对兼职教师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将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程度划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由专业教研室对学生进行随机能力测试,若被测试学生50%能力考核为优秀,不及格不超过5%,学院将为其发放奖金以资鼓励:若被测试学生20%以上不及格,学院将直接辞退,以后不再聘用。

将兼职教师管理纳入专任教师管理范畴,摆脱原有单纯聘任管理模式,使受聘兼职教师全方位参与学院各项教学建设工作,享受学院相关的福利待遇,树立其主人翁意识。

第二个制度保障——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

(1)访问旅行社行业专家制度

访问行业专家制度旨在提高专业教师真实环境下的导游带团技能,掌握导游专业在旅行社、景区景点导游讲解这一岗位的核心能力,制定符合旅行社需要的、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一是专业教师通过顶岗实践和访问,在了解旅游企业导游岗位需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二是根据访问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审视自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确定自我进修、提高方面的具体计划;三是从专业培养标准出发。深化教学领域改革,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实习实训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

(2)校企双向交流制度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为依据,紧紧围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加强导游专业建设,每学期定期召开导游专业教学研讨会,聘请旅行社老总、行业专家共同座谈,探讨专业发展、导游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了解旅游行业新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方向,使导游专业永远走在最前沿。导游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通过校企双向交流制度从而使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3)获取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导游专业教师考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一方面是对导游能力掌握情况的一次检验,另一方面是为日后指导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书打下基础。所以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获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对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予以奖励,并将此项列为职称晋升的考核项目。利用这种方法鞭策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导游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4)旅行社顶岗轮训制度

导游专业教研室每学期选派2-3名专业教师在企业顶岗轮训半年以上,由学院提供挂职锻炼企业,教务处、系部共同提出新教师挂职岗位应掌握的能力及阶段性实践成果,跟踪挂职学习情况,不定期走访教师挂职锻炼的旅行社,了解教师挂职学习情况,并由旅行社人力资源部门、实践岗位主管给出评价意见,将此作为教师转正、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和考核项目。

(5)社会调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旅游行业和社会对导游人才的需求情况,每年都要让专业教师利用节假日走访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导游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反馈的情况,调整招生计划和课程设置,并将此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3 专业带头人的核心作用

专业带头人是一种学术性称谓和资格,不是一种职务和岗位。导游专业带头人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导游专业的水平,拥有高水平的导游专业带头人有利于提高旅游院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他们具有核心的作用:(1)善于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一团队和谐(2)保持专业群建设的领先水平——技术领先(3)制定团队建设规划一青年导师制(4)学风正派师德高尚。我们要从师德品质、学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制定名师标准,选拔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骨干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以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必须对导游专业的教研科研、专业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承担带头人的职责。结合导游专业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技能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造就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带头人。

4 团队在社会服务中增长才干

(1)职业培训。导游专业的专兼教师团队可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利用现有良好的师资资源为社会进行导游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训。通过对外培训充分展示导游专业教学团队服务社会的实力和水平,同时在培训中也使专业教师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2)技能鉴定。每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期间选派专业教师担任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导游讲解现场口试考评委和《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律法规》笔试阅卷工作。提供技能鉴定及时了解考试前沿信息,反馈到导游专业教学工作中,引领专业教学。

(3)技术研发。专业教师可利用教学优势资源,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通力合作,共同研发科研课题,使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4)社会服务。即导游专业师生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社会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如大型会展讲解、会议礼仪服务、上级领导参观访问景区景点讲解服务等。在服务过程中,由专业教师现场直接指导学生,感同身受,专业技能迅速提高和强化,教师同样开拓了眼界,收益匪浅。

(二)抓双师型教学名师培养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实施教学名师工程,是打造旅游院校导游专业双师教学团队的根本。因此,要制定具体政策,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积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科研课题、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开发项目的研究,在实践中造就一批专业知识广,实践和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好和团结意识浓的教师。那么如何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呢?

