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雕塑生态化的应用

城市雕塑生态化的应用

一、城市雕塑生态化设计中再生材料的艺术成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物质层面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节约型经济,优化资源等城市发展地热议,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然而作为精神层面的城市雕塑更贴切人们的生活。首先,城市生态雕塑在物质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这一点具体呈现在雕塑材料制作地选择与成型技术地运用手段上,生产生活材料重复使用、废弃回收与再生利用;设计与考量城市生态雕塑在设计、制作、使用上怎样最大化减少对都市生活、生产环境资源和能耗地损害与浪费等,从改进城市生态系统循环的良性化角度出发,从根本上降低城市生活资源消耗,减少与杜绝废弃物及有害物对城市生活空间的污染,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化材料的开发、研制与成型运用是实现这一共生关系的途径和基础,具体包括有机材料资源的收集、合理运用;废弃物的回收整合,分类开发与循环再生使用。在城市生态雕塑的创作中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的生态观,使雕塑创作有机化,材料制作无污染化,艺术手法淳朴自然化,共生关系适宜性化,重在制造一种自然的、宜人的、健康的、绿色的公共空间艺术环境。使雕塑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环境中,使我们在创造“美”的同时,使这种“美”能够长久延续下去,以改善人工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污染,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缓解生态压力。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自然属性的认知、理解、感悟与尊重,在嘈杂的现代都市空间环境中,再生材料的生态雕塑艺术成型会使人心理上更接近于大自然的安然、平静、祥和、纯真、至上的恒久美,给予疲劳的城市人以精神抚慰与心灵慰藉。在人类化进程中,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是大量的自然资源的提取、运用、排放的循环过程。人类在创造适宜于自我的社会化物质文明时,也在不断持续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传统的材料研究、开发与运用,往往过多地追求最大化的使用功能,对材料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所消耗的大量资源;对环境空间造成的严重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危害等事实重视不足。生态雕塑再生材料的应用无疑引领着城市雕塑设计创作的生态意义,即是一个开放变化的公共社会性环境艺术,又和其他姊妹景观艺术相互依存、衬托、对比、融合关联与共生,即雕塑本体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和谐共生。除雕塑本体所具有的审美形式外,还应具备和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用,即对环境和生态有积极的保护改善作用,又有益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持续发展。从再生材料的利用和研发上唤起城市生态雕塑艺术创作新形式。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所未有,为我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之时,也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无法想像和难于避免的生态性灾难,大规模频繁爆发的生态危机,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城市雕塑生态化设计中再生材料的艺术成型,唤起艺术家在城市公共艺术——雕塑作品创作中的本源形式的重新认识与梳理,即如何运用生态材料手段再现生态艺术语言,如何舒缓、改善人工制造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污染,平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上的失衡所造成的环境危机;城市雕塑生态化创作通过大量的交叉实践来唤醒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反思,从而建构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系。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研究的一脉,具有较强的大众性、公共性、社会性,对于其他艺术形态而言,更容易走近公众,从人类寻找和回归精神家园之路来看,城市雕塑的生态化创作更能帮助人类回归精神本源。

二、城市雕塑生态化设计中人类共生性

城市雕塑的生态关注,来源于90年代日本的物派艺术。日本物派雕塑艺术主张:现代艺术不是永无休止地在自然界增加人为制造的主观物,而是引领人们感知自我世界真实面貌的媒介,推崇提倡主客体不分,崇尚自然固在的东方自然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推行东方色彩艺术观是雕塑艺术作品的介体。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这样定义生态雕塑设计:任何形式设计的过程与生态相协调,尽量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是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的体现,减少对现有稀缺资源的掠夺,保护生态的循环,维护生态质量,致力于帮助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其次,在国际美学研究的新趋向中看到,环境美学日渐得到重视,成为美学学科中的一个新成员,这里包含了纯自然的美学价值、环境规划中的艺术、社会环境的美学价值等。遵循这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不断探索出适宜于当下人类需求、和谐美好的生态观雕塑作品,切实调研分析,理解领悟现代城市生活人的心理感受,崇尚信息适应度和适宜性原则,改善不良人为环境下的精神污染。城市生态雕塑建设应引入人体工程学,依据现代人的生理特点,注重人性化设计特性,使雕塑的设计创作与观赏合乎人的自然生态特征,探究公共环境空间当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这就要求艺术家充分认识、理解、重视城市公共环境雕塑的空间性,照顾受众的观赏角度及雕塑对人的适宜性尺度。对艺术品的细部处置,更要展现出对人心理生理的关照,显现出雕塑与人的对话,这是作为物质体的雕塑与自然体生命人之间的融合关系。雕塑与建筑、公共环境、人、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代城市雕塑的一种新概念,即艺术综合体的生态观,是当代造型艺术语境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当代城市雕塑的尺度相对与景观大地艺术来讲,是一种综合艺术体,既有地域性、景观性、人文性、实用性、纪念性等功能,又是个人主观与客观的直接关联体;即有个人感官思维的渗透,又有极为贴切地将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文化、社会融入到公共区域中的关照与呈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现代生活场所,即对自然影响最强烈并作用于自然的地方,所以城市的建造者必须直面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譬如城市持续不断扩张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疏离问题,人们依赖于城市生活的便利,同时又不满足于远离大自然的心灵空泛,表现为城市中的人们不甘心于绝大部分时间内将自己蜷缩牢固在冰冷的钢筋水泥的火柴盒子里,每个人都渴望需要舒缓压力,延展自然生命生长空间,满足物质外的精神享受,渴望生存环境的改善与心灵关照的绿色空间与绿色文化。

