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比较文学双语教育研究

比较文学双语教育研究

一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应用人才培养的认识仍较为模糊。高校对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路不明晰,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相对老化。事实上,本科学生就业的应用素质与比较文学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是对同一层次能力水平不同方位的描述。其中,应用素质是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而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则是其内在诉求。树立应用能力培养的比较文学教学观,就必然要强调学习主体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实现应用能力本位观在普通高校课程教学里的统一;通过模块式的能力划分和组织对应的能力训练活动,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能力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的转化,构建基于应用人才培养观的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就是一种创新和尝试。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课程能力低于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事实上,由于比较文学专业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较高,使得很多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双语教学的使用、原版作品的阅读、外文作业的撰写以及外文考试的进行等方面都遭遇了挑战。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都遭遇着一个难题,即“尽管外国文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都与异国语言相关,但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不仅使用中文教材,而且讲读的所有作品亦为中文译本。这样,外国文学教学实际上脱离了外文原著,完全与外文无涉。以此而论,中文系讲授的外国文学并非真正的外国文学,而是翻译文学,或曰‘中国的外国文学’。长期以来,不少外语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师对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的诟病并非毫无道理。正是由于教学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教师只能通过母语讲授外国文学,学生同样只能借助母语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致使外国文学教学改革遭遇瓶颈。”〔1〕与外语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相比,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语言结构与知识类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中文专业本科的比较文学课程,不能简单地照搬或者套用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既要突出中文专业本身对于民族文化、语言的熟稔,又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外语能力,实现对于异域文化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在中西对照的视域中还原各自民族文化的根本性差异、比较二者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当前,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双语教学无法贯彻始终

虽然,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外语能力耗时长而效果差的问题,全面、匆忙地实行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就是一种空想。一些高校的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进行比较分析的外语能力、学习技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比较文学的中西文化阅读、表达能力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脱节。比较文学课程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外语习得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转变的过程,必须同时在外语课堂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相互贯通,使学生养成以外语思维理解专业课程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以外语思维学习外语、以中文思维学习中文。而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双语教学贯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通常只建议学生阅读外文原版作品、或是集中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双语讲解,而不是全程、全面、立体地进行比较文学双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无法让学生真正形成较强的综合应用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双语教学缺乏针对性

比较文学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没有针对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和外语综合能力的需求特点。在当前本科学生文凭持续贬值、硕博士挤压本科就业市场的背景下,本科学生的学习从对于基本原理、理论知识的追求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改善就业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他们迫切需要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积累涉外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于本科生就业方面的刚性指标。这一转变既是对于当前高校本科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也是深化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深度、广度的内在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都没有重视这一转变趋势,而是仍然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方法。

(三)教学模式陈旧

沿袭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比较文学教学趋于多元、兼涉中外的特点。很多高校的中文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常态的思想主题分析、作品内容讲解、创作手法归纳等理论知识层面,应用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从比较文学教学中达到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文化、掌握外语应用技巧、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多方参与机制缺乏

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以全体学生的外语、文化综合应用能力为重要目标,这需要学院和比较文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较多涉及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专题、中外作家比较等内容,这需要学院和教研室统一规划、协调步骤,齐头并进,并在学生考察、考试等方面与高校教务、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从而确保能够以一种目标明确、流程周详的方式统筹兼顾,突出比较文学本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针对上述情况,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应用人才能力培养应凸现比较文学的双语性质,包括对外语原始材料的阅读能力、概括外文文本的叙述故事、凸现情感交流的作品感受能力、外语作业的地道语言表达技巧、外语思维方式的进入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双语思维为特质的比较文学观,进而有效地提升该课程学生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当前以提高就业为旨归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改思路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在于以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比较文学课程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应用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以培养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从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夯实本科学生的双语接受、表达能力。进而,以比较文学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以双语思维为表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程贯穿大学生素质教育,并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应用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切实有效地以课程促学习、以教学促就业。在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以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有针对性地设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双语能力的主要模块。双语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必要根据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社会对于本科应用人才的需求和比较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双语应用素质主要表现为:外语原文的阅读能力、外语听写能力、原版文学作品的概括和复述能力以及外文表达、思维的理解能力等。因此,需要从培养本科学生对于社会需求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开发角度出发,把与学生就业能力密切相关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置于重要位置,联系社会,确立以本科学生就业能力为圆心,以应用能力的获取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包括听、说、读、写、思在内的双语教学模块,这是构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以培养本科学生就业应用能力为旨归的主要框架。

