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产品设计类课程思政元素导入方式分析

产品设计类课程思政元素导入方式分析

摘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及形式的教学,是产品设计专业积极响应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针和号召的有效举措之一。元素的导入方式上可以分为在教学内容中导入、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导入、在“显性”传播与“隐性教育”的教学手段中导入等。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在产品设计类课程导入思政元素的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真正在专业课与思政课程结合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显性方法;隐性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当代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近几年,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问题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热烈探讨:陆玲[2]强调在专业课程中加入适宜的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导入路径的方法;尹雪娜等[3]以具体课程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专业课程中德育所起的作用,用以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倪敏等[4]主张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要发动全校教职工的力量来提高思政内容的影响力;冯莉[5]在思政过程中强调要以传统文化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文化上“寻根”,找到归属感;邱伟光[6]强调要想提升课程思政效果,一定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内生动力。提出的多种思政资源,蕴含的中心思想是把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把专业技能课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掌握先进的育人理念,实现培育全能型人才的伟大构想。对于产品设计专业来说,专业课程专业性强、有理论深度、技能水平高,在这样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一、产品设计专业及课程特色

淮南师范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是以艺术设计学为主学科,集营销、管理及材料等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型专业。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在专业课程的分布上,创新性地以“平台+模块”为课程体系,前瞻性强、就业面广。所以,能够精准而有效地表现其专业特长、展现其精神风貌等,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与入职体验过程中意义重大。“设计与生活方式研究”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行为学理论知识为基础,来分析造物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其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其中,学习内容包括设计与生活的关系问题研究、事理学的理论研究、地域性设计与生活等。各部分内容都与人们生活关系巨大,课程所涉及的民众思想也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在这些内容中,加入人文内涵知识,把握育人方向,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导入思政元素是非常必要的。

二、思政元素与产品专业的关系

“思政”,谓之“思行善政”,汉语字典里解释为思想、思考国家事务,通俗理解即为思想政治。当代大学生不但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家国情怀和主人翁精神。要使学生达到上述的目标,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可靠又确切的联系。虽然在通识课程中,有专业思政课程,但是大学思政课程仅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等内容,不足以贯穿学生生涯的始终,所以,思政教育应该要与学生专业课程融合起来才能达到实时教育的目的。其实,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问题一直存在,并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设计与生活方式研究”主要研究什么样的设计与生活、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等问题,其中设计与社会意识都在思政之中,只有了解思政,学好思政,用好思政,才能更好地用专业为祖国服务;也只有找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依靠我们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具有技术自信,树立专业自信。

三、思政元素导入专业课程的方法

专业课程虽以专业理论、技能为主,但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我们应该牢牢坚守的根本问题。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既要准确全面地讲解和融汇专业内容,又要利用专业的特殊性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学科优势,使专业与思政同频共振,通过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导入思政元素1.在专题讨论与知识点教学中导入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具有学术性强、应用性广等特点,其中具有很多可讨论的设计专题、可辨析的热点与可验证的理论。在课程的每一部分,都会安排很多不同的讨论专题。就科技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问题来说,设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就餐方式等,这种改变体现在我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这部分内容中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拿出来作专题。比如,沟通方式的转变,由最初鸿雁传情、飞鸽传书到BB机、小灵通、“大哥大”,再到如今的QQ和微信,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到2G、3G、4G的普及,再到如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5G研发和运用,技术的强大显示的是人民的强大和国家的强大,为此我们都应该深感骄傲和自豪。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课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目前现代化与部分人群西化的辩证关系、出现的原因以及利益得失等。当然,对于专题讨论和日常练习的内容不必要求整齐划一,而是既要坚持学生的独特性,也要培养他们有指向性的批判思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每一个专题的设定都有思政元素(见表1),但是在内容的开发上也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做到讨论主题既能紧贴时事,侧重点明确,又能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2.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导入思政元素设计类课程具有艺术多元性。对于基础知识的传输过程,利用这个特点,效果会事半功倍。就该门专业课程而言,针对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有一些比较深奥的内容会通过创设相似的辅助情境来让大家理解,或者布置一些课外延展阅读、课后作业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用户体验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拿来目前市场上的护眼产品———坐姿矫正器,让同学使用体验,然后发表对它的看法。坐姿矫正器是通过防止学生低头而设置的一款“障碍”产品。这类产品还有很多,如减速带、校园宿舍通道的障碍球等,目的是通过限制一部分人的行为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出课程中有关障碍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的发展部分。在课堂上创设体验情境和生活案例来解读设计以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既符合专业性,又能够在案例中加入思政元素。通过有所侧重的选题,有的放矢的引导,最终达到“德育”的教育作用。

(二)从教材入手进行文化植入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合乎学生规律的教学用书,以传输基础知识、关注学科动态等主要内容,反映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思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好教材必不可少。虽然关于设计与生活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章众多,但是这方面的专著还很少。根据目前这一情况,产品设计系教学团队于2019年申请获批校本特色教材《设计与生活方式研究》,对于教材的结构安排拟加入思政部分,就如何导入以及与课程内容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技巧的研究。宋伟[7]在文章中指出,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新使用,专业教师应结合自身体会与学科发展来研究思政元素,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所以编写教材时,也应该把前后内容衔接自然,决不能刻意地去表达。类似于表1中专题的讨论侧重点一样,同一个问题可以分为多个方面来解读,尽量使教材中的表达更加科学有效。当然,思政内容无处不在,同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在“设计与生活方式研究”中,有一部分是地域文化与生活的关系研究。因地域特色所形成的文脉具有传承性、稳定性,所以这一部分章节内容应主要从设计的区域性特征来解读传统文化带给生活的改变。有了这种认知,学生才会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发展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研究,要从文化入手,才能不流于表面形式。只有在教材中加入这种文化自信认知,才能让学生有民族忠诚度,也只有具有文化底蕴、文化依托,才会产生文化自信。

(三)在“显性”传播与“隐性教育”的教学手段中导入思政内容设计与生活方式教育是显性教育的方式。所谓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有意识、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影响且同时可以被明确感知的一种教育方式[8]。这种“显性教育”具有明确性和灌输训导性。有些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显性教育太过激,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因此对于思政元素的导入就要适当地运用“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指的是通过环境或是活动氛围进行无形、无声的传播来达到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即“润物细无声”。虽然对于设计来说,设计方法不同、手段也不同,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设计知识的通识性及共情能力是很多学科所不具备的。共情很大一部分属于“隐性教育”。虽然现代设计中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与认同冲击着本土文化,但近几年来国家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各地区的文创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使得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使学生得到熏陶。所以,在显性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隐性教育”。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专业,才能在产品设计的专业课中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结语

产品设计专业特征明显,经过近几年大量教学实践的介入、教学大纲的调整和完善,逐渐找准了专业与学校的定位,使得产品设计专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归根结底,这都是在国家日益强大的基础上完成的。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明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只有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课程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导入思政元素,才能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这期间不可忽视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因为优良的师德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政元素。另外,专业课是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思政元素的导入是每时每刻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掌握正确的切入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德与才的双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忠军,钟启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N].人民日报,2018-05-31(10版).

[2]陆玲.“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9(11):120-121.

[3]尹雪娜,杨珊珊,徐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2):96-98.

[4]倪敏,张兴龙.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11):137-140.

[5]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宋伟.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5):104-106.

[8]江畅,周海春,徐瑾,等.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474.

作者:李丽丽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