三、城市雕塑生态化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方向

第一,从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城市生态雕塑创作者的艺术创意思维程序的变化,重点从雕塑的尺度、空间、体量、质感、色彩及雕塑主题的主体与环境背景的衬托性与适宜性,转化到雕塑成型建成后,最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产生怎样的优劣效果入手,重点是探究实践城市雕塑材料生态性的实际应用实践上,节能、环保、安全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避免人为的光、声、气等环境污染。表现为雕塑主体物质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共栖关系,其具体为实践雕塑制作在生态材料筛选选用和技术手段运用上。第二,城市雕塑的生态化设计对现代城市民众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感受要确切锲入,对于信息适度地重视,舒适性原则的把握,都将成为改善与缓解城市不良生活环境对都市人造成的生态失衡的情况。城市生态雕塑建设应当引入人体工程学,依据现代人的生理特点,注重人性化设计特性,使雕塑的设计创作与观赏合乎人的自然生态特征,探究公共环境空间当中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方式。尤其在雕塑设计中细部的处理上,应包含其与它四周空间环境、公共场所及建筑造型对雕塑的影响力,以及其对受众的影射力等因素的斟酌,如雕塑基座的设计,不能为孤立地表现雕塑形态设计而不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第三,弘扬人本精神,促进城市整个生态理念改变。城市生态雕塑的创作主体及造型艺术实践创作过程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充分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永远是艺术创作主题和源泉,在进行生态雕塑设计创作实践时,一是要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和养分,二是要支配创作主题、内容、形式、审美、风格等诸多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有机体,三是在雕塑成型的制作形式上、感受上要适于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满足生活在繁杂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对自然中的清澈与净化的追求,使人的身心能够更加接近于大自然的安然、平静、祥和及纯真,感悟生命的力量与美好,给予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都十分疲惫的都市人以心灵关怀。第四,注重自然生态学的视知觉心理与设计心理学中人自然属性,强化生态雕塑创作造型在实际空间环境中构成的和谐感、对比感、整体感、韵律感和秩序感的真实景观体。城市雕塑作品不再是孤立于城市景观环境空间下,被看作独立架上的个体创作品,切实成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必要载体,成为周围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序列化的一个有机体。

四、结语

城市生态文明的生态体系文化观的建构,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雕塑的创作建设与审美,是人们对社会物质文化及自我生存空间要求的不断完善,对于向往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简朴生活等,都将成为人们排遣时下城市生活喧闹、拥挤、污浊、枯乏的环境给人们身心所带来的紧张、抑郁、烦躁的最好途径。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的生态雕塑设计无可厚非地成为塑造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精神生活的主要手段。城市生态雕塑设计制作应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环境景观艺术,它的生态意义展现在为协调共生的环境空间当中。所以,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应具备展现、创意、制作的整体性,即雕塑的总体规划要和环境一致,雕塑对周边环境改善和提升的有机性,雕塑与城市整体布局和雕塑设置点的协调,注重整体性和统一性,强调作为独具艺术性的雕塑和它共栖的公共空间复合协调,诸多因素关联复合构成,使雕塑摆脱了纯粹形式主义问题,更多的关注生态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