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探析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探析

摘要: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背景下,文化大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同时改革开放的深化促使我国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教师要注重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此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贡献力量。语文教师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相融合。本文就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融合的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不足;意义;有效融合策略

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并不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造成学生只关注文化内容,而忽略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或者是产生相反的现象,但是总而言之都会让学生难以实现两者兼顾。如此一来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恶语文学习的情绪,不利于班级内整体语文水平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将传统文化与之融合,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

一、分析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一)各层面缺乏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还不够,他们大多数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于主科知识的教学,因为这些课程与学生的升学息息相关,而这些学科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所以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普遍忽略了传统文化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偏远山区的教师更是缺乏这样的意识。小学教师的精力有限,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要开展德育教育,导致其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传统文化的教育,当然有的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科学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事物,由于各国信息的相互交流,学生被外国的节日和习俗所吸引,如感恩节、圣诞节以及各种影视作品等,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身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以及其中的内涵了解却少之又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传统文化缺乏相应的仪式感,长此以往学生会迷失方向,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教师要通过融合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宣传的内容过于碎片化,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系统,所以小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回顾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使学生知道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国文化底蕴的体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其中蕴含着许多高尚的精神品质,所以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将语文知识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相融合,能够使二者包含的内容更加宽泛、庞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树立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净化其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气质,开拓学生的认知和人生境界,让学生开始感悟到人生的智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主要是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与课堂教育教学巧妙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语文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其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打开语文学习之门,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发现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过是只言片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从而最终提升自身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探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运用古诗词,提升学生独特审美力

古诗词作为小学语言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具备独特的韵律美、词语美和意境美,是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自身语文教学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教学巧妙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运用询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提问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之初就感受到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吸引小学生积极进行课堂发言,将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之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更好地展现古诗词所呈现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优美的古诗意境中感受到独特的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描述相应的情景,在情景中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思考,有利于更好地导入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在课上还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等与语文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古诗词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古诗词韵律和断句的讲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独特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采用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二)巧借典故,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文学典故往往具有语言精简凝练但却富含丰富内涵的特点,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作为语言类和育人类的学科,教师可以将文学典故作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突破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学典故中的人物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让其通过学习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言行,成为具有优良品格的优秀少年。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搜索关于文章的典故,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展示,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最好是一些动画片的片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之中,同时也可以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产生巨大的兴趣。学习和疑问相结合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重要工具,教师在学生观赏视频后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代先贤的优良品质,虽然学生会对不同的历史典故产生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师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典故中的核心思想,这样才能通过典故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典故,而典故中更多地体现了人类优秀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传统典故,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格,最终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甘于奉献的有志青年。

(三)教学生活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

文字是生活高度凝练的成果,同时也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让其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生命力,鼓励其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文化,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化是高于生活的一种知识,也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自身的文化感知力,所以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增强学生对于文化的感知。教师要将教学过程生活化,给予学生一个开放性的课堂,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寻找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鼓励学生进行朗读。教师也可以借此举行一个朗读比赛,让学生在多次的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实践活动,要学会在课文中寻找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关联的部分,将生活与传统文化相联系,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力。春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春游,学生可以在大自然中感受到诗人眼中的美丽,这种与自然相关联的实践活动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中的情感。

(四)开展年节活动,传承中华传统

语文教师应该多整理收集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深入地研究教育价值,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安排到语文教学内容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教育由易到难,同时也可以实现将静态的知识与亲身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中华传统。开展年节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可以避免学生崇洋媚外而忘记自己国家的传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认知意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传统节日的风俗之中,让其体验不同节日的风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节日的氛围,同时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年节活动,并且在参与后将其写成文章,在作文中就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年节活动体验的乐趣,不知不觉培养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年节活动也是传统文化之一,学生在被问到传统节日的来源以及风俗时经常出现问题,比如:他们不知道节日的根源、在讲述时不知所云,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年节活动的开展,传承传统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充分重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且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两者的共通之处,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文化,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课程的标准,必要时要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坡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包容的胸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朱秀颖.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理导航(上旬),2020(9).

[2]韩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江苏探索[J].剧影月报,2020(4).

[3]王小燕.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魅力[J].文理导航(下旬),2020(9).

作者:苏万祥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