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成人教育中导师制的价值

成人教育中导师制的价值

[摘要]现今,成人教育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内涵式建设模式,导师制的运用与成人教育的根本需求相吻合。然而限于实际条件,导师制运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可归结为实施机制不健全、环境条件不到位带来的导师制实行效率低下。导师制能够贯穿成人教育全过程,其运用可以强化成人教育过程中的服务性和交流性,同时最大程度提升成人教育的可操作性。为了使导师制可持续运用,需要结合多元化导师内容和方式,推动导师制评价体系和项目式运用方式的建设。

[关键词]成人教育;内涵式;导师制;教育评价

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变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人才需要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更完善的知识结构,社会人员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适应更为严苛的职业竞争压力。面对当前社会环境,成人教育适逢其时,其不限年龄、时间灵活的特点,使其成为社会人员继续学习时的首选方式。但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背景下,成人教育也存在着需要面对的挑战。成人教育的学生相比于传统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外界知识的接受性较差。这对成人教育工作提出了严苛的挑战。各项挑战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个体化差异巨大带来的教学进度难以掌控的问题。导师制的运用使成人教育能够关注个性化差异的教学效果,建立一对一的长期教学关系,满足成人教育学生的特定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贾绘泽指出,国家已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提升到了战略层面。而在各类型教育形式中,推行导师制无疑是对国家个性化人才培养战略的积极响应。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始探索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1]。实际运行中发现,导师制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管理处理难度大、文化差异多、制度还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围绕激励监督机制、支持系统、教学氛围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优化,为导师制的运用和成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应用现状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是当时的牛津大学所率先采用的一种教学制度。在该制度中,导师对学生起到课程教学外的教学辅导和生活指导作用。教学辅导主要包括学生的课程选择、考试准备等,生活指导主要包括发放一般福利和生活行为指示等。最初,导师制一般只需负责一两名学生,因而作为一流大学的精英教育特色,被誉为“皇冠上的宝石”,政府、社会、学校、科研机构都对其推崇备至。导师制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扩充,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效率和成本已经成为导师制运用的核心元素,实用主义坚定地渗透到导师制的运用理念中,导师所负责的学生逐步增加到8至10人。由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进行扩招,有的高校教学资源开始显得不足,硕士、博士阶段仍基本按照国外知名大学导师制进行培养;本科导师制则针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改进,分化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年级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精英学生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多个种类,不同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条件和学生教育环境选择不同的导师制模式。导师制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类似“师徒”的传统关系,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乃至业务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导师制已经是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机制。对于成人教育而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各校导师制开展时间、学校资源、学校背景及生源上的差异,各校实施的方式、范围、程度及具体措施都不尽相同,也就导致现有的模式不具备完全的可借鉴性[2]。加之导师制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环节管理不科学,缺乏明确的指示,一些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成人教育学生进行导师选择时,范围和自由度都非常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和职业的匹配度。

二、导师制在成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导师制在成人教育中的地位导师制是基于学生对更多隐性知识的内化需求而提出的教学模式。随着在教育中越来越广的运用,它已由最初的一种教学补充手段转变为成熟全面的学生培养机制。导师制成为教育模式的潮流有四个原因。第一,导师制中导师与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一对一”关系,因材施教的特征吻合了现代教育需求。通过导师与学生相互之间较长时间的互动,导师对学生不仅仅是技能传授,同时还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职业生涯的选择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技术以外的内容会形成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3],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第二,导师制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同样改变传统教师的工作体系,教师从只承担授课任务变为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由大而全走向个性化、专业化,改变教学过程的诸多关系,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有利影响。第四,导师制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思政教育效果一直被说教模式困扰,很难深入针对个体,导师制带来的示范作用、权威作用、亲情作用、专业作用能做到立体化思政教育,打造出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大好局面。由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导师制将在成人教育发展的“大蓝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构建良性教育服务与交流机制班组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关系看似紧密,实则松散,导致成人教育太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导师制不同于班级授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台上、台下,是频繁地接触与沟通,是一种经常性的、定期性的面对面式教学,是服务性、交流性非常强的教育形式。这种“结对”关系,可以切实保障每个导师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时间切实运用到每个学生身上,能够根据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教学方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以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师生的信任及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和自愿为前提的导师制合作文化,能够使师生之间在目标期望、研究兴趣、工作方式和偏好、科研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缩小,不会因学科、学历、年龄、性别与职务的差异而带来等级性[4]。最为重要的是,在导师和学生的直接对话、探讨中,相互之间的距离得到大幅缩小,易于形成亲切、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背景下,导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背景、职业特征、职业规划等细节内容,进而建立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挖掘学生潜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和进步。此外,导师制能够将教学活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实验室、办公室、餐桌等区域,有助于快速建立密切且信任的学习关系。师生间的顺畅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好各个时期的任务,明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建立全过程式教育服务,为成人教育保驾护航,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格局。