首先要从旅游院校导游专业中选拔,基本条件必须是导游专业的专任教师, 副高以上职称,有省级教学成果或专职三年、兼职五年,具有行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具有一定的旅游行业影响力,承担技术服务项目、有横向课题或技术专利的专家学者。评选的标准为:理论教学水平占20%;教研科研水平占20%;实际技能操作和实践教学水平占30%:技术服务和行业影响力占30%。

通过造就“教学名师”,实施“名师工程”,促成导游专业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调动专业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对旅游职业教育的研究意识,为导游专业教师营造积极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增值效应。

三、高职导游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

1 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这是一个称职的导游专业教师首先应具备的道德与知识素质,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道德素质,对教学具备理论扎实的业务素质,还应具备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力素质。

第8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一、引言

引言部分即平时我们写文章时所说的冒,应包括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什么人员参加,到什么地方去,重点考察什么内容等。如本报告在引言部分所写的某县组织各乡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外地就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实地考察,让人知道了此次外出考察的主旨所在,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二、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此部分最主要的是要把被考察方工作中的与众不同之处及成功经验写出来。如本报告所写考察团的感受是当地的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势头猛,改革开放力度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为什么当地发展迅速呢?仔细探究,主要做法是当地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外出考察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反思自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如??市各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超前的思想意识造就了干大事业的大气魄,外向型的经济格局提升了发展速度,完备的发展载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永不懈怠的精神铸就了前进的动力,优越的创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跨越发展。总结经验部分是考察报告的重头戏,一定要写深,写透,写全,切忌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那样就达不到外出考察学习的目的,也不可能给没有参加考察的同志以启示,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照先进找差距,下一步拟采取的措施

外出考察结束后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搞好结合,使之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思工作、改进工作的契机,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落实的过程,即下一步怎么办、怎么干,如何加速发展的问题。外出考察的目的就是对照先进找差距,通过此次考察,该县委、县政府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方向和下一步拟采取的有效措施“六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在以工强县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在破解瓶颈上实现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狠抓落实上求突破。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考察报告中要选好典型事例,尽量用典型引路,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于雄辨,典型最具代表性。本篇考察报告中就多次例举了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用了大量数据来说明当地的发展态势好、速度快,效果非常直观,比泛泛的讲要生动的多,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考察报告范文(二)

××,男,**年6月出生,汉族,××人,**年8月参加工作,**年8月入党,在职大专,**年8月××师专函授中文专业毕业,现任××劳动人事局副局长。该同志主要表现是:

一、能自觉坚持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该同志能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加以应用。该同志在多个部门工作任职过,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能以极大的热情和钻劲,学习本专业的知识,适应新的工作。由于他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

二、政治立场坚定,能与党组织保持一致。该同志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在历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中都能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中没有参加造反组织和“打、砸、抢”活动;在“”动乱期间,坚持反对动乱;本人以及亲属没有参加“FLG”及其他组织。

三、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和劳动人事局副局长期间,根据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提出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劳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途径和办法。协调解决了××村因劳力安置长期上访的问题,在招商引资和协调服务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工作认真,事业心强,业绩突出。该同志无论在原经协委工作,还是在××工作期间,都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各项任务,先后被授予全省经协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在主持劳动人事局工作期间,先后被市人事局授予人事年报工作先进单位、工资统计先进单位,被××授予招商引资先进集体、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在国防工办工作期间,受到省国防工办多次表彰。

五、作风严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该同志不论是在上班工作时间,还是八小时以外,均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任劳动人事局副局长、国防工办副主任期间,作为单位主持工作的牵头人,能做到办事不推诿,遇难不回避,身先士卒,为人表率。能与其他同志处理好工作关系,在科学分工的基础,坚持协作和配合,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基础建设的重点工作,立足岗位职责和领导交办的工作,献计献策。在招商引资、协调服务中能够做到既热情服务,又坚持原则,工作中一般不接受吃请。在负责××办公楼建设和购置办公楼用品工作中,坚持按规定办事,办事谈事,多人参加,公开透明;签合同订协议,讲程序、讲原则,逐级汇报,做到不贪不占,不损害集体利益,努力做到清正廉洁。

考察报告范文(三)

今年3月,先后到一些县市进行考察,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要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目前我国农村人数最多的“知识密集性”群体。他们的状况如何,不但关系当今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的未来前途。如果不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会有高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师,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一项带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的工程。

近些年来,我省农村教育投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学校难以留住学生,辍学率有所回升。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安心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加快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有足额师资。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结构性矛盾,有待积极化解。

