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大学教育问题研究

新时代大学教育问题研究

1大学教育面临的机遇

1.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随着信息、通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电脑的普及,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不仅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更先进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且通过多媒体手段,学生可以看到图片和动画,使知识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较之以前的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而难懂难理解的内容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课后,学生可以拷贝课件,便于课后复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做笔记或只做少量的笔记,可以专心听课及思考问题,不但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也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师上课的效率。另外除了课堂,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和网络,从校园网上的精品课堂或网上图书馆接受大量信息,提供了学生更多自学的机会;学生在课下自学时遇到问题还可以进行在线答疑,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2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及创新型产业的支持力度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3]。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这些都离不开人才;未来哪个国家的自主创新人才多、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多,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越快,这使各国都加大了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和培养力度。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能否跟上并超越发达国家,具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高科技实力,关系着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前途和十二亿人口的命运。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民素质是关键因素。国家的科技水平依赖高科技人才和知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则依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的素质和高层次人才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基于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和党章,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编制并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规划》提出,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加大政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其中设计了12项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人才工程[4]。这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各类高校来说,正是大力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对于有创新性成果但苦于没有资金投入将其转化为社会效益的研发机构(包括大学)来说正是如此。

1.3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将专业知识与资金投入结合起来转化为经济效益,其中,知识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未来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单研发需要高水平人才,知识的使用者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我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村或乡镇户口,要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教育,而随着高校普通本科招生数量的增多(这是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总人口中比例的必要方式),大学生就业困难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国家出台各项惠农政策,如家电下乡政策,既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同时通过电视的普及使农村人口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扩大了农村人口的知识面;九年义务教育、助学贷款政策、助学金等减轻了农民压力,使困难家庭的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并完成学业。此外,国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各岗位就业,如大学生当村官、农村代课教师或到基层医疗机构任职等。此政策一举两得,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又为农村输入了大量人才,增添了新的活力。这是用好人才的关键举措。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未来基层工作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大学的招生规模也将越来越大,这对各高校和技术院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2.1学生信息接收源越来越多

虽然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多,但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家庭经济普遍转好,许多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网吧也比比皆是,现代的大学生除了接受课堂知识,还会在网络上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多增加教学案例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课利用声音、表情和手势的变化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用动画使工艺流程图“动起来”;使用彩色图片使要讲解的各类动植物、微生物、食品等一目了然。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下用大量的时间学习新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课件,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另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不良信息的泛滥,如各种广告充斥网络,各类思想纷纷借网络这个平台进行宣传,一些不良风气通过网络传播泛滥起来。没有了升学压力,一些大学生抵挡不住各种诱惑开始颓废起来,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沉迷于,或沉浸在网络小说中不能自拔。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和动态,及时将这些学生拉离迷茫的状态,将正确向上的理念灌输给他们,让他们树立成为21世纪国家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这还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了解国际时事和各国的发展策略,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并将这些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白21世纪各国陆续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转型期时人才竞争的激烈和残酷。

2.2高层次人才和研究机构地区分配不平衡

一是我国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建在大城市,二是各高校培养出的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大部分都留在大城市发展或出国留学甚至学成后留在国外发展,这使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本来就不平衡的现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更不平衡。国家和地区要想留住人才,必须给人才合适的发展环境,如应有的研究条件,家属的合理安置,较好的生活水平等。高校的发展也是如此,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高校任教,必须提高工资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研究条件、安置家属工作和学习等;同时选拔优秀教师送出去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任教和科研水平。为缩小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在教育上的不平衡现状,国家教育政策应向不发达地区倾斜。除了要继续向农村或偏远地区输送大学毕业生外,还要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各高校在贫困偏远地区的长期稳定的教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培养当地的知识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让贫困地区的人口享受到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好处,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科技知识和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要实施这一政策,高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自我奉献的精神,还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是种锻炼同时也是挑战。

2.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有发言权。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的转型期,这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的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上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及应试技巧的训练,不太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这不适应知识经济的快捷性和选择性的需要[3]。其次,传统的教育以读、写、背、考为基础,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以理解、深化、实践和创新为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大学招生不能唯高考成绩是问,一考定终生,而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强面试在招生中的比重,有创新型思维的学生可以降低分数或免试录取,另外考生对所考专业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信息化是前提,计算机语言是世界通用语言,要加强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第三,本科生教育过程中除了学习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将理论和实践最大程度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将现在的四年本科教育改为五年,头两年基础课学习,第三年专业基础课教育,第四年专业课教育,第五年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践环节的训练,实践合格才能毕业,这样的高校毕业生不用经过公司培训即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第四,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其基本研究技能和创新型思维的训练,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第五,要建立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这对高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教师要掌握计算机语言并提高其在授课中的灵活运用程度,尤其是制作课件的水平,如制作动画等;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在授课中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三,给学生介绍目前本专业或本行业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开发的现状;其四,学校要搭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即创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包括生产加工的工厂(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益)、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装备良好的实验室(研发新成果)等,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3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至少十年,这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差距是比较大的。我国在知识经济的转型期的最大困难一是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二是人口基数大,且大多数人口未受到高等教育甚至有些未受到中学教育或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在将来赶上并超越发达国家,国家必然会一方面加大对“高、精、尖”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全国人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先进技术使用者的水平。今后教育的重点将是普及大学普通本科生教育,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劣势变成高素质人口多的优势,并加强各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些都离不开大学教育。综上所述,在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既有快速发展的机遇,也有赶超发达国家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压力和挑战。大学教育必须有所准备,不但要扩大招生规模,更要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和开发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