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考生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考生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以烟台南山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基于“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的改革理念,在分析春季高考生源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从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春季高考生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生源特点

一、春考生的素质特点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2013年开始招收春考生,至今已招收了五届春考本科生。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专题调研,发现这类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薄弱,自卑心理严重,但应变沟通能力强

由于春考生主要来自职业高中与职业中专,此类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在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理统计”等公共必修课程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时缺乏兴趣,主动性较差,甚至存在抵触、排斥等负面心理。长此以往也影响了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效果欠佳,使其本科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陷入恶性循环。同时,春考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也存在困难,从而导致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普高生。因此,多数春考生认为自身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基本素质不如普高生,长期受此心理暗示从而形成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四年各类课程的学习,对春考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但由于大部分春考生在前期已经历过岗位实习,其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在大学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2]。

2.动手操作技能较强,但专业实践领域较窄,就业层次较低

春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主要接受的是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加之春考项目中技能考试部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这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方面能力较强。但受应试教育和办学定位的影响,此类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局限于裁剪、缝制、熨烫、扒版、描图等低端的技术领域,缺乏诸如设计、管理、质检、制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技能锻炼多集中于服装制作生产线与电脑绘图,实践领域较有限。由于服装生产一线的用工量大且流动性较大,职业院校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多以培养学生掌握缝纫、熨烫等能力为主。而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如制版师、样衣师、设计师等。但企业内相关技术岗位用工需求量较少,人员流动性也不大,且往往需要长期的“传帮带”学徒制形式来培养人才。所以,绝大多数春考生在职业高中或职业中专实习时主要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很少进入技术、设计、研发等部门实习。这种做法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但却限制了春考生在其他方向的发展,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广度。

3.专业思想牢固,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但知识掌握僵化,缺乏灵活性

春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文化知识基础上弱于普高生,但他们在之前的三年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学习阶段已经树立了较为牢固的专业思想,对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另外,此类生源在进入大学之前,通过专业实习及考前集中训练,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使其实践能力强于普高生。但由于春季高考专业课考试科目多且内容侧重于记忆,对灵活应用能力的知识点考察较少,且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常常围绕考试大纲强化考点内容,采取应试教育方式,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春考生的学习模式与知识掌握僵化,缺乏灵活性。

二、因材施教,充分发掘春考生的专业优势

1.扬长避短,突出春考生的优势

春考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从事技术研发等相关工作的比例较小,考研学生也很少。若按照培养普高生“应用+研究”的方向培养春考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限制了春考生的发展。而春考生在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学习期间经历了大量的实践锻炼,发挥其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优势,向“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无疑是一个可行的途径,这可最大程度地增强其学习与就业的自信心。

2.准确定位,提高春考生的就业率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就业方向。理论上,技能型、应用型、研究型人才都是服装产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然而,社会上普遍认为职业高中、中专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高校以培养应用型、研究型人才为主,这导致春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由于其文化素质与普高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若高校采取与普高生一样的培养模式,势必会对春考生造成拔苗助长的不良影响,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而且也难以发挥春考生的优势,从而影响其就业率。为此应改变高校培养目标单一的传统模式,根据生源的特点进行分类培养,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3.积极引导,合理规划春考生的学业

春考生多存在学业规划模糊、就业方向迷茫、求职心理欠佳等现象。大部分春考生入学后找不到自己的学业规划方向,有的仍按照职业高中、中专模式学习,有的想与普高生一样以研究型为主线,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导致“毕业即失业”的不良结果。多数春考毕业生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实习和工作,而是想进入技术或设计研发部门,还有一些学生看到普高生考研、考公务员也盲目跟风。然而由于文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春考生源的毕业生在技术和设计岗位的稳定性很差,考研、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通过率很低。春考生源毕业生在就业上明显表现为“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为此,高校应从入校教育、培养方案调整、就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课程等各方面积极引导,使这类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就业途径。

三、春考生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途径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侧重技能,兼顾应用,与普高生分开培养,调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针对春考生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调控、规范与导向作用[3]。我国普通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培养”现象[4]。普高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可以选择学术型本科培养和应用型本科培养两个方向。而春考生则不建议进行学术型本科培养,应充分利用已有优势,针对专业实践能力强这一特点制定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其培养方向应区别于普高生的学术型培养方向,转而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目标。高技能人才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备高超的技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力和应变力;三是具备创造创新能力[5]。针对春考生技能基础强的优势,对其应侧重技能培养兼顾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职业高中与本科高校衔接教育的优势,将春考生培养为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当前服装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针对春考生的特点,采取“师、生、企”三方联动培养模式。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双渠道招生的现状,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考虑到我国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校企衔接不够紧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薄弱等问题,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力实施“因材施教、校企协同育人、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训、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现场授课等多种教学形式,由原来单纯的课堂讲解教材理论知识转向“师、生、企”三方联动培养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把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实践应用为主导、教师辅助指导的教学模式。此举大大提高了春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技能及应用上快速提高。基于此,构建了“理论讲解—校内实验—企业实地见习—顶岗实习—企业反馈—调整教学—促进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宗旨是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从岗位能力培养出发改革高校教学,从而提高春考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3.调整教学计划

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以课堂实验与挂职实习为载体,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突出春考生的就业优势。春考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计划的执行上要异于普高生。我校已招收五届春考生,开始时与普高生执行同样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都反映出许多问题。例如,教师讲授“服装结构”课程时,春考生的制图技能已相当熟练,而普高生要从最基础的线条绘制学起,整个班级出现两种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教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近两年,我校在教学计划的调整上一直处于探索中,对春考生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增加实践环节,延长毕业实习时间,减少公共理论课程,摸索出一条适合此类生源特点的培养之路。我校凭借集团办学的优势,积极进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下属4个分公司均为我校合作多年的实习基地,课程教学可将课堂搬至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现场观摩、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我校还与省内外10余家服装企业形成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实习过程由校企联合管理,学生在实习期间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师傅共同管理,并且运用“校友邦”高校毕业生实习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建立校、企、生三方联动平台。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日签到及周工作日志汇报,校内指导教师与实习企业师傅针对汇报内容每周进行批阅审核,以此来监督、反馈毕业生的实习情况。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实习环节,根据毕业生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服装专业高素质人才。

4.优化师资结构

2015年三部委颁发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转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调整教师结构,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6]。近年来,我校积极进行加快培养、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春考生实践应用能力。首先,针对服装类专业社会实践性强的特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近年来突破传统用人理念,以多种形式聘请服装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制版师、设计师、工艺师为我校专、兼职教师,为本专业师生培训、授课,同时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群,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春考生的培养目标等。其次,我校充分利用集团办学的优势,制定相关制度,激励服装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在挂职锻炼的过程中,积极投入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发现并解决各种实际生产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最后,我校每年选派若干名骨干教师与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服装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同时充分发挥春考生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以大赛来激发春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其专业优势,增强其就业自信心。

四、结语

我校针对春考生的特点,紧密围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春考生的职业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依托“校、企、生”三方联动平台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以“技能+应用”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校企共建课程群,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对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春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荣胜.对口生源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1(2):47-50.

[2]罗艳玲.对口生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职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5(1):78-80.

[3]吴春胜.结合CDIO理念的应用型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413-417.

作者:左洪芬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