一、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省编制、财政、教育三家按XX年在校学生数核定了某市教职工编制,而XX年该市学生人数比XX年增加13.5万余人,教师编制却未增加。有些县,即使编制未满,招聘录用也受到限制,某县实有教职工比核定编制数少409人。据测算,该县“十一五”期间初中教师需补充600人,小学教师需补充1500人。

二是教师的学科配置失衡。一些农村中小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停开或开课不足,勉强开了课的也没有专任教师任教,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某市农村小学仅英语教师就缺300名。

三、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某市一些县、区农村教师50岁以上者占45%,某县一些乡镇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2岁。老的将退休,青壮的想进城,新的进不来,出现断档趋势。有不少教师体弱多病,某县一所中学初中仅有的四位化学教师,分别患有肺结核、乙肝、肝硬化,还得坚持工作。

四、是农村中小学高、中级职称的职数比例远低于城市学校。按现行规定,农村初中的高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8-13%;农村初中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初中少3-8%。农村小学的中级职数设置比县城小学少8%。实行评聘分开后,取得高、中级职称资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聘任的几率远低于县城同等条件的教师,有的农村教师获得高、中级职称资格后,要等6-8年才得到聘任。于是人心思走,拿到职称证书的中青年教师设法调到聘任几率高的城市或县城学校去;而在农村学校守老营者,年老病弱的比例大增。有关部门应抓紧落实XX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第9篇:讲师职称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师资 职业素养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李建英(1974-),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河北 石家庄05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指导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A100173)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69-02

我国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009年429万人达到3900万人。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很重要的职责。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职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因此,针对当前高职师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强高职师资队伍职业素养建设很有必要。

一、目前高职师资的基本状况

1.高职教师的整体数量。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数量虽得到改善,但从教学实际需要角度看,专任教师数量还明显不足。高职一线教师尤其是招生较好专业的教师往往承担2~3门专业课,课时多,专业教师年平均讲课为500学时,部分教师的年课时量超过600课时,教学任务很重。高职一线教师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数量还很缺少。

2.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从实际调研中发现,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明显不合理,因教学任务比本科院校重,没有太多时间用于搞科研或课题研究,而现实中高职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与本科院校一样,使得高职教师无法解决高级职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高职师资队伍整体职称水平的提高。

3.校外兼职教师比例。外聘教师和有一定企业经历的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加,显示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相对而言,校外兼职教师在高职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很小。

4.高职教师学历结构。与以前相比,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虽有较大改善,但具有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人数仍然偏低。一次对全国5省三十余所高职高专的师资现状调查显示,在21658人中,博士硕士学历层次的教师人数为1576人,占总人数的7.28%;本科人数为16394人,占75.69%专科人数为2954人,占13.54%;专科以下为734人,占3.39%。高职师资学历结构还是偏低。

二、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高职教育关注程度的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本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向,而且要具有随时将新的理论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能力。然而现实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当前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职称结构不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增加新的学科与专业。伴随着高职院校专业大幅度调整,旧有的传统专业不断萎缩,但其教师职称偏高,人数偏多;而新设专业的教师职称却偏低,且人数偏少,从而造成教学工作量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颇受社会青睐、用人单位欢迎、学生踊跃报考的专业的高级职称教师十分紧缺,而且非专任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初级职称和无职称者占非专任教师总数的相当比例。这种教师职称结构,必定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此外,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高职教育教师所具备的特色无法显示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师资队伍整体职称水平的提高。

2.专业课教师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实践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机会。一方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数量扩大,教师的授课任务也随着加重,课时变多,大多数教师从早到晚就像一台讲课的机器,很难抽出时间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另一方面,高职专业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有的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可想而知,在课堂上怎么能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时,怎能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亲自带学生动手实践呢?

