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问题及对策

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深圳市近年来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重点任务来加以推进,努力探索一条具有深圳特色、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新路子。但是由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文化领域公共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城市文明典范”战略定位还存在较大差距。分析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管理

经过40年的迅速发展,深圳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在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中的地位。但由于城市年轻,相对应的文化积淀不深,与令人瞩目的经济相比,文化发展跟不上迅猛发展的经济步伐,文化一直以来是深圳比较薄弱的一部分。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圳五个战略定位便包含了“城市文明典范”这一目标,要求深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努力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深圳近年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和管理,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与北上杭等城市相比,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规划布局较不均衡、专业人才不足、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1深圳市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标志性重大和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偏少、门类不齐全

作为一个年轻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不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历史文化积淀较为厚重城市那样,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北上广杭等城市均有多处著名的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且门类齐全,有效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软实力。如北京拥有诸多享有盛名的文化设施,涵盖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众多门类,光博物馆就有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而相对地,深圳与城市地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化设施明显偏少、且门类不齐全,不利于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1.2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深圳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各区也相继出台配套性措施,但仍然存在各项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问题,经费投入保障、服务模式保障、人才保障等机制较为缺乏。特别是原特区外受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经费投入总量仍然偏低,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较为不足,群众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得不到有效保障,只能到市中心才能享有部分公共文化资源,不利于全市群众享有公平、均衡、优质的文化服务。另外,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领域的优秀人才较为缺乏,基层公共文化工作人员结构不平衡,专业人才储备有待进一步提升。受有关编制政策影响,文化队伍建设跟不上文化发展的步伐,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待遇不高也影响队伍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1.3基层发展失衡现象较为明显

市、区财政“分灶吃饭”与全市各区文化发展均等化要求存在矛盾。社区基层公共文体服务建设相对薄弱,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明确、布局不合理、空间设施老旧等问题。有的区对公共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倾向较明显。有的区财政无法保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造成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由于缺乏资金、场地等基础保障,导致一些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当地老百姓无法享有平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1.4需求反馈和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

有的区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不以公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为基础,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不能满足公众在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感”,故而难以真正提高服务体系的质量。另外,考核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存在评估指导政策和法规不健全、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第三方评估制度还不健全,评估中立性和客观性不足;有些评估指标偏重于对设施数量、面积等“硬指标”的评价,忽视人民群众口碑、服务质量等“软指标”的评价指标。

1.5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与深圳国际创新中心城市地位不匹配

深圳作为国际化创新型都市,科技创新是全国的一面旗帜,然而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却并未完全体现这种优势。文化场馆、文艺活动等能够大量运用大数据、前沿科技充分展现“科技—+文化”特色的不多,与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地位较不匹配。特别是一些较旧的文化场馆,设备旧、管理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大力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的文化服务缺乏创意,不能吸引群众,更无法体现深圳这座创新创意之城的特色。

2完善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议

2.1加快布局建设有代表性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正掀起新一轮的文化设施建设高潮。深圳歌剧院、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音乐学院、深圳自然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定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动工。“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以及一批重大文体设施也陆陆续续启动建设。如以“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大型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为建设目标的深圳自然博物馆建设,是国内建筑面积最大、投资最高,现代化、智慧化、高科技应用程度最高的自然博物馆,将充分体现深圳作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高科技文化特色,建成后将成为深圳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议对计划动工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要倒排工作计划,对标一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加快项目进展,早日建成一批让群众受惠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2.2多举措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

不断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建议综合协调各部门,探索建立文化部门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形式的建设模式;制定面向社会力量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细则,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来。做强做大市场主体,发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众筹等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支持个人工作室、“文化创客”等小微创意企业加快成长。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供应设备、提供产品服务等方式,投身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来。

2.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和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动态反馈的长效机制。由市文化管理部门牵头,委托专业文化企业机构,开展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需求调研,科学评估公共文化需求动态情况。同时完善需求反馈渠道,充分收集市民的文化需求,对文化服务和产品进行动态调整,充分满足市民高质量、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二是探索上级部门考核、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多渠道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以实际效果为导向,制定面向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聘请第三方监督和。

2.4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技含量

要充分发挥深圳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优势,推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让公共文化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释放科技服务文化发展的最大活力,以科技力量助力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一方面加快文化资源信息化建设,让无线网络覆盖各公共文化场所,加快实现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同时以科技力量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断提升政府文化治理水平。利用视频监测、人脸识别等各项数字技术,实时掌握场馆实际运作情况,这有助于有关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有关绩效评价指标,从而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同时,要多维度支持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数字化研发应用,强化线上、线下互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用户“沉浸式”体验。

2.5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

深圳优秀企业众多,华为、腾讯、大疆等众多名企可在公共文化领域发挥自身作用,建议将“公共文化进企业”放在与“进社区”同等重要位置予以推进,扩大文化的交流。可以加强和华为、腾讯、大疆等名企合作,开展书法、动漫、美术等展览和培训进企业活动,既可以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在企业内部甚至是企业的海内外分公司、研发中心巡展,也助推企业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对深圳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企业在深圳安心发展壮大。同时,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整合全市主要对外文化贸易企业资源,通过搭建公共服务等平台,吸引泛珠三角有关企业加入,建立泛珠三角对外文化贸易辐射圈,不断传播优秀文化,努力提升深圳城市影响力。

3结语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中,文化建设也必须“先行一步”。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期望深圳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领域做好先行示范。“先行一步”是深圳与生俱来的使命所在,“先行示范”是党中央创办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战略意图,也是新征程中深圳必须扛起来的使命担当。2020年7月,深圳市原则审议通过《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到2025年,深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文化发展关乎城市软实力,关乎城市发展质量,更关乎民生幸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不断探索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实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红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众文艺,2013.

[2]焦小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才智,2015.

作者:陈莲婷 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