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协同理论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协同理论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摘要:协同理论在物理、化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其独特的理论视角,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提供新的契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以协同理论为载体,将其内在逻辑及中心思想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多元化思政教育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现有基础教学需求,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输出与教育实践培养能力,为后续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及教育体系优化做好铺垫。

关键词:协同理论;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现今,协同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中运用,能弥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能力不足,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发展,使高校思政教育保持一定教育前瞻性与先进性,对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实践水平起到关键性作用,切实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开展,为后续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时代机遇。

一、协同理论应用于思政教育创新的优势

(一)提高思政教育多元化教育创新能力

德国人哈肯首创的协同理论,主要思想是协同造成有序,即外部世界力量对体系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子系统会互相作用,体系中每个要素之间会出现耦合的状态,让体系从无序状态变为有稳定有序状态[1]。这其中,不同个体及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并形成影响,使物质能按照一定规律有序运动。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更好地进行系统化教育整合,使思政教育从更高维度进行教育布局,强化不同个体之间学习互助能力。

(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教育渗透

近年来,加强思政教育渗透成为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重点。思政教育渗透是指利用多个渠道,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能运用课程思政中心思想,更好地提高多学科的思政教学水平,为思政教育高质量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协同理论运用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方面,无疑为高校思政教育渗透开辟了新的路径,促使思政教育能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有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提高思政教育课程实践教育的培养能力,提升思政教育多节点教育交互能力,充分解决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的问题,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开展[2]。另外,协同理论关乎事物影响与合作关系,通过了解事物本身的运作逻辑,能解决部分客观性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渗透一体化联动,也可以运用协同理论中心的逻辑,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合作,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及教学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思政知识,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渗透。

二、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难点及问题

(一)高校缺乏统一的思政教育实践规范

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必须基于完善教育实践体系的基础。然而,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规范尚未统一,教育方法及教育模式滞后,相关课程实践内容与课程教学方向并不一致,难以形成的良好的思政教育循环,导致协同理论的教育应用有效性大打折扣,难以发挥根本性的作用,从而影响思政教育质量,使协同理论下思政教育创新仍然无法突破现有教育模式的限制。对此,未来阶段高校的思政教育布局,应以协同理论的教育模式推进为载体,进一步将协同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通过优化协同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围绕自组织原则及序参数逻辑开展系统化的教学实践工作。

(二)高校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不足

协同理论要求从结构分子及子系统角度出发,明确系统中各个环节及构成元素的顺序逻辑,从而了解系统内部自组织形成的全过程。其中,每个环节之间必须产生互相影响。然而,因为高校部分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不足,所以在子系统内部自组织的形成无法得到充分协调,各类元素与分子结构各自为战,朝着不同方向推进课程教学工作及参与学习实践,使得协同理论难以有效运用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培养工作。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做好深层次教育铺垫,根据协同理论中伺服原理快变量服从慢变量的中心思想,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组织能力。通过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及构建课程学习新生态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使思政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分子与各类元素得到积极调动,借此形成良性的教育发展循环。

(三)高校教师思政教育互动能力缺失

协同理论中的协同效应,需要基于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集体效应,在集体效应的作用下推动协同作用的形成。这其中,开放系统需要形成中心逻辑,使子系统按照现有规律在有限空间内不断聚集,达到临界值之后即可形成协同作用的内驱力,驱动子系统按照有序的逻辑进行运转。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引导者,必须要利用积极教育互动,提高课程教学的凝聚力,使学生能按照教学规划逐步从无序学习向有序学习迈进。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并未在基础环境上做好教育优化,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基础的互动,导致课程教学枯燥无味,降低了课程教学的凝聚力。对此,高校应重视面向协同理论的思政教育创作,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强化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为协同理论更好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于协同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及策略

第一,加强高校一流的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协同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使协同理论可以进一步在思政教育培养方面发挥优势。并且,要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对协同理论的应用能力,高校应积极做好师资团队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协同理论学术研究及教学实践运用能力,定期开展教师内部教学讨论,相互汲取思政教育经验,并逐步做好协同理论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应用和渗透,使协同理论能打破现有教育模式限制,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稳步前进[2]。第二,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协同教学培养机制。建立思政教育协同教学培养机制,目的在于在教育方面突出协同理论中自组织基础的特征,围绕大学生进行思政学习的自主化培养,提高大学生之间学习沟通能力,使积极开展思政学习交流,并创新思政知识共享的学习新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掌握基础学习技巧,并运用学习实践增强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协同理论能在思政教育方面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除此之外,高校必须根据协同理论中心思想,优化思政教育考核,尤其要加大对大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通过多层次考核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伺服原理为基础,运用协同理论中简化原则优化现有的教学体系,为后续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的开展奠定良好根基。第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平台互动实践能力。多平台教育实践互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协同理论强调掌握系统中大量子系统演化规律。高校思政教育多平台互动,实际上是给予子系统一定的活动规范,使其能按照既定规律进行演化。大学生作为系统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通过高校多平台互动实践,在现有框架内按照基础规律寻找适宜的课程学习方法[3]。然而,方法的获得要通过课程实践积累学习经验。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多平台互动实践的能力提升,本质上是通过协同理论逻辑支配,提高大学生对多种不同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第四,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元素、新内容。长期以来,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及教育体系创新,始终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点内容。高校对教育内容创新重视程度不足,会导致思政教育缺乏内在驱动力,无法满足新时代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协同理论下思政教育创新,应注重对思政教育元素及内容的创新,提高新内容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并基于哈肯协同理论中的物态变化,开辟多条新的思政教育路径,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为此,高校应提前谋划思政教育多元化的布局,将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弥补当前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上的不足。同时,高校应采取学生自主管理及教师干预管理两种方式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使思政教育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能更好地从教育内容创新角度进行教育突破,从而为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协同理论应用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创新,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教学能力,对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问题具有一定帮助。为更好地发挥协同理论教育优势,高校应从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等角度做好教育优化,提高多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能力,切实将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及个人素质作为协同理论教育应用实践的着力点,使协同理论能从更多方面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吴文浩.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98(4):81-83.

[2]李洪雄,戴林富.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校园媒体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10):94-96.

[3]姚黎英,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6):67-68.

作者:张艺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