(三)有利于强化成人教育实践性成人教育主要面向操作型、技能型知识能力培养,需要突出实践环节,因而导师制教学内容必须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例如,围绕某一成功的实际事件共同探讨、交流,寻找不足之处。在探讨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质疑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权威、独断和教条主义的抵制意识”[5]。实践对导师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中导师制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师生一起学习、工作,使得导师工作的导向性更加明确,能够基于导师自身情况针对学生某方面能力设立专项培养计划。特别是学生所选择的导师与自己的职业相匹配,能够快速适应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要求。第二,实践教学中所产生的真实性学习体验能够强化学生对职业工作内容和环境的认同感,非常符合成人教育的需求。由于距离很近,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更为显著,更加容易形成良好学风,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隐性教育。第三,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外,实践使得导师能够引导学生探究职业环境,辨析职业前景,进而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包括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素养培养等,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掌控能力,进而围绕实践项目,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

三、导师制在成人教育中的发展体系构建

(一)围绕师资构建完善运用评价体系导师资源作为导师制的关键因素,需要得到保证。加快导师师资体系构建亦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包含内聚外引、绩效管理等策略,具体形式表现为导师资源引入机制的多渠道化。第一渠道,持续强化校内导师资源建设,建立严格的选聘要求,结合完善的导师培训体系,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能力和责任心,确保导师能够快速进入角色。第二渠道,建立导师资源联盟机制。成人教育要与其他高等院校保持良好的师资合作,聘请在职教师为客座导师或聘用一些离退休教师为荣誉导师。他们具备强大的责任心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帮助成人教育学校快速建立导师资源体系。第三渠道,审时度势,全面引入外来师资力量。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力量,这与成人教育匹配性非常好,且能够快速接触到最前沿的职业、科技知识,快速建立导师制运用优势。多渠道的师资力量引入是“外”,自身导师体系建设是“内”,导师资源维持需要内外并行、双管齐下。导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反馈体系必须得到加强,以此最大程度提升导师资源运用效果。具体可由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定量评价。确定一些硬性要求,对于每个导师指导的最低学生人数、每学期指导学生次数等制定量化指标,并将每次指导内容记录成册,定期汇总到相关管理部门,作为对导师工作考评的重要依据[6]。第二,建立导师评价数据库,依托成人教育学生的群体、个体特征,进行科学评估、合理分配,分门别类地提供相关专业性指导和帮助,最大限度匹配导师制运用效果,达到导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基于实践性特征强化项目式导师制项目式实践关注教学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高等教学方式,它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之一,其主观态度、主动意识及对制度的认同程度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基于项目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紧密配合导师开展辅导工作,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自我主动性[7]。项目式导师制的强化可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明确项目实施机制。从项目选择、确定到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交付、项目总结,对每个阶段都要有清晰的操作依据和实施规范,保证项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其二,保证项目式导师制的问题导向、合作学习、多课程协同。项目以问题导向为轴,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分析问题,全面思考,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如此一来便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要求任何项目都需要学生相互分工、明确职责、共同完成,可以对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多课程协同强调项目不再简单围绕某一学科或课程进行,而是综合性极强,真正围绕实际运作,引导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诸如质量管理、企业营销、财务运作等,达到知识整合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融合。其三,达到启发教学效果。项目式导师制让学生根据项目调整自身的学习计划,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项目完成需要学生将系统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建立项目实践主题研讨机制。项目参与者应建立交流平台,导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主题分析、难点讨论和方案规划,避免出现单一成员闭门造车的现象。同时,在项目实施各阶段进行问题阐述、策略探究、检查汇报等,以便及时跟进项目实施效果。

(三)建立健全导师制运用保障体系导师制的运用需要通过长期的分析、总结、优化,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尤其是面对导师资源紧张和导师个体化差异巨大以致分配困难的局面,需要有效地整合各方力量,建立有序的运用方法,快速强化导师制运用保障体系。具体可分为三点。第一是树立正确的导师制运用理念。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导师制除了完善制度内容等外在形式外,还必须从“理念或文化”等内在本质上出发,更新改善,明确导师制运用理念,拒绝单纯地移植和复制,结合成人教育的特色性、特殊性深入进行本土化改造,围绕职业精神、职业理念等方面,为发展成人教育导师制夯实理念根基[8]。第二是明确实施方案,积极宣传引导。导师制的运用需要学校广泛地征求各方意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以此制定相应的论证、调研、优化机制。进行宣传时,需要结合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立特色宣传方案,增强社会各界对成人教育导师制的理解。实施导师制时,校方需要耐心地指导导师、学生等参与导师制的运用过程,不断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是加强导师制组织架构和制度建设。导师制的运用是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一方面是紧跟教育发展的社会潮流,另一方面能够解决成人教育深层次问题,有利于打造高质量、多样化、多层次的成人教育体系。导师制的运用要充分结合成人教育学生的终身学习需求特征,建立长远发展的机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导师制服务体系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绘泽.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J].教育探索,2016,(10).

[2]白茹雪,初红涛,苏立强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5).

[3]陈斌.基于职业导师制的新馆员培训模式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03).

[4]刘鸿.美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有效导师制的文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06).

[5]常丽丽.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

[6]薛晓春,许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2).

[7]王颖,王笑宇.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01).

[8]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08).

作者:张璐 单位:华侨大学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