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

[摘要]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课程建设改革的趋势,更是顺应应用型本科转型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课程设置机制欠完善,现行课程知识点雷同现象严重,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需要重构课程群,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团队。

[关键词]课程群;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应用型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方面,人们的需求也已经从单纯的“量”转变为“质”,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追求是当前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而如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究其原因是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存在较大问题。

(一)课程设置机制欠完善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从事社会服务、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而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课程体系难以体现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的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基础课程群、经法应用课程群和管理实践课程,围绕这四个课程类型,根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当前的培养方案,只是简单地对上述课程的学时、开设学期等进行调整,课程群里面的课程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不难看出,这种课程种类的划分标准仍然比较单一,只是达到对培养方案设定的总学时、对不同类型课程的课时等规定要求。

(二)现行课程知识点雷同现象严重

由于学科交叉特点明显以及教师学科背景和课程安排不合理,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比如《行政管理》和《公共组织学》就在课程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一些学校为避免重复就仅开设其中一门课程,将其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我校,这两门课程采取分学期开设的方法,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对学生们来说,高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的高效性和系统性是尤为重要的,但实际上学生听到的仍然是不同课程中对于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知识点的复述,这种相似知识点的赘述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在于一些学科之间没能有机地衔接。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其学科知识呈带状结构,没有形成系统、有机的整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将课程系统地整合,有效减少理论教学的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开设体现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的新课程。

(三)课程群中各课程缺乏科学规划

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对学科体系内的课程进行重组,删除课程之间雷同的部分,让学生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课程群里各门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随意性大。比如管理基础课程群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两门课程缺乏内在联系,其设置缺乏科学依据。此外,课程群建设并未抓住核心问题,在教材选材、师资建设以及实训实验室建设等一些方面投入较多精力,而在课程群、课程以及专业建设等概念方面出现混淆,建设成效有限,难达预期。课程群建设需要解决好课程设置等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使学生不能把握好专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中会感到疑惑,更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形成十分重要,要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培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体现在学生所学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上,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能力、素质的形成是以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是充足知识储备的集中表现。高校的课程学习是学生储备学科知识的基础,然后借助于实践或实训项目使学生逐步完成从理论知识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转化,而上述培养目标的实现仍极大地依赖于最为基本的课程群建设。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以地方建设和发展对相关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录用情况、对录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配置与评价、对毕业生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与测评以及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建议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职业分布的大致情况为:在国家各级各类公共组织工作的仅占6%,77%都在企业工作,以事务性的一般管理工作居多,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时,除了注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考虑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锻炼与培养,以工作需求为导向来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重构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需要将在知识等方面有逻辑关联的不同课程进行整合,使之在内容上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互补性。课程群建设要以学生为根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采取启发、探究以及开放等多方式并存的教学方法。以管理岗位能力需求为框架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以“理论、方法、实践”为课程群实施主线,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群由三部分组成:以组织结构为主线的管理基础课程群,学生可掌握专业共性知识;以专业提升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群,学生可掌握系统性知识;以企业和政府两个方向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群,学生可掌握项目实训知识。其中《公共关系策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偏重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社区管理与服务》《农村社会工作》偏重公共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管理文秘》《行政管理实务》提升学生综合协调能力。按照课程体系设计,学生岗位方向可以为企事业行政管理、综合协调、文秘、人事管理、社区服务等,满足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群建设需要总揽全局,发挥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避免局限于课程内部的自我修补,有机整合课程间隔离、重复的内容,实现课程间的协调和系统化。但是现实问题是,现有课程大多是由任课教师来负责具体内容的讲授,这会造成不同课程知识点在不同时间存在雷同的现象。以笔者所讲授的《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为例,三门课程有雷同的知识点。考虑到课程的完整性,对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大范围调整和改动是项系统工程,未必容易,因此,课程群内的各课程之间重复内容的优化整合就显得极其必要。如在讲授《公共政策学》时侧重从公共组织履行社会管理的依据入手,讲授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公共政策的调整。《公共经济学》侧重阐述政府存在的意义,讲授公共物品的供给与服务。在《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课堂上则侧重讲授公共组织与市场的衔接。

(三)优化教学团队

公共事业管理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应当实现课程群设计和实施之间的相互融合,避免出现脱节,从而保证课程群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该专业还未实现教学资源资源共享,任课教师各自备课,独立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案,导致课程之间关联性与共享性差。基于这一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是该专业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享教学大纲与教案,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此外,构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课程群里都应有一门核心课程,以支撑和深化其他课程,因此,对每一个课程群里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和修改显得尤为重要,要使课程群里的各门课程在核心课程的统领下,能够有机地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申怡,夏建国.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破解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0-12.

[2]华慧婷.高校应用技术转型背景下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的课程群框架构想[J].陕西教育:高教,2017(4):17-18.

[3]张纯荣,段淑梅.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142-143.

[4]张航,徐珂.社会需求视域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J].科教导刊,2015(4):33-34.

[5]齐海丽,郑建明.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7):122-123.

作者:乔丹 胡薇 任彦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