(二)以普通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为平台,开展各种双语教学,全面提升本科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双语应用技巧。高校可以开展多渠道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及辅助活动,如朗诵外文诗歌和散文、组织演出外文舞台剧、翻译中文作品为外文、对照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为根据外文原著改编的电影配音等。双语教学的辅助活动只要学生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熟读、练习,是不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双语能力,也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探讨、适应,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们的兴趣和思维习惯,从而使其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展示出高人一筹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以比较文学课程教育为契机,学院和教研室应结合本校实际,建构起多位一体的双语教学和双语实践体系。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断将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个人习惯中去。在学生进入比较文学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根据教学需要和社会对本科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组织课程介绍、外文能力调查、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分析、双语专业讲座等,使学生在接触比较文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即形成一种比较思维习惯。而进入课程学习的中期,则可以组织学校、学院、系和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素质活动,如外文朗诵大赛、翻译大赛、大学生外文歌曲演唱大赛、外文戏剧社等,使学生基于比较文学课程形成的双语能力落实到不同的思想、专业内容上。而在比较文学课程结束之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行集中、客观的评价,既可以采用一般的全外文期末考试,也可以实行一种即兴的比较文学课程内容展示。

(四)以明确分工、协调落实为原则,构建比较文学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体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门普通的比较文学课程所能独立承担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联动、相互配合的双语能力建设体系,促进学院、系、班的各级双语素质辅助机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外文思维方式和应用外语能力的意识。只有从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需求人才目标的视野出发,构建基于双语能力的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强调学生通过系统的比较文学学习和多元互动的双语实践运用,真正使双语能力和素质内化为学生的日常技能、意识,强化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各项职业能力的适应和运用,从而真正提高本科学生的双语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三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

在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授课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专长和知识优势,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模式。“对本科教育,尤其是基础课教学而言,平衡感是不可忽视的前提。什么是平衡感?学生的求知欲和所能获得的知识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当。在这两者之间,教师对内容的选取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2〕对于刚刚接触到比较文学课程的本科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语言储备尚且不够充分,有赖于教师为其量身定制双语教学的内容。而在比较文学课程的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双语教学中“语言”技巧的运用和“双语”的转换,又要注意在讲授过程中体现出比较文学课程的文学性。同时,在讲授比较文学的文学性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根据班级大部分同学的理解和外语水平,选择具有一定难度而又能基本理解的内容作为重点;而对那些理解能力较强、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有意识地启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坚持双语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照顾大多数同学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入有关作家生平、奇闻趣事、异域文化、作品接受等方面的内容,使课程显得更加饱满、深入。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外文著作作为底本,但又不应依赖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课堂气氛进行适时地转换、调节,激发学生对于比较文学课程的强烈兴趣。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面临着较大的调整。许多学校坚持了以通识教育和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原则,而对专业基础课程作了较大的变动。和其它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样,比较文学课程同样面临课时减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对于通过比较文学课程学习获得双语能力习得的期望反而进一步加大。对此,在比较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教师应在“讲述中结合分析作家作品,将艺术形象的感知和理性思考适当地融合起来,调节课堂的生动性和知识传达的有效性。指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性地阅读同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作品可以简单也了解一下),并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3〕为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经验挑选相关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将比较文学原理和文学作品比较紧凑地衔接在一起。同时,教师尤其应该加强对于学生阅读原文作品的引导,其中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选择精读作品。

“一本书经过反复阅读,从无疑到渐渐有疑,节节是疑,最后又归之无疑;经过一番熟读精思之后,学到了知识。”〔4〕使学生对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发展过程有基本的掌握,同时有选择性地对中西方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兼顾理论与文本、文学史与作家作品。在本科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将学生从对文学内容、比较文学原理的简单理解,转移到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思想性以及中西文化的比较的较高水平的层次上。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根据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以及学生的朗诵、表演、对话等是较为有效的措施。“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压缩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是加强课堂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面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5〕利用上述方式可以改变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严肃、枯燥、理论化,而代之以形象可感、亲切自然的视觉、声音和思想冲击,为僵硬的理论教学赋予丰富的人性内涵。同时,在具体的教案设计中,努力做到比较文学讲解过程中的图文对照阐释、文学史与比较文学理论相互映照。借助作家生平的讲解、史料和图片的展示以及声像的刺激,给学生以细腻而深细的心灵影响。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过分依赖PPT等电子媒体,而应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精神、眼神的交流,否则就容易陷入到照本宣科的误区中去。结语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在对学生双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提升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对外语的阅读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掌握中,应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双语思维为特质的比较文学观,进而有效地解决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适应以就业为目标的大学本科人才应用培养目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