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教学中的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在设计教学中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与传统工艺美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作为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艺术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合理地融入到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眼界,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发展水平。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手段

一、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内涵与特征

(一)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内涵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多样性的特征。传统手工艺时代,人们的娱乐活动相对较少。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无法满足时,传统工艺美术应运而生。从总体上来说,传统工艺美术,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创作的一种手法。传统工艺美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将不同地区的特色人文气息,进行了集中展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按照创作者和消费者的群体类型,可以划分为宫廷工艺美术资源、文人工艺美术资源和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三种类型。在时展中,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文化,为当代人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

(二)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特征

传统工艺美术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的农耕时期,人们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创造的主要成果。因此,传统工艺美术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此外,在创作的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还包含了丰富的手工艺者的主观感受。艺术工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能充分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流行风气,或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流行风气。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较为传统

我国的教学课程改革工作,并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对于艺术设计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应用到艺术设计教学中,提高艺术设计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并没有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进行合理地创新,教学体系相对落后,导致了教学实践活动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经验,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产生了限制[2]。

(二)实践创新不够深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的技能性设计人才。因此,在组织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教学活动实践模式。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合理地融入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但是,部分地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对教学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积极有效地开展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地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主要采取的方法为教师示范、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模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自主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差异教学手段缺失

区别于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都具有艺术性的特征。理工科类的教学中,公式和定理都是公认且唯一的,具有对错之分。但是,艺术设计专业中,对待同一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时,不同的角度会发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能单独以对错进行衡量或评价。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参与艺术设计学习时,不同的状态、理解和感悟,都会影响最终呈现的作品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若不能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进行应用,可能会磨灭学生们的个性特征,使创作陷入困境。

三、地方传统美术资源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地方传统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合理应用,有利于推动设计专业发展,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起到宣传、弘扬和推广的效果。

(一)有利于传承弘扬传统工艺美术

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思想,明确指出了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积极弘扬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与到文化对外开放的活动中,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吸收优秀的工艺美术艺术资源。目前,江苏省正全力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并且将文化强省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各项文化产业和艺术项目的发展。虽然西方各国的文化形式已进入到中国市场,但是,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蕴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沉淀,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深入到民间,对江苏省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为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3]。

(二)有利于推动艺术设计个性发展

地方传统民俗中的戏曲、饮食、舞蹈和工艺美术等,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灵感源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地发掘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中最具教学和发展价值的内容。将传统的元素,经过重新组合的方式,应用到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教学当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唤起内心深处的感动。将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依托,能够使艺术设计作品具备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艺术教学水平

艺术设计工作若只是单纯地模仿和借鉴,会导致艺术工作者丧失自己的艺术风格。将地方工艺美术作品与教学活动相互融合,提高学生艺术设计作品的灵性,以此拉近教育活动主体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作品。可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有利于帮助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更为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中学习。

四、江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高职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且合理地将江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

(一)开展鉴赏型学习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参与鉴赏学习活动。在鉴赏型学习模式中,学生们学习负担较小,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认知和理解的大门。例如,江苏省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组织学生对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麦秸画进行了集体鉴赏。在欣赏评价中,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传统麦秸画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特征、魅力和价值。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地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还将“基础图案”教学内容与麦秸画艺术作品的创作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进入到艺术作品鉴赏时,便可以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对艺术资源的结构、色彩、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升文化艺术表现力[4]。

(二)推动调查型学习

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师要明确地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对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意义。对此,教师要积极地推动和组织开展调查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深入到传统工艺美术发源地,获取第一手信息和资源。例如,江苏省某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首先为学生们布置了统一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明确自己设计作品的基本发展方向。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审核,帮助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目标和设计能力的设计项目。其次,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设计团队,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同时展开项目设计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分别选择了计划制定、市场调研、内容调查和资源开发等活动。在资源开发中,学习小组的成员重点对江苏地区民间老艺人进行了走访,并到学校图书馆和各大门户网站中积极寻找有关的文献资料。经过调查和研究,当艺术专业学习小组的成员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江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来历、典故、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等,并用摄影摄像、绘画和文字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进行了合理开发。

(三)组织创作型学习

除了上述两种学习模式之外,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创作型的学习模式当中,根据各自的理解,对江苏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例如,江苏省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教师,以创作设计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同时,还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江苏传统麦秸画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着重对麦秸画的历史、理念、工艺流程等都进行了细致介绍,之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此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沟通和协调能力。麦秸画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了割、刮、漂、碾、熏、烫等环节,学生在小组当中进行练习时,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先对最简单的模仿入手,之后逐渐增加难度,根据教师布置的创作主题,熟悉和掌握不同主题的表现技法。总之,传统工艺美术艺术资源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全面开展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将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和传承因素进行系统整合,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合理地应用,有利于在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封闭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姚鸣.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问题的解析[J].传播力研究,2018(9):96+98.

[2]陈珊.传统手工艺资源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4):13-16.

[3]单俊芳.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3):48-51+57.

[4]金淑芳,李志.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1-15.

作者:张艳华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