3.来源的渠道单一。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科教育的背景较深,他们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基本具备当专业教师的条件,但是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他们受学科体系培养的影响,对高职教育行动体系培养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但他们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应该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让他们真正具备职业教育的能力,担负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4.“双师型”教师结构不优,数量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虽逐步呈上升趋势,但与实际所需要的还相差很远。调研中了解到,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统计出的所谓“双师”教师数据,只不过是考了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而已,压根就从没参加过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学校在这方面也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大部分高职教师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分配来的,他们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对生产、社会和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以课堂为中心,侧重于理论教学,以实践教学为辅;习惯于讲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解疑-考试等传统模式。也有少数从企业-线岗位转教专业课的教师,虽然具有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没接受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经验缺少,驾驭教材、课堂能力相对比较差,对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形式、方法不当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当前高职教师知识技能失衡严重制约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也严重制约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步伐。“双师型”教师要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要有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超前意识。

5.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很少,领悟不到高职教育前沿理念。相对于普通教育,高职教育本身的职业性、实践性,更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学习和培训,以便技术能力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师资培训是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补充和丰富执教师资新知识、新技能的有力手段。现实中高职教师即便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却还是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没有精力和时间外出进修,更无法到企业挂职锻炼,理论知识得不到更

新。结果导致老师们专业知识比较狭窄,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应变能力。即便部分高职教师依靠个人力量进修,但多是高等学科教育的进修渠道,进修内容仍是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培训效果不佳。

三、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高职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到学生就业。因此,快速建设一支热爱职教、业务精湛、品德高尚、充满活力、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程。

1.重视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010年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未来十年要重点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这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的高职教师首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因此,每一名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具有为人师表、积极向上的献身精神和热情、开朗、宽容的性格;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等。引导教师自觉地适应社会及学校发展的需要,增强主人翁意识。“严谨治学”对高职教师而言不仅包括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还包括要努力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探索职业成长规律、树立职业意识影响学生。只有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职院校教学重点的技能性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两手抓”的战略,即一手抓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一手抓教师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市场、行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选派部分高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通过“亲密接触”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实际,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只有少数部级高职示范院校定期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期间保持原来的工资待遇不变,多数高职院校还未能实现教师“工学结合”。因此,今后国家或地方应多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满足教师的实训需要。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教育理论培训、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的培育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提倡教师一专多能。学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一些先进的高职院校进修和培训,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从而提高我们“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3.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机制。学院领导要为教师创造培训、进修的便利条件,让每位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职业培训。从财力、物力和时间上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为每位教师创造宽松有利的条件,让他们尽早成为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除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年平均不少于2个月的顶岗实习外,还可以通过学院自身建立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主要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教师平时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将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经验进行转化。学院可以定期开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比赛的方式,来推动教师提高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4.优化师资结构,积极外聘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我们依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针对专业结构中部分专业的专任教师缺乏情况,积极从社会上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院任教,或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合理结合,达到老、中、青合理梯队,完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可以担任专业课教学,也可以担任校内实训基地或学生校外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教师。高职院校的专兼教师比例应达到1:1,使专业实践教学自成体系,构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但技能型人才却供不应求,而这些人正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对象。毫无疑问,高职教师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只有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综合的职业能力、深厚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才能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只有我们的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才能培育出创新型的人才,学生才能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6.深刻领悟终身教育理念,树立整个人生生涯的职业教育观。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一方面使人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特别是经济和职业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充实幸福地生活。”在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人有了一定知识和技能以后便可终身应付自如”的观念正在迅速消失。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观也应从针对学生的具体职业而转向其整个生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以便将来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辉煌卓越的表现就必须终身学习。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就能实现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学习型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素养的保障机制建设

1.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使高职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以促使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3)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通过教师教学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从而由衷地感激和尊敬教师。师生关系融洽,整个校园也就充满着尊师爱生的和谐氛围。

2.建立教师培训责任追究制度。将教师培训作为工作职责写入中层领导的聘期考核文件,内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以“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作为中层干部“能力”考核的一项指标,以取证比率的数字说话;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达到额定比率的领导干部可以升迁,未完成额定比率的领导干部需要先说明情况,分析清楚是教师本人的原因,还是其他客观因素导致的结果,才可以升迁。以教师培训责任追究制度来强化中层领导的培训意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对教师培训的双向需求之合力,以从思想上加强对提升教师素养工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杨林.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浅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2]卢双盈,赵志群.学习德国先进经验推进我国职教师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3]赵晓冬,赵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2009(5).

[4]田光哲.当前就业形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